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星极区着陆器丢了(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刘正豪,吴兴,覃朗,武雨纯,张朝琳,赵振兴,周翔,邹永廖[1](2021)在《火星的水环境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星是太阳系中早期演化历史与地球非常相似的一颗行星,为了解火星的古气候环境以及火星是否存在过生命,火星的水环境历史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火星历史上水对火星表面的改造痕迹介绍了水在火星演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水流、冰川、古湖泊与古海洋等与火星表面地形地貌演化以及矿物岩石形成与迁移过程等密切相关,它们的发育与消失受到火星古气候变迁的影响。关于火星古气候是暖湿还是干冷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可以确定至少有短暂且持续的暖湿时期提供了水的活动条件。现今的火星表面寒冷干旱,但是火星的地下储存了冰层甚至可能有地下湖泊。随着近年来火星探测任务越来越频繁,人们将会在火星水演化历史上有更多新的发现。
姚佩雯[2](2021)在《基于火星遥感影像的“天问一号”着陆区及非极区的尘暴时空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类似的行星,是我国开展深空探测的重点目标。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计划完成“绕、落、巡”三大目标。此次任务有两个预选着陆区,分别是克里斯平原(预选着陆区1)和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2)。火星尘暴是指火星表面尘埃在剧烈的大气运动下形成的尘暴现象,发生在火星的所有季节,是火星最重要的大气活动之一,对探测任务造成的威胁诸多。火星尘暴的时空分布分析能力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中需要预先研究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关键技术之一,关系到着陆任务能否成功并影响着陆精度,以及探测器后续正常运行状况。本文的研究基于火星大气活动的重复性、季节性和规律性,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利用由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携带的火星轨道摄影机和火星勘测轨道卫星携带的火星彩色成像仪拍摄的火星24至火星32年的每日全球地图,识别了以乌托邦平原南部为中心(17°N,107°E)半径为2000 km范围内的尘暴共计882个,并提取了这些尘暴的形状、面积和位置参数;(2)综合尘暴出现的频率、覆盖研究区面积百分比的加权平均和重复出现概率三个因子计算出乌托邦平原南部方圆2000 km范围内尘暴发生时间概率为0-14.13%。尘暴时间概率在全年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不均匀性,北半球春夏季的尘暴时间概率远低于秋冬季。尘暴频繁活动时间窗口有两个,分别为Ls=176-225°和Ls=302-355°;(3)将乌托邦平原南部方圆2000 km范围的区域划分为0.5°×0.5°的规则格网,计算出该区域内的尘暴空间概率(0-11.87%),并发现尘暴空间概率分布受地形、尘暴源区、移动路径三个因素影响;(4)对比“天问一号”预选着陆区1和预选着陆区2内的尘暴活动概率,对预选着陆区内的尘暴活动进行时空安全性评价,选出安全的着陆时间为Ls=20-41°,并选出5个较安全着陆区域;(5)识别火星南北纬60°之间(非极区)面积大于105 km2的尘暴共4661个,对火星非极区的尘暴空间分布和时间概率进行研究,发现尘暴数量随纬度升高而增多,在靠近两极的地区尘暴分布最为密集。在全火星年内,尘暴的活跃期有两个,分别为Ls=150-240°和Ls=300-360°,尘暴时间概率最小的时期是Ls=93-116°。
李默[3](2021)在《月球南极探测任务着陆区选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月球探测进入新的时代,世界多个国家和组织提出新的月球探测计划。随着我国嫦娥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任务完成后,我国月球探测的目标开始向月球科学深化研究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设月面基础设施开展长期探测、更多的国际合作的方向转变。在这一趋势下,我国提出了在月球南极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在月球南极建立长期的月球表面基础设施,进行长期的月球科学研究。而着陆区的选址是月球南极探测和科研站建立的重要前提,月球南极作为未来探测的重点,其地形、温度、光照等环境特征,将极大影响着陆任务的规划,因此开展对于月球南极探测着陆区选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确定和设置科学约束和工程约束对南极80°S以上的区域进行了分析,得到合适的着陆区,然后对两个着陆区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行任务规划。本文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约束条件确定。通过总结确定当前月球南极探测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是水冰等挥发物、深部物质等,因此确定了本文的科学约束,包括水冰、永久阴影区分布、最高温度、任务多样性。结合成功探测任务的工程要求确定了本文的工程约束,包括坡度,机动性和光照条件。2)南极科研站着陆区选址根据科学约束使用氢丰度大于110ppm、水冰光谱结果、永久阴影区分布、最高温度低于110K、任务多样性的限制条件对南极80°S以上的区域进行分析,确定月球南极满足条件的区域,发现满足条件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极的撞击坑内。