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控制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的完善

论控制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的完善

一、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的完善(论文文献综述)

杜倩[1](2021)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与美国区划编制体系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在借鉴美国区划技术基础上、结合中国原有城市规划体制而形成的一种规划类型,在我国三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中逐渐成为指导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核心工具,也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然而,其编制体系仍存在着诸如适应性不足、控制范畴不明确、缺乏科学的技术手段、价值取向模糊等问题,使得控规难以适应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下的城市化发展要求,对它的争议一直不断。伴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确立,我国控规在整个规划体系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亟需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以应对挑战。美国纽约于191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区划法(Zoning),并逐步发展成为有效管控城市开发的重要手段,在全美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其中,1961纽约区划条例是美国区划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区划的基础,对研究美国区划的编制技术及编制逻辑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出了强大的适应力、有效性和稳定性,为当前控规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控规和美国区划的编制技术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探究其编制体系背后的逻辑差异,希望能为完善我国控规的编制体系提供改革方向及建议。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出发,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美国区划的编制体系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判断法、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控规和区划的起源与控制目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各自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对我国控规和美国区划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提炼控规与区划的本质差异,作为编制体系比较研究的基础。其次,论文将编制体系分解为土地用途分区体系、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编制成果构成体系三部分,对我国控规与美国区划编制体系的基本逻辑与核心技术工具进行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具体来说,在土地用途分区体系的比较研究中,重点从地块划分方式、土地用途类型、分类标准与逻辑、用途与强度关系四方面进行比较;在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中,重点从控制要素、指标关系、指标实效三方面进行比较;在编制体系构成体系的比较研究中,重点从体系构成、表达方式、成果内容、成果展示四方面进行比较。最后,结合目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基于前文对土地用途分区体系、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编制成果构成体系的比较研究,对我国控规编制体系未来的改革方向提出建议和思考。

闫蕊[2](2020)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研究》文中指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今既作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又是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划拨、出让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作为案例,对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估,通过评价控规编制情况、实施状况和管理情况,分析控规不能实施的原因,给出优化策略,指导后续控规编制工作。文章首先在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展开细致调查,确定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根据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内容。然后主要对理论基础和案例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当前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情况和案例实践,认为控规实施评估应是全过程、全方面的,应该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的编制情况、实施情况、实施效果和实施管理进行评估。本文以规划有效性、管控内容的实现、实施后效果和规划管理管理为出发点,从四个层面对双井街道控规实施评估的展开研究。一、规划编制,包括内部合理性和外部有效性;二、规划实施情况,包括规划的实施率,强制性指标实施情况和引导性指标实施情况,三、实施成效,即以公众评价满意度衡量控规实施成效;四、实施管理,包括北京市层面实施管理和街道层面实施管理。本文尝试构建一套完整的实施评估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先定量后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评估指标赋权重和打分,再对每项具体结果做具体的问题分析和成因总结,进而从控规编制、控规实施、控规实施成效和控规管理等角度提出优化策略。

王红[3](2020)在《城市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兼容性管理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平安片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节奏,本来就趋于紧张的土地资源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和高瞻远瞩的土地布局来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效率配置最优化已经成为摆在公共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为实现规划管理效能最大化,公共管理领域的变革没有停下脚步。目前,已逐渐演化出城市总体规划管理、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管理方式,着眼于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兼容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以平衡土地资源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处于规划管理体系中的“衔接层”位置。控规的兼容性管理其本质和核心是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兼容性。土地兼容性管理,是一种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价值,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市场经济变化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模式。城市规划土地使用性质兼容性程度越高,则城市发展集聚度越高、综合能耗更少、复合化发展更为全面。土地使用的兼容性不仅是衡量城市土地空间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环境品质、观测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要素。而兼容性管理水平通常受到片区功能的定位情况、用地性质的界定标准、片区用地的开发强度、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环境质量的硬性要求及人文历史的内核诉求的影响较大。本文立足于济南市平安片区(隶属济南经济开发区管辖)的规划管理工作,从规划管理的角度对平安片区这一个案进行解剖式分析。首先本文介绍了普通意义上控规的内涵和基础问题,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规划管理的本质其实是通过有效的前瞻性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品质与发展秩序,缓解不同群体在土地资源方面的利益冲突。土地规划管理的目标是推动城市发展朝着公平性、包容性、科学性、灵活性的方向发展。