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联知识规则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筱曼[1](2021)在《基于决策树算法的5M1E在GS公司外贸服装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几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大以及国内产能过剩的日益严重,国内外贸服装行业所面临的形势正变得日趋严峻。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内外贸服装公司原先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正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而日渐式微。东南亚服装制造业的逐步崛起,让国内整个外贸服装行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价格已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维持竞争优势并保持外贸订单的数量已成为外贸服装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提升外贸服装产品质量显然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而要保证和提升产品质量,必须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有效的进行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提升产品质量,进而促使企业发展、赢得市场、获得利润的核心。质量控制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其最终目标是确保产品能满足要求。GS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外贸服装生产经验,在取得一定业绩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质量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对公司的外贸服装产品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就变得十分需要和迫切。GS公司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后保存了大量的产品生产相关数据,抽取了其中494个样本和13个属性,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提升产品质量指明方向。在分析了GS公司外贸服装产品质量控制现状后,本文选用的是易于理解和实现的决策树,并采用C4.5算法构建质量控制模型。模型构建后验证模型的分类准确率达82%,可应用于GS公司的质量控制研究之中。在所构建的决策树模型上运行GS公司的质量数据,得出影响外贸服装质量的关键因素有做工等级、面料等级和外观等级。分析三个关键因素并结合5M1E方法对GS公司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后,从人员、材料、机器、方法和环境几方面给出了质量控制的解决方案。本文为GS公司制定了方案的实施计划和实施步骤,并在组织、技术和资金方面给出了有力的保障措施,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质量控制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运用新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
张靖雨[2](2020)在《BN乳业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乳制品消费量增长迅猛,乳制品企业会倾向于在工艺和设备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以便丰富产品类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做法会让企业的运行成本和投入成本进一步增加。除企业运营成本以外,业内竞争加剧同样造成乳制品行业成本攀升。成本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成本管理的效果、盈利能力和企业市场竞争优势都与成本控制水平有关。为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控制效果,本文以BN乳业公司的成本控制方案为研究目标,对公司的成本数据和成本组成进行深层次的解析,找出BN乳业公司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涉及成本管控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成本控制效果不佳、成本数据不准确、对成本控制认知不足等方面的缺陷。把同行业中运营模式较为成熟的公司的成本数据,与BN乳业公司的成本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采用访谈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BN乳业公司成本控制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能够解决问题、压低公司运营成本的具体举措,例如降低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限制因折旧和材料损耗产生的成本等。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被BN乳业公司应用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帮助其降低相关要素的生产成本,提高其成本控制能力。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能够为奶制品行业的成本控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何优[3](2020)在《基于关联规则的G公司生产成本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而PCB行业又是电子信息行业的支柱性产业,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发展与需求的刺激,我国PCB行业产值迅速增长,行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由于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攀升等因素影响,PCB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G公司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印刷电路板制造的外商独资企业,采用标准成本的方法对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行管控,但因PCB生产成本的复杂性,目前公司产品的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过大导致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流于形式。为了解决公司成本控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利用关联规则建立模型对企业积累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实际成本的影响因素为该项研究提供了思路。