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AP方案治疗39例晚期卵巢上皮癌的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曾嘉[1](2021)在《1、卵巢恶性肿瘤关键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卵巢癌PARP抑制剂治疗相关贫血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卵巢恶性肿瘤关键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目的:筛选卵巢肿瘤关键基因突变,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32例卵巢肿瘤组织进行检测,这些患者于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行治疗。通过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825个肿瘤基因的外显子或热点区域进行靶向深度测序,采集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并在患者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卵巢肿瘤患者关键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肿瘤组织样本检测出突变基因数为87个,其中TP53突变频率最高为62.5%(20/32),其次是PIK3CA突变频率为21.9%(7/32),STEN与SMC3突变频率均为18.8%(6/32),TEK和POT1突变频率均为9.4%(3/32)。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得出,PTEN(p=0.007)和KRAS(p=0.011)突变与临床分期相关;P53(p=0.004)突变与病理类型相关;PIK3CA(p=0.002),PTEN(p=0.001)和 KRAS(p<0.001)突变与分化程度相关;TEK(p=0.044)和POT1(p=0.044)突变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本研究分析得出卵巢恶性肿瘤常见的突变基因有p53、PIK3CA、STEN、SMC3、TEK和POT1,其中TEK和POT1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卵巢癌PARP抑制剂治疗相关贫血的临床特点分析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应用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抑制剂相关贫血的临床特点,为防治其贫血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从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服用单药PARP抑制剂的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服用的PARP抑制剂种类、用药时间及实验室指标。描述PARP抑制剂患者治疗期间贫血相关指标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研究纳入了 10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8岁(30~82岁),均接受了 PARP抑制剂单药治疗(70例奥拉帕利,21例尼拉帕利,16例氟唑帕利)。中位用药时间为33周(4~119周)。PARP抑制剂相关贫血的发生率38.3%(41/107)。1-4级贫血发生率分别为 4.7%(5/107)、13.1%(14/107)、12.1%(13/107)、8.4%(9/107)。中位贫血发生时间为用药后6.5周(1~52周),治疗开始后1-4周内贫血发生率为41.5%(17/41),5-8 周内为 24.4%(10/41),9-12 周内为 14.6%(6/41),12-16 周内为 2.4%(1/41),16周以后为17.1%(7/41)。中位贫血持续时间(从开始出现贫血到血红蛋白恢复正常的时间)11.5周(1~72周)。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达最低时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的中位值为106fl(76~118fl)(正常范围80-100fl),MCV增高的比例为75.6%%(31/4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的中位值为36pg(范围28~42pg)(正常范围27-34pg),MCH升高者56.1%(23/41);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中位值为320g/l(范围289~352 g/l)(正常范围320-360g/L),正常范围内者70.7%(29/41);血清铁正常者92.8%(38/41),转铁蛋白正常者80.5%(33/41)。治疗前无贫血患者与合并贫血患者相比较,PARP抑制剂相关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3.7%vs 88.9%(p<0.001)。结论:贫血是卵巢癌患者应用PARP抑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临床特点为大细胞性贫血,非缺铁性贫血。82.9%的PARP抑制剂相关贫血发生于治疗开始的3个月之内,中位贫血持续时间为11.5周。治疗前合并贫血的患者在PARP抑制剂治疗期间贫血加重的可能性更大,更需关注。
温兆军[2](2020)在《支原体感染与卵巢癌的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辨证分型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卵巢癌患者的卵巢组织内支原体的感染及其亚型分布情况,探讨支原体感染和卵巢癌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卵巢癌提供新的思路及研究方向。总结和研究卵巢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为卵巢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提供研究指导。方法:收集20例卵巢癌组织和15例正常卵巢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组织内支原体的感染及其亚型如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的分布情况,以探讨支原体感染和卵巢癌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8年01月-2020年0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及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85例卵巢癌患者进行研究,总结卵巢癌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文化程度、婚况、职业、肿瘤家族史及治疗费别等)、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并经软件统计分析中医证型与上述各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探寻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1.卵巢癌组织中支原体阳性11例(55%),正常卵巢组织中暂未发现支原体感染,阳性0例。二者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不同亚型的支原体在卵巢癌组织中的感染情况有差别,其中Uu感染4例,阳性率为20%;Mh感染11例,阳性率为55%;Uu与Mh同时感染4例,阳性率为20%。Mh感染高于Uu感染和Uu+Mh混合感染(55%vs 40%)。3.卵巢癌患者在50-60岁之间的发病率最高(占40.0%);文化程度以中学水平为主(占43.5%);职业中高发病率人群是工人(占38.8%);婚况以离异或丧偶的居多(占57.7%),未婚患病者极少;治疗费用差不多一半由医保承担(占48.2%);患者具有明确的肿瘤家族史(占17.6%);卵巢癌中医证型以气血亏虚证为主(占40.0%),证型分布规律为气血亏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毒型>气阴两虚型>痰湿凝聚型;病理分期较集中在Ⅲ期(占52.9%);病理类型以上皮性肿瘤最常见(占91.8%)。4.卵巢癌各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费别、婚况、家族史及病理类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同肿瘤分期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支原体感染和卵巢癌具有一定关系,支原体阳性率在卵巢癌组织中明显高于其它良性病变组织。卵巢癌中支原体感染以Mh亚型为主,一部分伴随Uu混合感染。支原体感染可能为卵巢癌的一个危险因素,这为早期防治卵巢癌提供了新的思路。2.卵巢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气血亏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毒型>气阴两虚型>痰湿凝聚型,且和不同肿瘤分期具有一定关系,早期多以实证为主,一般Ⅰ期患者以湿热蕴毒证多见,Ⅱ期患者以气滞血瘀证多见,Ⅲ期和Ⅳ期患者以气血亏虚证表现更明显。
张娜[3](2019)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复发卵巢上皮癌疗效及VEGFR-2、HIF-1作为其疗效预测因子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卵巢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严重威胁着女性健康。手术在卵巢癌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对于多线化疗失败的晚期复发性卵巢癌,治疗方法有限。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向靶向药物,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它与VEGFR-2的ATP位点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且口服方便。近年来,其用于多种肿瘤的疗效得到肯定。但关于阿帕替尼治疗卵巢癌疗效及疗效预测因子的报道较少,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目的:评价既往二线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卵巢上皮癌患者应用阿帕替尼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病灶复发转移部位、腹腔积液、复发类型、用药线数、用药方案、用药剂量、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和≥3级不良反应的个数对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卵巢癌组织中VEGFR-2和HIF-1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R-2、HIF-1的表达与阿帕替尼治疗卵巢癌预后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早期筛选从阿帕替尼中获益的卵巢癌患者,更好的指导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8月期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29例口服阿帕替尼并符合入组条件的晚期卵巢上皮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3周为一个治疗周期,定期随访,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及CA125变化进行疗效评价。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通用毒性标准(NCI-CTC 4.0)评估阿帕替尼的安全性。观察指标包括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PFS及OS。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用于比较数据组间的差异,多因素分析则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集9例口服阿帕替尼患者的卵巢癌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VEGFR-2与HIF-1的表达情况,分析VEGFR-2和HIF-1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对临床获益率、PFS、OS的影响。结果:(1)29例患者中位用药时间8.0个月(95%CI:6.913.0个月),根据RECIST1.1:ORR为20.7%(6/29),DCR为82.8%(24/29)。根据CA125变化:ORR为34.5%(10/29),DCR为86.2%(25/29)。中位PFS为5.0个月(95%CI:5.110.4个月),中位OS为11.7个月(95%CI:9.714.9个月)。(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FS与复发类型(P=0.022)、手足综合征(P=0.049)有显着相关性,而与病灶复发转移部位、腹腔积液、用药线数、用药方案、用药剂量、高血压、蛋白尿和≥3级不良反应的个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OS与复发类型、病灶复发转移部位、腹腔积液、用药线数、用药方案、用药剂量、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和≥3级不良反应的个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铂敏感复发的患者较铂耐药复发患者的PFS延长(HR=0.246,95%CI:0.0840.72,P=0.01),出现蛋白尿的患者较未出现蛋白尿患者的PFS延长(HR=3.847,95%CI:1.21412.193,P=0.022)。(3)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15例(51.7%)、蛋白尿9例(31%)、手足综合征9例(31%)、骨髓抑制4例(13.8%)、乏力2例(6.9%)、咽痛1例(3.5%)、口腔溃疡2例(6.9%)、恶心、呕吐3例(10.3%)、腹泻4例(13.8%)、出血(便血)1例(3.5%),其中5名患者出现III级不良反应(III级高血压4例,III度手足综合征1例),无IV级不良反应发生。(4)9例卵巢癌组织标本,VEGFR-2高表达有5例(55.6%),其中,初诊合并腹腔积液的患者有1例(20%),初次复发为铂耐药复发的患者有4例(80%);HIF-1高表达有4例(44.4%),其中,初诊合并腹腔积液的患者有1例(25%),初次复发为铂耐药复发的患者有3例(75%)。(5)在卵巢癌组织中,VEGFR-2与HIF-1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85,P=0.042。(6)根据RECIST 1.1:VEGFR-2、HIF-1高表达患者的ORR、DCR均较低表达患者的高(40%vs.0,100%vs.50%;25%vs.20%,100%vs.60%),根据CA125变化:VEGFR-2、HIF-1高表达患者的ORR、DCR均较低表达患者的高(80%vs.0,100%vs.25%;75%vs.20%,100%vs.40%)。VEGFR-2、HIF-1高表达及VEGFR-2与HIF-1共高表达患者的PFS较低表达及共低表达患者的PFS延长(5.5 vs.3.5个月,9.25vs.4个月,5.5 vs.2个月),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阿帕替尼治疗二线以上化疗失败的复发卵巢上皮癌无论临床获益率、PFS还是OS与目前常规治疗手段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可控和可耐受。(2)铂敏感复发,出现手足综合征、蛋白尿不良反应的卵巢癌患者,口服阿帕替尼后的PFS更长,其中复发类型、蛋白尿为PFS的独立预后因素。(3)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相比,VEGFR-2、HIF-1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具有一定协同性。VEGFR-2、HIF-1高表达及共高表达的患者分别较低表达及共低表达的患者口服阿帕替尼后具有更长的PFS生存优势,因此,VEGFR-2和HIF-1可能成为潜在的能够预测阿帕替尼治疗卵巢癌疗效的生物标志物而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
