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散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占强[1](2020)在《光伏高渗透有源配电网过电压协调控制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伴随配电网中分布式光伏渗透率的不断攀升,一方面分布式光伏的合理配置会对配电网电压起到支撑作用,而另一方面分布式光伏的无约束运行加之其与负荷用电匹配不合理,时常会引发多母线严重过电压问题,不仅易损害电气设备,甚至会威胁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由于配电网系统中常规的调压装置和调压手段非常有限,仅依靠传统的调压资源难以及时有效解决频繁多点过电压问题。如何挖掘利用分布式光伏自身调控能力,通过调节逆变器接口剩余无功和有功,实现多点过电压的有效控制?该问题研究非常紧迫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布式光伏剩余无功到有功顺序化补偿模式,基于决策层多母线分布式光伏网络化协调、执行层多逆变器协调控制架构,研究配电网过电压控制方法,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在决策层,针对光伏高渗透配电网母线过电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分布式光伏无功-有功顺序协调功率补偿的过电压调节策略。基于母线电压-无功、电压-有功的灵敏度分析,以最佳经济功率补偿为原则,按照电压-无功灵敏度由大到小、再电压-有功灵敏度由大到小的顺序,研究建立分布式光伏无功/有功网络化协调控制策略,实现对多点过电压的有效调节。(2)针对决策层过电压调控过程中通信网络传输时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最大容忍通信时延估计的预测功率补偿策略。考虑不同通信时延对电压协调控制效果的影响,首先研究建立通信时延最大容忍阈值估计方法,当通信时延超出该阈值时,提出基于功率补偿预测的分布式光伏无功/有功网络化协调控制策略,保证通信时延下过电压调节的有效性。(3)在执行层针对单一逆变器,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电源和虚拟阻抗的光伏逆变器分散控制方法,有效消除了不同光伏逆变器因馈线阻抗导致的端口电压偏差。研究设计由虚拟电源与虚拟阻抗相结合的外环下垂控制、H∞鲁棒内环控制组成的逆变器双环控制系统,按照上层决策指令不仅实现了功率的快速调节,且解决了因逆变器馈线阻抗导致的端口电压偏差问题。(4)在执行层针对多逆变器,提出一种考虑通信时延和丢包的光伏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解决了多逆变器输出电压偏差和功率均分问题。设计由电压二次控制与底层双闭环控制组成的多逆变器协调控制系统,并在电压二次控制中设计了计及通信时延的协调控制机制,克服了通信时延影响且保证了多逆变器电压一致和功率均分。
张勇[2](2020)在《电厂电气自动化中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能,所以电力行业的发展关乎着千家万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在现代电厂中已经十分普及,其既提高了电厂运行效率,又增强了电厂运行安全。而分散控制系统是电厂电气自动化中的一个重要系统,它的应用对于电气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电厂电气自动化中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有助于相关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宫萍萍[3](2019)在《基于一致性理论的孤岛微电网协调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因环境友好而得到大力发展与应用。然而,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or,DG)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等特点,其接入大电网后会改变电网系统中的潮流分布、引入谐波、造成电网波动、影响系统安全稳定。微电网允许多种分布式电源接入,投资小、运行模式多变,可以实现区域化的发电与供电。因此,微电网成为缓解分布式发电与电网矛盾、解决多元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和消纳问题、提升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孤岛微电网没有大电网的电压和频率支撑,需要依靠自身的控制器维持整个微电网电压和频率稳定及功率平衡,相比并网型微电网控制更加复杂。因此,孤岛微电网控制方法的研究对于保证微电网经济、可靠、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孤岛微电网中大多采用下垂控制,下垂控制的本质是有差调节。为保证电压和频率的无差调节需要引入二级控制环节。