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病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芮,孙岸弢,唐旭东[1](2021)在《孙岸弢教授以“扶正祛邪、祛瘀生新”思路诊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以贫血、感染、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是血液病中常见的造血衰竭性疾病。免疫抑制治疗对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治疗周期较长,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会常会明显出现血象下降,血象难以恢复正常,患者不得已忍受副作用继续服用。孙岸弢教授认为,在以扶正为主的补肾健脾中药加雄激素的基础治疗中,加以利用活血化瘀法更能促进骨髓重建造血微环境,恢复造血功能,可以有效缓解免疫抑制剂为患者带来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介绍了孙岸弢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突破传统中医补肾健脾治疗,对病程超过半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着重以祛瘀生新之法角度入手,并提供临床治疗有效的典型病例,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小,值得借鉴运用。
王腾[2](2021)在《徐瑞荣教授补肾益髓法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其用药规律》文中提出
Expert Group for Aplastic Anemia Project of Specialized Projec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National TCM Industry in 2015;[3](2021)在《成人重型和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文中提出通过组织全国中医血液病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部分专家讨论,就成人重型和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诊治规范体系。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对于成人重型再障(急髓劳病),有相合供者且条件适合者优先选择异基因骨髓移植,无相合供者首选强烈免疫抑制治疗与中医药的联合应用以截断细胞因子风暴;对于成人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障(慢髓劳病)首选中医药与雄激素的联合应用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文章就再障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辨证论治、西医基础治疗等给予具体的诊治建议,以期为中西医结合诊疗再障提供指导和帮助。
王安[4](2020)在《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放射诊疗手段的普及,人类暴露于辐射环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1 Gy的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全身照射,即可引起急性放射损伤,这极大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辐射防护剂的研究一直是电离辐射相关研究的重点。然而,现有辐射防护剂存在着诸如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效果不稳定或治疗窗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普及推广。近年来,中医学界对放射损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病因学、治疗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草药以其安全、方便口服、吸收迅速、价格低廉等特点,被认为是辐射防护剂研究的新热点。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单味药或中药单体上,中药复方研究较少,难以凸显中药多系统、多靶点、整体防护的作用优势。同时,中医药防治放射损伤的理论体系尚未构建,“理法”阐释不够透彻、全面,“方药”选择亦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持,且围绕药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与中医理论间的关联性不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基于上述问题,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在理论研究上将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因命名为“电离毒”,并明确了中医“脾”在电离辐射致病过程及防治方法中均具有重要地位。中医“脾”的功能定位涵盖了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及肠道,这两者均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在免疫防御中发挥作用,从而保护机体。对于“脾”的这种护卫机体的功能,中医有“脾为之卫”之说,认为“脾”在疾病发生、传变、防治方面均具有重要地位。生理情况下,“脾”旺则不受邪,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脾脏、肠道发挥免疫功能、护卫机体的作用不谋而合;病理情况下,“脾”伤则百病由生,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射线易致脾脏和肠道免疫损伤,进而引发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引发并发症的病理过程相似。因此,本研究首次将中医“脾为之卫”理论引入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中,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治则治法、组方用药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补充、完善放射损伤的中医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自拟益气解毒中药复方,利用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总结照射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探究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和机制,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目的:在理论上明确“脾为之卫”的源流与内涵,并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机,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验研究中,首先总结电离辐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然后探究益气解毒方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最后,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预防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为其今后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支持。