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MHz列车尾部及列车安全预警系统通过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

800MHz列车尾部及列车安全预警系统通过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

一、800MHz列尾和列车安全预警系统通过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裴忠惠[1](2018)在《基于LoRa技术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保障列车的安全行驶,铁路部门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铁路现场进行维护和维修作业,而由于列车的行驶速度较快,如何保证铁路现场作业人员的及时停工撤离成为了铁路运输安全中的重大难题。基于对现有列车接近预警系统的广泛研究以及对LoRa扩频通信和组网技术的研究,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LoRa无线通信技术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首先通过磁电传感器检测到列车接近信号,然后将列车接近报警信号在LoRa线形局域网中进行实时传输,同时处在防护范围内的现场作业人员随身携带的便携报警终端会根据网络中传输的信息作出报警响应动作,提示施工人员及时下线避车。通过采用LoRa无线组网方式,本系统具有防护范围广、低功耗、高可靠性、低成本等特点。论文在对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列车接近预警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包括现场防护系统的设计和后台监管系统的设计,其中文中重点对现场防护系统作了介绍。针对列车接近预警系统的应用场景,设计了一种基于LoRa的线形局域网结构和一套基本完备的LoRa私有通信协议,包括通信协议的数据帧结构设计和协议工作流程设计。基于本文设计的LoRa网络结构和通信协议,论文完成了列车接近预警系统的软件设计工作和系统的相关测试工作。软件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对软件总体结构的设计、通讯节点的软件设计及终端节点的软件设计;测试工作包括对LoRa在铁路环境下的通信质量测试和系统原理样机在铁路线上的为期一个月功能性能测试,并对相关测试数据作了分析。

高彦龙[2](2018)在《基于Cortex-M4的铁路货运列车预警装置的设计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国内的货运铁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之一,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编组列车快速运行或等待发车,由于货运与客运共同使用线路,为了保证客运列车的快速准时,货运列车存在频繁停车让道、检修、快速通过某些固定路段的特点,检修施工人员与行驶中的列车就存在交叉相遇的可能。近年来由于预警信息不及时,铁路施工人员事故时常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将进行施工人员定位与货车运行定位相结合,列车正常运行时,实时向监控中心发送列车位置信息,同时主动向附近施工人员发送接近预警信息,施工人员收到预警信息提前做出响应,监控中心还可以发出需确认的预警信息,必要时监控中心发送列车紧急制动指令,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铁路总公司印发的《双模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系统暂行技术规范》的通知(中国铁路总公司.铁总运【2015】275号)等相关标准的分析,给出了预警系统的性能及其功能的需求,并基于Cortex-M4平台完成预警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并实现了铁路货运列车预警系统。各章节分析研究内容如下:1)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当前铁路货运列车的既有情况,以及课题的背景。2)第二章通过的对相关标准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了当前铁路货运列车预警系统应具备的功能。2)第三章为预警系统的硬件设计,使用Cortex-M4的STM32F429为主控单元,并围绕STM32F429设计相应的外围硬件,实现双模400MHz+GSM-R列尾设备预警系统的硬件设计。3)第四章为预警系统的软件设计,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搭建适合硬件使用的基于图形界面的EMWIN的软件平台,并在此软件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软件的设计与实现。主要针对MAIN函数形、双模的发送接收流程以及出入库流程进行了相关的设计进行了说明。4)第五章为系统的测试环节,通过设计系统的测试方式方法、测试步骤以及测试大纲,将整个系统进行了完整性测试,并给出了测试结论。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了系统所需要的所有功能,达到了性能要求,并通过相关机构的认证。产品量产后,在兰州铁路、沈阳铁路局及南宁铁路局实际投入运营,在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周欣[3](2017)在《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铁路作为运送旅客和货物的高速运转的复杂动态系统,其运输安全既是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更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根本需求。通过可靠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预防、减少甚至消除运输安全风险,是实现铁路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安全工作实际,积极研究加强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促进安全管理,朝向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方向发展,坚持好的做法,在符合铁路安全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对既有的安全管理用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规范。为了使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做到全面、全员、全过程管理,细化到各个层面、各个不同岗位,从环境影响、设备质量、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方面,逐一排查,一处不漏,形成闭环,从而确定安全风险,并制定有效控制措施。采取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改进完善,实施系统管理、过程控制,最终实现客车安全、高铁安全等高风险环节以及关键岗位的全面完善、全面覆盖。坚持常抓不懈,落实常态管理,不断提高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努力落实管理达标、质量达标、作业达标,将安全风险过程控制的核心明确为“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将铁路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和主要措施明确为安全风险管理。

