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黄钰[1](2021)在《西南局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对新中国认同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宋兴[2](2021)在《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国家的稳定和谐,特别是对提高民族地区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培养选拔民族干部的道路探索中取得了显着成绩。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工作提出了要求,不断继承和发展科学的干部理论政策,并多次颁布和修订相关法律,同时也针对培养选拔女性干部提出了要求,倡导男女平等,为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加强对少数民族女性干部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对内蒙古的蒙古族女性干部进行研究,有助于为内蒙古培养蒙古族女性干部提供理论指导。内蒙古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中,以乌兰夫为代表的民族干部在内蒙古地区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女性干部,为推进革命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乌兰夫对民族干部工作的有效实践探索,为我国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多年来内蒙古根据党中央民族政策的指示要求,继续加强探索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在对蒙古族女性干部的培养选拔实践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然而民族问题将始终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存在成为一个持久性的问题,不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时至今日少数民族女性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面临着新的时代环境,加强对蒙古族女性干部的培养选拔,充分发挥蒙古族女性干部的在基层社会及乡村振兴中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内蒙古女性干部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民族干部政策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分析研究内蒙古近年来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状况,提出完善培养选拔的对策建议。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不同时期党的领导人关于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提出的理论政策,以及乌兰夫在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实践探索,通过搜集的内蒙古近年来关于民族干部的数据资料肯定取得的成绩,分析蒙古族女性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意义,第二部分分析近年来在培养选拔蒙古族女性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的工作中面临的不只是数量和质量上的问题,更在于对高层干部配比与基层干部的比重上,人员流动晋升不够灵活导致不能保证蒙古族女性人尽其才。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缺乏保障性措施、传统思想的残留、经济水平制约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方面因素。第三部分提出内蒙古培养选拔蒙古族女性干部的对策建议,在完善保障性措施方面,既需要创新培养选拔方式,也需要响应国家政策逐步放宽年龄的限制、建立人才信息库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方式,还需要做好蒙古族女性人才培养对接工作;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加强对蒙古族女性干部的人文关怀,扭转社会中对女性的偏见,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在家庭家风的建设中,则需要鼓励和引导蒙古族女性干部和其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有助于内蒙古进一步处理好民族事务,加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发挥好示范作用。
王雅琴[3](2021)在《新时代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干部是少数民族群众的代表,在党和政府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政治和文化的传送带,一方面少数民族干部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20世纪90年代后,在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方面日渐丰富,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并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对这一问题更加深入研究,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要把握好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特色,根据不同的民族地区情况健全和完善培训体制机制。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问题,民族干部作为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目标的重要力量,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很多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政策,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好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更要创新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理念,造就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理想信念坚定的复合型少数民族领导干部队伍,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将从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内涵导入,进一步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理论论渊,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关于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宝贵经验。在百年之大变局时代,民族地区特别是反分裂斗争较为严峻的地区,存在干部教育教育制度不完善、教育体系不规范、教学主体不专业等几方面的问题,使部分干部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立场不够坚定,处理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时行动迟缓,畏惧退让。因此,必须立足问题导向,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机制,不断改善教育培训理念,科学系统地掌握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原则和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工作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一是要让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锤炼干部的党性;二是强化政德教育,坚定政治立场;三是推进“三个结合”,提高干部的工作业务能力,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通过教育培训使少数民族干部得到真正的历练和成长。最终成为一支敢于担当作为、善于担当作为的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干部与人才队伍。
李佳铭[4](2021)在《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乌兰夫是党和国家杰出的民族工作者,一生致力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工作。内蒙古是我国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乌兰夫作为民族工作领导人,在领导内蒙古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在解决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问题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丰富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乌兰夫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出发,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坚定贯彻和成功实践。今天,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科学性,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全文共分为四部分。首先,从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进行整体概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论述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等方面阐明乌兰夫民族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阐述了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以萌芽、形成和成熟三个阶段划分梳理了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再次,重点论述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要条件和根本保证;有效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是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法律保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核心归宿;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关键因素。最后,在总结概括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乌兰夫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启示。