方法:理论研究:(1)查阅、分析古代文献记载,阐述“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2)分析急性放射损伤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理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各阶段病机;(3)根据分析得出的中医病机,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证急性放射损伤各阶段的防治方法,为益气解毒方的组方提供依据。实验研究:(1)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14、21 d观察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特点,为中药防护效应研究提供基础。(2)预防性给药10 d,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天,观察益气解毒方对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3)根据中药的防护特点,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防护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结果:理论研究:(1)“脾为之卫”理论肇起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诠释与补充,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其内涵包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长养肌肉,抵御外邪;脾为五脏六腑之源,灌溉四傍,脏安难伤;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化生卫气,防御外邪。(2)通过分析急性放射损伤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我们从“脾失之卫”角度对其阶段病机进行论述。我们认为:在急性放射损伤发病之初,其中医病机为“毒邪致病,伤于脾卫”;在疾病发展、变化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失之卫,百病由生”;在疾病转归、预后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卫渐复,抗邪外出”。(3)我们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基本防治原则,并根据损伤不同阶段的侧重,提出分阶段的防治方法。我们认为,在损伤发生之前,以“未病先防,补脾实卫”为原则;感病之后以“既病防变,益气解毒”为原则;恢复阶段以“瘥后防复,益气扶正”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益气解毒方进行了组方分析,我们认为该方,配伍精当,用药以补脾、益气、实卫为主,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辅,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之功,符合照射前“未病先防,重补脾实卫”的治疗原则。且复方中多味药物为药食两用之品,药性平和,作为预防性给药不会造成机体阴阳偏颇。实验研究:(1)①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定义,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本研究采用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成功复制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②从整体情况及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规律来看,对Balb/c小鼠行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d即可观察到显着损伤,其中整体情况及脾脏免疫在照后3d损伤最为严重,照后7 d出现好转,肠道免疫在照后1 d损伤最为严重,3 d可观察到好转。提示照后7 d之内为损伤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期,亦是观察防护效果的重要时期,故下一步将选取照后1、3、7d进行中药的防护效应研究。③上述小鼠照射后整体情况与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特点表明,急性放射损伤小鼠存在“脾失之卫”这一病理表现,且“脾卫”功能的损伤及恢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病情变化,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供了科学支持。(2)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引发的整体及脾脏、肠道免疫损伤有一定的防护效应,具体表现为:促进整体情况的恢复;抑制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的减少,促进免疫细胞数量恢复,改善脾脏、肠道组织结构;改善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亚群分布,调控照后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促进机体免疫平衡的恢复;减轻电离辐射引发的脾脏、肠道氧化损伤。(3)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后氧化应激水平、抑制铁过载、调控LPCAT3/LOX途径,来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复方中的一些药物或其活性成分,具有明确的抗氧化、调控铁代谢、防辐射作用,这些成分或成为益气解毒方抑制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潜在物质学基础。结论:理论研究表明,“脾失之卫”为急性放射损伤的重要病机,益气解毒方以“补脾实卫,益气解毒”为治则组方,符合其基本病机。动物实验表明2.0 Gy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可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益气解毒方可能通过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
赵凤[5](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周永明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规律及经验方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导师周永明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用药规律。2.观察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形成的健脾补肾经验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3.探讨健脾补肾经验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的疗效机制。方法1.对周教授的CAA门诊病案开展相应的整理以及归纳,从而将诊断明确、有完善完整记录的60例318诊次的病案经过预处理后,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V2.5)中的临床采集系统,构建周永明教授治疗CAA病案信息系统,运用其中方剂管理、统计报表、方剂分析等模块下的频数分析、归经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等进行数据挖掘,从中药分类、高频药物归经、高频分类处方、新方聚类等方面,总结出周教授的用药规律及特色,并将统计分析结果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形成健脾补肾经验方。2.选取45例CAA患者和10例健康人,采用ELLSA检测外周血VEGF及HIF-1α水平。