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平均单产有望提高

我国水稻平均单产有望提高

一、我国水稻平均亩产有望增加(论文文献综述)

陈启文[1](2021)在《中国海水稻背后的故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袁隆平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在水稻产量上创造了世界奇迹。本文以翔实的材料讲述了正在研发的水稻新品种"海水稻"的培育过程。海水稻首先被陈日胜发现并培育选种20年,袁隆平发现其价值之后,进行了规模化的科研、扩种及海外开拓。袁隆平团队在海水稻栽培上的探索与成果值得赞赏,中国以及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应该被公众关注。

沈玺钦[2](2020)在《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渔综合种养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要求。水稻方面种植既要求产量品质,又要求节省减肥,去除养殖尾水的氮、磷等营养;渔业方面养殖既要求高品高产,又要求减少投喂。本文从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和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等多个方面阐述新时代稻渔综合种养的基本方法,本质要求。一、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研究。面对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在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应用陆基生态渔场技术开展了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生态应用。应用水质分析仪对系统内的部分水质指标进行检测,系统阐述了光明渔村养殖鱼塘系统、稻蟹共生系统和循环沟渠净化系统(稻田-池塘复合统)的水质变化规律。精养鱼塘系统:平均氨氮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793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1.553mg/L,亚硝酸盐平均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094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0.226mg/L。稻蟹共生系统:氨氮浓度从进水口的0.42mg/L降低到出水口的0.13mg/L,净化效率达到69.05%,磷酸盐含量进水口浓度低,出水浓度高,边沟中由于扰动,磷酸盐浓度相对较高,而氨氮浓度相对较低,田中间的氨氮、磷酸盐浓度相对中等。沟渠循环净化系统:平均氨氮含量从1.247mg/L降低到0.363mg/L,磷酸盐平均含量从0.203mg/L降低到0.01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的悬浮有机物浓度:8月2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127.45mg/L,8月6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20.36mg/L,8月30日稻田退水前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85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水质:亚硝酸盐浓度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多次测得0mg/L,各田块环沟平均氨氮浓度为0.105mg/L,平均磷酸盐浓度为0.04mg/L。清水输入鱼塘,鱼塘排出了大量肥水通过沟渠进入稻田中,经沟渠和稻田净化后的清水再次注入鱼塘,使得整个系统水质得到改善,生产效率以及产量因此大大提高。表明该模式有助于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两种产业的协调发展,减少养殖尾水排放,实现养殖污染资源化。二、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在不同情况下稻田的灌溉模式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以及产量。实验分为每隔5d灌溉一次鱼塘水,每隔7d灌溉一次鱼塘水以及不灌溉鱼塘水。水稻种植品种为“吉宏6号”,水稻平均亩产1089.93斤,总体旱田亩产高于水田,不同灌溉周期亩产5d灌溉一次>7d灌溉一次>不灌溉鱼塘水。地上部分生物量旱田大于水田,旱田水稻生物量到成熟期平均达到115.86g/穴,而水田水稻生物量在成熟期平均值只有55.04g/穴。7号田和11号田为每隔5d灌溉一次,生物量在同比于其它水田较高,平均值达到68.9g/穴。各田块秆长在抽穗期过后便不再增长,相对于其它指标,秆长在抽穗期过后还算比较稳定。各个田块株高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之后略有减少。水稻秆基部外径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到成熟期略有减少。