控规管理要明确五大原则,即公平公正、依法依规、可操作性、兼容性管理以及公开公示。其中,最重要的是兼容性原则,也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剖析平安片区,分析探讨兼容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其次本文分析了平安片区兼容性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表现突出的问题。比如编制与管理不兼容,设计成果的维度和深度都不高,实践与管理不协调,成果落地实施受到法律、程序、审批、用地现状等各方面的掣肘比较多等。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包括管理体系上下级兼容不足、多项规划管理缺乏兼容对接、不同地区兼容程度不统一及社会阶层兼容范围小等。再次,本文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控规兼容性管理水平要对症施策、精准下药等对策。通过完善体系,优化兼容管理的互联性、多方接轨,优化兼容管理的开发性、因地制宜,优化兼容管理的专业性、扩大参与及优化兼容管理的普惠性等举措来拓宽兼容性管理更多可能性。总之,本文希望通过梳理以上问题、归纳主要原因,进而提出提高规划管理兼容性的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兼容性管理效能。努力推动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切实落地,为经开区及济南市的城市发展、项目建设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赵海琪[4](2020)在《布里斯班城市规画的文件解读及规划整合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构建了规划类型和层级对应行政科层体系的“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内容框架。各行政辖区形成不同类型和尺度的规划,因此呈现出横纵交织的网状结构,而各级各类规划间的传导与协调机制尚不明晰。市域国土空间规划(1)作为体系中侧重实施性的重要层级,如何实现“市级、县级、乡镇级”三级规划的上下传导、“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类规划的横向协调,是当下亟待研究的复杂课题。澳大利亚联邦的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其《布里斯班城市规划2014》(Brisbane City Plan 2014,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文件作为法定地方规划,以一种内在的整合机制将市域内所有的规划内容有机地整合一体,形成了规划内容关系紧密、实施路径可循的单一层次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此处的“单一层次”,源于澳大利亚的行政区划中单一级的地方城市政府(即“市级”以下无行政区划单位)。而我国以广州为例的“市-区”型政府,市级以下只有市辖区建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的单一层次独立政府特征。由此,本文提出如是设想:对于“市-区”型政府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可否参照布里斯班的规划整合经验,从“分级分类”的编制思想向“有机整合”转变,由内在的规划整合机制组织各项规划内容的整合,实现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由市政府统主导、全市辖区“一步到位”的编制模式,最终形成有机整合的、规划内容单一层次构建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文件组。首先,通过对比研究和综述,分析昆士兰州与我国各自规划事务方面的事权关系、规划体系改革历程与内容形式等建构的异同,论证我国以广州市为例的“市-区”型地方政府借鉴布里斯班单一层次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的规划整合经验的借鉴基础。其次,以“导读+简本”的形式,对内容详实的《城市规划》文本进行系统性简化,以简本的形式直观呈现其整体框架结构及其中内容组织的方法,研究其单一层次特征的城市规画文件组的整合方式。最后,通过对《城市规划》文件的解构、梳理、解读与总结,归纳得出布里斯班城市规画中以战略目标形成与分解路径作为规划的纵向传导机制,以明确开发控制规则级别的目标实施路径作为规划横向协调机制;同时,探究了两项规划呈现在线工具(e Plan和交互地图)所给予的技术支持;最终总结得出有效的整合机制、简明的呈现方式、在线工具的技术支持,是市域内纷繁的规划内容能够有机整合为单一层次的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的整合关键。希望通过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的规划整合经验研究,能够为我国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带来从“分级分类”的编制思想向单一层次“有机整合”转变的启示,从而更好地健全我国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与整合机制;尤其是为我国以广州市为例的“市-区”型地方政府,在新一轮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提供一种从规划内容构建入手消除规划内容协调与传导的结构性隔阂、对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新方向和新选择,以实现市域“多规合一”,确保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性。

胡婉茹[5](2020)在《新时代的城市层面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基于英国规划编制体系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近几年“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持续推进、部门改革和机构整合的政策文件出台,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被推向了又一波研究热潮。在我国,空间性规划主要包括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涉及空间资源配置的各类规划。自建国以来,各类空间性规划相携走过了70多年历程,应城乡发展的需求而生、而改进、而重构、而完善,循环往复。现阶段,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一方面,城市发展模式由原先的纯增量模式蜕变为增减存量并存模式;另一方面,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由空间管制蜕变为空间治理。国内学者早期就已经察觉到了空间规划体系中“多规分置”的弊端,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对其改革路径、规划理念、法律制度、管理体制和技术手段的探讨,关于城市层面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的系统性研究工作尚有大片空白需被填补。为了实现我国新时代的城市层面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在空间资源配置与治理中的效用最大化,并有效汲取英国在该方面研究上的可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经验,在中英两国既有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时代的城市层面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展开研究,旨在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的重构及完善工作提供参考。文献综述部分,针对中英两国空间性规划体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理论综述,包括其相关概念解析、中英演变历程及我国理论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研究述评。研究发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是空间性规划编制体系的重要载体。宏观环境的改变会引起空间资源管理需求变化,随之带来的是空间性规划编制体系的改进。中英演变历程的比较研究显示出我国空间性规划体系相较于英国发展的滞后性,因此借鉴经过实践检验的英国发展经验是有必要的。中英规划编制体系现状剖析及对比部分,解析中英两国现行空间性规划编制体系,进行我国的问题剖析和具体案例分析、中英对比研究,并提取其中的可借鉴之处。研究发现,极具我国特色的空间性规划体系多元且多层级并行,且通过相互间的互动关系挖掘出多规矛盾由来已久的成因——横向协同、纵向衔接及规划制度方面的问题。我国多年以来的“多规合一”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其中不少可取之处启发了现阶段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的重构。另外,英国规划编制体系在规划编制依据、编制层次与内容、编制方法与程序及编制机构与组织方面也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之处。体系重构部分,结合前面章节的研究,由基本原则、总体理念组成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三层次、二类型、一平台”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基本框架,从编制主体、规划期限、编制内容、编制流程和成果要求几方面讨论各层次空间规划编制要点。另外,对于体系支撑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发展策略。