何永明[4](2017)在《超高速公路安全保障与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汽车技术的进步,对高速公路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1951年版《公路工程设计准则(草案)》中,首次规定我国I级公路最高设计速度为120km/h。60多年来,车辆性能和道路设计施工技术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设计更高车速的超高速公路已经成为可能。目前发达国家高速公路设计车速普遍高于我国,并有进一步提高限速的趋势。例如,美国高速公路最高限速为129knm/h(80mile/h),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高速公路最高限速130km/h,意大利将最高限速提至140km/h,德国部分高速公路甚至不设限速。我国超过120km/h超高速公路相关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国外相关研究也少之又少,因此提出超高速公路安全保障和经济评价的研究,为将来超高速公路建设可行性提供依据。在分析公路、高速公路定义和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了超高速公路的定义和分级,并对超高速公路驾驶特性进行了分析,对超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进行了计算。超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研究表明,超高速公路通行能力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在50~60km/h时达到最高值;随着车速的继续提高,通行能力逐渐下降。因此,为传统单个汽车服务的超高速公路,并不能提高通行能力,若按汽车列车方式计算超三级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则通行能力与车速成正比,在设计速度为180km/h时,其通行能力达到传统高速公路的8倍以上。分析了全球交通安全形势,虽然世界人口和汽车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全球交通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逐步趋于稳定,表明过去为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而实施的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分析了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车”和“路”的因素。从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汽车技术保障和道路技术保障三个方面对超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性进行了论证。论证结果表明,通过提高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道路和车辆的技术标准,超高速公路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研究了道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和横断面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以普通高速公路线形设计理论为基础,以铁路线形设计为参考,对超高速公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和横断面线形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为超高速公路线形设计奠定了基础。超高速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包括平面线形组成、直线长度限制、圆曲线半径确定和缓和曲线长度确定。超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包括纵坡度限制、纵坡坡长限制和超高速公路竖曲线参数确定。超高速公路横断面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包括横断面组成和直线路段车道宽度等。计算和分析表明,通过采用大半径平面曲线和较平缓纵坡等手段,可以提高超高速公路安全性。研究了汽车燃油经济特性,包括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燃油消耗方程及经济特性曲线、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途径、汽车行驶燃油消耗图和测定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试验方法。通过高速公路实车实验和“易车测试”网提供的实车油耗实验数据,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120km/h以下燃油消耗曲线进行曲线拟合,并对120km/h以上超高速公路燃油消耗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车速为140km/h、160km/h和180km/h时的等速油耗,分别是车速为120km/h时等速油耗的1.30倍、1.74倍和2.09倍。在分析普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造价的基础上,对超高速公路造价进行了估算,并以此为依据,参考普通高速公路建设成本和通行费收取标准,估算了各级超高速公路通行费标准。根据超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取标准和预测各级超高速公路燃油消耗费用计算超高速公路使用的单车成本和单人成本。在公路客运、铁路客运和民航票价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以上几种出行方式的每人每公里单位成本,并与超高速公路每人每公里单位出行成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高速公路出行每人成本在0.29~0.47元/人/km之间,高于公路大客车0.28元/人/km、普通高速公路自驾0.18元/人/km和特快列车0.23元/人/km,但是低于高铁一等座0.78元/人/km,且远低于民航班机经济舱0.92元/人/km和公务舱2.42元/人/km,因此超高速公路出行在经济上具有一定优势。通过对超高速公路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论证分析,超高速公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超一级高速公路、超二级高速公路和超三级高速公路将分别在15年、30年和40~50年内进入工程实践。

刘倩茜[5](2017)在《基于速度最优的高速铁路运营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根据我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十三五"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我国将建设"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为了安全地发挥高速铁路新技术、新设备的效用,同时,吸引更多客流量,扩大铁路运输在客运市场所占份额及保障高速铁路周边环境问题,有必要对高速铁路运营的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界定一个既合理又具有科学前瞻性的综合最优运营速度。本论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高速铁路最优速度的研究,对高速铁路的速度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比分析世界部分高速铁路发达国家各类型速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三个角度探讨高速铁路的运营机理,分别是:第一,从高速铁路运营企业的层面,考虑高速铁路的安全性;第二,从出行者的层面,考虑个人出行利益的经济性;第三,从政府部门的层面,考虑公众利益,即高速铁路运营对沿线周边产生环境问题的环保性。通过对三者运营机理的研究,提取出与运营速度相关的评估指标,分层、分类并参照相关规范、标准和统计学原理将其逐一量化,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建立基于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的高速铁路运营评估的线性模型,其次根据层次分析法、信息熵理论及德菲尔法等确定评估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模型计算出评估值耦合或比选出相应的最优运营速度,最终通过综合分析三类运营速度,界定出高速铁路的综合最优运营速度。

