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洲坚果品质研究——来自加工过程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吴荣,牛江帅,岩温香,程欣然,牛庭莉,杜吉到,戴凌燕[1](2021)在《高粱蜀黍苷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生氰糖苷是农产品中广泛存在的内源性物质,在植物中具有化学防御功能,在抵抗病虫害方面有重要作用。高粱中的生氰糖苷是蜀黍苷,当其被分解后产生氢氰酸,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甚至生命。本文对高粱中蜀黍苷的定量、代谢调控和脱毒的可能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并对高粱中蜀黍苷的脱毒措施提出展望,为降解高粱中蜀黍苷的研究提供参考。
罗娟雯[2](2021)在《广西粮油S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浩然[3](2020)在《基于河蟹分割加工产品的调味品制备》文中研究表明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蟹类之一,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鲜活的河蟹由于受生长季节和寿命的限制,不能长期供应市场。因此,在河蟹上市季节,部分小规格河蟹被分割加工成蟹钳、蟹腿、蟹肉、边角料等速冻产品。但目前对这些河蟹分割加工产品的利用方式较为单一,特别是边角料和蟹肉。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美味的天然水产调味品正越来越受消费者的亲睐,因此利用河蟹分割加工产品来开发新型的水产调味品既能提高蟹类产品的价值,又能为河蟹分割加工产品的综合利用开辟新的道路。本文首先对河蟹分割加工产品冷冻边角料和冷冻蟹肉的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估;其次,以冷冻河蟹边角料为原料,通过蛋白酶解及美拉德反应增香技术研发了一款新型水产调味品河蟹调味汁,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再次,以冷冻蟹肉为原料,将其与传统的黄豆酱相结合,研发出了一款味道鲜美且营养价值高的风味蟹肉酱,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食品快速检测方法预测两种新型调味品的货架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冷冻河蟹边角料中含有较高的脂肪和蛋白质,脂肪含量为9.74%,蛋白质含量为13.80%。脂肪中含有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的营养和医用价值;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而冷冻蟹肉则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类食物,蛋白质含量高达16.84%,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所占的比例接近WHO/FA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模式,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体的需求。另外,冷冻河蟹边角料和冷冻蟹肉中都含有丰富的常量元素和一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总体而言,冷冻河蟹加工边角料和冷冻蟹肉都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值得被进一步开发利用。(2)设计河蟹调味汁制备工艺,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河蟹边角料的酶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酶解方式为:加酶量650 U/g,温度45℃,p H=10.5,料液比1:4,酶解时间4 h;再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产品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调配工艺为:河蟹边角料美拉德反应液100 m L(含氨基酸态氮0.532 g)、味精7%、盐6%、白糖7%、I+G0.05%、淀粉2.5%、卡拉胶0.2%、料酒2%、焦糖色0.1%(配料均在美拉德反应液的基础上,按照反应液的比例添加)。初步建立了河蟹调味汁的感官、理化及卫生指标,并通过分析知本产品符合相关标准。(3)将蟹肉与传统的黄豆酱相结合,设计了风味蟹肉酱的工艺流程,并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产品的加工工艺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确定了最佳配方为主料比(A)为1:4.38、白砂糖添加量(B)为6.31%、小米椒添加量(C)为6.86%、植物油添加量(D)为41.41%。初步建立了风味蟹肉酱的感官、理化及卫生指标,并通过分析知本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同时,研究了不同灭菌方式对蟹肉酱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和高温灭菌降低了蟹肉酱的硬度和粘度,而巴氏和微波灭菌则能保持蟹肉酱原有的质地。微波和高温灭菌显着降低了蟹肉酱的色泽和感官评分,而巴氏和超声灭菌则可以很好地保持蟹肉酱原有的色泽和感官评分。因此,巴氏和超声灭菌处理能有效地保持蟹肉酱原有感官品质。(4)在37℃、45℃和55℃贮藏条件下,影响两种新型调味品货架期的主要因素不同。河蟹调味汁在储藏期间,由于少量微生物的作用,体系中的氨基酸被分解产生挥发性盐基氮。因此,以河蟹调味汁中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为指标,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货架期预测,最终得到河蟹调味汁的货架期为185天。而风味蟹肉酱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大量植物油,因此油脂的氧化是影响蟹肉酱货架期的重要因素。以酸价、过氧化值为指标,运用数学模型分别对风味蟹肉酱的货架期进行预测,最终得到风味蟹肉酱的货架期为261天。
