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白头翁散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谦[1](2019)在《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文中研究说明肉鸡大肠杆菌病是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上防治大肠杆菌病主要依靠抗菌药物,而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耐药菌出现,不仅会降低养鸡业的效益,也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中草药作为天然的原生态药物,在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临床使用中存在药效不理想、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对偏低等问题,限制了中草药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报道,采用经过优选的益生菌发酵中草,可明显提高中草药药效。为提高经典复方白头翁散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对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并对发酵产物在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中药生物转化益生菌的鉴定及其产酶特性分析为使加味白头翁散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采用表型特征法和分子遗传学法对一株与多种中草药具协同作用的益生菌菌株进行鉴定,并对该菌株产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等胞外酶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表型特征及16S rDNA遗传特性显示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在不同底物诱导下,可产生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果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等胞外酶。2.加味白头翁散的发酵及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为提高加味白头翁散的有效成分含量及生物学活性,本试验以益生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种,对白头翁、黄芪、黄柏、黄连、秦皮五味药组方的加味白头翁散进行发酵,并检测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前后有效成分的差异、检测发酵产物的体外抑菌效果以及对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ML DE·2015016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对肉仔鸡人工感染大肠杆菌ML DE·2015016也有预防与治疗作用,保护效果与其他试验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证实,加味白头翁散经发酵后对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的效果较好。3.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确切作用,本研究对感染仔鸡用药前后进行免疫学指标检测和评价。将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饲喂肉仔鸡,同时设未发酵加味白头翁散组、益生菌剂组、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仔鸡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红细胞补体受体花环率及免疫复合花环率;血清IgG、IgA和IgM含量、血清IL-2、IL-6、IL-12、TNF-α和IFN-γ等含量;以及血清T-AOC、GSH-PX、SOD、GSH、CAT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明显提升大肠杆菌感染的肉仔鸡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2)能提高肉仔鸡血液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提高红细胞的补体结合能力;3)能显着提高血清IgG(P<0.05)含量;极显着提高IgA、IgM、IL-2、IL-6、IL-12、TNF-α、IFN-γ含量(P<0.01);4)T-AOC、GSH-PX、SOD、GSH、CAT等抗氧化指标均极显着提高(P<0.01),血清中MDA极显着降低(P<0.01)。因此,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显着提高了肉仔鸡抗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总抗氧化能力。4.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感染肉仔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为探讨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肉仔鸡盲肠微生物的组成、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以及样本聚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组Alpha、Beta多样性指数显着升高(P<0.05)。在门水平上,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组与其他组相比,除了具有主要的除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外,还增加了互养菌门、软壁菌门、疣微菌门等,而且厚壁菌门比例也增加。在属水平上提高了肉仔鸡盲肠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可改善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修复因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而引起的微生态失衡,在维护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肉仔鸡无抗养殖中的应用为评价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开展了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0-5周龄肉鸡饲喂实验。结果表明,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可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提高ROSS 308肉鸡生产性能、降低死淘率。本研究证实加味白头翁散经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可改变部分中药成分及含量,对仔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提高肉仔鸡淋巴器官指数及天然免疫力,并促进肉仔鸡盲肠菌群微生物种类增加,提高菌群多样性,对肉鸡生产性能和抗病力有明显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金尔光,陈洁,邵志勇,吴利军,何斌,华娟,陈夏冰,周源,杨文海[2](2019)在《中草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草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无环境污染等特点,在防治鸡大肠杆菌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概述了中草药抑菌、抗炎、调节免疫机能、逆转耐药性、拮抗内毒素的作用机理及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应用研究,简要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中草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
