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旭亚,李艳艳,徐俊钊[1](2021)在《无灌注超乳针头截囊减张法在膨胀性白色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应用无灌注超乳针头截囊减张法治疗膨胀性白色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宝丰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膨胀性白色白内障315例(34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常规组,常规撕囊法手术69例(82眼);减张组,采用无灌注超乳针头截囊减张法撕囊手术246例(258眼)。观察两组术后视力、并发症和撕囊成功率。结果常规组有13眼(15.85%)晶状体囊裂开,其中1眼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改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2眼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减张组有15眼(5.81%)囊裂开,使用囊剪完成撕囊,未影响超声乳化操作,均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减张组撕囊成功率94.19%(243/258),高于常规组的84.15%(69/82)(χ2=8.299,P=0.004)。结论无灌注超乳针头截囊减张法能解决膨胀性白色白内障高张力和皮质溢出问题,提高撕囊成功率。
姜慧敏[2](2021)在《Toric人工晶体联合四孔囊袋张力环植入在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白内障手术中,植入4孔囊袋张力环和2孔囊袋张力环对术后视力、残余散光、Toric人工晶体旋转稳定性以及后囊膜浑浊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收集我院2019年6月到2019年12月散光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眼共33例,纳入术眼的术前角膜散光≥1.5 D,眼轴长≥25.5 mm。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B组17例),术前将术眼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A组和B组。术前使用IOL Master计算Toric人工晶体球镜度数,使用Pentacam获得角膜散光的相关参数,将术眼K1、K2值及其轴位、切口位置、人工晶体球镜度数、预计术源性散光值输入Alcon提供的在线计算器,计算出所需Toric人工晶体型号及需放置的轴位。裂隙灯下对Toric人工晶体的预计轴位和手术切口位置进行标记。所有术眼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并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和同一套仪器设备完成,A组的术眼在白内障摘除后,于囊袋内植入4孔囊袋张力环,接着植入Toric人工晶体;而B组的术眼将在白内障摘除后,于囊袋内植入2孔囊袋张力环。随访术后6个月,分别检查Toric人工晶体位置、术后视力、残余散光度数以及后囊膜浑浊情况。结果:33例术眼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术眼的囊袋内均植入Toric人工晶体与囊袋张力环,手术过程中没有后囊膜破裂、眼内出血及虹膜损伤等情况出现。随访至术后6个月,Toric人工晶体和囊袋张力环依旧位于囊袋内,角膜透明,瞳孔对光反射良好,没有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检查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A组术后裸眼视力为0.54±0.19,最佳矫正视力为0.20±0.13;B组术后裸眼视力为0.66±0.18,最佳矫正视力为0.27±0.15。术后两组间的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0.05)。A组和B组的平均残余散光值分别为0.56±0.22 D和0.92±0.24D,A组术后残余散光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0.001)。术眼充分扩瞳后,在裂隙等下观察Toric人工晶体的轴位,并与目标轴位进行比较,A组Toric人工晶体平均旋转度为1.00°±0.73°,B组为3.53°±1.46°,A组旋转度数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0.001)。用裂隙灯检查后囊膜浑浊情况,两组均未出现2级及以上的后囊膜混浊。结论:1.Toric人工晶体可以有效矫正角膜散光,提高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2.对于高度近视伴散光的白内障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时,囊袋张力环的使用可以增加Toric人工晶体的稳定性,并且4孔囊袋张力环的效果优于2孔囊袋张力环。两种囊袋张力环植入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残余散光度数及术后Toric人工晶体的旋转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囊袋张力环可以使Toric人工晶体与后囊膜之间贴附更加紧密,防止晶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膜迁徙,减少了后囊膜浑浊的发生率。
罗承烽[3](2020)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个性化手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手术是解决先天性白内障唯一确切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婴幼儿自身的解剖生理学特点,以及其致病因素复杂多样,决定了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在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中,对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的各部分结构,如前囊膜、皮质/核和后囊膜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一种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的分级分类方法,并对先天性白内障术前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晶状体图像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可以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前,通过UBM检查充分掌握晶状体局部异常的特征,为手术做好预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并发症。但是,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的类型,真的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吗?不同类型先天性晶状体混浊与手术,真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吗?对不同类型先天性晶状体混浊是否需要进行个性化手术措施?怎样的个性化手术方案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相关公开报告的文献不多。目的:本课题拟对先天性白内障不同晶状体局部异常与手术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索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个性化手术方案。