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医学体能训练治疗早期脑卒中248例

配合医学体能训练治疗早期脑卒中248例

一、脑卒中早期实施医疗体育训练248例(论文文献综述)

戴姝[1](2021)在《壮医“8”环针法治疗麻邦(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

赵祥虎[2](2020)在《呼吸训练与悬吊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根据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选择研究对象,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方法和影响因素,为妇女保健做好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2.对比呼吸训练与悬吊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保守治疗提供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和产后康复中心进行产后6周复查确诊有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方法及影响因素。然后选取198例患者,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产妇编号,按年龄、体重质量指数、新生儿体质量等分为常规组、悬吊组和呼吸组,其中常规组采用盆底肌肉锻炼(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包括单纯的Kegel盆底肌训练方法和间断排尿训练两种方法,悬吊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辅以悬吊训练,呼吸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分别对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2周时进行评定,采用盆底肌肌电值、尿失禁次数、1h尿垫试验、腹横肌平均厚度指标进行评定。结果:常规组、悬吊组和呼吸组分别有5例、6例和6例产妇因未完成训练计划要求而脱落,故最终181例产妇,分别为61例、60例和60例完成治疗。与治疗前相比,常规组、悬吊组和呼吸组在治疗结束后12周时,盆底肌肌电值、尿失禁次数、1h尿垫试验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悬吊组和呼吸组分别与常规组比较,盆底肌肌电值、尿失禁次数、1h尿垫试验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而悬吊组与呼吸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悬吊组和呼吸组在治疗结束后12周时,腹横肌平均厚度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常规组在治疗结束后12周时,腹横肌平均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然而,悬吊组与呼吸组在12周治疗结束后,腹横肌平均厚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呼吸组优于悬吊组(P<0.05)。结论:1.常规训练辅以悬吊训练或呼吸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常规训练。2.核心运动训练(悬吊训练和呼吸训练)具有易操作、费用低、可接受度强的优势,可将其应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常规康复治疗。

高争光[3](2021)在《基于Kinect的关节活动度测量评估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针对人体行为分析、姿态检测的设备及软件平台已经从研究阶段逐步走向了应用市场。关节活动度是临床康复医学中常见的检测项目,可作为术后恢复、伤残鉴定等领域的重要评价指标。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人工测量工具即量角器来测量人体关节活动度,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效率低,浪费大量人力资源,且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了解决传统人工测量方式的弊端,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测量方法,通过微软最新一代的Azure Kinect深度摄像头来测量人体关节活动度,并设计了一套测量评估系统。本系统旨在代替传统医学上所采用的关节活动度测量方式,辅助康复医师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及治疗。本文所做工作如下:根据Azure Kinect骨骼跟踪技术所得到的32个人体骨骼关节点设计了一种计算关节活动度的方法;从Azure Kinect开源的骨骼跟踪SDK中得到的关节点位置坐标数据易出现数据抖动,本文提出用霍尔特指数平滑法来对关节点数据进行滤波降噪处理,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对骨骼关节点数据抖动有较好的平滑效果;通过对康复评估方法的研究和临床调研,得出了关节活动度康复评估指标,该指标可协助康复医师进行康复评定。通过利用Azure Kinect技术开发平台以及本文提出的关节活动度计算方法和数据抖动平滑算法,本文设计了一套测量人体关节活动度的软件系统。该系统平台搭建采用Electron框架,并采用多种可视化插件呈现数据。通过Echarts插件可在前端界面以折线图形式显示视频中每帧图像的关节角度值,其最大值即为关节活动度。设计实验检验该系统的测试精度,以及Azure Kinect深度摄像头所放置的水平高度和摄像头与测试目标对象之间的距离对精度的影响设计实验,从而找到最佳测量位置。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分析得出测试距离在2.2米,水平高度在1.15米左右时,测量精度最高。通过精度测试以及软件测试结果表明该应用系统可代替传统的关节活动度检测方式。

