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宋博,艾米都拉·克尤木,朱晓锋,徐兵强,彭欣然,阿布都克尤木·卡德尔,杨森[1](2021)在《库尔勒香梨园食心虫消长动态及迷向技术防治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库尔勒地区香梨园食心虫(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molesta和苹果蠹蛾Cydiapomonella)消长动态,评价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对香梨园食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为库尔勒香梨食心虫的绿色防控和农药减施增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性诱剂诱集法监测香梨园食心虫消长动态,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香梨园食心虫,以虫口减退率、迷向率等指标综合评价迷向防治效果。【结果】梨小食心虫在香梨园1 a发生4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为4月上、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苹果蠹蛾在香梨园1 a发生3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为4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8月中、下旬,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均存在世代重叠;迷向防治技术对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显着,迷向率和防治效果均能达到99%以上。【结论】库尔勒不同地区香梨园食心虫发生动态基本一致,梨小食心虫1 a发生4代,苹果蠹蛾1 a发生3代,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技术对香梨园食心虫,尤其是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显着。
刘中芳,张敏,孙晓婷,张鹏九,杨静,高越,樊建斌,范仁俊[2](2021)在《高浓度性信息素和杀虫剂胁迫下梨小食心虫种群特征和为害》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明确高浓度性信息素和杀虫剂胁迫对梨小食心虫的种群特征与为害的影响,2019—2020年连续2年在山西省运城市梨园内测定了性信息素迷向、杀虫剂等不同处理条件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交配率以及蛀果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年内迷向防治区、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杀虫剂防治区与空白对照区内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基本一致,但各处理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逐年递减;其中,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总量显着低于其他防控区,单个诱捕器诱蛾量分别为98.20头和67.20头;同时,迷向防治区和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的交配率和蛀果率也显着降低。综上所述,性信息素迷向和杀虫剂结合能更好地压低梨园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降低其交配率和为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木尼热·买买提[3](2021)在《杏园主要食心虫发生动态监测及迷向防控效果评价》文中认为
王忠燕[4](2021)在《果园生境中化学信息物质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果园中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水果品质下降、生态环境污染、传粉昆虫和自然天敌种群结构的破坏、害虫抗药性加剧等系列问题。基于此,生物防治日益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可的有推广意义的害虫防治方法。在生物防治中,人工释放的害虫天敌如赤眼蜂等在果树害虫生防领域已发挥重要作用,但人工释放的天敌昆虫在田间搜索能力弱,特别是在害虫低密度和复杂植被下难以找到寄主,如何提高天敌昆虫的定位、定向效率以更好地搜索寄主并防治害虫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基于植物-害虫-天敌之间的化学生态关系,重点围绕松毛虫赤眼蜂生境中的化学通讯信息物质,研究害虫天敌的引诱剂,以用于引诱果园中的重要自然天敌或人工释放的天敌,通过增加其种群密度、延长驻留时间,达到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减少农药使用频次等目标,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是果园中常见的卵寄生性天敌昆虫,是桃梨果园中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的重要天敌。其生境中的花香物质、健康植物挥发物、害虫诱导植物挥发物、害虫信息物质及自身挥发的信息物质均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潜在的吸引作用。本文重点针对梨小食心虫的生物防治,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探索了果园生境中不同来源的化学信息物质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作用,研发了松毛虫赤眼蜂引诱剂。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桃、梨花及嫩梢挥发物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作用分别在桃、梨果园现场采摘花及嫩梢,运用顶空动态吸附装置提取和富集其挥发物,接着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了这些挥发物的结构。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提取所得化合物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共提取鉴定了桃花及嫩梢挥发物19种,梨花及嫩梢挥发物15种;在提取所得化合物中,十四烷、正二十烷、苯甲醛这3种化合物对松毛虫赤眼蜂有显着的引诱作用。2.果园生境中化学信息物质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作用为了更全面地筛选果园生境中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引诱作用的物质,本文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和相关文献报道,补充了8种来自桃梨花等花香挥发物、30种健康植物挥发物、16种害虫诱导植物挥发物以及4种害虫相关信息物质,组建了一个含有58种挥发性化合物的库。