李状[4](2012)在《二氢叶酸还原酶与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卵巢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卵巢隐匿于盆腔的深部,早期病变时不易被发现,一旦出现症状时大多属于晚期,治疗后容易复发,死亡率亦一直位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目前卵巢癌的治疗目的是早期争取治愈、晚期控制复发、延长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联合化疗及放疗的综合治疗。大多数的情况下,手术是很难将卵巢癌的转移灶彻底的切除干净。对于那些残留的细小的转移和种植结节.都需要化学药物来进行治疗。因此,化疗在卵巢癌治疗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晚期卵巢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及术后辅助化疗为主。但化疗失败常会导致卵巢癌的复发,其主要原因在于肿瘤细胞产生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卵巢癌的有效率达40%-60%,由于疾病进展和机体对化疗产生耐药,晚期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20%。所以,多药耐药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肿瘤产生耐药机制的研究以及在临床上预防耐药、对抗耐药并尝试逆转耐药就成为了当前卵巢癌治疗中的热点和难点,成为提高卵巢癌的治疗效果及改善卵巢癌患者生存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二章卵巢癌组织中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中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HF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80例卵巢癌组织、50例良性卵巢组织及3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DHFR mRNA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及多药耐药的相关性。结果(1)DHFR mRNA表达量在止常卵巢,良性卵巢肿瘤和卵巢癌组织中分别为0.584±0.234,0.895±0.783和0.197±0.41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7,P<O.001)。(2)卵巢癌组织中DHFR mRNA表达量与患者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无相关(P>O.05),但在上皮性癌中浆液性癌组织中DHFR mRNA表达量则明显高于粘液性和内膜样癌,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卵巢癌组织中DHFR mRNA表达量与患者的腹水量,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无明显相关(P>O.05),但大网膜转移者肿瘤组织中DHFR mRNA表达量则低于无转移者(P=0.044)。(4)在卵巢癌患者中治疗后缓解者组织中DHFR mRNA表达量低于肿瘤进展者(P<O.001);而铂类药物敏感型患者肿瘤组织中DHFR mRNA表达量也低于铂类药物耐药者(0.130±0.103vs0.341±0.701P=0.011)。(5)DHFR mRNA表达量判断卵巢肿瘤性质的ROC曲线Youden旨数最大值所对应的数值为0.331, DHFR mRNA表达量高于0.331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4个月,而低于0.331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4.5个月,着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COX模型多因素分析亦显示DHFR mRNA表达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8)。结论DHFR mRNA在正常和良性卵巢组织中表达量高于卵巢癌组织,提示DHFR参与正常组织细胞生理代谢;而在卵巢癌中DHFR mRNA在铂类耐药组织中高表达(O.341±0.701),在铂类敏感组织低表达(0.130±0.103),提示DHFR与卵巢癌多药耐药相关,可能为判断卵巢癌多药耐药潜在标志之一。第三章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表达上调对卵巢上皮癌细胞系生物学特性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构建携带人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WPI。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二氢叶酸还原酶cDNA全长,与EZ-T克隆载体连接,HindⅢ及BamHI-HF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回收的PCR片段并补平其缺口。慢病毒系统载体使用pWPI系统,采用PmeI酶切载体后回收片段,将其磷酸化,T4酶连接载体与目的基因。表达载体鉴定均采用核苷酸序列测定,重组质粒采用脂质体转染293T包装细胞后获得包装的病毒颗粒。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成功构建好的DHFR-pWPI-SKOV3细胞、空载pWPI-SKOV3细胞以及亲本SKOV3细胞在不同的顺铂浓度下(2.5ug/ml,5.0ug/ml,10.0ug/ml,20.0ug/m1)不同时间段(24h、48h及72h)的三种细胞的凋亡情况以及IC50顺铂浓度(6.0ug/m1)下三种细胞的周期变化,高效液相法(HPLC法)检测不同顺铂浓度(4.0ug/ml,6.0ug/ml,8.0ug/ml)不同时间段(24h、48h及72h)药物作用后三种细胞内的顺铂浓度,以及透射电镜观察IC50顺铂浓度(6.0ug/m1)下三种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以探讨DHFR基因的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的体外生物学行为影响。结果(1)成功扩增二氢叶酸还原酶全长并连接入pWPI载体构建成重组表达载体DHFR-pWPI,重组质粒测序结果显与DHFR基因的同源性达100%,按标准生产程序转染293T后有DHFR基因的表达,将其病毒液感染SKOV3细胞。(2)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DHFR基因的细胞的凋亡变化,发现DHFR-pWPI-SKOV3细胞在顺铂浓度(2.5ug/ml、5.0ug/m1)刺激下,其24h、48h及72h的凋亡率均低于pWPI-SKOV3及SKOV3细胞;DHFR-pWPI-SKOV3细胞在顺铂浓度(10.0ug/ml、20.0ug/ml)刺激下,其24h及48h的凋亡率均低于pWPI-SKOV3及SKOV3细胞,但在72h时,凋亡率却高于SKOV3细胞株。表明DHFR-pWPI-SKOV3细胞在浓度小于5.0ug/ml时,不管时间的改变(72小时内),其对顺铂的抵抗力高于其他两种细胞。(3)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段IC50顺铂浓度(6.0ug/m1)对三种不同处理卵巢癌细胞的周期变化,结果提示1C50(6.0ug/m1)顺铂浓度给药时,DHFR-pWPI-SKOV3、pWPI-SKOV3及SKOV3三种细胞在24h、48h时其G1期含量明显低于G2+S细胞:而在72h时,DHFR-pWPI-SKOV3细胞的G2+S期明显低于pWPI-SKOV3及SKOV3细胞。(4)采用HPLC法检测细胞内顺铂浓度,结果显示细胞培养液中顺铂浓度(4.0ug/m1)给药24h、48h后及顺铂浓度(6.0ug/m1)给药24h后,DHFR-pWPI-SKOV3细胞内的顺铂含量均明显低于pWPI-SKOV3及SKOV3细胞;顺铂浓度(6.0ug/m1)给药48h及顺铂浓度(8.0ug/ml)给药24h、48h后,DHFR-pWPI-SKOV3细胞内的顺铂含量明显高于pWPI-SKOV3及SKOV3细胞。(5)通过电镜观察1C50顺铂浓度在不同时间段刺激三种不同处理的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发现DHFR-pWPI-SKOV3细胞在给药24h及48h其微丝聚集,线粒体从数量上及结构上改变明显,而pWPI-SKOV3细胞微丝少见,线粒体数目减少,但结构改变不明显,SKOV3细胞亦很少见到微丝,但其线粒体的结构改变亦明显,扩张与固缩同时存在;三者均出现扩张的内质网;三者均少见正常的细胞器;在给药72h后,pWPI-SKOV3及SKOV3细胞可见微丝排列紊乱,核膜部分消失,核糖体大量的聚集,进入了明显的坏死阶段,而DHFR-pWPI-SKOV3细胞未见微丝,核膜几乎完全消失,胞质内有白色囊状物质,线粒体结构基本消失,大部分细胞濒临死亡。结论成功采用慢病毒载体系统构建了二氢叶酸还原酶重组慢病毒转基因,耐药性功能实验表明DHFR表达量增高时卵巢癌细胞系耐药性增加,可以认为DHFR与卵巢癌顺铂的耐药性相关,为探讨DHFR在肿瘤多药耐药过程中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第一节RNA干扰质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目的构建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 dyhidrofolate reductase)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为探讨抑伟DHFR基因表达在卵巢癌铂类耐药治疗中的意义奠定基础。方法设计DHFR基因靶向的发夹状siRNA,筛选出最佳siRNA沉默片段,退火后连接入p GSCIL载体,转化后进行序列鉴定,脂质体转染SKOV3细胞株,并进行荧光摄像。结果将退火后的双链寡核苷酸片段连接至pGPU6/GFP/Neo载体,测序结果正确。转染SKOV3细胞后,PCR鉴定干扰效果。G418筛选稳定细胞株。结论成功构建针对DHFR基因的siRNA载体,找到了有效的干扰靶序列,转染SKOV3细胞后,DHFR基因的表达明显减弱。第二节DHFR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卵巢上皮癌细胞中生物学特性影响目的构建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 dyhidrofolate reductase)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研究其耐药性功能影响,为探讨抑制DHFR基因表达在卵巢癌铂类耐药治疗中的意义奠定基础。方法设计DHFR基因靶向的发夹状siRNA,筛选出最佳siRNA沉默片段,退火后连接入pGSCIL/GFP载体,转化后进行序列鉴定,脂质体转染SKOV3细胞株,并进行荧光摄像。Western blot验证构建成功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成功构建好的DHFR-pGSCIL-SKOV3细胞、空载pGSCIL-SKOV3细胞以及亲本SKOV3细胞在不同的顺铂浓度下(2.5ug/m1,5.0ug/ml,10.0ug/ml,20.0ug/m1)不同时间段(24h、48h及72h)的三种细胞的凋亡情况以及IC50顺铂浓度(4.4ug/ml)下三种细胞的周期变化,高效液相法(HPLC法)检测不同顺铂浓度(2.5ug/ml,5.0ug/ml,7.5ug/ml)不同时间段(24h、48h及72h)药物作用后三种细胞内的顺铂浓度,以及透射电镜观察IC50顺铂浓度(4.4ug/m1)下三种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以探讨DHFR基因的沉默对卵巢癌细胞的体外生物学行为影响。结果(1)将退火后的双链寡核苷酸片段连接至pGSCIL/GFP载体,测序结果正确。转染SKOV3细胞后,Western blot鉴定十扰效果。(2)在给药24h、48h及72h,DHFR-pGCSIL-SKOV3、pGCSIL-SKOV3及SKOV3细胞的凋亡率随着顺铂浓度(2.5ug/ml、5.0ug/ml、10.0ug/ml、20.0ug/m1)的增大而升高,且DHFR-pGCSIL-SKOV3细胞给药48h及72h后的凋亡率明显高于pGCSIL-SKOV3及SKOV3细胞。(3)在IC50(4.4ug/ml)顺铂浓度给药24h、48h后,DHFR-pGCSIL-SKOV3、pGCSIL-SKOV3及SKOV3细胞均以G1期为主。DHFR-pGCSIL-SKOV3在48h时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减少,S期和G2/M期比例增多,72h后三种细胞G1期的含量均明显降低,S期和G2/M期的含量均增高。(4)采用高效液相检测细胞内顺铂浓度时,当2.5ug/m1、5.0ug/ml顺铂浓度作用三种不同处理的卵巢癌细胞时,DHFR-pGCSIL-SKOV3细胞在给药后24h、48h其细胞内顺铂浓度均明显高于pGCSIL-SKOV3及SKOV3细胞。而DHFR-pGCSIL-SKOV3细胞在7.5ug/ml顺铂浓度给药后24h其细胞内顺铂浓度均明显低于PGCSIL-SKOV3及SKOV3细胞,而在48h却又高于pGCSIL-SKOV3及SKOV3细胞。(5)在IC50(4.4ug/m1)给药24h、48h三种不同处理细胞的微丝均少见,DHFR-pGCSIL-SKOV3细胞在24h时可见线粒体肿胀、脊消失、空泡化、萎缩,内质网扩张明显,有聚集的核糖体,末见高尔基体,48h时其有些线粒体溶解消失,且出现大量的白色囊泡;而pGCSIL-SKOV3及SKOV3细胞24h、48h内质网扩张少见,线粒体结构改变不明显,甚至有2-3个高尔基体存在;DHFR-pGCSIL-SKOV3细胞至72h时,微丝明显的聚集、增多,线粒体结构亦消失。余两种细胞微丝排列紊乱,线粒体形态多样化。结论成功构建针对DHFR基因的siRNA慢病毒载体,找到了有效的干扰靶序列,转染SKOV3细胞后,DHFR基因的表达明显减弱。通过对DHFR下调后耐药性功能研究证实DHFR基因的下调与经过铂类药物作用的体外卵巢癌细胞的药物敏感性有一定的联系,抑制DHFR基因表达能增加顺铂药物敏感性,因此,抑制卵巢癌细胞DHFR基因的表达可以考虑作为顺铂多药耐药的逆转机制。
于渊毅[5](2012)在《关于规范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计算机智能诊治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规范化的初始治疗对卵巢上皮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期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收治的256例卵巢上皮癌患者的病例资料,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比较卵巢上皮癌初始规范化治疗与非规范化治疗生存时间的差异,其差异性经Log-rank test进行检验,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56例卵巢上皮癌患者中,只有92例患者完成了规范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绝大多数卵巢上皮癌患者的初次治疗不规范。规范化治疗组与非规范化治疗组的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38个月和18个月,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23);规范治疗组与非规范治疗组的总OS分别为50.09个月和30.98个月,其差异也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本院与其它医院初始治疗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35个月和18个月,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本院与其它医院初始治疗患者的总OS分别为51.31个月和30.82个月,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将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残留灶大小、淋巴结转移,初治规范化治疗、初治非范化治疗、本院初治和非本院初治与初治卵巢上皮癌患者的预后关系进行了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残余病灶的大小(>1cm或<1cm)、淋巴结转移、初次治疗是否规范、初次治疗是否在专科医院是影响卵巢上皮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卵巢上皮癌的初次治疗是否规范以及初次治疗的医院级别是影响卵巢上皮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将卵巢上皮癌患者集中至肿瘤专科医院进行集中规范化治疗可提高患者的OS和PFS。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规范卵巢上皮癌的初始治疗,从而改善卵巢上皮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方法:在JavaWeb架构下建立一个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架构技术的关于规范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计算机诊治模型,用Struts架构作为表示层、Spring架构作为业务层、Hibernate架构作为持久层,形成一个统一的架构进行Web开发。Eclipse3.5为系统开发环境,Mysq15.5为后台数据库,Tomcat6.0为Web应用服务器,IE、Firefox等浏览器作为运行环境。结果:将Struts、Spring、Hibernate架构三者完美整合之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架构进行Web开发。开发出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架构技术的关于规范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计算机诊治系统,该系统具有患者个人信息、搜索查询、文献录入、计算器、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诊治流程、术后化疗、随访监测、后台管理等功能。结论:规范卵巢上皮癌的初始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基于对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技术整合开发规范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计算机智能诊治模型,实现指导规范卵巢上皮癌的初始治疗的功能。实现了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规范卵巢上皮癌的初始治疗,合理引导基层医院的妇科医生更简单易懂的去了解卵巢上皮癌的诊治规范和目前国内外对于卵巢上皮癌诊治新进展;指导层级医院的妇科医生如何制定一个相对人性化的、规范的、科学系统的卵巢上皮癌诊治方案。
