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丙型肝炎病毒体外感染成年树鼩肝细胞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阳[1](2020)在《人腺病毒对树鼩原代细胞感染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 V)属于腺病毒科(Adenoviridae)哺乳动物腺病毒属(Mastadenovirus),是一种无包膜的线性双链DNA病毒。HAd V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传染性病原体,感染常诱发急性上、下呼吸道疾病和急性细支气管炎、肠胃炎、流行性结膜炎、角膜结膜炎、脑膜脑炎、膀胱炎、心肌炎甚至重症肺炎等疾病。HAd V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但对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及特殊人群,其感染可能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目前仍没有特效药及疫苗用于HAd V感染的治疗,由于HAd V感染大多数是轻微的且具有自限性,因此腺病毒感染临床治疗的重点大多是减轻患者的症状。HAd V的感染具有种属特异性,只能在自然宿主中有效感染及复制。针对HAd V的研究主要使用仓鼠、人源化小鼠和猪等动物,病毒类型主要为C种腺病毒HAd V5。C种HAd V虽然可以在仓鼠和人源化小鼠中进行复制,但有限的人源化基因和实验动物的免疫系统无法模拟人体免疫系统应对人腺病毒感染的情况。并且仓鼠等与人的进化关系,人体机能以及免疫耐受能力差别较大。建立合适的HAd V动物模型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树鼩的全基因组测序进化分析以及生理解剖、神经发育和免疫反应等方面与灵长类和人类高度相似,比啮齿类动物更具有开发为模拟人类的潜在实验动物优势,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人类病毒性疾病研究。本研究首先通过腺癌人类肺泡基底上皮细胞(A549)培养出HAd V3和HAd V7型病毒株。通过胰酶和胶原酶消化分离出状态良好的树鼩原代肺上皮细胞,经过鉴定后进行体外感染实验。通过对树鼩原代肺上皮细胞、树鼩原代肾上皮细胞以及树鼩真皮成纤维细胞感染HAd V3和HAd V7,结果证明树鼩原代肺上皮细胞对HAd V3和HAd V7的易感染远高于其他原代细胞(P<0.001)。对树鼩原代肺上皮的感染特性研究表明,感染后12 h-96 h病毒载量持续增加,与阳性对照组的增长趋势和病毒载量水平基本相似。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TSLEC感染HAd V3和HAd V7分别在感染的第96 h和120 h时的病毒载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树鼩抗病毒相关炎症因子的检测发现,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IL-6及IL-10转录水平增加近百倍。综上所述TSLEC具有成为HAd V3和HAd V7感染细胞模型的潜力,为进一步探究HAd V树鼩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张莉[2](2019)在《寨卡病毒在云南的发生风险及树鼩动物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一种虫媒传播的病毒,现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与流行。鉴于寨卡病毒传播媒介的广泛分布及感染导致小头症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云南省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枢纽地区,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有众多的边境口岸及边民互市点,人员跨境交流频繁。同时,云南省也是多种传染性疾病传播、流行的高危地区,多种传染病呈现跨境传入、境内高发和病原多样性的典型特征。因此,云南省面临着ZIKV境外输入、本地流行的巨大风险,但目前尚无云南省ZIKV流行及传播影响因素的调查。与云南毗邻的南亚、东南亚地区一直是寨卡主要疫区,而在2016年1月我国在广州发现首例寨卡输入性病例之前,云南是否存在ZIKV病毒的输入性病例尚不清楚。本研究对2014年8月-2016年2月云南省各口岸不明原因发热的608份样本进行了ZIKV流行病学的回顾性分析。通过针对ZIKV核酸的定性定量检测发现了1例ZIKV输入性病例,在该病例是2014年从孟加拉国由昆明机场入境,并且患者发热明显。通过对该病患血液病毒核酸提取及PCR扩增获得了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命名为ZK-YN001。对此毒株的起源进化分析发现,ZK-YN001属亚洲株,起源时间约为2006年,进化速率为6.819(5.929-7.709)×10-4substitutions/site/year。与亚洲主要流行毒株的序列比对发现,ZK-YN001处于亚洲寨卡低流行阶段和高流行阶段的中间过渡态。ZK-YN001的发现修正了中国寨卡的流行病史。提示云南省面临着邻国输入ZIKV传染源的潜在风险。ZIKV的传播媒介-伊蚊在云南省分布广泛,而云南省全年平均温度18.8℃,平均相对湿度79.2%,月累计平均降水量104.3毫米,气候条件特别适宜伊蚊孳生繁殖,另结合蚊媒的分布密度及活跃程度,云南省每年的6-9月份是寨卡疫情的高危月份,应提前做好应对及防控措施。人感染ZIKV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动物模型是研究病毒感染与发病机制,进行药物、疫苗研发的必要技术平台。自寨卡疫情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应用小鼠、猴子等动物建立了各种寨卡热疾病实验模型,为阐明寨卡病毒致小头症/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候选疫苗药物临床前评价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感染小鼠虽然出现神经疾病甚至死亡等症状,但与人感染症状差异过大;非人灵长类感染后未能重现人类感染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且研究成本高、周期长。