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状动脉内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文[1](2021)在《载miRNA137冠脉支架的激光加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以药物支架为代表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近年来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术后发生的支架内再狭窄迄今仍是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难题。使用药物洗脱支架可显着降低再狭窄率,但是仍存在支架内晚期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开发靶向性好、毒副作用小、再狭窄率低且避免血栓形成的新型支架具有巨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利用激光加工技术在支架表面制备微纳结构可以有效改善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同时提升载药性能,四光束激光干涉加工技术在冠脉支架微结构的制备中获得了良好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进展,进一步提高加工效果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双路互注入固体激光器作为光源,搭建了互注入四光束干涉加工系统,对冠脉支架表面进行了微结构加工。首先利用MATLAB对加工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主要模拟各参数对干涉结果的影响,为干涉加工实验提供理论依据。之后进行支架表面微结构的加工实验,在入射角分别为48.8°、14.5°和8.6°的条件下,获得了周期分别为1.063μm、3.077μm和5.082μm的三种微纳结构,实验制备的微纳结构同仿真结果相符。最后进行支架的载药实验,先采用电泳沉积的方法将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固定于支架表面,形成聚乙二醇化脂质体涂层支架,再通过浸涂自组装的方式将miRNA137包埋于涂层当中,获得新型载miRNA137仿生涂层冠脉支架。为了检测加工后支架的载药量及药物释放性能,将三组支架进行称重后放入血液循环模拟装置当中,经过对比,周期为3.077μm的支架微纳结构相较于其他结构对miRNA137具有更优越的组装粘附力和药物释放性能,实验所制备的载miRNA137仿生涂层冠脉支架对抑制术后再狭窄具有积极意义。
李振宁,杨巍[2](2021)在《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目前研究和展望》文中研究表明1977年进行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开启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时代。随后经历了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和生物可降解支架。聚合物材料可降解支架因径向支撑力不足,降解产物对血管壁产生较持续的炎症等问题,并非完美。近年来发现可降解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持久性。现论述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优缺点,并展望以WE43镁合金为基础,三氧化二砷为药物涂层,实现药物靶向释放的新型支架。
周生刚,游远琪,徐阳,曹勇[3](2021)在《生物可降解金属基支架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冠状动脉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心血管支架作为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在过去,主流的支架类型为美国雅培公司生产聚合物支架,其临床结果显示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更高.这鼓励了由金属及其合金制成的生物可降解金属支架的发展,例如镁,锌和铁基合金.金属的加入有望提高心血管支架的机械强度和生物相容性.本文回顾了生物可降解金属支架的发展历程,讨论了来自各种体外和临床前研究的关键结果,分析了目前几种主流金属支架材料优缺点,以就其作为生物可降解金属基支架材料候选物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特性提供潜在见解.
付月[4](2021)在《进口雅培支架与国产吉威支架的在冠心病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进口与国产支架植入对于冠心病患者临床效果、相关不良事件以及远期预后等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了在2018年6月~2019年3月这段时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住院治疗,并且植入为吉威或者雅培支架的手术患者共计255例。根据患者植入的支架类型分为国产支架吉威(观察组)和进口支架雅培(对照组),其中国产支架吉威组119例,进口支架雅培组136例,收集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情况,对符合要求的病人进行随访再入院率、心绞痛发生情况、支架再狭窄情况、心力衰竭、服药情况、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率等情况。结果:国产支架吉威组患者在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植入支架数量、重建血流、手术成功率、既往安装支架情况、胸痛缓解等情况与进口支架雅培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再住院情况、服药情况、再发心绞痛、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心力衰竭、MACE、死亡率等情况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支架吉威支架与进口支架雅培支架在治疗冠心病的治疗中有良好的近期、远期疗效、以及良好的安全性。