李蔚[6](2012)在《重载列车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铁路货运的重载化,开行长大重载组合列车是发展的方向,而开行重载组合列车首先需要解决机车远程分布动力牵引控制问题。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技术是实现重载组合列车机车远程分布动力牵引运行的关键技术,也是发展重载组合列车运输的瓶颈之一。在国内该技术还很薄弱与不足,因此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列车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系统通过无线方式控制重载组合列车中不同位置的多台机车协同牵引运行,使其成为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一种非线性系统。本文对该系统关键技术进行理论及应用研究,建立系统拓扑结构、相关数学模型以及算法求解,并进行优化,最终提出具有建设性的系统解决技术方案,所作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系统地研究了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系统建模技术现状和特征,分析了国内外该系统的建模思路、控制方法以及特点,总结了目前针对该系统的建模技术存在的不足。其次,探寻和分析建模的新思路,提出了系统简明、有效、实用的分析研究方法,特别针对系统提出无线远程同步重联列车级、同步控制车辆级、机车驱动控制级三级体系控制模型,便于对无线通信及传输、机车远程同步控制、列车故障预警及安全导向、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优化等几大关键技术进行重点分析及研究。其次,为实时有效的实现数据机车间数据无线传输同步传输,提出了基于Markov过程理论的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无线传输决策理论。基于Markov理论创建了空中实时无线网络传输及路由管理决策模型,利用有限阶段向后迭代算法求解,实现了机车重联无线同步传输的实时路由控制。根据基于无线电空间波传输的重联机车同步控制,提出了基于动态Markov模型预测的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理论。针对同步控制的特征参数,基于无线传输方式创建动态Markov模型预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算法求解,实现了基于无线电空间波传输的机车实时重联同步控制。针对重载组合列车的故障预警及导向,提出了基于专家知识库的故障预警及安全导向方法,创建了信息预处理、信息融合上的二值局部决策和专家库理论上的预警导向模型及算法规则,实现了重载列车重联同步控制的预警及导向安全。针对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系统是有机复杂结合在一起的特点,采用确定性时延随机Petri网进行系统建模,将内在复杂的关联关系简化为简单的子网关系模型,并优化了传输机制。由此,有效提升并优化了整个系统的性能。最后本文针对上述理论、模型及算法进行应用研究,针对所研制的工程样机装车试验,开展了试验及应用研究分析,通过试验结果的比对分析,验证了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系统模型研究和优化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是在综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模型建立及算法求解和研制的工程样机试验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应用验证,证明了所建立理论的创新性、有效性、实用性,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并促进该系统的发展。基于本研究技术的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系统的现已批量投入应用,很好解决了我国既有铁路运力提升的困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有利于我国重载铁路运输的发展。

张俊伟[7](2011)在《应用于山区电气化铁路的新型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文中提出文章阐述了我国列尾装置的发展历程、技术现状,介绍了适应于山区电气化铁路区段的特殊使用要求的新型列尾装置。

孙汉武[8](2010)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铁路建设迅猛增长、铁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与铁路交通安全有关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谐铁路的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其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认清铁路交通安全形势,保障铁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深入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起铁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及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持续铁路安全稳定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科研计划项目、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了我国铁路实施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基于安全生产保障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铁路行车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安全检查、监测、监控装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其主要建设内容,建立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主要工作平台——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研究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国实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2.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相关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主要经验。3.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技术发展方向和装备集成建议。4.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内容。5.详细分析铁路安全检查监洲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设备及用户需求,研究各类安全检测信息接入方式及联网监控标准,提出建立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方案,完成该平台的总体设计,并开发该平台系统。6.以郑州铁路局为背景,应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检测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验证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效果。

