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营销思考

优化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营销思考

一、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环境优化的营销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戴超[1](2021)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招商引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成为国家的中心工作,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从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党中央对新疆和兵团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特别是推进兵团设市建镇、完善兵团政府职能,促进了兵团长足发展。第一师阿拉尔市的经济体量、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区位布局等都处于兵团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兵团的大师。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和兵团向南发展的深入推进,第一师阿拉尔市迎来了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在推进产业发展、人口聚集的大背景下,第一师阿拉尔市如何抓住机遇、改革创新、追赶超越,通过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而深远的课题。论文以产业集聚和比较优势、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效能、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等理论为指导,以第一师阿拉尔市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第一师阿拉尔市招商引资现状和主要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影响其招商引资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性地对第一师阿拉尔市招商引资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这项研究对认识和把握兵团城市招商引资规律、促进南疆兵团城市在新时代的跨越发展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研究认为,一是通过现状分析发现第一师阿拉尔市在招商引资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链不健全、人口人力资源不足等因素,导致存在招商引资质量普遍较低、行为比较盲目、形式比较单一、效率不高等主要问题。二是根据调研现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从经济、环境、产业、成本、市场等因素研究,得出地方生产总值、基础设施条件、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人口规模等对第一师阿拉尔市招商引资产生正相关影响,人力资源成本对师市招商引资产生负相关影响。三是通过SWOT-PEST分析得出第一师阿拉尔市招商引资既有政策、成本、科教、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也有产业、金融、法治、市场等方面的劣势;既有“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兵团向南发展、浙江省对口支援等重要机遇,又有境内外“三股势力”影响、汉族人口外流、区域竞争加剧、资源瓶颈制约等挑战。四是基于理论和实践研究结果,提出在顶层设计上聚焦向南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在发展战略上发挥体制特色、优化营商环境,在实施路径上围绕深化改革、丰富招商内涵,在未来提升上依托大学资源、构筑人才高地,在落实保障上发扬“兵”的精神、强化考核激励等五个方面的策略和措施。

谈思[2](2021)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已经步入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性产业,也处在由粗放式发展向休闲化、高质量转型的攻关期。山地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人文环境,成为旅游景区重要的建设场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但是随着旅游市场消费结构优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推动以及山地景区发展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门票经济依赖、基础设施落后、整合营销能力不足以及国际竞争优势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因此加强对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丰富了旅游发展评价、山地旅游案例研究内容,深化了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为其他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提供评价依据以及案例借鉴。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961021),应用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旅游竞争优势论等相关理论,使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半定量研究方法以及变异系数法等相关研究方法,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玉龙雪山景区为实证点进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最后基于前文系统分析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提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本研究第一章、第二章在分析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山地旅游、旅游转型发展以及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山地旅游、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以及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等概念进行阐述及再定义,融合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竞争优势论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首先分析我国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与必要性,总结归纳典型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主要内容;第四章借助变异系数法、专家咨询法与文献分析法,结合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与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以及评价模型;第五章在分析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运用评价模型评价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第六章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评价与SWOT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模型与转型策略分析模型,并结合玉龙雪山景区实际情况,对各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通过山地旅游案例研究、文献梳理与政策解读,认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促进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与立体化;主要内容包括景区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业态、景区营销、景区品牌、景区项目引进、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空间、景区环境管理、景区合作与旅游客源市场等十二个方面。2.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实证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总体水平得分0.6993,转型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不同转型发展方向转型水平不同:其高端化、智慧化发展水平较高,得分分别为0.2086、0.1956;特色化发展得分为0.1132,转型发展水平一般;国际化、立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得分分别为0.1005、0.0815。3.通过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SWOT矩阵模型分析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战略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现阶段内部资源、区位、交通以及品牌优势明显,外部面临政策支持、大滇西环线旅游发展、新兴旅游消费需求与业态等重大机遇,积极发挥优势,利用机遇,应采取增长型转型战略。4.构建了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系统: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包括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动力系统以及转型机制四个方面,其中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是转型发展基础内容,动力系统是促进转型方式与策略的重要驱动力量,转型机制是促进转型有效运行的保障。5.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式包括:研学旅游提升教育科普内涵层次、绿色旅游提升产品生态质量、深度文化体验游促进物质形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定制旅游提升旅游产品服务质量、互动旅游提升游客行程体验、多媒体营销手段融合提升景区国际知名度、结合大滇西旅游环线发展重塑国际品牌形象、政策兜底保障环境优化、地域分异规律贯穿垂直海拔高差景观产品开发、生态旅游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提升游客体验、交通发展促进景区地理空间拓展、文化贯通促进景区文化空间融合等16个方面。6.玉龙雪山旅游转型提升措施包括:推进“旅游+”,加快旅游融合、整合特色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组成、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转型宣传、运用创新成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加强立体空间开发,突出山地景区特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加强外部空间建设,丰富景区外部空间产品业态等八个方面。