杨卓璇[5](2021)在《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介入治疗及流体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单层或双层金属裸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瘤的流体力学分析目的冠状动脉瘤现有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覆膜支架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但这两种方法各有不足,本研究旨在结合医学流体力学方法探讨一种介入治疗冠脉瘤的新方法。方法选取3例瘤体直径不同的冠脉瘤患者,测量冠脉瘤体和载瘤动脉直径等数据,用于血管模型构建。根据瘤体直径不同分别给予植入单层或双层金属裸支架治疗,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单、双层支架植入过程,分析支架植入术后冠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对照随访结果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在模型1(瘤体直径4mm)中,计算发现单支架组的瘤体内血液流速明显低于双支架组(0.0046±0.013 vs 0.0050±0.011,p<0.001),而压力(127.33±18.03 vs 121.19±26.92,p<0.001)和壁面切应力(0.28±1.19 vs 0.22±1.13,p<0.001)明显高于双支架组。在模型2(瘤体直径10mm)中,双支架组瘤体内流速(0.005±0.011 vs 0.007±0.01,p<0.001)和壁面切应力(0.17±0.82 vs 0.23±0.88,p<0.001)明显低于单支架组,而压力明显高于单支架组(117.70±10.07 vs 110.64±6.34,p<0.001)。在模型 3(瘤体直径 16mm)中,双支架组瘤体内血流速度和壁面切应力均明显低于单支架组(血流速度:0.0072±0.0093 vs 0.0079±0.0109,p<0.001;壁面切应力:0.10±0.48 vs 0.14±0.58,p<0.001),而瘤壁压力则高于单支架组(97.33±7.92vs92.51±5.78,p<0.001;)。随访发现3例冠脉瘤均成功封闭且无明显支架内再狭窄。结论瘤体直径小于5mm的冠脉瘤可考虑采用单层金属裸支架,瘤体直径在5-16mm之间的冠脉瘤可考虑采用双层金属裸支架技术完全覆盖瘤体,可有效改变载瘤动脉内血流导向及冠脉瘤内血流动力学,使冠脉瘤愈合。第二部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脉瘤46例临床分析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经不同手术策略治疗冠脉瘤患者的效果,探讨合适的冠脉瘤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21年3月既往在我院和合作医院行冠脉瘤介入治疗的患者46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裸支架组(25例),药物洗脱支架组(14例)及杂交手术组(7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手术相关信息,比较三组间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裸支架组在冠脉瘤长径(10.76±5.08 vs 7.26±2.41,p=0.011),植入支架个数(1.67±0.48 vs 1.33±0.49,P=0.029)和治疗效果(84.6%vs42.9%,P<0.05)上均显着优于药物洗脱支架组。杂交手术组在植入支架个数(2.00±0 vs 1.33±0.49,P=0.002)和治疗效果(85.7%vs 42.9%,P<0.05)上也优于药物支架组。但裸支架组和杂交手术组在冠脉瘤长径、植入支架个数和治疗效果之间尚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金属裸支架和杂交支架方案对于冠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较药物洗脱支架更为理想,对于直径越大的冠脉瘤,双层金属裸支架可能较药物洗脱支架方案对瘤体的愈合更为有效。第三部分孤立性冠状动脉扩张症合并慢血流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孤立性冠状动脉扩张合并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孤立性冠状动脉扩张合并慢血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孤立性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126例。根据TIMI帧数计数法(TIMI frame count,TFC)或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法(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计算的冠状动脉血流帧数是否大于等于27帧,将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n=55)和慢血流组(n=71)。收集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左右冠状动脉直径和平均冠状动脉直径和TFC/CTFC等数据。结果慢血流组的男性(84.5%vs 61.8%,p=0.004)、有吸烟史者(63.4%vs 43.6%,p=0.02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2.08(1.68-3.21)vs 1.89±0.58,p=0.001)、冠状动脉平均直径(5.50±0.85 vs 5.18±0.91,p<0.001)、血清尿酸水平(370.78±109.79 vs 329.15±79.71,p=0.019)明显高于血流正常组,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4.81±1.66 vs 5.96± 1.75,p<0.001)和白蛋白水平(44.13±4.10 vs 45.69±4.11,p=0.036)则显着低于血流正常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MR(odds ratio:0.614,95%CI:0.464-0.814,p=0.001)、平均冠状动脉直径(odds ratio:2.643,95%CI:1.54-4.51,p<0.001)和血清尿酸水平(odds ratio:1.006,95%CI:1.001-1.012,p=0.018)是孤立性冠脉扩张患者发生慢血流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尿酸和平均冠状动脉直径是孤立性冠状动脉扩张患者出现慢血流现象的独立预测因子。
