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用高淀粉玉米及其品质改良(论文文献综述)
周鑫[1](2020)在《稻米淀粉消化特性等功能性状的遗传与结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稻的品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淀粉是水稻中最主要的储能物质,对稻米品质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调控稻米消化特性及其它功能特性的分子结构基础及遗传机制还不明确,制约了稻米品质的改良进程。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淀粉消化特性及其它功能特性的遗传-结构-功能间的关系,为水稻的定向育种及稻米品质的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了控制水稻淀粉消化特性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在整个关联定位群体中,抗性淀粉(RS)含量与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呈显着正相关(r2=0.7529)。共检测到四个与RS含量相关的QTLs,每个QTL均可以解释总变异的10%-13%。其中一个QTL位于第6染色体的Wx基因(chr061765761)上,另外三个分别位于第6染色体的SSIIa(chr066168586)、第8染色体(chr0823391108)的ISA1和第9染色体(chr095975264)的APGS1附近。2、以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广陆矮4号及其突变体为材料,研究了淀粉精细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关系,并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突变体GM03和GM04的AAC分别为33.5%和35.1%,RS含量高达7.9%和8.4%。GM03和GM04峰值处的高度(hAM)均很高,表明真正直链淀粉含量(TAC)也显着高于亲本与其它突变体。花后5天GBSSI和花后15天SSI的表达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及精细结构参数显着正相关,与支链淀粉精细结构参数呈显着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及精细结构参数与RS呈显着正相关,支链淀粉fb1链与RS显着正相关,而平均链长(X)和fb3链与RS呈显着负相关。3、以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93-11及其突变体为材料,研究了淀粉合酶含量、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JM2的TAC为26%,RS为3%,均显着高于亲本及其它突变体。JM02中GBSSI和SSIIIa的相对含量最高,平均为3.67和8.10;这两种酶含量直接影响h AM,而h AM与AAC、RS、硬度(HD)、粘聚性(COH)、糊化起始温度(To)、糊化焓((35)Hg)、回生焓((35)Hr)和回生率(R%)均存在显着相关性。SSI、SSIIa和SSIIIa影响直链淀粉大小(Rh,AM),而Rh,AM与AAC、TAC、RS、HD、COH、To和Tp具有显着相关性。SSIIa和PUL均影响XAP2,并且XAP2与To呈正相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淀粉生物合成相关酶可通过调控淀粉的精细结构进而影响淀粉的功能特性。4、利用高RS含量水稻淀粉,通过普鲁兰酶改性、湿热改性或柠檬酸改性能够进一步提高稻米淀粉的RS含量。除93-11外,经柠檬酸改性样品的RS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其中一个ae突变体(BP577I)经柠檬酸改性后的RS含量最高,为15.74%。而93-11经普鲁兰酶改性后的RS含量可达到6.11%。改性淀粉中,RS与AAC呈显着正相关,与淀粉-脂质复合物的熔融温度呈显着负相关。
赵索,樊景胜,连永利,曲忠诚,徐婷,武琳琳,董扬[2](2020)在《不同施肥方式对高淀粉玉米产量及根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用高淀粉玉米品种鑫鑫一号为试材,通过不同施肥方式的调节,测定玉米产量和根区土壤酶活性,确定齐齐哈尔地区的高淀粉玉米栽培施肥方式。结果表明,处理S1玉米小区产量显着高于其他3个处理(P<0.05);土壤脲酶活性苗期和拔节期处理T1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成熟期处理S1显着高于其他3个处理(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成熟期处理T1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反而升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土壤脱氢酶活性处理T1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研究表明,底肥施入量为75 kg/hm2,并深松模式,随深松在垄侧进行尿素追施(尿素追施量为125 kg/hm2)可显着提高高淀粉玉米产量,而有机肥处理可显着改善土壤品质,提高土壤酶活性,但由于后期脱肥,产量不理想。
