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YC6105QC柴油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玲[1](2020)在《柴油机连杆组件的功用与维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柴油机的维修质量,提高连杆组件的检修装配质量,重点阐述了柴油机连杆组件的功用和结构特点,以及维修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领。
侯敏杰,邓向东,白相平,杨文霞[2](2017)在《柴油机喷油器检修》文中指出农机具使用与维护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规范标准的农机具使用保养维护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以柴油机喷油器维护为例。说明延长机具使用寿命,提高机具使用效率是提高农产品性价比重要途径之一。
付阳[3](2017)在《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复合故障机理及行为建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故障机理的已有研究中,往往认为耗损故障(退化失效)和突发故障(突发失效)属于不同阶段的故障类型,研究时常单独考虑。但在许多产品的实际应用中,这两种类型的故障很可能会同时出现,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耦合或竞争的关系,最后导致的不是单独的耗损故障或者突发故障,而是由两者经过复杂耦合或竞争之后的复合故障(竞争失效)。有鉴于此,本文以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机械系统复合故障机理及行为建模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了基于关键部件转换法的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可靠性分析。通过对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进行故障统计分析、耐久性试验分析及FMECA分析,得到燃油供给系统的关键部件喷油器,从而将对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可靠性评估转化为对喷油器的可靠性评估。(2)提出了基于平均秩次法的喷油器突发失效可靠性分析方法。针对系统中其子系统的可靠性建模问题,考虑到系统任意部件发生突发失效引起其余部件截尾的影响,提出利用平均秩次法对失效序号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子系统可靠性模型的方法,解决了突发失效数据与多重截尾数据并存的产品可靠性建模问题。(3)提出了基于TOPSIS模型选择的喷油器退化可靠性分析方法。针对目前基于退化轨迹模型的退化数据分析过程中对轨迹模型的选择较为主观的问题,通过借用TOPSIS法改进原有的退化轨迹法,避免了因主观假设模型不准确而导致可靠性评估发生错误的风险,从而解决了在退化分析过程中退化模型不确定这一科学问题。同时,编写相应的Matlab计算程序,实现了上述分析方法。(4)构建了基于竞争失效的喷油器可靠性评估模型。当突发失效和退化失效这两类失效模式相互独立时,产品的竞争失效模型与串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类似;当突发失效和退化失效相关时,提出从退化量的角度去分析突发失效的发生概率从而得到竞争失效产品可靠性模型的方法。相应地,给出了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张全新[4](2017)在《考虑共因失效的柴油机冷却系统可靠性分析》文中指出共因失效是导致机械系统部件失效相关的重要原因之一,会增大系统各失效模式的联合失效概率,降低冗余系统可靠度。进行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计算时,若只考虑系统各部分失效是相互独立的,则会导致误差过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对柴油机系统而言,由于其结构部件的复杂性以及工作过程的关联性,共因失效对柴油机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此外,由于柴油机系统存在多状态和多阶段问题,共因失效会在其基础上产生叠加效应,致使共因失效对柴油机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进一步加大。本文以柴油机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贝叶斯网络、UPM分析法、共因失效参数模型和二元决策图等方法对柴油机冷却系统的共因失效问题进行分析,以评估共因失效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可为系统的设计、故障诊断与维护等提供理论支持。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共因失效分析方法研究。在对共因失效的基本概念以及共因失效系统的分析过程介绍的基础上,对共因失效的数据分析模型和处理步骤进行相应的分析,枚举分析了共因失效分析过程中所涉及的参数模型,为后续共因失效问题的研究做准备。(2)柴油机冷却系统共因失效问题的分析。对某型号柴油机冷却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绘制系统的结构原理图;对主要部件进行了故障模式分析,并对冷却系统进行了故障树分析。针对冷却系统所存在的共因失效问题,依据共因失效分析流程,通过?因子模型对共因失效概率进行量化表示,应用UPM共因失效分析方法对?因子值进行更为准确的估计。(3)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多状态共因失效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构建柴油机冷却系统多状态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引入?-因子模型对机械系统的共因失效进行量化表示。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对系统的共因失效问题进行清楚地表达,不需要计算最小割集,也不需要复杂的数学表达式来表示系统的不可靠度,适用于复杂机械系统共因失效的研究。(4)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元决策图的多阶段共因失效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利用二元决策图对多阶段任务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可有效处理部件间的阶段依赖关系;通过引入传播失效概率,对系统的共因失效进行量化表示,得到整个共因任务系统的二元决策图。根据系统二元决策图算法得到系统可靠性函数表达式,对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