接下来对这些撞击坑从坡度、机动性和光照条件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到对工程约束的满足程度。最后综合分析结果,确定了两个着陆区:Amundsen撞击坑和Malapert撞击坑。3)着陆区分析和探测任务规划对确定的两个着陆区从地形地貌包括高程、坡度、撞击坑分布,地质定年,光照条件,温度,永久阴影区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两个区域适合着陆的位置。通过分析确定了着陆区可供探测科学目标包括水冰、深部物质、形貌构造和撞击历史,然后根据科学目标和工程可行性分别为两个着陆区确定了着陆点和着陆椭圆。最后分别为两个着陆区规划了探测任务,从着陆点出发设计了具体的探测路线和采样点,并就采样点可以实现的科学目标进行了阐述。
李云天[4](2021)在《月面着陆多体制导航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嫦娥-4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成功着陆和嫦娥-5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已正式进入采样返回阶段。作为月球着陆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导航系统的位姿估计精度对于在月球表面高价值区域实现精确受控定点软着陆至关重要。相较于姿态信息,受限于地月信号传输延迟大、月球先验信息匮乏、可用辅助信息有限等因素,导航系统对于着陆器高精度位置信息的获取较为困难。综上所述,本文以月面定点着陆为研究背景,重点针对月面着陆过程中的多体制导航方法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根据月面定点着陆任务对导航系统需求设计了多传感器组合导航系统的配置方案,建立导航系统在不同参考坐标系下的力学编排方程和IMU、单目相机、无线电信标、激光高度计等导航传感器的量测模型。针对全自主导航和月基辅助导航的不同任务特征,分别基于嫦娥-4号和ATON探测器的相关参数设计仿真着陆轨迹并对比不同轨迹下的IMU位姿解算误差,验证多源融合定位算法研究的必要性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为解决现有视觉/惯性导航系统受限于相机视场和陨石坑分布,无法在着陆下降过程中持续工作的问题,研究一种不依赖月面地形特征的视觉/惯性相对导航方法。通过引入多尺度图像金字塔和图像边缘直方图,解决匹配跟踪算法计算耗时长和光流跟踪算法大尺度运动下鲁棒性差的问题。同时,结合IMU预积分残差和视觉重投影残差设计视觉/惯性联合估计代价函数,并将位姿估计由单状态递归滤波扩展至多状态滑动窗口滤波。室内等效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视觉/惯性相对导航系统可取得较为准确的相对位置估计精度。视觉/惯性相对导航系统虽能获得准确的相对位置估计信息,却无法对着陆器的绝对位置形成有效估计,需要定期引入绝对量测对其进行修正。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基于随机克隆滤波框架的Sigma点Kalman滤波方法(Stochastic Cloning Sigma-point Kalman Filter,SC-SPKF),并将其扩展至交替异步量测下,实现相对/绝对量测的有效融合。此外,为抑制着陆下降过程中由着陆器高程变化引起的传感器时变噪声和由地形变化及陨石坑误匹配引起的量测野值,进一步将新息协方差匹配算法和多重衰减χ2算法与SC-SPKF相结合,提出一种改进的鲁棒自适应SC-SPKF方法(Robust Adaptive SC-SPKF,RA-SC-SPKF)。仿真结果表明,RA-SC-SPKF在多种干扰工况下均能取得较好的位置和速度估计精度。另一方面,随着月面驻留科研站建设方案的提出,基于月基辅助的导航方法已成为目前月面定点着陆导航系统设计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基于无线电信标的月基辅助导航方法需要事先确定信标的准确位置,而由于月球尚不具备可靠的精确定位手段,基于地面深空探测网络或绕月轨道器的位置测量精度通常为百米级。为解决这一情况下的着陆导航问题,基于稀疏扩展混合滤波(Sparse Extended Hybrid Filter,SEHF)设计一种可同时对着陆器和信标位置进行估计的分布式信标辅助导航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阻尼自适应迭代算法和鲁棒Triggs修正算法,提出一种改进的鲁棒自适应迭代SEHF(Robust Adaptive Iterated SEHF,RAISEHF)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RAISEHF可有效抑制模型线性化误差和非高斯量测噪声对滤波器估计精度的影响。
杨轩,鄢建国,Le Maistre Sebastien,Dehant Véronique,叶茂,金炜桐,李斐[5](2021)在《基于着陆器地基测量的火星定向参数确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星定向参数的精确测定对约束火星内部结构以及极区干冰变化的建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未来的火星着陆任务,仿真分析了利用双程多普勒与距离测量方法直接跟踪着陆器,解算火星定向参数所能达到的精度.结果表明,通过双程多普勒和双程测距直接跟踪火星着陆器超过200个工作日,将显着提高火星岁差、章动以及日长变化参数的精度,约800个工作日后,岁差参数精度可较目前提高5–10倍,章动参数精度可达到10–30 mas,日长变化与钱德勒摆动参数精度可收敛至5–10 mas,这一精度水平可以满足研究火星内部结构与大气物质交换的需要.通过分析不同纬度着陆器的解算结果,发现高纬度的着陆器有必要进行距离测量,以保持岁差和章动参数的解算精度.此外,研究还发现,当火星星历误差小于75 m时,双程多普勒数据解算火星定向参数的精度不受影响,而对于双程测距数据来说,只有当火星历表精度优于0.15 m时,定向参数的解算结果才具有可信性.
