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护用车载式沥青加热装置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艳[1](2019)在《就地热再生技术在SMA-13路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能够有效处理废旧沥青混合料,节能环保,降低道路建设成本,从而带来较高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对于就地热再生工艺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对于就地热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施工工程中的能耗排放及效益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以九龙坡区X308线赖白路界牌至中石油加油站段SMA-13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工程为依托,对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进行系统地研究。首先,从源于项目路段的废旧沥青混合料中获取旧沥青,以此制备再生沥青胶结料。接着,通过对再生沥青胶结料基本物理性能测试确定再生剂最佳掺量,并进一步评价再生沥青胶结料的高温、疲劳及低温性能。然后,根据确定的再生剂掺量及旧料比例进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验证其路用性能。最后,对就地热再生整个工艺及效益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主要如下:(1)通过对项目路段RAP中旧沥青进行物理化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建设期使用的改性沥青,旧沥青针入度、延度下降明显,软化点显着升高;旧沥青的化学结构受到老化作用影响,沥青中SBS的PB段上的C=C双键发生断裂现象,沥青中碳、硫元素与氧气反应,生成还有羰基、亚砜基的化合物。(2)选择特定再生剂与老化沥青制备再生沥青胶结料,通过与原样沥青的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及黏度指标综合对比,确定再生剂最佳掺量为6%。对最佳掺量下的再生沥青胶结料的流变特性进行分析,其疲劳性能、低温性能相比旧沥青均有明显改善,高温性能略有下降。(3)通过马歇尔设计方法完成SMA-13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再生剂掺量为6%,最佳油石比为6%。SMA-13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防渗水性能良好,低温性能、水稳定基本满足规范要求。(4)通过对试验路段进行验证,其路面平整度、施工厚度、压实度及路表渗水系数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通过对整个热再生施工对的总成本分析后,较普通HMA低34.3%,同时基于CLCD中国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对就地热再生混合料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能耗比HMA节约了35.1%,CO2减少率为24.8%,就地热再生技术具有优越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郑小聪[2](2018)在《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桥面铺装是大跨径钢桥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业界公认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一方面是因为钢桥面铺装特殊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使用要求,另一方面是与之相适应的铺装材料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水平很难使材料本身的优越性能不打折扣地呈现到工程当中。环氧沥青混凝土因为具有良好的物理及力学性能和与钢板良好的追随性,尤其是热拌环氧沥青(日本TAF)混凝土的施工可控性好、质量可靠度高、所需养护时间短和无需专用施工设备等特点优势,使其被逐渐推广应用到大跨径钢桥面铺装上。但热拌环氧沥青(日本TAF)铺装的施工仍需克服影响施工质量因素及环节多和防范“鼓包”、“死料”这两个造成主要病害的关键质量风险,解决对施工组织及应急保障要求高、对防水要求苛刻等问题。因此,研究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防控措施,对提高钢桥面铺装施工可靠度、保证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大榭第二大桥主桥钢桥面铺装工程为依托,针对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传统的施工方法和“鼓包”检测方法以及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的质量风险等问题,从“执行层”的风险管理定位层级出发,按“不可接受风险”和“静态风险”的风险类别,结合本项目工程特点、环氧沥青施工特点、传统施工方法、全幅摊铺施工新技术应用及养护阶段等五方面潜在的质量风险及质量控制难点,对热拌环氧沥青(日本TAF)铺装在施工过程及施工完成后(养护阶段)的“人、机、料、法、环”要素和“人、技术、管理、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总结对策与质量风险防控措施,提出“全幅摊铺施工技术”及“红外热成像仪检测鼓包技术”等质量防控措施,并得到了成功实施,大幅提升了钢桥面铺装整体施工质量,为主桥后续工程赢得了宝贵时间,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大榭第二大桥主桥钢桥面铺装施工所采取的各项质量风险防控措施和应用全幅摊铺施工技术及红外热成像仪检测“鼓包”技术,可提高热拌环氧沥青铺装施工的可靠度和可控性,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成本,具有显着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3](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武道[4](2014)在《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级沥青道路建设事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然而路面的养护技术和设备制约着沥青路面进一步发展。本文结合某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热带季风多雨区高等级公路保畅快速修复成套技术研究”,提出子课题“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设计与研究”。旨在研发一种以冷修补为技术特征,能够进行高质量、快速修复的沥青路面小型多功能综合养护车以及现场快速修复施工工艺,并形成成套技术,实现沥青路面快速修复。本文根据路面养护车的设计原则,对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进行了结构设计和零部件选型设计,使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集切割、挖掘、破碎、搅拌、压实功能于一体。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校核了空载、满载状态下,包括载荷分配、操作稳定性、行驶稳定性在内的多项性能指标,规定了整车行驶速度应限制在100km/h内。并针对以最大挖掘半径向后挖掘、以最大挖掘半径侧面挖掘、单斗受力三种极限工况下,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各工况下关键部件都处于安全范围内,且整车安全系数分别达到1.797、1.547、2.8。本文通过运动学仿真获得了挖掘装置活动的包络曲线和有效挖掘范围包络曲线;同时获得了挖掘装置有效工作时的最大挖掘半径、最大卸料高度、最大挖掘深度等关键性能数据;并提出了将各状态下液压缸的伸长量测量记录下来,载入数据库,用于挖掘装置实现自动化作业的方案。通过动力学仿真,模拟了挖掘装置以最大挖掘半径挖掘和单斗受力两种状态下,挖掘机底架与车架连接处转矩的变化曲线,曲线显示:此关键部位受载基本对称,底架、车架和螺栓等部件受力均匀。