陈奕铭[6](2020)在《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适用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我国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基于自然保护地理论、借鉴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对自然保护地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目标与原则、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技术方法/指标体系等三个问题做了系统地研究,以期完善适宜于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地的规划体系。在自然保护地控制详细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从自然保护地规划程序与规划内容的现状与问题出发,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必要性:(1)自然保护地规划程序的必要环节;(2)落实总体规划范围与功能分区界线;(3)实现自然保护地基本功能与生态价值的必要手段;(4)控制开发建设行为与人为活动的规划内容;(5)实现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模式。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行性主要有:(1)自然保护地控规理论可行性;(2)自然保护地控规内容可行性;(3)自然保护地控规技术可行性。在分析论证自然保护地的基本功能和规划实现途径基础上,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目标为:(1)完善自然保护地规划编制层次;(2)实现自然保护地的功能;(3)实现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基于自然保护地的基本功能和功能空间属性特征,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原则为:(1)保护优先原则;(2)合理利用原则;(3)可操作性原则。在梳理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自然保护地理论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适宜于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1)范围和功能分区界线控制;(2)土地使用控制;(3)设施配套控制;(4)环境容量控制;(5)风貌设计引导;(6)社区建设控制六个方面内容。指导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1)生态敏感性分析法;(2)环境容量控制法;(3)可接受的改变极限控制法;(4)图则法等。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由规定性指标-指导性指标构成,其中:规定性指标(31个)--指导性指标(18个)。本文系统性地研究了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传统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别,以实现自然保护地主体功能为宗旨,探讨了适用于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内容、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对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指导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陈学璐[7](2020)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拓展的关键技术探索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文中认为2019年中央先后下发相关文件通知明确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这标志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也说明了提高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操作性是各级编制工作的重要原则。而详细规划层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近40年的探索发展中却显现出了较多问题与局限,如对上位规划的有效衔接传导不足、全域空间资源覆盖与统筹管控缺乏、控制指标与图则的生态维度缺失等等,尤其是控规从苏联模式借鉴学习的渊源到欧美区划技术的引入导致了编制与实施的脱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目标与思路,作为中微观实施重要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亟需结合时代契机与国情现状需求进行革新,尤其是生态控制内容的拓展与技术探索。本研究立足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目标及控规缺陷,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拓展的控制体系与关键技术。基于中国控规发展的脉络回溯以及与国外控规同等层次规划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我国控规的生态管控缺陷以及相关支持技术短板,明确我国控规生态拓展的技术方向;在中观、微观层次以分区通则管理,全覆盖、分类分层的管控方式构建生态拓展的控制结构,而后针对具体控规编制的技术需要分别提出“生态-建设”兼容性分析方法、非兼容性冲突调整规则、生态拓展控制指标体系整合优化方法以及生态适用性图则编制策略,从上至下展开控规生态拓展的方法与技术内容。本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基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划分的初始生态控制分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拓展的技术路径实例探索。

赵聃[8](2020)在《基于控规视角的慢行系统规划与实施研究 ——上海经验对深圳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慢行系统作为“公交优先”和“绿色出行”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质,随着城市发展趋于精细化,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深圳现状慢行系统建设实施却存在诸多不足。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访谈可知,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出发,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由于慢行系统规划缺少实施导向的法定依据。即慢行系统规划在规划编制上缺少一个面向实施的法定规划载体;在规划审批上缺少统一的规划审批依据;在规划实施方面缺少法定管理依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和对既有实践的解析,构建研究框架,基于控规的研究视角,结合实地调研、部门访谈和实际案例研究,深入分析深圳慢行系统规划实施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了解到,上海基于城市规划体系构建了一套高效运作的慢行系统规划管控体系,并以此显着提高了慢行系统规划实施的效果。因此,本文选取上海为研究对象,对其慢行系统规划与实施的实践发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并从中提炼出可供深圳借鉴的经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发展实际,分别从规划编制技术和规划管理体制两方面对深圳慢行系统规划实施提出相关优化建议。在规划编制技术方面,建议在加强分区规划对控规指导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逐层传导落实的慢行系统指标体系;然后在完善法定图则慢行系统的管控内容同时,编制慢行系统“附加图则”对控规进行补充;最后通过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为控规对慢行系统的管控提供保障。在规划管理体制方面,建议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组织多部门在规划前期共同参与慢行系统的专题研究,保证规划的适用性;健全规划实施管理依据,通过技术文件对法定图则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明确的工作指引;完善规划审批管理平台,避免矛盾冲突,保障规划管控要求能得以有效落实。

