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绵羊和山羊胴体的感官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王济世[1](2021)在《基于多组学的放牧和舍饲羊肉鉴别方法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饲养方式是影响羊肉品质的关键因素,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不同饲养方式可以使羊肉中的脂肪沉积及风味物质含量产生差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选购过程中会更倾向于放牧羊肉。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提高销量,牟取利润,会将舍饲羊肉冒充高品质放牧羊肉进行销售,这一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而且使放牧羊肉产业受到冲击,发展受阻。为了实现优质优价,促进优质产业发展,针对不同饲养方式的羊肉开发一种有效鉴别方法十分必要。目前羊肉真伪鉴别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产地鉴别、品种间掺假鉴别方面,而针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的鉴别鲜有报道。本文采用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方法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作为标志物,建立稳定可靠的判别模型,同时借助转录组学对代谢物上游涉及的调控机制进行探讨,实现组学间的相互验证,从而为羊肉品质的提升提供基础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建立了羊肉中极性和非极性代谢物的前处理方法及基于UH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检测方法,对85份放牧羊肉和53份舍饲羊肉进行检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放牧和舍饲羊肉中的代谢轮廓进行表征,筛选差异代谢物构建判别模型,并使用实际样品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研究中,放牧羊肉和舍饲羊肉在无监督主成分分析中均具有较好的分离度,随后基于有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以P<0.05、FC>1.2 or<0.83和VIP>1为阈值筛选差异标志物。在非靶向代谢组学正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15个生物标志物,其中有12个标志物借助标准品进行了准确定性。负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10个生物标志物。在非靶向脂质组学正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20个生物标志物,负离子模式下初步定性出5个生物标志物。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质谱裂解特征对筛选出的脂类标志物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基于正离子模式下获得的差异标志物构建判别模型,并采用59份实际样品进行验证,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正确判别率分别为89.83%和98.31%。这些差异物在肉类的风味、口感、持水力、颜色、缓冲及抗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羊肉的营养品质。在非靶向组学基础上,针对15种极性代谢物和20种非极性脂类代谢物建立了LC-MRM-MS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放牧和舍饲羊肉进行检测,同时采用溶剂标对12种极性代谢物进行了相对定量,随后进一步选择预测能力强的差异物构建模型,并采用实际样品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靶向方法检测的这些差异物能够在非监督分析中很好的区分放牧和舍饲羊肉。通过ROC分析,选择预测能力强的代谢物,靶向代谢组学选择出11个标志物,靶向脂质组学选择出6个标志物,分别采用实际样品对模型进行验证,正确判别率分别为89.83%和100%,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为了更好的反映不同饲养方式羊肉基因转录到下游代谢的整体情况,实现数据的互补,更加完整地阐释不同饲养方式羊肉差异代谢物背后涉及的多代谢通路的复杂调控机理,借助高通量RNA-seq技术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及代谢通路富集分析,随后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以阈值p-adjusted<0.01和Log2(FC)>2.32或<-2.32为筛选条件,在放牧和舍饲羊肉两组样本间共筛选出162个差异基因,其中50个上调,112个下调。差异基因KEGG显着富集在AM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pathway中,而差异代谢物初步预测了33条通路。通过联合分析锁定了一些关键的差异基因和代谢物参与的重点通路,这些差异代谢物和差异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关系,是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营养品质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侯艳茹[2](2021)在《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放牧和圈养两种饲养方式下的苏尼特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屠宰性能、肉品质指标和基本营养成分的差异性,并利用ATPase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和TMT差异蛋白组学技术对肌纤维特性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亚麻籽、乳酸菌或增加运动量三种方式对圈养苏尼特羊的肌纤维特性进行调控,结果如下:对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屠宰性能、肉品质和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放牧组的胴体深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胴体重、胴体长、屠宰率、净肉率、胴体肉骨比显着低于圈养组(P<0.05)。放牧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p H24和剪切力值、背最长肌的L*和粗脂肪含量、股二头肌的灰分含量均显着低于圈养组(P<0.05),股二头肌的a*和b*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这说明放牧羊的嫩度和色泽优于圈养羊,屠宰性能低于圈养羊。对肌纤维特性进行测定,发现放牧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MyHCⅠ和MyHCⅡx m RNA表达量、MDH和SDH的酶活力均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背最长肌的肌纤维密度、ⅡA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以及股二头肌中Ⅰ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均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背最长肌的LDH酶活力和股二头肌中ⅡB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显着低于圈养组(P<0.05)。这说明,放牧组氧化型肌纤维比例高,酵解型肌纤维比例低,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强。探究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发现,放牧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AMPKα2、Sirt1、MEF2C和COXⅣ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TMT差异蛋白组学分析显示,两种饲养方式下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共鉴定到123个差异蛋白,其中61个差异蛋白上调,62个差异蛋白下调。放牧组中,与慢肌纤维(氧化型肌纤维)相关的MYL3、MYH7、TNNC1、TNNI1、TNNT1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与氧化代谢相关的NDUFB8和SDHB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与糖酵解代谢相关的ALDOB和ALDOC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与肌纤维类型转化相关的Ca N蛋白在Ca2+信号途径中显着上调。以上试验结果说明,饲养方式主要通过氧化磷酸化途径、糖酵解/糖异生途径影响肌肉的代谢类型,通过Ca2+信号途径影响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等功能特性,通过Ca2+信号途径和AMPK信号途径影响肌纤维类型的转化。对改善圈养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日粮添加亚麻籽和乳酸菌都可以提高圈养苏尼特羊背最长肌中氧化型肌纤维的比例,增强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肌肉的嫩度;增加圈养苏尼特羊的运动量,提高了I型肌纤维的直径和横截面积,降低了肉的色泽和嫩度,延缓了p H的下降速率。以上结果说明,日粮营养对肌纤维特性的改变以及肉品质的提高更加有效,可以通过在圈养羊的日粮中添加亚麻籽或乳酸菌来改善圈养羊肉品质。
采复拉·大木拉,陶卫东,叶尔达·乌兰巴依尔,陶天明,赛迪古丽·赛买提,帕娜尔·衣都拉,张敏,何茜,段新华[3](2021)在《黑头杜泊羊与和丰本地绵羊杂交后代羔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客观评价黑头杜泊羊与和丰本地绵羊杂交后代羔羊的生产性能和肉品质,挑选杂交后代羔羊和本地绵羊羔羊各60只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初生、1月龄杂交后代羔羊的体重显着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5),2月龄、3月龄、4月龄杂交后代羔羊的体重均极显着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1)。4月龄杂交后代羔羊的体高和胸围均显着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5),而体长和管围均极显着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1);6月龄杂交后代羔羊的体高显着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5),而体长、胸围、管围均极显着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1)。6月龄杂交后代羔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胴体产肉率、眼肌面积均极显着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1),脂尾重极显着低于本地绵羊羔羊(P<0.01);6月龄杂交后代羔羊的熟肉率显着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5),失水率显着低于本地绵羊(P<0.05);6月龄杂交后代羔羊肌肉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分别比本地绵羊羔羊提高2.12%(公)、3.13%(母)、7.28%(公)、3.48%(母)、23.65%(公)、16.90%(母)。说明杂交后代羔羊胴体品质得到明显改善,羊肉品质更加符合现代人民追求高蛋白、低脂肪的消费需求。