因此,急需寻找一种可以模拟人类自然感染及感染后相关临床症状的理想动物模型。树鼩主要分布在以云南省为主的我国西南部地区,是一种易繁殖、易饲养的小型灵长类的哺乳动物。近年来,研究人员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及人类病毒性感染的研究中广泛使用树鼩作为模型动物,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尚无寨卡病毒感染树鼩的研究报道。为建立ZIKV感染树鼩动物模型,本研究模拟蚊虫叮咬进行皮下注射感染子一代成年树鼩,出现了与人感染类似临床症状:有典型的皮肤疾病皮疹发生,ZIKV的感染可造成皮肤的病理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皮下有病毒颗粒存在及出血现象;出现病毒血症及唾液有规律的排毒;可建立涉及多个组织脏器的全身性感染,其中睾丸组织敏感最高且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进而,用ZIKV体外感染来源于树鼩不同组织的各种原代细胞,以确定病毒对不同原代细胞的嗜性及感染特征。经病毒核酸与抗原检测发现,血管及皮肤原代细胞对ZIKV最为敏感,病毒核酸及蛋白高效复制和表达,释放大量有感染活性的子代病毒;病毒感染造成细胞死亡等严重的细胞病变,从体外细胞水平支持了树鼩可以作为ZIKV的感染动物模型。最后,为探讨ZIKV感染树鼩后引发的免疫反应,对感染后树鼩的PBMC转录组测序发现,ZIKV的感染可刺激机体的多种抗病毒相关及炎症因子基因表达,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表征皮肤疾病严重程度的S100A12基因在感染期间上调明显;ZIKV感染还激发了树鼩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感染后20dpi树鼩体内中和抗体滴度可达534.8,中和抗体对乳鼠具有保护作用并有效防止继发性感染。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ZIKV的流行病学与环境因素分析,揭示云南面临着ZIKV输入及流行的潜在风险,为ZIKV的科学防控提供了研究依据。ZIKV体内感染树鼩疾病模型的建立及体外对原代细胞感染性与不同嗜性的确定,弥补了现有动物模型的不足。ZIKV感染树鼩刺激机体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产生的中和抗体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为研究ZIKV的抗原靶点及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
陆彩霞[3](2018)在《miR-122、CD81和Occludin转染树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HCV易感细胞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丙型肝炎病毒(HCV)是1989年发现的导致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体,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2017年WHO全球肝炎报告,目前全球HCV感染者已达7.1亿人,每年感染人数还在不断递增。目前HCV治疗的药物主要是2013年12月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上市的索菲布韦(Sofosbuvir),是首个无需联合干扰素就能安全有效的治疗某些类型丙肝的药物,但其价格极其昂贵,需花费8.4万美金/疗程,普通患者难以支付天价药费。中国有2016年上市的长效干扰素派格宾,但目前还没有针对HCV的疫苗,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合适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用于HCV疫苗及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目前对HCV研究主要的细胞模型有淋巴细胞模型、原代肝细胞模型、肝癌细胞系模型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起源的肝样细胞模型;动物模型主要有黑猩猩模型、小鼠模型和大鼠模型。但这些细胞模型对抗HCV药物筛选稳定性和持续性不高,黑猩猩动物模型受动物福利伦理的限制,已不允许使用,大、小鼠模型与人因种属原因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建立高效稳定特异性强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是HCV药物与疫苗评价急需解决的科学与技术的关键问题。树鼩是比啮齿类动物更接近非人灵长类的动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s)特性稳定,体外易于获得及扩增,能连续传代和进行各种基因的遗传操作,既能保持本身基因的稳定性,还能高效表达外源基因。利用树鼩BM-MSCs开展HCV相关研究相对于啮齿类动物BM-MSCs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miR-122是一种肝脏特异性的miRNA,系第一个被证明与HCV病毒复制成正相关的宿主miRNA。本研究选择能长期传代培养的BM-MSCs,利用miR-122既能促进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又能促进HCV增殖的双重特性,向树鼩BM-MSCs转染人miR-122,以期提高BM-MSCs对HCV的易感性。