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创尿激酶灌注治疗颅内血肿(论文文献综述)
魏锋,陈小华[1](2021)在《软通道穿刺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自发性脑出血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研究软通道穿刺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本院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中抽出80例,其中,40例患者采取传统开颅术来清除血肿,纳入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软通道穿刺联合尿激酶灌注作治疗方案,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72.5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针对自发性脑出血采取软通道穿刺联合尿激酶灌注进行治疗,既能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又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栾百婷,罗涛,程洪瑜,刘育臣,曾科,李玉骞[2](2020)在《脑出血患者穿刺引流术后尿激酶应用剂量和时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灌注尿激酶剂量和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出血患者30例在穿刺引流术后采用50 000 U尿激酶灌注4 h方案为试验组,另外30例穿刺引流术后采用20 000 U尿激酶灌注2 h方案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时间、术后再出血、术后7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血肿清除率更高、血肿清除时间更短、灌注次数更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7 d GCS、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病死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穿刺引流血肿清除术后采用50 000 U尿激酶灌注4 h较20 000 U尿激酶灌注2 h对于患者是安全的,治疗效果更佳,更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高文波[3](2020)在《基底节脑出血内镜通道手术与经侧裂手术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HBGH)一直以来都是神经外科治疗重点及难点。血肿形成后可出现占位效应,直接损伤脑组织,并造成血肿周边的脑组织缺血;于此同时,血肿凝结及液化分解的过程可产生很多有害物质,如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凝血酶、血浆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引起继发性脑损伤。外科手术治疗可清除脑部血肿,减轻其因血肿所引起的占位效应以及脑组织缺血,还可清除因继发性脑损害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对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许多专家学者对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目前存有众多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外科手术清除血肿在治疗HBGH中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脑内血肿需分离外侧裂这一自然腔隙,仅需切开岛叶,距离基底节血肿腔仅1cm左右,路径较短,易于术中止血。手术视野暴露充分,有利于完全清除血肿,有利于减轻手术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同时,经外侧裂岛叶入路避免了切开颞叶皮层可能造成对感觉、运动、语言中枢永久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更适用于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对于优势半球的血肿患者而言,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的患者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的手术患者相比遗留语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更低。但是大量重要的血管走行于外侧裂,这些血管损伤可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如致命大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等,故该入路对手术者的手术技能及手术设备的要求颇高。另一方面,近年来神经影像、神经内镜和导航技术的进步,使得神经外科微创手术达到满意的手术视野暴露效果。神经内镜技术以及相关器械的突飞猛进发展,使得其成为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外科治疗方案。现有证据仍不能确定脑出血手术方案的一般策略,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更佳的手术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侧裂、基底节区脑组织形态、动脉及静脉的解剖学研究,为脑出血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其次对经侧裂入路和神经内镜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对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与内镜下血肿清除术进行比较,以对比经侧裂开颅手术和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价值。第一部分 外侧裂、脑岛叶以及基底节区显微外科解剖目的:侧裂岛叶基底节区域无论手术类型是动脉瘤、血管畸形还是肿瘤,对外侧裂、岛叶、基底节区及其血管关系的充分认识是进行该区域手术的必备条件。本研究通过对外侧裂、基底节区的相关解剖研究明确外侧裂、岛叶和基底节区的形态解剖结构、动脉供应和静脉引流,为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及避免相关手术并发症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对成人尸头标本(13例,共26侧)进行外侧裂、岛叶及基底节的形态结构、大脑中动脉和侧裂静脉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外侧裂额顶盖及颞盖大部分脑沟、脑回和岛叶脑沟、脑回存在恒定解剖关系,可为到达岛叶的不同部位提供准确的解剖标志。最外侧豆纹动脉是岛叶手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发自大脑中动脉M1段,距离岛顶14mm,穿入岛阈内侧15mm的前穿质。大脑中动脉的上干以及分支供应岛叶的前、中、后短回、岛叶短沟、岛周前沟以及岛顶。大脑中动脉的下干以及分支供应岛叶的后长回、岛周下沟以及岛阈。上干和下干共同供应了岛叶的中央沟以及前长回。岛叶动脉均值为94支(77-112支),动脉的直径均值为0.26mm(0.1-0.8mm),每条动脉的起源均可追踪到大脑中动脉的M2段。岛叶动脉以岛叶皮层以及最外囊的供应为主,而应壳核、苍白球以及内囊等部分主要由豆纹动脉进行供应。岛叶穿通动脉常常发自于后岛叶区域中央动脉以及角回动脉,进入到岛叶中央沟后半部分以及岛叶后长回部分,供应放射冠区。侧裂的静脉解剖特征多变异。