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晋文明的窗口──山西省博物馆(论文文献综述)
孟雪婧[1](2021)在《方言文化在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形象,这些独特的形象不管是从城市的地理特征还是自然景观来看都有很明显的差异。纵观成功的城市品牌案例,都有自己明确的城市定位,都注重城市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品牌形象个性化的塑造。本文主要通过方言应用于城市品牌形象推广的实践研究,通过直观、容易接受的地域方言结合当地标志性元素,赋予品牌独特的视觉形象让观众关注城市品牌,同时接受城市品牌。方言运用到品牌推广中是一个火热的趋势,首先需要通过分析当下国内外在品牌推广中运用方言的实例,探讨方言在城市品牌形象推广中应用的可行性。本文尝试以视觉设计的形式表现山西方言,进行城市品牌形象的海报设计,结合当代的审美,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去研究城市品牌的推广。并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探索,传播山西方言,重塑山西文化尽绵薄之力。借此研究能为其他地区方言的传播及文化资源开发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与视野。
岳娜,张一燕[2](2021)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山西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新思考》文中指出博物馆拥有丰富、独特、高品位旅游资源,在保存历史文化、展示民族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旅游在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成为人民向往美好生活一部分的同时,自身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山西省内博物馆建设发展情况,从山西省内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从消费者产品需求现状等方面阐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山西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新思考。
徐琳岚[3](2020)在《城市传播学视角下公厕文化对城市形象的影响研究 ——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地快速发展,城市形象作为城市“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城市主体的重视,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在增添城市吸引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的竞争力。城市形象离不开城市文化的塑造,“城市文化资本”建构着城市形象,推动着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形象地建构过程就是一个对外传播与扩散的过程。如何立足于城市文化,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发展问题。城市作为现代生活开展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厕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均服务于城市主体,而主体体验影响着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感知、认同和传播。本文作为探索性研究,在已有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城市传播学视角,将城市公厕看作是传播城市形象的媒介、解读城市内涵的文本以及蕴含城市文化的符号,使用城市文化资本对城市形象影响的理论来探讨临汾公厕文化对临汾城市形象的影响。通过已有的文献梳理出公厕文化与城市形象的特点,并结合前人的城市文化资本测量模型和城市形象测量模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临汾公厕文化对临汾城市形象影响的测量模型。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临汾公厕文化的客体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三个维度对临汾城市的环境形象、经济形象和组织形象的影响。研究表明:临汾公厕文化对临汾城市的经济形象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临汾公厕文化对临汾城市组织形象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临汾公厕文化对临汾城市环境形象存在有限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内容进一步验证和探究造成这一研究结果的原因并给出提升的对策和建议,为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给出相应的理论支撑,也为不同城市结合自身独特文化和城市内涵来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提供借鉴思路。
陈汾霞[4](2019)在《山西青铜博物馆:聚国之重器,汇晋地青铜之美》文中研究指明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切期待下,中国规模最大的青铜专题博物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在龙城太原长风商务区开馆。山西历史文化厚重,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战略部署,着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全省文化建设各方面都谱写了新时代的亮丽篇章。