利用受体介导HCV入胞的功能,将HCV入胞的两个最为关键的人的CD81和Occludin受体转染至该细胞,以期建立对HCV易感的细胞模型,为HCV的药物筛选、疫苗研发、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资源,也为将来创建慢性持续性感染的HCV树鼩模型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一、树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对树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扩增、纯化,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向成脂成骨和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所分离的细胞确定是BM-MSCs,为下一步应用树鼩BM-MSCs建立HCV细胞模型提供合格和足量的细胞资源。二、CD81/OCLN/miR-122慢病毒载体构建及慢病毒转染树鼩BM-MSCs构建了含人CD81/OCLN/miR-122慢病毒载体并将其转染至BM-MSCs,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到CD81、OCLN和miR-122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可以检测到CD81和OCLN分子的表达;同时Western-blot结果显示,CD81和OCLN可以在树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在树鼩BM-MSCs上转染含人CD81/OCLN慢病毒载体后,能向成脂成骨诱导分化,但诱导的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数量比未转染组少。三、HCV感染树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用基于HCV2a-JFH1-Huh7.5.1培养的HCVcc感染转染基因后的树鼩BM-MSCs,分析了 HCVcc在树鼩BM-MSCs上的感染复制能力和是否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研究结果表明:HCVcc 感染 OCLN/BM-MSCs,CD81/BM-MSCs,miR-122/BM-MSCs,CD81/miR-122/BM-MSCs,OCLN/miR-122/BM-MSCs,OCLN/CD81/BM-MSCs,OCLN/CD81/miR-122/BM-MSCs后,巢式PCR能检测到HCV复制增殖的中间体-负链RNA,说明该细胞可以支持HCVcc入胞并复制增殖。其中OCLN/CD81/BM-MSCs,OCLN/CD81/miR-122/BM-MSCs细胞上清能产生具有感染性的HCV病毒颗粒。并验证了 HCV入胞、复制和产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需要HCV受体CD81、OCLN的相互作用,miR-122的存在可以提高对HCV的易感性。VEGF的加入可能通过破坏细胞极性从而显着提高靶细胞对HCVcc的易感性。综上,本研究建立了 HCV易感的树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模型,HCV在该细胞上可以完成HCV的生活史,并产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在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HCV细胞模型尚属首次,为开展HCV生命周期研究、抗HCV药物筛选、疫苗研发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周玲丽,杨春,曹骥[4](2015)在《树鼩丙型肝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只有建立稳定可靠的HCV感染模型,才能更好地研究HCV感染慢性化和致癌的机制,从而推动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和抗丙型肝炎药物的筛选。HCV宿主范围特别狭窄,只有人和黑猩猩对其易患。目前有一些体内和体外的实验结果初步显示,树鼩是目前继黑猩猩之后唯一能感染HCV的动物。该文对HCV感染树鼩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行综述。
郭尔楚,郭茜茜,钟振国[5](2015)在《树鼩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树鼩属于低等灵长类动物,其形态、生理机能和生化代谢等与人类相似,实验研究的结果容易推广到人,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研究人员利用树鼩已经建立许多模拟人类疾病的树鼩动物模型,如肝炎病毒性疾病、糖尿病、肿瘤和老年痴呆模型等。对树鼩在动物模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概述。
吕淑娟,唐安洲[6](2014)在《树鼩肝脏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新进展》文中认为肝病的危害,尤其是肝炎的流行以及肝癌的高死亡率已经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要卫生问题之一,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某些肝炎及肝癌目前尚未清楚其发病的生理学机制,为了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显得极其重要。树鼩在医学研究中的价值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人们利用树鼩成功建立了多种肝脏疾病的动物模型,多数研究集中在人类病毒性肝炎及肝癌方面。本文主要介绍肝脏疾病树鼩动物模型的国内外新进展。
