消除住院患者的心理障碍

消除住院患者的心理障碍

一、消除住院病人的心理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谭秀丽,张敏,王敏[1](2021)在《舒适护理对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对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的效果。方法 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共计收治78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依照摸球法将本研究分析对象分为对照组(n=39)和实验组(n=39),其中前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后者则采取舒适护理方法。采取不同护理方法后,比较本研究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护理满意度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结果。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SCL-90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出院时,实验组SCL-90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的舒适护理运用效果良好,可以显着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

杨洋[2](2021)在《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拟研发基于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cCBT)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并评估该系统在缓解鼻咽喉手术患者围术期间手术相关不良情绪、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1.现况调查。通过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对耳鼻喉科住院患者的情绪和人格倾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良情绪的相关因素。2.采用德尔菲法制定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方案。选取20位临床护理专家和10位心理学专家分别进行3轮专家咨询形成最终方案。在软件研发人员的帮助下,提供素材和需求,研发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3.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在喉肿瘤切除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患者中的干预研究。采用便利抽样对耳鼻喉科住院患者中进行喉肿瘤切除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分别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辅助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进行干预,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喉癌手术患者(干预组n=40,对照组n=40)在基线(T1)、术前1小时(T2)、术后2天(T3)、4天(T4)、6天(T5)分别采集指标(如状态焦虑、抑郁、失眠、生存质量等)。FESS患者(干预组n=60,对照组n=60)在基线(T1)、术前1小时(T2)、术后2天(T3)、4天(T4)分别采集主观指标(如状态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客观指标(血压、心率、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近红外光谱等),出院前完成一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两组在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的差异。4.对FESS患者采集了干预前、干预完成后患者前额叶及颞叶皮层的近红外光谱(fNIRS),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激活及激活程度上的差异。结果:1.对耳鼻喉科入院患者的现况调查发现:在2019年8月~2020年11月之间入院患者参与调查的2294人中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206入,占总调查人数的8.89%,其中轻度不良情绪93人4.05%),中度不良情绪27人(1.18%),重度不良情绪86人(3.75%),有自杀风险的患者55人(2.40%)。存在高风险人格倾向的患者252人(10.99%)。鼻咽喉手术患者中出现不良情绪的人数占比较大。相关分析发现:不良情绪与年龄、性别、是否手术显着相关,比起其他患者,中青年的女性患者在手术期间面临更高的焦虑情绪。2.cCBT在喉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及时间效应显着(均P<0.01),且干预组的状态焦虑(SAI)得分在T2-T5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健康抑郁问卷(PHQ-9)和雅典失眠量表(AIS)得分在T3~T5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专用头颈量表(FACT-H&N)得分在T2~T5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3.cCBT在FESS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SAI得分、AIS得分、VAS得分中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及时间效应显着(均P<0.01),干预组的SAI得分在T2~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AIS得分在T3、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在T3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1)。PHQ-9得分时间*组别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6)。状态焦虑阳性率比较,干预组在T3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失眠阳性率比较,干预组在T3和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3和P=0.048)。状态焦虑和失眠缓解率(T1-T2/T3增分率<40%)比较,干预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和P=0.0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指标中,干预组均在T2时间点显着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稳定。在术前1小时,对照组的皮质醇含量显着高于基线水平(P<0.01)和干预组(P=0.02)。干预完成后,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除疾病护理项目外(P=0.12),其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4.功能性鼻内镜患者近红外光谱(fNIRS)分析显示:(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和血红蛋白(Oxy-Hb)52个通道(CH)激活程度的比较发现,两组干预后的通道数量和效应量均低于干预前,干预组激活通道数量和效应量均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后激活程度(Δoxy-Hb)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是CH14、CH18、CH25、CH46、CH47、CH48、CH49。(3)基线水平各通道与症状量表的相关分析显示:与特质焦虑(TAI)相关的通道有CH14、CH25;与状态焦虑(SAI)相关的通道有 CH18、CH26、CH38、CH39、CH46、CH47、CH48、CH49;与失眠(AIS)相关的通道有 CH25、CH26、CH27、CH36、CH37。CCBT干预组中,与SAI减分差(T2-T4)相关的通道有CH46、CH47、CH48、CH49,与AIS减分差(T3-T4)相关的通道有CH25、CH48。(4)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CBT干预后T2至T4的SAI减分差可以解释治疗前后CH49(眶额皮质)相对激活变化37%的差异;治疗后T3至T4的AIS减分差可以解释治疗前后CH25(背外侧皮质)相对激活变化40%的差异。结论:1.耳鼻喉科住院患者中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存在不良情绪和自杀风险,以及高风险人格障碍倾向,其中青壮年中手术的女性患者应给予重点关注,老年人的人格障碍倾向比例较高,应注意沟通方式,避免医患冲突。2.喉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容易受到焦虑、抑郁、失眠等困扰,生活质量较差,cCBT可以在术后缓解手术患者焦虑、抑郁、失眠、改善生活质量。3.FESS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失眠问题显着,cCBT不仅能改善患者在术前等待间的焦虑情绪以及缓解术后失眠、疼痛,也可以降低术前等待区血清皮质醇的含量以及稳定术前血流动力学水平,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4.cCBT可以影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眶额皮质和背外侧皮质的局部脑血流,焦虑和失眠的改善与眶额皮质和背外侧皮质的激活程度有显着相关。但是临床症状的改善是由局部皮质激活引起还是由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导致局部皮质脑血流的增加,需要进一步研究。

