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淀粉废水的回收处理研究

玉米淀粉废水的回收处理研究

一、玉米淀粉废水回收及处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雅兰,陈启杰,谢琼华,梁春艳,魏雅琴[1](2021)在《淀粉基化学品用作吸附剂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人们对于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关注,对淀粉基吸附剂的研究逐渐增加。综述了以淀粉为基材制备吸附剂及其吸附重金属离子、染料及其他物质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纳米淀粉改性用作吸附剂的应用情况,最后对淀粉基化学品用作吸附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张旺[2](2021)在《天然高分子接枝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世界水体污染加剧,絮凝法作为一种经济且简便的污水处理技术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絮凝剂在絮凝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质量将会决定处理后的效果,因此制备出高效且廉价的絮凝剂一直是广大科研者的研究课题。壳聚糖(CS)和淀粉(STC)等天然高分子物质有絮凝效果,但是存在分子量低、溶解性差等缺点。本文将丙烯酰胺(AM)和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乙酯基三甲基氯化铵(DMC)通过接枝聚合反应接枝到玉米淀粉和壳聚糖骨架上,制备出天然高分子接枝阳离子型絮凝剂STC-g-PAD和CS-g-PAD。实验选用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的方式,制备两种天然高分子基絮凝剂。以接枝效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聚合时间、聚合温度、过硫酸铵添加量和AM与STC的比例对STC-g-PAD接枝效率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选出在(NH4)2S2O8质量为0.25g,AM与STC质量比为2:1时,并于55℃下反应3 h所制备出的STC-g-PAD有最大的接枝效率。4个聚合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大小为:mAM:m STC>聚合温度>引发剂添加量>聚合时间。在淀粉基絮凝剂的制备条件基础上,研究壳聚糖和丙烯酰胺质量比对CS-g-PAD接枝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两者的比例为1:4时,CS-g-PAD的接枝效率达83.15%。通过对两种天然基絮凝剂的FT-IR表征分析,证明成功制备出目的产物。TG-DTG分析表明提升了絮凝剂的热稳定性;XRD的分析可得出接枝聚合的发生破环了玉米淀粉和壳聚糖原始的晶体结构,使合成出的絮凝剂变为无定形结构;SEM的分析证明絮凝剂表面粗糙度增加,形成了许多沟壑。以1g/L高岭土悬浮液为絮凝对象,研究水力学条件和两种絮凝剂分子内部结构对絮凝效果的影响。通过测试两种来源不同淀粉制备的絮凝剂的絮凝性能,证明含有较多直连淀粉的玉米淀粉制备出的絮凝剂效果更佳。在优化后的水力学条件下,两种天然接枝絮凝剂STC-g-PAD和CS-g-PAD投加量均为2 g/L时,对弱酸性高岭土悬浮液的透光率能达95%以上,且透光率随着接枝效率的增加而增加。

杨梦琛[3](2021)在《氮掺杂碳材料强化厌氧发酵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有机废水处理系统中,厌氧发酵将有机化合物的化学能转化为生物H2和CH4气体,这已被证明是最经济的生物气体的产生方法之一。但是传统的厌氧发酵仍存在一些缺点,为使厌氧发酵技术能够大规模资源化应用,需要对厌氧发酵性能进行强化研究,从而提高厌氧发酵降解有机物和产能(如H2和CH4)的效率。碳基材料的应用已被广泛证明有助于通过厌氧发酵提高氢气和甲烷的产生效率,主要包括石墨毡、碳布、生物炭、活性炭和碳纳米管。可作为微生物载体,促进微生物繁殖和生长。此外,石墨和活性炭因具备适宜的电导性可促进厌氧发酵系统内微生物的种间直接电子转移(DIET)。元素掺杂可以很好地改善碳材料的理化特性,如非金属氮,金属元素铁、钴、镍等,氮元素可以导致电子转移能力提高,碳氮(NC)键可以优化材料的孔间结构和增加层间距离,提高电子传输能力。但是氮掺杂碳材料用于厌氧发酵产能领域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氮掺杂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导电特性,是可以预见作为强化厌氧发酵的一种良好的添加剂。因此,本论文研究以不同的氮掺杂碳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对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机制。(1)以农业废弃玉米芯粉末为原料,采用高温热解方式制成氮掺杂生物炭材料(NDBC)和未掺杂的生物炭(BC)探究二者对微生物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机理。与玉米芯直接衍生的BC相比,NDBC的发酵产氢性能更加优异。在600 mg/L NDBC时,产氢量最高(230 m L/g葡萄糖),分别比对照组(140 m L/g)和BC组(159 m L/g)高64.3%和44.6%。NDBC能降低Dysgonomonas的丰度,增加Clostridium的丰度,有利于通过丁酸型发酵途径产生更多的氢气。富含氮原子的NDBC材料明显增加了导电性,从而促进了生物体内的电子转移。(2)通过化学交联法成功制备了淀粉氮磷掺杂碳(NPSC)。研究NPSC对中温厌氧发酵产氢系统性能的影响。在暗发酵过程中,NPSC可以有效提升氢气产量。其中淀粉衍生炭(SC)的最佳浓度为400 mg/L,而NPSC的最优浓度为600 mg/L,相对于空白组分别提高了35.98%和61.79%。而且通过NPSC的加入可以影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提升Clostridium butyricum的丰度,相比于对照组(19.09%)提升至(30.87%),改善发酵途径向丁酸型发酵转变,并增加了底物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H2产量。(3)以活性炭和双氰胺为原料,先在1.10-菲啰琳乙醇溶液的油浴作用下,然后干燥后通过管式炉制备了磁性氮掺杂活性炭材料(NDAC),在体系中,NDAC浓度为600 mg/L时,产氢量最高(304.58 m L/g葡萄糖),分别比空白组和AC组高51.94%和20.57%。而且NDAC有较好的磁性,可以回收利用。(4)以玉米芯粉末、三聚氰胺和氯化锌为原料,制成氮掺杂生物炭材料(NBC),然后通过负载磁铁矿制备磁性氮掺杂生物炭(Fe-NBC)。以研究NDAC和Fe-NBC两种不同的磁性氮掺杂碳材料对微生物厌氧发酵产甲烷过程的影响。通过累积甲烷量和动力学模型分析,NDAC组和Fe-NBC组的最大产甲烷量分别为(305.71 m L/g乳酸)和(315.91 m L/g乳酸),比空白组(226.48 m L/g乳酸)提高了35.50%和39.50%。而且NDAC组和Fe-NBC组的最大产甲烷速率分别从59.253 m L/(g·h)提升至82.914 m L/(g·h)和98.378 m L/(g·h)。说明二者均可以有效促进产甲烷的速率和产量,而且Fe-NBC组的促进效果最好。

