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翡翠透明度的主要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魏保红[1](2021)在《缅甸翡翠“棉絮”的类型及成因初探》文中认为翡翠,是一种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矿物组成的多晶矿物集合体,缅甸是翡翠的主要产地,但是近几年来,资源不断枯竭,优质翡翠逐渐减少,市场上许多含有瑕疵的翡翠也成为了新宠,含“棉絮”的翡翠就是其中之一。翡翠“棉絮”的产出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这对翡翠的质量评价也有不同的影响。本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棉絮”的产出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对翡翠的“棉絮”根据成因和产出特征进行新的分类和研究,探讨不同类型“棉絮”的成因及其与翡翠的相互关系,为翡翠质量评价提供对应的科学依据。根据“棉絮”的类型不同,将其划分为“结构棉”和“矿物棉”。“结构棉”主要是由构成翡翠的主要矿物硬玉在大小和组合关系上的不同导致呈现出的“棉絮”;“矿物棉”主要是翡翠矿物组合中存在有其它矿物,由于折射率和矿物组构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产生的“棉絮”。通过对含有“结构棉”和“矿物棉”的两类不同“棉絮”的特征翡翠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和成因探讨,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含“结构棉”翡翠的“棉絮”部位与主体部位光泽一致,折射率与相对密度值均在翡翠的正常范围内;而含“矿物棉”翡翠的“棉絮”部位光泽要比翡翠主体部位弱,相对密度值与折射率也低于翡翠标准值。2.通过显微组构观察:含“结构棉”翡翠的“棉絮”部位与翡翠主体部位均主要由硬玉矿物组成,主要出现大颗粒的残余变晶结构和细颗粒的细粒交织变晶结构;含“矿物棉”翡翠的“棉絮”部位可观察到与霞石的光性特征类似,而翡翠主体部位仍主要由硬玉矿物组成,主要出现细粒变晶结构。3.通过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以及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发现,含“结构棉”翡翠的“棉絮”部位与其翡翠主体部位为同一物相成分,主要为硬玉矿物;而含“矿物棉”翡翠的“棉絮”部位主要成分为霞石矿物,其翡翠主体部位主要由硬玉矿物组成。同时,含“结构棉”翡翠白色“棉絮”部位的Mg、Cr、Fe、Sr等元素含量均比翡翠主体部位的对应元素含量要低。4.通过对“结构棉”与“矿物棉”的成因分析发现:“结构棉”主要是由于不同期次硬玉矿物颗粒大小和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所呈现的“棉絮”,是早期翡翠的残余的表现形式,包括了微裂隙棉、矿物间隙棉和矿物包裹体棉,质地好的翡翠由于早期成岩阶段的翡翠被后期成玉阶段重结晶和细晶化后,留下的成岩阶段残余构成了“棉絮”,残余越多,“棉絮”也越多,反之则少。“矿物棉”主要是翡翠形成后期由于结晶分异作用产生与硬玉不同的伴生矿物,两者存在折射率的差异,使得视觉上明暗不同而表现出的“棉絮”;研究发现,矿物棉中存在有霞石等长石类矿物,在经电子探针分析为富钾霞石,推测是在贫硅富钾的环境下,使霞石类矿物结晶析出出现的“棉絮”。5.“棉絮”对翡翠质量评价有一定的影响,但如果对“棉絮”进行巧妙设计与雕刻,充分利用,又可以呈现出一种不同的美感,对翡翠质量反而有所提升。
赵亮[2](2020)在《不同氧化物掺杂体系下硅酸铝钠硬玉的高温高压合成与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硬玉即翡翠,其主要成分为硅酸铝钠,化学式为:NaAlSi2O6,是一种稀有的宝石,它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地质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宝石学和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本论文主要利用高温高压法模拟硬玉的生长环境,开展硅酸铝钠硬玉及其不同氧化物掺杂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合成研究。通过研究合成硅酸铝钠硬玉的高温高压实验条件以及矿物学和物理学等特征,探索天然翡翠的成因机制和致色机理。翡翠的颜色和质地均与其结晶程度以及内部结构有关,合成宝石级翡翠的关键是提高非晶质玻璃料至硬玉的转化率,尽可能地提高其透明度,并且使致色离子进入硬玉晶格中,达到稳定的致色效果。本论文优化设计了硅酸铝钠硬玉的合成组装与合成工艺,成功地合成出了不同氧化物掺杂的硅酸铝钠硬玉样品,并取得了如下创新结果:(1)优化设计了适合高温高压合成硅酸铝钠硬玉的实验组装腔体。选取氯化钠-氧化锆复合材料作为腔体内部的传压介质,既保证了样品腔压力和温度的稳定,又避免了传压介质材料与样品粘连而导致的样品破碎现象。(2)优化了掺杂玻璃料的制备工艺,将原料偏硅酸铝和九水硅酸钠按一定比例混合,并掺入微量的氧化物致色剂,进一步均匀充分混合,通过多次淬火工艺得到优质掺杂的硅酸铝钠玻璃料。采用该优化工艺制备的掺杂硅酸铝钠玻璃料有效解决了合成硬玉内部经常出现的“黑斑”和“色斑”现象。(3)在不同合成压力下开展了硅酸铝钠硬玉的合成研究,给出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硅酸铝钠硬玉的压力和温度区间。研究发现,在所研究的压力范围内,随着合成压力的升高,合成硅酸铝钠硬玉的温度也相应增加。经过对合成的无掺杂硅酸铝钠硬玉样品的测试表征,合成样品的质地均匀致密,形状完整无裂纹,呈乳白色,具有较单一的硅酸铝钠硬玉成分,并含有链状硅酸盐所具有的典型的微观形貌特征和硬玉配位体的振动特征。(4)通过掺杂0.4 wt%的TiO2、V2O5、Cr2O3、MnO、Fe3O2、CoO、NiO、CuO八种氧化物,高温高压下成功合成了颜色分别为:灰色、苹果绿色、翠绿色、粉紫色、浅黄绿色、钴蓝色、黄色和天蓝色的掺杂硅酸铝钠硬玉。XRD表征结果表明,合成样品的主要成分均为硅酸铝钠硬玉。掺杂1.0 wt%MnO的硅酸铝钠硬玉颜色为蓝紫色,合成的最低压力为2.5 GPa。(5)对合成的不同氧化物掺杂的高质量硅酸铝钠硬玉进行了微观形貌、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在较高压力下合成的高质量硬玉样品具有更丰富的、类似天然翡翠的纤维编织结构。在5.0 GPa,1450℃下,分别掺杂0.4 wt.%TiO2、MnO、Cr2O3、Fe2O3的合成硅酸铝钠硬玉的拉曼光谱在373 cm-1和698 cm-1均具有较强的Si-O四面体振动峰,与天然硬玉质翡翠特征振动峰相同,无其它杂峰。其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上述氧化物掺杂硬玉样品具有典型的天然硬玉质翡翠的红外特征峰。(6)对合成的掺杂硅酸铝钠硬玉的成分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合成掺杂硅酸铝钠硬玉含有与天然硬玉质翡翠相符的元素含量,致色离子与掺杂含量一致,表明致色离子能够有效进入合成样品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不同氧化物掺杂硅酸铝钠硬玉样品含有特定的离子吸收峰,符合离子色心致色机制。