张波[9](2009)在《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的试验与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重载是世界铁路货运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2003年底,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铁道部做出了加快大秦线重载技术创新和扩能改造、快速提高大秦线运输能力的重大决策。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是实现大秦线快速扩能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论文在大秦铁路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背景下,以铁道部相关课题为依托,在大秦线2万t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试验与仿真研究方面开展工作。在参考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建立了重载组合列车仿真计算平台,并以之为基础,采用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秦线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详细分析了目前国际上重载组合列车制动系统的两种关键技术:ECP和动力分布控制。国内首次建立了ECP制动系统和动力分布控制相关模型,并研制完成相应的软件模块,发展了重载组合列车运行计算和纵向动力学分析的仿真平台。开发了适应于大秦线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牵引系统性能测试的交流传动系统测试平台,对不同编组列车牵引能力、分布式操纵系统的同步性以及机车本身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基于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协助运营部门完成了大秦线2万t重载组合列车操纵方法的完善和优化工作,在兼顾车轮热负荷和减少闸瓦磨耗的情况下,实现了不同编组2万t重载组合列车的安全开行。以重载组合列车合理操纵技术为基础,研制完成重载组合列车自动运行的仿真计算程序,为重载运输的仿真计算研究提供了新工具。应用现代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对重载组合列车制动管系内气体流动的动态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建立了长大货物列车空气制动管系的3维充气模型,相关研究结果可用于重载组合列车制动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本文研究工作对大秦线2万t重载组合列车的试验和安全开行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

郭涛[10](2009)在《通信市场驶来“世纪东方”快车》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铁道部重要的铁路通信产品供应商,世纪东方参与了多项铁路通信技术标准的制订。通过参与制订铁路通信设备的技术标准,世纪东方优先了解客户的需求,把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公司保持了长久的技术优势。 作为一个成立仅6年的高科技企业,北京世纪东方国铁科技?