传统二级控制是基于中央控制器(Microgrid Center Controller,MGCC)以“一对多”通信模式实现的,其不支持分布式电源的即插即用功能,灵活性相对较差且容易发生单点故障等问题。基于稀疏通信的分布式协调控制具有信息传输量小、灵活性和鲁棒性强等优势,能够解决传统集中控制的不足,因此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其中基于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一致性理论的微电网分布式协调控制,成为当前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故本文主要以孤岛微电网的二级分布式协调控制为主要研究方向,实现DG电压、频率控制与功率分配等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建立孤岛微电网多逆变器并联控制模型,搭建含虚拟阻抗、电流反馈与电压解耦环节的双闭环控制结构,并对该结构进行阻抗模型分析与环流分析,探讨虚拟阻抗、环流等对逆变器无功分配的影响。同时,对鲁棒下垂控制方法进行改进设计,并分析其适用场合。最终,通过仿真和部分实验验证下垂控制与鲁棒下垂控制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为了保证系统的无差调节以及更高的功率均分精度有必要引入二级控制,从而为后续二级控制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理论的孤岛交流微电网分布式二级控制策略。该策略将一致性理论引入到微电网二级控制中,实现频率精确调节、交流侧输出中间电压一致、PCC点电压精确控制以及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容量均分的目的。其中,交流侧输出电压运行于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本文所设计的二级控制器嵌套于本地控制器上,无需额外增设能量管理系统(Energy Management System,EMS)或MGCC,仅依靠邻接DG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即可实现孤岛微电网的分布式协调控制。(3)构建了状态变量相对较少的分布式二级协调控制的小信号模型。其中,底层下垂控制仅含3个状态变量,加入二级控制环节后状态变量为8个。该小信号模型设计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每个DG源的状态变量均减少10个,大大降低系统阶数与复杂度,更加适用于二级控制器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4)一致性理论中耦合权重的最小边界与通信网络拉普拉斯矩阵的非零最小特征值有关,该值为一个全局信息。微电网系统中各DG在全分布式控制框架下无法使用获取该值。因此,本文将自适应一致性理论应用到无上层控制器的孤岛微电网二级分布式协调控制结构中,各DG无需知晓通信网络的拉普拉斯矩阵非零最小特征值,仅依靠自身以及邻接DGs信息自动调整其耦合权重。同时,针对自适应一致性算法在多扰动场合下易引发耦合权重累加甚至积分饱和的问题,对该算法进行改造,使其更好的适应孤岛微电网负荷随机波动的工况。(5)在单个孤岛微电网研究基础上延伸出微电网群(Multi-Microgrid,MMG)架构。地理位置毗邻的孤岛微电网可以通过微电网之间的互联实现集群化运作,使各微电网之间实现能量互济以提高供电稳定性、可靠性与经济性。本文以孤岛微电网群单总线的放射型网络为研究对象,将分组一致性(cluster consensus)算法应用到微电网群中实现各子网的分组一致性协调控制。其采用单层通信网络,且各子网间无通信耦合以实现通信通道数最小化。同时,针对无网间通信耦合的单层通信网络可能引发个别子微网过载问题,设计子网功率约束控制方法以保证各子微网实现功率分组一致的同时将发生过载的单个子网限制在允许输出的最大功率范围内。其缺少的功率由其余子网承担,从而避免功率过载问题。由于研究的孤岛微电网群含本地负荷,以PCC点电压精确控制与无功功率容量均分的Q-U二级控制器设计下交流侧电压可能发生过压。因此,本文通过引入自适应虚拟阻抗方法自动调整各DG的虚拟阻抗值以减少DGs间的电压偏差,从而有效缓解交流侧过压问题。
王秀瑞[4](2019)在《应用于柔性直流配电网分布式电源协同运行的直流变换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柔性直流配电网拥有改善电能质量、简化功率变换环节、提高输送电力容量以及接纳直流负荷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柔性直流配电网系统具备新能源接口性能及多电源供电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电力电子直流变换器实现。其中,有源桥型直流变换器具有电气隔离、电压匹配与能量双向传输等优势,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直流配电网接口变换器。直流配电网中存在大量多样性的分布式电源,如何通过直流变换器控制实现分布式电源间的协同运行,功率合理分配,满足可靠供电的目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针对大量中小容量分布式电源存在于直流配电系统中时,如何实现分散控制,达到可靠供电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串并联型低压储能系统的分散控制方法,通过下垂控制与反下垂控制实现分布式电池储能单元协同运行、功率合理分配。