周婷[9](2019)在《深圳市地铁站点片区TOD规划编制策略研究 ——以观光站片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铁的开发建设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地铁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职住失衡以及客运疏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对于地铁的开发建设尤为重视,大力推动地铁交通建设工作,并积极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地铁的规划、建设和使用,深圳TOD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地铁(2号线)站点的选址与周边土地利用方式不匹配,从而导致地铁利用率较低,客流全天候不饱和;地铁站点的出入口尚未与周边建筑功能完好衔接、地铁站点周边缺乏完善的慢行系统或必要的交通接驳设施,地铁站点的可达性不足等,从而导致“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出现。导致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含社会、经济、行政管理及规划设计等。笔者作为一名规划管理从业人员,有幸参与了深圳地铁交通的规划编制及规划实施的有关工作,在工作中发现,深圳在地铁建设和TOD发展中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与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有密切关系。因此,笔者从规划管理的视角,以观光站片区为实证案例,对地铁站点片区的规划编制进行分析研究,并借鉴其他城市的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实践经验,进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1)从总体规划到法定图则的各层次规划应相应增加TOD发展的专题内容,形成“目标—战略—行动—实施”层层递进的TOD规划体系。(2)建立TOD规划编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各项规划中TOD专题研究、TOD单元规划的编制内容以及成果深度要求。(3)规划创新,探索针对重点、复杂的地铁站点片区开展TOD单元规划编制。(4)制定多元化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在地铁站点选址确定后,结合地铁方案及TOD单元规划方案,与周边土地权利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协商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行政强制措施以保障TOD规划实施的有效推进。

孙羽婷[10](2019)在《东山县双东湖片区城市设计与控规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城镇化进程[5],截至到201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9.58%,这四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和城市扩张建设使得城市中大量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逐渐产生了千城一面、城市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2],尤其对同时兼具城乡特点的众多县城,缺乏本土化的规划编制往往导致这些城市特色缺失。在越来越注重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今天,社会各界开始广泛关注如何解决之前快速城镇化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对城市开发建设的有效管控来改善人居环境,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因此日渐提高。尤其2017年《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的出台更是打破了城市设计一直以来地位不明确的“制度困境”,明确提出城市设计要与控规结合。而究竟二者如何做到真正的融合,既能强化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又能弥补控规对城市空间环境控制的缺失、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本研究以东山县双东湖片区的控规与城市设计为研究对象。首先追溯控规与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及实践探索经验,梳理双东湖片区的发展条件及其控规与城市设计方案布局特点,进而找到双东湖片区城市设计与控规二者的融合切入点。其次,针对三方面切入点分别进行研究。第一,环境容量控制方面是在控规基本确定了双东湖片区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城市设计因子的引入修正整体开发容量,加强对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相关指标的控制,着重凸出其自然山水格局。第二,公共空间控制方面是为了突出双东湖片区的公共服务和旅游服务职能,借助ArcGis平台对城市轴线和视廊等进行分析,强化对开敞空间、街道空间等公共空间体系的控制和环境品质的引导。第三,建筑形态控制方面是城市设计对控规管控的有力补充,运用Arcscene等软件分析以东山县周边山体为背景下的双东湖片区建筑高度及天际线的控制,并针对当地特色提出建筑风格与色彩等方面的引导要求。最后,提出图则与导则的融合思路及实施路径,确定控制要素和分层分级的对应关系,以及刚性与弹性并重的管控方式,以期促进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体系的衔接。

二、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的完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控制性详细规划与美国区划编制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控制性详细规划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需要
        1.1.2 目前控规对于美国区划借鉴的片面性与不严谨性
        1.1.3 国内尚缺乏对控规与美国区划编制体系的系统比较研究
    1.2 论文标题释义
        1.2.1 控制性详细规划
        1.2.2 美国区划(Zoning)
        1.2.3 编制体系
        1.2.4 比较研究
    1.3 论文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1.4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3 总结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控规与美国区划的基础认识
    2.1 控规与区划的起源与控制目的
        2.1.1 起源
        2.1.2 控制目的
    2.2 控规与区划的发展历程
        2.2.1 控规的发展历程
        2.2.2 区划的发展历程
        2.2.3 总结
    2.3 控规与区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2.3.1 控规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2.3.2 区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2.3.3 总结
    2.4 控规与区划的本质差异
        2.4.1 出发点的差异:“物本”与“人本”
        2.4.2 法律地位的差异:“法定”与“法律”
        2.4.3 控制范围的差异:“局部片区”与“全覆盖”
        2.4.4 约束方式的差异:“判例式”与“通则式”
    2.5 本章小结
3 土地用途分区体系的比较
    3.1 控规的土地用途分区体系
        3.1.1 城市用地分类研究
        3.1.2 土地使用兼容性
        3.1.3 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
        3.1.4 控规土地用途分区体系的矛盾与困境
    3.2 区划的土地用途分区体系
        3.2.1 区划土地用途分区体系的演进
        3.2.2 基本用途分区及其规则
        3.2.3 特别分区及其规则
        3.2.4 区划控制单元的划分
        3.2.5 区划土地用途分区体系的特征
    3.3 控规与区划土地用途分区体系比较研究
        3.3.1 地块划分方式比较
        3.3.2 土地用途类型比较
        3.3.3 分类标准与逻辑比较
        3.3.4 用途与强度关系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的比较
    4.1 控规的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4.1.1 控规开发控制指标体系构成
        4.1.2 控规核心控制指标解析
        4.1.3 控规控制指标体系现状问题
    4.2 区划的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4.2.1 传统区划的典型指标体系
        4.2.2 新的区划控制指标体系
        4.2.3 区划核心控制指标解析
    4.3 控规与区划开发控制体系比较研究
        4.3.1 控制要素比较
        4.3.2 指标关系比较
        4.3.3 指标实效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编制成果构成体系的比较
    5.1 控规的编制成果构成体系
        5.1.1 控规编制成果体系的主要构成
        5.1.2 控规成果体系的特点
    5.2 区划的编制成果构成体系
        5.2.1 区划编制成果体系的主要构成
        5.2.2 区划成果体系的特点
    5.3 控规与区划编制成果构成体系的比较
        5.3.1 体系构成比较
        5.3.2 表达方式比较
        5.3.3 成果内容比较
        5.3.4 成果展示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控规与区划编制体系比较的启示与借鉴
    6.1 土地用途分区体系比较的启示与借鉴
        6.1.1 控规层面土地用途分类的本质探究
        6.1.2 标准化:适应产权为依据的地块划分方式
        6.1.3 细分化:将土地细分与强度指标结合
        6.1.4 灵活化:建立土地用途与建筑用途配合的控制体系
    6.2 开发控制指标体系比较的启示与借鉴
        6.2.1 完善我国开发控规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6.2.2 建立以开敞空间率(OSR)为核心的居住地块控制指标体系
        6.2.3 规则化:从“物”到“人”、从“规划”到“规则”的转变