赵志达[4](2020)在《湖羊养殖技术优化与应用》文中认为湖羊是我国特有的绵羊品种,具有早熟、常年发情、产多羔、泌乳性能好、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等优良性状,收录于《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中,是我国一级保护地方畜禽品种。目前,我国湖羊育种、营养、管理等方面与羊业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开展湖羊育种工作、优化湖羊养殖技术以及提高湖羊生产水平是该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设计湖羊基因组选择育种方案,同时开展湖羊家系鉴定试验,湖羊35日龄早期断奶试验及反刍专用甜菜碱对寒旱地区湖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旨在利用协同育种技术,通过育种、管理、营养等手段,发掘湖羊生长潜力,为湖羊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具体如下:(1)设计了试验场湖羊基因组选择的育种方案,包括制定育种目标、规范生产性能测定、组建用于基因组选择的参考群与候选群、制定样品采集方案和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算法与验证方法等,为试验场下一步开展基因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2)使用9个微卫星标记,利用Nei氏遗传距离对30只湖羊种公羊进行家系鉴定。结果表明,当双亲基因型未知时9个微卫星的单亲累积排除概率为99.6072%,当单亲基因型已知时9个微卫星位点的单亲累积排除概率为99.8808%,当双亲基因型未知时9个微卫星位点的双亲累积排除概率为99.9999%,排除概率能够满足遗传育种中亲子鉴定和系谱分析的要求,根据Nei氏遗传距离构建UPGMA聚类图,将30只种公羊划分为6个家系,提供了一种湖羊家系鉴定的方法,对湖羊保种与育种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3)湖羊35日龄早期断奶试验选用相同日龄、体重接近的7日龄湖羊羔羊104只,以不同的饲养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将羔羊与母羊饲养在同一圈舍中,另设0.5个圈舍作为羔羊采食圈,该圈舍仅羔羊可以通过特殊通道进入采食,羔羊在40日龄断奶;试验组将羔羊与母羊饲养在同一圈中,不再另设羔羊圈舍,但安装一个仅羔羊可以采食的饲喂槽,羔羊在35日龄断奶。结果表明两组羔羊的体重在7日龄、35日龄、40日龄和60日龄时差异不显着(P>0.05),在14日龄、21日龄和28日龄时试验组体重显着高于对照组体重(P<0.05)。7日龄14日龄试验组羔羊增重高于对照组,35日龄40日龄对照组羔羊增重高于试验组,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21日龄28日龄试验组羔羊增重高于对照组,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在14日龄21日龄、28日龄35日龄、40日龄60日龄和7日龄60日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羔羊断奶时成活率为92.31%,对照组为88.89%。试验组饲养模式可实现湖羊羔羊35日龄断奶,对促进羔羊早期生长和提高断奶成活率具有积极的意义。(4)反刍专用甜菜碱对寒旱地区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以252只湖羊育肥公羊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草料,试验组精饲料中按2.5 kg/t比例添加反刍专用甜菜碱,记录初始和终末体重,共90天。此外,从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各选取3个体重水平的重复(低L、中M、高H),每30天称重一次。结果表明试验组终末体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料肉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高三个体重水平试验组终末体重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L在0天30天和30天60天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L,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60天90天的平均日增重低于对照组L,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M在0天30天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M(P<0.01),30天60天的平均日增重高于对照组M,差异不显着(P>0.05),60天90天的平均日增重略低于对照组M,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H 0天30天和30天60天的平均日增重高于对照组H,但差异不显着(P>0.05),60天90天的平均日增重略低于对照组H,差异不显着(P>0.05)。湖羊育肥期生长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反刍专用甜菜碱对湖羊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极显着提高平均日增重,同时显着降低料肉比,但对中、低体重水平和0天60天育肥阶段湖羊生长性能的促进效果更佳。综上所述,本研究完成了对试验场基因组选择育种方案的设计,并通过Nei氏遗传距离将种公羊划分为6个家系,为开展基因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湖羊羔羊在新的哺乳期饲养模式可以实现35日龄早期断奶。反刍专用甜菜碱对湖羊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且在不同体重水平和育肥阶段中效果不同。
邢路阳[5](2020)在《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羊肉品质差异研究与胴体分级》文中提出本试验通过测定呼勒斯太、新忽热、乌兰、温更地区乌拉特山羊屠宰性能、食用品质、营养品质等指标,分析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差异,同时以124只乌拉特山羊为研究对象,结合胴体重、背膘厚度、眼肌面积三个指标对乌拉特山羊进行胴体分级。探明地区对乌拉特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并建立乌拉特山羊胴体分级标准体系,为筛选高品质乌拉特山羊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呼勒斯太地区山羊屠宰性能低于其他三个地区;背最长肌a*显着高于其他地区(P<0.05),剪切力值显着小于其他地区(P<0.05),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地区(P<0.05),二十碳五烯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地区(P<0.05),综合来看,呼勒斯太地区山羊肉品质优于其他地区。另外,通过胴体重、背膘厚度、眼肌面积可将乌拉特山羊分为特等级、优等级、良好级、可用级四个级别。其中胴体重为27-32 Kg、背膘厚度为0.25-0.40 cm、眼肌面积为17-22 cm2的乌拉特山羊定为特等级;胴体重为23-27 Kg、背膘厚度为0.19-0.25 cm、眼肌面积为14-17 cm2的乌拉特山羊定为优等级;胴体重为19-23 Kg、背膘厚度为0.14-0.19 cm、眼肌面积为11-14 cm2的乌拉特山羊定为良好级;胴体重为17-19 Kg、背膘厚度为0.10-0.14 cm、眼肌面积为8-11 cm2的乌拉特山羊定为可用级。
刘旺景[6](2020)在《沙葱提取物对肉羊体脂4-烷基支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日粮添加沙葱提取物对肉羊体脂4-烷基支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及其除膻机理。通过动物饲养及屠宰试验,研究沙葱提取物对膻味物质4-烷基支链脂肪酸[4-甲基辛酸(MOA)、4-甲基壬酸(MNA)和4-乙基辛酸(EOA)]沉积的影响。检测4-烷基支链脂肪酸在小尾寒羊体脂中的沉积、分布及候选基因表达情况,进而筛选出高膻味水平样品和低膻味水平样品。通过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对不同膻味水平下差异表达蛋白和差异代谢物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最后利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解析沙葱提取物的除膻机理。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试验:试验1研究沙葱及其提取物对肉羊各部位脂肪组织4-烷基支链脂肪酸沉积与分布的影响。选取3月龄体重(23.67±3.43)kg相近,体况良好且健康的小尾寒羊公羊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每个重复的圈舍大小均为3.95 m × 5.12 m。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CK,n=15)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沙葱粉 10g-sheep-1·d-1(AMR,n=15),沙葱水提物 3.4 g·sheep-1·d-1(AWE,n=15)和沙葱醇提物2.8 g·sheep-1·d-1(AFE,n=15)试验持续7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正试期结束后从每组每个重复挑选2只体重相近的小尾寒羊进行屠宰(n=24),屠宰1 h后取背部皮下脂肪DF、尾部脂肪TF、肾周脂肪PF和大网膜脂肪GF 20-30 g分别在-80℃条件下保存,用于检测4-烷基支链脂肪酸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1)小尾寒羊饲粮中添加沙葱粉及其提取物,能够不同程度的降低羊背部皮下脂肪(DF),肾周脂肪(PF)和大网膜脂(GF)中3种支链脂肪酸的含量,且从作用效果上看,醇溶性提取物作用效果最佳,而对尾部脂肪组织(TF)中3中支链脂肪酸的含量无显着性影响。(2)DF中MOA与EOA具有显着的相关性,MOA与MNA、EOA与MNA间相关性较差。GF中MOA与EOA间具有显着相关的趋势,而MOA与MNA及EOA和MNA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F中MOA与EOA、MNA具有显着相关性,EOA与MNA间的相关性较差。试验2研究沙葱及其提取物对羊体脂4-烷基支链脂肪酸合成候选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同试验1。基于试验1研究结果确定沙葱醇提物组为低膻味水平(LOF)组。对照组为高膻味水平组。结果表明:(1)膻味物质候选基因在各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2)膻味物质候选基因在各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遵循TF>DF>GF>PF的规律,这与支链脂肪酸(MOA、MNA和EOA)在各部位脂肪组织中的沉积规律一致。(3)除TF外,羊PF、DF和GF中膻味物质候选基因GSTM1,JAML,SULTA1C,UDPGT2B18的表达量均与支链脂肪酸总沉积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候选基因KIF12表达量与支链脂肪酸总沉积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试验3研究沙葱提取物对不同LOF水平脂肪组织蛋白质组学特征的影响。基于试验1和2的研究结果选择沙葱醇提物组羊肾周脂肪作为低LOF组,选择对照组羊肾周脂肪作为高LOF组,通过TMT(Tandem Mass Tag)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不同LOF水平下肾周脂肪的差异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并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沙葱醇提物降低羊PF中4-烷基支链脂肪酸涉及到相关通路为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通路、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通路、类固醇类激素的合成通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通路。