本文首先根据G公司生产PCB产品产生的业务数据和关联规则分析的适用性,在理解关联规则与Apriori算法的前提下,从PCB的生产流程和G公司实际生产成本控制过程入手,梳理影响PCB生产成本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于G公司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依据合理、可行及全面的原则选取用于研究的10个非财务性的影响因素和2个描述实际生产成本变化的特征因素;接下来,按照构建影响因素概念层次树、处理模型数据、建立模型的顺序说明了如何构建基于关联规则的PCB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随后,以G公司2007至2016年间剔除了人工成本、原物料价格等不可预测与不可控制因素之后的数据,用Weka软件建立了 G公司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模型,获得影响公司实际生产成本的因素,并结合相关成本、产品和行业经验对模型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最后,根据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分析,指导G公司对其生产成本控制过程进行优化。该研究通过将模型发现的结果用于实践论证了该模型在G公司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中的有效性,解决公司实际成本控制中的难题,同时也给出了模型在其应用场景中可能会遭受到的局限。
陈强[4](2020)在《基于尺寸工程的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品的尺寸精度是影响外观质量和功能特性的重要因素。在多工位装配过程中,各种偏差源会以产品为载体产生耦合、传递和积累形成产品的综合偏差,从而影响产品的尺寸精度和制造进程。目前在尺寸精度控制的研究中多集中于在设计公差条件下,进行公差设计、偏差源的诊断和优化策略制定,这加大了与实际装配结果的不匹配程度。为此,本文创建了基于尺寸工程的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力求在产品尺寸精度控制上取得新进展,为产品质量提升提供新方法和新手段。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创建了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本文基于控制理论中闭环控制和偏差分析相关理论基础,从尺寸工程角度出发,以零件的实际测量数据关联偏差分析模型进行装配模拟和仿真计算为核心内容,创建了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在系统中通过对比在设计输入和工厂数据下的分析结果,进行真实偏差源的诊断和优化策略的制定;利用测量数据实现对在工厂数据下偏差模型预测效果的验证。该系统能真实地反映装配过程,在确定真实偏差源和对装配结果预测的有效性上已通过汽车发动机舱实例进行了验证。(2)开展了汽车发动机舱的闭环质量偏差分析在对发动机舱装配层级、DTS要求、定位策略和公差定义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设计输入的发动机舱偏差模型,进一步结合采集的单件测量数据和关联3DCS的数据集建立了基于工厂数据的偏差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输入下,以超差率5%为基线,发动机舱偏差模型尺寸验证通过;在工厂数据下,发动机舱偏差分析结果与工厂反馈的装配质量问题相一致,说明基于工厂数据的偏差分析模型能有效表征实际装配过程,并且该偏差模型预测结果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实际测量数据的验证。通过对比基于设计输入和工厂数据的HLM结果和Geo Factor值确定真实偏差源,并提出了用于解决实际发动机舱大灯安装过孔/安装孔X向超差质量问题的三种有效优化策略。(3)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定位策略优化方法针对优化策略制定过程中的经验性与偶然性,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定位策略优化方法。以零件定位原理为基础,零件网格节点集为可行域,测点偏差值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利用3DCS进行偏差建模与计算,并结合粒子群算法对定位点布局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汽车发动机舱右前纵梁三级装配实列,对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初始设计,优化后定位点布局符合经验最大面原则,目标函数值、测点偏差均值和最大值均有所降低,分别为40.69%、21.55%和12.83%,有效解决了由于定位布局不合理而导致零部件装配精度低的问题。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许文祥[6](2019)在《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制造业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质量产品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质量成为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手段来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产品基因作为生物领域与机械领域融合的产物,在产品信息的描述、管理和应用方面具有优良的特性,因此,它被应用于设计、制造、质量等多个领域,也为制造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建材装备产品及其制造过程特点,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面向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产品基因建模方法。首先,分析了建材装备企业产品与制造过程的特点,阐述了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的内容,提出了以加工面为遗传信息承载单元的产品基因模型,定义了产品基因的信息模型结构、编码方法和获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品基因知识库,并对其内容和形成进行了阐述,定义了产品基因知识的存储与检索方法以及属性相似度计算规则,为其应用提供了基础。(2)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质量缺陷诊断模型。首先,提出了基于直接相似度与合成相似度结合的产品基因知识过滤方法,以保证所获取知识的可用性,同时,应用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对相关产品基因的各元素权重进行优化;然后,针对质量缺陷与成因之间多对多关系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的质量缺陷多因素诊断方法;最后,以某建材装备企业实际案例为对象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与分析。