翟洪磊[4](2020)在《基于沉浸理论的自闭症儿童手部体感交互训练产品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自闭症儿童手部动作技能发育不良会对自闭症儿童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针对其手部的康复训练就显得极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感游戏逐渐被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领域,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都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往往忽视了产品的用户体验,大大地降低了用户满意度和用户黏度,无法很好地实现康复训练的效果。因此如何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用户体验,激发其训练的内在动机,提升训练的主动性和训练的效果是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的研究包括体感游戏的交互设计研究和训练辅具的设计研究,以沉浸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进行调研,对自闭症儿童游戏训练的互动体验进行分析,整合了积极体验的因素,确定了自闭症儿童在游戏训练中获得沉浸体验的要素,以此为依据分别提出了体感游戏和训练辅具的设计策略。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时适度的反馈、愉悦的界面表现、有效的操作交互、清晰的目标任务四条体感游戏的交互设计策略建立了体感游戏设计的层次分析模型,以安全的操作过程、舒适的操作体验、具有亲和力的外观设计三条训练辅具的设计策略建立了训练辅具设计的层次分析模型,通过量化分析该层次分析模型对评价指标做出了权重等级排序,掌握体感交互训练产品设计的重点,结合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以及在当前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输出了一系列的设计方案,最后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设计方案做出了选择并进行了深入的设计。将沉浸理论、AHP法与TOPSIS法结合使用,运用到了自闭症儿童手部体感交互训练产品的设计中,并创建了基于该方法的产品设计和评估流程,通过设计实践论证了研究的可行性,提高了自闭症儿童利用体感游戏进行康复训练时的用户体验,为今后自闭症相关领域的产品设计开发提供一些经验与借鉴。

赵秦[5](2020)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地评价全身振动训练(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WBV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WBVT(2组,5min/组,1Omin,中间间隔1min,频率30Hz,振幅5mm),于WBVT前及训练后即刻行三维步态分析,收集患者WBVT前后患肢时空参数、关节运动角度以及动力学参数,选取3个步行周期参数做平均值进行分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脑卒中患者行WBVT前后各步态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步速、步长、摆动相百分比、髋膝踝关节角度分别与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Ahead Ground Reaction Force,AGR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经WBVT后,脑卒中患者步速增加,患侧步长、跨步长、摆动相百分比、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均改善,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撑相百分比、步宽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经WBVT后,脑卒中患者患侧足蹬地时踝关节跖屈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跖屈力矩占体重百分比及AGRF均增加,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蹬地时髋关节屈曲角度、向上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BVT前后,患侧下肢AGRF与步速、步长、摆动相百分比均呈正相关(P<0.05),WBVT前,患侧下肢AGRF与足蹬地时髋关节屈曲角度呈正相关(P<0.05),与踝关节屈曲角度无相关性,WBVT后,患侧下肢AGRF与足蹬地时踝关节跖屈角度呈正相关(P<0.05),与髋关节屈曲角度无相关性。结论WBVT可以辅助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足蹬地时即刻步态,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刘倍利[6](2019)在《火刃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客观量表评价火刃针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程度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脑卒中后患者上肢痉挛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6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火刃针治疗,每3天治疗1次,每周2次治疗,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每天治疗1次,周末休息2天,共治疗3周。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治疗前后采用改良CSI痉挛量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及改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进行评价,并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病人治疗后CSI分级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CSI评分比较,疗效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对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两组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火刃针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肢体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王童,杨光[7](2019)在《脑卒中老年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方法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康复方法主要有物理及作业治疗、导引术和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等,各个康复阶段中往往以单一手段进行治疗,康复效果有待提高。因此,各类运动康复方法应在恢复的不同阶段,根据本身具有的特点进行搭配,最大程度恢复脑卒中老年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通过经济、有效的康复治疗实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最终目标。