潘雪娇[5](2014)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摊铺压实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来源于长安大学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13G1502053)、2012年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和扬州“绿扬金凤计划”。本文所研究的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作为沥青路面养护机械中最重要的机种类型之一,在养护作业中,它是集加热、翻松、回收、拌合、摊铺及压实等多项养护工序为一体的一次性连续、高效、高质量施工作业的养护机械,其摊铺压实系统作为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的核心组成机构,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沥青路面最终的摊铺压实养护质量,因此,对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摊铺压实系统的研究不仅在科学层面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而且在路面养护工程机械应用层面也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本文展开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1.为了研究该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的摊铺压实一体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在理论分析该系统的连续振动耦合机理的基础上,采用振动学和动力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对其建立了“沥青路面-熨平-压实”多自由连续振捣摊铺压实系统动力学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分析了该模型系统中关键参数对熨平板和压实钢轮工作响应的影响,并对所建模型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该系统模型的正确性。2.为了研究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的摊铺压实一体系统中最关键的工作机构——连续振捣机构的工作性能,在理论分析该系统的连续振捣机构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液压传动和传统PID控制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对其建立了双泵-双马达的连续振捣摊铺压实液压变频系统的仿真模型,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对其进行了仿真与分析,结果验证了在不同振捣频率下所建的双泵-双马达的连续振捣摊铺压实液压变频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同时仿真结果表明,增加的传统PID控制和蓄能器虽然能有效地改善现有系统的性能,实现连续振捣频率的无极调节,但是整个系统的响应性能还有待提高。3.为了能更好的控制连续振捣机构的响应性能,以得到更好的路面摊铺压实质量,进一步研究了对其直接影响的连续振捣频率的实时跟踪与控制,在理论分析了连续振捣频率实时跟踪与控制的原理和意义的基础上,采用自适应控制和动态滑模控制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设计了一个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器,从理论上验证了该控制器的稳定器,并利用仿真软件对传统PID控制和所设计的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均做了仿真与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器对系统的整体性能控制有较大的改善,有效的控制了系统的超调量和稳态响应时间,较好地抑制了参数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干扰性,具有较好的转速/频率自适应动态控制响应性能,实现了对摊铺压实连续振捣马达转速/频率的实时跟踪和控制。
王中彩[6](2014)在《橡胶改性沥青生产设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橡胶改性沥青具有黏度大、黏附性强、低温性能好、温度敏感性低等优点。近些年来随着橡胶改性沥青技术的发展,橡胶改性沥青在道路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橡胶改性沥青的使用量逐年增大,对生产设备提出了生产量大、使用方便、效率高等要求。为此,对橡胶改性沥青关键生产设备的结构设计和仿真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基质沥青加热设备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加热设备存在换热效率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多种加热方法进行研究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确定利用导热油间接对沥青进行加热的方法适用于实际工程之中。通过对沥青加热机理进行研究,为换热器的选型提供了依据,确定换热效率高、体积小的螺旋板式换热器较为实用。对固—液两相搅拌混合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搅拌罐存在搅拌效率低以及橡胶粉容易沉积在搅拌罐罐底等问题,这是由于搅拌罐内流场的流型不合适造成的。分析得出轴向流和径向流对搅拌混合起主要作用,切向流尽量避免存在于流场之中的结论。对搅拌设备进行理论研究,设计搅拌罐结构。为了研究搅拌罐搅拌性能,提出橡胶粉的混合均匀度作为评价搅拌罐搅拌效果的判据。运用工程绘图软件Pro/ENGINEER对搅拌罐进行建模,利用流体前处理软件Gambit对其进行模型简化和网格划分,然后导入到流体软件Fluent中对简化后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为研究搅拌器直径、搅拌器转速、搅拌器位置以及挡板等因素对搅拌效果的影响,分别在这些不同因素的条件下进行仿真分析,并利用判据对仿真得出的搅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得出了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并对其合理取值。通过对改进后的搅拌罐进行仿真发现其搅拌混合效果良好,可以得出橡胶粉在基质沥青中完全均匀悬浮的结论。
