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昌盆地七里坝构造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构造含油气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何伟,陈杨,方坤,刘治成,牟必鑫,魏洪刚,雷玉雪,董雪洁[1](2021)在《西昌盆地米市凹陷上三叠统白果湾组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文中研究指明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是西昌盆地米市凹陷重要的页岩层系,为探索其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开发潜力,通过地质调查、系统取心、岩心观察、实验分析测试等方法,重点对白果湾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保存条件等进行研究,并与国内已获得良好陆相页岩气发现的页岩层系展开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米市凹陷白果湾组富有机质泥页岩较发育,厚度较大、有机碳含量适中、热演化程度适中、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孔隙度较高、含气性较好,具备页岩气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2)较之于国内其他已获得良好发现的陆相泥页岩,米市凹陷白果湾组泥页岩的孔隙度、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含气量等关键参数基本相当;(3)在综合考虑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程度、埋深、保存和开发等条件下,认为特尔果、七里坝、乐伍、四开、西昌北5个区块是米市凹陷白果湾组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勘探开发潜力较大。
徐宏远,孙玮,邵红君,邓宾,许智雄,王峰[2](2021)在《西昌地区米市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模拟》文中研究表明米市盆地位于扬子板块与松潘-甘孜造山带交界处,基于反演与正演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其构造特征及成因。米市盆地受海西运动影响,构造变形以张性断层为主;印支期扬子板块向松潘-甘孜造山带俯冲,使盆地构造变形转变为挤压隆升为主,部分三叠系遭受剥蚀;燕山期盆地周缘持续隆升,内部构造则继承性发育;喜马拉雅期进入快速挤压隆升阶段,盆地的典型构造特征为逆冲断层及与断层相关褶皱,且盆地内部构造变形存在差异,东部以基底卷入型控盆断层约束下的断弯变形为主,西缘以次级断层控制下的断层滑脱变形为典型特征。盆地内部的断层发育模式为由盆地东部向西部逐渐扩展。在成因上,自海西期至印支期受到滇青藏洋板块及太平洋板块持续挤压,盆地内部形成最早的四开断层;燕山期盆地雏形出现,以七里坝地区为沉积中心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盆地周缘持续隆升;喜马拉雅期受松潘-甘孜造山带及锦屏山造山带挤压后,形成了以逆冲断层及与断层相关褶皱共存的盆地构造格局。
李桃,杨贵来,何伟,陈杨,周瑞琦,牟必鑫,魏洪刚[3](2021)在《西昌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存条件是影响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本文综合利用地质、钻井等资料,分析了西昌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顶底板条件、构造特征、地层压力特征和气体组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影响页岩气保存的主要指标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西昌盆地保存条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盆地各凹陷主要由走滑-冲断带相隔,凹陷内地层缓倾,构造样式表现为宽缓-开阔褶皱,由于受到盆缘断裂冲断作用的影响,盆缘褶皱常表现为紧闭-闭合褶皱,地层近于直立,局部发生倒转;西昌盆地内部构造缩短量较少,缩短率均<20%,指示整个盆地内部构造变形强度较弱;盆地南部布拖区域,龙马溪组页岩可形成典型压力封存箱式地质结构,箱内与箱外存在一定压力系数差,箱内地层压力稳定,保存条件好;综合多期构造作用下的断裂和裂缝发育状况、隆升剥蚀、构造变形条件等因素,在西昌盆地东缘优选出昭觉和布拖两个页岩气有利区。