储能系统采用双有源桥变换器,变换器采用移相控制及偏磁控制。建立小信号模型验证控制策略的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出分散控制方法的有效性。针对不同特性分布式光伏接入大容量直流母线的控制,选用了三端口有源桥直流变换器,简化了电路结构,强化了集中控制优势,并且该结构中光伏是单级功率变换,可以提高系统效率。为了实现两个光伏的独立的MPPT,提出一种端口间解耦控制方法。本文分析了传统移相控制的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占空比控制,满足端口间伏秒平衡原理,扩大软开关范围。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黄鑫[5](2019)在《基于并网点电压同步的孤立微电网分层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为适应新形势下分布式新能源对大电网的友好接入和有机协调,进一步提升其利用效率,并满足用户高品质、高可靠性的供电需求,微电网作为一种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新能源发电的组织方式,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其中,孤立运行将作为微电网的一项重要特征和运行模式。由于缺少主网的支撑,孤立微电网需自行建立起系统的电压与频率。然而,其内部的发电单元多以电力电子逆变器为接口,造成系统呈现低惯性响应特性,增加了孤立微电网稳定组网的难度;并且,系统中负荷的波动性、分布式电源的“即插即用”控制需求以及存在的电能质量等问题,都将给孤立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和协调控制带来严峻挑战,传统的控制方法难以有效应对。对此,本文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1)孤立微电网层次化组网机理研究。从机理层面分析了现有的孤立微电网层次划分机制及存在的局限性;并从控制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孤立微电网在控制结构上所应具备的特点;进而考虑孤立微电网的典型控制需求与逆变器的高动态响应特性,提出了基于并网点电压同步的微电网分层控制的构想,分析了在孤立微电网多种应用场景下的普遍适用性,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2)多组网逆变器电压矢量同步控制策略。针对现有下垂控制中电压调节性能与功率分配精度之间存在的固有矛盾,基于所提并网点电压同步的控制思想,建立了含多并联组网逆变器的孤立微电网动态模型,并提出了并网点电压矢量同步控制策略,可在系统稳态(如线路阻抗不匹配)或动态(如负荷突变、逆变电源投切、并/离网切换)情况下,实现对并网点电压、频率高性能调节,同时自动按比例分配负荷的有功、无功功率。3)基于电压同步跟踪的微电网分层控制策略。为了减少对集中通信的依赖,进一步提高孤立微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实现逆变电源的“即插即用”控制,提出了基于电压同步跟踪的多组网逆变器分散控制策略,所提方法无需集中控制器与逆变器之间相互通信,因此,提高了微电网的运行可靠性;进而针对基于传统下垂机制的分层控制结构存在的暂态响应性能差等不足,在底层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微电网新型分层控制体系,建立了能够完成动态层分散精确控制、稳态层功率在线优化分配的实现方案,无需额外的补偿控制环节,提高了微电网的动态响应性能及运行的灵活性。4)非理想电网条件下的并网逆变器稳定控制。针对孤立微电网中并网逆变器的稳定运行及系统电能质量提升等问题,提出了逆变器鲁棒电流控制策略。考虑系统不确定性及电压扰动,建立了并网逆变器动态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非线性控制律,提高了逆变器在电网阻抗变化时的稳定运行能力,同时保障了逆变器在电网电压存在谐波污染、三相不平衡以及相位/频率偏移时的入网电流品质,并能兼顾其动态响应性能;并且,逆变器能够对本地的非线性及不平衡负载进行就地补偿,改善了孤立微电网的电能质量。
王颖[6](2018)在《电厂电气自动化中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文中指出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生产中的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也涉及到各个领域,且应用广泛。在现阶段的工业建设中,分散控制系统技术正逐步完善,尤其是在电厂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系统功能正不断加强。本文主要通过电厂电气自动化中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的研究,简单说明电厂电气自动化中的分散控制系统的特征。