曾毅[5](2020)在《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上康区的核心区域。它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解放初,甘孜州仅有各类干部69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80余名。截止2019年,全州共有各类干部6230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8800余名,藏族干部35800余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州地区生产总值388亿元,是1950年的1142.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831元、12808元,分别是1950年的137.7倍和145.5倍;全州18个贫困县(市)、136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2.2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70年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党的民族理论和干部政策在甘孜州得到了较好地贯彻运用,其干部队伍建设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对民族自治州而言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范例。以往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较多,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把民族地区干部队伍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体现了党的德才兼备和五湖四海干部政策优良传统。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是党和国家的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由于资料获取受限和信息滞后等原因,目前对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范围和领域呈现碎片化特征,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个具体问题,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尽管如此,前人的研究仍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和干部政策为指导,把甘孜州干部队伍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从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切入,对甘孜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特点进行分析,重点是其自然环境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制约性,以及“治藏必先安康”在“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和把握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回顾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梳理总结解放初期、民主改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等阶段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阶段性特征、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新时期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下,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面临挑战,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会议都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要求,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又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对甘孜州干部队伍的现状调查,从干部队伍结构、履职和职业发展两个重要维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在民族结构、籍贯结构、政治面貌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较为均衡,但在学历结构、专业学科结构、行政辖区分布结构、行政职级结构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问题,这些问题是干部队伍诸多结构因素中与发展稳定工作密切相关的因素,集中反映出当前干部队伍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以及基层能力薄弱的问题。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继承弘扬“老甘孜精神”,持续加大正风反腐力度,同时对当前较为突出的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严重缺乏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张葱竹[6](2020)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在延边朝鲜族地区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基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在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同时,根据当时国内外的革命形势、任务变化与我国民族地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紧扣党的战略,与时俱进的开展民族工作,初步建立与形成了以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的民族政策理论体系,并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抗战结束后,因东北地区所特有的军事战略地位,国共两党都将目光聚焦在了东北地区。1945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并派出许多优秀的干部奔赴到东北各地,开展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组建人民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东满(延边)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朝鲜族聚居区,在整个东北解放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动员广大朝鲜族人民群众投入到解放战争,建设坚强的东满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们结合延边民族地区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适宜少数民族利益的民族政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开始建立并巩固革命根据地,积极培养朝鲜族干部,广泛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从根本上确保了朝鲜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使东满根据地成为我军兵源和后勤补给的重要基地,成为抵御国民党进攻的坚强屏障。不仅如此,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尤其是土地改革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众多朝鲜族人民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历史,使其第一次成为土地的主人,有效调动了朝鲜族人民的革命积极性。为了“保田保家”,朝鲜族人民掀起参军参战热潮,从长白之巅一直打到江西、海南岛,为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取得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延边地区的实践成果,为东满根据地建设以及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族政策,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民族具体实际有机结合的成果,是保证各族人民团结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及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工作实践,对当下我国民族工作的开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延边朝鲜族地区为例,梳理和回顾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台对朝鲜族政策的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再次审视重现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时所坚持的方方式、方法与原则,这将对当下做好民族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淑慧[7](2020)在《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把这一遵循写入党章,2018年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越来越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少数民族干部在培育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亲民优势,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优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确保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在民族地区的贯彻落实,少数民族干部日益成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建设和少数民族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力量。