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本市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杜海龙[1](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李首骏[2](2020)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于提高创新力和发展动力十分关键,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应用、大数据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快速发展,5G通讯、智能企业、智慧城市不断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中央和各地方为此制定了许多有关人工智能领域政策,对这些政策文件进行分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收集和整理,筛选出64条政策文本,先从政策制定时间、制定主体、文本类型、文本关联度上分析。随后构建以政策工具为X维度,以一、二、三产业为Y维度的二维分析框架进行量化分析。最后运用文本挖掘技术,抽取政策高频词与主题,通过比对中央与地方云图,各省市之间云图分析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与方向。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人工智能领域政策发布存在单独发文多、联合发文少的情况;第二,政策多为计划、规划和意见,可能存在没有办法执行落地的情况;第三,供给和环境类政策工具数量较多,需求类数量少,策略性措施在环境类工具中占比最多,需求类工具则以政府采购为主,而且三大产业中仅第一产业运用了所有政策工具;第四,河北省、江西省和重庆市在制定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时,未考虑技术层面,中央政策起指导与统领的作用,各省市政策按照中央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人工智能政策。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强有关部门间沟通联系,共同谋划制定相关政策;第二,加强政策工具的合理搭配使用,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与三大产业融合;第三,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措施、方案、指南类政策制定力度,规范产业行业标准;第四,各省市需继续聚焦三大产业,加大对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数据共享等方面的关注度,确保政策规范与本地实际相匹配,顺利落地生根。
谭秀娟[3](2020)在《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主要驱动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本地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于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反映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流向扶植产业的方向和聚集的程度。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珠三角九市的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相关主体的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扩散效应,从而更有利于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以及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本文主要以珠三角九市2014-2018年期间有效执行的230份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为样本数。一方面通过文本量化的方法,从政策的有效执行时间、颁布主体、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等四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由于不同的分类维度中存在交叉和重叠,因此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序列、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通过这个网络关系反映出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的颁布情况、补贴政策的作用点、不同城市对科技创新补贴的范围及组合的偏好,以及科技创新补贴方式的合理性等内容。另一方面,以政策文本数量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产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跃度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刘军[4](2019)在《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机遇期做出的重要决定,也是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经环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步骤和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3月以来,为加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推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北京市聚焦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等重点环节,相继推出了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简明阐述了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颇具中国特色的“多规合一”理论进行了系统探讨;全面梳理了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发展和改革历程;详细介绍了当前北京市改革的现状和成效,归纳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北京模式”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特点;同时,重点剖析了北京市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在广泛调研国内外部分城市的相关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值得借鉴的经验。通过深入探讨“多规合一”背景下如何提高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效能等问题,力求找到破解改革瓶颈的途径、策略和措施,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深化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本文通过概括和提炼2013年以来北京乃至全国的改革实践,指明了当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处于2.0版的发展阶段,最终会演进到3.0版的发展趋势。进而总结出深化我国审批制度改革的路径及策略:一是正视不同国情的差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二是注重制度框架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改革相结合;三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四是实现“许可管理”向“信用管理”转变,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最后,本文对北京市深化改革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一是健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框架,加快构建地方性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完善市区两级审批管理体系,确保权责明晰、阳光高效;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让大众享受到改革成果;四是加快“多规合一”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完善项目策划生成机制;五是完善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机制,内外联动填补管理真空。