沈哲明[5](2011)在《柴油机气门间隙调整位置鉴别新方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柴油机气门间隙是气门热膨胀而预留的补偿间隙,其定义是气门关闭时,摇臂长臂端(撞头)与气门杆身尾端(顶头)之间的间隙,实际上为气门组与气门传动组之间的间隙。其功用是保证汽缸密封、配
陶圣年,汪立勤,童思艺[6](2011)在《论连续式退火炉自动生产线先进性》文中指出连续式退火炉自动生产线,采用U形结构,利用铸件余热,提高热能利用率,炉内温差小,铸件受热、冷却均匀,确保退火工艺稳定,产品质量优越,并结合多项先进技术,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
曲世金[7](2010)在《YC6108Q曲轴双面磨削自动化磨床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本文“YC6108Q曲轴双面磨削自动化磨床的设计与开发”,是受文登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制定针对曲轴双面磨削自动化磨床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完成自动化磨床整体设计的应用项目。本课题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察调研基础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综合运用机械设计、电控、机电一体化等多种理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不仅满足机械设计的基本功能要求,而且充分将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理念应用其中,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充分体现新时代条件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同时,该课题研究成果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加工状况,提出曲轴双面磨削自动化磨床的整体设计方案。其次,基于自动化磨床整体设计方案,分别完成刀具磨削工作系统的设计、工件进给系统的设计、夹具系统的设计以及电动机的选择。本文根据磨削及机械设计原理,结合机电一体化知识,着重对上述三个系统功能模块开展创新性设计,按照三个系统功能模块的结构设计原理,对曲轴双面磨削自动化磨床的三个系统功能模块进行分析设计依据、论证设计方案、阐述设计过程;根据各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原理、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部件的选择和参数的设定,例如步进电机,既要满足机械设计要求,又要方便电气设计时进行控制。再次,基于Pro/Engineer设计软件完成自动化磨床在三维环境下,刀具磨削工作系统、工件进给系统、夹具系统的三维建模设计和自动化磨床整体虚拟装配。最后,对曲轴双面磨削自动化磨床的整体设计进行深一步的说明,指出该自动化磨床具备一定的加工通用性,可以通过系统软件升级来完成YC6108Q型号曲轴的改进型或相近型及不同型号曲轴的磨削加工任务。
陶圣年,汪立勤,童思艺[8](2009)在《连续式退火炉自动生产线先进性》文中研究说明连续式退火炉自动生产线,采用U形结构,利用铸件余热,提高热能利用率,炉内温差小,铸件受热、冷却均匀,确保退火工艺稳定,产品质量优越,并结合多项先进技术,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
靳红蕾[9](2009)在《基于可装配性分析的塑料进气歧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塑料进气歧管重量轻,材料和制造成本低,内壁光滑,可以减少空气流动阻力,提升发动机性能,改善经济性和排放。目前,汽油机塑料进气歧管的设计技术上已经成熟,国内已经可以自主研发并进行大批量生产,而柴油机塑料进气歧管的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塑料代替金属作为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的材料,是进气歧管发展的趋势所在。然而在进气歧管的设计开发过程中,装配性的研究是研发过程中经常被忽略的问题。本文将可装性设计思想贯穿于塑料进气歧管设计的始终,主要通过可装配性设计评价,研究分析塑料进气歧管的可装配性。首先对发动机及其进气歧管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分析。其次分别从发动机的装配、进气歧管与发动机的装配、进气歧管附件的装配和进气歧管的维修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发动机进气歧管的装配工艺及装配难点。再次从附属零部件、装配顺序、人机工程三方面探索并总结了评价发动机进气歧管装配性好坏的标准和原则,重点从人机工程方面对发动机进气歧管的装配进行了研究。最后,将其应用到现代D483-TC柴油机塑料进气歧管设计研发的过程中去,依据评价标准和原则对快速成型样件的装配性进行实地检验并给出设计改进建议。弥补由于装配方面的设计不足而造成的成本及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使设计开发的柴油机塑料进气歧管在装配性上是良好的。本文采用并行工程下的可装配性设计方法,探索了塑料进气歧管装配性的评价原则。其有利于提高设计效率、提高装配操作的人性化,降低开发成本。为柴油机塑料进气歧管的研发提供指导,有利于加快国内柴油机塑料进气歧管的研发及推广。