韦玲玲[6](2021)在《心血管支架生物力学性能评估的数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动脉血管出现粥样硬化。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手段,血管支架植入术虽然具有疗效快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血管支架植入后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不仅和植入支架的结构有关,也和支架植入后血管内生物力学微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基于有限元和计算流体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斑块形态和组分对血管支架植入后支架-斑块-血管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同时从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两个角度,分析了血管支架植入后支架的生物力学性能和血管内力学环境的变化,并基于病人个体化冠脉血管模型,探讨了支架贴壁不良造成的血管内力学环境的变化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了5种不同偏心率和4种不同组分的理想斑块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支架-斑块-血管相互作用的仿真分析,比较了不同偏心率和不同组分的斑块对支架径向回缩、支架塑性应变、支架轴向缩短以及血管和斑块上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支架植入过程中,由于纤维帽或钙化区的存在,偏心率较大和成分较复杂的斑块具有易损性。偏心率较大的模型中,支架径向回缩和轴向缩短也较大,应缓慢施加较大的扩张压力和使用略长的血管支架。然后,基于理想斑块模型,对6种不同的支架模型(包含3种商业结构支架和3种改进的商业支架),分别进行球囊-支架-斑块-血管相互作用的结构分析,然后基于变形后的支架、斑块和血管求解流体域进行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综合固体和流体力学分析,评估了6种支架的性能。结果表明,与Cypher和Xience Prime形状的支架相比,Palmaz-Schatz形状的支架在两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尤其是,与Cypher形状的支架相比,改进的C-Rcrown支架的性能更好,这说明可以通过调整支连接环上冠的数目来提高Cypher形状支架的性能。最后,不同于上述理想斑块模型,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血管造影图像数据重建病人个体化冠脉斑块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冠脉支架植入术,分别施加不同的球囊扩张压力,得到完全贴壁和贴壁不良两种情况下的支架和血管模型。然后基于变形后的支架和血管建立流体力学模型,进行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比较两种情况下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研究支架贴壁不良对血流动力学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支架贴壁不良导致血流速度大于完全贴壁模型。与完全贴壁模型相比,贴壁不良模型的低壁面剪切应力(小于0.5Pa)区域的面积百分比更小,其高震荡剪切指数(大于0.1)和高壁面剪切应力梯度(大于5000Pa/m)区域的面积百分比较大,但在后两方面的差异较小。本文建立了不同形态和组分的斑块模型,从斑块的角度详细探讨了斑块形态和组分的差异对支架性能的影响,同时比较和分析了弯曲血管模型中6种不同支架的性能差异,进一步基于图像重建病人个体化冠脉斑块模型,研究病人个体化模型中支架贴壁不良对血流动力学环境的影响,对血管支架植入仿真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根据患者特异性情况选择合适的商业支架构型,并指导支架结构设计。
李崇崇,王硕,万辰杰,王春仁[7](2021)在《国产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支架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永久金属支架虽然可以为冠脉狭窄提供支撑,但其在血管内长期存留可引起血管的慢性损伤,后期可造成血管中层萎缩、动脉瘤形成以及反应性内膜增生,最终导致血管再狭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验的探索,生物可吸收支架正在逐步替代金属永久支架,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的新方向。国产冠脉支架的发展经历了模仿、改进、创新的漫长历程,目前新型的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支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几种国产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发展情况,归纳其各自的特点和临床试验结果,分析了当前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
陈佳慧,王齐兵[8](2019)在《生物可降解镁合金冠状动脉支架的发展现况》文中认为近十余年来,作为新一代的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药物洗脱生物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以下简称为"可降解支架")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已取得重大研究进展。目前,可降解支架可分为可降解聚乳酸支架和可降解金属支架,其中镁合金支架因其材料学特性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要介绍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发展历程、临床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李宇罡[9](2018)在《雷帕霉素载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对兔移植静脉狭窄重塑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血管闭塞性疾病是当前人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患者接受治疗后仍有较高的远期不良事件风险,极大地影响生活质量。