张琰[3](2020)在《不同色调紫罗兰翡翠的致色原因探讨》文中指出对于紫罗兰翡翠及其致色原因前人也做过不少的研究,但因为都存在着针对性不强,没有对不同种类的紫罗兰进行分辨研究对比,导致缺乏代表性等问题。所以本论文在系统调研紫罗兰翡翠的产出特征基础上,对紫罗兰翡翠进行了系统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紫罗兰翡翠通过宏观观察、显微镜下的观察以及现代测试技术(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LA-ICP-MS测试、激光拉曼测试)的分析,对其宏观特征、微观组构、谱学特征、致色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首次对紫罗兰翡翠中出现的“撒黄金”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析了“撒黄金”与紫罗兰翡翠之间的相关性。论文研究得出以下成果:1、根据市场出现状况、产出特征和色调的不同,将紫罗兰翡翠划分为:粉紫色、茄紫色和粉红色三类。2、对三类紫罗兰翡翠进行了宏观归纳总结:粉紫色翡翠色调呈紫红色,结晶颗粒相对要粗,质地多为中低档,是最常见的紫罗兰翡翠;茄紫色翡翠色调紫中偏蓝色,其质地相对细腻,颜色深但透明度相对要好,可出现于飘蓝花翡翠中,并伴随有撒黄金出现。粉红色翡翠的色调呈粉色带黄色调,不带有紫色调,比较少见,质地一般为芋头地和糯化地,半透明,颜色较浅,结构细腻。3、对三类紫罗兰翡翠的矿物组构进行了分析:三类紫罗兰翡翠的矿物组成均为硬玉。粉紫色翡翠主要显示为变质变形结构、碎裂结构及变晶粒状结构;茄紫色翡翠主要显示原生的自形-半自形变晶结构;粉红色翡翠显示为糜棱结构和细腻变晶结构。4、对三类紫罗兰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粉紫色硬玉中的Mn和K要多于茄紫色硬玉和粉红色硬玉;茄紫色硬玉中的Fe和Mg的含量要高于粉紫色硬玉和粉红色硬玉,并且茄紫色硬玉中微量元素含量最高的是Fe元素;粉红色硬玉中的Fe元素含量要高于粉紫色硬玉,但元素Mn的含量比较低。5、对茄紫色紫罗兰翡翠中出现的“撒黄金”现象从宏观到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撒黄金”与翡色成因有所不同,推测是富含铁的茄紫色紫罗兰翡翠在氧化环境中的铁质析出或含铁质矿物的褐铁矿化导致的,形成不一定是在表生状态下,而是在氧化环境中产生的也进一步证明了茄紫色翡翠的致色原因与Fe有关。6、根据矿物结构和化学组成特征对紫罗兰翡翠的致色原因进行了分析判断:(1)粉紫色硬玉的紫红色调主要与致色元素Mn元素有关,Mg元素的含量可能会影响其色调的深浅。(2)茄紫色硬玉的蓝色调主要与微量元素Fe有关,Mg和Mn元素的含量可能会影响其色调的深浅。(3)Mn元素可能是紫色色调的主要致色元素,而粉红色翡翠主要是黄色调,故推测粉红色硬玉的主要致色元素可能与Fe和Mg元素有关,Mn较少。
刘静怡[4](2019)在《危地马拉翡翠的宝石学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翡翠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翡翠资源的不断开采,危地马拉翡翠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相关的宝石学研究较少。本文对危地马拉翡翠进行了相关的宝石学、矿物学研究,为促进其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些基础性资料。危地马拉的翡翠矿床产于麦塔高断裂带两侧,该地产出的翡翠符合翡翠的宝石学性质特征,放射性元素的测试结果均小于国家标准,无放射性危害。主要为细粒—显微变晶结构,常叠加晚阶段结构。推测危地马拉翡翠的形成与演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硬玉受到变晶作用而形成变晶结构。硬玉在第二阶段普遍受到脆性作用而形成碎裂结构,并在第三阶段发生交代作用。局部硬玉在第二阶段受到韧性作用,并在第三阶段受到交代作用并伴随着动态重结晶作用。危地马拉翡翠中,主要矿物为硬玉、绿辉石,还包括少量钠长石、白云母、石墨、榍石、锆石等。此外,还证实了危地马拉硬玉的流体包裹体中含有密度高、内压大的液相CH4。推测可能存在液态C6H6并与以CH4为主的流体处于同一包裹体中。推测三相流体包裹体中含有液相H2O。BSE图像中可见硬玉、绿辉石晶体中的交代通道及交代现象,说明交代作用在危地马拉翡翠的形成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硬玉和绿辉石存在多个期次。早期的硬玉晶体外侧的出现Na、Ca周期性变化形成的韵律环带,某些Ca含量高而Na含量低的环带成分为绿辉石,指示早期温度存在上下波动。晚期形成的绿辉石穿插、切割硬玉晶体或形成绿辉石脉,因此晚期的温度高于早期。富含Cr的热液对晶体颗粒发生交代作用,使晶体的Cr含量提高。此外,热液还导致了Na、Al组分的减少,Fe、Ca、Mg组分的增多。危地马拉硬玉岩中微量元素含量总体较少,REE整体呈现右倾趋势,U、Zr、Hf明显富集,但Zr/Hf比值较低。整体上与缅甸硬玉岩相似,这说明两地的硬玉岩可能具有相似的成因或经历了相似的变质作用。危地马拉翡翠颜色由Fe、Cr3+的d-d轨道电子跃迁引起,Fe引起437nm吸收谱线,形成蓝绿色;Cr3+引起691nm吸收带,形成绿色。同样由Cr3+引起的638nm、658nm的吸收带不可见,推测是由于Cr含量较少导致。
王露丝[5](2019)在《干青翡翠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干青翡翠是指具较深或较鲜艳且较均匀绿色、微透明-不透明翡翠。本论文在系统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收集了具代表性干青翡翠样品及用于关联及对照研究样品,进行了宏观特征、常规宝石学性质、宝石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下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电子探针仪背散射电子图像及化学成分定量等研究,获得了一定研究进展和认识。干青翡翠可分3类:第Ⅰ类含较多铬铁矿,矿物组合为铬铁矿、钠铬辉石、富铬硬玉或铬硬玉(或含铬绿辉石)、镁钠闪石;第Ⅱ类主要矿物为绿色硬玉,含少量镁钠闪石,部分样品偶见残余钠铬辉石+铬铁矿,无明显定向排列;第Ⅲ类主要矿物为绿色或深绿色硬玉,含少量镁钠闪石,未见残余钠铬辉石+铬铁矿组合,具定向排列。第Ⅰ类样品相对密度通常在国标范围接近上限值,个别样品可达3.63;第Ⅱ类和第Ⅲ类样品相对密度值大多在国标下限值左右。第Ⅰ类墨绿色部分折射率为1.71,而绿色部分为1.66;第Ⅱ类、第Ⅲ类样品折射率多为1.66;个别样品所含钠长石条带折射率为1.53。第Ⅰ类干青翡翠在铬铁矿裂隙或外围分布的墨绿色单斜辉石具有环带或韵律式环带构造,与铬铁矿界线规则,含大量流体熔融包裹体,是从流体-熔融体体系结晶形成,而非热液交代蚀变产物。第Ⅱ类有的含钠铬辉石或钠铬辉石+铬铁矿残余,其形成与第Ⅰ类密切相关。第Ⅱ类、第Ⅲ类主要矿物组成大多有两个形成阶段,早阶段白色或浅色较粗颗粒,呈碎裂结构或碎斑结构,Cr2O3、Fe O*、MgO含量均较低;晚阶段绿色颗粒较细,沿早阶段颗粒边缘分布或生长于它们粒间间隙,Cr2O3、Fe O*、MgO含量显着升高,形成过程未伴随动态重结晶而使颗粒间隙消减,因此绿色虽鲜艳但不通透。第Ⅱ类、第Ⅲ类鲜艳偏深绿色缘于富铬热液作用引起的Cr3+交代,即“Cr3+的浓化”。热液作用引起Cr3+交代形成含铬硬玉,也应是高色翡翠的形成机理。白底青种、绿色豆种、绿色糯化豆种翡翠及绿色钠长石玉(莫西西玉)等样品中观测有铬铁矿+钠铬辉石残余,说明这些玉石的形成亦与第Ⅰ类干青翡翠密切相关。