        6.2.4 公平化:确立底线思维,化解公私矛盾
        6.2.5 组合化:关联指标的联动规则
        6.2.6 差别化:不同分区采用不同的控制指标
    6.3 编制成果构成体系比较的启示与借鉴
        6.3.1 文本化:强化文本的普遍约束作用
        6.3.2 规范化:规划成果的规范化和数据标准化
        6.3.3 开放化:开放式的成果构成体系
        6.3.4 立法化:适应立法与便于实施的编制成果
        6.3.5 一张图:控规纳入“一张图”成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与特色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2)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框架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控规评估研究综述
        1.3.2 国内控规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案例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规划评估
        2.1.2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
    2.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与发展
        2.2.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背景
        2.2.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阶段
        2.2.3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趋势
    2.3 控规实施评估相关理论
        2.3.1 规划评估理论
        2.3.2 政策评估理论
    2.4 案例研究
        2.4.1 国外经验借鉴
        2.4.2 国内经验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体系构建
    3.1 评估原则与思路
        3.1.1 评估原则
        3.1.2 评估内容
        3.1.3 设计思路
    3.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2.1 控规编制评估
        3.2.2 控规实施评估
        3.2.3 控规实施成效评估
        3.2.4 控规管理评估
        3.2.5 控规评估指标体系
    3.3 实施评估方法
        3.3.1 已有实施评估方法
        3.3.2 本文评估方法选择
        3.3.3 指标权重计算
        3.3.4 指标量化
    3.4 评估结果判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实证研究
    4.1 双井街道控规简介
        4.1.1 编制背景、内容和特点
        4.1.2 双井街道基本情况
        4.1.3 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4.2 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计算
        4.2.1 指标数据来源
        4.2.2 评估结果计算
        4.2.3 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综合结果
    4.3 控规编制评估
        4.3.1 内在有合理性评估
        4.3.2 外在有效性评估
    4.4 控规实施评估
        4.4.1 完成率
        4.4.2 强制性内容
        4.4.3 引导性内容
    4.5 实施成效评估
        4.5.1 问卷情况
        4.5.2 受访者者情况
        4.5.3 交通出行实施成效
        4.5.4 居住环境实施成效
        4.5.5 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成效
        4.5.6 公共空间实施成效
        4.5.7 无障碍设施实施成效
    4.6 控规实施管理评估
        4.6.1 北京市层面管理评估
        4.6.2 街道层面管理评估
    4.7 存在问题
        4.7.1 控规编制方面
        4.7.2 控规实施方面
        4.7.3 控规实施效果方面
        4.7.4 控规管理问题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策略
    5.1 规划编制优化策略
        5.1.1 实行不同地区控规分类编制,依据特点有所侧重
        5.1.2 深化地块控规,实行“着重就轻,近细远粗”的控规全覆盖
        5.1.3 加强城市设计修补,提升控规质量
    5.2 规划实施优化策略
        5.2.1 实施决策过程中加强博弈规则建设
        5.2.2 公益性内容强制化落实
        5.2.3 改善民生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
    5.3 控规实施成效优化策略
        5.3.1 加大公共参与规划的力度
        5.3.2 完善城市交通系统
        5.3.3 优化各项公共服务设施。
        5.3.4 环境整治,改善居住条件
    5.4 实施管理优化策略
        5.4.1 完善管理机制
        5.4.2 完善控规评估机制
        5.4.3 完善规划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街道规划管理职责
        5.4.4 制定完善的指导政策,鼓励居民参与
    5.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
    研究不足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城市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兼容性管理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平安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问题解析
    2.1 相关概念解释
        2.1.1 城市规划管理
        2.1.2 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
        2.1.3 兼容性管理
    2.2 城市片区控规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2.2.1 控规管理的主要内容
        2.2.2 控规管理的作用与原则
        2.2.3 我国控规管理的发展情况
    2.3 城市片区控规兼容性管理的基本问题
        2.3.1 控规兼容性管理的重要作用
        2.3.2 控规兼容性管理的基本原则
        2.3.3 控规兼容性管理的影响因素
第3章 济南市平安片区控规兼容性管理的个案分析
    3.1 发展历程及成效
        3.1.1 基本情况
        3.1.2 发展历程
        3.1.3 发展成效
    3.2 兼容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片区整体兼容管理水平落后
        3.2.2 重点区域兼容管理操作技术差
        3.2.3 重点项目兼容管理范围狭小
    3.3 原因分析
        3.3.1 管理体系上下级兼容不足
        3.3.2 多项规划管理缺乏兼容对接
        3.3.3 不同地区兼容程度不统一
        3.3.4 社会各阶层参与度不高
第4章 优化城市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兼容性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体系,优化兼容管理的互联性
        4.1.1 完善指标体系,提高管理效能
        4.1.2 规范审批程序,增强管理水平
    4.2 多方接轨,优化兼容管理的开放性
        4.2.1 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
        4.2.2 构建开放的成果体系
    4.3 因地制宜,优化兼容管理的专业性
        4.3.1 强化指标系数的科学管理
        4.3.2 优化控制深度的层次管理
    4.4 扩大参与,优化兼容管理的普惠性
        4.4.1 强化控规编制的公共属性
        4.4.2 提高公共设施容积率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

(4)布里斯班城市规画的文件解读及规划整合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发现问题:市域国土空间规划传导和协调机制缺位
        1.1.2 国外实践:布里斯班单一层次的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
        1.1.3 提出设想:“市-区”型地方政府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用单一层次的规划综合文件组形式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命题与概念辨析
        1.2.2 研究对象: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的规划整合方式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
