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验医学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井杰,王蓓蕾,刘善荣[1](2021)在《可解释人工智能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可解释人工智能(XAI)是基于人工智能(AI)原则构建的可被用户理解和信任的AI系统,在检验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立足于检验医学的研究现状,结合XAI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实现方法,重点阐述基于知识图谱的XAI技术在检验医学领域的研究思路,并展望检验XAI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前景,及其研发面临的挑战和应用局限性。
井杰[2](2021)在《知识和数据双驱动的检验人工智能疾病诊断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越来越多模拟医生诊断能力的医疗AI被开发,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然而,目前医疗AI系统在现实世界中的临床应用尚未普及。迄今为止,AI一共经历了两代发展。第一代AI是基于知识驱动AI模型,旨在模仿人类专家的推理和决策能力,其显着优点是输出结果具有可解释性。主要缺点是处理大数据时耗时耗力且计算成本高昂。第二代AI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数据驱动AI模型。该类模型可从大量案例中自动提取规则,而无需专家知识的指导。其优点是具有大数据处理优势,可自动搜索和处理大量变量,从而可靠地对结果进行分类和预测。但输出结果缺乏可解释性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近几年AI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第三代AI,大体说来,是通过结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方法的优势,构建更强大、兼具可解释性和鲁棒性的AI系统,推动AI的创新应用。检验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决策所需信息70%来自检验。检验项目涵盖临床化学、毒理学、血液学、免疫学以及微生物学等在内的数千项指标,为临床医生提供大量客观数据以支持临床决策。众所周知,糖尿病、癌症、内分泌、感染性以及遗传性疾病在内的大量常见病都需实验室检查确诊或协助确诊。然而,目前临床专科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临床医生只熟悉自己专科常用的检验项目,很容易忽视超出其专科知识范围的关键结果和重要参数。此外,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检验项目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在疾病诊疗过程中,面临多个检验项目指标异常时,很难从异常检验数据中综合提取其对应的医学信息。由于疾病影响着机体的整体状态,许多异常检验数据之间隐藏着疾病的关键信息或重要趋势。然而,当众多检验指标发生异常时,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很容易忽视其内在关系,从而造成疾病的漏诊或误诊。尽管综合分析检验数据的相互关联对临床病情判断具有深远意义,但这一过程涉及了复杂的逻辑推理和计算,给人脑分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通过AI技术开发基于实验室检查的可解释检验AI工具以挖掘检验数据中的隐藏价值,为提高实验室诊断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运用知识图谱和ML算法对大量实验室检查数据和实验诊断数据进行训练和分析,建立一个由知识和数据双驱动的,兼具鲁棒性和可解释性的检验AI系统,其核心功能是准确诊断疾病并提供合理的解释。同时,开发集检验数据标准化、智能检验报告解读和智能疾病推荐为一体的多功能智慧检验平台,以便于检验AI系统运用于临床实践。研究方法: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所述:1.构建检验知识图谱。检验知识图谱的构建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构建、知识图谱应用和知识补充四个方面。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集成、特征标准化和特征变换。3.数据收集、研究人群和研究设计。以2020年1月1日为时间节点,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所有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合格参与者被分为回顾性队列和前瞻性队列。其中,回顾性队列以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用于训练和构建检验AI系统。前瞻性测试队列用于测试检验AI系统的疾病诊断性能。4.构建多标签疾病诊断系统。模拟医生对疾病诊断推理的全过程,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不同器官系统的疾病诊断体系。首先,将诊断分为不同器官系统诊断。然后,每个器官系统内又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疾病诊断。5.构建检验AI系统。采用了LR、XGBoost以及ANN三种ML算法分别构建三种检验AI系统数据驱动模型。基于检验知识图谱的知识驱动模型和基于ML算法的数据驱动模型的集成呈现了知识和数据双驱动检验AI系统的形式与内容。6.检验AI系统的网页应用与图形化展示。开发智慧检验平台,核心组件主要包括检验医师智能助手、临床检验数据中台、检验AI运行监测以及检验大数据看板在内的四大模块。7.数据分析。模型诊断效能的评价使用召回率(Recall)和平均精度均值(m AP)指标。研究结果:1.基线特征。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间,所有门诊和住院患者共730,113名合格参与者被纳入临床研究。其中,训练集509,841人,验证集235,074人,测试队列69,101人。2.数据驱动模型。基于LR算法模型的检验AI系统预测疾病准确性(m AP=87.53%)要略优于ANN(m AP=86.83%),强于XGBoost(m AP=84.41%)。因此,本研究选择LR算法构建检验AI系统的数据驱动模型。3.知识和数据双驱动检验AI系统的构建。检验AI系统由两个核心模型组成,即基于检验知识图谱的知识驱动AI模型和基于LR算法的数据驱动AI模型。本研究共建立了4,147种知识驱动AI模型和168种疾病的数据驱动AI模型。4.检验AI系统的工作思路。