吴朦[8](2017)在《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中医复杂干预研究与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1 研究背景复杂干预是临床实践中极为普遍的干预模式,现代医学逐渐开始关注复杂干预问题。主要围绕干预实施过程的标准化、干预起效的作用机制等问题展开,涉及行为干预、健康管理、非药物治疗等多方面内容。中医药从来不乏在复杂干预上的探索与实践。中医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代哲学的整体观基础上的,重视天人合一,讲究因人、因时、因地施治。从汤药的创制到针药并用、内外合治,乃至治未病思想的医食同源、病后调理的治养结合等思想无不体现复杂干预的思维方式,这使得中医复杂干预还具有个性化、动态化、时空观的鲜明特点。此外,近百年来中成药、中药注射液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用中医治疗的同时亦不可避免的采用一些西医诊疗手段,临床实践中的复杂性可想而知。虽然中医药的复杂干预现象十分常见,但是对于惯常的干预方式却很少进行深入的剖析,或者说很难在此有所突破。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况看,相关的内容比较少,自身研究的科学问题不够明确,基于中医复杂干预中的诸多环节,该如何建立整个研究的思路与模式?均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现有的条件与研究的难度,初期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复杂干预的具体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索与尝试,从而寻求研究的立足点与突破口。2研究目的立足于当前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尝试对中、西医联合的复杂干预形式进行探讨,针对复杂干预中多结局、多指标的评价问题,从中医体系自身特点出发,建立适用于中医的综合结局评价方法。3研究内容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以病证结合的模式展开,在西诊断的基础上,将中医的证候的因素融入设计中,以中医气虚血瘀证的证候评分作为分层指征,以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使用西医相关的量表与中医的证候积分量表对疗效进行测评,以研究中医辨证思想在治疗中的机制。运用统计分析的联合模型与二阶因子模型对临床研究的数据进行建模,从次要指标对主要指标的调整、潜变量的构建等角度着手进行中医中风病综合评价指标的架构。4研究方法4.1研究设计本次研究为多中心的前瞻性、分层、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入组时的气虚、血瘀证证候量化积分作为分层的指征,分为气虚血瘀证≥7分层与气虚血瘀证<7分层,再通过中央随机系统按比例进行随机分组。4.2干预方案全部患者均接受西医标准治疗,若患者气虚血瘀证≥7分,则随机接受丹红注射液+西医标准治疗、参麦注射液+西医标准治疗、丹红+参麦注射液+西医标准治疗、单纯西医标准治疗四种干预方案,随机比例是2:2:2:1;若患者气虚血瘀证<7分,则按1:2的比例随机接受丹红+参麦注射液+西医标准治疗、单纯西医标准治疗两种干预方案,干预用药14天。患者可自行选择是否使用针灸、康复治疗,非干预用药期间可合并使用其它治疗。西医标准治疗遵《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4.3评价指标选择NIHSS量表、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级、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选用中医气虚、血瘀证证候积分量表作为证候的诊断与评价指标。4.4统计分析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基本信息、各指标的统计描述与各组组间的差异性检验,运用MatLab R2016进行综合评价指标模型的建立,包括运用联合模型、二阶因子模型构建综合指标或对指标进行调整。5结果2013年05月-2016年04月期间,全国15家临床参研单位符合纳、排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共计313例。随访3月,其中脱落45例,违背方案37例。268例患者完成全部试验过程,238例患者遵循随机方案完成全部试验。从单一指标的比较看,NIHSS、Brunnstrom两项指标各干预组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均显着,但是组间的差异不明显。从中医证候积分上看,以气虚血瘀证评分≥7分患者的证候改善的幅度更大。各组患者90天时的Barthel指数中值达到90分,mRS评分集中在0分上,说明治疗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组间的差异不显着。在西医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干预与单纯西医治疗人群的比较结果显示,中西医干预联用的患者在各项指标的改善上均优于单纯使用西医组,尤其是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综合评价部分,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与合并疾病情况对治疗的结局有显着的影响。进一步通过联合模型分析,“是否为复发中风”这项因素变得更为显着。依据二阶因子模型,运用mRS、NIHSS、Brunnstrom三项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比较中西医干预组与单纯西医干预组的综合得分,前者的疗效显着高于后者。6结论运用联合模型和二阶因子模型是实现复杂干预综合评价的可行方法。其中联合模型中将西医指标作为中风病的主要指标,中医证候指标作为次要指标,以次要指标对主要指标进行调整,是用于不同类型指标之间综合的可行方法,能够更准确的找出影响结局的因素,较混合效应模型的估计更好。二阶因子模型通过对多指标进行综合,以构建潜变量的方式实现指标的降维,综合性强,适用范围广。以上方法切实符合复杂干预的综合结局评价的要求,较传统的单一指标评价更加全面、客观。7创新点本项目以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分层随机的设计,对中医复杂干预的干预时点进行研究,并针对中医复杂干预结局指标多样的情况,开展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运用联合模型能够实现不同类型的主、次指标间的调整,运用二阶因子模型能够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对多指标的降维,在中医复杂干预综合结局评价的方法学上具有创新性。