周晓丽[10](2006)在《汽车连杆热处理及缺陷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吉林大学超塑性与塑性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汽车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的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导师所提出的“科、教、产”一体化的思路进行工作的。科是指科学研究;教是指人才培养;产是指面向经济建设,要对生产力的发展有所贡献。本论文是以我的导师宋玉泉教授的专利“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的工艺和装置”为依据,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汽车连杆热处理及缺陷分析”。连杆多为中碳钢或合金钢锻件,多为调质件,即钢件需要经过淬火、高温回火处理,而热处理过程中会有许多缺陷如淬裂、变形等等,且形成的缺陷避免和控制起来很难,所以调质钢连杆热处理过程既消耗人力、物力,又增高了制造成本,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且有时还需要使用价格较高的合金钢制造。非调质钢是伴随国际上能源短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节能钢,用以代替传统的淬火回火[调质]热处理的碳素钢或合金结构钢。由于取消了淬火回火工序,与调质钢相比具有简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材料利用率,改善零件质量,降低能耗和制造成本的优点,因此调质钢连杆会逐渐被非调质钢连杆所代替。
二、YC6105QC柴油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YC6105QC柴油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柴油机连杆组件的功用与维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连杆组件的功用及结构特点 |
1.1 连杆 |
1.2 连杆螺栓 |
1.3 连杆轴承 |
1.4 连杆衬套 |
2 维修中要注意的事项 |
(2)柴油机喷油器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1喷油器性能检查 |
1.1从柴油机上拆卸喷油器总程 |
1.2 |
1.3喷油器总成的检验 |
1.3.1密封性检验。 |
1.3.2喷油压力检查。 |
1.3.3雾化检查。 |
2喷油器的分解检修 |
2.1喷油器的分解 |
2.2喷油器的清洗与检查 |
3就车检查喷油器 |
(3)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复合故障机理及行为建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及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
1.2 复合故障行为建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基于失效时间数据的可靠性建模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性能退化数据的可靠性建模研究现状 |
1.2.3 基于竞争失效的可靠性建模研究现状 |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关键部件的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可靠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失效分析 |
2.2.1 燃油供给系统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2 燃油供给系统故障统计分析 |
2.2.3 燃油供给系统耐久性试验分析 |
2.2.4 燃油供给系统FMECA |
2.2.5 燃油供给系统的关键部件 |
2.3 关键部件喷油器失效分析 |
2.3.1 喷油器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2.3.2 喷油器故障统计分析 |
2.3.3 喷油器主要故障模式和失效机理分析 |
2.4 多故障模式的喷油器可靠性分析 |
2.4.1 故障及其分类 |
2.4.2 复合故障 |
2.4.3 基于复合故障的喷油器可靠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平均秩次法的喷油器突发失效可靠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基于突发失效的可靠性建模 |
3.2.1 术语和定义 |
3.2.2 失效概率模型 |
3.3 故障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3.3.1 故障数据的收集及分类 |
3.3.2 样本的经验分布函数 |
3.3.3 经验分布函数的计算 |
3.3.4 随机截尾下基于平均秩次法的计算 |
3.4 分布模型的确定与求解 |
3.4.1 概率图的最小二乘拟合 |
3.4.2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
3.5 实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TOPSIS模型选择的喷油器退化可靠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退化失效基本理论 |
4.2.1 退化失效寿命变量的定义 |
4.2.2 退化数据的结构 |
4.3 退化轨迹模型及选择 |
4.3.1 退化轨迹模型 |
4.3.2 基于TOPSIS法的模型选择 |
4.4 基于退化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
4.4.1 分析方法及步骤 |
4.4.2 程序设计 |
4.5 实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竞争失效的喷油器可靠性评估 |
5.1 引言 |
5.2 竞争失效建模 |
5.2.1 一般模型 |
5.2.2 与退化量无关的竞争失效模型 |
5.2.3 与退化量有关的竞争失效模型 |
5.3 模型参数求解 |
5.3.1 求解退化失效模型参数 |
5.3.2 判断突发失效是否与退化量有关 |
5.3.3 求解突发失效模型参数 |