梁旭东,曾浩霞,祝洪澜,冯岩岩,尹璐瑶,崔恒,魏丽惠[6](2011)在《晚期卵巢上皮癌耐药分析及复发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晚期卵巢上皮癌的耐药情况及复发后治疗,探讨化疗敏感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按初治后的无瘤间期(disease free interval,DFI)将176例患者分为R组(铂耐药,DFI<6个月)和S组(铂敏感,DFI>6个月)两组,S组再分为S1组(铂部分敏感,DFI为6~12个月)和S2组(铂敏感,DFI>12个月)两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情况、复发后治疗及预后。结果:176例晚期卵巢上皮癌,平均发病年龄54.01±10.19(23~77)岁,69.3%为浆液性,71.6%为低分化,淋巴转移率42.8%,30.1%原发耐药,总5年生存率45.4%,中位OS为56个月,中位PFS为24个月。R组(铂耐药)和S2组(铂敏感)的中位OS和PFS有显着差异,S1组的中位OS及中位PFS分别为40和17个月,介于铂耐药、铂敏感之间。S1组的肿瘤、术前CA125、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也介于铂耐药以及铂敏感患者之间,其初次手术达满意肿瘤减灭的比例为13.8%,显着低于铂敏感者(29.8%)(P=0.047)。铂部分敏感患者复发后,更换化疗方案者中位OS较继续使用TC/TP或CAP化疗者略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81)。结论:将铂部分敏感患者单独分类有意义,此类患者复发后的治疗措施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覃金春[7](2011)在《卵巢上皮癌手术相关问题临床及循证医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影响卵巢上皮性癌预后的手术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0月22日至2009年12月30日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收治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病历料,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比较单因素不同水平生存时间的差异,其差异性经Log-rank test进行检验,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534例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例的累积生存率:1年、2年、3年、5年、10年的生存率为65%、55%、46%、33%、18%,中位生存期是42.5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细胞减瘤理想程度、大网膜切除、新辅助化疗是影响预后的决定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早期患者预后好于晚期患者;高分化癌患者预后好于中、低分化癌患者;理想减瘤患者预后好于未达理想减瘤患者;Ⅲ期淋巴结切除患者预后好于淋巴结未切除者,理想减瘤患者中淋巴结切除患者预后好于淋巴结未切除者;Ⅲ期行大网膜切除患者预后好于未行大网膜切除患者,在理想或不理想减瘤患者中,大网膜切除均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在理想减瘤患者中肠未切除患者预后仍好于肠切除者,但是在不理想减瘤患者中差异无显着性;阑尾切除仅有改善Ⅱ期患者预后的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理想减瘤横隔未受累患者预后好于横隔受累者;新辅助化疗并不能改善预后。结论: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细胞减瘤理想程度、大网膜切除、新辅助化疗是影响预后的决定因素。背景: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在改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总的生存率中的作用仍不明确。为此,我们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评价系统腹膜后淋巴结与非系统淋巴结切除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总的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199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广泛检索后,我们对17个研究(2篇RCT, 15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3篇为SEER)共74754例行系统淋巴结切或未切的分期手术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SL与USL相比较是改善患者OS的有利因素,OR=O.55;95%CI,0.49-0.69,P=0.00001;即使对于早期(I-II期)患者也显示SL较USL患者预后好,OR=0.52;95%CI,0.35-0.78,P=0.001;而晚期(III-IV期)患者其OR=0.52;95%CI,0.41-0.67,P<0.00001。此外,SL改善所有期别的理想减瘤患者的OS,OR=0.65;95%CI,0.50-0.84,P=0.0009;然而,早、晚期达到理想减瘤患者中SL与USL对OS的影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对晚期III-IV期理想减瘤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SL与USL相比P=0.06,接近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由于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移,应对该结果持谨慎态度。结论: SL有可能改善EOC的OS。但是由于缺乏足量的RCT,SL对上皮性卵巢癌OS的影响仍确定,需要更多的RCT研究以进一步明确。目的:评价卵巢癌膈下病灶手术处理的安全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卵巢癌手术中膈肌病灶处理的文献进行循证评价,探讨膈肌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结果:1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手术相关并发症最长见的为胸腔积液、其次为气胸、肺炎、膈下脓肿等。仅有1例手术相关死亡。膈肌手术时间为78-710分钟,住院时间为4-40天。不管是原发或是复发患者,大多数患者达到理想减瘤(残余病灶<2cm)。肿瘤细胞减灭术中行膈肌手术患者较未行膈肌手术患者达到理想减瘤比例高,预后较好。结论:卵巢癌膈下病灶的处理是安全可行的,能提高患者理想减瘤的比例,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但目前多为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有待于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证明。目的:评价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中肠道病灶处理的安全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中肠道转移病灶处理的文献进行复习,评价肠道病灶处理的临床价值。结果:2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最常见的为术后并发症为感染,发生率平均20.7%。而与肠道手术直接相关的最常见并发症为肠梗阻发生率平均10.6%。其次为肠漏及吻合口漏的发生,平均2.7%。术中出血量100ml-8500ml不等。住院时间4天-79天不等。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约周左右。多数学者认为肠切除有改善患者生存的趋势,肠切除理想减瘤患者较不理想减瘤患者预后好。而肠管浸润深度可能对患者的无瘤生存有影响,但对于总的生存无影响。结论: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中肠道病灶处理是安全可行的,肠切除后达到理想减瘤患者预后好,但其对预后的影响仍需更多相关研究以进一步证实。目的:评价卵巢癌再分期手术的临床价值及手术安全性。方法:收集198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卵巢癌再分期手术相关文献进行循证评价,评价卵巢癌再分期手术的临床意义及手术安全性。结果:有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总共351例患者进行了再分期手术,术后91例(26%)患者再分期提高(或有阳性发现),阳性率为。其中术后分期为Ⅲ期占所有分期提高患者的47%(43/91)。有6篇文章共报道了112个阳性部位,腹膜及盆腹腔其它部位转移40例(36%),其中细胞学阳性24例(21%),淋巴结阳性19例(17%),大网膜转移14例(13%),膈肌转移15例(13%)。4篇文献报道了手术并发症,术中并发症常见的为术中出血及膀胱、输尿管、肠等脏器损伤,术后并发症常见的为感染、肠梗阻、淋巴囊肿等。有1篇文献报道了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情况,均<300ml。无手术相关死亡报道。结论:卵巢癌的再分期手术能进一步明确分期,术中术后病率可接受,是安全可行的。
唐兆前[8](2010)在《卵巢癌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与结构和表型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卵巢上皮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最高。手术后,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化疗的进行,患者最终获得难以治愈的多药耐药,因而其五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50%。为了更好地认识肿瘤抑制基因在卵巢癌多药耐药中的机制,我们对卵巢癌卡铂耐药基因差异表达谱芯片进行了肿瘤抑制基因的筛选及验证,对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进行了甲基化检测以及突变基因筛选研究。并在组织标本中进行了临床意义的探讨。第二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目的:筛选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谱基因芯片中卡铂耐药细胞系(SKOV3-CB)较其亲本(SKOV3)细胞系差异表达下调的肿瘤抑制基因,并验证其差异表达。方法:应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谱基因芯片中卵巢癌SKOV3-CB细胞系较SKOV3细胞系差异表达下调两倍以上的基因1554条,筛选肿瘤抑制基因。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对基因芯片中差异表达基因检测验证。结果:从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谱基因芯片中筛选出RNASET2,VHL,DLG1,COPS2,NOL7,GGNBP2, RBL1, S100A2, PARG1,PERP,TCF3,DNAJA3,PCGF2,ING1,CYLD,RARRES3,RBBP8等17个肿瘤抑制基因,荧光定量PCR技术差异表达验证结果示:RNASET2,VHL, COPS2,NOL7, RBL1, S100A2, PARG1,PERP,TCF3,DNAJA3, ING1,CYLD,RARRES3,RBBP8等基因差异表达下调,下调倍数分别为24.47、65.24、10.81、21.30、72.94、5.95、27.13、1.57、1.32、12.93、46.8、7.57、14.9、14. 00、23.98。GGNBP2,PCGF2,DLG1等基因差异表达上调,上调倍数分别为5.76,2.19,17.1,基因芯片差异表达结果与real-time PCR所验证表达下降趋势的结果一致率为82.35%,下调两倍以上的基因一致率为64.70%。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基因差异表达结合real-time PCR对其检测结果验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多肿瘤抑制基因参与卵巢癌卡铂耐药的机制。第三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甲基化检测目的:探讨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下调的关系。方法:应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并设计出引物,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法或亚硫酸盐测序法(bisulphite sequencing)检测SKOV3-CB、SKOV3中的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表达下调的14个基因(VHL, COPS2, NOL7,RANSET2, RBL1, S100A2, PARG1, PERP, TCF3, DNAJA3, ING1, RARRES3, RBBP8,CYLD)中,有10个基因(VHL, COPS2, NOL7, RBL1, PARG1, PERP, DNAJA3, ING1, RNASET2,CYLD)启动子区能够设计出引物,其中CYLD未检出结果,后改用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MS-PCR检测结果显示,SKOV3-CB、SKOV3的ING1、DNAJA3、VHL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未甲基化引物均不能扩增出产物;COPS2、PERP甲基化引物均不能够扩增出产物,未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RNASET2,PARG1、NOL7、RBL1甲基化引物与未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CYLD重亚硫酸盐测序提示在SKOV3-CB及SKOV3细胞系均为未甲基化状态。结论: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无超甲基化,甲基化机制不是引起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差异表达下调的原因。第四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突变检测目的:筛查可能的基因突变,探讨其与卵巢卡铂耐药以及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下调的关系。方法:以亲本细胞系(SKOV3)为对照,在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系(SKOV3-CB),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RNASET2,VHL, COPS2, NOL7, PARG1, RBL1, PERP, DNAJA3, ING1, CYLD等10个基因RT-PCR扩增片段的突变。结果:以SKOV3细胞系为对照,在SKOV3-CB细胞系中,SSCP检测发现DNAJA3,PERP基因聚丙烯酰胺电泳带型存在差异;RNASET2,VHL,COPS2, NOL7, PARG1, RBL1,ING1, CYLD等基因未检测到差异带型。经测序发现PERP第三外显子1093,1160,1222位点上分别存在A→G突变;1083位点及1085,1086位点,分别存在T,C,C,碱基缺失。DNAJA3第八个外显子87位点处存在A→T突变。结论:DNAJA3,PERP的基因突变以及PERP基因的碱基缺失与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可能是导致其表达下调的原因,宜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五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Trizol一步法提取卵巢肿瘤患者卵巢组织总RNA,应用RT-PCR检测85例卵巢组织的RNASET2、VHL、PARG1、CYLD、COPS2、PERP、DNAJA3、ING1、NOL7、RBL1基因mRNA表达,其中卵巢癌49例,卵巢良性组织21例,卵巢正常组织15例。结果: RT-PCR结果显示RNASET2、ING1、PARG 1、RBL1、NOL7基因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卵巢癌组织中均有一定程度表达;VHL、PERP、COPS2、CYLD基因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肿瘤中、卵巢癌组织中均有一定程度表达,但在部分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沉默,分别为4(4/49)、3(3/49)、2(2/49)、32(32/49)例;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提示RNASET2、ING1、PARG 1、RBL1、NOL7、VHL、PERP、COPS2基因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与在卵巢正常组织及卵巢良性肿瘤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意义。CYLD、DNAJA3基因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与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分别为0.00、0.00;0.00,0.00)。VHL等10个基因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的关系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提示CYLD在FIGO I-II与III-IV期存在差异有意义外(P<0.05),其余基因差异均无意义(P均>0.05)。Log Rank分析发现卵巢癌组织VHL、PERP、CYLD基因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83、0.493、0.271)。COPS2基因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FIGO分期、病理分级进入模型(P分别为0.045、0.028);淋巴结转移及COPS2、PERP、CYLD、ING1基因表达沉默等参数均未进入模型(P分别为0.907、0.476、0.754、0.728、0.304)。结论:结论CYLD、DNAJA3基因表达沉默可作为卵巢癌与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鉴别诊断的一个潜在的指标,COPS2、PERP、CYLD、ING1不能作为卵巢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冯同富[9](2008)在《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与基因的筛选鉴定研究》文中提出卵巢上皮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临床上,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其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尽管在化疗的最初阶段,卵巢上皮癌对抗癌药物表现出较好的敏感性,但是随着化疗的进行其逐渐获得多药耐药性,因而其五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50%。为了更好的认识卵巢癌的多药耐药机制,我们用卡铂对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细胞SKOV3进行间断、大剂量冲击,建立了卵巢癌耐药细胞株SKOV3/CB,并且从蛋白和基因两个水平筛选、鉴定了两种细胞间的差异分子。第一部分:卵巢上皮癌铂类耐药细胞株相关生物学指标的检测验证研究目的:对铂类耐药细胞株SKOV3/CB进行相关生物学指标的检测验证。方法:MTT法检测SKOV3/CB对卡铂的耐药指数及对CTX、5-FU、ADM、VP-16、泰素和DDP的交叉耐药性;采用21天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其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和周期分布。