杨春华[9](2017)在《基于肌电反馈和虚拟现实的康复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由脑卒中等疾病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导致肢体运动出现异常,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研究表明,针对中风患者导致的运动功能性障碍,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进行增强恢复和改善肢体运动能力,同时能够减少昂贵的长期护理所带来的费用。然而传统康复训练方法存在模式单一、训练过程枯燥乏味和缺少定量的康复评估,同时康复费用高等缺点,而近些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理论和新型康复技术手段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由于其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多感知新等特点而被用于康复训练中。同时肌电信号能够反映肢体运动状态特征以及变化规律,能够获取肢体运动的功能特性进而达到对患者的康复状况的精确评估。因此,本文将探索肌电信号与肢体运动内在联系,并结合虚拟现实搭建康复训练系统,本文具体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传统康复训练及康复机器人存在的缺陷,并分别分析了基于肌电反馈和基于虚拟现实的康复训练的研究现状,结合康复系统设计的医学基础,设计基于肌电反馈和虚拟现实的康复系统,明确康复系统构建的总体方案设计的思路。其次,构建表面肌电信号动作模式识别模型,利用滤波器进行噪声的去除,采用滑动窗移动均值方法进行活动段有效数据截取,同时采用积分肌电值、AR模型和小波最大值分解进行肌电信号的运动意图提取,并对比分析选择适合分类器进行肢体动作模式的划分。再次,针对肌电信号采集及特征提取过程中掺杂的冗余,进而影响分类器构造难度和识别效果,提出一种基于互信息最大化的肌电特征选择方法,进行特征筛选,并通过受试者上肢不同角度下手臂屈伸实验,从累积贡献率和动作模式的识别率等方面验证了该降维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实现基于肌电反馈和虚拟现实的康复系统搭建,包括康复系统的软硬件功能设计及实现,同时介绍康复系统的训练策略及操作流程。并同时对患者进行系统实验研究,从理论算法的降维、系统的识别率和康复评价效果等方面分析系统的性能,验证本文系统相对传统康复训练系统的优越性。

周琳[10](2015)在《公共政策视角下脑卒中社区管理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文中指出脑卒中作为慢性病的典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已成为威胁城乡居民健康的第一危险因素。如何合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和社区综合治理对脑卒中进行控制,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苏州市脑卒中社区管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基地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互配合,收效甚广。本文利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以及资料收集等实地考察的形式,在公共产品理论、责任政府理论、博弈论的研究基础上,对公共政策视角下脑卒中社区管理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苏州市脑卒中社区管理的经验与不足:行政环境优良、政策目标明确、政策评估及时、政策调整得当;执行主体缺位、政策宣传不力、支持机制缺失、监督管理不足。最后,立足调查结果,提出政策和具体实践两个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坚持政策制定合法化;提高政策执行有效性;推进政策评估科学化;实现政策调整合理化;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团队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落实脑卒中社区管理责任人制度;丰富脑卒中社区管理的服务项目;完善脑卒中管理的社区支持机制。文章正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导论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现状、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介绍了脑卒中、社区医学、社区管理等核心概念并以公共产品理论、责任政府理论、博弈论分析脑卒中社区管理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和脑卒中社区管理现状进行概况介绍。第四部分以苏州市为研究个案,总结该城市脑卒中社区管理的经验与不足。第五部分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脑卒中社区管理的政策思考和实践层面上的建议。

二、脑卒中早期实施医疗体育训练24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早期实施医疗体育训练248例(论文提纲范文)