5.4 实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在学期间主持及参与的项目 |
(4)考虑共因失效的柴油机冷却系统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可靠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共因失效研究现状 |
1.2.2 多状态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3 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4 柴油机可靠性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来源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共因失效问题分析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共因失效的基本概念 |
2.3 共因失效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过程 |
2.4 共因失效数据分析 |
2.4.1 共因失效数据分析步骤 |
2.4.2 共因失效数据分析模型 |
2.5 共因失效参数模型 |
2.5.1 共因失效参数模型 |
2.5.2 共因失效参数模型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柴油机冷却系统及其共因失效分析 |
3.1 引言 |
3.2 柴油机冷却系统 |
3.3 柴油机冷却系统以及主要部件故障模式分析 |
3.3.1 柴油冷却系统可靠性试验分析 |
3.3.2 节温器失效形式分析 |
3.3.3 水泵失效形式分析 |
3.3.4 风扇失效形式分析 |
3.3.5 散热器失效形式分析 |
3.4 柴油机冷却系统共因失效分析 |
3.4.1 冷却系统故障树分析 |
3.4.2 分析确定共因部件组 |
3.4.3 添加共因失效基本事件 |
3.4.4 筛选分析 |
3.4.5 UPM共因失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N多状态共因失效系统可靠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多状态系统 |
4.3 贝叶斯网络 |
4.4 基于BN的多态共因失效系统可靠性模型 |
4.4.1 考虑共因失效的多态串联系统 |
4.4.2 考虑共因失效的多态并联系统 |
4.4.3 考虑共因失效的多态串-并联系统 |
4.5 多状态共因失效系统可靠性分析 |
4.6 实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DD的多阶段任务共因失效系统可靠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多阶段任务系统 |
5.3 二元决策图 |
5.3.1 BDD概念 |
5.3.2 BDD的基本运算 |
5.3.3 BDD排序 |
5.4 BDD转化 |
5.4.1 单阶段任务系统BDD的生成 |
5.4.2 多阶段任务系统BDD的生成 |
5.5 多阶段共因失效系统可靠性分析 |
5.6 实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在学期间主持及参与的项目 |
(5)柴油机气门间隙调整位置鉴别新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气门间隙调整的位置表示 |
1. 基本原理 |
2. 位置表示 |
二、气门位置鉴别的分类方式 |
1. 气门位置鉴别的常用方式 (表4) |
2. 气门位置鉴别的新颖方式 (表5) |
三、气门位置鉴别方式的配套选用 |
1. 鉴别方式的综合分类 (表6) |
2. 鉴别方式的实战选用 (表7) : |
四、气门间隙调整的实例论证 |
1. 玉柴YC6105QC万公里保养 (表8) |
2. 康明斯6BTA大修 (表9) |
五、结束语 |
(7)YC6108Q曲轴双面磨削自动化磨床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来源 |
1.2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曲轴磨削加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 |
2 YC6108Q 曲轴 |
2.1 概述 |
2.2 YC6108Q 曲轴 |
2.3 曲轴的加工工艺 |
2.4 曲轴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
2.4.1 铸造技术 |
2.4.2 锻造技术 |
2.4.3 机械加工技术 |
2.4.4 热处理技术和表面强化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整体设计方案 |
3.1 概述 |
3.2 设计方案 |
3.2.1 建立磨床工作坐标系 |
3.2.2 三大模块的设计 |
3.2.3 异步电动机的放置 |
3.3 本章小结 |
4 刀具磨削工作系统设计 |
4.1 概述 |
4.2 Z 向伺服传动机构的设计 |
4.2.1 减速齿轮副的设计 |
4.2.2 丝杠螺旋副(螺旋传动)的设计 |
4.2.3 步进电动机的选择 |
4.3 带传动机构的设计 |
4.3.1 驱动砂轮电动机的选择 |
4.3.2 V 带的设计 |
4.4 其他部件的设计 |
4.4.1 轴承的设计 |
4.4.2 砂轮的设计 |
4.4.3 摆架和辅助支撑的设计 |
4.4.4 联轴器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工件进给系统设计 |
5.1 概述 |
5.2 Y 向进给传动机构的设计 |
5.2.1 丝杠螺旋副的设计 |
5.2.2 导轨的设计 |
5.3 X 向进给传动机构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夹具系统设计 |
6.1 概述 |
6.1.1 夹具的现状及发展 |
6.1.2 机床夹具的设计要求 |
6.2 夹具系统设计 |
6.2.1 YC6108Q 曲轴尺寸分析 |
6.2.2 确定工件夹具系统的设计方案 |
6.2.3 工件夹具系统设计方案的工作原理 |
6.2.4 V 型块的设计 |
6.2.5 偏心轮机构的设计 |
6.2.6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设计 |
6.2.7 凸轮机构的设计 |