检验AI系统存在四种通用类型诊断模式。模式1被称为“金标准”诊断的知识驱动AI诊断模式;模式2被称为“分类诊断”的叠加知识驱动AI诊断模式;模式3被称为“鉴别诊断”的“知识+数据”双驱动AI诊断模式;模式4被称为“以临床特征驱动诊断”的“知识+数据”双驱动AI诊断模式。5.检验AI系统对多系统多疾病的诊断性能评价。检验AI系统在各个诊断层次水平都实现了高水平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预测10种器官系统时,m AP值为95.19%,Recall值为100.00%;预测10种具体疾病时,m AP值为96.01%,Recall值为78.90%。6.检验AI系统的临床应用。检验医师智能助手展示基于患者检验数据的模型算法诊断推荐并附有疾病的诊断解释。临床检验数据中台用于实现检验数据的结构化、标准化以及归一化。检验AI运行监测可记录和展示检验AI系统的预测结果。检验大数据看板展示检验AI系统的运行状态等情况。结论:在本研究中,基于知识和数据双驱动的检验AI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综合分析2,071种检验指标,完成对包含感染、呼吸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等在内10种器官系统疾病和441种具体疾病诊断的多元关系推理,且所有推理过程具备良好的可解释性。预测10种器官系统和10种具体疾病诊断时漏诊极少且准确性高。检验AI系统良好的疾病诊断性能有助于辅助临床医生进行诊疗决策;对复杂及疑难疾病的早期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曾俊祥,潘秀军,沈立松[3](2020)在《检验医学与人工智能的现状与未来》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人工智能迅速崛起, 成为各个领域争相发展的焦点, 其在检验医学的应用也是必然趋势, 但如何把握这个历史机遇, 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如何让人工智能真正落入实地, 实现在医学实验室的实用化、产业化, 这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人工智能在检验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入手, 重点关注的是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检验医学在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还要迎接某些挑战。
谭淼[4](2020)在《P公司体外诊断试剂西部区域市场的营销策略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公司是一家创立于1937年的历史悠久的技术型公司,作为现代化学分析手段的鼻祖,在世界分析仪器市场和体外诊断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但近五年来,体外诊断部门西部区域市场份额逐年缩水,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困境。作为一个已颇具口碑和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老牌外资企业,如何在目前新医改的政策变化下顺应大环境趋势,稳住现有市场,结合公司自身优势对营销策略进行改进,成为了P公司目前面临的严峻考验寻求突破的重要工作。本文以P公司在西部区域市场的营销策略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竞争分析法对市场进行分析,找到现有营销策略中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中分别存在的具体问题。运用波士顿矩阵模型分析得到产品策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新产品的研发不足和产品整合能力有限导致现有产品结构失衡;运用STP理论分析出公司在细分市场定位方面工作欠缺;定价方案缺少市场调研和及时调整;以及渠道管理混乱,在代理权限、资源匹配和指标制定等方面都没有适合的方案。最后重新使用4Ps营销组合理论,提出了从产品组合优化、产品线的拓展整合和形象树立方面全面提升产品策略;重新对现有产品进行定价来升级现有价格体系;总代理商制度的完善和分销商的管理开发让渠道管理更科学;积极筹办学术活动,加深研发项目、科研课题等深度合作来促进使用;以及量化和标准化售前售后服务等措施改进服务体系,较为全面的对西区体外诊断试剂市场进行了营销策略的整体升级和改进,从而一一解决现有问题。另外,本文还从制度与程序保障,人力资源措施和企业文化培养等方面阐述了营销策略实施的保证措施,确保解决方案能够顺利进行。本文对P公司的分析,是基于真实的销售、客户数据,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和实践通过市场营销理论来进行的,对于P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升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同时,由于国内体外诊断行业起步较晚,新医改等政策使得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本文可以进一步帮助其他体外诊断公司分析和选择目标市场,基于地域特点在西部区域制定营销策略。
孙芙蓉[5](2020)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交叉携带污染及建立封闭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tic,IVD)主要由诊断仪器和诊断试剂组成,用于检测体外血液、脑脊液、尿液等人体样品获取临床诊断信息,从而判断机体功能或疾病状况的产品和服务。IVD是检验医学的“工具”,70%的临床诊断信息来自体外诊断,成为预防、诊断、治疗人类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对检测质量要求的提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化试剂盒在临床生化检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在各级医院、血站、体检中心及其它科研机构广泛使用。临床生化检测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准确性直接影响诊断结果及治疗效果。广泛使用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均存在试剂交叉携带污染现象,且按传统的交叉携带污染判断标准,有些试剂间的交叉污染现象不能被发现,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对于隐蔽性的交叉污染现象,目前尚未看到合理的判定标准。