赵索,樊景胜,连永利,曲忠诚,徐婷,武琳琳,董扬[3](2019)在《密度对高淀粉玉米品种产量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筛选出适合齐齐哈尔地区的高淀粉玉米品种最佳的栽培方案,选用高淀粉玉米品种齐市一号、绿单一号和齐齐哈尔主栽高淀粉玉米品种鑫鑫一号为试验材料,通过调节种植密度,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高淀粉玉米产量、粗淀粉含量、ADPG焦磷酸化酶和UDPG焦磷酸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高淀粉玉米产量影响显着,不同密度条件下,齐市一号产量均高于绿单一号和鑫鑫一号,齐市一号在7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与70 000株·hm-2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其他密度处理。而籽粒中淀粉合成酶ADPG焦磷酸化酶和UDPG焦磷酸化酶活性齐市一号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分别在70 000和90 000株·hm-2时达到最大值。籽粒中粗淀粉含量齐市一号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在60 000株·hm-2时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齐齐哈尔地区选择种植高淀粉玉米品种齐市一号,最适宜种植密度为70 000株·hm-2。
程鑫[4](2018)在《乳酸菌发酵对糙米蒸煮食用品质改良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糙米作为一种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及活性成分,在人体健康中起到补益的作用,但其皮层中富含的膳食纤维及蜡质,使糙米饭存在口感粗糙、质地坚硬、蒸煮时间长的缺点,阻碍了糙米的主食化消费。本论文利用乳酸菌发酵技术改善糙米的蒸煮食用品质,并研究了乳酸菌发酵对糙米营养成分及储藏稳定性的影响,为糙米蒸煮食用品质的改良提供了新思路。首先,对实验菌种进行了鉴定及梯度诱导驯化。通过滤纸崩解效果及纤维素酶活测定确定实验用植物乳杆菌JYI-3913具有降解纤维素的能力;为了增大菌种在糙米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利用率,利用纤维二糖对菌种进行梯度诱导驯化,提高了菌种在糙米培养基中的菌体密度和活力。其次,对乳酸菌发酵改善糙米蒸煮食用品质的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发酵处理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24 h、发酵温度25°C、含水量35%、接种量0.10%。此工艺条件下,糙米的最佳蒸煮时间为22.16 min,较原料糙米缩短了20.17%,显着改善了糙米蒸煮性能;糙米的pH为4.87,具有轻微的酸味。然后,对发酵糙米的蒸煮及食用品质进行了评价。发酵后,糙米的吸水性能提高,体积膨胀率增大,糙米饭硬度显着降低了29.63%(p<0.05),黏性显着升高了81.88%(p<0.05),使米粒之间粘结性更好,感官品质明显提高。此外,探究了糙米蒸煮食用品质改良的原因。发酵后糙米皮层出现明显的沟壑、小孔洞,与内部淀粉间连接变疏松,纤维素、半纤维素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且自身及彼此间的连接键发生了部分断裂或松散,从而减小了皮层对水分吸收的阻碍;同时发酵后糙米的淀粉颗粒明显发生降解,支链淀粉长链被部分打断,结晶结构遭到破坏,淀粉糊化焓下降,更易发生糊化,且淀粉的回生值减小,能减缓淀粉回生,有利于提升糙米饭的蒸煮食用品质。最后,对发酵糙米营养成分及储藏稳定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糙米发酵后粗纤维含量显着下降了0.42%(p<0.05),同时其总酚、黄酮、γ-氨基丁酸的含量分别为原料糙米的1.24、1.12及3.02倍;真空包装后,乳酸菌发酵糙米的脂肪酸值及己醛含量上升均较缓慢,霉菌数显着低于原料糙米,菌落总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表明乳酸菌发酵能有效抑制杂菌生长,延长糙米保质期。
吴晗[5](2017)在《玉米淀粉基因QTL初步定位》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淀粉是玉米籽粒中最主要成分,玉米淀粉也是淀粉业中主要原料来源,其中玉米淀粉包括高直链、高支链以及混合高淀粉,玉米淀粉在食品以及工业等领域中有十分重要且广泛的应用,因此提高相关玉米淀粉含量成为当今世界玉米育种新目标。在传统育种方法的基础上,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以期为提高玉米籽粒中的淀粉含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本试验利用5M017和5D07分别作为父母本杂交产生的后代110株F2代分离群体作为材料,选取了分布于玉米10条染色体的200对引物标记,结合SSR分子标记,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淀粉(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进行初步QTL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F2代分离群体的总淀粉含量平均值78.25%,高于中亲值75%,偏向父本;F2代分离群体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42.25%,低于中亲值42.58%,偏向父本;F2代分离群体支链淀粉含量平均值64.75%,高于中亲值57.38%,偏向父本。三种淀粉后代群体中均有超双亲分离单株的出现。2、在200对SSR引物中,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的标记为68个,多态性约为30%。利用QTL IciMapping Version 4.0作图软件,结合SSR标记技术,构建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谱,总长度1607.7cM,平均标记遗传距离23.64cM。3、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三种淀粉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7个QTLs,主要分布于除了第4染色体的其余9个染色体上。与总淀粉含量有关的QTLs有10个,贡献率在8.47%-25.68%之间;与直链淀粉有关的QTLs有5个,贡献率在8.29%-24.78%之间;与支链淀粉有关的QTLs有2个,贡献率变化在8.16%-17.24%之间。4、总淀粉含量有关位点85.2(1)、182.6(3)、154.2(7)、160.3(8)和140.5(10)与前人研究的位点位置较为接近,初步认定为相同的位点。同时直链淀粉含量有关的QTLs 98.9(3)、164.8(6)通过与前人研究结果以及和数据库MaizeGDB已发现位点比对,位置较为接近,初步认定为相同位点。其余位点初步认定为新位点,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同时检测到3种淀粉位置较近的位点各一个,初步认为是同一个位点即11.1(10),总淀粉和直链淀粉位点各一个,二者距离较近,初认定为同一个位点即160.3(8)。本实验结果标记的位点及染色体区域与前人研究结果有很多重合的部分,结果可信,可以用于QTL初步定位。