熊秋月[5](2019)在《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基于政策工具与创新价值链的双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带来的急剧变革,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中国相继在国内各大城市提出了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强烈要求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但是随着试点布局覆盖面的扩大,建设重点也必然要进一步聚焦。例如,建设创新型试点的城市如何根据自身资源因地制宜的寻求发展,如何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等,并以此为方向制定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是创新型城市建设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本研究以自2006年至2017的61个创新型试点城市的80份创新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定量化”文本分析法,并借鉴扎根理论,通过分析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文本的政策主体,政策颁布年份,政策内容,政策工具维度和创新价值链维度构建政策文本编码体系,并以政策工具为X轴,创新价值链为Y轴构建二维分析框架,对创新政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创新型城市政策主体协同度不高,仍充分整合各部门的资源要素和突破行政壁垒以促进政策主体协同;部分政策内容过于宏观抽象,缺乏实操性,仍需提高政策制定与落实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工具使用中,供给型政策工具“过溢”,需求型政策工具几乎全面缺失,政府需要重视环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带动性与辐射性;创新价值链维度,政府投入主要集中在科研创新阶段,知识创新阶段占比较少,政府应该妥善分配创新资源,促进创新主体协同发展。
麦婷茜[6](2019)在《科技金融政策效果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指出上海市正在大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且已经制定了《上海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22条”等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政策文件。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在推动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地要尽可能利用其丰富的金融资源。因此,对上海市科技金融政策的研究就具有实践意义,对于上海市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也能提供政策建议。本文通过搜集、整理上海市2006~2016年间各层级科技金融政策文本,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然后建立相应的科技产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获取年鉴数据,对上海市2006~2016年的科技产出水平进行评价。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科技金融政策文本与科技产出之间的联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科技金融政策在政策效力和政策目标方面达到预期,但在政策措施方面的表现不太理想。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文认为上海市需要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科技金融政策实施环境,构建出一套整体的、系统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发挥上海丰富的金融资源积累,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并且要对政府的角色定位进行更为明确的界定,以此促进上海市科技金融政策更好的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冯冰[7](2018)在《区域协同视角下的京津冀与长三角创新政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的发展受到了国家极大的重视,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并不理想。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创新驱动是一个核心要素,行政划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地区创新主体之间沟通,而政府主要是通过颁布政策促进创新资源跨行政区域流动。本研究从加快京津冀区域协同进程出发,聚焦创新政策,采用扎根理论和共词分析法,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的创新政策文本进行半定量化的分析,借此评估、对比分析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科技发展的创新政策群的内容和结构,揭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状况不理想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和江浙沪六个省份2013-2016年创新政策文本,探究在十八大后,中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现状,对比发展较为成熟的长三角(指江浙沪)创新政策,探究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不佳的原因,得出结论如下:京津冀创新政策群结构上和长三角江浙沪一样具有紧密性,但是不够有序和饱满,有较为明显的偏重。与长三角相比,京津冀政策群的政策目标比较单一;作用对象缺乏特色,缺乏各地特色产业发展支持;作用手段内容不及长三角全面,对于民间资本的重视程度不够。进一步对两个区域的创新政策中采取的创新政策措施、工具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总体上,长三角中两省一市的创新政策工具使用比较相似,而京津冀三地的差距较大,尤其是供给面的政策工具使用不均衡,需求面的政策工具总体比长三角运用少。这些均不利于区域协同发展。本研究从创新政策角度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佳原因,有利于加强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以及地方层面的创新系统建设,特别是对于推动跨行政区的创新方面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韩瑞珊[8](2018)在《市场化水平和地方政府创新政策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通过建设国家级创新示范市,来带动区域发展和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国家层面上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2008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了“创新示范城市的”建设,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先后入选,并成为到目前为止创新能力最强、创新政策体系最为完善的三个城市。创新示范城市具有相同建设和发展意图,但从创新政策工具使用上来看,具有较大差异。本文在借鉴创新政策和市场失灵相关理论基础上,探讨市场化水平与创新示范城市的创新政策体系的差异的关系。本文采用共词矩阵分析法,梳理了京沪深三个样本城市从2008年到2017年市级地方政府出台的创新政策,验证城市市场化水平和政策工具采用的关系以及城市市场化水平和创新政策文本关联度的关系,从中获得启示,并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为:(1)从市场化水平视角分析具有相同政策意图的创新示范城市在政策使用上存在的差异,研究视角新颖;(2)通过实证研究,解释了城市市场化水平与三种政策工具使用及政策文本关联度的关系,并提出政策改进建议。