庞义全,冯悦,孙晓梅,刘丽,代解杰,夏雪山[7](2014)在《病毒性肝炎树鼩动物模型研究与建模策略》文中指出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在我国,病毒性肝炎高度流行,其中又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危害较大。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感染与发病机制,进行药物与疫苗研究的必要工具。目前病毒性肝炎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集中于病毒在动物体内的感染特性及发病规律方面。本文仅就病毒性肝炎动物模型,尤其乙型、丙型肝炎树鼩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建模策略进行综述。
殷安国[8](2014)在《HCV对幼龄树鼩感染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慢性肝炎的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它是长约9.6kb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50nm,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人类是HCV的天然宿主,黑猩猩是HCV的敏感动物。可以引起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肝癌。树鼩(Tupaiabelangeri),是一种只生活在亚洲东南地区的非灵长类哺乳动物。它可以感染许多人源性的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对HCV也表现出易感性。有文献指出,接种HCV的树鼩虽然不像人和黑猩猩那样具有持续高滴度的病毒血症,但大约1/3的树鼩出现了一过性感染,除了用树鼩作为病毒的体内感染动物模型的尝试,还有以树鼩肝细胞为基础的体外感染模型研究。这些证据强烈的说明树鼩具有成为HCV感染动物模型。而采用小树鼩作为HCV感染动物模型还未有人尝试。本文章旨在研究小树鼩感染HCV时动物的部分感染特性。本论文采用5周龄大小的幼龄树鼩,采用肝门静脉注射的方法,向肝脏注射1mL载量为1.3×107copies/mL的J6/JFH-1型HCV病毒上清液,在攻毒后第三天开始抽血,每次抽0.6mL的非抗凝血及50μ1的抗凝血,连续3个月,50μ1的抗凝血用于血常规检测,对实验树鼩的血清提取RNA后运用巢式PCR技术可检测到阳性条带,对阳性条带进行胶回收测序,在NCBI上BLAST比对后与HCVJ6/JFH1-QC69(NS4A)(KF693783.1)相似度99%,所得到的阳性条带的确为HCV病毒片段,第三天阳性率为70.0%,第五周为100%,第六周为88.9%,运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RNA定量发现攻毒后第三天和第五周病毒载量最高,分别为6.07×103copies/mL,2.04×103copies/mL。病理组织检查发现树鼩肝脏汇管区出现可见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HCV抗原表达。表明幼龄树鼩具有较高的HCV阳性感染率,部分幼龄树鼩感染HCV后可形成慢性HCV感染。
黄晓燕,徐娟,孙晓梅,代解杰[9](2013)在《树鼩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中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树鼩的生理、生化和解剖学等生物学特性与人类相似,人们利用树鼩建立了多种人类病毒性疾病动物模型,并在细菌感染疾病、呼吸系统、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等方面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就树鼩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应用的新进展进行概述。
徐林,张云,梁斌,吕龙宝,陈策实,陈勇彬,周巨民,姚永刚[10](2013)在《实验动物树鼩和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研究概述》文中提出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如回答人体各种重大生物学问题、解析人类疾病机理和新药研发等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转化医学存在的问题使得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实验动物重新得到重视;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也再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树鼩研究进展,包括树鼩基础生物学及动物模型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了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
二、丙型肝炎病毒体外感染成年树鼩肝细胞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型肝炎病毒体外感染成年树鼩肝细胞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人腺病毒对树鼩原代细胞感染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1.1.1 腺病毒病毒粒子的结构及组成 |
1.1.2 腺病毒的复制机制 |
1.1.3 腺病毒宿主范围 |
1.2 腺病毒流行感染与致病 |
1.3 腺病毒的分型 |
1.4 腺病毒的治疗与预防 |
1.5 腺病毒的工程化应用 |
1.5.1 腺病毒载体的类型及优化 |
1.5.2 溶瘤腺病毒与肿瘤治疗 |
1.5.3 腺病毒载体用于基因治疗 |
1.6 腺病毒相关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6.1 棉鼠 |
1.6.2 叙利亚仓鼠 |
1.6.3 转基因鼠 |
1.6.4 猪 |
1.6.5 非人灵长类 |
1.7 树鼩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
1.7.1 树鼩相关病毒感染模型 |
1.7.1.1 肝炎病毒树鼩感染模型 |
