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化学实验课改革动向及我们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朝阳,时凯歌,杨光[1](2021)在《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探究性酸碱滴定实验的研究与启示》文中认为化学实验课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至关重要。以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酸碱滴定实验为例,探讨美国化学实验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同时针对我国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批判性地借鉴美国化学实验课的经验,在学术规范、实验设计、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韦国囊[2](2021)在《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普遍缺乏对生物科学素养的关注和培养。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概念转变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依据,通过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期培养和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三都县九阡中学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明晰问题,为研究提供现实基础;其次,对三都县九阡中学全体生物教师进行访谈,结合本土实际整理归纳影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因素;再次,基于调查和访谈结果,以初中生物学新课标为导向,并结合生物学教材,构建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式教学、生物科学史教学、生物实验的强化和优化、STS教育的渗透、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重要概念”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实践;最后,从学生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实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几个方面来检验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生物学基础薄弱,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精神,虽然擅长用实验法进行学习,但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水平较差。2.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3.在实验班实施的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杨秀兰[3](2021)在《新疆伊犁州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物理是自然学科的一类,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不可脱离物理探究性实验,科学素养目标的培养和落实离不开物理探究性实验,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无法替代物理探究性实验的作用。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大,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更是有益于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教学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对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对上述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法、K-means聚类分析法、描述性分析法,以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调研了新疆伊犁州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并找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形成教学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根据现状调查及分析,得出以下相对应的对策:学校层面是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对探究性实验实验进行宣传,提升教师对其的重视程度,与实验专员及时多层次的沟通;教师层面,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注重师生平等,师师间互相学习,探究性实验课开展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尽力克服,教师在教学观念中需要紧紧关注国家新课改,认真对待每次教研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的教学方式要勇于创新及应用,关注全体学生,充分备好探究性实验课;学生层面,学生在学习态度中要增强物理学科的喜爱程度及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的重视程度,对于知识要温故知新,学生在探究性实验课的学习习惯中要主动在课前充分预习,将课堂的利用率做到最大化,课下主动将知识复习及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在探究性实验课的学习能力中要积极阅读有关书籍,提升自身的知识的储备量,探究性实验中,能够有承担错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新疆伊犁州地区7所普通高中(5所市级普通高中和2所县级普通高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市区和县城的教师和学生在回答相同问卷时具有不同的差异性,有些问题差异性明显,有些问题差异性不明显;K-means聚类分析时,聚类数为2或4时,市区A和B类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会被聚为一类,说明回答问卷具有高度相似性,市区C和县城D类学校学生和教师会被聚为一类,回答问卷的相似性并不高;现状分析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对策设计教学案例,最终形成《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案例。
朱夏绯[4](2021)在《基于NOBOOK平台的高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拟实验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具有安全、节约资源、实验环境可控等优点,近几年已被部分中学和高校运用于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让所有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做实验、参与探究过程,本研究在对当前市面上几种化学虚拟实验平台进行调研、试用与评测后,最终选择使用操作简单、体验感最佳、交互性强的NOBOOK化学虚拟实验室展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研究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国内外虚拟实验及应用的研究现状,确立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为了了解实践学校的硬件水平是否能够支持化学虚拟实验课的开展,以及教师与学生对虚拟实验的认识与看法,编制了可行性分析问卷发放给该校的师生,在填写完毕后回收问卷,分析结果。第三,在确定能够开展化学虚拟实验教学后,结合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新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学情与新课标的要求,编写化学虚拟实验课教学设计。第四,选取化学学习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展开实践,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对两班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虚拟实验应用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是可行的;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前后测问卷调查与过程性评价的反馈可知,虚拟实验教学的实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根据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填写质量与试题测验等方面的对比可知,虚拟实验教学与视频演示法教学相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冯春艳[5](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申文锦[6](2020)在《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青岛市进行了初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的改革,改革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和创新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科学探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紧要的。因此,实验探究能力既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又是初中生科学素养的集中体现。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这一阶段的学习不仅为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起到决定性影响。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对其高中化学学习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对中考化学实验改革的现状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课题在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发现学习理论作为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并对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下的重新界定。其次,借助问卷调查法对师生进行了调查,并分析研究了问卷调查结果,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和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现状有了一个系统地量化把握,找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本课题研究共分为六个组成部分,对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策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第一个组成部分是绪论,包括四个部分:选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个组成部分是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对“化学”、“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总结了本学科的指导理论。