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解放女性身心的香奈儿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辛唯妮[1](2021)在《基于Art Deco风格的现代女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徐倩蓝[2](2020)在《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研究》文中提出多维多元的女装设计审美表达是当今社会的一种需求。从历史的发展与当今的审美角度来研究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是有着很好的专业价值与学术价值的,本文正是在当今的社会语境里对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现状与特征进行了分析、解读因果、进行了专业思考后得出了自己的判断与展望。通过专业研究力争为现代女装设计提供一些正确的参考及理论依据,理出女装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多元性审美需求,透析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为女装设计提供可以值得借鉴的正确思路。第一章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的理论与现象进行了基本阐述。其中包括女装审美理论的提出,相关专业概念界定,同时对于审美多元的基本理解与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第二章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首先比较系统的分析了女装审美心理多元的需求,从心理层面挖掘与探求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必然性与发展趋势。其次论述了女性群体类别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们在心理需求方面的差异。第三从商业角度分析了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客观需求,论证了这是由于当今文化多元、尊重个性表达,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快节奏与高速度有着最为直接的因果关联的。第三章对品牌女装的多元设计手法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通过具体的品牌案例,介绍了品牌女装的多种设计手法,从其设计手法中总结了设计的观念形成与对个性表达的设计追求,包括对于亚文化审美的论述。第四章系统的分析了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差异性的形成,论述了差异性对于当今女装设计中的审美多元化的作用。第五章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田婕妤[3](2020)在《女装中性化风格刍议 ——以李宇春为例进行女装中性化风格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新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女性地位的崛起,大众审美不断推陈出新,反映在女装风格上的变化十分巨大,特别是在女装中性化风格的发展上。女装中性化风格是将某些特征明显的男性服装元素通过再设计,与女装融合的服装风格,其最大特点是简约大方。这种风格不仅能表现出女性强烈的个性特征,也是女性独立自主的一大标志,深受女性喜爱。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如何使女装中性化的风格不被时代的洪流淹没,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一度成为设计师们争相讨论的问题,这也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搜集大量文献、图片资料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将国内外女装中性化风格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从概念、发展、特征三方面系统解读女装中性化风格;其次,为更加了解女装中性化风格,从内、外因两方面深入剖析其流行至今的原因;在本文核心部分,以各大女装品牌在不同时间段的中性化风格进行举例分析,作为以国内女装中性化风格代表人物李宇春为切入点,从而进行的女装中性化风格的探索之大背景,后又将李宇春出道以来的着装变化从形式差异上进行纵、横两方向的归纳与总结,以找出适合当下女装中性化风格的运行规律;最后,简要展现李宇春对国内女装中性化风格发展在各方面的影响,以期能给予当下设计以建议和指导的作用。在理论价值上,通过各大文献数据库搜索得知,目前对于女装中性化风格的系统认识已基本达成,但将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进行系统整理的文献较少,这是本课题的第一个研究目的;其次,典型案例的分析对课题的系统完整性起关键作用。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可知,在女装中性化风格的应用研究中,尚未发现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与剖析的文献资料。由以上两点可知,本课题研究具有切实可行的理论价值。女装中性化风格作为审美观念的改变和女性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不但反映出新时代的开放与包容,而且恰当的迎合了当下的社会新观念。同时,以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女装中性化风格典型人物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快把握女装中性化风格的设计要领,更好找到迎合当下市场设计的发展规律,更能实际的指导设计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王通[4](2020)在《奢侈品伦理认知主题诠释 ——基于千禧一代消费者的扎根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西方历史上,奢侈品伦理问题始终存在。尤其在崇尚节俭的中国社会,奢侈品消费伦理认知更为突出。然而,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增长迅猛,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奢侈品消费人群。