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孙红忠,陈娟,朱淼,金琼琼,鲍勇[1](2021)在《基于CNKI的省级农业科学类期刊学术影响力研究》文中认为选用2017—2020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16—2019年17种省级农业科学类期刊的复合总被引、复合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web即年下载率、他引总引比、量效指数(JMI)、影响力指数(CI)、期刊分区等指标进行分析,并与同学科"农业科学综合"期刊相关指标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省级农业科学类期刊在学科中的位置、影响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提升省级农业科学类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建议.
李青[2](2021)在《当代中国农业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舒婷[3](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农业科技期刊传播力浅析》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科技期刊要获得发展,需把握发展趋势,大胆实践,融合信息技术,着力于提高编辑竞争力,提升期刊的传播力。文章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传播力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期刊网站平台建设、运用"两微一端"多渠道传播、打造复合型编辑队伍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农业科技期刊传播力的途径。
阳斌[4](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党、国家和社会的共识,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微观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保持共性。乡村治理在治理价值上强调多元、合作、参与、法治、规范等多维追求,在治理目标上追求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对传统的、行政主导的一元式权威治理模式进行变革,主张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建立一个多元主体协商、合作、互补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含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等核心公共权威组织,也包含事实上参与乡村治理过程的内生或外来的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民间权威及广大人民群众等主体与力量,实现不同治理要素的良性互动,发挥多维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综合效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更具包容性的乡村建设合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则主要强调基层公共权威组织按照法治、透明、回应、责任、有效、廉洁、公正等价值追求进行改造与重塑,建立更为宽松的乡村治理外部环境,在开放与协商中实现乡村治理的民主性建设任务,以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完成。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乡村治理纳入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视野中考察。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开始肩负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重任,“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双重建设目标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对此,中国共产党围绕“耕者有其田”进行了漫长的革命探索,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政社合一”的国家整合治理模式逐渐形成,农村以整体的力量支持国家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但“人民公社”的管控模式使农村发展逐渐失去生机与活力。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序幕,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并以农村为突破点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于1982至1986连续5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农村农业发展,在农村经济领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使长久束缚于土地的各种乡村资源逐渐激活,农村社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潜力;在农村政治领域进行“乡政村治”治理探索,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向前发展,使广大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形成了一系列乡村治理思想。进入新世纪之后,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更是连续16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必须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新时期全党的工作重点,可见,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乡村治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0余年的改革开放促使农村各方面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治理成效的背后也面临诸多治理困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农村不可逆转的走向了现代化道路,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流动速度加快,农民参与分享城市收益的路径越来越广阔,农村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外主体参与到乡村治理过程之中,使得乡村治理的主体、客体及环境等方面开始发生变化,农村原有的利益格局开始处于变化与流动之中,全国绝大多数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农村基层治理出现诸多治理困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新时代乡村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乡村治理主体乏力,难以产生乡村治理合力;乡村治理资源消减,难以有效提供乡村治理的基础平台;基层公共权威组织治理手段策略化选择,难以回应乡村公共需求;乡村治理绩效徘徊不前,老百姓获得感不强;乡村利益格局持续分化,农村非均衡发展严重等。乡村治理困境的产生与“大国家、小社会”的社会形态紧密相关。从国家建构的现实运作逻辑看,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公共权威是推动乡村治理向前发展的动力引擎,但乡村社会内生活力的激发方式与程度明显不够,乡村社会的自治空间相对比较狭窄,而且,基层公共权威组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面临人、财、物缺失的现实难题,严重影响其治理水平,在诸多自上而下的考评体制中,基层公共组织的理性选择方式则是“策略化选择”与“非正式运转”,这势必导致基层治理过程中民主化程度偏低,进而影响基层公共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升。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群体分化已经产生,精英群体与普众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行为表现及价值追求开始差异化呈现,乡村精英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普通大众对土地更加眷恋。务工群体与务农群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态度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务工群体整体表现为对乡村社会事务的默然冷对,留守务农群体整体表现为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坚守。同时,中国农村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严重影响乡村治理的整体推进,城郊农村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惯性的碰撞中滋生出诸多新问题需要智慧回应,远郊农村的特色农业发展需要走“一村一品”之路。