结果:SKOV3/CB对卡铂的RI为3.09,对CTX、VP-16、泰素和DDP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对5-FU和ADM仍然敏感;同SKOV3相比其凋亡率和S期细胞明显增加,但生长速度却显着降低。结论:SKOV3/CB表现出典型的多药耐药特征,该耐药模型十分稳定达到了后续的蛋白和基因实验的实验要求。第二部分: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筛选鉴定研究研究目的:比较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的蛋白表达差异,并进行相关蛋白的筛选和鉴定。方法:提取卵巢癌耐卡铂细胞SKOV3/CB和亲本细胞SKOV3的总蛋白,用蛋白二维液相分离色谱技术(ProtemeLabTMPF-2D)总蛋白进行分级分离,然后用其自带的Proteovue和Deltavue分析软件进行两种细胞间差异蛋白的筛选;用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ESI-MS/MS)结合数据库比对进行差异蛋白的鉴定。结果:共分离筛选出差异蛋白54个,其中SKOV3/CB表达上调的34个,SKOV3表达上调的20个。鉴定出SKOV3/CB比SKOV3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15个,即人假想镁离子转运体(humanputative magnesium transporter protein,HPT)、人亮氨酸拉链样蛋白(Leucinezipper-like protein)、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SOD-1)、硫氧还原蛋白(Thioredoxin,Trx)、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SMYD2、周期蛋白依赖激酶6抑制因子(cyclin-dependent kinase 6 inhibitor)、MYL9(Myosinregulatory light polypeptide 9)、垂体腺苷酸环化酶促多肽(pituitary adenylate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stanniocalcin homolog、G蛋白信号通路的调节因子(human regulator of G-protein signalling,RGS)、T cell receptor betachain、TADAl protein和AX887247 NID。这些蛋白涉及离子转运、信号转导、氧化还原、增殖分化、免疫、甲基化、周期和凋亡调控等多方面。结论:PF-2D结合ESI-MS/MS是一种进行能够差异蛋白筛选、鉴定的有效方法。鉴定出的蛋白通过多种复杂机制介导了卵巢癌对铂类的耐药性的产生,这些蛋白有可能成为疗效预测分子或新的治疗靶标。第三部分: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研究研究目的:比较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并进行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方法:采用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卵巢癌耐卡铂细胞SKOV3/CB和亲本细胞SKOV3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和分析;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对芯片结果进行核对验证。结果:共分离筛选出差异基因3506个,SKOV3/CB比SKOV3上调的差异基因共有1712个,其中上调10倍以上的共有163个,SKOV3比SKOV3/CB上调的差异基因共有1794个,其中上调10倍以上的共有70个。SKOV3/CB比SKOV3上调10倍以上的6个差异基因,即ANXA6、UGDH、ZNF198、ERCC5、TWIST2和BIRC3经半定量RT-PCR验证,表明上述6个基因在耐药细胞株中的表达的确高于敏感细胞株,证明基因芯片的结果是可信的。结论:基因芯片是分析肿瘤差异基因的一种高通量的强有力工具。卵巢癌的多药耐药是一个多种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
陈泓[10](2008)在《乙酰肝素酶在卵巢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卵巢上皮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三位,死亡率却居第一的恶性疾病。由于卵巢解剖上隐匿于盆腔深处,在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很难在早期发现和诊断,约60%-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己属于晚期。近30年来,虽然经过全世界妇科肿瘤专家的不懈努力,不断改进手术方式,发现更新更好的化疗药物,增加新的化疗方案,但是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20%-30%左右。所以,寻找新的诊断方法和新的治疗手段是目前卵巢癌研究的重点。作为一种与粘附和渗出等肿瘤浸润转移必须过程密切相关的物质,乙酰肝素酶(HPSE)在卵巢癌的浸润转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题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对HPSE在卵巢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构建了HPSE基因慢病毒表达和RNAi载体,为今后的基因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乙酰肝素酶基因全长扩增和携带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扩增出乙酰肝素酶基因全长,构建其真核载体。为进一步研究乙酰肝素酶与卵巢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打下基础。方法:选取浆液性卵巢癌组织作为模板提取人卵巢癌组织总mRNA,RT-PCR技术扩增cDNA,利用PCR技术进行乙酰肝素酶基因全长的扩增。将其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进行克隆及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全长,并经测序验证其同源性达100%。结论:成功从恶性卵巢癌组织中扩增出HPSE全长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乙酰肝素酶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实验研究目的:了解乙酰肝素酶对卵巢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分析HPSE在卵巢癌浸润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索其作为早期诊断、治疗靶向的价值。方法:成功构建HPSE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后,将其转染无HPSE基因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A2780,G418筛选后经RT-PCR及western-blot鉴定确认获得稳定转染的HPSE/A2780细胞株。然后进行细胞生长特性、细胞周期变化、黏附能力、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实验。结果:通过转染筛选,获得能够稳定表达HPSE蛋白的卵巢癌细胞株。流式细胞仪对细胞检测结果显示A2780-HPSE组处于增殖状态(S+G2+M)的细胞为46.5%,G1期为53.5%,对照组则相应为54.5%和45.6%,其处于增殖周期的细胞有减少的趋势。HPSE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曲线几近重合。两组的克隆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780细胞在转染前后粘附率分别为0.5183±0.0796和0.7283±0.0893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Transwell小室实验发现转染HPSE基因后的A2780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其迁移能力未受影响(p=0.618)。结论:细胞功能实验结果表明,HPSE能够增强卵巢癌A2780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其黏附能力;对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均无影响。RNAi阻断乙酰肝素酶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体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构建人乙酰肝素酶(HPSE)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转染卵巢癌细胞,检测其对HPSE基因的干扰效率。继而筛选出稳定干扰的细胞株,进行一系列功能实验,反面验证HPSE基因的功能。方法:针对HPSE mRNA的不同区域构建不同的shRNA表达载体,脂质体法转染HPSE高表达的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实时定量PCR检验干扰效率,选择抑制率最高的一组细胞进行抗性筛选,获得稳转细胞株,western-blot检验HPSE蛋白受抑制情况,然后进行细胞功能实验。结果:用荧光定量PCR对不同shRNA干扰载体的干扰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GPU6/GFP/Neo-HPSE-1222组相对拷贝数为0.936±0.417,与其他3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抑制率为48.63%。获得的该组稳定干扰表达株western-blot检验其HPSE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干扰组细胞倍增时间延长。干扰组与对照组集落形成率分别为0.0433±0.0451和0.0397±0.00687,p=0.059,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侵袭能力实验中,干扰组吸光值为0.5697±0.106,对照组为0.8097±0.333,干扰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233)。细胞粘附能力检测,干扰组0.7533±0.07685,对照组0.5833±0.11994,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侵袭能力实验干扰组为0.69±0.085,对照组为1.091±0.27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采用构建shRNA干扰载体对HPSE基因进行干扰,有效地抑制了HPSE基因的活性,使卵巢癌细胞侵袭和黏附能力降低。HPSE重组慢病毒转基因系统和重组慢病毒干扰系统的构建目的:采用第二代和第三代慢病毒载体,分别构建HPSE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和shRNA慢病毒干扰载体,摸索出较传统转染方法更为高效、可靠的转基因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基因靶向治疗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首先扩增HPSE全长序列,将其与慢病毒载体pWPI连接后测序BLAST检索,并将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293T细胞,48小时后提取mRNA,RT-PCR检验HPSE基因表达情况。其次,选取干扰效果最佳的siRNA,设计shRNA结构,退火反应形成双链后与慢病毒载体pSico连接并送测序。结果:重组慢病毒质粒HPSE-pWPI测序结果经BLAST,与HPSE基因的同源性达99%。转染293T后有HPSE基因的表达。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pSico/HPSE测序结果与设计的shRNA序列完全一致。结论:成功的构建了HPSE基因的重组慢病毒系统和慢病毒干扰系统。为今后的HPSE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二、CAP方案治疗39例晚期卵巢上皮癌的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P方案治疗39例晚期卵巢上皮癌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卵巢恶性肿瘤关键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卵巢癌PARP抑制剂治疗相关贫血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卵巢恶性肿瘤关键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1.背景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标本采集及处理 |
2.3 DNA提取 |
2.4 文库创建 |
2.5 靶向捕获 |
2.6 NGS结果分析及验证 |
2.7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患者的临床特点 |
3.2 肿瘤组织中基因突变情况 |
3.3 突变基因与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
4.讨论 |
4.1 卵巢肿瘤的分子分型 |
4.2 卵巢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相关基因 |
4.3 卵巢恶性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突变 |
4.4 卵巢恶性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相关基因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卵巢癌PARP抑制剂治疗相关贫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
1.背景介绍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入组及排除标准 |
2.2 治疗方式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患者一般情况 |
3.2 贫血事件发生情况 |
3.3 实验室指标 |
3.4 不同亚组患者的贫血事件情况 |
3.5 伴有或无贫血患者的差异性指标分析 |
3.6 抗贫血治疗 |
4.讨论 |
4.1 贫血事件的发生与持续时间 |
4.2 贫血的类型及治疗 |
4.3 PARP抑制剂相关贫血的潜在发生机制 |
5.结论 |
6.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综述 循环肿瘤DNA在卵巢癌诊断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支原体感染与卵巢癌的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病名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辨证论治 |
1.4 中医治疗现状 |
2. 现代医学对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特点 |
2.2 发病因素 |
2.3 病理类型 |
2.4 卵巢癌的分期 |
2.5 诊断技术 |
2.6 卵巢癌的西医治疗 |
3. 肿瘤、慢性炎症和支原体之间的研究进展 |
3.1 肿瘤和慢性炎症 |
3.2 肿瘤和病原体 |
3.3 肿瘤组织中存在支原体感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卵巢癌的中医证型规律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卵巢癌患者的基本信息 |
4.2 病理特点 |
4.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4 卵巢癌患者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
二、支原体感染与卵巢癌的相关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标本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标本组织收取的原则 |
2. 实验原理与引物信息 |
3.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 材料试剂 |
3.2 实验仪器 |
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1 DNA抽提 |
4.2 PCR反应 |
4.3 二轮PCR反应 |
4.4 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 |
5. 检测结果 |
5.1 DNA电泳图 |
5.2 第一轮PCR结果—16S-rRNA扩增结果 |
5.3 第二轮PCR结果—Uu和Hom扩增结果 |
6. 统计方法 |
7.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结果分析 |
2.1 卵巢癌的中医证型规律分析 |
2.2 卵巢癌组织中支原体感染的情况分析 |
3. 卵巢癌与支原体感染的初步探讨 |
3.1 卵巢癌与生殖道炎症 |
3.2 女性生殖道菌群 |
3.3 支原体感染与炎症反应 |
3.4 卵巢癌组织中存在支原体感染 |
4. 不足与展望 |
4.1 不足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复发卵巢上皮癌疗效及VEGFR-2、HIF-1作为其疗效预测因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二氢叶酸还原酶与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1.卵巢上皮癌一线化疗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1.1 卵巢上皮癌一线化疗方案选择 |
1.2 一线化疗方案总体疗效评价 |
1.3 卵巢上皮癌一线化疗存在的问题 |
2.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概念 |
3.卵巢癌多药耐药的临床表现 |
4.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 |
4.1 血清CA125对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价值 |
4.2 血清HE4对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价值 |
4.3 其他肿瘤标志物 |