王浩炜[4](2020)在《《食品工业》(第四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着健康生活,食品安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结构化脂肪食品的安全也因此成为食品工业领域中的热门话题。《食品工业》是一本英文论文集,由多名食品科学领域内的国际专家创作而成,在食品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选自该书的第四章,其主要介绍了结构化脂肪食品的性质。翻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译者以目的论为指导,根据原文本的科技文体特征,运用分译法、转译法和增译法等方法,来处理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此,译文便能忠实传达原文信息并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基于此,本翻译实践报告记录了本次翻译项目的背景及意义,重点描述了译前、译中与译后三个阶段的不同的工作内容,并结合目的论的指导,从词汇、句法和修辞层面挑选部分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本次翻译项目,译者充分认识到要做好翻译,一定要具有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扎实的翻译能力,还要掌握并能合理利用现代翻译技术。希望此翻译实践和翻译报告能为翻译和食品工业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庞维建[5](2019)在《适用于玉米特性的微波干燥工艺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收获季节玉米干燥品质不佳和优质干燥设备缺少等问题,课题采用理论研究、计算机模拟和科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针对常见谷物玉米特性的微波干燥流程,揭示微波干燥过程的机理,研究微波对玉米品质的作用,试验并探索适宜工艺,设计相对适应玉米特性的微波干燥方案。研究微波干燥时传热传质过程,分析干燥设备内电场强度分布规律,使微波场强分布更均匀;对物料层内传热传质趋势研究,提高微波能利用率。分析微波干燥过程中,设备工艺参数设定对谷物干燥之后指标影响规律,提出合理的干燥工艺流程,保证微波干燥的高效与高品质。设备参数中微波强度和风速,与被干燥谷物的干燥速度和谷物的实时温度间,有明显关联。试验中采用适于谷物的循环连续微波干燥流程,将每段干燥用时考虑进来。分析最新智能型微波干燥系统设计和搭建的可行性,由于干燥设备参数间存在非线性、时变性、大滞后和强耦合等特性,现有设备简单的控制系统,难以实现微波干燥时对多个目标的高精度控制,研制参数自适应的数控系统,处理不同阶段的实时干燥信息,对微波强度和温度进行采集控制,实现干燥过程中,多种微波输入功率的组合,改进微波设备工作模式。实现高品质、高能效的农产品微波干燥过程。揭示微波干燥条件对玉米干燥过程的影响,研究过程以电磁学、数学分析、电子信息理论为基础,系统地对玉米的干燥工艺进行创新探究,试验了新型微波干燥玉米的方式。从生产角度分析微波强度、表观风速、单次干燥时间等参数对干燥速度和加热温度的影响,获得较适宜工艺参数,得到在微波强度为3.75W/g,表观风速1.50m/s,单循环干燥时间在7.56min时,干燥效果上佳。探究的结果与分析对玉米干燥工艺的革新提供帮助,并且有助于解决干燥过程品质不稳定的问题,提供适合于玉米特性,具有良好干燥品质,加工过程效率高等优势的微波干燥设备,有助于在未来对微波干燥设备的推广,也有利于应用在其它谷物干燥领域,实现微波干燥谷物的大规模应用。
孙洁琼[6](2019)在《漾濞县热风炉核桃烘烤技术的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桃被誉为四大坚果之一,因为其营养价值高,而广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大群众对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和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漾濞县被誉为“核桃之乡”,其“大泡核桃”以果大、壳薄、仁白、味香、营养丰富而驰名中外。近几年核桃的价格一直下跌,主要原因是机械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了核桃成品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其中烘烤是核桃生产加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影响核桃品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烘烤技术已不适应核桃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有机核桃的发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结合实地的调查研究,对漾濞县核桃烘烤现状进行了论述。同时通过进行烘烤试验,总结出热风炉烘烤核桃的技术方法。具体烘烤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排湿定色阶段,温度设定为45℃,烘烤时间为1-10小时,这个阶段主要目的是及时的将核桃水分蒸发排湿,避免外壳的颜色会受到影响。第二阶段为烘烤阶段,温度设定为38℃,烘烤时间为10-30小时,目的是将果仁内的水分降低到8%以下,整个过程不易翻拌,烘烤时间根据烘烤核桃厚度决定。通过在漾濞县进行的不同烘烤技术的实验对比分析,得出在使用较多的烘烤技术中以热风炉为主的核桃烘烤技术在人工成本上低于其他的烘烤技术,在燃料的消耗上也低于其他烘烤技术,核桃果的质量优于其它烘烤技术,烤出干果的价格高于其它烘烤技术。并对“5LQH-1”型热风炉的热效率及燃烧效率进行了研究,得出“5LQH-1”型热风炉在整个燃烧过程燃烧效率在78%-86%之间,平均效率达到了83%,高于国内平均水平(80%),比燃煤热风炉的平均效率提高了10%。“5LQH-1”型热风炉的排烟温度为70℃-240℃,排烟热损失为4%-16%,远低于国内热风炉排烟热损失为11%-17%,其烟气的林格曼黑度为1级,符合大气排放标准。对热风炉核桃烘烤技术在漾濞县推广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做了分析,目前在漾濞县使用热风炉核桃烘烤技术烘烤的核桃只占漾濞县核桃烘烤量的20%,使用热风炉进行核桃烘烤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而且漾濞县现有的核桃机械有限公司对热风炉的生产量可满足市场推广的需求。在政策方面,从国家层面、州级层面,再到县级层面对核桃产业发展、资金补贴上都有很大的支持。因此在漾濞县推广热风炉核桃烘烤技术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对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户受教育程度偏低,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认识不到位;其次,热风炉造价偏高,补助偏低,农户有一定的经济困难;最后,相关技术的配套体系不完善,包括资金、技术、市场等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基于此,结合漾濞县推广现状,针对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适合漾濞县推广热风炉核桃烘烤技术的推广方案。推广方案分为三个时期,推广前期为技术传播阶段,主要以农业局农技推广站为主对以热风炉为主的无烟烘烤技术进行宣传。推广中期为培训示范阶段,由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局牵头,派专家及推广人员定期在各乡镇进行关于核桃烘烤技术的课程培训,并且根据漾濞县核桃产量的分布和漾濞县核桃加工产业的构成,建立相应的示范点示范推广新型烘烤技术,由林业和草原局专家工作站负责技术指导示范。推广后期为配套服务阶段,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保证核桃烘烤设备的供销需求,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包括烘烤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同时为建档立卡户开放绿色通道。政府引导规范有机核桃市场机制,设立市场准入机制,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核桃研究院进行质量检测,并由权威机构颁发有机食品标志。完善推广体系,保证推广人才和推广资金的投入。
