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Lab Windows/CVI的自动去重平衡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祥光[1](2016)在《基于LabVIEW的船用柴油机曲轴动平衡测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子存在不平衡是引起旋转机械振动的主要原因,它作为激振力将加快导致相关运动部件振动故障损坏、产生噪音的重要因素之一。船舶柴油机的曲轴机构作为旋转机械中特殊的刚性转子运动部件,其运动形式多变、受力复杂,自身不平衡等,极易发生故障。减少船舶柴油机振动故障,有助于设备稳定高效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因此,开展船舶柴油机曲轴系统动平衡测试和校正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首先介绍了旋转机械振动的基本知识;分析了动平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柴油机曲轴动平衡相关内容;介绍虚拟仪器发展过程,对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简介;结合船舶柴油机运行工况和实验条件提出了符合本文的研究方向等。其次对刚性转子动平衡的基础理论研究分析,结合船舶柴油机工作原理开展柴油机曲轴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的研究,分析了引起船舶柴油机不平衡振动的原因及危害,论述了柴油机曲轴连杆机构的不平衡振动的动平衡方法,并结合前述研究,本文选择现场动平衡技术作为曲轴系统的平衡技术。再次研究了动平衡测试的关键技术:曲轴转速的测量与曲轴初始振动信号测量,利用相关滤波分离出不平衡信号并利用互相关法实现基频信号的幅值和相位提取,利用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了位于飞轮端的不平衡校正机构用来抑制不平衡振动;并引入影响系数法用于求取现场动平衡中的校正量;系统涉及到的硬件进行选配并分析;开发测试软件的设计过程、界面、相应程序模块进行介绍,最终完成了船舶柴油机曲轴系统现场动平衡测试的设计。最后为了验证该动平衡测试系统的平衡效果,通过实验的方式按照动平衡的实施过程对船舶曲轴系统的初始振动信号测取、分离出不平衡振动信号、试重过程、影响系数求取、校正后平衡等测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操作方便、平衡效果较好,本文所设计的船舶柴油机曲轴系统动平衡方法是可行的。
和法贵[2](2016)在《涡轮增压器噪声数值仿真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内燃机增压技术的广泛应用,涡轮增压器的噪声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良好的声学性能已成为评价一款涡轮增压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进行涡轮增压器噪声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理论、试验、仿真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涡轮增压器噪声的主要因素,旨在为今后涡轮增压器噪声的分析、控制以及涡轮增压器的改型设计、优化提供经验。本文首先对某款整车使用的涡轮增压器产生的异响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西门子公司的LMS Test.lab噪声测试系统对涡轮增压器噪声进行采样处理,得到涡轮增压器噪声频谱图,并与振动信号处理后得到的频谱图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解决异响的方向和方案。其次,本文采用CFD软件进行了压气机定常流场和瞬态声场的仿真,采用叶轮机械流场仿真软件Numeca进行了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定常流场的研究,通过仿真得到的map图与压气机实验得到的map图对比,验证了数值仿真的可靠性。通过定常流场后处理云图,得到了压气机和叶轮部位的速度场和压力场,着重分析了气流分离产生部位的流场。在瞬态声场的计算中,采用Star-ccm+软件进行了压气机瞬态工况的模拟,分别使用Star-ccm+中的Curle噪声源模型和Proundman噪声源模型对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可能产生气动噪声的噪声源位置进行了预测,在压气机内部布置了11个压力监测点,监测压气机内部流场在这些位置处的压力脉动情况,确定了压气机进口段是该增压器气动噪声的主要噪声源。最后,本文分析了油膜涡动形成的机理和控制措施。使用转子动力学软件Dyrobes对转子系统原方案与新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改善油膜涡动噪声采取了调整内外油膜间隙以及开油槽等控制措施,为改善不平衡噪声采取了对转子进行更高精度的动平衡等措施。