二、800MHz列尾和列车安全预警系统通过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00MHz列尾和列车安全预警系统通过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oRa技术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接近预警系统的相关研究
        1.2.2 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2章 列车接近预警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功能需求
        2.1.2 性能需求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1 系统总体结构组成
        2.2.2 硬件方案设计
        2.2.3 系统主要业务流程
    2.3 现场防护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oRa的线形局域网设计
    3.1 LoRa技术的简要介绍
        3.1.1 LoRa技术及其物理层参数
        3.1.2 LoRaWAN
    3.2 系统的LoRa网络结构设计
    3.3 LoRa网络通信信令设计
        3.3.1 信令类型定义
        3.3.2 信令结构设计
    3.4 LoRa网络协议流程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4.1.1 软件子系统划分
        4.1.2 软件总体功能模块
    4.2 通讯节点软件设计
        4.2.1 主节点软件设计
        4.2.2 中间通讯节点软件设计
        4.2.3 尾节点软件设计
    4.3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数据分析
    5.1 LoRa通信质量测试
        5.1.1 测试方案
        5.1.2 测试数据及结论分析
    5.2 系统原理样机工作测试
        5.2.1 功能测试
        5.2.2 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Cortex-M4的铁路货运列车预警装置的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现状
    1.3 国外铁路货运信息化发展现状
    1.4 本人所做的研究工作
    1.5 文章结构安排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构成
    2.2 系统主要功能
    2.3 系统主要技术要求
        2.3.1 GSM-R模式
        2.3.2 400 MHz数字模式
    2.4 系统工作模式
        2.4.1 400 MHz数字模式
        2.4.2 双模模式
    2.5 电源要求
    2.6 结构要求
    2.7 控制电缆要求
    2.8 工作环境要求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构成
        3.1.1 系统主机
        3.1.2 机车台控制盒
        3.1.3 附属设备
        3.1.4 其他
    3.2 硬件功能需求分析
    3.3 主控单元
    3.4 电源单元
    3.5 记录单元
    3.6 语音播报电路
    3.7 其他硬件
    3.8 预留硬件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开发设计
    4.1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的搭建
        4.1.1 移植前准备工作
        4.1.2 向工程添加以及修改相应文件
        4.1.3 配置文件修改
        4.1.4 测试平台移植结果
    4.2 系统软件设计
        4.2.1 主函数设计
        4.2.2 数字400MHz业务处理程序
        4.2.3 GSM-R业务处理程序
        4.2.4 GSM-R激活流程
        4.2.5 400 MHz+GSM-R发送流程
        4.2.6 出入库检测流程
        4.2.7 串口数据接收处理流程
        4.2.8 参数多重防护机制
        4.2.9 远程监控软件的设计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目的
    5.2 测试依据
    5.3 测试地点和环境
    5.4 被测设备
    5.5 测试配合设备
    5.6 GSM-R网络和测试号码配置
    5.7 测试方法
    5.8 测试组和测试时间
    5.9 符合性检查
    5.10 测试项目
        5.10.1 双模列尾机车台与列尾主机互联互通测试
        5.10.2 双模列尾机车台出入库检测
        5.10.3 双模列尾机车台数据下载
        5.10.4 与双模列尾模拟器功能测试
    5.11 测试案例
        5.11.1 建立连接关系-列尾主机输号方式
        5.11.2 建立连接关系-列尾机车台输号方式
        5.11.3 建立连接关系-已连接提示
        5.11.4 手动风压查询
        5.11.5 风压动态显示
        5.11.6 辅助排风制动
        5.11.7 列车主风管风压低于设定值报警
        5.11.8 列尾主机电池电量不足报警
        5.11.9 解除连接关系-消号
        5.11.10 解除连接关系-已消号提示
    5.12 实物图片
        5.12.1 列尾主机
        5.12.2 列尾机车台控制盒
        5.12.3 列尾机车台前面板
        5.12.4 列尾机车台内部结构
    5.13 测试记录
    5.14 认证测试结果
        5.14.1 符合性测试记录
        5.14.2 功能性测试记录
    5.1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轨道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基础
    2.1 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实现途径
    2.2 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简析
        2.2.1“115”安全管理机制的内容
        2.2.2“115”安全管理机制的特点
        2.2.3“115”安全管理机制的实施效果
    2.3 基于风险管理流程对“115”安全管理机制的分析
        2.3.1 风险研判
        2.3.2 风险评估
        2.3.3 风险分担
        2.3.4 风险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成及运行效果
    3.1 运输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
    3.2 运输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
        3.2.1 源头防范
        3.2.2 过程控制
        3.2.3 应急处置
        3.2.4 闭环管理
        3.2.5 安全文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管理情况分析
    4.1 运输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做法和效果
        4.1.1 安全管理规范化效果更加明显
        4.1.2 现场作业标准化水平得到提高
        4.1.3 检查整治常态化程度更加深入
        4.1.4 重要安全风险管控更加有力
        4.1.5 安全综合保障更加坚实
    4.2 运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1 劳动安全不稳定
        4.2.2 作业事故多发
        4.2.3 设备质量管理存在差距
        4.2.4 施工安全问题突出
        4.2.5 路外安全与综合治理亟待加强
        4.2.6 安全基础依然薄弱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化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5.1 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强化安全管理基础
        5.1.1 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