并利用Y型嗅觉仪和昆虫触角电位技术(Electroantennography),测试了库中化合物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14种化合物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引诱作用,其中己酸叶醇酯、里哪醇氧化物、水杨酸甲酯、柠檬烯、癸醛5种化合物对松毛虫赤眼蜂有显着引诱活性;棕榈酸、苯甲醇、反式-2-己烯醛、十八烷、壬醛、香芹酚、法尼醇、柠檬醛、(-)-β-蒎烯等9种化合物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一定的引诱作用,但未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3.松毛虫赤眼蜂引诱剂的复配及田间效果评价根据化合物的来源、物化性质、在果园生境中与天敌的关联性等,将17种活性物质配制成15个配方。首先在室内用Y型嗅觉仪装置测试其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活性,然后将较优的配方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探究田间条件下不同引诱剂配方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配方1、2、4、7、9、12、15这7个配方对松毛虫赤眼蜂有一定的引诱作用;而在田间试验中,仅有2个配方即引诱剂A、C(室内试验中的标记为配方1和4)表现出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良好的引诱活性。
崔笑雄[5](2021)在《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飞行能力及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和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 Yang)是新疆果园主要的三种食心虫,严重危害梨、苹果、桃、杏、李、枣等果木,造成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其突出的钻蛀危害和抗逆性给有效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对林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利用室内室外试验相结合,比较了三种果树食心虫的飞行能力,探讨了三种果树食心虫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梨小食心虫在香梨园一年发生5代,苹果蠹蛾和香梨优斑螟分别发生4代。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集中发生在4月中旬,第1代成虫集中发生在6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集中发生在7月中旬,第3代成虫集中发生在8月中旬,第4代成虫集中发生在9月上旬。苹果蠹蛾越冬代成虫集中发生在4月下旬,第1代成虫集中发生在6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集中发生在7月中旬,第3代成虫集中发生在8月中旬。香梨优斑螟越冬代成虫集中发生在4月下旬,第1代成虫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第2代成虫集中发生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集中发生在8月中下旬。2.三种主要果树食心虫的飞行能力均随日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苹果蠹蛾3日龄,香梨优斑螟4日龄,梨小食心虫5日龄,飞行能力最强。苹果蠹蛾雌雄成虫间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异,梨小食心虫雌虫飞行能力大于雄虫,香梨优斑螟雄虫飞行能力大于雌虫。苹果蠹蛾和香梨优斑螟未交配成虫飞行能力大于已交配成虫,梨小食心虫未交配雄虫飞行能力小于已交配个体,未交配雌虫飞行能力与已交配雌虫无明显差异。三种果树食心虫不同日龄、性别、交配状态的成虫飞行能力存在差异,其飞行能力大小依次为香梨优斑螟、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3.香梨优斑螟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越冬代成虫每日活动时间为18:00-4:00,主要集中在20:00-0:00;第1、2代成虫每日活动时间为20:00-8:00,主要集中在22:00-0:00;第3代成虫每日活动时间为20:00-6:00,主要集中在22:00-0:00。不同气象因子对香梨优斑螟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存在差异,综合影响各世代成虫种群发生规律。温度和日照时长是影响香梨优斑螟越冬代和第3代成虫发生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湿度和日照时长是影响第1、2代成虫发生量的主要气象因子。4.几种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都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船型平板粘胶诱捕器诱集效果最好,其次为水盆诱捕器,但差异不显着;绿色和蓝色水盆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差异不明显;当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5 m时,诱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效果最好,但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5 m、2.0 m时,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效果差异不显着,但显着优于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0 m;西、北方位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效果显着优于东、南方位,其中北方诱集梨小食心虫数量最多,效果最好,西方诱集苹果蠹蛾数量最多,效果最好;诱芯个数越多,诱集效果越好,但诱捕器安放诱芯剂量为1个、2个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效果差异不显着。在香梨园,正确合理使用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诱集技术,可有效防治两种蛀果性害虫。5.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200个/hm2处理的迷向率均在94%以上,复合迷向干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蛀果率调查结果显示,7月10日和8月10日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200个/hm2处理的蛀果率分别为0.50%、0.25%、0.13%和0.38%、0.25%、0.13%,均显着低于对照,随时间延续防效更为明显。采用性迷向剂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进行复合干扰迷向防治有良好的效果,且具有环境友好的优势,综合考虑成本,建议田间使用性迷向剂胶条900个/hm2为宜。