因此,设计合理普适的交叉携带污染评估和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使用时搭配同一厂家的试剂、校准品、质控品形成的测量系统为封闭系统,其检验结果具有溯源性和可比性。但目前国内仪器公司或试剂公司多采用开放系统,难以保证结果的溯源性和可比性,成为各级医院结果互认的壁垒。因此,设计合理普适的封闭系统建立方案,验证系统的可比性至关重要。提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现封闭系统的可比性,成为当今检验医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上述情况论文分两部分进行研究:1.雅培c1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试剂交叉携带污染发现及解决方案采用雅培c1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设计合理普适的交叉携带污染测定试验及特殊的污染清洗程序,对体外诊断市场中占有率较高的中生试剂的交叉携带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并对隐蔽性的交叉携带污染提出判定标准。结果表明,通过对31个临床常规检测试剂盒的930个组合进行交叉携带污染试验,传统标准识别出10个具有交叉携带污染的组合,而提出的新标准比传统标准额外识别出了5个交叉携带污染组合。对以上15组具有交叉携带污染的组合用提出的特殊的清洗程序进行清洗,结果表明,15个组合的污染率绝对值全部显着降低,且交叉携带污染情况全部得到消除。交叉携带污染可能导致医生对病情及用药量的错误判断,引发严重后果。本研究提出的新的交叉携带污染判定标准及特殊的清洗程序,可减少交叉携带污染带来的生化检测结果的误判问题,为疾病的临床有效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也为厂家进一步改进仪器性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2.中生体外诊断试剂与中生仪器建立封闭系统的研究为了实现测量系统的溯源性和可比性,提出了一种合理普适的封闭系统建立方案。该方案采用中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40(ZS340),使用IVD市场中占有率较高的中生试剂,对41个临床常规试剂盒,通过分析试剂参数设置的原理、引入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的参数、匹配合理的校准品和质控品、再与雅培c16000系统比对的方式验证封闭系统的可比性。在验证封闭系统可比性的实验中发现根据传统的系统可比性判断标准,有些项目可比性无法判断,有些项目的可比性会被误判,本是可以接受的可比性,使用本标准会被判定为不可接受。这是已有的研究很少提到的现象,且没有合理的判断标准。基于传统的系统可比性判断标准会导致无法判断或判断失误的情况,可能会导致临床结果判断的失误,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论文经过试验提出验证封闭系统可比性的新标准。结果表明:使用新的标准对41个临床常规试剂盒进行封闭系统验证,能直观的判定建立的封闭系统是否有可比性。新标准在贝克曼仪器、日立仪器上也得到了验证。建立起的封闭系统实现了溯源性和可比性,为各级医院实现结果互认提供了基础。
高杨[6](2019)在《POCT测定CRP、SAA在基层部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将基于POCT(即时检测)方法的检验设备引入基层部队,促进和推广CRP、SAA等感染指标在基层部队的使用,同时与血常规结果综合分析后能更好地为基层部队门急诊工作服务。研究方法在研究初期,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对74个基层部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人员基本情况、仪器设备状况、日常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在研究后期,以2018年1月12月在6个基层部队门急诊就诊的日常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病程均在3天内,就诊前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随机选取其中73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0岁。采集患者静脉血2毫升,置于EDTA抗凝管中,同时对样本进行全血血常规检测,和CRP、SAA的检测。血常规采用基层部队实际使用的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使用上海奥普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QPAD金标数码定量分析仪及其配套反应卡及试剂检测CRP、SAA。分别依据血常规、血常规+CRP、血常规+CRP+SAA三种组合对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细菌性感染及病毒性感染的所占比例。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调研显示,基层部队医学检验工作在检验人员、装备、日常工作开展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配置更为快速、即时且操作简便的检验设备。基层部队感染性疾病患病率最高,对可以判断感染性疾病病情的血常规、CRP、SAA、PCT等检验项目运用最广泛、需求最迫切。通过对实验数据采用配对样本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到了血常规、CRP、SAA三种检验项目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结果。判定细菌性感染时采用血常规单一指标诊断准确率最低,加入CRP、SAA联合判定后,准确率逐渐提高。在判定病毒性感染时,血常规与血常规+CRP两组指标判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CRP作为检验指标在判定病毒性感染时无法提供有效的依据。在加入SAA作为判定指标后,可以对病毒性感染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研究结论1、随着形势、任务、以及科技水平的发展,目前基层部队医学检验工作的开展不能满足部队提升战斗力的需求,在仪器设备、人员、场地、任务冲突、经费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需要引进更为快速、简便、贴合部队需求的检验方法和仪器设备。2、POCT检测设备在便携性、采样量、检测时间、检测成本等方面较传统生化分析仪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其操作简单易学,对检验室环境要求较低,尤其适于在基层部队推广应用。3、在判定细菌性感染时,依据血常规、血常规+CRP、血常规+CRP+SAA三组指标判定得到的结果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判定病毒感染时,只有联合血常规+CRP+SAA三项结果进行分析时才能取得较好的判定结果。4、在基层部队门急诊工作中采用血常规联合POCT法检测CRP、SAA,可提高诊断效能,对呼吸道疾病感染病原进行早期诊断,从而进一步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缩短病程、提升部队战斗力。