王珏[6](2019)在《缅甸含“雪花绵”翡翠的宝石矿物学研究及成因初探》文中认为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冰地、蛋清地、玻璃地等高品质翡翠玉石的需求逐渐增多。高品质翡翠中的绵絮是影响其外观和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最近几年来,在高品质翡翠中可见一类特有的“雪花绵”,与低品质翡翠中常见的丝缕状绵絮在外形上存在很大差异。“雪花绵”由于其形态似雪,颇具意境并且被认为是以缅甸“木那”矿场产出的典型代表特点,是优质翡翠的特征。“木那雪花绵”因此成为对翡翠价格产生正面影响的一个品类,不少商家就以此作为“噱头”哄抬价格,给翡翠市场带来一定的混乱。本文选取含有特征“雪花绵”的翡翠样品,首次针对含有“雪花绵”的翡翠进行系统地测试分析和成因探讨。通过镜下观察和常规宝石学测试以及红外光谱、激光拉曼、电子探针、XRD等现代测试技术对结构构造、矿物组成以及光谱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与翡翠中常见的团形绵相对比,较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了翡翠中“雪花绵”的主要成分、成因及其演化过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认识。1.对“雪花绵”进行肉眼观察发现其主要呈收敛状,与常见的圆形绵存在形态上的差异;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发现含特征“雪花绵”翡翠的折射率、密度、局部硬度等均低于翡翠,说明“雪花绵”与翡翠存在物相上的不同。2.镜下观察,发现(1)“雪花绵”是由他形粒状钠长石所形成的糖粒状或板状集合体,内部存在大量孤岛状硬玉残余;(2)钠长石与硬玉颗粒间存在不规则边缘,硬玉基质多为细粒重结晶结构,也可见定向的微细粒结构,硬玉颗粒之间存在高角度缝合线结构和不规则边缘;(3)有些钠长石集合体周围存在显微裂隙,有些远离裂隙,整体呈弥散态分布。3.通过岩相学分析和现代仪器测试,发现“雪花绵”主要存在498cm-1、508cm-1左右的拉曼位移峰,显示其主要矿物成分为钠长石;经过电子探针测试确定“雪花绵”主要成分为钠长石矿物,但局部含Ca量相对较高,为含Ca的钠长石即奥长石。4.综合研究对“雪花绵”的成因推测:在翡翠成玉阶段的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以及外来流体的加入,使得成岩阶段的硬玉发生细晶化、重结晶作用,同时后期变质流体逐渐富Si,并温压条件合适的地质环境下,钠长石以分散的绵团状集合体形式析出,并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动力重结晶的硬玉矿物之中,而形成了“雪花绵”。这也导致“雪花绵”的形成,基本是在冰地以上的优质翡翠之中。5、高质量翡翠中“雪花绵”的出现,是钠长石集合体形成于翡翠成玉阶段后期的结果,并非真正与市场上所说的属于高质量翡翠的特征,相反,较多“雪花绵”的出现,会使翡翠中钠长石含量增加,过多的钠长石出现,反而会影响翡翠的质量。因此,对“雪花绵”的过分强调仅仅是炒作,其价值应当正确衡量。
陈宇涵[7](2019)在《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翡翠的主要产出地为缅甸、危地马拉、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但危地马拉翡翠,前人研究较少。近年来市场上的危地马拉产出的翡翠品种越来越多,其中之一是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主要为带风化皮壳、质地细腻、带有白色“雪花棉”的蓝水料翡翠。本文以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市场原石及成品,样品标本的宏观特征观察、常规宝石学测试、显微组构观察及现代测试技术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对其宏观宝石学特征及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矿物组成、结构特征、颜色成因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的宝石学、矿物学意义。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的研究结果如下: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具风化皮壳的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硬玉,含少量绿辉石,主要显示为柱状变晶及粒状变晶结构;质地细腻的蓝水料翡翠矿物成分较为单一为硬玉,显示为显微变晶结构;含白色“雪花棉”的蓝水料的主要矿物是硬玉,显示为变质细结晶化,白色“雪花棉”可能为钠长石。经电子探针分析,具风化皮壳的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主要为硬玉、透辉质硬玉及绿辉石;质地细腻者组成成分单一为硬玉和透辉质硬玉;含有白色“雪花棉”的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中主要为硬玉和绿辉石,白色“雪花棉”为钠长石。根据数据分析,其FeO、MgO以及CaO的含量高于理论值,所以致色离子Fe2+及Mg2+使其具有蓝色调。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XRD)分析,具风化皮壳的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主要矿物为硬玉,带有艳绿色的部位含有少量钠铬辉石;质地细腻的蓝水料中主要矿物为硬玉,次要矿物为绿泥石;含有白色“雪花棉”的蓝水料中的矿物为硬玉和绿辉石。红外光谱图显示具风化皮壳、质地细腻以及具白色“雪花棉”的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均显示硬玉的特征拉曼峰。激光拉曼测试显示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在1609 cm-1,1039 cm-1,700cm-1,375 cm-1,205 cm-1处显示硬玉的特征拉曼峰,一些次要矿物,钠长石在509 cm-1,481 cm-1的主要吸收峰,榍石显示319 cm-1,609 cm-1,358 cm-1处的特征吸收峰,锆石在480 cm-1,509 cm-1及1008 cm-1处等拉曼特征峰;质地细腻的蓝水料显示硬玉特征拉曼峰主要在696 cm-1处显示;白色“雪花棉”的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具有硬玉1608 cm-1,1039 cm-1,700cm-1,375 cm-1处为主要峰,和白色“雪花棉”为钠长石在508 cm-1,479 cm-1处显示特征吸收峰。