周旭[7](2019)在《猕猴桃切片的射频真空及热风联合干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采后猕猴桃在贮藏、运输及销售过程中会因微生物生长和繁殖而腐烂变质,使果品品质和保质期难以得到保证。干燥是最为古老的果蔬保存方法之一,其通过降低果蔬的水分活性以增强食品的贮藏稳定性。然而,传统的猕猴桃干燥方式都存在干燥时间长、品质差、能耗高和污染大等问题。射频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理加热方法,在采后果蔬的干燥应用中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综上,本文首先使用开放末端同轴探头系统测量猕猴桃的介电特性,并探究预干燥方式对猕猴桃的介电特性和品质的影响。其次,利用3 kW,27.12MHz射频真空干燥系统,确定单层猕猴桃片在射频真空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含量变化趋势和干燥动力学等参数。最后,研发多层猕猴桃片的射频真空和热风的分阶段联合干燥技术,并与单独干燥技术在均匀性、能量效率和产品品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频率范围10-3000 MHz、水分含量范围19.8%-79.6%(w.b.)和温度范围20oC-80oC内,猕猴桃的介电常数和损耗因子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和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在高水分含量(>65%w.b.),介电常数随温度升高而略微降低,而在较低含水量(<50%w.b.),介电常数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增加。此外,在相同频率、温度和水分含量条件下,渗透脱水处理猕猴桃的介电常数略低于热风干燥处理的样品,但其在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可溶性固形物和色泽等方面有着更优的品质。(2)猕猴桃片的射频真空干燥特性和动力学研究表明,极板间距、真空度和样品厚度均对射频真空干燥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最优的射频真空干燥工艺参数为:极板间距60 mm,真空度0.02 MPa,样品厚度8 mm。由于内部和快速加热特性,射频真空干燥技术与热风干燥(60oC)相比,干燥总时间缩短65%。同时,在品质方面射频真空干燥处理后的猕猴桃具有更好的色泽、更高的维生素C保留率和更好的复水性能(P<0.05)。然而,水分分布不均匀性仍然是猕猴桃射频真空干燥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3)通过对比三种不同干燥方法,即热风干燥、射频真空干燥和热风-射频真空联合干燥处理三层猕猴桃片,发现单独射频真空干燥的总时间最短(480 min),联合干燥次之(600 min),单独热风干燥耗时最长(900 min)。单独射频真空和热风干燥技术均存在干燥不均匀的现象,而热风-射频真空联合干燥技术不仅使猕猴桃个体内部水分分布均匀,也保证了样品的水分在水平空间上的更好的分布。在能量效率方面,联合干燥技术的应用使热风系统的效率从9.92%显着地提高到22.93%。此外,联合干燥方式处理的猕猴桃也具有更好的色泽、收缩率和复水性等品质。因此,热风-射频真空联合干燥技术可为猕猴桃片提供高效、均匀、节能和高品质的干燥工艺。
石芳[8](2018)在《干燥过程中松茸品质变化及水分传递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云南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为原料,研究热风干燥(hot-air drying,HA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VFD)、微波真空干燥(microwave vacuum drying,MVD)等三种干燥方式下松茸品质的变化,通过色泽、营养成分、挥发性成分、氨基酸组成、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等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干燥方式对松茸品质的影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热风干燥过程中,松茸整菌、菌柄、菌盖三组样品内部水分的存在形式、实时含量以及其分布和内部转移,观测热风干燥对松茸品质影响的关键因素。同时,借助LF-NMR和MRI技术分析复水过程中松茸干品的水分传递特性,探索复水与干燥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冻融预处理分析反复冻融对松茸及热风干燥松茸品质的影响,为松茸干燥工艺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实验主要结论如下:(1)VFD组松茸色泽品质最佳,不同干燥处理后松茸中蛋白质、脂肪、总糖含量均增加,MVD组松茸氨基酸含量最高,HAD组可产生较多的风味物质,且可显着提高多酚的含量。不同干燥方式下松茸多酚的含量、组成、抗氧化活性有所差异。HAD组多酚含量最高,VFD组含量最低;松茸多酚提取液的组成成分主要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香草醛、肉桂酸、对羟基苯甲酸。对比不同干燥方式松茸多酚提取液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大小为:VFD组>HAD组>MVD组;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无显着差异;还原力大小为:HAD组>VFD组>1MVD组;ORAC值大小为:MVD组>1HAD组>VFD组。(2)松茸中存在三种状态水,分别为自由水、不易流动水、结合水,其中不易流动水含量最高。干燥前期,干燥动力主要为温度,自由水迅速散失;干燥后期,干燥动力为内部水分向外扩散速率,此时,不易流动水向外迁移为自由水继而被脱除,干燥对结合水无显着影响。MRI结果表明,松茸热风干燥是一个不均匀的干燥过程。干燥初期,MRI图像信号强度显着减弱;干燥中期,由于物料表面皱缩,水分难以被脱除。干燥过程中表层水分先蒸发,内层水分向外迁移,但迁移速度小于表层水分蒸发速度,加速不易流动水向自由水的转移是提高干燥效率的关键点。(3)复水时水分先渗透进入菌盖,由四周向中心扩散并逐渐向菌柄迁移。复水松茸中主要为不易流动水,自由水难以在松茸体内保留,结合水性质稳定,无明显变化。因此,复水的关键在于提升不易流动水的复水能力。(4)冻融导致松茸发生水分迁移,冻融5次后,菌柄失水较菌盖严重,菌柄部分区域已无自由水存在;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自由水和不易流动水含量不断下降,结合水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松茸解冻损失率增大,L值、以*值和b*值逐渐降低,硬度先下降后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冻融次数与T22、T23、以*值、b*值和解冻损失率极显着相关(p<0.01)。T22、T23与以*值、b*值和解冻损失率显着相关(p<0.05)。反复冻融引起热风干燥松茸产品的L值先下降后增加,硬度先增加后减小。其中,冻融4次后的热风干燥松茸产品品质最差。