(2)可能通过上调(亮氨酰和胱氨酰氨肽酶、膜金属内肽酶和组织蛋白酶F)的表达和下调(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ζ1、苯丙氨酸羟化酶、葡萄糖基转移酶、皮质类固醇11β脱氢酶同工酶1和磺基转移酶)等相关蛋白的表达而调控膻味物质4-烷基支链脂肪酸的代谢。试验4研究沙葱提取物对不同LOF水平脂肪组织代谢组学特征的影响。选择沙葱醇提物组羊肾周脂肪作为低LOF组,选择对照组羊肾周脂肪作为高LOF组,通过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寻找不同LOF水平下肾周脂肪与膻味相关代谢物的差异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沙葱醇提物降低小尾寒羊PF中4-烷基支链脂肪酸的合成和沉积,主要通过组氨酸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途径、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途径、亚油酸代谢途径。试验5为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探究沙葱提取物的除膻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研究发现差异表达蛋白质与差异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为氨基酸代谢通路、脂肪酸代谢通路、外源物质代谢通路和疾病相关通路。沙葱提取物主要对上述4方面代谢通路产生影响,通过调控差异蛋白及代谢物的表达从而降低小尾寒羊PF中4-烷基支链脂肪酸的沉积。综上所述,沙葱及其提取物能不同程度降低除尾脂外其他各部位体脂中4-烷基支链脂肪酸的沉积,从而改善羊体脂风味。沙葱及其提取物能对各脂肪组织部位膻味候选基因的表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显示沙葱醇提物通过调控差异蛋白及代谢物的表达,影响氨基酸代谢通路、脂肪酸代谢通路、外源物质代谢通路和疾病相关通路进而降低小尾寒羊肾周脂肪4-烷基支链脂肪酸的沉积,从而达到除膻功效。
车天宇[7](2020)在《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内蒙古地区羊肉营养成分快速检测与分级的研究》文中提出畜牧业是内蒙古的支柱性产业,而养羊业则是内蒙古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羊肉产量逐年上升,然而养殖企业带来的利润普遍低于全国平均利润水平。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快速简单实时的优点,可以实现羊肉品质的快速检测。本论文收集了内蒙古地区特有群体:阿尔巴斯绒山羊、乌珠穆沁羊与大青山山羊背最长肌,臂三头肌和股二头肌肌肉样本,按照国标方法检测常量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以及微量营养成分脂肪酸;扫描收集样本的近红外光谱,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羊肉常量营养成分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同时利用不同方法对羊肉微量营养成分建模进行探索。具体结果如下:(1)对阿尔巴斯绒山羊,乌珠穆沁羊,大青山山羊三个部位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背最长肌中脂肪含量显着得高于臂三头肌与股二头肌(p<0.05),而仅有大青山山羊背最长肌中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他部位(p<0.05)。(2)乌珠穆沁羊三个部位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两个品种的相同部位(p<0.05);而阿尔巴斯绒山羊背最长肌中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另外两个品种相同部位中粗脂肪含量(p<0.05),乌珠穆沁羊臂三头肌中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另外两个品种相同部位中粗脂肪含量(p<0.05)。(3)阿尔巴斯绒山羊背最长肌中C18:1T9(十八碳烯酸,反油酸)和C18:2T9(反式亚油酸)含量,显着高于臂三头肌与股二头肌(p<0.05);乌珠穆沁羊背最长肌中C10:0(羊脂酸)、C12:0(月桂酸)和C14:0(肉蔻油酸)含量,显着高于臂三头肌与股二头肌(p<0.05);大青山山羊背最长肌中C16:0与C18:1C9的含量显着高于臂三头肌和股二头肌(p<0.05),C18:2C9和C20:3N3显着低于臂三头肌和股二头肌(p<0.05),股二头肌中C11:0与C16:1的含量显着低于其他部位(p<0.05)。(4)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对羊肉常量营养成分进行建模。粗脂肪含量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37,RMSEC=0.814,RMSEP=1.1;粗蛋白含量预测模型相关系数最高为0.914,RMSEC=0.496,RMSEP=0.669。粗脂肪预测模型验证结果的RPD值为3.23,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验证结果的RPD值为3.71。(5)在分别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以及支持向量回归对脂肪酸成分进行建模,发现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的建模结果最佳,其中预测能力最好的为ω-3/ω-6预测模型,RPD=3.09;预测能力最差为C14:0预测模型,RPD=1.53。由此可见,利用近红外光谱可以较好的对羊肉中常量与微量营养成分含量进行预测,为实现快速肉品质检测以及羊肉营养质量分级奠定了基础。
曹艳红[8](2019)在《利用高通量测序解析隆林山羊与努比亚山羊的遗传差异及表达差异》文中指出隆林山羊是广西地方品种,也是南方的主要养殖品种之一,其性成熟早,耐粗饲,耐热耐湿,肉质细嫩味美,但生长发育缓慢,体型小,泌乳性能差。非洲努比亚山羊生长快,产肉多,体型大,繁殖力强,泌乳性能好,但引入广西后,不耐粗饲,抗湿能力差,易患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本研究以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为研究对象,构建隆林山羊群体、努比亚山羊群体和努隆杂交山羊F1代家系,比较其表型差异,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品种间表型差异的候选基因。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在体型性状(体重、体高、体尺和胸围)、繁殖率、生长速度、泌乳性能方面均差异极显着;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在羊肉大理石花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肉品质性状方面差异显着;努隆杂交F1代的体型、生长速度比隆林山羊显着提高,表明努比亚山羊改良隆林山羊效果显着。2、对3个努隆杂交家系的13只山羊进行基因组重测序,获得1,132 Gb的重测序数据,经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在努比亚山羊发现9,654,970个SNPs位点,隆林山羊发现10,263,840个SNPs位点,努隆杂交F1代发现9,483,012个SNPs位点。同时设置1%最大Z(FST)值和1%最小Z(HP)值,在隆林山羊筛选出239个受选择区域(3.20≤|ZHP|≤6.28;3.26≤Z(FST)≤7.85),在努比亚山羊筛选出176个受选择区域(3.07≤|ZHP|≤6.40;3.26≤Z(FST)≤7.85),分别注释到137个和76个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到18个与表型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具体为: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UBR4、EMC1、TP53和FGFR1);与消化代谢相关的候选基因(NR4A3和SLC26A3)、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ADAM2、ADAM18、AZIN2和RAN)、与泌乳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FGF14和KDM6B)、与产肉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TCF4、ACACA和LPL)和与免疫性状相关的基因(DSG1、FGF2和TDO2)。3、对3个家系中的9只努隆杂交F1代的母羔肝脏、皮肤、乳腺、骨头、脂肪、肌肉等6个组织的54个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89.08 Gb的转录组数据;开发了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分析流程,根据3个家系中亲本基因组SNP信息,对F1代转录组数据进行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分析,以反映在相同细胞内环境下,分别来自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的等位基因差异表达情况。在6个组织中分别发现特异表达的等位基因144、127、124、107、97和78个,这524个特异表达的基因具有较强的组织特异性,其中肝脏组织中的ASE基因组织特异性最高,脂肪组织中的最低。4、将选择信号与等位基因特异表达相结合,共获得38个关键候选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与生长发育(PODXL、ACACA、ZFPM1和KCNQ5)、消化代谢(CYP3A4、CYP3A5、CYP2D6、UGT2B7、CYP8B1、ADH4和SULT6B1)、泌乳(RIMBP2、PRKG1和HBP1)、免疫反应(ABCC4、TAP1、EXOC4、TDO2、BPIFA2、TRIM4、C4A、URGCP和CELF2)和与湿热环境适应力(RPS8、TNXB、OR2AE1和AOX1)等性状相关。5、利用实时定量PCR对努隆杂交F1代山羊36个组织样本的9个关键候选基因(PODXL、RPS8、HBP1、TNXB、TAP1、ZFPM1、ABCC4、KCNQ5和ACACA基因)进行表达定量,发现在3个不同月龄的努隆杂交F1代山羊的乳腺、皮肤、肌肉、脂肪、骨头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明显不同。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发现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表型差异的38个关键候选基因,这些基因与生长发育、消化代谢、泌乳、免疫反应以及湿热环境适应力相关。这对进一步阐释隆林山羊与努比亚山羊在体型、生长发育和适应性等方面的遗传基础提供科学依据,具有理论与应用价值。