3个半球中侧裂浅静脉缺如或发育不全,12个半球中侧裂浅静脉是单干,11个半球中侧裂浅静脉是双干。结论:对外侧裂、岛叶及基底节区域解剖结构的熟悉与理解,有助于岛叶、基底节区进行手术路径选择,同时在术中保护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免受损伤。第二部分经外侧裂入路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和预防并发症的临床探究目的:基底节脑出血可损伤内囊,导致高致残率和致死率。远端外侧裂入路能有效的缓解基底节脑出血。然而这一入路是困难的并且容易出现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究经远端侧裂入路进行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的手术技巧和预防相关并发症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采用经远侧外侧裂入路进行基底节出血治疗的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手术录像及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结合外侧裂、岛叶及基底节区域解剖知识,讨论经远侧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技术和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38例基底节脑出血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经远端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治疗,其余2例改为经皮层经颞叶入路。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早期病例的三个阶段:侧裂分离阶段、岛叶造瘘阶段和血肿清除阶段。在随后的病例中,作者采用了适当的手术技术来预防并发症。结论:基底节脑出血可通过经远侧外侧裂入路进行治疗,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经远端外侧裂入路技术难度大。掌握外侧裂、岛叶和基底节区的相关显微外科解剖知识及一定的手术技巧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第三部分神经内镜对于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治疗的手术技巧的研究目的:基底节区出血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脑出血类型之一,可诱发一系列并发症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近些年,神经内镜技术以及器械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成为了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外科治疗方案之一。本部分研究对神经内镜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及手术资料,讨论利用内镜治疗脑出血的手术技巧。结果:39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成功实施内镜血肿清除手术,手术时间1.5±0.1h,血肿清除率89.1±3.8%,无术后再出血发生;无脑积水及死亡发生。多选择经额入路。采用回撤导管鞘逐步清除血肿的方法。对活动性出血内镜直视下电凝止血。结论:神经内镜下基底节血肿清除术可早期降低颅内高压,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具有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良好的视野,手术通路创伤小,对神经功能的破坏小等优势。第四部分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与经外侧裂入路手术的对比研究目的:目前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治疗方案主要为保守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分为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本部分研究对经神经内镜手术及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病例进行对比,评价两种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7例,分别行神经内镜手术及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及手术资料。结果:77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成功实施内镜下(39例)和经侧裂入路(38例)血肿清除手术,血肿清除率分别为89.1±3.8%,81.1±4.7%(p=0.001),术后1周GCS评分分别为11.4±2.0,9.2±2.4(p=0.001),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分别为 2.3±1.6,3.4±1.5(p=0.002)。结论:基底节脑出血采用神经内镜手术及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均可达到血肿清除良好的效果,内镜手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开颅手术。
徐雅彪[4](2020)在《FDFN头架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使用FDFN(For the doctors For the nurses)头架以皮质脊髓束为保护靶点的微创穿刺术和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2040m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唐山市工人医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符合入组标准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通过前瞻性研究,按照电脑编辑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0例,使用FDFN头架行以皮质脊髓束为保护靶点的微创穿刺钻孔引流术;对照组45例,行内科保守治疗。通过患者的住院时间、血肿吸收时间,患者入院后1周、3周水肿体积变化,入院后FA值的变化,入院3个月后ADL评分、NIHSS评分,死亡率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1周保守治疗组的脑水肿体积(31.71±6.59)ml显着高于微创治疗组(16.05±10.17)ml[Z=-5.634,P=0.000],术后3周保守治疗组的脑水肿体积(19.65±12.32)ml显着高于微创治疗组(9.38±6.30)ml[Z=-5.834,P=0.000];术后3周保守治疗组的FA值(0.57±0.03)显着低于微创治疗组(0.61±0.02)[Z=-5.761,P=0.000];保守治疗组的血肿吸收时间(31.56±6.02)d大于微创治疗组(11.31±5.24)d[Z=-7.217,P=0.000];保守治疗组的住院时间(27.71±9.45)d大于微创治疗组(22.07±8.45)d[Z=-3.195,P=0.001<0.05];保守组1个月NIHSS评分(9.96±3.05)显着高于微创治疗组(5.67±2.29)[Z=-5.626,P=0.000],保守治疗组3个月NIHSS评分(8.98±4.09)显着高于微创治疗组(4.43±1.78)[Z=-5.548,P=0.000];术后3个月保守治疗组的ADL(48.30±19.08)显着低于微创治疗组(61.72±21.56)[t=-2.794,P=0.007<0.05];保守治疗组的死亡率(2.2%)与微创治疗组(3.3%)[χ2=0.000,P=1.000>0.05]。结论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量2040ml的患者,应用FDFN头架以CST为保护靶点的微创穿刺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血肿周围水肿,能够更好的促进皮质脊髓束的恢复,缩短患者血肿的吸收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图11幅;表8个;参45篇。