王发听[7](2014)在《车载式沥青罐流场数值模拟及热平衡研究》文中提出公路建设与养护每年消耗大量的沥青资源,同时需要大量的沥青加热及运输设备。沥青加工站一般距工地比较远,沥青需要专门的车辆进行运输,在运输的途中产生大量热能损失,车载式沥青罐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并能节省施工时间,因而车载式沥青加温罐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基质沥青加温过程中出现的加热效率低下以及温度不均衡等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课题。目前针对车载式沥青加温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燃烧器改进以及减少导热油管和沥青罐壁的热损失等方面,而在沥青内部温度场及强化对流换热等方面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车载式沥青加温罐在沥青加温过程中出现的加热效率低以及温度不均衡等问题进行研究,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分析和生产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1)沥青加热过程的传热机理研究对以导热油为传热基质的车载式沥青加温罐的加热系统进行传热机理分析,综合考虑影响传热效果的各种因素,求得导热油与沥青的总传热系数公式,找出了合理的提高加热效率的方法。2)对沥青加温罐内的沥青流体的温度场分析采用流体动力学与传热分析软件FLUENT对车载式沥青加温罐内的沥青流体的温度场仿真分析,得出其温度分布规律,并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其正确性。3)沥青加温罐搅拌装置的优化布局研究对车载式沥青加温罐常用的几种搅拌装置的布局方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CFD技术研究罐体内部沥青流体的流场,得出较为合理的搅拌装置布局方式,并通过生产实测数据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本文的研究对导热油加热系统传热效率的提高以及车载式加温罐等沥青加工及运输设备的设计与改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博[8](2012)在《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在目前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国际背景下,沥青路面建设和运营养护产生的能耗高、温室气体及有害烟尘排放量大等环境问题已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多采用定性分析,缺乏量化分析与评价体系,无法明确节能减排效果和生态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沥青路面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量化分析评价体系是目前沥青路面节能减排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以生命周期的分析视角,采用文献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目前国内外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沥青路面建设过程以及沥青路面运营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气体排放现状,收集路面材料、生产工艺、建设流程以及机械设备和车辆参数,分析影响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的关键因素和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确定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流程及影响因素。论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用于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的可行性,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类型的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选择基于流程的生命周期分析用于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同时参照ISO14040对生命周期分析的相关规定,建立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定额法和排放因子法为基础,结合调查法和理论法,提出沥青路面建设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计算方法和详细计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沥青路面建设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型,并应用该分析模型对新建沥青路面工程进行了量化分析,为建设工程节能减排措施的应用提供科学的指导。分析路面使用时间t、平整度指数IRI、车辆行驶速度v以及油耗Fc之间的量化关系,提出“路面状况-车速-能耗与排放”量化预估模型建立方法,并采用参数传递法建立基于路面状况的能耗量化预估模型。同时,结合养护工程材料与机械设备的特点,在定额法与排放因子法的基础上,提出沥青路面养护维修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方法,建立了养护维修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模型。最终,建立沥青路面使用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新建沥青路面工程进行量化分析,提出采用低碳技术、提高沥青路面路用性能等节能减排方向。从科学性、约束性和激励性的角度,选取了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指标,并分别提出I水平和II水平评价指标的基准值,建立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三阶段的沥青路面节能减排综合评价方法及其评价流程。同时,以Excel为平台,设计开发具有实用简便的沥青路面节能减排分析评价系统E3SAP。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提供科学指导,弥补我国节能减排量化评价方法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9](2012)在《中国公路交通学术研究综述·20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公路交通行业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公路交通行业各领域(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公路运输经济、汽车工程和机械工程)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分析,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公路交通行业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存在问题、具体对策以及发展前景,以期为从事公路交通行业的学者提供新颖的研究视角和基础的研究资料。