王柏辉[9](2019)在《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胃肠道菌群、脂肪酸代谢和羊肉品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三种饲养方式下(放牧、放牧+舍饲和舍饲,每组12只)苏尼特羊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和气质联用技术等技术探索不同饲养模式下苏尼特羊屠宰性能、胴体品质、羊肉品质、脂肪酸代谢和胃肠道菌群的差异点,并建立联系,最终通过亚麻籽喂养进一步验证脂肪酸沉积和胃肠道菌群的关系,以期能为内蒙古地区绵羊科学喂养提供基础数据支持。通过研究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和羊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组苏尼特羊屠宰率显着低于放牧+舍饲组和舍饲组(P<0.05)。放牧+舍饲组中苏尼特羊的骨重量显着大于放牧组和舍饲组(P0.05),而净肉重显着低于放牧组和舍饲组(P<0.05)。三种饲养方式下胴体重、眼肌面积和背膘厚重无显着性差异(P>0.05)。饲养方式对背最长肌中pH0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pH24有显着影响(P<0.05)。舍饲组背最长肌中亮度值和剪切力值高于放牧组和放牧+舍饲组(P<0.05);而股二头肌中红度值和黄度值低于放牧+舍饲组(P<0.05)。放牧+舍饲组背最长肌中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放牧组(P<0.05),而水分含量、脂肪含量和灰分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舍饲组中股二头肌的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显着高于放牧组和放牧+舍饲组(P<0.05)。通过研究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不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和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放牧组和放牧+舍饲组肌肉组织和尾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着低于舍饲组(P<0.05),而饱和脂肪酸无显着差异(P>0.05)。在脂肪组织中,放牧+舍饲组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着高于放牧组(P<0.05)。放牧组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中硬脂酸的含量显着高于舍饲组(P<0.05),棕榈酸的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在尾脂中,放牧组硬脂酸的含量高于舍饲组;而棕榈酸的含量低于舍饲组(P>0.05)。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中放牧+舍饲组油酸含量显着高于放牧组和舍饲组(P<0.05);而舍饲组亚油酸的含量显着高于放牧组和放牧+舍饲组(P<0.05)。肌肉组织和尾脂中亚麻酸和共轭亚油酸的含量显着高于舍饲组(P<0.05)。肌肉组织中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显着高于脂肪组织(P<0.05)。放牧组皮下脂肪中SCD和ACC基因表达高于舍饲组(P<0.05),背最长肌和尾部脂肪中CPT1基因表达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中LPL、FDAS1和FADS2基因表达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肌肉组织中FAPB4和PPARy基因表达高于舍饲组和放牧+舍饲组(P<0.05)。肌肉组织中CPT1、FADS1、FADS2 基因表达高于脂肪组织(P<0.05),而 ACC、FAS、SCD、FABP4、PPARy基因表达低于脂肪组织(P<0.05)。通过研究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胃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和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组苏尼特羊瘤胃菌群和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显着高于舍饲组(P<0.05)。苏尼特羊瘤胃菌群和肠道菌群主要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放牧组瘤胃菌群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舍饲组(P<0.05),而放牧组和放牧+舍饲组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低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瘤胃中普氏菌属、RC9gutgroup、拟杆菌属、丁酸弧菌属和Quinella属的相对丰度高于舍饲组;而舍饲组中琥珀酸弧菌属的数量最多。放牧组肠道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舍饲组(P<0.05);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低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和放牧+舍饲组肠道中拟杆菌属、RC9gutgroup和Alisties的相对丰度高于舍饲组(P<0.05);在舍饲组中普氏菌属的数量较高且在放牧+舍饲组中瘤胃球菌属和考拉杆菌属的数量较高。放牧组瘤胃中乙酸和戊酸的含量显着高于放牧+舍饲组(P<0.05),而丁酸含量显着高于舍饲组(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中RC9gutgroup属和丁酸弧菌属能够促进肌肉中n-3 PUFA的沉积。营养水平对苏尼特羊脂肪代谢和胃肠道菌群影响的机理研究表明,亚麻籽喂养有利于提高苏尼特羊增重速率、灰分含量和水分含量(P<0.05),而降低屠宰率、pH24、剪切力值和脂肪含量(P<0.05)。亚麻籽组瘤胃中RC9gutgroup、双歧杆菌属和纤维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瘤胃球菌属和Selenomonas1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P<0.05)。亚麻籽组中硬脂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n-3 PUFA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棕榈酸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通过富含亚麻酸饮食饲养进一步验证了提高瘤胃中RC9gutgroup的丰度有利于肌肉中n-3 PUFA的沉积。
李文浩[10](2019)在《绵羊角蛋白基因鉴定及毛用性状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羊毛是人类最早开始利用的天然纤维之一。世界绵羊业通过改良现有绵羊品种的产毛性状以满足国际羊毛市场需求。应用基因标记技术(Gene Markers)可从绵羊基因库中筛选、标记目的基因。分子水平上对绵羊毛用性状进行改良,可以缩短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角蛋白中间丝蛋白(Keratin Intermediate Filament Proteins,KIFs)和角蛋白关联蛋白(Keratin Associated Proteins,KAPs)是组成羊毛纤维的主要结构蛋白,分别由KRTs和KRTAPs编码。已有研究发现这两个基因家族成员的变异表达与羊毛性状存在相关。候选基因法可用于鉴定羊毛表型性状相关的潜在遗传标记,主要对原毛重(GFW)、净毛重(CFW)、产毛率(Yield)、平均纤维直径(MFD)、平均纤维长度(MSL)、平均纤维曲率(MFC)、平均纤维强度(MSS)、纤维直径标准差(FDSD)、纤维直径变异系数(CVFD)、粗毛率(CEM)、刺痒因子(PF)和毛色(Clour)等绵羊羊毛性状产生影响的遗传标记进行筛选。目前对这两个基因家族在绵羊中的研究还不完善。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针对5个角蛋白关联蛋白基因(KRTAP6-1、KRTAP8-1、KRTAP15-1、KRTAP20-2和KRTAP27-1)和1个角蛋白中间丝蛋白基因(KRT81)。以新西兰罗姆尼羊(Romney)、美利奴羊(Merino)、美利奴羊(Merino)×南丘羊(Southerndown)的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参考其他物种已知的KRTAPs和KRTs序列,采用基因组分析、同源性搜索和进化分析方法,筛选绵羊毛用性状疑似基因,通过基因扩增测序,分析鉴定绵羊角蛋白家族基因新成员;应用PCR-SSCP和测序相结合的技术,筛选新基因的SNPs,比较基因变异在不同类群间的差异,分析SNPs与羊毛性状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1)对381只新西兰罗姆尼羊KRTAP6-1进行多态性检测及毛用性状关联性分析。结果共发现4个等位基因(A、B、E和F,未发现新的等位基因)。A的存在与新西兰罗姆尼羊较高的CVFD、CEM和MFD相关,AA型绵羊高于AB和BB型绵羊(P<0.05)。若以提高罗姆尼羊CVFD、CEM及MFD为育种目标,KRTAP6-1可作为绵羊毛用性状改良的分子标记基因。(2)对406只新西兰罗姆尼羊KRTAP8-1的多态性与毛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共发现5个等位基因(A-E),基因型为AD、BD的绵羊GFW、CFW和MFD 3个性状明显高于基因型为AA、AB和AC的绵羊(P<0.001);基因型为AD、BD的绵羊PF相比较其他基因型绵羊明显降低,(P<0.05)。结果表明,绵羊KRTAP8-1可作为提高产毛量的潜在分子标记。(3)在573只绵羊中检测到KRTAP15-1共有4个等位基因(A-D),编码区内发现4个SNPs,其中3个非同义突变。等位基因B的存在与绵羊Yeild的降低相关(P<0.05),而等位基因C的存在与Yield的增加相关(P≤0.05)。对GLMM(一般线性混合模型)中的其他变体进行校正时,这种相关性不受影响;C的存在还与较低的纤维直径标准差FDSD相关(P<0.05),并对MFD和PF有降低的趋势,P值分别为0.098和0.08。基因型为AC的绵羊产毛率高于基因型为AA或AB的绵羊产毛率。结果说明KRTAP15-1可作为提高绵羊产毛率的潜在分子标记。(4)以人类KRTAP20-1(登录号:NM181615)的序列为参考设计引物,对假定绵羊KRTAP20-1基因进行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发现8个等位基因(A-H),测序发现扩增序列与人类KRTAP20-1具有高度同源性,但又区别于其他基因序列,说明扩增序列就是绵羊KRTAP20-1,并定位于绵羊1号染色体,属于高甘氨酸-酪氨酸蛋白(HGT-KAP)。序列分析中存在一处12-bp的插入/缺失和6个SNPs;等位基因A的存在与绵羊MFD、FDSD和PF的降低相关(P<0.001);等位基因C的存在与绵羊GFW和Yield的降低相关(P<0.05)。KRTAP20-1的变异影响羊毛产量和平均纤维直径,可作为绵羊毛用性状改良的分子标记。(5)以人类KRTAP27-1编码序列(登录号:AB096937)为参考设计引物,扩增绵羊假定KRTAP27-1序列,对549只新西兰罗姆尼羊PCR-SSCP检测后发现4个等位基因,(A-D),共6种基因型(AA、AB、AC、BB、BC和BD);测序结果与人类KRTAP27-1基因序列比对具有高度同源性,可确定扩增序列即为绵羊KRTAP27-1,定位于绵羊1号染色体,属高硫蛋白(HS-KAP)。检测到5个SNPs,其中2个为非同义突变,在c.72C/A和c.442T/G引起P.Asp24Glu和P.Ser148Pro的氨基酸改变。等位基因B的存在与绵羊GFW、CFW和MSL的增加相关(P<0.05)。结果说明KRTAP27-1可以作为绵羊产毛量的潜在分子标记。(6)以绵羊KRT81(登录号NM002281)序列为参考设计引物,对402只新西兰罗姆尼羊进行PCR-SSCP检测,结果发现3个等位基因(A、B和C),在编码区存在一处24-bp的插入。羊毛表型性状的关联性分析发现,C的存在与新西兰罗姆尼羊GFW和CFW的增加相关(P<0.05);A的存在对新西兰罗姆尼羊GFW有降低的趋势(P=0.061<0.2);B的存在对新西兰罗姆尼羊CFW的降低相关(P<0.05),并使新西兰罗姆尼羊的产毛率有降低的趋势(P=0.067<0.2)。结果表明,KRT81可作为提高新西兰罗姆尼羊羊毛产量的候选基因。结论:本论文中涉及的研究鉴定出绵羊KAPs家族2个新成员,分别是:KRTAP20-1和KRTAP27-1。检测发现绵羊KRTAP6-1、KRTAP8-1、KRTAP15-1、KRTAP20-1、KRTAP27-1和KRT81的变异都与羊毛性状相关,可以作为羊毛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候选基因。
二、绵羊和山羊胴体的感官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绵羊和山羊胴体的感官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组学的放牧和舍饲羊肉鉴别方法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肉羊生产及发展现状 |
1.2 羊肉质量分级及评价指标 |
1.3 放牧和舍饲羊肉品质研究 |
1.4 羊肉营养品质主要影响因素 |
1.4.1 品种 |
1.4.2 饲养方式 |
1.4.3 营养供给 |
1.4.4 性别 |
1.4.5 年龄 |
1.4.6 屠宰加工 |
1.4.7 部位 |
1.4.8 流通方式 |
1.5 代谢组学概述 |
1.5.1 代谢组学样品前处理 |
1.5.2 代谢组学数据采集平台 |
1.5.3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与分析 |
1.5.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1.5.5 代谢组学在肉品鉴别分析中的应用 |
1.6 脂质组学 |
1.7 转录组学 |
1.8 组学间联合分析 |
1.9 本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9.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9.2 研究内容 |