灰色关联度分布在0.576-0.907之间,各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根长(0.907)>秆基部外径(0.863)=穗基部外径(0.863)>秆长(0.846)>株高(0.829)>穗长(0.776),根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根茎秆构成因子,穗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根茎秆构成因子;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有效穗数(0.869)>穗粒数(0.847)>生物量(0.813)>结实率(0.806)>千粒重(0.759)>每公顷穴数(0.715)>根干重(0.625)>成穗率(0.576),有效穗数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成穗率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产量构成因子。三、为了探求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熟阶段的生殖特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采用了统计学、资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分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中稻田养蟹基地稻田中华绒螯蟹性腺、肝胰腺、条件指数,以了解目前银川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成熟群体的生长生殖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基地稻田产量大但规格偏小,这主要受当年气温偏低且采用不投料的粗放养殖模式所致。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2-61mm之间,头胸甲长分布在37-59mm之间,体重在22-101g之间。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5-50mm,而11月20日主要分布在35-55mm。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10月24日主要分布在40-50mm,而11月20日则各区间都有一定分布。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体重主要分布在20-50g,而11月20日在20-65g各个组里相对更平均的分布。整体上有趋于平均的趋势。中华绒螯蟹体重与头胸甲宽呈幂函数关系,雄性y=0.001x2.8875,R2=0.8877,雌性y=0.0016x2.7204,R2=0.9315。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CW=0.9017CL+0.5638,R2=0.9759,雌性CW=0.9466CL-1.1013,R2=0.9377。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雄性W=0.0006CL2.9316,R2=0.233,雌性W=0.0007CL2.8717,R2=0.9363。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与肝胰腺重呈线性关系,雄性:HW=0.2351CW-7.5852,R2=0.8117,雌性HW=0.0904CW-1.9197,R2=0.2305。肝体指数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为正相关,雌性为负相关。雄性HIS=0.1064CW-0.3422,R2=0.3102,雌性HIS=-0.0993CW+8.6023,R2=0.0538。输精管重和肝胰腺重呈指数函数关系,HW=0.8129e0.8991VW,R2=0.602。肝胰腺重与卵巢湿重呈二次函数关系HW=0.0581OW2-0.2266OW+1.835,R2=0.1075。四、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水稻亩产量总体上旱田高于水田,这是由于种植模式不同的原因。有的水田水稻产量不高但是因为放养中华绒螯蟹,故亩产值较高,养殖中华绒螯蟹是让农民增加收入的较好的办法,3号田的亩产值可以达到1号旱田的两倍,达到8294.71元/667m2。将2019年全场各个品种产量归总,总计鱼产量为44.78万kg;水稻总产量286552kg,中华绒螯蟹总产量5078.5kg。水产品产量和水稻产量的比值为1:1.43。俗称“1斤鱼:1.5斤稻”模式。也就是亩产1430斤稻,耦合集约水产养殖系统产鱼亩产1000斤。鱼塘面积和稻田面积比是290:776,即养殖面积占27%左右。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传统的稻渔综合种养进行突破提升,在水循环、精养鱼塘系统营养物质去除、稻蟹共生系统营养物质吸收、稻渔综合种养水稻生长规律、稻蟹共生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归纳出宁夏地区的生产规律,从而对来年的生产科研进行指导,对宁夏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推广做出一定的贡献。精养鱼塘中营养物质的排出能够减缓水体老化和富营养化,养殖尾水灌溉进稻田使得秧苗更加粗壮同时又净化了水体,循环用的生态沟渠缓冲了养殖尾水营养物质的高浓度,中华绒螯蟹在西北地区特殊的养殖气候与养殖地位对于中华绒螯蟹的生殖特征条件影响。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我们对精养鱼塘水质调控、稻田生态功能、水稻减少施肥、中华绒螯蟹较少投喂进行了创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个西北地区做一个先行者、开拓者。在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加大科学研究,将基础研究做踏实,在基础水化学的测定、水稻基本生长指标的测定、中华绒螯蟹基础生物学指标的测定,水循环效率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初步揭示该复合系统的耦合和循环机制。