陆毅兴,许斯祺,邵思欣,梁诗欣,王一,黄楠,刘贝欣,马驿[3](2019)在《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评价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白头翁散组方中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4味中药水提物及其组成的药对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并筛选出抗菌作用较强的药对精简组方。单药中黄连抑菌效果(MIC为50 mg/mL)和杀菌效果(MBC为50 mg/mL)最强,黄连与秦皮联合组成药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MIC为12.5 mg/mL)最强,将4味药物联合组成的方剂抑菌效果最佳(MIC为6.25 mg/mL、MBC为100 mg/mL)。由此表明,白头翁散组方中两种药物联合比单药的抑菌效果好,4种药物组成的方剂比2种药物组成的药对抑菌效果好。
郭海涛[4](2018)在《榆栀散抑制产ESBLs大肠杆菌的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筛选出具有良好抑菌作用的中药,同时这些中药也有一定的增加抗菌药药效的作用,这些中药作为后期组方的候选药材,确定榆栀散组方(由地榆、栀子和大黄组成),研究榆栀散抑菌作用与临床应用效果,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1.选用CLSI推荐的肠杆菌科常用的几大类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16株大肠杆菌进行初步的MIC测定,通过表型做出初步的筛选,进而根据CLSI所推荐的初筛和确证试验检测耐药菌株是否产ESBLs,在获得产ESBLs的基础上通过PCR对产ESBLs的常见耐药基因进行检测,进而确定分离的耐药大肠杆菌所含有的ESBLs的具体的基因型。结果表明,16株分离株都含有耐药基因,含两种耐药基因7株,含三种耐药基因3株,分离菌株均产ESBLs,对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阿莫西林等耐药率高达100%,对其他抗菌药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2.采用12种中药的亚抑菌浓度与大肠杆菌耐药的抗菌药物联合对所分离的耐药大肠杆菌进行传代,测定候选中药对传代的耐药大肠杆菌菌所耐受的抗菌药物MIC值的影响,优选出具有抑制耐药大肠杆菌作用的中药,确定由地榆、栀子、大黄组成的榆栀散,进而采用上述方法测定榆栀散对传代耐药菌MIC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榆栀散可增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的抑菌作用。3.选取健康10日龄肉鸡进行耐药菌株的体内攻毒试验,采用榆栀散水煮液、白头翁散水煮液分别治疗。实验结果表明,高剂量和中剂量榆栀散对大肠杆菌人工感染鸡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治愈率分别达到了90.0%和83.3%,优于与之相对应的白头翁散,其治愈率仅为73.3%,表明榆栀散治疗鸡大肠杆菌感染的效果要优于传统的白头翁散。4.根据菌体细胞壁超微结构、菌液中AKP含量、胞外可溶性蛋白含量、菌体总蛋白以及细菌DNA等五个指标,分析榆栀散对产ESBLs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榆栀散主要是破坏了细菌结构的完整性,细胞壁、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得菌液中AKP含量、胞外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虽然对菌体总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抑制了某些菌体蛋白以及DNA的合成,从而影响菌体的正常代谢,而发挥抑菌作用。5.应用榆栀散水煎液对5个品种共1058只大肠杆菌病病鸡进行了临床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榆栀散水煎液对耐药菌株引起的鸡大肠杆菌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平均治愈率为91.6%,有效率达89.3%。相比白头翁水煮液的治疗效果,榆栀散水煮液平均有效率提高了7.9%,平均治愈率提高了6.0%,为在养鸡场采用榆栀散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金海林,胡魁,刘天宇,温伟,杨桂连,王春凤,赵权[5](2018)在《中药、益生菌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中药、益生菌防治鸡大肠杆菌瘸,揭示药物作用机理,解释发病机理,提出了治疗方法和技术,为提供中药、益生菌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对进行本项相关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于健康[6](2018)在《复方白头翁散对小鼠的止泻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白头翁汤作为传统治疗痢疾的首选药物方剂,在临床兽医中具有广泛应用。本研究根据传统方剂的组方特点和作用功能,克服了传统剂型的不足之处,将白头翁汤研制成复方中药散剂,为了评价该药物的作用效果,进行了临床前的药物效果评价试验,为开发新型兽用腹泻治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复方白头翁散的体外抗菌及其镇痛抗炎活性研究1.1体外抗菌活性研究釆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复方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试验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沙门氏菌的MIC的最低值分别为6.25 mg/m L、12.5mg/m L、25mg/m L,MBC的最低值分别为12.5 mg/m L、25mg/m L、50mg/m L。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1.2镇痛抗炎活性研究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测定复方白头翁散的镇痛、抗炎效果。镇痛结果显示,中剂量与高剂量的复方白头翁散均显着提高了小鼠痛阈值,减少了冰醋酸致小鼠扭体的反应次数,高剂量对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率达61.77%,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抗炎结果显示,中剂量的复方白头翁散对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度的抑制率达80.77%,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说明复方白头翁散具有镇痛、抗炎作用。2复方白头翁散的止泻作用研究利用蓖麻油致小鼠腹泻模型研究药物的抗腹泻作用,并运用半固体营养糊法研究复方白头翁散对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的影响;采用兔离体回肠平滑肌,观察复方白头翁散对正常状态下兔离体回肠平滑肌自发性收缩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蓖麻油所致的急性腹泻模型中,复方白头翁散中、高剂量能显着性抑制给予蓖麻油后6h内小鼠湿粪便的排便次数(P<0.05)。复方白头翁散高剂量可显着减少正常小鼠肠推进率,增大正常小鼠胃排空率(P<0.05)。复方白头翁散可浓度依赖性抑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自发性收缩(P<0.05)。表明复方白头翁散具有较好的止泻作用,且能显着抑制正常情况下小肠运动。3复方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模型的疗效研究选择小鼠来建立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连续灌胃给药5天,对其体重与腹泻指数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检测血液白细胞数,测定免疫器官重量,Elisa方法检测IL-6和TNF-α细胞因子水平、平板计数法测定肠道菌群数量,对复方白头翁散治疗小鼠大肠杆菌(E.coli O101)性腹泻效果做出评价。结果显示,(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白头翁散中、高剂量显着增加了小鼠的体重,显着降低了小鼠的腹泻指数(P<0.05);(2)与模型组比较,复方白头翁散中、高剂量显着降低了腹泻小鼠的白细胞数,显着降低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浓度水平(P<0.05);(3)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组的脾脏和胸腺指数均显着性提高(P<0.05),中剂量可以显着增加小鼠盲肠内容物中益生菌的数目,降低有害菌的数目(P<0.05)。这表明复方白头翁散能改善腹泻小鼠的体重,降低腹泻指数,减少炎症反应,恢复机体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复方白头翁散对腹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够改善腹泻的并发症状。