1.9.3 创新点 |
1.9.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差异成分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样品采集 |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4 样品前处理 |
2.2.5 仪器条件 |
2.2.6 数据处理 |
2.2.7 潜在标志物的鉴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
2.3.2 数据质量控制 |
2.3.3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PCA分析 |
2.3.4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OPLS-DA分析 |
2.3.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2.3.6 实际样本对模型的验证 |
2.3.7 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非靶向脂质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差异成分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样品采集 |
3.2.3 样品前处理 |
3.2.4 仪器条件 |
3.2.5 数据处理 |
3.2.6 潜在标志物的鉴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
3.3.2 数据质量控制 |
3.3.3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PCA分析 |
3.3.4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OPLS-DA分析 |
3.3.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3.3.6 实际样本对模型的验证 |
3.3.7 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靶向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差异成分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样品采集 |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2.4 样品前处理 |
4.2.5 仪器条件 |
4.2.6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数据质量控制 |
4.3.2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PCA分析 |
4.3.3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聚类分析(HCA) |
4.3.4 生物标志物的ROC分析 |
4.3.5 实际样本对模型的验证 |
4.3.6 部分生物标志物的相对定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转录组分析及相关通路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试剂 |
5.2.1 材料 |
5.2.2 试剂 |
5.2.3 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样品采集 |
5.3.2 总RNA提取与检测 |
5.3.3 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RNA质量分析 |
5.4.2 RNA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5.4.3 测序样本相关性分析 |
5.4.4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5.4.5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
5.4.6 差异基因KEGG分析 |
5.4.7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 |
5.4.8 AMPK信号通路 |
5.5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
5.6 多组学关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极性差异代谢物分析 |
6.2 基于非靶向脂质组学的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非极性差异代谢物分析 |
6.3 基于靶向组学对不同饲养方式羊肉中极性和非极性差异代谢物研究 |
6.4 不同饲养方式羊肉转录组分析及相关通路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国内外羊产业发展现状 |
1.1.1 国内外羊产业发展概况 |
1.1.2 饲养方式对羊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
1.2 羊肉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
1.2.1 色泽 |
1.2.2 嫩度 |
1.2.3 风味 |
1.2.4 保水性 |
1.2.5 pH值 |
1.3 骨骼肌纤维概况 |
1.3.1 骨骼肌纤维的结构 |
1.3.2 骨骼肌纤维的分类及其鉴定 |
1.3.3 影响骨骼肌纤维组成的因素 |
1.4 骨骼肌纤维与肉品质的关系 |
1.4.1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色泽的影响 |
1.4.2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
1.4.3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风味的影响 |
1.4.4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保水性的影响 |
1.4.5 骨骼肌纤维对肌肉宰后p H值的影响 |
1.5 调控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分子机制 |
1.5.1 Ca~(2+)信号途径 |
1.5.2 AMPK信号途径 |
1.5.3 PPARβ/δ信号途径 |
1.6 蛋白组学在肉品质和肌纤维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
1.7 骨骼肌纤维特性的调控方式 |
1.7.1 不饱和脂肪酸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调控 |
1.7.2 乳酸菌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调控 |
1.7.3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调控 |
1.8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以及技术路线 |
1.8.1 研究内容 |
1.8.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8.3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设计 |
2.2.1 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差异性研究 |
2.2.2 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肉肌纤维特性的差异性研究 |
2.2.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影响机制的研究 |
2.2.4 改善圈养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技术研究 |
2.3 试验方法 |
2.3.1 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测定 |
2.3.2 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的测定 |
2.3.3 肌纤维特性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2.3.4 差异蛋白组学的测定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影响 |
3.1.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3.1.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肉品质指标的影响 |
3.1.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营养成分的影响 |
3.1.4 小结 |
3.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
3.2.1 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ATPase染色结果 |
3.2.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My HC 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3.2.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相关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
3.2.4 小结 |
3.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影响机制的研究 |
3.3.1 饲养方式对肌纤维特性相关调控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3.2 不同饲养方式下肌纤维特性相关差异蛋白的分析 |
3.4 改善圈养苏尼特羊肉用品质的技术研究 |
3.4.1 日粮添加亚麻籽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 |
3.4.2 日粮添加乳酸菌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 |
3.4.3 增加运动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黑头杜泊羊与和丰本地绵羊杂交后代羔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饲养管理 |
1.2.2 试验日粮和饲喂方法 |
1.2.3 饲喂方式 |
1.2.4 屠宰试验 |
1.3 检测指标 |
1.3.1 屠宰性能检测指标 |
1.3.2 肉品质检测指标 |
1.3.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杜泊羊杂交后代羔羊与本地绵羊羔羊生长性能比较 |
2.2 杂交后代羔羊与本地绵羊羔羊屠宰性能比较 |
2.3 6月龄杂交后代羔羊与本地绵羊羔羊肉品质比较 |
2.4 6月龄杂交后代羔羊与本地绵羊羔羊肉品质养分含量比较 |
3 讨论 |
3.1 杜泊羊杂交后代羔羊与本地绵羊羔羊生长性能比较 |
3.2 6月龄杂交后代羔羊与本地绵羊羔羊屠宰性能比较 |
3.3 6月龄杂交后代羔羊与本地绵羊羔羊肉品质比较 |
3.4 6月龄杂交后代羊与本地绵羊肉品质养分含量比较 |
4 结论 |
(4)湖羊养殖技术优化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湖羊生产及育种现状 |
1.2 肉羊育种主要技术介绍 |
1.2.1 最佳线性无偏估计 |
1.2.2 标记辅助选择 |
1.2.3 基因组选择 |
1.3 肉羊基因组选择育种进展 |
1.3.1 GS在羊育种中的应用 |
1.3.2 GS育种的优势与缺陷 |
1.3.3 GS在我国肉羊育种中的展望 |
1.4 协同育种技术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湖羊基因组选择育种设计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场育种现状 |
2.2.2 育种目标 |
2.2.3 GS常见算法 |
2.2.4 GEBV准确性 |
2.2.5 表型测定 |
2.2.6 血样样品采集 |
2.3 结果 |
2.3.1 参考群的构建与更新方案 |
2.3.2 候选群的测定与选留方案 |
2.3.3 样品采集与基因分型方案 |
2.3.4 GEBV的计算与验证方案 |
2.4 讨论 |
2.4.1 试验场湖羊GS策略探讨 |
2.4.2 低成本基因组选择策略探讨 |