而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中,又以千禧一代消费者的贡献和增长最为明显,成为各大奢侈品品牌争相锁定的目标人群。那么,中国传统社会关于奢侈品的伦理认知和社会规范对千禧一代消费者影响作用多大?中国千禧一代消费者的奢侈品伦理认知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与传统奢侈品伦理认知存在哪些区别?就成为重要而有趣的研究课题。为了回答这一研究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中西方历史上奢侈品伦理研究文献,从奢侈品消费伦理与奢侈品企业伦理两个角度归纳出消费异化、非可持续化生产、售后失责等奢侈品负面伦理认知主题,以及奢侈品企业示范、消费者品味与艺术感塑造等奢侈品正面伦理认知主题。接下来,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首先对12位千禧一代消费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全部转录成文字,共整理出11万余字文本材料。通过对这些文本材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与主轴编码,本文挖掘并提炼出千禧一代奢侈品消费者奢侈品伦理认知主题,进而构建了中国千禧一代消费者奢侈品伦理认知框架。具体研究发现:(1)千禧一代消费者奢侈品伦理认知围绕奢侈品消费伦理和奢侈品企业伦理展开,分为负面伦理认知和正面伦理认知两个方面。(2)千禧一代消费者奢侈品负面伦理认知的新主题包括与奢侈品消费伦理相关的人际关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奢侈品消费成瘾,非可持续化消费行为以及与奢侈品企业伦理相关的辱华行为、诱导性营销。(3)千禧一代消费者对于奢侈品正面伦理认知的新主题包括奢侈品消费的目标激励作用以及奢侈品企业倡导的积极价值观。本文聚焦于千禧一代奢侈品消费者奢侈品伦理认知主题研究,通过构建千禧一代消费者奢侈品伦理认知框架、阐述千禧一代消费者伦理认知主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缺。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千禧一代奢侈品消费者奢侈品伦理认知的研究,引导千禧一代消费者进行合理适度的奢侈品消费,以及为奢侈品品牌提供关于奢侈品伦理管理启示。本文的访谈样本数量有限,并且受客观条件限制,访谈只能通过远程视频方式进行,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访谈结果。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袁芳[5](2020)在《赛博空间中的女性身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女性主义研究及其学术发展史上,身体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数千年男权社会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将对身体的否定和歧视几乎完全投射到女性领域,女性主义要想为女性身体正名,势必要从身心分离的二元论入手,冲破固定不变的、男性化的主体概念,建构自己的身体学说;而从整个身体研究及其学术发展史来看,女性主义亦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女性主义为方法论对身体与技术、消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关系的重新审视为身体研究提供了新鲜的视角,更好的揭示了身体的差异性及其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极大的丰富了身体理论。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数字虚拟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赛博空间的诞生,它以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为窗口,以网络信息和虚拟技术为基础,以新传媒和符号传播为媒介,这一全新的空间形式实现了身体与技术的交融交互,将身体活动的中心逐渐从传统空间吸引至赛博空间,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身体新问题如身体主体生存状况的新变,新空间中技术加持下的主体性重建和身体界限模糊,以及因之而来的身体审美经验、身体消费的转变,新的身体伦理挑战逐渐成为当代科技和人文科学领域中新的理论与实践焦点。与赛博空间共存,被赛博技术全方位包裹正是身体目前最真实的处境,那么,这种与赛博空间共存的身体处境对女性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作为一篇身体理论与身体现象和实践相结合的论文,本文将以女性主义为研究视角和方法论,采用文献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跨学科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身体与技术,身体与消费和身体伦理三个角度对赛博空间出现以后的身体,特别是女性身体的变化和身体问题进行整体性梳理和客观总结,以期能够较为清晰的勾勒出赛博空间中女性的身体图景,并在把握赛博空间本质的基础上,客观认识其给女性身体带来的权利和问题。引言:综观身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回顾女性主义身体研究的老问题,提出女性在赛博空间中面临的身体新问题,概述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与目标。第一章身体的旅行:从物理空间到赛博空间。本章是对于赛博空间概念的引入,是为拙作一砖一瓦逐步积奠垒砌的地基,包括对于空间问题历史的梳理与回顾,对赛博空间的界定,对身体空间、物理空间和赛博空间三者关系的诠释等。可以认定赛博空间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地缘政治、资本空间、城市空间等多种后现代空间样态,是一种主体心灵空间与数字虚拟技术控制的双向叠加而形成的“超空间”,它具有真实体验性、虚拟现实性、交流相互性、开放自由性、碎片零散性和结构场域性等特征。它是乌托邦和异托邦的合体,现实与非现实的杂糅,控制论与自由的对抗,因而带给女性身体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解放与异化,促发女性主义对新空间中身体新问题的思考。第二章技术维度的女性身体。