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快水自然保护区社区现状及发展规划

宽快水自然保护区社区现状及发展规划

一、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社区现状及发展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李光容,姚小刚,余登利,杨昌乾,李继祥,王文芳,杨雪[1](2021)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分布范围及生境选择研究》文中指出为深入了解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分布范围及其生境选择利用情况,2017—2019年,基于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宽阔水保护区内红腹锦鸡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内红腹锦鸡较丰富,拍摄率高达1.91%,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也有一定量的分布;2)坡位(x2=19.633,df=2,P=0.000<0.001)、基质类型(x2=17.163,df=1,P=0.000<0.001)、坡度(P<0.01)、距居民点距离(P<0.01)和距农耕地距离(P<0.01)对红腹锦鸡有极显着影响;植被类型(x2=14.163,df=4,P=0.007<0.01)对红腹锦鸡有显着影响;其余因子对红腹锦鸡均无显着影响(P>0.05)。

韩家亮[2](2021)在《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模式及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叶猴是仅分布于亚洲卡斯特石山的濒危珍稀灵长类动物,目前野外种群数量约为2000只。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为500~600只,是世界上现存野生黑叶猴种群数量最大的区域。本论文基于野外黑叶猴位点数据、保护区DEM图层、地表覆被图层,生境调查,采用Arc GIS、FRAGSTATS、空间分布模型(SAR)、MaxEnt模型和Graphab等开展了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空间利用模式、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偏好选择海拔低于800 m、坡度大于30°、距河流距离小于600 m、距道路距离大于900 m、距居民点距离大于1 200 m、距耕地距离大于900 m、植被类型为灌木和阔叶林的生境。结果表明,黑叶猴生境选择主要受地理因子、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的影响。资源选择模型(RSF)进一步表明,海拔、坡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植被类型、乔木胸径、灌木基径共同决定了黑叶猴的生境选择。(2)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面积为68.87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14%。空间利用最大坡度为20°~30°,达20.99 km2,占总利用面积的30.56%,同时空间利用率随着坡度增加而升高,坡度大于60°的空间利用率达85.71%。(3)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较为严重,主要干扰类型包括道路、耕地和居民建筑。黑叶猴的空间分布密度受人为干扰的影响,与道路距离呈显着正相关,影响域达到1400 m。(4)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适宜栖息地面积为60.95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58%,其中36.29 km2位于核心区,24.66 km2位于缓冲区和试验区;距河流距离、海拔和坡度在模型预测中贡献度最高;保护区适宜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指数(PC)为9.8×10-4,景观连通性较差。

杨昌乾,钟灿辉,周长威,严令斌,喻理飞[3](2020)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健康评价指标选取研究》文中认为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健康评价研究可为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对于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绥阳县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2031个小班样地的8万多个数据,应用敏感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筛选森林植被健康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健康评价模型,并以此开展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健康评价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3个方面,结合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资源"二调"数据,采取敏感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数学分析方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确定了用于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健康评价的10个具体指标:地类、优势种、自然度、郁闭度、龄组、森林灾害等级、海拨、土层厚度、坡度、土壤类型。

姚小刚,周长威,钟灿辉,严令斌,喻理飞[4](2020)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健康评价》文中认为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健康评价研究可为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对于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绥阳县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2031个小班样地的8万多个数据,应用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筛选森林植被健康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健康评价模型,并以此开展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健康评价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1)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总体健康综合指数(HI)为0.479,处于较健康状态;各功能分区健康综合指数状况:核心区(HI=0.510)>实验区(HI=0.471)>缓冲区(HI=0.451);(2)从各功能区来看,较健康以上的小班数量为1404个,占总体小班数69.1%;健康小班数量比例中核心区最大(32.89%),其次是缓冲区(23.04%),最次为实验区(44.07%);(3)以地类计,有林地主要处于较健康以上状态,不健康的地类有≥25°坡耕地(36.7%)、人工造林未成林地(25.0%)、宜林荒山荒地(19.5%)、灌木林(18.8%);(4)各区导致不健康的主因不同,其中核心区主因是≥25°坡耕地(38.10%),缓冲区为≥25°坡耕地(31.43%),实验区是≥25°坡耕地(39.02%)和宜林荒山荒地(19.02%)。