展宝睿[4](2021)在《玉米纤维生物炼制生产纤维素乙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米纤维是玉米在湿磨法加工过程中分离出的玉米种皮及其附带的少量淀粉和蛋白质等物质的组合物,是燃料乙醇生产的重要原料来源和产业研发趋势。常规生物炼制加工链进行生物炼制的过程存在两个主要技术障碍:一是预处理步骤中硫酸催化剂的强酸性导致玉米纤维预处理后的抑制物含量极高;二是由于玉米纤维极高的半纤维素含量,传统固态脱毒无法完全脱除半纤维素完全水解后产生的乙酸。本文对玉米纤维生物炼制生产纤维素乙醇的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为了解决硫酸的强酸性造成的高浓度抑制物,以及硫酸钙和硫氧化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采用缓和的柠檬酸有机酸催化剂对玉米纤维进行干酸预处理,在获得有效预处理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了高毒性抑制物的产生。其次,为了解决玉米纤维中高半纤维素组分在脱毒后糖化所形成的高浓度乙酸,本文调整了生物炼制链顺序,对常规生物炼制的先固态生物脱毒后糖化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将糖化放在生物脱毒之前进行,并利用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 FN89进行原位液态脱毒,在充分保护可发酵单糖的前提下,有效地解决了乙酸遗留问题。再次,针对玉米纤维水解液中较高水平的木糖浓度,本文对发酵菌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XH7在富含木糖的体系中进行了长期的适应性驯化,在具备稳定的木糖代谢速度之后被用于乙醇的发酵。最后,本文使用玉米纤维原料,在改进后的预处理过程和生物炼制加工链上进行了纤维素乙醇生产,最终得到70.12 g/L(体积浓度8.9%)的乙醇发酵浓度及0.43 g/g可发酵糖的发酵得率。同时,废水的产生量为9.93 kg/kg乙醇,与玉米淀粉乙醇的指标相近,显示出重要的工业应用潜力。此外,本文为了降低柠檬酸催化剂成本,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SIIM M288进行了柠檬酸发酵,使用简单固液分离后的柠檬酸发酵液作为预处理催化剂进行了玉米纤维的预处理操作,并进行乙醇发酵测试,最终获得了接近商品柠檬酸催化剂的乙醇产量(61.02 g/L,体积浓度 7.7%)。

蔡梦[5](2021)在《浮动式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堵塞及解除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湿地技术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工程运行中,普遍存在潜流湿地堵塞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拟借助轻质陶粒随水流上下浮动的优势,使填料空隙不定期再组合,从而达到缓解甚至消除潜流湿地易堵塞问题的目的。本研究以2-4mm、4-8mm、8-10mm三种粒径的轻质陶粒为研究对象,构建浮动式填料床。选用5-10mm砾石作为对照,构建传统填料床。研究这四种填料床在2000目沸石粉(密度1.2-1.4g/cm3)、1500目膨润土(密度2-3g/cm3)和约400目玉米淀粉(密度1.48g/cm3)中净化水质效果及堵塞过程中的过流能力变化。在填料床堵塞后,利用轻质陶粒可随水位上下浮动的特性,探究填料随水位涨落不同高度(10cm、20cm、30cm、40cm)时对堵塞的缓解效果。根据前期试验结果,构建浮动式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别种植西比利亚鸢尾、水竹及水菖蒲。选择堵塞最明显的沸石粉作为悬浮颗粒物,将20cm设置为填料随水位的涨落幅度,研究实际运行中轻质陶粒对湿地堵塞的缓解效果及植物生长情况。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四种填料床均对膨润土废水的水质净化能力最差,对沸石粉与淀粉的去除率较好。这表明填料床不利于处理密度大于2g/cm3的悬浮物废水。不同填料对不同废水的处理效果不同,填料床净化处理水质效果与废水中的悬浮物理化性质有关。在沸石粉废水中,浊度与SS的去除率最高是5-10mm砾石(34.06%,28.67%),最低是2-4mm陶粒(17.47%,16.41%);在膨润土废水中最高是2-4mm(6.96%,10.31%),最低是8-10mm陶粒(4.00%,4.42%);淀粉废水中最高是4-8mm陶粒(15.77%,21.14%),最低是8-10mm陶粒(8.97%,11.88%)。(2)填料粒径越小越容易堵塞。四种填料床的堵塞难易程度顺序为:2-4mm陶粒>4-8mm陶粒>5-10mm砾石>8-10mm陶粒。四种填料在沸石粉与淀粉中更易堵塞,这与沸石粉和淀粉都具有吸附性和粘性有关,填料间更易板结。且在无植物的情况下,相较于无机颗粒物堵塞,填料在处理有机悬浮颗粒物的废水时堵塞程度不明显。(3)填料床在随水位上下分别浮动10cm、20cm、30cm、40cm后,填料床的渗透系数均可恢复到初始渗透系数的89%以上,对湿地堵塞有显着的缓解效果。且在湿地完全堵塞的情况下,考虑到湿地保护高度为30cm及建设成本,填料床在保护高度内即20cm上下浮动7-8次即可缓解甚至消除堵塞。(4)有植物种植的湿地系统水质处理效果普遍高于无植物系统。但在5-10mm砾石中,有植物系统在试验过程中COD去除率低于无植物系统。这可能是因为植物与微生物在砾石表面附着较稳固,发生生物化学反应生成的根系分泌物及胞外聚合物较多,加速了湿地堵塞,从而对COD的去除效果变差。不同植物在不同填料中的水质处理效果不同。(5)在湿地堵塞过程中,2-4mm、4-8mm、8-10mm陶粒及5-10mm砾石湿地系统中均为无植物系统达到堵塞所需时间最长(24d,32d,32d,20d),表明植物根系的生长会减少填料间的空隙,加速湿地堵塞。鸢尾、水竹、水菖蒲及无植物在8-10mm陶粒中时,湿地系统堵塞所需时间最长(32d,26d,30d,24d),表明同植物类型下,填料粒径越大越不容易堵塞。(6)湿地填料随水位上下浮动20cm后,各大部分填料床的渗透系数可恢复到初始渗透系数的60%以上。若在湿地彻底堵死的情况下,在湿地保护高度范围内即20cm连续浮动9-10次即可缓解沸石粉废水形成的堵塞。结合湿地堵塞前后植物含水量、生长量及根系分泌物含量的对比分析,水菖蒲为最佳的湿地种植植物。