吴莹,陈彬,范元亮,辛焕海[7](2016)在《基于分散-分布式控制理念的微网等微增率加速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全分散控制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基于分散-分布式控制理念,提出了一种加速实现微网分布式电源等成本微增率的控制策略。该策略采用一致性算法,在稀疏通信网络约束下加速实现了微网的经济调度。在该策略下,分布式电源可以在分散、分布式控制两种模式下运行。同时分析了通信延时和通信故障对控制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策略有效加速了等微增率收敛过程,该策略受通信延时和通信故障的影响很小。
吴莹[8](2016)在《基于稀疏通信网络的微网分布式电源微增率一致性加速算法研究》文中指出徽网作为分布式发电的有效管理形式,对促进新能源发展,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配网稳定性,进而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基于微网分层控制结构,提出一种稀疏通信网下的分布式电源微增率一致性加速算法,该方法无需中央控制器,借助稀疏通信网络实现分布式电源的三次分层控制并加快等成本微增率的收敛速度。在该分层控制中,一次控制采用线性下垂控制策略,二次控制仅借助本地频率信息实现系统频率调节;三次控制考虑各分布式电源的成本微增率,利用稀疏不完备的通信网络传递分布式电源成本微增率信息,并结合非线性下垂控制实现微增率的一致性,各分布式电源能较快地收敛至等微增率点。该算法所构建的稀疏通信网络拓扑可以是任意的,对通信网络的单双向及连通性都没有要求。然后进一步分析了通信延时和通信故障对控制策略的影响。在上述策略下,分布式电源可以在全分散、分布式控制两种模式下运行;当发生一些通信故障时,分布式电源可以由分布式控制切换到分散控制。研究结果表明该策略受通信延时和通信故障的影响很小。最后,分析了影响微增率一致性加速算法收敛速度的因素。考虑分布式电源成本微增率、通信网络拓结构,对通信网络进行优化。提出一种优化通信网络的启发式方法,有效构建微网的通信网络。仿真验证了通信网络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韩财旺[9](2015)在《发电厂电气自动化中对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分析分散控制系统设计及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分散控制系统在发电厂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以期为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凭据。
宋遇[10](2013)在《垃圾发电厂实时监控数据通信系统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垃圾处理项目已成为城市基础建设之一。利用垃圾焚烧所产生的热能发电,对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国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起到积极作用。在垃圾发电企业中,为保障机组稳定、高效运行,建立强大的实时监控数据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用计算机、数据通信及通信网络技术,以新的数据传输模式和现场总线技术为主的监控系统已普遍应用。本课题基于河北建投灵峰环保发电项目实时监控数据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文章首先介绍了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数据通信及网络技术在监控系统的应用,对当前集散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数据通信方式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及当前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项目采用集散控制系统作为其监控系统。本项目拥有两台汽轮机、两台垃圾焚烧炉及辅助设备,系统需要连续采集和处理与机组有关的重要测点信号及设备状态信号共2176个,依靠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信号传送、转发与指令下达,以便及时向操作人员提供有关的运行信息,实现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本设计总体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采用带I/O部件的控制器、通信网络和人机接口。控制器I/O部件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连,实现现场设备信号的采集;人机接口是操作人员与监控系统相互交换信息的设备;通信网络将控制器和人机接口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通信网络的设计分为三层,分别是采用以太网技术的高速信息网、拥有各种功能卡件的过程控制网和运用现场总线技术的SBUS I/O总线。