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媒体优化光学教学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马志梅[1](2021)在《基于多模态交互的物理光学虚拟实验室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乙清[2](2021)在《探究微视频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影响 ——以四川省武胜县石盘初级中学为例》文中认为在当下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大环境中,受到地方财政、地域差异等情况的影响,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课时分配不标准的农村学校,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生物实验操作技能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成为了学科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验微视频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解决当下农村学校所面临的教学现状。由此,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作并开展了实验微视频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影响的探究,为探索提高生物学科的有效教学方式提供参考。本文主要从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现状、方法、理论基础、课例设计、具体应用、结果分析等章节,选取所在学校的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一个班为对照班,另一个为实验班,利用文献分析法、归纳分析法、行动研究法、课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实验微视频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影响。利用实验微视频辅助实验教学的课堂实例,由实验前后的问卷分析显示,在利用实验微视频辅助教学后,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不断增大,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微视频在辅助教学时与教材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学生在进行实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考点与之对应起来,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对五次实验后学生成绩统计分析,得出微视频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有作用,但不显着的结论。最后通过访问得出,学生喜爱实验微视频的教学方式,对微视频辅助教学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心态且期望值较高。
杨杰[3](2021)在《STEAM教育理念下虚拟光学实验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融合了多个领域的新兴仿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具有良好的沉浸性与交互性,能够营造一个逼真的三维可视化实验场景,提供可交互的实验内容与学习资料,模拟现实中无法直接观察的实验现象,为实验教学开辟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论文主旨将STEAM教育理念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以初中物理光学实验为学科背景,设计并开发虚拟光学实验系统,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传播过程和规律,最终实现以技术为驱动的数字化STEAM学习资源。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查阅文献资料,了解“STEAM教育”、“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实验”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进行STEAM教育理念与虚拟现实教学结合的可行性分析。明确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验项目为主体的设计原则,针对每个实验项目提出“讲科学、学技术、做工程、求艺术、究数学”的教学目标;(2)虚拟实验系统设计与开发。设计虚拟实验系统的整体框架与开发流程,系统主要包含三个模块:小孔成像、平面镜反射、凸透镜成像等实验操作;播放视频讲解光学基础知识,三维动画展示光学现象形成过程;连接交互设备在虚拟场景中漫游,观察并操控实验仪器。(3)虚拟实验系统实证研究。使用Unity3D引擎和3dsMax建模软件进行虚拟实验场景搭建,使用C#语言实现光线传播过程与实验交互功能,使用Socket网络编程与MySQL数据库实现虚拟实验系统不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系统开发完成后进行最后的实证研究和实际效果分析。基于STEAM教育理念开发的虚拟实验系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学生在虚拟实验场景中学习理论知识、动手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能有效培养其项目实践能力与工程思维,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证实了虚拟实验系统应用到STEAM教学中的可行性。
陈洁萍[4](2020)在《我国高中物理“学生实验”变化统计分析与思考》文中认为教学大纲(草案)、课程标准(后统称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在教学中学生应当掌握的最低标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和考核中的地位不断变化。为此,本课题第一部分首先研究建国以后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学生实验的总数目的变化,再将其按内容分为力、热、电、光、原五大分支,进而研究每一分支学生实验数目和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发现高中物理学生实验以力学、电学为主,每年占学生实验总数的百分比平均在40%左右。对于高中物理学生实验具体出现情况的统计分析后发现,经常出现的学生实验有14个,力学实验占据9个。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依赖的参考书,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编写的依据之一。本课题第二部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以及建国以来各个版本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情况,统计了近三版教材中学生实验的变化情况,分一直存在的、删除后恢复的、新增的以及被删除的学生实验,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难度、学生认知规律、时代发展需要等因素分析变化原因。最后,以笔者所在学校为研究对象,针对前两章“对建国以来的课程标准中学生实验变化研究”和“对近三版人教版教材中学生实验变化研究”,分析出一部分比较特殊的学生实验,这些学生实验包括:1.