通过再次进行增压器噪声对比试验结合人员主观感受判断,此款增压器哨声异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王义君,宫玉琳,焦勇,文大化[3](2015)在《基于嵌入优化的铣削去重平衡机电气测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铣削去重平衡机电气测量系统是由微控制器和外围器件级联而成,集成度低、信号处理算法单一、测量误差大,对实现智能铣削有很大的限制。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嵌入式OMAP的自动铣削去重平衡机电气测量系统的实现方法。首先,通过OMAP双核架构中的ARM子系统完成对平衡机电气测量系统的控制功能,DSP子系统实现数字信号处理和不平衡量的解算;其次设计实现了基于谐波小波包的数字带通跟踪滤波器;最后利用谐波小波包在频域对信号进行无限细分的特性来提取任意一段微弱信号的特征。仿真及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抑制了近频信号干扰,提高了信噪比,并对初始不平衡信号特征实现有效还原。
于大永[4](2013)在《嵌入式全矢动平衡仪振动采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大型旋转机械设备正向着高功效、大功率、高精度和自动化等方向快速发展,而转子作为旋转机械的核心部件,出现故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机械振动,根据生产经验,大多数的振动故障是转子不平衡引起的;因此对不平衡引起的振动进行测量和消除极其重要。现有的动平衡仪器中,采用的振动信息都是通过单个传感器获得的单源信号,这在转子系统各向刚度不同时,由于信息量不全,必将存在误差,降低平衡精度;作为全信息技术中的一种,全矢谱技术融合了转子同一截面上的双通道信息,这一技术在故障诊断中已有广泛的应用,全矢动平衡方法即在全矢谱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影响系数法而提出的,并已理论证明了其平衡精度高于传统平衡方法。全矢动平衡方法为了实现同源信息的有效融合,对振动采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振动信号方面,区别于传统的单通道信号,全矢动平衡方法的信号通道数多了一倍,要求振动采集系统能实现多通道信号的同步整周期采集;键相信号方面,为了提高平衡分析时的相位精度,要求对键相信号进行特殊处理。本文旨在以全矢动平衡方法为基础,针对当前动平衡仪器在信息全面性、信息同步性及信息处理精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减小影响平衡精度的平衡模型及理论误差、平衡参数误差等方面考虑,设计开发一种适用于全矢动平衡分析的嵌入式振动采集系统。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为了提高平衡精度及效率,对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了分析,制订了振动采集系统ARMll+WinCE6.0的基本架构。搭建了系统的硬件平台。基于ARM11微处理器的结构与特性,以其为核心完成了各硬件模块的设计;主要的硬件模块有:传感器模块、数据采集及预处理模块、存储模块、触摸屏、通信模块及电源模块等。构建了系统的软件平台。基于WinCE6.0操作系统,构建了系统开发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系统所需的部分驱动程序,如A/D驱动程序等。最后,简要介绍了系统的功能应用流程。
余江森[5](2007)在《基于虚拟仪器的平衡机测控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旋转机械是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在它逐步向精密化和高速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机械的振动问题。转子不平衡是旋转机械产生振动的主要振源。随着计算机及传感技术的发展,我国动平衡测试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自主研发了各种通用和专用的平衡检测校正仪器,如各种通用、专用动平衡机。根据市场需求,本课题旨在开发出一套能运行于PC机上的动平衡机测控软件。该软件可以在各种电机转子全自动平衡机上使用,通过设置不同型号电机转子参数,可以对不同型号的电机转子进行精确的平衡测量与校正。本套测控软件开发过程结合软件工程的思想,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具体的细节内容包括:1、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对软件进行功能模块化,提出程序设计的总体结构方案;2、研究各个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方法,包括通信模块、不平衡量解算模块、切削深度计算模块、数据存储显示模块等;3、对本套软件进行现场联机测试,评估软件的性能,并对软件进行发布;4、提出本套软件功能优化方案,为以后的软件维护和升级提出建议。经过运行测试,本套测控软件具有了这些功能:1、可以对不同尺寸的电机转子进行不平衡量的测量,包括静不平衡量和动不平衡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单面和双面显示;2、可以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工件的铣削信息,并指导执行装置进行工件不平衡量的铣削校正;3、可以记录工件不平衡测量校正的历史信息,以便以后对工件不平衡量信息的查阅和对设备性能的评估。