(3)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首先,以目标基因与非缺陷基因的相似程度及其与缺陷基因的差异程度为依据,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知识库的产品质量状态评价方法;然后,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状态评价的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评价结果,提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的关联产品基因权值评估方法,并针对亚健康产品存在的质量风险,提出了基于鱼骨图的分析方法;最后,以某建材装备企业一磨辊轴为案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4)提出了基于产品质量评价的建材装备制造执行过程优化方法。在分析建材装备产品基因重组过程的基础上,结合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考虑质量评价的制造任务优化调度模型,通过合理的制造资源选择来保证产品质量,为实现该目标,设计了一种改进的混合遗传离散粒子群算法(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and Discret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H-GA-DPSO)用于求解该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性能优势。(5)针对所提出模型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在分析建材装备企业产品、制造过程和管理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面向建材装备企业制造过程的质量信息采集、共享与决策支持系统,并对系统开发背景、架构、性能优化设计、功能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述。
袁波[7](2019)在《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数据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运营和竞争的方式,在数字经济领域,大数据已然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据收集或者使用能够对市场竞争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引起反垄断法的高度关切。大数据的商业应用不仅有助于经营者从事卡特尔等传统垄断行为,更是催生出不当收集或者处理数据、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等特殊问题,这给传统反垄断法基础理论和实体制度造成一定冲击,亟须从理论和制度方面予以回应。本文主要结合既有反垄断实践,紧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三大反垄断法实体制度,就大数据对反垄断法价值构造、具体规则和分析框架的挑战与制度因应进行探讨,力图破解反垄断法在大数据领域适用的难题,并对学界就此存在的混论认识和激烈争论加以澄清及辨正。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的集合,此乃对大数据的一般理解,这非但不能揭示出大数据与反垄断法的交集,反而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两者关系的误解,因此有必要将反垄断语境下的大数据界定为:海量数据集合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体;在网络效应、规模经济等多因素的作用下,诞生了数据驱动型反馈回路,即用户、用户数据、网络服务质量和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具有正反馈效应,其代表了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特质;大数据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双重法律属性,收集和使用数据受有关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法的约束,大数据的财产性权益分配尚存争议,但在现实中往往为数据控制者所享有,这使得大数据足以对市场竞争产生重要影响。大数据之于市场竞争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当下,国内与此主题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较为缺乏,从OECD、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布的研究报告及执法、司法典型案例看,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仍需回归到反垄断法三大支柱制度进行考察和分析。算法的商业应用为共谋创造出有利的市场条件,在算法的助推下,竞争者之间进行意思联络或信息交换更为高效和便捷,由此催生出数字化卡特尔,它相比于一般卡特尔更为隐蔽且难以察觉;按照算法类型以及算法在共谋中所起的作用,数字化卡特尔分为“信使”型、“轴辐”型、“预测”型和“自主”型四类,前面两类归类为协同行为,其发生概率最大。而后面两类则属于默示共谋,目前尚未被发现;就数字化卡特尔的反垄断法规制而言,主要法域或者有过实践探索,或者现行法足以规制此类行为,而我国则需在《反垄断法》总则中增设一条关于垄断协议的禁止性规定,以及摒弃“有过意思联络或者信息交流”这一协同行为构成要件,更加注重对行为证据和经济证据的考察,以此达致规制目的。此外,执法机构还可利用大数据挖掘创新市场监管新方式。数据虽然具有非排他性,但可被排他性地收集和使用,因而不能径直推定数据控制者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根据数据是否单独许可或者转让,数据分为“自用型”数据和“他用型”数据,涉及两者的市场支配地位认定需分开进行,前者侧重于分析数据之于经营者获取竞争优势的影响,而后者首先要界定相关数据市场,即从在线数据与离线数据、设备数据的区隔以及细分在线数据市场角度进行替代性分析,其后再依据市场份额和进入壁垒判定市场支配地位;考虑到数据大都是副产品,大数据领域可适用必需设施理论,“必需数据”的构成要件有三:数据不可或缺且难以被复制、拒绝开放共享可能消除下游市场有效竞争及缺乏拒绝开放共享数据的正当理由;不当收集和控制数据可被纳入反垄断法规制范围,但须回归到基于消费者福利的剥削性滥用认定标准,可将其定性为过高定价或者新型剥削性滥用行为。既有营业额申报标准无法涵摄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这极有可能导致后者游离于反垄断监管之外,有必要增设交易规模标准;从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实践看,该等集中的竞争影响评估仍需从单边效应、协同效应和封锁效应三个层面展开,考察重点应放在所涉数据的可替代性和稀缺性上;数据封锁是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最有可能引致的竞争损害,对此需以行为性救济为先,明确要求经营者在集中后以合理条件开放所涉数据的规则;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有可能涉及隐私问题,为防止反垄断法被泛化适用,须明确只有隐私保护受损归因于竞争损害时,方才将隐私问题纳入反垄断法分析。至于有隐私损害之虞的集中,可对参与集中方隐私保护政策附加限制性条件。对于大数据领域反垄断的必要性,学术界存在杞人忧天论和未雨绸缪论两种争锋相对的观点,不管是基于立论基础还是已有实践,杞人忧天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域外实务界并不认同,因而大数据领域反垄断问题需引起关注和重视;从反垄断法价值构造、制度框架和分析方法上看,大数据尚不足以对反垄断法产生颠覆性影响。不过,须对传统反垄断法理论和制度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调适的维度有三:一是将质量、隐私等非价格因素纳入消费者福利指标,二是把相关数据市场作为界定相关市场的新维度,三是对反垄断法三大支柱制度进行针对性调整;从我国反垄断实践的制度诉求、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制度保障以及国际规则话语权的竞争角度看,亟待推出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中国方案”,对此制定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该指南应包含概念界定、一般问题及三类垄断行为的分析指引等内容。