陈旭[6](2021)在《酶法制备直链麦芽低聚糖耦合体系的构建及条件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直链麦芽低聚糖通常是指由3~10个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低聚糖,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工业上直链麦芽低聚糖主要采用酶法制备,但其生产和提纯技术长期被国外所垄断,同时酶法工艺中还存有不足,如生产效率低,反应时间长,生产后需灭酶等造成大量能源损耗,在传统工艺中应用酶膜反应器(EMR)则可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传统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高效制备直链麦芽低聚糖的基础生产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酶膜反应器构建耦合体系,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可在反应过程中对产物进行分离提纯。本实验室前期已成功构建表达了来源于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TB04的直链麦芽低聚糖生成酶(Bst-MFA),即MFA酶(Maltooligosaccharide-forming amylase),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两种突变体(W139Y,直链麦芽五糖生成酶、G109D,直链麦芽六糖生成酶)。本课题以上述两种突变体为生产用酶,在以玉米淀粉为底物酶法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的传统工艺基础上构建耦合体系,并对生产工艺进行系统优化,从而得到高效制备直链麦芽低聚糖的新型生产体系,再用此体系进行直链麦芽六糖的制备,同时研究了该过程中陶瓷膜的污染机理及清洗方案。首先,在玉米淀粉浓度为20%(w/v)的条件下,对酶法制备直链麦芽五糖传统工艺进行了系统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玉米淀粉60°C调浆5 min,后加入MFA酶(W139Y),加酶量为30 U/g干基淀粉,95°C液化15 min,该MFA酶可起到液化作用,后续糖化过程不再加酶,糖化反应温度60°C;普鲁兰酶在反应开始后第20 h添加,加酶量为2 U/g干基淀粉,反应4 h至反应结束。在该条件下直链麦芽低聚糖(G1~G7)产率为94.29%,目标产物直链麦芽五糖(G5)产率达到41.17%,G1~G7产物中G5占比稳定在43%~45%。其次,在酶法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生产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循环式酶膜反应器构建耦合体系,膜组件选用截留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cut-off,MWCO)50 KDa的多通道管式陶瓷膜(平均孔径20 nm),该膜对MFA酶蛋白的截留率为97.01%;通过对生产条件进行系统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化时间15 min,连续反应5 h,反应温度65°C,MFA酶(W139Y)加酶量为35 U/g干基淀粉,过膜压力0.3 MPa,物料循环流速900L/h,普鲁兰酶在反应开始3 h后添加,添加量为6 U/g干基淀粉。在该条件下连续反应5 h,G1~G7产率达到95.81%,主产物G5产率达到42.64%,渗透端产物回收率达到95%以上,相较于传统反应5 h,G1~G7产率和G5产率分别提高了89.99%和153.36%,已达到并超过传统24 h反应进程,并且省去后续对产物灭酶的步骤,生产过程中产物经过陶瓷膜的纯化已达到初步分离提纯的效果,可降低后续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为得到高效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的生产工艺,将耦合体系中生产用酶更换为直链麦芽六糖生成酶(G109D),并对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最佳生产工艺中,由于产物分子量和生产体系与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的较为相近,两体系相同的是:反应时间、膜组件截留分子量和反应温度分别为5 h、50 KDa和65°C,不同之处在于:糖化酶(G109D)加酶量为30 U/g干基淀粉、过膜压力为0.2 MPa、物料循环流速700L/h,均略低于前者;而普鲁兰酶在反应开始2 h后添加,添加时间相较于W139Y提前1 h,同时添加量更低为4 U/g干基淀粉。在该条件下,G1~G7产率达到96.53%,主产物直链麦芽六糖(G6)产率达到46.95%,G6在所有产物中占比接近50%,渗透端产物回收率达到95%以上。通过优化生产条件,同样达到了短时间内高效生产直链麦芽六糖的效果,大幅缩短反应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最后,针对在应用陶瓷膜反应器制备直链麦芽低聚糖过程中,膜组件出现的污染现象,通过STATISTICA 12进行污染模型拟合,并对不同污染阻力进行计算,确定其污染机制由完全堵塞模型所主导,其他三种污染模式并存。在此基础上分别应用纯水、柠檬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次氯酸钠的混合溶液、α-淀粉酶五种清洗剂在低压高流速条件下对膜进行清洗再生,结果表明,不同清洗方法对应的膜通量恢复率分别为71.53%、86.92%、95.70%、99.61%和92.31%。碱清洗、氧化剂清洗和酶清洗均能将膜通量恢复至90%以上,其中氧化清洗剂可将膜通量恢复至接近100%,说明该方法对于淀粉及多糖造成的膜污染有着良好的再生效果。

乔永振[7](2021)在《磷钼酸催化氧化OCC制浆废水中淀粉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快递纸质包装快速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废纸箱(OCC)的回收和循环效率越来越高。OCC废纸浆反复循环回用,纸浆纤维的强度性能逐次降低,而瓦楞原纸和箱纸板抄造原料基本上完全使用OCC纸浆二次纤维,造纸企业普遍采用酶改性淀粉对瓦楞原纸和箱纸板进行表面施胶增强,来确保产品质量指标要求。然而,酶改性淀粉因其非离子特性,在OCC废纸制浆过程中将溶解进入水中,随着过程水的大比例循环回用,淀粉在制浆系统中含量不断上升与累积,引起微生物大量繁殖,并产生腐浆及胺氮类臭味,危害制浆造纸系统的清洁、设备稳定运行和产品品质。目前,含大量废弃淀粉的制浆废水一般送往污水处理,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能源,因只回收利用部分价值导致宝贵淀粉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为了客观了解OCC废纸制浆过程中废弃淀粉的理化性质,评价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本论文研究将对OCC制浆废水中淀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模拟物产单糖和乙醇酸等平台化学品,磷钼酸催化体系应用于OCC制浆废水淀粉的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为有效解决废弃淀粉引起的危害及宝贵淀粉资源浪费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OCC废纸制浆多盘浓缩机过滤废水中的,其淀粉含量为4.5~4.8 g/L;Na+、K+、Mg2+和 Ca2+含量分别为 49.53、19.88、40.88 和 1645.98 mg/L;Cl-和SO42-含量分别为 115.84和300.51 mg/L。废弃淀粉为非离子特性,分子量为2.79×104。(2)采用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模拟物,结果表明,在145℃反应温度下,反应体系pH为2,淀粉浓度和磷钼酸用量分别为5 g/L和20 wt%时,反应120 min后,单糖和乙醇酸得率之和高达93.57 wt%,乙醇酸的选择性为66.72%。磷钼酸的双功能化使其具有Br(?)nsted酸性和氧化性,可加速淀粉的酸性水解,同时能够催化葡萄糖异构化为甘露糖,两种己糖都能发生[2+4]逆向羟醛反应,高选择性生成乙醇酸的方向进行,说明磷钼酸对淀粉的催化氧化制备乙醇酸具有较高的选择性。(3)利用MATLAB软件,对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的动力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值和预测值的非线性最小二乘回归法拟合,得到不同条件下淀粉降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反应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建立了平行一级串级动力学模型:r1=5.05×109CSCH+0.34e-87620/RT;r2=9.28×109CSCH+0.28e-90040/RT r3=5.55×1017CSCH+0.33e-157790/RT;r4=9.75×1011CSCH+0.28e-107750/RT(4)采用磷钼酸催化氧化体系处理工厂OCC制浆废水中淀粉,当反应时间为60min时,单糖得率为56.34 wt%,乙醇酸得率为10.12 wt%。单糖得率和乙醇酸得率低于淀粉模拟物,分析可能与实际生产系统中微生物发酵、停留时间等因素有关。综上所述,OCC废纸制浆过程中溶出的淀粉具有分子量小、没有离子性,无法被直接利用特点;通过磷钼酸对其进行催化氧化,可获得高附加值的单糖和乙醇酸等平台化学品,为降低废弃淀粉引起的危害、资源化利用废弃物提供了理论参考。

