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TX电源间的差别(论文文献综述)
夏磊[1](2019)在《基于LabWindows/CVI的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作为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内各组件的功能及性能必须在装机前得到保障,同时为提高测试效率,故需要研制一款测试平台,用于该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的组件测试。通过分析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和自动测试系统相关技术需求,设计了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测试平台。该测试平台用于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各组件的性能检测及故障定位和排除论文首先对大气数据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然后根据测试需求,进行了测试平台和工作流程的总体设计。基于总体设计思想,论文以CPCI总线平台为基础结合了CPCI和PXI模块设备、串口设备构建整个测试平台。测试平台软件基于虚拟仪器的软件框架,选用了虚拟仪器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环境LabWindows/CVI,采用自顶而下的设计和自底而上的实现方法进行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最后通过软件测试,实现了用户交互面板、仪器控制、数据采集、结果分析处理、报表生成等功能模块,达到了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各组件快速自动化的测试目的。在论文中讨论了测试平台层次化、模块化的软件设计以及设备的自检和软件结构的优化,提高了测试平台的稳定性,达到充分验证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安全生、可靠性的目的。相对于传统的测试方式,该自动测试系统效率更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好的保存和管理测试数据,对该型飞机的生产、科研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李万军,李茜,罗珊娜,胡长斌[2](2019)在《基于功率预测滚动时域全局优化微电网能效控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微网能量协调的最优经济要求,在传统之上,使用了模型预测控制框架下的滚动时域优化(receding horizon contrcl,RHC)方法,并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来预测风机功率和负荷状态。结合微电网模型特点,提出一种具有柔性框架结构的改进型复杂过程全局优化进化算法(IEACOP)。该算法在通用框架内嵌入具有搜索机制的各类子方法,在充分考虑风力发电机和蓄电池的外特性数学模型以及约束条件的前提下,采用无限折射映射混沌模型改进多样性初始种群的生成策略。并应用局部搜索法对"超越策略"产生的超矩形区域进行深度搜索,提高局部最优解的求解效率。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充分发挥了IEACOP优势,满足微电网能量协调控制的要求,改进的复杂过程全局优化进化方法能够使用较少的调节参数完成微电网能量协调优化的可行解搜索,实例证实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曹益奇[3](2018)在《计及风电与光伏出力不确定性的数据驱动鲁棒最优潮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网结构的升级改造,风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系统中的占比逐步提高。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随天气变化波动明显,功率输出具有随机性。这些不确定性将使电网约束存在越界风险,系统安全性难以保证,常规的确定性优化研究无法满足要求。为分析可再生电源的随机性对电网运行状况的影响,需要在相关研究中考虑上述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考虑不确定因素优化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主要以数据驱动鲁棒优化理论研究含风电与光伏接入的电力系统最优潮流问题,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最优潮流模型的非凸非线性特性,本论文应用二阶锥理论,对原模型的非线性部分进行线性化处理,建立了二阶锥最优潮流模型。并在模型中考虑新能源如风电与光伏的接入,计及新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形成含随机变量的二阶锥鲁棒最优潮流模型。(2)为解决一般鲁棒过于保守的缺陷。本论文基于数据驱动鲁棒优化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出力历史预测数据以及真实出力数据,通过经验估计和拟合优校验得到一个数据驱动的不确定集合。相比传统鲁棒优化不确定集合更多依靠人为主观来确定,数据驱动鲁棒优化得到的不确定集合更小,在保证解的鲁棒性的前提下具有更好最优性。建立考虑风电和光伏出力不确定性的数据驱动鲁棒优化电力系统最优潮流模型。(3)根据本文所提方法,基于两个加入新能源的标准算例IEEE-14,IEEE-118进行了仿真测试。并比较分析确定性最优潮流模型、可调鲁棒最优潮流模型以及数据驱动鲁棒优化模型的经济性与安全性。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模型获得的优化结果相比传统确定性优化和可调鲁棒优化模型,更好的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其性能远远胜于一般鲁棒优化模型。