郑科[6](2014)在《小麦及其近缘属种籽粒淀粉特性、燕麦籽粒淀粉生物合成研究》文中指出淀粉是禾谷类作物种子的主要成分,为人类、动物和工业生产提供营养和原材料。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其品质的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燕麦作为世界六大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商业用途。本文通过对小麦及其近缘属种的不同类型的淀粉粒的形态、组成和理化性质的研究,分析各基因组间不同类型淀粉粒特性。对燕麦种子发育过程中淀粉粒发育和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分析燕麦淀粉粒的特性以及淀粉合成途径。一、小麦及其近缘属种淀粉粒形态学、组成和理化特性研究1、分析了六份二倍体小麦、两份四倍体小麦和三份六倍体小麦的A型淀粉粒和B型淀粉粒形态、大小和分布及百分含量。A型和B型淀粉粒平均直径在各基因组间差异不大,百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两份材料A型淀粉粒含量高达44.2%和45.1%。2、分析了不同倍性小麦材料A型和B型淀粉粒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结果显示,相比于四倍体和六倍体材料,二倍体材料总淀粉含量较低;在乌拉尔图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硬粒小麦和六倍体小麦中,A型淀粉粒的直链淀粉含量高于B型淀粉粒;相对于B型淀粉粒,A型淀粉粒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含有较多的B2和B3链(DP≥25),而含有较少A链(DP<12)。A型和B型淀粉粒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在不同基因组间不一致。3、分析了不同倍性小麦材料A型和B型淀粉粒热力学性质。结果显示,不同倍性小麦材料B型淀粉粒淀粉糊化温度范围相比于A型淀粉粒更广;拟斯卑尔脱山羊草TA1790、节节麦TA2402、斯卑尔脱小麦和中国春糊化温度(Tp)在A型和B型淀粉粒间没有显着差异,其余供试材料B型淀粉粒Tp高于A型淀粉粒;乌拉尔图小麦和普通小麦B型淀粉粒淀粉具有更高的糊化焓(△Hgel).各倍性小麦材料中A型淀粉粒淀粉的老化率高于B型淀粉粒。二、燕麦种子发育过程中淀粉粒发育和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1、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3个燕麦品种在种子发育和萌发过程中的淀粉粒形态变化。在燕麦种子发育早期(6天之前),淀粉主要出现在种皮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A型和B型淀粉粒。胚乳中没发现A型淀粉粒,说明燕麦种皮和胚乳中淀粉合成途径不同。开花后10d复合淀粉粒出现,而开花后12d后,复合淀粉体逐渐变大并很容易破裂成不规则或者多边形的淀粉粒。燕麦种子萌发后8天可以观察复合淀粉粒内部有生长环,说明多边形淀粉粒内部结构类似于小麦等麦类作物的A型淀粉粒。2、分析了3个燕麦品种在种子发育中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热力学性质。随着种子的发育,直链淀粉含量、B2链的百分含量,糊化温度和老化率随着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然而短链A链百分含量逐渐减少。由于遗传背景和来源不同,三个燕麦品种在淀粉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存在差异。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3个燕麦品种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检测的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根据其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包括AGP-L、AGP-S、GBSS Ⅰ、SSⅠ、SSⅡ、SSⅢ、SBEⅡb和ISA等8个基因。这些基因在淀粉发育早期具有较高的基因表达量,在开花后15天基因表达量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种子发育基因表达下降。第二组包括SBEⅠ、和PUL,这些基因在种子发育早期(开花后9天)基因表达量最低,开花后15d基因表达迅速增加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种子发育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到种子成熟时基因表达量达到最低值。第三组包括SSⅣ和SBEⅡa,这三个基因在整个种子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量都较低。在种子发育早期第一组所有基因相对于其他两组表达量增加趋势更明显,其他各组基因在整个生育期表达量降低。因此,第一组淀粉合成相关基因是淀粉早期合成的关键基因。