张瀚元[7](2018)在《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鸡大肠杆菌病是鸡的常发病,每年都给养殖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抗菌药物是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细菌耐药性、药物残留等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率先禁止使用抗菌素类饲料添加剂,我国也在逐步规范和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在食品动物中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将是必然趋势。鸡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多器官炎症,根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理论,干预炎症发生与发展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关键环节之一。许多中药通过干预炎症、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方式对多种疾病表现出积极作用,且具有低残留、不易耐药等优势,是防治畜禽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方案之一。本论文结合文献与生产实际需求,以抑菌、抗炎作用优良的中药组成复方中药制剂,以鸡大肠杆菌病模型为研究对象,评价复方中药治疗效果,探讨治疗机制,研究结果将对临床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1、采用纸片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析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青霉素类药物(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噻呋)、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5类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ESBLs属性。8种抗菌药物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阿莫西林(16.4±2.1mm、64μg/m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9.8±1.39mm、4μg/mL)、头孢噻呋(22.9±0.56mm、1μg/mL)、庆大霉素(15.3±0.22mm、32μg/mL)、四环素(12.3±1.42mm、32μg/mL)、多西环素(10.9±0.9mm、32μg/mL)、环丙沙星(13.2±1.3mm、8μg/mL)、恩诺沙星(25.1±1.64mm、0.25μg/mL)。两对检测底物抑菌圈直径相差均大于5mm。结果表明该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庆大霉素、多西环素和环丙沙星呈现高度耐药,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呋和恩诺沙星敏感,为产ESBLs多重耐药菌;2、采用PCR法扩增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质粒可能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表明该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携带一种AmpC基因(CMY),两种ESBLs基因(CTX-M、TEM),两种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C、qepA),两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rmA、rmtB),两种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该结果与其耐药表型基本一致,提示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可能是其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介导的;3、采用平板打孔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析10味中药对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抗菌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分析10味中药的抗炎作用。10味中药最小抑菌浓度、抑菌圈直径以及对肿胀鼠耳的肿胀抑制率结果分别为鱼腥草(62.5mg/mL、9.8±0.15mm、31.19±0.06%)、黄连(7.81mg/mL、18.3±0.04mm、22.1±0.04%)、黄芩(62.5mg/mL、14.4±0.12mm、42.29±0.05%)、穿心莲(31.25mg/mL、14.6±0.17mm、56.3±0.04%)、苦参(15.63mg/mL、13.6±0.15mm、39.49±0.09%)、金银花(31.25mg/mL、12.8±0.16mm、28.4±0.06%)、苍术(>0.5g/L、6.8±0.22mm、36.19±0.1%)、甘草(62.5mg/mL、7.4±0.13mm、33.8±0.13%)、连翘(15.63mg/mL、16.5±0.24mm、47.49±0.05%)、板蓝根(31.25mg/mL、12.4±0.1mm、33.5±0.1%)。根据该结果,拟选用抗菌、抗炎作用优良的穿心莲、黄连、连翘组成复方中药展开进一步试验;4、采用两步法测定O2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试验鸡的ID50,并建立鸡大肠杆菌人工感染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总有效率为考察指标,优化穿心莲、黄连、连翘的最佳配伍比例。结果表明穿心莲和黄连对总有效率影响显着(P<0.05),连翘影响不显着,三味中药最优剂量组合为穿心莲70g、黄连70g、连翘50g;5、采用平板打孔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检测复方中药对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抗菌作用。结果显示复方中药对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6.3±0.11mm和15.63mg/mL,提示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复方中药高度敏感;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表明,复方中药抗菌机制可能与其破坏菌体结构,抑制细菌呼吸代谢有关;6、采用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模型考察复方中药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高剂量复方中药能够提高试验鸡相对增重率(47.77%),提高鸡大肠杆菌病的治愈率(62.5%)和总有效率(87.5%),降低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26.67%)。在上述方面,高剂量复方中药组均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地优于攻毒对照组,与抗生素对照组差异不显着;7、初步探讨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复方中药能不同程度降低外周血中转录因子TLR4、NF-κB,促炎因子TNF-α、IL-1,炎症趋化因子IL-8、TGF-β4和免疫调节因子IFN-γ含量及其mRNA表达水平,提高外周血中IL-10含量及其mRNA表达水平;极显着地提高或降低发病鸡的免疫器官指数(P<0.01),降低IFN-γ/IL-4比值。提示复方中药是通过干预炎症、提高鸡体免疫水平以及纠正免疫平衡等方式抵抗鸡大肠杆菌感染。结论:1、供试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为产ESBLs的多重耐药菌株,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5种抗生素高度耐药,耐药表型与质粒携带耐药基因一致;2、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复方中药(穿心莲70g、黄连70g、连翘50g)敏感,其机制可能与其破坏菌体结构,抑制细菌呼吸代谢有关;3、复方中药可显着降低鸡大肠杆菌病发病率,提高鸡大肠杆菌病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改善大肠杆菌病发病鸡只相对增重率;高剂量组复方中药治疗效果与复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相当;4、复方中药可影响炎症因子的转录与表达,干预和调节炎症反应,改善发病鸡的免疫功能;5、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张召兴,李蕴玉,贾青辉,张香斋,李佩国[8](2018)在《中草药在防治鸡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草药属于天然植物药物,具有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毒副作用小、残留毒物量少等多种优点,具有药物和营养的双重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防治细菌性疾病中。中草药在防治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文章从中草药提取物、单味中草药、复方中草药、中草药超微粉等防治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中草药在防治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方面的优势及不足。