通过设计,系统可以对现场设备进行统一监视和分散控制,对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保障。最后对本文设计系统按照调试流程进行了调试,调试结果完全合格。本文设计的监控数据通信系统,对提高公司整体发电设备维护水平,提高设备运行效率,有效降低企业发电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二、分散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散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光伏高渗透有源配电网过电压协调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配电网母线电压调节方法 |
1.2.2 光伏逆变器电压控制方法 |
1.2.3 考虑通信时延的控制方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多光伏协调功率补偿的母线电压调节策略 |
2.1 引言 |
2.2 母线电压灵敏度计算 |
2.2.1 母线i=k时的灵敏度 |
2.2.2 母线i≠k时的灵敏度 |
2.3 母线电压调节方法 |
2.3.1 主控母线选择 |
2.3.2 光伏功率补偿顺序选择 |
2.3.3 光伏功率补偿计算 |
2.3.4 后续的迭代执行 |
2.4 数值仿真结果 |
2.4.1 情况1:相同注入功率 |
2.4.2 情况2:不同注入功率 |
2.4.3 情况3:不同拓扑结构 |
2.4.4 情况4:不同馈线类型 |
2.5 实验仿真结果 |
2.5.1 初始电压及注入功率 |
2.5.2 局部功率补偿策略 |
2.5.3 协调功率补偿策略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最大容忍通信时延估计的预测功率补偿策略 |
3.1 引言 |
3.2 通信时延对电压调节的影响 |
3.2.1 通信时延分析 |
3.2.2 通信时延影响 |
3.3 最大容忍通信时延估计 |
3.3.1 通信时延估计 |
3.3.2 有效性分析 |
3.4 预测光伏功率补偿设计 |
3.4.1 历史数据预处理 |
3.4.2 功率补偿的预测 |
3.5 仿真结果 |
3.5.1 协调功率补偿策略 |
3.5.2 不同通信时延 |
3.5.3 不同预测补偿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虚拟电源和虚拟阻抗的光伏逆变器分散控制方法 |
4.1 引言 |
4.2 功率外环控制器设计 |
4.2.1 逆变器输出功率计算 |
4.2.2 传统Q-f/P-V下垂控制 |
4.2.3 虚拟电源下垂控制 |
4.3 虚拟阻抗控制器设计 |
4.3.1 虚拟阻抗数值选择 |
4.3.2 虚拟阻抗压降计算 |
4.4 电压内环控制器设计 |
4.4.1 传统PI跟踪控制 |
4.4.2 电压H_∞跟踪控制 |
4.5 仿真结果 |
4.5.1 传统分散控制方法 |
4.5.2 改进分散控制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通信时延和丢包的光伏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 |
5.1 引言 |
5.2 功率外环控制器设计 |
5.2.1 改进Q-f下垂控制 |
5.2.2 改进P-V下垂控制 |
5.3 电压内环控制器设计 |
5.3.1 改进H_∞跟踪控制 |
5.3.2 反馈控制增益设计 |
5.4 电压预测补偿设计 |
5.4.1 预测方案 |
5.4.2 预测方式 |
5.4.3 预测方法 |
5.5 仿真结果 |
5.5.1 情况1:负载功率变化 |
5.5.2 情况2:不同通信时延 |
5.5.3 情况3:不同通信丢包 |
5.5.4 情况4:光伏即插即用 |
5.5.5 情况5:并网拓扑变化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电厂电气自动化中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分散控制系统简介 |
(1)分散控制系统的理论和技术 |
(2)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 |
①分别分散控制特点 |
②分阶分散控制特点 |
③自动协调特点 |
④开放性特点 |
2.电厂电气自动化中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 |
(1)通信网络系统 |
(2)监控系统 |
(3)安全防护系统 |
3.工程实例分析 |
4.结语 |
(3)基于一致性理论的孤岛微电网协调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微电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电网运行控制模式 |
1.2.2 微电网逆变器控制方法 |
1.2.3 微电网控制结构 |
1.2.4 微电网稳定性分析方法 |
1.3 多智能体一致性理论研究现状及应用 |
1.3.1 多智能体一致性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分组一致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3 自适应一致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4 一致性理论在微电网分布式控制中的应用 |