杨朝辉[5](2020)在《基于C-Plan技术的贵州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利用科学规划方法,对核心保护价值区域制定科学保护体系,以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效率,是未来较长时间内各国需完成的关键任务。贵州省地处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是以典型喀斯特地貌为主的省份。研究表明,省内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生态较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将极难恢复。为缓解生物多样性受胁程度,现已建立105个自然保护区予以保护,但受限于最初对科学保护的认识,缺乏科学规划手段,使现有保护区体系规划不尽合理,保护效率有待提高。鉴于此,本研究以全省尺度,通过系统保护规划方法,对现有保护区体系进行重新调整规划。以C-Plan保护规划软件与GIS技术计算研究区域各规划单元的不可替代性指数(Irreplaceability),以高不可替代性指数规划单元识别保护优先区,结合现有保护区体系识别保护空缺(GAP);通过保护效率值C及互补性(Cjk)对现有保护区体系进行评估;使用不可替代性指数及人类活动指数进行保护区间划分,最后对现有保护区体系范围及功能区重新规划,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贵州省生物多样性较丰富,11.06%的区域面积具有高保护价值(0.6<Irreplaceability≤1),并形成6大保护优先区,即H1-黔西高原山地针阔混交林区、草山农牧业保护优先区;H2-黔北山原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黔北西部丹霞山地常绿阔叶林、竹林保护优先区;H3-黔中丘原盆地常绿阔叶林喀斯特脆弱生态保护优先区;H4-黔东北中低山常绿阔叶林、黔东南山地丘陵常绿阔叶林及针叶林保护优先区;H5-黔东南山地丘陵与黔南山地盆谷常绿阔叶林保护优先区;H6-黔西南河谷季雨林保护优先区。(2)现有保护区体系内,61.23%的区域面积保护价值较低(Irreplaceability≤0.6);全省保护区保护效率值C为62.12,仅有26.39%的保护对象实现保护目标(Ti≥100);不同级别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效率最高(C=37.66);各保护区之间互补性较高,41.86%的保护区百分比互补性值在80%以上,大部分保护区保护对象选取较为合理。(3)贵州省现有保护区仅覆盖了全省16.94%的优先区面积,其余优先区面积形成5个保护空缺,即GAP1-黔西南河谷季雨林保护空缺;GAP2-黔东南山地丘陵保护空缺;GAP3-黔西高原山地保护空缺区域;GAP4-黔中山原盆地保护空缺区域;GAP5-黔北山原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保护空缺区域。(4)对现有保护区体系进行范围及功能分区调整,并在空缺区域拟建新保护体系后,保护网络体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效率C达86.37,较规划前提高24.25,规划后66.67%的保护对象均实现了保护目标,贡献值Ti达60以上的保护对象比例达88.89%。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后,保护效率C提高了2.12,各核心区保护效率均得到了相应提升。