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状况调查及分析,以学生、教师和家长为调查对象,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初中化学实验的现状有了一个系统地了解。第四个组成部分是问题与建议,通过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建议。第五个组成部分是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成效、反思以及实践效果。第六部分则是对未来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展望。根据调查结果本文给出以下建议:(1)改善初中阶段化学实验设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资源;(2)完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为中考改革后化学实验课的进行创造更多合理的可能性;(3)提升师生的重视度,只有真正的从思想态度上重视起来,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申文锦[7](2020)在《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文中指出目前,青岛市进行了初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的改革,改革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和创新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科学探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紧要的。因此,实验探究能力既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又是初中生科学素养的集中体现。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这一阶段的学习不仅为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起到决定性影响。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对其高中化学学习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对中考化学实验改革的现状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课题在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发现学习理论作为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并对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下的重新界定。其次,借助问卷调查法对师生进行了调查,并分析研究了问卷调查结果,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和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现状有了一个系统地量化把握,找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本课题研究共分为六个组成部分,对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策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第一个组成部分是绪论,包括四个部分:选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个组成部分是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对“化学”、“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总结了本学科的指导理论。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状况调查及分析,以学生、教师和家长为调查对象,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初中化学实验的现状有了一个系统地了解。第四个组成部分是问题与建议,通过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建议。第五个组成部分是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成效、反思以及实践效果。第六部分则是对未来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展望。根据调查结果本文给出以下建议:(1)改善初中阶段化学实验设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资源;(2)完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为中考改革后化学实验课的进行创造更多合理的可能性;(3)提升师生的重视度,只有真正的从思想态度上重视起来,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李冠男[8](2020)在《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筑波大学是由日本政府于1973年创立的新型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大学”着称于世。尤其是,筑波大学作为一所跨学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独树一帜。筑波大学进行的各项体制创新,与日本近年大学改革的方针,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筑波大学的“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在日本的大学也很普及。筑波大学创设时的“新构想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筑波大学40多年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为主线,以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研究思路,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为研究内容,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作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引领作用,筑波大学在学校自身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其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探索奠基”、“评估整改”和“深化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奠基期(1973-1981年),筑波大学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学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继设立了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同时,筑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分离,建立了学系这一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鼓励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此外,筑波大学还设立了教学和研究中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辅助作用。筑波大学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在本科阶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筑波大学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三学期制、班级制和“学生担当教官制度”等。在评估整改期(1982-2003年),随着1981年第三学群的首批毕业生步入社会,各学群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均步入正轨,筑波大学对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跨学科整合型的综合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自我评估。特别是筑波大学重点分析了学群制度,在肯定其在日本大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诸如教学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教师对本科课程教学的投入度不高等问题,对学群学类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由于199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大学设置基准,筑波大学也朝着强化大学教育职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时期,筑波大学主要对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深化改革期(2004年以来),由于2004年日本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筑波大学由“新构想大学”时代迈进法人化大学时代。这一时期,筑波大学基于《筑波大学的将来设计》报告,对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重组学群、学系和教学研究中心,制定本科教育及通识教育标准,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驱动下,筑波大学以“未来构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及国际化大学的作用,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课题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波大学在40多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了“理念领先”、“体制创新”、“通专融合”、“追求卓越”的特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孙奉彬[9](2019)在《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化学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改革也朝着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方向发展,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化学实验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怎样提升初中化学实验课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学习能力提高,是当前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中需要面临的问题,因此将其作为本研究的课题。本研究结合《全日本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其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对于化学这门探究性学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往往离不开探究性化学实验的实施,此外还应加强初中化学实验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提升对化学价值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以山东淄博某中学作为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案例,首先基于文献研究法对化学课程与科学探究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基于相关理论成果,对化学课程与科学探究的联系进行明确,然后在化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化学实验课的设计。