研究结果可为香梨园三种果树食心虫的预测预报与绿色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李娜[6](2021)在《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繁殖的影响》文中提出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是重要的果树害虫,对梨、桃等水果产业造成严重经济威胁。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手段广泛用于梨小食心虫防治,但这些防治措施在防治效果和环境友好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昆虫不育技术(sterile insect technique,简称SIT)可以有效克服上述防治手段的不足。为评估SIT技术在梨小食心虫防治中应用的潜力,本研究首先分析传统的放射性60Co-γ射线对梨小食心虫繁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比60Co-γ射线更为安全的替代源(X射线)对梨小食心虫繁殖能力、寿命、飞行能力和交配竞争力的影响,为进一步在田间利用基于辐照的SIT技术防治梨小食心虫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辐照剂量(0、25、50、75 Gy)的60Co-γ射线辐照羽化前1 d的雄蛹,各处理组间的成虫羽化率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辐照对羽化率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经25 Gy、50 Gy和75 Gy辐照处理组羽化的雄蛾与正常雌蛾交配后,其单雌产卵量和交配率均无显着性差异。随着辐照剂量的升高,辐照组的孵化率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随着辐照剂量的升高,辐照组雄虫的平均寿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67 Gy与133 Gy的X射线对不同日龄(2 d、5 d、8 d)梨小食心虫雄蛹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8日龄是最适宜辐照的蛹龄,其羽化率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经67 Gy与133 Gy辐照的雄蛹,其羽化后的雄蛾与正常雌蛾交配后的单雌产卵量与卵孵化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7 Gy与133 Gy辐照处理组雄蛾的寿命明显短于对照组。随着辐照剂量升高,交配率逐渐降低,经133 Gy辐照后的雄蛾交配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辐照对雄蛾与雌蛾交配次数无显着影响,但辐照组雌蛾交配后其平均日产卵量与对照相比明显减少,且辐照剂量越高,日产卵量变化幅度小,产卵期也明显缩短。对照组与67Gy和133 Gy辐照组的雌虫第3-10日逐日产卵量差异显着,67 Gy与133 Gy辐照组各雌虫逐日产卵量差异均不显着。辐照对羽化后雄蛾的飞行能力无明显影响,但其雄蛾的交配竞争力降低。X射线与60Co-γ射线辐照均降低了梨小食心虫繁殖相关参数,表明两种射线均有在梨小食心虫防治中应用的潜力,且X射线可以在理论上替代60Co-γ射线用于梨小食心虫防控,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辐照条件和利用SIT技术防治梨小食心虫提供理论指导。
孙圣杰,任爱华,王晓祥,杨雪琳,李浩文,李贞,刘小侠[7](2021)在《利用迷向散发器和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对梨树蛀果害虫的防控效果》文中指出本试验旨在探究两种生物防治方法对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梨树蛀果害虫的防控效果及监测梨树蛀果害虫的发生动态。针对不同的蛀果害虫采用相应的防控方法,并监测不同处理下害虫发生动态与数量。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梨园内一年有3次发生高峰,桃小食心虫有2次发生高峰。梨小食心虫发生高峰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中旬;苹果蠹蛾发生高峰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上旬;桃小食心虫分别在7月下旬及8月下旬达到发生高峰。悬挂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可有效干扰害虫正常的交尾行为,全年范围内降低其发生数量。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有较好防治效果,可降低其对果实造成危害的可能,但该方法对苹果蠹蛾的防治效果一般。因此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充分利用不同的生物防治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对梨树蛀果害虫的防治效果。
王学良[8](2020)在《砀山县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高效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2010-2019年砀山县梨小食心虫发生情况,阐述了砀山县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探索了砀山县梨小食心虫的高效防控技术,为砀山县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提供借鉴。
蒋秋双[9](2020)在《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简称“梨小”,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是砀山梨主要害虫之一。本文通过对砀山县梨小食心虫近10年系统测报数据统计与分析,探讨了其年度间及年度内的发生规律;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的迷向效果,探究了不同化学药剂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同时制定了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梨小食心虫在砀山地区每年发生5代,一般30d-40d完成1代,第3-5代重叠明显。越冬代羽化盛期在4月上中旬,第1代羽化盛期在6月初,第2代羽化盛期在6月底,第3代羽化盛期在7月底,第4代羽化盛期在8月底,第5代不产生成虫,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2)筛选了高效的梨小食心虫迷向素缓释剂。以112mg/条迷向素缓释剂为材料的迷向丝在750条/hm2使用量的情况下对迷向区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在86.36%-100%,蛀梢防效在78.79%-95.65%,对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好,且对果树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3)筛选出了梨小食心虫高效防治药剂。30%阿维·灭幼脲SC(有效成分250mg/kg-300mg/kg)1000倍施药后21d的防效为89.35%;522.5g/L氯氰·毒死蜱EC(有效成分373.2mg/kg)1400倍施药后21d的防效为91.7%;20%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EC(有效成分200mg/kg)1000倍液施药后21d的防效为94.3%;4.5%高效氯氰菊酯EC(有效成分30mg/kg)1500倍液施药后21d的防效为94.6%;1%甲维盐EC+35%氯虫苯甲酰胺(有效成分5+35mg/L),在试验施药之后的第7d的防效为91.67%,施药后第14防效为87.33%,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较好。(4)制定了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梨小食心虫在砀山县发生世代较多,且有世代重叠,卵和幼虫时期是梨小食心虫的防治的关键时期,本文综合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性信息素诱蛾、迷向丝迷向效果以及高效药剂的筛选等,综合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制定了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为果农科学防治梨小食心虫提供了科学的防治技术借鉴。