张召兴[9](2017)在《复方中草药超微粉防治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筛选出有效的防治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复方中草药超微粉,本试验以筛选的致病性最强优势血清型地方流行株QH1(O78)建立病理模型,进行单味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利用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中兽医辨证理论观点,选择体外抑菌敏感单味中草药作为主药,根据各种单味中草药配伍中君、臣、佐、使的药理性质组合成复方中草药超微粉,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和人工感染动物试验筛选出抑菌效果好的复方中草药超微粉,用人工感染14、49日龄雏鸡致病性E.coli验证其复方中草药超微粉防治效果,并检测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人工感染14日龄雏鸡致病性E.coli后的免疫机能指标、血清生化指标,揭示其作用机理;通过对雏鸡的急性、亚慢性毒性试验评价复方中草药超微粉使用的安全性。本研究的试验结果如下:1.从秦皇岛地区不同养鸡场分离鉴定出56株E.coli,其中46株分离株为致病性E.coli,占分离菌株的82.1%;46株致病性E.coli属于11种血清型,以O78,O89,O142及O1为优势血清型;46株致病性E.coli携带16种不同毒力基因。根据E.coli分离菌株的动物致病性试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筛选出了致病性最强优势血清型地方流行株QH1(O78)。对1,14,49日龄雏鸡的LD50分别为3.16×106 CFU/mL,1.07×107 CFU/m L,5×108 CFU/mL。2.单味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利用平板琼脂打孔法和改良微量二倍稀释-平板法,从26种中草药中筛选出对鸡致病性E.coli的地方株QH1(O78)、QH2(O89)、QH4(O1)均敏感的中草药金银花、黄连、乌梅、五味子,其抑菌圈直径在20.322.7mm之间,MIC在15.6531.25 mg/mL之间。3.复方中草药超微粉的筛选,利用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中兽医理论辨证理论观点与各种单味中草药配伍中的药理性质组合5个复方中草药,通过体外抑菌和人工感染动物性试验,筛选出了抑菌效果最好的复方Ⅲ。4.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复方Ⅲ)对人工感染14,49日龄雏鸡致病性E.coli防治试验的结果显示,C组(1%禽用头孢噻呋钠)和DF组(复方Ⅲ添加量分别为1.5%、2.0%、2.5%)的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阳性对照组),E组和F组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均高于B组与C组,其中以E组对14,49日龄雏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病防治效果最好,保护率分别为86.7%,90.0%;治愈率分别为92.9%,90.0%;有效率分别为89.7%,93.3%。5.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复方Ⅲ)对人工感染14日龄雏鸡致病性E.coli血清中生化指标、免疫机能的检测,AF组分别在试验后的第7,14,21天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E组(2.0%复方Ⅲ添加)效果最好,能提高血清中免疫蛋白IgG,IgM,IgA水平;提高血清中LZM,TP,GLB的含量;降低血清中GOT,TG,TC,BUN,UA含量。6.急性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复方Ⅲ对雏鸡是无急性毒副作用,最大耐受量超过25g/(kg·d)。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复方Ⅲ对雏鸡长期服用是安全的。
金海林[10](2017)在《益生菌发酵复方中药产物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养鸡业发展。所以如何防控大肠杆菌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防治该病主要依靠大量使用抗生素,容易造成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极大影响鸡产品质量,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本研究应用益生菌发酵中药技术,对益生菌复方制剂进行筛选,对复方中药进行配比和筛选,进行发酵液、中药液体外抑菌试验,并用对照组、感染组、中药组、发酵液组、西药组对鸡大肠杆菌病进行治疗和对比,用药三天后,测定SIgA、病理组织切片、抗氧化指标,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治疗效果差异性。结果显示保加利亚乳杆菌与植物乳杆菌(1:4)复方制剂OD值最大,明显高于保加利亚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选用18味中药组成抗大肠杆菌的复方制剂:黄芪20g,黄连10g,乌梅10g,白头翁30g,茯苓30g,黄芩20g,金银花20g,大青叶10g,葛根30g,千里光20g,神曲15g,甘草20g,山楂15g,泽泻10g,诃子10g,明矾10g,黄柏10g,麦芽25g,总计315g。发酵条件:温度37℃,时间48h,转速200rpm,接种量20mL,装液量480mL。发酵液体外抑菌实验的抑菌圈直径为25mm,中药体外抑菌实验的抑菌圈直径为20mm,发酵液体外抑菌效果要高于中药抑菌效果。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发酵液组试验鸡的十二指肠、盲肠病理损伤情况明显轻于中药组和西药组;SIgA检测结果表明,发酵液组鸡盲肠内容物中SIgA水平高于西药组,与中药组差异不显着,发酵液组鸡十二指肠内容物中SIgA水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明显。血清丙二醛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发酵液组丙二醛含量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结果表明,发酵液组该酶含量明显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检测结果表明发酵液组高于西药组,而低于中药组;血清超氧化物酶浓度检测结果表明发酵液组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结论:通过中药组、西药组、发酵液组体外抑菌试验、临床动物试验、指标检测试验,确定发酵液对大肠杆菌的治疗效果好于中药治疗效果。
二、复方白头翁散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白头翁散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1.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1.1.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
1.1.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血清型分布 |
1.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
1.2.1 产酶耐药 |
1.2.2 靶位结构改变 |
1.2.3 主动外排系统 |
1.2.4 外膜通透性降低 |
1.2.5 形成生物被膜 |
1.3 中药消除鸡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作用机理 |