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一直存在的学生实验,这部分学生实验总共有7个,力学部分3个,电学部分2个,光学部分1个,热学部分1个。2.在2017版课程标准和2019版人教版教材中新增的学生实验,这部分学生实验总共有10个,力学部分3个,电学部分6个,热学部分1个。接下来,将针对这些实验结合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以及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从教师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角度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方法参考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的吕宏申、朱美霞两位老师编写的《高中物理学生实验创新素养评价量表的创新与实践分析》,文中将对物理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分为:创新意识评价、内容评价和结果评价,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根据创新能力评价公式:E=AX(C+S+I+P+D)XR(其中,E为创新能力评价结果,A为创新意识得分,C为实验范围得分,S为问题情境得分,I为仪器选择得分,P为实验原理得分,D为数据处理得分,R为结果评价得分。)从教师角度计算出每个学生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上学生实验的变化情况,设计实验教学优化案例,在教学案例中突出课程标准对新时代育人理念的要求和调查结果显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曹晓静[5](2020)在《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注意对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学习注意决定着学习者能否对学习内容进一步记忆与思考,真正的学习能否发生,学习注意是保证学习者对知识信息进一步记忆与思考的重要前提。数字媒体技术环境下学习资源知识表征的突出优势之一是其具有丰富且灵活的色彩信息客观形态,学习者伴随着对色彩信息的感知获得知识与技能。然而,已有研究尚未厘清色彩与学习注意之间的关系,对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的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有必要从促进学习注意的角度对色彩表征进行深入研究。学习资源画面的色彩表征不仅具有知识表征的内涵,而且在学习过程具有吸引、引导、保持学习者学习注意的重要作用。在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设计中,除了要正确的表征知识内容,还应实现对学习注意的管控,使得色彩表征更有利于学习者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因此,如何利用色彩表征设计正确的表达知识信息、提升学习注意、促进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了解、认知、体会,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专家意见咨询、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基于学习注意的研究视角开展色彩表征设计的研究,探讨色彩表征基本形态影响学习注意的设计策略,以优化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情绪、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本研究从学习注意、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相关研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的梳理与述评。通过对学习注意的文献内容分析总结出学习注意的类型(选择性学习注意、持续性学习注意、分配性学习注意)、学习注意的驱动过程(显性刺激驱动→隐形刺激驱动→目标导向驱动)。通过对学习资源画面的文献内容分析指出色彩表征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中的必要性。通过对色彩表征的文献内容分析,总结出色彩表征的三大基本形态(知识内容形态、知识关系形态、知识目标形态),以及色彩表征的三大基本特征(显性刺激与隐性刺激的画面特征、视致简与实致繁的学习体验特征、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通过对相关研究技术的分析,提出了从视觉注意研究的角度进行眼动实验与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脑波实验的联合实验研究验证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色彩构成理论的分析,推衍出色彩表征知识内容形态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色彩表征知识关系形态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色彩表征知识目标形态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观点,为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模型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其中,认知心理学中的特征整合理论、双重编码理论、注意控制理论、信号检测理论为本研究提出优化学习注意色彩表征设计的三种基本形式“色彩编码设计形式”“色彩线索设计形式”“色彩信号设计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在学资源画面色彩表征设计中色彩编码设计即对“色彩内容的组织”、色彩线索设计即对“色彩关系的调节”、色彩信号设计即对“色彩目标的控制”的观点。本研究在模型构建部分通过理论分析和专家意见征询等方法构建了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与操作模型。关系模型的构建是对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理论探讨。关系模型从优化学习资源画面设计质量的理论研究视角指出,影响学习注意驱动过程的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可以实现色彩内容对知识内容形态的表征、色彩关系对知识结构的表征、色彩目标对知识目标的表征。操作模型的构建是对色彩表征促进有效学习注意形成的设计流程的系统梳理,其整体架构是:学习注意类型分析→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分析→画面语言设计架构→色彩表征基本形态对学习注意形式影响。画面语言设计架构是依据多媒体画面语言研究架构形成“色彩表征语义设计→色彩表征语用设计→色彩表征语构设计”。画面语言设计架构展示出语义设计与知识内容关联,语用设计与学习者、教师、媒介的关联,语构设计与画面要素的关联。本研究主要以画面中的三种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开展眼动与脑电波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并结合学习情绪、学习结果的测量,导出相关的研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具体包括:研究一、关于色彩内容的组织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动态画面、静态画面、文本画面中的色彩内容的研究。