郭丰辉[8](2019)在《缅甸黑翡翠的宝石矿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前人做了很多关于翡翠的研究,但是基本都集中在绿色、翡色、紫色翡翠中,对于黑翡翠的专项研究却不够全面与深入,缺乏科学性的实验数据与图谱。人们对于黑翡翠的认识也存在一些误区,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黑翡翠研究的深入与其市场的开发与发展。所以对黑翡翠进行全面的宝石矿物学的研究与分析是极具意义的。本文以黑翡翠为研究对象,通过市场标本宏观观察、常规宝石学测试、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现代测试技术(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对其宏观特征、基本宝石学性质、矿物组成、结构特征、光谱学特征、致色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黑翡翠的宏观观察发现,可以将黑翡翠进行合理的分类:按照黑翡翠中黑色的宏观分布状态可以将黑翡翠划分为:块状(脉状)、胶结状、浸染状;按照黑翡翠的颜色可以将黑翡翠划分为:纯黑色、灰黑色、灰白色;按照黑翡翠的种质可以将黑翡翠划分为:冰黑种、乌鸡种。显微镜下观察,黑翡翠的主要矿物为硬玉,显示柱状变晶结构、粒状变晶结构、纤维状变晶结构、碎裂结构。其中有黑色杂质,呈细小点状、无规则外形,赋存状态有三种:分布于硬玉晶体内部(一种以矿物包裹体形式存在,另一种沿硬玉晶体的解理面分布);沿硬玉晶体间隙分布;分布于硬玉矿物的微裂隙之中:硬玉晶体破裂面以及碎裂结构中。X射线粉晶衍射图谱显示:黑翡翠的主要矿物为硬玉,图谱显示微弱石墨衍射峰。红外光谱图显示,黑翡翠的主要矿物为硬玉;激光拉曼测试显示黑翡翠的黑色部位具硬玉拉曼特征峰与石墨类碳质的特征峰,黑翡翠的白色部位具硬玉拉曼特征峰,结合X射线粉晶衍射的结果可知黑翡翠中的黑色杂质为石墨类碳质。推测黑翡翠形成于翡翠的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存在的有机气体碳化作用,而导致石墨类碳质的析出,并呈弥散状态分布于翡翠之中。细小的石墨类碳质对入射于翡翠内部的光线会产生明显吸收,导致翡翠样品整体的透明度降低,依据碳质密集程度的不同,对透射光线的吸收也不同,使得翡翠形成不同程度的黑色,产生了黑翡翠。
杨昕[9](2019)在《危地马拉蓝绿色翡翠“皮”和“肉”的宝石矿物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危地马拉蓝绿色带皮翡翠样品,运用常规宝石学、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等测试方法,对危地马拉蓝绿色翡翠“肉”和“皮”的基本宝石学性质、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和谱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危地马拉翡翠样品“肉”呈蓝绿色,表面带有黄砂皮。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翡翠“皮”与“肉”的结构特征具有相关性。所选取的大多数翡翠样品“皮”与“肉”的矿物颗粒都为硬玉,可见斑状变晶结构、碎裂结构、局部有脉状充填。在翡翠“皮”处观察到有暗色不透明物质,局部有蚀变现象,且观察到边缘皮壳处和裂隙附近结构较疏松。电子探针和XRD测试结果显示,其“肉”和“皮”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硬玉,含有少量绿辉石,XRD分析显示还有少量白云母等其他矿物。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位于1090cm-1、926 cm-1、588 cm-1、528 cm-1、466 cm-1、432 cm-1处,显示为硬玉特征吸收峰。样品“皮”与“肉”的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大致相同,但在“皮”的官能团区出现高频羟基-OH的特征吸收峰(3626 cm-1、和3695 cm-1),由此可推断“皮”含有“肉”没有的含水粘土矿物(如高岭石等)。紫外光谱分析显示,样品具有紫区434nm、433nm的吸收峰,与缅甸翡翠的437nm吸收峰相近但略有偏移,其中有两个样品出现微弱的由Cr3+引起的红区吸收峰(693nm、670nm、656nm)。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显示危地马拉蓝绿色翡翠的“肉”部分为硬玉特征峰,其特征峰也出现向低频偏移现象,此外,还在样品中发现沸石和黑云母的拉曼特征峰。通过对比危地马拉和缅甸的蓝绿色系翡翠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以及危地马拉蓝绿色翡翠“肉”和“皮”的成分结构,对其颜色和质地进行评价,认为危地马拉蓝绿色翡翠质量整体上略逊于缅甸同色系翡翠。
冯晓语[10](2018)在《俄罗斯某地翡翠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翡翠市场的发展,缅甸出产的优质翡翠越来越供不应求。在世界上的其它产地中,俄罗斯翡翠产量与质量都相对占有一定优势,具有较大的潜力。本文主要对俄罗斯翡翠的品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各因素对俄罗斯翡翠影响的机理,为丰富俄罗斯翡翠的宝石学特征与促进资源的开发提供基础性资料。俄罗斯翡翠样品颜色多以绿色、灰绿色为主,抛光面呈玻璃光泽,透明度多为半透明—微透明,相对密度在3.063.32 g/cm3之间,个别样品中由于次生矿物方解石和沸石等含量较高导致相对密度明显偏低。偏光显微镜下,多为粒状、短柱状结构,多数样品颗粒粗大,颗粒之间结合不紧密,但在一些样品中也观察到长柱状和纤维状的结构,这部分的质地相对细腻。次生作用下的产物多存在于裂隙与颗粒间隙中,严重影响其透明度。通过电子探针对部分俄罗斯翡翠样品的矿物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分析,可知其主要组成矿物为硬玉与绿辉石,并且在部分样品中测试到有金云母、钠沸石、榍石、砷镍矿、钾钡长石和斜发沸石的存在,其中金云母和砷镍矿的存在,指示着俄罗斯翡翠的原岩为超基性岩。利用红外光谱仪测试到俄罗斯翡翠的主要组成矿物为硬玉与绿辉石。紫外-可见光谱中都可测试到437nm吸收线。根据测试结果总结,影响俄罗斯翡翠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和矿物化学成分。其中结构主要从矿物颗粒大小、矿物形态、矿物结合方式和裂隙发育情况四方面影响翡翠的品质。矿物组成方面,由于绿辉石的存在,会使整体颜色偏暗,与缅甸翡翠相比较,缅甸翡翠矿物组成多为硬玉,而俄罗斯翡翠的矿物多为绿辉石与硬玉共存。矿物化学成分对其品质的影响主要在颜色方面,Cr的存在会使翡翠呈现翠绿色,但Cr含量太多也会降低其透明度。