孙建国[10](2011)在《成渝高速水损坏沥青路面维护工艺过程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沥青路面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路面结构形式之一,对沥青路面的精心维护是业内工作者的重大任务。笔者针对重庆地区高速公路水损坏极为普遍之现象,对成渝高速沥青路面养护作业工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质量问题,结合实际沥青路面维修工程及专项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深入考查、专题试验及多角度分析,研究针对特定水损坏成因、发展阶段、病害程度的养护对策及质量控制手段。本文首先对沥青路面水损坏的相关评价方法与指标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据此从沥青路面新筑与维修的工艺、方法、实施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质量防治措施。其次针对成渝高速公路路面维持修工艺过程中的一些典型问题,如混合料离析控制、新旧路面结合位置的接缝处理、层间粘结问题等作了较深入探讨,并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更适合实情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特别针对成渝高速沥青路面维修后水损再破坏的实情,对维护工艺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针对维修过程中的原材料质量控制及沥青混合料的拌合、运输、摊铺、碾压等各过程的典型质量控制难题,找出了其相应的质量控制要点及可行的解决措施等,以期达到有效的解决沥青路面水损坏问题。最后详细讨论了沥青路面浅层就地热再生修复技术。探讨了工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相关问题,通过深入观察、分析与实践验证,提出了一些合理实用的质量控制措施,并比较了传统维修工艺与新引进的就地热再生工艺的各自特点及适用性。
二、养护用车载式沥青加热装置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护用车载式沥青加热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就地热再生技术在SMA-13路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沥青再生理论 |
1.2.2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 |
1.2.3 就地热再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再生沥青胶结料性能评价 |
2.1 原材料与试验仪器 |
2.2 RAP中旧沥青的回收及表征 |
2.2.1 旧沥青回收 |
2.2.2 旧沥青基本物理性能 |
2.2.3 旧沥青化学特性 |
2.3 再生沥青胶结料的制备 |
2.4 再生沥青胶结料基本物理性能研究 |
2.4.1 针入度 |
2.4.2 延度 |
2.4.3 软化点 |
2.4.4 粘度 |
2.4.5 确定最佳掺量 |
2.5 再生沥青胶结料流变性能研究 |
2.5.1 高温性能 |
2.5.2 疲劳性能 |
2.5.3 低温性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就地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性能评价 |
3.1 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分析 |
3.1.1 设计方法确定 |
3.1.2 主要设计步骤 |
3.2 原材料分析与评价 |
3.2.1 旧料沥青含量与矿料级配 |
3.2.2 新集料性能评价 |
3.3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3.1 矿料级配设计 |
3.3.2 最佳油石比确定 |
3.3.3 析漏及飞散验证 |
3.4 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
3.4.1 路用性能试验 |
3.4.2 路用性能测试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就地热再生施工工艺与效益分析 |
4.1 就地热再生施工工艺及质量 |
4.1.1 施工准备 |
4.1.2 旧路面加热 |
4.1.3 翻松旧路面 |
4.1.4 再生剂的添加 |
4.1.5 新旧料拌合复生 |
4.1.6 摊铺 |
4.1.7 碾压 |
4.2 试验路验证 |
4.2.1 路面平整度 |
4.2.2 施工厚度 |
4.2.3 路面压实度 |
4.2.4 路表渗水系数 |
4.3 效益分析 |
4.3.1 经济效益 |
4.3.2 环境效益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钢桥面铺装技术发展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钢桥面铺装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质量与风险管理理论 |
2.1 风险理论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风险的特征和性质 |
2.1.3 风险的构成要素 |
2.1.4 风险的分类 |
2.2 质量风险 |
2.2.1 质量和质量风险的定义 |
2.2.2 质量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对象 |
2.2.3 质量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流程 |
2.2.4 质量风险的识别和评价 |
2.2.5 质量风险的控制 |
2.3 质量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2.3.1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2.3.2 质量风险研究现状 |
2.3.3 施工质量风险研究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桥面铺装技术特点与病害研究 |
3.1 钢桥面铺装材料性能特点 |
3.1.1 环氧沥青混凝土与其他铺装材料的比较 |
3.1.2 日本TAF与美国ChemCo及国产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材料的比较 |
3.2 钢桥面铺装方案技术特点 |
3.2.1 美国ChemCo环氧沥青铺装方案技术特点 |
3.2.2 日本TAF环氧沥青铺装方案技术特点 |
3.2.3 国产环氧沥青铺装方案技术特点 |
3.2.4 浇注式沥青(浇注+SMA)铺装方案技术特点 |
3.2.5 ERS(SMA+RA05+EBCL)铺装方案技术特点 |
3.2.6 钢桥面铺装方案技术综合比较分析 |
3.3 钢桥面铺装病害类型与成因分析 |
3.3.1 钢桥面铺装技术应用及实例效果 |
3.3.2 钢桥面铺装病害类型及特点 |
3.3.3 钢桥面铺装病害成因分析 |
3.4 各种铺装方案常见病害及原因分析 |
3.4.1 环氧沥青铺装结构(EA+EA) |
3.4.2 浇注式沥青铺装结构(GA+SMA) |
3.4.3 树脂沥青铺装组合体系(ERS)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1.1 主桥钢桥面铺装结构形式 |
4.1.2 主桥钢桥面铺装主要工程数量 |
4.1.3 工程自然环境及条件(气候与水文) |
4.1.4 主桥钢桥面铺装工作条件 |
4.1.5 主桥钢桥面铺装施工总体平面布置图 |
4.2 主桥钢桥面铺装热拌环氧沥青施工工艺 |
4.2.1 钢桥面板喷砂除锈及防腐层施工 |
4.2.2 钢桥面环氧防水粘结层及粘结层的施工 |
4.2.3 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混凝土的施工 |
4.3 本项目工程特点分析 |
4.3.1 项目工程特点 |