邱军辉[5](2019)在《三晋古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晋古玺属于古玺印中较为工稳的一路,就目前古玺印出土的数量来看,三晋古玺所占的比例较大,其章法和文字的多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篇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三晋古玺,希望能对三晋古玺做一个全面的梳理,从而解决篆刻创作中遇到的问题。第一部分是从篆刻艺术的角度把三晋古玺的章法分为十一类,并探索出其风格形成的原因是三晋文字的字形多变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高度发达。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三晋古玺对后世的影响,元明时期随着古玺印被大量出土和古文字学的逐渐兴起,加之文人介入篆刻创作,使古玺印受到了印人们的关注。清朝以后,金石考据学更加繁荣,古玺印章收藏之风盛行,并且涌现了大量的印谱,因此,受三晋古玺影响的篆刻家逐渐增多,如黄牧甫、朱复戡、吴朴堂等人。三晋古玺对当代篆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篆刻类的专项展览中,三晋古玺风格类的印章所占比重较大。第三部分主要是结合三晋古玺的研究和创作实践,对三晋古玺的一些细微认识和创作观念进行了阐释。
于飞[6](2017)在《山西大院民居木雕饰品艺术特征的重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深厚地域文化积累的地区,从中国古代木雕艺术结构来看,木雕艺术从唐宋时期的古建筑木雕装饰艺术特征中凸现出来,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文章以山西民间木雕遗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晋商民居大院为例,通过调研走访山西近代民俗大院建筑木雕饰件来剖析山西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木雕文化,分别从山西特有的建筑木雕饰品特征,以及家具木雕饰品的应用,详细剖析了山西民间民俗建筑和家具木雕饰品文化的特征。充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不同时代山西省民间大院建筑背后的艺术形式和取得的艺术成就。
赵觅雪[7](2016)在《“三源文化”在临汾古城遗址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遗址公园是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模式,它是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很好的形式。很多历史遗址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将遗址公园景观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能够深刻把握遗址的历史文脉和其所在的地域文化特征,凸显出遗址的价值,使遗址公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临汾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城市,域内遗留的丰富的文化遗存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也为临汾的城市建设创造了宝贵的财富。“三源文化”是临汾地域文化特征的整体概括,它的提出和应用对提升临汾的城市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遗址公园景观中的地域文化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归纳与演绎等方法,首先从遗址公园与地域文化的相关理论入手,提出了地域文化与遗址公园之间互不可分的密切关系;然后对临汾城市特质和地域文化脉系进行系统整理,推导出“三源文化”的深刻内涵,归纳出临汾城市景观中的地域特色;最后以临汾的典型代表—古城遗址公园对“三源文化”的运用展开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分析出古城遗址公园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原则与方式,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意见,旨在为中小城市遗址公园的建设提出可供借鉴的内容,从而使具有明显历史文化个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遗址公园成为带动中小城市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构成。
周佳妮[8](2016)在《博览建筑的文化属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全球博览事业蓬勃发展,博览建筑正在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价值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化属性是博览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最重要的属性,博览建筑文化属性的成功表达更是优秀建筑设计的关键。本文以博览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的视角切入,基于类型学、现象学、符号学等相关建筑学理论,结合大量优秀建筑创作实例,对当代博览建筑的文化发展趋向以及基地环境、建筑空间、建筑造型、建筑表皮各方面的文化表征展开研究,从而总结出博览建筑文化性在建筑形式方面的表达方法,为当下建设热潮中的博览建筑创作实践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五部分,首先对课题的相关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进行论述。其次,对博览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文化属性概念做阐述,总结当代博览建筑的设计特点,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从整体把握,对当下我国博览建筑文化属性的发展趋向进行研究探讨。第四部分从广义的建筑形式方面对博览建筑文化属性进行研究,分别从选址、建筑空间、建筑造型到建筑表皮细部分析建筑文化内涵的体现。最后对全文做总结,并对今后的博览建筑设计进行了展望。