祝天航[9](2018)在《中关村和张江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比较研究》文中提出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将“建设创新型国家”列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年3月北京中关村获批成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截至目前,我国已经陆续批复建设1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示范区在发展定位、空间布局、支柱产业等方面各具特色,体现在政策内容和结构上,各示范区虽然都围绕自主创新总目标,但会基于自身的禀赋和特色而在政策实践中有所侧重。此外,现有研究发现:政策的协同度对政策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只有政策体系内的各政策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推动科技进步、支撑自主创新,从而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首个示范区成立至今9年,示范区政策体系结构和协调情况值得探究。但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示范区创新政策的研究却相对缺乏,且大多为规范性研究,同时,存在研究视角不全面、时间跨度不完整等不足。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示范区成立以来至2017年底的创新政策文本,采用扎根理论和政策测量法对政策文本进行半定量化处理,再进而采用加权共词分析方法,比较两个示范区的政策体系结构和构成要素;采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比较两个示范区的政策协同演进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两个示范区当前的创新政策总体做到了因地制宜。中关村的目标定位在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主要通过更直接、更具体的政策手段促进创新,比如奖励、补贴等,体现出政府强大的主动性和广泛的牵涉性;张江关注重点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通过更间接、更宏观的方式促进创新,比如搭建平台,更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更多关注中小企业发展。(2)政策协同度方面,中关村基础较好且逐年上升,创新政策的连续性强,政策的互补性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都有所体现;张江基础较低,先增后降,2014年后政策没有很好的延续,出现了中断的情况。本研究为各示范区优化政策体系结构及明确政策取向提供参考,对于加强示范区创新政策相互配合支持,进而提升创新政策绩效具有指导意义。
北京市人民政府[10](2018)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文中研究说明京政发[2018]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规范性文件等进行清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不符合"放管服"改革要求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的要求,市政府对以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经认真清理,市政府决定,对不符合"放管服"改革要求、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不一致、制定的依据已
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本市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本市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名词界定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本文创新 |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
2.1 概念梳理 |
2.2 内涵辨析 |
2.3 特征论述 |
2.4 理论基础 |
2.5 系统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
3.1 ESMF比较矩阵 |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3.4 德国DGNB UD |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
3.8 机制保障比较 |
3.9 模式特征比较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
5.3 钻石评价模型 |
5.4 评价体系结构 |
5.5 评价内容优化 |
5.6 评价方法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
后记 |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
(2)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我国政策分析研究现状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政策文本主题挖掘的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
一、研究思路框架 |
二、研究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人工智能产业 |
二、人工智能产业链 |
三、人工智能产业政策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本量化分析法 |
二、文本主题挖掘技术 |
第三章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政策的类型化分析 |
一、政策制定时间 |
二、政策制定主体 |
三、政策文本类型 |
四、政策间关联性 |
第三节 政策工具研究理论综述 |
一、政策工具的内涵 |
二、政策工具的分类 |
三、政策工具的应用 |
第四节 涉及产业分类标准 |
第五节 政策的内容分析 |
一、构建二维分析框架 |
二、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
三、涉及产业维度分析 |
四、政策工具与三大产业二维量化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文本的主题挖掘 |
第一节 文本预处理 |
一、文本分词处理 |
二、停用词处理 |
三、词频统计处理 |
第二节 LDA主题模型处理 |
第三节 可视化处理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政策文本处理源程序 |
二、人工智能领域政策列表 |
三、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文本内容编码表 |
致谢 |
(3)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珠三角九市科创及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
2.2 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
2.3 科技创新补贴和政府投资基金之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
3.1 样本的选择 |
3.2 分析维度的确定 |
3.3 定义分析单元与编码 |
3.4 信度与效度评估 |
3.5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比例结构失衡 |
4.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
4.3 项目补助方式有待改进 |
4.4 区域创新系统开放度有待提升 |
4.5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强化 |
4.6 本章小结 |
5 科创补贴政策对珠三角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模型选择 |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实证分析 |
5.5 主要结论 |
6 对策建议 |
6.1 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力度 |
6.2 加强创新平台的有效建设 |
6.3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
6.4 提高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
6.5 提升科技创新补贴资金效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词 |
(4)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性及预期成果 |
1.5.1 创新性 |
1.5.2 预期成果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工程建设项目 |
2.1.2 行政审批制度 |
2.1.3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 |
2.2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相关理论 |
2.2.1 政府规制理论 |
2.2.2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2.2.3 多规合一理论 |
第3章 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情况概述 |
3.1 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历史沿革 |
3.1.1 审批制度初创阶段(1949年——1983年) |
3.1.2 审批制度发展阶段(1984年——1989年) |
3.1.3 审批制度逐步完善阶段(1990年——2007年) |
3.1.4 审批制度不断优化阶段(2008年——2012年) |
3.1.5 审批制度改革起步阶段(2013年——2017年) |
3.1.6 审批制度改革加速深化阶段(2018年至今) |
3.2 2013 年以前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现状分析 |
4.1 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 |
4.1.1 制度框架建设 |
4.1.2 管理系统重构 |
4.1.3 审批流程再造 |
4.1.4 其他配套改革措施 |