在学习过程的“时间线”中对色彩表征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动态画面与静态画面中色彩内容的合理组织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之初产生选择性学习注意,在学习过程的中后期随着时间的发展色彩表征对学习注意的影响逐渐减弱,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了解。2文本画面中前景色与背景色的明度差会影响学习者的选择性学习注意,明度差大于50灰度级的画面有利于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更好的学习结果。研究二、关于色彩关系的调节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静态图文融合画面中不同色彩线索设计形式(红色线索、蓝色线索、无色彩线索)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研究、以及不同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色彩基本属性形成的线索(色彩相变化线索、明度推移线索、纯度变化线索)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通过对发生时空变化的“同一画面”和“不同画面”中色彩线索变化的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红色在“吸引”学习者视觉注意上具有优势;蓝色在“引导”“保持”视觉注意上即产生持续性学习注意方面具有优势;无色彩线索的画面不利于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认知;2对于大学生,陈述性知识更适合采用与知识内容相匹配的色彩线索表征(如纯度变化)知识关系;程序性知识更适合采用具有层次感与结构感(如明度变化)的色彩线索表征知识关系;色彩线索设计还应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如主观色彩偏好)。研究三、关于色彩目标的控制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对比色、近似色)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以及色彩信号的位置呈现方式(临近呈现、顺序呈现)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画面中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的强弱容易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速度以及学习者对知识目标的体会;2不同画面中色彩信号的临近呈现方式更易于学习者产生分配性学习注意,有利于学习者体会知识目标促进学习结果的提升。本研究最后提出了色彩表征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画面语义定位策略(情感定位、结构定位、符号定位)、画面语用管控策略(视觉意象管控、视觉线索管控、视觉信号管控)、画面语构匹配策略(关联匹配、艺术匹配、双重匹配)三大策略,所有策略的细则均来源于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模型架构、实验研究等整体研究过程。
苏纯美[6](2020)在《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五中学位于祖国边疆,部分学生来自于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所受到的基础教育存在明显差异,也有一些城区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传统教学通常是按同步教学的方法进行的,统一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统一的课堂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促成了学生“靠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因此,部分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不充分,对生物学不感兴趣,不能很好的掌握初中生物学知识,影响了他们生物学的学习成绩,阻碍了他们将生物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如何培养生物学知识丰富的合格中学生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要求生物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达到让学生更好掌握生物学知识的目的。为此,本研究将黎世法教授的异步教学法引入到弥勒五中的生物学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条件和手段,严密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有效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目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多元智能理论、学情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为指导,编写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异步教学的基本原则,设计了采用异步教学法的四个教学案例,设置了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对实验班实施了异步教学法,并进行了异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教学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有显着的提高,在课堂教学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考试成绩等诸多方面均优于对照班,提示我们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的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一定优势,有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物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对本校及同类型学校的生物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卢珍[7](2020)在《基于视觉舒适度的高校教室天然采光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教室天然采光是营造舒适教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绿色建筑的普及与健康建筑的提出,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来规范建筑采光从设计到运营阶段的各项要求,教育建筑采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光气候环境、地区之间的建筑特征显着,人的行为习惯也存在较大区别。以南宁为例,光气候表现为天然采光充足,在建筑特征上轻巧通透,容易造成室内采光水平能够满足要求,但出现眩光、采光不均匀等问题。因此,本文以高校教室天然采光优化为研究目标,基于视觉舒适的角度对高校教室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从采光评价和优化方法两个方面开展高校教室的天然采光研究。