刘继忠,胡朝斌,庞涪川,康焱,李晖,马继楠,陆希[6](2020)在《深空探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综述国际深空探测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主要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深空探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阐述了月球探测、行星探测和太阳探测三大重点领域的11类热点科学目标与3类科学应用问题,给出了深空探测工程体系应构建的8类主要能力,提出了深空探测总体发展目标,以及任务分级模式、11项探测重点任务设想,分析了国际合作方向及重点,可为深空探测的后续规划和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徐西宝,白成超,陈宇燊,唐浩楠[7](2020)在《月/火探测软着陆制导技术发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向未来复杂区域精确软着陆需求,对月/火探测任务软着陆制导技术进行了综述。首先回顾了目前已开展的月/火探测任务,分析了探测任务的发展趋势;其次就软着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归纳整理,给出了发展趋势分析及难点浅析;最后对月/火探测任务进行了总结及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为软着陆制导技术方向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杨轩[8](2020)在《火星探测器精密定轨定位与火卫一低阶重力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我国即将实施的火星探测任务为背景,系统地研究了火星探测器精密定轨定位理论、方法与实践。从火星轨道器精密定轨问题入手,重点对欧空局火星快车号探测器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梳理定轨策略,全面的处理了火星快车多普勒跟踪数据,获得了高精度的火星快车重建轨道。同时在国际上首次融合处理多次火星快车飞掠火卫一期间的观测数据,提高了火卫一低阶重力场模型的精度。随后以着陆器定位问题为主线,利用仿真实验定量分析了三种新型测量模式的定轨定位结果,最后讨论了火星定向参数的解算原理和精度。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系统性梳理了火星探测器精密定轨定位理论,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火星探测器精密定轨定位软件,与国际上着名定轨软件GEODYN-II进行了严格的交叉验证测试,结果显示,该软件精度可靠,与GEODYN-I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随后从短弧段和长弧段定轨两个方面,处理了火星快车的双程测速数据。详细阐述了定轨策略,分析了火星快车动量轮卸载的处理方法。定轨结果符合火星快车事后精密轨道的精度范围,为后续其他火星探测器的轨道跟踪数据,特别是为我国火星探测器轨道跟踪数据的高精度处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针对火卫一重力场模型精度不足,难以满足其内部构造反演需要的问题,研究了火卫一重力场计算方法,首次综合处理了火星快车在2010和2013年飞掠火卫一期间的多普勒跟踪数据。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模型的精度,采用附有先验约束的最小二乘法作为反演算法。结果显示,火卫一GM、C20和C22的精度较现有模型提高两到三倍,其中C20的计算值表明在95%置信区间下,火卫一内部分布不均匀,在赤道地区密度较大,极区密度较小。(3)针对未来火星多探测器间协同定轨定位问题,对三种新型多探测器跟踪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结合传统双程多普勒数据与四程多普勒或简化的四程多普勒数据进行精密定轨,重建轨道的精度最高可提升一倍左右,着陆器位置精度稳定在分米级别。随机噪声为10 ps的同波束干涉测量值的加入并不能显着提高轨道器的定轨精度,但可提供数十米精度的着陆器位置结果。(4)研究讨论了直接对着陆器的射电跟踪测量,进行着陆器定位以及火星定向参数的解算精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对位于北纬20度的火星着陆器进行观测,最终岁差参数精度可较目前提高5到10倍,章动参数精度可达到10~30毫角秒,日长变化与钱德勒摆动参数精度可收敛至5~10毫角秒,这一精度水平可以满足研究火星内部结构与大气物质交换的需要。此外,通过分析不同纬度着陆器的解算结果,发现对于高纬度的着陆器来说,只进行速度测量会导致部分定向参数的解算精度受到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距离测量来弥补速度测量的不足。