方法:本课题回顾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并接受了手术治疗的0-72月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晶状体UBM图像特征对晶状体前囊膜、皮质/核及后囊膜进行分类,通过回顾手术录像,对术中晶状体局部异常特征进行描述,并分别对晶状体前囊膜、皮质/核及后囊膜的手术操作时间进行分析,评估在相同的模式下不同晶状体局部异常的手术效率,研究先天性白内障不同晶状体局部异常与手术的相关性,并通过典型病例总结先天性白内障不同晶状体局部异常的手术处理,探索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个性化手术方案。结果:本课题先天性白内障患儿65例(105只眼),其中男性39例(占60.00%),女性26例(占40.00%)。双眼40例(占61.54%),单眼25例(占38.46%),右眼50只(占47.62%),左眼55只(占52.38%)。入组年龄2-72月,平均月龄为19.40±19.33月,P25为4.50月,P50为12.00月,P75为28.00月。根据UBM分类,透明前囊膜75只眼(占78.13%),混浊前囊膜14只眼(占14.58%),混浊增厚前囊膜7只眼(占7.29%)。电子撕囊连续环形撕囊在80.00%的透明前囊膜中可以一次性完成操作,在57.14%的混浊增厚前囊膜中联合显微撕囊镊手动辅助撕囊或玻璃体切割头辅助撕囊。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不同类型前囊膜的平均撕囊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H=34.36,p=0.000<0.05);用卡方检验对不同类型前囊膜一次撕囊成功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χ2=13.374,p=0.001<0.05)。根据UBM分类,果冻样皮质45只眼(占46.88%),水样/浆糊样皮质20只眼(占20.83%),皮质混浊伴机化或钙化14只眼(占14.58%),类似硬核10只眼(占10.42%),皮质部分吸收7只眼(占7.29%)。对于果冻样皮质、水样/浆糊样皮质和皮质部分吸收这3种类型,均以单纯采用I/A完成抽吸;对于类似硬核,还联合超声乳化模式对硬核进行乳化;对于皮质混浊伴机化或钙化的类型,还用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头或显微镊辅助完成操作。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不同类型皮质/核平均手术操作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H=34.894,p=0.000<0.05)。根据UBM分类,透明后囊79只眼(占82.29%),混浊后囊膜12只眼(占12.50%),混浊增厚后囊膜3只眼(占3.13%),后囊膜缺损2只眼(占2.08%)。对于透明后囊膜和后囊膜缺损这2种类型,均直接采用玻璃体切割头咬切(前路法);66.67%的混浊后囊膜联合电子撕囊才可以顺利切除后囊膜。混浊增厚后囊膜联合电子撕囊或撕囊镊手动撕囊完成操作。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不同类型后囊膜平均手术操作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H=12.114,p=0.007<0.05)。结论:1.本研究发现: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局部(前囊、皮质/核、后囊)异常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局部异常,对于特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手术,手术难度不同。因此,不同类型的晶状体局部异常,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才能完美解决。2.本研究提出了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个性化手术的理念,其涵义是: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前,可以根据UBM图像特征进行术前评估,在手术过程中对晶状体局部异常进行实时评估,并且采用针对性的手术方案,使用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撕囊、I/A、Phaco、玻璃体切割等方式,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差异性的手术。3.本研究归纳总结了各种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局部(前囊膜、皮质/核、后囊膜)异常的个性化手术方法。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各种局部异常的处理,给出了一个整体的个性化手术解决方案。
万佳昱[4](2020)在《Toric人工晶状体不同标记方法对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植入术,使用不同方法标记患者的散光轴位,通过对比直视下手动标记方法、Callisto eye导航引导下标记方法、Pentacam眼前节全景分析仪引导LensAR飞秒激光系统囊膜标记方法,进而探究不同标记方法的精准性及术后旋转稳定性的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唐山市眼科医院接受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Acrysof IQ Toric IOL植入术,共53例60眼,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术前检查。依据随机对照表法将患者随机为手动标记组、导航标记组、囊膜标记组,分别行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后一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每次随访测量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残余散光、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Icare测量眼压、散瞳后在裂隙灯下观察Toric IOL轴位并应用数码照相机拍照、采用Pentacam所拍摄的Scheimpflug图像,并应用Image Pro Plus软件进行图像测量并计算Toric IOL术后倾斜角及偏心值。结果三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UCVA、BCVA与术前相比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BCVA相比,术后一个月时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时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时导航组与手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残余散光比较,术后一个月及三个月时囊膜组与手动组、导航组与手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平均轴位偏差度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术后一周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三组间平均倾斜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术后一周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周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三组间平均偏心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术后一周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周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各个时间点倾斜角与偏心值的相关性如下:囊膜组术后各个时间点在90°及180°方位的倾斜角和偏心值均无相关性(P>0.05);导航组存在相关性的有,术后一周90°方位、术后一个月90°及180°方位、术后三个月90°及180°方位(P<0.05);手动组存在相关性的有,术后一个月180°方位、术后三个月90°及180°方位(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囊膜标记及导航引导的角膜标记方法均可有效提高Toric IOL轴位定位的精准度,两种方法在降低IOL轴位偏差、术后残余散光量、倾斜角与偏心值方面具有优势;飞秒激光辅助囊膜标记方法因减少了空间误差,较导航引导的角膜标记方法更客观,值得推荐。图17幅;表9个;参151篇。