王玉飞[7](2019)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血清孕酮与载脂蛋白B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sotope Dilu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ID LC/MS/MS)测定血清孕酮的参考方法,并开展与常规免疫方法的比对研究,评价孕酮相关制备物的互通性,为我国临床实验室孕酮检测的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并且为我国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计划及标准化计划遴选合适的质评材料。方法:用配制的孕酮标准溶液和相关的干扰物摸索色谱质谱条件。前处理过程考察了固相萃取和液液萃取。方法确认过程评价了不精密度,正确度,回收率,基质效应,检测限和定量限,不确定度等指标。方法的应用包括与常规方法的比对以及评价参考物质的互通性。采用单人份血清作为方法学比对和互通性评价的样本,待评价的常规系统包括国内和国外品牌的主流分析系统,待评价互通性的物质有:(1)新鲜冰冻混合人血清;(2)有证标物;(3)动物血清;(4)室间质量评价质控材料;(5)市售第三方质控品;(6)去激素血清;(7)环糊精水溶液。以本研究所建的ID LC/MS/MS方法作为比对方法,其测定的新鲜冰冻血清样本结果为X轴,以5种常规方法测定结果为Y轴,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并计算双侧95%预测区间,通过比较剩余标准差与总分析不精密度,以及偏倚等,分析当前常规免疫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互通性评价采用了两种方法,分别为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即双侧95%预测区间和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IFCC)推荐的偏倚差值法。结果:孕酮的液相色谱分离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3.5μm,2.1 ×10Omm),流速0.2 mL/min,流动相为水(含0.01%乙酸):乙腈(v:v)=35:65,柱温25℃。此条件下孕酮的保留时间为5.50 min。在API 5000质谱仪,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选取m/z 315.4→109.2和m/z 318.4→112.4作为定量离子对,m/z 315.4→97.1和m/z 318.4→100.1作为定性离子对。确定的前处理过程为正己烷提取血清孕酮,再用环糊精提取,最后萃取到甲苯中,氮气下吹干,流动相重组后上样检测。最后用包括法定量。方法的批内和总不精密度分别为0.50%-0.58%,0.7%-1.33%。方法相对回收率为99.08%-101.50%。方法比对实验中,6种常规方法与ID LC/MS/MS方法拟合的回归方程的斜率范围为0.96-1.26,截距为-1.14-0.89 ng/mL。部分常规系统在低浓度下剩余标准差是分析不精密度的20倍。6个系统的偏倚范围为-0.20-4.06 ng/mL,相对偏倚在-1.40-18.85%。互通性评价方面,采用传统95%预测区间的方法,自制混合病人血清,国际冻干人血清标物ERM DA 347,BCR 348R,国内冰冻人血清标物GBW09197,09198,09199,以及商品化的去激素血清在6个系统上都具有互通性。环糊精水溶液明显超出预测区间的下限。使用IFCC推荐的偏倚差值法进行互通性评价时,没有一个制备物在6个系统上都表现出互通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孕酮的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检测时间短,结果准确可靠。依据建立的方法,对常规免疫方法进行评价,发现多数免疫方法存在校准偏倚和特异性问题。通过对制备物互通性的评价,发现新鲜冰冻混合人血清在6个评价的系统中均具有良好的互通性。IFCC推荐的偏倚差值法与95%PI方法的互通性评价结果有一定差异。目的:研究血清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和特定apoB肽段胰蛋白酶酶解过程,考察蛋白或肽段酶解动力学,优化apoB肽段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探索蛋白类检验项目准确定量时的样本制备程序,为蛋白质的参考测量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及数据库选择4种apoB的特异性片段(目标肽段)。人工合成目标肽段、同位素标记目标肽段(用作内标)。利用合成的目标肽段优化色谱质谱分析条件。将血清适量内标混合,在不同酶解条件(胰蛋白酶制剂种类、用量及酶解过程和温度等)下反应不同时间,经脱盐等处理后进行色谱质谱分析,记录目标肽段和内标肽段的绝对峰面积,计算峰面积比值,分析绝对峰面积和峰面积比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本研究选定的特异性片段及其内标分别为TEVIPPLIENR,TGISPLALIK,SVSLPSLDPASAK,FPEVDVLTK 和 TEVIPPL*IENR,TGISPL*ALIK,SVSLPSL*DPASAK,FPEVDVL*TK(*代表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使用13C和15N同时标记了该氨基酸的6个C和1个N)。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酶对水解效率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反应的时间。通过选择合适的胰蛋白酶,在70℃反应条件下,目标肽段在30miin内即可达到最大绝对峰面积,峰面积比也达到最大值。在血清样本中,4h内目标肽段的绝对峰面积稍有下降趋势,其中一个肽段(TGISPLALIK)及其同位素内标肽段的绝对峰面积下降比较明显,达70%。在30min到4h的反应时间内,四个肽段的同位素比基本保持稳定。结论:本实验初步研究了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apoB色谱质谱参数和样本制备条件,通过选择合适的胰蛋白酶,优化反应条件,可以在30min内达到最大的水解程度。该结果提示使用目标肽段作为校准品的可行性,有望通过进一步的氨基酸分析实现向国际单位制(SI)的溯源,从而实现复杂大分子蛋白的准确定量。