边云涛[3](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缓慢、遭遇“资源诅咒”制约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区域资源产业依赖导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缓慢,产业演进中形成了低端锁定现象。而加快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实践已经经历较长时间,但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资源型区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术界对资源型区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较多,但较少聚焦到资源型区域脆弱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产业关联等理论,促进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机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计量检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产业生态视角,以工业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两类数据,研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首先,在梳理产业演进、产品空间、资源产业依赖与转型升级等文献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机理;其次,利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中国资源型省域产业空间网络图,检验资源依赖与产业演进的逆向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接着,对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与模型,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利用生态系统构成与演替模型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等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产业发展通过正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是促进模型,产业发展不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呈中性是随机模型,产业发展排挤其他产业是抑制模型。在工业部门,资源依赖形成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要素、优质服务、基础设施的挤出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产业生态恶化带来产业结构逆向演进,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抑制模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开展资源产业管制避免资源依赖,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新产业成长的随机模型,接着政府引导资源收益转化,加速培育制造业新主导产业进入促进模型第一阶段,最后通过制造业新主导产业内生关联驱动,实现产业生态与产业演进良性互动的促进模型第二阶段。在工业部门假定下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产业关联程度是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拓展产品空间理论解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低端锁定。使用2003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四位代码行业数据,重点在邻近度计算中将赋值范围从传统[0,1]拓展为[-1,1],构建中国正、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正产业空间网络呈“核心致密—边缘稀疏”结构,核心区域为纺织、电气机械与器材、电子通信设备等高邻近度制造业,边缘区域为采矿业、炼焦、金属冶炼等低邻近度资源型产业。负产业空间网络呈许多小范围一个产业与多个产业之间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与“外围”产业为互斥、抑制关系。“中心”多是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与之相连的是受资源型产业“抑制”的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高资源依赖的山西、青海等资源型省份优势产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和产业密度均较低。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提升会导致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显着下降,也就是资源依赖导致产业逆向演进。(3)以工业部门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研究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业密度滞后期对产业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高资源依赖省份最显着。“省份—年份”二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但高资源依赖组呈“U型”关系,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区域工业升级的动力。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服务、产业设施对产业演进产生显着影响,产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依赖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降低人口密度等产业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资源依赖也通过挤出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产业密度、路网密度影响经济发展活力,阻碍区域产业演进。最后以产业多样化指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替代原被解释变量进行了拓展检验。(4)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长治“二三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资源依赖、重工业化明显,但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网络图中长治优势产业处于正产业空间网络边缘、负产业空间网络“中心”位置。长治产业演进呈现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中断等特点。长治通过煤炭产业管制导致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以改善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为主的产业生态改良为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助力长治产业演进由抑制模型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5)提出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资源型区域可以通过产业再造、产业延伸、产业退出等实现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植入、产业培育、产业融合等实现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最后从以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群落化发展、改善生产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尝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进而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资源依赖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与产业结构逆向演进的抑制模型,提出资源管制、政府引导、内生关联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随机模型、促进模型。二是将传统产品空间理论邻近度范围[0,1]拓展至[-1,1]来显示产业生态演进抑制模型,提出正、负产业空间概念揭示资源型区域存在的典型产业负向关联,资源产业依赖会排挤制造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衡量产业演进变量,以及对长治的案例研究是论文特色之处。

屈腾[4](2020)在《Q市营商环境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先手棋,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共识。从世行2003年《营商环境报告》发布开始,营商环境的优化问题逐步为世界各国政府、学者所关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日益成为当前各级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营商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活动的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它涵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准入、生产经营、对外合作等。运用新公共管理、服务型政府等基础理论,在借鉴山东省营商环境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基础上,运用问卷、实地访谈等多种实证调研方式,对Q市营商环境进行整体把握和系统分析。通过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探究出制约Q市营商环境优化的体制机制因素,具体涵盖“政务服务成效不佳”“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剧”“硬件设施及管理制度不完善”“区域政策导向不明确”“市场环境不稳定”等问题。有鉴于此,建议从优化审批制度、要素保障、市场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在政务体制改革上下大功夫,大力加强营商环境优化制度建设、加强审批服务制度化建设、提高生产要素保障能力、提升惠企政策实效、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进而全方位提升Q市的营商环境,同时为相关地区营商环境优化实践提供参考,也为相关理论的丰富提供依据。此外,还重点探究了Q市的文化产业优势、新为民服务中心等软硬件条件对Q市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意义。质言之,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以满足企业生产运营、对外合作交流、财产安全保障、社会责任履行等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褚锐奇[5](2020)在《滨州市滨城区招商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滨城区立足区位特点,围绕“一带四区多园”总体发展战略定位,形成了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自2012年以来实现年均吸引到位区外资金近50亿元。