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血管闭塞性疾病的传统标准术式,术后移植血管桥的狭窄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腔内技术发展迅猛,已逐步应用于移植静脉疾病的治疗领域。从最初的球囊扩张术到如今的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策略不断完善,但永久性支架在人体内残留最终会导致中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支架内血栓、再狭窄等。为了解决这一临床难题,医学界将目光投向了有着第四次腔内技术革命之称的生物可降解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可分为两类:聚合物可降解支架和金属可降解支架。可降解镁合金支架(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 stent,BMAS)作为金属可降解支架的代表,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热点研究方向。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抑制内膜增殖、促进再内皮化等优良特性,BMAS已在冠心病患者中率先展开临床实验研究。雷帕霉素是经典抗增殖药物,其对血管平滑肌增殖的抑制作用已被广泛证实。本研究拟将搭载雷帕霉素涂层的BMAS与传统血管旁路移植相结合,优势互补,利用BMAS支撑管腔使命完成后可被机体吸收降解,不留远期异物反应的良好特性来治疗移植静脉狭窄重塑的难题。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对移植静脉狭窄模型进行优化改进,在传统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预先对移植静脉供体进行球囊损伤,模拟病理状态下的自体静脉供体。将球囊损伤后的兔自体颈静脉端端吻合移植于肾下腹主动脉,建立可供腔内介入干预的稳定的移植静脉狭窄动物模型。在狭窄的移植血管桥内植入雷帕霉素载药BMAS,应用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等手段连续观测移植血管桥形态、管腔直径丢失等,以此评价雷帕霉素载药BMAS对移植静脉吻合口狭窄的改善作用。测量不同时间点支架内血流速度、血液粘稠度、血管直径等相关参数,根据Poiseuille定律计算血流剪切力,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进一步分析评价支架在对移植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在血管重塑中产生的作用。获取不同时间点组织学标本,通过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从组织学角度研究雷帕霉素载药BMAS对移植静脉狭窄的抑制作用。最后应用TMT标记蛋白质谱相对定量检测法分析差异蛋白的表达,富集出可能参与作用的调节通路,绘制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方向。结果:1、动物模型建立的优化:DSA影像测量显示,经球囊损伤的自体移植静脉改良模型组移植静脉吻合口管腔直径丢失大于未球囊损伤的对照组(术后1个月近端吻合口:0.73±0.31mm vs.0.27±0.10mm,p=0.005;远端吻合口:0.67±0.31mm vs.0.20±0.16mm,p=0.009)。同时改良模型组吻合口血管狭窄程度(新生内膜面积/内弹力板包绕面积)也显着高于未经球囊损伤的对照组(术后1个月:0.30±0.07 vs.0.17±0.13,p=0.032)。2、雷帕霉素载药BMAS可以明显减少移植静脉吻合口管腔直径丢失,植入支架1个月时近端吻合口血管管腔直径丢失为0.13±0.20 mm,而同时期未植入支架的对照组管腔直径丢失为0.72±0.27mm,两者差异显着(p=0.025)。3、雷帕霉素载药BMAS的植入改善了移植静脉吻合口处血流动力学,降低局部血流剪切力,植入支架1个月时移植静脉近端、远端吻合口处血流剪切力分别为10.30±4.09 dyn/cm2、11.02±4.50 dyn/cm2,与兔正常腹主动脉处血流剪切力(9.68±4.18 dyn/cm2)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植入支架的对照组同期移植静脉近端、远端血流剪切力分别为18.81±6.57 dyn/cm2、17.94±4.41 dyn/cm2,远大于兔正常腹主动脉处血流剪切力(8.25±2.67 dyn/cm2),组间差异明显(p=0.001)。4、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雷帕霉素载药BMAS组新生内膜面积小于未植入支架的对照组,2个月时二者分别为1.47±0.47mm2和2.63±0.58mm2,有统计学差异(p=0.026);4个月时二者分别为1.60±0.53mm2和2.72±0.38mm2,p=0.040。同时对照组的血管狭窄程度(新生内膜面积/内弹力板包绕面积)始终高于同期雷帕霉素载药BMAS支架植入组,4个月时二者分别为0.39±0.06和0.27±0.03,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0)。PCNA免疫组化证实,相比对照组,支架植入显着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对照组与支架植入组PCNA阳性细胞比例:0.34±0.03vs.0.19±0.03,p=0.001)。Evans Blue检测结果显示雷帕霉素BMAS支架植入早期虽然一定程度抑制了内皮细胞的修复,但随着药物释放及支架的吸收降解,雷帕霉素对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降低,内皮细胞开始修复,自3个月开始两组间内皮细胞修复程度无统计学差别。5、TMT标记蛋白质谱相对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差异蛋白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器成分组成、免疫系统进展、分子功能调节等二级功能,通过Pathway分析富集出Rap1信号通路、细胞粘附分子相关通路、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可能发挥作用的重要信号通路,另外由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绘制出蛋白互作网络,并确定ITGB2、MMP1、Loc100008973等关键节点。