董叶梓[4](2017)在《硅基相控阵收发芯片中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相控阵技术可以实现定向波束形成,从而提高发射系统的辐射功率和接收系统的灵敏度,并有效抑制不同方向上的干扰信号,在雷达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波束形成已成为无线局域网、手机移动通信等应用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同时微波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相控阵系统的成本,因此相控阵技术正逐渐在无线通信领域得到应用。相控阵技术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和应用前景,本文采用硅基工艺对相控阵收发组件中的主要模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面向5 GHz频段的无线局域网、ETC等应用设计了相控阵收发组件。论文首先针对相控阵收发系统中的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和移相器进行了模块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通过电路设计和流片测试,积累了各个模块的设计经验与技术成果:1)基于0.18μm SiGe工艺设计了工作于X波段的高增益低噪声放大器,通过流片测试分析了射频版图设计的要点。2)在分析对比了不同类型宽带高效功率放大器的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对J类功率放大器的集成化进行了详细研究,为减小集成化时的性能损失,提出了一种采用堆叠晶体管的全集成J类功率放大器结构,并基于0.18μm CMOS工艺进行了设计与流片,测试结果显示,该功率放大器的功率附加效率(PAE)可以达到43%。3)基于0.13μm SiGe工艺采用传统全通和高低通结构,设计了工作于X波段的6位无源移相器,通过流片测试对电路性能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传统无源移相器结构存在的缺点。在模块研究的基础上,基于0.18μm SiGe工艺设计了面向5 GHz无线局域网频段无线通信应用的相控阵收发组件:1)在X波段低噪声放大器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工作于5-6 GHz频段的低噪声放大器,并通过后仿真验证了电路的性能。2)在J类功率放大器的研究基础上,采用相同的拓扑结构,设计了工作于5-6 GHz频段的全集成J类功率放大器,后仿真结果表明,在该频段内功率放大器的PAE大于44%。3)在X波段无源移相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传统移相器中180°移相器相位精度低、阻抗匹配差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差分180°移相结构和差分全通移相结构的无源移相器,分别采用该差分结构和传统结构设计了工作于5-6 GHz频段的5位移相器,通过后仿真对比并分析了差分结构带来的性能改善。4)基于所设计的5-6 GHz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和移相器模块,针对5 GHz无线局域网频段设计了相控阵收发组件,并通过后仿真对其性能进行了验证。
李晶晶[5](2013)在《基于Linux的WFT嵌入式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汽车道路试验采集系统是以汽车车轮力测量技术为核心,广泛应用于路谱数据采集、台架路谱再现等领域,对研究与评价汽车动态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的意义。本项目以研究开发道路载荷谱采集与分析系统为目的,使其应用于路面分级、路面质量检测与路面模拟试验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依托本课题组承担的项目《基于车轮力传感器(WFT)的道路载荷谱采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以设计开发一种通用型车轮力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为目的,本文研究与设计了在Linux开发环境下的WFT嵌入式数据传输系统,并在汽车道路试验中与道路载荷谱显示系统集成,最后进行了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论文完成的工作如下:(1)WFT嵌入式数据传输系统的软件设计:在Linux开发环境下设计了一套四串口转以太网服务器的软件,采用了多线程技术实现对四路传感器数据的采集与网络通讯,可实现以太网远程控制采集过程或自身按键本地控制采集过程的功能,并完成将采集数据本地保存的工作。