二、影响翡翠透明度的主要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翡翠透明度的主要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缅甸翡翠“棉絮”的类型及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1.2.1 关于翡翠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翡翠“棉絮”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翡翠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
1.3 研究内容以及方法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含“棉絮”翡翠的宝石矿物学特征分析 |
2.1 “棉絮”的宏观特征及其分类 |
2.1.1 “棉絮”的概念及其宏观表现 |
2.1.2 “棉絮”的分类 |
2.2 样品的选取与描述 |
2.3 常规宝石学测试分析 |
2.3.1 实验方法和测试数据 |
2.3.2 结果分析 |
2.4 矿物组成及显微组构特征 |
2.4.1 翡翠的结构 |
2.4.2 含“结构棉”翡翠的矿物组成及其结构特征 |
2.4.3 含“矿物棉”翡翠的矿物组成及其结构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含“棉絮”翡翠的现代测试分析 |
3.1 X射线粉晶衍射测试 |
3.1.1 测试原理 |
3.1.2 测试过程及图谱 |
3.1.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 红外光谱测试 |
3.2.1 测试原理 |
3.2.2 测试过程及图谱 |
3.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激光拉曼光谱测试 |
3.3.1 测试原理 |
3.3.2 测试过程及图谱 |
3.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电子探针测试 |
3.4.1 测试原理 |
3.4.2 测试过程及数据 |
3.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测试 |
3.5.1 测试原理 |
3.5.2 测试过程及数据 |
3.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不同类型翡翠“棉絮”的成因探讨 |
4.1 翡翠矿床成因的不同观点 |
4.2 翡翠形成的多阶段性 |
4.3 含“结构棉”翡翠的成因探讨 |
4.4 含“矿物棉”翡翠的成因探讨 |
第5章 “棉絮”对翡翠品质的影响及其文化内涵 |
5.1 “棉絮”对翡翠品质的影响 |
5.1.1 对翡翠颜色的影响 |
5.1.2 对翡翠透明度的影响 |
5.1.3 对光泽和抛光度的影响 |
5.2 含“棉絮”翡翠的文化含义 |
5.3 “棉絮”对翡翠质量评价的影响 |
第6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
6.1 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 |
6.2.1 论文创新点 |
6.2.2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不同氧化物掺杂体系下硅酸铝钠硬玉的高温高压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翡翠的基本概述 |
1.1.1 翡翠的历史 |
1.1.2 翡翠岩石的矿床及地质特征 |
1.1.3 硬玉岩矿床成因与讨论 |
1.1.4 翡翠的类型 |
1.1.5 翡翠的评估 |
1.2 翡翠的宝石学性质 |
1.2.1 翡翠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
1.2.2 翡翠的晶体结构 |
1.2.3 翡翠的力学特征 |
1.2.4 翡翠的光学特征 |
1.3 翡翠的研究进展 |
1.3.1 翡翠中微量元素的研究现状 |
1.3.2 翡翠的优化处理 |
1.3.3 人工合成翡翠的依据 |
1.3.4 合成翡翠的发展现状 |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温高压设备与实验技术 |
2.1 引言 |
2.2 高温高压技术简介 |
2.2.1 高压设备简介 |
2.2.2 国产六面顶高温高压设备 |
2.2.3 国产六面顶压机压力控制系统 |
2.2.4 国产六面顶压机温度控制系统 |
2.3 压力及温度的标定 |
2.3.1 压力的标定 |
2.3.2 温度的标定 |
2.4 传压介质与外围材料的选择 |
2.4.1 传压介质的选取 |
2.4.2 容器材料的选择 |
2.5 高压腔体中样品单元的组装结构 |
第三章 无掺杂硅酸铝钠硬玉的高温高压合成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硅酸铝钠硬玉晶体生长的影响因素 |
3.3 高温高压无掺杂硅酸铝钠硬玉的合成 |
3.3.1 实验原料的配制 |
3.3.2 实验工艺 |
3.3.3 时间对合成样品宏观形貌的影响 |
3.3.4 不同压力下无掺杂硅酸铝钠硬玉的合成 |
3.4 高温高压无掺杂硅酸铝钠硬玉的表征 |
3.4.1 合成样品XRD测试 |
3.4.2 合成样品的扫描电镜测试 |
3.4.3 合成样品的拉曼光谱检测 |
3.4.4 不同压力合成最佳样品的硬度与密度 |
3.5 硅酸铝钠硬玉的合成条件(P-T)图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氧化物掺杂硅酸铝钠硬玉的高温高压合成 |
4.1 引言 |
4.2 实验过程 |
4.2.1 氧化物的介绍 |
4.2.2 氧化物掺杂体系下的玻璃料制备 |
4.2.3 氧化物掺杂体系下硅酸铝钠硬玉的高温高压合成 |
4.3 合成样品的XRD表征 |
4.4 一氧化锰浓度对样品颜色的影响 |
4.5 低压下掺杂铬离子的硬玉合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温高压合成的掺杂硅酸铝钠硬玉的表征 |
5.1 引言 |
5.2 合成样品的X射线衍射及结构分析 |
5.3 合成样品的透射电镜检测 |
5.4 合成样品的扫描电子显微结构对比 |
5.5 合成样品的拉曼光谱检测 |
5.6 合成样品的红外光谱检测 |
5.7 合成样品的密度与硬度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温高压合成掺杂硅酸铝钠硬玉的成分与致色机理 |
6.1 引言 |
6.2 翡翠宝石的呈色理论 |
