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同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宝鸡桥梁厂改革与发展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胡春平[1](2018)在《国企党建工作导入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的创新研究 ——以江西铜业党建为例》文中指出党建工作在国有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重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企业要有长远发展思路和远大战略目光,在忙于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时刻树立一种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今天,企业要想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将经济工作与加强党的建设同步推进,做到齐头并进,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只有坚定不移地搞好企业党建工作,才能凝聚众家智慧,谋求更快发展,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党建工作是我国国企独具特色的政治资源,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自从2002年质量管理体系在国有企业(简称为国企)党的建设(简称为党建)中应用以来,成效显着,好评不断,却一直未能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其原因很多,笔者通过本文对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国企党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目前质量管理体系在国企党建中应用的模式和其所面临的瓶颈,用现实的案例分析其在运行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以及现存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且根据其原因提出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在国企党建中应用的建议,最后结合前面的研究结果本人对国企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提出新的观点,为今后相关制度能在在全国的国企中广泛推广提供一点启示。
王剑[2](2018)在《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军工企业是国家富强、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国有军工企业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统筹考虑国家背景、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中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研究是实现其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科学的领导体制是保障一个组织规范高效运作的基础。六十多年来,我国国有军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不容置疑,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运营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历史演变和现实反思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着重思考并探索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方案。其改革方案从有利于发挥管理者效力、提高企业运营水平、规范国有企业权力使用与监督以达到公司治理的最优化、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落实好“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等问题出发,聚焦企业内部权力结构,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同实现公司股权多元化相结合,在“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结构中,论证了新老三会如何代表利益相关者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国有军工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党政一肩挑”的实现形式,建构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前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领导体制模型,为国有军工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强化党的领导,合理规避风险,兼顾各方利益,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
杨勇诚[3](2015)在《风险社会视阈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省思》文中指出公共危机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突出问题,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公共危机频发并造成损害已然成为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中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进入了社会发展的“三期叠加”的重要时期,“三期叠加”就是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了换挡期、结构调整迎来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处于消化期,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以避免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自然和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为突出、最为特殊,各种诱因的综合影响下,很容易出现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导致矛盾集聚、冲突潜伏和危机爆发。公共危机的发生从其内因上看,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其诱发的因素不仅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甚至是由自然和人为因素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综观国内外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公共危机事件主要有三种基本表现:一是我们人类比较常见的危机事件,也就是由自然因素诱发的危机事件,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山洪爆发、泥石流、强烈地震、山体滑坡、矿难,等等;二是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的危机事件,也就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公共危机事件,这种危机事件主要包括局部性的或全局性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如恐怖袭击、食物中毒、劫持人质、局部骚乱、集体上访、交通事故,等等;三是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般的自然灾害危机事件,但究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人为造成的危机,如山体滑坡导致的交通瘫痪、强大暴风雨导致的农作物失收等危机事件,由于医疗卫生条件限制导致大规模的突发性疫病流行所引起的公共卫生危机,以及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严重的干旱及泥石流的爆发等自然生态灾害类事件,不仅有自然的因素,而且有人类的因素,是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从历次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来看,尽管事件有大有小、有强有弱,但其一旦发生,都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引起人们心理恐慌、惧怕和情绪不稳定等,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效防范和治理公共危机事件,尽可能减少和降低危机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危害及损失,成了国内外广大学者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随着社会转型,我国社会矛盾也目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各种迹象表明,当代中国面临诸多社会风险,中国进入风险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呈现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人为性因素导致的社会风险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我国人口为13.4亿,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高达19%。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我们人类向自然界索取各种物质资料,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我们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向大自然索取物质资料的手段更加先进,对自然办的影响更加广泛、更加深入,人类频繁的行动过程,对自然界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压力,从而导致社会风险从原来的自然风险占主导地位转变为由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人为风险占主导,社会风险的人为性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二是各类风险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在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保护的同时,也为人们的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其自身都会带来另外一种风险,各种风险之间相互交织。