主要探讨赛博空间中的虚拟技术等赋予身体的新特点和引发的新问题,首先从技术史的角度回溯身体与技术的关系,身体与技术经历分离,交融直至发展到今日赛博空间中的交互,是一个技术逐步由外向内并内化于身体的过程,其发展趋势必然是身体和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然后引入赛博女性主义对技术的利用和批判,基于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身体形象提出赛博空间中的主体就是赛博格身体,在赛博时代“人人都是赛博格”——人与电子机械的杂合体,进一步探讨在赛博空间中赛博格身体主体的内涵及外延,从女性主义视角诠释赛博格身体主体观念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及局限性,然后聚焦赛博格身体主体在数字虚拟技术下的两种发展方向——离身性和具身性,提出具身性和离身性并不是对立、互不包容的,相反,两者恰恰是打通身体内部认知和外部交互的通路,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技术时代离身性的女性主义身体理论与实践困境必须通过重回具身性而加以解决。接下来通过对女性主义科幻讨论女性主义者对赛博时代的身体想象,女性主义的身体想象和生物医学/信息技术为满足女性对自我身体想象而进行的身体改造实践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因而女性主义既要看到技术对身体的解放作用,亦要清醒的认识到其与男权社会的共谋。技术化的赛博空间可能会加剧技术性别暴力的深度和广度;虚拟现实赋予身体的离身性可能会致使和女性身体紧密相连的独特体验缺失;男性的凝视在技术传播中并没有被挑战,远离“身体之重”后的女性可能会走向一种极端的性别固化,在大数据无所不在的偏好性推送和网络虚假信息的狂轰乱炸中,女性的选择自由可能沦为一纸空谈,面临“无选择的选择”。第三章符号维度的女性身体。紧承上章,本章节将着重从消费的角度看赛博空间中的身体新特点和新问题,主要阐述在新消费主义语境和赛博空间互为因果的作用下,女性身体的符号化。在虚拟时代,传统消费主义市场逻辑正在发生转向,身体想象的媒介消费逻辑开始逐渐操纵市场,而赛博空间正在成为连接身体想象与新消费主义的纽带。赛博空间中的“拟象”和“仿真”技术一方面使沉浸其中的身体完成关于自身的想象,追求新消费主义所倡导的个性化的乐活方式,获得短暂、有限的自由,另一方面则更加彰显出身体的符号意义,使其在虚拟现实的新消费主义狂欢下沦为“等价物”。女性从消费社会到赛博空间,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下身体不断被解构重组,进一步成为公共化、碎片化、审美化和想象性的身体,身体作为性和欲望的符码被无限放大,看与被看、自由与束缚、真实与超真实,女性身体主体在与赛博空间、消费主义的交互被动性中走向表面化和媚俗化,催发身体伦理的新思考。第四章道德的身体。本章主要是对上述章节所提出的身体问题的分类梳理总结和回应,首先梳理文献,阐述技术和女性主义对传统伦理学的突破和对身体伦理学的确立,其次从身体伦理学和女性主义出发指出上述章节中提出的具体身体问题或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身份认同及自我异化问题,包括赛博空间中的女性身份/自我认同危机和自我异化;另一类是身体的个人性和公共性问题,包含身体的在场/缺席,隐私曝光,身体的跨域展示及身体的色情化,继而从虚拟与现实,自由与责任,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平衡中探讨可能的解决之道。结语:“在路上”的技术、赛博格身体与伦理。该部分为全文的综合性评述,指出身体技术的不断推进变化直接导致身体及其伦理在路上,要想正确全面的理解赛博空间中的女性身体,就要把握身体与空间关系,超越身心二元,清醒认识技术给予的有限自由和解放,相应的身体伦理研究也必须要跟上技术与身体的变化发展。
车步赢[6](2020)在《消费时代下美国女性消费研究(1919-1929)》文中研究指明1919到1929年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十年。新工业革命完成为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推动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化为生产力发展的一部分。历经新世纪初年的巨变,整个美国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出现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之上,在国民财富、国家收入和工业产值同时期稳步增长中迎来了全民消费时代。物质社会的丰裕使人们不再拘泥于基本生活用品的购买,精神的享受与满足转而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主要目标,此时消费为美国人的感官享受和心理愉悦提供了绝佳的途径。从此,传统型的消费观念动摇,消费主义思想代之而起。较比20年代初期,消费时代下的美国女性在法律、政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女性受教育人群扩大、就业形势良好以及参与政治斗争的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些前提条件成就了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代女性。20年代的美国女性消费在消费时代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了高消费理念的家庭生活方式,这种新型的理念在进一步发展中逐渐成为左右美国女性消费行为的消费观。此时,用于家庭生活的家用电器消费解放了女性的双手,丰富了女性的生活,为以往单调的家务活动增添了乐趣。在广告和分期付款等商业手段的刺激下,美国女性左右了当时美国四分之三的购买力。消费时代下的美国社会为女性消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女性们在享受消费带来愉悦的同时也对美国经济社会及女性家庭产生了影响。研究1919年到1929年间的美国女性消费可以发现其与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全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的内容,具体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于美国消费社会以及消费时代下妇女史的研究现状,同时还有本论文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正文第一章,本章作为全文的背景主要介绍了美国消费时代到来,对“消费”“消费社会”“女性消费”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20世纪初期的十几年是消费社会兴起的初期,主要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完成,经济的发展,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步实现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进入到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社会正式进入消费时代,随着新工业的兴起和技术革命的开展,全美开始了经济大繁荣的十年,同时传统消费观念受到经济的冲击而动摇,消费时代下的美国女性与一战前相比有很多方面的改变。