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滨城区招商引资活动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产能重复等负面影响,招商引资对产业优化调整的正面导向作用没有完全激发,与省内外其他类似地区相比,新引进的项目投资规模、体量相对较小,且多为传统产业,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优质项目,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与新旧动能转换目标还有不小差距。本文针对目前滨城区招商引资遇到的瓶颈,采取座谈交流方式对滨城区主导产业代表企业、项目投资方代表以及滨城区各单位从事招商引资人员进行访谈,深入探讨分析目前影响滨城区招商引资的各种因素,经过梳理共收集招商引资环境、政府机制建设、城市规划布局、招商引资人员素质四个方面问题和相应意见建议。针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本文查阅研究近几年招商引资方面文献资料,参考国内外学者在招商引资案例研究上的最新成果,筛选归纳了宏观层面的国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政府调控与市场调控手段,微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遇到的瓶颈问题等。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滨城区招商引资现状,并选取公共选择理论、城市营销理论、产业链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持,形成了打破滨城区目前招商引资瓶颈的思路方向:即转变过去以滨城区政府作为招商引资实施主体的传统单一模式,从政府机制改革入手,将政府职能和精力集中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方向、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稳定上,以营销式思路打造城市品牌和地标产业,一方面,围绕现有主导产业链薄弱环节,吸引优质企业落户滨城区,通过对产业链、供应链补充、延长、增强,促使滨城区现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依托“城市营销+筑巢引凤”模式,招引新兴产业链中重点企业甚至是龙头企业,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链,培育滨城区产业新地标。按照这个思路,本文结合调研结果和理论分析,从提升招商引资环境、健全政府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组建招商引资专业团队五个方面,提出符合滨城区发展实际的招商引资策略。

田一彤[6](2020)在《优化营商环境视角下的普兰店区招商引资问题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投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招商引资是各级地方政府推动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传统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相关工作方式日渐式微,区域营商环境成为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的关键因素。因此,各级政府纷纷将优化营商环境看作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的改革发展方向和职能转变的重点。普兰店区是大连市一个新的行政区(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市变区)。如何做好普兰店区招商引资工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来吸引投资是普兰店区政府近几年一直着力实践和探索的工作。本文以普兰店区招商引资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以优化营商环境为视角,综合新公共服务、比较优势、产业集聚等理论作为指导,运用文献综述、访谈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工作如下:1)普兰店区招商引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问题包括招商引资理念与营商环境的优质理念不符、招商创新改革不足未紧跟营商环境优化的脚步、产业园区实际情况与优质软环境的要求相差较远、招商引资的队伍素质不高并且服务意识不强等。普兰店区在招商引资理念尚未嵌入营商环境的理念,以至于出现当地的产业园区支撑作用不强,招商队伍素质跟不上等问题;2)本文列举了佛山招商引资经验和昆山招商引资经验,佛山作为广州周边县市,昆山作为上海周边县市,在寻求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与周边强大县市形成差异化发展策略,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外资、台资前来经商开厂。从佛山和昆山的发展中获得的启示包括区位条件占较大比重、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科学的政策扶持是发达县域成功招商引资的很大先决条件;3)优化营商环境视角下的县域招商引资策略,拓展政府的公共职能,包括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明确各部门的招商服务职能;探索市场化招商引资模式,包括“双招双引”、引入中介招商机构、发展人脉招商和口碑招商;开展“飞地经济”合作,包括加快发展飞地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为飞地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建立专业的招商引资队伍,包括树立正确科学的招商理念、加强招商引资人才队伍的素质。本论文以普兰店区为调查对象,在优化营商环境视角下研究国内县域地区招商引资问题和策略,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进行扩充,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县域地区发展经济,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为普兰店区政府改善营商环境提供一定的借鉴,具有实践意义。

李体[7](2020)在《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 ——基于《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分析(2010-2019)》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对城市形象的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党报和全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以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城市形象建构方面具有其它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城市形象广告版面不仅成为《人民日报》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形成符合自身特性的运作模式,《人民日报》便成为城市管理者建构和呈现城市形象的权威平台。本文选取《人民日报》为目标媒体,以其近十年的城市形象广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文本梳理和内容分析。城市形象广告整体数据分析运用量化的方法进行类目建构,主要从广告数量、广告客户、广告版面、广告内容四个层面和城市行政等级、广告图文比例以及广告视觉元素等9个类目进行全方位的细化分析,总结出《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城市形象广告文本分析主要通过对广告文本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和比重计算,归纳分析出城市形象广告在城市形象呈现中着重使用的符号元素,观察城市形象广告对城市形象呈现的变化特征及其形象呈现侧重点。通过对《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的整体数据和广告深层文本内容的综合分析,尝试深入剖析《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背后的传播逻辑及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城市形象广告主要受到党报自身功能角色定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导向和城市自身现实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探讨《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在建构城市形象时存在的问题,如传播内容同质化,表现为广告主题分布不均衡,视觉元素应用雷同;传播形式模式化,表现为广告文本多宣传式话语体系,形式呆板缺乏创新;形象建构功利化,表现为追求短期形象建构,对城市文化层面形象呈现存在缺失。针对《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控制因素,结合个案分析的方法,借鉴典型城市进行形象建构的先进经验,从而为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提供改善建议。以期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形象塑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城市各方面资源,推动有利于城市形象传播力形成、提升、发展的战略实施,从而实现城市形象传播源头的规范运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启发城市管理者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利用大众传媒建构城市形象的新思路。

张蕾[8](2020)在《地方政府行为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基于3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过渡的新时代,营商环境成为推动改革进程的重要因素迅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地方政府提升本地区实力的重要突破口,而地方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我国营商环境的现状,发现营商环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有必要探索营商环境差异背后的决定因素。因此,本文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目标和约束条件进行逻辑分析后,探讨地方政府行为对营商环境的影响。首先,文章对营商环境的概念做了界定,通过逻辑分析发现在约束条件的影响下地方政府会为了实现不同的政府目标而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然后,选择认为重要的路径来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机理: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职位晋升的目标会延缓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本地区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当地的营商环境恶化;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目标会加大招商引资、完善基础建设,使营商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会因加重企业负担造成营商环境恶化。营商环境的优化会使政府完成政绩的同时更加关注利于经济建设的行为方式,进而在当地形成良性循环。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2016-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行为对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干预对营商环境的优化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尽管地方政府是建设营商环境的重要主导者,直接的干预仍是不可取的;(2)招商引资对营商环境的建设具有显着的正向效应,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策略的实施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3)基础设施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营商环境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而用于维护城市正常运行的市政维护支出却不利于营商环境的建设,说明政府应精简人员和场地配置,提高办事效率,在保障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这部分支出;(4)官员的晋升压力对营商环境的优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官员会在城市经济建设中优先考虑自己的职位升迁;(5)合理的政府非税收入对营商环境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现阶段非税收入的征管体系并不完善,会导致企业负担加重,完善征管体系对加快营商环境的优化进程尤为重要。最后,本文针对地方政府行为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可行性建议:(1)转变政府职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2)完善官员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工作成果;(3)鼓励第三方评估,建立区域评价机制;(4)因地制宜改善营商环境;(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均衡发展;(6)提升政策实施标准,实现公平竞争。

