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切除术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陆思远[1](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周保东[2](2020)在《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急腹症(acute abdomen)是外科常见的一组腹部疾病的总称,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腹部疾病。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收治急腹症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现状,探讨二级医院外科急腹症的发病谱及治疗手段的提升空间,为未来二级医院治疗急腹症重点发展方向、科室设置、人才培养、急危重病人转介入三级专科医院前期救治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1452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年龄与性别构成、发病原因、治疗方式、转归、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1急腹症的发病情况:收治患者年龄1789岁,17-29岁204例(14.0%),30-49岁486例(33.5%),50-69岁589例(40.6%),70-89岁173例(11.9%),平均年龄61.3岁。女性多于男性。2急腹症的发病类型:我院急腹症患者的发病类型依次为阑尾炎(418)、肠梗阻(408)、胆道疾病(185)、妇科急症(158)、急性胰腺炎(117)、合并肋骨骨折骨盆骨折(60)、消化道穿孔(50)、创伤性腹腔脏器破裂(29)、泌尿系结石(14)、其他(胃潴留、不能确诊的腹痛)(13)。3急腹症的治疗现状:纳入研究的1452例急腹症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738例,总体手术比率50.8%。消化系统急腹症不同病种的手术率不同,消化道穿孔96.0%,阑尾炎89.2%,胆道疾病82.7%,肠梗阻9.1%,急性胰腺炎患者全部接受了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腹腔器官破裂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转介入三级专科医院救治59例(0.4%)。4消化系统急腹症腹腔镜手术比率:胆道疾病腹腔镜手术比率94.8%;非胆道疾病腹腔镜手术比率31.4%。5在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切口长度等方面腹腔镜手术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消化系统急腹症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9.7%,其中传统开腹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4%(59/342),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3/298)。结论:由于二级医院因其医院的规模和局限性,及医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发展、对疾病诊治的认识及接受程度及选择医院,有着独有的急腹症就诊谱,掌握二级医院急腹症发病谱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诊疗效率。手术治疗是阑尾炎、胆道疾病、消化道穿孔、创伤性腹腔器官破裂主要治疗手段,肠梗阻和急性胰腺炎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腹腔镜技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但我院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局限于胆囊疾病和阑尾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迪力夏提·吐恩巴克[3](2020)在《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发病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在减重代谢外科中得到广泛认可,是目前最流行的减重手术之一。目前关于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发病增加的资料有限,本研究旨在确定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后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并探讨肥胖手术后发生胆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因病态肥胖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外科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的161例患者资料。其中13例患者因有胆囊切除术历史,21例患者术前发现胆囊结石并接受了同时胆囊切除手术被排除研究之外。其余127例患者收集术前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术后12个月,采用住院、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根据患者术后B超结果:104例患者术后无新发胆囊结石或胆泥淤积,设为A组(正常组);23例患者术后出现新发胆囊结石或胆泥淤积,设为B组(胆囊结石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体重、腹围、体重指数(BMI)、额外体重减轻率(EWL%)、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7例,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12个月,有23(18.1%)例发现新发胆囊结石或胆汁淤积,两组资料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研究中发现,根据A组与B组患者年龄分布,胆囊结石组年龄高于非胆囊结石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性别分布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前BMI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在2型糖尿病、高血压、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等合并症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体重、腹围、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EWL%、总胆固醇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患者年龄≥40岁及术前BMI≥40为导致术后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研究中LSG后胆结石胆囊结石发病率18.1%,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率。LSG后体重快速下降与胆囊结石的发病有显着关系。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术前年龄≥40和术前BMI≥40kg/m2均是LSG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LSG后胆囊结石患者总胆固醇升高,可能是胆囊结石形成条件之一。目前关于LSG后胆囊结石形成危险因素尚无明确,需要一项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许亚莉[4](2018)在《咀嚼口香糖联合早期半流质饮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咀嚼口香糖联合早期半流质饮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效果,为促进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为咀嚼组、半流质组和流质组。