1.3.1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质粒 |
1.3.2 中药防止生物被膜的形成 |
1.3.3 抑制主动外排泵 |
1.3.4 抑制β-内酰胺酶 |
1.4 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应用 |
第2章 中药发酵研究进展 |
2.1 中草药发酵机理及优势 |
2.1.1 降解中草药传质屏障,提高有效组分的含量 |
2.1.2 消除或减少中草药毒性成分,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
2.1.3 改变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加强血药浓度的叠加作用 |
2.1.4 提高微生物代谢功能,产生新的活性物质 |
2.1.5 发酵中草药药渣,提高药源利用 |
2.2 益生菌发酵中草药研究进展 |
2.2.1 中草药对益生菌的促生长作用 |
2.2.2 益生菌对中草药代谢、吸收的影响 |
2.3 益生菌发酵中草药在养禽业中的应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一株中药生物转化益生菌的鉴定及其产酶特性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CCTCC M2011286 形态及生化特征鉴定 |
1.2.2 CCTCC M2011286 基因测序鉴定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加味白头翁散的发酵及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前后成分的检测结果 |
2.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的体外抑菌结果 |
2.2.3 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模型建立 |
2.2.4 肉仔鸡攻毒保护试验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病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3.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 |
3.2.3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3.2.4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5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血清指标的影响 |
3.2.6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感染肉仔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2 方法 |
4.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4.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肠道菌群的影响高通量测序分析 |
4.3 结果 |
4.3.1 肉仔鸡盲肠内容物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结果 |
4.3.2 肉仔鸡盲肠内容物微生物16SrDNA V3-V4 可变区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肉仔鸡无抗养殖中的应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ROSS308 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中草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机理 |
1.1 中草药的抑菌作用机理 |
1.2 中草药的抗炎作用机理 |
1.3 中草药调节免疫机能作用机理 |
1.4 中草药逆转大肠杆菌耐药性作用机理 |
1.5 中草药拮抗内毒素作用机理 |
2 中草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应用效果 |
2.1 中草药普通粉散剂的应用效果 |
2.2 中草药超微粉的应用效果 |
2.3 中草药提取物的应用效果 |
2.4 中草药结合西药的应用效果 |
3 展望 |
(3)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药物 |
1.1.2 菌株 |
1.2 方法 |
1.2.1 中药水提物的制备 |
1.2.2 大肠杆菌培养液 |
1.2.3 单味药MIC与MBC的测定 |
1.2.4 中药联合MIC及MBC测定 |
1.2.5 白头翁散方剂MIC及MBC测定 |
2 结果 |
2.1 单味中药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
2.2 联合组成药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
2.3 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
3 讨论 |
(4)榆栀散抑制产ESBLs大肠杆菌的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缩写词表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1.1 大肠杆菌病原特性 |
1.1.1 大肠杆菌的形态 |
1.1.2 大肠杆菌培养特性 |
1.1.3 大肠杆菌生化特性 |
1.1.4 大肠杆菌的抗原特性 |
1.1.5 大肠杆菌致病性 |
1.1.6 大肠杆菌抵抗力 |
1.2 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 |
1.2.1 发病日龄 |
1.2.2 发病情况 |
1.2.3 血清型 |
1.3 大肠杆菌病临床表现 |
1.3.1 仔猪大肠杆菌病 |
1.3.2 鸡大肠杆菌病 |
1.3.3 犊牛大肠杆菌病 |
1.3.4 羔羊大肠杆菌病 |
1.4 大肠杆菌耐药性 |
1.4.1 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 |
1.5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 |
1.5.1 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
1.5.2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
第2章 中药对细菌耐药机制的影响 |
2.1 中药的抗菌作用 |
2.2 中药逆转细菌耐药性 |
2.2.1 消除耐药性(R)质粒 |
2.2.2 中药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 |
2.2.3 中药抑制耐药菌主动外排泵 |
2.2.4 中药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
2.3 大肠杆菌中药治疗效果 |
第3章 榆栀散组成药物的研究 |
3.1 大黄 |
3.1.1 大黄的有效成分 |
3.1.2 大黄药理作用 |
3.1.3 大黄蒽醌类成分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
3.2 栀子 |
3.2.1 栀子化学成分研究 |
3.2.2 栀子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 |
3.3 地榆 |
3.3.1 地榆有效成分 |
3.3.2 地榆的药理作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产ESBLs大肠杆菌的分离及基因型分析 |
1.1 实验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试验药品 |
1.1.3 仪器及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抗菌药溶液的配制 |
1.2.2 鸡源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1.2.3 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 |
1.2.4 产ESBLs大肠杆菌的筛选 |
1.2.5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基因型的鉴定 |
1.3 结果 |
1.3.1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1.3.2 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1.3.3 ESBLs初步筛选以确证试验结果 |
1.3.4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1.3.5 耐药基因的基因型比对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抑制耐药大肠杆菌中药的筛选和榆栀散组方的确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菌株 |
2.1.2 药品 |