孙曼珊[3](2021)在《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PCI术后患者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和分析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现状和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现状;2.利用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与常规延续性护理对比,探讨出—种更有效可行的延续性护理策略,以改善患者双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减少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方法本研究共分为2部分。1.横断面调查:选取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附属医院进行PCI术治疗的3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和分析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现状和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自我管理行为与负性情绪的相关性。2.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附属医院胸痛中心首次行急诊PCI术的79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试验组40人,对照组39人。试验组患者采用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延续性护理。在后续的随访中,动态关注患者的双心健康,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躯体症状,并进行汇总和分析,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干预及定期推送资料进行健康指导。两组患者出院后—周、—月、三月、六月进行随访。最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治服药依从性、心理状态、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及出院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横断面调查:300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实际得分为(67.85±6.46)分,得分指标为50.26%,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为34.33%和41.00%,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与自我管理行为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1、-0.208。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指出,家庭月均收入、合并症、文化程度、吸烟、住院次数是影响患者PCI术后自我管理水平的相关因素(P<0.05)。2.随机对照试验:在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家庭月均收入、医保、地区、支架个数、合并症、吸烟、喝酒等基本资料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在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服药依从性、SBP、DBP、HR、TC、TG、HDL-C、LDL-C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出院后6个月,试验组心理状态评分量表SAS/SDS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生活质量SF-36得分高,除生理职能维度外,其余7个维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率、收缩压降低程度及心功能分级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及血脂的控制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处于中低水平,且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4.33%和41.00%。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收入、合并症、吸烟情况及住院次数是影响PCI术后患者疾病自我行为管理能力的可能因素。2.双心医学模式下的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心功能情况,缓解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双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王蓓[4](2021)在《焦虑抑郁与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焦虑、抑郁与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2.系统评价护士主导的房颤管理的有效性。方法1.以2020年1月到2020年11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以心房颤动诊断入院,并首次行射频消融手术的23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第1天收集患者的人口社会学资料、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测评,嘱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心电图并于3个月后复诊,若期间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时立即做心电图并及时就诊;术后1个月、3个月电话随访,再次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收集患者的房颤相关症状、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复查情况,并与一名心内科医生一起核查随访资料,明确患者有无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对所有资料按照数据类型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一般线性模型中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描述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的变化趋势,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抑郁对早期复发的影响。2.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APA Psyclnfo;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时间自建库到2020年3月,搜索护士主导的房颤管理对患者心理及其他方面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以Rev Man5.4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焦虑抑郁与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研究:230例患者中,68例(29.57%)患者存在焦虑,75例(32.61%)患者存在抑郁,94例(40.87%)患者存在焦虑或抑郁,49例(21.30%)患者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患者术后焦虑、抑郁评分随着时间延长显着降低(P<0.05)。68例(29.57%)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早期复发,将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和早期无复发组,单因素分析发现体重指数(BMI)、高密度载脂蛋白胆固醇(HDL-C)、左房前后径(LAD)、焦虑、抑郁、焦虑抑郁共病可能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有影响,P<0.05;经二元logistic分析,焦虑(OR:2.316,95%CI:1.1054.857,P=0.026)、抑郁(OR:2.2,95%CI:1.0614.565,P=0.034)、焦虑合并抑郁(OR:5.024,95%CI:2.39710.528,P<0.001)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护士主导的房颤管理有效性的meta分析:共纳入10篇文献,3084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护士主导的房颤管理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MD:2.03,95%CI:0.293.76,P=0.02),降低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OR:0.56,95%CI:0.380.81,P=0.002)和心血管相关住院(OR:0.74,95%CI:0.610.88,P=0.001);两组对房颤相关知识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MD=0.21,95%CI:-0.440.87,P=0.52);此外,meta分析结果显示护士主导的房颤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SMD=1.61,95%CI:0.033.18,P=0.05),异质性较高(P<0.00001,I2=99%),采用敏感性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逐一剔除每篇文献后重新计算I2,发现每次剔除后异质性仍较高,且结果发生变化,显示护士主导的房颤管理未显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1.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高,术后焦虑、抑郁状况随着时间延长显着改善。