4.3.2 主桥钢桥面铺装方案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
4.4 主桥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分析 |
4.4.1 本项目工程特点的质量风险分析 |
4.4.2 环氧沥青施工特点的质量风险分析 |
4.4.3 环氧沥青传统施工方法的质量风险分析 |
4.4.4 全幅摊铺施工新技术应用的质量风险分析 |
4.4.5 养护阶段的质量风险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防控措施研究 |
5.1 热拌环氧沥青施工质量风险防控总体思路 |
5.2 热拌环氧沥青施工质量风险防控措施研究 |
5.2.1 施工技术创新防控措施 |
5.2.2 施工组织防控措施 |
5.2.3 工艺控制防控措施 |
5.2.4 设备改造及工艺改进防控措施 |
5.2.5 施工保障防控措施 |
5.2.6 精细化管理防控措施 |
5.2.7 防“粘轮”措施 |
5.2.8 防“死料”措施 |
5.2.9 防“鼓包”措施 |
5.2.10 防水防污染措施 |
5.2.11 雨季施工防控措施 |
5.2.12 其他防控措施 |
5.2.13 养护阶段“鼓包”的查排防控措施 |
5.3 应用效果与评价 |
5.3.1 大榭第二大桥钢桥面铺装工程应用效果 |
5.3.2 大榭第二大桥钢桥面铺装工程应用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4)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道路养护机械发展现状 |
1.2.2 国内道路养护机械发展现状 |
1.2.3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发展方向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研发的可行性分析 |
2.1 课题来源 |
2.2 施工工艺可行性 |
2.3 经济可行性 |
2.4 市场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的系统设计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1.1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
3.1.2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设计目标 |
3.1.3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的总体布置 |
3.2 各系统结构部件的选型与设计 |
3.2.1 底盘选取 |
3.2.2 切割机、破碎镐选型 |
3.2.3 挖掘机选型 |
3.2.4 破碎、搅拌系统设计 |
3.2.5 新料仓、新料斗设计 |
3.2.6 压路机选型 |
3.2.7 电控系统设计 |
3.3 底盘载荷分配分析 |
3.3.1 轴荷分配原则 |
3.3.2 满载状态下轴荷计算 |
3.3.3 空载状态下轴荷计算 |
3.4 行驶稳定性分析 |
3.4.1 满载状态下行驶稳定性分析 |
3.4.2 空载状态下行驶稳定性分析 |
3.5 操作稳定性分析 |
3.5.1 稳态方向稳定性分析 |
3.5.2 动态方向稳定性分析 |
3.6 造型设计 |
3.6.1 外观造型设计 |
3.6.2 典型工作状态表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 |
4.1 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的三种极限工况分析 |
4.2 最大挖掘半径向后挖掘工况下关键部件分析 |
4.2.1 挖掘机底架受力分析 |
4.2.2 汽车底盘受力分析 |
4.2.3 整体模型受力分析 |
4.3 最大挖掘半径侧面挖掘工况下关键部件分析 |
4.3.1 挖掘机底架受力分析 |
4.3.2 汽车底盘受力分析 |
4.3.3 整体模型受力分析 |
4.4 单斗受力工况下关键部件分析 |
4.4.1 挖掘机底架受力分析 |
4.4.2 汽车底盘受力分析 |
4.4.3 整体模型受力分析 |
4.5 转移旧料状态受力分析 |
4.6 添加新料状态受力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挖掘装置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分析 |
5.1 运动学分析 |
5.1.1 挖掘装置介绍 |
5.1.2 挖掘装置虚拟样机模型的导入 |
5.1.3 挖掘装置运动学仿真 |
5.2 动力学分析 |
5.2.1 挖掘阻力的理论计算 |
5.2.2 挖掘装置动力学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摊铺压实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摊铺压实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沥青路面养护车及其摊铺压实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沥青路面养护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2 摊铺压实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结构总成简介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力学特性分析及其路面热再生技术研究 |
2.1 沥青混合料 |
2.1.1 沥青混合料的的分类 |
2.1.2 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的类型 |
2.1.3 沥青混合料的强度特性 |
2.2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摊铺压实流变特性 |
2.2.1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摊铺压实机理 |
2.2.2 沥青混合料的流变特性分析 |
2.2.3 沥青路面损坏类型及原因分析 |
2.3 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 |
2.3.1 沥青路面就地加热再生机理及养护工艺 |
2.3.2 沥青路面就地加热再生的现实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摊铺压实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分析与仿真研究 |
3.1 摊铺压实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原理 |
3.1.1 摊铺压实系统的基本构成 |
3.1.2 摊铺压实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 摊铺压实系统激振器的工作原理 |
3.3 摊铺压实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 |
3.3.1 连续振动压实机理 |
3.3.2 复合振动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的建立 |
3.3.3 摊铺压实振动系统运动方程的分析 |
3.3.4 连续振捣耦合系统固有频率的分析 |
3.4 基于 Matlab 的仿真与分析 |
3.4.1 连续振动耦合系统状态空间模型 |
3.4.2 连续振动耦合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3.4.3 仿真模型的主要参数的确定 |
3.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续振捣摊铺压实液压系统特性分析与仿真研究 |
4.1 连续振捣连续摊铺压实液压变频系统 |
4.1.1 变频系统的工作原理 |
4.1.2 双泵-双马达调速回路特性分析 |