麻盛芳[9](2019)在《基于行星傅里叶光谱仪数据的火星水汽柱含量反演》文中提出火星大气和气候研究是火星遥感探测的重要内容,水汽是火星大气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火星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人类自1977年首次观测到火星水汽存在之后,火星水汽探测一直备受瞩目。水汽本身是变化剧烈的痕量气体,伴随着温压和沙尘循环,水汽作为可凝结类型参与地气相互作用,影响火星气候循环。它的分布尤其是垂直分布,通过光化学反应和它产生的云的辐射效应影响其他大气过程。目前对火星水汽的研究工作主要通过火星轨道环绕卫星探测的红外数据开展,近红外1.35μm、中红外2.6μm和热红外20-50μm的水汽吸收通道均用来反演了火星水汽柱含量,其中热红外通道反演受沙尘气溶胶干扰最小,但需要已知准确的温度廓线信息。火星水汽研究的问题之一是目前已获取的水汽数据的时空覆盖不足以详细研究水汽循环的机理。作为2004年进入火星轨道,目前仍在轨运行的行星傅立叶光谱仪(Planetary Fourier Spectrometer,PFS)数据覆盖了水汽吸收热红外通道,但由于数据自身信噪比较差,加上火星先验知识不充足且准确度不高,致使水汽反演精度难以控制,限制了基于PFS数据的水汽反演应用。PFS观测数据空间上覆盖了水汽的可能来源火星极冠,而且数据获取时刻是变动的,为火星水汽日变化分析的提供了可能,因此提高PFS水汽反演算法精度以获取更多的火星水汽数据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开展了基于PFS数据的火星水汽柱含量遥感反演方法的相关研究,针对PFS干涉图数据进行定标获取辐亮度数据,对PFS分析选取了水汽反演区间并分析水汽反演的影响参数,针对地表参数在水汽反演区间不同通道的敏感性确定了地表参数的计算方法得到地表温度和地表发射率信息,使用667 cm-1中心通道反演了大气温度廓线进而反演了水汽柱含量。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针对欧空局公布的PFS双边干涉图数据,优化了数据定标方法。首先对干涉图使用海明窗函数进行数据切趾来除去旁瓣效应以此减小数据噪音,但同时数据的光谱分辨率从1.3 cm-1降到了2 cm-1;之后进行相位纠正去掉相位误差的影响,同时考虑相位纠正方法的效率与效果的前提下选择绝对值法进行相位纠正;最后对傅里叶变换后的光谱灰度值进行数据定标,得到辐亮度信息,数据定标过程中考虑了仪器温度对定标精度的影响,生成了基于仪器温度的定标参数,提高了部分数据的定标精度。2)分析了火星大气和地表参数对PFS观测光谱的影响,确定了水汽反演通道,进而分析了火星大气和地表参数对水汽反演通道的影响。首先介绍了火星大气温度、压强和组成成分对水汽吸收谱线的影响。考虑到火星的季节与区域差异性,分别模拟了南北半球高纬、中纬和低纬地区的夏季与冬季的大气温度、大气压强和水汽垂直分布对水汽反演区间观测辐亮度的影响,发现大气温度和大气压强对PFS-LWC水汽反演通道的影响与水汽含量正相关,水汽含量越高影响越大。最后研究了不同季节的地表温度和地表发射率对观测辐亮度的影响,发现在缺少真实地表温度时,使用相近的地表温度通过水汽吸收带之间的通道调整地表发射率可以得到准确的地表贡献。3)实现了火星水汽柱含量反演。从欧洲火星气候数据库(EMCD)中获取待反演数据的先验大气参数,并针对PFS观测区域的高程与时间计算了待反演区域的火星地表压强。反演的前向模型选用了LBLRTM的行星模式,并将行星模式的重力、大气分子质量等参数值更换为了火星参数。由于单次PFS观测光谱的信噪比不足以反演水汽含量,因此将多次观测合成新的光谱以提高信噪比满足水汽反演的要求。使用合并后的辐亮度,通过水汽吸收带之间的通道估算了地表发射率,联合地表发射率与地表温度准确的消除了地表影响;基于15μm处的CO2吸收波段基于贝叶斯最优估计法反演了0-50 km内垂直分辨率5 km的大气温度廓线;最后使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反演了水汽柱含量。结果显示在不同大气状况下水汽含量反演都有较好的结果。4)将划分到5°*2.5°的季节*纬度网格内的PFS长波观测光谱合成新光谱,反演了5个火星年的火星水汽分布图,简单分析了火星水汽的季节变化与纬度变化,数据显示火星水汽循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将PFS-LWC水汽反演结果与同纬度同季节的EMCD水汽数据和其他卫星(SPICAM和TES)的水汽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显示反演的水汽与其他水汽产品揭示的水汽时空变化规律一致,水汽含量绝对值也很吻合,表明该反演方法可信。