林明灯[9](2020)在《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曾经是发达经济体跨国企业特有的经济现象,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也以其为研究对象,成果丰富且已形成较为完善理论体系。然而近十年,中国OFDI呈几何式增长,即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持续下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仍逆势上扬,并于2016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企“走出去”发展轨迹,无法用传统OFDI理论中利益最大化解释:在经济飞速增长的趋势下,中企留在国内深耕发展才是合理选择,加之中企整体呈现国际化经验匮乏,自主品牌与技术拥有度较低等特征。传统理论无法从微观视域对中企OFDI行为做出合理解释,究其原因,发达经济体国内制度质量较高,营商环境优越,企业开展跨境投资无“后顾之忧”,无需考虑制度成本与政府寻租,母国制度可视为基本“背景”,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普遍制度建设滞后,政府干预较高,尤其是处于转轨时期的中企OFDI收益更多体现宏观经济利益,而企业微观利益是被兼顾的,其OFDI行为势必受区域制度政策、地方政府治理、国际双边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探讨和回应下述核心问题:国际投资领域中,母国制度包含哪些维度?它们间关系是什么?是否都能显着影响企业OFDI?母国制度能否与经典OFDI理论中的资源观、区位观相结合?最后,基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区域间制度体系演化差异大,地方政府调控力度高、范围广,涉外(投资)协议种类多、缔约频繁的特点,区域制度质量和企业OFDI选择是否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据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梳理现有国际投资理论与研究基础上,综合中国对外投资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有效评估母国制度影响中企OFDI的有效性。(2)以新制度经济学等经典理论为基础,解析母国制度的理论内涵与框架结构,并在修订OLI范式基础上构建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模型。(3)以2003-2015年上市企业OFDI决策为样本,通过Logit模型实证检验母国制度对中企国际化选择的直接影响与调节效应。(4)为中国政府提升区域OFDI水平提供政策建议。基于上述研究思路线索,本文得出结论可归纳为下:(1)母国制度分为国内层面(制度环境、政府治理)与国际层面(涉外制度),共三个维度。国内层面:税制结构优化、信贷制度改革、技术市场成熟、知识产权完善,政府干预降低,补助补贴增多、审批效能提升,腐败活动减少,都能激励中企境外投资,呈现对OFDI的“挤入”效应,另一方面,物权保护力度提升,契约机制有效实施,政府支出规模增加,公共品高质量供给,反而会抑制中企“走出去”,呈现对OFDI的“挤出”效应。国际层面:避免双重征税制度与双边投资协议多以资本流入国身份签订,中企在“走出去”进程中无法得到缔约国高标准待遇,因而两类协议无法促使中企OFDI,甚至避免双重征税制度更多呈现对OFDI的“挤出”效应,与之相反,自由贸易协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投资保护与投资激励态度更为积极、开放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条款更具操作性,激励中企到缔约国投资作用效果更佳。(2)母国制度也能以企业所有权优势(或东道国区位优势)为媒介,间接影响企业OFDI选择。国内层面:物权制度、契约制度、信贷制度、技术交易市场与知识产权制度提升,以及政府干涉降低,补贴规模增大,寻租行为减少,都能赋予创新型中企更高水平的技术所有权优势,呈现母国制度“强化”技术所有权优势特征;而企业承担税率降低,公共品供给效率提升,研发投入较多企业倾向留在国内发展,呈现母国制度“弱化”创新型企业OFDI意愿特征。国际层面:涉外制度能优化东道国较低的法治质量与营商环境(如双边投资协议与自由贸易协定),降低东道国沉重的税收负担与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中资流入的抑制作用(如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中企到制度区位优势缺失的缔约国OFDI,呈现涉外制度“强化”东道国区位优势特征。(3)从“两个统筹”到“三个统筹”是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水平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国内层面,制度环境作为母国制度最为稳定的制度内核,其本身是静态框架,需要政府构建与之适应的执行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本文考察国内制度的十二个子制度对微观特征异质企业OFDI影响差异,可以帮助地方政府重新审视如何利用中企在OFDI决策上表现出对国内制度的“异质性偏好”,精准激励目标企业“走出去”;国际层面,既需要中国研究借鉴国际经济规则调整国内制度,为中企培育“走出去”能力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也要求政府调整国内制度政策工具,配合涉外(投资)制度体系效率效能发挥,以争取国际投资领域更大的制度性权力。本文考察中企至签订不同涉外(投资)制度的缔约国OFDI呈现出对国内制度的“异质性偏好”,所得结论能帮助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进程中更好实现“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从母国制度视角对OFDI研究,建立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OFDI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理论框架。第二,本文将母国制度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OL优势有机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投资理论。第三,本文的研究对将从国际规则国内化以及国内规则国际化两条路径着手,推动现有治理机制和规则体系变革的中国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朱菲[10](2020)在《营商环境对我国服务业FDI影响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各经济体在积极的引进外资,2011年中国服务业FDI首次超过制造业FDI,成为外商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服务业作为“制度敏感型”的产业,外商进行直接投资时往往更加注重东道国的营商环境。为了促进服务业FDI,中国各个省市投入大量精力改善监管框架,以此优化营商环境。但中国幅员辽阔,各个省市的营商环境水平参差不齐,外商投资者难以完全掌握东道国的基本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对中国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因此,基于区域差异,研究营商环境对于服务业FDI引进的影响就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折衷理论和交易成本学说的内部化理论为基础,从优化营商环境的视角分析其对中国引进服务业FDI的影响。首先,界定了营商环境与服务业FDI的概念并指明本文所选用的测度指标,即采用王小鲁的“营商环境指数”作为衡量营商环境的水平,采用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金额代表服务业FDI;其次,从市场寻求型和出口导向型两个角度分析了服务业FDI的类型,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分析了服务业FDI的动机,从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折衷理论和交易成本学说的内部化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服务业进行外商直接投资条件;再其次,从总体和分地区的视角描述分析了中国营商环境的具体情况,从总体、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以及分行业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服务业FDI的基本情况,为下文的实证研究提供前提基础;最后,选取2006-2016年28个省市营商环境与服务业FDI的年度数据,分析优化营商环境对于中国服务业FDI的影响,将营商环境这一综合指标进一步细分为8个子指标,分别分析子指标对于中国服务业FDI的影响。除此以外,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分析该区域营商环境及其组成部分对该地区服务业FDI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从整体上来看,优化营商环境可以促进中国服务业FDI的流入,不同区域营商环境存在一定差距,但优化营商环境仍可促进该地区服务业FDI的流入。从营商环境的组成部分来看,廉洁的政府效率、政府适度的干预、优良的法制环境、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政策、丰富的人力资本、完善的基础设施、稳定的市场环境以及较低的融资成本均可以促进中国服务业FDI。具体来看,对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源供应以及服务业发展潜力并不是影响当地服务业FDI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中部地区,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和融资成本、服务业发展潜力以及对外开放水平并不是影响当地服务业FDI的关键性因素;对于西部地区,市场环境和中介服务、金融服务和融资成本、企业的税费负担、经济规模、以及对外开放水平并不是影响当地服务业FDI的关键性因素。鉴于此,本文提出在保持廉价劳动力、出台优惠政策等传统优势基础上,从营造清廉高效的制度环境、优化税收制度、丰富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促进服务业FDI的建议。