        5.1.2 加强规章制度管理
        5.1.3 强化安全风险过程管理
        5.1.4 加强专业安全管理
        5.1.5 加强行车设备设施管理
    5.2 推进现场作业标准化,强化安全过程控制
        5.2.1 健全站段三级管理
        5.2.2 规范岗位作业行为
        5.2.3 强化职工教育培训
        5.2.4 强化现场作业控制
        5.2.5 强化安全应急管理
    5.3 推进检查整治常态化,促进现实安全平稳
        5.3.1 完善安全监督检查机制
        5.3.2 狠抓突出安全风险控制
        5.3.3 增强安全问题闭环整改效果
    5.4 防控外部环境安全风险
        5.4.1 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和异常天气
        5.4.2 强化反恐防暴工作
        5.4.3 加强治安综合治理
        5.4.4 净化运输安全环境
    5.5 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设备改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超高速公路安全保障与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超高速公路概述
    2.1 公路
        2.1.1 公路定义
        2.1.2 公路技术等级
        2.1.3 公路行政等级
        2.1.4 公路设计速度
        2.1.5 公路设计标准的变迁
    2.2 高速公路
        2.2.1 高速公路定义
        2.2.2 国外高速公路的发展
        2.2.3 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
    2.3 超高速公路
        2.3.1 超高速公路定义
        2.3.2 超高速公路等级划分
        2.3.3 超高速公路驾驶特性
        2.3.4 超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2.4 本章小结
3 超高速公路安全性分析
    3.1 交通安全概况
        3.1.1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3.1.2 国内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3.2 影响高速公路安全的主要因素
        3.2.1 交通事故的起因
        3.2.2 “人”的因素
        3.2.3 “车”的因素
        3.2.4 “路”的因素
        3.2.5 “环境”的因素
    3.3 提高人的安全意识
        3.3.1 提高规划设计安全标准
        3.3.2 加强交通参与者安全教育
        3.3.3 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3.4 汽车技术的保障
        3.4.1 辅助驾驶技术
        3.4.2 自动驾驶技术
    3.5 道路技术的保障
        3.5.1 高速公路车速指导系统
        3.5.2 高速公路虚拟轨道系统
    3.6 本章小结
4 超高速公路线形安全设计理论
    4.1 超高速公路线形与安全的关系
        4.1.1 公路平面线形与交通安全
        4.1.2 公路纵断面线形与交通安全
        4.1.3 公路横断面与交通安全
        4.1.4 线形组合与交通安全
    4.2 超高速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理论
        4.2.1 超高速公路平面线形组成
        4.2.2 直线长度限制
        4.2.3 圆曲线半径确定
        4.2.4 缓和曲线长度确定
    4.3 超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设计理论
        4.3.1 超高速公路纵坡度限制
        4.3.2 超高速公路纵坡长限制
        4.3.3 超高速公路竖曲线
    4.4 超高速公路横断面设计理论
        4.4.1 超高速公路横断面组成
        4.4.2 超高速公路直线路段车道宽度
    4.5 本章小结
5 超高速公路燃油消耗预测
    5.1 汽车燃油经济性
        5.1.1 研究燃油经济性的意义
        5.1.2 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
        5.1.3 燃油消耗模型与经济特性曲线
        5.1.4 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方法
        5.1.5 汽车行驶燃油消耗图
    5.2 高速公路油耗实验
        5.2.1 实验条件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提取
        5.2.4 数据分析
    5.3 超高速公路油耗预测
        5.3.1 汽车行驶阻力
        5.3.2 基于项目实验数据的预测
        5.3.3 基于网络数据的预测
        5.3.4 超高速公路油耗预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超高速公路经济性评价
    6.1 超高速公路使用成本
        6.1.1 普通高速公路造价分析
        6.1.2 高速铁路造价分析
        6.1.3 超高速公路造价估算
        6.1.4 超高速公路使用成本估算
    6.2 公路客运价格分析
        6.2.1 公路客运定价规则
        6.2.2 旅客运费计算方法
        6.2.3 公路客车实际票价
        6.2.4 高速公路自驾费用估算
    6.3 铁路客运价格分析
        6.3.1 铁路客运票价组成
        6.3.2 铁路客运计价规则
        6.3.3 旅客票价计算方法
        6.3.4 票价计算举例
        6.3.5 实际票价分析
    6.4 航空客运价格分析
        6.4.1 航空客运票价定价机制
        6.4.2 航空客运实际票价
    6.5 不同出行方式费用比较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速度最优的高速铁路运营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高速铁路运营速度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高速铁路的运营速度解析
    2.1 高速铁路概要
        2.1.1 高速铁路的定义
        2.1.2 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2.1.3 高速铁路速度解析
    2.2 各国高铁不同速度的对比分析
        2.2.1 试验速度对比分析
        2.2.2 设计速度对比分析
        2.2.3 运营速度对比分析
    2.3 高速铁路速度目标值的解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安全性的高速铁路运营评估模型
    3.1 人员对安全性的影响机理
        3.1.1 不同人员对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3.1.2 不同人员对安全性的量化函数
        3.1.3 不同人员对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的综合评判函数
    3.2 车辆系统对安全性的影响机理
        3.2.1 车辆系统对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3.2.2 车辆系统对安全性的量化函数
        3.2.3 车辆系统对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的综合评判函数
    3.3 轨道对安全性的影响机理
        3.3.1 轨道对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3.3.2 轨道对安全性的量化函数
        3.3.3 轨道对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的综合评判函数
    3.4 环境对安全性的影响机理
        3.4.1 环境对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3.4.2 环境对安全性的量化函数
        3.4.3 环境对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的综合评判函数