姜占平[6](2007)在《动平衡校正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对旋转机械进行动平衡测试时,得到不平衡量的大小和相位后,为了使被平衡部件恢复到预定精度的平衡状态,必须对其进行校正。本文首先对了几种应用性很强的动平衡校正方法进行了系统综合的研究,包括去重法、配重分量法、附加刻度动平衡盘法。并最终用VB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出一套包括这几种算法的综合通用动平衡校正软件。在我国,转子动平衡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动平衡测量和去重相分离的手工动平衡校正策略,即首先采用一些动平衡检测设备来对转子系统进行动平衡测量,完成测量后,把结果以一定的方式显示出来,然后,操作工人根据显示结果的读数,凭借自身的操作经验和相应的加工设备,对转子进行试凑平衡。手工校正生产效率低下,但资本投入少,目前仍被国内中小企业广泛采纳。但是目前,获得不平衡量后校正质量的计算根据所选用的不平衡校正方法的不同有很大的不同,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这部分工作,本文针对这个情况,开发出一套基于现有的常用动平衡校正方法的动平衡校正软件,是一个能适合各类层次人员使用的软件平台,使校正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操作工人在没有技术背景的情况下,也可以顺利地开展动平衡校正工作。同时,由于这种方式由于人为因素影响明显,带来校正效率低、精度差、质量不稳定和加工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必将被性能更好的自动平衡技术所取代,故本文随后又对自动平衡自控制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重点提出了迭代法在轴向和径向打孔去重时的优化计算,达到一次性不平衡降低率最大化的目的,大大提高平衡校正工作的工作效率。并在最后对自动平衡校正算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单双校正面的坐标轮换校正算法,研究了基于影响系数法的快速单面平衡策略,并将此法推广到双面平衡动平衡校正中。
王晓东,张炜,葛云峰[7](2007)在《基于LabVIEW的数字滤波技术处理平衡去重机的振动信号》文中研究指明平衡去重机是教学实验、工程测试中的重要设备。本文针对平衡去重机中振动信号的数字滤波问题,引入了LabVIEW软件平台。通过软件的方法设计了相关滤波器,实现了对振动信号的数字滤波,有效地提高了精度和工作效率。
张邦成,王占礼,田洪伟[8](2006)在《汽车制动鼓不平衡量的检测》文中提出研究开发了汽车制动鼓的自动去重平衡系统,实现了不平衡量的测量、自动去重平衡。重点设计了不平衡量的测量系统,研制了具有自动跟踪性能、滤波效果和稳定性良好的电子乘积式自动跟踪带通滤波器(MDAC)。开发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汽车制动鼓自动去重平衡软件。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平衡效果显着,测量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左军[9](2006)在《汽车法兰自动化动平衡机的研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汽车零部件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主齿法兰件主要用于车辆的传动连接,作为旋转件,必须进行动平衡,以降低旋转时因振动而对其他零部件造成的影响。本文针对三种不同规格汽车法兰的动平衡工艺要求,研制出一种通过简单更换夹具便可适用于三种工件的外圆弧铣削自动平衡去重机。该机是一种半自动平衡校正机,动平衡测量和校正在同一个工位进行。用户使用时,除了上下工件和按启动按钮以外,其它操作一律自动完成。本文就汽车法兰自动平衡去重的系统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对该系统的实现过程作出了详细地论述。本文的主要工作:1、提出了设备的整体设计思想;2、通过对动平衡测量原理的分析进行了测量系统硬件设计;3、根据系统校正过程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可编程控制器和伺服电机的控制系统,并完成了接线和调试;4、提出了本系统的软件结构,并介绍了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数据通讯;5、提出了理论计算与曲线插补相结合的动平衡校正策略。最后本文对所研制的自动化动平衡机进行了整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汽车法兰自动平衡去重机具有较高的一次去重率和较短的校正周期,而且成本较低,比较适合中国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的需要。