黄郎[6](2020)在《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文中认为贵州省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但目前对于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掌握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观赏特性、生态地理分布和蕴藏量,摸清其物种格局并分析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贵州城市绿化树种影响的差异性,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以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筛选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的种类,并基于Arc GIS软件对其进行园林绿化区域规划。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维管木本植物797种,占贵州省维管束植物科的9.95%,隶属于106科288属,科属数量分别占贵州维管束植物总科属数量的42.06%与16.17%;优势科有23科,优势属有10属,其中裸子植物8科17属30种,双子叶植物94科257属736种,单子叶植物4科14属31种,并涵盖了乔灌藤三类生活型的植物,以乔木型居多,灌木次之,木质藤本最少。观赏用途上48.06%的物种可以用于观花,且观花特性多样,以白色系为主,红色系及黄色系次之,最少的为蓝紫色系花卉;观花期主要集中在春季;花径在1-3cm的观花植物居多,其次是3-5cm、>5cm两类,花相类型以星散花相、团簇花相与线条花相较为主。观叶植物相对观花类较少,观形植物与攀援植物为包含物种数最少的类型,竹类共有18种。从园林用途上看,最丰富的的一类为花灌木类,其次为独赏树、庭荫树类,盆栽及造型类、行道树、防护树、木质藤本类、植篱类相对较少,最少的为地被类与室内装饰类。(2)在水平分布上,贵阳市、黔南州以及铜仁印江、江口等地所含野生木本观赏植物最多,其次为黔东南州南部、黔西南州南部、遵义西北部等地区;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地方如六枝特区、普安、晴隆、镇远、三穗等地,仅有不到60种;主要表现为在原生性较好的区域以及保护区所在区域物种丰富度较高。基于海拔尺度的垂直分布上,物种丰富度增长趋势呈现为单峰状态,在海拔500~1500m区间段内物种丰富度最高。总的来看,基于海拔尺度的垂直分布上呈现出垂直差异高于水平差异的特点,以及喜热物种偏南和耐寒物种偏北的变化趋势。(3)本着遵循自然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以城市绿化建设为导向、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以1月平均气温及行政区划为Ⅰ级指标,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最低温、7月平均气温作为辅助指标;降雨量、1月极端低温、7月平均最高温、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积温以及贵州省植被区划作为Ⅱ级指标,以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残差内插法为操作方法,Arc GIS软件为制图基础,将贵州省园林绿化区域划分为8个区,分别为:黔西南、黔南温热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Ⅰ区)、赤水温热湿润园林绿化区(Ⅱ区)、黔南、黔东南温暖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Ⅲ区)、黔西南温暖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Ⅳ区)、黔东、黔东南温和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Ⅴ区)、黔中、黔北温和湿润园林绿化区(Ⅵ区)、黔西温凉湿润园林绿化区(Ⅶ区)、威宁、赫章寒冷湿润园林绿化区(Ⅷ区)。(4)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797种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综合评价并进行分级,得出观赏价值较高、抗性较好的一级观赏植物(>4)有28种;二级观赏植物(3.6~4)122种,综合价值稍低于一级但可作为资源开发的坚实后备资源;三级(3.2~3.6)、四级(<3.2)各有398种、249种,部分物种虽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但因资源少或适应性较差等问题而列入此类,不建议大规模开发。根据所有植物的综合得分情况,将开发应用潜力评价等级为一级与二级(评分>3.6)的植物列为开发潜力较大的对象,并将其进行城市应用区域规划得出:园林绿化区Ⅲ区与Ⅵ区观赏植物数量为最丰富的地区,高达129种与127种,其次为Ⅰ区、Ⅴ区、Ⅶ区,各有109种、96种、82种,最少的区域为Ⅳ区、Ⅱ区、Ⅷ区,分别有44种、40种、28种;总的表现为Ⅲ区>Ⅵ区>Ⅰ区>Ⅴ区>Ⅶ区>Ⅳ区>Ⅱ区>Ⅷ区。