        1.3.1 “五级三类”的传导和协调机制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对布里斯班城市规画的研究综述
        1.3.3 本文的研究创新: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的整合方式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规划整合经验借鉴基础的论证
    2.1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五级三类”
        2.1.1 从“多规合一”到“国土空间规划”
        2.1.2 “五级三类”的内容构建
    2.2 我国“市-区”型政府的空间规划事权关系
        2.2.1 央地关系:“自上而下,有限授权”
        2.2.2 重要城市:“市级编制—中央审批”的二级结构
        2.2.3 “市-区”型政府:单一结构特征
    2.3 昆士兰州的规划事权关系
        2.3.1 澳大利亚的三级政府
        2.3.2 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关系
    2.4 昆士兰州的规划体系(Planning System)
        2.4.1 整合规划体系的建立
        2.4.2 现行规划体系构成
        2.4.3 地方规画文件的制定
    2.5 对比与总结
        2.5.1 规划体系改革的初衷相似
        2.5.2 规划编制主体单一的建构相似与差异思考
        2.5.3 规划事权划分的形式相似
        2.5.4 规划编制逻辑的相似与差异思考
        2.5.5 规划内容构建的相似开放性与差异思考
        2.5.6 我国可借鉴布里斯班经验的城市类型
第三章 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
    3.1 序言部分:“规划使用说明书”
    3.2 发展目标:战略框架
        3.2.1 布里斯班的战略框架与我国总体规划的内容对比
        3.2.2 战略框架的结构特点
    3.3 用地分类:综合分区
    3.4 规划安排与开发控制规则
        3.4.1 地方基础设施的规划安排
        3.4.2 综合分区规则
        3.4.3 社区规划与社区规划规则
        3.4.4 专项覆盖层规则
        3.4.5 其他开发规则与使用规则
    3.5 开发控制规则的分类工具:评估表
    3.6 外部文件与其他规划
    3.7 文本使用说明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的整合经验总结
    4.1 有效整合的技术基础:规划呈现在线工具
        4.1.1 ePlan:文本在线阅读工具
        4.1.2 交互地图:图集在线交互工具
    4.2 有机整合的纵向传导机制:目标的分解路径
        4.2.1 战略目标的形成:上位衔接与公众参与
        4.2.2 战略目标的分解:分级描述与向下传导
    4.3 有机整合的横向协调机制:目标的实现路径
    4.4 整合方式: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
        4.4.1 内容索引的呈现方式
        4.4.2 市域综合规划文件组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建议“市-区”型政府尝试构建“市域国土空间规划文件组”
        5.1.1 从“分级分类”到“有机整合”的思想转变
        5.1.2 单一规划编制主体,为有机整合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
        5.1.3 建立开发控制规则,基于目标描述与分解制定规划
        5.1.4 构建规划呈现系统
    5.2 不足与展望
        5.2.1 我国区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重大,事权关系需谨慎处理
        5.2.2 我国“照搬”布里斯班模式面临着技术与制度的挑战
        5.2.3 人口规模与城市空间环境差异较大
        5.2.4 我国各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5.2.5 未能对借鉴该整合经验的我国城市类型进行深入的分类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布里斯班城市规划2014》文件的导读简本
附录2 缩略语和首字母缩写词释义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新时代的城市层面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基于英国规划编制体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发展背景
        1.1.3 问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总结并反思中国特色的空间性规划编制模式
        1.2.2 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规划编制体系经验
        1.2.3 探索与完善中国范式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辨析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新时代
        2.1.2 城市层面
        2.1.3 空间规划
        2.1.4 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2.2 中英空间性规划体系演进回顾
        2.2.1 英国空间性规划体系演进回顾
        2.2.2 我国空间性规划体系演进回顾
    2.3 我国空间性规划编制的理论研究
        2.3.1 改革路径研究
        2.3.2 规划理念研究
        2.3.3 法律制度研究
        2.3.4 管理体制研究
        2.3.5 技术手段研究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我国城市层面的空间性规划编制体系现状、问题及案例剖析
    3.1 城市层面空间性规划编制体系现状
        3.1.1 城市层面的城乡规划编制现状
        3.1.2 城市层面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现状
        3.1.3 城市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现状
        3.1.4 城市层面的空间性规划的关系分析
    3.2 城市层面空间性规划编制体系问题分析
        3.2.1 横向协同问题
        3.2.2 纵向衔接问题
        3.2.3 规划制度问题
        3.2.4 问题述评
    3.3 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既有探索与转型
        3.3.1 “多规合一”探索与实践概况
        3.3.2 城市层面空间规划实践案例剖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英国现行规划编制体系解读及中英比较研究
    4.1 英国现行规划编制体系解读
        4.1.1 规划编制背景
        4.1.2 规划编制依据
        4.1.3 规划编制层次与内容
        4.1.4 规划编制方法与程序
        4.1.5 规划编制机构与组织
    4.2 中英规划编制体系比较研究
        4.2.1 中英规划编制背景比较研究
        4.2.2 中英规划编制依据比较研究
        4.2.3 中英规划编制层次与内容比较研究
        4.2.4 中英规划编制方法与程序比较研究
        4.2.5 中英规划编制机构与组织比较研究
    4.3 英国规划编制体系经验借鉴
        4.3.1 规划编制依据借鉴
        4.3.2 规划编制层次与内容借鉴
        4.3.3 规划编制方法与程序借鉴
        4.3.4 规划编制机构与组织借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城市层面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构建
    5.1 城市层面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5.1.1 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5.1.2 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5.2 城市层面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5.2.1 “三层次”
        5.2.2 “二类型”
        5.2.3 “一平台”
    5.3 城市层面各层次空间规划的角色地位
        5.3.1 法定地位
        5.3.2 规划权责
    5.4 城市层面各层次空间规划编制要点
        5.4.1 总体空间规划的规划编制要点
        5.4.2 控制空间规划的规划编制要点
        5.4.3 修建空间规划的规划编制要点
    5.5 城市层面空间规划编制的支撑体系
        5.5.1 法规政策支撑
        5.5.2 技术标准支撑
        5.5.3 实施管理支撑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适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创(见)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解读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然保护地定义
        2.1.2 控制性详细规划定义
    2.2 相关理论解析
        2.2.1 自然保护地规划理论