首先是从理论层面对天然光气候的形成原理和天然光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梳理了动态采光评价方法和不舒适眩光理论,总结影响视觉舒适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对南宁教室采光现状问题的总结,实地走访调研了南宁多所高校的主要教学楼教室的采光特性,并从建筑平面、窗口形式、遮阳设施以及使用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整理,针对高校教室的光环境满意率、舒适照度区间、采光期望和行为模式几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教室开窗普遍较大,窗地比集中在0.2-0.4之间变化,易导致出现眩光等视觉不舒适问题;学生对教室的光环境满意度评价一般,统计得到的舒适照度区间为300-2000lx。第三是选取了南宁市的广西大学第三教学楼的教室开展光环境实测,分别测试了其全阴天、晴天(典型气象日)室内亮度和照度变化,并计算了采光系数、采光均匀度、眩光指数等指标,重点分析了室内眩光产生的原因,眩光在房间中的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等。实测教室全阴天及晴天照度水平较高,相比于DGI指标,DGP指标与实际眩光感受更加吻合。第四是应用Rhino软件建模,在Grasshopper平台利用Ladybug和Honeybee软件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了采光模拟分析,对采光系数和动态采光评价指标等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视觉舒适的角度提出了“教室舒适采光进深”的定义,并建议教室眩光视点的设置应当综合考虑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角度变化。本文基于光环境舒适要求,结合调研和测试数据,对高窗地比采光教室的采光影响规律进行理论分析,从建筑采光口形式、遮阳设施、朝向、表面材料光学特性等影响因素出发,进行高校教室光环境优化研究。研究发现:在窗地比高的双侧窗教室中,调整窗口透射比及布置遮阳能够有效改善室内视觉舒适性,在朝向选择时不宜采用东西向。另外,所提出的“教室舒适采光进深”对高校教室光环境营造具有指导意义。
虞开磊[8](2020)在《基于CPCP模型的初中物理优质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基础教育开始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呈现方式。课堂教学行为的表现情况对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有效分析课堂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在相关教学理论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课堂教学的概念、有效教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标准进行界定。在分析CPCP模型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CPCP模型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的一般过程,并应用CPCP模型对15节优质课进行视频分析,从而总结出初中物理优质课堂教学行为的一般特征;进一步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差异和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并给出了应用CPCP模型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的案例。希望能对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
梁国瑛[9](2020)在《虚拟仿真软件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教育的形态,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特别是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以及物理实验教学。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优化和创新物理习题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本研究尝试通过应用虚拟仿真软件于高一物理习题教学,研究其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影响,并总结教学经验与教学策略,希望能对优化物理习题教学提供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通过访谈教师和学生,了解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需求与建议,结合经验之塔原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了将虚拟仿真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条件,建构了两种相应的教学模式。(2)根据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选取高中运动学部分的习题教学内容,包括v-t图像的应用与生成、x-t图像的应用与生成、加减速运动情况判断、追及与相遇、刹车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采用Ph ET互动仿真程序和NOBOOK虚拟仿真软件进行了教学设计,并用其中两个实践案例分别介绍本研究中两种教学模式。(3)采用前述教学设计在实验班进行了三个月的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与成绩检测定量分析了虚拟仿真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对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发现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包括增加学生在学习投入、因果认识、实验操作和攻克难题维度上的行为倾向与情感渴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包括提高学生自我确信、目标达成维度上的自我效能评估。(4)根据研究过程中的教学经验与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了虚拟仿真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功能定位,探讨了相关的教学策略。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多媒体优化光学教学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媒体优化光学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探究微视频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影响 ——以四川省武胜县石盘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 |
1.1.2 教学信息技术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
1.1.3 “微”时代的发展为实验教学带来契机 |
1.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
1.3.2 教师专业技能持续发展的需要 |
1.3.3 丰富课堂教学的需要 |
1.4 研究现状 |
1.4.1 微视频教学在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微视频教学在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对象、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对象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分析法 |