田书荣[7](2019)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特征与适应性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称壶瓶山保护区)地处湖南省石门县,与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地理位置在北纬29°50’~30°09’和东经110°29’~110°59’之间。总面积66568公顷,其中97%为集体林。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包括金钱豹(Panthera pard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以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由于保护区内97%的森林属于集体所有,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长期以来,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缓和矛盾,但是,保护管理成效缺乏系统评估,双赢机制的建立尚未实现。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长期存在成为我国南方集体林自然保护区普遍面临的问题。本研究针对不同类型野生动物的特点,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收集方法,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系统收集了壶瓶山保护区日常工作中的野外巡护、监测数据,分析壶瓶山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分布特征,进而对壶瓶山保护区的威胁因素、保护对策进行探讨,提出适应性管理方案,期望有益于提高保护管理水平,缓和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并为其他同类型保护地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本研究开展了野外巡护线路直接活动调查数据收集和基于120台红外线相机照片的动物的多样性调查,利用生境和分布之间关系从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动物三个类别进行了分布格局分析。通过对保护区巡护监测线路采集到的野生动物数据的分析,共记录兽类动物25种,鸟类202种,两栖、爬行动物62种。核心区监测站点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核心区外监测站点,表明核心区内生境质量较高。红外线相机监测到兽类21种,鸟类3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包括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黑熊(Ursus thi Betanus)、猕猴(Macaca mulatta)等11种。其多样性和丰富度与功能区划有一定差异。其中位于核心区外的剩头、八峰山两处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在6个样地中分别列第2、4位,说明核心区外部分区域具有高保护价值。2、按照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程度,壶瓶山保护区面临的威胁从高到低依次为森林火灾,薪柴采集,非法猎捕,道路建设,非法采伐林木,旅游,非法采集,放牧。通过分析主要威胁的空间分布格局,壶瓶山保护区受到人类活动严重干扰的面积达到28%。从自然保护区的不同功能分区来看,缓冲区耕地面积和经济林面积占比达到14.73%,在三个功能区中占比最大。相应地,缓冲区也是受威胁比例最大的区域,受威胁比例达到35.9%。3、根据野生动物的分布特征,叠加人为活动和现有功能区划,表明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划需要优化。范围和功能区优化后,核心区从相互分离的5块调整为集中连片的4块;维管束植物物种数量增加记录244种,脊椎动物物种数量增加记录13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增加了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增加了5种。优化方案大幅度降低了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人为干扰,其中核心区人口由6726人减少至3207人,对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一是系统地收集本底资源信息,通过野生动物分布特征分析和适应性调整等方式应用于提升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关键物种和关键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应用空间分析方法精细化地分析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化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崔洪涛[8](2019)在《贵州省4个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栖息地质量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最常见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因此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至关重要。目前贵州省的黑叶猴主要分布在五个自然保护区内,包括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桐梓黄连柏箐自然保护区和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我们对贵州省有黑叶猴分布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但在桐梓黄连柏箐自然保护区并未发现实体黑叶猴,故本研究对该保护区不做考虑。贵州省的喀斯特地形切割严重,沟谷纵横,深切的峡谷沿河流发育,两岸洞穴发育较好,为黑叶猴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贵州省的黑叶猴种群数量为1160-1200只,是世界上黑叶猴分布最多的省份。因此对贵州省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将对中国乃至全球黑叶猴的保护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现有4个黑叶猴分布的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种群分布点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黑叶猴分布的特征,绘制黑叶猴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图,计算黑叶猴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并与这4个自然保护区2000年的适宜栖息地作对比,探寻保护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黑叶猴自然保护区未来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更好地保护黑叶猴这一物种。研究结果表明:1种群数量变化2016年,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由8群73只增加到16群119只,增长了46只;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由最初的130只减少到17群107只,减少了23只;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由38群395只增长到58群511只,增长了116只;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由20群140只增长到22群183只,增长了43只。2贵州省黑叶猴的栖息地质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重复5次后,AUC的平均值为0.721,表明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较好。环境因子对黑叶猴栖息地的贡献率排名依次是海拔、坡度、灌丛、河流和阔叶林,其他几个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小;置换重要值的排名前五依次是海拔、阔叶林、坡度、河流和灌丛。3 Jackknife检验结果仅使用单独变量时,正则化训练增益变量前五排序分别为海拔、坡度、河流、灌丛和阔叶林,这表明这五个变量对黑叶猴的栖息地有更多的影响;使用除该变量外的其他变量时,正则化训练增益值降低最多的5个变量排序为海拔、坡度、河流、灌丛和阔叶林,表明这五个变量具备更多其他变量所不具备的特征。4贵州省黑叶猴自然保护区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综合来看,目前贵州省黑叶猴高质量的栖息地主要沿河流两岸分布,主要原因是河流两岸植被相对保存完好,为黑叶猴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两岸地形陡峭,人类难以到达,为黑叶猴提供了比较安全的环境;河流两岸洞穴分布较多,为黑叶猴提供了夜宿地;距离水源近,为黑叶猴提供了良好的微生境。5贵州省黑叶猴自然保护区适宜栖息地面积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2000年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17.6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3%,2016年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75.26hm2,占比为32.7%;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379.4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8%,2016年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920.90hm2,占比为10.8%;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6441.7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2.8%,2016年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6398.68hm2,占比为52.7%;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的适宜栖息地面积5868.77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4%,2016年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7709.64hm2,占比为22.4%。

姚小刚,罗惠宁,余登利,李继祥[9](2018)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对黑叶猴保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46月,对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对黑叶猴的影响进行了实地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对黑叶猴具有保护意愿,但保护知识较为匮乏,缺乏保护黑叶猴的主动性;大部分社区居民未意识到社区活动对黑叶猴产生了负面影响。指出了社区对黑叶猴的影响主要在于居民生产活动生活对其栖息地的破坏。针对社区对黑叶猴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严令斌,杨瑞,喻理飞,杨昌乾,张玉武[10](2017)在《基于阻力面的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优化》文中指出以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了雉类、鹿类、猫科、灵长类等珍稀濒危动物以及保护区的主要对象亮叶水青冈林5类生态源,使用海拔、坡度、景观类型、基岩裸露等4个阻力因子解译阻力面分布格局,结合生态源点进行统计与叠加,识别出复合战略点。研究结果表明:针对5类生态源建立的综合阻力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生物潜在分布;用传统的保护区功能区划法划分的功能保护区可很好地保护生态源地和鞍部战略点,但对交汇处战略点、复合交汇战略点、复合廊道的保护效果相对较差。结合研究结果,从功能区调整、空间化生态廊道建设措施以及时间上的管护措施提出了建议。