咀嚼组:予以咀嚼口香糖联合早期半流质饮食;半流质组:早期进食半流质饮食;流质组:给予渐进式饮食。观察比较三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胃肠道症状(恶心、腹胀)、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清电解质Na+、K+、Cl-水平、术后并发症以及口腔黏膜湿润度的情况。探究咀嚼口香糖联合早期半流质饮食在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效果。结果:共有108例患者入选,脱落7例,完成实验的患者共101例,其中咀嚼组33例、半流质组34例、流质组34例。在临床一般资料方面、术前胃肠道症状发生情况、口腔黏膜湿润度、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清电解质Na+、K+、Cl-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在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显着,其中咀嚼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8.41±1.55 h)明显低于半流质组(9.34±1.9 h)和流质组(10.21±1.84 h);咀嚼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0.14±2.38h)明显低于半流质组(24.79±2.05h)和流质组(26.52±2.45h),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三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在术后MTL比较方面,咀嚼组患者的MTL水平(260.61±30.5)ng/l,明显高于半流质组(206.06±38.45)ng/l和流质组(178.09±27.78)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泌素GAS比较,咀嚼组患者的术后GAS水平(62.27±16.42)ug/l,明显高于半流质组(53.65±17.85)ug/l和流质组(45.29±11.79)u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电解质比较方面,三组患者的血Na+、K+、C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对三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进行比较,发现在恶心、腹胀两种胃肠道症状方面,咀嚼组2例患者有II、III级恶心,2例患者II、III级腹胀;半流质组7例患者有II、III级恶心,7例患者有II、III级腹胀;流质组7例患者有II、III级恶心,8例患者有II、III级腹胀。咀嚼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半流质组和流质组,半流质组患者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流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并发症方面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6)对三组患者口腔黏膜湿润度比较,咀嚼组中90.90%患者口腔湿润,而半流质组和流质组分别有64.70%、55.88%的患者口腔湿润。咀嚼组患者的口腔黏膜湿润度明显高于半流质组和流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予以咀嚼口香糖联合早期半流质饮食能够安全有效地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恶心、腹胀发生率,改善MTL、GAS水平,改善患者口腔黏膜湿润度,对血电解质Na+、K+、Cl-水平无显着影响。
赵晓刚[5](2017)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的解剖分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应用腹腔镜具有可直接观察的特点,研究了胆囊动脉在健康状态和病理状态下的解剖变异,同时对变异进行总结分型,从而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因为胆囊动脉解剖变异导致的副损伤及出血。方法:对患胆囊相关疾病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胆囊动脉和Calot三角区内相邻的解剖构造,通过手术影像来采集解剖图像,进一步探索腹腔镜下胆囊动脉的解剖和变异。结果:1.本组手术结果里,一共归纳总结了四种类型的胆囊动脉分支,他们是:单支型、双支型、多支型和胆囊动脉缺如或细小,以上四种类型分别为154例(63%);56例(23%);29例(12%);6例(2%)。2.胆囊动脉的发出:181例(74%)起自肝右动脉;40例(16%)起自肝固有动脉;12例(5%)起自肝左动脉;12例(5%)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起始自胆囊三角里面的胆囊动脉有186例(76%),起始自胆囊三角外的胆囊动脉有59例(24%)。154例单支胆囊动脉中走行在肝总管与胆总管前面有40例(25.98%);走行于肝总管或胆总管后方的有23例(15%)。85例双支与多支类型胆囊动脉里,分支一起走行于肝和胆总管前面有28例(33%)、分支一起走行于肝总管或胆总管后方的18例(21%)、分别走行于肝总管或胆总管前方和后方的39例(46%)。3.单支型胆囊动脉走行于胆囊三角共127例(82.53%),胆囊动脉未走行于胆囊三角内的有27例(17.47%)。双支型胆囊动脉一起在胆囊三角有15例(26.31%),只存在一支且在胆囊三角有40例(70.78%),都不存在胆囊三角有1例(2.91%)。4.单支型胆囊动脉于胆囊管内侧走行后进入胆囊的有126例(81.93%);自胆囊管后方走行进入胆囊12例(7.63%);从胆囊管前面走行并进入胆囊有11例(7.34%);从胆囊管外面走行进入胆囊5例(2.90%)。5.腹腔镜下淋巴结周围发现胆囊动脉主干和分支有196例(79.98%),淋巴结周围没有发现胆囊动脉主干和分支有9例(3.81%),手术时没有看到淋巴结有39例(16.21%)。6.胆囊动脉进入胆囊壁的进入点其分布情况如下:靠近壶腹部胆囊壁处有胆囊动脉入点者共243支,占66.7%;靠近胆囊体部胆囊壁处胆囊动脉入点的115支,占31.4%;紧贴胆囊管入胆囊壁处胆囊动脉入点7支,占1.9%。结论:通过研究胆囊动脉的分支、来源、走行以及变异情况,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研究提供指导,为减少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副损伤提供了解剖学数据,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李巧明[6](2017)在《腹壁穿刺拉钩的三孔法与传统四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对比》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辅助腹壁穿刺拉钩的三孔法与四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普通型和复杂型LC术中的处理效果,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高临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连续选择2015年01月至12月入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LC手术患者共60例,分组原则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等普通LC病例实行随机数字法分组,有上腹部手术史、原发性腹膜炎、合并肝硬化、萎缩性胆囊炎的复杂LC病例实行随机数字法分组。最终三孔组和四孔组各30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普通型和复杂型LC术式比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比例、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酐、总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具有可比性。