第三章 微卫星鉴定湖羊家系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 |
3.3.1 DNA质检结果 |
3.3.2 荧光PCR结果 |
3.3.3 微卫星等位基因统计分析及排除概率 |
3.3.4 家系划分鉴定结果 |
3.4 讨论 |
3.4.1 微卫星在亲缘关系鉴定中的应用 |
3.4.2 基于微卫星鉴定湖羊家系 |
第四章 寒旱地区湖羊35日龄早期断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动物与分组 |
4.2.2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数据质控 |
4.3.2 各阶段羔羊体重对比 |
4.3.3 各阶段羔羊增重对比 |
4.3.4 羔羊断奶时成活率对比 |
4.4 讨论 |
4.4.1 常见羔羊早期断奶方法 |
4.4.2 饲养密度对畜禽成长发育的影响 |
4.4.3 哺乳期羔羊行为学分析 |
第五章 反刍专用甜菜碱对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5.2.2 试验材料 |
5.2.3 试验设计 |
5.2.4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甜菜碱对育肥羊全群生长性能的影响 |
5.3.2 不同育肥阶段和体重等级下甜菜碱对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羊肉品质差异研究与胴体分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羊肉产业的发展 |
1.1.1 国内外羊肉产业发展现状 |
1.1.2 内蒙古地区羊肉产业发展现状 |
1.2 内蒙古乌拉特山羊简介 |
1.3 羊肉品质研究进展 |
1.4 羊肉品质评定指标 |
1.4.1 肉的pH值 |
1.4.2 肉的嫩度 |
1.4.3 肉的色泽 |
1.4.4 肉的风味 |
1.4.5 羊肉的营养成分 |
1.5 影响羊肉品质的因素 |
1.5.1 品种 |
1.5.2 年龄 |
1.5.3 性别 |
1.5.4 饲养方式 |
1.5.5 饲料营养 |
1.5.6 宰前管理 |
1.6 国内外羊胴体分级标准及进展 |
1.7 羊胴体分级方法与意义 |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9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样品 |
2.1.2 试验地点 |
2.1.3 试验仪器 |
2.1.4 试验药品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 |
2.3.2 羊肉品质测定 |
2.3.3 营养物质测定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肉品质差异性分析 |
3.1.1 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屠宰性能及胴体品质差异性分析 |
3.1.2 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肉食用品质差异性分析 |
3.1.3 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肉营养品质差异性分析 |
3.2 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肉氨基酸差异性分析 |
3.2.1 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肉背最长肌氨基酸差异性分析 |
3.2.2 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肉股二头肌氨基酸差异性分析 |
3.3 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肉脂肪酸含量差异性分析 |
3.3.1 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背最长肌脂肪酸差异性分析 |
3.3.2 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股二头肌脂肪酸含量差异性分析 |
3.4 乌拉特山羊胴体性能与肉品质的相关性(背最长肌为例) |
3.5 乌拉特山羊胴体分级标准制定 |
3.5.1 乌拉特山羊胴体分级指标采集 |
3.5.2 乌拉特山羊胴体指标相关性分析 |
3.5.3 乌拉特山羊胴体分级标准 |
3.5.4 乌拉特山羊等级标准与屠宰性能差异性分析 |
3.5.5 乌拉特山羊等级标准与屠宰性能相关性分析(胴体重为例)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沙葱提取物对肉羊体脂4-烷基支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语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膻味相关物质组成及合成机制 |
1.2.1 4-烷基支链脂肪酸 |
1.2.2 3-甲基吲哚和4-甲基苯酚 |
1.2.3 脂肪酸氧化产物和硬脂酸 |
1.3 膻味相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方法 |
1.3.1 膻味相关物质提取与分离 |
1.3.2 膻味相关物质的检测 |
1.4 膻味相关物质合成的影响因素 |
1.4.1 饲养方式和饲粮组成 |
1.4.2 饲料添加剂 |
1.4.3 遗传因素 |
1.4.4 组织部位 |
1.4.5 其它因素 |
1.5 膻味相关物质代谢及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
1.6 沙葱及其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
1.6.1 沙葱及其提取物的生物学活性成分 |
1.6.2 沙葱及其提取物对肉羊生产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1.6.3 沙葱及其提取物对肉羊羊肉品质和风味影响 |
1.6.4 沙葱及其提取物对肉羊机体抗氧化机能的影响 |
1.6.5 沙葱及其提取物对肉羊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
1.6.6 沙葱及其提取物的其它生物学活性作用 |
1.7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反刍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1.8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
1.8.1 立题依据 |
1.8.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9 技术路线图 |
2 试验研究 |
2.1 沙葱及其提取物对肉羊各部位脂肪组织4-烷基支链脂肪酸沉积与分布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1.3 检测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沙葱及其提取物对羊体脂4-烷基支链脂肪酸合成候选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数据分析 |
2.2.3 检测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沙葱醇提物对小尾寒羊肾周脂肪组织蛋白质组学特征的影响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数据分析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沙葱醇提物对小尾寒羊肾周脂肪组织代谢组学特征的影响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数据分析 |
2.4.3 结果与分析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2.5 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探究沙葱提取物的除膻机理 |
2.5.1 材料与方法 |
2.5.2 数据分析 |
2.5.3 结果分析 |
2.5.4 讨论 |
2.5.5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与总体结论 |
3.1 总体讨论 |
3.1.1 绵羊膻味物质组成及与饲粮组成的关系 |
3.1.2 消费者对羊肉及羊肉制品的看法 |
3.1.3 沙葱及其提取物确有提高生产性能,改善羊肉风味,降低羊肉膻味的功效 |
3.1.4 沙葱及其提取物活性成分及对羊肉风味的影响 |
3.1.5 沙葱醇提物对小尾寒羊体脂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的影响 |
3.2 总体结论 |
3.3 主要创新点 |
3.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内蒙古地区羊肉营养成分快速检测与分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内蒙古羊产业概况 |
1.2 羊肉营养成分 |
1.2.1 水分 |
1.2.2 蛋白质 |
1.2.3 肌内脂肪 |
1.2.4 脂肪酸 |
1.3 羊肉分级标准简述 |
1.4 近红外光谱介绍 |
1.4.1 近红外光谱基础理论 |
1.4.2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优缺点 |
1.4.3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 |
1.4.4 近红外光谱预处理方法 |
1.4.5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建模方法 |
1.4.6 近红外光谱模型的评价标准 |
1.4.7 近红外光谱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研究一、羊肉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数据库的构建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样本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粗脂肪含量数据库的构建 |
2.2.2 粗蛋白含量数据库的构建 |
2.2.3 脂肪酸数据库的构建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羊肉不同部位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测量结果与分析 |
2.3.2 品种间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差异性分析 |
2.3.3 肉中脂肪酸含量测量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研究二、常量营养成分近红外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样本 |
3.1.2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近红外光谱扫描 |
3.2.2 近红外光谱预处理 |
3.2.3 偏最小二乘法建模(PLS) |
3.2.4 样本的划分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近红外光谱扫描结果与分析 |
3.3.2 近红外光谱前处理结果与分析 |
3.3.3 羊肉常量营养成分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 |
3.3.4 近红外常量预测模型的应用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研究三、羊肉微量营养成分近红外预测模型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样本 |
4.2 研究方法 |
4.2.1 光谱采集 |
4.2.2 光谱预处理 |
4.2.3 建模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模型的建立 |
4.3.2 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脂肪酸建模结果 |
4.3.3 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建模结果 |
4.3.4 支持向量回归建模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8)利用高通量测序解析隆林山羊与努比亚山羊的遗传差异及表达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山羊的起源与品种特性 |
1.1.1 山羊的起源与驯化 |