谢意[4](2020)在《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变形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西昌盆地东缘位于扬子陆块西缘,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以来,亚洲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使得区域内的断裂挤压活动剧烈,持续至今,最终保留了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西昌盆地与四川盆地成藏条件相似,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研究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变形对构造形成演化及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构造地质学等地学理论为指导,运用解析构造方法,总结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的几何模式及多期次运动学性质,并对本区构造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讨论断裂构造变形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1)研究区主要断裂有越西河—黑水河断裂、普雄河—四开断裂、昭觉断裂,它们之间构成叠瓦构造,主要构造变形特征为:1)越西河—黑水河断裂大致呈近南北走向,北起越西、普雄,中间穿过米市东、解放乡,南至普格、宁南等地,显示为高角度逆断层,倾向总体向东。断层带内主要发育劈理、透镜体、碎裂化岩及构造角砾岩。2)普雄河—四开断裂分为北、中、南三段。研究区内北段主要出露在新基姑地区,断裂走向大致为近南北至NNW-SSE,表现为冲断层,断面东倾,倾角70-80°,两侧岩石强烈破碎。中段主要展布于四开、肥地矮脚及波洛乡地区,断裂走向大致为NNW-SSE,地表显示断面总体倾向西方向,地下则显示为倾向向东,多为高角度逆冲。南段主要展布于布拖县西侧的乌库乡和也普地区,发育多条平行分支断层,走向普遍为NNW-SSE,断面总体倾向东方向,西倾次之,且断层运动以逆冲挤压为主,偶见正断层。整条断裂带发育有劈理、透镜体、断层泥、挤压—褶皱带、碎裂化岩及构造角砾岩。3)昭觉断裂在竹核地区表现为断层较为直立,断层带内发育断层泥、构造角砾岩及碎粒岩。北段甘洛地区的碎裂化白云岩则表现了明显的两次应力挤压构造运动。(2)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形成演化如下:1)第一期活动应是源于新生代中期印度板块对亚欧板块施加的、向北东方向的作用力在青藏地区东侧所诱导的由西向东的侧向挤压力造成的。本文中近E-W向的挤压应力造成盆地东缘近南北向的逆断层东西向挤压形成挤压破碎带,发育一系列的角砾岩带及劈理透镜体带。盆地东缘断裂东西两侧的褶皱形态也不相同,断裂东侧表现为倒转、紧闭的褶皱形态,而西侧表现为平缓开阔的特征。2)本文第二期可推测为东西挤压后发育了方解石脉体,并显示为右行运动。并综合前人分析,在东西向应力挤压形成的断层后,发育了NE-SW向挤压应力形成北西向限制性褶皱。在此背景下可能叠加了本期NE-SW向的右旋运动。3)本文的第三期应源于喜马拉雅运动晚幕构造应力场所造成的活动,于第四纪中晚期活动以来,该区域形成了NW-SE方向的区域挤压应力,促使研究区内各大断裂带复活,并以左旋走滑的形式存在。本文所总结的NW-SE向最大主应力挤压表现出的左旋走滑性质的运动应是来源于此次构造应力场,受区域性走滑影响持续至今,并且区内发育的新生的断层泥带,推测也应是此期应力作用的结果,使得原有的断裂活动更加复杂化。(3)西昌盆地构造变形强度总体来说是盆缘强烈,盆内变形相对较弱。西昌盆地东缘各个断裂组成的断裂系统,断裂构造作用完全破坏了该带的油气保存,保存条件较差。保存条件较好的单元应在远离东缘断裂影响的米市地区米市—七里坝的平缓褶皱带,可作为西昌盆地油气有利保存区域。
彭灿明[5](2020)在《西昌盆地褶皱构造变形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昌盆地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盆地呈菱形展布。在盆地内发育众多叠加褶皱,叠加褶皱对于确定多期变形和构造运动期次,探讨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对确定油气保存条件均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针对西昌盆地的叠加褶皱演化特征的研究几乎没有,故本文应用构造地质学、构造复合原理等基础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叠加褶皱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确定西昌盆地各叠加褶皱的类型,以及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反演其构造演化特征,讨论叠加褶皱对油气保存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西昌盆地主要褶皱的叠加模式有跨褶、移褶、加强、限制、转弯等叠加方式,褶皱的叠加模式在盆地闭合-紧闭褶皱带内大都为加强型,西昌盆地西区平缓褶皱带更偏向为迁移型和横跨型叠加褶皱。(2)西昌盆地叠加褶皱构造演化总体上可划分为如下三期:第一期为古近纪之后的挤压运动,主压应力方向为近E-W向,由于盆地内断裂构造的影响在盆地西区的北部形成走向NE向的褶皱,在盆地西区的南部形成走向NW向褶皱,在盆地东区形成走向S-N的褶皱。第二期为更新世之后的挤压运动,主应力方向为NE-SW,对第一期形成褶皱进行叠加改造,对盆地西区北部NE向褶皱叠加NW向褶皱构造,对盆地东区N-S走向的褶皱发生加强褶皱作用。第三期为全新世的挤压运动,主应力方向为NW-SE,对盆地西南部褶皱进行复合叠加、对盆地内断裂带产生扭动,及在褶皱内部形成节理。西昌盆地东以紧闭褶皱和叠瓦冲断为主,裂缝和微裂隙发育,破坏了保存条件,而且褶皱叠加作用为加强型,难以形成较大的背斜圈闭,其保存条件差。盆地西部的炭山背斜、米市向斜的次级背斜,以及盆地南部形成的七里坝背斜通过褶皱叠加作用形成的迁移型、横跨型褶皱均形成良好的构造圈闭,是较好的保存单元。