周利琴[8](2021)在《β-环糊精及淀粉基聚合物吸附分离水中芳香类有机物》文中研究表明化工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分离是化工过程的重要研究方向。天然高分子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官能团丰富且易于修饰。构筑具有丰富孔隙结构和选择性功能基团的材料,为高效分离有机污染物提供可能。本论文基于β-环糊精(β-CD)和淀粉,采用不同单体和合成方法,分别设计和合成了多种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固体核磁、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N2吸附-脱附等方法研究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形貌及孔隙特征,掌握其制备工艺和孔径调控规律。探究聚合物对芳香类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分离过程,明确吸附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β-CD空腔分子识别作用和苯环对苯乙酮(AP)更强的π-π相互作用。以丁酮(MEK)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制备了两种异氰酸酯交联β-CD聚合物,分别为CTPM和CTPD,并吸附分离环氧丙烷-苯乙烯(PO/SM)联产工艺副产物中的AP和1-苯乙醇(PE)。结果表明,CTPM比CTPD对AP具有更优异的选择性吸附。CTPM对AP和PE的单组分饱和吸附量分别是3.55和2.16mmol·g-1,在等摩尔浓度(40 mmol·L-1)的AP/PE混合液中,对AP的分离因子达到7.01。通过量化计算模拟吸附过程,推断其良好的吸附选择性归因于CTPM的核壳结构协同作用。吸附过程中主要包括β-CD空腔主-客体包结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CTPM对PO/SM副产物进行单次连续吸附-脱附后,AP的含量可从77.16%提高到93.80%。(2)β-CD分子识别的空腔和芳香环多异氰酸酯的苯环均可以成为吸附2,4-二氯苯酚(2,4-DCP)的位点。扩展β-CD聚氨酯材料的应用范围,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通过4,4’,4’’-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TTI)交联β-CD制备亚微米级β-CD基聚合物颗粒(CSPs)。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可提高CSPs中TTI的含量。CSPs展现出对2,4-DCP较好的吸附性能,溶液为微酸性和中性以及无机离子共存有利于2,4-DCP在CSPs上的吸附。此外,当水溶液中存在2-氯酚和苯酚时,CSPs对2,4-DCP具有特异性吸附。吸附实验数据和量化计算分析表明,β-CD空腔主-客体包结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共同驱动2,4-DCP的吸附。(3)针对淀粉基材料的比表面积较低的缺点,以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st-g-ps)为前体、三氯化铁(Fe Cl3)为催化剂,使用二甲氧基甲烷(FDA)、对二氯苄(DCX)和联苯二氯苄(BCMBP)为外交联剂,采用傅克烷基化反应制备了具有丰富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的淀粉接枝苯乙烯超交联聚合物(SSHCPs)。考察了交联剂类型对材料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对AP/PE的吸附分离。结果表明,三种SSHCPs的比表面积分别为222、791、818 m2·g-1。随着外交联剂中芳香环的增加,SSHCPs的比表面积增加,对AP/PE的吸附性能越好。以BCMBP为外交联剂制备的SSHCP-3能够吸附PO/SM废水中93.6%的AP和74.4%的PE,显示出SSHCP-3对含有AP和PE的废水吸附处理的应用前景。SSHCP-3对AP和PE的饱和吸附量分别是4.50和3.21 mmol·g-1,高于CTPM。光谱研究和理论计算表明,AP和PE通过和葡萄糖单元的范德华力、氢键,和芳香环的π-π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吸附过程。(4)结合SSHCPs对芳香类有机物的高吸附容量和CTPM的高选择性。将对甲苯异氰酸酯修饰的β-CD衍生物(CD-PTI-3)通过傅克烷基化反应负载到st-g-ps,得到β-CD修饰淀粉接枝苯乙烯多孔聚合物(CD-SSHCPs)。探究了交联剂的类型对CD-SSHCPs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对芳香类有机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交联剂DCX和BCMBP比FDA更容易使CD-PTI-3负载到st-g-ps。以FDA、DCX和BCMBP为交联剂制备CD-SSHCPs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39、280和538 m2·g-1。考察了以BCMBP为交联剂制备CD-SSHCP-3对酚类有机物的吸附,发现吸电子基团可以降低苯环上π电子密度,降低底物与吸附剂之间π-π斥力,加强π-π相互作用,提高吸附效果。(5)针对淀粉基多孔聚合物必须添加交联剂才能将CD-PTI-3负载到聚合物中,提出更简易的无交联剂制备工艺。首先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淀粉接枝对氯甲基苯乙烯聚合物(st-VBC),再通过氯甲基与CD-PTI-3苯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将CD-PTI-3负载到st-VBC,得到多孔聚合物stVBC-CD,并探究了CD-PTI-3的加入量对多孔聚合物吸附性能及形貌结构的影响。CD-PTI-3加入量越大(与st-VBC摩尔数之比),聚合物比表面积越小,stVBC-CD-0.5、stVBC-CD-1.0和stVBC-CD-1.5的比表面积分别为733、574和462 m2·g-1。其中,stVBC-CD-1.0对2,4-DCP的饱和吸附量可以达到874 mg·g-1。

陶焕明[9](2021)在《光谱波长筛选方法及其在近红外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仅要求产品检测技术快速无损,而且还追求检测精度,传统的人工取样检测显然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无损为绝对优势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声而出,并且已经在众多领域进行使用检测。该分析技术一般情况都伴有大量的光谱数据,不可避免地会含有大量噪声、无信息甚至是干扰的变量,往往导致检测模型数据量过大预测效果不明显。对采集到的光谱数据进行波长筛选可以大大减小预测模型,在加快预测速度的同时也能提升预测准确率,并且有效防止预测模型出现过拟合现象,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改进团队进步算法(improved Team Progress Algorithm,iTPA)的变量筛选方法。iTPA将波长变量均分为若干波段,将波段按照其与其相应的理化值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建模得到的评价值函数的大小降序排列,改进分为精英组、普通组和垃圾回收组。当新生波段选择学习行为时,若其产生于精英组,则需要改进其更新方向,为向垃圾回收组样板的反方向调节,垃圾回收组成员的评价值随着更新的过程一直处于极低的状态,能为其提供一个准确的更新方向,提升算法全局寻优能力。通过不断的迭代更新,最终选取评价值最高的波段作为筛选波段。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能够在确保预测精度的条件下有效地筛选出极少量的波长,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并且可以解释各含量的化学特性。(2)iTPA算法的优势在于能筛选出极少量波长,预测精度并不是极优。在要求高精度的测量条件下,提出一种改进免疫遗传算法(improved Immune Genetic Algorithm,i IGA)的波长变量筛选方法,相较于免疫遗传算法(Immune Genetic Algorithm,IGA)以及iTPA算法,该算法明显地提升了预测精度。算法舍去了原算法中固定抗体相似度阈值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抗体相似度阈值自适应,同时引入精英保留策略,并且在算法中引入贪心算法思想,将每一次迭代中的亲和度最优基因随机反转一位基因位进行局部性探优,并且保证探优之后该基因的亲和度值大于探优之前,然后将探优成功之后的基因替换本次迭代中亲和度最差基因。实验结果表明,该改进算法能够在全谱范围内找出波长的最优组合,并且较原算法提升了模型预测精度。(3)为验证iTPA和改进IGA波长选择算法的有效性,同时将算法应用在实际的检测系统中,对圣女果的含糖量进行了实验预测。先后测量出圣女果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和含糖量进行建模预测,两个改进算法在实验中都取得了满意结果。最后设计一个近红外光谱离线预测软件系统,实现上位机离线预测圣女果糖度值。