1.6.2 归纳分析法 |
1.6.3 行动研究法 |
1.6.4 问卷调查法 |
1.6.5 教育实验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初中生物(Junior biology) |
2.1.2 实验教学(Experiment teaching) |
2.1.3 微视频(Micro video) |
2.1.4 微视频教学(Micro-video teaching) |
2.2 理论基础 |
2.2.1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2.2.2 教育传播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4 视听教育理论 |
2.2.5 数字化学习理论 |
2.2.6 微学习理论 |
第3章 微视频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设计衔接及自制 |
3.1 基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进行设计 |
3.2 基于初中生物学科(济南版)内容的特点设计 |
3.3 基于本校现阶段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设计 |
3.4 基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 |
3.5 实验微视频的自制 |
3.5.1 实验微视频的制作原则 |
3.5.2 制作实验微视频工具 |
3.5.3 实验微视频的制作流程 |
3.6 获取实验微视频资源的其他途径 |
3.7 微视频辅助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的教学设计案例 |
3.7.1 《练习使用光学显微镜》教学设计 |
3.7.2 《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教学设计 |
3.7.3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 |
3.7.4 《观察花的结构》教学设计 |
3.7.5 《观察鸟卵的结构》教学设计 |
3.7.6 实验微视频制作 |
第4章 实验微视频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4.1 实验微视频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4.2 课堂实录 |
第5章 初中生物实验微视频有关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5.1 试验前的问卷调查 |
5.1.1 调查对象 |
5.1.2 问卷回收情况 |
5.2 试验后的问卷调查 |
5.2.1 调查对象 |
5.2.2 问卷回收情况 |
5.3 试验前、后的问卷结果分析 |
第6章 微视频教学应用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结果分析 |
6.1 实施时间 |
6.2 实施对象 |
6.3 学生实验后成绩的统计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1.1 实验微视频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
7.1.2 微视频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有作用,但不显着 |
7.1.3 学生喜爱实验微视频的教学方式 |
7.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四川省二O一九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生物实验考试评分表 |
附录 B:实验微视频二维码 |
附录 C: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致谢 |
(3)STEAM教育理念下虚拟光学实验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 |
1.2.2 虚拟实验发展现状 |
1.2.3 STEAM教育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简介 |
2.1 相关理论 |
2.1.1 虚拟现实技术 |
2.1.2 虚拟实验(环境) |
2.1.3 STEAM教育 |
2.2 开发工具简介 |
2.2.1 Unity3D简介 |
2.2.2 3dsMax简介 |
2.3 虚拟实验环境关键技术 |
2.3.1 GPU渲染管线 |
2.3.2 数据库技术 |
2.3.3 多媒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TEAM教育理念下虚拟实验环境设计 |
3.1 虚拟实验环境与STEAM教育理念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3.1.1 STEAM教育理念与虚拟实验教学对接 |
3.1.2 项目化教学支持下的虚拟实验环境设计 |
3.1.3 虚拟实验环境教学目标 |
3.2 虚拟实验环境设计原则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虚拟实验系统框架与开发流程 |
4.1 虚拟实验系统整体框架 |
4.2 虚拟实验系统开发流程 |
4.2.1 资料准备阶段 |
4.2.2 三维模型构建阶段 |
4.2.3 三维仿真阶段 |
4.3 虚拟实验系统功能设计 |
4.3.1 虚拟实验系统主要功能 |
4.3.2 系统功能的程序逻辑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Unity3D的虚拟实验系统开发与效果分析 |
5.1 虚拟实验系统开发 |
5.1.1 场景搭建及虚拟漫游 |
5.1.2 UI交互界面开发 |
5.1.3 实验内容开发 |
5.1.4 服务器与数据库开发 |
5.2 效果分析 |
5.2.1 实证研究前期准备 |
5.2.2 实践研究实施过程 |
5.2.3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主要程序代码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我国高中物理“学生实验”变化统计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学生实验的类型 |
1.5 学生实验的作用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学生实验变化的统计分析研究 |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2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学生实验各年数量统计情况及分析 |
2.3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学生实验(力、热、电、光)各部分各年总数及所占百分比统计分析 |
2.4 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学生实验具体出现情况的统计分析研究 |
2.5 小结 |
第3章 新旧版本教材中学生实验变化统计分析研究 |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2 新旧版本教材中力学部份学生实验统计分析 |
3.3 新旧版本教材中电学部分学生实验统计分析 |
3.4 新旧版本教材中光学学生实验统计分析 |
3.5 新旧版本教材中热学学生实验统计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针对高中物理“学生实验”变化在教学中的思考 |
4.1 学生实验优化标准的确定——学生实验量化评价标准 |
4.2 学生实验重点优化环节的确定 |
4.3 学生实验教学优化方案的确定 |
4.4 学生实验教学优化案例 |
第5章 启示与展望 |