2.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率高,焦虑、抑郁、焦虑合并抑郁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护士主导的房颤管理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相关入院,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王永华[5](2021)在《舍曲林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冠心病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在全部心血管病患者中,约一半死于冠心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及健康。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而冠心病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冠心病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和治疗效果中产生重要影响,多数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也反过来加重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加重心力衰竭,影响治疗效果。目的本文将分析舍曲林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共80例,时间范围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全部患者均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组别,将采取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舍曲林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价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通过查血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通过心脏超声仪检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价患者心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4周,统计患者住院时间、焦虑抑郁状态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PHQ-9评分、GAD-7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减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后NT-pro BNP、LVEDD低于对照组,LVEF、6MW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治疗后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舍曲林应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可有效减轻焦虑抑郁状态;2.舍曲林可促进患者NT-pro BNP、LVEDD下降,提高LVEF、6MWT,有效改善心功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廖英桃,陈敏华,罗媛容,陈妙霞[6](2020)在《综合性医院慢性病住院病人心理护理模式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心理照护小组护理模式在综合医院慢性病住院病人中的构建与实践。[方法]运用心理照护小组护理模式对慢性病住院病人进行抑郁、焦虑筛查和干预。[结果]综合医院慢性病住院病人抑郁症状群的检出率为41.8%,焦虑症状群的检出率为27.9%,抑郁伴焦虑检出率为22.6%。[结论]心理照护小组护理模式可提高综合性医院慢性病住院病人焦虑、抑郁识别率。评估时需关注睡眠障碍、女性等高危人群,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和治疗处理。

孙丹阳[7](2019)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心理治疗的视角出发,以信念修正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信念修正思想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领域内演变路径的梳理,结合对个体信念与信念系统特征的探究,反思心理治疗领域内信念修正理论与实践的现状与出路,进而为心理异常个体的信念修正进行理论建构与操作设计。研究内容涉及两大部分,一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研究,意在为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可行性评估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在具体心理治疗理论下对信念修正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定位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角色,为信念修正的理论建构和操作设计提供策略导向。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厘清三大心理治疗流派中信念修正思想的孕育、发展过程;2.澄清信念在个体心理异常状态中所承担的角色;3.探讨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整合趋向下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模式;4.建构新的理论模型以完善信念修正的具体实践模式。利用文本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方法,按照时间逻辑对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性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信念修正在精神分析的治疗实践当中尚未被明确提出,一直作为一项改变指标隐含其中;存在主义关注个体存在状态,存在状态决定个体的经验累积,信念是经验的析出,依据这一关系,信念修正的系统特征和核心信念被勾勒出来,但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认知行为治疗将信念作为心理治疗核心的致病因素,并明确提出了信念修正的主张,在实践中将信念修正作为一个治疗环节。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路径可概括为:理念广为应用,概念不断凸显,理论并未成型。个体的信念以信念系统的形式存在,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层级性、稳固性等特征,对行为具有预测和指导功能,其确信度受证据影响。当前心理治疗领域实证研究泛滥,理论建设萧索;对信念修正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未能向心理治疗领域进行有效注入。在精神分析对潜意识信念的处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信念系统的塑造以及认知行为疗法提供的具体干预手段之上,以信念修正作为心理治疗的共同因素,建构专属理论与操作模型,实现基于个体信念的理论构建与应用评估。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将个体信念的多元特征与各心理治疗理念进行融合,既符合整体论哲学的要求,也遵从了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处理个体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或消除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操作性上,覆盖心理干预的全程,并能够以短期治疗的形式进行临床实践,有效的节约经济成本和时间投入;从技术伦理学看,能够有效规避对个体主体性和同一性的损伤。

马璐[8](2019)在《政府主导下的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到重大突发事件多发期,冰冻灾害、地震灾害、飞机失事、煤矿坍塌、疫苗事故等频频发生。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各种新媒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使得重大突发事件呈现扩散快速、影响深远等特点,同时还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那么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为政府主导的重大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一套工作流程及具体的策略方法迫在眉睫。通过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及特征进行了研究,一般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会对公众的心理和行为两方面造成影响:在心理方面,公众会产生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在行为方面,公众会产生自杀行为、报复及攻击行为、打砸抢烧行为等。因此,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积极推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政府能够更加科学的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流程,包含三大环节,即:心理危机预防环节、心理危机应对环节和心理危机恢复环节。最后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薄弱点,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预策略,信息传播策略和长效保障策略。