陈实[3](2019)在《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自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于2003至2015年间实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2143.5万吨,较2003年增长了44.28%。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源与环境约束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等问题,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只有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才能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为贯彻实施“科技兴农”、“藏粮于技”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从宏观层面考察我国农业技术采用特征及其效应,对于加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调控指导,加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户采纳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切实转化为生产力,作为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流发展形式,专业大户在保留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同时,又解决了传统农业经营存在的“低、小、散”等问题,并且在农业技术采纳应用方面,专业大户通常能发挥较强的带头示范作用,因此从微观层面研究专业大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以及推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生产为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究了农业技术采用及其效应,围绕“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时空演变特征”、“技术采用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空间效应”、“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的推广效果差异”以及“种稻大户不同生产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比较”等几个方面问题依次展开研究。首先,结合相关文献和我国农业发展国情,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其次,从宏观层面上,通过构建技术采用综合评价指标,分析了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技术采用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空间效应。然后,从微观层面上,对湖北省种稻大户经营特征、生产技术需求特征、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特征和生产技术采用环境特征展开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进一步探究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差异;在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SFA)测算种稻大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生产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农业技术广泛应用的对策建议。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按其波动规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96~2001年、2002~2006年和2007~2014年,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受育秧栽培技术、化学调控技术采用水平的共同作用,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逐步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布局,其中水稻育秧栽培技术采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整体明显改善,到近些年大面积回落两个阶段,而水稻化学调控技术采用水平较高区域则逐渐向鄂西南方向聚集。水稻综合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农技承包人员有效密度与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种植业产值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户经营规模以及分属丘陵平原农业区均对水稻综合技术采用正向影响显着。(2)考虑农机跨区作业背景下,生产技术采用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直接和空间影响都经历了由不显着到显着的演变。2001年以前,生产技术采用与湖北省水稻生产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2001年之后随着农户更倾向于采用“增产、省力、易操作”的化学调控类技术,生产技术采用开始对水稻生产表现为显着正向影响。而且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时间上略微滞后于其对本地水稻生产的正向影响,说明周边地区农户通过接触考察后进行模仿、学习,进而促进增产型水稻生产技术的传播扩散。另一方面,由于大中型农机自2004年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后才开始显着增加,2006年之后农业机械总动力才逐渐开始对湖北省水稻生产表现为显着正向影响。但在湖北省市(州)层面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本地水稻生产的正向影响愈发显着,其对周边地区水稻生产却表现为显着的空间挤出效应。(3)利用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经营和技术采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务农劳动力的年龄及文化水平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湖北省种稻大户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45-65岁,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缺乏,使得粮食生产整体活力不足,且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较传统小农户,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善;(2)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耕地细碎化问题较为严重,由于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转入土地主要来源于周边邻里或亲戚的租借,通常没有签订正式合同,租借的随机性无法确保耕地位置的统一,地块分散更为严重;(3)土地流转不畅是制约种稻大户进一步扩大规模的重要因素,农户不愿转出土地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部分农户“恋地”情结严重,二是“失地”农户的安置问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4)种稻大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网络”等新媒体渠道的有效利用明显不足;(5)种稻大户补贴“到位”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寻租行为,才能促进粮食补贴更好地发挥其功能。(4)种稻大户不同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但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务农劳动力数量与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显着负相关,但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显着正相关;家庭成员中有人担任村干部与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显着正相关,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显着负相关;种稻大户技术采用风险偏好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无显着影响,但对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经实证结果验证,农户参与农技培训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确实存在,评估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作用效果时,需对内生性问题加以处理。此外,比较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效果差异发现,相比大规模种稻大户,参与农技培训对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技术推广效果表现更佳。(5)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良种技术采用对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机械投入与水稻产量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考虑种稻大户基本实现“100%水平机耕机收”,机械投入对种稻大户水稻增产边际贡献达到瓶颈;户主受教育水平与技术非效率显着负相关,说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通过学习相关技术知识来实现各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可能性更大。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种稻大户技术效率得到明显改善,不过这并不否定较小规模种稻大户仍存在极高效(技术效率大于0.95)生产的比较优势。不同规模种稻大户采用适宜性技术的“增产”、“增效”效应更加显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在大规模种稻大户中表现更佳,即100亩及以上规模种稻大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后的亩产平均提高114.32斤,技术效率平均提升0.0676。而良种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则在较小规模种稻大户中表现更佳,30~50亩、50~100亩规模种稻大户采用良种技术后的亩产平均提高54.74斤和64.03斤,技术效率平均提升0.0274和0.0205。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采用宏、微观视角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农业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由于宏观技术采用水平难以量化,已有研究大多从微观视角研究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生产为例,通过构建技术采用综合评价指标,实现从宏观层面探究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从微观层面分析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不仅能为加强政府技术推广宏观调控指导提供决策依据,而且能为促进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提供可行性思路,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2)针对种稻大户这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用行为展开较为全面的分析。已有关于传统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但系统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用行为的文献仍有待补充,完善这方面研究对于推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技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考察种稻大户不同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前提下,分别从“增产”、“增效”两个角度分析了种稻大户技术采用效应,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3)科学客观地评估了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作用效果。已有研究在考察参与农技培训对农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时,通常简单将是否参与农技培训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加入Logit或Probit模型,忽略了二者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即参与农技培训的农户通常本身就具有更强烈的技术采纳意愿,导致高估农技培训带来的技术推广效果。此外,也少有研究关注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农户的农技推广效果差异。本文通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剔除了内生性问题干扰,并深入考察了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差异,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