当代我国,风险社会的形成从本质上讲决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自然或社会因素所表现出的问题或现象,从本质上看是综合因素的表现,是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管理制度等综合因素带来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风险社会是一种制度性的风险。三是风险影响的广泛性。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看,中国风险社会的形成也是各种各样复杂矛盾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中国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在不尽健全和完善的制度和法律面前,社会矛盾和风险的发生有时已经超乎了我们的想像,尽管不是危机四伏,但风险无处不在,如果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就会酿成重大的损害后果。我国风险发生及其影响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生态、民族、文化、安全,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不断增强,损害力越来越广泛。当代中国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度与危害的严重性也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其涉及的领域与范围,涵盖了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自然领域、生态领域等等,危机事件的发生已不再是单向,而是复杂的多向性。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发生着重大调整和深刻变化,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和显现出来,新旧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激化,一些领域不可避免地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比如,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与市容市貌的改善需要,城市征地拆迁在所难免,政府的强制性拆迁与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之间的矛盾很容易激化酿成社会危机事件。又如司法不公、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老板克扣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这些都可能在一定的诱因下导致新的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此同时,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害及其影响程度上看,危机事件的性质恶劣程度不仅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危机事件的组织性、暴力性和危害性在增强,传播性和复杂性不断提高,联发性危机事件增多,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我们需要对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社会危机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而且需要积极探寻有效化解风险、规避危机、促进和谐、保持稳定的有效举措。本文对源自于西方国家的风险社会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把握其实质,借鉴其中的“合理”成份,探寻风险社会下我国地方政府如何改变公共危机治理只限于技术领域的传统的思维和做法,从伦理视野系统、全面的探求治理公共危机,也就是从人类自身行动与实践的影响性的角度出发对当今社会频繁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反省和思考,为风险社会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范本,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本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观点,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作为基本的切入点,把它当作观察与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风险与危机现象的一种特殊的理论工具,进一步拓展研究中国当今社会公共危机的治理,特别是如何从伦理的角度对地方政府治理公共危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再从宏观层面去研究公共危机事件危害及其治理,而是从伦理学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伦理治理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重要影响,得出了如下一些基本理论和结论:当代中国风险社会下公共危机发生的人为因素普遍提升;地方政府治理公共危机面临多重的伦理困境;观念性伦理困境、制度性伦理困境、行为性伦理困境,是制约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障碍;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需要超越市场逻辑,走出治理公共危机的救赎之道。从这一点上看,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管理理论体系,有助于充实风险社会理论和公共危机管理等理论,对于我们如何深入研究风险社会下当代中国公共危机多发的新趋势,以及如何更加关注伦理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加详细的资料。从实践上看,本研究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及其部门重视人为因素在危机防范与治理中的影响,特别是从心理疏导、心理沟通、心理和谐建构、心理服务等角度去理解、反省和思考治理公共危机事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各级地方政府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充分调动广大民众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从主观感受方面去提升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从减少损失的角度去反省和思考治理公共危机,这些方面无疑体现出了本文的实践价值与实际意义。总之,当代中国社会,我们面临的社会风险,可以说是国际社会风险和国内社会转型风险等多元风险的共同冲击,各种风险和危机日益凸显,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往的做法,很难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新情况、新态势面前,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也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风险社会下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的治理,这样,我们对能对风险社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不断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强烈的风险观念,理性地反思和有效控制人类的种种危害自然界的实践行为,减少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危机发生,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避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害后果。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和研究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以及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学者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并进行系统的梳理、辩证的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观点和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对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和危机现状进行阐述并探讨治理对策。全文除绪论外主要有六章。第一章主要从现代性的角度深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和公共危机理论及其逻辑关联。第二章深入分析我国风险社会所呈现的基本特征以及风险社会下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面临的各种挑战。第三章主要分析研究公共危机发生的伦理价值、伦理特征、伦理原则,以及如何对当代风险社会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进行伦理审视。第四章从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概述及其一般原因、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现状评估、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困境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现状及面临的各种伦理困境。第五章主要从经济原因、社会历史原因、体制原因、观念原因和政府官员个体原因等方面,分析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陷入的伦理困境及其原因。第六章主要从治理对策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风险社会下地方政府如何超越市场逻辑,走出公共危机治理的救赎之道,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郭沅鑫[4](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吴鸿影[5](2007)在《浅论构建现代邮政党建工作新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邮政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企业组织形式、员工队伍发生重大变化,员工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的同时,也为加强和改进邮政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党委究竟如何实施政治领导? 怎样发挥"核心堡垒"作用,找准自己的位置呢?本文试探讨如下: 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问题要把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同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就 (?)