易碧归[8](2019)在《CH公司财务战略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务战略作为企业资本运作的关键战略之一,不仅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有着重要影响,也是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实现改革转型的核心之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环境与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热点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进而影响到了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其中,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行业之一,在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的情况中,在经济增速放缓和消费转型的压力下,展现出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缺乏高精尖人才、自主研发道路难、技术落后等。因此,为了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探索优化企业财务战略以应对宏观环境与产业政策的新变化、配合国家政策导向解决制造业发展普遍阻碍的路径尤为必要。CH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一家具有代表性的我国以代工为主导的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由代工转向技术型的典型案例,本文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和公司相关资料,分析环境变化趋势与时代发展背景,充分考虑公司目前的经营模式、所处产业链发展、行业竞争和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等情况,挖掘公司目前所采用的财务战略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问题及成因,提出公司优化、实施财务战略的对策建议,对其财务战略进行深入研究与布局优化,进而融入从代工走向医疗健康与高精尖技术的整体战略。本文通过对CH公司融资、投资、收益分配和营运资本四个方面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了公司目前财务战略与整体战略不匹配、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结论,分析得出公司可采取用以优化调整公司财务战略的具体措施,如规划投资策略、拓展投资方向、筹资渠道多元化、高效率利用资金、完善激励机制等。这既是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有望帮助公司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与跨越式的增长,也是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最有力的响应;既能助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又能为劳动力密集型、存在改革发展疑惑的制造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郭金明[9](2019)在《基于光电比浊法的Cys-C测定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肾脏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临床评价肾脏疾病严重程度一般以肾小球滤过率作为依据,胱抑素C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内源性标志物。目前,对于肾功能的检测需前往医院的检验科室使用大型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对于肾脏疾病患者来说,时刻监测肾功能的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市场上适合肾脏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检测的家用胱抑素C测定仪仍是一大空白。基于以上需求,本文研制了一款基于光电比浊法的胱抑素C测定仪。首先对光电比浊法这一常用的生物化学分析方法进行原理分析,选用散射比浊法作为光线通过悬浊液后的检测方法并建立散射模型。接着选用520nm半导体激光器和硅光电池作为光电检测系统的光源和接收器。为得到稳定的激光输出,设计制作一款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接着基于散射模型使用LightTools软件进行光路的设计,在其中的正透镜中心添加遮拦解决测定仪空载运行时硅光电池依然能接收到光信号的问题,后对外界光源可能对系统产生影响进行杂散光分析以提高光电检测系统的准确度。最后对胱抑素C测定仪实验数据进行数据拟合得到相应的数学关系并验证,同时对测定仪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胱抑素C测定仪在检测胱抑素C浓度方面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检测浓度范围为0mg/L9.65mg/L,基本包括了正常和患病人群的血清胱抑素C的浓度大小。相对偏差≤8%,批内差CV≤5%,各项参数符合项目技术指标要求,可用于实际的检测之中。本测定仪的研制填补了市场上家用胱抑素C测定仪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琼[10](2018)在《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及挑战》文中认为分子诊断学是一门发展迅速且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学科,其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疾病诊断及临床治疗。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检验医学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分子诊断学的三大类技术,即基因测序、分子杂交、基因扩增进行阐述,分析其在遗传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并指出分子诊断学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二、检验医学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检验医学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可解释人工智能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检验医学现状 |