(2)呼吸训练与悬吊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目标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3 评价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2.5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PSUI产妇一般资料分析
    3.2 PSUI产妇基本情况
    3.3 治疗前后主要观察指标
第四章 讨论
    4.1 PSUI发生机制
    4.2 悬吊训练治疗PSUI的原理
    4.3 呼吸训练治疗PSUI的原理
    4.4 问题及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Kinect的关节活动度测量评估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人体姿态检测设备国内外现状
        1.3.2 关节活动度测量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Azure kincet开发平台及康复评估方法研究
    2.1 Azure Kincet设备概述
        2.1.1 Kinect系列设备简介
        2.1.2 Azure kinect硬件结构
        2.1.3 Azure kinect产品参数
        2.1.4 Azure Kinect SDK开发工具
        2.1.5 骨骼关节点索引
    2.2 Kinect深度图像技术
        2.2.2 Azure Kinect深度信息获取原理
        2.2.3 深度图像数据解析
    2.3 康复评估方法研究
        2.3.1 康复评估研究意义
        2.3.2 康复评估的方法
        2.3.3 关节活动度康复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关节活动度计算及骨骼关节点数据处理
    3.1 关节活动度计算
        3.1.1 人体关节角度点位解析
        3.1.2 关节角度算法设计
    3.2 基于关节活动度的康复评估指标分析
    3.3 骨骼关节点数据处理
        3.3.1 骨骼关键点数据获取
        3.3.2 骨骼关节点数据平滑滤波预处理
    3.4 骨骼关节点图像和彩色图像的叠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Kinect的关节角度测量评估系统设计
    4.1 系统开发环境
        4.1.1 系统硬件及软件
        4.1.2 系统开发技术栈
    4.2 功能需求分析
        4.2.1 用户需求分析
        4.2.2 系统功能分析
        4.2.3 系统整体框架
    4.3 评定信息管理模块
        4.3.1 医生管理登录模块
        4.3.2 患者信息录入管理模块
        4.3.3 评定信息记录管理模块
    4.4 关节活动度评定检测模块设计
        4.4.1 检测项目栏选择
        4.4.2 骨骼关节点数据信息采集模块
        4.4.3 数据处理及可视化展示模块
    4.5 数据结构说明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及误差分析
    5.1 系统精度测量验证
    5.2 系统功能模块测试
    5.3 Kinect的最佳测量位置高度和距离测试
        5.3.1 测量方法
        5.3.2 误差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沉浸理论的自闭症儿童手部体感交互训练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产品的研究现状
        1.2.2 体感游戏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自闭症儿童的状况与体感游戏的发展现状
    2.1 自闭症的定义
    2.2 自闭症儿童的特点
        2.2.1 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2.2.2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特点
        2.2.3 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特点
    2.3 体感游戏运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可行性分析
        2.3.1 体感游戏的概念
        2.3.2 体感游戏的应用实例
        2.3.3 体感设备的选择
        2.3.4 体感游戏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
        2.3.5 体感游戏应用于自闭症儿童手部动作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2.4 体感交互训练产品的研究界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感交互训练产品的相关理论研究
    3.1 沉浸理论
        3.1.1 沉浸理论的定义
        3.1.2 沉浸感的测量方法
        3.1.3 沉浸体验与用户体验的关系
        3.1.4 沉浸理论在游戏交互设计中的应用
    3.2 设计评价方法
        3.2.1 设计评价的定义
        3.2.2 层次分析法
        3.2.3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3.2.4 AHP法和TOPSIS法的评价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调研分析与用户研究
    4.1 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研目的
        4.1.2 调研内容
        4.1.3 调研方法
    4.2 调研展开
        4.2.1 问卷调查法的实施
        4.2.2 实地观察法的实施
        4.2.3 用户访谈法的实施
    4.3 调研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4.3.1 用户的基本情况分析
        4.3.2 自闭症儿童游戏训练的互动体验分析
        4.3.3 产品的设计要点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闭症儿童手部体感交互训练产品的设计分析
    5.1 自闭症儿童手部动作训练的动作分析
    5.2 针对自闭症儿童手部训练的体感游戏交互设计分析
        5.2.1 体感游戏的交互设计策略
        5.2.2 体感游戏的设计要素分析
    5.3 训练辅具的设计分析
        5.3.1 训练辅具的设计策略
        5.3.2 训练辅具的设计要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闭症儿童手部体感交互训练产品的设计实践
    6.1 设计定位
        6.1.1 目标人群
        6.1.2 使用环境
    6.2 构建评估模型
        6.2.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6.2.2 使用AHP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6.3 体感游戏的设计实践
        6.3.1 体感游戏的功能流程分析
        6.3.2 体感游戏的初始设计方案
        6.3.3 设计方案的评估与选择
        6.3.4 深入设计最终方案
    6.4 训练辅具的设计实践
        6.4.1 训练辅具的初始设计方案
        6.4.2 设计方案的评估与选择
        6.4.3 深入设计最终方案
    6.5 产品设计效果验证
        6.5.1 体感游戏设计的验证
        6.5.2 训练辅具设计的验证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自闭症儿童游戏训练的问卷调研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体感游戏的设计方案评价表
附录4 训练辅具的设计方案评价表
附录5 训练辅具最终设计方案评测表
附录6 设计作品展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火刃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1.1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1.2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发病机制
        1.3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现代治疗手段
    2.传统医学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2.1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传统治疗手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采集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1.6 分组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基础治疗
        2.2 分组治疗
        2.3 疗效观察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3.3 两组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见表3
        3.4 两组总治疗结束后CSI量表评分比较,见表4、表5
        3.5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比较,见表6
第三部分 讨论
    1 火刃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传统医学理论依据
        1.1 传统医学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认识
        1.2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与经筋病中的“筋结点”密切相关
    2 火刃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现代医学认识
    3 火刃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选择依据
        3.1 取穴简洁:基于“筋结点”取穴,直达病灶
        3.2 火刃针操作方便,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3.3 火刃针针具选择依据
        3.4 火刃针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4 火刃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评价
        4.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的比较分析
        4.2 对临床有效率的评价
        4.3 对脑卒中上肢痉挛程度改善的评价
        4.4 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评价
        4.5 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价
    5 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展望
    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Brunnstrom分期详细标准
    附录3 简式Fugl-Meyer上肢坐位运动评定法
    附录4 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记录表(MBI)
    附录5 改良Ashworth量表标准(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
    附录6 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
    附录7 针灸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录8 针灸不良事件
缩略词表
综述 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教育及工作经历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经历