陈昊[5](2020)在《影响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影响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预后因素,探讨其预后的预测指标,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外科2013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29例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的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意识等级、血肿量、出血部位、术前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入院时平均动脉压(meanarterypressure,MAP)、血肿破入脑室情况、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术后并发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病史等13种因素,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outcome score,GOS)来评判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显着性水平为p<0.05。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此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合理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肿量、术前意识等级、入院GCS评分、术前时间、破入脑室、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术后并发水电解质紊乱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入院时MAP、糖尿病史与预后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术前时间、血肿量、破入脑室、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本研究中所建立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64,表明其是合理的。结论:影响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的预后因素众多且复杂,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入院时GCS评分、术前时间、血肿量、破入脑室、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针对这些因素加以干预进行规范化治疗,尽可能早发现、早预防,并且及时处理,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邓德贤[6](2020)在《经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最常见的自发性脑出血,其发病凶险,病情变化快,致残率、致死率高,普遍预后不良。70%以上的脑出血发生于基底节区。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置管血肿引流术现已成为其中一项被广泛认可的手术方式。本研究试图通过将各种因素与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功能预后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影响患者术后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期望能为临床上对于基底节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选择或临床医生对患者的临床转归的预测提供参考意见。方法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出院诊断为出院诊断为基底节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并采用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置管血肿引流术治疗的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本研究中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长、手术时机、术前GCS评分、血肿侧位置、中线移位程度、血肿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血肌酐、血糖、尿酸、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肿残余量、血肿清除率、术后是否再出血、颅内感染、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继发性癫痫等;常规术后6个月采取门诊、住院或者电话随访,通过询问患者本人或家属进行了解情况,患者生存质量评估标准参照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3分代表预后良好,4-6分代表预后不良。全部数据输入电脑,数据选用SPSS 24.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单因素分析:连续数值变量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有显着性差异的判定标准。多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患者6个月主要结局(预后良好=1,预后不良=0)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步进(LR)法得出模型,分析影响预后情况的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比值比(OR)及95%的可信区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筛选条件的基底节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62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占54.8%),女性患者28例(占45.2%),年龄在33-81岁之间,平均(57.08±13.48)岁,入院收缩压在126-243mmHg之间,平均(169.32±26.60)mmHg,入院舒张压在74-145mmHg之间,平均(102.95±15.87)mmHg;术前GCS评分在3-15分之间,平均(10.40±2.68)分;术前血糖值在3.47-15.18mmol/L之间,平均(7.82±2.35)mmol/L,尿酸143-666mmol/L之间,平均(364.05±128.26)mmol/L,总胆固醇在2.06-6.08mmol/L之间,平均(3.98±0.90)mmol/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在4-99mmol/L之间,平均(23.58±16.01)m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在10-87mmol/L,平均(27.31±16.2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