1.7.1.2 疱疹病毒树鼩感染模型 |
1.8 研究的意义 |
1.9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HAdV的培养及滴度测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验仪器 |
2.2.3 试剂配制方法 |
2.3 实验方法 |
2.3.1 HAdV的培养 |
2.3.1.1 HAdV在A549中的培养 |
2.3.1.2 HAdV在293T中的培养 |
2.3.2 HAdV在A549中增值特性的测定 |
2.3.3 HAdV病毒滴度的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HAdV在A549中的培养 |
2.4.2 HAdV在A549中增值特性的测定 |
2.4.3 HAdV病毒滴度的测定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树鼩原代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试剂配制方法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树鼩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优化 |
3.3.2 树鼩原代肺部成纤维细胞分离和培养 |
3.3.3 树鼩原代肾上皮细胞分离和培养 |
3.3.4 树鼩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分离和培养 |
3.3.5 树鼩原代细胞鉴定 |
3.3.6 树鼩肺上皮细胞增殖能力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树鼩原代细胞的培养 |
3.4.2 树鼩原代细胞免疫荧光鉴定 |
3.4.3 树鼩肺上皮细胞增值能力测定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人腺病毒体外感染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2.3 试剂配置方法 |
4.3 实验方法 |
4.3.1 .人腺病毒DNA提取 |
4.3.2 HAd V感染树鼩原代细胞RNA提取 |
4.3.3 PCR引物设计合成 |
4.3.3.1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优化 |
4.3.3.2 标准品的制备 |
4.3.3.3 荧光定量PCR体系 |
4.3.3.4 绘制标准曲线 |
4.4 腺病毒体外感染腺病毒 |
4.3.1 树鼩不同组织细胞的易感性探究 |
4.3.2 HAdV最佳感染复数的探究 |
4.3.3 HAdV感染树鼩原代肺上皮细胞 |
4.3.4 HAdV感染原代细胞后细胞因子的检测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4.5.2 不同组织原代细胞易感性 |
4.5.3 HAdV最佳感染复数的探究 |
4.5.4 感染树鼩原代肺上皮细胞 |
4.5.5 HAdV感染树鼩原代肺上皮细胞炎症因子的检测结果 |
4.6 讨论 |
4.7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2)寨卡病毒在云南的发生风险及树鼩动物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寨卡病毒(ZIKV)流行与危害 |
1.2 ZIKV的病原学 |
1.2.1 传染源 |
1.2.2 传播媒介 |
1.2.3 传播途径 |
1.2.4 易感人群 |
1.2.5 临床症状 |
1.2.6 ZIKV的诊断与治疗 |
1.2.7 ZIKV的预防 |
1.3 ZIKV传播的环境影响因素 |
1.3.1 自然因素 |
1.3.2 地理分布 |
1.3.3 社会因素 |
1.4 ZIKV的流行病学 |
1.4.1 ZIKV的基因组结构 |
1.4.2 ZIKV的复制周期 |
1.4.3 ZIKV的主要病毒株 |
1.5 ZIKV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
1.5.1 免疫健全小鼠模型 |
1.5.2 免疫缺陷小鼠模型 |
1.5.3 孕胎鼠模型 |
1.5.4 性传播小鼠模型 |
1.5.5 非人灵长类模型 |
1.6 树鼩动物模型的应用现状 |
1.6.1 树鼩在人类疾病模型上的应用 |
1.6.2 树鼩在病毒感染模型上的应用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7.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云南省寨卡疫情回顾性分析及流行的环境影响因素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样本和资料来源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不明原因发热样本ZIKV回顾性分析结果 |
2.3.2 ZIKV感染者人口学特征 |
2.3.3 ZIKV阳性样本全长扩增及病毒分离 |
2.3.4 ZK-YN001 同源关系及起源进化分析 |
2.3.5 云南ZIKV传播的影响因素 |
2.4 讨论 |
2.4.1 ZIKV在云南的流行病学调查 |
2.4.2 ZIKV在云南地区传播的影响因素 |
2.4.3 ZIKV在云南的防控 |
2.5 小结 |
第三章 ZIKV感染树鼩动物模型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2.4 实验方法 |
3.2.5 ZIKV感染树鼩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3.1 GZ01 病毒株的培养及检测 |
3.3.2 ZIKV感染树鼩的结果 |
3.4 讨论 |
3.4.1 ZIKV感染树鼩的症状表现 |
3.4.2 ZIKV感染树鼩的体液排毒 |
3.4.3 ZIKV感染树鼩的组织分布 |
3.4.4 ZIKV对乳树鼩的神经毒力 |
3.5 小结 |
第四章 ZIKV对树鼩原代细胞感染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主要试剂和配方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4.2.4 实验方法 |