2 XAI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实现方法 |
2.1 XAI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2.2 实现XAI的方法 |
2.2.1 可视化解释 |
2.2.2 影响方法 |
2.2.3 基于实例的解释 |
2.2.4 知识提取的解释 |
3 基于知识图谱的检验XAI |
3.1 构建检验知识图谱 |
3.2 基于知识图谱的检验XAI的研究思路 |
4 检验XAI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展望 |
5 检验XAI的应用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 |
6 总结 |
(2)知识和数据双驱动的检验人工智能疾病诊断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AI简介 |
二、AI的发展历程 |
三、医疗AI发展面临的问题 |
四、检验医学研究现状 |
五、可解释检验AI研究开展的可行性和优势 |
六、本课题的创新性工作 |
材料与方法 |
一、构建检验知识图谱 |
二、数据预处理 |
三、数据收集、研究人群和研究设计 |
四、基于检验知识图谱的多标签疾病诊断系统 |
五、构建检验AI系统 |
六、检验AI系统的网页应用与图形化展示 |
七、数据分析 |
实验结果 |
一、参与者的基线特征 |
二、数据驱动模型 |
三、知识和数据双驱动检验AI系统的构建 |
四、知识和数据双驱动检验AI系统的工作思路 |
五、检验AI系统对多系统多疾病的诊断性能评价 |
六、检验AI系统的临床应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可解释人工智能助力检验医学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4)P公司体外诊断试剂西部区域市场的营销策略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工具及研究综述 |
2.1 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过程 |
2.2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 |
2.2.1 STP理论 |
2.2.2 4Ps营销策略组合模式 |
2.3 主要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方法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波士顿矩阵 |
2.4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及评价 |
第三章 P公司营销环境及营销策略问题 |
3.1 P公司概况 |
3.1.1 P公司概况 |
3.1.2 体外诊断产品营销情况 |
3.2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2.1 “新医改”下的医疗政策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2.5 小结 |
3.3 诊断行业环境分析 |
3.3.1 国外诊断试剂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3.3.2 国内诊断试剂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3.3.3 基于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的行业竞争分析 |
3.3.4 小结 |
3.4 P公司现行西区营销策略情况 |
3.4.1 关于营销现状的访谈 |
3.4.2 产品 |
3.4.3 价格 |
3.4.4 渠道 |
3.4.5 促销 |
3.5 P公司西区现有体外诊断产品营销策略问题 |
3.5.1 产品类型及结构亟待完善 |
3.5.2 市场定位欠缺科学分析 |
3.5.3 产品定价不够灵活 |
3.5.4 渠道管理需要整改 |
第四章 P公司西区市场营销策略问题原因分析 |
4.1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产品分析 |
4.1.1 产品具体销售情况 |
4.1.2 波士顿矩阵分类 |
4.1.3 产品策略问题原因分析 |
4.2 基于STP理论的策略分析 |
4.2.1 根据西区经济和行为特点分析细分市场 |
4.2.2 选择目标市场的原因 |
4.2.3 改进市场定位 |
4.3 P公司产品价格制定分析 |
4.4 P公司营销渠道管理分析 |
第五章 P公司营销策略改进设计 |
5.1 产品策略 |
5.1.1 优化现有产品组合 |
5.1.2 整合产品线 |
5.1.3 拓展产品线 |
5.1.4 产品品牌形象建立 |
5.2 价格策略 |
5.2.1 定价步骤 |
5.2.2 定价方法 |
5.2.3 改进价格 |
5.3 渠道策略 |
5.3.1 总代理制度的完善 |
5.3.2 分销商的管理和开发 |
5.4 促销策略 |
5.4.1 针对经销商的促销 |
5.4.2 针对销售人员的促销 |
5.4.3 针对医院的学术促销 |
5.4.4 针对专业人员的会议和口碑促销 |
5.5 服务策略 |
5.5.1 售前服务系统化 |
5.5.2 售后服务标准化 |
5.5.3 服务质量评估方案 |
5.6 利用网络营销补充传统营销策略 |
第六章 P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证措施 |
6.1 制度与程序保障 |
6.1.1 建立更高效完善的培训机制 |
6.1.2 引入外部评估系统提高管理能力 |
6.1.3 制定实施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
6.2 人力资源措施 |
6.2.1 加强队伍建设 |
6.2.2 改善人才匹配 |
6.3 企业文化培养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应当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记录 |
(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交叉携带污染及建立封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体外诊断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
1.1.1 体外诊断行业发展现状 |
1.1.2 体外诊断行业发展前景 |
1.2 体外诊断试剂应用现状 |
1.2.1 进口体外诊断试剂应用现状 |
1.2.2 国产体外诊断试剂应用现状 |