因此,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发展完善和少数民族干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地位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马列主义民族平等理论为指导,利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首先,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进行剖析,明确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制度安排和民族平等原则对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要求,明确少数民族干部在处理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特殊优势。其次,从关于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政策、比例政策、培养政策、照顾政策和妇女干部政策五个方面具体解读政策内容,对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明确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在建设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做的努力。最后,任何一项政策在萌芽、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全面研究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应当指出政策在制定及落实执行中存在的不足,从干部和全体社会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政治环境的改善、配套机制的健全等多个维度对完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提出了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建议,并对当前学界和社会上处理民族关系的主流观点提出个人见解。本文认为少数民族干部在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是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虽然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但不可否认少数民族干部在处理民族工作上的独特地位。短期来看,完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不能“一刀切”,用“区域优惠”取代“民族优惠”的道路不可行,应当在维护民族自治地方全体公民利益的前提下,循序渐进调整完善,重点培育少数民族干部的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唐丕跃[8](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文中研究表明少数民族统战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广大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并同党外的少数民族代表性人士,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是一个历史概念,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人群的一个称谓,主要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前,少数民族中的当权者、民族头领,以及少数民族宗教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本文在厘定少数民族统战的概念、区分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异同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的时代背景作了分析,主要是民族地区敌对势力渗透破坏严重,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民族地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民族宗教上层在本民族和宗教信仰中有特殊权威,以及解放民族地区、推进民主改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团结一切力量,这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重要时代背景。本文还深入挖掘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统战的思想,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从历时态的角度,重点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解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进行统战的历史进程与内容。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民主建政、通过特殊人物、结合民族政策检查和组织访问慰问参观等活动开展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各种途径,并对不同途径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概括归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主要包括和平协商、区别对待、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请上来”“派下去”以及教育改造等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稳定了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增进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新政权的感情,增强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壮大了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形成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协商民主等宝贵经验。但也有深刻的教训,即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对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在于:要突出抓好干部人才的选派、培养和引进,强化人才支撑;要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要坚持民生优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要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吴光学[9](2020)在《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始终始终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件带关全局的大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离不开大批的少数民族干部,因为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局势错综复杂,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所以将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当前我国民族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无可厚非。贵州省三都县是中国成立较早的水族自治县,是欠开发、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因此针对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实际案例对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剖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今后更好地做好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由第一章到第四章共四部分内容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并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坐标,同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阐述。正文第一章,对中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作相应的介绍并对“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职责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正文第二章,首先对三都县基本情况和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主要历程进行阐述;其次,以三都县都江镇和三都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案例进行描述;再次,分析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正文第三章,对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正文第四章,对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结语部分总结了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展望。