许智雄[6](2020)在《西昌盆地喜德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昌地区地处康藏高原东缘,自西向东分属大雪山系和大凉山系,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北起大渡河,南至宁南与会理盆地毗邻,西以安宁河断裂为界,跨越了扬子地台康滇地轴及上扬子台拗两个二级构造单元。于喜马拉雅期褶皱造山,并因断块差异抬升与四川盆地、会理盆地及楚雄盆地分开,属构造盆地。在沉积构造发展等方面,西昌盆地与四川盆地有密切的关系,其油气地质条件可与勘探多年的四川盆地对比。本文对西昌盆地喜德地区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分析和探讨现今西昌盆地喜德地区主要构造(喜德构造、七里坝北构造和罗木大山构造)的构造特征。研究区地腹构造自西向东分别发育有喜德-西昌构造带、米市向斜带、七里坝背斜带、黑水河断裂带、罗木大山-四开构造带、四开断裂带。黑水河断裂带以西的构造带形态相对简单,呈南北向正负相间构造,喜德构造带位于喜德断层上盘。米市断层下盘为米市向斜带。米市断层上盘与黑水河断层下盘之间为七里坝构造带,两断层直接控制着该构造带的规模与展布。黑水河断裂带以东(包括黑水河)的构造由于受黑水河断裂带的影响,构造较复杂,褶皱强烈,背斜、向斜高陡狭窄,总体上呈南北向展布,在该区域发育较大的构造为罗木大山构造。其总体构造强度由东向西减弱。喜德地区主要存在的区域不整合面有震旦系与前震旦系、震旦系与寒武系、二叠系与志留系、峨眉山玄武岩组与茅口组、上三叠统与下伏古生界等之间的不整合面,分别代表了晋宁运动、桐湾运动、加里东运动、东吴运动和印支运动的影响。利用前人资料和地震解释资料,本文对西昌盆地喜德地区的构造演化进行了划分。该地区有着多套生储盖组合,区内也有多个大型圈闭,但保存条件较差,恐无法形成理想的油气藏。
李轲[7](2020)在《西昌盆地南部构造特征与页岩气保存研究》文中提出西昌盆地地处上扬子板块西缘,晚中生代之前的较长地质历史时期,作为上扬子沉积区的一部分,和四川盆地具有相似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因此西昌盆地及邻区发育优质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研究区作为西昌盆地的一部分,构造活动也具有多期、多旋回的特征,为了查明页岩气保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采样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目的层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的岩性、厚度、有机碳丰度和有机质成熟度的分析总结、对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和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加以分析,来阐明页岩气保存的基本条件,具体成果如下:龙马溪组整体岩性为以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与砂泥质白云岩为主,底部见笔石化石,沉积构造发育,底部主要发育一些水平层理,顶部主要发育一些平行层理和不连续状灰岩条带,指示底部主要为深水陆棚沉积逐渐过渡到顶部的浅水灰泥质陆棚沉积,整体表现为一个水体变浅粒度向上的沉积旋回,这为页岩提供了良好沉积环境。西昌盆地南部地区经历了多期次多旋回的构造叠加改造作用,可划分为4个构造带,则木河断裂带、米市盆地宽缓褶断带、布拖乌库强变形褶断带和布拖-火烈宽缓褶断带。分析野外观测节理、擦痕、褶皱及断裂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针对页岩气保存的五个参数,地层剥蚀指数、海拔指数、断裂指数、倾角指数及地层埋深及压力系数等五个指标,结合顶底板发育条件,定性-半定量地评价西昌盆地南部地区龙马溪组的页岩气的保存条件,优选出构造保存条件的优选区1类和2类。西昌盆地南部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分布于两个温度区,这表明了研究区经历了两期构造活动,并对应两次流体充注。锶同位素测试数据表明,研究区盆内部脉体不发育,部分脉体与围岩的87Sr/86Sr地化特征差别较小,因此判断为流体同层异位,说明盆地内部地层连通性较差,则页岩气保存条件较好,盆地边缘构造活动强烈地带87Sr/86Sr地化特征差别较大,判断为外缘流体,地层连通性较好,页岩气保存条件较差。综合流体地球化学、构造变形、隆升剥蚀等条件来评价了西昌盆地南部地区保存条件,整体特征为盆地内部构造活动对地层破坏程度较小,盆地边缘构造活动对地层破坏较强。研究区米市盆地页岩气保存条件较好,布拖火烈宽缓褶断带保存条件次之,布拖乌库强变形褶断带为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破坏区,则木河断裂带无烃源岩发育,不考虑页岩气保存情况。
邓双林[8](2020)在《西昌盆地中上奥陶统大箐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昌盆地大箐组作为重要储集层之一,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通过实测新基姑剖面、新建乡剖面,观察喜德1井、喜德3井、喜探1井岩心,采集喜德1井、喜德3井、普格1井岩屑,并结合镜下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手段,明确西昌盆地中上奥陶统大箐组沉积特征、沉积相特征以及储层特征,探讨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西昌盆地大箐组与下伏巧家组整合接触,与上覆志留系龙马溪组或上三叠统白果湾组呈不整合接触,依据“岩性+电性+地震+古生物”的方式将其与上下地层划分开。