卢波[10](2019)在《世界月球探测的发展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从世界航天技术发展进程看,人类正是通过对月球的各种探测活动开辟了航天活动的新疆域,掌握了地外天体的环绕、着陆及巡视、采样返回等太阳系天体探测技术,进而为迈向月球以远其他天体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1 引言月球探测是人类进行太阳系探索的开端,大大
二、火星极区着陆器丢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星极区着陆器丢了(论文提纲范文)
(1)火星的水环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流水地貌 |
2 冰川地貌 |
3 湖泊和海洋 |
3.1 湖泊 |
3.2 海洋 |
3.2.1 海洋存在的证据 |
(1)海岸线结构的发现。 |
(2)河谷网络和冲积三角洲结构的相关发现。 |
(3)火星北部大平原中的沉积物。 |
3.2.2 海洋的起源 |
3.2.3 海洋的演化 |
4 现代水环境 |
4.1 水冰分布 |
4.2 极区冰盖和地下湖泊 |
4.3 季节性斜坡纹RSL |
5 含水矿物 |
6 水环境的就位探测 |
7 水环境演化 |
7.1 地质和水环境演化历史 |
7.2 气候模型争议 |
8 结论 |
(2)基于火星遥感影像的“天问一号”着陆区及非极区的尘暴时空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火星概况及探测进展 |
1.1.1 火星概况 |
1.1.2 火星探测进展 |
1.2 火星尘暴研究现状 |
1.2.1 火星尘暴的观测与分类 |
1.2.2 火星尘暴活动的时空规律性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火星遥感数据和尘暴时空概率研究方法 |
2.1 MOC和MARCI影像数据介绍 |
2.2 火星尘暴的识别与提取 |
2.3 火星尘暴时空概率计算 |
2.3.1 尘暴时间概率计算 |
2.3.2 尘暴空间概率计算 |
2.4 火星全球性尘暴事件 |
第三章 “天问一号”预选着陆区尘暴时空分布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TLA 2内尘暴活动的时间概率 |
3.3 TLA 2内尘暴活动的空间概率 |
3.4 “天问一号”预选着陆区尘暴时空安全性评价 |
3.4.1 TLA1和TLA2着陆安全性对比 |
3.4.2 “天问一号”着陆时间和地点评价 |
第四章 火星非极区的尘暴时空分布 |
4.1 非极区的尘暴空间分布 |
4.2 非极区的尘暴时间概率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月球南极探测任务着陆区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已有月球与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区选址概况 |
1.2.2 着陆区选址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月球南极探测着陆区约束条件 |
2.1 月球探测关注的主要科学问题 |
2.2 月球南极探测的科学目标 |
2.3 约束条件 |
2.3.1 科学约束 |
2.3.2 工程约束 |
2.4 数据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3 月球南极科研站着陆区选址 |
3.1 南极基本信息 |
3.2 科学约束分析 |
3.2.1 水冰分析 |
3.2.2 永久阴影区分布分析 |
3.2.3 年最高温度分析 |
3.2.4 任务多样性分析 |
3.3 工程约束分析 |
3.3.1 坡度分析 |
3.3.2 机动性分析 |
3.3.3 光照条件分析 |
3.4 总结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着陆区特征分析及任务规划 |
4.1 着陆区特征分析 |
4.1.1 Amundsen撞击坑 |
4.1.1.1 地形地貌分析 |
4.1.1.2 光照条件分析 |
4.1.1.3 永久阴影区分布分析 |
4.1.1.4 温度条件分析 |
4.1.2 Malapert撞击坑 |
4.1.2.1 地形地貌分析 |
4.1.2.2 光照条件分析 |
4.1.2.3 永久阴影区分布分析 |
4.1.2.4 温度条件分析 |
4.2 探测任务规划 |
4.2.1 Amundsen撞击坑 |
4.2.1.1 可实现的科学目标 |
4.2.1.2 着陆点确定 |
4.2.1.3 探测任务规划 |
4.2.2 Malapert撞击坑 |