(2)道路载荷谱显示系统的设计:在VC++6.0编译环境中基于MFC框架研究与设计了道路载荷谱界面显示系统,编程实现了与WFT嵌入式数据传输系统间的网络通讯,并将网络接收到的采集数据保存与实时曲线显示等。(3)道路载荷谱数据处理与应用:汽车道路试验完成以后,将试验保存的文本文件导入到matlab,在matlab中实现数据的预处理、去噪处理、路面特征参数提取与路面分级。提出了一种基于路面特征参数的模糊聚类改进算法应用于路面分级,最后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邓琳[6](2012)在《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分析系统》文中提出继电保护装置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和可靠运行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保护的可靠性,对故障时继电保护的动作特性进行预先仿真、研究,以及事故后进行准确的校验、分析都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继电保护数字仿真技术已成为继电保护装置开发和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结合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的特点,在深入了解和研究国内外继电保护数字仿真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继电保护数字仿真技术,基于MATLAB软件设计开发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分析系统。该系统由“电网一次系统仿真”、“继电保护仿真”、“人机交互界面”三部分组成,其中“电网一次系统仿真”和“继电保护仿真”利用Matlab/Simulink实现,“人机交互界面”利用Matlab用户界面开发环境GUI设计。该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对电网线路模型进行参数设置,然后由“电网一次系统仿真”获取线路各种故障情况下的电气信号,并输出给“继电保护仿真”。“继电保护仿真”依据微机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构成、算法及实现流程,模拟微机保护各功能模块及其逻辑配合关系和时序,真实仿真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行为,仿真分析结果通过“人机交互界面”以多种方式给出,直观展示故障过程中各电气量的变化及继电保护各元件的动态响应过程。以阶段式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和纵联电流差动保护为例,介绍了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分析系统的开发过程,并进行了各种仿真实验,包括故障仿真、保护动作仿真这几个环节,根据实验结果验证了各类线路保护的行为特性,对影响保护正确动作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仿真分析系统能够实现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在各种故障类型下的仿真和计算,可以让用户直观地观测各参数的变化及保护各构成部分的动作响应过程和相互配合情况,分析影响保护正确动作的因素,在继电保护的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汤昉[7](2008)在《基于ucLinux的车载视频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数字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汽车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也被相应地提上了日程。而车载视频系统作为汽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也必然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以车载视频系统代替传统汽车音响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嵌入式车载视频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采取全固态器件设计,且可播放文件具有高压缩比特性。用户可以通过USB接口选择下载喜欢的MPEG、MP3等格式的文件到系统的硬盘存储器中,进而实现了网上视频与汽车的互连。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对嵌入式车载视频系统作出一个全面详细的设计,使其最终能够实现预定的播放功能。此外本文还重点介绍了视频播放器的相关程序设计,并且针对自身特性进行了优化从而使得播放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特别的特别,WY[8](2006)在《购机防忽悠 教你用好手中的评测软件》文中研究表明又快到暑假了,今年暑假你要准备购买电脑或添加新硬件吗?反正Peter是有这种打算,他准备利用这个假期购置一些新产品。如果你和Peter一样有这方面的计划了,那么请首先浏览本期CFan公布的2006MVP(最具价值产品奖)获奖产品。CFan小编精心评测推荐的产品绝对是最具购买价值的!在给大家推荐最有价值产品的同时,我们也将把最有效的购买和测试办法告诉大家。