1.1.2 中外山羊品种的遗传资源与特性 |
1.1.3 本研究涉及到的山羊品种介绍 |
1.2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方法及在山羊上的应用 |
1.2.1 山羊全基因组测序 |
1.2.2 选择信号及其检测方法 |
1.2.3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在山羊上的应用 |
1.3 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形成机制、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
1.3.1 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形成机制 |
1.3.2 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分析方法 |
1.3.3 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在畜牧业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试验群体构建和表型差异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动物 |
2.2.2 繁殖率和羔羊成活率统计 |
2.2.3 体重及体尺的测量 |
2.2.4 产肉性能的测定 |
2.2.5 肉品质指标测定 |
2.2.6 肌肉的营养成分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体型外貌差异 |
2.4.2 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繁殖性能差异 |
2.4.3 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生长性能差异 |
2.4.4 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屠宰性能差异 |
2.4.5 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肉质性状差异 |
2.4.6 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
3.2.2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
3.2.3 基因组文库构建及测序 |
3.2.4 比对、注释和基因变异的检测 |
3.2.5 InDel数量、长度的统计 |
3.2.6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
3.2.7 全基因组受选择区域的鉴定 |
3.2.8 受选择区域内基因的注释与富集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DNA提取结果 |
3.3.2 重测序结果 |
3.3.3 全基因组遗传变异 |
3.3.4 选择信号检测 |
3.4 讨论 |
3.4.1 基因组测序 |
3.4.2 变异比较分析 |
3.4.3 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 |
3.4.4 与消化代谢相关的候选基因 |
3.4.5 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
3.4.6 与泌乳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
3.4.7 与产肉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
3.4.8 与免疫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
3.5 小结 |
第四章 努隆杂交F1代的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
4.2.2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4.2.3 文库构建及测序 |
4.2.4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
4.2.5 转录组数据比对、拼接和表达计算 |
4.2.6 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分析 |
4.2.7 特异表达的等位基因功能富集 |
4.2.8 关键的特异表达的等位基因鉴定 |
4.3 结果 |
4.3.1 努隆杂交F1代54 个组织样品总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
4.3.2 转录组测序结果 |
4.3.3 基因表达水平分类统计分析 |
4.3.4 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分析 |
4.3.5 特异表达等位基因的组织特异性 |
4.3.6 特异表达等位基因的功能富集 |
4.3.7 38 个关键的特异表达等位基因 |
4.4 讨论 |
4.4.1 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 |
4.4.2 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 |
4.4.3 与消化代谢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 |
4.4.4 与泌乳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 |
4.4.5 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 |
4.4.6 与湿热环境的适应力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 |
4.4.7 与产肉性状相关的特异性表达基因 |
4.5 小结 |
第五章 9个关键候选基因在不同月龄努隆杂交F1代的不同组织中的定量表达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
5.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5.2.3 RNA提取和RNA质量检测 |
5.2.4 cDNA合成 |
5.2.5 引物设计及合成 |
5.2.6 重要关键候选基因表达的定量检测 |
5.2.7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RNA质量检测 |
5.3.2 不同月龄的乳腺组织关键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 |
5.3.3 不同月龄的皮肤组织中关键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 |
5.3.4 不同月龄的骨头组织中关键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 |
5.3.5 不同月龄的肌肉组织中关键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 |
5.3.6 不同月龄的脂肪组织中关键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 |
5.3.7 同一生长时期努隆杂交F1 山羊5 种组织中PODXL基因表达差异 |
5.3.8 同一生长时期努隆杂交F1 山羊4 种组织中RPS8 基因表达差异 |
5.4 讨论 |
5.4.1 PODXL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月龄的表达差异 |
5.4.2 RPS8 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月龄的表达差异 |
5.5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胃肠道菌群、脂肪酸代谢和羊肉品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1 中国肉羊产业发展概述 |
1.1 中国肉羊产业发展的现状 |
1.2 中国肉羊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 |
1.2.1 肉羊产业在畜牧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
1.2.2 饲养方式以散养为主,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 |
1.3 肉羊产业发展区域化明显 |
1.4 内蒙古羊产业发展现状 |
1.4.1 内蒙羊饲养规模在不断扩大 |
1.4.2 羊肉产业的比重增加 |
1.4.3 内蒙古地区饲养模式的分析 |
2 苏尼特羊 |
3 羊肉品质的评定 |
3.1 pH值 |
3.2 肉的色泽 |
3.3 肉的嫩度 |
3.4 肉的风味 |
3.5 肉营养成分分析 |
4 脂肪酸代谢 |
4.1 脂肪酸 |
4.2 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 |
5 胃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
5.1 胃肠道微生物 |
5.2 胃肠道菌群生理功能 |
5.2.1 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
5.2.2 营养代谢功能 |
5.2.3 免疫功能 |
5.3 影响胃肠道菌群的因素 |
5.3.1 动物日粮 |
5.3.2 动物基因型 |
5.3.3 动物年龄 |
5.3.4 其他因素 |
5.4 胃肠道菌群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
6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
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6.2 技术路线 |
二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样品采集 |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
2 实验设计 |
3 实验方法 |
3.1 屠宰性能测定 |
3.2 胴体等级测定 |
3.3 羊肉食用品质测定 |
3.4 常规营养物质测定 |
3.5 脂肪酸的测定 |
3.5.1 脂肪酸的提取 |
3.5.2 气相质谱条件 |
3.6 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3.6.1 RNA的提取和检测 |
3.6.2 RNA反转录 |
3.6.3 引物扩增效率和扩增产物验证 |
3.6.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7 血液指标的测定 |
3.8 胃肠道菌群测定 |
3.8.1 DNA抽提和PCR扩增 |
3.8.2 Illumina Miseq测序 |
3.8.3 优化数据处理 |
3.9 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
3.9.1 样品前处理 |
3.9.2 气相质谱条件 |
3.9.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 数据分析 |
三 结果与分析 |
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和羊肉品质的影响 |
1.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1.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胴体品质的影响 |
1.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食用品质的影响 |
1.3.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肉pH的影响 |
1.3.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肉色泽的影响 |
1.3.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肉嫩度和熟肉率的影响 |
1.4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常规营养物质的影响 |
1.5 苏尼特羊屠宰性能与胴体品质间相关性分析 |
1.6 苏尼特羊羊肉品质间相关性分析(背最长肌为例) |
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酸代谢的影响研究 |
2.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影响 |
2.1.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背最长肌中脂肪酸的影响 |