6.2.1 翡翠的颜色成因 |
6.2.2 翡翠的呈色机理 |
6.3 合成翡翠的致色分析 |
6.3.1 合成样品的元素分布 |
6.3.2 合成样品的成分分析 |
6.3.3 XPS能谱表征 |
6.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不同色调紫罗兰翡翠的致色原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概述及前人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紫罗兰翡翠的特征分析 |
2.1 紫罗兰翡翠的宏观特征分析 |
2.1.1 紫罗兰翡翠的分类及地质产出特征 |
2.1.2 紫罗兰翡翠的宝石学特征 |
2.1.2.1 紫罗兰翡翠的颜色分类及特征 |
2.1.2.2 紫罗兰翡翠的质地分类 |
2.1.2.3 紫罗兰翡翠的透明度特征 |
2.2 研究样品的选取及特征描述 |
2.3 紫罗兰翡翠的显微组构特征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现代测试分析 |
3.1 物相分析 |
3.1.1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
3.2 成分分析 |
3.2.1 电子探针测试 |
3.2.2 LA-ICP-MS测试 |
3.3 小结 |
第4章 紫罗兰“撒黄金”翡翠的特征分析 |
4.1 “撒黄金”翡翠的宏观分类及特征 |
4.2 “撒黄金”翡翠的微观特征分析 |
4.2.1 样品选取 |
4.2.2 撒黄金翡翠的显微组构特征 |
4.3 “撒黄金”翡翠的现代测试分析 |
4.4 “撒黄金”翡翠的成因分析 |
4.4.1 翡翠中翡色的成因分类及特征 |
4.4.2 紫罗兰“撒黄金”翡翠的翡色成因分析 |
第5章 三类紫罗兰翡翠的颜色致色分析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 |
6.2.1 论文的创新点 |
6.2.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X射线粉晶衍射数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危地马拉翡翠的宝石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存在问题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危地马拉翡翠的矿床地质背景 |
2.1 矿床地质特征 |
2.2 矿体特征 |
第三章 危地马拉翡翠的基本宝石学性质 |
3.1 外观特征 |
3.2 常规宝石学性质 |
3.2.1 光学性质 |
3.2.2 力学性质 |
3.2.3 放射性性质 |
3.3 与俄罗斯翡翠的对比 |
第四章 危地马拉翡翠的结构类型 |
4.1 翡翠的结构类型 |
4.2 危地马拉翡翠的结构 |
4.2.1 变晶结构 |
4.2.2 交代结构 |
4.2.3 变形结构 |
4.3 与俄罗斯翡翠的对比 |
第五章 危地马拉翡翠的矿物组成谱学研究 |
5.1 红外光谱分析 |
5.1.1 硬玉 |
5.1.2 绿辉石 |
5.2 拉曼光谱分析 |
5.2.1 硬玉 |
5.2.2 绿辉石 |
5.2.3 钠长石 |
5.2.4 白云母 |
5.2.5 石墨 |
5.2.6 流体包裹体 |
5.3 与俄罗斯翡翠的对比 |
第六章 危地马拉翡翠的矿物化学 |
6.1 电子探针分析 |
6.1.1 辉石族矿物 |
6.1.1.1 辉石族矿物的环带 |
6.1.1.2 辉石族矿物中Cr的来源 |
6.1.2 榍石 |
6.1.3 锆石 |
6.2 LA-ICP-MS分析 |
6.3 与俄罗斯、缅甸翡翠的对比 |
第七章 危地马拉翡翠的致色成因 |
7.1 紫外—可见光谱特征 |
7.2 与俄罗斯翡翠的对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干青翡翠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干青翡翠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
第二章 样品描述及宝石学性质 |
2.1 样品外观特征 |
2.2 相对密度 |
2.3 折射率 |
2.4 其它性质 |
第三章 干青翡翠的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 |
3.1 宝石显微镜下观察 |
3.1.1 第Ⅰ类干青翡翠样品宝石显微镜下观察 |
3.1.2 第Ⅱ类干青翡翠样品宝石显微镜下观察 |
3.1.3 第Ⅲ类干青翡翠样品宝石显微镜下观察 |
3.1.4 对照组样品宝石显微镜下观察 |
3.2 偏反光显微镜下观察 |
3.2.1 第Ⅰ类干青翡翠样品偏反光显微镜下观察 |
3.2.2 第Ⅱ类干青翡翠样品偏反光显微镜下观察 |
3.2.3 第Ⅲ类干青翡翠样品偏反光显微镜下观察 |
3.2.4 对照组干青翡翠样品偏反光显微镜下观察 |
第四章 干青翡翠的矿物化学成分 |
4.1 第Ⅰ类干青翡翠的矿物化学成分 |
4.1.1 具ⅠA型特征的干青翡翠的矿物化学成分 |
4.1.2 具ⅠB型特征干青翡翠的矿物化学成分 |
4.2 第Ⅱ类干青翡翠的矿物化学成分 |
4.3 第Ⅲ类干青翡翠的矿物化学成分 |
4.4 对照组代表性样品的矿物化学成分 |
第五章 干青翡翠的成因与演化 |
5.1 第Ⅰ类干青翡翠的成因 |
5.1.1 具ⅠA型特征的干青翡翠的成因 |
5.1.2 具ⅠB型特征干青翡翠的成因 |
5.2 第Ⅱ类和第Ⅲ类干青翡翠的成因 |
5.3 干青翡翠的演化及其指示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缅甸含“雪花绵”翡翠的宝石矿物学研究及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现状、意义及内容 |
1.2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
第二章 含“雪花绵”翡翠的宝石学鉴别特征 |
2.1 含“雪花绵”翡翠的选取与宏观特征 |
2.1.1 “绵”的分类和“雪花绵”的概念 |
2.1.2 市场上常见“雪花绵”和团形绵的宏观表现 |
2.1.3 样品的选取和描述 |
2.2 样品宝石学基本性质测试 |
2.2.1 实验方法及测试数据 |
2.2.2 测试结果分析 |
2.3 “雪花绵”宝石学显微镜下鉴别特征 |
2.3.1 “雪花绵”的放大检查特征 |
2.4 小结 |
第三章 含“雪花绵”翡翠的矿物组成和显微组构特征 |
3.1 翡翠的结构 |
3.2 含“雪花绵”翡翠和不规则团绵的显微组构特征 |
3.2.1 含“雪花绵”翡翠的主要矿物组成 |
3.2.2 普通圆团绵的主要矿物组成 |
3.2.3 含“雪花绵”翡翠的显微结构特征 |
3.2.4 普通圆团绵的显微结构特征 |
3.3 小结 |
第四章 含“雪花绵”翡翠的现代测试分析 |
4.1 红外光谱测试 |
4.1.1 实验过程与图谱 |
4.1.2 测试结果和分析 |
4.2 激光拉曼测试 |
4.2.1 实验过程与图谱 |
4.2.2 测试结果和分析 |
4.3 电子探针测试 |
4.3.1 实验过程与数据 |
4.3.2 测试结果和分析 |
4.4 小结与分析 |
第五章 翡翠中“雪花绵”的成因讨论 |