马寿福[8](2019)在《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而制造质量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研究制造质量控制对于制造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关于制造质量控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主要侧重于制造过程的全面监控和预测,缺乏针对性。此外,随着制造设备数控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利用设备的这些特性进行质量控制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本文研究了一种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方法,并以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为例对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首先,分析了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需求分析。分析了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方法的整体流程,从用户层、应用功能层、支撑层和设备层四个层面提出了方法的框架,并对后面章节研究的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模糊决策的质量控制方法、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控制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其次,研究了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模糊决策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建立了齿轮制造过程关联规则挖掘模型,提出了基于欧氏距离的质量等级映射方法,研究了关联规则挖掘Apriori算法在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中的挖掘应用,针对挖掘的关联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质量控制策略。建立了质量控制策略的模糊决策模型,研究了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质量控制策略模糊决策方法。然后,研究了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了数控设备综合性能评价方法,研究了基于数控系统加工启停信号采集的工件识别方法,建立了质检策略的解析模型。提出了基于设备综合性能评价的质检控制策略推荐方法,并以某型号数控滚齿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最后,以某型号齿轮的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为例,验证了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模糊决策的质量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介绍了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控制系统的实现技术和系统设计,并开发了相应的系统,对质检策略的制定、质检策略的设置、质量数据的采集和质检结果的判断等功能进行了验证。
管光海[9](2019)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聚焦完整任务的教学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当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地位越来越高。在我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通用技术是指当代技术体系中较为基础、在日常生活应用中较为广泛、育人价值较为丰富,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所必需的技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科技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对于通用技术这门新设立的课程来说,先进的课程理念如何落地,独特价值的育人目标如何实现,都对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2017年我国新修订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对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出挑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提出一种以学生素养发展为目标的适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使用的教学设计模式。本研究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在2017年至2018年两年时间内,历经两次面向教师的实施和一次基于课堂教学的实施,形成两次迭代,最终产生三个版本的教学设计。在研究中,运用实验、观察、访谈和收集实物的方法,研究获得所需的一手资料,并从基于教师使用、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对比、学生过程性表现、学生反思体会、课堂教学观察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以情境、任务、活动、基本问题为主线的聚焦完整任务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秉持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学习的理念,提出技术学习要注重个人真实性、世界真实性、学科真实性相统一的原则。与传统教学设计偏重于任务分析、以教学过程设计为主相比,该模式更注重任务设计,强调任务设计先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有意义的完整任务确定后,教学设计各要素应围绕着任务而展开,不同的任务调用不同的知识,任务的变化带出所需的知识学习,最终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由此,任务设计重于任务分析、任务设计先于教学过程设计、兼顾结构化知识与完整任务、注重单元设计,构成了聚焦完整任务的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理念。