3.45例CAA患者通过随机的模式界定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15例,其中的对照组采用雄性激素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经验方随证加减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出血程度分级、中医症状积分、血常规、VEGF及HIF-1α的差异。结果1.周永明教授治疗CAA共使用中药134种,常用的单味药物为补骨脂、女贞子、杜仲、制何首乌、丹参、牡丹皮、炒白术、淫羊藿、炒白芍、仙鹤草、白花蛇舌草、黄芪、菟丝子、炙甘草、景天三七、枸杞子、卷柏、太子参、桑寄生、姜半夏、山药、生地黄、茜草、车前子等。常用的中药类型为补虚药、活血止血、清热药等。按药物归经分类依次为肝、脾、肾经、肺经、胃经、心经、小肠经、大肠经、胆经、心包经。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得到5个核心药组:第一组为黄芪、菟丝子、女贞子、白术、白芍。第二组为僵蚕、木馒头、老鹳草、丹皮。第三组为蒲公英、黄芩、瓜蒌、金钱草、白扁豆。第四组为丹参、景天三七、山楂、卷柏。第五组为淫羊藿、补骨脂、山药、太子参、女贞子、制何首乌、牛膝。基于数据挖掘所形成的健脾补肾经验方剂由黄芪、女贞子、菟丝子、补骨脂、制何首乌、山药、淫羊藿、白术、丹皮、丹参、甘草组成。2.CAA组与正常对照组VEGF及HIF-1α水平比较:CAA组VEG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AA组HIF-1α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AA组与正常对照组VEGF及HIF-1α表型比例相关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及HIF-1α表型比例轻度相关(r=0.368)。3.CAA治疗组与CAA对照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1)血常规:CAA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白细胞计数由2.80±1.10上升至3.70±0.80血红蛋白浓度由76.50±28.98上升至101.50±22.41,中性粒细胞计数由1.00±0.80上升至1.20±1.60,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CAA对照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血红蛋白浓度由52.00±36.00上升至82.00±71.25,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VEGF及HIF-1α水平比较:CAA治疗组治疗后VEGF及HIF-1α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CAA对照组治疗后VEGF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IF-1α治疗前后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1.周永明教授治疗CAA的基本原则为健脾补肾以固本,泻火止血以治标,活血化瘀以生新,采用变法以求功;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健脾补肾、活血止血等,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可以得出周永明教授治疗CAA的用药规律,这为更好的继承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供量化的数据支持。2.健脾补肾经验方联合雄性激素治疗CAA在临床证候改善、出血症状减轻的同时,外周血象提升,VEGF、HIF-1α水平明显提高,明显优于单用雄性激素对照组。为再障的深入研究和名医经验方的新药研发、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3.健脾补肾经验方联合雄性激素治疗CAA的疗效作用机理之一是调整HIF-1α的转录功能,通过作用于VEGF基因,强化VEGF m RNA的稳定性,进而提升VEGF水平,增强VEGF功能,从而发挥改善造血微环境的作用,有利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安丰富[6](2019)在《补肾膏方治疗肾阴虚型慢性再障疗效观察及肾虚髓枯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补肾膏方治疗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判定补肾膏方联合西药治疗肾阴虚型慢性再障能否够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并从微观指标角度对“肾虚髓枯”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收集41例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以及补肾膏方治疗。给予对照组相同剂量的环孢素软胶囊与司坦唑醇片治疗。共治疗6个月后观察疗效,进行结果分析。另收集30例慢性再障骨髓以及13例正常人骨髓,提取单个核细胞,通过PCR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P15、P16、TPP1、RAP1 的 mRNA 表达。结果:1、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然而服用补肾膏方组疗效优于单纯用西药组(p<0.05)。2、两组治疗后WBC、PLT、Hb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3、补肾膏方联合西药在提升WBC与Hb方面更具有优势(P<0.05)。4、对照组有效率为50%,观察组有效率为80.95%,两组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并无明显差异(P>0.05)。5、慢性再障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P15、P16 mRNA表达较正常组表达降低(P<0.05),TPP1、RAP1 mRNA较正常组表达升高(P<0.05)。结论:两组治疗方法都能够提升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患者WBC、Hb与PLT计数。补肾膏方联合西药在升高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患者外周血Hb与WBC方面要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但在提升血小板方面两者并无明显差异。补肾膏方联合西药较单用西药组在改善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患者中医症候方面更为有效。P15、P16、TPP1、RAP1可能间接参与了慢性再障“肾虚髓枯”的发病机制。
王雪莹[7](2019)在《滋髓生血胶囊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项目根据中医学“肾主骨,藏精生髓,精化血”理论,观察滋髓生血胶囊联合环孢素(CSA)、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27(IL-2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具有“补肾填精、益气养血”作用的中成药滋髓生血胶囊对CAA的疗效及可能存在的新的作用机制。方法:从2017年04月~2018年06月在河南省中医院血液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64例CA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CSA+司坦唑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滋髓生血胶囊。必要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3、6个月患者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IL-4、IL-27、TNF-α,评估两组患者中西医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并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治疗过程中4例患者被剔除。