5.1 翡翠岩石成因的不同观点 |
5.2 翡翠形成的多阶段性 |
5.3 翡翠中“雪花绵”的形成讨论 |
5.3.1 翡翠中的钠长石“雪花绵”成因推测 |
5.3.2 与前人对含钠长石翡翠成因的评述 |
5.4 “雪花绵”与普通团绵的不同成因 |
5.5 小结 |
第六章 “雪花绵”对翡翠品质的影响 |
6.1 “雪花绵”对翡翠品质的影响 |
6.1.1 对光泽和抛光度的影响 |
6.1.2 对翡翠颜色的影响 |
6.1.3 对翡翠透明度的影响 |
6.1.4 “雪花绵”对翡翠基本性质的影响和对定名的讨论 |
6.2 含“雪花绵”翡翠的文化意义 |
6.2.1 雪花代表的象征意义 |
6.2.2 “雪花绵”翡翠的文化内涵 |
6.2.3 翡翠中“雪花绵”带来的创作空间 |
6.3 对“木那”翡翠的看法 |
6.4 常规检测中鉴别钠长石“雪花绵”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6.4.1 成分鉴定的有损性 |
6.4.2 目标测试区域过小 |
6.4.3 非大面积出现时常被忽略或掩盖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
7.1 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7.2.1 论文创新点 |
7.2.2 研究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内容及手段 |
1.3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基本宝石学特征 |
2.1 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宏观特征 |
2.2 标本特征 |
2.2.1 具风化皮壳的蓝水料 |
2.2.2 质地细腻的蓝水料 |
2.2.3 具有白色“雪花棉”的蓝水料 |
2.3 常规宝石学特征 |
2.3.1 光学性质 |
2.3.2 力学性质 |
2.4 危地马拉蓝水料的显微组构分析 |
2.4.1 具有风化皮壳的危地马拉蓝水料 |
2.4.2 质地细腻的危地马拉蓝水料 |
2.4.3 具有白色“雪花棉”的危地马拉蓝水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的现代测试分析 |
3.1 电子探针分析(EMPA) |
3.1.1 具有风化皮壳的蓝水料 |
3.1.2 质地细腻的蓝水料 |
3.1.3 具有白色“雪花棉”的危地马拉蓝水料 |
3.1.4 小结 |
3.2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
3.2.1 具风化皮壳的蓝水料 |
3.2.2 质地细腻的蓝水料 |
3.2.3 具白色“雪花棉”的危地马拉蓝水料 |
3.2.4 小结 |
3.3 红外光谱分析 |
3.3.1 具风化皮壳的蓝水料 |
3.3.2 质地细腻的蓝水料 |
3.3.3 具白色“雪花棉”的危地马拉蓝水料 |
3.4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3.4.1 具风化皮壳的蓝水料 |
3.4.2 质地细腻的蓝水料 |
3.4.3 具有白色“雪花棉”的危地马拉蓝水料 |
3.4.4 小结 |
第四章 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与缅甸蓝水料翡翠的对比分析 |
4.1 翡翠产地对比 |
4.2 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与缅甸蓝水料翡翠的常规宝石学特征对比 |
4.3 显微组构对比分析 |
4.4 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与缅甸蓝水料翡翠红外光谱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的质量评价 |
5.1 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质量评价 |
5.2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X 射线粉晶衍射(XRD)数据 |
谢辞 |
个人简历 |
(8)缅甸黑翡翠的宝石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黑翡翠的概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前人研究状况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黑翡翠的宝石矿物学特征分析 |
2.1 黑翡翠的主要宏观特征分析 |
2.1.1 黑翡翠的分类 |
2.1.2 研究样品的选取 |
2.2 常规宝石学特征分析 |
2.2.1 实验方法及测试数据 |
2.2.2 测试结果分析 |
2.3 显微镜下分析 |
2.3.1 黑翡翠的矿物组构特征 |
2.3.2 黑翡翠中黑色杂质的赋存状态 |
2.4 小结 |
第3章 黑翡翠的现代测试分析 |
3.1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
3.1.1 测试原理 |
3.1.2 测试过程及图谱 |
3.1.3 结果与讨论 |
3.2 红外光谱特征 |
3.2.1 测试原理 |
3.2.2 测试过程及图谱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激光拉曼特征 |
3.3.1 测试原理 |
3.3.2 测试过程及图谱 |
3.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黑翡翠的致色因素及成因探讨 |
4.1 黑翡翠的致色成因 |
4.2 黑翡翠的成因探讨 |
第5章 黑翡翠的玉石文化表现 |
5.1 黑翡翠的市场现状 |
5.2 黑翡翠的文化特征 |
5.2.1 黑色代表了辟邪消灾、祈求平安和刚正不阿之意 |
5.2.2 黑色体现了“刚直、坚毅、严正、无私”的文化体征 |
5.2.3 黑翡翠较好的体现了雕刻形物的本色特征 |
5.2.4 黑翡翠能更好的表现出古代金属器皿的质感 |
5.2.5 黑白相间表现出了中国水墨画的韵味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X射线粉晶衍射数据 |
附录 Ⅱ拉曼测试显微照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危地马拉蓝绿色翡翠“皮”和“肉”的宝石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 |
2 矿床地质背景 |
2.1 地质背景和矿床特征 |
2.1.1 地质背景 |
2.1.2 矿床特征 |
2.2 成因分析 |
2.3 矿物组成和结构 |
3 翡翠“肉”的宝石矿物学特征 |
3.1 翡翠基本宝石学特征 |
3.1.1 样品外观描述 |
3.1.2 常规宝石学特征 |
3.2 翡翠“肉”的结构构造 |
3.3 翡翠“肉”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
3.3.1 电子探针分析 |
3.3.2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