聚焦完整任务的教学设计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以及内容所承载的素养或能力,初步确定任务。第二阶段,进一步深入分析内容,剖析技术知识特性,确定素养要素和水平,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并制订任务表现量规。第三阶段为完整任务的详细设计。聚焦完整任务的教学设计追求真实、复杂、多变的问题情境,强调设计真实的完整任务,并且强调要提供任务的支持与指导。在聚焦完整任务的教学设计中,任务群的设计是重要的步骤之一。任务群不仅强调任务之间的排序,而且强调各任务之间需要有紧密的内在逻辑与联系。本研究提出了大概念引领的任务群与大过程引领的任务群两种类型。模式检验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评估聚焦任务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吸引力、效率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在于发现聚焦任务的教学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与优化。实验研究以设计能力发展为例,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对比分析结果、学生反思体会的分析以及课堂教学观察结果都表明,聚焦任务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任务的支持与指导对学生设计有较大的帮助。研究发现,聚焦任务教学设计模式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对教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及指导作用,但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一定的挑战,而且对教学实施有较高的要求。研究还表明,高中学生的设计过程是聚焦方案的过程,同时也涉及大量认知策略的运用,包括比较、权衡与决策、迭代与优化、深度优先的策略与宽度优先的策略。作为一项实践性与理论性兼顾的研究,本研究构建的聚焦完整任务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供技术课程教师使用以及其他教师参考。
杨珂[10](2019)在《制度主义的环境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加快,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及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再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人们也开始认真地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反思。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不仅引起了自然科学家的关注,也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虽然首先将自然环境与经济问题相联系的并非新古典经济学,但作为经济学的主流,它们通过利用其庞大的知识网络及易于量化的分析方法,很快在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西方各国的环境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在新古典范式中,自然资源及环境物品都被当作了经济过程中可以随时取用的一种要素投入,而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则被归结为系统之外的因素。这种观点无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复杂性,以及与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性,也没有关注生物圈中自我组织、调节、演化的原理和规律,仅仅用经济价值来代替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因此建立在此种基础上的环境经济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释经济过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受到了许多学派特别是非正统经济学的批评。作为非正统经济学中的重要流派,制度主义的整体主义思想和演化的发展观,使其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等生态要素之间普遍共生的关系;从嵌入的视角来看待经济过程,关注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及其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特征;以开放的方式对社会制度及其结构变迁进行广义的理解和阐释,并将生态约束视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因此,制度主义的环境经济理论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的环境经济问题有着天然的优势,由此提出的环境控制政策也更具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展开的,全文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阐明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环境经济思想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方法。第二章为理论研究的第一部分,阐述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分别从制度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出发,分析了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要素,强调了作为一门历史的、演化的、强调过程范式的经济学的总体特征。第三章讨论了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研究凡勃伦、J.M.克拉克等早期制度主义者的环境经济思想及其影响;而后来凯普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成本问题的深入剖析,则成为许多学派对环境问题研究的起点,也奠定了制度主义环境经济理论的基础。第四章对制度主义的生态发展观进行探讨。制度主义的价值原则、生态发展观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协同演化的可持续性原则,将制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扩展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应用之中。而斯瓦尼所提出的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则进一步在制度调整的分析中加入了对生态约束的考虑,丰富了制度变迁理论的内涵。