期待能够对重大突发事件后人们顺利渡过心理危机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敖欢[9](2013)在《综合医院内外科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护士开展心理护理的现状,以及病人感受到的心理护理两方面来全面了解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内外科住院病人心理护理的现状,分析影响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的各种因素,为更好地推进临床护士实施心理护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从护士和病人双重角度来调查心理护理的现状。按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青岛市七所三级医院,七所二级医院的700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应用自行编制的护士用临床心理护理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在被调查护士所在的科室,采用自行编制的病人用临床心理护理现状调查问卷,随机选取700名病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采用spssl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护士自评心理护理现状:1.护士心理护理意识得分的均值为4.28±0.44,心理护理知识得分的均值为0.78±0.18,一般心理护理得分的均值为4.72±0.31,专业心理护理得分均值为3.44±0.68。2.不同性别、年龄、科室、医院等级、职称、工作年限、聘用形式的护士,护士在校系统学习心理护理的情况、工作后接受心理护理知识培训的情况、单位在工作中强调心理护理的程度、护患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心理护理的价值化问题都会影响心理护理的现状。3.经过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出单位在工作中是否强调心理护理问题,护士在校是否系统学习过心理护理,护士的科室、年龄以及工作后是否接受过心理护理知识培训是影响心理护理现状的主要因素。二、病人评价心理护理现状:1.病人感受到的一般心理护理得分均值为3.56±0.52,专业心理护理得分均值为2.73±0.44。2.不同科室、医院等级、年龄、家庭所在地的病人心理护理的感受性有统计学差异。三、护士所实施的心理护理和病人感受到的心理护理平均得分有差异。结论1.护士基本心理护理知识的系统性及全面性有待提高,护士心理护理的意识及一般心理护理的实施较好,专业心理护理的实施有待加强。护士应该注重与病人的沟通,注重心理护理措施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能让病人感受到的心理护理。2.单位在工作中是否强调心理护理问题、护士在校是否系统学习过心理护理、护士的科室、年龄以及工作后是否接受过心理护理知识培训是影响心理护理现状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医院应该加强对心理护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谢莹琦[10](2013)在《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军队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军事活动中军队人员面临着艰苦的生活环境,严明的军队纪律,巨大的精神压力以及超负荷的部队训练,尤其是在现代军事战争和日常训练中,高科技高强度和信息化的特点使军人的心理负担更重,这些超常因素将无可避免地引起机体生理和心理都出现应激反应。由于在突发事件和紧急状态下军人的心理障碍常常被其自身忽视,而其在实际中却直接影响军人军事作业的状态和军事活动的效率,甚至有可能引发其出现更为严重的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这一现象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军事家以及军事医学学者的高度重视。军队伤病员从健康状态转为疾病状态,不仅生理功能发生改变,而且社会功能受限,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会引起心理和行为的相应变化。多项调查研究表明伤病员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也影响其躯体健康状况,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康复,还会使躯体疾病的表现复杂化,为疾病的诊治带来困难。而且心理问题严重的伤病员住院时间也会相对延长,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会影响疗效,挤占更多的医疗资源。现有研究多是以人体生理和病理等单纯疾病机制和躯体疾病为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身疾病的患者。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转归与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联系紧密,但却以躯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疾病。国内外研究表明,在综合性医院的患者中,有近30%的病人所主诉躯体症状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然而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常常不会想到这些表面躯体症状下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医生常常只是对患者的躯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而对与躯体疾病共存的人格、认知、情绪、社会背景等心理社会因素识别率很低,以致于病人往往得到的早期诊断并不全面准确,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去接受心理支持疗法或进行相关药物的干预。这样,病人的疗效受到影响,并且导致他们的生存质量下降,给病人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也浪费很多医疗资源。为此,2006年中国卫生部提出,从现在起到2012年“绿丝带”活动的主题是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和治疗率。另一方面,病人的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相互影响,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心理认知干预,从而加重了原发疾病,病人辗转于综合医院,耗费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由此可见,单纯的生物医学已经不能完全认识现代疾病与有效解决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问题。于是世界医学界提出生物医学模式必须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必须应用心身医学的基础和理论,从心与身两个方面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转归和预后。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基层部队伤病员住院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伤病员心理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分布特征,并分析伤病员心理障碍的相关因素,从“心、“身”两方面对疾病诱发影响因素进行探索,从而增加对患者治疗的切入点,使医疗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来提高疗效、减少医疗开支、预防复发,为从根本上防治疾病开辟新思路,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的军队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的模式提供可靠依据。研究内容心理障碍的发生和影响因素很复杂,有相关资料表明它可能与遗传、人格、社会支持情况和家庭背景、机体功能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相关。为评估基层部队伤病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揭示基层部队伤病员躯体不适表象下隐含的心理危机,本课题对武汉某军区医院的基层部队伤病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调查,并与常模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不同手术情况、病情状况、不同入伍年限以及不同背景的基层部队伤病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不同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伤病员心理症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探讨心理健康状况与伤病员社会支持情况的相关性,调查伤病员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和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情况,以便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对伤病员进行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方面干预,从而全面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躯体疾病的康复,并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研究过程首先,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咨询心理专家和临床神经内科和精神科医生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在展开正式调查前,首先进行了预调查,并对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然后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整理分析数据资料,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了用来检验问卷的效度,本次研究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小样本的预调查,选取肾内和神经外科各20名伤病员进行预调查,检测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及可行性。