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疗效情况:试验组总有效率93.33%,临床痊愈16.67%,显效46.67%,有效3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临床痊愈6.67%,显效30%,有效36.67%;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经过治疗两组证候积分都呈下降趋势,试验组下降趋势更明显。2、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西医疗效情况:试验组基本治愈1例,缓解7例,明显进步19例,无效3例;对照组基本治愈0例,缓解6例,明显进步16例,无效8例;试验组无效例数小于对照组;两组西医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的对比结果:治疗前WBC、HGB、PLT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6个月HGB、PLT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HGB、PLT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3、6个月WBC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第6个月,WBC两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个月对比、治疗后第3个月与治疗后第6个月对比,WBC两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第3、6个月,HGB、PLT两两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WBC、HGB、PLT均呈上升趋势。4、试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IL-4、IL-27、TNF-α对比结果:治疗前、治疗后第3、6个月IL-4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第3个月TNF-α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个月TNF-α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NF-α低于对照组;治疗前IL-27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6个月IL-27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IL-27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6个月,IL-4两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个月对比、治疗后第3个月与治疗后第6个月对比,IL-4两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第3、6个月,IL-27、TNF-α两两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IL-4呈上升趋势,IL-27、TNF-α呈下降趋势。5、在观察期间两组患者无明显肝肾功异常。结论:1、滋髓生血胶囊可改善CAA患者的外周血象、中医证候。2、滋髓生血胶囊可通过调节外周血造血细胞因子IL-4、IL-27、TNF-α的水平发挥治疗慢性再障的作用,但对IL-4影响较小。3、滋髓生血胶囊是安全有效的。
张珊[8](2019)在《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穿龙薯蓣皂苷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构建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观察穿龙薯蓣皂苷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治疗作用,探讨穿龙薯蓣皂苷是否可通过调节再生障碍性小鼠Notch信号通路影响Th17/Treg细胞平衡,进而发挥调节免疫促进造血的治疗作用。方法:1.再障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估:采用照射联合化学药物损伤法建立再生障碍性小鼠模型。将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60),模型组小鼠经137Cs照射后,于第4、5、6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5mg/kg/d)和氯霉素(62.5mg/kg/d)。对照组予铅砖屏蔽行假照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第7天检测造模小鼠的血常规、骨髓细胞涂片进行模型评估,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网知红细胞计数下降至正常血象一半以下,且骨髓细胞涂片显示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视为成模。2.观察穿龙薯蓣皂苷对再障小鼠的药效学研究:将成模小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穿龙薯蓣皂苷低、中、高剂量组(37.44,74.88,149.76mg/kg/d),雷公藤多苷组(9.36mg/kg/d),环孢素组(23.5mg/kg/d),模型组和对照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14天。第22天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涂片评价骨髓增生情况。3.穿龙薯蓣皂苷调节AA小鼠Notch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灌胃结束后,采用FCM法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Th17、Treg占CD4+T细胞的比值,分析穿龙薯蓣皂苷对AA小鼠Th17/Treg免疫细胞平衡的影响;Q-PCR、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RORγt、Foxp3、Notch1、Jagged1、Dll4、RBP-JκmRNA和蛋白表达,探究穿龙薯蓣皂苷对AA小鼠Notch相关信号表达的影响;IP检测RBP-Jκ分别与RORγt、Foxp3蛋白结合量,探讨穿龙薯蓣皂苷是否可通过调节Notch信号通路干预AA小鼠Th17/Treg细胞平衡,进而发挥促造血的作用机制。结果:1.模型组小鼠外周血WBC、Hb、PLT、RET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小鼠较模型组血象均有不同程度回升,以穿龙薯蓣皂苷中剂量组和环孢素组疗效较佳。2.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增生低下,骨髓细胞数量减少。经治疗后,各组小鼠较模型组骨髓细胞数量增多,骨髓增生活跃。穿龙薯蓣皂苷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环孢素组效果较佳。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值增多(P<0.05),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值减少,Th17/Treg细胞比值上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出现相同的趋势,即Th17细胞所占比值下降、Treg细胞所占比值上升,穿龙薯蓣皂苷中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比值下降显着(P<0.01),但Treg上升不明显,与环孢素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Notch1、Foxp3、Jagged1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Dll4、RORγt mRNA与蛋白表达升高(P<0.05)。