李剑[9](2006)在《遥测跟踪信号处理硬件平台设计及位同步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是便携式遥测跟踪接收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完成的是遥测跟踪接收系统信号处理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以及基于PCI接口的位同步器的设计与实现。遥测跟踪接收系统是远距离接收动态目标信息的重要支持系统,信号处理的硬件平台作为遥测跟踪接收系统的控制中心,是实现整个遥测跟踪接收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通信、协调、有序工作的关键。位同步器产生的位同步信号起着遥测解调处理“同步基准”的关键作用,是后续帧格式解调和数据处理的基础。提取码同步信号一般采用锁相环技术,利用码元间存在的瞬间跳变获取需要的相位信息。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遥测跟踪接收系统的系统总体,然后叙述了信号处理硬件平台设计实现的过程。第四章介绍了数字通信中位同步的相关理论,并在第五章详细叙述了两种数字锁相位同步的原理,并论述了使用FPGA设计实现这两种位同步方法的过程。第六章简要介绍了PCI总线协议,详细论述了PCI从模式接口模块的设计实现过程和后端逻辑控制模块的设计实现过程。最后介绍了基于PCI接口的位同步器的硬件电路设计实现和整个系统的软硬件调试。项目中完成的主要工作有:选择合适的硬件系统,并负责整体调试。对位同步进行算法设计,编程,软件仿真,结果分析。使用HDL语言编写了符合PCI 2.2协议规范的从模式接口模块和后端存储接收模块,并仿真验证。设计调试了基于PCI接口的位同步器。
王海[10](2006)在《基于单脉冲单通道的跟踪数据处理》文中指出单通道单脉冲(Single Channel Monopulse,简称SCM)技术是一种在遥测系统中应用极为广泛的跟踪体制。这种体制的最突出优点是节省信道,有利降低成本,其次是设备操作简化,有利于提高可靠性。比之三通道单脉冲或双通道单脉冲技术,它的信道设备量减少了三分之二或者二分之一,而对多信道的一些技术要求已可以不必考虑。本文首先介绍了SCM跟踪体制的发展现状,对国内外的跟踪动态进行了对比。接着对单通道单脉冲跟踪原理进行了介绍。其次根据作者实际参与的ADAS(遥测跟踪接收系统)介绍了单脉冲单通道技术(SCM)在本项目中的应用,对SCM跟踪体制中的天线部分,接收机部分的实现做了简单介绍。随后本文对ADAS(遥测跟踪接收系统)的总体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针对整个信号跟踪控制系统包括自动和手动跟踪部分以及各功能之间的切换做了重点介绍。再次,本文对单脉冲单通道跟踪体制下的接收机误差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跟踪信号的处理以及伺服系统的跟踪数据传输进行了讨论。就误差采集和数据提取以及跟踪信号处理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方案对比。并在Windows-XP环境下,利用Visual C++环境进行了编程,实现了从误差数据采集处理及跟踪信号的处理到伺服控制的自动跟踪数据传输功能。本文同时对手动跟踪控制的实现进行了介绍,包括手动杆误差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以及伺服的数据传输。针对其中的手动跟踪信号处理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在Windows-XP环境下,利用Visual C++环境进行了编程,实现了手动跟踪控制功能。最后本文对ADAS(遥测跟踪接收系统)的调试过程做了介绍,包括计算机仿真阶段,室内测试阶段,室外测试阶段和验收阶段。对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和测试中的重要参数和结果进行了分析。系统实际测试及使用结果表明,自动跟踪系统和手动辅助跟踪系统工作正常,经验收系统各项性能均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二、ATX电源间的差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TX电源间的差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abWindows/CVI的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 |
1.2.1 国外航空测试技术背景 |
1.2.2 国内航空测试技术背景 |
1.2.3 大气数据系统测试平台架构的现状 |
1.2.4 测试数据交换及管理的现状 |
1.2.5 航空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飞机大气数据系统及其测试技术 |
2.1 大气数据系统的分类 |
2.2 大气数据系统的组成 |
2.3 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 |
2.4 测试系统概述 |
2.4.1 测试系统组成 |
2.4.2 计算机化测试系统 |
2.4.3 自动测试系统 |
2.4.4 自动化测试软件技术 |
2.5 虚拟仪器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飞机大气数据系统测试平台设计 |
3.1 设计思想 |
3.1.1 测试方法 |
3.1.2 设计思想 |
3.2 测试平台分析 |