通过预调查以及专家的指导进一步对问卷和研究路线进行调整。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医院的配合和各科室的大力支持。调查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深入调查现场,消除伤病员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引导伤病员根据自己真实感受进行作答,剔除无效的问卷,保证问卷的质量。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熟悉并了解国内外医院基层部队伤病员的心理障碍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掌握世界学术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与专家访谈,从而了解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沿动态。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1、预调查: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首先确定研究的范围、对象和方法并拟定合理研究方案,通过对有关大量量表的收集和整理,选用合理的调查表并设计新量表。然后进行预调查,通过神经内科和心理专家的审核,确保调查表的信度和效度,最终整理形成研究所用的调查问卷。课题所选用的调查表为: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精神卫生服务需求调查表等。2、调查阶段;调查争取得到被调查科室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为研究的展开奠定一个良好基础。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多向该方面的专家请教,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指导。本文作者即为该研究的调查员,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同病人和病人家属做好沟通联系,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为消除调研对象的思想顾虑,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和自身感受如实填写问卷,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在调查前调研员向被调查的伤病员讲明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意义,采取现场发卷,独立作答,当场回收问卷的方法。3、资料收集整理阶段:问卷回收,认真核查,保留有效问卷并进行数据整理工作,以SPSS13.0统计软件作为数据研究工具,进行统计分析。第三阶段:讨论与小结阶段通过对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伤病员的一般情况、社会支持程度以及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等多方面系统的了解,并结合访谈时发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障碍的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对策和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通过对某军队医院的实证研究发现,基层部队伤病员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恐惧性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普通军人常模(P<0.05),部队患者因子总分、因子均分、阳性数及除人际关系外的其他8个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地方常模(P<0.05)。本研究在整体调查结果反映,基层部队伤病员中躯体化因子的比率最高,其次为抑郁和焦虑因子,说明躯体化是基层部队伤病员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抑郁情绪和焦虑症状是基层部队伤病员中最常见的心理症状。通过对不同手术情况和病情状况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表明手术与非手术伤病员、病情普通和病情重的伤病员的躯体化和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入伍年限低的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入伍年限高的伤病员,独生子女伤病员为发生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调查结果显示:不同躯体疾病伤病员的心理障碍严重程度不同,心理症状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异,军队医院不同科室伤病员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其各自的特征。从总的来看,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的趋势是:内科系统慢性疾病患者较外科系统、急性疾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更高。此外,各个科室不同躯体疾病的伤病员不同程度地出现敌对、人际关系紧张和强迫等症状,需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伤病员进行心理疏导。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症状与人格特征有一定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症状与伤病员人格特征的关系为:性格内外向(E分)与抑郁症状和人际关系呈负相关(p<0.05);精神质人格(P分)对除敌对和强迫症状(p>0.05)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均有相关性(p<0.05);神经质人格(N分)对除偏执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外的其他因子呈显着相关(p<0.05);SCL-90各因子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显示:SCL-90各因子得分均与社会支持程度呈负相关,其中社会支持总分与人际关系、抑郁因子呈显着负相关(P<0.05)、焦虑和敌对因子和客观支持呈显着负相关(P<0.05),强迫、人际关系和抑郁与主观支持呈显着负相关(P<0.05),支持利用度和躯体化、强迫因子呈显着负相关(P<0.05)。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基层部队伤病员的精神卫生知晓程度低,而对精神卫生服务存在一定的需求,但对现有的精神卫生服务的效果并不是很满意。本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机制很复杂,同时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约束,调查的科室不够,样本量不足,加之本人理论功底、研究时间、实践经验的限制,本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深入研究的地方。

二、消除住院病人的心理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除住院病人的心理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1)舒适护理对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SAS、SDS评分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SCL-90评分结果
3 讨论

(2)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及目的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耳鼻喉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横断面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过程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分析
        2.2 信效度检验
        2.3 不良情绪及人格倾向现况分析
        2.4 人口统计学差异比较
        2.5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2.6 多重线性回归
    3 讨论
        3.1 耳鼻喉科住院患者情绪体验和人格倾向评估情况
        3.2 不同人口学资料与不良情绪和人格倾向的相关因素分析
        3.3 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方案的制定
    1 理论背景
        1.1 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1.2 心理学理论-认知治疗理论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4 研究过程
        4.1 围绕研究主题建立干预的概念框架及初步方案
        4.2 最终方案确定过程
    5 结果
        5.1 围术期心身调节系统干预方案的内容简介
        5.2 基于cCBT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
第三部分 cCBT对喉肿瘤切除术患者心身干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法