在第五章中,基于凯普等制度主义者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制度主义环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包括对环境问题的内涵、经济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认识,制度视角下的环境评估指标和方法,以及基于制度安排的环境控制措施与环境政策等,从问题的本质、关系、特征、方法等方面来构建理论框架。第六章对制度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两个学派在环境经济的理论思想与政策主张上进行全面比较,并得出,相比于新古典环境经济学,无论是在理论基础、评估方法还是目标、工具的选择设定上,制度主义都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和更具实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七章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和评价。在对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和环境经济理论要点进行总结的同时,客观的评价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并讨论了其作为新古典环境经济学替代理论的可行性。其中第五章及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经济思想的梳理、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横向比较,最终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即纳入了社会、生态协同演化视角的制度主义思想,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环境经济分析框架,它强调特定制度安排下社会系统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结果的决定性影响,并认为制度调整才是解决社会—生态系统失衡,从而环境经济问题的关键。
二、关联知识规则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联知识规则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决策树算法的5M1E在GS公司外贸服装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论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方法和理论 |
2.1 质量控制方法 |
2.1.1 质量控制简述 |
2.1.2 5M1E分析法 |
2.2 决策树算法的相关理论 |
2.2.1 数据挖掘简述 |
2.2.2 决策树算法理论 |
2.2.3 决策树算法的作用及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GS公司介绍 |
3.1 GS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经营情况 |
3.2 GS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波特五力模型 |
3.2.2 SWOT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GS公司外贸服装产品质量控制现状 |
4.1 外贸服装产品常见质量问题及评价体系 |
4.1.1 外贸服装产品常见质量问题 |
4.1.2 外贸服装产品质量评价体系 |
4.2 GS公司目前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
4.2.1 GS公司目前采用的质量控制方法 |
4.2.2 GS公司目前采用的质量控制手段 |
4.3 GS公司外贸服装产品质量控制现状 |
4.3.1 GS公司外贸服装产品质量问题概况 |
4.3.2 GS公司外贸服装产品质量控制现存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GS公司质量控制模型构建及改进方案 |
5.1 GS公司质量控制决策树模型的构建 |
5.1.1 目标任务 |
5.1.2 数据采集 |
5.1.3 模型构建 |
5.1.4 模型优化验证 |
5.2 GS公司质量控制决策树模型的应用分析 |
5.2.1 确定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 |
5.2.2 分析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 |
5.2.3 5M1E质量问题因果分析 |
5.3 GS公司基于5M1E的质量控制改进方案 |
5.3.1 人员管理改进方案 |
5.3.2 机器设备管理改进方案 |
5.3.3 原材料管理改进方案 |
5.3.4 生产方法改进方案 |
5.3.5 环境管理改进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GS公司外贸服装质量控制方案的实施 |
6.1 实施计划 |
6.1.1 计划目标 |
6.1.2 细分计划 |
6.2 实施步骤 |
6.2.1 前期准备 |
6.2.2 建立实施组织 |
6.2.3 方案实施 |
6.3 实施保障 |
6.3.1 组织保障 |
6.3.2 经济保障 |
6.3.3 技术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2)BN乳业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
2.1.1 成本的概念 |
2.1.2 成本控制的概念 |
2.1.3 成本控制的原则 |
2.1.4 成本控制的目标 |
2.2 成本控制的方法 |
2.2.1 加强成本的核算与控制 |
2.2.2 完善成本控制流程 |
2.2.3 建立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 |
3 BN乳业公司成本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BN乳业公司情况介绍 |
3.2 BN乳业公司成本控制情况 |
3.2.1 BN乳业公司成本支出情况 |
3.2.2 BN乳业公司成本控制现状 |
3.3 BN乳业公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3.1 BN乳业公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2 BN乳业公司成本控制原因分析 |
4 BN乳业公司成本控制优化方案 |
4.1 设立BN乳业公司成本控制优化方案目标与原则 |
4.1.1 成本控制优化方案的目标 |
4.1.2 成本控制优化方案的原则 |
4.2 成立成本控制小组 |
4.3 事前控制成本控制方案 |
4.4 事中控制成本控制方案 |
4.5 事后分析成本控制方案 |
4.6 优化成本控制相关绩效管理制度 |
5 BN乳业公司成本控制优化方案配套措施 |
5.1 建设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
5.2 完善配套考核激励机制 |
5.3 加强BN乳业公司乳制品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 |
5.4 提高BN乳业公司信息化应用水平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关联规则的G公司生产成本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成本的概念及成本构成 |
2.2 成本管理的内容 |
2.3 成本控制理论 |
2.3.1 成本控制理论的发展进程 |