4.2.2.1 可实现的科学目标 |
4.2.2.2 着陆点确定 |
4.2.2.3 探测任务规划 |
4.3 区域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月面着陆多体制导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外月球探测任务简述 |
1.2.2 月球着陆导航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多源导航状态估计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月面定点着陆导航系统建模 |
2.1 引言 |
2.2 参考坐标系及转换关系 |
2.2.1 月面着陆参考坐标系定义 |
2.2.2 坐标系转换关系 |
2.3 着陆导航系统力学编排 |
2.3.1 M系下的力学编排 |
2.3.2 G系下的力学编排 |
2.3.3 L系下的力学编排 |
2.3.4 引力场模型 |
2.4 着陆导航传感器建模 |
2.4.1 IMU量测模型 |
2.4.2 单目相机量测模型 |
2.4.3 无线电信标量测模型 |
2.4.4 激光高度计量测模型 |
2.5 月面着陆仿真轨迹设计 |
2.5.1 全自主导航仿真轨迹设计 |
2.5.2 月基辅助导航仿真轨迹设计 |
2.5.3 IMU位姿解算误差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多尺度边缘光流和滑窗滤波的视觉/惯性相对导航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多尺度边缘光流的视觉特征跟踪方法 |
3.2.1 多尺度图像金字塔 |
3.2.2 多级掩模特征提取 |
3.2.3 多尺度边缘光流特征跟踪 |
3.3 基于滑窗滤波的视觉/惯性相对位姿估计方法 |
3.3.1 单目相机尺度初始化 |
3.3.2 滑动窗口滤波框架 |
3.3.3 视觉/惯性相对位姿估计代价函数 |
3.3.4 滑窗滤波中的状态边缘化 |
3.4 仿真与试验分析 |
3.4.1 多尺度边缘光流特征跟踪算法 |
3.4.2 滑窗滤波相对定位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鲁棒自适应随机克隆Sigma点Kalman滤波的相对/绝对量测融合导航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随机克隆Kalman滤波的相对/绝对量测融合方法 |
4.2.1 随机克隆扩展Kalman滤波 |
4.2.2 随机克隆Sigma点Kalman滤波 |
4.2.3 基于SC-SPKF的相对/绝对量测融合方法 |
4.3 交替异步更新下的相对/绝对量测融合 |
4.3.1 基于Rauch-Tung-Striebel固定区间平滑的异步量测融合方法 |
4.3.2 基于显示克隆固定点平滑的异步量测融合方法 |
4.4 基于新息协方差匹配和多重衰减 χ2 检测的鲁棒自适应融合 |
4.4.1 基于新息协方差匹配的自适应融合方法 |
4.4.2 基于多重衰减 χ2 检测的鲁棒融合方法 |
4.5 数学仿真验证 |
4.5.1 恒定量测噪声且无野值下的仿真结果 |
4.5.2 时变量测噪声且含野值下的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鲁棒自适应迭代稀疏扩展混合滤波的分布式信标辅助导航方法 |
5.1 引言 |
5.2 分布式信标辅助导航系统总体概览 |
5.2.1 DBSNS系统概览 |
5.2.2 异步量测预处理 |
5.2.3 状态量定义与Jacobian矩阵 |
5.3 基于AISEHF的着陆器/信标位置联合估计 |
5.3.1 混合形式状态预测 |
5.3.2 自适应迭代量测更新 |
5.4 基于Triggs修正的鲁棒AISEHF算法 |
5.4.1 非高斯闪烁噪声模型 |
5.4.2 鲁棒Triggs修正方法 |
5.5 数学仿真验证 |
5.5.1 仿真场景定义 |
5.5.2 高斯白噪声下的仿真结果 |
5.5.3 闪烁噪声下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相关数学概念及推导 |
A.1 Gauss-Newton迭代算法 |
A.2 高斯变量的联合分布与条件分布 |
A.3 统计线性化 |
A.4 固定点平滑器与显式克隆的等价性证明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深空探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深空探测发展概况 |
2.1 国际深空探测发展历程 |
2.2 国际深空探测的主要成就 |
2.3 当前深空探测发展的主要特点 |
2.4 未来深空探测发展的研判 |
3 深空探测热点科学与应用问题 |
3.1 月球极区科学探测与挥发分等资源勘察 |
3.2 火星等典型天体及物质成分的科学探测 |