(7)脑卒中老年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方法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脑卒中的特点
2 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康复程度判定
    2.1 运动功能评定
        2.1.1 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
        2.1.2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2.2 平衡功能评定
3 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运动康复
    3.1 运动康复方法的分类和特点
        3.1.1 运动疗法
        3.1.2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
        3.1.3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3.2 康复方法的整合与应用
4 小结

(8)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中医复杂干预研究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西医复杂干预研究进展
        1 医学复杂干预的内涵
        1.1 复杂干预的语义溯源
        1.2 关于复杂干预的概念与探讨
        1.3 复杂干预与复杂性科学
        1.4 复杂干预与整体医学
        2 复杂干预的试验设计
        2.1 随机对照试验
        2.2 非随机试验的设计与应用
        3 复杂干预研究与实施的方法学应用
        4 对复杂干预的分析与评价
        5 中医复杂干预的研究进展
        5.1 中医复杂干预的范畴
        5.2 中医复杂干预研究的现况
        6 中西医复杂干预研究的异同
        6.1 中、西医医学干预模式与思维的不同
        6.2 中、西医复杂干预研究重点的不同
        6.3 中、西医复杂干预的表现形式不同
    第二节 中风病中医干预与评价研究概述
        1 古代文献中关于中风病的理论沿革与治疗
        1.1 中医认识中风病的发展与演变
        1.2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2 中风病的现代中医研究概况
        2.1 中风病的中医证分布
        2.2 中风病(缺血性)治疗的现代研究
        3 中风病综合干预治疗概况
        4 中风病的常用疗效评价指标
        4.1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价指标
        4.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评价指标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中医复杂干预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病例来源与随机化
        2.1 病例来源
        2.2 随机化方法
        3 试验设计
        3.1 试验分组
        3.2 干预方案
        3.3 评价指标与方法
        4 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4.1 研究者培训
        4.2 实验室检查的质控
        4.3 实施二级监查制度
        5 数据管理与数据库建立
        6 统计方法
        7 结果
        7.1 病例入组情况与数据说明
        7.2 基本信息情况
        7.3 基线资料情况
        7.4 疗效评价指标的分布与比较
        7.5 中西医复杂干预与西医标准治疗的比较
        7.6 合并使用针灸与康复治疗的情况
        8 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8.1 初、复发患者的比较
        8.2 合并疾病与未合并疾病患者的比较
        8.3 混合效应模型分析
        9 结论
    第二节 综合评价方法学应用与研究
        1 运用联合模型研究中风病的评价
        1.1 研究目的
        1.2 模型
        1.3 指标的选择与处理
        1.4 运用联合模型的分析结果
        1.5 联合模型的方法学
        1.6 结论
        2 运用二阶因子模型的综合评价
        2.1 模型
        2.2 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2.3 结果
        2.4 二阶因子模型的方法学特点
        2.5 结论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1 研究存在的不足
    2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展望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9)基于肌电反馈和虚拟现实的康复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上肢康复训练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传统康复训练方法研究现状
        1.2.2 基于肌电信号反馈的康复训练研究现状
        1.2.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系统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虚拟康复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虚拟康复系统设计原理
    2.3 虚拟康复系统平台设计
        2.3.1 虚拟康复交互系统的总体框架
        2.3.2 构建虚拟康复系统的平台和环境
        2.3.3 虚拟场景构建及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动作模式识别
    3.1 引言
    3.2 肌电信号采集
    3.3 肌电信号预处理
    3.4 肢体动作肌电信号的活动段检测
    3.5 肌电信号运动意图提取
        3.5.1 积分肌电值(iEMG)
        3.5.2 AR模型系数
        3.5.3 小波最大值分解
    3.6 肌电动作模式的有效分类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互信息最大化的PCA肌电特征选择研究