3.2.1 测试平台需求分析 |
3.2.2 测试平台工作流程分析 |
3.3 测试平台的硬件系统 |
3.3.1 硬件系统需求 |
3.3.2 设备选型 |
3.3.3 平台硬件连接 |
3.3.4 硬件系统集成 |
3.4 虚拟仪器系统的软件设计 |
3.5 大气数据系统测试平台的需求分析 |
3.6 软件系统设计 |
3.6.1 软件结构 |
3.6.2 软件开发平台 |
3.7 程序设计 |
3.7.1 用户交互层程序设计 |
3.7.2 硬件驱动层程序设计 |
3.7.3 测试功能层程序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平台的开发与实现 |
4.1 用户交互层功能实现 |
4.1.1 用户交互层界面 |
4.1.2 用户交互层程序 |
4.2 硬件驱动层模块实现 |
4.2.1 硬件设备初始化 |
4.2.2 硬件设备操作驱动 |
4.3 测试功能层模块实现 |
4.3.1 测试产品的选择 |
4.3.2 测试项目及测试点的选择 |
4.3.3 激励信号输出 |
4.3.4 数据采集处理及显示 |
4.3.5 升降速度测试 |
4.3.6 数据记录及保存 |
4.3.7 气密性测试 |
4.3.8 测试流程控制 |
4.3.9 数据浏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平台的测试 |
5.1 测试平台调试 |
5.1.1 软件测试方法 |
5.1.2 测试平台软件测试 |
5.1.3 测试平台软件优化 |
5.2 测试平台检测/校准 |
5.2.1 测试平台校准方法 |
5.2.2 测试平台检测/校准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2)基于功率预测滚动时域全局优化微电网能效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于IEACOP的滚动优化的微电网系统 |
1.1 微电网统拓扑结构 |
1.2 改进的复杂过程全局优化进化算法 (IEACOP) |
1.2.1 多样性初始种群生成策略 |
1.2.2 种群的合并法则 |
1.2.3 种群更新策略和超越策略 |
1.3 基于滚动优化预测控制理论 |
2 风功率和负荷的SVM模型 |
3 基于IEACOP的滚动优化的微网系统能量协调优化 |
3.1 滚动优化下的目标函数实现 |
3.2 约束条件 |
4 算例分析 |
5 结语 |
(3)计及风电与光伏出力不确定性的数据驱动鲁棒最优潮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凸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1.2.2 不确定性优化研究现状 |
1.2.3 含不确定量的电力系统最优潮流研究 |
1.3 现有不确定性优化方法存在的缺陷 |
1.4 本文所做工作 |
第二章 二阶锥规划的鲁棒最优潮流 |
2.1 非线性最优潮流模型 |
2.2 二阶锥规划理论 |
2.2.1 二阶锥规划 |
2.2.2 数学原理 |
2.3 鲁棒优化研究现状 |
2.3.1 鲁棒优化理论 |
2.3.2 鲁棒优化概述 |
2.3.3 鲁棒优化数学描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及风电和负荷不确定性可调鲁棒最优潮流模型 |
3.1 计及可再生能源的非线性确定最优潮流模型 |
3.1.1 目标函数 |
3.1.2 约束条件 |
3.2 二阶锥最优潮流模型 |
3.3 含可再生能源的可调鲁棒最优潮流模型 |
3.3.1 引言 |
3.3.2 不确定性变量可变集合 |
3.3.3 计及风电与光伏的可调鲁棒最优潮流模型 |
3.4 模型求解方法 |
3.5 阶段性结果分析 |
3.5.1 基础数据和假设 |
3.5.2 仿真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及风电和负荷不确定性的数据驱动鲁棒最优潮流模型 |
4.1 引言 |
4.2 数据驱动数学基础 |
4.2.1 先验假设理论 |
4.2.2 数据驱动构造不确定集合原理 |
4.3 数据驱动鲁棒优化 |
4.3.1 数据驱动鲁棒优化模型 |
4.3.2 算法的程序设计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及结果分析 |
5.1 仿真验证过程 |
5.2 数据驱动模型仿真结果 |
5.3 模型比较 |
5.3.1 第一阶段目标函数经济性比较 |
5.3.2 第二阶段安全性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硅基相控阵收发芯片中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控阵技术原理及系统结构 |
2.1 相控阵技术的基本原理 |
2.2 有源相控阵收发系统结构 |
2.3 射频移相收发组件结构 |
2.4 相控阵收发组件及模块的性能分析 |
2.4.1 接收系统的灵敏度与噪声系数 |
2.4.2 收发组件的线性度 |
2.4.3 相位误差和幅度误差 |
2.4.4 其它性能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噪声放大器 |
3.1 HBT器件的噪声类型与噪声因子 |
3.2 X波段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
3.2.1 电路设计 |
3.2.2 版图设计 |
3.2.3 测试结果 |
3.3 5-6 GHz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功率放大器 |
4.1 宽带高效功率放大器 |
4.1.1 J类功率放大器 |
4.1.2 连续型F类功率放大器 |
4.1.3 连续型F-1类功率放大器 |