结论:1、经球囊损伤自体静脉改良后的兔颈静脉-腹主动脉移植模型能更加稳定的反映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病理状态,在模拟移植静脉狭窄的同时提供了腔内干预治疗的路径,是研究各类腔内治疗策略对移植静脉狭窄重塑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理想实验平台。2、雷帕霉素载药BMAS的植入维持了移植静脉形态学上的稳定,同时改善移植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局部血流剪切力,使移植静脉动脉化的过程处于正常流速与血流剪切力下,有利于血管的重塑修复。3、雷帕霉素载药BMAS起到支撑移植静脉吻合口,减少吻合口处管腔直径丢失的作用,同时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减少新生内膜生成,降低了血管狭窄程度(新生内膜面积/内弹力板包绕面积)。4、Rap1信号通路、细胞粘附分子相关通路、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ITGB2、MMP1、Loc10008973等可能与雷帕霉素载药BMAS影响移植静脉重塑相关,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郑经纬[10](2017)在《生物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调整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重要难题,血管支架植入术是治疗CHD的主要手段,其支架效能决定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成败。冠状动脉支架的发展历程包括了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时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时代以及前景无限的生物可降解支架(biodegradable stent,BDS)时代。现临床应用主要为DES,DES的使用可显着减少早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风险,同时拓展了PCI的适应症;然而,它能够干扰再血管内皮化进程、延迟血管内膜愈合进而导致晚期ISR及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ST)的形成,因此加速病变血管的再内皮化修复有着重要意义。BDS的问世有望克服这些缺陷,其能提供短暂径向支撑后可逐渐降解吸收的独特性将带来深远意义,并对冠状动脉再内皮化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可以减少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本文大致阐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归纳当前使用的BDS的类型及其临床试验,指出目前优势及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支架发展的未来作一积极展望。
二、冠状动脉内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状动脉内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载miRNA137冠脉支架的激光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冠心病的治疗手段 |
1.2.2 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 |
1.2.3 激光加工支架微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四光束干涉理论及模拟分析 |
2.1 激光干涉理论 |
2.2 四光束激光干涉 |
2.3 各参数对干涉结果的影响 |
2.3.1 相位差对干涉结果的影响 |
2.3.2 入射角对干涉结果的影响 |
2.3.3 方位角对干涉结果的影响 |
2.3.4 偏振组合模式对干涉结果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冠脉支架的激光加工实验 |
3.1 双路互注入固体激光器 |
3.2 四光束干涉加工系统 |
3.2.1 传统的四光束干涉加工系统 |
3.2.2 互注入四光束干涉加工系统 |
3.3 互注入四光束干涉加工实验 |
3.3.1 待加工支架材质选择 |
3.3.2 支架表面的加工过程 |
3.3.3 加工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支架的载药实验 |
4.1 缓释涂层材料的选取 |
4.1.1 无机涂层 |
4.1.2 高分子涂层 |
4.1.3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涂层 |
4.2 载药涂层的制备 |
4.2.1 浸涂法 |
4.2.2 静电喷涂法 |
4.2.3 电化学方法 |
4.2.4 支架涂层的构建 |
4.3 基因药物的包埋 |
4.3.1 携带基因的涂层支架 |
4.3.2 miRNA137抑制再狭窄机理 |
4.3.3 miRNA137的包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及创新点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2)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目前研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可降解镁合金的生物相容性 |
2 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
3 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临床研究 |
4 可降解镁合金的缺点 |
5 三氧化二砷的生物安全性 |
6 展望 |
(3)生物可降解金属基支架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方案中生物可降解支架的迫切需求 |
2 生物可降解金属支架研究动态 |
2.1 Zn基生物可降解支架 |
2.2 Mg基生物可降解支架 |
2.3 Fe基生物可降解支架 |
3 生物可降解金属支架对比 |
4 结 论 |