夏俊丽[9](2018)在《大学生道德自我概念影响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来自ERPs和fNIRS的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社会文明程度的期许也越来越强,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平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道德判断反映了个体在社会化感知范围内对行为的适当性做出的评价和判断的能力,作为道德认知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了个体的行为模式。道德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道德水平的一种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反映了个体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相关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受到认知与情绪加工的影响,然而,现有相关研究较少涉及这些加工机制是否受道德自我概念的调节。因此,系统的厘清道德自我概念与道德判断加工机制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认识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中道德判断的加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道德自我概念为切入点,采用了问卷法和实验法,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并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和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从行为学、时间加工以及空间加工三个层面,探索了道德自我概念对自我卷入、非自我卷入情境下道德两难判断的影响。本研究以大学生道德自我概念的测量为起点,探索不同道德自我概念水平对自我卷入/非自我卷入情境中道德判断的影响。首先,研究采用心理测量法对聂衍刚等(2014)以中学生为被试所编制的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量表(MSQ—A)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适应性检验,考察了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量表(MSQ—A)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学特性,并依据适应性检验结果,对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量表(MSQ-A)进行了修订。其次,采用MSQ—A修订版量表筛选并招募了不同道德自我概念水平的被试(高组15名,低组14名),运用ERP技术对不同道德自我概念水平在自我卷入和非自我卷入情境中的道德判断的时间加工机制进行了探究。最后,采用相同的实验被试与范式(实验间隔时间大于3个月),运用fNIRS技术研究了不同道德自我概念水平在自我卷入和非自我卷入情境中的道德判断的空间加工机制。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尽管大学生道德自我概念与中学生道德自我概念的结构并没有差异,但将MSQ—A量表应用于大学生群体时,其心理测量学特性较差,体现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构想效度并不十分理想;MSQ—A修订版量表(18个条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研究大学生道德自我概念的有效测量工具。(2)与低道德自我概念水平者相比,高道德自我概念者在自我卷入情境下做出了更少的功利性判断,诱发了更大的P260波幅;不同道德自我概念水平可以影响自我卷入情境中的道德判断的时间加工,主要体现在前额区和额区。(3)与低道德自我概念者相比,高道德自我概念者在非自我卷入情境中的右侧背外侧前额叶激活较强、右侧额极区的激活较弱。可见,高道德自我概念者在非自我卷入情境中的道德判断加工为受控制的认知加工;低道德自我概念者在此种情境中的道德判断加工表现为基于结果的认知推理。(4)与低道德自我概念者相比,高道德自我概念者在自我卷入情境下诱发了激烈的认知冲突,并且通过激活右侧额极区来成功处理这种认知冲突,最终在自我/非自我卷入情境中做出较为一致的判断。然而低自我概念者在自我卷入情境中的理性加工完全失效,由情绪直觉主导了道德判断,最终在自我卷入情境中做出了更为功利性的道德判断。(5)道德自我概念与卷入情境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韦巧云[10](2017)在《广西龙州县澳洲坚果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认为本文通过采取调查问卷法以及实地考察法对龙州县澳洲坚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研究方法与内容如下:1.对龙州澳洲坚果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分析。2.通过对龙州澳洲坚果生产面积和产量、栽培管理、农业技术调查,分析龙州县澳洲坚果的品种选育、苗木繁育、采后处理及管理方面的情况。3.综合分析龙州县澳洲坚果产业的的优势及劣势,机遇与挑战。调查研究发现龙州县澳洲坚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1.农民思想认识不足,相关部门工作不到位。2.品牌意识薄弱,标准化程度较低。3.缺乏澳洲坚果加工生产企业有效带动。4.专业种植技术宣传不到位。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龙州县澳洲坚果产业发展的对策: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种植户种植意识。2.通力合作,协调发展。政府部门适当给予种植扶持政策及优惠措施,大力支持生产;各部门通力合作,相互支持。3.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种植户”的产业发展运作模式,实现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4.做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技术培训。重视并做好优良品种引进种植及技术培训工作。5.拓宽坚果销售渠道,解决坚果上市遇到的销售渠道单一及不畅现象,帮助种植户解决卖果难问题。
二、澳洲坚果品质研究——来自加工过程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洲坚果品质研究——来自加工过程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高粱蜀黍苷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生氰糖苷的定量分析 |
1.1 样品的处理方法 |
1.2 含量测定 |
1.2.1 HPLC法 |