4.1.4 三种宽带高效功率放大器的对比 |
4.2 基于CMOS工艺的全集成J类功率放大器设计 |
4.2.1 集成化性能损耗分析 |
4.2.2 电路拓扑结构设计 |
4.2.3 测试结果 |
4.3 5-6 GHz全集成J类功率放大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源移相器 |
5.1 X波段无源移相器 |
5.1.1 电路设计 |
5.1.2 测试结果 |
5.2 5-6 GHz无源移相器设计 |
5.2.1 全差分无源移相器拓扑结构 |
5.2.2 45°、22.5°和11.25°移相器设计 |
5.2.3 90 °移相器设计 |
5.2.4 180 °移相器设计 |
5.2.5 5 位移相器系统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相控阵收发组件设计 |
6.1 相控阵收发组件的系统结构设计 |
6.2 射频开关设计 |
6.3 相控阵收发组件后仿真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基于Linux的WFT嵌入式数据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的研究水平 |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项目系统总体设计介绍 |
2.1 系统总体框架 |
2.2 通讯协议 |
2.3 车轮力传感器 |
2.4 项目分立系统介绍 |
2.4.1 数据采集模块 |
2.4.2 数据传输模块 |
2.4.3 WFT 嵌入式数据传输系统 |
2.4.4 道路载荷谱显示系统 |
2.5 道路载荷谱数据处理与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WFT 嵌入式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
3.1 Linux 操作系统 |
3.2 系统硬件介绍 |
3.2.1 框架结构 |
3.2.2 具体设计 |
3.3 系统软件设计 |
3.3.1 设计需求 |
3.3.2 总体框架 |
3.3.3 采集过程控制 |
3.3.4 系统间通讯 |
3.3.5 数据存储 |
3.4 程序随系统启动自运行 |
3.5 实时性与安全性 |
3.6 系统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道路载荷谱显示系统设计 |
4.1 设计需求 |
4.2 软件框架 |
4.3 具体设计 |
4.3.1 数据库使用 |
4.3.2 位图工具栏 |
4.3.3 相关控件使用 |
4.3.4 登陆管理 |
4.3.5 网络通讯 |
4.3.6 文件保存 |
4.3.7 MFC 皮肤加载 |
4.4 汽车道路试验搭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道路载荷谱数据处理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数据预处理 |
5.2.1 拟合函数的选取 |
5.2.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
5.2.3 道路载荷谱数据预处理 |
5.3 数据去噪处理 |
5.3.1 消除噪声的方法比较 |
5.3.2 基于小波分析的降噪 |
5.3.3 道路载荷谱数据去噪处理 |
5.4 路面特征参数的提取 |
5.5 基于特征参数的路面评价与分类 |
5.5.1 模糊聚类算法 |
5.5.2 聚类结果有效性评价 |
5.5.3 改进的模糊聚类算法 |
5.5.4 路面评价与识别 |
5.5.5 算法测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基本要求 |
2.2 系统构成方案 |
2.3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
2.3.1 MATLAB 概述 |
2.3.2 MATLAB/Simulink 介绍 |
2.3.3 MATLAB GUI 介绍 |
2.3.4 M 语言介绍 |
2.4 小结 |
第3章 阶段式电流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分析系统 |
3.1 电流保护的基本原理 |
3.1.1 单侧电源网络相间短路时电流量值特征 |
3.1.2 电流速断保护 |
3.1.3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 |
3.1.4 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
3.1.5 阶段式电流保护的配合及应用 |
3.2 阶段式电流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分析系统构成 |
3.2.1 系统线路故障暂态仿真 |
3.2.2 启动元件 |
3.2.3 算法部分 |
3.2.4 电流比较部分 |
3.2.5 人机交互界面 |
3.3 阶段式电流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实例 |
3.3.1 两相短路故障仿真 |
3.3.2 三相短路故障仿真 |
3.4 小结 |
第4章 距离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分析系统 |
4.1 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与构成 |
4.1.1 距离保护的概念 |
4.1.2 距离保护的时限特性 |
4.2 距离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分析系统构成 |