第三部分是正文的第二章,本章主要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着重介绍了女性在此时期的消费概况。在新型消费观念的支配下,女性的家庭生活消费以及个人自我消费;分析了刺激女性消费的动力因素,指出广告、分期付款、以及个性化消费品的吸引都是女性消费的原因;同时,20年代的女性消费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消费本位、消费平衡、身份认同,这三点在论文中有具体的阐述。第四部分是正文最后一章,本章主要针对女性消费带来的影响作出了笔者的分析,根据正文前两章的论述,20年代的女性消费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在历史文化演变中揭示女性消费产生的影响,分析女性群体的消费活动与个人、家庭、经济社会互动关系。
陈烨[7](2019)在《新世纪中国电影“女强人”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电影的传统特性写实主义,决定了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大多都是作为现实社会中的表征出现。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女强人形象由最初的单一变得丰富多元,而这一人物形象特性也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念上的强势、霸道,这既与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存有联系外,也体现了当下中国经济急剧发展、中西文化竞相交融的时代背景。然而,目前对于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女强人形象研究还处于开发阶段,存有足够的研究空间。因此,文章旨在以电影的创作背景和发行时间,为两千年以后的女强人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将新世纪以来,中国地区电影作品中所出现的女强人进行类型划分;按照女强人们在“爱”中的不同状态,分为三类型:强势果敢追爱者、才貌双全被爱者、乐观独立失爱者。再根据人物形象总结出了四大特点:事业有成的人物身份、受创坚强的孤岛性格、暴力掌权的生存意识、成长蜕变的心路历程;也正是因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集合了多种不同特点,最后在大银幕下才会呈现出丰满、立体且多元化的女强人。此外,还探讨女强人形象构建的成因,首先是社会模式变革导致的女性权益扩张,和信息时代去性别化风气盛行的社会成因,第二是消费市场推崇凝视“女强人”形象,和创作市场女性导演数量激增的市场成因,最后是女权运动的开展带来的文化激荡,“女强人”文化符号由最初贬义转为中性色彩的文化成因。最后对女强人形象产生的意义进行了剖析,如“女强人”人物榜样示范作用使受众产生价值共振,先锋形象打破传统对女性的刻板印象鼓励性别平权,都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正面意义,而因为“被看”所导致过度关注外在,拜金行为的错误引导加剧了物欲的膨胀,则是其带来的反面影响。电影作为艺术的拐杖,社会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社会中各个方面的镜子,近年来“女强人”形象在电影中越来越频繁出现,希望通过文章建立起新世纪之后中国电影女强人形象的谱系,开拓对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人物形象研究。
王思怡[8](2019)在《多感官博物馆学:具身与博物馆现象的认知与传播》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博物馆专注于收藏、研究和展示物,但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从“物”到“人”的博物馆界转向趋势,以物为中心的定位有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地,虚拟技术的介入一定程度上正在改变博物馆的传统定义。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关注对物的感官体验,让更多非视觉感官进入博物馆场域,从而形成多感官的博物馆。观众在多感官的博物馆中既是一个认识的主体,更是一个体验的主体。体验博物馆中的物,究其本质即是通过体验将物所在的世界纳入到身体所在的世界之中,使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博物馆展示的不仅仅是物,而且更是物背后蕴含的信息,即博物馆现象。从“物”到“现象”的转向使得博物馆得以收藏与展示逝去的文明或文化,并同时增强人与整个世界的联系。现象学启示我们博物馆应当将体验置于认识之上,身体与感官置于物之上,并实现博物馆的具身化。那么,从“物”到“现象”的博物馆展示理念变化以及博物馆内逐渐出现的“感官在场”及“身体松绑”的趋势,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多感官博物馆”的疑惑。与此同时,博物馆的现象世界是日常生活的写照,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多感官的体验,人们通过感官与身体来认识与体验世界。多感官在博物馆中的运用在这个思维下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博物馆在多感官传播上开启了新的里程。更加广泛的多感官传播(视觉、触觉、听觉、嗅味传播)使得博物馆更多地考虑“身体”与感官体验间的组合和互动,关注对观众在认知、记忆、情感等方面的潜在影响与意义。因此,通过日常体验来获得认同与个人价值联结的习惯以及博物馆中多感官传播的主题性、通感性与有序性向我们阐明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多感官博物馆?”在“怎么实现多感官博物馆?”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多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提出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建构方法。在理论上,我们需要正视博物馆的具身化,身体才是博物馆中所有认识和体验活动的关键变量。多感官只有在以身体为中心的博物馆理念上才能拥有无限的可能,而在该理念下,多感官更容易在身体上唤醒一种被遗忘的表达创造力以及多元化的态度与观念。