5.1 启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设计的问题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 |
(二)学习资源画面色彩数据可视化评价标准的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
(三)学习资源画面色彩信息应满足新生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
二、问题提出 |
(一)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色彩刺激影响注意的问题 |
(二)从教育科学视角分析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 |
六、研究意义 |
(一)在理论上完善了多媒体画面语言理论体系 |
(二)在实践中为学习资源开发提供了色彩设计指导 |
七、核心概念界定 |
(一)学习注意 |
(二)学习资源画面 |
(三)色彩表征 |
八、论文组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学习注意的相关研究 |
一、学习注意的相关文献调研 |
二、述评 |
第二节 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的相关研究 |
一、色彩表征的相关文献调研 |
二、述评 |
第三节 相关支撑技术的研究 |
一、脑电波技术 |
二、眼动追踪技术 |
三、述评 |
第四节 相关研究的启示 |
一、研究内容的启示 |
二、研究方法的启示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多媒体画面语言理论 |
一、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及其色彩设计理论 |
(一)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 |
(二)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的已有研究 |
(三)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色彩设计理论的研究 |
二、研究启示 |
(一)多媒体画面色彩表征设计应与学习注意的研究相结合 |
(二)依据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构建色彩表征设计框架 |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 |
一、信息加工模型与学习过程、学习条件的研究 |
(一)信息加工模型的研究 |
(二)学习过程的研究 |
(三)学习条件的研究 |
二、研究启示 |
(一)学习注意出现在学习过程的初始阶段 |
(二)色彩表征是促进学习注意形成的一种学习条件 |
(三)学习注意在信息流中呈现出循环发展的趋势 |
第三节 心理学相关理论 |
一、特征整合理论 |
(一)FIT模型 |
(二)研究启示 |
二、双重编码理论 |
(一)双重编码理论的基本假设 |
(二)研究启示 |
三、注意控制理论 |
(一)注意控制与线索研究范式 |
(二)研究启示 |
四、信号检测理论 |
(一)信号检测理论的研究 |
(二)研究启示 |
第四节 色彩构成理论 |
一、色彩构成的基本理念 |
二、研究启示 |
第三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模型建构 |
第一节 学习注意的相关分析 |
一、学习注意类型的分析 |
(一)选择性学习注意 |
(二)持续性学习注意 |
(三)分配性学习注意 |
二、学习注意过程的分析 |
(一)学习注意是学习者的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 |
(二)学习注意是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注意加工过程 |
(三)学习注意是刺激驱动过渡到目标驱动捕获注意的过程 |
三、小结 |
第二节 色彩表征的相关分析 |
一、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基本特征的分析 |
(一)显性刺激与隐性刺激的画面特征 |
(二)视致简与实致繁的体验特征 |
(三)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
二、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基本形态的分析 |
(一)知识内容形态 |
(二)知识关系形态 |
(三)知识目标形态 |
三、小结 |
第三节 色彩表征与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 |
一、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机制 |
(一)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机制形成的学理依据 |
(二)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作用机制 |
二、色彩表征的基本形态对学习注意的影响 |
(一)知识内容形态对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
(二)知识关系形态对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
(三)知识目标形态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
三、色彩表征与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架构及内涵 |
(一)关系模型的架构 |
(二)关系模型的内涵 |
(三)关系模型的说明 |
四、小结 |
第四节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 |
一、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形式 |
(一)色彩编码设计形式 |
(二)色彩线索设计形式 |
(三)色彩信号设计形式 |
二、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因素分析 |
(一)首轮专家意见咨询 |
(二)第二轮专家意见咨询 |
(三)第三轮专家意见咨询 |
三、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的构建思路 |
(一)设计目的 |
(二)设计任务 |
(三)设计流程 |
(四)设计方式 |
四、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架构及内涵 |
(一)操作模型架构 |
(二)操作模型内涵 |
五、依据模型的研究推论 |
(一)关于色彩编码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
(二)关于色彩线索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
(三)关于色彩信号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
六、验证模型及研究推论的合理途径 |
七、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研究框架 |
一、实验研究逻辑 |
二、实验变量与假设 |
(一)实验变量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设计 |
(一)实验研究架构 |
(二)实验研究测量方法与工具 |