1.4 孤岛微电网群的综合研究现状 |
1.4.1 微电网群架构 |
1.4.2 微电网群协调控制策略 |
1.5 论文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论文课题来源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智能体一致性理论 |
2.1 引言 |
2.2 矩阵和图论 |
2.3 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理论 |
2.3.1 连续时间一致性算法 |
2.3.2 分组一致性算法 |
2.4 多智能体系统的自适应一致性理论 |
2.4.1 自适应一致性算法 |
2.4.2 自适应一致性算法稳定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孤岛微电网底层控制建模分析与实验 |
3.1 引言 |
3.2 孤岛逆变器建模与下垂控制理论功率特性分析 |
3.2.1 dq坐标系下DG逆变器数学模型 |
3.2.2 多逆变器并联的微电网稳态功率传输特性分析 |
3.2.3 下垂控制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 |
3.2.4 逆变器等效阻抗模型稳定性分析 |
3.2.5 逆变器环流分析 |
3.2.6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3.3 改进鲁棒下垂控制器设计 |
3.3.1 基于PCC点电压精确调节的改进鲁棒下垂控制策略设计 |
3.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实验平台搭建与结果分析 |
3.4.1 基于dSPACE的独立微电网实验平台构建 |
3.4.2 单台分布式电源下垂控制实验 |
3.4.3 含2 台分布式电源的下垂控制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孤岛微电网分布式二级协调控制设计 |
4.1 引言 |
4.2 基于一致性算法的孤岛微网分布式二级控制设计与稳定性分析 |
4.2.1 二级分布式协调控制设计 |
4.2.2 二级分布式协调控制器小信号分析 |
4.2.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4.3 基于自适应一致性算法的孤岛微电网分布式二级控制 |
4.3.1 自适应一致性分布式二级协调控制器设计 |
4.3.2 稳定性分析 |
4.3.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4.4 抗积分饱和自适应一致性孤岛微电网分布式二级控制 |
4.4.1 抗积分饱和自适应一致性算法设计 |
4.4.2 抗积分饱和自适应一致性算法仿真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孤岛微电网群分布式协调控制设计 |
5.1 引言 |
5.2 基于分组一致性算法的独立微电网群分布式二级控制 |
5.2.1 独立微电网群的功率分配分析 |
5.2.2 牵制点选取 |
5.2.3 基于功率约束的分组一致性算法的分布式二级控制设计 |
5.2.4 基于功率约束的分组一致性算法稳定性分析 |
5.2.5 自适应虚拟阻抗设计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B 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相关章节对应表 |
致谢 |
(4)应用于柔性直流配电网分布式电源协同运行的直流变换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隔离型直流变换器拓扑研究现状 |
1.2.2 分布式电源建模与基本控制研究现状 |
1.2.3 直流配电网协同运行控制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串并联低压储能系统的分散控制研究 |
2.1 直流配电网BESS串并联结构 |
2.2 分散控制策略 |
2.2.1 双有源桥变换器基本控制 |
2.2.2 中央控制单元 |
2.2.3 串联反下垂控制 |
2.2.4 并联下垂控制 |
2.3 小信号分析模型 |
2.4 仿真验证 |
2.4.1 串并联储能单元协同运行仿真及分析 |
2.4.2 光伏接入时系统离网运行仿真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双光伏的三端口有源桥直流变换器控制 |
3.1 三端口有源桥直流变换器工作特性 |
3.2 移相加不对称占空比控制策略 |
3.2.1 不对称占空比控制 |
3.2.2 移相加不对称占空比控制功率关系 |
3.2.3 移相加不对称占空比控制策略 |
3.3 解耦控制策略 |
3.4 峰值电流控制 |
3.5 仿真验证 |
3.5.1 两个光伏MPPT仿真及分析 |
3.5.2 电流解耦仿真及分析 |
3.5.3 端口软开关特性仿真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对本文工作的总结 |