4.2.1 系统线路故障暂态仿真 |
4.2.2 启动元件 |
4.2.3 故障选相元件 |
4.2.4 算法部分 |
4.2.5 阻抗计算和比较部分 |
4.2.6 人机交互界面 |
4.3 距离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实例 |
4.3.1 单相接地故障仿真 |
4.3.2 相间短路故障仿真 |
4.4 距离保护动作行为影响因素仿真 |
4.4.1 负荷电流对距离保护的影响 |
4.4.2 过渡电阻对距离保护的影响 |
4.4.3 系统振荡对距离保护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分析系统 |
5.1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原理 |
5.1.1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的工作原理 |
5.1.2 输电线路纵联电流差动保护特性分析 |
5.2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分析系统构成 |
5.2.1 系统线路故障暂态仿真 |
5.2.2 启动元件 |
5.2.3 算法部分 |
5.2.4 故障选相元件 |
5.2.5 差动继电器模块 |
5.2.6 人机交互界面 |
5.3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实例 |
5.3.1 单相接地故障仿真 |
5.3.2 三相短路故障仿真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基于ucLinux的车载视频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平台的选与确定 |
2.1 一般系统平台的选择 |
2.1.1 嵌入式处理器分类 |
2.1.2 嵌入式处理器选择原则 |
2.1.3 微内核结构选择 |
2.2 嵌入式车载视频系统平台选择 |
2.2.1 本系统硬件平台的选定 |
2.2.2 本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 |
2.3 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车载视频系统总体设计 |
3.1 引言 |
3.2 音视频标准简介 |
3.2.1 视频标准简介 |
3.2.2 音频标准简介 |
3.3 嵌入式车载视频系统总体设计 |
3.3.1 嵌入式车载视频系统总体方案硬件设计 |
3.3.2 嵌入式车载视频系统软件设计 |
3.4 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车载视频系统具体硬件设计 |
4.1 主板PCM-6351 简介 |
4.2 DDR SDRAM 的选配设计 |
4.3 移动硬盘的选配设计 |
4.4 车载显示器的选配设计 |
4.5 电源单元的选配设计 |
4.5.1 SWD-DC12VBPC 功能特点 |
4.5.2 SWD-DC12VBPC 主要电气技术参数 |
4.5.3 SWD-DC12VBPC 的操作原理说明 |
4.5.4 电池管理和其它 |
4.6 机箱的选配设计 |
4.7 小结 |
第五章 嵌入式车载视频系统详细设计 |
5.1 系统的平台构建 |
5.1.1 X 的移植 |
5.1.2 窗口管理器的移植 |
5.1.3 GTK 图形库的移植 |
5.1.4 国际化平台设计 |
5.2 播放器的详细设计 |
5.2.1 播放器软件功能模块划分 |
5.2.2 播放器功能说明 |
5.2.3 播放器软件架构 |
5.2.4 播放器模块设计 |
5.2.5 播放器线程设计 |
5.2.6 播放器软件的优化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9)遥测跟踪信号处理硬件平台设计及位同步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
1.2 课题背景 |
1.3 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遥测自跟踪系统总体 |
2.1 遥测自跟踪系统介绍 |
2.2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1 系统组成 |
2.2.2 工作原理 |
2.3 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三章 信号处理硬件平台的设计 |
3.1 设计目的 |
3.2 信号处理平台与外部设备接口 |
3.3 信号处理硬件平台的实现 |
3.3.1 数据采集设备 |
3.3.2 IPC5372-2 开关量输入卡 |
3.3.3 信号处理机 |
3.3.4 自检信号发生电路 |
3.4 系统整体调试 |
第四章 位同步原理 |
4.1 同步的概念 |
4.2 位同步的方法 |
4.2.1 插入导频法 |
4.2.2 直接法 |
4.3 位同步的性能指标 |
4.3.1 相位误差θe |
4.3.2 同步建立时间t_s |
4.3.3 同步保持时间t_c |
4.3.4 同步带宽Δfs |
第五章 锁相环法位同步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
5.1 数字锁相法 |
5.1.1 微分整流鉴相器 |
5.1.2 同相正交积分鉴相器 |
5.1.3 其他锁相环法 |
5.2 硬件与软件开发工具 |
5.3 数字锁相环法位同步模块设计 |
5.3.1 通用子模块 |
5.3.2 微分整流型模块设计 |
5.3.3 同相正交积分型模块设计 |
5.4 位同步模块的FPGA 实现与仿真验证 |