4.3 数据处理 |
4.4 实验结果 |
4.4.1 ZIKV对树鼩不同组织原代细胞的易感性 |
4.4.2 ZIKV感染树鼩的原代皮肤和血管细胞的荧光检测 |
4.4.3 ZIKV感染树鼩的原代皮肤和血管细胞的WB检测 |
4.4.4 ZIKV感染树鼩的原代皮肤和血管细胞的增殖动力学检测 |
4.4.5 ZIKV感染树鼩的原代皮肤和血管细胞的子代病毒的活性检测 |
4.4.6 ZIKV感染树鼩的原代皮肤和血管细胞的细胞病变 |
4.4.7 树鼩原代皮肤和血管细胞的鉴定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ZIKV感染树鼩的免疫反应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主要试剂 |
5.2.3 主要仪器 |
5.2.4 实验方法 |
5.3 结果 |
5.3.1 ZIKV感染树鼩后机体的先天抗病毒免疫反应 |
5.3.2 ZIKV感染树鼩原代细胞后细胞因子的变化 |
5.3.3 ZIKV感染树鼩后的体液免疫反应 |
5.4 讨论 |
5.4.1 ZIKV感染树鼩的天然免疫反应 |
5.4.2 ZIKV感染树鼩的体液免疫反应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 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
(3)miR-122、CD81和Occludin转染树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HCV易感细胞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HCV研究现状 |
2.HCV受体与HCV感染 |
3.microRNA与病毒感染 |
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的特性 |
5.树鼩具有特殊的分类地位 |
6.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基本策略 |
第一部分: 树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CD81/OCLN/miR-122慢病毒载体构建及慢病毒转染树鼩BM-MSCs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HCV感染树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树鼩丙型肝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CV |
2 树鼩丙型肝炎动物模型 |
2.1 树鼩的生物学特性和医学应用价值 |
2.2 HCV体内感染树鼩模型 |
2.3 HCV体外感染树鼩模型 |
3 其他丙型肝炎动物模型 |
3.1 黑猩猩 |
3.2 小鼠 |
4 小结 |
(5)树鼩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炎病毒模型 |
1.1 甲型肝炎 (Hepatitis A virus, HAV) |
1.2 乙肝病毒模型 (Hepatitis B virus, HBV) |
1.3 丙型肝炎 (Hepatitis C virus, HCV) |
1.4 丁型肝炎 (Hepatitis D virus, HDV) |
2 疾病模型 |
2.1 肝癌模型 |
2.2 糖尿病模型 |
2.3 老年痴呆模型 (AD) |
2.4 社会挫败抑郁模型 |
2.5 其他 |
3 结语 |
(6)树鼩肝脏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类病毒性肝炎树鼩模型 |
1.1 甲型肝炎树鼩模型 |
1.2 乙型肝炎树鼩模型 |
1.3 丙型肝炎树鼩模型 |
1.4 丁型肝炎树鼩模型 |
1.5 戊型肝炎树鼩模型 |
2 肝癌树鼩模型 |
3 展望 |
(7)病毒性肝炎树鼩动物模型研究与建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性肝炎 |
2 病毒性肝炎模型研究近况 |
3 树鼩作为病毒性肝炎模型研究近况 |
3. 1 甲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树鼩动物模型 |
3. 2 乙型肝炎病毒树鼩动物模型 |
3. 3 丙型肝炎树鼩动物模型 |
4 肝炎病毒对树鼩感染与致病的宿主影响因素 |
4. 1 细胞内小RNA |
4. 2 肝炎病毒受体分子 |
4. 3 其他宿主影响因素 |
5 病毒性肝炎树鼩建立策略 |
5. 1 树鼩个体的改造与优化 |
5. 2 病毒的改造与优化 |
6 展望 |
(8)HCV对幼龄树鼩感染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英文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病毒 |
1.1.1 丙型肝炎 |
1.1.2 丙型肝炎病毒 |
1.2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序列变异 |
1.2.1 HCV基因组变异的高度异质性 |
1.2.2 HCV基因组变异的非均一性 |
1.3 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与复制机制 |
1.3.1 CD81受体 |
1.3.2 SR-BⅠ受体 |
1.3.3 Claudin-1受体 |
1.3.4 Occludin受体 |
1.3.5 LDLR受体 |
1.4 丙型肝炎发病机制及免疫应答 |
1.4.1 丙型肝炎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 |
1.4.2 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损伤机制 |
1.4.3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机制 |
1.5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
1.5.1 干扰素(IFN) |
1.5.2 利巴韦林(Ribavirin) |
1.5.3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 |