黄丽[7](2013)在《绿豆—小麦混合粉的物性及绿豆方便面的研发》文中提出方便面是中国第一大方便主食,一般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绿豆中富含多种特殊的生理活性物质,将全绿豆粉与高筋小麦粉混合制作方便面是提高方便面营养价值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绿豆和高筋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研究绿豆-小麦混合粉的物性和绿豆方便面的工艺配方,开发绿豆方便面及其品质改良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绿豆-小麦混合粉的物性研究以全绿豆粉、小麦粉为原料,研究其混合物的物性。结果表明,随着绿豆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面团的形成能力和拉伸性能逐渐下降,糊化温度增加,热稳定性增加,热焓减小,黏弹性降低。(2)绿豆方便面品质改良剂的研发谷朊粉能明显提高混合粉面团的形成能力和拉伸性能,降低其热焓值和黏弹性,提高面条的硬度、弹性、韧性和耐泡性,降低面条的复水性能,劣化面条的色泽和气味,增加面汤的透明度。变性淀粉能明显提高混合粉面团的形成能力和拉伸性能,降低其热焓值和黏弹性,提高面条的复水性能、硬度、弹性和抗拉强度,降低面条的韧性,改善面条的口感和耐泡性,增加面汤的透明度。TGase能明显提高混合粉面团的形成能力和拉伸性能,增加面团的黏性,提高面条的弹性、硬度和抗拉强度,降低面条的复水性能和韧性,改善面条的表面的光滑度。磷酸盐能明显提高混合粉面团的形成能力和拉伸性能,增加面团的黏性,提高面条的复水性能,降低面条的韧性,增加面汤的透明度。适宜的品质改良剂配方为谷朊粉28.85%,变性淀粉67.31%,TGase 0.96%,磷酸盐2.88%。(3)绿豆方便面的研发绿豆粉添加量对绿豆方便面的品质有显着影响。随着绿豆粉添加量的增加,面条的弹性、硬度、韧性和强度均降低,面汤混浊度增加,复水性能降低,感官品质下降。在绿豆粉添加量为20%时,绿豆方便面绿豆香气浓郁,其他指标性能良好。绿豆方便面的配方为每100g混合粉中(含绿豆粉20g)添加复配品质改良剂10.4g,食盐1.5g,食用碱0.15g。(4)绿豆方便面的品质特征绿豆方便面面饼呈黄绿色,复水后面条口感爽滑劲道,具有绿豆特有的香气,复水时间小于5min,产品的卫生品质符合国家标准。产品中蛋白质(14.2g/100g)、膳食纤维(5.6g/100g)、锌(1.5mg/100g)、铁(2.7mg/100g)、钙(45.8mg/100g)、磷(225.4mg/100g)的含量及赖氨酸评分(0.67)、必须氨基酸指数(61.56)均高于小麦方便面。
马怀义[8](2009)在《玉米高直链淀粉扩充基因ae SNP位点查找及回交后代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链淀粉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轻工业、食品工业、制药业和胶片生产等领域用途广阔。用直链淀粉生产可降解塑料,可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1-4]。因此,ae基因的研究,对于培育开发优质、高产的专用型玉米新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4个高直链淀粉玉米自交系、6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与ae基因部分序列的差异,为今后标记ae基因、缩短育种年限提供了依据;另外为了选择适宜于ae基因表达的轮回亲本和优良的供体亲本,将3个ae基因供体亲本和8个普通玉米自交系进行回交转育,测定了自交系本身及其回交转育的BC1F2和BC2F2代的直链淀粉含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ae基因的序列,设计了19对特异引物,对所选材料进行特异性PCR,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分离与测序,发现在10546和10547位点发现三个碱基(CTT)的缺失,在10597位点发现一个碱基(C)的插入,在10380位点发现一个SNP位点(C→T),10410位点发现一个SNP位点(T→C)属于转换, 18137位点发现一个SNP位点(T→A),属于颠换。2.用3个ae基因供体亲本对8个普通玉米自交系进行回交转育,测定了自交系本身及其回交转育的BC1F2,BC2F2代的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与普通玉米自交系相比,BC1F2,BC2F2直链淀粉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ae基因供体亲本在遗传背景不同的轮回亲本中的表达效应有很大的差别,较优ae基因供体亲本为W23aeae,较优轮回亲本为K12,综3。
刘玉兰[9](2007)在《密度及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高淀粉玉米产量及品质由于受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的影响,而导致品种优势得不到发挥,影响大面积推广。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选用高淀粉玉米吉单137和辽单33两个品种,采用5个种植密度和4个氮肥用量,比较研究了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取得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密度与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高淀粉玉米生育期随着密度增大延后2-3d,株高随着密度和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茎粗从拔节期开始增加速度较快,大喇叭口期追施肥后表现为肥力越大茎粗增加速度越快,当大喇叭口期以后,随着氮肥的增加茎粗增加不显着,但茎粗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小。叶面积指数在5-7万株/ hm2密度时,均表现为开花期以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受密度影响较小,随着氮肥的增加从苗期到灌浆期呈现增加趋势。穗位叶片光合速率随氮素水平增加而增加,随着密度增大有降低趋势。