张春建[5](2020)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PCR)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PCR的发生提供对策,提高手术术后效果。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5 415例患者(5 743只眼)资料,手术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完成。将术中发生晶状体PCR的120眼(105例患者)纳入后囊膜破裂组,按照1∶4的比例随机选取未发生PCR的480眼(45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基本因素(性别、年龄)、全身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病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吸烟史、饮酒史)、眼科基本因素(眼别、术前视力、术前眼压、眼轴长度)、眼科危险因素(青光眼病史、高度近视病史、角膜病史、葡萄膜炎病史、玻璃体手术史)和白内障晶状体核硬度进行比较,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PCR的危险因素。结果后囊膜破裂组患眼术前标准化最小分辨角对数(log MAR)视力>1.0[89.2%(107/120)vs 58.1%(279/480)]、玻璃体手术史[20.8%(25/120)vs 4.8%(23/480)]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分为短眼轴(AL<22mm)、中眼轴(22mm≤AL≤26mm)、长眼轴(AL>26mm)。后囊膜破裂组患者短眼轴54眼(45.0%)、中眼轴31眼(25.8%)、长眼轴35眼(29.2%);对照组患者短眼轴46眼(9.6%)、中眼轴376眼(78.3%)、长眼轴58眼(12.1%)。两组眼轴长度分布在统计学上有显着的差异(P<0.001),后囊膜破裂组在短眼轴(AL<22mm)时,PCR的发生率显着增高。根据Emery核分级标准,将后囊膜破裂组中111眼(97例患者)、对照组中459眼(431例患者)分别进行了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后囊膜破裂组中核硬度分级分布情况为:Ⅰ级核9眼(8.1%)、Ⅱ级核11眼(9.9%)、Ⅲ级核10眼(9.0%)、Ⅳ级核46眼(41.4%)和Ⅴ级核35眼(31.5%),对照组中核硬度分级分布情况为:Ⅰ级核88眼(19.2%)、Ⅱ级核82眼(17.9%)、Ⅲ级核109眼(23.7%)、Ⅳ级核97眼(21.1%)和Ⅴ级核83眼(18.1%),两组核硬度分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囊膜破裂组核分级越高,尤其是在大于Ⅲ级核时(Ⅳ级核和Ⅴ级核),PCR的发生率显着增高。后囊膜破裂组术前log MAR视力为2.11±0.98,术后恢复到1.07±0.44,术后与术前相比log MAR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术前log MAR视力为1.37±0.90,术后恢复到0.72±0.37,术后与术前相比log MAR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囊膜破裂组术前和术后的log MAR视力均差于对照组(术前:P<0.001;术后: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og MAR视力>1.0、眼轴长度(AL<22mm)、玻璃体手术史以及晶状体核硬度等级(≥Ⅳ级)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PCR的危险因素。结论1、术前log MAR视力>1.0、眼轴长度(AL<22mm)、玻璃体手术史以及晶状体核硬度等级(≥Ⅳ级)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PCR的危险因素。2、手术医生应通过评估PCR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健康宣教,完善手术计划,最大程度降低PCR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视功能。
王舜[6](2020)在《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用meta评估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并与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进行比较。方法:文献检索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及OVID等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SinoMed)和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收集了国内外杂志刊登的关于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与传统白内障手术的随机对照及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的文献,提取文献中所需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与合并效应量。最终结果以森林图表示。结合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及总结。结果:通过初筛与阅读摘要、全文复筛,总共纳入9篇文献,结果显示FLACS与CPCS的术后撕囊居中率(OR=8.01,95%可信区间:[2.34,27.43:;p=0.0009])、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数差=117.87,可信区间:[30.55,205.18,p=0.008])、总超乳时间(均数差=—7.74,可信区间:[—14.54,—0.94,p=0.03])、累积耗散能量(均数差=—4.37,可信区间:[—7.98,—0.76,p=0.0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飞秒激光组在术后裸眼视力(I2=68%,p=0.64)。、术后矫正视力(I2=62%,p=0.98)及角膜中央厚度(I2=0%,p=0.88)与传统白内障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相比,FLACS在术后减少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提高晶状体术后撕囊局中率、减少术中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减少并发症的效果更好。