4.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基于并网点电压同步的孤立微电网分层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孤立微电网组网控制方面 |
1.2.2 孤立微电网中并网逆变器稳定控制方面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孤立微电网层次化组网控制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孤立微电网传统分层控制架构 |
2.2.1 基于主从模式的微电网分层控制架构 |
2.2.2 基于下垂机制的微电网分层控制架构 |
2.3 基于PCC-VS的微电网分层控制构想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并联组网逆变器电压矢量同步控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多并联组网逆变器系统建模 |
3.3 电压矢量同步控制策略 |
3.3.1 频率控制与同步运行机制 |
3.3.2 电压同步控制策略设计 |
3.4 系统稳定性及功率分配特性分析 |
3.4.1 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
3.4.2 负荷功率分配特性分析 |
3.5 微电网多场景应用分析 |
3.5.1 并网模式下的联络线功率控制 |
3.5.2 微电网运行模式切换 |
3.6 算例分析 |
3.6.1 实时仿真平台介绍 |
3.6.2 实时仿真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电压同步跟踪的微电网分层控制策略 |
4.1 引言 |
4.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系统动态建模 |
4.3 逆变器分散控制律设计 |
4.4 基于电压同步跟踪的控制特性分析 |
4.4.1 电压调节特性分析 |
4.4.2 功率分配性能分析 |
4.4.3 考虑采样误差与通信延迟的控制性能分析 |
4.5 时间尺度分离的孤立微电网分层控制体系 |
4.5.1 分层控制结构特点 |
4.5.2 分层控制策略实施 |
4.6 算例分析 |
4.6.1 实时仿真验证 |
4.6.2 物理实验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理想电网条件下逆变器鲁棒电流控制策略 |
5.1 引言 |
5.2 孤立微电网电能质量问题分析 |
5.3 考虑电网阻抗不确定性及电压扰动的系统建模 |
5.4 非线性鲁棒电流控制策略 |
5.4.1 鲁棒电流控制律设计 |
5.4.2 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
5.4.3 鲁棒电流控制策略实施 |
5.5 算例分析 |
5.5.1 离线仿真测试 |
5.5.2 硬件在环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电厂电气自动化中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散控制系统 |
1.1 分散控制系统简介 |
1.2 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 |
1.3 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 |
1.3.1 分别分散控制 |
1.3.2 分阶分散控制 |
1.3.3 自动与协调 |
1.3.4 开放性 |
2 电厂电气自动化中的分散控制系统 |
2.1 通信网络系统 |
2.2 监控系统 |
2.3 安全防护系统 |
3 结语 |
(7)基于分散-分布式控制理念的微网等微增率加速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微网分散分层控制 |
2等微增率加速算法 |
2. 1一致性算法 |
2. 2等微增率加速算法 |
3通信延时和通信故障的影响 |
3. 1通信延时 |
3. 2 通信故障和通信网拓扑变化 |
4仿真结果分析 |
4. 1 负荷投切仿真 |
4. 2 延时影响仿真 |
4. 3 通信故障仿真 |
5结束语 |
(8)基于稀疏通信网络的微网分布式电源微增率一致性加速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发电技术 |
1.2.2 微网 |
1.2.3 分布式控制 |
1.3 本文的工作 |
第2章 稀疏通信网络下的微网微增率一致性加速算法 |
2.1 微网分层控制结构 |
2.1.1 功率-频率控制的分布式电源 |
2.1.2 频率-功率控制的分布式电源 |
2.2 图论基础及一致性算法 |
2.3 基于稀疏通信网络的微增率一致性加速算法 |
2.3.1 微增率一致性加速算法介绍 |
2.3.2 微增率一致性加速算法性质 |
2.4 仿真算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通信延时及通信故障分析 |
3.1 概述 |
3.2 通信延时分析 |
3.3 通信故障分析 |
3.4 仿真分析 |
3.4.1 通信延时仿真 |
3.4.2 通信故障仿真 |
3.4.3 不同容量机组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通信优化 |
4.1 收敛速度分析 |
4.1.1 辅助通信拓扑结构对收敛速度的影响 |