手术由同一治疗小组根据标准医学流程完成。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引流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6h、12h和24h的疼痛程度(VAS值);24 h恶心、呕吐评级和乏力积分;术前及术后3d、7d免疫和炎症反应包括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CD4+/CD8+百分比,血清CRP、IL-6、TNF-α和皮质醇(Cor)水平,免疫球蛋白A(IgA)、IgG和IgM水平;随访1个月,比较腹壁美容满意度评分;健康状况评价包括胃肠疾病生存质量指数(GIQLI)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SF-36。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时间点数据比较采用整体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表示,组间比较用(校正)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和腹腔感染、胆漏、胆管损伤、血管和神经损伤和肝肾功能障碍)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和引流量比较均无差异(P>0.05),但三孔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孔组术后6h、12h和24h VAS值明显低于四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孔组恶心、呕吐评级和乏力积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d、7d免疫和炎症反应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均无差异(P>0.05)。三孔组的腹壁美容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四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孔组的GIQLI和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四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腹壁穿刺拉钩的三孔法在普通型和复杂型LC术中较传统四孔法在减轻创伤和疼痛,满足患者腹壁美容的要求,促进术后康复方面获益更多,值得推广应用。
张利,徐春晖[7](2016)在《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腹腔镜处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对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6例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Child-pugh评分Child A级9例,Child B级6例,Child C级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文献复习,对该类患者围术期处理的方法及技巧进行总结。结果15例肝功能Child A、B级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尿路感染1例,主操作孔切口感染1例,胆漏1例,经积极处理均顺利出院。Child C级患者1例,术前纠正降低肝功能评分后腹腔镜探查未完成手术,采取保守治疗。15例手术患者术中部分胆囊窝放置引流管。16例患者住院时间654 d,平均17.4 d;出血量10100 ml,平均45.9 ml;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46.5 min。结论肝硬化Child A、B级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LC手术安全可行,而Child C级的患者不建议行LC手术,其风险及病死率较高。
李耀宗[8](2002)在《胆囊切除术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体会》文中提出目的 为了提高胆囊切除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发生 ,本文总结性回顾了作者以往在胆囊切除术过程中几种常见的特殊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法 采用胆囊切除术顺行法、逆行法、顺逆结合法及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等可解决绝大多数临床上遇到的特殊情况。结果 15 0例病人中全部治愈。发生术后并发症 3例。结论 对胆囊切除术一些特殊情况应准确辨认三管关系 ,正确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是提高胆囊切除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刘越[9](2014)在《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实施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手术时间2560min,平均时间40min;术中出血2050ml,平均40ml;切口长度36cm,平均3.5cm。手术完成率100%。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周学存[10](2013)在《79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治疗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9月至2009年2月59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9例痊愈出院。切口长度(5±1)cm,手术时间(30±10)min,术后平均住院5d。切口瘢痕小,无切口感染,无死亡病例,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切口瘢痕小、外形美观、手术安全性高、无需特殊器械、费用低等优点,应为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之一。
二、胆囊切除术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切除术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
2.3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
3.2 发生率 |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
3.4 胆漏类型 |
3.5 胆漏原因 |
3.6 诊断时间 |
3.7 术中情况 |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1 治疗方式分类 |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
3.10 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
4.1.1 年龄特点 |
4.1.2 性别特点 |
4.1.3 临床表现 |
4.1.4 发生率 |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资料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一般特征 |
1.2 研究方法 |
1.2.1 观察指标 |
1.2.2 研究类型 |
二、结果 |
2.1 年龄和性别 |
2.2 发病原因 |
2.3 治疗方式的选择 |
2.4 手术方式 |
2.5 消化系统急腹症腹腔镜手术率 |
2.6 转归 |
2.7 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2.7.1 阑尾炎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2.7.2 胆道疾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2.8 术后并发症 |
三、讨论 |