结合淄博本地以及该中学化学实验课与常规课程的教学现状,对调查数据进行总结,为完善该校的化学教学水平提供指引。其次在化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之后选择两个平行班作为样本,并将其中一个作为实验班,对比了解学生与教师对科学研究性实验的认识,并通过访谈法收集一线教师对探究性化学实验的认识现状,提升了问题分析的严谨性与可行性。最后在现有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借鉴成熟实验课程设计,进行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探究性实验的设计,结合课本知识与该校集体备课进行实验安排,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可以起到很好的巩固与延伸作用。在实验内容上,结合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与步骤,进行实验的选择与确定,发现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牙膏中摩擦剂的探究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实现问题-探究-实验-验证等环节的集合。探究性初中化学实验的设计基于探究教学理论、科学素养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还对实验课的成果进行分析,指出了初中开展科学探究性实验的意义。通过对本地市与淄博该中学开展调查与访谈,同时结合实验班的客观观察与测验,工作单评价的方式与U方法结合,得出2.71的结果验证了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实验课课堂实践的意义,同时证明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顾鹏[10](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交汇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与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符合社会产业发展潮流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政策改革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不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所培养的工程人才质量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的需求。2017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这表明我国已经将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予以重视。因此,仍需要我们对当前工程人才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改革。本文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以民族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国内外工程人才培养的资料和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国内外工科优势高校实践教学培养特点及其启示,结合我国民族高校工程人才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对我国目前民族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尝试给予一些改进的策略建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分析了民族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民族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与启示。首先,本文通过国内外工程教育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不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并对新工科、实践教学、民族高校的概念和本质特征进行了界定。接下来对民族高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问题的原因;接着通过分析国内外工科优势高校的实践教学进行比较分析,学习和借鉴其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最后得出民族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从实践环境、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改革来探寻实践教学的新体系,以期弥补在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的不足。
二、国内化学实验课改革动向及我们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化学实验课改革动向及我们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探究性酸碱滴定实验的研究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酸碱滴定实验的课程设计与特点 |
1.1 酸碱滴定实验的课程设计(表1) |
1.2 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 |
1.2.1 情境化、问题化的实验设计方法 |
1.2.2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
1.2.3 系统化、规范化的安全管理 |
1.2.4 严谨的学术规范教育 |
2 对我国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
2.1 加强学术规范教育 |
2.1.1 培养学术诚信意识 |
2.1.2 强化学生学术规范教育 |
2.2 引入小组答辩教学模式 |
2.3 量化实验评价结果 |
2.4 优化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
2.5 增开拓展实验,培养发散性思维 |
2.6 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机结合 |
3 结语 |
(2)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
1.1.3 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
1.1.4 农村初中生物学教育需要 |
1.2 生物科学素养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培养特点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科学素养 |
1.3.2 生物科学素养 |
1.3.3 教学策略 |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4.1 多元智能理论 |
1.4.2 建构主义理论 |
1.4.3 素质教育理论 |
1.4.4 概念转变理论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分析法 |
2.1.2 问卷调查法 |
2.1.3 访谈法 |
2.1.4 教育实验法 |
2.1.5 案例分析法 |
2.2 研究思路 |
3 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问卷编制 |
3.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获取生物学信息分析 |
3.4.2 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分析 |
3.4.3 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
3.4.4 生物学能力素养 |
3.4.5 生物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3.5 问卷调查结果小结 |
3.6 影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因素 |
3.6.1 家庭因素 |
3.6.2 社会因素 |
3.6.3 学校因素 |
4 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策略及实践 |
4.1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应遵循的原则 |
4.1.1 兴趣性原则 |
4.1.2 启发性原则 |
4.1.3 科学性原则 |
4.1.4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4.1.5 实践性原则 |
4.2 提升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
4.2.1 在课堂中引入探究式教学 |
4.2.2 贯穿生物科学史教育 |
4.2.3 强化和优化生物实验 |
4.2.4 渗透STS教育 |
4.2.5 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 |
4.2.6 强化重要概念的学习 |
4.3 教学实践对象的选取 |
4.4 教学实践研究 |
4.4.1 案例一:强化重要概念教学:《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
4.4.2 案例二:贯穿生物科学史:《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一课时) |
4.4.3 案例三:渗透STS教育:《传染病及其预防》 |
5 教学效果评价 |
5.1 生物科学素养的评价 |
5.1.1 生物科学素养评价的原则 |
5.1.2 生物科学素养评价的方法 |
5.2 成绩分析 |
5.3 实验能力分析 |
5.4 学习生物学兴趣访谈记录 |
5.5 学习方法访谈记录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附录3:初中生物探究活动评价量表 |
附录4:学生活动记录 |
致谢 |
(3)新疆伊犁州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探究 |
2.1.2 探究性实验 |
2.1.3 科学探究能力 |
2.1.4 探究性实验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2.2.3 探究性教学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实施现状与分析 |
3.1 问卷调查对象的选取 |
3.2 问卷调查数据收集方法 |
3.3 问卷设计 |
3.3.1 教师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2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 |
3.4 问卷处理 |
3.5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3.5.1 问卷的信度 |
3.5.2 问卷的效度 |
3.6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实施现状调查数据的分析 |
3.6.1 教师问卷调查的分析 |
3.6.2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学校层面 |
4.1.2 教师层面 |
4.1.3 学生层面 |
4.2 对策 |
4.2.1 学校层面 |
4.2.2 教师层面 |
4.2.3 学生层面 |
第五章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案例 |
5.1 设计理念 |
5.2 教材分析 |
5.3 学情分析 |
5.4 教学目标 |
5.5 教学重难点 |
5.6 教学流程 |
5.7 教学案例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不足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问卷调查(教师) |