0.55-4.19mmol/L之间,平均(1.25±0.6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1.01-4.20mmol/L之间,平均(2.75±0.67)mmol/L,甘油三酯在0.42-3.56mmol/L之间,平均(1.14±0.63)mmol/L,血肌酐在46.0-392.8mmol/L之间,平均(99.21±50.60)mmol/L;出血部位在左侧基底节区患者37例(占59.7%),出血部位在右侧基底节区患者25例(占40.3%),血肿量在18ml-124.9ml之间,平均(44.84±21.12)ml,血肿长轴在38.0mm-111.5mm之间,平均(59.82±10.98)mm,血肿宽轴在19.3mm-59.20mm之间,平均(31.60±7.25)mm,血肿纵轴6-14层(5mm/层),平均(9.21±1.77)层,中线移位大于5mm者39例(62.9%),中线移位小于5mm者23例(占37.1%),并发脑室内出血患者18例(占29.0%),血肿清除率在13-88%之间,平均(53.20±19.25)%;手术时机在3-62小时之间,平均(18.48±15.96)小时,手术时间在平均25-150min之间,平均(86.98±40.74)min,脑室穿刺外引流术者8例(占12.9%),血肿清除率在13-88%之间,平均(53.20±19.25)%。术后再出血者6例(占9.7%),颅内感染者3例(占4.8%),消化道出血者8例(占12.9%),肺部感染者34例(占54.8%),继发性癫痫发作者1例(占1.6%);预后良好者(mRS评分分值为0-3分)32例(占51.6%),预后不良者(mRS评分分值为4-6分)30例(占48.4%),死亡者(mRS评分分值为6分)6例,死亡率为9.6%。1.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5)、中位移位程度(P=0.03)、血肿量(P=0.032)、纵轴层数(P=0.015)、术前GCS评分(P=0.004)及血肿清除率(P=0.037)在与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功能预后情况的对比中,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是影响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预后的主要因素。2.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中采用向前LR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GCS评分和中位移位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高的患者相对于年龄低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0.945,95%CI:0.899-0.992,P=0.023);术前GCS评分低的患者相对于术前GCS评分高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372,95%CI:1.002-1.757,P=0.049);中位移位程度大于5mm的患者相对于中位移位小于5mm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0.235,95%CI:0.065-0.847,P=0.027)。结论1.年龄、术前GCS评分及中线移位程度是影响经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肿量、血肿纵轴层数及血肿清除率有对经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影响。
崔珂[7](2020)在《3D-Slicer定位微创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辅助体表定位行微创软通道置管引流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为基底节脑出血微创软通道置管引流术制定精准术前计划。方法:收集2018年03月~2019年10月于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基底节脑出血(30ml≤血肿量<50ml、60岁≤年龄<70岁、8分≤GCS评分<12分)、行微创软通道置管引流术的患者共计67例,依据术前体表定位时有无进行3D-Slicer软件处理分为两组,由3D-Slicer软件处理颅脑CT图像辅助定位的3D-Slicer定位组(A组)34例,未经3D-Slicer软件处理定位的非3D-Slicer定位组(B组)33例,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满意率(术后即刻复查颅脑CT,运行3D-Slicer软件重建术后模型,测量穿刺靶点与血肿中心的距离,以距离在3mm以内为满意)、术后24h血肿清除率、术后1周GCS评分改变、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术后两组均随访6个月,依据GOS评分评价远期疗效。结果:穿刺满意率:A组100%,B组60.6%,组间穿刺满意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6.618,P<0.05)。术后24h血肿清除率:A组(83.42±6.806)%,B组(69.75±11.298)%,组间血肿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4,P<0.05)。术后1周GCS评分改变:A组(2.50±0.961),B组(0.42±0.561),组间术后1周GCS评分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4,P<0.05)。引流管留置时间:A组引流管平均留置(1.97±0.521)天,B组引流管平均留置(3.30±1.10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8,P<0.05)。住院天数:A组平均住院(12.41±1.50)天,B组平均住院(15.33±1.6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7,P<0.05)。术后6个月GO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颅脑CT影像数据,应用3D-Slicer可科学指导微创软通道置管血肿引流术体表定位、穿刺方向及深度,提高穿刺满意率、血肿清除率,加快神经功能恢复,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日,远期预后无明显差异。
蒋德曦[8](2020)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短期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自发性脑出血(SICH)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特点的危急重症。由于该疾病患者的预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降低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不利结果,对提高患者的预后起着关键作用。本课题通过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做相关分析,为今后HICH患者规范化及个体化的临床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改善其生活质量。[方 法]本课题通过查阅国内外与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的文献资料及目前的研究现状、趋势及研究结果,结合我院神经外科对该疾病的诊疗情况,对2018年08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在我科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并进行手术治疗的205例,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进行统计。