因此,乡村转型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复杂性,探寻新时代乡村治理困境产生的缘由需要从宏观的视角对其加以综合认识。新时代乡村治理需要以马恩经典理论为指导,加快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要从马恩经典理论中汲取营养,又要解决探索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依其自身规定性的逻辑展开过程,又是一个理论付诸于实践的社会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对于全面分析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的科学道路,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等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本文在考察马恩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思想,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基础地位、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合作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思想的基础之上,积极建构未来乡村治理的复合框架结构,力促乡村治理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国正处于“民主国家”建构进程中,民主化建设已成为构建现代国家的必经环节。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基层公共权威主体的规范性建设,通过厘清基层公共组织的角色与定位,实现权责对应,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通过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破除基层治理传统行政模式的单维弊端,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构建“政党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参与、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联动机制,形成乡村治理合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不同治理要素的良性互动,发挥多维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综合效用,在开放与协商中实现治理过程的民主性建设目标。
逯连静,陈国荣,程彬彬,徐琳君[5](2019)在《中国科技期刊刊群研究状况及热点评析——以CNKI数据为例》文中提出为了客观反映与评价中国科技期刊刊群研究现状与热点,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对截止2017年12月31日国内刊群建设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对其研究的数量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学科分布及基金来源、载文期刊分布进行分析,并评析研究热点。结果表明:研究成果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研究机构集中在已经建立了刊群的单位;学科发展呈现出多学科互相交叉的特点;研究资助基金过少;载文期刊也不均衡。总结出国内刊群研究的内涵与优点、类型划分、国内外研究现状、机遇与挑战等几个热点,并提出了不足之处。
徐桂珍,王洪江,江珊,李继红[6](2018)在《基于平台优势的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建设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涉农期刊是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的重要平台,创建特色栏目对于提升其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现状,以《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动物科学"栏目、《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新农村建设"栏目、《现代农业科技》"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为例,阐述基于平台优势的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的创建思路和具体建设途径,并分析建设效果,进而展望特色栏目创建之后的延伸,以促进期刊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逯连静,陈国荣,程彬彬,徐琳君[7](2018)在《中国科技期刊刊群研究状况及热点评析——以CNKI数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客观反映与评价中国科技期刊刊群研究现状与热点,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对截止2017年12月31日国内刊群建设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对其研究的数量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学科分布及基金来源、载文期刊分布进行分析,并评析研究热点。结果表明:研究成果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研究机构集中在已经建立了刊群的单位;学科发展呈现出多学科互相交叉的特点;研究资助基金过少;载文期刊也不均衡。总结出国内刊群研究的内涵与优点、类型划分、国内外研究现状、机遇与挑战等几个热点,并提出了不足之处。
王文彦[8](2018)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民族地区地域广阔,贫困多发且高发,部分地区贫困人口基数大、总量多,整体贫困率相对较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民族地区既是短板,又是重点和难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着力解决发展进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方向。在此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的发展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时代话题,同时也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物质资料生产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共同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直接动因。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因此,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都要依靠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来解决。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发展与民族工作的思想、关于科技发展与民族关系的思想、关于科技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关于培养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思想以及关于科技发展与民族共同繁荣的思想,是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理论依据和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发展的思想基础。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生产实践的推动密切相关,因此,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生产的实践需要发展科学技术。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来源于实践,新的发展实践催生理论新的发展,理论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民族地区的展开,民族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推动科技跨越式发展和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科技发展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动力来源。作为一个系统开放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指导我国民族地区经济、资源、环境、文化等各种要素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武器。