1.2.2 通过测定氢化势(HCNp)计算含氰量 |
2 高粱蜀黍苷的代谢调控 |
2.1 相关酶的调控 |
2.2 代谢途径周围微环境的调控 |
2.3 外源物质的调控 |
3 高粱蜀黍苷可能的脱毒方法 |
3.1 物理、化学法 |
3.2 生物法 |
3.3 转基因法 |
4 展望 |
(3)基于河蟹分割加工产品的调味品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河蟹(中华绒螯蟹) |
1.1.1 河蟹的外型特征 |
1.1.2 河蟹的生活习性 |
1.1.3 我国河蟹资源概况 |
1.2 河蟹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河蟹的加工现状 |
1.2.2 河蟹的加工研究发展趋势 |
1.3 河蟹等水产品营养及挥发性风味研究 |
1.3.1 河蟹等水产品营养成分研究概况 |
1.3.2 河蟹等水产品挥发性风味研究概况 |
1.4 水产调味品的研究现状 |
1.5 食品货架期 |
1.6 课题来源、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课题来源 |
1.6.2 课题意义 |
1.6.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河蟹分割加工产品的营养品质分析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预处理 |
2.2.2 基本成分的测定 |
2.2.3 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
2.2.4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2.2.5 矿物质组成的测定 |
2.2.6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2.3.2 氨基酸组成分析 |
2.3.3 脂肪酸组成分析 |
2.3.4 矿物质组成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蟹调味汁的制备及加工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试验原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工艺流程 |
3.2.2 操作要点 |
3.2.3 酶解条件单因素试验 |
3.2.4 酶解条件正交实验 |
3.2.5 水解度测定方法 |
3.2.6 调配配方单因素试验 |
3.2.7 调配配方正交实验 |
3.2.8 感官评定方法 |
3.2.9 河蟹调味汁理化及卫生指标测定 |
3.2.10 河蟹调味汁理化及卫生指标的建立 |
3.2.11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酶解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2 酶解条件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3 美拉德反应增香制备调味汁原液 |
3.3.4 调配配方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5 调配配方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6 河蟹调味汁中的可挥发性风味物质 |
3.3.7 河蟹调味汁感官、理化及卫生指标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味蟹肉酱的加工工艺及灭菌方式研究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试验原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风味蟹肉酱制作工艺 |
4.2.2 风味蟹肉酱配方单因素试验 |
4.2.3 风味蟹肉酱工艺优化试验 |
4.2.4 灭菌试验方法 |
4.2.5 指标测定方法 |
4.2.6 风味蟹肉酱理化及卫生指标的建立 |
4.2.7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3 风味蟹肉酱中的可挥发性风味物质 |
4.3.4 风味蟹肉酱感官、理化及卫生指标的建立 |
4.3.5 灭菌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味蟹肉酱及河蟹调味汁的货架期预测研究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试验原料 |
5.1.2 试验试剂 |
5.1.3 仪器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风味蟹肉酱和河蟹调味汁的制备工艺 |
5.2.2 风味蟹肉酱和河蟹调味汁杀菌试验方法 |
5.2.3 货架期预测试验方法 |
5.2.4 指标测定方法 |
5.2.5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风味蟹肉酱货架期试验结果与讨论 |
5.3.2 河蟹调味汁货架期试验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表现 |
(4)《食品工业》(第四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1 Background of the Source Tex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Chapter Two Translating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Stage |
2.1.1 Plan Formulation |
2.1.2 Original Document Processing |
2.1.3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4 Parallel Text Preparation |
2.1.5 Termbase Preparation |
2.2 While-translation Stage |
2.3 Post-translation Stage |
2.3.1 Quality Assurance |
2.3.2 Proofreading |
Chapter Three Theory Employed(Skopos Theory) |
3.1 Introduction of the Skopos Theory |
3.1.1 Background of the Skopos Theory |
3.1.2 Concepts of the Skopos Theory |
3.2 Framework of the Skopos Theory |
3.2.1 Skopos Rule |
3.2.2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 |
3.2.3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Fidelity Rule)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Lexical Level |
4.1.1 Semi-technical Words |
4.1.2 Technical Words |
4.2 Syntactic Level |
4.2.1 Nominalized Structures |
4.2.2 Passive Sentences |
4.2.3 Attributive Clauses |