2.1.3 仪器及试剂 |
2.1.4 单味中药水煮液的制备 |
2.2 方法 |
2.2.1 备选中药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2.2.2 备选中药与抗菌药物联合对大肠杆菌传代试验 |
2.3 结果 |
2.3.1 单味中药的MIC |
2.3.2 备选中药与抗菌药联合对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产ESBLs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有效中药的筛选 |
2.4.2 中药与不同抗菌药联合传代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 |
2.4.3 榆栀散组方的确定 |
2.5 小结 |
第3章 榆栀散对鸡人工感染大肠杆菌的疗效观察 |
3.1 材料 |
3.1.1 菌株 |
3.1.2 药品 |
3.1.3 实验动物 |
3.1.4 试剂、仪器 |
3.1.5 中药水煮液的制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体内攻毒试验所使用的菌液的配制 |
3.2.2 榆栀散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3.2.3 榆栀散与西药的联合传代试验 |
3.2.4 动物试验 |
3.3 结果 |
3.3.1 榆栀散对分离菌株体外抗菌活性 |
3.3.2 榆栀散与抗菌药联合对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 |
3.3.3 榆栀散对鸡人工大肠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
3.4 讨论 |
3.4.1 榆栀散与不同抗菌药联合传代 |
3.4.2 榆栀散治疗效果试验 |
3.5 小结 |
第4章 榆栀散抑制产ESBLs大肠杆菌的作用机制 |
4.1 试验材料 |
4.1.1 菌株选择 |
4.1.2 药品 |
4.1.3 试剂、仪器 |
4.1.4 榆栀散水煮液的制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榆栀散对耐药细菌菌体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4.2.2 榆栀散对大肠杆菌细胞壁碱性磷酸酶(AKP)的影响 |
4.2.3 榆栀散对产ESBLs大肠杆菌胞外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4.2.4 榆栀散对产ESBLs大肠杆菌细菌蛋白质的影响 |
4.2.5 榆栀散对产ESBLs大肠杆菌的DNA合成的影响 |
4.3 结果 |
4.3.1 电镜观察结果 |
4.3.2 榆栀散对产ESBLs大肠杆菌胞外AKP含量的影响 |
4.3.3 榆栀散对产ESBLs耐药大肠杆菌胞外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4.3.4 SDS-PAGE电泳结果 |
4.3.5 DNA荧光强度的变化 |
4.4 讨论 |
4.4.1 榆栀散对细菌细胞壁的影响 |
4.4.2 榆栀散对细菌细胞膜的影响 |
4.4.3 榆栀散对大肠杆菌总蛋白合成的影响 |
4.4.4 榆栀散对产ESBLs大肠杆菌菌DNA合成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榆栀散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试验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药品 |
5.1.2 临床发病鸡情况统计表 |
5.1.3 榆栀散水煮液的制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临床治疗 |
5.2.2 发病判定标准 |
5.3 结果 |
5.3.1 大肠杆菌病诊断结果 |
5.3.2 榆栀散水煮液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 |
5.3.3 白头翁水煮液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复方白头翁散对小鼠的止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目的意义 |
1 腹泻研究概况 |
1.1 腹泻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
1.2 动物腹泻的防治 |
2 腹泻模型研究概况 |
2.1 腹泻模型的评价 |
2.2 构建动物腹泻模型的主要方法 |
3 白头翁汤的研究概况 |
3.1 白头翁汤的组成 |
3.2 白头翁汤的药理作用 |
4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复方白头翁散的体外抑菌及其镇痛抗炎活性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体外抑菌作用 |
2.2 镇痛作用 |
2.3 抗炎作用 |
2.4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体外抑菌作用 |
3.2 镇痛作用 |
3.3 抗炎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复方白头翁散的止泻作用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试验方法 |
2.1 抗蓖麻油性腹泻作用 |
2.2 对胃肠动力的影响 |
2.3 对家兔离体回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 |
2.4 数据处理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抗蓖麻油腹泻作用 |
3.2 胃肠动力作用 |
3.4 对家兔离体回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复方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模型的疗效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大肠杆菌的复壮 |
2.2 大肠杆菌菌悬液的制备 |
2.3 腹泻模型建立预试验 |
2.4 复方白头翁散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的效果研究 |
2.5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小鼠腹泻模型预试验结果 |
3.2 小鼠体重变化 |
3.3 腹泻指数的测定 |
3.4 白细胞数目的检测 |
3.5 炎症因子浓度的测定 |
3.6 脾脏、胸腺指数的测定 |
3.7 肠道菌群的检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1 结论 |
2 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鸡大肠杆菌病概述 |
1.1.1 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特征 |
1.1.2 鸡大肠杆菌病的剖检特征 |
1.1.3 鸡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 |
1.1.4 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
1.2 目前兽医临床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主要问题 |
1.2.1 抗菌药物防治与耐药性问题 |
1.2.2 疫苗预防与免疫失败 |
1.3 鸡大肠杆菌病与炎症 |
1.3.1 鸡大肠杆菌病病理学变化 |
1.3.2 炎症反应与炎症因子 |
1.4 中国传统医药与炎症 |
1.4.1 中医药防治SIRS和MODS取得的成果 |
1.4.2 清热解毒类中药对机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 |
1.4.3 中药在抗炎、抗菌方面的研究成果 |
1.5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菌株与动物 |
2.1.2 试验药物与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O_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
2.2.2 单味中药抗菌、抗炎活性的研究 |
2.2.3 治疗鸡大肠杆菌病复方中药的确定 |
2.2.4 复方中药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
2.2.5 复方中药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试验 |
2.2.6 复方中药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鸡体内炎症相关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O_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结果 |
3.1.1 试验菌株的复壮及菌液的制备结果 |
3.1.2 O_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