附录二: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问卷调查(学生)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基于NOBOOK平台的高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
二、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引入虚拟实验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概况 |
一、国外虚拟实验及其应用研究概况 |
二、国内虚拟实验及其应用研究概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虚拟现实技术 |
二、虚拟实验 |
三、虚拟实验室 |
第二节 教育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活动理论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第三节 NOBOOK化学虚拟实验室介绍 |
一、NOBOOK化学虚拟实验室介绍 |
二、NOBOOK化学虚拟实验室功能简介 |
第三章 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 |
一、学校硬件水平调查情况 |
二、教师方调查情况 |
三、学生方调查情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小结 |
第四章 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分析 |
第二节 虚拟实验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三节 虚拟实验应用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辅助性原则 |
三、自主性原则 |
四、探究性原则 |
五、趣味性原则 |
第四节 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案例 |
一、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
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设计 |
第五章 高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实践研究 |
一、教学环境与对象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步骤 |
第二节 虚拟实验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
一、前测成绩分析 |
二、过程性评价数据分析 |
三、实验报告填写质量对比分析 |
四、实验观察记录表情况对比分析 |
五、前后测问卷调查分析 |
六、后测成绩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 |
一、虚拟实验教学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
二、教学实践持续时间短、样本单一 |
三、自身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虚拟实验在化学实验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问卷(教师方) |
附录 B 虚拟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问卷 (学生方) |
附录 C 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 D 后测测试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化学实验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化学实验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先行组织者理论 |
2.2.3 学习理论 |
3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状况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内容 |
3.3 调查方式 |
3.4 调查对象 |
3.4.1 此次调查研究中教师的基本情况 |
3.4.2 此次调查研究中学生的基本情况 |
3.4.3 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
3.5 教师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 |
3.5.1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 |
3.5.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3.6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3.7 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
4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1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实验设施不健全 |
4.1.2 教师专业素养依旧有待提高 |
4.1.3 部分学生重视度不高 |
4.2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
4.2.1 改善化学实验设施 |
4.2.2 完善教学模式 |
4.2.3 提升师生的重视度 |
5 中考改革前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对比 |
5.1 教学实验设计 |
5.1.1 实验对比的目的和意义 |
5.1.2 实验对比的设计与安排 |
5.2 教学实验内容 |
5.2.1 化学实验操作题目得分对比 |
5.2.2 化学实验操作次数对比 |
5.2.3 化学教师访谈对比 |
5.2.4 学生访谈对比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6.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7)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化学实验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化学实验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先行组织者理论 |
2.2.3 学习理论 |
3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状况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内容 |
3.3 调查方式 |
3.4 调查对象 |
3.4.1 此次调查研究中教师的基本情况 |
3.4.2 此次调查研究中学生的基本情况 |
3.4.3 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
3.5 教师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 |
3.5.1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 |
3.5.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3.6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3.7 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
4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1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实验设施不健全 |
4.1.2 教师专业素养依旧有待提高 |
4.1.3 部分学生重视度不高 |
4.2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
4.2.1 改善化学实验设施 |
4.2.2 完善教学模式 |
4.2.3 提升师生的重视度 |
5 中考改革前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对比 |
5.1 教学实验设计 |
5.1.1 实验对比的目的和意义 |
5.1.2 实验对比的设计与安排 |
5.2 教学实验内容 |
5.2.1 化学实验操作题目得分对比 |
5.2.2 化学实验操作次数对比 |
5.2.3 化学教师访谈对比 |
5.2.4 学生访谈对比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6.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8)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本科教育 |
(二)人才培养模式 |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 |
(一)历史分期依据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奠基期(1973-1981 年) |
第一节 筑波大学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
一、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要求 |
二、欧美国家大学改革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
三、日本科技强国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
四、日本传统大学内部的学部讲座制的弊端 |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及目标的提出 |
一、“新构想理念”的酝酿与形成 |
二、“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 |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革新 |
一、建设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的学科群 |
二、创建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 |
三、建立教学研究中心与特别课题组 |
第四节 筑波大学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
一、通专融合型教育的确立 |
二、特色公共课程群的建设 |
三、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施 |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 |
一、推进开放性办学的“三学期制” |
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班级制” |
三、强化指导的“学生担当教官制度” |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与问题 |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 |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问题 |
第二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估整改期(1982-2003 年) |
第一节 筑波大学评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
一、日本经济衰退和人口少子化 |
二、教育审议会主导的大学改革 |
三、筑波大学建校计划基本完成 |
第二节 筑波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 |
一、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 |
二、跨学科整合性的综合课程 |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 |
四、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 |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发展充实 |
一、教学组织的新设与调整 |