唐小宁[6](2005)在《论国企改革中企业党组织的建设和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在推进国有企业现代化建设中,企业党组织的活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国企改革和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则应进一步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改进企业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
周玉荣[7](2005)在《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调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仍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原来的利益格局逐步被打破,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变革,尤其是人民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并呈现出进一步激化的趋势,这些矛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在此转型期,能否正确调适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我们驾驭和稳定社会大局所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转型期调适人民内部矛盾的意义;其次阐述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及新特点;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矛盾的深层原因;最后,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和胡锦涛同志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的精神,结合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问题和新特点,深入探索调适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课题组[8](2003)在《国有企业中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此课题报告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2002年度组织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课题在对部分国有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分析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论述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涵和工作格局;阐述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途径和措施。课题成果对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里节选了其中的第二、第三两部分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庄杰[9](2001)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早在十年以前,甚至更早的时候,江泽民就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十四大以来,他多次就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作出过重要指示,提出了“党对企业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决不能丧失”的着名论断。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坚持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地位,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推动和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也使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认真总结实践中的问题与做法,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才能保证党对企业在政治上的领导权不会丧失,才能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着重论述了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五个方面内容:(1)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阐述了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正确定位问题,分析了影响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的因素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大力加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主要阐述了领导班子建设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关键,对于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目标要求,同时,强调了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健康成长机制的重要性。(3)毫不动摇地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主要论述了依靠工人阶级是党永远不可动摇的根本政治原则,这也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保证。重点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职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在具体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方面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突出三个重点、坚持四个制度。(4)加强和改进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突出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制度下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环节,是国有企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在改进和创新上下工夫,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5)高度重视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只有高度重视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极大地增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的竟争能力。 通过全文的论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在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不排斥企业党组织发挥应有作用,而且作为开放系统的现代企业制度,还应积极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企业党组织而言,也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胆实践,逐步完善,使企业党建工作在转变中适应,在改进中加强,在继承中创新,把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郑斯林[10](2000)在《切实加强中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把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同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宝鸡桥梁厂改革与发展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同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宝鸡桥梁厂改革与发展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党建工作导入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的创新研究 ——以江西铜业党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2 创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建设的理论分析 |
2.1 理论依据 |
2.1.1 政党建设理论 |
2.1.2 政府与执政党管理理论 |
2.1.3 国企的公共属性理论 |
2.2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内涵 |
2.2.1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涵义 |
2.2.2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 |
2.2.3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 |
2.3 党建质量管理体系 |
2.3.1 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基本概念 |
2.3.2 导入ISO9000建立的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涵 |
3 国企党建工作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一般分析 |
3.1 国企党建工作导入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的动因 |
3.2 国有企业探索和实践党的建设科学管理的历程 |
3.3 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在党建工作中解决的问题 |
4 江铜集团党建工作导入ISO9000质量体系的实证分析 |
4.1 江西铜业集团简介 |
4.2 江铜党建体系主要内容 |
4.3 江西铜业党建工作导入ISO9000管理标准的借鉴 |
4.3.1 引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建立运行党建体系 |
4.3.2 建立运行党建体系,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 |
4.3.3 党建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机制实现新的突破 |
4.4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党建工作的应用成效分析 |
4.5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党建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5.1 思想意识滞后,对体系理解不够深入 |
4.5.2 质量管理体系的名词术语在党建中转化困难 |
4.5.3 实际操作过程仍有难度 |
4.5.4 体系运行的规范性较弱 |
4.5.5 制度建设还存在差距 |
5 全面推行党建质量IS09000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
5.1 要抓住党建体系运行管理的重点 |
5.2 建立党建工作绩效考评机制的质量管理体系 |
5.3 要建立“五大模型”对党建工作过程实施控制管理 |
5.4 依靠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固本强基,补齐短板 |
5.5 建立高效的“一体化”运行机制 |
5.6 加强培训,提升党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