2密度与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高淀粉玉米果穗长、果穗粗、单穗重、百粒重都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单穗重随氮肥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吉单137百粒重随氮肥的增加有增加趋势,产量随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330 kg/hm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辽单33的产量随氮肥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在密度处理中,以7万株/ hm 2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且与其它处理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3密度与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品质指标的影响高淀粉玉米的籽粒淀粉含量均随密度及氮肥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6万株/ hm 2处理的籽粒淀粉含量最高,210 kg/hm2氮肥水平籽粒淀粉含量最高。蛋白质、脂肪含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在氮肥处理中,蛋白质、脂肪含量随氮肥水平的的增加而增加,330 kg/hm2处理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最高。4高淀粉玉米生产的适宜密度和氮肥量本研究表明,高淀粉玉米吉单137和辽单33均在7万株/ hm2密度下采用330kg/hm2氮肥水平产量最高;吉单137在6万株/ hm2密度下采用150kg/hm2氮肥量淀粉含量最高,辽单33在6万株/ hm2密度下采用330kg/hm2氮肥量淀粉含量最高。
乔光明,贾举庆,丁建旭,李忠诚[10](2007)在《高直链淀粉玉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高直链淀粉玉米研究的发起,综述了育种和生产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目前高直链淀粉玉米在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高直链淀粉玉米的思路;展望了高直链淀粉玉米的发展前景。
二、工业用高淀粉玉米及其品质改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用高淀粉玉米及其品质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1)稻米淀粉消化特性等功能性状的遗传与结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稻米淀粉结构与理化性质的研究进展 |
1.1.1 稻米淀粉的简介 |
1.1.2 稻米淀粉的结构 |
1.1.3 稻米淀粉的理化性质 |
1.2 稻米淀粉消化特性遗传与改良的研究进展 |
1.2.1 淀粉的生物合成与其消化特性 |
1.2.2 淀粉消化特性的QTL定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1.2.3 淀粉消化特性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 |
1.3 稻米淀粉组成与结构对其消化特性的影响 |
1.3.1 淀粉粒结构 |
1.3.2 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 |
1.3.3 蛋白质 |
1.3.4 脂质 |
1.4 加工进程对稻米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
1.4.1 糊化 |
1.4.2 回生 |
1.4.3 贮藏 |
1.4.4 半加工 |
1.5 改性及其他处理对稻米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
1.5.1 物理改性 |
1.5.2 化学改性 |
1.5.3 酶改性 |
1.6 抗性淀粉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
1.6.1 抗性淀粉的生理功能 |
1.6.2 抗性淀粉的应用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稻米淀粉消化特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AAC的测定 |
2.1.3 RS含量的测定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稻米性状的表型变异和群体结构对表型变异的影响 |
2.2.2 RS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水稻GLA4胚乳突变体功能特性的结构基础及淀粉合成基因表达模式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水稻胚乳总RNA的提取和纯化 |
3.1.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1.5 稻米的形态结构 |
3.1.6 稻米淀粉的提取 |
3.1.7 稻米淀粉的形态结构 |
3.1.8 结晶度的测定 |
3.1.9 SEC测定脱分支淀粉的结构特征 |
3.1.10 FACE测定支链淀粉的精细结构 |
3.1.11 黏度的测定 |
3.1.12 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
3.1.13 消化特性的测定 |
3.1.14 AAC的测定 |
3.1.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水稻籽粒和淀粉颗粒的形态结构 |
3.2.2 淀粉结晶度的分析 |
3.2.3 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精细结构特征 |
3.2.4 突变体淀粉理化特性 |
3.2.5 突变体种子发育过程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 |
3.2.6 水稻GLA4及其突变体淀粉的基因表达-结构-功能关系 |
3.3 小结 |
第四章 水稻93-11胚乳突变体功能特性的结构基础及淀粉合成相关酶含量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可溶性和结合性淀粉合酶的提取 |
4.1.3 SDS-PAGE和 Western印迹 |
4.1.4 质构的测定 |
4.1.5 回生性质的测定 |
4.1.6 其他实验方法 |