        1.4 干预措施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围术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干预对患者焦虑、抑郁、失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4 两组不同时间点SAI、PHQ-9、AIS和FACT-H&N得分的趋势比较图
    3 讨论
第四部分 cCBT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心身干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工具
        1.4 干预措施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2.2 干预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症状的影响
        2.3 干预对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2.4 两组患者测评指标随时间变化趋势图比较
        2.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状态焦虑和失眠阳性率比较
        2.6 两组患者缓解焦虑、失眠的有效率比较
        2.7 两组之间Cor和ACTH含量比较
        2.8 术前皮质醇与状态焦虑变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2.9 两组干预后满意度调查比较
    3 讨论
第五部分 cCBT对FESS患者大脑皮质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fNIRS检查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比较
        2.2 干预前后52个通道中是否激活比较
        2.3 两组激活程度的比较
        2.4 临床变量与通道激活的相关性
        2.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局限性
    4 研究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在躯体疾病患者心身干预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PCI术后患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相关定义
    2 研究背景
    3 理论框架-健康信念模式
    4 研究假设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6 技术路线图
    7 伦理审查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部分 横断面调查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的确定
        3 研究工具
        4 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
        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随机对照试验
        1 研究对象
        2 干预方案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统计分析
        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第一部分 横断面调查
        1 基本情况
        2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3 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及两者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4 自我管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5 影响PCI术后患者自我行为管理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二部分 随机对照试验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SAS/SDS)得分情况比较
        3 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4 患者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比较
        5 患者心率、血压、血脂比较
        6 两组患者心功能能分级改善情况比较
        7 两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结局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一部分 横断面调查
        1 冠心病患者自我行为管理情况分析
        2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3 影响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4 启示
    第二部分 随机对照试验
        1 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2 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外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一般信息登记表
    附录二 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
    附录三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S)
    附录四 中文版SF-36量表
    附录五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六 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七 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中文修订版)
    附录八 ACS患者健康教育随访手册
    附录九 互联网健康教育资料
    附录十 互联网平台呈现形式
    附录十一 知情同意书(Ⅰ)
    附录十二 知情同意书(Ⅱ)
缩写词表
综述: 冠心病双心护理的慢病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焦虑抑郁与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框架
        2.1 研究理论框架
        2.2 操作性定义
        2.3 研究设计框架
第一部分 焦虑抑郁与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场所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5 资料收集方法
        3.6 资料分析方法
        3.7 科研质量控制
        3.8 科研伦理
        3.9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情况
        4.2 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焦虑、抑郁情况
        4.3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理状态变化趋势
        4.4 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4.5 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5 讨论
        5.1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情况
        5.2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焦虑抑郁状况
        5.2.1 房颤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高
        5.2.2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理状况显着改善
        5.3 焦虑、抑郁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
        5.3.1 房颤早期复发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高于未复发患者
        5.3.2 焦虑、抑郁是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5.3.3 焦虑合并抑郁是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5.4 其他影响因素对房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
        5.5 医护人员应关注房颤射频消融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
第二部分 护士主导的房颤管理有效性的meta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纳入与排除标准
        3.2 文献检索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资料提取
        3.5 统计分析
        3.6 敏感性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文献检索结果
        4.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4.3 meta分析结果
        4.3.1 心理状态
        4.3.2 死亡
        4.3.3 再入院
        4.3.4 生活质量
        4.3.5 房颤相关知识
        4.4 发表偏倚
        4.5 敏感性分析
    5 讨论