1.6 丙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 |
1.6.1 原代细胞系 |
1.6.2 非原代细胞系 |
1.6.3 转染细胞系 |
1.7 丙型肝炎动物模型 |
1.7.1 黑猩猩(Chimpanzee) |
1.7.2 猴(Monkey) |
1.7.3 小鼠(Rat) |
1.7.4 树鼩(Tree shrew,Tupaia belangeri) |
1.8 树鼩模型在人类病毒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1.8.1 肝炎病毒 |
1.8.2 肠道病毒EV71(Human enterovirus 71,EV71) |
1.8.3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 |
1.8.4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
1.8.5 轮状病毒(Rotavirus) |
1.8.6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 |
1.8.7 腺病毒(Adenovirus,ADV) |
1.9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H C V对幼龄树鼩的感染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2.4 引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攻毒 |
2.3.2 血液及样本采集 |
2.3.3. 血常规的检测 |
2.3.4 ALT的检测 |
2.3.5 HCV的定性 |
2.3.7 病理切片检查 |
2.3.8 免疫组化检测 |
2.4 实验结果 |
2.4.1 血常规检查结果 |
2.4.2 ALT检测结果 |
2.4.3 HCV定性结果 |
2.4.4 HCV定量结果 |
2.4.5 病理切片的检查 |
2.4.6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其他要说明的内容 |
附件 |
(9)树鼩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中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感染模型 |
1.1 肝炎病毒 |
1.1.1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 |
1.1.2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 : |
1.1.3 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 HDV) : |
1.2 肠道病毒EV71 |
2 细菌感染及药物研究模型 |
3 呼吸系统疾病模型 |
4 内分泌系统疾病模型 |
5 神经系统疾病模型 |
6 肿瘤模型 |
6.1 自发肿瘤模型 |
6.2 诱发肿瘤模型 |
7 问题和展望 |
(10)实验动物树鼩和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动物模型和模式动物的概念 |
1.2 动物模型的重要性 |
1.3 动物模型的最佳策略 |
2 树鼩基础生物学 |
2.1 树鼩简介 |
2.2 树鼩是灵长类近亲 |
2.3 树鼩实验动物化和品系的创制 |
3 树鼩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
3.1 感染性疾病树鼩模型 |
3.1.1 病毒性肝炎模型 |
3.1.2 耐药细菌感染和败血症模型 |
3.2 精神和神经疾病模型 |
3.2.1 心理应激和抑郁症动物模型 |
3.2.2 树鼩近视模型 |
3.2.3 树鼩老年痴呆模型 |
3.3 代谢性疾病模型 |
3.4 癌症模型 |
4 现存问题和未来展望 |
四、丙型肝炎病毒体外感染成年树鼩肝细胞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腺病毒对树鼩原代细胞感染性的初步研究[D]. 赵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寨卡病毒在云南的发生风险及树鼩动物模型的建立[D]. 张莉.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3]miR-122、CD81和Occludin转染树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HCV易感细胞模型的研究[D]. 陆彩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4]树鼩丙型肝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周玲丽,杨春,曹骥. 医学综述, 2015(11)
- [5]树鼩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郭尔楚,郭茜茜,钟振国. 亚太传统医药, 2015(09)
- [6]树鼩肝脏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新进展[J]. 吕淑娟,唐安洲. 中国医药科学, 2014(17)
- [7]病毒性肝炎树鼩动物模型研究与建模策略[J]. 庞义全,冯悦,孙晓梅,刘丽,代解杰,夏雪山.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4(02)
- [8]HCV对幼龄树鼩感染实验研究[D]. 殷安国.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9]树鼩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中应用研究进展[J]. 黄晓燕,徐娟,孙晓梅,代解杰. 实验动物科学, 2013(02)
- [10]实验动物树鼩和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研究概述[J]. 徐林,张云,梁斌,吕龙宝,陈策实,陈勇彬,周巨民,姚永刚. 动物学研究,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