2.3.2 成本控制的内涵 |
2.3.3 成本控制的方法 |
2.3.4 标准成本控制 |
2.4 关联规则概述 |
2.4.1 关联规则的基本定义 |
2.4.2 关联规则的分类 |
2.4.3 关联规则的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G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
3.1 G公司概况 |
3.1.1 G公司简介 |
3.1.2 组织结构 |
3.1.3 产品流程 |
3.2 G公司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现状 |
3.2.1 G公司产品成本结构 |
3.2.2 G公司生产成本控制特点 |
3.3 G公司生产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基于销货订单的预估获利与实际获利差异较大 |
3.3.2 公司各部门缺乏成本控制目标 |
3.3.3 标准成本的合理性不足 |
3.3.4 成本控制流程缺少前馈和同期控制 |
3.3.5 成本控制在企业各部门难以实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关联规则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4.1 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外部因素 |
4.1.2 内部因素 |
4.2 生产成本影响因素选取 |
4.2.1 选取原则 |
4.2.2 影响因素的选取 |
4.3 基于关联规则的分析模型构建 |
4.3.1 关联规则在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中的适用性 |
4.3.2 关联规则在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的步骤 |
4.3.3 分析模型的构建 |
4.3.4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4.3.5 建立基于关联规则的模型 |
4.3.6 模型结果的关联规则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在G公司的应用 |
5.1 数据预处理 |
5.1.1 数据准备 |
5.1.2 数据的离散化处理 |
5.2 模型实证 |
5.3 模型结果分析 |
5.4 模型评价 |
5.5 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决策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G公司生产成本控制优化建议和效果评价 |
6.1 G公司成本控制过程优化的建议 |
6.1.1 通过关联分析模型影响因素的控制缩小预估与实际获利差异 |
6.1.2 采取标准成本和预算相结合的方式为公司各部门制定成本目标 |
6.1.3 利用关联分析模型提高标准成本的合理性 |
6.1.4 增加前馈和同期控制完善成本控制流程 |
6.1.5 将成本控制转化为对绩效管理便于实施 |
6.2 G公司成本控制过程优化的效果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尺寸工程的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尺寸工程的研究现状 |
1.3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发展历程 |
1.4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研究现状 |
1.4.1 公差信息建模的研究现状 |
1.4.2 装配公差计算的研究现状 |
1.4.3 装配质量的稳健性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
1.4.4 偏差分析软件开发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尺寸工程的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建立 |
2.1 尺寸工程概论 |
2.1.1 尺寸工程的工作流程 |
2.1.2 开展尺寸工程的作用 |
2.2 尺寸工程在整车尺寸开发中的应用 |
2.2.1 尺寸目标的设定 |
2.2.2 RPS的设计 |
2.2.3 GD&T的设计 |
2.2.4 公差分析与尺寸控制优化 |
2.2.5 尺寸控制管理 |
2.3 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理论基础 |
3.1 闭环控制 |
3.2 公差分析方法 |
3.3 三维偏差分析模型 |
3.3.1 零件及偏差描述模型 |
3.3.2 夹具定位偏差 |
3.3.3 装配偏差流的状态空间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发动机舱闭环质量偏差建模与分析 |
4.1 基于3DCS的刚性体尺寸偏差分析流程 |
4.1.1 建模流程 |
4.1.2 HLM敏感度分析与Geo Factor分析 |
4.2 面向设计输入的发动机舱偏差建模分析 |
4.2.1 明确装配层级与焊接过程 |
4.2.2 DTS要求与测点分布 |
4.2.3 定位策略与GD&T |
4.2.4 三维偏差建模与分析 |
4.2.5 分析结果 |
4.2.6 样车试制 |
4.3 结合工厂数据的发动机舱偏差建模分析 |
4.3.1 工厂数据采集 |
4.3.2 关联3DCS的数据集结构 |
4.3.3 异常数据处理与数据取样方式 |
4.3.4 公差替换与模拟结果分析 |
4.4 偏差源诊断 |
4.5 优化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零部件多级装配定位策略优化 |
5.1 线性递减权重的粒子群算法 |
5.2 零部件多级装配定位策略优化模型 |
5.3 汽车发动机舱右前纵梁三级装配定位策略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6)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质量管理思想与技术的发展 |
1.1.2 我国建材装备企业面临的挑战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产品基因及其在机械领域的应用 |
1.4.2 产品质量缺陷诊断 |
1.4.3 产品质量评价 |
1.4.4 考虑质量的制造任务优化调度 |
1.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6 课题支撑 |
1.7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面向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产品基因研究 |
2.1 引言 |
2.2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 |
2.2.1 建材装备产品特点分析 |
2.2.2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内容 |
2.2.3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模型 |
2.2.4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编码方法 |
2.2.5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获取方法 |
2.2.6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实例 |
2.3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知识库 |