王瑜[9](2015)在《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民族进步的阶梯,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显着增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党中央对加强文化改革和推动文化发展做出明确指示,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生活实际,坚持为人民服务,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创造力。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城市社区的管理和建设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公民的精神和心理世界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社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娱乐休闲的新型场所,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灵魂,集中反映了一定地域范围内居民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精神面貌等,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本文以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为调查研究对象,在总结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和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试图从困境和不足中提出合理可行的改善对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阐述,进一步论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对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等相关概念进行解释,指出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并介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理论,以便人们对社区文化建设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第三部分对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概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经过实际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在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居民参与积极性等方面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第四部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受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度不高、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滞后、人、财、物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为下文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第五部分针对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改善措施,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大物质和人才方面的投入,希望社区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真正发挥其功效,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史凌霄[10](2014)在《晋南新农村聚落景观的整治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落景观作为农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自然元素和人文内容,充分展现着农村景观演变发展的历史。在农村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聚落规划因得不到科学的指导,生产、生活、生态问题也逐渐出现,对于农村的发展和可持续性有很大的挑战,就农民不拆旧房而形成的“空心村”对土地资源形成了很大的浪费[1];盲目模仿城市景观造成的建筑及景观样式混乱,地域文化流失;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忽视当地地理环境,无论山地、盆地都照搬平原地区的整治规划模式等问题。因此,新农村聚落景观的整治规划成为了目前农村发展的热点问题,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它是建设既具有新时代乡村气息,又能促进农村产业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聚落景观环境的必要途径。本文以山西省晋南地区为例,通过了解晋南的地理环境,分析出当地农村聚落的分类、特点以及景观构成要素;然后,在尊重地域特征的前提下,从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民居建筑、景观绿化等方面总结出目前晋南农村聚落景观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详实的考证与分析;再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现实,确定新农村聚落景观的整治规划原则,然后,从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整治、民居建筑整治、景观绿化与经济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科学的、可实施性的解决规划方案;最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山西省运城市丰村的整治规划设计为例,对所研究的理论进行验证。以上情况都对晋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晋文明的窗口──山西省博物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晋文明的窗口──山西省博物馆(论文提纲范文)
(1)方言文化在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论文研究方法 |
一、城市品牌 |
(一)城市品牌概述 |
(二)城市品牌形象特征 |
1.城市品牌形象的独特与普遍传播性 |
2.城市品牌形象的主客观性 |
3.城市品牌形象的稳定与发展性 |
(三)城市品牌发展状况 |
1.国内城市品牌发展状况 |
2.国外城市品牌发展状况 |
二、方言文化 |
(一)方言含义 |
(二)方言分类 |
(三)方言文化 |