二、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社区现状及发展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社区现状及发展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分布范围及生境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红外相机系统抽样法
    2.2 红外相机野外布设方法
    2.3 生境因子调查方法
3 数据处理
    3.1 相对丰富度
    3.2 生境选择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红外相机监测结果
    4.2 红腹锦鸡生境选择主成分分析
    4.3 红腹锦鸡生境选择差异性分析
        4.3.1 定性生境因子选择分析
        4.3.2 定量生境因子选择分析
5 讨论与建议

(2)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模式及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黑叶猴概述
        1.1.1 黑叶猴简介
        1.1.2 黑叶猴的历史分布
        1.1.3 黑叶猴的现代分布特征
        1.1.4 黑叶猴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域地质地貌
        2.1.3 研究区域气候水文
        2.1.4 研究区域动植物资源
        2.1.5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2.2 研究方法
3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生境特征及生境选择研究
    3.1 生境选择概述
        3.1.1 生境选择
        3.1.2 生境选择影响因素
        3.1.3 生境选择研究方法
    3.2 数据分析
        3.2.1 黑叶猴的生境选择
        3.2.2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非核心区利用生境因子比较
    3.3 结果
        3.3.1 黑叶猴的生境选择
        3.3.2 麻阳河自然保护黑叶猴核心区与非核心区的生境选择比较
        3.3.3 讨论
    3.4 小结
4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空间利用和景观格局研究
    4.1 空间利用和景观格局概述
        4.1.1 空间利用
        4.1.2 景观格局
    4.2 研究方法
        4.2.1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空间利用
        4.2.2 麻阳河自然保护黑叶猴的空间利用景观格局
    4.3 研究结果
        4.3.1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的特征
        4.3.2 黑叶猴空间利用的景观特征
    4.4 讨论
        4.4.1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空间利用
        4.4.2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的景观特征
    4.5 小结
5 人为干扰对黑叶猴的影响
    5.1 人为干扰研究概况
    5.2 人为干扰的调查
        5.2.1 调查方法
        5.2.2 调查表格填写
        5.2.3 干扰数据的确定
    5.3 数据分析方法
        5.3.1 干扰因素确定
        5.3.2 人为干扰的空间分布
        5.3.3 黑叶猴的空间分布模型建立
        5.3.4 人为干扰模型建立
    5.4 研究结果
        5.4.1 人为干扰分布状况
        5.4.2 主要干扰因子的空间分异
        5.4.3 黑叶猴的空间分布与人为干扰关系模型
        5.4.4 人为干扰变量的影响域
    5.5 讨论
    5.6 小结
6 麻阳河自然保护黑叶猴生境的适宜性评价
    6.1 生境适宜性评价概述
        6.1.1 生境适宜性评价
        6.1.2 景观连接度评价
    6.2 分析方法
        6.2.1 模型变量的筛选
        6.2.2 模型运行
        6.2.3 适宜生境的景观连接度
    6.3 结果
        6.3.1 MaxEnt预测结果评价
        6.3.2 黑叶猴的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
        6.3.3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适宜生境分布
        6.3.4 麻阳河自然保护黑叶猴适宜生境的景观连接度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与保护管理建议
    7.1 结论
    7.2 保护管理建议
8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健康评价指标选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 主观判断
    3.3 敏感性分析
    3.4 相关性分析
    3.5 主成分法
    3.6 综合筛选
    3.7 指标权重的确定