而在实践上,多感官在博物馆物及现象、展览结构以及空间中的实践性可以概括为从有意义的主题出发,利用特定的感官“道具”营造充满情境感的空间,同时将与感官密切相连的线索制造个性化的结构顺序,从而制造出生动有效的身体与感官体验。那么,这样的多感官实践效果如何呢?针对最后一个问题,本文采用了实地的观众调查,从感官评估工具以及观众导向的调查两方面来阐释多感官本身的评估,以及感官对于观众的传达力与影响力的评估。博物馆展览的多感官设计并非囿于享受的表层设计,它更是一个触媒与中介,而对于多感官的测量也告诉我们其作为触媒对于情感唤醒与投入、记忆回溯以及个人联结与思索上具有基础而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多感官博物馆的概念出发点并不是就感官而言感官,也并非强调视觉的不重要,或其他感觉的特殊性,而是尝试打破视觉的局限来认识艺术、历史与文化,强调的是观众利用包括触觉、听觉、嗅味觉、视觉与身体感觉在内的多感官,来重新和更好地认识博物馆物、现象和文化,从而用新的身体观念来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宋爽[9](2018)在《《使你梦想成真的50句话》(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项目原作选自日本传记作家井上笃夫所着的《使你梦想成真的50句话》(『あなたが梦を叶える言叶』)。该作系“名言集”式文体,属号召型文本。本文在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号召型文本翻译中所面临的难点以及翻译策略。本报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总结并归纳了应用纽马克关联翻译方法时出现的翻译难点和解决技巧。在力求目标语言国的读者受容的同时,也期望能够为今后的号召型文本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蔡雨昕[10](2017)在《视觉文化语境下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媒体越来越突出的影响力、电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视觉图像正以难以撼动的姿态日益占据着人类文化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生活发展,人们已经步入视觉文化时代。对于占据消费市场统治地位的女性消费者而言,护肤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国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护肤市场竞争激烈,各品牌皆大力设计其视觉识别系统以吸引消费人群。是以,如何顺应当下以视觉为主导的时代文化成为女性护肤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应用的关键。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其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随着市场的崛起,国内外护肤品牌日益增多,各式各样的形象涌入市场,但是大多设计千篇一律且缺乏新意。许多品牌仅仅模仿经典国际品牌设计的“形”,而“未闻其意”,导致品牌形象成为没有内容的“空壳”。基于此,本文选择女性护肤品视觉形象设计作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这一研究,对提升国产护肤品品牌竞争力提供有益参考。笔者这两年中,对市场调研和一些精彩的案例进行分析,对女性护肤品牌的成长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结合心理学、营销学、设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系统的思想从体验、品牌视觉审美原则和品牌形象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视觉文化背景下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并详细阐述了萌动设计、智趣感设计、暖中式设计的观点,以实现女性护肤品牌的视觉形象将要面临的新趋势与设计走向。
二、一解放女性身心的香奈儿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解放女性身心的香奈儿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2)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
四、研究依据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服装与设计审美 |
二、审美多元与女装设计 |
第二节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现状 |
一、性别与身份模糊化 |
二、趋于平民化内核 |
三、各民族性的表达 |
第三节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特征 |
一、包容性 |
二、个性化 |
三、多维度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心理因素 |
一、群体文化导向心理 |
二、个性张扬与心理需求 |
第二节 市场因素 |
一、时尚产业链的更新与市场变化需求 |
二、消费型社会客观需求性的推动 |
第三节 文化因素 |
一、女装民主化文化的推动 |
二、社交媒体文化的催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现象分析 |
第一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的个性审美多元化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的品质审美多元化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的文化审美多元化案例分析 |
一、以品牌GUCCI为例 |
二、以品牌Li Ning为例 |
三、以品牌MARIRE SERRE为例 |
第四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必然性 |
一、历史的引用与拿来主义的加剧 |
二、个体意志的胜利和“完整性的破碎”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客观差异性助推了在当今女装设计审美的多元化 |
第一节 年龄差异性的助推作用 |
第二节 职业差异性的助推作用 |
第三节 环境差异性的助推作用 |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当今女性意识多元的服饰审美表达趋势 |
