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速宜春市特种水产产业化建设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姚灿[1](2015)在《苍南县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进程,是当前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论文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内容与发展历程以及国内不同类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体系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浙江苍南县为研究对象,从城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角度提出苍南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策。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系统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化面临的困境和现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提出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以人居环境为核心、以生态文化为灵魂、以体制建设为保障的“五位一体”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体系,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从“优、保、节、育、建”五个方面开展;并构建了包括经济、环境、人居、文化、制度等领域共37项指标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选择温州苍南县为研究对象,其城镇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苍南县人口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市建设用地较为充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并且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良好。虽然苍南的城镇化水平与我国的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依旧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而在其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的同时也暴露出水环境质量、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环境问题和压力。3、针对苍南县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和压力,在其生态文明建设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将苍南建设成为经济低碳高效、环境优美安居乐业、政府阳光社会和谐的“浙江南大门”;结合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体系,针对性地提出推进产业转型、环境综合整治、构建和谐人居、培育生态文明和完善生态制度等具体对策措施,以促进苍南资源环境问题的改善和生态文明水平的提升,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郭美荐[2](2015)在《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 ——以共青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范围城市化浪潮,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繁荣,对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和国家的快速发展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其中也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加速污染和生态的严重破坏。人们在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便捷、美好生活的同时,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危机。在此背景下,一种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发展理念——“生态城市”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当前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生态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面对严峻形势,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城市产业发展作为城市经济水平的客观反映,是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优化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是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如何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以我国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为依据,遵循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原则,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践,阐述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问题的基础上,辨析了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理论体系;基于对城市生态建设与产业布局优化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以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要求为指引,对生态城市产业布局的内涵和演化特征进行分析,解析了生态城市产业布局的空间层次,剖析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目标和原则,明确了生态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和原则,探讨了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模式与策略。在此基础上,选择共青城为研究案例,运用生态经济学方法,评价共青城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其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异,提出共青城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方案与措施。全文共分为8章。第一章为绪论,对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全面综述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优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第二章对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剖析,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生态文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及产业空间理论对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支撑作用。第三章在分析产业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对生态城市产业空间体系的内涵与演化特征、空间层次及其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进一步剖析了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影响因素。第四章结合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界定了生态城市产业布局的目标与原则,对生态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进行分析,探讨了生态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模式和主要策略建。第五章介绍了研究案例共青城的基本情况,对其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布局问题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六章基于生态经济协调的可能性分析,构建共青城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并开展评价,同时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布局,对共青城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七章基于共青城生态经济分析,提出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的目标和方案,对产业布局优化的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进行了研究。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全文的主要结论为:(1)生态城市的产业空间体系分为城市布局、产业园区布局和厂址布局三个层次,其演化遵循产业空间演化的基本规律,但更加强调产业部门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协调。影响生态城市产业布局的宏观要素包括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要素,中观要素由生产投入要素、市场要素、基础设施要素、交通网络要素等;微观要素分为生命周期阶段、产业关联因素、产业集聚因素、产业创新因素和产业效益因素等。(2)生态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是形成有利于生态产业化建设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城市产业布局框架,其布局优化的基本模式分为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和网络模式,布局优化的基本策略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职能和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机制等。(3)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不仅具有独特的红色政治、区位交通、生态环境、资源供给、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撑等优势,但也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城市建设任务繁重、区域竞争激烈等不利条件的制约。(4)基于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共青城生态经济系统正经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抗衡阶段,尚未形成耦合良性发展趋势,但从其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程度看,目前共青城生态经济尚处于高度协调状态。在进行城市产业布局优化时,要重视良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态势的维护,促进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形成耦合良性发展态势。(5)基于共青城生态价值时空分异特征,共青城未来宜于在金湖乡和江益镇南部发展生态农业,并把江益镇北部地区作为工业生产布局的核心区域,在茶山街道和江益镇东部形成生态观光旅游和现代服务产业布局,并推进甘露镇工业“退城进区”布局调整力度,逐步实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6)基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需要,提出共青城“两带、三区、四组团”的产业空间结构体系,通过布局打造共青城高新技术及现代制造产业综合体、纺织服装及商贸产业综合体、会展和旅游产业综合体、教育及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等四大产业体系。