(4)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指标体系的构成
    2.3 健康综合指数的计算
    2.4 健康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2.5 健康等级的划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保护区森林植被健康综合指数
    3.2 保护区森林植被小班水平健康状况评价
    3.3 不同功能区森林植被健康状况
    3.4 不同地类森林植被的健康状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基于C-Plan技术的贵州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研究进展
        1.3.2 生物多样性评估及保护网络构建
        1.3.3 系统保护规划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贵州省地理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
        2.1.3 水文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动植物资源
    2.2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保护目标对象选择标准
        3.2.3 保护优先性研究方法
        3.2.4 保护现状评估分析方法
        3.2.5 保护区体系优化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保护目标对象选择结果
        4.1.1 优先保护植物选择结果
        4.1.2 优先保护动物选择结果
    4.2 保护优先结果
        4.2.1 保护目标结果
        4.2.2 不可替代性结果及保护优先序
        4.2.3 高保护价值区域
    4.3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分析
        4.3.1 现有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
        4.3.2 互补性结果
        4.3.3 保护空缺结果
    4.4 贵州省保护区体系优化结果
        4.4.1 人类活动指数结果
        4.4.2 新增保护网络体系优化结果
        4.4.3 现有保护区体系优化结果
        4.4.4 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的功能区划结果
5 讨论与结论
    5.1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
    5.2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5.3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
    5.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6)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1.2.2 园林植物区域规划研究进展
    1.3 目的意义
    1.4 研究区概况
        1.4.1 地理位置
        1.4.2 气候条件
第2章 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1 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名录的确定
        2.1.2 多样性格局的构建
    2.2 物种组成多样性
        2.2.1 物种组成概况
        2.2.2 生活型分析
        2.2.3 科属区系成分分析
    2.3 分布格局多样性
        2.3.1 水平分布格局
        2.3.2 垂直分布格局
    2.4 观赏特性多样性
        2.4.1 观赏用途多样性
        2.4.2 木本花卉多样性
    2.5 园林用途多样性
第3章 资源开发应用潜力评价
    3.1 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3.1.1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3.1.2 评分标准
    3.2 评价结果
        3.2.1 各指标总权重值确定
        3.2.2 综合评分及等级划分
        3.2.3 综合评价结果
第4章 基于气候因子的贵州省园林植物应用区域规划
    4.1 区划原则
        4.1.1 遵循自然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
        4.1.2 以城市绿化建设为导向
        4.1.3 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4.2 区划指标
        4.2.1 绿化区划分指标
        4.2.2 温度带划分指标
        4.2.3 干湿区划分指标
    4.3 区划方法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2 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残差内插法(混合插值法)
    4.4 区划结果
        4.4.1 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特征
        4.4.2 温度带区划
        4.4.3 干湿区区划
        4.4.4 绿化区划
    4.5 园林绿化区物种组成及开发利用分析
        4.5.1 总体物种组成
        4.5.2 可优先开发利用物种组成
        4.5.3 各区物种组成及开发利用分析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 Ⅱ 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名录
附录 Ⅲ 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评价分值统计表
附录 Ⅳ 贵州省部分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图片赏析