5.4.1 微分整流型数字锁相环位同步的仿真验证 |
5.4.2 同相正交积分型数字锁相环位同步仿真验证 |
5.4.3 性能分析 |
第六章 PCI 总线从模式接口模块设计与实现 |
6.1 PCI 局部总线简介 |
6.1.1 PCI 总线结构 |
6.1.2 PCI 总线信号 |
6.1.3 PCI 总线操作 |
6.2 PCI 从模式接口总体设计 |
6.2.1 功能描述 |
6.2.2 接口定义 |
6.2.3 结构设计 |
6.3 PCI 从模式接口各功能子模块实现 |
6.3.1 配置空间读写子模块实现 |
6.3.2 基地址校验子模块实现 |
6.3.3 奇偶校验子模块实现 |
6.3.4 等待与重试计数子模块实现 |
6.3.5 读写交易状态机子模块实现 |
6.4 从设备逻辑控制模块实现 |
6.4.1 逻辑接口子模块实现 |
6.4.2 写存储器控制子模块实现 |
6.4.3 读存储器控制子模块实现 |
6.5 仿真测试 |
6.5.1 仿真方法 |
6.5.2 仿真结果 |
6.5.3 仿真结论 |
第七章 基于PCI 接口的位同步器板卡的设计与实现 |
7.1 测试卡的设计 |
7.1.1 功能要求 |
7.1.2 系统设计 |
7.1.3 系统结构 |
7.2 硬件实现 |
7.2.1 各组成部分及器件的选用 |
7.2.2 板卡的注意事项 |
7.2.3 PCB 硬件实现 |
7.3 板卡的测试 |
7.3.1 测试方法 |
7.3.2 测试结果 |
7.3.3 测试结论 |
第八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单脉冲单通道的跟踪数据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及意义 |
1.2 课题背景 |
1.3 本人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单通道单脉冲(SCM)跟踪体系的原理和应用 |
2.1 单通道单脉冲(SCM)跟踪体系概述和特点 |
2.2 单脉冲雷达介绍 |
2.3 单通道原理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DAS(遥测跟踪接收系统)系统 |
3.1 ADAS(遥测跟踪接收系统)系统总体 |
3.2 ADAS 系统单脉冲单通道技术实现 |
3.3 ADAS(遥测跟踪接收系统)跟踪数据处理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脉冲单通道(SCM)自动跟踪数据处理系统 |
4.1 自动跟踪控制系统 |
4.2 自动跟踪数据处理系统简介 |
4.3 ADAS(遥测跟踪接收系统)误差信号的采集 |
4.4 天线真实方位俯仰信号采集 |
4.5 自动跟踪数据的处理 |
4.6 ADAS(遥测跟踪接收系统)伺服系统的自动跟踪送据发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手动跟踪数据处理系统 |
5.1 手动跟踪数据处理系统简介 |
5.2 手动误差信号的采集 |
5.3 天线真实方位和俯仰位置采集 |
5.4 手动跟踪数据处理 |
5.5 ADAS(遥测跟踪接收系统)伺服系统的手动跟踪数据发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ADAS(遥测跟踪接收系统)跟踪系统的调试及结果分析 |
6.1 第一阶段计算机仿真 |
6.2 第二阶段室内调试 |
6.3 第三阶段外场测试 |
6.4 第四阶段验收测试 |
6.5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论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ATX电源间的差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abWindows/CVI的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D]. 夏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19(12)
- [2]基于功率预测滚动时域全局优化微电网能效控制[J]. 李万军,李茜,罗珊娜,胡长斌.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19(02)
- [3]计及风电与光伏出力不确定性的数据驱动鲁棒最优潮流研究[D]. 曹益奇. 广西大学, 2018(12)
- [4]硅基相控阵收发芯片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 董叶梓. 天津大学, 2017(01)
- [5]基于Linux的WFT嵌入式数据传输系统设计[D]. 李晶晶. 江苏科技大学, 2013(08)
- [6]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动作行为仿真分析系统[D]. 邓琳. 湖南大学, 2012(02)
- [7]基于ucLinux的车载视频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汤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1)
- [8]购机防忽悠 教你用好手中的评测软件[J]. 特别的特别,WY. 电脑爱好者, 2006(12)
- [9]遥测跟踪信号处理硬件平台设计及位同步器的设计与实现[D]. 李剑.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10]基于单脉冲单通道的跟踪数据处理[D]. 王海.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