        2.2.2 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概况
        2.3.1 国外自然保护地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概况
        2.3.2 国内自然保护地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必要性分析
    3.1 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1 自然保护地规划程序现状与问题
        3.1.2 自然保护地规划内容现状与问题
    3.2 自然保护地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2.1 自然保护地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必要性
        3.2.2 自然保护地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行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4.1 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目标
        4.1.1 自然保护地功能与功能空间特征分析
        4.1.2 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目标
    4.2 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原则
        4.2.1 保护优先原则
        4.2.2 合理利用原则
        4.2.3 可操作性原则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及技术方法
    5.1 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5.1.1 范围和功能分区界线控制
        5.1.2 土地使用控制
        5.1.3 设施配套控制
        5.1.4 环境容量控制
        5.1.5 风貌设计引导
        5.1.6 社区建设控制
    5.2 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方法
        5.2.1 生态敏感性分析
        5.2.2 环境容量控制法
        5.2.3 可接受的改变极限控制法
        5.2.4 图则法
        5.2.5 其他技术方法
    5.3 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
        5.3.1 自然保护地控制指标体系表
        5.3.2 自然保护地与城市控制指标体系异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拓展的关键技术探索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详细规划承接全域多要素管控任务是空间规划改革的必然要求
        1.1.2 城镇化下半场为中国控制性详细规划转型提供机遇
        1.1.3 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拓展能够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2 研究概念及研究视角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文献查阅
        1.5.2 归纳与演绎
        1.5.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
        1.5.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综述
    2.1 国内外控制性详细相关研究综述
        2.1.1 中国控规发展的脉络回溯
        2.1.2 中外控规的对比及启示
        2.1.3 中国控规的反思
        2.1.4 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的控规发展方向
    2.2 中国控规生态管控现状相关综述
        2.2.1 中国控规生态管控缺陷
        2.2.2 其他生态管控技术探索与局限
        2.2.3 控规生态拓展技术方向
第三章 控规生态拓展控制体系构建
    3.1 中观层次的控规生态拓展控制内容
        3.1.1 分区通则管理
        3.1.2 人类活动行为准入
    3.2 微观层次的生态拓展控制内容
        3.2.1 全覆盖、分类分层管控的合理性
        3.2.2 微观生态拓展管控结构
第四章 控规生态拓展关键技术方法探索
    4.1 “生态-建设”冲突的兼容性分析
        4.1.1 用地分类整合统筹
        4.1.2 生态过程与要素细分
        4.1.3 兼容性判定矩阵
    4.2 非兼容性冲突区规划地块调整规则及双层管控
        4.2.1 地块形态与性质调整规则
        4.2.2 双层管控
    4.3 生态拓展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库整合归纳
        4.3.2 指标筛选与重分类
        4.3.3 指标库优化
    4.4 生态适用性图则编制
        4.4.1 图则编制差异化内容
        4.4.2 图则构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规生态拓展的关键技术应用实例
    5.1 基础格局与初始生态控制分区
        5.1.1 研究区现状介绍
        5.1.2 基础格局成果与初始生态控制分区划定
    5.2 兼容性分析方法及应用冲突区修正
        5.2.1 冲突识别与“生态-建设”兼容性分析
        5.2.2 冲突区修正
    5.3 指标选取
        5.3.1 回溯门头沟生态过程及发展需求
        5.3.2 管控尺度分级选取
    5.4 双层管控图则
        5.4.1 非兼容性冲突地块调整
        5.4.2 双层管控图则编制
    5.5 生态底层约束图则
    5.6 特别生态单元图则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外城市控规指标内容对比
附录 B“生态-建设”兼容性矩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项目或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控规视角的慢行系统规划与实施研究 ——上海经验对深圳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1.2 慢行系统的实施存在不足
        1.1.3 规划视角下问题成因:慢行系统规划缺少实施导向的法定依据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控制性详细规划
        1.4.2 深圳法定图则
        1.4.3 慢行系统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慢行系统规划相关理论及研究
        2.1.1 慢行系统规划相关理论
        2.1.2 慢行系统规划相关研究
        2.1.3 慢行系统规划相关实践
    2.2 规划实施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2.2.1 规划实施相关理论
        2.2.2 规划实施相关研究
        2.2.3 规划实施相关实践
    2.3 控规相关研究
        2.3.1 控规背景——区划法
        2.3.2 控规的法律属性
        2.3.3 控规的编制技术
        2.3.4 控规的管理体制
    2.4 研究思路与技术框架构建
        2.4.1 研究思路
        2.4.2 借鉴案例选取
        2.4.3 技术框架构建
第三章 深圳慢行系统规划实施现存问题
    3.1 上层次规划中慢行系统相关内容未有效传导至法定图则
        3.1.1 总规未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
        3.1.2 分区规划缺乏有效指导
    3.2 慢行系统专项规划未纳入法定图则
        3.2.1 法定图则与慢行系统专项规划缺少协同
        3.2.2 城市设计缺少纳入法定图则的途径
    3.3 法定图则对慢行系统管控不足
        3.3.1 法定管控指标缺失
        3.3.2 技术文件未发挥规划管理指导作用
        3.3.3 相关标准规范精细化不足
    3.4 法定图则慢行系统管理存在不足
        3.4.1 缺乏统一的审批管理平台
        3.4.2 规划条件转译不足
    3.5 小结
第四章 上海慢行系统规划实施实践研究
    4.1 控规与上层次规划的衔接
        4.1.1 总规层面构建复合管控的慢行系统指标体系
        4.1.2 慢行系统指标体系逐层传导实现纵向衔接
        4.1.3 优化单元规划层次
    4.2 控规与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的衔接
        4.2.1 慢行系统专项规划综合协调纳入控规
        4.2.2 城市设计纳入控规附加图则,慢行系统有效落实
    4.3 控规对慢行系统的管控
        4.3.1 法定文件完善慢行系统相关指标内容
        4.3.2 技术文件指导慢行系统规划实施与管理
        4.3.3 标准规范顺应慢行发展实际需求动态更新
    4.4 控规的实施与管理
        4.4.1 构建规划管理平台保障慢行系统落实
        4.4.2 慢行系统管控要点向用地出让和建筑许可有效传导
    4.5 小结
第五章 深圳慢行系统规划实施优化建议
    5.1 完善规划编制技术
        5.1.1 加强分区规划的指导作用
        5.1.2 构建逐层细化落实的指标体系
        5.1.3 完善法定图则管控内容