第二节 色彩编码设计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1-1动态与静态画面色彩内容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二、实验1-2文本画面色彩内容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第三节 色彩线索设计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2-1色彩线索设计类型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二、实验2-2知识类型与色彩线索类型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第四节 色彩信号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3-1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二、实验3-2色彩信号的呈现位置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第五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策略讨论 |
第一节 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 |
一、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逻辑关系的架构 |
二、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逻辑关系的说明 |
第二节 画面语义层的定位设计策略讨论 |
一、情感定位策略 |
二、结构定位策略 |
三、符号定位策略 |
第三节 画面语用层的管控设计策略讨论 |
一、视觉意象管控策略 |
二、视觉线索管控策略 |
三、视觉信号管控策略 |
第四节 画面语构层的匹配设计策略讨论 |
一、关联匹配策略 |
二、艺术匹配策略 |
三、双重匹配策略 |
第五节 设计策略的验证 |
一、验证的过程 |
二、验证的结果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不足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相关问卷 |
问卷1 |
问卷2 |
问卷3 |
问卷4 |
问卷5 |
问卷6 |
附录二 实验材料 |
实验1-1 |
实验1-2 |
实验2-1 |
实验2-2 |
实验3-1 |
实验3-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6)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
一、研究背景 |
二、传统课程教学与异步教学的概念 |
第二节 选题缘由 |
一、异步教学法可解决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问题 |
二、异步教学法可解决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法的实践基础 |
一、初中生物学科的课程理念 |
二、初中生物教学的现实情况 |
第二节 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的问题 |
一、弥勒五中初中生物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异步教学法 |
二、学情分析理论与异步教学法 |
三、构建主义理论与异步教学法 |
四、异步教学的基本内涵 |
五、教学改革与异步教学法 |
第四节 初中生物教学中异步教学的基本原则 |
一、自主探究原则 |
二、和谐民主平等原则 |
三、启发激励原则 |
四、因材施教原则 |
五、探索创新原则 |
第三章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法的课堂实施情况 |
第一节 异步教学法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
一、异步教学研究问卷调查的意义 |
二、异步教学法问卷调查前测 |
第二节 异步教学法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 |
一、黎世法异步教学的基本模式 |
二、改造之后异步教学的基本模式 |
第三节 异步教学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
一、实验对象情况分析 |
二、异步教学法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案例一:《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
案例二:《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
案例三:《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
案例四:《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
第四节 实施异步教学法的效果评价 |
一、异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成绩对比分析 |
二、实施异步教学法学生的课堂表现 |
三、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后测调查 |
四、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一、通过试验研究取得的成果 |
第二节 反思与对策 |
一、通过研究值得反思的问题 |
二、进一步优化初中生物异步教学的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学生对初中生物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B:实验班(217班)和对照班(219班)考试成绩表 |
附录C:SPSS数据处理软件结果 |
附录D:学生部分课内外活动及作品剪影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7)基于视觉舒适度的高校教室天然采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然采光的评价体系 |
1.2.2 不舒适眩光的研究 |
1.2.3 教室天然采光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天然光气候及视觉舒适度评价相关理论 |
2.1 天然光气候 |
2.1.1 光气候概念及天空类型 |
2.1.2 南宁光气候特征 |
2.2 视觉舒适度的影响因素 |
2.2.1 眩光 |
2.2.2 亮度及亮度对比 |
2.2.3 照度大小及空间分布 |
2.2.4 周围视看环境 |
2.2.5 其他影响因素 |
2.3 视觉舒适度评价 |
2.3.1 静态采光与动态采光评价 |
2.3.2 眩光评价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教室的天然采光调研 |
3.1 调研方式 |
3.1.1 实地走访记录 |
3.1.2 问卷调查 |
3.2 教室概况 |
3.2.1 平面形式 |
3.2.2 采光口形式 |
3.2.3 遮阳形式 |
3.2.4 教室的功能 |
3.3 问卷结果分析 |
3.3.1 教室采光基本情况调研分析 |
3.3.2 照度可接受范围的调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室采光实测与模拟分析 |
4.1 教室光环境实测 |
4.1.1 实测概况 |
4.1.2 实测内容及步骤 |
4.1.3 实测结果 |
4.2 教室光环境模拟 |
4.2.1 模拟软件及参数设置 |
4.2.2 模型建立及模拟程序设计 |
4.2.3 采光模拟结果 |
4.3 考虑视觉舒适度的教室采光评价和建议 |
4.3.1 UDI指标在双侧窗教室采光的应用 |
4.3.2 眩光视点的设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视觉舒适度的教室采光优化 |
5.1 采光优化介绍 |
5.2 高窗地比教室的采光规律 |
5.3 高窗地比教室的采光影响参数分析 |
5.3.1 侧窗形式 |
5.3.2 表面材料光学特性 |
5.3.3 窗口遮阳 |
5.3.4 朝向 |
5.4 案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A:教室光环境调查问卷 |
附录B:采光实测结果 |
附录C:grasshopper中程序计算模块 |