3.3 太阳活动及其物质和能量输运 |
3.4 空间应用领域 |
4 深空探测的工程技术体系 |
5 深空探测未来任务研究 |
5.1 总体发展目标 |
5.2 深空探测任务分级模式 |
5.3 三个方向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 |
6 国际合作 |
7 结束语 |
(7)月/火探测软着陆制导技术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月球探测任务回顾及分析 |
1)第一阶段1959~1976 |
2)第二阶段1976~1994 |
3)第三阶段1994~至今 |
2 火星探测任务回顾及分析 |
3 软着陆过程分析 |
3.1 月球软着陆 |
3.2 火星软着陆 |
4 软着陆制导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
4.1 月球垂线法 |
4.2 重力转弯制导 |
4.3 标称轨迹制导 |
4.3.1 着陆轨迹优化 |
4.3.2 着陆轨迹跟踪制导律 |
4.3.3 其它变体 |
4.4 显式制导 |
4.5 智能学习方法 |
4.6 约束优化方法 |
5 发展趋势及关键问题浅析 |
5.1 发展趋势及分析 |
1)人为智能:固定轨迹制导 |
2)机器智能:基于优化制导 |
3)人工智能:基于学习制导 |
5.2 关键问题 |
1)技术层关键问题 |
2)系统层关键问题 |
3)任务层关键问题 |
6 结束语 |
(8)火星探测器精密定轨定位与火卫一低阶重力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火星探测现状 |
1.3.2 火星探测器定轨软件研究现状 |
1.3.3 火卫一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探测器定轨定位基本理论 |
2.1 时间系统 |
2.1.1 常用时间系统定义 |
2.1.2 常用时间系统之间的转换 |
2.2 坐标系统 |
2.2.1 常用坐标系统定义 |
2.2.2 各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 |
2.3 探测器动力学模型 |
2.3.1 中心引力 |
2.3.2 非球形引力 |
2.3.3 三体摄动力 |
2.3.4 固体潮摄动力 |
2.3.5 相对论效应摄动力 |
2.3.6 太阳光压摄动力 |
2.3.7 火星大气阻力摄动力 |
2.3.8 火星反照辐射和红外辐射摄动 |
2.3.9 有限推力模型 |
2.4 火星快车摄动力量级分析 |
2.5 测量模型 |
2.5.1 双程测距 |
2.5.2 双程测速 |
2.5.3 VLBI时延 |
2.6 精密定轨定位与重力场解算原理 |
2.6.1 单弧段计算原理 |
2.6.2 多弧段融合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火星快车号探测器精密定轨 |
3.1 火星探测器精密定轨定位软件 |
3.2 软件测试 |
3.2.1 软件内符合测试 |
3.2.2 交叉验证测试 |
3.3 MEX精密定轨 |
3.3.1 短弧段精密定轨 |
3.3.2 长弧段精密定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火卫一重力场确定 |
4.1 引言 |
4.2 基本理论与方法 |
4.2.1 多普勒中的重力场信息 |
4.2.2 火卫一重力场模型误差源 |
4.2.3 火卫一重力场反演方法 |
4.3 仿真实验 |
4.3.1 仿真设置 |
4.3.2 火星快车飞掠仿真 |
4.3.3 近赤道轨道飞掠仿真 |
4.3.4 重力场仿真解算 |
4.4 MEX飞掠数据解算火卫一重力场 |
4.4.1 数据描述 |
4.4.2 计算策略 |
4.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多探测器跟踪模式定轨定位研究 |
5.1 引言 |
5.2 同波束干涉测量 |
5.2.1 测量模型 |
5.2.2 SBI定轨定位仿真 |
5.3 四程多普勒测量 |
5.3.1 测量模型 |
5.3.2 四程多普勒定轨定位仿真 |
5.4 简化四程多普勒测量 |
5.4.1 测量模型 |
5.4.2 仿真定轨定位实验 |
5.5 综合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火星定向参数确定 |
6.1 引言 |
6.2 火星定向参数与坐标系统 |
6.2.1 Pathfinder火星定向模型 |
6.2.2 IAU火星定向模型 |
6.3 DTE测量模型 |
6.3.1 DTE测量值与火星定向参数 |
6.3.2 偏导数计算 |
6.4 DTE仿真模拟 |
6.4.1 仿真模型 |
6.4.2 仿真结果 |
6.4.3 综合分析 |