三、城市方言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 |
(一)城市品牌文化研究 |
(二)城市方言视觉设计创意 |
1.图文结合 |
2.文字设计创意 |
(三)方言文化与城市品牌塑造的意义 |
(四)方言创意设计在城市品牌形象中的实例 |
四、山西品牌视觉表现应用实践 |
(一)题材选择 |
1.了解山西方言 |
2.当前山西品牌形象现状 |
(二)创意分析 |
1.山西方言的趣味性表现 |
(三)创作实践 |
1.创意构思 |
2.创作风格 |
3.创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文旅融合”背景下山西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西省博物馆建设发展现状与特色 |
(一)博物馆建设数量、质量双提升 |
(二)博物馆属性多样,空间分布更均匀 |
(三)博物馆藏品丰富、风格独特 |
(四)博物馆专题突出,种类多样 |
二、山西博物馆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
三、山西省内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现状 |
(一)实地调查展开定量分析 |
(二)对话访谈展开定性分析 |
四、山西省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新思考 |
(一)加强文旅融合,丰富博物馆的旅游产品形态,优化产品结构 |
(二)深挖博物馆文化精髓,打造博物馆的独特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
(三)产品开发注重实用主义,优化功能设计 |
(四)完善支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分类改革 |
(五)注重人才培养、全面拓宽营销渠道 |
(3)城市传播学视角下公厕文化对城市形象的影响研究 ——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城市传播学 |
二、公厕文化 |
三、城市形象 |
四、城市文化资本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城市传播学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外公厕文化的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城市文化资本的相关研究 |
四、国外城市形象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城市传播学、城市文化资本和城市形象的理论勾连 |
二、城市传播学视角下的公厕文化与城市形象 |
第二章 临汾城市形象的流变与“方便之城”的打造 |
第一节 临汾城市形象的流变 |
一、“三源文化”的文脉传承 |
二、短暂的“花果之城” |
三、“污染之都”的阵痛 |
第二节 方便之城”的打造——临汾公厕建设与公厕文化的形成 |
一、临汾公厕建设 |
二、公厕品牌和公厕文化的形成 |
第三章 研究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模型建构 |
一、研究模型的建立 |
二、研究变量的设置 |
三、变量的题项内容的设置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一、临汾公厕文化的客体形态对临汾城市形象的影响 |
二、临汾公厕文化的精神形态对临汾城市形象的影响 |
三、临汾公厕文化的制度形态对临汾城市形象的影响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深度访谈设计 |
二、问卷设计 |
三、问卷调查样本和深度访谈对象的选取 |
四、发放问卷和开展访谈 |
第四章 数据分析和假设验证 |
第一节 数据分析 |
一、样本基本信息分析 |
二、信度和效度检测 |
第二节 假设验证 |
一、相关性分析 |
二、回归分析 |
第三节 验证结果 |
一、临汾公厕文化对临汾城市环境形象影响有限 |
二、临汾公厕文化对临汾城市经济形象影响显着 |
三、临汾公厕文化对临汾城市组织形象影响显着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公厕文化对临汾城市环境形象存在正向影响但影响有限 |
二、公厕文化对临汾城市经济形象存在正向且影响显着 |
三、公厕文化对临汾城市组织形象存在正向影响且影响显着 |
第二节 提升策略建议 |
一、促进文化融合,传播“底蕴厚重、以人为本”的临汾形象 |
二、依托“公厕品牌”,传播“政通人和“的临汾形象 |
三、打造“公厕经济”,助力临汾城市旅游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B 公厕文化对临汾城市形象的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山西青铜博物馆:聚国之重器,汇晋地青铜之美(论文提纲范文)
为何要建一座青铜博物馆 |
这是一座怎样的青铜博物馆 |
(5)三晋古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三晋古玺研究综述 |
1.1.1 战国古玺印研究现状 |
1.1.2 战国时期三晋文字研究现状 |
1.1.3 三晋历史文化研究方面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方法 |
2 三晋疆域、文字与印章概述 |
2.1 三晋历史疆域 |
2.2 三晋文字与三晋玺 |
3 三晋古玺分类 |
3.1 三晋官玺 |
3.2 三晋私玺 |
3.3 成语玺 |
4 三晋古玺风格探析 |
4.1 章法风格类型分析 |
4.2 三晋文字与三晋古玺 |
4.3 三晋铸造工艺与三晋古玺 |
5 三晋古玺对后世篆刻创作的影响 |
5.1 取法三晋古玺印风的早期阶段 |
5.2 三晋古玺印风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发展 |
5.3 现当代印人对三晋古玺的取法 |
5.3.1 现代印人对三晋古玺的取法——以吴朴堂、朱复戡为例 |
5.3.2 三晋古玺对当代篆刻的影响——以2017至2018 年的国内篆刻专项展览为例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山西大院民居木雕饰品艺术特征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近代木雕艺术的表现形式 |
1.1 山西近代民居家具木雕装饰的收藏价值和艺术表现 |
1.2 山西近代民间建筑木雕艺术的表现形式 |
2 山西木雕艺术在山西大院中形成的特有民俗文化 |
3 结论 |
(7)“三源文化”在临汾古城遗址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城市景观中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 |
1.1.2 部分中小城市急需提高自己的城市地位和形象 |