郑雪[4](2019)在《基于供需平衡的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民生的主要问题。民以食为本,粮以地为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近几年人口增长放缓,但未来人口继续增长的趋势不可避免,而人口的增长势必带动粮食需求的增长。同时,我国可利用土地面积少,耕地后备土地资源有限,随着经济发展,耕地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粮食生产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如果粮食不能基本自给自足,粮食安全将会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所以,了解粮食生产现状和预测未来粮食生产情况,从宏观调控粮食的供需平衡以减小粮食危机发生的概率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七部分开展相关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根据已有研究基础提出本文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制定研究技术路线,给出研究方案;第二部分阐述了相关研究理论,构建粮食安全与理论的联系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完成粮食安全研究内容;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别从粮食供给和粮食需求两个方面对粮食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第四部分基础数据的预测提供研究基础,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2050年中国耕地面积、粮经比、复种指数、粮食单产、人口和人均粮食消费量进行预测,得到较为合理可信的预测结果;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分析得出的基础数据对中国2050年粮食供需平衡进行分析,2050年中国存在较大的粮食缺口,得到粮食需求远大于粮食供给,自给率仅达到87.56%结论;同时基于不同情景分析下,从内部挖潜对粮食缺口问题给出关于解决粮食需求不足的进行分析;第六部分,针对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七部分给出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姜似海[5](2018)在《资源、机会与能力: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资源重新配置的经济人类学考察 ——元阳县良心寨村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云南省元阳县良心寨村易地扶贫搬迁为切入点,在对搬迁的原因和政策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国家扶贫政策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机会结构和发展能力获得扶贫搬迁指标和国家政策扶持。并在移民社区建设过程中搬迁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彝族移民如何利用自身的社会文化资源实现社会结群,以及作为少数派的哈尼族移民遭遇彝族文化冲击时如何实现适应与调适。同时搬迁后,搬迁人口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机会结构和发展能力与具体的环境相结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形成具有差异性的资源配置格局和发展路径选择。最终,不同的搬迁人口在资源转移的基础上如何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和参与区域开发的机会实现自身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拓展,进而如何利用新旧资源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从而在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即在资源的技术配置和社会配置的相互关系中实现搬迁人口经济收入增加、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秩序重构。从良心寨村易地扶贫搬迁的效果来看,该搬迁项目的安置类型属于行政村内就近安置,就作为避灾和摆脱迁出地居住空间限制而言,已达到其最初目的。并且行政村内就近安置搬迁人口并没有完全脱离原来的社会文化空间和放弃原来的耕地等自然资源,因此无论在社会文化还是生产生活等方面都比较容易实现适应与调适。但作为扶贫和拓展搬迁人口发展空间的途径而言,行政村内就近安置并没有因搬迁本身而使得搬迁人口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空间得到实质性的拓展,其资源禀赋和发展空间的进一步获得依然依赖于国家扶贫政策和区域扶贫开发等发展战略的支持。因此易地扶贫搬迁能否实现脱贫与发展的目标,还取决于搬迁人口能否有效利用原来的资源以及充分利用优先获得国家扶贫政策支持和享受扶贫资源分配的权利拓展自身的资源禀赋的同时,通过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和在旅游开发中发挥自身的文化资本优势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和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从而利用国家产业扶贫的契机调整耕地利用制度和从业结构,并积极参与区域开发实现“外部资源内部化”,实现资源和发展空间的拓展,形成新的资源配置格局和经济发展新动能。事实上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具体实践中,不同地区因其社会发展条件和发展状况的差异,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精准脱贫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也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同时,由于地区文化差异以及潜在搬迁对象之间在资源禀赋、机会结构和行动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因、搬迁对象类型以及搬迁实施过程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就良心寨村易地扶贫搬迁而言,作为国家和政府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政策支撑上,表现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红河州南部山区综合扶贫开发”政策的双重特征。从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因来看,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山体滑坡自然灾害导致部分村民居住安全出现问题,因此需要通过迁移的方式获得新的居住空间,使得生活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资源禀赋、机会结构和发展能力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搬迁户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受灾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随迁户以及危房改造户等;但从国家扶持政策的角度来看,又将搬迁对象划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随迁户(即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或同步搬迁户)两种类型;从民族成分来看,良心寨村搬迁户还可以划分为彝族和哈尼族两种类型。从而使得良心寨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不仅仅局限于山体滑坡自然灾害上,还存在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因素。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村民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以及多方利益博弈导致搬迁户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情形,并且不同搬迁户类型不仅反映了不同搬迁人口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还导致搬迁户之间对扶贫资源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机会结构和发展能力的利用方式差异,从而形成不同搬迁对象实现脱贫和发展的路径差异。质而言之,是不同搬迁户基于自身条件以及对未来发展空间的期待差异,即基于不同的机会成本考量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实现脱贫、发展途径。在不同搬迁人口选择、支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的机会、能力和方式差异中,以及由这些资源构成的资源利用或资源配置格局中,不同搬迁人口支配的不同资源的资源存量和增量的组合、增长过程不断行塑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即在资源重新配置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并且在资源的技术配置和社会配置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经济资本累积向象征资本累积的资本转化,从而实现“权利的重新配置”或“支配性结构权利”的再分配。积极参与占主导地位的现存社会秩序的建构,成为重塑自身新的社会地位的能动主体。基于此,使得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资源重新配置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获得意义。