经治疗后,各组小鼠脾脏Notch1、Foxp3、Jagged1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存在不同程度升高,Dll4、RORγt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存在不同程度降低,以穿龙薯蓣皂苷中剂量组和环孢素组最为明显(P<0.05)。对照组、模型组及各治疗组间小鼠脾脏RBP-JκmRNA和蛋白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RBP-Jκ与RORγt蛋白结合量增多(P<0.05),RBP-Jκ与Foxp3蛋白结合量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穿龙薯蓣皂苷中剂量组、环孢素组RBP-Jκ与RORγt蛋白结合量降低(P<0.05),RBP-Jκ与Foxp3蛋白结合量增多(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穿龙薯蓣皂苷能够显着升高及维持再生障碍性小鼠外周血中WBC、Hb、PLT、RET计数水平,增加骨髓细胞数量,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其可能作用机制为:穿龙薯蓣皂苷可抑制再障小鼠体内Th17细胞数量及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提高Treg细胞数量及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促进Th17/Treg细胞比例恢复平衡,促进机体免疫稳态的恢复。而Notch信号可参与这一过程,穿龙薯蓣皂苷通过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体内Notch1信号受体及Dll4、Jagged1配体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下游信号的转导,并且Notch信号中RBP-Jκ可直接结合RORγt、Foxp3蛋白,穿龙薯蓣皂苷可能通过提高Notch中RBP-Jκ与Foxp3蛋白结合量、降低RBP-Jκ与RORγt蛋白结合量,进而促进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的恢复。
王文儒[9](2019)在《再障膏方在再障动物模型中对Treg/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增生低下及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现A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免疫异常在病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Treg和Th17细胞失调所造成的免疫紊乱被认为是AA发病的关键。现代医学对AA的治疗,如移植、免疫抑制疗法、支持疗法,均有局限和不足。中医学在长期探讨中,对AA有独特的认识,再障膏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科苏伟主任的经验方,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疗效,前期研究发现该方能有效改善AA的免疫异常状态,但其是否改善AA中Treg/Th17失衡状态,从而达到免疫调节作用,仍需进一步探索。探索AA的发病机制是寻求该病良好治疗方法的基础,对再障膏方作用机制的探索能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为日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研究目的:通过建立良好稳定的AA动物模型,对比AA小鼠予以药物治疗后一般状况及外周血象情况,探索再障膏方对AA疗效,并通过观察各治疗小组外周血中Treg和Th17表达水平及脾脏形态结构,探索再障膏方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后,一组予以白消安18mg/kg灌胃和IFN-γ 7500U腹腔注射(连续10天),一组以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5天),一组以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7天),比较给药期间及给药后10天内各组生活质量和外周血象变化,并联合骨髓形态学判断造模成功与否,对比选择较为良好的造模方法。2.将成功的AA小鼠模型予以再障膏方、CsA及两药合用三种不同治疗方式,连续给药10天后,通过对比AA小鼠治疗后一般状态、外周血细胞等方面的变化,探索三种治疗方式对AA的疗效,并比较三种之间的差异。观察模型组及各治疗小组小鼠外周血中Treg和Th17细胞表达水平及脾脏指数、脾脏形态结构,分析AA免疫功能及Treg和Th17细胞的变化,探索再障膏方是否通过改善Treg和Th17细胞失衡状态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结果:1.三种造模方式中(1)白消安18mg/kg灌胃和IFN-γ7500U腹腔注射(连续10天)方法在造模给药10天后并不能形成有效的AA模型;(2)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5天)方法在造模给药后第5天即可形成较为稳定的AA模型,并能一直维持在到造模给药后第10天;(3)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7天)方法在造模给药后第5天可形成AA模型,但成模后小鼠死亡率较高,模型稳定性不足。2.再障膏方、CsA及两药合用三种不同治疗AA方式中(1)三种疗法均能有效恢复小鼠机体的一般状况,且三者之间均无明显差别;(2)三种疗法对AA小鼠外周血细胞有不同影响,两药合用后外周血象中WBC、RBC、HGB、PLT均有较好恢复,单用CsA仅在RBC、PLT指标上较为突出,单用再障膏方仅对PLT恢复较明显;(3)中西医联合治疗AA小鼠相较单用中药在WBC、PLT疗效更好,同时相较单用西药PLT提升更明显;(4)改善AA小鼠外周血象WBC、RBC、HGB、PLT指标方面,单用再障膏方与单用CsA效果无区别;(5)白消安36mg/kg灌胃(连续5天)的造模方式所形成的AA模型中Treg细胞比例降低,Th17细胞升高,两种细胞变化情况与文献报道相符合;(6)再障膏方联合CsA对Treg细胞及Treg/Th17比值的调节作用明显,但两种方法单独使用效果并不显着;(7)三种治疗方法对AA模型小鼠脾脏形态学均有所改善,但两药合用最为明显,单用CsA次之,再障膏方功能最弱。研究结论:用白消安36mg/kg/天(连续给药5天)形成的BALB/c小鼠AA模型,行药物干预10天后,在改善模型的一般情况和外周血象方面,再障膏方与CsA联合使用比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佳,且两者单独应用之间差别不大;此外再障膏方联合CsA还能有效提升AA小鼠中Treg细胞比例和Treg/Th17比值,提示两药合用能通过改善Treg和Th17失衡状态对AA小鼠产生治疗作用。
张惜燕[10](2019)在《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60余年来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分类整理病机创新理论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以及中医病机创新理论体系的构建,全面展示现代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研究的现状,深入探讨现代中医病机理论的演变规律,明确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研究路径,以期能补充丰富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体系,推动构建当代中医病机学。