方耀武[10](2020)在《1949-1958年中国共产党广西民族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49-1958年,是广西从解放到设立壮族自治区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广西历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实施了切合实际的民族政策,开展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族工作。党在广西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培养了大量民族干部;开展了民族地区土地改革,进行了民族扶贫;同时还创制了民族文字、发展了民族教育,保护了民族历史文化。这一时期党的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为广西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和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加强对1949—1958年中国共产党广西民族工作研究,有助于总结宝贵经验,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的团结、繁荣和发展。本文对1949—1958年中国共产党广西民族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第一部分,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的背景。探究这一时期的背景,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广西在政治局面、经济现状、自然环境、社会关系各方面都存在着紧迫而重大的问题。政治上政权初步建立,遗留残匪猖獗,治安状况欠安;经济上基础较为落后,物资供应失稳,物价波动频繁;环境上洪涝灾害频发,灾情严峻危急,民众亟需救助;社会上歧视压迫残留,民族关系紧张,对立隔阂严重。这些现象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高度要求,是对党的施政本领的艰巨考验,凸显了党在广西开展民族工作,进行民族政策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部分,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基于史料梳理了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政治工作、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经济工作和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文教工作三大部分。其中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政治工作包括:宣传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设立各级民族自治地方;在省内民族地区开展剿匪运动;开展民族调查,进行民族识别和划分运动;培养和发展当地少数民族干部。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经济工作包括:进行广西民族地区土地改革;贯彻发展民族经济方针,扶持民族贸易;开展广西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文教工作包括:立足壮语创制壮文,建立机构进行推广;挖掘整理民族戏剧,发扬保护民族文化;开办民族学校,发展民族教育。第三部分,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的特征及成就。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分析,总结归纳出了1949—1958年中国共产党广西民族工作三个突出特征,即:民族工作对象的广泛性、民族政策范围的全面性、民族识别划分工作深受苏联影响。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平定和消灭了匪患,巩固和稳定了新生政权;民族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民族关系更加紧密,社会环境和谐稳定;保护了丰富民族历史遗产,发扬了优秀民族文化。第四部分,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不足之处与原因分析。这一部分主要分析总结了1949—1958年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民族干部数量质量均难达标,干部管理存在严重缺位;民族经济依靠国家补助救济,缺乏持续发展内生动力;部分民族地区救灾反应迟滞,救灾力度存在较大不足。随后,分析总结了当时广西的民族工作中出现的这些不足的原因,主要原因分别是:地方培养方针贯彻不足,缺乏有效民族干部管理体系;缺乏有效教育政策引导,民众观念陈旧人才数量短缺;形式主义作风大量存在,少数干部官僚主义较为严重。第五部分,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的经验启示。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的政治保障;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是民族工作的理论支撑;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是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求真务实并且针对性强的方针政策是民族工作的关键前提;通过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工作的必要措施;高度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任用是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而这些经验,为当下和将来的工作提供了现实启示:继续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理论;因地制宜制定科学方针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民族教育培养现代人才,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国家认同;高度重视民族干部培养任用,发挥民族干部桥梁纽带作用。
二、培养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2)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 |
(五)特色之处 |
一、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的理论政策及状况 |
(一)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理论政策 |
(二)乌兰夫关于民族干部的探索实践 |
(三)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的成绩 |
1.日益重视培养政治认同感 |
2.培养选拔的干部队伍迅速日益壮大 |
3.逐渐任用于重要的领导岗位 |
4.积极搭建培训学习锻炼平台 |
5.不断提高学历水平 |
(四)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发挥的作用 |
1.充当党和政府联系蒙古族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
2.成为维护团结和谐稳定社会的中坚力量 |
3.撑起实现性别平等的半边天 |
4.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
二、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的问题及成因 |
(一)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存在的问题 |
1.担任部门“一把手”的蒙古族女性干部比重低 |
2.基层经验丰富的蒙古族女性干部偏少 |
3.流动晋升有待优化 |
(二)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问题的成因 |
1.干部培养选拔保障措施欠缺 |
2.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
3.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4.教育培训发展不平衡 |
三、完善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的对策建议 |
(一)推进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制度化 |
1.创新培养选拔方式 |
2.响应国家渐进放宽年龄限制的政策 |
3.加强培训教育规范 |
4.建立人才信息库管理制度 |
5.建立高校人才输送保障制度 |
(二)发挥蒙古族女性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
1.加强人文关怀 |
2.促进社会观念改变树立文明乡风 |
3.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
(三)发挥蒙古族女性干部家庭家风建设中的作用 |
1.调动培养自强意识 |
2.号召家庭成员鼎力支持 |
3.激励以身作则引导家庭共同进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时代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基本理论 |
一、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内涵分析 |
(一)少数干部教育的基本内涵 |
(二)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特点 |
二、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
(一)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
(二)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 |
三、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少数民族理论的概述 |
(二)列宁关于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 |
(三)斯大林关于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思想 |
四、中国共产党人干部教育思想历程 |
(一)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思想 |
(二)邓小平关于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思想 |
(三)江泽民关于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思想 |
(四)胡锦涛关于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思想 |
第二章 新时代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论述 |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新理念为重点 |
(一)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为正确指引 |
(二)把“坚持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动力源泉 |