结合目前存在争议及探讨的焦点,通过对临床资料的筛选,将以下可能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数据收集:个人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资料(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术前CT影像学资料(出血的位置、血肿的形态、血肿的体积、脑室是否积血、中线是否偏移),术前的一般情况(术前收缩压、术前舒张压、术前脉压差、术前GCS评分),实验室资料(术前血糖值、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发病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中是否行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术后再出血、是否颅内感染、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NICU住院天数。对患者一个月的神经功能及预后恢复情况选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进行评估,根据评分情况分为2组:(1)预后良好组:患者基本能独立行走,其mRS评分在0、1、2、3分内,ADL评分≥75分;(2)预后不良组:患者不能独立行走,其mRS评分在4、5、6分内,ADL评分<75分。对以上因素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接着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 果]1.本课题纳入的205例手术治疗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13例(55.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01±12.003)岁,术前收缩压平均为(174.24±27.298)mmHg,术前舒张压平均为(96.67±17.649)mmHg,术前GCS评分中3~8分的患者有110例(53.7%)。血肿位置最多的是基底节区有127例(62.0%),血肿体积平均为(41.64±15.861ml)、血肿体积>50ml的有49例(23.9%),中线移位≥5mm者有98例(47.7%),血肿形态不规则的有46例(22.4%),血肿破入脑室的有91例(55.6%)。选择大骨瓣开颅者有55例(26.8%)、微创小骨窗开颅者有66例(32.2%)、行颅骨钻孔置管引流者有84例(41.0%)。行气管切开的患者有82例(40.0%),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有112例(59.5%),发生术后再出血的有52例(25.4%),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有82例(40.0%),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有13例(6.3%),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15例(占7.3%),NICU住院天数≥7天的患者有136例(66.3%)。术后一个月随访结果,以mRS评分预后良好的有97例(47.3%)、预后不良的有108例(52.7%),以ADL评分预后良好的有84例(41.0%)、预后不良的有121例(59.0%)。2.对收集的27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下列15项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收缩压、术前GCS评分、血肿体积、中线移位程度、NICU天数、手术时机、血肿形态、血肿的位置、手术方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是否气管切开、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mRS评分分组的结果显示,下列7项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危险因素:术前GCS评分(95%CI(0.000,0.125),OR=0.007,P=0.001)、血肿体积(95%CI(0.000,0.096),OR=0.001,P=0.004)、中线移位(95%CI(0.002,0.249),OR=0.021,P=0.002)、NICU 天数(95%CI(0.001,0.151),OR=0.013,P=0.001)、手术方式(95%CI(0.001,0.332),OR=0.001,P=0.008)、血肿是否破入脑室(95%CI(0.020,0.987),OR=0.142,P=0.048)、术后再出血(95%CI(0.004,0.269),OR=0.033,P=0.001)。以ADL评分分组的结果显示,下列6项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危险因素:术前GCS评分(95%CI(0.015,0.337),OR=0.072,P=0.001)、血肿体积(95%CI(0.000,0.800),OR=0.016,P=0.038)、NICU 天数(95%CI(0.008,0.201),OR=0.040,P=0.000)、手术方式(95%CI(0.008,0.678),OR=0.073,P=0.021)、血肿是否破入脑室(95%CI(0.042,0.914),OR=0.196,P=0.038)、术后再出血(95%CI(0.024,0.896),OR=0.147,P=0.038)。[结 论]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经外科治疗的患者,早期预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本次研究中经多因素分析后发现,下列7项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影响因素:术前GCS评分、血肿体积、NICU天数、手术方式、中线移位程度、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术后再出血。因此,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过程中,重视这些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选择个体化、标准化的治疗方案是提高患者救治率的关键,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减轻社会及家庭经济负担有着积极的作用。
廖长品[9](2020)在《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手术后30d内死亡率,手术后1月GCS评分、手术后6月KPS预后分级,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影响,评价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临床效果;总结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技术特点及优势。方法:收集100例术前经头颅CT确定为脑室铸型血肿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内镜手术组(58例)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42例)。术前均经头颅CT已确认为脑室内铸型血肿形成,并经行头颈部CTA或DSA检查排除局部脑血管数量及结构异常,如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其中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90±8.88)岁,入院时GCS评分4-15分之间、平均值为(7.83±2.72)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34.07±7.31)ml;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介于34-85岁之间、平均年龄(55.21±10.16)岁,入院时GCS评分3-15分之间、平均值为(7.88±3.20)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32.71±7.54)ml。