        5.1 护士主导的房颤管理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5.2 护士主导的房颤管理可以显着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入院
        5.3 护士主导的房颤管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尚需进一步验证
        5.4 护士主导的房颤管理对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5.5 护士主导的房颤管理护理有利于推广房颤的全面管理
总结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4 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心房颤动与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舍曲林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我国双心医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综合性医院慢性病住院病人心理护理模式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心理护理模式的构建
        1.2.1 小组成员选择
        1.2.2 小组成员培训
        1.2.3 小组工作职责
    1.3 心理护理模式的实践
        1.3.1 心理评估
        1.3.2 护理干预
        1.3.3 评价方法
        1.3.3.1 一般资料问卷
        1.3.3.2 SDS量表
        1.3.3.3 GAD-7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人一般资料
    2.2 病人焦虑、抑郁筛查情况
    2.3 病人伴发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
3 讨论
4 小结

(7)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心理健康是个体、家庭、社会的共同追求
        1.1.2 心理异常应对的范式转化拓宽心理治疗技术的作用领域
        1.1.3 心理治疗技术的范式整合趋向
        1.1.4 哲学咨询的方法论困境推动信念修正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取向
        1.1.5 心理治疗技术中的“信念修正”具有研究空间
    1.2 研究现状
        1.2.1 当前心理治疗领域研究内容概述
        1.2.2 “信念修正”研究现状
    1.3 研究视角、方法与目标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2 文章架构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信念与信念修正
    2.1 信念的本质
        2.1.1 信念的解释
        2.1.2 信念的来源
        2.1.3 信念形成的途径
        2.1.4 信念的特性
        2.1.5 信念的功能
    2.2 信念系统的基本问题
        2.2.1 内隐信念与外显信念
        2.2.2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中心-外周”模型
        2.2.3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真-善-美”模型
        2.2.4 信念在系统中的存在形式
    2.3 信念修正的科学基础
        2.3.1 “4E+S”理论模型
        2.3.2 神经可塑性
        2.3.3 镜像神经元
    2.4 信念修正的原则与策略
        2.4.1 一致性维护
        2.4.2 信息经济原则
        2.4.3 置信度消减
        2.4.4 稀释与降低权重
    2.5 小结
第三章 信念修正的精神分析进路(1900-1950 年)
    3.1 精神分析的思想内核
        3.1.1 心理地形学说
        3.1.2 人格结构理论
        3.1.3 防御机制
        3.1.4 心理动力
    3.2 精神分析对“信念”的关涉
        3.2.1 早期经验与信念塑造
        3.2.2 记忆缺失与潜意识信念
        3.2.3 病理性观念与不合理信念
        3.2.4 情感负载与情绪性信念
        3.2.5 过度联想与信念的衍生
    3.3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对信念修正的启示
        3.3.1 破除象征与转换:不合理信念的识别
        3.3.2 宣泄:信念的情感卸载
        3.3.3 移情:信念传递的基础
        3.3.4 暗示:信念修正的方式
    3.4 案例分析:精神分析对强迫症的信念修正
        3.4.1 强迫症的界定及其特征
        3.4.2 强迫症的潜意识内容解析
        3.4.3 基于信念修正对强迫症的治疗
    3.5 小结
第四章 信念修正的存在主义进路(1940-1980 年)
    4.1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
    4.2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4.2.1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治疗
        4.2.2 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
        4.2.3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
    4.3 存在主义对个体信念系统的构建
        4.3.1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的基本特征
        4.3.2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在实践中的价值
    4.4 案例分析:信念系统重塑对厌倦的应对
        4.4.1 厌倦的产生与界定
        4.4.2 存在主义哲学对厌倦的研究
        4.4.3 异化实存下的信念系统特征
        4.4.4 存在主义进路下对厌倦患者的信念修正
    4.5 小结
第五章 信念修正的认知行为进路(1960-2000 年)
    5.1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应用
        5.1.1 核心预设与特征
        5.1.2 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主义基础
        5.1.3 认知行为治疗的认知理论支撑
        5.1.4 临床适用性及其应用
    5.2 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信念修正”研究
        5.2.1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5.2.2 贝克的标准认知治疗
        5.2.3 认知行为治疗下的信念加工与表征
    5.3 案例分析:信念修正与抑郁症治疗
        5.3.1 抑郁症的产生、界定与治疗实践
        5.3.2 基于信念修正AGM理论对抑郁症的治疗
        5.3.3 抑郁症的行为激活与反向信念修正
    5.4 案例分析:从幻觉干预看信念修正
        5.4.1 幻觉的界定及其特征
        5.4.2 幻觉的解释与表征问题
        5.4.3 信念修正对幻觉的干预要点
    5.5 小结
第六章 整合范式下的信念修正模型构建
    6.1 心理障碍应对的整合趋势
    6.2 心理治疗的整合取向
        6.2.1 治疗理论的整合
        6.2.2 技术折衷主义
        6.2.3 共同因素研究
    6.3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
        6.3.1 MBIRM的核心理念
        6.3.2 MBIRM的基本要件
        6.3.3 MBIRM的操作流程
    6.4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的可行性评估
        6.4.1 心理治疗技术的评估要点
        6.4.2 MBIRM的技术可操作性
        6.4.3 MBIRM的经济可行性
        6.4.4 MBIRM的伦理可行性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思想到技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发展路径
    7.2 对立向整合:信念修正作为共同因素的角色定位
    7.3 技术与心灵:信念修正的效用价值
    7.4 科学与社会:心理治疗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8)政府主导下的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的意义
        1.1.4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2 重大突发事件的定义、分类及特征
    2.1 重大突发事件的定义
    2.2 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征
        2.2.1 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型
        2.2.2 突发事件的分级及预警级别
        2.2.3 重大突发事件的特征
3 重大突发事件引发公众心理危机分析
    3.1 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问题
        3.1.1 焦虑障碍
        3.1.2 创伤后应激障碍
        3.1.3 抑郁障碍
    3.2 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负面行为
        3.2.1 自杀行为
        3.2.2 报复与攻击行为
        3.2.3 打砸抢烧行为