        5.1.4 编制“附加图则”
        5.1.5 完善相关标准规范
    5.2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5.2.1 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5.2.2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依据
        5.2.3 完善规划审批管理平台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9)深圳市地铁站点片区TOD规划编制策略研究 ——以观光站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规划编制
        1.5.2 规划实施
第2章 相关理论及体制机制
    2.1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1 TOD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2.1.2 TOD理论3D-5D原则
        2.1.3 TOD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有关研究
    2.2 深圳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体制机制
        2.2.1 规划编制的体制机制
        2.2.2 规划实施的体制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圳观光站片区TOD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 实证案例选取
    3.2 观光站片区规划编制历程回顾
        3.2.1 第一阶段(1996—2000):生态休闲区
        3.2.2 第二阶段(2001—2006):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组成部分·
        3.2.3 第三阶段(2007 至今):绿色新城的核心区
    3.3 TOD视角下观光站片区的规划评估
        3.3.1 TOD视角下规划目标和方向的评估——总体规划
        3.3.2 TOD视角下规划控制和引导的评估——详细规划
        3.3.3 TOD视角下观光站片区规划实施评价
    3.4 TOD视角下深圳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TOD规划编制的实践与借鉴
    4.1 武汉:以轨道交通综合规划为核心推进站点片区TOD发展
    4.2 东莞:法定化的TOD规划编制体系统筹推进站点片区综合开发
    4.3 杭州:结合轨道开发时序编制站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4 香港:市场和行政双管齐下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地铁站点片区TOD规划编制策略
    5.1 创新规划编制体系,建立TOD规划编制技术标准
        5.1.1 各层次规划编制增加TOD规划专题研究内容
        5.1.2 建立TOD规划编制技术标准
        5.1.3 探索地铁站点TOD单元规划编制
    5.2 制定多元化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2.1 建立与地铁站点周边土地权利人的协商机制
        5.2.2 制定奖励措施,促进规划实施
        5.2.3 建立强制措施,保障规划实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东山县双东湖片区城市设计与控规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实践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发展与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发展与研究综述
        2.1.1 区划发展研究
        2.1.2 国外城市设计发展研究
        2.1.3 国外法定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结合
    2.2 国内相关发展与研究综述
        2.2.1 控规发展研究
        2.2.2 国内城市设计发展研究
        2.2.3 国内城市设计与控规的融合发展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东山县城市基本概况及相关规划
    3.1 县城基本概况
        3.1.1 空间区位条件
        3.1.2 自然山水环境
        3.1.3 历史文化资源
        3.1.4 社会经济发展
    3.2 双东湖片区基本概况
        3.2.1 中心区位明显
        3.2.2 对外联系紧密
        3.2.3 风水格局优越
    3.3 相关规划内容
        3.3.1 总体规划
        3.3.2 西埔控规
        3.3.3 相关专项规划
    3.4 东山县双东湖片区控规与城市设计
        3.4.1 东山县双东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4.2 东山县双东湖片区城市设计
        3.4.3 城市设计与控规融合切入点
    3.5 本章小结
4 双东湖片区环境容量控制研究
    4.1 容积率
        4.1.1 容积率控制问题分析
        4.1.2 在控规管理指导下进行容积率分区
        4.1.3 在城市设计指导下确定地块层次容积率
    4.2 建筑密度
        4.2.1 建筑密度控制问题分析
        4.2.2 引入建筑空间密度概念
        4.2.3 在控规管理指导下确定各地块建筑基底密度
        4.2.4 在城市设计指导下确定各地块建筑空间密度
    4.3 绿地率
        4.3.1 绿地率控制问题分析
        4.3.2 城市设计指导下从定量走向系统控制
        4.3.3 导则深化地块绿地率控制内容
    4.4 环境容量控制成果表达
        4.4.1 街道单元图则与导则的对应
        4.4.2 社区单元导则纳入图则
        4.4.3 地块单元图则与导则的对应
    4.5 本章小结
5 双东湖片区城市开放空间控制研究
    5.1 城市景观节点与轴线控制
        5.1.1 城市景观节点空间控制
        5.1.2 城市轴线控制
    5.2 开敞空间
        5.2.1 城市开敞空间控制问题分析
        5.2.2 双东湖片区开敞空间体系研究
    5.3 街道空间
        5.3.1 街道空间控制问题分析
        5.3.2 双东湖片区街道空间控制研究
    5.4 交通组织
        5.4.1 车行交通组织
        5.4.2 步行交通组织
    5.5 开放空间控制成果表达
        5.5.1 街道单元图则与导则的对应
        5.5.2 地块单元图则与导则的对应
    5.6 本章小结
6 双东湖片区建筑形态控制研究
    6.1 建筑高度与天际线控制
        6.1.1 建筑高度控制问题分析
        6.1.2 双东湖片区建筑高度体系的建立
    6.2 建筑风格与色彩控制
        6.2.1 建筑风格与色彩控制问题分析
        6.2.2 双东湖片区建筑风格与色彩控制
    6.3 建筑形态控制成果表达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后续展望
    7.1 研究结论——双东湖片区城市设计与控规融合策略总结
        7.1.1 融合内容体系
        7.1.2 融合方法途径
    7.2 研究思考与后续展望
        7.2.1 研究思考
        7.2.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

  • [1]控制性详细规划与美国区划编制体系比较研究[D]. 杜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研究[D]. 闫蕊.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3]城市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兼容性管理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平安片区为例[D]. 王红. 山东大学, 2020(11)
  • [4]布里斯班城市规画的文件解读及规划整合方式研究[D]. 赵海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的城市层面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基于英国规划编制体系经验[D]. 胡婉茹.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6]自然保护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适用方法研究[D]. 陈奕铭. 广州大学, 2020(02)
  • [7]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拓展的关键技术探索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D]. 陈学璐. 北京大学, 2020(08)
  • [8]基于控规视角的慢行系统规划与实施研究 ——上海经验对深圳的启示[D]. 赵聃. 深圳大学, 2020(10)
  • [9]深圳市地铁站点片区TOD规划编制策略研究 ——以观光站片区为例[D]. 周婷. 深圳大学, 2019(01)
  • [10]东山县双东湖片区城市设计与控规融合研究[D]. 孙羽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论控制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的完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