二、科研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
三、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创设 |
第四节 筑波大学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
一、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化推进 |
二、通识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改进 |
三、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视 |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
第五节 筑波大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 |
一、全面推行和完善教学助理制度 |
二、实施学生评教与教师听课项目 |
三、建立和健全校内就业指导体制 |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与问题 |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 |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问题 |
第三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期(2004 年以来) |
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变 |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的细化 |
一、“学群教育标准”的制定 |
二、课程大纲编写方针的确定 |
三、教师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 |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全面性改革 |
一、兼顾跨学科和专业性的学群改组 |
二、作为教师新组织的“系”的建立 |
三、教学研究中心的改组与职能划分 |
第四节 筑波大学面向T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
一、依托“教育GP”的通识教育重构 |
二、多样化与整合式的综合课程改革 |
三、文科生科学教育的示范课程建设 |
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 |
一、“两学期、六分段”的学期制改革 |
二、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绩点制的实施 |
三、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支援项目建设 |
四、PDCA循环在教育质量管理的运用 |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与问题 |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 |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问题 |
第四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
第一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
一、理念领先: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
二、体制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 |
三、通专融合:始终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举 |
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
第二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 |
一、改革与创新: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 |
二、通才与专才: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 |
三、分科与综合: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 |
四、特色与普适: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科学素养 |
2.2 探究性实验 |
2.2.1 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原则 |
2.2.2 探究性实验的意义 |
2.3 建构主义 |
2.4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
3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的课堂教学实施状况调查与分析 |
3.1 本地市普通初中探究性实验的实施状况调查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的检验 |
3.1.2 一线化学教师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3.1.3 初中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3.1.4 调查结论 |
3.2 淄博A中学探究性实验的实施状况调查分析 |
3.2.1 淄博A中概况 |
3.2.2 随堂听课总结 |
3.2.3 一线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2.4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3 实施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实验课课程的必要性 |
4 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实验课课程实践 |
4.1 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
4.1.1 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素养的明确要求 |
4.1.2 教研活动与学业水平测试对培养学生素养的明确要求 |
4.1.3 教学模式设计的一般流程 |
4.1.4 基于科学探究的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 |
4.2 燃烧条件与牙膏中摩擦剂的案例分析 |
4.2.1 燃烧条件的案例分析 |
4.2.2 牙膏中摩擦剂的案例分析 |
4.3 基于科学探究初中化学实验课的评价模式 |
4.4 科学素养的变化 |
4.4.1 月考成绩对比 |
4.4.2 探究能力的变化 |
4.5 学生课堂观察与访谈结果分析 |
4.5.1 课堂观察学生的表现 |
4.5.2 访谈结果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 |
5.3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2 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3 一线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4 基于科学探究的化学实验课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量表 |
附录5 实验班燃烧条件的教学案例 |
附录6 对照班燃烧条件的教学设计 |
附录7 实验班牙膏中摩擦剂的教学案例 |
附录8 对照班常见离子检验学案 |
附录9 淄博A中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测评试卷 |
附录10 学生探究能力得分统计数据 |
附录11 实验班4名学生访谈记录表 |
附录12 该市教研活动照片记录 |
致谢 |
(10)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新工科 |
2.1.2 民族高校 |
2.1.3 实践教学 |
2.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
2.2.1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 |
2.2.2 “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 |
2.2.3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2.2.4 大工程观 |
2.2.5 全面工程教育 |
第3章 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对象的确认 |
3.4 调查实施 |
3.4.1 问卷调查 |
3.5 调查结果 |
3.5.1 被测试者实践能力现状分析 |
3.5.2 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
3.6 民族高校化工类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6.1 学生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6.2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章 新工科背景下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
4.1 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理念 |
4.1.1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
4.1.2 “对接产业行业”理念 |
4.1.3 “学生学习成果导向”理念 |
4.1.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
4.2 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原则 |
4.3 新工科背景下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
4.3.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 |
4.3.2 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的革新 |
4.3.3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
4.3.4 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国内化学实验课改革动向及我们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探究性酸碱滴定实验的研究与启示[J]. 王朝阳,时凯歌,杨光.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24)
- [2]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D]. 韦国囊.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疆伊犁州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D]. 杨秀兰.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NOBOOK平台的高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的探究[D]. 朱夏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D]. 申文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D]. 申文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8]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D]. 李冠男. 河北大学, 2020(08)
- [9]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开发与实践研究[D]. 孙奉彬.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D]. 顾鹏.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