(8)基于CPCP模型的初中物理优质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教学行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教学行为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2.1 课堂教学 |
2.2 有效教学 |
2.2.1 有效教学的内涵 |
2.2.2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
2.2.3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概念 |
2.2.4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标准 |
2.3 课堂教学行为 |
2.3.1 课堂教学行为 |
2.3.2 课堂教学行为分类 |
2.4 CPCP模型理论 |
第三章 基于CPCP模型的物理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
3.1 基于教学行为对的物理课堂教学分析的一般过程 |
3.1.1 分析的一般过程 |
3.1.2 分析的原则 |
3.2 课堂观察样本的确定 |
3.3 物理课堂教学行为对的整体特征 |
3.4 物理课堂教学行为对的类别特征 |
3.5 物理课堂教学行为链的特征 |
3.6 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分析 |
3.7 优质课的课堂教学行为的一般特征 |
3.7.1 教师主导的教学行为 |
3.7.2 学生主导的教学行为 |
第四章 基于CPCP模型的物理课堂教学行为对比分析 |
4.1 不同阶段教师的物理课堂教学行为特征对比分析 |
4.1.1 样本的选取 |
4.1.2 教学设计 |
4.1.3 测量结果与分析 |
4.1.4 结论与思考 |
4.2 不同教学内容的物理课堂教学行为特征对比分析 |
4.2.1 物理教学内容类别样本的确定 |
4.2.2 光学与电学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
第五章 基于CPCP模型的物理课堂教学行为案例分析 |
5.1 “大气压强”的分析 |
5.1.1 教学基本要素情况 |
5.1.2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
5.2 “电源电压”的分析 |
5.2.1 教学基本要素情况 |
5.2.2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
5.3 “光的折射”的分析 |
5.3.1 教学基本要素情况 |
5.3.2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
第六章 教学建议与反思 |
6.1 教学建议 |
6.2 反思 |
6.2.1 研究的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电源电压”教学设计 |
附录二: “电源电压”课堂教学实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虚拟仿真软件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研究进展 |
2.2.1 物理习题教学现状与教学优化 |
2.2.2 虚拟仿真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2.3 理论基础 |
2.3.1 戴尔“经验之塔”原理 |
2.3.2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案 |
3.2 研究方法 |
3.3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需求调查 |
3.4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应用条件 |
3.5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教学模式 |
3.6 虚拟仿真软件简介与教学应用案例设计 |
3.6.1 NOBOOK虚拟仿真软件 |
3.6.2 PhET互动仿真程序 |
4 研究对象选择与实验前测 |
4.1 教育干预前的成绩检验分析 |
4.2 物理学习兴趣问卷调查与分析 |
4.2.1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问卷 |
4.2.2 物理学习兴趣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与分析 |
4.3.1 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 |
4.3.2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5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实践 |
5.1 主要习题教学内容 |
5.2 教学实验过程简介 |
5.3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案例1 |
5.3.1 教学过程 |
5.3.2 学生随堂检测分析 |
5.4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案例2 |
5.4.1 教学过程 |
5.4.2 学生随堂测分析 |
5.5 小结与反思 |
6 教育实验成果评估 |
6.1 物理成绩检验分析 |
6.2 物理学习兴趣后测问卷分析 |
6.3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后测问卷分析 |
6.4 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教学建议 |
7.2.1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功能定位 |
7.2.2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教学策略 |
7.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关于本研究中NOBOOK的使用声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四、多媒体优化光学教学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模态交互的物理光学虚拟实验室设计与开发[D]. 马志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2]探究微视频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影响 ——以四川省武胜县石盘初级中学为例[D]. 曹乙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STEAM教育理念下虚拟光学实验设计与开发[D]. 杨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我国高中物理“学生实验”变化统计分析与思考[D]. 陈洁萍. 西南大学, 2020(05)
- [5]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D]. 曹晓静.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 苏纯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视觉舒适度的高校教室天然采光研究[D]. 卢珍. 广西大学, 2020(02)
- [8]基于CPCP模型的初中物理优质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 虞开磊. 苏州大学, 2020(03)
- [9]虚拟仿真软件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梁国瑛. 广州大学, 2020(02)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