范巍[7](2020)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论文旨在对比飞秒激光与传统超声乳化两种手术方法对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中央角膜厚度(CCT)变化情况,评估此类患者在不同白内障手术方案下的角膜内皮功能;并探索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飞秒激光技术的最佳手术适应症,以期重新定义术前“安全区”中央角膜厚度,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本研究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旋转稳定性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必要性,并探究术后Toric IOL轴位旋转的最佳评估方法。方法:1、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轻度或中度(Kramcher法分级2至4期)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18例(31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飞秒激光组10例(15眼)与传统超乳组8例(16眼),对比两组术中累计超声乳化能量(CDE)及术前、术后3天、1月、3月、6月、12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等指标;2、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23例(30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乳手术,按照Krachmer法裂隙灯分级将FECD患者分为3组:轻度组:6例(10眼);中度组:11例(14眼);重度组:6例(6眼),测量术前CCT、ECD、周边3mm角膜厚度(PCT3mm)、PCT4mm与FECD分组的相关性,并评估术后3天、1月、3月、6月CCT及并发症情况;3、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植入组20例(40眼),B1组:飞秒激光联合IQ IOL植入组20例(40眼),B2组:传统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组20例(40眼)。对比三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目标残留散光及术后7天、1月、3月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裸眼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Toric IOL轴位旋转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结果:1、飞秒激光组通过预劈核模式,术中CDE(4.50±2.43)较传统超乳组(7.17±2.80)显着减少(P<0.05),术后1月、3月、6月、12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显着低于传统超乳组(P<0.05);术后1月、3月、6月CCT飞秒激光组亦显着低于传统超声乳化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期内ECD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尽管两组患者术后中央角膜厚度逐渐降低,但术后所有随访期内两组CCT均大于术前(P<0.05)。随访12月内,两组均未出现大疱性角膜病变或其他术中并发症。2、术前ECD、术前PCT3mm、术前PCT4mm在FECD的轻度组与中度组、轻度组与重度组组间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对于中度组与重度组的FECD患者,术前ECD、PCT3mm、PCT4mm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术前CCT对于FECD轻、中、重度组患者,两两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术前CCT与FECD分期线性相关性最强(r=0.882,P<0.05);而术前ECD、术前PCT3mm、术前PCT4mm与FECD分期相关性较弱(r分别为-0.503,0.682,0.577,P<0.05),且PCT受年龄因素影响明显,越靠周边角膜与年龄相关趋势越大。3、当术前CCT小于640μm时,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术后6月随访期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者,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术。4、通过飞秒激光技术,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中CDE(5.43±2.52)显着低于传统超乳组(7.64±3.07),EPT(32.22s±9.36s)亦较传统超乳组(41.77s±9.03s)显着减少,减少了高度近视眼术中眼部损伤。5、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不矫正散光组,显着改善了术后7天、1月、3月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而术后7天、1月、3月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角膜球差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6、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术后各随访期等效球镜、残留散光、最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Len SAR飞秒激光系统囊膜标记技术,术后3月Toric IOL旋转度为(4.08°±2.25°),显着低于传统术中手工标记及术后裂隙灯光带轴向定位法(5.95°±2.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月,囊膜标记法轴位旋转度30眼(75%)<5°,未出现轴位旋转超过10°患者,裂隙灯光带法20眼(50%)<5°,39眼(97.5%)<10°,1例轴位旋转为12°。结论:1.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较传统超乳相比,通过预劈核模式,降低了术中CDE,减少了FECD患者术后中央角膜厚度,降低了角膜内皮丢失率,是减少此类患者术后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有效手术方法;2、在白内障合并FECD患者中,尽管白内障术后CCT逐渐降低,但术后12月随访期中CCT均大于术前水平,预示FECD患者行白内障手术角膜内皮失代偿风险较高;3、对于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FECD患者,当术前CCT小于640μm时,术后6月随访期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者;重新定义了FECD患者术前“安全区”中央角膜厚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术;4、术前CCT与裂隙灯主观法评价FECD分期相关性最强,是一个预测FECD预后及手术适应症的可重复性客观指标;5、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了撕囊口直径,与传统手术相比,降低了术中CDE、EPT,减轻了对眼部组织的损伤;6、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了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了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7、通过Len SAR飞秒激光系统囊膜标记技术,与传统术中标记、术后裂隙灯光带法轴向定位相比,显着提高了术后Toric IOL轴向定位的精准度,可作为Toric IOL术前标记、术后轴位旋转度观察的新方法。