王晓东,田洪伟,白羽[10](2003)在《基于Lab Windows/CVI的自动去重平衡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动平衡机是教学实验、工程测试中的重要设备。本文针对老式平衡机操作繁琐、测试精度低、工作效率低的缺点 ,引入数据采集系统 (DAQ)和LabWindows/CVI软件平台 ,采用复影响系数法来改造原有的测试系统 ,实现了不平衡量的量化测量及自动定位、自动去重 ,有效地提高了平衡精度和工作效率
二、基于Lab Windows/CVI的自动去重平衡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Lab Windows/CVI的自动去重平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abVIEW的船用柴油机曲轴动平衡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动平衡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动平衡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动平衡测试技术 |
1.2.3 柴油机曲轴系统动平衡研究现状 |
1.3 虚拟仪器技术 |
1.3.1 虚拟仪器发展进程 |
1.3.2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
1.3.3 Labview的介绍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船用柴油机曲轴机构不平衡振动分析 |
2.1 动平衡技术概述 |
2.1.1 基本概念 |
2.1.2 不平衡量引起的振动 |
2.1.3 刚性转子不平衡量的种类 |
2.2 转子不平衡的表达方式 |
2.3 曲轴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
2.3.1 柴油机活塞的位移、速度、加速度 |
2.3.2 柴油机连杆的平面运动 |
2.4 曲轴连杆机构动力学分析 |
2.4.1 气体作用力 |
2.4.2 曲轴系统的惯性力 |
2.5 船用曲轴机构动平衡的方法 |
2.5.1 离心力及其形成力矩的平衡方法 |
2.5.2 往复惯性力及形成往复惯性力矩的平衡方法 |
第3章 船用柴油机曲轴机构现场动平衡测试 |
3.1 提取不平衡信号 |
3.1.1 转速的测量 |
3.1.2 不平衡信号的幅值和相位提取 |
3.2 不平衡校正机构 |
3.3 基于影响系数法的现场动平衡策略 |
3.4 现场动平衡系统的硬件设计 |
3.4.1 检测系统机构简介 |
3.4.2 传感器和采集卡的选择 |
3.5 现场动平衡系统的软件设计 |
3.5.1 系统整个流程过程 |
3.5.2 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4章 实验数据分析 |
4.1 系统动平衡影响系数的测量运算 |
4.2 平衡效果的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涡轮增压器噪声数值仿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增压器噪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涡轮增压器气动噪声 |
1.2.2 涡轮增压器结构噪声 |
1.2.3 涡轮增压器噪声信号获取与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涡轮增压器噪声机理分析 |
2.1 涡轮增压器噪声分类与传递 |
2.2 涡轮增压器气动噪声机理分析 |
2.3 涡轮增压器结构噪声机理分析 |
2.3.1 涡轮增压器转子系统的不平衡形式 |
2.3.2 涡轮增压器转子平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涡轮增压器噪声试验 |
3.1 噪声测试信号采集与处理原理 |
3.1.1 采样定理 |
3.1.2 信号的变换处理 |
3.1.3 窗函数与数据泄漏 |
3.2 涡轮增压器噪声测试实验 |
3.2.1 涡轮增压器噪声测试系统 |
3.2.2 涡轮增压器噪声频谱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涡轮增压器流场及气动噪声仿真分析 |
4.1 涡轮增压器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
4.1.1 流体运动控制方程 |
4.1.2 湍流模型 |
4.1.3 近壁面网格的确定 |
4.2 涡轮增压器气动声学理论 |
4.2.1 声压波动方程和Helmholtz方程 |
4.2.2 涡轮增压器气动噪声数值模拟方法 |
4.3 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定常流场分析 |
4.3.1 压气机定常流场分析模型 |
4.3.2 增压器定常流场计算设定 |
4.3.3 增压器仿真结果实验验证 |
4.3.4 增压器定常流场计算结果及后处理 |
4.4 Star-ccm+声场仿真 |
4.4.1 增压器声场分析模型和网格划分 |
4.4.2 增压器瞬态计算条件设置 |
4.4.3 声场计算结果分析 |