第二节 复古与未来主义思潮的服饰审美表达趋势 |
第三节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趋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毕业设计实践 |
第一节 设计思想与创意表现 |
一、灵感来源 |
二、设计理念 |
三、设计的创新 |
第二节 设计实现 |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女装中性化风格刍议 ——以李宇春为例进行女装中性化风格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二)研究内容 |
1.研究内容简述 |
2.研究内容的先进性 |
3.研究内容的前沿性 |
4.研究内容的价值意义 |
5.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6.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7.研究内容的创新特色 |
二.女装中性化风格解读 |
(一)主要概念界定 |
1.中性的概念 |
2.中性化服装的概念 |
3.女装中性化风格概念 |
(二)女装中性化风格发展简述 |
1.中国古代的女着男装现象 |
2.西方女装中性化风格发展 |
(三)女装中性化风格特征简述 |
1.女装中性化造型特征 |
2.女装中性化风格色彩特征 |
3.女装中性化风格的面料特征 |
4.女装中性化风格的图案与配饰特征 |
(四)本章小结 |
三、女装中性化风格流行至今的原因 |
(一)外部因素 |
1.女性政治地位的提升与社会角色的改变 |
2.经济水平促进女装中性化风格市场的发展 |
3.不断提升的审美水平与更强的包容性 |
(二)内部因素 |
1.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
2.服装设计师的积极作用 |
3.消费者的推动作用 |
(三)本章小结 |
四、李宇春出道以来女装中性化风格的形式差异比较 |
(一)2005年-2007年李宇春女装中性化风格探析 |
1.2005年-2007年女装中性化风格品牌浅析 |
2.玩转单色调——2005年-2007年李宇春着装的色彩特点 |
3.简单不浮夸——2005年-2007年李宇春着装的造型特点 |
4.材质多简洁——2005年-2007年李宇春着装的面料特点 |
5.2005年-2007年李宇春女装中性化风格形式差异对比 |
(二)2009年-2011年李宇春女装中性化风格探析 |
1.2009年-2011年女装中性化风格品牌浅析 |
2.尝试新配色——2009年-2011年李宇春着装的色彩特点 |
3.廓形有巧思——2009年-2011年李宇春着装的造型特点 |
4.材质有碰撞——2009年-2011年李宇春着装的面料特点 |
5.2009年-2011年李宇春女装中性化风格形式差异对比 |
(三)2012年-2018年李宇春女装中性化风格探析 |
1.2012年-2018年女装中性化风格品牌浅析 |
2.色彩梦幻旅——2012年-2018年李宇春着装的色彩特点 |
3.造型更成熟——2012年-2018年李宇春着装的造型特点 |
4.材质多炫目——2012年-2018年李宇春着装的面料特点 |
5.图案元素多——2012年-2018年李宇春着装的图案特点 |
6.2012年-2018年李宇春女装中性化风格特点总结 |
(四)李宇春出道以来女装中性化风格形式差异比较 |
五、李宇春对国内女装中性化风格的影响 |
(一)李宇春的明星效应在文娱圈的呈现 |
(二)不再拘泥于经典的女装中性化风格特征 |
(三)立足传统文化,提升品牌亮点 |
(四)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4)奢侈品伦理认知主题诠释 ——基于千禧一代消费者的扎根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1.4 难点与创新之处 |
1.5 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奢侈品概念及特征 |
2.1.1 奢侈品概念 |
2.1.2 奢侈品特征 |
2.2 奢侈品伦理认知历程 |
2.2.1 西方奢侈品伦理认知历程 |
2.2.2 中国奢侈品伦理认知历程 |
2.3 奢侈品伦理认知现有主题 |
2.3.1 消费伦理 |
2.3.2 奢侈品消费伦理 |
2.3.3 企业伦理 |
2.3.4 奢侈品企业伦理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
3.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
3.2 深度访谈 |
4 奢侈品伦理认知框架构建及诠释 |
4.1 奢侈品伦理认知框架构建 |
4.1.1 奢侈品伦理认知主题提炼 |
4.1.2 奢侈品伦理认知框架 |
4.2 奢侈品伦理认知现有主题验证 |
4.2.1 奢侈品负面伦理认知主题验证 |
4.2.2 奢侈品正面伦理认知主题验证 |
4.3 奢侈品伦理认知新主题诠释 |
4.3.1 奢侈品负面伦理认知新主题 |
4.3.2 奢侈品正面伦理认知新主题 |
5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5.1 结论 |
5.2 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
5.2.1 理论意义 |
5.2.2 实践启示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赛博空间中的女性身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缘起: 新的空间和新的女性身体问题 |
(一) 身体的老问题: 从“厌身症”到身体的凸显 |
(二) 赛博空间和女性身体的新问题 |
二、关于赛博空间与身体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身体的旅行: 从物理空间到赛博空间 |
第一节 空间理论的发展与转变 |
一、传统空间理论——身体感知的自然空间 |
二、近代空间理论——身体认知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
三、现代空间理论——身体参与的社会空间 |
四、当代空间理论——身体被解放的虚拟空间 |
第二节 赛博空间内涵、特征及女性身体赋权 |
一、赛博空间的内涵 |
二、赛博空间的特征及女性身体赋权 |
三、新旧空间关系及女性身体处境 |
第三节 赛博空间中的奥德赛——多维空间中的身体存在 |
一、多种生活空间的架构类型 |
二、空间中女性身体的状态及发展问题 |
第二章 技术维度的女性身体 |
第一节 身体的技术史 |
一、技术与身体关系:从分离到交互 |
二、女性主义与身体技术 |
第二节 赛博格身体主体 |
一、赛博格身体隐喻 |
二、赛博格身体的想象与实践 |
第三节 赛博格身体麻烦 |
一、赛博空间: 技术、男性文化和女性身体 |
二、技术异化的赛博格女性身体 |
第三章 符号维度的女性身体 |