在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实践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理论中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独立自主与学习借鉴相结合发展科学技术等科技思想,是指导民族地区科技发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在指导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实践进程中,推动了民族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作为指导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指南和政策依据,在指导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呈现出与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民族地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结合、与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相结合、与民族地区“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相结合的发展特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指导民族地区科技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动力价值、生态环保价值、科技人才价值和人的解放价值等多维价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发展的实践维度、精神维度、价值维度和创新维度。在新时代,民族地区应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指导下,依据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全面加强民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确立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构建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新体系。通过加快民族地区特色科技资源开发、加强民族地区科研经费保障力度,加速民族地区传统科技产业改造升级等措施,推动民族地区通过现代科技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立民族地区现代生态农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科学发展道路,增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帮助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建成“美丽中国”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最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文从发展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的实践与发展,通过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的应用与发展,为更好指导民族地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李媛媛,杨思思,杨芳[9](2017)在《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培养》文中指出笔者结合农业科技期刊对编辑的要求,阐述了加强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了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研究了解决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为推动期刊良性发展、不断提高编辑素养和业务水平、提升期刊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陈海燕,任银玲,刘毓侠[10](2016)在《数字化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品牌建设途径的研究》文中指出探索农业科技期刊品牌建设途径,为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及其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办刊实践,从期刊质量、编辑人才队伍、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对数字化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品牌建设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通过精心策划选题和审稿提高学术质量、建立质量控制制度提高编校质量等途径,全面提高期刊质量是品牌建设的基础;通过积累编辑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道德、培养数字化人才、建立强有力的编委和审稿专家队伍等途径,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编辑人才队伍是品牌建设的关键:通过建好期刊网站、促进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等途径,加快期刊数字化转型是品牌建设的必由之路。综上,全面提高期刊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必要途径。
二、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NKI的省级农业科学类期刊学术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合总被引 |
2.2 复合影响因子 |
2.3 基金论文比 |
2.4 平均引文数 |
2.5 web即年下载率 |
2.6 他引总引比 |
2.7 量效指数(JMI) |
2.8 影响力指数(CI)和分区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3.2.1 多管齐下,组约高质量学术论文 |
3.2.2 媒体融合,提升刊物学术影响力 |
3.2.3 找准定位,打造特色学术园地 |
3.2.4 重视指标,但不唯指标 |
(3)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农业科技期刊传播力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科技期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2 提升农业科技期刊传播力的途径 |
2.1 期刊网站平台建设 |
2.2 运用“两微一端”多渠道传播 |
2.3 打造复合型编辑队伍 |
3 结语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外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3.3 研究创新点 |
1.3.4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治理 |
1.4.2 乡村治理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治理的理论渊源 |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 |
2.1.1 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思想 |
2.1.2 关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 |
2.1.3 关于农业规模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 |
2.1.4 关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
2.2 列宁、斯大林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 |
2.2.1 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 |
2.2.2 关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 |
2.2.3 关于通过合作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 |
2.2.4 关于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的探索发展 |
3.1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乡村建设思想 |
3.1.1 以“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的乡村探索思想 |
3.1.2 “政社合一”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整合思想 |
3.2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 |
3.2.1 邓小平农村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思想 |
3.2.2 “三个代表”引领下的农村建设思想 |
3.2.3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相关思想 |