4.1.7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米粉中淀粉生物合成酶的相对含量 |
4.2.2 全淀粉和去分支淀粉的精细结构 |
4.2.3 淀粉的功能特性 |
4.2.4 淀粉生物合成酶含量、精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4.3 小结 |
第五章 非糯稻理化改性对抗性淀粉及其它功能特性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稻米淀粉的改性处理 |
5.1.3 其他方法及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AAC和RS含量的分析 |
5.2.2 结晶度的分析 |
5.2.3 粘滞特性的分析 |
5.2.4 改性淀粉的糊化与回生特性 |
5.2.5 淀粉功能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不同施肥方式对高淀粉玉米产量及根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2.2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根区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2.3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2.4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根区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密度对高淀粉玉米品种产量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材料 |
1.3 方法 |
1.3.1 试验设计 |
1.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密度对高淀粉玉米产量的影响 |
2.2 密度对高淀粉玉米淀粉含量的影响 |
2.3 密度对高淀粉玉米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4)乳酸菌发酵对糙米蒸煮食用品质改良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糙米概述 |
1.1.1 糙米籽粒的形态特征与结构 |
1.1.2 糙米的化学组成及营养特性 |
1.1.3 糙米的蒸煮及食用品质 |
1.2 糙米蒸煮及食用品质的改良现状 |
1.2.1 物理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生物法 |
1.3 乳酸菌发酵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
1.3.1 乳酸菌发酵对谷物加工特性的影响 |
1.3.2 乳酸菌发酵对谷物营养特性的影响 |
1.3.3 乳酸菌发酵对谷物储藏性能的影响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菌种产酶能力的鉴定与驯化 |
2.3.2 乳酸菌发酵处理糙米的工艺优化 |
2.3.3 发酵前后糙米蒸煮性能及食用品质评价 |
2.3.4 发酵改善糙米蒸煮品质的原因探究 |
2.3.5 糙米营养成分的测定 |
2.3.6 糙米储藏稳定性分析 |
2.3.7 实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菌种产酶能力的鉴定与驯化 |
3.1.1 菌种产纤维素酶能力的鉴定 |
3.1.2 梯度驯化前后纤维素酶活的变化 |
3.1.3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
3.2 乳酸菌发酵处理糙米的工艺优化 |
3.2.1 单因素试验 |
3.2.2 正交试验 |
3.3 发酵前后糙米蒸煮性能及食用品质评价 |
3.3.1 糙米浸泡时吸水率的变化 |
3.3.2 糙米表观色度变化 |
3.3.3 糙米的蒸煮性试验 |
3.3.4 糙米饭质构测定 |
3.3.5 糙米饭风味物质 |
3.3.6 糙米饭的感官品质 |
3.4 发酵改善糙米蒸煮品质的原因探究 |
3.4.1 糙米表观及横截面形态变化 |
3.4.2 糙米皮层纤维素、半纤维素形态变化 |
3.4.3 糙米皮层纤维素、半纤维素结构变化 |
3.4.4 淀粉颗粒形态变化 |
3.4.5 淀粉热力学性质的变化 |
3.4.6 淀粉糊化特性的变化 |
3.4.7 淀粉相对结晶度的变化 |
3.4.8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变化 |
3.4.9 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变化 |
3.5 糙米营养成分的变化 |
3.6 糙米储藏稳定性分析 |
3.6.1 糙米脂肪酸值的变化 |
3.6.2 糙米己醛含量的变化 |
3.6.3 糙米储藏期间微生物含量的变化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玉米淀粉基因QTL初步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玉米淀粉概述 |
1.2 SSR分子标记及QTL定位分析 |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玉米淀粉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玉米淀粉QTL定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小麦及其近缘属种籽粒淀粉特性、燕麦籽粒淀粉生物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淀粉粒研究进展 |
1.1.1 淀粉粒的发育 |
1.1.2 淀粉粒的降解 |
1.1.3 淀粉粒大小及分类 |
1.1.4 淀粉结构及其性质 |
1.2 淀粉的理化性质 |
1.2.1 淀粉的糊化特性 |
1.2.2 淀粉的凝沉特性 |
1.2.3 淀粉的理化特性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
1.3 淀粉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 |
1.3.1 淀粉的生物合成 |
1.3.2 ADP-焦磷酸化酶(AGPase) |
1.3.3 淀粉合成酶(SS) |
1.3.4 淀粉分支酶(SBE) |