刘继广[6](2018)在《超级稻北方推广将改变粮食格局》文中研究说明超级稻向北推广两个纬度,种植面积扩大,有望增加稻谷总体产量,这将改变"南稻北麦"和"南粮北运"的局面。"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是当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一句颁奖词,以此来彰显袁老的杰出成绩。而现在,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袁老依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断刷新着杂交水稻行业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近日,袁隆平在山东青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在日照莒县的高产攻关基地,将很有可能实现水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若此次

苏启卓[7](2016)在《湖南省2010-2015年水稻审定新品种性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利用湖南省2010—2015年审定的水稻品种进行研究,分析包括审定品种数量和类型及选育单位、产量表现、米质分析、优质稻、稻瘟病抗性等在内的主要性状和湖南水稻品种推广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湖南省近6年审定的杂交水稻组合两系、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和常规水稻品种共197个(除去不育系外),平均每年审定32.83个2012-2014年数量有所减少,审定品种时对品种抗病性标准提高有关。2015年审定品种数量上升,达到45个,是6年中最多的一年。2.2010-2015年早稻的平均亩产分别为524.51、495.58、486.18、501.06、533.12、528.73kg,呈现出先是下降然后回升状态,结合对照品种的平均亩产,总体审定品种的亩产水平是有所提高。中稻区域产量结果来看,2010-2015年中稻各年度审定品种(组合)的平均亩产分别为:569.70、578.10、612.75、643.52、604.34、587.63kg呈现出抛物线形式先上升然后下降,结合对照品种的亩产来看,总体产量水平提高了。晚稻区域产量结果来看,2010-2015年晚稻各年度审定品种(组合)的平均亩产分别为509.10、527.88、522.10、524.69、541.70、551.35kg,可见在对照品产量上升的同时,晚稻年度间产量也呈直线上升。3.被评上湖南省三等以上优质稻品质(组合)共8个,占4.06%。从其审定的年份来看,2011年最多,为5个;2010年为3个;从其品种类型来看,以杂交稻为主,占62.5%(5个);以晚稻为主,占62.5%,早稻占37.5%。从其品质等级看,以三等优质稻为主,占62.5%(5个);一等优质稻次之,占25%(2个),二等优质稻12.5%(1个)。被评上的优质稻品种集中在2010-2011年期间,湖南省杂交优质稻选育已经开始兴起,但是通过审定的优质品种仍较少。4.2012年的早稻、中稻和晚稻的糙米率均达到三级优质稻的标准(其中晚稻的糙米率普遍最高),早稻和中稻糙米率等级基本相同,但糙米率达到一级标准的只有2015年个别品种,其他年份均无糙米率达到一级优质稻标准的品种,中稻品种的精米率较早稻和晚稻低。整精米率数据来看,晚稻最好,早稻和中稻的整精米率偏低;三大水稻类型早中晚稻的整精米率无一品种达到一级优质稻水平,只有糙米率和精密率2个指标达到国家三级标准以上。近6年碾米品质水平整体偏低。5.根据统计的2010-2015年湖南水稻审定品种的叶瘟、穗颈瘟、稻瘟病综合抗性表现从10-1、10-2、10-3可知:三大生育期类型间,早稻对穗颈瘟的抗性较低(22个品种中等抗性,18个品种低抗性);中稻同样对穗颈瘟疫整体抗性较低(22个品种中等抗性,35个品种低抗性);晚稻对穗颈瘟抗性较低(54个品种中等抗性,42个品种低抗性)。从三大类型的叶瘟统计来看,都无低抗品种,大部分4-6级中等抗性,中稻对叶瘟病高抗品种数最多。综合抗性指数基本相同,大部分品种在4-6级属于中抗。另外早中晚稻三大类型品种对穗颈瘟的抗性最差,都在中4-6级和7-9级属于中低抗,甚至中稻的低抗品种多于中抗品种。6.湖南省审种的水稻品种虽然达数以百计,但根据种子市场上销售种子的情况看,推广面积较大的主推品种较少,就杂交水稻而言,在生产上表现较为突出的品种主要是:Y两优系列的Y两优1号、Y两优7号、Y两优9号、Y两优3218、Y两优9918、Y两优8818、Y两优1998等,2015年起推广的Y两优900表现增产大,有望在近期成为主推品种。

江伟[8](2016)在《水稻田抛荒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H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稻米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全国每年消费稻米19310万t,保证稻米的可持续供应,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劳动力转移,越来越多种植水稻的农民选择离开稻田,造成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内陆地区出现大量水稻田抛荒现象。近年来水稻田抛荒问题更为严峻、并且以多种形式出现,呈现蔓延趋势,导致我国稻米产量出现波动和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稻米进口量正在逐年增加。2011年至2014年我国稻米进口量分别是60万t、237万t、227万t、256万t,因此研究水稻田抛荒十分必要。本文以水稻田抛荒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安徽省H县作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域内的户籍农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数据和信息。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安徽省H县水稻田抛荒问题调查分析,确定了样本选择方法与问卷内容设计,在获得数据基础上建立Logistic分析模型,并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了简要讨论。第三部分为稻田抛荒原因分析,通过抛荒影响因素与抛荒意愿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水稻田抛荒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种植收益低、机会成本高、劳动力匮乏、土地细碎化、农机农技水平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陪读现象普遍、贱农思想严重等。其中,核心问题是水稻种植收益低、土地细碎化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第四部分为减少水稻田抛荒的对策,提出水稻田股权化设想,在低山丘陵区进行土地整理、新修水利和道路、推广小型农机具;在平原圩畈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大型农机具;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粮食收购市场、鼓励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民信用贷款;通过加大双季稻补贴和推广水稻机播机收技术鼓励种植双季稻;依托黄梅戏、孔雀东南风等文化资源,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发展特色农业;通过职业培训和文化学习增强农民职业认同感;鼓励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做大做强稻米产业等措施来提高农民收入、引导农民从事水稻生产,这些措施也可以根据其他水稻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广。由于造成水稻田抛荒的问题复杂多样,本研究在涉及水稻田抛荒问题深层次的政治、社会、土地制度等因素的分析尚不够深入,同时,对能解决水稻田抛荒问题的土地经营方式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公司加农户等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继广,张守玉[9](2014)在《在北方推广超级稻将改变我国粮食格局》文中认为"超级稻"从广义来说,是水稻在各个主要性状方面,如产量、米质、抗性等均显着超过现有品种(组合)的水平;从狭义来说,是指在抗性和米质与对照品种(组合)相仿的基础上,产量有大幅度提高。一般超级稻是指狭义的概念,即超高产水稻。超级稻品种有籼稻型,也有粳稻型。有杂交稻组合,也有常规品种。超级稻品种都具有分蘖适中、剑叶挺直、植株矮中求高、茎杆坚韧抗倒、穗大粒多的形态特征。同时,具有光合效率高、根系活力强、源库流协调的生理机能。