5.7 增强党建工作的与时俱进性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党员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2)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源自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国企变革的要求 |
1.2.2 研究源自军工集团对旗下各企业高管提高企业家素质的需要 |
1.2.3 研究源自加强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要求 |
1.2.4 研究源自寻求助力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需求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实证分析法 |
1.4.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1.4.5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4.6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 |
2.1 关于企业的性质与边界 |
2.1.1 西方学者对企业性质与边界的论述 |
2.1.2 马克思对企业性质与边界的阐释 |
2.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性质 |
2.2 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目标 |
2.2.1 国有企业的分类 |
2.2.2 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 |
2.3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
2.3.1 体现国家意志 |
2.3.2 支撑引领并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
2.3.3 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社会政治风险 |
2.4 国有军工企业的性质及特征 |
2.4.1 国有军工企业的性质及地位 |
2.4.2 国有军工企业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概述及发展 |
3.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内涵及意义 |
3.1.1 企业领导体制的内涵 |
3.1.2 领导制度、体制、机制的关系 |
3.1.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作用 |
3.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 |
3.2.1 领导体制的初步探索 |
3.2.2 全面试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
3.2.3 领导体制的十年混乱期 |
3.2.4 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
3.2.5 厂长、经理负责制 |
3.2.6 现代企业领导体制探索 |
3.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3.3.1 国际政治与经济竞争挑战军工核心竞争力 |
3.3.2 新时代的安全发展新需求挑战军工国防保障力 |
3.3.3 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挑战军工市场竞争力 |
3.3.4 国企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使军工企业改革进入机遇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当代反思与检视 |
4.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变革反思 |
4.1.1 党、政、工三位一体的权力结构 |
4.1.2 领导体制变革的时代背景 |
4.1.3 领导体制的确立及变革依据 |
4.1.4 领导体制贯彻的原则 |
4.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的利弊分析 |
4.2.1 党政分设领导模式 |
4.2.2 党政“一肩挑”领导模式 |
4.2.3 党政一体化领导模式 |
4.2.4 党政交叉兼职或交流任职 |
4.2.5 总经理负责制和企业委员会制 |
4.2.6 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
4.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当下反思 |
4.3.1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成就 |
4.3.2 领导体制改革过程中暴露的现实矛盾 |
4.4 国外典型国家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参考 |
4.4.1 美国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
4.4.2 俄罗斯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
4.4.3 日本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
4.4.4 国外典型国家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启示 |
4.5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个案检视 |
4.5.1 红林公司企业概况 |
4.5.2 红林公司领导体制回顾 |
4.5.3 红林公司领导体制现状剖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理论基础 |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立论依据 |
5.1.1 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为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指明政治方向 |
5.1.2 中国特色的根本经济制度为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确立了所有制格局 |
5.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提供机制框架 |
5.2 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理论基点 |
5.2.1 现代企业制度为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提供了选择基础 |
5.2.2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要件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主要基石 |
5.2.3 新时代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求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行动指南 |
5.2.4 领导体制相关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中的重要指导 |
5.3 组织行为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1 组织结构原理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
5.3.2 群体行为基本原理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注意的基本范式 |
5.3.3 领导力及其相关理论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
5.4 领导理论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重要补充 |
5.4.1 领导的本质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力量源泉 |
5.4.2 领导的职能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精神内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现实基础 |
6.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基础及差异 |
6.1.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构建基础 |
6.1.2 企业领导体制的差异性比较 |
6.2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 |
6.2.1 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 |
6.2.2 企业法人治理的原则 |
6.2.3 法人治理结构框架组成 |
6.2.4 国有军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
6.2.5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
6.3 股权多元化为国有军工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
6.3.1 股权结构思考 |
6.3.2 我国企业的股权构成 |
6.3.3 国有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
6.3.4 股权多元化对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影响 |
6.3.5 股权多元化改革对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要求 |
6.3.6 国有军工企业的改制上市 |
6.4 党的领导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政治核心 |
6.4.1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军工企业的独特优势 |
6.4.2 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建工作要求 |
6.4.3 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定位 |
6.4.4 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国有军工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理念及方略 |
7.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应当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
7.1.1 产权与政权的关系 |
7.1.2 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
7.1.3 规范管理与民主管理的关系 |
7.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价值标准 |
7.2.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基本原则 |
7.2.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检验标准 |
7.2.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责任目标 |
7.2.4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目标 |
7.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层次 |
7.3.1 国有军工企业治理结构层面 |
7.3.2 企业运行机制层面 |
7.4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机理 |
7.4.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维度和方向 |
7.4.2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建构 |
8.1 股份制国有军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
8.1.1 股东 |
8.1.2 经营层 |
8.1.3 企业职工 |
8.1.4 用户(部队或厂所) |
8.1.5 供应商 |
8.1.6 债权人 |
8.1.7 政府 |