郭世伟[10](2021)在《糖蜜纳滤脱色过程机理及高性能脱色膜制备的研究》文中认为糖蜜作为一种工业副产品,产量大,但利用效率低,不仅降低了制糖工业的经济效益,也带来很大的环境压力。在糖蜜的各种处理和利用方法中,回收其中的高价值组分(蔗糖、还原糖、色素、酚类物质等)不仅能够解决糖蜜作为废液带来的环境问题,而且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是最具前景的利用方向。其中,糖蜜中色素/蔗糖的高效分离是糖蜜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步骤。在各种分离方法中,膜分离由于其简单高效、分离选择性多样等优势,极具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糖蜜的膜法脱色过程中,脱色率和蔗糖透过率之间的平衡效应难以打破,分离效率低;而且由于糖蜜料液组分复杂、粘度高,容易造成严重的膜污染和通量衰减。本研究以“膜法分离甘蔗糖蜜”工艺中的脱色过程为研究对象,从膜过程机理到膜制备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实现糖蜜资源化利用提供指导。首先,采用小型死端过滤和中试错流设备,对甘蔗糖蜜脱色过程中的色素/蔗糖的分离机理进行详细研究。通过考察不同膜性质(材料、膜孔径)、糖蜜组分(糖分、盐分、色素)、膜过程参数(温度、通量、pH、错流速度等)对真实糖蜜脱色过程的影响,系统分析色素和蔗糖的分离过程和膜污染机理。研究发现:1)膜孔径直接决定色素和蔗糖的截留率,而膜污染会通过改变膜孔径而影响截留率。因此,合适的膜孔径和强抗污染能力是高效脱色膜的两个必要性质;2)色素和盐分影响膜分离性能,盐分会造成孔溶胀效应,增大孔径,而色素会形成膜污染,带来缩孔效应,同时色素的存在会对盐溶胀具有“屏蔽”作用,这种作用对于亲水性较差的膜影响更显着;3)高温和低通量能够有效减弱浓差极化,提高蔗糖透过率,降低膜污染,但是高温导致膜孔扩张也会一定程度加剧膜污染。以上纳滤脱色过程机理研究表明,高分离选择性、高抗污染和抗溶胀纳滤膜是实现高效糖蜜脱色的核心。因此,通过简单的后处理方法调控界面聚合过程,制备疏松纳滤脱色膜,提高其分离选择性。系统研究了各种后处理剂(有机酸、弱碱、有机溶剂、离子液体)对初生聚哌嗪酰胺纳滤膜后处理调控效果和影响机制,考察其实际脱色效果。研究发现:1)界面聚合后处理主要通过水解效应、溶剂活化、封端反应三种机理对聚酰胺纳滤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调控,通过后处理过程,能够使纳滤膜出现不同程度的通量增加、孔径增大、表面电荷增多,得到不同分离性能的疏松纳滤膜;2)经过后处理的纳滤膜由于相对疏松的结构(较大的膜孔径)和较多的表面电荷,在糖蜜脱色过程中表现出更好的色素/蔗糖分离效果,并且具有优异的长期稳定性,通过简单的碱性溶液清洗,可以有效去除膜污染,恢复膜的渗透性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并总结了后处理对界面聚合过程的调控机理,为聚哌嗪酰胺纳滤膜的后处理调控提供理论指导,还为糖蜜脱色疏松纳滤膜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最后,在界面聚合过程中引入单宁酸(TA)和乙酰丙酮铁(Fe(acac)3)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选择性蚀刻强化”策略,制备具有抗碱性溶胀的疏松纳滤膜,以期解决疏松纳滤膜在碱清洗过程中发生孔溶胀导致膜污染累积的问题。并考察其在实际糖蜜过滤过程的脱色性能和抗污染性能。研究发现:1)TA和Fe(acac)3加入后,该多元反应过程中同时发生哌嗪(PIP)和聚苯三甲酰氯(TMC)的界面聚合形成聚酰胺结构、TA和TMC的界面聚合形成聚酯结构、TA和Fe3+的螯合3种反应过程,其中PIP-TMC和TA-TMC的聚合反应为主要反应,对最终的纳滤膜性能具有主要影响;2)通过碱处理刻蚀可以去除复合膜中的聚酯结构,从而得到疏松纳滤膜,而且可以通过调节刻蚀pH和TA的比例对疏松纳滤膜的分离性能进行调控;3)后刻蚀的疏松纳滤膜具有优异的抗碱洗溶胀能力,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Fe3+螯合能力能有效抑制带负电荷基团之间的静电排斥,其次,TA的引入增加了羟基的比例,降低了羧基的比例,从而降低了碱性pH下的静电斥力,另外,TA与PIP之间的迈克尔加成和共沉积反应增强了分离层与支撑层之间的结合作用力;4)后刻蚀的疏松纳滤膜在长期连续过滤中具有更好的抗污染能力,避免了商业纳滤膜由于碱诱导的孔溶胀导致的孔内污染累积。刻蚀强化后的疏松纳滤膜具有较高的渗透通量,对蔗糖和色素具有更高的分离选择性,对真实糖蜜的长期过滤具有较稳定的分离性能。该研究结果不仅建立了一种绿色的后处理方法来调控聚酰胺纳滤膜的性能,而且为实际应用中提高聚酰胺膜的抗碱洗溶胀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玉米淀粉废水回收及处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淀粉废水回收及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淀粉基化学品用作吸附剂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淀粉基吸附剂
    1.1 吸附重金属离子
    1.2 吸附染料
    1.3 吸附其他物质
2 纳米淀粉基吸附剂
3 结语与展望