母小庆[10](2020)在《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间竞争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与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果树上的重要的两种蛀果害虫,主要以幼虫孵化钻入果实内部取食蛀食果实危害,对果实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在果园混合发生,有着相同的生态位。新疆是重要的林果基地,果树栽培面积很大,因食心虫的为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论文以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源竞争能力(食物)、环境条件适应性及不同类型农药适应对策等关键因素入手,结合系统的田间跟踪调查,拟从食物资源占有顺序、生殖干扰、食心虫间的种间互作效应等角度研究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种间竞争以期揭示两种害虫之间的竞争替代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桃园中梨小食心虫为优势种群,苹果园中苹果蠹蛾种群数量较多,且与梨小食心虫交替发生。梨小食心虫在新疆石河子地区一年中的发生时间为4月到8月,一年中梨小食心虫可以发生3代。苹果蠹蛾一年中发生时间在4月下旬到9月,一年中发生3代。梨小食心虫每年出现的时间早于苹果蠹蛾,苹果蠹蛾存活的时间长于梨小食心虫。2.温度对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梨小食心虫的发育速度在22-34℃之间不断增长,在25℃时,梨小食心虫的净增殖率达到最大;而苹果蠹蛾在温度超过31℃时,生长发育时间延长,在28℃时净增殖率最大;在22-34℃的温度范围内,梨小食心虫的生长发育时间均快于苹果蠹蛾,世代平均周期均少于苹果蠹蛾。说明温度会抑制苹果蠹蛾的发育,而对梨小食心虫造成的影响小。3.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在不同寄主、不同密度的的生长发育有明显不同:取食7401的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种群比取食红富士的生长发育时间更短,发育更快;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两种食心虫的生长发育时间缩短。苹果蠹蛾种群的发育时间均比梨小食心虫长,种群加倍时间均少于梨小食心虫。4.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群相互干扰试验表明: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混合种群的产卵量、化蛹数与成虫数均明显小于单独种群的产卵数、化蛹数和成虫数。混合种群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梨小食心虫成虫数明显多于苹果蠹蛾。说明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之间竞争激烈,在一定的时间与食物资源的情况下,梨小食心虫在竞争中占优势。5.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为害对苹果果实防御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寄主果实受到食心虫危害后,寄主体内的蛋白质含量、SOD活力、POD活力和CAT活力均上升。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单独取食时,寄主体内的蛋白质含量、SOD活力、POD活力和CAT活力无明显差异。而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混合取食后,寄主体内防御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单独取食的处理(P<0.05)。6.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对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适应性研究表明: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钠、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啶虫脒对梨小食心虫的致死中浓度均小于苹果蠹蛾,说明苹果蠹蛾对药剂的耐受性更高。
二、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库尔勒香梨园食心虫消长动态及迷向技术防治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2 方 法 |
1.2.1 食心虫数量 |
1.2.2 食心虫迷向防治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梨园食心虫发生种类 |
2.2 香梨园食心虫消长动态 |
2.3 香梨园食心虫迷向防治效果 |
2.3.1 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 |
2.3.2 苹果蠹蛾防治效果 |
3 讨 论 |
4 结 论 |
(2)高浓度性信息素和杀虫剂胁迫下梨小食心虫种群特征和为害(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调查方法 |
1.4.1 对梨小食心虫种群特征的影响 |
1.4.2 对梨小食心虫为害的影响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梨小食心虫田间自然种群动态的影响 |
2.2 对梨小食心虫的诱集总量比较 |
2.3 对梨小食心虫田间自然种群交配的影响 |
2.4 对梨小食心虫田间为害的影响 |
3 讨论 |
(4)果园生境中化学信息物质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果树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1.2 梨小食心虫的防治研究进展 |
1.2.1 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危害 |
1.2.2 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方法 |