研究区大箐组沉积物为泥晶白云岩、纹层状泥晶白云岩、密细纹层状白云岩、砂屑白云岩、砾屑白云岩、硅质白云岩、砂质白云岩、白云质砂岩、泥质白云岩为主,见风暴沉积构造、波痕构造和滑塌构造、结核构造、密细纹层构造和生物扰动构造等沉积构造,大箐组地层整体呈现出北厚南薄、东厚西薄的趋势,且存在数个东西向的凹陷。研究区大箐组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可分为潮坪、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台前斜坡以及陆棚沉积相,并细分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台内滩、台坪、台缘滩、上斜坡、下斜坡、内陆棚、外陆棚等十类亚相。研究区大箐组纵向上为一个完整的三级海侵-海退旋回,横向上沉积相带自西北向东南为潮坪-台地边缘-开阔台地-内陆棚。研究区大箐组经历了多期次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硅化作用、压实压溶作用、溶蚀作用、热液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烃类充注作用。碳氧锶同位素以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研究区大箐组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于海水浓缩后的高盐度地层卤水,富镁流体受压实流驱动至大箐组地层发生浅埋藏白云石化,白云岩形成于浅-中埋藏环境。研究区大箐组储集岩石类型为晶粒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可分为溶蚀孔洞、晶间孔、晶间溶孔、晶内溶孔、铸模孔、粒内溶孔、裂缝。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主要包括沉积相和成岩作用两类,沉积相控制储层的原始沉积,成岩作用特别是溶蚀作用是改善储层的关键,构造破裂作用将溶蚀孔洞连通,改善了储层渗透率,是优质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依此建立了西昌盆地大箐组(准)同生期和浅埋藏期储层发育模式。
杨威,魏国齐,金惠,郝翠果,沈珏红,王小丹[9](2020)在《西昌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前景》文中认为西昌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的潜力区,但目前对于该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沉积的认识程度低,油气勘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为了加快对该盆地白果湾组油气勘探的进程,基于该盆地和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露头、钻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了该盆地白果湾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沉积体系与砂体展布,探讨了其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关系,并评价了油气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西昌盆地白果湾组以砂岩和泥岩沉积为主,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三段—六段相对应,白果湾组二段砂岩发育;(2)白果湾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3类沉积体系,在西昌盆地内以湖泊和河流三角洲为主,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和砂坝砂体;(3)白果湾组沉积期,西昌盆地与四川盆地是一个整体,沉积体系相同,构造演化基本一致,水体主要从四川盆地流向西昌盆地;(4)白果湾组泥质烃源岩厚度大、生烃潜力较好,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湖泊中的砂坝砂体具有一定的油气储集能力。结论认为,西昌盆地白果湾组源储一体、大面积叠置,源储配置良好,具备较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邵红君,许智雄,徐宏远,郎悦竹,冯梦媛[10](2019)在《西昌盆地喜德构造奥陶系大箐组油气前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西昌盆地喜德构造奥陶系大箐组开展的相关油气工作,利用钻井数据、地球化学分析、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岩芯薄片观察等手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喜德构造主要发育龙马溪组烃源,与大箐组直接接触形成上生下储的生储盖组合,同时大箐组上部由龙马溪组和白果湾组形成较好的封盖形成完成的圈闭。喜德构造形成较早,有利于油气的形成与聚集,除沿不整合面造成部分油气散失外喜德构造奥陶系大箐组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二、西昌盆地七里坝构造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构造含油气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昌盆地七里坝构造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构造含油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西昌盆地米市凹陷上三叠统白果湾组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概况 |