4.1.5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北京模式” |
4.2 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 |
4.2.1 办事便利度提高,企业和公众获得感有所增强 |
4.2.2 责任规划师制度得以确立,开启公共参与新模式 |
4.2.3 简政放权力度加大,审批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
4.2.4 审批流程得到重塑,审批效率显着提高 |
4.2.5 审批事项大幅精简,审批手续成本降低 |
4.2.6 典型案例 |
4.3 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 |
4.3.2 政府相关部门对深化改革的动力不足,积极性缺乏有效调动 |
4.3.3 市场主体和群众对改革的认可度不高,获得感不明显 |
4.3.4 审批流程再造还有优化的空间,管理方式转变不充分 |
4.3.5 审批全过程监督落实不到位,存在管理真空 |
4.4 目前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法律法规政策修订相对滞后,客观上延缓了改革进程 |
4.4.2 既定部门利益格局业已形成,导致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不足 |
4.4.3 既往审批思维和行为模式惯性存在,导致改革措施落实有偏差 |
4.4.4 当前违法失信成本偏低,导致改革成效打折扣 |
第5章 国内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实践及其经验启示 |
5.1 国内部分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变革及其经验 |
5.1.1 香港特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实践 |
5.1.2 厦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 |
5.2 国外部分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实践及其经验 |
5.2.1 英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实践 |
5.2.2 美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实践 |
5.3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对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启示 |
5.3.1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法律体系相对完善 |
5.3.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比较得当 |
5.3.3 行政主体的组织架构和行为模式有差异 |
5.3.4 行政监管不缺位,对市场主体资质要求严格 |
5.3.5 信息化程度较高,努力打造电子政府 |
第6章 深化我国及北京市审批制度改革的策略与建议 |
6.1 我国审批制度改革演进模式 |
6.1.1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1.0 |
6.1.2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1.X |
6.1.3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2.0 |
6.1.4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3.0 |
6.2 深化我国审批制度改革的路径及策略 |
6.2.1 正视不同国情差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 |
6.2.2 注重制度框架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改革相结合 |
6.2.3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一步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
6.2.4 实现“许可管理”向“信用管理”转变,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 |
6.3 深化北京市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
6.3.1 健全审批制度框架,加快构建地方性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 |
6.3.2 完善市区两级审批管理体系,确保权责明晰、阳光高效 |
6.3.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让大众享受到改革成果 |
6.3.4 加快“多规合一”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完善项目策划生成机制 |
6.3.5 完善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机制,内外联动填补管理真空 |
结语 |
插图索引 |
表格索引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北京市通过土地公开交易市场取得土地开发权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2013年版) |
附录B 北京市通过协议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核准类项目,2013年版) |
附录C 北京市通过协议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备案类项目,2013年版) |
附录D 北京市社会投资房屋建筑类工程审批流程图(2018年版) |
附录E 北京市政府投资房屋建筑类工程审批流程图(2018年版) |
附录F 北京市市政交通线性工程审批流程图(2018年版) |
附录G 厦门市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2018年版)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基于政策工具与创新价值链的双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2 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概述 |
2.1 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文本来源 |
2.2 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主体分布 |
2.3 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年度分布 |
2.4 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内容分布 |
3 创新型城市政策分析框架 |
3.1 X维度:政策工具维度 |
3.2 Y维度:创新价值链 |
3.3 二维分析框架的建立 |
4 创新型城市政策量化分析 |
4.1 X维度:政策工具维度 |
4.2 Y维度:创新价值链维度 |
4.3 二维分析框架结果 |
5 创新型城市政策研究结论及启示 |
5.1 创新型城市政策的研究结论 |
5.2 创新型城市政策的问题及建议 |
5.3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6)科技金融政策效果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 科技金融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1.3.2 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研究 |
1.3.3 科技金融政策评估的相关文献述评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科技金融政策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
2.1 科技金融政策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科技金融政策的概念 |
2.1.2 科技金融政策的类型 |
2.1.3 科技金融政策的特点 |
2.2 科技金融政策评价方法 |
2.2.1 政策效果评价方法 |
2.2.2 科技金融政策量化分析方法 |
2.2.3 科技产出水平评价方法 |
第三章 实证研究方案设计 |
3.1 科技金融政策文本评分方法 |
3.2 科技产出水平综合评估 |
3.2.1 科技产出水平综合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
3.2.2 科技产出水平综合评价指标选取 |
3.2.3 科技产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4 科技产出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科技金融政策投入-产出分析 |
3.3.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简介 |
3.3.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操作步骤 |
第四章 上海市科技金融政策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4.1 上海市科技金融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