二、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环境优化的营销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环境优化的营销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招商引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第一师阿拉尔市招商引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第一师阿拉尔市基本情况
    3.2 第一师阿拉尔市招商引资现状
    3.3 第一师阿拉尔市招商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一师阿拉尔市招商引资影响因素分析
    4.1 基于回归分析的微观环境影响因素量化指标分析
    4.2 基于SWOT-PEST的招商引资宏观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3 国内外招商引资的先进经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第一师阿拉尔市招商引资对策建议
    5.1 在顶层设计上:聚焦向南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5.2 在发展战略上:发挥体制特色,优化营商环境
    5.3 在实施路径上:围绕深化改革,丰富招商内涵
    5.4 在未来提升上:依托大学资源,构筑人才高地
    5.5 在落实保障上:发扬“兵”的精神,强化考核激励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调查问卷
致谢

(2)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一、旅游转型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山地成为景区建设的重要区域
        三、山地景区旅游发展亟需转型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山地旅游研究
        二、旅游转型发展研究
        三、玉龙雪山旅游发展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山地旅游
        二、山地景区
        三、旅游转型发展
        四、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系统协同论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三、旅游竞争优势论
第三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思路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
        一、山地旅游资源丰富
        二、山地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三、旅游消费主体与结构发生改变
        四、政府大力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五、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一、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历程
        二、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及启示
        一、国内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
        二、国外山地旅游目的地发展经验
        三、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启示
    第四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梳理
        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主要方向
    第五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山地景区国际化转型主要内容
        二、山地景区高端化转型主要内容
        三、山地景区特色化转型主要内容
        四、山地景区智慧化转型主要内容
        五、山地景区立体化方向转型主要内容
第四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旅游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指标构建基本思路
    第二节 指标筛选与构建
        一、指标的筛选
        二、指标权重确立方法
        三、指标评价方法
        四、评价模型
第五章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第一节 玉龙雪山景区概况
        一、景区概况
        二、景区转型发展概况
    第二节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二、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基于评价的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与策略研究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一、旅游转型发展SWOT分析
        二、基于评价和SWOT分析的转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
        一、旅游转型发展要素系统
        二、旅游转型发展外部空间
        三、旅游转型发展动力
        四、旅游转型支撑机制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
        一、旅游转型方式
        二、旅游转型提升措施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一轮)
    附录2: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二轮)
    附录3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专家打分表
    附录4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游客问卷调查
    附录5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单项评价法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3)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产业生态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文献综述
    2.1 产业演进研究
        2.1.1 产业演进的内涵
        2.1.2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
        2.1.3 产业演进的路径选择
    2.2 产业生态与产品空间研究
        2.2.1 产业生态的研究进展
        2.2.2 产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转型升级研究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及其成因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
    3.1 从生态系统到产业生态系统
        3.1.1 生态系统的构成
        3.1.2 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3.1.3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3.1.4 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进模型
        3.1.5 本文后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与模型
    3.2 产业生态恶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抑制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资源丰裕、资源繁荣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恶化
        3.2.3 产业生态恶化、低端锁定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3.3 产业生态改良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随机、促进模型
        3.3.1 资源管制、资源依赖弱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中性演进:随机模型
        3.3.2 政策引导、资源收益转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改良:促进模型 1
        3.3.3 产业生态改良、内生驱动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模型 2
    3.4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数理解析
        3.4.1 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分析
        3.4.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3.5 三次产业演进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拓展分析
        3.5.1 三次产业演进、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部门产业演进关系
        3.5.2 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分析
    4.1 省级层面中国资源型区域的划分依据
    4.2 中国资源型省份产业演进的测度与特征: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4.2.1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测度概念与方法
        4.2.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4.2.3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的总体特征
    4.3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升级能力评价
        4.3.1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与产业空间网络特征
        4.3.2 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特征
        4.3.3 生产能力禀赋与产业密度特征
    4.4 资源依赖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4.4.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4.4.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计量检验
    5.1 产业基础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三维数据
        5.1.1 三维数据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1.2 三维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1.3 三维数据模型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2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研究