4.4.4 瞬态流场计算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涡轮增压器结构噪声分析计算 |
5.1 涡轮增压器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
5.1.1 转子系统动力学方程 |
5.1.2 转子系统油膜涡动分析 |
5.1.3 增压器油膜涡动的控制 |
5.2 Dyrobes增压器转子系统建模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嵌入优化的铣削去重平衡机电气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MAP嵌入式平衡测量系统结构及原理 |
1.1电测系统总体结构 |
1.2电测系统工作原理 |
1.2.1前置调理电路 |
1.2.2 A/D转换和滤波 |
1.2.3 OMAP嵌入式系统 |
2基于谐波小波包的数字滤波原理及实现 |
2.1电气测量系统干扰因素 |
2.2谐波小波包变换 |
3测试实验 |
4结论 |
(4)嵌入式全矢动平衡仪振动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动平衡技术的发展 |
1.1.1 转子动力学 |
1.1.2 动平衡方法 |
1.2 全矢动平衡方法 |
1.2.1 全矢谱技术 |
1.2.2 全矢动平衡方法 |
1.3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1.3.1 课题的来源 |
1.3.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整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功能分析 |
2.1.1 平衡误差分析 |
2.1.2 振动采集系统的基本要求 |
2.1.3 系统功能分析 |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2.1 振动采集系统总体结构 |
2.2.2 嵌入式微处理器选择 |
2.2.3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3 硬件设计 |
3.1 S3C6410微处理器 |
3.2 传感器 |
3.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3.1 传感器接口电路 |
3.3.2 信号调理电路 |
3.3.3 CPLD及其功能 |
3.3.4 A/D转换模块 |
3.3.5 键相电路 |
3.4 存储模块设计 |
3.4.1 NAND FLASH存储器 |
3.4.2 DDR SDRAM存储器 |
3.4.3 SD卡扩展 |
3.5 触控屏模块设计 |
3.6 通信模块设计 |
3.7 电源管理模块 |
3.8 本章小结 |
4 软件设计 |
4.1 WinCE 6.0平台的构建 |
4.2 WinCE驱动程序开发 |
4.2.1 驱动程序组成 |
4.2.2 ADC驱动程序开发 |
4.2.3 触控屏驱动程序 |
4.3 采集功能的实现 |
4.4 动平衡分析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内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基于虚拟仪器的平衡机测控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1.2 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相关的技术基础 |
2.1 动平衡理论介绍 |
2.2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Windows/CVI 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分析和软件模块划分 |
3.1 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
3.2 软件设计可行性分析 |
3.3 软件功能模块化 |
3.4 本章小结 |
4 核心模块的详细设计 |
4.1 多线程创建方法 |
4.2 串行通信技术的实现 |
4.3 不平衡量解算算法 |
4.4 铣削深度计算方法 |
4.5 数据管理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5 软件测试和安装发布 |
5.1 软件测试分析 |
5.2 软件安装发布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动平衡校正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动平衡测试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2.2 动平衡校正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
1.3 论文安排 |
2 动平衡校正理论的基本原理 |
2.1 基本概念 |
2.2 刚性转子动平衡理论基本原理 |
2.2.1 刚性转子不平衡分类 |
2.2.2 刚性转子二面平衡原理 |
2.2.3 不平衡量的表示方法 |
2.3 动平衡校正理论基本原理 |
2.3.1 去重校正原理及应用 |
2.3.2 加重校正原理及应用 |