1.1.3“三源文化”是临汾地域文化特色的总体概述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遗址公园与地域文化的的关系 |
2.1 遗址公园相关概念及特征 |
2.1.1 遗址公园的由来 |
2.1.2 遗址公园的概念 |
2.1.3 遗址公园的基本功能 |
2.2 解析地域文化 |
2.2.1 地域文化的概念 |
2.2.2 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
2.2.3 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 |
2.3 遗址公园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
2.4 相关案例分析——大明宫遗址公园 |
2.4.1 基本概况 |
2.4.2 景观总体规划 |
2.4.3 地域文化特色 |
2.5 本章小结 |
3 临汾地域文化与景观营造探究 |
3.1 临汾城市特质分析 |
3.1.1 自然地理及资源 |
3.1.2 历史背景 |
3.1.3 城市总体规划 |
3.1.4 遗址、遗迹概况 |
3.2 临汾的民风民俗及地域文化脉系综述 |
3.2.1 历史悠久的丁村文化 |
3.2.2 博大精深的唐尧文化 |
3.2.3 兼容并蓄的晋文化 |
3.2.4 悲怆壮浩的根祖文化 |
3.2.5 瑰丽多姿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 |
3.3“三源文化”的由来及内涵 |
3.4 体现地域特色的临汾城市景观探究 |
3.4.1 临汾城市景观的总体格局 |
3.4.2 体现临汾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案例解析——汾河公园 |
3.5 本章小结 |
4“三源文化”在古城遗址公园中的表达与应用 |
4.1 古城遗址公园概况 |
4.1.1 基本概述 |
4.1.2 总体定位 |
4.1.3 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
4.2 古城墙的保护与修缮 |
4.2.1 历史沿革 |
4.2.2 残损现状 |
4.2.3 文物价值评估 |
4.2.4 修缮保护原则 |
4.2.5 恢复方案简述 |
4.3“三源文化”元素在古城遗址公园景观节点中的提炼与运用 |
4.3.1 西园景观节点对“三源文化”的应用 |
4.3.2 东园景观节点对“三源文化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三源文化”在古城遗址公园中的表达原则与方式 |
5.1 古城遗址公园中“三源文化”的表达原则 |
5.1.1 尊重地域文化的原真性 |
5.1.2 保持地域文化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性 |
5.1.3 强调人们传统心理的审美特征 |
5.2 古城遗址公园中“三源文化”的表达方式 |
5.2.1 直接的表达 |
5.2.2 再现其传统 |
5.2.3 提炼其精髓 |
5.3“三源文化”在古城遗址公园中的景观载体 |
5.3.1 建筑 |
5.3.2 景观小品 |
5.3.3 植物景观 |
5.3.4 园路铺装 |
5.3.5 水体景观 |
5.3.6 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附录二 临汾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
附录三 临汾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8)博览建筑的文化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博览建筑及其相关文化认知 |
2.1 博览建筑的概念 |
2.2 博览建筑的发展 |
2.2.1 西方博览建筑的发展 |
2.2.2 中国博览建筑的发展 |
2.3 当代博览建筑的设计特征 |
2.4 博览建筑与文化 |
2.4.1 建筑与文化 |
2.4.2 博览建筑的文化性 |
2.4.3 博览建筑文化属性的表达途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博览建筑文化属性的趋向 |
3.1 特色浓烈的地域文化趋向 |
3.1.1 吸取当地民族传统符号 |
3.1.2 民居意向的变形重构 |
3.1.3 地域传统建筑色彩、装饰的应用 |
3.2 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趋向 |
3.2.1 博览建筑文化属性之中原传统文化趋向 |
3.2.2 博览建筑文化属性之江南传统文化趋向 |
3.3 多元开放的现代文化趋向 |
3.3.1 国际式建筑 |
3.3.2 雕塑式建筑 |
3.3.3 表皮式建筑 |
3.4 小结 |
第四章 博览建筑在建筑形式方面的文化表征 |
4.1 博览建筑位置与基地周边环境 |
4.1.1 与特定的自然环境融合 |
4.1.2 与城市环境融合 |
4.2 博览建筑在建筑空间方面的文化表征 |
4.2.1 外部空间的文化体现 |
4.2.2 内部空间的文化体现 |
4.3 博览建筑在建筑造型方面的文化表征 |
4.3.1 博览建筑造型类型 |
4.3.2 博览建筑文化属性表达的建筑造型手法 |
4.4 博览建筑表皮的文化表征 |
4.4.1 表皮材料 |
4.4.2 表皮色彩 |
4.4.3 表皮图案 |
4.4.4 表皮装饰细部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区 |
2.1.2 文化 |
2.1.3 社区文化 |
2.1.4 社区文化建设 |
2.2 相关理论 |
2.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4 社区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3.1 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
3.1.1 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概况 |
3.1.2 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 |
3.2 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
3.2.2 社区文化资源共享不够 |
3.2.3 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
3.2.4 社区文化活动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
3.2.5 居民对社区文化工作人员满意度低 |
3.3 小结 |
第4章 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视度不高 |
4.2 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滞后 |