2 页岩气地质条件 |
2.1 富有机质泥页岩展布 |
2.2 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2.2.1 有机质类型 |
2.2.2 有机碳含量 |
2.2.3 有机质成熟度 |
2.3 储集条件 |
2.3.1 岩矿特征 |
2.3.2 储集物性 |
2.3.3 孔隙结构 |
2.3.4 储集空间 |
2.4 含气性 |
2.5 保存条件 |
3 陆相气层特征对比 |
4 勘探潜力 |
4.1 有利区优选 |
4.2 资源量 |
5 结论 |
(2)西昌地区米市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构造特征 |
2.1 断层发育特征 |
2.2 褶皱发育特征 |
2.3 构造演化过程 |
3 构造演化模拟 |
3.1 模型设计 |
3.2 模拟结果 |
4 构造成因分析 |
5 结论 |
(3)西昌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
1.1 地层特征 |
1.2 构造作用 |
1.2.1 构造样式 |
1.2.2 断层分布特征 |
2 页岩气保存条件 |
2.1 顶底板条件 |
2.2 构造变形强度 |
2.3 裂缝发育特征 |
2.4 地层压力特征 |
2.5 气体组分 |
3 保存条件评价 |
3.1 评价参数及标准 |
3.2 保存有利区评价 |
4 结论 |
(4)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变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概况 |
2.2 深部构造背景 |
2.3 区域地层概况 |
第3章 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
3.1 越西河—黑水河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
3.1.1 黑水河断裂中段解放乡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
3.1.2 黑水河断裂南段普格北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
3.1.3 黑水河断裂中段米市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
3.2 普雄河—四开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
3.2.1 普雄河—四开断裂北段构造变形特征 |
3.2.2 普雄河—四开断裂中段构造变形特征 |
3.2.3 普雄河—四开断裂南段构造变形特征 |
3.3 昭觉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
第4章 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的几何模式、形成演化及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 |
4.1 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几何模式 |
4.2 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运动期次分析 |
4.3 西昌盆地东缘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
4.4 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的形成演化 |
4.5 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 |
4.5.1 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对盆地变形的作用 |
4.5.2 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西昌盆地褶皱构造变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川滇南北构造带研究现状 |
1.3.2 西昌盆地褶皱构造研究现状 |
1.3.3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概况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区域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第3章 西昌盆地褶皱构造变形特征 |
3.1 西昌盆地主要褶皱分区特征 |
3.2 西部平缓开阔褶皱带几何结构特征 |
3.2.1 炭山背斜 |
3.2.2 米市向斜 |
3.2.3 轿顶山向斜 |
3.2.4 西河乡-尔乌背斜 |
3.2.5 七里坝背斜 |
3.3 盆地闭合-紧闭褶皱带几何结构特征 |
3.3.1 罗木大山背斜 |
3.3.2 瓦的尼姆向斜及依机向斜 |
3.3.3 四开西复背斜 |
3.3.4 三岔河乡背斜及滥坝向斜 |
3.3.5 叉水坝向斜 |
3.4 盆地东缘冲断构造带几何结构特征 |
3.4.1 四开背斜 |