3.2.4 习近平乡村振兴相关思想 |
3.3 中国共产党加强乡村治理取得的成效 |
3.3.1 乡村治理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
3.3.2 乡村治理依靠力量得以凝聚 |
3.3.3 乡村治理物质基础得以夯实 |
3.3.4 乡村治理外部条件得以保障 |
3.3.5 乡村治理建设热情得以激发 |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困境分析 |
4.1 乡村治理主体的乏力共生 |
4.1.1 村内外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困境 |
4.1.2 村干部亲“政务”疏“村务”的身份冲突 |
4.1.3 基层政权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错位 |
4.2 乡村治理资源的张力运转 |
4.2.1 乡村治理财力整体匮乏 |
4.2.2 乡村治理项目非专项运行 |
4.2.3 乡村土地资源非集约利用 |
4.3 乡村治理手段的策略化选择 |
4.3.1 乡镇掌控基层民主意图时有突显 |
4.3.2 乡村治理文牍主义偶有蔓延 |
4.3.3 乡村干部维稳追求单维可控 |
4.4 乡村治理绩效的离散趋向 |
4.4.1 乡村公共产品自主供给低效 |
4.4.2 乡村公共文化原子化呈现 |
4.4.3 乡村共同体凝聚力下降 |
4.5 乡村利益格局的持续分化 |
4.5.1 村民利益分配非均衡发展 |
4.5.2 乡村利益主体持续动态博弈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困境之缘由阐释 |
5.1 现代国家建构视阈下的乡村治理张力缘由 |
5.1.1 现代国家建构背景下的整合与释放 |
5.1.2 冲突与博弈:乡村治理的国家建构张力 |
5.1.3 缺失与紧张:基层政权的“非正式运转”逻辑 |
5.2 社会分化视阈下的乡村治理群体分层影响 |
5.2.1 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群体的非充分发展 |
5.2.2 精英与能人: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理性小农 |
5.2.3 普众与老弱: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边缘群体 |
5.3 社会化小农视阈下的乡村治理态度影响维度 |
5.3.1 社会交互进程中的小农货币约束 |
5.3.2 进城与务工:乡村公共事务无暇关注 |
5.3.3 留守与务农:乡村振兴的中坚守望 |
5.4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场域影响维度 |
5.4.1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历程 |
5.4.2 近郊农村:城市冲击与乡村惯性的张力场域 |
5.4.3 远郊农村:传统种植与特色农业的本色使命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体制创新路径 |
6.1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框架建构 |
6.1.1 确立乡村治理的振兴愿景 |
6.1.2 探索乡村治理的自治路径 |
6.1.3 健全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 |
6.1.4 挖掘乡村治理的德治内核 |
6.2 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治理的地位强化 |
6.2.1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经济建设的引领者 |
6.2.2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政治发展的推动者 |
6.2.3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和谐社会的护航者 |
6.2.4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
6.2.5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者 |
6.3 基层政府主导乡村治理的职能完善 |
6.3.1 基层政府职能的时代型塑 |
6.3.2 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高效提升 |
6.3.3 “乡政”与“村治”指导关系的理顺 |
6.4 市场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资源延伸 |
6.4.1 农村资源要素的市场蝶变 |
6.4.2 市场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搭建 |
6.4.3 积极构建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
6.5 民间社会组织协同乡村治理的活力释放 |
6.5.1 民间社会组织与基层权威系统的双维均衡 |
6.5.2 民间社会规范与正统制度体系的治理包容 |
6.5.3 民间社会组织促进乡村治理的空间延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5)中国科技期刊刊群研究状况及热点评析——以CNKI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收集与检索方法 |
2 研究成果计量分析 |
2.1 研究成果数量分布 |
2.2 主要研究机构 |
2.3 研究学科分布及基金来源 |
2.4 主要载文期刊分布 |
3 主要研究热点评析 |
3.1 刊群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
3.2 刊群类型划分的重要性 |
3.3 国内外刊群建设现状 |
3.4 刊群建设的挑战 |
4 结论 |
(6)基于平台优势的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现状 |
二、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创建思路 |
(一) 发挥主办平台的优势作用 |
(二) 紧跟国家政策导向 |
(三) 满足社会行业需求 |
三、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创建途径 |
(一) 提升期刊从业队伍职业素养 |
1. 强化编辑队伍综合能力 |
2. 强化通联部门的服务意识 |
(二) 严格进行选题策划 |
1. 正确把握导向, 坚持科学的办栏宗旨 |
2. 立足本刊实际, 以栏目和刊物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
3. 关注国家重大决策, 对前沿热点迅速捕捉 |
(三) 积极组稿和约稿 |
1. 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 依托主办单位拓展稿源 |
2. 关注行业热点动态, 重视学术会议交流 |
(四) 严格审稿和严谨编校 |
1. 坚持主编审稿制度, 甄选优质稿件 |
2. 不断进行横向比较与纵深挖掘 |
3. 强化编校质量 |
(五) 提高出版发行质量 |
(六) 贯彻期刊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 |
四、特色栏目建设效果 |
五、结语 |
(一) 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
(二) 发挥优势, 促进栏目纵深发展 |
(三) 以点带面, 提升其他栏目的水平 |
(四) 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 促进期刊不断调整 |
(8)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国内研究概况 |
(二)国外研究概况 |
(三)研究现状思考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文相关概念的阐释与说明 |
(一)科学 |
(二)技术 |
(三)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 |
(四)民族地区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发展的思想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发展与民族工作的思想 |
(一)推动科技发展是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 |
(二)发展科技是优化民族工作的重要途径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发展与民族关系的思想 |
(一)科技发展是良好民族关系构建的基础 |
(二)发展科技是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 |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含发展科技的内容 |
(二)科技发展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思想 |
(一)科技人才培养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
(二)科技人才任用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发展与民族共同繁荣的思想 |
(一)科技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自身发展 |
(二)发展科技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
六、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发展的实践基础 |