3.1.3 O_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产ESBLs检测结果 |
3.1.4 O_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分析 |
3.2 单味中药的抗菌、抗炎作用研究 |
3.3 治疗鸡大肠杆菌病复方中药的确定 |
3.3.1 O_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半数感染量的测定结果 |
3.3.2 发病模型的建立结果 |
3.3.3 复方中药三种成分组合比例的优化结果 |
3.4 复方中药的体外抗菌作用测定与抗菌机制分析 |
3.4.1 复方中药体外抗菌作用检测结果 |
3.4.2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菌体细胞壁的影响与分析 |
3.4.3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菌体细胞外可溶性蛋白的影响与分析 |
3.4.4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影响与分析 |
3.5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与分析 |
3.5.1 复方中药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试验鸡增重的影响与分析 |
3.5.2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与分析 |
3.5.3 试验鸡只的剖检结果 |
3.6 复方中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
3.6.1 QPCR产物特异性分析及鉴定 |
3.6.2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TLR4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3.6.3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NF-κB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3.6.4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TNF-α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3.6.5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IL-1β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3.6.6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IL-8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3.6.7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TGF-β4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3.6.8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IL-10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3.6.9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IFN-γ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3.7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发病鸡免疫水平的影响 |
3.7.1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发病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7.2 复方中药对发病鸡脾脏中IFN-γ/IL-4比值的影响 |
4 讨论 |
4.1 O_2型鸡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机制 |
4.2 中药抗菌机制 |
4.3 中药的抗炎作用研究 |
4.4 鸡大肠杆菌病发病模型的建立 |
4.5 中药剂型以及给药方式的选择 |
4.6 鸡大肠杆菌病疗效评价指标 |
4.7 复方中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机制分析 |
4.7.1 复方中药在炎症水平调节方面的作用 |
4.7.2 复方中药对各炎症相关因子含量和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7.3 鸡大肠杆菌病临床表现与炎症相关因子水平 |
4.7.4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发病鸡免疫水平的影响 |
4.7.5 复方中药对免疫平衡的影响 |
4.8 试验中的不足、创新与展望 |
4.8.1 试验中的不足 |
4.8.2 试验中的创新 |
4.8.3 研究展望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中草药在防治鸡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提取物在防治鸡大肠杆菌病上的应用 |
2 单味中草药在防治鸡大肠杆菌病上的应用 |
3 复方中草药在防治鸡大肠杆菌病上的应用 |
4 中草药超微粉在防治鸡大肠杆菌病上的应用 |
5 中草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存在的不足 |
6 展望 |
(9)复方中草药超微粉防治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鸡致病性大肠菌病的研究进展 |
1.1.1 鸡致病性大肠菌病的概述 |
1.1.2 鸡致病性大肠菌病的危害 |
1.1.3 鸡致病性大肠菌病的发病机理 |
1.1.4 鸡致病性大肠菌病的毒力基因 |
1.1.5 鸡致病性大肠菌病的防治 |
1.2 中草药在防治鸡致病性大肠菌病中应用研究 |
1.2.1 中草药防治鸡致病性大肠菌的概述 |
1.2.2 中草药提取物防治鸡致病性大肠菌病 |
1.2.3 单味中草药防治鸡致病性大肠菌病 |
1.2.4 复方中草药防治鸡致病性大肠菌病 |
1.2.5 中草药超微粉防治鸡致病性大肠菌病 |
1.2.6 中草药防治鸡致病性大肠菌病存在的不足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血清型的鉴定、毒力基因及致病性检测 |
2.1 试验材料 |
2.1.1 菌株来源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3 试验动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2.2.2 分离菌株的基因组DNA提取及 16S rRNA PCR检测 |
2.2.3 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试验 |
2.2.4 E.coli分离菌株的血清型鉴定 |
2.2.5 E.coli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PCR检测 |
2.2.6 E.coli分离菌株优势血清型代表株的致病性检测 |
2.3 结果 |
2.3.1 细菌的分离鉴定 |
2.3.2 分离菌株 16SrRNA PCR检测结果 |
2.3.3 致病性试验结果 |
2.3.4 分离株的血清型鉴定结果 |
2.3.5 分离株的毒力基因PCR检测及测序结果 |
2.3.6 E.coli分离菌株优势血清型代表株的致病性检测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单味中草药对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的体外抑菌试验 |
3.1 试验材料 |
3.1.1 菌株 |
3.1.2 试剂及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菌液的制备与计数 |
3.2.2 中草药药液的制备 |
3.2.3 单味中草药体外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
3.2.4 单味中草药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3.3 结果 |
3.3.1 单味中草药体外抑菌圈直径的结果 |
3.3.2 单味中草药的MIC测定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抗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复方中草药超微粉的筛选 |
4.1 试验材料 |
4.1.1 菌株 |
4.1.2 试剂及仪器 |
4.1.3 试验动物 |
4.2 试验方法 |
4.2.1 菌液的制备与计数 |
4.2.2 复方中草药的筛选 |
4.2.3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药液的制备 |