(1)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影响;(2)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术后24h血肿清除率、术后脑积水、术后30d内死亡率,评价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临床效果;(3)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术后1月GCS评分、术后6月的KPS评分评估患者对日常生活的依赖程度;(4)将上述实验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总结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技术特点及优势。结果:(1)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1.67±7.66)min,平均手术中出血量(59.83±11.03)ml,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5.29±2.59)d,平均住院时间(18.31±8.50)d;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1.07±10.10)min,平均手术中出血量(15.67±5.12)ml,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7.00±3.74)d,平均住院日(24.57±14.65)d。两组患者平均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日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24h内血肿清除率>80%36例(62.1%)、40-80%17例(29.3%)、<40%5例(8.6%),有效率53例(81.4%),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24h内血肿清除率>80%0例、40-80%9例(21.4%)、<40%33例(78.6%),有效率9例(21.4%)。两组患者手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数据经秩和检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8例(13.8%),术后30d内死亡6例(10.3%);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7例(16.7%),术后30d内死亡11例(26.2%)。(4)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1月平均GCS评分(11.47±3.66)分,术后6月平均KPS评分(65.86±28.78)分;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手术后1月平均GCS评分(9.64±4.95)ml,手术后6月平均KPS评分(50.00±36.76)分。两组患者手后1月平均GCS评分及手术后KPS评分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于脑室铸型血肿的治疗,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相比,该术式的手术平均时间较长、术中平均出血量较多,但其平均住院时间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较短。(2)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较高,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的发生率及术后30天内的死亡率较低。(3)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6月随访患者GCS评分即KPS评分发现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较高。综上所述,神经内镜手术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手术后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江勇豪,翟柱文,黄国豪,冯清亮[10](2019)在《硬通道与软通道配合侧脑室内尿激酶灌注外引流治疗全脑室系统铸型血肿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硬通道与软通道配合侧脑室内尿激酶灌注外引流治疗全脑室系统铸型血肿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全脑室系统铸型血肿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硬通道组和软通道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拔管后予腰椎穿刺或腰大池引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硬通道组手术时间、脑室内血肿廓清时间、引流拔管时间均短于软通道组(P <0.05);硬通道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明显低于软通道组的34.29%(P <0.05);硬通道组治疗有效率为68.57%,显着高于软通道组的37.14%(P <0.05)。结论硬通道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配合尿激酶10万单位脑室内灌注治疗脑室铸型血肿安全有效,血肿廓清速度快,且降低了并发生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二、微创尿激酶灌注治疗颅内血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创尿激酶灌注治疗颅内血肿(论文提纲范文)
(1)软通道穿刺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自发性脑出血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
2.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
3 讨论 |
(2)脑出血患者穿刺引流术后尿激酶应用剂量和时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手术方法 |
3 术后处理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 两组UK灌注相关指标及相关并发症比较 |
3 两组临床预后比较 |
讨 论 |
(3)基底节脑出血内镜通道手术与经侧裂手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外侧裂、脑岛叶及基底节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探讨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经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预防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探究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四部分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与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经外侧裂入路及内镜通道手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论文一 |