1.3 赤眼蜂对鳞翅目害虫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1.3.1 赤眼蜂在鳞翅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3.2 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现状 |
1.4 松毛虫赤眼蜂寄主搜寻相关的化学信息物质研究进展 |
1.4.1 寄生蜂寄主搜寻相关的化学信息物质 |
1.4.2 松毛虫赤眼蜂寄主搜寻相关的化学信息物质 |
1.4.2.1 花香物质 |
1.4.2.2 植物挥发物 |
1.4.2.3 害虫信息素 |
1.4.2.4 天敌信息素 |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桃、梨花及嫩梢挥发物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桃树、梨树 |
2.1.2 供试昆虫 |
2.1.3 仪器及设备 |
2.1.4 供试化合物 |
2.1.5 桃、梨花及嫩梢挥发物的提取鉴定 |
2.1.6 Y型嗅觉仪试验方法 |
2.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2.1 桃、梨花及嫩梢挥发物的提取及鉴定 |
2.2.2 通过Y型嗅觉仪筛选松毛虫赤眼蜂引诱信息物质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桃花及嫩梢挥发物的主要成分 |
2.3.2 梨花及嫩梢挥发物的主要成分 |
2.3.3 桃、梨花及嫩梢挥发物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作用 |
2.4 小结 |
第三章 果园生境中化学信息物质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作用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昆虫 |
3.1.2 试验器材 |
3.1.2.1 Y型嗅觉仪试验 |
3.1.2.2 昆虫触角电位试验 |
3.1.3 供试化合物 |
3.1.4 实验方法 |
3.1.4.1 运用Y型嗅觉仪筛选松毛虫赤眼蜂引诱信息物质 |
3.1.4.2 松毛虫赤眼蜂对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
3.2 数据处理 |
3.2.1 Y型嗅觉仪试验 |
3.2.2 昆虫触角电位试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Y型嗅觉仪中松毛虫赤眼蜂对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
3.3.1.1 松毛虫赤眼蜂对花香物质的选择情况 |
3.3.1.2 松毛虫赤眼蜂对健康植物挥发物的选择情况 |
3.3.1.3 松毛虫赤眼蜂对害虫诱导植物挥发物的选择情况 |
3.3.1.4 松毛虫赤眼蜂对害虫相关挥发物的选择情况 |
3.3.2 昆虫触角电位试验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松毛虫赤眼蜂引诱剂的复配及田间效果评价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昆虫 |
4.1.2 试验器材 |
4.1.3 供试化合物 |
4.1.4 试验方法 |
4.1.4.1 室内引诱剂配方的筛选 |
4.1.4.2 田间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 |
4.2 数据分析 |
4.2.1 室内引诱剂配方的筛选 |
4.2.2 田间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室内引诱剂配方的筛选 |
4.3.2 田间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飞行能力及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苹果蠹蛾研究现状 |
1.2.2 梨小食心虫的研究现状 |
1.2.3 香梨优斑螟的研究现状 |
1.2.4 果树食心虫的人工饲养研究进展 |
1.2.5 昆虫的飞行能力研究进展 |
1.2.6 果树食心虫成虫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进展 |
1.2.7 果树食心虫的综合防治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路线示意图 |
第2章 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的发生动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情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梨小食心虫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
2.2.2 苹果蠹蛾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
2.2.3 香梨优斑螟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新疆三种果树食心虫飞行能力的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虫源及饲养 |
3.1.2 飞行能力的测定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日龄三种果树食心虫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 |
3.2.2 不同性别三种果树食心虫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 |
3.2.3 不同交配状态三种果树食心虫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香梨优斑螟成虫昼夜活动节律及影响种群发生规律的气象因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情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香梨优斑螟成虫昼夜活动节律 |
4.2.2 影响香梨优斑螟种群发生动态规律的气象因子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香梨园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诱集技术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情况 |
5.1.2 材料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诱捕器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2.2 不同颜色水盆诱捕器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2.3 诱捕器设置不同高度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2.4 诱捕器设置不同方位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2.5 不同诱芯数量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迷向剂复合干扰在香梨园的应用效果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情况 |
6.1.2 试验材料 |
6.1.3 试验处理与方法 |
6.1.4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监测诱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数量比较 |