4.1.2 发电机成本微增率的影响 |
4.1.3 电气距离影响 |
4.2 通信网络优化方法 |
4.3 仿真算例 |
4.3.1 分布式电源微增率对收敛速度的影响 |
4.3.2 辅助通信拓扑结构对收敛速度的影响 |
4.3.3 电气距离对收敛速度的影响 |
4.3.4 通信网络综合选择与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作者简历 |
参考文献 |
(9)发电厂电气自动化中对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散控制系统设计及特点分析 |
1.1 系统设计 |
1.2 系统特点 |
2 分散控制系统在发电厂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探究 |
2.1 具体划分方面 |
2.2 实时通信网络应用方面 |
2.3 数据共享及供电方式 |
2.4 系统特点及运行 |
3 结语 |
(10)垃圾发电厂实时监控数据通信系统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我国垃圾焚烧发电现状 |
1.3 发电厂监控系统的应用 |
1.4 数据通信及网络技术在监控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
1.4.1 通信技术的应用 |
1.4.2 与其他监控系统通信技术的对比 |
1.4.3 实际应用 |
1.4.4 监控系统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监控系统的建设分析 |
2.1 项目介绍 |
2.2 系统数据监测需求分析 |
2.2.1 数据采集类型 |
2.2.2 数据的采集和输出 |
2.2.3 巡回检测的内容 |
2.2.4 数据处理 |
2.3 通信网络建设分析 |
2.3.1 通信网络分级体系 |
2.3.2 通讯介质 |
2.3.3 网络结构形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时监控数据通信系统的建立 |
3.1 垃圾发电厂焚烧发电流程介绍 |
3.2 全厂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3.2.1 监控系统设计要求 |
3.2.2 全厂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图 |
3.2.3 系统配置介绍 |
3.2.4 系统数据升级能力 |
3.3 监控系统数据采集 |
3.4 监控系统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
3.4.1 数据通信技术方案 |
3.4.2 系统组成 |
3.4.3 高速信息网 |
3.4.4 过程控制网络 |
3.4.5 SBUS 总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监控系统调试 |
4.1 调试目的 |
4.2 系统调试 |
4.2.1 系统调试项目 |
4.2.2 现场调试流程 |
4.2.3 监控系统上线的基本条件 |
4.3 通信网络的测试 |
4.3.1 组态与布线 |
4.3.2 冗余切换功能检测 |
4.3.3 网络状态监测与分析 |
4.3.4 通信容错能力测试 |
4.3.5 过程控制站的冗余功能测试 |
4.3.6 I/O 通道测试 |
4.3.7 控制回路响应时间测试 |
4.3.8 输入输出点接入率和完好率的统计 |
4.4 调试报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四、分散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光伏高渗透有源配电网过电压协调控制策略[D]. 张占强. 燕山大学, 2020(07)
- [2]电厂电气自动化中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J]. 张勇. 当代化工研究, 2020(11)
- [3]基于一致性理论的孤岛微电网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 宫萍萍. 广西大学, 2019(06)
- [4]应用于柔性直流配电网分布式电源协同运行的直流变换器控制技术研究[D]. 王秀瑞. 天津大学, 2019(01)
- [5]基于并网点电压同步的孤立微电网分层控制策略研究[D]. 黄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电厂电气自动化中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J]. 王颖. 建材与装饰, 2018(36)
- [7]基于分散-分布式控制理念的微网等微增率加速算法研究[J]. 吴莹,陈彬,范元亮,辛焕海. 机电工程, 2016(05)
- [8]基于稀疏通信网络的微网分布式电源微增率一致性加速算法研究[D]. 吴莹. 浙江大学, 2016(07)
- [9]发电厂电气自动化中对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J]. 韩财旺. 河南科技, 2015(22)
- [10]垃圾发电厂实时监控数据通信系统设计与实施[D]. 宋遇.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