刘延晶[8](2019)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分析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选取在我院自2017年0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有80例(80眼)。根据其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断裂的程度和范围选择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三组。即包含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三组。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三组患者的角膜、前房、晶状体等眼前节情况,采用Snellen视力表测定三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对患者进行眼压检测,通过超生生物显微镜对患者眼前段进行扫描,测量中央前房深度,检查虹膜睫状体与晶状体悬韧带的情况。参照超声生物显微镜数据内容以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断裂范围小于1个象限为轻度组的标准,以悬韧带松弛或断裂范围在12象限之间无玻璃体嵌顿者为中度组的标准,以悬韧带松弛或断裂范围在12象限之间合并玻璃体嵌顿者为重度组的标准。其中轻度组33例(33眼),给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中度组29例(29眼)给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重度组18例(18眼)给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进行联合治疗。统计三组80例患者术前与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变化情况、中央前房深度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年后,随访期间三组80例(80眼)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较前提高,眼压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其中轻度组眼压为9.114.8mmHg,中度组为5.216.1mmHg,重度组为10.218.1mmHg。治疗前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中央前房深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其中轻度组前房深度为1.823.28mm,中度组前房深度为1.24.1mm,重度组前房深度为2.24.5mm。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治疗前,其中重度组患者眼压均在22mmHg以内,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最佳矫正视力恢复到0.31.2不等。重度组中18例(18眼)人工晶状体悬吊患者中,1例患者1眼出现人工晶体偏位,视力及眼压均未受到明显影响。轻度组以及重度组成功率均100.00%,中度组1例手术治疗后眼压未得到明显改善,药物治疗无效后利用青光眼引流阈植入术后患者眼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中应用囊袋张力环、人工晶状体悬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较为优秀,安全性较高,根据临床患者的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断裂的程度和范围等具体病情选择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与借鉴。
刘晶华[9](2019)在《Ⅰ期/Ⅱ期白内障摘除对需硅油填充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Ⅰ期或Ⅱ期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需硅油填充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手术安全性的影响,为临床上需硅油填充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白内障摘除时机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期间行Ⅰ期或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的硅油填充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0例(52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Ⅰ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和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其中Ⅰ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26例(27眼),随访611月,平均7.37±1.50月;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25例(25眼),随访511月,平均6.92±1.38月。分别对硅油填充术后和硅油取出术后的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1.最佳矫正视力(BCVA):Ⅰ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24眼(88.9%)术后BCVA提高,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23眼(92.0%)术后BCVA提高,两组患眼视力的恢复情况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1)。2.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两组两次手术后与术前相比,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硅油填充术前后角膜内皮变化差值大于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硅油取出术前后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角膜内皮变化差值大于Ⅰ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次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的差值,分别是461.96±363.31个/mm2和376.44±371.63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3.手术后并发症:硅油填充术后:Ⅰ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术后出现并发症者15眼(55.6%),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术后出现并发症者19眼(76.0%),两组硅油填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97,P=0.122)。Ⅰ期、II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一过性高眼压分别为6眼(22.2%)、17眼(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05);角膜水肿分别为6眼(22.2%)、2眼(8.0%),前房纤维蛋白渗出分别为5眼(18.5%)、6眼(24.0%),虹膜粘连分别为2眼(7.4%)、3眼(12.0%),继发性青光眼分别为1眼(3.7%)、0眼(0%),以上并发症两组之间的发生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Ⅰ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术后硅油移位至前房7眼(25.9%),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未出现硅油移位至前房病例,两组硅油填充术后硅油移位至前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O.05)。