2.3.3 调整质量分布校正基本原理及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 钻孔去重校正优化算法研究 |
3.1 钻孔去重优化算法的意义 |
3.2 刚性转子平面分离 |
3.3 轴向钻孔去重优化算法 |
3.4 径向钻孔去重的优化计算 |
3.5 钻多个孔的优化算法 |
3.6 本章小结 |
4 自动平衡校正控制算法研究 |
4.1 坐标轮换搜索平衡策略 |
4.1.1 单面平衡坐标轮换控制算法 |
4.1.2 双面平衡坐标轮换搜索法 |
4.2 基于影响系数法的快速平衡算法 |
4.2.1 影响系数法 |
4.2.2 基于影响系数法的单面平衡控制算法 |
4.2.3 基于影响系数法的双面平衡控制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5 软件实现 |
5.1 系统程序图 |
5.1.1 主程序界面 |
5.1.2 平衡盘校正 |
5.1.3 钻孔去重程序 |
5.1.4 配重校正程序 |
5.2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基于LabVIEW的数字滤波技术处理平衡去重机的振动信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滤波技术的发展史[2] |
2 相关滤波技术 |
3 测量原理[4] |
4 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的相关滤波的实现[5, 6] |
5 相关滤波器滤波实验结果及结论 |
(9)汽车法兰自动化动平衡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1.2 动平衡基本理论 |
1.3 动平衡机的发展状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汽车主齿法兰的平衡工艺要求和基本参数 |
2.2 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
2.3 系统的工作原理 |
3 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
3.1 动平衡测量原理 |
3.2 以PC 和单片机为核心的测量系统 |
3.3 电路中使用的主要元器件 |
4 可编程控制器和交流伺服电机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4.1 交流伺服系统与机电一体化产品 |
4.2 伺服电机的应用 |
4.3 可编程控制器(PLC)应用 |
4.4 以PLC 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结构 |
5 软件系统设计 |
5.1 软件系统的结构 |
5.2 PC 机与测量系统的通讯 |
5.3 PC 机与可编程控制器的通讯 |
5.4 PLC 对变频器的操作 |
5.5 PC 软件在系统中的协调作用 |
5.6 系统的校正计算方法 |
6 实验数据与系统性能评估 |
6.1 实验数据与结果评定 |
6.2 产品样机图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基于Lab Windows/CVI的自动去重平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原理与硬件设计 |
2 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 |
2.1 不平衡量的计算方法 |
2.2 Lab Windows/CVI软件平台 |
2.3 基于Lab Windows/CVI软件平台的数据采集及控制 |
3 结论 |
四、基于Lab Windows/CVI的自动去重平衡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abVIEW的船用柴油机曲轴动平衡测试研究[D]. 陈祥光.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6)
- [2]涡轮增压器噪声数值仿真及实验研究[D]. 和法贵. 山东大学, 2016(01)
- [3]基于嵌入优化的铣削去重平衡机电气测量系统研究[J]. 王义君,宫玉琳,焦勇,文大化.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 [4]嵌入式全矢动平衡仪振动采集系统研究[D]. 于大永. 郑州大学, 2013(11)
- [5]基于虚拟仪器的平衡机测控软件设计[D]. 余江森.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6]动平衡校正方法的研究[D]. 姜占平. 重庆大学, 2007(05)
- [7]基于LabVIEW的数字滤波技术处理平衡去重机的振动信号[J]. 王晓东,张炜,葛云峰. 机床与液压, 2007(02)
- [8]汽车制动鼓不平衡量的检测[A]. 张邦成,王占礼,田洪伟.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 2006
- [9]汽车法兰自动化动平衡机的研制[D]. 左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10]基于Lab Windows/CVI的自动去重平衡系统设计[J]. 王晓东,田洪伟,白羽.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