童哲[10](2011)在《解密超级稻》文中提出民以食为天。在所有的粮食作物里,水稻可是顶着半边天、水稻的人工栽培起源于我国,迄今已有14000年~18000年的栽培历史了。在全世界,有近一半的人口是以稻米为食的;在我国,水稻的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然而,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加速增长,可利用耕地面积持续萎缩,粮食问题就像紧箍咒越来越困扰我们。

二、我国水稻平均亩产有望增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水稻平均亩产有望增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水稻背后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大海馈赠给人类的一份神秘礼物
一个稻作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到沙漠王国去种水稻
永恒的课题

(2)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稻渔综合种养研究背景
    1.2 稻渔共作系统研究
        1.2.1 稻鱼共生进展研究
        1.2.2 稻蟹共生进展研究
        1.2.3 稻虾共作进展研究
    1.3 精养鱼塘水质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鱼塘水质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条件
        2.1.2 精养鱼塘系统
        2.1.3 养殖鱼塘系统水质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精养鱼塘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2 养殖鱼塘系统总进出水口氨氮变化规律
        2.2.3 流水槽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4 精养鱼塘系统中典型鱼塘进出水口悬浮有机物含量变化
    2.3 讨论
第三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稻蟹共生系统
        3.1.2 循环沟渠系统
        3.1.3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检测
        3.1.4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2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3 稻蟹共生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浓度
        3.2.4 稻蟹共生8月生产旺季稻田环沟水质
    3.3 讨论
第四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稻田地面上部生物量、秆长、株高、秆基部外径动态变化
        4.2.2 水稻产量与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产量构成因素关系
    4.3 .讨论
        4.3.1 稻蟹共生水稻生长指标的探讨
        4.3.2 .灌溉鱼塘水对水稻的影响
        4.3.3 稻蟹共生中水稻根茎秆、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第五章 大型稻蟹共作—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中华绒螯蟹体长的分布变化
        5.2.2 中华绒螯蟹体重的分布变化
        5.2.3 中华绒螯蟹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5.2.4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变化
        5.2.5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条件指数变化
    5.3 讨论
第六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研究
    7.2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研究
    7.3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7.4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7.5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研究
    7.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业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3.2 农业技术采用效应相关研究
        1.3.3 专业大户相关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技术采用
        2.1.2 种稻大户
        2.1.3 农技培训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弱质性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3 分析框架
第3章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时空演变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数据来源
        3.2.1 研究方法
        3.2.2 理论分析
        3.2.3 数据来源
    3.3 湖北省不同类型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分析
        3.3.1 时间演变分析
        3.3.2 空间布局演变分析
        3.3.3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3.4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计量模型与估计结果
        3.4.2 实证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空间效应分析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2.1 理论分析
        4.2.2 变量选取
        4.2.3 数据来源
    4.3 统计分析
    4.4 不考虑空间因素下的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5 考虑空间因素下的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特征分析
    5.1 调研地区及主要内容
    5.2 种稻大户经营特征
    5.3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需求特征
    5.4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特征
    5.5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环境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6.1 引言
    6.2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说明
        6.2.1 计量模型
        6.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6.3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效应分析
    7.1 引言
    7.2 理论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说明
        7.2.1 理论模型构建
        7.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7.3 种稻大户水稻生产的随机前沿分析
    7.4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增产”、“增效”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优化农技推广体系,促进水稻生产技术采用行为