(2)天然高分子接枝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污染状况及处理技术
        1.1.1 水体主要污染物及危害
        1.1.2 污水处理技术简介
    1.2 絮凝剂的类型及特点
        1.2.1 无机絮凝剂
        1.2.2 有机絮凝剂
        1.2.3 微生物絮凝剂
    1.3 絮凝机理
        1.3.1 电荷中和作用
        1.3.2 吸附架桥作用
        1.3.3 网扑卷扫作用
    1.4 接枝聚合引发方式简介
        1.4.1 化学引发法
        1.4.2 物理引发法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合成及表征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2.2.1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制备与纯化
        2.2.2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接枝效率测定
        2.2.3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阳离子度测定
    2.3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表征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热重分析(TG-DTG)
        2.3.4 扫描电镜图像分析(SEM)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合成工艺条件优化
    3.1 反应时间对接枝效率的影响
    3.2 引发剂投加量对接枝效率的影响
    3.3 反应温度对接枝效率的影响
    3.4 单体配比对接枝效率的影响
    3.5 正交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絮凝性能研究
    4.1 絮凝性能测定方法
    4.2 高岭土悬浮液自沉降实验
    4.3 絮凝剂投加量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4 搅拌时间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5 溶液pH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6 絮凝剂接枝效率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7 絮凝剂阳离子度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8 淀粉种类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9 不同废水的处理效果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合成及表征
    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2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与纯化
    5.3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单因素实验
    5.4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表征
        5.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5.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5.4.3 热重分析(TG-DTG)
        5.4.4 扫描电镜图像分析(SEM)
第六章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絮凝性能研究
    6.1 絮凝性能测定方法
    6.2 絮凝剂投加量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6.3 搅拌时间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6.4 溶液pH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氮掺杂碳材料强化厌氧发酵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制氢技术进展
    1.3 甲烷制备技术进展
    1.4 厌氧发酵技术
        1.4.1 厌氧发酵产氢
        1.4.2 厌氧消化产甲烷
        1.4.3 影响因素
    1.5 碳材料在厌氧发酵中的应用
        1.5.1 传统碳基材料
        1.5.2 氮掺杂碳材料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玉米芯氮掺杂生物炭对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氮掺杂生物炭制备
        2.2.2 接种污泥培养
        2.2.3 实验设计
        2.2.4 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2.2.5 NDBC表征方法
        2.2.6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丰度分析
        2.2.7 数学统计及动力学模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玉米芯粉末氮掺杂生物炭特性分析
        2.3.2 玉米芯粉末氮掺杂生物炭对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
        2.3.3 数学统计和产氢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玉米淀粉氮/磷双掺杂生物炭对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氮/磷双掺杂生物炭材料的制备
        3.2.2 接种污泥的培养
        3.2.3 实验方案设计
        3.2.4 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3.2.5 材料表征方法
        3.2.6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丰度分析
        3.2.7 动力学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玉米淀粉氮/磷双掺炭杂特性分析
        3.3.2 玉米淀粉氮/磷双掺杂生物炭对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
        3.3.3 产氢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性氮掺杂活性炭对暗发酵制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磁性氮掺杂活性炭的制备
        4.2.2 接种污泥的培养
        4.2.3 实验方案设计
        4.2.4 NDAC和 AC的表征方法
        4.2.5 液样采集及理化分析
        4.2.6 产氢动力模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DAC的特性分析
        4.3.2 NDAC对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
        4.3.3 产氢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性氮掺杂生物炭材料对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磁性氮掺杂生物炭材料制备
        5.2.2 接种污泥培养
        5.2.3 实验方案设计
        5.2.4 磁性氮掺杂生物炭的表征方法
        5.2.5 液样采集及理化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特性分析
        5.3.2 NDAC和 Fe-NBC对乳酸厌氧消化产甲烷产量的影响
        5.3.3 NDAC和 Fe-NBC对乳酸降解的影响
        5.3.4 NDAC和 Fe-NBC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4)玉米纤维生物炼制生产纤维素乙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论
    1.1 前言
    1.2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
        1.2.1 木质纤维素原料的基本组成
        1.2.2 木质纤维素原料的应用
    1.3 预处理技术
        1.3.1 预处理的作用
        1.3.2 预处理方法
        1.3.3 干式稀酸预处理
    1.4 脱毒
        1.4.1 主要的抑制物类型
        1.4.2 常见的脱毒手段
        1.4.3 原位液态生物脱毒
    1.5 玉米纤维
        1.5.1 玉米纤维的主要来源及特点
        1.5.2 玉米纤维的加工处理方式
    1.6 柠檬酸生产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调整生物炼制链实现玉米纤维的生物转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酶与试剂
        2.2.2 菌种及培养基
        2.2.3 预处理
        2.2.4 糖化、在位液态生物脱毒及发酵
        2.2.5 酿酒酵母XH7的木糖驯化
        2.2.6 分析方法
        2.2.7 乙醇得率的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酿酒酵母的木糖驯化
        2.3.2 柠檬酸预处理的玉米纤维及固态脱毒过程
        2.3.3 调整生物炼制链,将糖化与生物脱毒的顺序调换
        2.3.4 玉米纤维生物转化的物料衡算
        2.3.5 本研究与其他研究各项指标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产柠檬酸作为催化剂对玉米纤维进行生物炼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酶及试剂
        3.2.2 菌株和培养基
        3.2.3 玉米粉的糖化及柠檬酸发酵
        3.2.4 利用自产柠檬酸对玉米纤维进行预处理
        3.2.5 预处理玉米纤维的糖化、脱毒和乙醇发酵
        3.2.6 柠檬酸得率计算
        3.2.7 可发酵糖、柠檬酸、抑制物、乙醇的分析方法
        3.2.8 乙醇得率的计算
        3.2.9 发酵结束后相关离子含量的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玉米粉的柠檬酸发酵
        3.3.2 自产柠檬酸对玉米纤维进行预处理
        3.3.3 自产柠檬酸预处理得到玉米纤维进行乙醇发酵
        3.3.4 自产柠檬酸预处理玉米纤维工艺与传统生物炼制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主要实验试剂
附录Ⅱ 主要仪器设备
学术成果
致谢