    3.5 基于安全性的运营评估综合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经济性的高速铁路运营评估模型
    4.1 直接因素对经济性的影响机理
        4.1.1 直接因素对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4.1.2 直接因素对经济性的量化函数
    4.2 间接因素对经济性的影响机理
        4.2.1 间接因素对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4.2.2 间接因素对经济性的量化函数
    4.3 基于经济性的运营评估综合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环保性的高速铁路运营评估模型
    5.1 高速铁路运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
        5.1.1 噪声污染的影响机理分析
        5.1.2 振动污染的影响机理分析
        5.1.3 电磁辐射的影响机理分析
    5.2 高速铁路运营对环境污染的量化函数
        5.2.1 噪声污染的量化函数
        5.2.2 振动污染的量化函数
        5.2.3 电磁辐射的量化函数
    5.3 基于环保性的运营评估综合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速度最优的高速铁路运营综合评估模型
    6.1 基于速度最优的综合评估机理
    6.2 基于安全性的运营速度界定
        6.2.1 指标结构层次的建立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估模型与速度的耦合
    6.3 基于经济性的运营速度界定
        6.3.1 信息熵的原理
        6.3.2 经济性运营速度的界定
    6.4 基于环保性的运营速度界定
        6.4.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权重的确定
        6.4.2 评估模型与速度的耦合
    6.5 最优运营速度综合界定模型
    6.6 实例分析
        6.6.1 京沪高速铁路安全性最优运营速度的界定
        6.6.2 京沪高速铁路经济性最优运营速度的界定
        6.6.3 京沪高速铁路环保性最优运营速度的界定
        6.6.4 京沪高速铁路最优运营速度的综合界定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重载列车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重载重联技术课题的提出
        1.1.2 重载重联技术课题的来源
    1.2 重载重联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3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及动态
    1.4 主要研究思路及技术内容
        1.4.1 主要研究思路及技术内容
        1.4.2 主要建模方法的选择
    1.5 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研究方法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重点
第二章 重载列车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关键技术分析
    2.1 重联控制系统结构分析
    2.2 系统构建模式与关键控制方法
        2.2.1 系统的关键控制模式及技术研究
        2.2.2 基于无线通信及空间波的传输技术分析
        2.2.3 机车无线重联系统的同步控制技术分析
    2.3 无线重联同步控制主要控制参数及特征值
        2.3.1 机车远程逻辑控制参数及特征分析
        2.3.2 机车远程动态调节控制参数及特征分析
    2.4 同步控制系统与机车系统兼容性的研究
        2.4.1 同步控制系统与机车系统的结合构架
        2.4.2 同步控制系统与机车系统的信息融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车重联无线同步传输的实时路由控制
    3.1 机车重联无线通信选择
    3.2 基于无线电空间波传输特征
    3.3 同步控制无线通信的实时性确定
    3.4 无线传输同步性建模及研究
        3.4.1 影响无线传输同步性的主要特征参数
        3.4.2 无线传输同步性的Markov过程分析
        3.4.3 无线传输同步性Markov决策
        3.4.4 无线传输同步性Markov策略算法
    3.5 试验及应用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空间波传输的机车实时重联同步控制
    4.1 无线重联同步控制研究概述
    4.2 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模型建立基础
        4.2.1 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4.2.2 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数值求解
    4.3 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模型的建立
        4.3.1 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的技术特征
        4.3.2 基于动态系统模糊Markov同步控制预测数学模型
    4.4 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模型数值计算
    4.5 试验及应用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载列车重联同步控制的预警及导向安全
    5.1 预警诊断及导向安全性的方法概述
    5.2 基于重联同步控制故障预警的分析及模式
        5.2.1 故障的基本特征及预警推理
        5.2.2 故障预警的基本过程及方法
        5.2.3 故障导向导向基本特征及方法
    5.3 重载组合列车故障信息的预处理
        5.3.1 系统故障信息预处理的方法及算法模型
        5.3.2 信息预处理的算法求解及性能分析
    5.4 重载组合列车的故障预警模型
    5.5 重载组合列车的故障导向安全
    5.6 重载组合列车的故障预警策略的实施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载列车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的优化策略
    6.1 同步控制优化概述及Petri网
    6.2 机车无线重联控制系统基于Petri网建模基础
        6.2.1 基于Petri网建模的基本定义
        6.2.2 基于确定性时延随机Petri网的模型方法
    6.3 基于确定性时延随机Petri网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建模
    6.4 基于Petri网的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策略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载列车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的应用研究
    7.1 应用研究概述
    7.2 应用试验测试系统
    7.3 重载组合列车应用试验测试
        7.3.1 重载组合列车限制坡道启动及调速特性同步控制应用试验
        7.3.2 重载组合列车空气制动特性同步控制应用试验
        7.3.3 重载组合列车牵引特性同步控制应用试验
        7.3.4 重载组合列车机车过分相控制特性同步控制应用试验
    7.4 应用研究结果分析及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课题研究总结及创新点
    8.2 课题研究工作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应用于山区电气化铁路的新型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3 大准铁路的线路状况
4 XTF列尾装置简述
5 XTF双信道列尾装置组成及功能特点
    5.1 XTF双信道列尾装置组成
        5.1.1 列尾主机
        5.1.2 司机控制盒
        5.1.3 确认仪
        5.1.4 列尾数据采集器
        5.1.5 列尾主机自动测试台
        5.1.6 司机控制盒出入库检测设备 (司机控制盒检测仪)
        5.1.7 列尾数据管理软件
    5.2 XTF双信道列尾装置的功能特点
6 结论