3.4 红外光谱分析 |
3.4.1 反射法红外光谱 |
3.4.2 粉末透射法红外光谱 |
3.5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分析 |
3.6 显微拉曼光谱分析 |
3.7 小结 |
4 翡翠“皮”的矿物学特征 |
4.1 翡翠“皮”的结构构造 |
4.1.1 翡翠“皮”的类型 |
4.1.2 翡翠的风化作用 |
4.1.3 翡翠“皮”的结构特征 |
4.2 翡翠“皮”的电子探针分析 |
4.2.1 测试条件 |
4.2.2 实验数据分析 |
4.3 “皮”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1 反射法红外光谱 |
4.3.2 粉末透射法红外光谱 |
4.4 小结 |
5 危地马拉蓝绿色翡翠的质量评价 |
5.1 危地马拉翡翠与缅甸翡翠的质量对比 |
5.1.1 基本特征对比 |
5.1.2 成分结构对比 |
5.2 翡翠“皮”与“肉”的质量对比 |
5.2.1 翡翠“皮”与“肉”在矿物成分上的关系 |
5.2.2 翡翠“皮”与“肉”在结构上的关系 |
5.3 质量评价 |
5.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俄罗斯某地翡翠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俄罗斯翡翠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翡翠概述 |
2.1 翡翠的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 |
2.1.1 翡翠的矿物组成 |
2.1.2 翡翠的结构和构造 |
2.1.2.1 翡翠的结构 |
2.1.2.2 翡翠的构造 |
2.2 翡翠的颜色 |
2.3 鉴别特征及优化处理 |
2.3.1 翡翠的鉴别特征 |
2.3.1.1 翡翠的颜色分布 |
2.3.1.2 翡翠的结构和“翠性” |
2.3.1.3 翡翠的种质 |
2.3.2 翡翠的优化处理方法及其鉴别特征 |
2.4 翡翠的主要产地 |
2.5 翡翠品质评价要素 |
第三章 俄罗斯翡翠的宝石学特征 |
3.1 俄罗斯翡翠的研究样品观察描述 |
3.2 俄罗斯翡翠的光学性质 |
3.2.1 颜色 |
3.2.2 光泽 |
3.2.3 透明度 |
3.2.4 折射率 |
3.2.5 吸收光谱 |
3.2.6 发光性 |
3.2.7 光性特征 |
3.3 俄罗斯翡翠的力学性质 |
3.3.1 摩氏硬度 |
3.3.2 相对密度 |
3.3.3 解理 |
3.4 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翡翠的结构构造 |
4.1 俄罗斯翡翠的结构 |
4.1.1 俄罗斯翡翠偏光显微镜下特征 |
4.1.1.1 实验仪器和样品 |
4.1.1.2 现象描述 |
4.2 俄罗斯翡翠的构造 |
第五章 俄罗斯翡翠的矿物成分研究 |
5.1 俄罗斯翡翠的矿物组成 |
5.1.1 主要矿物 |
5.1.2 次要矿物 |
5.1.3 副矿物 |
5.2 俄罗斯翡翠中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 |
5.2.1 实验仪器和实验样品 |
5.2.2 探测点描述 |
5.2.3 实验数据及分析 |
5.2.3.1 辉石类矿物 |
5.2.3.2 金云母 |
5.2.3.3 沸石类矿物 |
5.2.3.4 锆石 |
5.2.3.5 榍石 |
5.2.3.6 方解石 |
5.2.3.7 钡长石 |
5.2.3.8 砷镍矿 |
5.2.4 背散射图分析 |
第六章 俄罗斯翡翠的谱学特征研究 |
6.1 俄罗斯翡翠的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
6.1.1 实验仪器及实验样品 |
6.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 俄罗斯翡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研究 |
6.2.1 实验仪器及实验样品 |
6.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 俄罗斯翡翠的激光拉曼光谱学特征研究 |
6.3.1 实验仪器及实验样品 |
6.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影响俄罗斯翡翠品质的要素 |
7.1 俄罗斯翡翠的结构对其品质的影响 |
7.2 俄罗斯翡翠的构造对其品质的影响 |
7.3 俄罗斯翡翠的矿物组成对其品质的影响 |
7.4 俄罗斯翡翠的矿物化学成分对其品质的影响 |
第八章 国内翡翠的市场发展现状与俄罗斯翡翠的市场前景 |
8.1 国内翡翠市场发展现状 |
8.2 俄罗斯翡翠的市场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样品原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影响翡翠透明度的主要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缅甸翡翠“棉絮”的类型及成因初探[D]. 魏保红.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不同氧化物掺杂体系下硅酸铝钠硬玉的高温高压合成与表征[D]. 赵亮.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不同色调紫罗兰翡翠的致色原因探讨[D]. 张琰.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4]危地马拉翡翠的宝石学特征研究[D]. 刘静怡.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5)
- [5]干青翡翠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D]. 王露丝.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5)
- [6]缅甸含“雪花绵”翡翠的宝石矿物学研究及成因初探[D]. 王珏.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1)
- [7]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D]. 陈宇涵.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8]缅甸黑翡翠的宝石矿物学研究[D]. 郭丰辉.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9]危地马拉蓝绿色翡翠“皮”和“肉”的宝石矿物学研究[D]. 杨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俄罗斯某地翡翠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 冯晓语. 河北地质大学,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