    4.1 引言
    4.2 高维数据特征选择的基本方法
        4.2.1 主成分分析
        4.2.2 互信息
    4.3 基于互信息最大化的PCA肌电特征选择方法
        4.3.1 特征选择方法的提出
        4.3.2 MIM-PCA特征选择算法动作识别模型构建
    4.4 基于MIM-PCA肌电特征选择实验研究
        4.4.1 表面肌电信号采集和预处理
        4.4.2 MIM-PCA降维算法的参数选择
        4.4.3 MIM-PCA算法性能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拟康复系统构建及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虚拟康复系统的实现
        5.2.1 硬件平台搭建
        5.2.2 软件系统功能实现
        5.2.3 虚拟康复系统训练策略及方法
    5.3 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5.3.1 实验对象
        5.3.2 实验方案设计
        5.3.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公共政策视角下脑卒中社区管理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脑卒中社区管理的研究背景
        (二) 脑卒中社区管理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实地考察法
        (三) 个案研究法
        (四) 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法
        (五) 归纳总结法
    五、研究思路
        (一) 研究路线
        (二)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 脑卒中
        (二) 社区医学
        (三) 社区管理
        (四) 脑卒中社区管理
    二、理论基础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二) 责任政府理论
        (三) 博弈论
第二章 社区卫生服务与脑卒中社区管理
    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历史演化
    二、我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控的概况
        (一) 我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控的现状
        (二) 我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控的成效
    三、我国脑卒中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 脑卒中的社区筛查
        (二) 脑卒中的社区康复
        (三) 脑卒中的社区护理
第三章 个案研究——苏州市脑卒中社区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区卫生服务与脑卒中管理相关政策
    二、苏州市脑卒中社区管理的现状
    三、苏州市脑卒中社区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政府职责界定模糊,制度保障相对薄弱
        (二) 中心服务项目单一,无法对接患者期望
        (三) 服务目标定位过高,执行难度相对较高
        (四) 相关支持机制缺失,执行能力相对弱化
第四章 完善脑卒中社区管理的思考
    一、完善脑卒中社区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 完善脑卒中社区管理政策制定阶段的建议
        (二) 完善脑卒中社区管理政策执行阶段的建议
        (三) 完善脑卒中社区管理政策评估阶段的建议
        (四) 完善脑卒中社区管理政策调整阶段的建议
    二、优化脑卒中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措施
        (一)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团队建设
        (二)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三) 落实慢性病社区管理责任人制度
        (四) 丰富脑卒中社区管理的服务项目
        (五) 完善脑卒中相关服务的支持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附件
后记

四、脑卒中早期实施医疗体育训练24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壮医“8”环针法治疗麻邦(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戴姝.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呼吸训练与悬吊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赵祥虎. 东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Kinect的关节活动度测量评估系统设计[D]. 高争光. 江汉大学, 2021(01)
  • [4]基于沉浸理论的自闭症儿童手部体感交互训练产品设计[D]. 翟洪磊. 燕山大学, 2020(01)
  • [5]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影响[D]. 赵秦. 山东大学, 2020(09)
  • [6]火刃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倍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7]脑卒中老年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方法的理论研究[J]. 王童,杨光. 辽宁体育科技, 2019(01)
  • [8]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中医复杂干预研究与综合评价[D]. 吴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2)
  • [9]基于肌电反馈和虚拟现实的康复系统设计[D]. 杨春华. 燕山大学, 2017(05)
  • [10]公共政策视角下脑卒中社区管理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D]. 周琳. 苏州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配合医学体能训练治疗早期脑卒中24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