1.3 体外诊断仪器应用现状 |
1.3.1 进口体外诊断仪器应用现状 |
1.3.2 国产体外诊断仪器应用现状 |
1.4 试剂交叉携带污染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
1.4.1 试剂交叉携带污染研究的现状 |
1.4.2 试剂交叉携带污染研究的意义 |
1.5 测量系统发展现状及前景 |
1.5.1 开放系统发展现状及前景 |
1.5.2 封闭系统发展现状及前景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雅培c1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试剂交叉携带污染发现及解决方案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仪器 |
2.2.2 生化试剂盒 |
2.2.3 校准品 |
2.2.4 质控品 |
2.2.5 人血清 |
2.2.6 清洗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试剂交叉携带污染的测试、评估方案 |
2.3.2 试剂盒交叉携带污染的解决方案 |
2.3.3 新标准及特殊清洗方法的普适性评价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试剂交叉污染结果的评估 |
2.4.2 试剂盒交叉携带污染解决方案的评估 |
2.4.3 新标准及特殊的清洗方法的普适性评价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2.5.1 提出交叉携带污染判断的新标准 |
2.5.2 提出特殊而有效的清洗程序 |
2.5.3 提出的污染判断新标准及特殊的清洗方法具有普适性 |
第3章 中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中生试剂建立封闭系统及系统比对结果可比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仪器 |
3.2.2 生化试剂盒 |
3.2.3 临床样品 |
3.3 实验方法 |
3.3.1 设置试剂盒项目参数的原理和步骤 |
3.3.2 匹配合理的校准品和质控品 |
3.3.3 建立封闭系统并评价其有效性 |
3.3.4 验证封闭系统的可比性 |
3.3.5 比对结果新标准的普适性评价 |
3.4 结果和讨论 |
3.4.1 试剂盒项目参数设置结果 |
3.4.2 匹配所得合理的校准品和质控品 |
3.4.3 建立封闭系统并评价其有效性结果 |
3.4.4 验证封闭系统的可比性结果 |
3.4.5 比对结果评价新标准的普适性评价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3.5.1 引入正交实验设置试剂参数 |
3.5.2 引入匹配的校准品和质控品建立封闭系统 |
3.5.3 引入比对结果评价新标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POCT测定CRP、SAA在基层部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前期调研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血清孕酮与载脂蛋白B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血清孕酮——一种候选参考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试剂、仪器及材料 |
1.1 化学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材料 |
2 孕酮候选参考方法的建立 |
2.1 孕酮标准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
2.2 孕酮内标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
2.3 孕酮干扰物标准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
2.4 血清样本前处理 |
2.5 净化过程的选择和考察 |
2.6 质谱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
2.7 孕酮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
2.8 样本浓度的计算 |
3 孕酮候选参考方法的方法学评价 |
3.1 方法精密度的考察 |
3.2 正确度评价 |
3.3 加样回收率的评价 |
3.4 基质效应的评价 |
3.5 检测限和定量限 |
3.6 测定不确定度的评估 |
3.7 样本检测的最终方案 |
4 方法应用 |
4.1 待评价物质和系统 |
4.2 统计分析 |
4.3 常规系统不精密度评价 |
4.4 方法学比对结果 |
4.5 互通性评价结果 |
小结 |
第二部分 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血清载脂蛋白B——样本制备的初步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试剂、仪器及材料 |
1.1 化学试剂 |
1.2 仪器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结果和讨论 |
2.1 目标肽段的确定和合成 |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 质谱条件的确定 |
2.4 内标的选择 |
2.5 内标的加入方式 |
2.6 胰蛋白酶的选择 |
2.7 胰蛋白酶与底物的比例及水解时间 |
2.8 血清的稀释倍数及稀释溶液的选择 |
2.9 水解反应体积的影响 |
2.10 水解样本的除盐操作 |
2.11 样本前处理过程的最终方案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1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2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8)CH公司财务战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制造业企业财务战略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企业财务战略的含义 |
2.1.1 企业战略的含义 |
2.1.2 财务战略的含义 |
2.2 财务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类型 |
2.2.1 财务战略的内容 |
2.2.2 财务战略的主要类型 |
2.3 财务战略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2.3.1 财务战略的特点 |
2.3.2 财务战略的影响因素 |
3 CH公司财务战略环境和现状分析 |
3.1 CH公司概况介绍 |
3.1.1 公司历史沿革和经营业务 |
3.1.2 公司实际控制人和公司阶段性发展状态 |