4.2.4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体外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
4.2.5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4.2.6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人工感染雏鸡致病性E.coli的治疗试验 |
4.3 结果 |
4.3.1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体外抑菌圈直径的结果 |
4.3.2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的MIC测定结果 |
4.3.3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治疗人工感染雏鸡致病性E.coli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人工感染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的防治试验 |
5.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药品 |
5.1.3 试验动物 |
5.2 试验方法 |
5.2.1 复方中草药的超微制备与检测 |
5.2.2 菌液的制备与计数 |
5.2.3 试验设计 |
5.2.4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防治性试验的效果评价 |
5.3 结果 |
5.3.1 复方中草药的超微检测检测结果 |
5.3.2 人工感染雏鸡致病性E.coli临床与剖检症状结果 |
5.3.3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人工感染雏鸡致病性E.coli预防性试验 |
5.3.4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人工感染雏鸡致病性E.coli治疗性试验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人工感染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血清中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6.1 试验材料 |
6.1.1 菌株 |
6.1.2 试验药物 |
6.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
6.1.4 试验动物 |
6.2 试验方法 |
6.2.1 菌液的制备与计数 |
6.2.2 试验设计 |
6.2.3 指标检测与方法 |
6.2.4 试验数处理与分析 |
6.3 结果 |
6.3.1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雏鸡免疫机能指标的检测结果 |
6.3.2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雏鸡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
6.4 讨论 |
6.4.1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雏鸡免疫机能指标影响 |
6.4.2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雏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七章 抗鸡致病性E.coli复方中草药超微粉的急性与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 |
7.1 试验材料 |
7.1.1 试剂与仪器 |
7.1.2 试验药物 |
7.1.3 试验动物 |
7.2 试验方法 |
7.2.1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雏鸡的急性毒性试验 |
7.2.2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雏鸡的最大耐受量试验 |
7.2.3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雏鸡的亚慢性试验 |
7.3 结果 |
7.3.1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雏鸡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7.3.2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雏鸡的最大耐受量试验结果 |
7.3.3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雏鸡的亚慢性试验结果 |
7.4 讨论 |
7.4.1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雏鸡的急性毒性试验 |
7.4.2 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雏鸡的亚慢性试验 |
7.5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益生菌发酵复方中药产物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大肠杆菌病防治研究进展 |
1.1 预防措施 |
1.2 鸡大肠杆菌病模型的应用 |
1.3 鸡大杆菌病疫苗免疫现状 |
1.4 鸡大肠杆菌耐药机制 |
1.5 西药治疗 |
第二章 中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
2.1 中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发展现状 |
2.2 中药辩证治病机理 |
2.3 中药发酵 |
2.4 中药的临床应用 |
第三章 微生态制剂益生菌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
3.1 益生菌发酵 |
3.2 微生态制剂益生菌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机理 |
3.3 益生菌在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效果的指标评价 |
3.4 微生态治疗鸡大肠杆菌病应用现状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益生菌发酵复方中药产物试验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发酵产物治疗效果评价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复方白头翁散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D]. 张谦. 吉林大学, 2019(02)
- [2]中草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J]. 金尔光,陈洁,邵志勇,吴利军,何斌,华娟,陈夏冰,周源,杨文海. 中国兽药杂志, 2019(08)
- [3]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观察[J]. 陆毅兴,许斯祺,邵思欣,梁诗欣,王一,黄楠,刘贝欣,马驿.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9(01)
- [4]榆栀散抑制产ESBLs大肠杆菌的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D]. 郭海涛. 吉林大学, 2018(04)
- [5]中药、益生菌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A]. 金海林,胡魁,刘天宇,温伟,杨桂连,王春凤,赵权.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6]复方白头翁散对小鼠的止泻作用研究[D]. 于健康.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及其机理研究[D]. 张瀚元.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8]中草药在防治鸡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J]. 张召兴,李蕴玉,贾青辉,张香斋,李佩国.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08)
- [9]复方中草药超微粉防治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研究[D]. 张召兴.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7(02)
- [10]益生菌发酵复方中药产物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效果研究[D]. 金海林.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