        5.2.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5.2.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2.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3 资源依赖抑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中介机制检验
        5.3.1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5.3.2 资源依赖“诅咒”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资源依赖影响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3.4 资源依赖影响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4 拓展检验:替代原有被解释变量
        5.4.1 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检验
        5.4.2 产业生态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5.4.3 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影响:机制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西长治为例
    6.1 长治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产业空间网络格局
        6.1.1 长治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
        6.1.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中的长治格局
    6.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探索与转型方向
        6.2.1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6.2.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创造
        6.2.3 长治产业退出导致路径中断
        6.2.4 长治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
    6.3 长治产业生态改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阐释
        6.3.1 煤炭产业管制促进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
        6.3.2 产业生态改良为长治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3.3 制造业、新兴产业助力长治产业演进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7.1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7.1.1 资源型区域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
        7.1.2 资源型区域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
    7.2 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优化的政策建议
        7.2.1 以产业关联推动资源型区域产业群落化发展
        7.2.2 促进资源型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7.2.3 提升资源型区域产业服务能力
        7.2.4 完善资源型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附表 1“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Probit回归结果
附表 2 1999-2019 年长治市主要工业品产量
附图 1 2013 年中国正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附图 2 2013 年中国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4)Q市营商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基本概念、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先进地区营商环境经验分析
    (一)基本概念
        1.营商环境
        2.政务营商环境
    (二)相关理论概述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公共产品理论
    (三)国内先进地区营商环境经验分析
        1.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责任,精准定位
        2.天津市滨海新区:服务完善,便利优先
二、Q市营商环境现状分析
    (一)Q市营商环境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对比分析
    (二)Q市营商环境概况分析
        1.推进硬件设施提升
        2.创新审批服务机制
        3.发挥文化旅游产业优势
        4.减轻企业费用负担
        5.构建普惠金融体系
        6.打造高质量营商服务队伍
    (三)Q市营商环境的调查分析
        1.Q市营商环境总体满意度调查分析
        2.Q市营商环境突出优势及短板分析
        3.Q市政务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
        4.Q市发展要素供给的调查分析
        5.Q市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
        6.Q市市场环境的调查分析
三、Q市营商环境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Q市营商环境存在问题
        1.政务服务成效不佳
        2.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剧
        3.硬件设施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4.受环保等政策约束明显
        5.市场环境存在不稳定因素
        6.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二)Q市营商环境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营商环境制度不完善
        2.产业结构构成不合理
        3.培养、引进人才能力不强
        4.营商政策受管理体制影响
        5.依法行政、执法监督不到位
四、Q市营商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营商环境优化总体设计
        1.量化营商环境优化目标
        2.转变营商环境发展方式
    (二)加强审批服务制度化建设
        1.规范审批考评机制建设
        2.加快推进智慧政务建设
        3.增强行政审批服务意识
    (三)提高生产要素保障能力
        1.强化土地要素供应
        2.解决资金困难
        3.培养人才优势
    (四)提升惠企政策实效
    (五)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严格市场准入标准
        2.加大市场执法力度
    (六)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滨州市滨城区招商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总结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招商引资相关概念以及基础理论
    2.1 招商引资概念界定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公共选择理论
        2.2.2 城市营销理论
        2.2.3 产业链理论
第3章 当前滨城区招商引资的现状
    3.1 滨城区基本概况
    3.2 近期招商引资基本概况
    3.3 政府招商引资组织架构
    3.4 招商引资相关支持政策
    3.5 当前招商引资主要措施
第4章 滨城区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招商引资环境建设相较落后
        4.1.1 区级层面政策缺失
        4.1.2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4.1.3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4.1.4 行政审批手续繁琐
        4.1.5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1.6 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4.1.7 执法检查缺乏效率
    4.2 政府招商引资工作机制陈旧
        4.2.1 项目评估机制存在缺陷
        4.2.2 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
        4.2.3 招商引资操作模式固化单一
    4.3 城市规划缺乏战略指导作用
        4.3.1 城市规划编制刚性不足
        4.3.2 产业规划与实际脱节
        4.3.3 产业集聚发展落后
    4.4 招商引资人员专业性不强
        4.4.1 从事招商引资人员非专职
        4.4.2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4.4.3 招商引资队伍素质提升困难
第5章 国内外招商引资经验与启示
    5.1 发达国家招商引资经验
        5.1.1 美国以企业为主导的招商引资
        5.1.2 日本、韩国以监管为核心的招商引资
        5.1.3 新加坡以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
        5.1.4 国外招商引资经验小结
    5.2 国内先进城市招商引资经验
        5.2.1 杭州招商引资绩效评价体系
        5.2.2 南京招商引资政策引导作用
        5.2.3 黄江招商引资项目评估机制
        5.2.4 国内招商引资经验小结
第6章 完善滨城区招商引资的对策建议
    6.1 提升招商引资环境
        6.1.1 完善招商引资政策
        6.1.2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6.1.3 拓展金融支持渠道
        6.1.4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6.2 健全政府招商引资机制
        6.2.1 建立项目风险管控机制
        6.2.2 规范招商引资考核机制
    6.3 探索多元化招商引资模式
        6.3.1 发挥企业招商优势
        6.3.2 培育发展中介招商
        6.3.3 探索新模式新渠道
    6.4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6.4.1 规划编制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6.4.2 逐步实施“退二进三”战略
        6.4.3 借势借力谋划产业发展方向
    6.5 组建招商引资专业团队
        6.5.1 市场公开招聘专业招商人员
        6.5.2 加强政府基层人员工作保障
        6.5.3 完善招商引资人员培训机制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优化营商环境视角下的普兰店区招商引资问题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营商环境