一、民族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实践 |
(一)科技扶贫的落实:通过科技促进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 |
(二)科技扶贫的推进:通过科技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三)科技扶贫的深入:通过科技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 |
二、民族地区推进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实践 |
(一)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发展民族地区科技 |
(二)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加快民族地区各类科技人才培养 |
(三)科技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加速推进民族地区科技产业升级 |
三、民族地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 |
(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目的:推动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发展 |
(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标志:实现民族地区科技全面创新 |
(三)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构筑民族地区特色科技创新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
一、指导民族地区通过科技发展生产力 |
(一)通过科技发展改善民族地区劳动生产条件 |
(二)通过科技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 |
(三)通过科技发展变革民族地区劳动生产方式 |
二、指导民族地区依靠科技协调经济发展 |
(一)依靠科技协调民族地区经济与环境发展 |
(二)依靠科技调整优化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结构 |
(三)依靠科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
三、指导民族地区开展和推进科技工作 |
(一)引导民族地区坚持自力更生发展科技 |
(二)引导民族地区通过交流合作发展科技 |
(三)引导民族地区落实各种战略发展科技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发展的特征、价值、维度 |
一、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特征 |
(一)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相结合 |
(二)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结合 |
(三)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相结合 |
(四)与“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相结合 |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价值 |
(一)社会动力价值 |
(二)生态环保价值 |
(三)科技人才价值 |
(四)人的解放价值 |
三、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发展的四重维度 |
(一)实践维度 |
(二)精神维度 |
(三)价值维度 |
(四)创新维度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背景下对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思考 |
一、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基本概况 |
(一)民族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概况 |
(二)民族地区科技投入概况 |
(三)民族地区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民族地区科技发展整体水平较低 |
(二)民族地区科技投入和研发经费短缺 |
(三)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储备不足 |
(四)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
(五)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因素复杂 |
三、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整体思路 |
(一)确立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发展重点 |
(二)树立民族地区科技发展能力目标 |
(三)加快民族地区科技人才资源开发 |
(四)加强民族地区科研发展经费保障 |
四、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基本路径 |
(一)加快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科技创新 |
(二)加速民族地区民生科技的发展 |
(三)推进民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
(四)构建民族地区环境生态科技体系 |
五、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9)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2 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
2.1 复合型人才和业务能力的培养 |
2.2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2.3 培养新媒体意识 |
3 结束语 |
(10)数字化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品牌建设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全面提高期刊质量是品牌建设的基础 |
1.1 精心策划选题和审稿,提高学术质量 |
1.2 建立质量控制制度,提高编校质量 |
第一,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 |
第二,加强对稿件内容的深加工。 |
第三,执行责任编辑全程负责制度。 |
第四,利用新技术,提高编辑效率。 |
2 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编辑人才队伍是品牌建设的关键 |
2.1 注重编辑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
2.2 注重数字化人才的培养 |
2.3 建立强有力的编委会和审稿专家队伍 |
3 加快期刊数字化转型是品牌建设的必由之路 |
首先,建好期刊网站,树立期刊网络品牌。 |
其次,促进农业学术期刊的开发存取(OA)出版,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
四、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NKI的省级农业科学类期刊学术影响力研究[J]. 孙红忠,陈娟,朱淼,金琼琼,鲍勇.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2]当代中国农业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D]. 李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农业科技期刊传播力浅析[J]. 李舒婷. 科技传播, 2020(10)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研究[D]. 阳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中国科技期刊刊群研究状况及热点评析——以CNKI数据为例[J]. 逯连静,陈国荣,程彬彬,徐琳君. 编辑学报, 2019(S1)
- [6]基于平台优势的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建设策略[J]. 徐桂珍,王洪江,江珊,李继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7]中国科技期刊刊群研究状况及热点评析——以CNKI数据为例[A]. 逯连静,陈国荣,程彬彬,徐琳君. 第10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8]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民族地区的发展研究[D]. 王文彦.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9]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培养[J]. 李媛媛,杨思思,杨芳.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7(07)
- [10]数字化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品牌建设途径的研究[J]. 陈海燕,任银玲,刘毓侠.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