(5)浮动式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堵塞及解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工湿地的概念
        1.1.2 人工湿地的类型
        1.1.3 人工湿地净化机制
    1.2 研究现状
        1.2.1 人工湿地存在的问题
        1.2.2 人工湿地堵塞成因
        1.2.3 人工湿地堵塞影响因素
        1.2.4 人工湿地堵塞缓解与消除方法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课题来源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湿地填料的选择
        2.1.2 湿地植物的选择
    2.2 试验装置
        2.2.1 浮动式填料床试验装置
        2.2.2 浮动式垂直流人工湿地试验装置
    2.3 试验进水
        2.3.1 浮动式填料床试验系统进水
        2.3.2 浮动式垂直流人工湿地试验系统进水
    2.4 试验仪器
    2.5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5.1 渗透系数测定
        2.5.2 水质指标测定
        2.5.3 植物含水量及生物量测定
        2.5.4 三维荧光光谱测定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浮动式填料床缓解湿地堵塞试验研究
    3.1 试验系统运行
    3.2 浮动式填料床对产浊物质去除效果分析
        3.2.1 浮动式填料床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3.2.2 浮动式填料床对SS的去除效果
    3.3 浮动式填料床堵塞形成特性分析
        3.3.1 不同SS污水的渗透系数对比
        3.3.2 不同填料的渗透系数对比
    3.4 浮动对填料床缓解堵塞效果分析
        3.4.1 沸石粉污水堵塞的恢复效果分析
        3.4.2 膨润土污水堵塞的恢复效果分析
        3.4.3 淀粉污水堵塞的恢复效果分析
        3.4.4 不同粒径悬浮填料最佳恢复效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浮动式垂直流人工湿地运行模式研究
    4.1 试验系统运行
    4.2 浮动式垂直流人工湿地水质处理效果分析
        4.2.1 对浊度的去除效果分析
        4.2.2 对SS的去除效果分析
        4.2.3 对COD的去除效果分析
        4.2.4 对TN的去除效果分析
        4.2.5 对TP的去除效果分析
        4.2.6 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分析
    4.3 浮动式垂直流人工湿地堵塞形成特性分析
        4.3.1 不同填料的渗透系数对比
        4.3.2 不同植物的渗透系数对比
    4.4 浮动对垂直流人工湿地缓解堵塞效果分析
    4.5 植物在湿地堵塞中的生长情况
        4.5.1 各系统植物含水量对比分析
        4.5.2 各系统植物生物量对比分析
        4.5.3 各系统植物根系分泌物三维荧光对比分析
    4.6 经济效益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酶法制备直链麦芽低聚糖耦合体系的构建及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直链麦芽低聚糖概述
        1.1.1 直链麦芽低聚糖的分子结构
        1.1.2 直链麦芽低聚糖的理化特性
        1.1.3 直链麦芽低聚糖的生理功能
        1.1.4 直链麦芽低聚糖的工业应用
    1.2 直链麦芽低聚糖的酶法生产工艺
        1.2.1 生产用酶
        1.2.2 生产工艺
        1.2.3 目前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不足
    1.3 循环式酶膜反应器
        1.3.1 酶膜反应分离技术
        1.3.2 酶膜反应器的分类
        1.3.3 酶膜反应器在制备低聚糖领域的研究进展
        1.3.4 膜污染及膜再生
    1.4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MFA酶活力的测定
        2.2.2 普鲁兰酶活力的测定
        2.2.3 玉米淀粉水分含量的测定
        2.2.4 酶法制备直链麦芽低聚糖产物分析
        2.2.5 酶法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生产条件优化
        2.2.6 耦合体系的构建及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生产条件优化
        2.2.7 耦合体系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糖浆的生产条件优化
        2.2.8 蛋白浓度测定
        2.2.9 膜通量及膜复性指标
        2.2.10 膜污染阻力分析
        2.2.11 膜清洗方案
        2.2.1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酶法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反应条件优化
        3.1.1 调浆时间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1.2 液化时间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1.3 糖化酶添加量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1.4 反应温度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1.5 反应p H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1.6 普鲁兰酶添加时间及添加量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2 耦合体系的构建及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生产工艺优化
        3.2.1 不同截留分子量膜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2.2 膜组件对MFA酶截留效果研究
        3.2.3 反应时间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2.4 反应温度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2.5 糖化酶加酶量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2.6 过膜压力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2.7 物料流速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2.8 脱支酶添加时间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2.9 脱支酶添加量对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糖浆的影响
        3.2.10 耦合体系与传统生产体系最佳条件下的生产结果对比
        3.2.11 生产中关键工艺的相关性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
    3.3 耦合体系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糖浆生产工艺优化
        3.3.1 不同截留分子量膜对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糖浆的影响
        3.3.2 反应时间对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糖浆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对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糖浆的影响
        3.3.4 糖化酶加酶量对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糖浆的影响
        3.3.5 过膜压力对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糖浆的影响
        3.3.6 物料流速对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糖浆的影响
        3.3.7 脱支酶添加时间对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糖浆的影响
        3.3.8 脱支酶添加量对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糖浆的影响
        3.3.9 生产中关键工艺的相关性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
    3.4 膜污染及膜复性研究
        3.4.1 污染物来源及组成
        3.4.2 膜污染理论模型及污染机制分析
        3.4.3 膜污染阻力分析和清洗方案
        3.4.4 纯水清洗
        3.4.5 酸清洗
        3.4.6 碱清洗
        3.4.7 氧化清洗
        3.4.8 加酶清洗
        3.4.9 不同清洗方法对比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数据表