硅油取出术后:Ⅰ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术后出现并发症者3眼(11.1%),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术后出现并发症者8眼(32.0%),两组硅油取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396,P=0.065)。Ⅰ期、II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一过性高眼压分别为0眼(0%)、2眼(8%);角膜水肿分别为2眼(7.4%)、3眼(12%);前房纤维蛋白渗出分别为1眼(3.7%)、3眼(12%),以上并发症两组之间的发生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次手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在Ⅰ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8眼(29.6%)、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组2眼(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641,P=0.104)。结论:1.需硅油填充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Ⅰ期或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视力的恢复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无关;2.需硅油填充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Ⅰ期或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均可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损伤,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主要源于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3.需硅油填充的玻璃体切除术Ⅰ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较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硅油移位至前房发生率高;需硅油填充的玻璃体切除术Ⅰ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较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低;除一过性高眼压、硅油移位至前房外,需硅油填充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Ⅰ期或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差异;4.需硅油填充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Ⅰ期或Ⅱ期白内障摘除IOL植入均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洪林勇,赵广愚,刘利娟,陈良桔[10](2018)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行白色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93例(102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93例(102只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6者分别为84只眼(82.4℅)、84只眼(84.8%)、83只眼(84.7%)。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眼压较术前眼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眼压稳定,与术后1个月、3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中成功连续环形撕囊95只眼(93.1℅)。随访312个月,术后无眼内感染、继发性青光眼、人工晶状体脱位、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二、水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的初步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Toric人工晶体联合四孔囊袋张力环植入在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白内障患者散光矫正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个性化手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对象与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Toric人工晶状体不同标记方法对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Toric人工晶状体不同标记方法对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术前检查 |
1.1.3 术前准备 |
1.1.4 人工晶状体轴位、角膜切口位置标记方法 |
1.1.5 手术方法 |
1.1.6 术后用药和随访 |
1.1.7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结果 |
1.2.2 视力变化 |
1.2.3 眼压及前房深度变化 |
1.2.4 散光变化 |
1.2.5 IOL轴位偏差 |
1.2.6 IOL倾斜角度 |
1.2.7 IOL偏心值 |
1.2.8 倾斜角与偏心值相关性分析 |
1.3 讨论 |
1.3.1 Toric IOL植入术后散光矫正情况 |
1.3.2 Toric IOL植入术后视力改善情况 |
1.3.3 Toric IOL植入术后轴位偏差 |
1.3.4 Toric IOL植入术后眼内稳定性 |
1.3.5 不同轴位标记方法差异分析 |
1.3.6 其他因素 |
1.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和Toric IOL轴位标记方法研究进展 |
2.1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
2.1.1 研究现状 |
2.1.2 飞秒激光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
2.1.3 散光对白内障手术的影响及矫正方法 |
2.1.4 Toric IOL在白内障手术中的适用条件 |
2.2 Toric IOL标记方法汇总 |
2.2.1 FLACS囊膜标记 |
2.2.2 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引导下的FLACS囊膜标记 |
2.2.3 Cassini眼前节分析仪引导下的FLACS囊膜标记 |
2.2.4 Aladdin光学生物测量仪引导下的FLACS囊膜标记 |
2.2.5 OPD-ScanIII光学生物测量仪引导下的FLACS囊膜标记 |
2.2.6 Callisto eye导航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
2.2.7 Verion导航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
2.2.8 Lenstar LS900手术导航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