6.2.2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蛀果率及防治效果比较 |
6.2.3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成本分析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梨小食心虫与昆虫不育技术的文献综述 |
1.1 梨小食心虫概述 |
1.1.1 梨小食心虫的形态特征 |
1.1.2 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分布与危害 |
1.1.3 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 |
1.1.4 梨小食心虫的生物学特性 |
1.2 梨小食心虫的综合治理 |
1.2.1 农业防治 |
1.2.2 物理防治 |
1.2.3 化学防治 |
1.2.4 生物防治 |
1.3 昆虫不育技术 |
1.3.1 辐照不育 |
1.3.2 化学不育 |
1.3.3 遗传不育 |
1.3.4 昆虫不育技术在害虫防治中应用现状 |
1.3.5 昆虫不育技术的核心要素 |
1.4 主要的射线源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4.1 基于~(60)Co-γ射线辐照的不育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4.2 基于X射线的辐照不育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5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60)Co-γ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繁殖的影响 |
2.1 供试虫源及仪器设备 |
2.1.1 供试虫源饲养方法 |
2.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2.1.3 辐照源及辐照剂量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
2.2.2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的影响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
2.4.2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的影响 |
2.4.3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寿命的影响 |
2.5 小结 |
2.6 讨论 |
2.6.1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
2.6.2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的影响 |
2.6.3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寿命的影响 |
第三章 X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繁殖的影响 |
3.1 供试虫源及仪器设备 |
3.1.1 供试虫源饲养方法 |
3.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3.1.3 辐照源及辐照剂量 |
3.2 试验方法 |
3.2.1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
3.2.2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和寿命的影响 |
3.2.3 辐照对梨小食心虫雄蛾飞行能力的影响 |
3.2.4 辐照对雄蛾交配竞争力的影响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
3.4.2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的影响 |
3.4.3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雄蛾寿命的影响 |
3.4.4 辐照对梨小食心虫雄蛾飞行能力的影响 |
3.4.5 辐照对梨小食心虫雄蛾交配竞争力的影响 |
3.5 小结 |
3.6 讨论 |
3.6.1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
3.6.2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的影响 |
3.6.3 不同辐照剂量对梨小食心虫雄蛾寿命的影响 |
3.6.4 辐照对梨小食心虫雄蛾飞行能力的影响 |
3.6.5 辐照对梨小食心虫雄蛾交配竞争力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60)Co-γ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4.1.2 X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4.2 讨论 |
4.2.1 ~(60)Co-γ射线与X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羽化率影响的比较分析 |
4.2.2 ~(60)Co-γ射线与X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繁殖力影响的比较分析 |
4.2.3 ~(60)Co-γ射线与X射线辐照对梨小食心虫寿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7)利用迷向散发器和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对梨树蛀果害虫的防控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与设置 |
1.4 两种生物防治方法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 |
1.5 两种生物防治方法对苹果蠹蛾防控效果探究 |
1.6 两种生物防治方法对桃小食心虫防控效果探究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防治园内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及防治效果比较 |
2.2 不同防治园内苹果蠹蛾发生动态及防治效果比较 |
2.3 不同防治园内桃小食心虫发生动态及防效比较 |
3 讨论 |
(8)砀山县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高效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实验材料 |
1.3 调查内容和方法 |
1.4 虫情数据资料及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砀山县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
2.2 2011—2019年梨小食心虫单碗累计诱捕量分析 |
2.3 梨小食心虫幼虫蛀果率普查结果分析 |
3 梨小食心虫高效防控技术 |
3.1 农业防治 |
3.1.1加强田间管理,减少食心虫基数 |
3.1.2改变种植结构,严禁桃梨混栽 |
3.2 物理控害技术 |
3.3 生物防治 |
3.3.1利用性信息素防治 |
3.3.2释放天敌防治 |
3.4 药剂防治 |
(9)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梨产业发展现状 |
1.2 砀山县梨产业的发展发生现状 |
1.3 梨小食心虫研究进展 |