        2.招商引资
        3.县域经济
    (二)理论基础
        1.新公共服务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
        3.产业集聚理论
    (三)优化营商环境视角下县域招商引资分析模型
    (四)本章小结
三、普兰店区基本情况和经济发展现状
    (一)普兰店区基本背景和基础
        1.地理位置情况
        2.行政区划情况
        3.经济发展情况
        4.产业载体建设情况
    (二)普兰店区招商引资传统策略与出台政策
        1.普兰店区政府推进招商引资策略
        2.普兰店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情况
    (三)普兰店区招商引资的现状
        1.普兰店工业区产业发展情况
        2.普兰店区推进“两城两都”的产业品牌
        3.普兰店区招商引资经典案例
        4.普兰店区推动经济发展的成绩
    (四)本章小结
四、优化营商环境视角下普兰店区招商引资的问题分析
    (一)招商引资理念与营商环境的优质理念不符
        1.理念落后
        2.盲目招商
        3.招商引资缺乏公众参与
    (二)招商创新改革不足未紧跟营商环境优化的脚步
        1.招商方式停留在传统经济职能
        2.缺乏资本招商等创新招商方式
        3.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足
    (三)产业园区实际情况与优质软环境的要求相差较远
        1.产业园区承载项目能力不强
        2.产业园区促进创新创业能力较差
    (四)招商引资的队伍素质不高并且服务意识不强
        1.招商引资存在随机性
        2.招商引资队伍的服务意识不强
    (五)本章小结
五、国内外地区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经验和启示
    (一)国外发达地区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经验
        1.美国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经验
        2.日本大阪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经验
    (二)国内县域优化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经验
        1.佛山优化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经验
        2.昆山优化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经验
    (三)国内外县域地区招商引资启示
        1.利用好区位条件
        2.建立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
        3.政府提供科学的政策扶持
        4.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四)本章小结
六、优化营商环境视角下的普兰店区招商引资策略
    (一)拓展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1.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2.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3.明确各部门的招商服务职能
        4.允许公众参与和监督招商引资工作
    (二)探索市场化招商引资模式
        1.创新“双招双引”
        2.引入中介招商机构
        3.发展人脉招商和口碑招商
    (三)产业园区开展“飞地经济”合作
        1.加快发展“飞地经济”合作
        2.提高产业园区承载能力
        3.为“飞地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四)建立专业的招商引资队伍
        1.树立正确科学的招商理念
        2.加强招商引资人才队伍的素质
    (五)本章小结
七、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 ——基于《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分析(2010-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城市形象研究综述
        2.城市形象广告研究综述
        3.《人民日报》广告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1.城市形象概念界定
        2.城市形象广告概念界定
        3.城市形象的建构主体
        4.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
    (五)研究创新之处
一、《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内容分析法
        3.文本分析法
        4.个案分析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2.研究对象时间范围的确定
        3.研究对象的类目建构
二、《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整体数据分析
    (一)广告数量层面
        1.广告数量波动上升,影响因素复杂
        2.特殊月份广告剧增,政治导向明显
    (二)广告客户层面
        1.城市行政等级:广告客户以省级及省会城市为主
        2.城市所属区域:广告客户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城市
    (三)广告版面层面
        1.广告版面大小:以整版广告为主,版面选择灵活
        2.广告版面分布:集中出现在广告版,位置渐固定
        3.广告图文比例:图片在广告版面中占据绝对优势
    (四)广告内容层面
        1.广告标题字数:广告标题字数渐长,信息量大
        2.广告主题类型:主题相对集中,类型缺乏创新
        3.广告视觉元素:以经贸及生态元素的应用为主
三、《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文本分析与城市形象呈现
    (一)2010-2019年城市形象广告文本分析及其变化特征
        1.2010-2019年城市形象广告关键词词频及比重分布状况
        2.2010-2019年城市形象广告对城市形象呈现的变化特征
    (二)《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对城市形象的呈现(2010-2013)
        1.物质层面形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
        2.管理层面形象: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
        3.文化层面形象:历史文化繁荣,文化旅游发展
    (三)《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对城市形象的呈现(2014-2019)
        1.物质层面形象:产业集聚集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管理层面形象: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脱贫攻坚
        3.文化层面形象:发展文化旅游,历史文化厚重
四、基于《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思考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
    (一)从《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看城市形象媒介建构的影响因素
        1.媒介因素:党报自身功能角色定位
        2.政治因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导向
        3.现实因素:城市自身现实发展状况
    (二)从《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看城市形象媒介建构存在的问题
        1.传播内容同质化:主题分布不均衡,视觉元素应用雷同
        2.传播形式模式化:宣传式话语体系,形式呆板缺乏创新
        3.形象建构功利化:追求短期形象建构,文化形象呈现缺失
    (三)城市形象媒介建构的改善与进路
        1.方向:以城市定位为核心,挖掘特色资源
        2.文本:内容生产个性化,符号选取多样化
        3.策略:依托节庆展会活动,提高城市声量
        4.视角:关注视角多元,凸显城市人本思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地方政府行为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基于3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方政府行为的相关研究
        1.3.2 营商环境的相关研究
        1.3.3 地方政府行为和营商环境的关系研究
        1.3.4 文献评论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我国营商环境现状分析
    2.1 我国整体营商环境的国际对比
    2.2 我国城市营商环境的对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方政府行为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机理分析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地方政府行为
        3.1.2 营商环境
    3.2 地方政府行为的逻辑分析
        3.2.1 地方政府行为的目标
        3.2.2 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条件
    3.3 地方政府行为对营商环境的影响路径
        3.3.1 基于实现晋升目标的影响路径分析
        3.3.2 基于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的影响路径分析
        3.3.3 营商环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反向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行为影响营商环境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模型设定
    4.3 研究变量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其他变量
        4.3.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模型的选取
    4.5 实证结果分析
    4.6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转变政府职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
        5.2.2 完善官员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工作成果
        5.2.3 鼓励第三方评估,建立区域评价机制
        5.2.4 因地制宜改善营商环境
        5.2.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5.2.6 提升政策实施标准,实现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附录 城市营商环境数据汇总
致谢

(9)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理论述评与文献综述