(三)把“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教育基础 |
(四)把“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作为基本定位 |
二、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 |
(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领导的地位 |
(二)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
(三)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干部巩固各民族人民团结进步 |
第三章 新时代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新要求和挑战 |
一、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新要求 |
(一)教育内容要凸显政治性 |
(二)教育方法要把握针对性 |
(三)教育理念要突出发展性 |
二、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新挑战 |
(一)管理体制和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
(二)教育理念和培训方法需要创新 |
(三)培训学员和师资队伍储备不足 |
(四)绩效考评体系和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方法举措 |
一、首要任务:坚定理想信念教育,锤炼少数民族干部党性 |
(一)增强“政治信仰”教育,锤炼民族地区干部党性 |
(二)把握“三个特别”理念,明确民族地区干部标准 |
(三)培育“五个认同”意识,稳固民族地区团结根基 |
二、坚实基础:强化政德教育教育,坚定少数民族干部政治立场 |
(一)坚定党的政治路线,强化民族干部的政治凝聚 |
(二)坚守政治初心,夯实民族干部队伍的政治根基 |
三、关键举措:推进“三个结合”提高民族干部教育实效 |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
(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四、聚焦目标:提升工作业务能力,培养担当作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
(一)加强民族干部能力培训和实践历练,提高整个队伍综合能力 |
(二)加强民族干部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提升整体干部综合素质 |
(三)增强民族干部学习本领和斗争本领,强化培养担当作为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本文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1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2.1.2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 |
2.2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形成条件 |
2.2.1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2.2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
2.3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2.3.1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萌芽 |
2.3.2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形成 |
2.3.3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成熟 |
2.4 本章小结 |
3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原则 |
3.1.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3.1.2 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3.2 民族区域自治的目标 |
3.2.1 实现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
3.2.2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 |
3.3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的保障措施 |
3.3.1 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法规 |
3.3.2 有效行使民族区域自主权 |
3.3.3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
3.4 本章小结 |
4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4.1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理论价值 |
4.1.1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4.1.2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思想 |
4.2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实践意义 |
4.2.1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
4.2.2 推动各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
4.2.3 促进各民族关系的团结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
4.2.4 为其他民族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
4.2.5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提高民族区域自治水平和能力 |
4.2.6 坚持和完善少数民族自治权的行使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5)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 |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两重性特点 |
一、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 |
二、自然环境的制约性因素 |
第二节 社会历史特点 |
一、政治历史沿革与民族人口结构 |
二、民族历史文化独特 |
三、“治藏必先安康”在“治边稳藏”战略中的地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甘孜州建立至改革开放前干部队伍建设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新生政权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造就第一代干部 |
二、民主改革为干部队伍建设增添新鲜血液 |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总结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使用各民族干部 |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环境影响导致干部队伍建设滞后 |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曲折前进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历程及特点 |
第一节 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迎来机遇与挑战 |
一、新时期发展与稳定为甘孜州工作定位 |
二、中央对涉藏地区实行差别化区域治理迎来干部队伍建设机遇 |
三、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对干部队伍的挑战 |
第二节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
一、恢复党的干部政策确立“四化”标准 |
二、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提升干部专业能力 |
三、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成为干部政治能力建设重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干部队伍结构分析 |
一、干部队伍结构情况 |
二、干部队伍双向流动情况 |
三、干部队伍结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干部队伍履职与职业发展状况 |
一、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调查 |
二、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 |
一、干部队伍精神品质方面 |
二、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方面 |
第二节 着力解决制约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
一、干部队伍建设中培养难的主要表现和对策 |
二、干部队伍留不住引进难的主要原因和对策 |
三、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问题和对策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清代选派官员和教师进藏办法及优惠待遇摘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在延边朝鲜族地区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1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相关研究 |
1.2.2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朝鲜族民族政策相关研究 |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政策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 中国共产党对朝鲜族政策的历史回顾 |
2.1.1 建党以来中共对朝鲜族的政策 |
2.1.2 抗战时期中共对朝鲜族的政策 |
2.2 抗战胜利以后东北朝鲜族的地区社会状况 |
2.2.1 国共两党对东北的聚焦 |
2.2.2 日本投降以后东北地区朝鲜族社会状况 |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延边地区朝鲜族的民族政策及其实践 |
3.1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