4 政府主导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及指导原则
    4.1 政府主导的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4.1.1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4.1.2 政府主导的必要性
    4.2 政府主导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指导原则
        4.2.1 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原则
        4.2.2 快速反应、科学救援原则
        4.2.3 生命至上原则
        4.2.4 单位自我干预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原则
        4.2.5 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的原则
5 政府主导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流程
    5.1 心理危机预防环节
        5.1.1 设置组织机构
        5.1.2 建立预警系统
        5.1.3 培养组织文化
        5.1.4 维护运行系统
    5.2 心理危机应对环节
        5.2.1 提高反应速度
        5.2.2 组建志愿团队
        5.2.3 进行调查评估
        5.2.4 制定干预决策
        5.2.5 合理资源配置
        5.2.6 推动媒介管理
    5.3 心理危机恢复环节
        5.3.1 恢复运行秩序
        5.3.2 评估干预效果
        5.3.3 整合社会资源
    5.4 汇总表
6 政府主导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策略
    6.1 重大突发事件后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预策略
        6.1.1 对重大突发事件后不同人群的定义及分类
        6.1.2 针对不同人群的具体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6.2 重大突发事件后信息传播策略
        6.2.1 即时信息策略的概念及特点
        6.2.2 即时信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必要性
    6.3 重大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效保障策略
        6.3.1 实施长效保障策略的必要性
        6.3.2 长效保障策略的具体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综合医院内外科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1.2 研究工具
    1.3 资料收集
    1.4 统计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护士的一般资料
    2.2 护士自评临床心理护理现状
    2.3 不同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护士自评临床心理护理现状
    2.4 护士自评临床心理护理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2.5 病人的一般资料
    2.6 病人评价临床心理护理现状
    2.7 不同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病人评价临床心理护理现状
    2.8 护士自评和病人评价临床心理护理现状平均得分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的意识
    3.2 护士基本心理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3.3 护士实施一般心理护理的情况
    3.4 护士实施专业心理护理的情况
    3.5 不同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护士临床心理护理现状分析
    3.6 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的影响因素
    3.7 护士自评和病人评价临床心理护理现状存在差异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对象和样本选取
        1.4.1 研究对象
        1.4.2 样本选取
    1.5 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工具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步骤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的联系
        2.1.1 完整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的统一
        2.1.2 不同的躯体症状其心理障碍表现不一
    2.2 心身疾病
    2.3 心身医学
    2.4 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
    2.5 国内外研究现况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调查结果
    3.2 基层部队伤病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3.2.1 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3.2.2 各因子的阳性检出率
        3.2.3 SCL-90各因子分与军人常模和普通常模比较
        3.2.4 不同手术情况和病情状况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2.5 入伍年限不同和是否独生子女伤病员的心理健康的比较
        3.2.6 不同躯体疾病的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3.2.7 军队医院不同类别躯体疾病住院患者心理障碍的分布
    3.3 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症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3.4 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伤病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和服务需求情况
    4.1 基层部队伤病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
    4.2 基层部队伤病员精神卫生服务需求情况
第五章 讨论
    5.1 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需引起重视
    5.2 基层部队伤病员最突出心理问题:躯体化症状
    5.3 对基层部队伤病员敌对情绪的分析
    5.4 焦虑、抑郁障碍仍是基层部队伤病员的主要心理问题
    5.5 基层部队伤病员的其他心理障碍
    5.6 不同躯体疾病伤病员的心理反应
        5.6.1 骨科伤病员心理反应
        5.6.2 慢性隐匿性疾病伤病员心理反应
    5.7 完善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势在必行
第六章 对策和建议
    6.1 建立多渠道的精神卫生投入机制
    6.2 加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和培养
    6.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
    6.4 军队干部及医院领导需提高对精神卫生工作发展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消除住院病人的心理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 [1]舒适护理对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的效果观察[J]. 谭秀丽,张敏,王敏. 心理月刊, 2021(20)
  • [2]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D]. 杨洋.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PCI术后患者的应用[D]. 孙曼珊. 汕头大学, 2021(02)
  • [4]焦虑抑郁与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研究[D]. 王蓓.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舍曲林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疗效观察[D]. 王永华.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综合性医院慢性病住院病人心理护理模式构建与实践[J]. 廖英桃,陈敏华,罗媛容,陈妙霞. 全科护理, 2020(27)
  • [7]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D]. 孙丹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政府主导下的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研究[D]. 马璐.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综合医院内外科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现状的调查分析[D]. 敖欢. 青岛大学, 2013(04)
  • [10]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 谢莹琦.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消除住院患者的心理障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