3.4.2 盆地东缘隔档式褶皱 |
第4章 西昌盆地褶皱形成演化过程及对油气保存的影响 |
4.1 平衡剖面恢复 |
4.1.1 缩短量的误差估计 |
4.1.2 地壳缩短的意义 |
4.2 褶皱形成期次和演化 |
4.2.1 构造变形时代 |
4.2.2 西昌盆地褶皱叠加模式对褶皱形成期次反映 |
4.2.3 利用节理构造反演西昌盆地构造应力场及期次 |
4.2.4 西昌盆地构造变形模式 |
4.3 褶皱对油气保存条件的控制作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西昌盆地喜德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1.2 西昌盆地喜德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目的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2.1 地震剖面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 |
1.3.2.2 精细构造特征描述 |
1.3.2.3 构造演化过程 |
1.3.2.4 油气基础地质条件及油气勘探远景探讨 |
1.3.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4.1 野外工作 |
1.4.2 室内工作 |
1.5 主要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特征 |
2.2 区域地质特征 |
2.2.1 区域构造背景 |
2.2.2 区域构造变形模式 |
第3章 喜德地区构造特征 |
3.1 喜德1井周边构造特征 |
3.2 喜德地区剖面构造特征 |
3.2.1 区域二维构造样式及特征 |
3.2.1.1 喜德构造 |
3.2.1.2 七里坝北构造 |
3.2.1.3 罗木大山构造 |
3.2.2 小结 |
第4章 喜德地区区域构造演化过程 |
第5章 喜德地区基本油气地质条件 |
5.1 喜德地区烃源岩发育特征 |
5.1.1 下寒武统筇竹寺组 |
5.1.2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
5.1.3 上三叠统白果湾组 |
5.2 储集条件 |
5.2.1 三叠系白果湾组储层特征与评价(以喜德1井为例) |
5.2.2 奥陶系大箐组储层特征与评价(以喜德1井为例) |
5.2.3 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与评价(以喜德1井为例) |
5.3 生储盖组合 |
5.4 西昌盆地喜德地区油气勘探远景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7)西昌盆地南部构造特征与页岩气保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勘探及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页岩气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页岩气研究现状 |
1.2.3 构造与页岩气保存研究现状 |
1.2.4 西昌盆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及取得的认识成果 |
1.4.1 完成工作量 |
1.4.2 认识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西昌盆地南部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2.3 区域地层 |
第3章 西昌盆地南部构造特征 |
3.1 构造分区 |
3.1.1 Ⅱ-米市盆地宽缓褶断带 |
3.1.2 Ⅲ-布拖乌库强变形褶断带 |
3.1.3 Ⅳ-布拖-火烈宽缓褶断带 |
3.2 主要断裂构造特征 |
3.2.1 四开断层 |
3.2.2 则木河断层 |
3.2.3 黑水河断层 |
3.3 研究区主要褶皱 |
3.4 构造样式 |
3.5 构造机制与应力场 |
3.5.1 构造应力场 |
3.5.2 构造机制 |
3.6 构造剖面及平衡恢复 |
3.7 构造期次及序列 |
第4章 龙马溪组页岩气物质基础 |
4.1 岩性特征 |
4.2 龙马溪组有机碳丰度 |
4.3 龙马溪组有机质成熟度 |
4.4 页岩厚度、分布 |
第5章 流体特征与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 |
5.1 包裹体特征 |
5.1.1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其特征 |
5.1.2 均一温度 |
5.1.3 盐度和密度 |
5.1.4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
5.2 锶同位素特征 |
第6章 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 |
6.1 构造特征与保存条件 |
6.1.1 海拔指数 |
6.1.2 剥蚀指数 |
6.1.3 倾角指数 |
6.1.4 断裂密度 |
6.1.5 地层埋深及压力指数 |
6.1.6 顶底板条件 |
6.2 保存条件综合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西昌盆地中上奥陶统大箐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
1.2.2 西昌盆地研究现状 |
1.2.3 大箐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构造背景 |
2.1.2 构造演化史 |