3.1.1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基本内涵 |
3.1.2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实践 |
3.2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
3.2.1 中共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演进 |
3.2.2 保障朝鲜族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
3.2.3 延边地区民族区域自治的酝酿 |
3.3 培养和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
3.3.1 培养和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基本方针 |
3.3.2 培养和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措施 |
3.4 民族经济政策 |
3.4.1 恢复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政策 |
3.4.2 土地改革的实施 |
3.5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政策 |
3.5.1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基本方针 |
3.5.2 朝鲜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
3.5.3 朝鲜族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启示 |
4.1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历史作用 |
4.1.1 为东北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
4.1.2 使朝鲜族真正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
4.1.3 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积累了经验 |
4.2 民族政策的现实启示 |
4.2.1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准则 |
4.2.2 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
4.2.3 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学术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是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理论渊源 |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制度依据 |
三、民族平等原则是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内在要求 |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重要目标 |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多种方式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
二、少数民族干部在党政干部队伍中占有适当比例 |
三、重视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专门培养工作 |
四、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及家庭等方面适当照顾 |
五、注重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妇女干部 |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实践成效 |
一、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科学化干部队伍 |
二、增强少数民族干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三、调动少数民族干部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
四、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公信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
第五章 进一步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思考 |
一、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二、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石优化少数民族干部的优惠政策 |
三、增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改善政策实施的社会环境 |
四、进一步优化完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落实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研究现状概述 |
(二) 主要成果分析 |
(三) 存在的不足与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
四、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六、相关概念的厘定 |
(一) 民族与少数民族 |
(二)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
(三) 统战与少数民族统战 |
(四) 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 |
第二章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统战思想 |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 |
(二) 无产阶级政党应在不同历史阶段组成不同性质的统一战线 |
(三) 无产阶级政党要“照顾同盟者利益” |
(四)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不能获得解放 |
(五) 历史地对待民族问题 |
(六) 以真正无产阶级的态度对待民族问题 |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统战思想 |
(一) 坚持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领导 |
(二) 党与非党人士合作共事商量办事 |
(三) 劳动人民同非劳动人民联盟 |
(四) 团结民族上层有利于争取下层 |
(五) 加强民族团结 |
(六) 慎重稳进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改革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容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时代背景 |
(一) 民族地区敌对势力猖獗和匪患严重 |
(二) 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
(三) 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 |
(四)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
(五) 民族上层自身仍具有特殊权威 |
二、解放之初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
(一) 耐心争取西藏上层,和平解放西藏 |
(二) 反复争取西北叛乱部落首领,平息西北叛乱 |
(三) 妥善安置甘青新边境哈族流窜部落首领,安定社会秩序 |
(四) 真诚团结西南少数民族上层,为解放大西南创造条件 |
三、民主改革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
(一) 团结封建地主制度地区的封建主,不动多余浮财 |
(二) 团结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地区的农奴主,和平协商推进改革 |
(三) 团结原始社会末期地区的民族首领,直接过渡实现改革 |
(四) 团结牧区的头人牧主,牧区实现和平改革 |
四、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
(一) 对牧区的牧主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 |
(二) 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在政治上给予适当安排 |
(三) 保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生活水平 |
(四) 平息西藏武装叛乱,废除封建农奴制度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途径 |
一、借助民主建政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
(一)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
(二)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
二、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
(一)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
(二)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
三、通过特殊人物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
(一)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
(二)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
四、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
(一)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
(二)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 |
一、和平协商的方法 |
(一) 和平协商方法的运用 |
(二) 和平协商方法的评价 |
二、区别对待的方法 |
(一) 区别对待方法的运用 |
(二) 区别对待方法的评价 |
三、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的方法 |
(一)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运用 |
(二)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评价 |
四、“派下去”“请上来”的方法 |