3.1.3 公司优势资源与核心竞争力 |
3.1.4 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 |
3.2 C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所处行业发展现状 |
3.2.2 产业链发展 |
3.2.3 市场竞争分析 |
3.3 CH公司整体企业战略 |
3.3.1 公司战略目标 |
3.3.2 公司战略发展规划 |
3.3.3 公司整体战略与财务战略 |
3.4 CH公司财务战略现状 |
3.4.1 单一渠道小规模的融资战略 |
3.4.2 以进转守的投资战略 |
3.4.3 稳定持续的收益分配战略 |
3.4.4 坚守根本的营运资本战略 |
4 CH公司财务战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CH公司融资战略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1 融资渠道单一 |
4.1.2 资金运用效率低 |
4.2 CH公司投资战略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1 投资战略过于保守,未能挖掘出公司潜力 |
4.2.2 项目评估能力较弱,投资回报率不高 |
4.2.3 投资风险管理有待完善 |
4.3 CH公司收益分配战略问题及成因分析 |
4.3.1 分配政策激励性差 |
4.3.2 缺少多样化激励措施,激励机制不完备 |
4.4 CH公司营运资本战略问题及成因分析 |
4.4.1 营运资本持有管理水平较低 |
4.4.2 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研发投入不足 |
5 CH公司的财务战略优化 |
5.1 CH公司筹资战略的优化 |
5.1.1 规划公司筹资战略 |
5.1.2 选择公司筹资渠道 |
5.2 CH公司投资战略的优化 |
5.2.1 选择扩张型公司投资战略类型 |
5.2.2 控制投资风险,完善管理体系 |
5.2.3 协调整体战略,正确选择可投资标的 |
5.3 CH公司收益分配战略的优化 |
5.4 CH公司营运资本战略优化 |
5.4.1 加强营运资本的持有管理水平 |
5.4.2 鼓励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增加研发经费投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光电比浊法的Cys-C测定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胱抑素C测定仪 |
1.2.2 胱抑素C检测方法 |
1.3 胱抑素C测定仪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检测理论分析 |
2.1 光电比浊法 |
2.2 透射比浊法理论 |
2.3 散射比浊法理论 |
2.3.1 瑞利散射理论 |
2.3.2 米氏散射理论 |
2.4 检测方法的选择 |
2.5 散射模型的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电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3.1 光电检测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
3.2 光源与光电探测器的选择 |
3.2.1 光源的选择 |
3.2.2 光电探测器的选择 |
3.3 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设计 |
3.4 反应杯的设计 |
3.5 光路系统设计 |
3.5.1 初始结构输入 |
3.5.2 光路系统的优化设计 |
3.5.3 杂散光分析 |
3.6 恒温控制的实现 |
3.6.1 测温模块 |
3.6.2 加热模块 |
3.6.3 恒温控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处理与实验验证 |
4.1 实验准备及实验过程 |
4.2 实验影响因素 |
4.3 数据拟合 |
4.4 技术指标验证 |
4.4.1 准确度验证 |
4.4.2 精确度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胱抑素C测定仪实物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及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诊断学技术 |
1.1 基因测序技术 |
1.2 分子杂交技术 |
1.3 基因扩增技术 |
2 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
2.1 分子诊断学技术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 |
2.2 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
3 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挑战 |
四、检验医学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可解释人工智能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J]. 井杰,王蓓蕾,刘善荣. 检验医学, 2021(09)
- [2]知识和数据双驱动的检验人工智能疾病诊断系统的构建[D]. 井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检验医学与人工智能的现状与未来[J]. 曾俊祥,潘秀军,沈立松.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12)
- [4]P公司体外诊断试剂西部区域市场的营销策略改进研究[D]. 谭淼.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交叉携带污染及建立封闭系统的研究[D]. 孙芙蓉.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6]POCT测定CRP、SAA在基层部队的应用研究[D]. 高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血清孕酮与载脂蛋白B研究[D]. 王玉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CH公司财务战略案例研究[D]. 易碧归.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9]基于光电比浊法的Cys-C测定系统的研究[D]. 郭金明.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10]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及挑战[J]. 李琼.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