    2.1 传统OFDI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4 比较优势投资论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 发展中国家OFDI理论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2.2.2 技术地方理论
        2.2.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2.4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3 OFDI理论的新发展
        2.3.1 战略管理理论—产业观、资源观、制度观
        2.3.2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3.3 新新贸易理论
    2.4 关于中国OFDI的研究
    2.5 中国OFDI的竞争优势与来源——制度视角提出
        2.5.1 传统理论对中国OFDI行为的适用性分析
        2.5.2 制度因素的提出
    2.6 制度视角下的OFDI研究
        2.6.1 东道国视角
        2.6.2 制度距离视角
        2.6.3 母国制度视角
    2.7 理论述评
第三章 中国OFDI制度变迁与发展现状
    3.1 制度视角下中国OFDI发展历程
    3.2 当前中国OFDI突出问题
        3.2.1 境内主体结构失衡
        3.2.2 投资产业结构失衡
        3.2.3 投资区域结构失衡
    3.3 制度视角下原因分析
        3.3.1 非国有资本在境外投资重点领域的“母国制度优势”有待提升
        3.3.2 金融税收制度改革滞后与外企超国民待遇造成大量的返程投资
        3.3.3 区域市场化改革进程差异造成各地投资主体结构分布差异显着
第四章 母国制度影响企业OFDI理论模型构建
    4.1 理论基础
        4.1.1 母国制度的定义与构成
        4.1.2 母国制度三个维度的框架构建
        4.1.3 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母国制度安排
    4.2 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理论模型构建
        4.2.1 前提假设
        4.2.2 函数设定
        4.2.3 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模型的经济学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制度环境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5.1 研究假设
        5.1.1 产权制度
        5.1.2 经济制度
        5.1.3 创新制度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5.2.2 计量模型构建
        5.2.3 变量说明
    5.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3.1 制度环境对中企OFDI行为的直接影响
        5.3.2 制度环境对东部企业OFDI行为的调节效应
    5.4 异质性检验
        5.4.1 所有制差异
        5.4.2 要素密集度差异
        5.4.3 产业差异
        5.4.4 行业集中度
    5.5 稳健性与内生性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政府治理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6.1 研究假设
        6.1.1 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6.1.2 市场主体激活效率
        6.1.3 行政权利运行效率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3.1 政府治理对中企OFDI决策的直接影响
        6.3.2 政府治理对东部企业OFDI决策的调节效应
    6.4 异质性检验
        6.4.1 所有制异质性
        6.4.2 要素密集异质性
        6.4.3 产业异质性
        6.4.4 行业集中度异质性
    6.5 稳健性与内生性
    6.6 母国制度环境、政府治理与异质性企业OFDI关系综合研究
    6.7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涉外(投资)制度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7.1 研究背景与理论假设
        7.1.1 避免双重征税制度
        7.1.2 国际投资协定——双边投资协定(BIT)与自由贸易协定(FTA)
        7.1.3 境外经贸合作区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2.2 回归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7.2.3 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7.3.1 涉外(投资)制度对中企OFDI的直接影响
        7.3.2 涉外(投资)制度对中企OFDI的调节效应
    7.4 异质性检验
        7.4.1 以自然资源寻求为动机
        7.4.2 以战略资源寻求为动机
        7.4.3 以廉价劳动力寻求为动机
        7.4.4 以规避贸易壁垒为动机
    7.5 稳健性与内生性
    7.6 制度环境、政府治理、涉外(投资)制度与企业OFDI关系综合研究
    7.7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完善母国制度环境
        8.1.1 契约制度
        8.1.2 物权制度
        8.1.3 税收制度
        8.1.4 信贷制度
        8.1.5 知识产权制度
        8.1.6 技术交易市场
    8.2 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8.2.1 政府支出
        8.2.2 供给效率
        8.2.3 政府干预
        8.2.4 政府补贴
        8.2.5 行政审批
        8.2.6 政府腐败
    8.3 构建涉外(投资)制度体系
        8.3.1 避免双重征税制度
        8.3.2 国际投资协定
        8.3.3 境外经贸合作区
    8.4 管理启示
        8.4.1 对政府的启示
        8.4.2 对企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二、主持及参与项目
致谢

(10)营商环境对我国服务业FDI影响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影响服务业FDI因素的研究
        1.2.2 影响营商环境因素的研究
        1.2.3 营商环境对服务业FDI的影响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目标和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测度
        2.1.1 服务业FDI概念界定
        2.1.2 营商环境概念界定
        2.1.3 服务业FDI与营商环境测度指标
    2.2 服务业FDI理论分析
        2.2.1 服务业FDI类型
        2.2.2 服务业FDI产生的动因分析
        2.2.3 外资企业进行FDI的条件
第三章 营商环境与服务业FDI的现状分析
    3.1 营商环境的现状分析
        3.1.1 营商环境总体发展状况
        3.1.2 营商环境分地区比较
    3.2 服务业FDI的现状分析
        3.2.1 服务业总体利用FDI状况
        3.2.2 服务业细分行业利用FDI状况
        3.2.3 服务业FDI区域差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营商环境对服务业FDI的影响研究
    4.1 实证假说
        4.1.1 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引进服务业FDI
        4.1.2 提高制造业FDI有助于引进服务业FDI
        4.1.3 较大的经济规模有助于引进服务业FDI
        4.1.4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助于引进服务业FDI
        4.1.5 提升服务业发展潜力有助于引进服务业FDI
        4.1.6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助于引进服务业FDI
    4.2 模型设定
    4.3 变量和数据来源
    4.4 数据处理和检验
        4.4.1 数据处理
        4.4.2 单位根检验
    4.5 模型检验和实证结果分析
        4.5.1 模型检验
        4.5.2 实证结果分析
    4.6 八个指标进一步分析
        4.6.1 指标描述
        4.6.2 回归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东部地区
        5.1.2 中部地区
        5.1.3 西部地区
    5.2 研究建议
        5.2.1 优化营商环境
        5.2.2 东、中地区扩大经济规模
        5.2.3 东、中、西地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5.2.4 东、中、西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双管齐下”
    5.3 研究展望
        5.3.1 扩大数据样本量
        5.3.2 扩展深化到细分服务业FDI的研究层面上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环境优化的营销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招商引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 戴超.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D]. 谈思.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D]. 边云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Q市营商环境优化研究[D]. 屈腾.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滨州市滨城区招商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褚锐奇. 山东大学, 2020(12)
  • [6]优化营商环境视角下的普兰店区招商引资问题与策略研究[D]. 田一彤.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7]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 ——基于《人民日报》城市形象广告分析(2010-2019)[D]. 李体. 河南大学, 2020(02)
  • [8]地方政府行为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基于3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D]. 张蕾. 河北大学, 2020(08)
  • [9]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 林明灯. 苏州大学, 2020(06)
  • [10]营商环境对我国服务业FDI影响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D]. 朱菲.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优化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营销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