4.2 连续振捣摊铺压实液压变频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1 AMESim 软件介绍 |
4.2.2 变频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3 液压变频系统的主要参数的确定 |
4.3 连续振捣摊铺压实液压变频系统仿真模型的仿真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摊铺压实系统连续振动频率实时跟踪控制与仿真研究 |
5.1 连续振动频率实时跟踪与控制的原理及意义 |
5.2 连续振动频率实时跟踪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 |
5.2.1 双泵双马达控制系统原理 |
5.2.2 双泵双马达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5.3 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5.3.1 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理论原理 |
5.3.2 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器设计 |
5.3.3 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器稳定性验证 |
5.4 连续振动频率实时跟踪控制的仿真与分析 |
5.4.1 传统 PID 控制的双泵-双马达系统响应仿真 |
5.4.2 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的双泵-双马达系统响应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6)橡胶改性沥青生产设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橡胶改性沥青发展历史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橡胶改性沥青改性机理研究 |
1.3.2 橡胶改性沥青生产方法研究 |
1.3.3 橡胶改性沥青的优点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橡胶改性沥青生产设备研究 |
2.1 生产设备类型 |
2.2 生产设备组成 |
2.3 橡胶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1 生产温度的影响 |
2.3.2 机械搅拌法和高速剪切法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快速升温设备研究 |
3.1 沥青加热方法和加热机理 |
3.1.1 沥青加热方法 |
3.1.2 沥青加热机理 |
3.2 换热器类型选择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橡胶改性沥青搅拌罐研究 |
4.1 搅拌设备 |
4.1.1 流动场内流型分类 |
4.1.2 流场的研究方法 |
4.1.3 搅拌设备的开发 |
4.2 搅拌器分析研究 |
4.2.1 搅拌器分类 |
4.2.2 搅拌器对流体的作用 |
4.2.3 搅拌器的选择依据 |
4.2.4 搅拌罐内搅拌方式和搅拌器的选择 |
4.3 罐体和搅拌器设计计算 |
4.3.1 搅拌罐容积计算 |
4.3.2 搅拌罐罐体设计 |
4.3.3 搅拌器设计计算 |
4.4 搅拌效果的判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搅拌罐计算机仿真分析 |
5.1 搅拌罐流场的数值模拟 |
5.1.1 模型设计 |
5.1.2 设定仿真参数 |
5.1.3 仿真结果 |
5.2 影响流场主要因素 |
5.2.1 桨叶的影响 |
5.2.2 挡板的影响 |
5.2.3 搅拌器转速度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改进后搅拌罐计算机仿真分析 |
6.1 模型建立与仿真 |
6.2 仿真结果研究分析 |
6.2.1 X-Z 平面内物料速度以及 Y 轴方向速度研究 |
6.2.2 X-Z 平面内橡胶粉浓度分布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车载式沥青罐流场数值模拟及热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沥青加温罐加热系统简介 |
2.1 沥青加热系统简介 |
2.2 加热过程介绍 |
2.3 导热油管道的选择与使用 |
2.4 沥青加温罐加热模型 |
2.4.1 物理模型 |
2.4.2 几何模型 |
2.4.3 数学模型 |
第三章 沥青加热过程传热机理研究 |
3.1 沥青加温罐加热系统热平衡计算 |
3.2 沥青加温罐加热系统设计 |
3.2.1 加热系统热平衡方程 |
3.2.2 导热油锅炉供热能力的确定 |
3.2.3 燃油消耗量计算 |
3.2.4 导热油循环泵的选用 |
3.2.5 换热面积的确定 |
3.3 提高沥青升温速度的途径 |
第四章 沥青加温罐内流体的温度场数值模拟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 CFD 技术及 FLUENT 软件基础 |
4.2.1 CFD 技术简介 |
4.2.2 FLUENT 软件简介 |
4.3 沥青加温罐温度场模拟 |
4.3.1 沥青加温罐流场模型的建立 |
4.3.2 FLUENT 模拟分析温度场过程 |
4.3.3 结果分析及与试验值比较 |
4.3.4 小结 |
第五章 沥青加温罐内搅拌桨的布局优化分析 |
5.1 研究对象 |
5.2 沥青加温罐流场分析 |
5.2.1 沥青加温罐流场模型的建立 |
5.2.2 基质沥青流场数值模拟分析过程 |
5.2.3 模拟结果与试验值比较及分析 |
5.2.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与评价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
1.2.2 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体系研究 |
1.2.3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与评价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沥青路面能源消耗与环境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
2.1 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的能耗与环境排放调查 |
2.1.1 沥青混合料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 |
2.1.2 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能耗类别与排放来源 |
2.2 沥青路面建设过程的能耗与环境排放调查 |
2.2.1 沥青路面施工机械设备及工艺流程 |
2.2.2 沥青路面建设过程能耗与排放 |
2.3 沥青路面运营过程的能耗与环境排放调查 |
2.3.1 路面状况对车辆油耗的影响调查 |
2.3.2 车辆行驶过程能耗与排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体系框架 |
3.1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体系理论基础 |
3.1.1 生命周期分析用于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评价的可行性 |
3.1.2 生命周期分析类型的选择 |
3.2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评价体系组成及流程 |
3.2.1 分析评价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
3.2.2 清单分析 |