吴明传,邓频[3](2008)在《打造现代蓝色支柱产业谱写永丰强县富民新篇章》文中认为通过对永丰县2002~2006年水产业发展态势剖析,概括了其发展5大强项:加工水产品香飘全国、良种良法推而广之、水面经营权渐入佳境、水库立体开发如火如荼、水产品流通快速有序,指出了其制约6大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省市布署、结合永丰实际,又从解放思想、建立体系、创建政策、招商引资、渔政执法、科技兴渔、主攻加工、池塘改造、基地建设、产品安全等层面入手,阐述了发展永丰县水产业十大思路与对策,对该县近期乃至今后一定时期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壮大县域经济具有较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省内外山区县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杨河清[4](2001)在《宜春市渔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
杨河清[5](2000)在《加速宜春市特种水产产业化建设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河清[6](2000)在《加速宜春市特种水产产业化建设之探讨》文中认为
二、加速宜春市特种水产产业化建设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速宜春市特种水产产业化建设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苍南县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进展 |
1.2.1 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及内容 |
1.2.2 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分析 |
2.1 我国城镇化进展趋势及困境 |
2.1.1 我国城镇化进程及发展趋势 |
2.1.2 县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
2.2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体系 |
2.3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及指标体系 |
2.3.1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
2.3.2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
第三章 苍南县城镇化发展特征剖析 |
3.1 苍南县基本资料 |
3.1.1 行政区划范围 |
3.1.2 自然环境概况 |
3.1.3 社会环境概况 |
3.2 城镇化水平分析 |
3.2.1 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
3.2.2 城市建设用地分析 |
3.2.3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
3.2.4 苍南县域城镇化基本特征 |
3.3 苍南城镇化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
3.3.1 环境质量现状 |
3.3.2 资源环境压力 |
第四章 苍南县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
4.1 生态文明建设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遇分析 |
4.1.4 压力分析 |
4.2 苍南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定位 |
4.2.1 目标与定位 |
4.2.2 建设指标差距分析 |
4.3 苍南县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措施 |
4.3.1 推进产业转型,打造“实力苍南” |
4.3.2 深化综合整治,建设“绿色苍南” |
4.3.3 构建和谐人居,打造“品质苍南” |
4.3.4 培育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苍南” |
4.3.5 完善生态制度,建设“法制苍南”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2)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 ——以共青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
1.3.2 产业布局优化研究进展 |
1.3.3 研究进展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理论基础 |
2.1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 |
2.1.1 对传统城市发展弊端的思考 |
2.1.2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 |
2.1.3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
2.2 生态文明理论 |
2.2.1 生态文明的源起 |
2.2.2 生态文明的内涵 |
2.2.3 生态文明建设内容 |
2.3 生态经济理论 |
2.3.1 生态经济学及其对象 |
2.3.2 生态经济的特征与内涵 |
2.3.3 生态经济协调度 |
2.3.4 生态经济价值 |
2.4 产业空间理论 |
2.4.1 产业区位理论 |
2.4.2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
2.4.3 产业空间分布理论 |
第三章 生态城市产业空间体系及影响因素 |
3.1 产业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关系 |
3.1.1 产业结构与生态城市 |
3.1.2 产业布局与生态城市 |
3.2 生态城市的产业空间体系 |
3.2.1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及其演化特征 |
3.2.2 生态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层次 |
3.2.3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关系 |
3.3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3.3.1 宏观要素 |
3.3.2 中观要素 |
3.3.3 微观要素 |
第四章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路径 |
4.1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4.1.1 优化目标 |
4.1.2 优化原则 |
4.2 生态城市主导产业与产业综合体选择 |
4.2.1 主导产业及其演化 |
4.2.2 主导产业选择依据 |
4.2.3 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
4.3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主要模式 |
4.3.1 增长极模式 |
4.3.2 点-轴模式 |
4.3.3 网络布局模式 |
4.4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策略 |
4.4.1 调整空间开发强度,建立生态安全格局 |
4.4.2 推进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布局硬件环境 |
4.4.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布局合理性 |
4.4.4 优化城市功能分区,促进差异化发展 |
4.4.5 创新产业园区机制,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
第五章 共青城及其产业空间布局 |
5.1 共青城概况 |
5.1.1 区位交通 |
5.1.2 资源环境 |
5.1.3 经济社会 |
5.1.4 共青城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5.2 共青城产业布局现状 |
5.2.1 共青城产业结构特征 |
5.2.2 共青城产业聚集水平 |
5.2.3 共青城产业空间扩展 |
5.2.4 区际产业关联特征 |
5.3 共青城产业布局问题 |
5.3.1 核心产业发展乏力 |
5.3.2 新兴产业基础薄弱 |
5.3.3 产业空间布局紊乱 |
5.3.4 区际产业关系不顺 |
5.4 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的机遇与挑战 |
5.4.1 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的历史机遇 |
5.4.2 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的优势条件 |
5.4.3 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的制约因素 |
第六章 共青城生态经济发展分析 |
6.1 共青城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 |
6.1.1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6.1.2 共青城生态经济协调度测算 |
6.2 共青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 |
6.2.1 生态服务价值及其估算 |
6.2.2 共青城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 |
6.2.3 共青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异 |
第七章 建设生态城市目标下的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 |
7.1 战略定位与优化策略 |
7.1.1 产业战略定位 |
7.1.2 产业发展策略 |
7.1.3 主导产业集群 |
7.2 产业布局优化与功能整合 |
7.2.1 产业布局定位 |
7.2.2 产业布局重点与功能 |
7.3 产业布局优化的支撑体系 |
7.3.1 综合交通体系 |
7.3.2 科学利用土地资源 |
7.3.3 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
7.3.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7.4 产业布局优化的保障政策 |
7.4.1 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
7.4.2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
7.4.3 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 |
7.4.4 保证重大项目开发建设 |
7.4.5 开展城市品牌营销活动 |
7.4.6 提升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
7.4.7 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加速宜春市特种水产产业化建设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 |
1.苗种问题。 |
2.规模问题。 |
3.资金问题。 |
4.配套问题。 |
(二) |
(三) |
1.抓好规模经营。 |
2.抓好良种体系。 |
3.抓好科技投入。 |
4.抓好社会化服务。 |
5.抓好水产品加工。 |
6.抓好宏观指导。 |
四、加速宜春市特种水产产业化建设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苍南县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姚灿. 浙江大学, 2015(12)
- [2]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 ——以共青城为例[D]. 郭美荐. 中国地质大学, 2015(01)
- [3]打造现代蓝色支柱产业谱写永丰强县富民新篇章[J]. 吴明传,邓频. 养殖与饲料, 2008(11)
- [4]宜春市渔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思考[J]. 杨河清. 江西农业经济, 2001(04)
- [5]加速宜春市特种水产产业化建设之探讨[J]. 杨河清. 江西水产科技, 2000(04)
- [6]加速宜春市特种水产产业化建设之探讨[J]. 杨河清. 江西农业经济, 2000(06)
标签:生态城市论文; 产业布局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