方法:充分收集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对“病机创新理论”的范畴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及目的,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查找、筛选,再依据逻辑分析法、科学哲学研究法对提取归纳的病机创新理论进行概念规范、特性厘清、层级划分、分类鉴别,创新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的评价,病机创新理论演变规律的分析,最终构建创新性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结果: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1)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素、分层、分类)对“病机”进行科学定义,从而准确指导病机创新理论的评价研究。病机作为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机理的本质概括,以因、位、性、势四者为基本要素,可分为单一病机与复合病机两类,层级划分是对病机从宏观到具体的准确把握。现代对“证”的内涵研究认识未达统一,病机与证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索。(2)系统梳理病机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依据内容划分为毒邪病机、络病病机、毒损络脉病机、伏邪病机、玄府病机、情志病机、上火病机、复合病机及其他病机九个方面。界定各病机理论的概念或含义,厘清其形成原因、致病特性、致病机理、临床表征、生物学基础、鉴别分类、创新应用等,理清其逻辑层次,展示病机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初步形成了共识性的病机创新理论。(3)从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到建立,深入剖析其所存在的内容不确定、层级不清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构建创新性的中医病机理论体系。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以脏腑经络分系统,以外感内伤分类病,明确系统病机与类病病机的概念内涵及要素;二是明确内生五邪病机是内伤病机,应归属于类病病机范畴;三是初步将病机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纳入创新性中医病机理论体系。(4)剖析中医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规律,建立病机理论创新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四大影响因素,包括哲学思维、疾病谱变化、现代科技和其他因素;探索了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三大模式,包括临床实践的总结概括,经典理论的挖掘诠释,病机假说的检验验证;提出了病机理论的创新路径和整体要求。结论:界定“病机”“伏邪”“玄府”“情志病因”“上火”等概念范畴,为病机创新理论的研究和病机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梳理总结毒邪病机、络病病机、毒损络脉病机、伏邪病机、玄府病机、情志病机、上火病机、复合病机及其他病机九个方面的病机创新理论,可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创新构建一个内容明确、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的中医病机理论体系,阐明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研究病机理论的创新规律,为病机创新理论的系统评价提供依据,有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病机创新理论。诸方面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了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促进了现代中医病机学的发展。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病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病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孙岸弢教授以“扶正祛邪、祛瘀生新”思路诊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研究概况 |
2 诊疗思路 |
2.1 扶正以补肾健脾 |
2.2 驱邪以祛瘀生新 |
2.3 疾病始终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平衡 |
3 验案举隅 |
4 结语 |
(3)成人重型和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定义与发病机制 |
诊断建议 |
1.诊断AA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
2.AA诊断标准参照文献[8,10]进行。 |
3.髓劳病的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参照文献[15-18]制定。 |
3.1急髓劳 |
3.2慢髓劳 |
中医治疗建议 |
西医治疗建议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建议 |
疗效标准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4)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铁死亡与放射损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
1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
2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
3 “脾为之卫”理论与现代医学“免疫功能”的联系 |
4 结语 |
第二节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
1 “脾失之卫”的含义 |
2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
3 结语 |
第三节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及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
1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 |
2 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
3 结语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机制研究 |
实验(一) 2.0 Gy ~(60)Coγ射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与铁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
实验(二) 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射后细胞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数据挖掘周永明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规律及经验方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周永明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用药规律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构建“周永明教授治疗 CAA 病案信息系统” |
2.2 中药规范化 |
2.3 数据挖掘方法 |
3 数据挖掘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频数分布分析 |
3.3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
3.4 基于数据挖掘结果形成健脾补肾经验方 |