6.4.5 不同着陆器纬度对解算结果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9)基于行星傅里叶光谱仪数据的火星水汽柱含量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火星水汽研究意义 |
1.2 火星大气概况 |
1.3 火星航天探测进展 |
1.3.1 初期探测卫星 |
1.3.2 连续探测卫星 |
1.3.3 初期大气传感器 |
1.3.4 连续大气传感器 |
1.4 火星水汽遥感探测进展 |
1.4.1 轨道卫星水汽探测 |
1.4.2 地基水汽探测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火星大气辐射传输与反演方法 |
2.1 火星大气的吸收与散射 |
2.1.1 大气吸收光谱参数 |
2.1.2 大气吸收计算 |
2.1.3 大气散射 |
2.2 火星大气辐射传输 |
2.2.1 火星大气辐射传输模型 |
2.2.2 火星大气辐射传输方程 |
2.3 火星大气水汽反演方法 |
2.3.1 最优反演算法 |
2.3.2 查找表反演方法 |
第3章 数据定标 |
3.1 PFS数据介绍 |
3.2 PFS-LWC数据相位纠正 |
3.2.1 数据切趾 |
3.2.2 数据相位纠正 |
3.3 PFS-LWC数据定标 |
3.3.1 定标原理 |
3.3.2 PFS-LWC探测仪器温度 |
3.3.3 PFS-LWC星上定标 |
3.3.4 PFS-LWC定标对水汽反演影响 |
第4章 大气与地表参数对热红外观测的影响 |
4.1 火星大气对水汽吸收线的影响 |
4.1.1 大气温度对水汽吸收线的影响 |
4.1.2 大气成分对水汽吸收线的影响 |
4.2 火星水汽反演通道选择 |
4.3 火星大气参数对水汽反演的影响 |
4.3.1 大气温度对水汽反演结果的影响 |
4.3.2 大气压强对观测辐射的影响 |
4.3.3 水汽垂直分布对观测辐射的影响 |
4.4 地表参数对PFS-LWC观测辐射的影响 |
第5章 水汽柱含量反演 |
5.1 水汽柱含量反演流程 |
5.2 地表参数确定 |
5.2.1 地表压强 |
5.2.2 地表温度与地表发射率 |
5.3 大气温度廓线反演 |
5.3.1 火星温度反演概况 |
5.3.2 PFS-LWC温度廓线反演 |
5.4 水汽柱含量反演 |
第6章 水汽反演结果 |
6.1 PFS-LWC反演的纬度-季节水汽结果 |
6.2 PFS-LWC水汽结果对比验证 |
6.2.1 与其他火星水汽纬度-季节含量产品对比 |
6.2.2 同季节水汽纬度分布对比 |
6.2.3 同纬度水汽季节变化对比 |
6.2.4 水汽结果空间分布对比 |
6.2.5 PFS水汽结果与TES,SPICAM结果相关性 |
6.3 水汽反演结果不确定性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世界月球探测的发展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世界月球探测发展回顾 |
3 月球探测的未来展望 |
月球探测总体发展趋势 |
主要航天国家未来月球任务规划 |
4 结束语 |
四、火星极区着陆器丢了(论文参考文献)
- [1]火星的水环境演化[J]. 刘洋,刘正豪,吴兴,覃朗,武雨纯,张朝琳,赵振兴,周翔,邹永廖. 地质学报, 2021(09)
- [2]基于火星遥感影像的“天问一号”着陆区及非极区的尘暴时空分布研究[D]. 姚佩雯. 山东大学, 2021(12)
- [3]月球南极探测任务着陆区选址研究[D]. 李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4]月面着陆多体制导航方法研究[D]. 李云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基于着陆器地基测量的火星定向参数确定[J]. 杨轩,鄢建国,Le Maistre Sebastien,Dehant Véronique,叶茂,金炜桐,李斐.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21(02)
- [6]深空探测发展战略研究[J]. 刘继忠,胡朝斌,庞涪川,康焱,李晖,马继楠,陆希.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20(09)
- [7]月/火探测软着陆制导技术发展综述[J]. 徐西宝,白成超,陈宇燊,唐浩楠. 宇航学报, 2020(06)
- [8]火星探测器精密定轨定位与火卫一低阶重力场研究[D]. 杨轩. 武汉大学, 2020
- [9]基于行星傅里叶光谱仪数据的火星水汽柱含量反演[D]. 麻盛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9(06)
- [10]世界月球探测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 卢波. 国际太空,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