2.1.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股二头肌中脂肪酸的影响 |
2.1.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皮下脂肪中脂肪酸的影响 |
2.1.4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尾部脂肪中脂肪酸的影响 |
2.1.5 苏尼特羊不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差异分析 |
2.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组织中脂肪酸代谢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2.1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2.2.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酸代谢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2.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血液代谢物的影响 |
2.4 肌内脂肪含量与脂肪酸代谢基因的相关性 |
2.5 脂肪酸与脂肪代谢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
2.6 血液代谢物与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胃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
3.1 瘤胃菌群 |
3.1.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瘤胃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3.1.2 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瘤胃菌群组成分析 |
3.1.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瘤胃菌群的影响 |
3.1.4 不同饲养模式下苏尼特羊瘤胃菌群功能预测 |
3.1.5 饲养模式对苏尼特羊瘤胃菌群代谢物的影响 |
3.2 肠道菌群 |
3.2.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3.2.2 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肠道菌群组成分析 |
3.2.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肠道菌群的影响 |
3.2.4 不同饲养模式下苏尼特羊肠道菌群功能预测 |
3.2.5 饲养模式对苏尼特羊肠道菌群代谢物的影响 |
3.3 苏尼特羊胃肠道部位菌群分析 |
3.3.1 不同胃肠道部位菌群α多样性比较分析 |
3.3.2 门水平上不同胃肠道部位菌群组成分析 |
3.3.3 属水平上不同胃肠道部位菌群组成分析 |
3.3.4 苏尼特羊不同胃肠道部位菌群β-多样性分析 |
3.4 胃肠道菌群与其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 |
3.4.1 瘤胃菌群与其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
3.4.2 肠道菌群与其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
3.5 胃肠道菌群与脂肪酸代谢相关性分析 |
3.5.1 瘤胃菌群与脂肪酸组成相关性分析 |
3.5.2 瘤胃菌群与脂肪酸代谢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
3.5.3 肠道菌群与脂肪酸组成相关性分析 |
3.5.4 肠道菌群与脂肪酸代谢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
3.6 胃肠道菌群与血脂指标相关性分析 |
3.6.1 瘤胃菌群与血脂指标相关性分析 |
3.6.2 肠道菌群与血脂指标相关性分析 |
4 营养水平对脂肪酸代谢和胃肠道菌群影响的机理研究 |
4.1 亚麻籽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
4.2 亚麻籽对苏尼特羊羊肉品质的影响 |
4.3 亚麻籽对苏尼特羊羊肉中理化指标的影响 |
4.4 亚麻籽对苏尼特羊羊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5 亚麻籽对苏尼特羊瘤胃菌群的影响 |
4.5.1 亚麻籽对苏尼特羊瘤胃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4.5.2 饲喂亚麻籽条件下苏尼特羊瘤胃菌群结构组成分析 |
4.6 亚麻籽对苏尼特羊肠道菌群的影响 |
4.6.1 亚麻籽对苏尼特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4.6.2 饲喂亚麻籽条件下苏尼特羊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分析 |
四 讨论 |
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胴体等级和羊肉品质的影响 |
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酸代谢的影响研究 |
2.1 饲养方式对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2 不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分析 |
2.3 饲养方式对脂肪组织中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
2.4 脂肪酸代谢基因与脂肪酸沉积的关系 |
2.5 饲养方式对血液代谢物的影响 |
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胃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
3.1 饲养方式对动物胃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3.2 饲养方式对反刍动物胃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3.3 胃肠道菌群与脂肪酸代谢的关系 |
4 营养水平对脂肪酸代谢和胃肠道菌群影响的机理研究 |
4.1 亚麻籽对育肥羊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
4.2 亚麻籽对育肥羊羊肉品质的影响 |
4.3 亚麻籽对育肥羊羊肉脂肪酸的影响 |
4.4 饲喂亚麻籽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 |
五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绵羊角蛋白基因鉴定及毛用性状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主要缩略词 |
氨基酸缩写对照表 |
第一章 综述 |
1.1 引言 |
1.2 羊毛业 |
1.2.1 世界羊毛业现状 |
1.2.2 新西兰羊毛业现状 |
1.3 羊毛生长发育机理及形态结构 |
1.3.1 毛囊的结构组成 |
1.3.2 羊毛纤维的形态结构 |
1.3.3 羊毛纤维的结构和特性 |
1.3.4 羊毛性状的遗传力 |
1.3.5 羊毛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 |
1.4 羊毛表型性状 |
1.5 遗传标记在绵羊毛用性状改良中的应用 |
1.6 羊毛角蛋白 |
1.6.1 角蛋白中间丝蛋白(KIFs)的分类 |
1.6.2 角蛋白关联蛋白(KAPs)的分类 |
1.6.3 角蛋白中间丝蛋白基因(KRTs)多态与羊毛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1.6.4 角蛋白关联蛋白基因(KRTAPs)多态与羊毛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来源 |
2.1.1 试验动物 |
2.1.2 羊毛收集 |
2.1.3 血样采集和DNA提取 |
2.1.4 羊毛数据测量 |
2.1.5 试验中所用主要仪器和试剂配方 |
2.2 试验方法 |
2.2.1 PCR |
2.2.2 SSCP凝胶分析 |
2.2.3 等位基因序列测序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2.3 基因单倍型连锁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KRTAP家族新基因鉴定 |
3.1.1 绵羊KRTAP20-1 的鉴定 |
3.1.2 绵羊KRTAP27-1 的鉴定 |
3.2 基因变异分析 |
3.2.1 绵羊KRTAP6-1 多态性分析 |
3.2.2 绵羊KRTAP8-1 多态性分析 |
3.2.3 绵羊KRTAP15-1 多态性分析 |
3.2.4 绵羊KRTAP20-1 多态性分析 |
3.2.5 绵羊KRTAP27-1 多态性分析 |
3.2.6 新西兰罗姆尼羊KRT81 多态性分析 |
3.3 羊毛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
3.3.1 KRTAP6-1 多态性与羊毛性状的相关性 |
3.3.2 KRTAP8-1 多态性与羊毛性状的相关性 |
3.3.3 KRTAP15-1 多态性与羊毛性状的相关性 |
3.3.4 KRTAP20-1 多态性与羊毛性状的相关性 |
3.3.5 KRTAP27-1 多态性与羊毛性状的相关性 |
3.3.6 KRT81 多态性与羊毛性状的相关性 |
3.4 基因连锁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分子标记在绵羊育种中的应用 |
4.2 PCR-SSCP和测序相结合的SNPs检测技术 |
4.3 基因变异与相关性分析 |
4.3.1 KRTAP6-1 基因 |
4.3.2 KRTAP8-1 基因 |
4.3.3 KRTAP15-1 基因 |
4.3.4 KRTAP20-1 基因 |
4.3.5 KRTAP27-1 基因 |
4.3.6 KRT81 基因 |
4.4 基因连锁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 |
6.1 创新点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一) |
导师简介(二) |
导师简介(三) |
四、绵羊和山羊胴体的感官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组学的放牧和舍饲羊肉鉴别方法与机制研究[D]. 王济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侯艳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黑头杜泊羊与和丰本地绵羊杂交后代羔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研究[J]. 采复拉·大木拉,陶卫东,叶尔达·乌兰巴依尔,陶天明,赛迪古丽·赛买提,帕娜尔·衣都拉,张敏,何茜,段新华.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21(01)
- [4]湖羊养殖技术优化与应用[D]. 赵志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不同地区乌拉特山羊羊肉品质差异研究与胴体分级[D]. 邢路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沙葱提取物对肉羊体脂4-烷基支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刘旺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7]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内蒙古地区羊肉营养成分快速检测与分级的研究[D]. 车天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利用高通量测序解析隆林山羊与努比亚山羊的遗传差异及表达差异[D]. 曹艳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9]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胃肠道菌群、脂肪酸代谢和羊肉品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王柏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绵羊角蛋白基因鉴定及毛用性状关联性研究[D]. 李文浩. 甘肃农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