3.2.3 量化评价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沥青路面建设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
4.1 沥青混合料生产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 |
4.1.1 沥青生产过程的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 |
4.1.2 石料生产过程的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 |
4.1.3 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 |
4.2 沥青路面施工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 |
4.2.1 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 |
4.2.2 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 |
4.3 沥青路面建设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型及应用 |
4.3.1 沥青路面建设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型 |
4.3.2 沥青路面建设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型应用示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沥青路面使用阶段能耗和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
5.1 基于沥青路面状况的运营车辆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
5.1.1 路面状况-车速-能耗与排放量化预估模型建立方法 |
5.1.2 沥青路面行驶质量参数及其衰变规律 |
5.1.3 沥青路面行驶质量参数与车辆行驶速度及油耗的量化关系 |
5.1.4 路面状况-车速-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型 |
5.2 养护维修阶段的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
5.2.1 沥青路面养护维修措施及工艺流程 |
5.2.2 沥青路面养护时机及决策 |
5.2.3 沥青路面养护维修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 |
5.3 沥青路面使用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型及应用 |
5.3.1 沥青路面使用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型 |
5.3.2 沥青路面使用阶段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型应用示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综合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
6.1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
6.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6.1.3 评价指标基准值的选取 |
6.2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6.2.2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权重值分析 |
6.3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方法研究 |
6.3.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方法 |
6.3.2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流程及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评价系统研究 |
7.1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系统 E3SAP 设计框架 |
7.1.1 E3SAP 系统的研发原则及功能要求 |
7.1.2 E3SAP 系统设计流程 |
7.2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系统 E3SAP 组成模块 |
7.2.1 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块 |
7.2.2 节能减排分析评价模块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公路交通学术研究综述·2012(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道路工程 |
1.1 路基工程 |
1.1.1 公路路基设计方法与理念 |
1.1.2 路基沉降预估方法与控制标准 |
1.1.3 公路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 |
1.1.4 特殊路基处治技术 |
1.2 路面工程 |
1.2.1 路面材料 |
1.2.1. 1 路面面层材料 |
1.2.1. 2 路面基层材料 |
1.2.2 路面结构 |
1.2.3 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
1.2.4 路面养护维修技术 |
1.2.5 特殊路面 |
1.3 线形设计理论与方法 |
1.3.1 线形设计指标 |
1.3.2 线形评价方法 |
2 桥梁工程 |
2.1 可持续桥梁工程的新理念 |
2.2 基于性能的桥梁设计方法 |
2.3 几何非线性分析 |
2.4 施工监控 |
2.5 施工过程随机模拟 |
2.6 近期桥梁抗震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
2.6.1 近期桥梁震害的启示 |
2.6.2 桥梁抗震试验与数值分析 |
2.6.3 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发展 |
2.6.4 临近断层桥梁抗震问题 |
2.6.5 桥梁抗震评价与加固技术 |
2.7 风-车-桥耦合振动研究 |
2.7.1 风-车-桥耦合振动系统研究的意义 |
2.7.2 风-车-桥系统分析研究回顾 |
2.7.3 风-车-桥系统研究面临的问题 |
2.8 拱桥的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
2.8.1 高强高性能材料应用 |
2.8.2 组合结构应用 |
2.8.3 施工技术 |
2.8.4 小结 |
2.9 桥梁耐久性与耐疲劳设计 |
2.1 0 高性能钢桥与新型组合结构桥梁的研究进展 |
2.1 0. 1 高性能钢桥 |
2.1 0. 2 新型组合结构桥梁 |
2.1 1 桥梁疲劳使用安全监测、评估新技术 |
2.1 2 桥梁桩基设计理论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
2.1 2.1 深水桩基受力计算研究 |
2.1 2. 2 软弱地基中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2.1 2. 3 岩溶区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2.1 2. 4 陡坡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2.1 2. 5 桥梁桩基动力分析研究 |