1.3.5 淀粉去分支酶(DBE)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原理及方法 |
1.4.1 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 |
1.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种类 |
1.4.3 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方法 |
1.4.4 内参基因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小麦及近缘属种淀粉粒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小麦及其近缘属种淀粉粒形态和淀粉粒大小分布 |
2.2.2 小麦及其近缘属种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 |
2.2.3 小麦及其近缘属种A、B型淀粉粒支链淀粉链长分布 |
2.2.4 小麦及其近缘属种淀粉热力学特性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燕麦淀粉在种子发育和萌发过程中形态学和理化性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燕麦淀粉粒在籽粒胚乳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 |
3.2.2 燕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粒形态变化 |
3.2.3 燕麦种子发育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 |
3.2.4 燕麦种子发育过程中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变化 |
3.2.5 燕麦种子发育过程中淀粉热力学性质变化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燕麦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4.2.2 实时定量PCR引物筛选 |
4.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4.2.4 内参基因的表达量水平分析以及待测基因的校正 |
4.2.5 燕麦种子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7)绿豆—小麦混合粉的物性及绿豆方便面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方便面 |
1.1.1 概述 |
1.1.2 方便面的加工工艺 |
1.1.3 方便面的配方 |
1.1.4 品质改良剂在方便面中的应用 |
1.1.5 方便面的品质评价 |
1.2 绿豆 |
1.2.1 概述 |
1.2.2 我国绿豆制品加工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绿豆方便面的制作 |
2.3.2 面团形成能力测定 |
2.3.3 面团拉伸特性测定 |
2.3.4 面团热特性测定 |
2.3.5 面团动态流变特性测定 |
2.3.6 面条物化特性测定 |
2.3.7 面条质构特性测定 |
2.3.8 面条的感官评价 |
2.3.9 理化指标的测定 |
2.3.10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绿豆-小麦混合粉的物性研究 |
3.1.1 绿豆粉、小麦粉基本成分 |
3.1.2 绿豆粉对面团形成能力的影响 |
3.1.3 绿豆粉对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
3.1.4 绿豆粉对面团热特性及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
3.1.5 小结 |
3.2 绿豆方便面的研发 |
3.2.1 绿豆粉对绿豆方便面物化特性的影响 |
3.2.2 绿豆粉对绿豆方便面质构特性的影响 |
3.2.3 绿豆粉对绿豆方便面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4 小结 |
3.3 绿豆方便面复配品质改良剂的研发 |
3.3.1 谷朊粉对混合粉面团特性及绿豆方便面品质的影响 |
3.3.2 变性淀粉对混合粉面团特性及绿豆方便面品质的影响 |
3.3.3 TGase对混合粉面团特性及绿豆方便面品质的影响 |
3.3.4 磷酸盐对混合粉面团特性及绿豆方便面品质的影响 |
3.3.5 品质改良剂配方优化 |
3.4 绿豆方便面的品质特征 |
3.4.1 方便面营养品质分析 |
3.4.2 方便面安全品质分析 |
3.4.3 方便面食用品质分析 |
3.4.4 小结 |
4 讨论 |
4.1 绿豆粉对小麦面团物性的影响 |
4.2 品质改良剂对面团物性的影响 |
4.3 绿豆方便面的加工机制探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玉米高直链淀粉扩充基因ae SNP位点查找及回交后代直链淀粉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高直链淀粉玉米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高直链淀粉的研究简史 |
1.2 美国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现状 |
1.3 我国高直链淀粉玉米研究现状 |
1.4 高直链玉米淀粉的应用价值及前景 |
1.5 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 |
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研究进展 |
2.1 SNP 研究简史 |
2.2 SNP 特点 |
2.3 SNP 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2.4 SNP 检测方法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SNP 在检测ae 基因中的应用 |
1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2.3 引物的设计 |