5.卵巢癌多药耐药发生的机理 |
5.1 卵巢癌多药耐药发生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 |
5.2 影响卵巢癌一线化疗疗效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 |
5.3 卵巢癌多药耐药发生的分子机理 |
5.3.1 细胞内化疗药物的外排机制 |
5.3.2 细胞内化疗药物代谢解毒增加 |
5.3.3 细胞内DNA修复增加 |
5.3.4 信号传导通路障碍的机制 |
5.3.5 细胞凋亡异常的机制 |
5.3.6 其它机制 |
6.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 |
6.1 降低卵巢癌多药耐药发生的化疗对策探索 |
6.1.1 一线标准方案中加入其它化疗药物的RCT结果 |
6.1.2 一线标准方案用药途径改变的RCT结果 |
6.1.3 一线标准方案用药时间及强度改变的RCT结果 |
6.1.4 一线标准化疗完成后巩固化疗的RCT结果 |
6.1.5 术前新辅助化疗的RCT结果 |
6.2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预防 |
6.3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目的 |
6.4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手术治疗 |
6.4.1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手术的适应征与禁忌征 |
6.4.2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手术的主要方式与疗效评价 |
6.4.3 影响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手术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
6.5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化疗 |
6.5.1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化疗的适应征与禁忌征 |
6.5.2 单纯的CA125升高是否适合化疗 |
6.5.3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化疗的方案选择与疗效评价 |
6.5.4 影响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化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
6.6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靶向治疗 |
6.6.1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 |
6.6.2 血管生长阻滞剂(贝伐单抗等) |
6.6.3 信号转导抑制剂 |
6.6.4 抗FRA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
6.6.5 mTOR抑制剂 |
6.6.6 PARP抑制剂 |
6.6.7 DNA甲基转化酶抑制剂 |
6.7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其它治疗 |
6.7.1 抗肿瘤MDR基因治疗 |
6.7.2 多药耐药的逆转耐药治疗 |
7.二氢叶酸还原酶与肿瘤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 |
7.1 二氢叶酸还原酶结构与生物学作用 |
7.2 二氢叶酸还原酶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关系 |
7.3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的研究 |
8.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卵巢癌组织中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材料及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组织标本 |
1.1.2 载体及菌株 |
1.1.3 实验主要的仪器设备 |
1.1.4 主要试剂 |
1.1.5 部分试剂的配置 |
1.1.6 用具处理 |
1.1.7 引物的设计 |
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1.2.1 卵巢组织总RNA提取 |
1.2.2 cDNA合成 |
1.2.3 DHFR及GAPDH基因扩增(RT—PCR) |
1.2.4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1.2.5 回收的PCR产物与EZ-Blunt载体连接 |
1.2.6 感受肽大肠杆菌DH-5α的制备 |
1.2.7 连接产物转化至感受态DH-5α |
1.2.8 挑选阳性克隆 |
1.2.9 质粒DNA小提 |
1.2.10 检测连接是否成功 |
1.2.10.1 PCR法 |
1.2.10.2 测序 |
1.2.11 测序结果序列分析 |
1.2.12 制备标准品 |
1.2.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2.14 数据整理 |
1.2.15 统计分析 |
1.2.16 PCR检测基因突变 |
2.结果 |
2.1 DHFR基因和重组GAPDH基因质粒构建结果 |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卵巢癌DHFR mRNA的标准曲线与融解曲线的建立 |
2.3 DHFR测定的实时荧光扩增熔解曲线 |
2.4 各类卵巢组织中DHFR mRNA表达量的比较 |
2.5 卵巢癌组织中DHFR mRNA表达量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2.6 卵巢癌患者组织中DHFR mRNA表达量与其转移关系 |
2.7 卵巢癌组织DHFR mRNA表达含量及其治疗疗效和耐药的相关性 |
2.8 卵巢癌组织中DHFR mRNA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
2.9 PCR检测耐药患者及敏感患者的基因突变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表达上调对卵巢上皮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质粒与菌株、细胞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仪器 |
1.1.4 试剂的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DHFR慢病毒表达系统的构建 |
1.2.1.1 DHFR全长的扩增及回收 |
1.2.1.2 PCR产物的纯化和回收 |
1.2.1.3 DHFR的定量 |
1.2.1.4 载体的准备 |
1.2.1.4.1 PmeI酶切pWPI |
1.2.1.4.2 pWPI去磷酸化 |
1.2.1.5 DHFR与pWPI的连接 |
1.2.1.6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 |
1.2.1.7 挑选阳性克隆 |
1.2.1.8 重组质粒的初步鉴定 |
1.2.1.9 质粒DNA的提取 |
1.2.1.10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1.2.1.11 重组质粒的测序 |
1.2.1.12 测序结果的序列分析 |
1.2.2 DHFR-pWPI转染293T细胞 |
1.2.3 病毒滴度测定 |
1.2.4 不同卵巢癌细胞株DHFR的表达量 |
1.2.5 病毒颗粒感染SKOV3细胞 |
1.2.6 转染效率的检测 |
1.2.7 慢病毒介导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中DHFR含量的变化 |
1.2.7.1 荧光定量PCR(2~(-△△Ct)法)检测三组细胞中DHFR的含量 |
1.2.7.2 Western Blot检测三组细胞中DHFR的含量 |
1.2.8 慢病毒介导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耐药性的生物学影响实验 |
1.2.8.1 MTT法检测IC50 |
1.2.8.2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凋亡变化 |
1.2.8.3 IC50顺铂浓度6.0(Vg/mO不同时间段的周期变化 |
1.2.8.4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内外的铂类药物浓度变化 |
1.2.8.5 不同时间段的IC50药物浓度的超微结构变化 |
2.结果 |
2.1 重组质粒DHFR-pWPI PCR电泳结果 |
2.2 重组质粒DHFR-pWPI PCR测序结果 |
2.3 不同卵巢癌细胞株DHFR的表达量 |
2.4 DHFR-pWPI转染293T细胞结果 |
2.5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
2.6 病毒颗粒转染SKOV3细胞 |
2.7 转染效率的检测 |
2.8 慢病毒介导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中DHFR含量的变化 |
2.9 慢病毒介导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耐药性的生物学影响实验 |
2.9.1 MTT法检测IC50 |
2.9.2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凋亡变化 |
2.9.3 IC50顺铂浓度(6.0μg/ml)不同时间段的周期变化 |
2.9.4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内外的铂类药物浓度变化 |
2.9.5 不同时间段的IC50药物浓度的超微结构变化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siRNA沉默DHFR基因对卵巢上皮癌生物学特性影响体外实验研究 |
第一节 RNA干扰质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1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干扰细胞系的选择 |
1.2.2 脂质体介导的DHFR-siRNA的转染 |
1.2.3 构建DHFR-pGPU6载体重组质粒 |
1.2.4 DHFR-pGPU6-768转染SKOV3细胞 |
1.2.5 携带干扰重组质粒的SKOV3细胞的筛选 |
1.2.6 携带干扰重组质粒的SKOV3细胞的克隆 |
1.2.7 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干扰效果的表达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种类卵巢癌细胞的DHFR基因表达情况 |
2.2 转染条件的确定 |
2.3 DHFR-pGPU6-768siRNA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
2.4 DHFR-pGPU6-768载体转染SKOV3细胞结果 |
2.5 荧光PCR检测干扰后三种不同细胞株的DHFR表达量 |
2.6 DHFR-pGPU6-768-SKOV3和pGPU6-SKOV3细胞筛选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DHFR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卵巢上皮癌细胞中的生物学特性影响 |
1 |
1.1 材料 |
1.1.1 质粒与菌株、细胞 |
1.1.1.1 质粒 |
1.1.1.2 试剂 |
1.1.1.3 仪器 |
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1.2.1 实验总流程 |
1.2.1.1 siRNA 靶点设计 |
1.2.1.2 合成单链DNA oligo |
1.2.1.3 引物退火形成带双链DNA oligo |
1.2.1.4 pGCSIL/GFP质粒载体的线性化 |
1.2.2 重组pGCSIL/GFP质粒载体的构建和扩增 |
1.2.3 DHFR-PGCSIL/GFP转染 |
1.2.4 病毒滴度测定 |
1.2.5 不同卵巢癌细胞株DHFR的表达量 |
1.2.6 病毒颗粒感染SKOV3细胞 |
1.2.6.1 MOI值的预测 |
1.2.6.2 感染步骤 |
1.2.6.3 转染效率的检测 |
1.2.7 慢病毒干扰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中DHFR含量的变化 |
1.2.7.1 荧光定量PCR(2~(-△△Ct)法)检测三组细胞中DHFR的含量 |
1.2.7.2 Western Blot检测三组细胞中DHFR的含量 |
1.2.8 慢病毒干扰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耐药性的生物学影响实验 |
1.2.8.1 MTT法检测IC50 |
1.2.8.2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凋亡变化 |
1.2.8.3 IC50顺铂浓度(4.4μg/ml)不同时间段的周期变化 |
1.2.8.4 不同时间段的IC50药物浓度的超微结构变化 |
1.2.8.5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内外的铂类药物浓度变化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pGCSIL/GFP质粒载体酶切图及构建图 |
2.2 RNAi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
2.3 慢病毒包装图及病毒滴度的测定 |
2.4 病毒颗粒感染SKOV3细胞 |
2.5 不同卵巢癌细胞株DHFR的表达量 |
2.6 转染效率的检测 |
2.7 慢病毒干扰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中DHFR含量的变化 |
2.8 慢病毒干扰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耐药性的生物学影响实验 |
2.8.1 MTT法检测不同时间段的IC50 |
2.8.2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凋亡变化 |
2.8.4 IC50顺铂浓度(4.4μg/ml)不同时间段的周期变化 |
2.8.5 不同时间段的IC50药物浓度的超微结构变化 |
2.8.6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内外的铂类药物浓度变化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全文创新点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二氢叶酸还原酶与卵巢癌多药耐药关系研究的进一步计划 |
1.立题依据 |
2.研究内容 |
3.技术路线 |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5.研究的基础与可行性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关于规范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计算机智能诊治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缩词列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规范化的重要性(文献综述) |
1.卵巢上皮癌规范化初始治疗的模式及原理 |
1.1 、卵巢上皮癌规范化初始治疗的模式及原理 |
1.2 、晚期卵巢上皮癌患者(FIGOⅢ期、Ⅳ期)的手术治疗 |
1.3 、卵巢上皮癌的化疗 |
1.4 、卵巢上皮癌的放射治疗 |
2. NCCN、FIGO及CGOG对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指南 |
2.1 卵巢上皮癌首次手术治疗的原则 |
2.2 、卵巢上皮癌首次治疗的化疗原则 |
3、NCCN对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指南建立的循证医学基础 |
3.1 、卵巢上皮癌初始手术治疗模式 |
3.2 、卵巢上皮癌初始手术治疗模式建立的循证医学基础 |
3.3 、卵巢上皮癌初始手术治疗模式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
3.3.1 、先期化疗对手术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
3.3.2 、全面分期中手术腹后腔淋巴结清扫的价值 |
3.3.3 、初次手术中膈下病灶、胰尾、脾等切除的价值 |
3.4 、卵巢上皮癌初始化疗模式建立的循证医学基础 |
3.4.1 、卵巢上皮癌初始一线化疗方案的循证医学基础 |
3.4.2 、卵巢上皮癌初始一线化疗存在问题 |
3.4.3 、为提高卵巢上皮癌初始一线化疗疗效的对策探索 |
3.4.3.1 、一线标准方案中加入其它化疗药物的RCT结果 |
3.4.3.2 、一线标准方案用药途径改变的RCT结果 |
3.4.3.3 、一线标准方案用药时间及强度改变的RCT结果 |
3.4.3.4 、一线标准化疗完成后巩固化疗的RCT结果 |
4、影响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 |
4.1 、影响卵巢上皮癌初始手术治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
4.2 、影响卵巢上皮癌初始化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
4.3 、影响卵巢上皮癌临床治疗疗效的分子病理因素 |
5、计算机智能诊治系统在肿瘤患者规范化治疗中的价值 |
5.1 、计算机智能诊治系统的类型与原理 |
5.2 、计算机智能诊治系统在肿瘤患者规范化治疗中的价值 |
5.3 、计算机智能诊治系统在肿瘤患者规范化治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6、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7、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规范化的重要性(附256例病例分析)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情况 |
2.3 、随访情况 |
2.4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卵巢上皮癌初始规范化治疗与非规范化治疗二组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 |
3.2 、卵巢上皮癌规范化初次治疗与非规范化初次治疗二组病例的PFS和OS结果对比分析 |
3.3 本院与其它医院初始治疗的卵巢上皮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 |
3.4 、本院与其它医院初始治疗的卵巢上皮癌患者PFS和OS结果对比分析 |
3.5 、卵巢上皮癌初次治疗非规范化的情况分析 |
3.6 、影响卵巢上皮癌患者初始治疗临床疗效的多因素COX模型分析 |