(一)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运用 |
(二)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评价 |
五、教育改造的方法 |
(一) 教育改造方法的运用 |
(二) 教育改造方法的评价 |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经验教训及当代启示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基本经验 |
(一)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二)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
(三) 坚持共同繁荣发展 |
(四) 坚持协商民主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主要教训 |
(一) 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 |
(二) 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 |
(三) 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 |
(四) 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上层统战工作对新时代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 |
(一) 抓好干部人才选派、培养和引进,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
(二) 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
(三) 坚持民生优先,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四)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五) 推动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
(六) 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七) 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内容 |
四、研究的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及相关概念阐释 |
一、中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 |
二、中国少数民族干部的相关概念阐释 |
第二章 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调研 |
一、三都县概况 |
二、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 |
三、三都县各类人才发展情况调研 |
四、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个案考察 |
五、三都县培养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取得的成效 |
第三章 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少数民族干部绝对数量偏少 |
二、少数民族干部素质不高 |
三、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
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
第四章 做好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一、拓宽少数民族干部数量来源渠道 |
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 |
三、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 |
四、制定和完善培养使用民族干部的政策及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三都水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
附录二 :《三都水族自治县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服务办法》 |
附录三 :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附录五 |
致谢 |
(10)1949-1958年中国共产党广西民族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的背景 |
(一)政权初步建立,遗留残匪猖獗,治安状况欠安 |
(二)经济较为落后,物资供应失稳,物价波动频繁 |
(三)洪涝灾害频发,城乡受灾严重,经济发展迟滞 |
(四)歧视压迫残留,民族关系紧张,对立隔阂严重 |
二、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主要内容 |
(一)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政治工作 |
1.宣传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各级民族自治地方 |
2.在省内民族地区开展剿匪运动 |
3.开展民族调查,进行民族识别和划分运动 |
4.培养和发展本地少数民族干部 |
(二)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经济工作 |
1.进行广西民族地区土地改革 |
2.贯彻发展民族经济方针,扶持民族贸易 |
3.开展广西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三)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文教工作 |
1.立足壮语创制壮文,建立机构进行推广 |
2.挖掘整理民族戏剧,发扬保护民族文化 |
3.兴建开办民族学校,发展各级民族教育 |
三、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特征及成就 |
(一)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的特征 |
1.民族工作对象的广泛性 |
2.民族政策范围的全面性 |
3.民族识别划分工作深受苏联影响 |
(二)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的成就 |
1.平定和消灭了匪患,巩固和稳定了新生政权 |
2.民族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3.民族关系更加紧密,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
4.保护了丰富民族历史遗产,发扬了优秀民族文化 |
四、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
(一)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的不足之处 |
1.民族干部数量质量均难达标,干部管理存在严重缺位 |
2.民族经济依靠国家补助救济,缺乏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
3.部分民族地区救灾反应迟滞,救灾力度存在较大不足 |
(二)原因分析 |
1.地方培养方针贯彻不足,缺乏有效民族干部管理体系 |
2.缺乏有效教育政策引导,民众观念陈旧人才数量短缺 |
3.形式主义作风大量存在,少数干部官僚主义较为严重 |
五、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的经验启示 |
(一)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 |
1.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民族工作的政治保障 |
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是民族工作的理论支撑 |
3.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是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
4.求真务实并且针对性强的方针政策是民族工作的关键前提 |
5.通过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工作的必要措施 |
6.高度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任用是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 |
(二)1949—1958年党在广西的民族工作的现实启示 |
1.继续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理论 |
2.因地制宜制定科学方针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 |
3.发展民族教育培养现代人才,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国家认同 |
4.高度重视民族干部培养任用,发挥民族干部桥梁纽带作用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培养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局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对新中国认同建构研究[D]. 黄钰.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研究[D]. 宋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研究[D]. 王雅琴. 兰州大学, 2021
- [4]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研究[D]. 李佳铭.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D]. 曾毅.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6]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在延边朝鲜族地区的实践[D]. 张葱竹. 延边大学, 2020(05)
- [7]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研究[D]. 张淑慧. 山东大学, 2020(02)
- [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D]. 唐丕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 吴光学.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10]1949-1958年中国共产党广西民族工作研究[D]. 方耀武.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广西民族论文; 民族问题论文; 政治论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