2.2.9 ORA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
2.2.10 其他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
2.2.11 直接视觉下及裂隙灯下的手动轴位标记 |
2.2.12 气泡、摆锤、眼压辅助下的手动轴位标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目的 |
二、引言 |
三、资料和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缩略语名词对照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文章质量评价 |
2.4 数据提取和分析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6 异质性检验 |
2.7 敏感性分析 |
2.8 META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筛选结果 |
3.2 质量评价 |
3.3 文章特征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术后裸眼视力分析 |
3.4.2 撕囊居中率分析 |
3.4.3 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析 |
3.4.4 总超乳时间分析 |
3.4.5 累积耗散能量分析 |
3.4.6 中央角膜厚度分析 |
3.4.7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临床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发病率及基本资料情况 |
1.2.2 术后数据分析 |
1.2.3 术前、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对比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FECD患者手术适应症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术前基本资料 |
2.2.2 相关性分析 |
2.2.3 中央角膜厚度(CCT)与并发症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应用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对象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与B1组(飞秒激光联合IQ IOL)对照 |
3.2.2 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与B2组(传统超乳联合Toric IOL)对照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飞秒激光与数字导航系统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以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80 例患者术前、术后6 月、术后1 年矫正视力对比 |
2.2 三组80 例患者术前、术后6 月、术后1 年眼压对比 |
2.3 三组80 例患者术前、术后6 月、术后1 年前房深度对比 |
2.4 三组8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3.1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优势 |
3.2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的临床优势 |
3.3 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晶状体悬吊术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治疗的临床优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9)Ⅰ期/Ⅱ期白内障摘除对需硅油填充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手术安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角膜内皮细胞概述、生理功能 |
2 角膜内皮功能评价指标 |
3 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因素 |
4 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
5 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
6 小结 |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随访 |
1.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2.2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
2.3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
2.4 并发症 |
2.5 经济学指标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临床处理及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术后视力 |
二、术后眼压 |
三、术中、术后并发症 |
讨论 |
一、做好术前相关检查, 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
二、白色白内障手术不同于普通白内障手术, 在手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三、注意术后复查和并发症的处理 |
四、水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的初步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灌注超乳针头截囊减张法在膨胀性白色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J]. 徐旭亚,李艳艳,徐俊钊.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1(03)
- [2]Toric人工晶体联合四孔囊袋张力环植入在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D]. 姜慧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个性化手术研究[D]. 罗承烽.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Toric人工晶状体不同标记方法对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D]. 万佳昱.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春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meta分析[D]. 王舜. 南昌大学, 2020(08)
- [7]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D]. 范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D]. 刘延晶. 青岛大学, 2019(03)
- [9]Ⅰ期/Ⅱ期白内障摘除对需硅油填充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手术安全性的影响[D]. 刘晶华. 东南大学, 2019(05)
- [10]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疗效分析[J]. 洪林勇,赵广愚,刘利娟,陈良桔. 临床眼科杂志,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