第二部分 健脾补肾经验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疗效标准 |
1.4 纳入病例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中止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检测指标实验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3 观察指标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背景资料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2 VEGF 及 HIF-1α 的的表达水平 |
3 CAA患者治疗后疗效分析 |
3.1 总体疗效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血分级比较 |
4 CAA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的变化 |
4.2 细胞因子 VEGF 及 HIF-1α 的测定 |
讨论与分析 |
1 AA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
1.1 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
1.2 造血微环境的异常 |
1.3 免疫机制的异常 |
2 HIF研究进展 |
2.1 HIF与血管生成 |
2.2 HIF与 CSC |
3 基于HIF-1α探讨AA的发病机制 |
3.1 AA与 VEGF |
3.2 AA与 HIF-1α |
3.3 VEGF与 HIF-1α表达相关性分析 |
4 AA的中医研究概况 |
4.1 病因病机 |
4.2 治疗概况 |
4.3 周永明教授对于慢性再障的认识 |
5 基于数据挖掘的数据分析结果 |
5.1 基本资料 |
5.2 中药使用频数分析结果 |
5.3 药物功效及归经分类分析结果 |
5.4 核心药组分析结果 |
6 健脾补肾经验方治疗 CAA 的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 |
6.1 疗效评价 |
6.2 作用机制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缺氧诱导因子及其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
附录三 再障症状积分量化表 |
(6)补肾膏方治疗肾阴虚型慢性再障疗效观察及肾虚髓枯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部分 |
一、临床资料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病例标准 |
(四) 排除病例标准 |
(五) 剔除及脱落标准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判定 |
(一) 西医疗效标准 |
(二)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五、统计方法 |
六、结果 |
(一) 患者基本情况 |
(二) 疗效比较 |
(三) 剔除及脱落病例 |
实验部分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
(一) 入选标准 |
(二) 排除标准 |
四、实验试剂与仪器 |
(一) 主要试验耗材 |
(二) 主要仪器 |
五、实验方法 |
(一) 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
(二) RNA提取 |
(三) 总RNA测定 |
(四) 逆转录--cDNA第一链合成 |
(五) 荧光定量RT-PCR反应 |
六、统计学方法 |
七、实验结果 |
(一) CAA患者P15mRNA表达情况 |
(二) CAA患者P16mRNA表达情况 |
(三) CAA患者TPP1mRNA表达情况 |
(四) CAA患者RAP1mRNA表达情况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
(一) 慢性再障的中医学病名简况 |
(二) 慢性再障的病机——肾虚髓枯 |
(三) 慢性再障的中西医结合论治 |
(四) 中医膏方 |
二、RAP1、TPP1、P15、P16与“肾虚髓枯”发病机制 |
(一) 端粒与再障 |
(二) 端粒保护蛋白TPP1 |
(三) 端粒保护蛋白RAP1 |
(四) P15、P16基因与血液病 |
(五) P15、P16、RAP1、TPP1与“肾虚髓枯” |
三、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附件 |
(7)滋髓生血胶囊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及剔除标准 |
1.7 分组与治疗方案 |
1.8 检测指标 |
1.9 疗效评定标准 |
1.10 疗效指标检测方法 |
1.11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的对比 |
2.2 总体疗效对比 |
2.3 两组患者各时点WBC、HGB、PLT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各时点IL-27、IL-4、TNF-α的比较 |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再障的认识和治疗 |
3.2 中医学对再障的认识 |
3.3 立方立法依据 |
3.4 疗效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病例报告表 |
附录3 文献综述 |
附录4 在校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
(8)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穿龙薯蓣皂苷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药物 |
1.2.2 实验试剂 |
1.2.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AA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
2.2 实验药物制备 |
2.3 分组及给药 |
2.4 实验标本的采集和检测 |
2.4.1 各组小鼠外周血血常规的检测 |
2.4.2 各组小鼠骨髓细胞涂片的制备与观察 |
2.4.3 FCM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Th17、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值 |
2.4.4 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Notch信号通路mRNA的表达水平 |
2.4.5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Notch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 |
2.4.6 IP检测各组小鼠脾脏RBP-Jκ与 RORγt蛋白结合量、RBP-Jκ与 Foxp3蛋白结合量的表达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穿龙薯蓣皂苷对AA小鼠外周血血象的影响 |
3.1.1 第7 天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象比较 |
3.1.2 第22 天各组小鼠外周血象比较 |
3.2 穿龙薯蓣皂苷对AA小鼠骨髓细胞增生的影响 |
3.2.1 第7 天小鼠骨髓细胞增生情况比较 |
3.2.2 第22 天各组小鼠骨髓细胞增生情况比较 |
3.3 穿龙薯蓣皂苷对AA小鼠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值的影响 |
3.4 穿龙薯蓣皂苷对各组小鼠脾脏Notch信号通路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5 穿龙薯蓣皂苷对各组小鼠脾脏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6 穿龙薯蓣皂苷对各组小鼠脾脏RBP-Jκ与RORγt蛋白结合量、RBP-Jκ与Foxp3 蛋白结合量表达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AA小鼠模型的建立 |