2.1 3 小结 |
3 隧道工程 |
3.1 修筑规模 |
3.2 结构形式 |
3.3 设计理论 |
3.4 施工技术 |
3.4.1 钻爆法 |
3.4.2 TBM法 |
3.4.3 盾构法 |
3.4.4 沉管法 |
3.5 营运监控 |
3.6 维修养护 |
4 交通工程 |
4.1 各国研究现状 |
4.1.1 国外研究现状 |
4.1.2 中国研究现状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 |
4.2.2 交通引起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
4.2.3 交通安全问题 |
4.2.4 交通规划问题 |
4.2.5 城市停车问题 |
4.3 发展对策 |
4.3.1 城市交通拥堵对策 |
4.3.2 低碳交通体系 |
4.3.3 交通安全对策 |
4.3.4 公交优先发展对策 |
4.3.5 交通规划对策 |
4.3.6 城市停车对策 |
5 公路运输经济 |
5.1 需求、供给和价格 |
5.2 成本、规模和效率 |
5.3 费用和补贴 |
5.3.1 补贴和效率 |
5.3.2 补贴和收入分配 |
5.3.3 补贴与环境 |
5.4 属性和商品化 |
5.5 管制与管制改革 |
5.5.1 巴士市场改革 |
5.5.2 出租车市场改革 |
5.6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式 |
5.6.1 交通与经济发展 |
5.6.2 交通和空间发展 |
5.7 小结 |
6 汽车工程 |
6.1 概述 |
6.2 标准与法规 |
6.2.1 汽车标准和法规概况 |
6.2.2 汽车强制性标准 |
6.2.3 汽车推荐性标准 |
6.2.4 中国汽车标准和法规的未来发展 |
6.3 汽车控制技术 |
6.3.1 重型商用车辆控制技术 |
6.3.2 汽车悬架控制技术 |
6.3.3 汽车控制策略 |
6.3.4 热点、不足与展望 |
6.4 汽车代用燃料技术 |
6.4.1 醇类代用燃料 |
6.4.2 天然气燃料 |
6.4.3 生物质能 |
6.5 电动汽车技术 |
7 机械工程 |
7.1 沥青搅拌设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7.2 沥青混凝土摊铺设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7.3 压实设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7.4 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 |
7.5 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
(10)成渝高速水损坏沥青路面维护工艺过程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沥青路面水损坏主要表现形式及过程机理分析 |
1.1.1 水损坏的定义 |
1.1.2 水损坏主要表现形式及分类特点 |
1.1.3 水损坏过程机理分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路面水损坏相关评价方法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沥青路面水损坏相关评价方法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沥青路面水损坏评价指标及相关防治质量控制措施 |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意义 |
1.4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成渝高速公路水损坏状况调查与分析 |
2.1 成渝高速公路路面状况 |
2.1.1 成渝高速公路介绍 |
2.1.2 成渝高速维修历史及目前病害状况 |
2.2 成渝高速水损坏状况调查分析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成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成因分析 |
3.1 用鱼刺图分析成渝高速沥青路面水损坏的影响因素 |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成渝高速沥青路面水损坏成因 |
3.3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成渝高速水损坏沥青路面维护对策及处治工艺原理 |
4.1 成渝高速水损坏沥青路面维护方案 |
4.1.1 一般性维护 |
4.1.2 大中修方案 |
4.1.3 预防性养护 |
4.2 成渝高速水损坏沥青路面维修工艺 |
4.2.1 传统破碎坑补维修工艺 |
4.2.2 传统冷铣刨热摊铺维修工艺 |
4.2.3 现场加热维修工艺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工艺维修过程分析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
5.1 成渝高速水损坏沥青路面常用维修工艺过程及质量控制措施 |
5.1.1 传统破碎坑补维修 |
5.1.2 热辐射加热就地维修 |
5.1.3 传统冷铣刨热摊铺方式维修 |
5.1.4 成渝高速水损坏沥青路面维修工艺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
5.2 关于就地热再生工艺 |
5.2.1 引言 |
5.2.2 实验段施工概况 |
5.2.3 实验段施工质量控制难题 |
5.2.4 就地热再生相关质量控制措施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各工艺维修路面质量检测及效果评价 |
6.1 各工艺维修路面芯样(钻芯取样)空隙率情况 |
6.2 各工艺维修路面现场渗水性能情况 |
6.3 各工艺维修路面构造深度检测 |
6.4 混合料性能比较 |
6.5 传统冷补工艺与就地热再生工艺对比性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结论 |
7.2 本研究不足之处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四、养护用车载式沥青加热装置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就地热再生技术在SMA-13路面中的应用研究[D]. 黄艳.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2]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防控研究[D]. 郑小聪.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3]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4]沥青路面多功能综合养护车设计与研究[D]. 武道. 长安大学, 2014(03)
- [5]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养护车摊铺压实系统研究[D]. 潘雪娇.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3)
- [6]橡胶改性沥青生产设备的研究[D]. 王中彩. 长安大学, 2014(03)
- [7]车载式沥青罐流场数值模拟及热平衡研究[D]. 王发听. 太原科技大学, 2014(08)
- [8]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D]. 杨博. 长安大学, 2012(07)
- [9]中国公路交通学术研究综述·2012[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2(03)
- [10]成渝高速水损坏沥青路面维护工艺过程质量控制研究[D]. 孙建国.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