2.4 PCR 扩增 |
2.5 目的片段序列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提取DNA 的检测 |
3.2 PCR 产物检测 |
3.3 测序结果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高直链淀粉玉米回交后代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同一供体亲本回交后代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分析 |
2.2 不同供体亲本与常规玉米自交系回交转育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
2.3 BC_1F_2 代直链淀粉含量方差分析 |
2.4 BC_2F_2 代直链淀粉含量方差分析 |
2.5 BC_1F_2 代直链淀粉含量多重比较 |
2.6 BC_2F_2 代直链淀粉含量多重比较 |
2.7 不同供体亲本直链淀粉含量的单一自由度的方差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密度及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淀粉玉米的研究现状 |
1.2.2 种植密度及氮肥对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1.3 选题依据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调查项目及方法 |
2.3.1 生育时期调查 |
2.3.2 生长性状调查 |
2.3.3 产量性状调查 |
2.3.4 品质性状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密度和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生长发育性状影响 |
3.1.1 密度和氮肥量对生育进程的影响 |
3.1.2 密度和氮肥量对生长性状的影响 |
3.2 密度和氮肥量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
3.2.1 密度和氮肥量对果穗长度的影响 |
3.2.2 密度和氮肥量对果穗粗的影响 |
3.2.3 密度和氮肥量对果穗重的影响 |
3.2.4 密度和氮肥量对果穗秃尖长度的影响 |
3.2.5 密度和氮肥量对百粒重的影响 |
3.2.6 密度和氮肥量对产量的影响 |
3.3 密度和氮肥量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
3.3.1 密度和氮肥量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
3.3.2 密度和氮肥量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3 密度和氮肥量对脂肪含量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密度对高淀粉玉米生长性状、产量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1.2 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生长性状、产量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2 结论 |
4.2.1 密度及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产量的影响 |
4.2.2 密度及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高直链淀粉玉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高直链淀粉玉米研究的兴起 |
1.2 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 |
1.3 高直链淀粉玉米的生产 |
2 ae基因型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 |
2.1 淀粉总含量减少 |
2.2 育种周期长 |
3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高直链淀粉玉米 |
4 研究展望 |
四、工业用高淀粉玉米及其品质改良(论文参考文献)
- [1]稻米淀粉消化特性等功能性状的遗传与结构基础研究[D]. 周鑫. 浙江大学, 2020
- [2]不同施肥方式对高淀粉玉米产量及根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赵索,樊景胜,连永利,曲忠诚,徐婷,武琳琳,董扬.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4)
- [3]密度对高淀粉玉米品种产量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赵索,樊景胜,连永利,曲忠诚,徐婷,武琳琳,董扬.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02)
- [4]乳酸菌发酵对糙米蒸煮食用品质改良效果的研究[D]. 程鑫. 江南大学, 2018(01)
- [5]玉米淀粉基因QTL初步定位[D]. 吴晗.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6]小麦及其近缘属种籽粒淀粉特性、燕麦籽粒淀粉生物合成研究[D]. 郑科. 四川农业大学, 2014(10)
- [7]绿豆—小麦混合粉的物性及绿豆方便面的研发[D]. 黄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8]玉米高直链淀粉扩充基因ae SNP位点查找及回交后代直链淀粉含量测定[D]. 马怀义.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9]密度及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刘玉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10)
- [10]高直链淀粉玉米研究进展[J]. 乔光明,贾举庆,丁建旭,李忠诚. 玉米科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