(7)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特征与适应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集体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现状
        1.2.2 保护空缺分析与系统保护规划的应用现状
        1.2.3 红外线相机在自然保护区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1.2.4 野外巡护监测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1.2.5 参与式的威胁因素分析方法应用进展
        1.2.6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进展
        1.2.7 自然保护区适应性管理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域概况
        1.3.1 壶瓶山保护区基本情况
        1.3.2 社区人口统计数据
        1.3.3 管理目标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壶瓶山保护区兽类动物分布特征分析
    2.1 数据收集方法
        2.1.1 监测点与野外巡护监测路线
        2.1.2 巡护监测方案与数据采集
    2.2 数据处理方法
        2.2.1 物种相对丰富度分析
        2.2.2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2.2.3 Beta多样性指数分析
        2.2.4 监测站点间物种组成的差异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兽类动物分布特征
        2.3.2 兽类动物区系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壶瓶山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分析
    3.1 数据收集方法
        3.1.1 数据收集区域
        3.1.2 样线设置
        3.1.3 数据采集
    3.2 数据处理方法
        3.2.1 鸟类种类多样性分析
        3.2.2 均匀度指数分析
        3.2.3 遇见频次
    3.3 研究结果
        3.3.1 物种组成及优势状况
        3.3.2 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季节性差异
        3.3.3 优势种分析
        3.3.4 重要物种监测结果
        3.3.5 不同季节的鸟类群落组成
        3.3.6 区系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壶瓶山保护区两栖、爬行类动物分布特征分析
    4.1 数据收集方法
        4.1.1 监测点与野外巡护监测路线
        4.1.2 巡护监测方案与数据数据采集
    4.2 数据处理方法
        4.2.1 物种相对丰富度分析
        4.2.2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4.2.3 Beta多样性指数分析
        4.2.4 监测站点间物种组成的差异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两栖爬行动物分布特征
        4.3.2 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红外线相机监测的鸟兽分布特征分析
    5.1 数据收集方法
        5.1.1 监测点的选择
        5.1.2 红外线相机的安装与维护
    5.2 数据处理方法
        5.2.1 照片整理与统计
        5.2.2 多样性指数分析
        5.2.3 相对丰富度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物种多样性
        5.3.2 相对丰富度
        5.3.3 各监测样点差异性比较
        5.3.4 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壶瓶山保护区威胁因素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威胁因素收集与排序
        6.1.2 威胁影响范围分析
        6.1.3 管理对策分析
    6.2 研究结果
        6.2.1 威胁因素清单
        6.2.2 威胁因素排序结果
        6.2.3 威胁因素的综合分析
    6.3 保护管理趋势与对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壶瓶山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区优化研究
    7.1 分析方法
        7.1.1 保护优先区确定方法
        7.1.2 人为干扰程度分析
        7.1.3 功能区优化方法
    7.2 研究结果
        7.2.1 保护优先区与人为干扰区
        7.2.2 优化方案
        7.2.3 效果检验
    7.3 本章小结
        7.3.1 原有范围与功能区划的局限
        7.3.2 范围与功能区优化后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贵州省4个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栖息地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黑叶猴简介
        1.1.1 分类地位
        1.1.2 分布、数量及现状
        1.1.3 贵州省黑叶猴的分布、数量及现状
        1.1.4 黑叶猴的生态学研究
        1.1.5 黑叶猴栖息地质量研究进展
    1.2 自然保护区
        1.2.1 自然保护区的地位
        1.2.2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
        1.2.3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和功能区划分
        1.2.4 中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六盘水市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
    2.2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3 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4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黑叶猴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3.1.1 访问调查法
        3.1.2 直接观察计数法(样线法)
        3.1.3 痕迹判断法
        3.1.4 夜宿地调查法
    3.2 黑叶猴栖息地质量评估材料与方法
        3.2.1 黑叶猴栖息地质量评估材料
        3.2.2 栖息地质量评估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黑叶猴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及保护区存在问题
        4.1.1 六盘水市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
        4.1.2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1.3 大沙河国家自然保护区
        4.1.4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2 黑叶猴种群密度变化
    4.3 栖息地质量评估结果
        4.3.1 贵州省黑叶猴的栖息地质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3.2 黑叶猴适宜度指数
        4.3.3 黑叶猴适宜栖息地分布
        4.3.4 黑叶猴适宜栖息地面积
5 讨论与保护建议
    5.1 讨论
        5.1.1 黑叶猴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原因
        5.1.2 黑叶猴分布、变化及其原因
        5.1.3 自然保护区规划和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5.1.4 黑叶猴栖息地质量影响因子
        5.1.5 黑叶猴适宜栖息分布及变化
    5.2 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对黑叶猴保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保护区概况
3 调查方法
    3.1 社区调查
    3.2 黑叶猴栖息地调查
4 结果与分析
    4.1 社区社会经济情况
    4.2 社区对黑叶猴保护意识
    4.3 社区对黑叶猴影响
5 保护建议
    5.1 增强社区群众黑叶猴保护区意识
    5.2 发展社区经济, 引导社区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5.3 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发展与黑叶猴保护的矛盾

(10)基于阻力面的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阻力面分布格局
    2.2 生物生态廊道分析及结构型战略点识别
3 结论与建议

四、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社区现状及发展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分布范围及生境选择研究[J]. 李光容,姚小刚,余登利,杨昌乾,李继祥,王文芳,杨雪. 贵州科学, 2021(05)
  • [2]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模式及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D]. 韩家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健康评价指标选取研究[J]. 杨昌乾,钟灿辉,周长威,严令斌,喻理飞. 贵州科学, 2020(06)
  • [4]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健康评价[J]. 姚小刚,周长威,钟灿辉,严令斌,喻理飞. 贵州科学, 2020(06)
  • [5]基于C-Plan技术的贵州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规划研究[D]. 杨朝辉. 贵州大学, 2020(01)
  • [6]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D]. 黄郎. 贵州大学, 2020(04)
  • [7]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特征与适应性管理研究[D]. 田书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8]贵州省4个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栖息地质量评估[D]. 崔洪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9]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对黑叶猴保护的影响[J]. 姚小刚,罗惠宁,余登利,李继祥. 绿色科技, 2018(16)
  • [10]基于阻力面的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优化[J]. 严令斌,杨瑞,喻理飞,杨昌乾,张玉武. 贵州科学, 2017(04)

标签:;  ;  ;  ;  ;  

宽快水自然保护区社区现状及发展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