4、讨论 |
4.1 、初始治疗规范化对卵巢上皮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重要性 |
4.2 、初始治疗非规范化的主要情况和原因分析 |
4.3 、避免初始治疗非规范化的对策与建议 |
5、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系统体系结构及开发技术 |
第一节、B/S架构下的系统体系结构 |
1.、B/S架构介绍 |
1.1 、B/S结构的优点 |
1.2 、B/S模式的缺点 |
2、C/S模式介绍 |
2.1 、C/S模式的优点 |
2.2 、C/S模式的缺点 |
2.3 、B/S和C/S结构的比较 |
3、Web服务器的应用体系 |
3.1 、Web服务器的特点 |
3.2 、Web应用程序及其优点 |
3.3 、Web的工作原理 |
3.4 、Web的主要开发体系及开发技术 |
3.5 、Web应用开发技术的选择 |
4、开发语言—JAVA语言的特点 |
4.1 、JAVA语言介绍 |
4.2 、Java语言和C、C++语言之间的比较 |
5、基于Java的Web应用开发 |
5.1 、基于Java的Web几个主要应用开发部件 |
5.1.1 、JSP(Java Server Page) |
5.1.2 、Servlets |
5.1.2.1 、Servlets介绍 |
5.1.2.2 、Servlet的优点 |
5.1.3 、JavaBean |
5.2 、基于Java的Web解决方案 |
5.2.1 、系统开发工具的和开发环境的选择与搭建 |
5.2.1.1 、开发工具的选择 |
5.2.1.2 、开发环境的选择与搭建 |
5.2.1.2.1 、开发环境的选择 |
5.2.1.2.2 、开发环境的搭建 |
5.2.1.2.2.1 、下载和安装JDK |
5.2.1.2.2.2 、下载和安装TomcatWeb服务器 |
5.2.1.2.2.3 、安装和配置MySQL数据库 |
5.3 、基于JAVA Web的B/S架构的系统体系的开发技术 |
5.3.1 、Struts框架的特点及其功能 |
5.3.1.1 、Struts简介 |
5.3.1.2 、Struts体系结构及工作原理 |
5.3.2 、Spring框架 |
5.3.2.1 、Spring简介 |
5.3.2.2 、Spring框架的功能 |
5.3.3 、Hibernate框架 |
5.3.3.1 、Hibernate介绍 |
5.3.3.2 、Hibernate的工作原理 |
5.3.3.3 、Hibernate框架的优势 |
5.4 、Struts、Spring、Hibernate架构的应用框架方案 |
5.4.1 、Struts、Spring、Hibernate架构之间的整合 |
5.4.1.1 、Struts与Spring整合 |
5.4.1.2 、Hibernate与Spring整合 |
第二节、系统综合分析 |
1、系统可行性分析 |
1.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1.2 、操作可行性 |
1.3 、技术可行性 |
2、系统需求分析 |
2.1 、基本功能需求 |
2.2 系统性能需求 |
2.3 、系统功能需求关系的建立 |
3、系统关键版块的功能实现 |
4、诊治流程及功能简介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规范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计算机智能诊治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3.1 、计算机智能诊治系统与临床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处理符合程度分析 |
3.2 、医务人员使用计算机智能诊治系统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
4、讨论 |
4.1 、软件开发的主要目的和基本思路 |
4.2 、软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原因分析 |
4.3 、进一步改进的设想和原 |
全文小结 |
全文创新点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规范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计算机智能诊治系统研制的进一步计划 |
学习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6)晚期卵巢上皮癌耐药分析及复发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 |
2.2 初治 |
2.3 未控、进展或复发情况及治疗 |
2.3.1 未控、进展或复发 |
2.3.2 未控、进展或复发治疗 |
2.4 预后 |
3 讨 论 |
3.1 新的化疗敏感性分类 |
3.2 不同化疗敏感性的复发治疗 |
(7)卵巢上皮癌手术相关问题临床及循证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略写缩词列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上皮癌手术治疗临床研究现况 |
1 卵巢上皮癌概况 |
1.1 卵巢上皮癌发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卵巢上皮癌发病的可能分子生物学机制 |
1.3 卵巢上皮癌诊断的主要手段 |
1.3.1 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卵巢上皮癌诊断与病程监测的临床价值 |
1.3.2 影像学检测对卵巢上皮癌诊断与病程监测的临床价值 |
l.4 卵巢上皮癌FIGO 手术一病理分期 |
1.4.1 分期的内容 |
1.4.2 分期循证依据 |
l.4.3 分期对治疗决策的影响 |
2 卵巢上皮癌各期别的治疗原则与模式,治疗目地,主要治疗手段及临床循证依据 |
2.1 卵巢仁皮癌各期别的治疗原则、模式及循证依据 |
2.1.1 早期卵巢卜皮性癌 |
2.1.2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 |
3 卵巢上皮癌手术治疗现况 |
3.1 全面的分期手术 |
3.1.1 定义及手术内容 |
3.1.2 原理 |
3.1.3 个面分期手术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3.2 理想的种瘤减火术 |
3.2.1 走义及乒术内容 |
3.2.2 原理及循证医学证据 |
3.2.3 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火术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3.3 中间性”肿瘤减灭术 |
3.3.1 走义及乒术内容 |
3.3.2 原理及循证医学证据 |
3.3.3 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火术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3.4 膜膜后淋巴结清扫 |
3.4.1 卵巢癌后腹腔淋巴结清扫的原理及抓证医学证据 |
3.4.2 FIGO,NCCN 和CGOGC 对卵巢癌后膜腔淋巴结清扫的指导意见及循证医学证据 |
3.4 3 卵巢癌后膜腔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 |
3.5 卵巢癌的再分期手术 |
3.5.1 卵巢癌的再分期手术的定义及原理 |
3.5.2 卵巢癌的再分期手术的内容及临床价值 |
3.6 卵巢癌肠道转移灶的手术 |
3.6.1 原理及彻证医学证据 |
3.6.2 卵巢癌肠道转移灶的手术临床价值 |
3.7 卵巢癌上腹部转移灶的手术.. |
3.7.1 原理及循证医学证据 |
3.7.2 卵粱癌1 几月硬部转移灶乒术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
3.7.3 卵巢癌上腹部转移灶手术的临床价值 |
4 卵巢癌腹腔外转移灶的手术临床价值 |
5 卵巢癌保留生育手术 |
5.1 卵巢上皮癌保留生育治疗手术的指征 |
5.2 卵巢上皮癌保留生育治疗手术应用的临床价值 |
5.3 卵巢非上皮癌保留生育治疗手术的指征 |
5.4 卵巢非上皮癌保留生育治疗手术应用的临床价值 |
6 循证医学与卵巢癌手术 |
6.1 矾证医学的概念、分类及分级 |
6 2 循证医学对卵巢癌下术决策的影响 |
6.2.1 对早卵巢癌全面分析手术的影响 |
6.2.3 对晚期卵巢上皮痈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影响 |
6.2.4 对二次剖腹探查术的影响 |
6.2.5 对间隔性减瘤的影响 |
6.2.6 对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影响 |
6.2.7 对保留生育功能的影响 |
7 卵巢癌手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本研究的目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影响卵巢上皮性癌手术治疗的临床病理多因素分析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宄对象 |
2.2 治疗情况 |
2.3 随访情况 |
2.4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生存情况 |
3.2 影响卵巢癌手术治疗疗效的多因素分忻 |
3.3 影日向卵巢癌手术治疗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
3.3.1 手术病理分期 |
3.3.2 病理类型 |
3.3.3 组织学分级 |
3.3.4 肿瘤细胞减灭术程度 |
3.3.5 淋巴结切除 |
3.3.6 淋巴结转移 |
3.3.7 火网膜切除 |
3.3.8 肠切除 |
3.3.9 阑尾切除 |
3.3.1O 横隔受累 |
3.3.11 新辅助化疗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腹后腔淋巴结清扫对卵巢癌患者预后影响的 Meta 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检索)方法 |
2.2 资料选择标准 |
2.3 资料的收集和方法学质量评估 |
2.4 资料提取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3 结局测量指标 |
3.4 统计分析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卵巢癌膈下病灶手术处理对预后影响的循证评价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检索)办法 |
2.2 资料选择标准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循证评价结果 |
3.2.1 膈肌手术并发症 |
3.2.2 膈肌下术时间和住院时叫比较 |
3.2.3 不同膈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 |
3.2.4 原发与复发患者膈肌手术的比较 |
3 2.5 腑肌手术组及膈肌木手术组比较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卵巢癌手术中肠道病灶处理对预后影响的循证评价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榆索)方法 |
2.2 资利选择杯准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榆糸结果 |
3.2 循征评价结果 |
3.2.1 初次减瘤手术中肠切除并发症的比较 |
3.2.2 初次减瘤手术肠切除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 |
3.2.3 减瘤术中肠切除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
3.2.4 初次减瘤术中肠切除手术除与不切除预后比较 |
3.2.5 肠切除手术减瘤程度与预后比较 |
3.2.6 肠管浸润深度与预后比较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卵巢癌再分期手术临床价值的循证评价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 l 研究(检索)方法 |
2.2 资料选择标准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循证评价结果 |
3.2.1 再分期后情况 |
3.2.2 再分期后阳性部位 |
3.2.3 再分期手术相关并发症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8)卵巢癌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与结构和表型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研究现况(文献综述) |
1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
1.1 卵巢癌的发病情况简述 |
1.1.1 卵巢癌的发病率及生存率 |
1.1.2 流行病学与致病因素 |
1.2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 |
1.2.1 肿瘤标志物 |
1.2.2 影像学检查 |
1.2.3 细胞学检查 |
1.2.4 腹腔镜探查术 |
1.2.5 联合诊断 |
1.3 卵巢上皮性癌一线常规治疗现况 |
1.3.1 卵巢癌手术治疗的研究近况 |
1.3.1.1 早、中期卵巢癌的手术治疗现状 |
1.3.1.1.1 全面分期手术的定义与价值 |
1.3.1.1.2 早期卵巢癌的手术切除范围及注意事项 |
1.3.1.1.3 阑尾切除在卵巢上皮性癌治疗中的价值 |
1.3.1.1.4 大网膜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1.3.1.1.5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1.3.1.1.6 卵巢癌的保守性手术现状 |
1.3.1.1.6.1 保守性手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1.3.1.1.6.2 保守性手术的手术范围 |
1.3.1.1.6.3 保守性手术的价值 |
1.3.2 晚期卵巢癌的手术治疗现状 |
1.3.2.1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原由及范围 |
1.3.2.2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注意事项 |
1.3.2.3 影响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因素及在晚期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
1.3.2.4 复发卵巢癌的手术治疗 |
1.3.2.4.1 手术的目的与意义 |
1.3.2.4.2 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范围 |
1.3.2.4.3 影响手术效果的预后因素 |
1.3.3 化疗 |
1.3.3.1 一线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 |
1.3.3.1.1 一线化疗的指征 |
1.3.3.1.2 一线化疗药物以及方案的选择 |
1.3.3.2 腹腔化疗 |
1.3.3.3 维持或巩固化疗的临床价值 |
1.3.3.4 新辅助化疗 |
1.3.3.5 影响化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
1.3.3.5.1 FIGO 分期 |
1.3.3.5.2 病理类型 |
1.3.3.5.3 残余灶的大小 |
1.3.3.5.4 化疗的用药剂量 |
1.3.3.5.5 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
1.3.3.5.6 其它因素 |
1.3.4 影响腹腔化疗临床应用的因素 |
1.3.5 影响化疗疗效的分子病理因素 |
1.4 生物治疗 |
1.4.1 免疫治疗 |
1.4.2 过继性免疫治疗 |
1.4.3 抗体 |
1.4.4 细胞因子 |
1.4.5 肿瘤疫苗 |
1.5 基因治疗 |
1.5.1 自杀基因治疗 |
1.5.2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治疗 |
1.5.3 免疫基因治疗 |
1.5.4 耐药基因治疗 |
1.5.5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
2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多药耐药 |
2.1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的原因及机理 |
2.1.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子机理 |
2.1.1.1 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降低 |
2.1.1.2 P-糖蛋白 |
2.1.1.3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
2.1.1.4 肺耐药蛋白 |
2.1.1.5 乳腺耐药蛋白 |
2.1.2 细胞内化疗药物代谢解毒增加 |
2.1.3 DNA 损伤修复能力增加 |
2.1.4 抗凋亡能力增加 |
2.1.5 p53 基因突变 |
2.1.6 信号传导通路 |
2.1.7 其它机制 |
2.1.7.1 细胞间连接 |
2.1.7.2 DNA 聚合酶 |
2.1.7.3 ATP7B |
2.2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的诊断 |
2.2.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 |
2.2.1.1 MDR-1 基因 |
2.2.1.2 肺耐药蛋白 |
2.2.1.3 GST-π |
2.2.1.4 mtP53 |
2.2.1.5 c-erbB-2 基因(HER-2 基因) |
2.2.1.6 DNA 错配修复基因 |
2.2.1.7 ATP7B |
2.2.1.8 多药耐药基因 SNPs 的检测 |
2.2.1.9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
2.2.1.10 多基因联合检测在诊断多药耐药的价值 |
2.3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多药耐的治疗 |
2.3.1 卵巢癌多药咐药的分型及治疗原则和目的 |
2.3.1.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型 |
2.3.1.2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原则 |
2.3.1.3 治疗的目标及价值 |
2.3.2 多药耐药的化疗 |
2.3.2.1 二线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 |
2.3.2.2 顽固型卵巢癌的治疗 |
2.3.2.3 耐药型和难治型卵巢癌的治疗 |
2.3.2.4 影响二线化疗疗效的主要因素 |
2.3.2.5 常规化疗药物疗效预测分子靶向化疗 |
2.3.2.6 自体骨髓移植加大剂量化疗在卵巢癌多药耐药治疗中的应用 |
2.3.3 多药耐药的逆转耐药治疗 |