英文论文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FDFN头架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及禁忌证 |
1.1.3 入院检查 |
1.1.4 FDFN头架介绍 |
1.1.5 治疗方法 |
1.1.6 数据采集 |
1.1.7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人口学特征 |
1.2.2 基线资料 |
1.2.3 水肿体积比较 |
1.2.4 FA值比较 |
1.2.5 术后血肿吸收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之间结果比较 |
1.2.6 NIHSS评分比较 |
1.2.7 ADL评分比较 |
1.3 讨论 |
1.3.1 HICH外科手术的理论基础 |
1.3.2 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重要性 |
1.3.3 HICH的手术时间窗 |
1.3.4 微创穿刺引流术细节 |
1.3.4.1 微创穿刺术手术穿刺路径的选择 |
1.3.4.2 引流管穿刺的深度 |
1.3.4.3 rt-pa和尿激酶在微创术后的应用 |
1.3.5 微创穿刺术后再出血 |
1.3.6 HICH的多靶点穿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脑出血的治疗现状 |
1. HICH的发病机制 |
1.1 长期高血压是血管破坏的病理、生理基础 |
1.2 脑内血肿扩大 |
1.3 高血压脑出血后对脑组织继发性损害 |
2. DTI检查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
2.1 DTI成像的基本原理 |
2.1.1 FA值、rFA值的临床意义 |
2.1.2 评估部位的选择 |
2.1.3 CST完整性分级 |
3.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
3.1 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穿刺技术 |
3.2 大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 |
3.3.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
3.4. 神经内镜血肿抽吸术 |
3.5. 神经导航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
4. 高血压脑出血的内科治疗常见问题 |
4.1 血压管理 |
4.2 血糖管理 |
4.3 颅内压管理 |
5.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神经外科领域的重要性 |
6. 现代康复理念 |
7.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影响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手术方法 |
三、术后管理 |
四、临床资料收集与分组 |
五、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入选患者一般资料 |
二、单因素分析结果 |
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四、ROC曲线评估模型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6)经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数据收集指标 |
3.相关定义 |
4.治疗方式 |
4.术后管理 |
5.随访 |
6.统计学方法 |
7.技术路线 |
结果 |
1.单因素分析 |
2.多因素统计分析 |
3.典型病例1 |
4.典型病例2 |
5.典型病例3 |
6.典型病例4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3D-Slicer定位微创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底节脑出血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名单 |
个人简历 |
(8)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短期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研究对象 |
1.3 影像学资料 |
1.4 临床资料和评价指标 |
1.5 治疗方法 |
1.6 远期随访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 |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
2.3 手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 |
2.4 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手术后30d内死亡率 |
2.5 术后1月G C S评分、术后6月K P S预后分级2 |
3 讨论 |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
3.2 VCH的微创手术治疗 |
4.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脑室铸型血肿的微侵袭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硬通道与软通道配合侧脑室内尿激酶灌注外引流治疗全脑室系统铸型血肿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3 两组患者GOS分级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微创尿激酶灌注治疗颅内血肿(论文参考文献)
- [1]软通道穿刺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自发性脑出血临床效果[J]. 魏锋,陈小华. 江西医药, 2021(12)
- [2]脑出血患者穿刺引流术后尿激酶应用剂量和时间研究[J]. 栾百婷,罗涛,程洪瑜,刘育臣,曾科,李玉骞. 陕西医学杂志, 2020(11)
- [3]基底节脑出血内镜通道手术与经侧裂手术的对比研究[D]. 高文波. 山东大学, 2020(04)
- [4]FDFN头架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D]. 徐雅彪.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影响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陈昊. 苏州大学, 2020(02)
- [6]经CT实时导航辅助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邓德贤.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7]3D-Slicer定位微创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研究[D]. 崔珂.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8]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短期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 蒋德曦.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D]. 廖长品.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10]硬通道与软通道配合侧脑室内尿激酶灌注外引流治疗全脑室系统铸型血肿的疗效观察[J]. 江勇豪,翟柱文,黄国豪,冯清亮. 中国医药科学, 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