4.3 Rhetorical Level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Inspirational Gain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A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 B The Translated Version |
Appendix C Termbase |
Appendix D Translation Tools |
Appendix E Publications |
(5)适用于玉米特性的微波干燥工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意义与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微波干燥原理 |
1.2.2 微波干燥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微波干燥过程分析 |
1.4.2 新型微波干燥设备研制 |
1.5 技术路线 |
2 适于谷物干燥的微波设备介绍 |
2.1 设备原理介绍 |
2.2 微波干燥的工艺流程实现 |
2.3 设备整体结构 |
2.4 干燥机微波单元 |
2.4.1 微波单元构成 |
2.4.2 谐振腔工作特性 |
2.4.3 磁控管位置 |
2.4.4 微波干燥机设计的关键问题解决方案 |
2.5 本章总结 |
3 微波干燥机控制单元设计 |
3.1 研制新型数控系统 |
3.2 微波干燥过程控制的微分方程 |
3.3 微波干燥机的控制模块 |
3.3.1 PLC的选择 |
3.3.2 控制方案 |
3.3.3 控制流程 |
3.3.4 温度和水分传感器的选择 |
3.4 微波干燥设备控制界面 |
3.4.1 控制电路 |
3.4.2 信号处理过程 |
3.5 本章总结 |
4 微波干燥玉米过程及工艺探究 |
4.1 干燥过程简述 |
4.2 材料与方式 |
4.2.1 玉米的准备 |
4.2.2 微波试验方式 |
4.3 试验结果 |
4.4 微波设备参数对玉米干燥特性的影响 |
4.4.1 设备参数对玉米干燥总时间的影响 |
4.4.2 设备参数条件对玉米干燥速度影响 |
4.4.3 设备参数条件对玉米干燥最高温度的影响 |
4.4.4 设备参数条件对玉米干燥过程平均温度影响 |
4.4.5 设备参数条件对温度偏差的影响 |
4.5 本章总结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特色与创新 |
5.3 不足与完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漾濞县热风炉核桃烘烤技术的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
1.2.3 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核桃烘烤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核桃烘干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核桃烘干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3 小结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漾濞县核桃烘烤技术论述 |
2.1 漾濞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
2.2 漾濞县核桃烘烤技术发展现状 |
2.3 漾濞县不同核桃烘烤技术论述 |
2.3.1 自然晾晒技术 |
2.3.2 土炕烟熏烘烤技术 |
2.3.3 无烟烘烤技术 |
2.3.4 机械化热风炉烘烤技术 |
第3章 热风炉核桃烘烤技术研究 |
3.1 热风炉核桃烘烤技术研究 |
3.1.1 热风炉烘烤核桃实验研究 |
3.1.2 热风炉效率实验研究 |
3.1.3 “5LQH-1”型热风炉操作规范 |
3.2 热风炉核桃烘烤技术在漾濞县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
3.2.1 热风炉需求市场分析 |
3.2.2 热风炉供应市场分析 |
3.2.3 技术支持 |
3.2.4 政策支持 |
3.3 热风炉核桃烘烤技术在漾濞县推广的必要性分析 |
3.3.1 食品安全分析 |
3.3.2 核桃产业发展分析 |
3.3.3 产品加工机械化标准化需求分析 |
3.3.4 其它方面 |
3.4 热风炉核桃烘烤技术在漾濞县推广的机遇 |
3.4.1 “一带一路”区域优势 |
3.4.2 “精准脱贫”政策优势 |
3.4.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 |
3.4.4 价格下跌带来的机遇 |
3.5 热风炉核桃烘烤技术在漾濞县推广的挑战 |
3.5.1 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低,思想落后 |
3.5.2 企业为了获得补贴做表面工程 |
3.5.3 政府对市场监管力度不足,缺乏相应政策 |
3.5.4 热风炉烤房造价成本略高,农户不易接受 |
3.5.5 价格不稳定 |
3.5.6 推广体系不完善 |
第4章 推广方案 |
4.1 推广现状 |
4.2 推广方案 |
4.2.1 组织机构建立 |
4.2.2 技术传播阶段 |
4.2.3 培训示范阶段 |
4.2.4 后期配套服务阶段 |
4.3 效益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猕猴桃切片的射频真空及热风联合干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猕猴桃的产业现状 |
1.1.2 猕猴桃干燥的意义 |
1.1.3 常见的果蔬干燥技术 |
1.2 射频干燥技术概述 |
1.2.1 射频干燥技术和工作原理 |
1.2.2 介电特性 |
1.2.3 射频干燥的特性 |
1.3 射频及其联合干燥在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1 射频串联联合干燥 |
1.3.2 射频平行联合干燥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猕猴桃的介电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和材料准备 |
2.2.2 猕猴桃品质分析 |
2.2.3 介电特性测量系统与步骤 |
2.2.4 试验数据处理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频率对猕猴桃介电特性的影响 |
2.3.2 水分含量和温度对猕猴桃介电特性的影响 |
2.3.3 介电特性的多项式回归模型 |
2.3.4 预干燥方式对猕猴桃介电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
2.3.5 穿透深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层猕猴桃片的射频真空干燥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和材料准备 |
3.2.2 干燥方式与步骤 |
3.2.3 猕猴桃表面和内部加热特性 |
3.2.4 有效扩散系数的计算 |
3.2.5 猕猴桃的品质分析 |
3.2.6 干燥均匀性 |
3.2.7 试验数据处理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射频真空干燥特征曲线 |
3.3.2 热风干燥特征曲线 |
3.3.3 表面和内部加热特征曲线 |
3.3.4 干燥动力学和有效扩散系数 |
3.3.5 品质分析 |