2.3.3.1 反义核酸技术 |
2.3.3.2 反义 RNA 技术 |
2.3.3.3 RNA 干涉技术 |
2.3.3.4 核酶基因转移技术 |
2.3.3.5 细胞因子基因逆转技术 |
2.3.3.6 针对 P-gp 的增敏治疗 |
2.3.3.7 针对 MRP 的增敏治疗 |
2.3.3.8 针对 BCRP 的增敏剂 |
2.3.4 多药耐药的手术治疗 |
2.3.5 多药耐药的的基因治疗 |
2.3.5.1 药物敏感基因 |
2.3.5.2 肿瘤免疫基因治疗 |
2.3.5.3 骨髓细胞修饰 |
2.3.6 多药耐药的综合治疗方案筛选及临床验证 |
2.3.6.1 单克隆抗体 |
2.3.6.2 腺病毒载体 |
2.3.6.3 中药治疗 |
2.3.6.4 亚致死量陡脉冲 |
3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研究现况 |
3.1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技术 |
3.1.1 基因芯片技术 |
3.1.2 DDRT-PCT |
3.1.3 比较基因组杂交法 |
3.1.4 表达序列标签 |
3.1.5 基因表达的系列分析 |
3.1.6 消减杂交基因克隆技术 |
3.1.7 差异显示技术衍生的方法 |
3.1.8 差异基因的鉴定技术 |
3.2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现况及临床价值 |
3.2.1 基因芯片应用 |
3.3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存在问题 |
4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与基因甲基化的关系 |
4.1 基因甲基化的定义及主要检测手段 |
4.1.1 基因甲基化定义 |
4.1.2 主要检测手段 |
4.1.2.1 高效液相色谱柱(HPLC)及相关方法 |
4.1.2.2 SssI 甲基转移酶法 |
4.1.2.3 免疫化学法 |
4.1.2.4 氯乙醛法 |
4.1.2.5 特异性位点的 DNA 甲基化的检测 |
4.1.2.5.1 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法 |
4.1.2.5.2 直接测序法 |
4.1.2.5.3 甲基化特异性的 PCR |
4.1.2.5.4 甲基化敏感性单核苷酸引物延伸 |
4.1.2.5.5 结合重亚硫酸盐的限制性内切酶法 |
4.1.2.5.6 甲基化敏感性单链构象分析 |
4.1.2.5.7 甲基化敏感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4.1.2.5.8 荧光法 |
4.1.2.5.9 DNA 微阵列法 |
4.1.2.5.10 甲基化敏感性斑点分析 |
4.1.2.5.11 甲基化特异性多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 |
4.2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与基因甲基化的关系 |
4.3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基因甲基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
4.3.1 治疗反应的标志物 |
4.3.2 化疗耐药和预后 |
5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
5.1 基因突变的定义及主要检测手段 |
5.1.1 基因突变的定义 |
5.1.2 基因突变主要检测手段 |
5.1.2.1 直接 DNA 序列分析法 |
5.1.2.2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 |
5.1.2.3 温度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
5.1.2.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
5.1.2.5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
5.1.2.6 异源双链分析 |
5.1.2.7 核酸分子杂交 |
5.1.2.8 核糖核酸酶切法 |
5.1.2.9 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 |
5.1.2.10 蛋白截短试验 |
5.1.2.11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5.1.2.12 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 |
5.1.2.13 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分析法 |
5.1.2.14 毛细管电技术 |
5.2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
5.3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卵巢上皮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卵巢上皮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甲基化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卵巢上皮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筹异表达基因突变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与基因的筛选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
1.卵巢上皮癌化疗概述 |
1.1 一线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 |
1.1.1 一线化疗的指征 |
1.1.2 一线化疗药物的选择 |
1.1.2.1 常规药物 |
1.1.2.2 新应用的药物 |
1.1.3 一线化疗方案的选择 |
1.1.3.1 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 |
1.1.3.2 实验中的一线化疗 |
1.1.3.3 腹腔化疗 |
1.1.3.4 维持或巩固化疗的临床价值 |
1.1.3.5 新辅助化疗 |
1.2 影响化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
1.2.1 手术分期 |
1.2.2 细胞分化程度 |
1.2.3 病理类型 |
1.2.4 残余灶的大小 |
1.2.5 化疗的用药剂量 |
1.2.5.1 化疗剂量强度的影响 |
1.2.5.2 化疗总剂量的影响 |
1.2.5.3 化疗剂量密度的影响 |
1.2.6 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
1.2.7 其它因素 |
1.2.8 影响腹腔化疗临床应用的因素 |
1.3 影响化疗疗效的分子病理因素 |
2.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概述 |
2.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子机理 |
2.1.1 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降低 |
2.1.2 细胞内化疗药物代谢解毒增加 |
2.1.3 DNA损伤修复能力增加 |
2.1.4 抗凋亡能力增加 |
2.1.5 p53基因突变 |
2.1.6 信号传导通路 |
2.1.7 其它机制 |
2.2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 |
2.3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 |
2.3.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型及治疗原则和目的 |
2.3.1.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型 |
2.3.1.2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原则 |
2.3.1.3 治疗的目标及价值 |
2.3.2 多药耐药的化疗 |
2.3.2.1 二线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 |
2.3.2.2 常规化疗药物疗效预测分子靶向化疗 |
2.3.2.3 自体骨髓移植加大剂量化疗在卵巢癌多药耐药治疗中的应用 |
2.3.3 多药耐药的逆转耐药治疗 |
2.3.4 多药耐药的增敏治疗 |
2.3.5 多药耐药的手术治疗 |
2.3.6 多药耐药的的基因治疗 |
2.3.7 多药耐药的综合治疗方案筛选及临床验证 |
2.4.多药耐药的预防 |
3.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与蛋白的筛选鉴定 |
3.1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与蛋白筛选鉴定的主要方法 |
3.1.1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的主要方法 |
3.1.1.1 基因芯片技术 |
3.1.1.2 DDRT—PCT |
3.1.1.3 比较基因组杂交法 |
3.1.1.4 表达序列标签 |
3.1.1.5 基因表达的系列分析 |
3.1.1.6 消减杂交基因克隆技术 |
3.1.1.7 差异显示技术衍生的方法 |
3.1.1.8 差异基因的鉴定技术 |
3.1.2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鉴定的主要方法 |
3.1.2.1 噬菌体全套抗体库技术 |
3.1.2.2 双向凝胶电泳 |
3.1.2.3 差异凝胶电泳泳 |
3.1.2.4 蛋白芯片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 |
3.1.2.5 二维液相色谱法 |
3.1.2.6 同位素编码亲和标签 |
3.1.2.7 毛细管电泳技术 |
3.1.2.8 蛋白质鉴定分析技术 |
3.2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与蛋白筛选鉴定现况 |
3.2.1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现况 |
3.2.1.1 cDNA微阵列的应用 |
3.2.1.2 DD-PCR的应用 |
3.2.1.3 CGH的应用 |
3.2.1.4 SSH的应用 |
3.2.2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鉴定现况 |
3.2.2.1 2-DE的应用 |
3.2.2.2 DIGE的应用 |
3.2.2.3 Protein Chip/SELDT-TOF-MS的应用 |
3.2.2.4 ICAT的应用 |
3.3 结语 |
第二章 卵巢上皮癌铂类耐药细胞株相关生物学指标的检测验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来源 |
2.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株的培养 |
2.2.2 耐药细胞株耐药指数的检测验证 |
2.3 交叉耐药性的检测验证 |
2.4 细胞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的检测 |
2.5 细胞生长周期的检测 |
2.6 细胞凋亡的检测 |
2.6.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原理 |
2.6.2 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
2.6.3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
2.7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耐药株的形态学改变 |
3.2 耐药细胞的IC50及RI |
3.3 耐药细胞交叉耐药的IC50及RI |
3.4 细胞的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 |
3.5 细胞生长周期 |
3.6 细胞的凋亡率 |
3.7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
4.讨论 |
第三章 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筛选鉴定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试剂 |
2.1.3 设备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总蛋白的提取 |
2.2.2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
2.2.3 差异蛋白的分离 |
2.2.4 差异蛋白的筛选 |
2.2.5 差异蛋白的鉴定 |
3.结果与分析 |
3.1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总蛋白的浓度测定结果 |
3.1.1 BSA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总蛋白的浓度 |
3.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总蛋白一维分离结果 |
3.2.1 SKOV3细胞总蛋白一维分离结果 |
3.2.2 SKOV3/CB细胞总蛋白一维分离结果 |
3.2.3 SKOV3/CB-1和SKOV3-1一维分离结果对比 |
3.3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总蛋白二维分离结果 |
3.3.1 总蛋白的二维分离结果记录图 |
3.3.2 蛋白二维分离的良好重复性 |
3.4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4.1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蛋白记录图 |
3.4.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的差异蛋白 |
3.5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鉴定 |
4.讨论 |
第四章 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试剂 |
2.1.3 仪器及用具处理 |
2.2 实验方法 |
2.2.1 SKOV3/CB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
3.结果与分析 |
3.1 SKOV3/CB细胞与SKOV3细胞的基因芯片结果 |
3.1.2 基因芯片荧光标记图分析结果 |
3.1.3 基因芯片结果的直方图分析结果 |
3.1.4 基因芯片杂交信强度散点图分析结果 |
3.1.5 基因芯片MA plot图分析结果 |
3.1.6 基因芯片分层聚类图分析结果 |
3.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3.2.1 SKOV3/CB细胞比SKOV3细胞上调的差异基因 |
3.2.2 SKOV3细胞比SKOV3/CB细胞上调的差异基因 |
3.2.3 SKOV3/CB细胞耐药相关基因的功能分类 |
3.2.4 进行RT-PCR验证的差异基因的确定 |
3.3 半定量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mRNA在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的表达结果分析 |
3.3.1 提取细胞RNA的浓度及质量检测 |
3.3.2 PCR循环次数的确定 |
3.3.3 ANXA6、UGDH、ZNFl98、ERCC5、TWIST2和BIRC3在SKOV3和SKOV3/CB中的表达 |
4.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10)乙酰肝素酶在卵巢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治疗进展(文献综述) |
1.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 |
1.1 原发恶性肿瘤的浸润 |
1.1.1 细胞的转化和肿瘤细胞的增殖 |
1.1.2 肿瘤细胞的分离 |
1.1.3 粘附并破坏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 |
1.1.4 肿瘤细胞运动 |
1.2.恶性肿瘤细胞的迁移 |
1.2.1 恶性肿瘤细胞粘附到脉管基底膜 |
1.2.2 穿过脉管壁进入循环系统 |
1.3 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 |
1.3.1 逃脱免疫监视在循环系统中生长 |
1.3.2 锚定粘附并破坏脉管壁 |
1.3.2.1 锚定粘附 |
1.3.2.2 肿瘤细胞逸出循环系统 |
1.3.3 转移灶的形成 |
1.3.4 转移的休眠 |
1.3.5 肿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 |
2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途径 |
2.1 腹腔种植 |
2.2 淋巴转移 |
2.2.1 卵巢的淋巴系统 |
2.2.2 恶性卵巢肿瘤的淋巴转移机制 |
2.2.3 卵巢恶性肿瘤的淋巴转移规律 |
2.3 影响卵巢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
2.3.1 临床期别 |
2.3.2 病理分型 |
2.3.3 细胞分化程度 |
2.3.4 原发病灶大小 |
2.3.5 腹水性状 |
3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主要分子机理 |
3.1 基因调控与卵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
3.1.1 肿瘤转移基因 |
3.1.2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
3.2 黏附因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
3.2.1 钙粘蛋白家族 |
3.2.2 整合素 |
3.2.3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3.2.4 选择素家族 |
3.2.5 CD44 |
3.3 血管的生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
3.3.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3.3.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3.4 蛋白溶解酶与卵巢恶性肿瘤 |
3.4.1 基质金属蛋白酶 |
3.4.2 纤维蛋白溶解酶及其调节因子 |
3.4.3 组织蛋白酶 |
3.4.4 乙酰肝素酶 |
4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
4.1 盆、腹腔种植转移 |
4.1.1 子宫及附件 |
4.1.2 腹膜 |
4.1.3 肠道 |
4.1.4 肝、脾 |