4.1.1 上海市科技金融政策描述性统计 |
4.1.2 上海市科技金融政策文本量化结果 |
4.2 上海市科技产出综合评价 |
4.3 上海市科技金融政策效果评价 |
第五章 经验借鉴及政策建议 |
5.1 国内外科技金融政策经验借鉴 |
5.1.1 国外科技金融政策经验 |
5.1.2 国内主要城市经验对比 |
5.2 上海市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发展建议 |
5.2.1 构建多元立体政策体系打造上海特色科技金融 |
5.2.2 正视传统金融行业之短发挥上海金融资源之长 |
5.2.3 强化市场主体作用丰富资本市场体系 |
5.2.4 探讨政府与市场关系提高政策性金融效率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06~2016 年间上海市科技金融政策梳理 |
附录2 2006~2016 年间上海市区县、园区级科技金融政策梳理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区域协同视角下的京津冀与长三角创新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创新政策相关研究 |
2.1.1 政策与政策体系 |
2.1.2 创新政策的内涵与分类 |
2.1.3 创新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概述 |
2.2 区域协同发展相关研究概述 |
2.2.1 关于区域协同发展内涵的相关研究 |
2.2.2 关于区域协同模式的相关研究 |
2.3 区域协同与政策的相关研究 |
2.3.1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相关研究 |
2.3.2 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相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政策文本预处理 |
3.1 样本选取 |
3.2 样本收集 |
3.3 样本预处理 |
3.3.1 单篇政策文本的关键词库 |
3.3.2 省级政策群的关键词库 |
3.3.3 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区域政策群的关键词库 |
第4章 京津冀与长三角创新政策群对比研究 |
4.1 京津冀与长三角创新政策群结构比较分析 |
4.1.1 生成区域关键词的共词矩阵 |
4.1.2 区域政策群的社会网络分析 |
4.1.3 可视化网络分析 |
4.2 京津冀与长三角创新政策群构成分析 |
4.2.1 政策目标比较 |
4.2.2 创新政策作用对象比较 |
4.2.3 创新政策作用手段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不佳的原因分析和政策优化建议 |
5.1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
5.2 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关键词中心度表 |
附录B:创新政策样本名称列表 |
致谢 |
(8)市场化水平和地方政府创新政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创新政策概念内涵 |
2.2 政策工具的分类和选择研究 |
2.3 创新政策文本关联度相关研究概述 |
2.4 国家创新示范城市的相关研究 |
2.5 政策研究的相关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情况 |
2.5.1 词频分析方法及其在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
2.5.2 共词矩阵法及其在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
2.6 现有研究评述 |
第3章 假设提出与研究设计 |
3.1 假设提出 |
3.1.1 政策工具使用情况与城市市场化水平的关系 |
3.1.2 政策文本关联度与城市市场化水平的关系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样本数据获取 |
3.2.3 城市市场化水平的表征变量选取 |
3.2.4 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的表征变量获取 |
第4章 京、沪、深创新政策工具使用情况与市场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4.1 三城市创新政策工具分类使用情况统计与分析 |
4.1.1 供给型政策工具 |
4.1.2 需求型政策工具 |
4.1.3 环境型政策工具 |
4.2 京、沪、深三类政策工具与市场化指数的相关分析 |
4.2.1 供给型政策工具与市场化指数相关分析 |
4.2.2 需求型政策工具与市场化指数相关分析 |
4.2.3 环境型政策工具与市场化指数相关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沪、深创新政策文本关联度与市场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5.1 关键词提取与分析 |
5.2 共词矩阵网络构建 |
5.3 三城市创新政策体系结构分析 |
5.4 三城市创新政策文本关联度与市场化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策启示和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关村和张江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创新政策相关研究 |
2.2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研究 |
2.3 政策研究的相关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
2.3.1 扎根理论及其在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
2.3.2 词频分析方法及其在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
2.3.3 共词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
2.3.4 复合系统协调度测算方法及其在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
2.4 研究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政策文本处理 |
3.1 数据来源 |
3.2 政策文本半定量化处理 |
3.2.1 初始编码:提取代表政策内涵的关键词 |
3.2.2 开放编码:归并关键词 |
3.2.3 轴心编码:聚合关键词 |
3.3 政策图谱绘制 |
第4章 两个示范区创新政策体系结构与构成要素比较 |
4.1 政策体系结构比较 |
4.1.1 构建加权共词矩阵 |
4.1.2 结果与分析 |
4.2 政策体系构成要素比较 |
4.2.1 关键词聚类 |
4.2.2 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两个示范区创新政策协同度演进比较 |
5.1 数据与方法 |
5.1.1 政策有效性的量化值确定 |
5.1.2 示范区政策的复合系统协调度计算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章 启示及建议 |
6.1 政策启示 |
6.2 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关村与张江创新政策一览表 |
附录 B 中关村与张江创新政策得分及权重表 |
致谢 |
四、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本市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2]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D]. 李首骏.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4)
- [3]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D]. 谭秀娟. 暨南大学, 2020(05)
- [4]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研究[D]. 刘军. 清华大学, 2019(01)
- [5]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基于政策工具与创新价值链的双视角[D]. 熊秋月.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科技金融政策效果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麦婷茜.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区域协同视角下的京津冀与长三角创新政策比较研究[D]. 冯冰.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8]市场化水平和地方政府创新政策相关性研究[D]. 韩瑞珊.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中关村和张江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比较研究[D]. 祝天航.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10]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J].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