        8.2.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激发水稻生产技术采用需求
        8.2.3 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优化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环境
    8.3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之处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部地区水稻种植大户农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供需平衡的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1.6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粮食安全的理论概述
    2.1 资源稀缺理论
    2.2 可持续利用理论
    2.3 人地协调理论
    2.4 供需平衡理论
    2.5 系统工程理论
第三章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因素分析
        3.1.1 耕地面积对粮食安全供给的影响
        3.1.2 单产对粮食安全供给的影响
        3.1.3 复种指数对粮食安全供给的影响
        3.1.4 农作物种植结构对粮食安全供给的影响
        3.1.5 粮食进口对粮食安全供给的影响
        3.1.6 潜在粮食供给对粮食安全供给的影响
    3.2 影响粮食安全需求的主要因素分析
        3.2.1 人口增长对粮食安全需求的影响
        3.2.2 人均粮食需求对粮食需求的影响
        3.2.3 粮食自给率对粮食需求的影响
第四章 基础数据预测
    4.1 人口预测
        4.1.1 时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1.2 神经网络训练和预测结果
    4.2 人均粮食消费水平预测
    4.3 耕地产粮趋势预测
        4.3.1 耕地面积趋势预测
        4.3.2 粮经比趋势预测
        4.3.3 农业复种指数趋势预测
        4.3.4 粮食单产水平预测
    4.4 非耕地产粮趋势预测
第五章 2050 年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5.1 粮食供需分析
    5.2 基于不同情景下的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5.2.1 基于粮食完全自给情景下的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5.2.2 粮食自给率等于95%情景下的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5.2.3 粮食自给率等于90%情景下的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第六章 保障粮食安全及供需平衡的建议
    6.1 形成休耕轮作体系,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6.2 加大农业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6.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提高整体种粮水平
    6.4 鼓励规模化经营,发展产业化种植
    6.5 增加海外耕地,提高粮食总供给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资源、机会与能力: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资源重新配置的经济人类学考察 ——元阳县良心寨村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方法
        (一) 民族志田野调查方法
        (二) 比较分析法
        (三) 文献研究法
    三、文献综述
        (一) 有关资源禀赋的研究
        (二) 有关机会结构的研究
        (三) 有关人的发展能力的研究
        (四) 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
        (五) 有关移民社区重建的研究
        (六) 有关农村(农业) 资源配置的研究
    四、中心论点
    五、田野点概况
        (一) 牛角寨乡概况
        (二) 良心寨村概况
第一章 良心寨村的易地扶贫搬迁
    第一节 搬迁的原因
        一、自然灾害频发
        二、水资源紧张
        三、土地、山林资源匮乏
        四、居住空间不足和基础设施落后
        五、文化习俗的影响
        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足
    第二节 迁入地概况
        一、选址原则
        二、迁入地条件
    第三节 投资预算、发展规划及预期效益
        一、投资预算
        二、发展规划
        三、预期效益
第二章 搬迁对象与分户现象
    第一节 搬迁对象的识别、规模调整与搬迁户类型
        一、搬迁对象范围
        二、贫困户的识别与扶贫资源分配的价值评判
        三、搬迁对象的识别
        四、搬迁对象的变化与搬迁规模的调整
        五、搬迁户类型
    第二节 搬迁户补助标准差异与政策纠偏
        一、搬迁户补助政策
        二、不同搬迁批次的补助标准
        三、搬迁户人均补助标准差异与政策纠偏
    第三节 分户现象及意义
        一、“农转非”与分户类型
        二、分户的原因
        三、分户的意义
第三章 搬迁项目实施的主体实践与政策纠偏
    第一节 宅基地分配的主体实践
        一、宅基地分配原则
        二、宅基地分配的主体实践
    第二节 住房建设的主体实践与政策纠偏
        一、住房建设标准
        二、住房超标建设与政策纠偏
第四章 搬迁人口的社会文化适应与调适
    第一节 社区组织重建
        一、庙会组织
        二、厨房组织
        三、搬迁精英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关系重构
        一、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关系重构
        二、迁入地村民组重构
        三、搬迁人口的关系重构
    第三节 搬迁人口的适应与调适
        一、“彝族特色村”问题
        二、搬迁人口的社会文化适应与调适
        三、搬迁人口生产生活的适应与调适
第五章 易地扶贫搬迁与搬迁户脱贫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搬迁户资源禀赋状况
        一、搬迁贫困户资源禀赋状况
        二、随迁户资源禀赋状况
    第二节 搬迁户机会结构状况
        一、搬迁贫困户机会结构状况
        二、随迁户机会结构状况
    第三节 搬迁户发展能力评估
        一、搬迁人口年龄结构及分布
        二、搬迁人口文化水平及技能分布
    第四节 搬迁户资源配置方式与脱贫发展路径差异
        一、搬迁户资源配置方式选择
        二、搬迁户资源配置差异
        三、搬迁户实现脱贫发展的路径差异
第六章 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资源重新配置
    第一节 易地扶贫搬迁的构成要素
        一、自然资源权属的转移
        二、人口的转移
        三、人力资本的转移
        四、物质资本的转移
        五、神圣事物的转移
    第二节 易地扶贫搬迁与搬迁户资源拓展
        一、自然资源的拓展
        二、社会资源的拓展
        三、人力资源的拓展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资源重新配置
        一、自然资源重新配置
        二、人力资源重新配置
        三、物质资本重新配置
    第四节 农村资源重新配置的意义
        一、农村资源重新配置的经济意义
        二、农村资源重新配置的社会意义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参与项目和发表论文
后记