第一节 赛博空间与新消费主义 |
一、赛博空间与消费社会 |
二、新消费主义的特征 |
三、新消费文化中的符号仿像 |
第二节 赛博空间中的女性身体符号 |
一、光滑流动的赛博空间与身体 |
二、赛博空间中的女性身体符号 |
三、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女性身体符号实践 |
第三节 女性身体与符号幻象 |
一、看与被看: 被消费的女性身体 |
二、自由与束缚: 新消费主义下女性身体的悖论 |
三、真实与超真实: 赛博空间中女性身体的呈现 |
第四章 道德的身体: 赛博空间中的身体伦理思考 |
第一节 技术、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和突破 |
一、传统生命伦理学的困境 |
二、生物医学技术对传统伦理学界限的突破 |
三、后女性主义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 |
第二节 赛博空间引发的女性身体问题 |
一、女性身体在自我认同与异化之间的游走 |
二、女性身体在个人性与公共化之间的撕裂 |
第三节 赛博空间中女性身体问题的伦理思考 |
一、虚拟VS现实 |
二、自由VS责任 |
三、全球化VS地方化 |
结语:“在路上”的技术、赛博格身体与伦理 |
一、关注女性身体和空间的关系 |
二、超越身心二元论 |
三、有限度的自由和解放 |
四、以身体为界面,重新审视伦理与身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消费时代下美国女性消费研究(1919-192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0.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0.2.1 选题的国外研究概况 |
0.2.2 选题的国内研究概况 |
0.3 论文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
0.4 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 美国消费时代的到来 |
1.1 相关概念解释 |
1.1.1 消费 |
1.1.2 消费社会 |
1.1.3 女性消费 |
1.2 消费社会的兴起 |
1.2.1 消费群体的扩大 |
1.2.2 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与新技术管理革命 |
1.2.3 工业化刺激下的经济贸易发展 |
1.3 消费时代的美国女性 |
1.3.1 女性的社会生活领域及地位 |
1.3.2 女性就业状况及经济能力 |
1.3.3 妇女争取政治参与权的成果 |
2 消费时代下美国女性消费状况及特点 |
2.1 美国女性消费概况 |
2.1.1 美国女性传统消费观念动摇 |
2.1.2 美国女性家庭生活消费 |
2.1.3 女性自我消费 |
2.2 女性消费的动力因素 |
2.2.1 广告业发展对女性消费的刺激 |
2.2.2 新型消费方式的出现——分期付款 |
2.2.3 个性化消费品对女性的吸引 |
2.3 女性消费的特点 |
2.3.1 女性消费本位 |
2.3.2 女性消费平衡 |
2.3.3 女性身份认同 |
3 美国女性消费产生的影响 |
3.1 美国女性消费对女性的个人影响 |
3.1.1 保守女性与“新女性”的冲突 |
3.1.2 女性追求个人独立与经济平等 |
3.1.3 新型中产阶级女性消费观开始形成 |
3.2 美国女性消费对女性的家庭影响 |
3.2.1 女性家庭生活变迁 |
3.2.2 女性婚姻关系变化 |
3.2.3 女性家庭生活质量提高 |
3.3 美国女性消费产生的社会影响 |
3.3.1 新商品的催生及女性中产阶级的兴起 |
3.3.2 女性消费带动工商产业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世纪中国电影“女强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女强人”研究现状 |
1.2.2 “女强人”形象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课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界定与“女强人”形象嬗变 |
2.1 “新世纪”和“中国电影”界定 |
2.2 “女强人”形象界定 |
2.3 中国电影“女强人”形象嬗变 |
第三章 新世纪中国电影“女强人”形象类型及特点 |
3.1 “女强人”形象类型 |
3.1.1 强势果敢追爱者 |
3.1.2 才貌双全被爱者 |
3.1.3 乐观独立失爱者 |
3.2 “女强人”形象特点 |
3.2.1 事业有成的人物身份 |
3.2.2 受创坚强的孤岛性格 |
3.2.3 暴力掌权的生存意识 |
3.2.4 成长蜕变的心路历程 |
第四章 新世纪中国电影“女强人”形象成因 |
4.1 “女强人”形象社会成因 |
4.1.1 社会模式变革女性权益扩张 |
4.1.2 信息时代去性别化风气盛行 |
4.2 “女强人”形象市场成因 |
4.2.1 消费市场推崇“女强人”形象 |
4.2.2 创作市场女性导演数量激增 |
4.3 “女强人”形象文化成因 |
4.3.1 女权文化推波助澜 |
4.3.2 “女强人”文化符号转变 |
第五章 新世纪中国电影“女强人”形象意义 |
5.1 “女强人”形象积极意义 |
5.1.1 榜样示范引导自我革新 |
5.1.2 先锋形象鼓励性别平权 |
5.2 “女强人”形象消极意义 |
5.2.1 “被看”导致过度关注外在 |
5.2.2 拜金行为加剧物欲膨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8)多感官博物馆学:具身与博物馆现象的认知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回归身体:“具身”的理论源泉 |
1.2.2 基于感官:多感官转向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2 现象的产生:从物到现象 |
2.1 “失声”的博物馆物 |
2.1.1 传统博物馆中的物之特性 |
2.1.2 物的博物馆化过程 |
2.2 博物馆物的信息与现象 |
2.2.1 博物馆物的背景与内涵显现 |
2.2.2 博物馆性: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
2.3 从物到现象:感官在博物馆历史中的发展 |
2.3.1 17、18世纪——早期博物馆感官史 |
2.3.2 19世纪中期——“展览的复合体” |
2.3.3 20世纪后半叶——触觉的复兴与无障碍设计 |
2.3.4 21世纪——感官游乐场 |
小结 |
3 多感官于博物馆现象的必要性 |
3.1 具身的产生:从脑到身 |
3.1.1 认知与博物馆 |
3.1.2 感知与博物馆 |
3.1.3 体验与博物馆 |
3.2 多感官需求与博物馆传播 |
3.2.1 视觉传播 |
3.2.2 触觉传播 |
3.2.3 听觉传播 |
3.2.4 嗅味传播 |
小结 |
4 多感官于博物馆中的运用 |
4.1 博物馆具身化 |