(4)进口雅培支架与国产吉威支架的在冠心病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可降解支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5)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介入治疗及流体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单层或双层金属裸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瘤的流体力学分析 |
一、目的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瘤46例临床分析 |
一、目的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孤立性冠状动脉扩张症合并慢血流危险因素分析 |
一、目的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 冠状动脉瘘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及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介入治疗及计算流体力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心血管支架生物力学性能评估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介绍 |
1.2 血管支架的发展 |
1.2.1 裸金属支架(BMS) |
1.2.2 药物洗脱支架(DES) |
1.2.3 生物可降解支架(BDS) |
1.3 血管支架的结构和性能 |
1.3.1 血管支架的结构 |
1.3.2 血管支架的性能 |
1.4 血管结构及力学性质 |
1.4.1 血管的结构 |
1.4.2 血管的静力学性质 |
1.4.3 血管的粘弹特性 |
1.5 支架植入后血管内力学环境的变化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值方法和理论基础 |
2.1 有限元分析方法介绍 |
2.2 支架植入过程中的非线性 |
2.2.1 材料非线性 |
2.2.2 几何非线性 |
2.2.3 边界非线性 |
2.3 非线性问题的求解 |
2.4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2.4.1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2.4.2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
2.4.3 血液的流变特性 |
2.4.4 血液的压强 |
2.4.5 壁面剪切应力(WSS) |
2.5 计算流体力学 |
第三章 斑块偏心率和组分对支架植入过程影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分析方法 |
3.2.1 数值模型 |
3.2.2 材料属性 |
3.2.3 仿真方法 |
3.2.4 参数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斑块偏心率分析 |
3.3.2 斑块组分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弯曲狭窄血管内支架的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几何模型 |
4.2.2 结构力学数值模拟 |
4.2.3 流体力学仿真计算 |
4.2.4 数据后处理 |
4.3 结果分析 |
4.3.1 结构力学分析 |
4.3.2 流体力学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病人个体化模型中支架贴壁不良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病人个体化冠脉模型的重建 |
5.2.2 支架植入过程的有限元仿真 |
5.2.3 血流动力学的CFD仿真 |
5.2.4 血流动力学指标 |
5.3 结果分析 |
5.3.1 血流速度分布 |
5.3.2 WSS分布 |
5.3.3 OSI分布 |
5.3.4 WSSG分布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
(7)国产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支架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NeoVas |
2 Xinsorb |
3 Firesorb |
4 IBS |
5 AMSorb |
6 Bioheart |
7 总结与展望 |
(8)生物可降解镁合金冠状动脉支架的发展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
2 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临床研究 |
3 可降解镁合金支架面临的挑战 |
4 结语 |
(9)雷帕霉素载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对兔移植静脉狭窄重塑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兔自体静脉移植吻合口狭窄模型的改进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移植静脉模型的建立 |
2.2.3 影像学观察 |
2.2.4 标本获取 |
2.2.5 石蜡切片的制作 |
2.2.6 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 |
2.2.7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 |
2.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动物模型建立情况 |
3.2 移植静脉吻合口管腔直径丢失情况 |
3.3 移植静脉吻合口狭窄的组织学观察 |
4 讨论 |
第二部分:雷帕霉素载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对移植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1 前言 |
2 方法与材料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雷帕霉素载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制作 |
2.2.3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支架植入 |
2.2.4 影像学DSA观察 |