2.1.3 奥陶纪沉积背景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第3章 大箐组地层与沉积相特征 |
3.1 地层特征 |
3.1.1 岩石学分界特征 |
3.1.2 电性分界特征 |
3.1.3 地震分界特征 |
3.1.4 古生物分界特征 |
3.1.5 地层横向展布特征 |
3.1.6 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
3.2 沉积相标志 |
3.2.1 颜色标志 |
3.2.2 岩相标志 |
3.2.3 沉积构造标志 |
3.3 沉积相类型 |
3.3.1 潮坪相 |
3.3.2 开阔台地相 |
3.3.3 台地边缘相 |
3.3.4 台前斜坡相 |
3.3.5 陆棚相 |
3.4 沉积相纵横向演化特征 |
3.4.1 沉积相纵向演化特征 |
3.4.2 沉积相横向演化特征 |
3.5 沉积相模式 |
3.6 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4章 成岩作用研究 |
4.1 成岩作用类型 |
4.2 成岩演化序列 |
4.3 成岩流体特征 |
4.3.1 碳氧同位素特征 |
4.3.2 锶同位素特征 |
4.3.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5章 储层特征研究 |
5.1 储层岩石类型 |
5.2 储集空间类型及演化 |
5.2.1 储集空间类型 |
5.2.2 储集空间演化 |
5.3 储层物性特征 |
5.3.1 储层孔渗特征 |
5.3.2 储层压汞特征 |
5.4 储层沥青特征 |
5.5 储层发育特征 |
5.5.1 储层纵向发育特征 |
5.5.2 储层横向发育特征 |
第6章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储层评价 |
6.1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6.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6.3 储层发育模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西昌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层特征 |
2 沉积相类型和特征 |
2.1 沉积相标志 |
2.2 主要沉积相类型和特征 |
2.2.1 扇三角洲相 |
2.2.2 河流三角洲相 |
2.2.3 湖泊相 |
3 沉积相展布 |
4 与四川盆地的关系探讨 |
5 油气勘探前景 |
6 结论 |
(10)西昌盆地喜德构造奥陶系大箐组油气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喜德背斜构造沉积特征 |
2 喜德构造基础油气地质条件分析 |
2.1 大箐组储集层条件分析 |
2.2 喜德构造烃源岩及生烃史分析 |
2.3 大箐组盖层条件分析 |
2.4 大箐组生储盖组合 |
3 喜德构造大箐组油气远景分析 |
3.1有利条件 |
3.2 不利条件 |
4 结论 |
四、西昌盆地七里坝构造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构造含油气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昌盆地米市凹陷上三叠统白果湾组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J]. 何伟,陈杨,方坤,刘治成,牟必鑫,魏洪刚,雷玉雪,董雪洁. 中国石油勘探, 2021(05)
- [2]西昌地区米市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模拟[J]. 徐宏远,孙玮,邵红君,邓宾,许智雄,王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1(05)
- [3]西昌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J]. 李桃,杨贵来,何伟,陈杨,周瑞琦,牟必鑫,魏洪刚.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1(03)
- [4]西昌盆地东缘断裂构造变形特征[D]. 谢意.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西昌盆地褶皱构造变形特征研究[D]. 彭灿明.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西昌盆地喜德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探讨[D]. 许智雄.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西昌盆地南部构造特征与页岩气保存研究[D]. 李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8]西昌盆地中上奥陶统大箐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D]. 邓双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西昌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前景[J]. 杨威,魏国齐,金惠,郝翠果,沈珏红,王小丹. 天然气工业, 2020(03)
- [10]西昌盆地喜德构造奥陶系大箐组油气前景分析[J]. 邵红君,许智雄,徐宏远,郎悦竹,冯梦媛. 山东化工,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