3.1 急腹症的发病谱 |
3.2 急腹症的治疗方式分析 |
3.3 消化系统急腹症手术方式分析 |
3.4 不同手术方式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
3.5 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
3.6 胸腹联合伤的处理与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科急腹症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发病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入与排除标准 |
3.研究方法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咀嚼口香糖联合早期半流质饮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研究背景 |
1.1 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 |
1.2 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 |
1.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
1.4 胃肠道功能干预措施 |
2.概念界定 |
2.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2.2 加速康复外科 |
2.3 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
2.4 假饲 |
2.6 胃泌素 |
2.7 体重指数 |
3.研究目的及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研究方法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脱落标准 |
1.4 样本量的计算 |
2.方法 |
2.1 研究设备及器材 |
2.2 手术方法 |
2.3 干预措施 |
2.3.1 咀嚼组 |
2.3.2 半流质组 |
2.3.3 流质组 |
3.观察指标 |
3.1 肠鸣音恢复时间 |
3.2 肛门排气时间 |
3.3 胃动素MTL水平观察 |
3.4 胃泌素GAS水平观察 |
3.5 电解质Na~+、K~+、Cl—水平观察 |
3.6 胃肠道症状评价标准 |
3.6.1 恶心评价标准 |
3.6.2 腹胀评价标准 |
3.7 并发症的观察 |
3.8 口腔黏膜湿润度的观察 |
4.伦理审查 |
5.统计学方法 |
6.质量控制措施 |
7.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三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
3.三组患者胃动素MTL水平比较 |
4.三组患者胃泌素GAS水平比较 |
5.三组患者血电解质Na~+、K~+、Cl~-水平比较 |
6.三组患者胃肠道症状情况比较 |
7.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8.三组患者口腔黏膜湿润度情况比较 |
讨论 |
1.对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的影响 |
2.对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影响 |
3.对胃动素MTL水平的影响 |
4.对胃泌素GAS水平的影响 |
5.对血电解质NA~+、K~+、CL~-水平的影响 |
6.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
7.对口腔黏膜湿润度的影响 |
结论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创新性 |
3.研究局限性 |
4.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干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表1 知情同意书 |
附表2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表3 各项观察指标观察记录表 |
附表4 干预措施实施记录表 |
附表5 干预措施宣教单1 |
附表6 干预措施宣教单2 |
附表7 干预措施宣教单3 |
英文缩写简表 |
致谢 |
(5)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的解剖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手术设备 |
1.3 手术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分型 |
2.2 胆囊动脉的起源及走行 |
2.2.1 单支型动脉的起始位置 |
2.2.2 单支型胆囊动脉与胆囊三角的关系 |
2.2.3 单支型胆囊动脉与胆囊管的关系 |
2.2.4 双支型胆囊动脉与胆囊三角关系 |
2.3 胆囊动脉在胆囊壁各入点分布情况 |
2.4 胆囊动脉的直径 |
2.5 腹腔镜下胆囊动脉与Calot淋巴结的关系 |
3 讨论 |
3.1 胆囊动脉的处理 |
3.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出血性并发症及处理 |
3.3 胆囊动脉及其变异的临床意义 |
3.3.1 胆囊动脉的分支及其临床意义 |
3.3.2 胆囊动脉的起源及其临床意义 |
3.3.3 胆囊动脉的走行及其临床意义 |
3.4 胆囊动脉与胆囊三角之间的关系 |
3.5 胆囊动脉在胆囊壁的常见入点的分布 |
3.6 胆囊动脉与胆囊管之间的关系 |
3.7 胆囊动脉与Calot淋巴结之间的关系 |
3.8 临床意义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6)腹壁穿刺拉钩的三孔法与传统四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镜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79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胆囊切除术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2]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D]. 周保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发病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迪力夏提·吐恩巴克.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咀嚼口香糖联合早期半流质饮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D]. 许亚莉. 苏州大学, 2018(01)
- [5]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的解剖分型研究[D]. 赵晓刚. 兰州大学, 2017(04)
- [6]腹壁穿刺拉钩的三孔法与传统四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对比[D]. 李巧明.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7]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腹腔镜处理体会[J]. 张利,徐春晖. 中国临床研究, 2016(03)
- [8]胆囊切除术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体会[J]. 李耀宗. 洛阳医专学报, 2002(04)
- [9]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J]. 刘越.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01)
- [10]79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治疗体会[J]. 周学存.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5)
标签:胆囊切除术论文; 腹腔镜论文; 胆囊结石微创技术论文; 胆囊三角论文; 胆囊结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