3.3.6 干燥均匀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层猕猴桃片的热风和射频真空联合干燥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和材料准备 |
4.2.2 干燥方式与步骤 |
4.2.3 温度的测定 |
4.2.4 干燥均匀性的测定 |
4.2.5 能量效率 |
4.2.6 品质分析 |
4.2.7 试验数据处理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射频真空干燥的极板间距 |
4.3.2 热风干燥和射频真空干燥对比加热曲线 |
4.3.3 加热均匀性和水分转换点 |
4.3.4 干燥特征曲线 |
4.3.5 水分分布均匀性 |
4.3.6 品质分析 |
4.3.7 能量效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主要试验设备和检测仪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干燥过程中松茸品质变化及水分传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松茸 |
1.1.1 松茸概述 |
1.1.2 松茸的化学成分 |
1.1.3 松茸的生理活性 |
1.2 食用菌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
1.2.1 热风干燥 |
1.2.2 真空冷冻干燥 |
1.2.3 远红外干燥 |
1.2.4 微波真空干燥 |
1.3 核磁共振技术简介 |
1.3.1 NMR基本原理 |
1.3.2 MRI原理 |
1.3.3 核磁共振在食品中的应用 |
1.4 冻融处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
第2章 引言 |
2.1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3 预期目标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不同干燥方式对松茸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干燥工艺 |
3.2.2 松茸色泽的测定 |
3.2.3 营养成分的测定 |
3.2.4 氨基酸测定 |
3.2.5 挥发性成分测定 |
3.2.6 松茸多酚提取液的制备 |
3.2.7 多酚含量的测定 |
3.2.8 松茸多酚提取液抗氧化活性测定 |
3.2.9 松茸多酚提取液组成成分分析 |
3.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干燥方式对松茸色泽的影响 |
3.3.2 不同干燥方式对松茸营养成分的影响 |
3.3.3 不同干燥方式对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
3.3.4 不同干燥方式对松茸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
3.3.5 不同干燥方式对松茸多酚含量的影响 |
3.3.6 不同干燥方式对松茸多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3.7 松茸多酚提取液组分的鉴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LF-NMR研究热风干燥及其复水过程中松茸水分迁移和分布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1 主要原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样品预处理 |
4.2 试验方法 |
4.2.1 干燥速率测定 |
4.2.2 干燥过程中松茸LF-NMR测定 |
4.2.3 干燥过程中松茸MRI测定 |
4.2.4 复水比测定 |
4.2.5 复水过程中松茸LF-NMR测定 |
4.2.6 复水过程中松茸MRI测定 |
4.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松茸干燥速率测定 |
4.3.2 干燥过程中T_2弛豫时间测定 |
4.3.3 干燥过程中T_(21)、T_(22)、T_(23)对比 |
4.3.4 干燥过程中不同状态水分含量的变化 |
4.3.5 干燥过程中松茸MRI测定 |
4.3.6 复水比测定 |
4.3.7 复水过程T_2的测定 |
4.3.8 复水过程中不同状态水分含量的变化 |
4.3.9 复水过程中松茸MRI测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冻融预处理对松茸及其热风干燥产品品质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1.1 主要原料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冻融预处理 |
5.2.2 解冻损失率 |
5.2.3 色泽测定 |
5.2.4 质构测定 |
5.2.5 反复冻融过程中松茸LF-NMR测定 |
5.2.6 反复冻融过程中松茸MRI测定 |
5.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解冻损失率 |
5.3.2 反复冻融对色泽的影响 |
5.3.3 反复冻融对质构品质的影响 |
5.3.4 冻融次数对T_2横向弛豫时间的影响 |
5.3.5 冻融次数对不同状态水分含量的影响 |
5.3.6 反复冻融过程中松茸MRI测定 |
5.3.7 冻融次数与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3.8 冻融对热风干燥松茸产品色泽的影响 |
5.3.9 冻融对热风干燥松茸产品硬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研究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9)大学生道德自我概念影响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来自ERPs和fNIRS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道德判断加工机制 |
1.1 道德判断的理性加工 |
1.2 道德判断的非理性加工 |
1.3 道德判断的双加工 |
1.4 道德判断加工的神经机制 |
2 道德自我概念 |
2.1 道德自我中的道德自我概念 |
2.2 自我概念中的道德自我概念 |
2.3 道德自我概念的测量 |
3 道德自我概念与道德判断关系的研究现状 |
3.1 人格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
3.2 道德自我概念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内容 |
2.1 大学生道德自我概念的测量工具 |
2.2 不同道德自我概念水平对不同卷入情境下道德判断影响的时间加工特征 |
2.3 不同道德自我概念水平对不同卷入情境下道德判断影响的空间加工特征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践意义 |
4 研究思路 |
5 研究假设 |
第三章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量表(MSQ—A)的适应性检验与修订 |
1 研究目的 |