(7)磷钼酸催化氧化OCC制浆废水中淀粉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OCC废纸浆
        1.1.1 OCC废纸制浆造纸现状及存在问题
        1.1.2 OCC制浆废水中淀粉污染物控制与处理方法
        1.1.2.1 絮凝沉淀法
        1.1.2.2 生物处理法
        1.1.2.3 造纸处理新技术
    1.2 杂多酸催化氧化体系
        1.2.1 杂多酸的结构及性质
        1.2.2 杂多酸催化氧化生物质应用
    1.3 磷钼酸催化氧化OCC制浆废水中淀粉
    1.4 论文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OCC制浆废水淀粉特性及无机盐电解质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仪器和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水样处理及废弃淀粉含量测定
        2.2.3 表面施胶淀粉模拟物的制备
        2.2.4 废弃淀粉及淀粉模拟物表征
        2.2.5 水样中金属离子的测定
        2.2.6 水样中酸根离子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OCC制浆废水中淀粉含量分析
        2.3.2 水样中金属离子及酸根离子含量分析
        2.3.3 废弃淀粉和淀粉模拟物的粘均分子量分析
        2.3.4 废弃淀粉和淀粉模拟物的FT-IR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及其影响因素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和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步骤
        3.2.2.2 磷钼酸催化氧化葡萄糖步骤
        3.2.2.3 产物定量分析方法
        3.2.2.4 电化学氧化磷钼酸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产物分析
        3.3.2 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降解的影响因素分析
        3.3.2.1 淀粉浓度对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的影响
        3.3.2.2 反应时间对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的影响
        3.3.2.3 反应温度对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的影响
        3.3.2.4 磷钼酸用量对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的影响
        3.3.2.5 pH对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的影响
        3.3.3 磷钼酸催化氧化葡萄糖降解的影响因素分析
        3.3.3.1 葡萄糖浓度对磷钼酸催化氧化葡萄糖的影响
        3.3.3.2 反应温度对磷钼酸催化氧化葡萄糖的影响
        3.3.3.3 反应时间对磷钼酸催化氧化葡萄糖的影响
        3.3.3.4 pH对磷钼酸催化氧化葡萄糖的影响
    3.4 磷钼酸循环再生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反应机理及动力学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和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方法
        4.2.2.1 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步骤
        4.2.2.2 产物定量分析方法
        4.2.3 动力学模型建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淀粉浓度对淀粉降解得率的影响
        4.3.2 反应温度对淀粉降解得率的影响
        4.3.3 磷钼酸用量对淀粉降解得率的影响
        4.3.4 pH对淀粉降解得率的影响
    4.4 动力学分析
        4.4.1 反应温度对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动力学影响分析
        4.4.3 磷钼酸用量对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动力学影响分析
        4.4.4 pH对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动力学影响分析
    4.5 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钼酸催化氧化OCC制浆废水中淀粉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和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方法
        5.2.2.1 水样预处理
        5.2.2.2 金属离子对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步骤
        5.2.2.3 磷钼酸处理水样步骤
        5.2.2.4 产物定量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金属离子对磷钼酸催化氧化淀粉的影响
        5.3.2 磷钼酸催化氧化水样中淀粉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8)β-环糊精及淀粉基聚合物吸附分离水中芳香类有机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苯乙酮和1-苯乙醇的概况和处理方法
        1.1.2 氯酚类污染物的概况和处理方法
    1.2 β-环糊精
        1.2.1 β-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
        1.2.2 β-环糊精在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
    1.3 淀粉
        1.3.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1.3.2 淀粉在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
        1.3.3 广西木薯淀粉
    1.4 聚氨酯吸附材料的研究与进展
    1.5 有机多孔聚合物
    1.6 计算化学在芳香类有机污染物吸附机制研究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选择性回收PO/SM副产物苯乙酮和1-苯乙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的制备
        2.2.4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的表征
        2.2.5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对AP/PE的吸附
        2.2.6 吸附模拟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表征
        2.3.2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对AP和PE的吸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对2,4-二氯苯酚的选择性吸附分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的制备
        3.2.4 CSPs的表征
        3.2.5 CSPs对2,4-DCP的吸附性能研究
        3.2.6 理论模型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Ps聚合物的表征
        3.3.2 吸附剂的筛选
        3.3.3 CSPs对2,4-DCP的吸附动力学
        3.3.4 CSPs对2,4-DCP的吸附等温性能
        3.3.5 CSPs吸附2,4-DCP的热力学
        3.3.6 溶液初始pH和离子强度对CSPs吸附2,4-DCP的影响
        3.3.7 溶液共存有机物对CSPs吸附2,4-DCP的影响
        3.3.8 CSPs竞争吸附2,4-DCP的机理
        3.3.9 CSPs重复使用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超交联聚合物选择性吸附苯乙酮和1-苯乙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
        4.2.4 木薯淀粉苯乙烯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
        4.2.5 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超交联聚合物的表征
        4.2.6 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超交联树脂对AP和PE吸附
        4.2.7 吸附理论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SHCPs的表征分析
        4.3.2 吸附剂的筛选
        4.3.3 SSHCP-3对AP和 PE单组分溶液吸附动力学
        4.3.4 SSHCP-3对AP和 PE单组分溶液等温吸附性能
        4.3.5 SSHCP-3对AP和 PE单组分溶液吸附热力学
        4.3.6 SSHCP-3对AP/PE混合液的竞争吸附
        4.3.7 pH值对SSHCP-3 吸附AP/PE双组分的影响
        4.3.8 SSHCP-3 与其他吸附剂对AP/PE吸附性能的比较
        4.3.9 SSHCP-3 的间歇重复使用性能
        4.3.10 SSHCP-3 吸附AP/PE机理
        4.3.11 SSHCP-3对PO/SM废水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吸附芳香类有机物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
        5.2.4 硅胶纯柱层析纯化环糊精衍生物
        5.2.5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制备
        5.2.6 β-环糊精衍生物的表征
        5.2.7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表征
        5.2.8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5.2.9 底物分子表面静电势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
        5.3.2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表征
        5.3.3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β-环糊精修饰淀粉接枝对氯甲基苯乙烯多孔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2,4-二氯苯酚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β-环糊精修饰淀粉接枝对氯甲基苯乙烯的制备
        6.2.4 stVBC-CD的表征图
        6.2.5 stVBC-CD对2,4-DCP吸附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tVBC-CD的表征
        6.3.2 stVBC-CD对2,4-DCP的吸附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光谱波长筛选方法及其在近红外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理论基础
    2.1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原理
        2.1.1 产生原理
        2.1.2 朗伯-比尔定律
        2.1.3 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
    2.2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
    2.3 校正模型的评价指标
    2.4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技术流程
    2.5 异常数据处理及样本划分
        2.5.1 马氏距离剔除异常数据
        2.5.2 KS方法划分样本
    2.6 光谱信息处理
        2.6.1 预处理
        2.6.2 变量选择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iTPA的近红外光谱波长筛选算法
    3.1 TPA算法实现原理
        3.1.1 数学模型
        3.1.2 分组规则
        3.1.3 行为定义
        3.1.4 更新规则
    3.2 改进TPA算法
        3.2.1 改进分组规则
        3.2.2 学习行为重定义
        3.2.3 更新规则的修改
    3.3 iTPA算法实现步骤
    3.4 实验分析
        3.4.1 数据准备
        3.4.2 数据预处理
        3.4.3 实验方法及算法参数设置
        3.4.4 算法性能分析
        3.4.5 化学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IGA的近红外光谱波长筛选算法
    4.1 IGA算法实现原理
    4.2 改进IGA算法
        4.2.1 自适应相似度阈值
        4.2.2 精英保留策略
        4.2.3 引入贪心算法思想
    4.3 改进IGA算法实现步骤
    4.4 实验分析
        4.4.1 实验数据
        4.4.2 实验方法
        4.4.3 创新点分析
        4.4.4 算法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及系统设计
    5.1 实验仪器
    5.2 样本数据采集及处理
        5.2.1 光谱数据采集
        5.2.2 样本理化值采集
        5.2.3 异常数据剔除及样本划分
    5.3 光谱预处理
    5.4 预测结果比较
    5.5 软件系统设计
        5.5.1 系统结构
        5.5.2 开发环境
        5.5.3 软件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内容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糖蜜纳滤脱色过程机理及高性能脱色膜制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糖蜜的资源化利用
        1.1.1 糖蜜的来源和利用
        1.1.2 糖蜜色素脱除
    1.2 疏松纳滤膜
        1.2.1 疏松纳滤膜的制备
        1.2.2 疏松纳滤膜在资源回收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糖蜜膜法脱色过程中的色素/蔗糖分离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和过程
        2.2.3 检测和表征方法
        2.2.4 数据计算和处理
        2.2.5 数据模拟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膜性质的影响
        2.3.2 糖蜜料液组分的影响
        2.3.3 膜过程参数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界面聚合后处理制备疏松纳滤脱色膜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界面聚合和后处理膜制备
        3.2.3 检测和表征方法
        3.2.4 膜性能测试
        3.2.5 截留分子量和孔径分布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滤膜分离性能
        3.3.2 纳滤膜的物理化学结构表征
        3.3.3 界面聚合后处理的机理讨论
        3.3.4 疏松纳滤膜的糖蜜脱色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界面聚合“刻蚀增强”制备抗溶胀疏松纳滤脱色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界面聚合和后处理刻蚀过程
        4.2.3 检测和表征方法
        4.2.4 膜性能测试
        4.2.5 溶胀率定义和通量/截留率的变化率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界面聚合制备多组分复合纳滤膜
        4.3.2 后处理刻蚀制备疏松纳滤膜
        4.3.3 物理化学结构表征
        4.3.4 抗溶胀机理讨论
        4.3.5 糖蜜脱色实际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玉米淀粉废水回收及处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淀粉基化学品用作吸附剂的应用研究进展[J]. 赵雅兰,陈启杰,谢琼华,梁春艳,魏雅琴. 工业水处理, 2021(07)
  • [2]天然高分子接枝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D]. 张旺. 西北大学, 2021(12)
  • [3]氮掺杂碳材料强化厌氧发酵产能研究[D]. 杨梦琛.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4]玉米纤维生物炼制生产纤维素乙醇研究[D]. 展宝睿.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浮动式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堵塞及解除模式研究[D]. 蔡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6]酶法制备直链麦芽低聚糖耦合体系的构建及条件优化[D]. 陈旭. 江南大学, 2021(01)
  • [7]磷钼酸催化氧化OCC制浆废水中淀粉及其机理研究[D]. 乔永振.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8]β-环糊精及淀粉基聚合物吸附分离水中芳香类有机物[D]. 周利琴. 广西大学, 2021
  • [9]光谱波长筛选方法及其在近红外检测中的应用[D]. 陶焕明. 江南大学, 2021(01)
  • [10]糖蜜纳滤脱色过程机理及高性能脱色膜制备的研究[D]. 郭世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

标签:;  ;  ;  ;  ;  

玉米淀粉废水的回收处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