8.2 “新三会”、“老三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8.2.1 “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 |
8.2.2 “新三会”、“老三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 |
8.3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现实特色 |
8.3.1 党组织在国有军工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
8.3.2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
8.3.3 法人代理的信托责任 |
8.4 “六会七方”领导机构设置的科学组合 |
8.4.1 主次型机构设置 |
8.4.2 参与型机构设置 |
8.4.3 兼职型机构设置 |
8.4.4 复合型机构设置 |
8.5 侧重于利益相关方的领导体制组合 |
8.5.1 识别军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
8.5.2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事权路径 |
8.5.3 侧重于利益相关方的领导体制组合模式 |
8.6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及应用 |
8.6.1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权力结构 |
8.6.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模型及解读 |
8.6.3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的具体应用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3)风险社会视阈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省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论文研究的主题、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四、论文研究的方法与逻辑框架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其逻辑关联 |
第一节 现代性和风险社会理论 |
一、风险社会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 |
二、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 |
三、风险社会理论的时代价值 |
第二节 公共危机治理理论 |
一、公共危机基本内涵 |
二、公共危机特征 |
三、公共危机治理 |
第三节 公共管理伦理理论 |
一、公共管理伦理内涵 |
二、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 |
三、公共管理伦理结构与功能 |
四、公共管理中的责任冲突及其伦理化解 |
第四节 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治理之间的逻辑关联 |
一、风险是前期形态:风险社会是公共危机发生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
二、危机是后期表现:公共危机是风险社会潜在的损害变成现实的损害结果的直接表现 |
三、风险与危机的逻辑演绎:人类社会每经历一次风险或危机的考验也会得到一次新的进步与发展 |
第二章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及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当代中国进入风险社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一、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
二、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
三、公共权力滥用和私有化现象严重 |
四、人民内部一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 |
五、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 |
六、敌对势力和黑恶势力蓄意制造各种事端时有发生 |
七、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呈多发态势 |
八、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
第二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 |
一、风险诱发因素更为复杂 |
二、社会充满繁杂多样风险 |
三、风险事件之间相互制约与影响 |
四、与更多民生领域关联 |
五、利益冲突和利益融合并存 |
六、事件发展变化不易被发现和掌控 |
七、人类行动与实践可能导致更多风险后果 |
第三节 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面临的挑战 |
一、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泛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 |
三、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和蔓延 |
四、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分配方式的深刻变革引起人们利益关系格局的大调整与变化 |
五、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的重新定位推动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
第三章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价值追问及伦理审视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应然伦理 |
一、公共危机治理应体现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伦理价值 |
二、公共危机治理应体现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伦理价值 |
三、公共危机的治理应体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伦理价值 |
第二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应具有的伦理特征 |
一、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责任性 |
二、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权威性 |
三、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时效性 |
第三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应坚守的伦理原则 |
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二、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三、建立公共利益至上的社会主义社会普遍幸福新模式 |
四、关注公民生存境遇保障其个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安宁 |
第四章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现状及伦理困境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概述及其一般原因 |
一、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事件 |
二、事故灾难类公共危机事件 |
三、公共卫生事件类公共危机事件 |
四、社会安全事件类公共危机事件 |
五、当代中国风险社会下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现状评估 |
一、立法更加科学 |
二、预警体系日趋完善 |
三、组织协调能力稳步提高 |
四、全民应对危机意识不断增强 |
五、信息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困境 |
一、观念性伦理困境 |
二、制度性伦理困境 |
三、行为性伦理困境 |
第五章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陷入伦理困境之原因及分析 |
第一节 经济原因:市场化进程和财税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成为具有自身利益诉求的相对独立的行动者 |
第二节 社会历史原因:中国社会低制度化、高人情化的历史传统加大了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道德风险 |
第三节 体制原因:现行体制的结构性缺陷使其无法有效约束地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失范行为 |
第四节 观念原因: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式微与现代公共服务型伦理价值观的缺失 |
第五节 政府官员个体原因:不合伦理规范的言行举止受到社会的一致批判与指责直接影响政府良好形象的树立 |
第六章 超越市场逻辑:走出公共危机治理伦理困境的救赎之道 |
第一节 加强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伦理建设 |
一、养成良好社会道德 |
二、推进伦理制度化规范化 |
三、加强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 |
四、强化危机治理协作性 |
五、对事件受害者给予更多人文关怀 |
第二节 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平衡 |
一、彻底改变过去以GDP论英雄的传统考评机制 |
二、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
三、通过制度规范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 |
第三节 健全完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 |
一、相关法律法规 |
二、预警机制 |
三、权威信息发布制度 |
四、应急联动机制 |
五、全民广泛参与机制 |
第四节 维护制度权威遏制权力腐败 |
一、坚定理想信念 |
二、强化制度意识 |
三、净化社会风气 |
四、反对功利主义 |
五、消除制度性缺陷 |
第五节 加强和创新风险社会下政府社会管理 |
一、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
二、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 |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强化基层基础建设 |
四、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
五、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拟创新之处 |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7)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调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关于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调适的意义 |
(一)“转型期”与“人民内部矛盾”之内涵解 |
(二)调适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紧迫性 |
二、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
(一)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 |
(二)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 |
三、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 |
(一)缺乏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 |
(二)民主政治建设不完善 |
(三)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与磨擦 |
(四)调节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力量薄弱 |