4.1.1 博物馆物的历史文化实践性 |
4.1.2 博物馆身体社会化 |
4.1.3 虚拟技术下的博物馆身体 |
4.2 多感官与博物馆物/现象 |
4.2.1 物的感官互动 |
4.2.2 现象的感官互动 |
4.3 多感官与博物馆展览结构 |
4.3.1 时空联结下的感官线索 |
4.3.2 多感官与多元化 |
4.4 多感官与博物馆空间 |
4.4.1 建筑空间 |
4.4.2 环境空间 |
4.4.3 文化空间 |
小结 |
5 多感官于博物馆中的效果 |
5.1 博物馆观众评估中的感官身体维度 |
5.1.1 多感官运用的功能与评估 |
5.1.2 从物到人的观众评估 |
5.2 测量多感官体验 |
5.2.1 丹麦国家摄影博物馆的“战争的痕迹”多感官展项测量 |
5.2.2 台州博物馆“海滨之民”多感官展项测量 |
小结 |
6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使你梦想成真的50句话》(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
摘要 |
はじめに |
1 翻訳実践の绍介 |
2 翻訳実践の目标 |
3 翻訳実践の意义 |
4 文体と翻訳材料説明 |
5 报告の仕组み |
一、翻訳理论の绍介 |
1.1 テキストの分类 |
1.2 理论の基础(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翻訳理论と関连翻訳方法) |
1.3 作者绍介 |
二、実例アナライズ |
2.1 タイトルの訳し方 |
2.2 语汇の対等 |
2.3 内容の増加と补充 |
2.4 転换翻訳 |
2.5 明示翻訳 |
2.6 音訳词の処理 |
2.7「同化」の使用 |
2.8 注釈付け |
终わりに |
参考文献 |
谢辞 |
付録一 翻訳材料の原文 |
付録二 翻訳材料の訳文 |
(10)视觉文化语境下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视觉文化语境下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的概述及影响因素 |
2.1 视觉文化语境的概述 |
2.1.1 视觉文化的定义 |
2.1.2 视觉文化的审美属性 |
2.1.3 视觉文化的繁衍与审美的关联性 |
2.2 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概述 |
2.2.1 中国女性护肤市场发展简述 |
2.2.2 中国女性护肤品行业现状归纳 |
2.2.3 品牌形象设计对于女性护肤企业的重要性 |
2.3 影响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的因素 |
2.3.1 当前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的问题 |
2.3.2 经济发展对女性护肤品牌所起到的影响 |
2.3.3 社会价值观推动女性护肤品牌的发展 |
第3章 视觉文化语境下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的具体分析 |
3.1 极简的设计手法在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中的体现 |
3.1.1 解析现代极简主义 |
3.1.2 极简设计手法的体现 |
3.2 传统纹样在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变化运用 |
3.2.1 传统纹样的归纳 |
3.2.2 传统纹样的变形运用 |
3.3 文化内涵在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的运用 |
3.3.1 浅析地域文化内涵的作用 |
3.3.2 地域文化内涵再次提炼运用 |
3.4 用户体验在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中的推动作用 |
3.4.1 以体验为核心提升品牌互动情怀度 |
3.4.2 以社群聚焦度推动品牌形象宣传度 |
3.4.3 以塑造产品尖叫度提升品牌认知度 |
第4章 视觉文化语境下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的原则分析 |
4.1 多角度体验出发提升品牌价值 |
4.1.1 感官体验形成品牌认知 |
4.1.2 品牌体验促进品牌联想 |
4.1.3 文化体验加强品牌忠诚 |
4.2 品牌形象设计的审美性原则 |
4.2.1 特色鲜明的符号设计 |
4.2.2 准确的色彩提炼运用 |
4.2.3 个性的文字设计 |
4.3 品牌形象设计的时代性原则 |
4.3.1 市场中的视觉消费者与品牌形象保持一致 |
4.3.2 设计元素与设计开发保持一致 |
4.3.3 设计的创新性与设计和谐保持一致 |
第5章 视觉文化语境下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的新趋势 |
5.1 萌动设计提升女性护肤品牌形象活跃度 |
5.2 智趣感设计提高女性护肤品牌形象创新度 |
5.3 暖中式设计营造女性护肤品牌形象亲和度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四、一解放女性身心的香奈儿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t Deco风格的现代女装设计研究[D]. 辛唯妮. 武汉纺织大学, 2021
- [2]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研究[D]. 徐倩蓝. 苏州大学, 2020(03)
- [3]女装中性化风格刍议 ——以李宇春为例进行女装中性化风格应用研究[D]. 田婕妤.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4]奢侈品伦理认知主题诠释 ——基于千禧一代消费者的扎根理论研究[D]. 王通.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赛博空间中的女性身体研究[D]. 袁芳.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6]消费时代下美国女性消费研究(1919-1929)[D]. 车步赢. 辽宁大学, 2020(01)
- [7]新世纪中国电影“女强人”形象研究[D]. 陈烨.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8]多感官博物馆学:具身与博物馆现象的认知与传播[D]. 王思怡. 浙江大学, 2019(07)
- [9]《使你梦想成真的50句话》(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宋爽.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10]视觉文化语境下女性护肤品牌形象设计研究[D]. 蔡雨昕.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