6.2.8 夹紧机构—机械手的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7 自动化磨床整体设计 |
8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可装配性分析的塑料进气歧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塑料进气歧管的发展状况 |
1.3 基于可装配性分析的设计思想及其发展状况 |
1.4 本文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可装配性设计分析 |
2.1 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的结构功能 |
2.2 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的安装工艺 |
2.3 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的装配难点分析 |
2.4 面向并行工程可装配性分析的柴油机塑料进气歧管设计思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可装配性设计的评价原则 |
3.1 零部件级可装配性评价原则 |
3.2 装配顺序级可装配性评价原则 |
3.3 人机工程级可装配性评价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动机进气歧管装配性的分析与改进 |
4.1 进气歧管安装工艺分析 |
4.2 进气歧管装配位置分析 |
4.3 进气歧管装配干涉及操作空间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D483-TC柴油机塑料进气歧管可装配性设计评价 |
5.1 现代D483-TC柴油机塑料进气歧管设计开发流程 |
5.2 现代D483-TC柴油机塑料进气歧管可装配性设计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今后工作建议 |
6.1 全文总结 |
6.2 今后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汽车连杆热处理及缺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汽车连杆分类和结构 |
1.2.1 汽车连杆分类 |
1.2.2 汽车连杆主要结构 |
1.3 连杆材料选用 |
1.3.1 铸造连杆 |
1.3.2 钢坯模锻连杆 |
1.3.3 粉末冶金连杆 |
1.3.4 钛合金连杆 |
1.3.5 复合材料连杆 |
1.4 国内发动机连杆现状 |
1.5 国外发动机连杆现状 |
1.5.1 铸造连杆 |
1.5.2 模锻连杆 |
1.5.3 复合材料连杆 |
1.6 连杆的热处理 |
1.6.1 模锻连杆常用材料 |
1.6.2 连杆的热处理工艺 |
1.7 选题的依据、目的、内容 |
1.7.1 选题的依据 |
1.7.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7.3 论文的组织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调质钢连杆热处理的缺陷分析 |
2.1 调质钢及热处理发展 |
2.1.1 调质钢 |
2.1.2 先进热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
2.2 调质钢连杆锻造的热处理工艺 |
2.2.1 调质钢连杆锻造的热处理工艺的重要性 |
2.2.2 调质钢连杆锻造与热处理工艺的联接方式 |
2.2.3 锻造余热淬火与回火 |
2.3 调质钢连杆热处理的缺陷分析 |
2.3.1 调质处理过程中影响连杆综合力学性能的因素 |
2.3.2 调质钢连杆的调质热处理存在的缺陷 |
第三章 非调质钢连杆 |
3.1 微合金非调质钢 |
3.1.1 微合金非调质钢的历史背景 |
3.1.2 微合金非调质钢的化学成分与组织 |
3.2 微合金非调质钢汽车连杆 |
3.2.1 微合金非调质钢连杆的研究现状 |
3.2.2 微合金非调质钢汽车连杆的发展 |
3.2.3 开发微合金非调质钢连杆的技术经济优势 |
3.2.4 微合金非调质钢连杆的应用情况 |
3.2.5 非调质钢连杆与调质钢连杆使用性能比较 |
3.3 锻造微合金化非调质钢连杆的工艺设计 |
3.3.1 非调质钢的强化因素 |
3.3.2 控扎-控冷工艺 |
3.3.3 控锻-控冷技术的开发应用 |
第四章 无损检测技术与金相分析 |
4.1 无损检测概述 |
4.1.1 无损检测的定义和意义 |
4.1.2 应用最广泛的无损检测方法 |
4.1.3 无损检测技术的特点 |
4.2 无损检测在连杆缺陷检验中的应用 |
4.2.1 连杆磁粉探伤 |
4.2.2 连杆超声波探伤 |
4.2.3 连杆硬度电磁无损检测 |
4.2.4 无损检测小结 |
4.3 金相分析 |
4.3.1 金相试样的制备 |
4.3.2 光学显微镜分析方法 |
4.4 连杆锻件的质量检验及显微组织要求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YC6105QC柴油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柴油机连杆组件的功用与维修技术[J]. 王春玲.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0(12)
- [2]柴油机喷油器检修[J]. 侯敏杰,邓向东,白相平,杨文霞.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7(03)
- [3]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复合故障机理及行为建模分析[D]. 付阳. 江西理工大学, 2017(01)
- [4]考虑共因失效的柴油机冷却系统可靠性分析[D]. 张全新. 江西理工大学, 2017(01)
- [5]柴油机气门间隙调整位置鉴别新方式[J]. 沈哲明. 职业, 2011(36)
- [6]论连续式退火炉自动生产线先进性[A]. 陶圣年,汪立勤,童思艺. 中国铸造行业第五届高层论坛论文集, 2011
- [7]YC6108Q曲轴双面磨削自动化磨床的设计与开发[D]. 曲世金. 烟台大学, 2010(02)
- [8]连续式退火炉自动生产线先进性[A]. 陶圣年,汪立勤,童思艺. 中国铸造行业第四届高层论坛论文集, 2009
- [9]基于可装配性分析的塑料进气歧管设计研究[D]. 靳红蕾. 天津大学, 2009(S2)
- [10]汽车连杆热处理及缺陷分析[D]. 周晓丽. 吉林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