1.3.1 梨小食心虫危害特征 |
1.3.2 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 |
1.3.3 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方法 |
1.3.3.1 农业防治 |
1.3.3.2 物理防治 |
1.3.3.3 生物防治 |
1.3.3.4 化学防治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研究 |
3.1.1 试验地点 |
3.1.2 实验材料 |
3.1.3 调查内容和方法 |
3.1.4 虫情数据资料 |
3.2 梨小食心虫迷向素缓释剂防治效果研究 |
3.2.1 试验作物 |
3.2.2 试验地点及条件 |
3.2.3 供试药剂 |
3.2.4 试验设计 |
3.2.5 梨小食心虫的常规防治方法 |
3.2.6 气象资料 |
3.2.7 诱捕量调查和迷向率计算 |
3.2.8 蛀梢调查及防效计算 |
3.3 梨小食心虫迷向丝防治砀山酥梨园梨小食心虫效果研究 |
3.3.1 试验作物 |
3.3.2 试验场地 |
3.3.3 供试材料 |
3.3.4 试验设计 |
3.3.5 调查时间和方法 |
3.3.6 蛀果率调查 |
3.3.7 化学农药使用情况 |
3.3.8 效果计算 |
3.4 梨小食心虫高效防治药剂筛选 |
3.4.1 防治桃树梨小食心虫高效药剂筛选研究 |
3.4.2 防治苹果梨小食心虫高效药剂筛研究 |
3.4.3 防治梨园梨小食心虫药剂配方田间验证试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
4.1.1 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规律 |
4.1.2 梨小食心虫各代不同虫态发生盛期 |
4.1.3 梨小食心虫月诱蛾量 |
4.2 梨小食心虫迷向素缓释剂防治效果 |
4.3 迷向丝防治砀山酥梨园梨小食心虫结果分析 |
4.4 防治梨小食心虫高效药剂筛选 |
4.4.1 防治桃树梨小食心虫高效药剂筛选 |
4.4.2 防治苹果梨小食心虫高效药剂筛选 |
4.4.3 防治梨园梨小食心虫高效复配药剂筛选 |
5 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 |
5.1 农业防治技术 |
5.2 物理控害技术 |
5.3 生物防治技术 |
5.4 科学用药技术 |
6 讨论 |
6.1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
6.2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应用 |
6.3 防治梨小食心虫高效药剂筛选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间竞争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树食心虫的经济作用 |
1.2 梨小食心虫研究进展 |
1.3 苹果蠹蛾研究进展 |
1.4 昆虫种内与种间的竞争关系 |
1.4.1 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 |
1.4.2 昆虫的种内竞争 |
1.4.3 昆虫的种间竞争 |
1.5 植物-昆虫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
1.6 害虫综合治理与昆虫种间关系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群动态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的选取与概况 |
2.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种内竞争 |
3.1 不同温度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结论与讨论 |
3.1.4 小结 |
3.2 不同密度与寄主对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结论与讨论 |
3.2.4 小结 |
第四章 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种间竞争 |
4.1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相互干扰的影响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3 结论与讨论 |
4.2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为害对苹果果实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适应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虫源 |
5.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群动态变化 |
6.1.2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的种内竞争 |
6.1.3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的种间竞争 |
6.1.4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适应对策研究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库尔勒香梨园食心虫消长动态及迷向技术防治效果评价[J]. 宋博,艾米都拉·克尤木,朱晓锋,徐兵强,彭欣然,阿布都克尤木·卡德尔,杨森. 新疆农业科学, 2021(10)
- [2]高浓度性信息素和杀虫剂胁迫下梨小食心虫种群特征和为害[J]. 刘中芳,张敏,孙晓婷,张鹏九,杨静,高越,樊建斌,范仁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05)
- [3]杏园主要食心虫发生动态监测及迷向防控效果评价[D]. 木尼热·买买提.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果园生境中化学信息物质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引诱作用研究[D]. 王忠燕. 浙江大学, 2021(01)
- [5]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飞行能力及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D]. 崔笑雄. 塔里木大学, 2021
- [6]辐照对梨小食心虫繁殖的影响[D]. 李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21
- [7]利用迷向散发器和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对梨树蛀果害虫的防控效果[J]. 孙圣杰,任爱华,王晓祥,杨雪琳,李浩文,李贞,刘小侠.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01)
- [8]砀山县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高效防治技术研究[J]. 王学良. 农业灾害研究, 2020(03)
- [9]梨小食心虫高效控制技术研究[D]. 蒋秋双.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10]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间竞争机制研究[D]. 母小庆. 石河子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