2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量表(MSQ—A)的适应性检验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量表(MSQ—A)的修订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不同道德自我概念水平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计与流程 |
2.4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行为结果 |
3.2 ERP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五章 不同道德自我概念水平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来自fNIRS的证据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设计 |
2.3 实验范式 |
2.4 研究工具 |
2.5 血液动力学数据的预处理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行为结果 |
3.2 血液动力学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六章 总讨论 |
1 MSQ-A量表的适应性检验与修订 |
2 道德自我概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
3 卷入情境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
4 道德自我概念与卷入情境对道德判断影响的交互作用 |
4.1 行为学 |
4.2 时间加工 |
4.3 空间加工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 |
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10)广西龙州县澳洲坚果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澳洲坚果产业发展优势 |
1.4 研究方法 |
1.4.1 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数据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1.4.4 综合分析讨论 |
2 农业产业相关概念 |
2.1 农业产业化内涵及特征 |
2.2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
3 我国澳洲坚果产业发展现状 |
3.1 国内澳洲坚果发展情况 |
3.1.1 国内澳洲坚果种植面积 |
3.1.2 国内澳洲坚果产业现状 |
3.2 国内澳洲坚果种植技术研究进展 |
3.2.1 澳洲坚果扦插、嫁接技术进展 |
3.2.2 澳洲坚果修剪、施肥技术进展 |
3.2.3 澳洲坚果与病虫害防治 |
3.3 澳洲坚果气候适宜度方面研究 |
3.4 澳洲坚果快速发展的原因 |
3.5 广西澳洲坚果种植基本情况 |
4 龙州县澳洲坚果产业现状分析 |
4.1 龙州县概况 |
4.1.1 龙州县地理条件 |
4.1.2 龙州县气候条件 |
4.1.3 龙州县澳洲坚果栽培主要品种 |
4.2 龙州县澳洲坚果种植产业现状的调查 |
4.2.1 龙州县澳洲坚果种植成本及效益情况 |
4.2.2 龙州县澳洲坚果标准化示范园 |
4.2.3 龙州县澳洲坚果栽培管理技术 |
4.3 龙州县澳洲坚果产业化发展优势 |
4.3.1 地理优势 |
4.3.2 政策优势 |
4.4 龙州县澳洲坚果产业获得成效 |
4.4.1 摸索出“科研单位+示范基地+企业+协会+种植户”相结合的推广新模式 |
4.4.2 龙州县澳洲坚果引种多年,栽培技术成熟 |
4.4.3 增加收入、促进当地就业 |
5 案例分析 |
5.1 案例一: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与龙州澳洲坚果产业发展 |
5.1.1 广西南亚所简介 |
5.1.2 广西南亚所支撑条件 |
5.1.3 建立澳洲坚果栽培示范基地 |
5.1.4 培养新型农民,推广澳洲坚果种植新技术 |
5.2 案例二:茂腾澳洲坚果专业合作社及其作用 |
5.2.1 茂腾坚果专业合作社简介 |
5.2.2 茂腾坚果专业合作社成立的作用 |
5.2.3 采用“科研单位+示范基地+合作社+种植户”相结合的模式 |
6 龙州县澳洲坚果发展存在的问题 |
6.1 群众思想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 |
6.2 缺乏配套,管理不到位 |
6.3 品牌意识薄弱,标准化程度较低 |
6.4 缺乏澳洲坚果加工生产企业有效带动 |
6.5 种植技术落后 |
6.6 农产品经营者对电商平台理念认识不足 |
7 龙州县澳洲坚果发展建议与对策 |
7.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种植户种植意识 |
7.2 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
7.3 成立多个澳洲坚果种植合作社 |
7.4 做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技术培训 |
7.5 加强品牌建设,扩大龙州县澳洲坚果知名度 |
7.6 加强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 |
7.7 构建农产品电商平台 |
7.8 主要风险对策 |
7.8.1 市场风险对策 |
7.8.2 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风险对策 |
8 调查研究结论分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澳洲坚果品质研究——来自加工过程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粱蜀黍苷的研究进展[J]. 吴荣,牛江帅,岩温香,程欣然,牛庭莉,杜吉到,戴凌燕. 中国粮油学报, 2021(12)
- [2]广西粮油S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罗娟雯. 广西大学, 2021
- [3]基于河蟹分割加工产品的调味品制备[D]. 吴浩然.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4]《食品工业》(第四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浩炜.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适用于玉米特性的微波干燥工艺探究[D]. 庞维建.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6]漾濞县热风炉核桃烘烤技术的推广研究[D]. 孙洁琼.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猕猴桃切片的射频真空及热风联合干燥研究[D]. 周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8]干燥过程中松茸品质变化及水分传递特性研究[D]. 石芳. 西南大学, 2018(01)
- [9]大学生道德自我概念影响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来自ERPs和fNIRS的证据[D]. 夏俊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10]广西龙州县澳洲坚果发展现状及对策[D]. 韦巧云. 广西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