四、探索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调适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调适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观点20 |
(二)调适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9)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 论文选题的确定 |
二、 现代企业制度及其主要特征 |
三、 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关系 |
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给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
第一章 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定位问题 |
一、 正确把握定位问题必须坚持的两个原则 |
二、 关于国有企业党组织定位的几种错误认识 |
三、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正确定位 |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实现形式 |
一、 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国有企业的贯彻执行 |
二、 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 |
三、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
第三节 影响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的因素及其成因 |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
二、 宏观经济因素制约 |
三、 企业文化发育不良 |
四、 运行机制难适应 |
第四节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方法与对策 |
一、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水平 |
二、 深化内部改革,发挥党组织的威力 |
三、 理顺运行关系,寻找最佳位置 |
四、 改革人事制度,健全管理监督保证机制 |
五、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工作后劲 |
六、 选拔优秀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
七、 改善工作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
八、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第二章 大力加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
第一节 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 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是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 |
二、 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
三、 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也是其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客观需要 |
第二节 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
一、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目标要求 |
二、 优化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 |
三、 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 |
四、 提高领导班子的业务素质 |
五、 坚持民主集中制,保证在重大问题上的统一行动 |
六、 加强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 |
第三节 建立有利于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健康成长的机制 |
一、 抓好经常性的考核工作 |
二、 建立有效的选拔任用机制 |
三、 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三章 毫不动摇地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
第一节 依靠工人阶级是党永远不可动摇的根本政治原则 |
一、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
二、 坚定不移地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
二、 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保证 |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改变国有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
一、 主人翁地位问题的提出 |
二、 主人翁地位的基本含义 |
三、 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削弱和动摇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职工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一、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职工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二、 解决国有企业职工思想认识方面问题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
第四节 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落到实处 |
一、 在指导思想上,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
二、 在保障措施上,要突出三个重点 |
三、 在实现途径上,要坚持四个制度 |
第四章 加强和改进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环节 |
一、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有力保证 |
二、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有力保证 |
三、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有力保证 |
四、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内部安定、和谐的有力保证 |
五、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培育“四有”职工队伍的有力保证 |
六、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具有时代特色 |
一、 增强广大职工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 |
二、 增加广大职工搞好国有企业的动力 |
三、 转变广大国有企业职工的观念 |
四、 提高广大国有企业职工的素质 |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
一、 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
二、 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
三、 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
四、 抓好六个结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
第四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一、 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 |
二、 坚持宏观指导,实行科学管理 |
三、 建立一支精干、稳定、高素质的企业政工队伍 |
第五章 高度重视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基础 |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增强国有企业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 企业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对党员队伍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
一、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的教育工作 |
二、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的管理工作 |
第四节 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一、 企业党员要成为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模范 |
二、 企业党员要成为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模范 |
三、 企业党员要做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带头学习的模范 |
结束语: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
主要参考书目文献 |
后记 |
四、把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同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宝鸡桥梁厂改革与发展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党建工作导入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的创新研究 ——以江西铜业党建为例[D]. 胡春平.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6)
- [2]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D]. 王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3]风险社会视阈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省思[D]. 杨勇诚.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4]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 [5]浅论构建现代邮政党建工作新机制[A]. 吴鸿影. 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 2007
- [6]论国企改革中企业党组织的建设和作用[J]. 唐小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5(03)
- [7]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调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 周玉荣. 上海师范大学, 2005(07)
- [8]国有企业中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问题研究[J].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课题组. 石油政工研究, 2003(04)
- [9]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D]. 庄杰. 中共中央党校, 2001(01)
- [10]切实加强中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 郑斯林.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