4.3 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缺乏 |
4.4 社区文化建设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
4.5 居民参与认同感低 |
4.6 小结 |
第5章 完善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
5.1 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 |
5.2 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 |
5.3 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 |
5.4 推进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育 |
5.5 创新社区文化建设,塑造社区品牌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10)晋南新农村聚落景观的整治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3.3 经验总结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的经验总结 |
第2章 晋南新农村聚落景观的整治规划研究概述 |
2.1 相关概念概述 |
2.1.1 新农村 |
2.1.2 农村聚落景观 |
2.1.3 整治规划 |
2.1.4 整治规划对新农村聚落景观建设的意义 |
2.2 晋南新农村聚落景观概述 |
2.2.1 晋南概况 |
2.2.2 晋南农村聚落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3章 晋南新农村聚落景观的现存问题及规划原则 |
3.1 晋南新农村聚落景观的现存问题 |
3.1.1 产业结构问题 |
3.1.2 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 |
3.1.3 民居建筑问题 |
3.1.4 绿化与景观设计问题 |
3.2 晋南新农村聚落景观整治规划的原则 |
3.2.1 合理安排建设时序的原则 |
3.2.2 经济性的原则 |
3.2.3 尊重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原则 |
3.2.4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 |
3.2.5 保护文化遗产、尊重地方特色的原则 |
第4章 晋南新农村聚落景观的整治规划研究 |
4.1 产业结构整治 |
4.1.1 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打造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
4.1.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产品优势品牌 |
4.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治 |
4.2.1 因地制宜的基础设施建设 |
4.2.2 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
4.3 居住建筑整治 |
4.3.1 保留建筑 |
4.3.2 整治建筑 |
4.3.3 拆除建筑 |
4.3.4 新建建筑 |
4.4 绿化与景观设计的整治 |
4.4.1 “点”——民居庭院绿化、公共绿地 |
4.4.2 “线”——街道绿化、河道绿化 |
4.4.3 “面”——周围环境绿化 |
第5章 实例研究——以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丰村新农村景观的整治规划为例 |
5.1 村庄概况 |
5.2 村庄建设现状 |
5.2.1 产业结构 |
5.2.2 基础设施 |
5.2.3 公务服务设施 |
5.2.4 民居建筑 |
5.2.5 绿化与景观 |
5.3 整治规划的目标及原则 |
5.3.1 科学规划,全面发展 |
5.3.2 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
5.3.3 规划特色原则 |
5.3.4 功能支持原则 |
5.3.5 循环利用,持续发展 |
5.3.6 近远期结合原则 |
5.4 整体规划布局 |
5.4.1 中心文化活动广场 |
5.4.2 生态带 |
5.4.3 三大功能片区 |
5.5 整治规划的重点 |
5.5.1 村庄总体布局整治规划 |
5.5.2 村庄道路系统整治规划 |
5.5.3 村庄景观绿化整治规划 |
5.5.4 村庄民居建筑整治规划 |
5.5.5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整治规划 |
5.5.6 村庄市政设施整治规划 |
5.5.7 村庄竖向整治规划 |
5.6 整治规划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四、三晋文明的窗口──山西省博物馆(论文参考文献)
- [1]方言文化在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孟雪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文旅融合”背景下山西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新思考[J]. 岳娜,张一燕. 中国民族博览, 2021(03)
- [3]城市传播学视角下公厕文化对城市形象的影响研究 ——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D]. 徐琳岚. 郑州大学, 2020(03)
- [4]山西青铜博物馆:聚国之重器,汇晋地青铜之美[J]. 陈汾霞. 文化月刊, 2019(08)
- [5]三晋古玺研究[D]. 邱军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6]山西大院民居木雕饰品艺术特征的重要性[J]. 于飞.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7]“三源文化”在临汾古城遗址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赵觅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8]博览建筑的文化属性研究[D]. 周佳妮.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9]太原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 王瑜. 山西财经大学, 2015(10)
- [10]晋南新农村聚落景观的整治规划研究[D]. 史凌霄.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