4.1.5 大网膜 |
4.2 淋巴结转移 |
5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物理诊断 |
5.1 超声检查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5.2 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5.3 MRI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5.4 PET-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5.4.1 PET-CT的原理 |
5.4.2 PET-CT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诊断 |
6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分子诊断 |
6.1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基因诊断 |
6.1.1 C-erbB-2 |
6.1.2 nm23基因 |
6.1.3 p53基因 |
6.2 肿瘤标志物 |
6.2.1 肿瘤相关抗原 |
6.2.2 激肽释放酶家族 |
7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治疗 |
7.1 手术 |
7.1.1 原发卵巢恶性肿瘤FIGO分期 |
7.1.2 术后残余灶与预后的关系 |
7.1.3 大网膜切除术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7.1.3.1 卵巢癌大网膜转移的发生率 |
7.1.3.2 卵巢癌大王膜切除与预后的关系 |
7.1.3.3 大网膜切除范围 |
7.1.4 腹后腔淋巴结清扫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7.1.4.1 卵巢癌腹后腔淋巴结转移率 |
7.1.4.2 卵巢癌腹后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 |
7.1.4.3 腹后腔淋巴结清扫的意义 |
7.1.5 阑尾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意义 |
7.1.5.1 卵巢癌阑尾转移率 |
7.1.5.2 卵巢癌阑尾切除与预后 |
7.1.6 脾等远处转移灶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7.1.6.1 脾切除术 |
7.1.6.2 横膈膜手术 |
7.1.6.3 卵巢癌肠道转移瘤手术 |
7.2 卵巢癌的化学治疗 |
7.2.1 晚期卵巢癌化疗的适应症 |
7.2.1.1 先期化疗 |
7.2.1.2 术后化疗 |
7.2.1.3 腹腔化疗 |
7.2.2 化疗药物、方案及途径 |
7.2.2.1 化疗药物 |
7.2.2.2 化疗方案及给药途径 |
7.3 晚期卵巢癌化疗前瞻性多中心随机的临床验证 |
7.3.1 铂类+紫杉醇 |
7.3.2 多西紫杉醇与紫杉醇 |
7.3.3 表柔比星 |
7.3.4 拓扑替肯 |
7.4 晚期卵巢癌的靶向治疗 |
7.4.1 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 |
7.4.2 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 |
7.4.3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7.4.4 抗血管生成药物 |
7.4.5 基因治疗 |
7.4.5.1 多重耐药基因 |
7.4.5.2 启动子 |
7.4.5.3 抑癌基因 |
7.4.5.4 分子化疗 |
7.4.6 光动力学治疗 |
8 乙酰肝素酶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
8.1 乙酰肝素酶的分子结构 |
8.1.1 HPSE基因结构及定位 |
8.1.2 HPSE蛋白质结构 |
8.2 乙酰肝素酶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
8.2.1 细胞外基质的结构 |
8.2.2 HPSE的生物学功能 |
8.3 乙酰肝素酶的分子调节机制 |
8.3.1 细胞因子调节 |
8.3.2 启动子去甲基化 |
8.3.3 转录因子调控 |
8.3.4 微环境的PH值 |
8.3.5 HSPG内化调控 |
8.3.6 激素 |
8.4 乙酰肝素酶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的生物学作用 |
8.4.1 HPSE在各种恶性肿瘤的表达情况 |
8.4.2 HPSE在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
9 乙酰肝素酶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理 |
9.1 HPSE在卵巢癌中的表达 |
9.2 HPSE表达与卵巢癌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分化的关系 |
9.3 HPSE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可能的作用机理 |
9.3.1 HPSE降解细胞外基质 |
9.3.2 HPSE促进卵巢癌血管生成 |
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乙酰肝素酶基因全长扩增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标本 |
1.1.2 质粒与菌株 |
1.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1.3.1 试剂 |
1.1.3.2 试剂的配制 |
1.1.4 仪器 |
1.1.5 器具的处理 |
1.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2.1 HPSE引物 |
1.2.2 内参基因β-actin引物 |
1.3 实验方法 |
1.3.1 卵巢癌组织总RNA的提取 |
1.3.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1.3.3 HPSE全长扩增 |
1.3.4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1.3.5 感受态大肠杆菌的制备 |
1.3.6 PCR产物的酶切反应及回收 |
1.3.7 质粒的制备 |
1.3.8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
1.3.9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 |
1.3.10 挑选阳性克隆 |
1.3.11 质粒的快速提取 |
1.3.12 PCR鉴定 |
1.3.13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1.3.14 重组质粒测序 |
1.3.15 测序结果的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卵巢癌组织总R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2 β-actin内参检测cDNAPCR反应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3 HPSE全长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4 HPSE全长PCR产物测序结果 |
2.5 携带HPSE基因的pcDNA3.1与原质粒pcDNA3.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6 重组质粒HPSE-pcDNA3.1的PCR鉴定及酶切鉴定结果 |
2.7 携带HPSE基因的pcDNA.1测序结果 |
3 讨论 |
3.1 HPSE基因的结构特点及测序结果分析 |
3.2 pcDNA3.1载体选择的意义 |
3.3 HPSE-pcDNA3.1真核载体构建的意义 |
第三章 乙酰肝素酶介导的卵巢癌上皮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菌株与细胞株 |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1.2.1 试齐 |
1.1.2.2 试剂的配制 |
1.1.3 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转染细胞系的选择 |
1.3.2 脂质体介导的HPSE-pcDNA3.1质粒的转染 |
1.3.3 携带HPSE基因的A2780细胞的筛选 |
1.3.4 携带HPSE基因的A2780细胞的克隆 |
1.3.5 RT-PCR检测转染后A2780细胞的HPSEmRNA表达 |
1.3.6 western-blot检测HPSE蛋白表达 |
1.3.7 细胞生物学特性实验 |
1.3.7.1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MTT法) |
1.3.7.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变化 |
1.3.7.3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
1.3.7.4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测定 |
1.3.7.5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1.3.7.6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 |
1.3.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种类卵巢癌细胞的HPSE基因表达情况 |
2.2 转染条件的确定 |
2.3 绿色荧光蛋白载体pEGFP-N1阳性对照结果 |
2.4 筛选A2780细胞的G418浓度的确定 |
2.5 G418筛选结果 |
2.6 筛选出的A2780细胞RT-PCR检测HPSE表达情况 |
2.7 筛选出的A2780细胞western-blot检测HPSE蛋白表达结果 |
2.8 筛选出的A2780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结果 |
2.9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 |
2.10 筛选出的A2780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
2.11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结果 |
2.12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结果 |
2.13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RNAi阻断乙酰肝素酶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与菌株 |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1.4 shRNA载体的设计与合成 |
1.2 实验方法 |
1.2.1 转染细胞系的选择 |
1.2.2 脂质体介导的shRNA载体转染SKOV3细胞 |
1.2.3 对HPSE沉默效果最佳的shRNA的筛选 |
1.2.3.1 转染后SKOV3细胞总RNA提取 |
1.2.3.2 SYBR GREE1实时定量PCR检测六种干扰载体转染SKOV3细胞后HPSE基因表达 |
1.2.4 转染shRNA载体的SKOV3细胞的筛选 |
1.2.5 筛选出的SKOV3细胞的克隆 |
1.2.6 western-blot检测HPSE蛋白表达 |
1.2.7 细胞生物学特性实验 |
1.2.7.1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MTT法) |
1.2.7.2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
1.2.7.3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测定 |
1.2.7.4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1.2.7.5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 |
2 结果 |
2.1 不同种类卵巢癌细胞的HPSE基因表达情况 |
2.2 shRNA转染SKOV3细胞48小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结果 |
2.3 构建好的GADPH-pTG-T质粒测序结果 |
2.4 不同shRNA干扰载体对SKOV3细胞HPSE抑制效果的检测结果 |
2.5 标准品QRT-PCR扩增标准曲线结果 |
2.6 标准品测定的实时荧光扩增融解曲线结果 |
2.7 转染不同shRNA载体后QRT-PCR检测HPSE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
2.8 转染不同shRNA载体后QRT-PCR检测HPSE基因表达的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 |
2.9 转染后SKOV3细胞筛选后14天结果 |
2.10 western-blot检测HPSE蛋白表达结果 |
2.11 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
2.12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 |
2.13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结果 |
2.14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结果 |
2.15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HPSE重组慢病毒转基因系统和重组慢病毒干扰系统的构建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与菌株、细胞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仪器 |
1.2 HPSE引物的的设计与合成 |
1.3 实验方法 |
1.3.1 HPSE慢病毒表达系统的构建 |
1.3.1.1 HPSE全长的扩增 |
1.3.1.2 PCR产物的纯化和回收 |
1.3.1.3 SpeI酶切PCR产物及回收 |
1.3.1.4 PCR产物磷酸化 |
1.3.1.5 载体的准备 |
1.3.1.6 HPSE与pWPI的连接 |
1.3.1.7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HB101_ |
1.3.1.8 挑选阳性克隆 |
1.3.1.9 质粒DNA的提取 |
1.3.1.10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1.3.1.11 重组质粒的测序 |
1.3.1.12 测序结果分析 |
1.3.1.13 HPSE-pWPI转染293T |
1.3.1.14 转染后mRNA提取并转录为cDNA |
1.3.1.15 HPSE-pWPI转染的293THPSE表达 |
1.3.2 HPSE 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
1.3.2.1 shRNA的设计 |
1.3.2.2 插入片段的退火 |
1.3.2.3 HpaI和XhoI双酶切pSico |
1.3.2.4 连接反应 |
1.3.2.5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1.3.2.6 挑选阳性克隆 |
1.3.2.7 质粒DNA的提取 |
1.3.2.8 重组质粒的测序 |
2 结果 |
2.1 HPSE全长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
2.2 HPSE和pWPI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后涂板生长结果 |
2.3 阳性克隆提取的质粒电泳结果 |
2.4 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 |
2.5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 |
2.6 HPSE-pWPI转染293T结果 |
2.7 HPSE-pWPI转染后HPSE表达结果 |
2.8 RNAi重组质粒提取结果 |
2.9 RNAi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四、CAP方案治疗39例晚期卵巢上皮癌的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卵巢恶性肿瘤关键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卵巢癌PARP抑制剂治疗相关贫血的临床特点分析[D]. 曾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支原体感染与卵巢癌的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辨证分型规律[D]. 温兆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复发卵巢上皮癌疗效及VEGFR-2、HIF-1作为其疗效预测因子的临床研究[D]. 张娜.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4]二氢叶酸还原酶与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D]. 李状.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5]关于规范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计算机智能诊治系统的研究[D]. 于渊毅.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6]晚期卵巢上皮癌耐药分析及复发后治疗[J]. 梁旭东,曾浩霞,祝洪澜,冯岩岩,尹璐瑶,崔恒,魏丽惠.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1(11)
- [7]卵巢上皮癌手术相关问题临床及循证医学研究[D]. 覃金春.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8]卵巢癌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与结构和表型变化研究[D]. 唐兆前.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9]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与基因的筛选鉴定研究[D]. 冯同富.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10]乙酰肝素酶在卵巢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机理研究[D]. 陈泓.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