(6)超级稻北方推广将改变粮食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超级稻北方推广曙光终现
2 粮食格局或将生变
3 质疑声中求发展

(7)湖南省2010-2015年水稻审定新品种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湖南省水稻品种审定概况
        1.3.2 国外水稻育种的进展和成就
    1.4 中国水稻育种成就
    1.5 水稻审定品种标准回顾
    1.6 水稻资源的研究
        1.6.1 水稻资源的发展
        1.6.2 稻种资源信息库
    1.7 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
    1.8 当前水稻品种存在的主要问题
    1.9 超高产育种进展
    1.10 新旧《种子法》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审定品种(组合)数量、类型与选育单位分析
        3.1.1 审定品种(组合)数量
        3.1.2 审定品种(组合)的生育期类型
        3.1.3 审定品种(组合)的选育单位或个人
    3.2 审定品种(组合)的农艺性状分析
        3.2.1 早稻品种(组合)年度间产量分析
        3.2.2 中稻品种(组合)年度间产量分析
        3.2.3 晚稻品种(组合)年度间产量分析
        3.2.4 生育期、株高与产量的关系
    3.3 审定品种熟期及产量性状
        3.3.1 早稻熟期及产量性状
        3.3.2 中稻熟期及产量性状
        3.3.3 晚稻熟期及产量性状
    3.4 通过审定的优质稻品种及其米质等级
    3.5 审定品种的米质性状表现
    3.6 审定品种(组合)的稻瘟病抗性表现
    3.7 湖南省水稻品种推广情况
        3.7.1 种子市场上主推品种较少
        3.7.2 农民对审定新品种信息不甚了解
        3.7.3 杂交水稻组合在种子市场上数量下降
4 结论
    4.1 杂交稻新品种数量占居绝对优势
    4.2 产量水平总体上升,但比对照增产幅度不大
    4.3 种子企业成为育种研发的主体
    4.4 品质育种仍显薄弱
    4.5 审定通过的品种类型以中熟和晚熟为主
    4.6 水稻抗稻瘟病能力整体水平中等,综合抗性有待提高
5 讨论
    5.1 品质育种和抗病育种工作有待加强
    5.2 育种单位应进一步加强科企协作
    5.3 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提高主推品种的覆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水稻田抛荒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五、难点和创新点
        (一)难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H县水稻田抛荒问题调查分析
    一、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二、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问卷设计
    三、建立Logistic分析模型
第三章 H县水稻田抛荒原因分析
    一、水稻种植“不经济”
        (一)种植收入低
        (二)机会成本高
        (三)模式“不经济”
    二、耕作难度大
        (一)劳动力匮乏
        (二)稻田细碎化
        (三)农技水平差
        (四)设施不完善
    三、农业政策不合理
        (一)补贴政策不合理
        (二)收购政策不完善
    四、重教贱农思想重
        (一)陪读现象普遍
        (二)贱农思想严重
第四章 减少水稻田抛荒的对策
    一、促进水稻种植更“经济”
        (一)种植双季水稻
        (二)促进稻田流转
        (三)适度规模经营
        (四)做强稻米产业
        (五)发展特色农业
    二、改善耕作条件
        (一)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二)进行土地整理
        (三)推广农机农技
        (四)完善基础设施
    三、完善农业政策
        (一)调整补贴政策
        (二)优化收购政策
        (三)完善金融政策
    四、破除贱农思想
        (一)增强职业认同
        (二)组织农民学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H 县不同类型农户只种植一季水稻的亩产成本收益分析表
附录B:水稻种植大户种一季和两季水稻的成本收益比较表
附录C:2009年至2014年中国水稻成本收益情况表
附件D:向前条件回归分析步骤和方程中的变量数据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水稻田抛荒问题调查问卷
水稻种植大户调查问卷

(9)在北方推广超级稻将改变我国粮食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超级稻有望在我国北方推广
2 粮食格局有可能发生变化
3 在质疑声中谋求发展

四、我国水稻平均亩产有望增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水稻背后的故事[J]. 陈启文.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1(01)
  • [2]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D]. 沈玺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D]. 陈实.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4]基于供需平衡的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研究[D]. 郑雪.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5]资源、机会与能力: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资源重新配置的经济人类学考察 ——元阳县良心寨村的个案研究[D]. 姜似海. 云南大学, 2018(01)
  • [6]超级稻北方推广将改变粮食格局[J]. 刘继广. 农家参谋, 2018(05)
  • [7]湖南省2010-2015年水稻审定新品种性状分析[D]. 苏启卓.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8]水稻田抛荒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H县为例[D]. 江伟.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3)
  • [9]在北方推广超级稻将改变我国粮食格局[J]. 刘继广,张守玉.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4(10)
  • [10]解密超级稻[J]. 童哲.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11(11)

标签:;  ;  ;  ;  ;  

我国水稻平均单产有望提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