2.2.5 血粘度测量 |
2.2.6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 |
2.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动物模型建立情况 |
3.2 移植静脉吻合口管腔直径丢失情况 |
3.3 移植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
4 讨论 |
第三部分:雷帕霉素载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对移植静脉重塑的影响 |
1 前言 |
2 方法与材料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支架植入 |
2.2.3 标本获取及石蜡切片的制作 |
2.2.4 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 |
2.2.5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 |
2.2.6 Evans Blue染色 |
2.2.7 蛋白质谱相对定量检测 |
2.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动物模型建立情况 |
3.2 移植静脉吻合口HE染色及EVG染色结果 |
3.3 移植静脉吻合口免疫组化(PCNA)结果 |
3.4 移植静脉吻合口内皮化观察 |
3.5 蛋白质谱鉴定和分析结果 |
3.6 差异蛋白GO分析 |
3.7 差异蛋白pathway分析 |
3.8 差异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生物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历史 |
1.1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
1.2 裸金属支架 |
1.3 药物洗脱支架 |
1.3.1 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 |
1.3.2 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 |
1.3.3 第三代药物洗脱支架 |
2 生物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 |
2.1 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发展现状 |
2.2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支架 |
2.2.1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支架的制作材料 |
2.2.2 Igaki-Tamai支架 |
2.2.3 雅培公司的Absorb BVS |
2.2.4 REVA支架 |
2.2.5 ReZolve支架 |
2.2.6 DESolve BDS |
2.2.7 Ideal支架 |
2.2.8 XINSORB支架 |
2.2.9 其他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支架 |
2.3 生物可降解金属支架 |
2.3.1 生物可降解铁合金支架 |
2.3.2 镁合金支架AMS |
2.4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其他应用 |
2.4.1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装置 |
2.4.2 混合支架(含CD34抗体的Combostent) |
2.5 目前生物可降解支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1 生物相容性 |
2.5.2 降解速率 |
2.5.3 机械性能 |
2.5.4 成像属性 |
2.5.5 载药系统 |
2.5.6 循证医学证据 |
2.6 理想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应具备的优点 |
3 生物可降解支架的未来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冠状动脉内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载miRNA137冠脉支架的激光加工技术研究[D]. 陈志文.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2]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目前研究和展望[J]. 李振宁,杨巍.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1(05)
- [3]生物可降解金属基支架的应用进展[J]. 周生刚,游远琪,徐阳,曹勇.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4]进口雅培支架与国产吉威支架的在冠心病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D]. 付月.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介入治疗及流体力学研究[D]. 杨卓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心血管支架生物力学性能评估的数值研究[D]. 韦玲玲. 东南大学, 2021(02)
- [7]国产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支架的研究现状[J]. 李崇崇,王硕,万辰杰,王春仁.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1(01)
- [8]生物可降解镁合金冠状动脉支架的发展现况[J]. 陈佳慧,王齐兵. 上海医药, 2019(01)
- [9]雷帕霉素载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对兔移植静脉狭窄重塑作用的研究[D]. 李宇罡.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10]生物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的研究进展[D]. 郑经纬. 南昌大学, 2017(03)
标签:雷帕霉素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可降解支架论文; 血管支架论文; 冠状动脉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