(8)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铁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1.2 国外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1.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保障系统发展现状
    1.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2.1 我国铁路事故故障管理问题分析
    2.2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督问题分析
    2.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监控装备现状
    2.4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存在问题分析
    2.5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完善建议
    2.6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发展方向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3.1 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3.2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需要建设的主要内容
    3.3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3.4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4.1 用户分类
    4.2 用户需求
    4.3 数据需求
    4.4 业务流程分析
    4.5 数据流程分析
    4.5 平台功能需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5.1 平台建设目标
    5.2 平台总体设计
    5.3 平台功能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5 接口设计
    5.6 运行环境设计
    5.7 安全设计
    5.8 关键技术研究
    5.9 技术创新点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6.1 开发平台及应用环境
    6.2 平台应用功能构成
    6.3 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子系统
    6.4 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子系统
    6.5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6.6 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6.7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6.8 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用实例
    7.1 项目背景简介
    7.2 系统建设情况
    7.3 全局安全信息看板
    7.4 安全监督管理核心业务管理
    7.5 故障分析与跟踪
    7.6 系统运行效果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我国行车安全监控设备/系统部署运用情况研究
    1 移动设备
    2 固定设备
    3 自然灾害
    4 视频监控
    5 应急救援

(9)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的试验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重载运输发展概况
        1.2.1 重载运输的定义
        1.2.2 重载列车的分类
        1.2.3 国外重载运输发展
        1.2.4 我国重载运输发展
        1.2.5 重载运输发展趋势和新技术
    1.3 大秦重载组合列车关键技术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重载组合列车装备及有关仿真模型
    2.1 重载组合列车的牵引动力
    2.2 重载组合列车的车辆
    2.3 重载组合列车的制动系统
    2.4 纵向动力学模型
        2.4.1 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2.4.2 单车受力及计算模型
        2.4.3 纵向动力学方程的高精度平衡迭代数值解法
第三章 ECP/DP性能分析与仿真研究
    3.1 概述
        3.1.1 传统空气制动存在的问题
        3.1.2 ECP/DP发展历史
    3.2 DP/ECP性能研究
    3.3 ECP结构、原理及模型
        3.3.1 ECP结构和原理
        3.3.2 ECP数学模型
    3.4 DP结构、原理及模型
        3.4.1 DP结构和原理
        3.4.2 DP数学模型
    3.5 仿真计算软件实现
        3.5.1 ECP主要特征的软件实现
        3.5.2 DP主要特征的软件实现
        3.5.3 计算流程
    3.6 仿真计算
        3.6.1 计算方案
        3.6.2 计算结果
    3.7 结论
第四章 大秦线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试验分析
    4.1 试验概况
        4.1.1 试验过程
        4.1.2 参试机车车辆
        4.1.3 试验线路
        4.1.4 试验评判指标
    4.2 试验项目介绍
        4.2.1 制动试验
        4.2.2 牵引试验
        4.2.3 纵向动力学试验
    4.3 测试方法介绍
        4.3.1 测试系统
        4.3.2 测点布置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制动试验
        4.4.2 牵引试验
    4.5 试验结论及建议
        4.5.1 试验结论
        4.5.2 试验建议
第五章 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的数值仿真研究
    5.1 制动系统静态特性的数值仿真研究
        5.1.1 重载组合列车空气制动系统数值模型
        5.1.2 重载组合列车空气制动系统数值计算方法
        5.1.3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离散方程
        5.1.4 数值试验
    5.2 制动动力学的数值仿真研究
        5.2.1 不同编组列车制动安全性仿真研究
        5.2.2 制动初速对车钩力的影响
        5.2.3 车辆装置对制动的影响
        5.2.4 Locotrol延迟时间的影响
    5.3 仿真与试验的比较
        5.3.1 常用制动试验及计算结果
        5.3.2 紧急制动试验及计算结果
    5.4 大秦2万T重载组合列车操纵技术研究
        5.4.1 起伏地形的操纵
        5.4.2 能耗分析
        5.4.3 长大下坡道循环制动操纵
    5.5 长大货物列车运行仿真的自动计算
        5.5.1 操纵策略
        5.5.2 基本逻辑
        5.5.3 自动计算算例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研究成果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与建议
附录 计算结果图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详细摘要

四、800MHz列尾和列车安全预警系统通过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oRa技术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研究[D]. 裴忠惠.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2]基于Cortex-M4的铁路货运列车预警装置的设计实现[D]. 高彦龙.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5)
  • [3]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周欣. 华东交通大学, 2017(06)
  • [4]超高速公路安全保障与经济评价研究[D]. 何永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5]基于速度最优的高速铁路运营机理研究[D]. 刘倩茜.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6]重载列车机车无线重联同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李蔚. 中南大学, 2012(12)
  • [7]应用于山区电气化铁路的新型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J]. 张俊伟. 企业技术开发, 2011(15)
  • [8]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 孙汉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 [9]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的试验与仿真研究[D]. 张波.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09(01)
  • [10]通信市场驶来“世纪东方”快车[N]. 郭涛.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9

标签:;  ;  ;  ;  ;  

800MHz列车尾部及列车安全预警系统通过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