4.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病机认识 |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AA的研究现状 |
4.4 穿龙薯蓣皂苷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及在AA中的作用 |
4.5 Th17/Treg平衡及其意义 |
4.6 Th17/Treg细胞平衡失调在AA中的作用及影响 |
4.7 Notch信号通路及其与Th17/Treg之间的联系 |
4.7.1 Notch信号的生物学功能 |
4.7.2 Notch信号对Th17、Treg细胞的调节作用 |
4.7.3 Notch信号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Notch信号调节外周T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再障膏方在再障动物模型中对Treg/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代病理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病机治则探索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研究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实验讨论 |
实验二 再障膏方对再障小鼠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实验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范畴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学方法 |
4.2 逻辑学方法 |
4.3 科学哲学方法 |
5 研究路径 |
第一部分 中医病机概念创新研究 |
1 病机的内涵 |
2 病机的外延 |
2.1 依据构成内容分要素 |
2.2 依据等级关系分层次 |
2.3 依据复杂程度分类 |
3 病机与证关系研究 |
3.1 证是疾病外候 |
3.2 证是证候阶段本质 |
3.3 其他认识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 |
1 毒邪病机 |
1.1 毒邪的内涵 |
1.2 毒邪的外延 |
1.3 致病特点 |
1.4 创新应用 |
2 络病病机 |
2.1 络脉的含义 |
2.2 络脉的生理 |
2.3 病机含义 |
2.4 创新应用 |
3 毒损络脉病机 |
3.1 病机含义 |
3.2 创新应用 |
4 伏邪病机 |
4.1 伏邪概念 |
4.2 形成机制 |
4.3 致病特性 |
4.4 创新应用 |
5 玄府病机 |
5.1 玄府的含义 |
5.2 玄府的生理 |
5.3 玄府的病理 |
5.4 生物学基础 |
5.5 玄府与络脉 |
5.6 创新应用 |
6 情志病机 |
6.1 情志病因的概念 |
6.2 情志病因的形成 |
6.3 致病特性 |
6.4 致病机理 |
6.5 创新应用 |
7 上火病机 |
7.1 上火的含义 |
7.2 病机形成 |
7.3 致病机理 |
7.4 临床表征 |
7.5 生物学基础 |
7.6 创新应用 |
8 复合病机 |
8.1 瘀热病机 |
8.2 瘀毒病机 |
8.3 痰瘀互结 |
8.4 毒热病机 |
9 其他病机 |
9.1 脏腑风湿 |
9.2 瘀血生风 |
9.3 虚气留滞 |
9.4 气虚浊留 |
9.5 奇经病机 |
9.6 体质与病机 |
10 小结 |
第三部分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
1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形成研究 |
1.1 教材病机体系 |
1.2 专着病机体系 |
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现状研究 |
2.1 中医病机理论具体内容的确定 |
2.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逻辑问题 |
3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创新构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规律研究 |
1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影响因素 |
1.1 中医哲学思维方法的影响 |
1.2 现代疾病谱变化的要求 |
1.3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 |
1.4 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
2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形成模式 |
2.1 临床实践的总结概括模式 |
2.2 经典理论的挖掘诠释模式 |
2.3 病机假说的检验验证模式 |
3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整体要求 |
3.1 始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
3.2 始终以多学科、多方法、多层次研究为手段 |
3.3 始终以服务临床、提高疗效为目的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病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孙岸弢教授以“扶正祛邪、祛瘀生新”思路诊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总结[J]. 李芮,孙岸弢,唐旭东. 中国医药导报, 2021(27)
- [2]徐瑞荣教授补肾益髓法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其用药规律[D]. 王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成人重型和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 Expert Group for Aplastic Anemia Project of Specialized Projec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National TCM Industry in 2015;.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3)
- [4]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D]. 王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数据挖掘周永明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规律及经验方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D]. 赵凤.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补肾膏方治疗肾阴虚型慢性再障疗效观察及肾虚髓枯发病机制的研究[D]. 安丰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滋髓生血胶囊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D]. 王雪莹.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穿龙薯蓣皂苷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珊.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再障膏方在再障动物模型中对Treg/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D]. 王文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D]. 张惜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