2.3.1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知识库内容 |
2.3.2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知识存储与检索 |
2.3.3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属性相似度计算规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缺陷诊断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缺陷诊断模型 |
3.2.1 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缺陷成因分析 |
3.2.2 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缺陷诊断框架 |
3.3 建材装备产品质量缺陷诊断方法 |
3.3.1 基于直接相似度的诊断知识过滤方法 |
3.3.2 基于合成相似度的可用诊断知识获取方法 |
3.3.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质量缺陷多因素诊断方法 |
3.4 质量缺陷诊断实例分析 |
3.4.1 数据准备 |
3.4.2 诊断知识过滤 |
3.4.3 产品质量缺陷诊断 |
3.4.4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
4.3 建材装备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
4.3.1 基于直接相似度的可用产品基因评价知识过滤 |
4.3.2 基于可用评价知识的关联产品基因评价 |
4.3.3 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
4.3.4 基于鱼骨图法的亚健康产品潜在质量问题分析 |
4.4 质量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
4.4.1 目标产品基因提取与评价知识过滤 |
4.4.2 产品质量综合评价 |
4.4.3 潜在质量问题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产品质量评价的建材装备制造执行过程优化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面向建材装备制造执行过程优化的产品基因重组分析 |
5.2.1 基因工程的启示 |
5.2.2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重组模型 |
5.3 基于产品质量评价的建材装备制造任务调度模型 |
5.3.1 问题描述 |
5.3.2 数学模型 |
5.4 多层编码的混合遗传离散粒子群算法设计 |
5.4.1 产品基因信息提取和评价知识过滤方法 |
5.4.2 遗传算法设计 |
5.4.3 离散粒子群算法设计 |
5.5 实验对比与分析 |
5.5.1 初始化案例数据 |
5.5.2 参数设置 |
5.5.3 对比实验与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企业质量跟踪与决策支持系统 |
6.1 引言 |
6.2 系统开发背景及架构 |
6.2.1 系统开发背景 |
6.2.2 系统架构分析 |
6.2.3 基于中间对象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框架 |
6.3 系统设计 |
6.3.1 系统结构设计 |
6.3.2 系统安全与可配置性设计 |
6.4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实例 |
6.4.1 基于OPC技术的质量数据采集 |
6.4.2 质量缺陷诊断 |
6.4.3 质量评价与分析 |
6.4.4 基于产品质量评价的制造执行过程优化 |
6.4.5 质量跟踪与预警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附录 C: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奖励 |
附录 D: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
附录 E:项目验收报告 |
附录 F:软件版权 |
(7)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 |
六、需说明的问题 |
第一章 大数据与反垄断法的交织 |
第一节 作为研究对象的大数据:内涵、特征和辨析 |
一、反垄断语境下的大数据:“数量”和“质量” |
二、大数据的4V特征:大量、高速、多样和价值 |
三、大数据、数据和个人信息之界分 |
第二节 大数据的价值链及其与数字经济的交互关系 |
一、大数据的价值链:收集、存储、分析和使用 |
二、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与大数据扮演的角色 |
三、数字经济的竞争特质:数据驱动型反馈回路 |
第三节 大数据双重法律属性之素描及反垄断法关切 |
一、大数据的双重法律属性及其反垄断法意义 |
二、反垄断法关切:大数据对市场竞争的效应 |
三、域外法治对大数据领域反竞争行为的因应 |
第二章 数字化卡特尔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一节 数字化卡特尔:大数据时代的垄断协议新形态 |
一、算法的界定、相关概念辨识及其商业应用 |
二、共谋的一般分析及其反垄断法的传统认知 |
三、算法与共谋“联姻”催生出数字化卡特尔 |
第二节 数字化卡特尔的类型化和对反垄断法的影响 |
一、数字化卡特尔的现实表征及其主要分类 |
二、数字化卡特尔对协同行为定性分析的影响 |
三、默示共谋之于数字化卡特尔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三节 数字化卡特尔倒逼垄断协议制度和监管革新 |
一、反垄断法因应数字化卡特尔挑战的政策选择 |
二、禁止垄断协议规则再造:轴辐协议和协同行为 |
三、利用大数据对数字化卡特尔进行反垄断监管 |
第三章 典型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一节 大数据视野下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
一、数据特性之论辩:非排他性抑或具稀缺性 |
二、“自用型”数据情景下的市场支配地位判定 |
三、相关数据市场的提出与市场支配地位认定 |
第二节 拒绝开放共享“必需数据”与必需设施理论 |
一、必需设施理论一般分析与“必需数据”的产生 |
二、大数据领域适用必需设施理论的争点和释疑 |
三、“必需数据”的界定标准与救济措施的设计 |
第三节 不当收集和处理用户数据与剥削性滥用行为 |
一、探访“Facebook案”:主要事实和决定要点 |
二、不当收集和处理用户数据构成剥削性滥用? |
三、回归基于消费者福利的剥削性滥用认定标准 |
第四章 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控制 |
第一节 数据驱动型并购对申报标准的冲击与应对 |
一、主要法域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比较分析 |
二、数据驱动型并购适用营业额申报标准的困境 |
三、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确定 |
第二节 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竞争影响评估 |
一、数据聚集是否会在多边市场上引致单边效应 |
二、数据聚集是否会在多边市场上产生协同效应 |
三、数据聚集是否会在下游市场上形成封锁效应 |
第三节 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救济措施选择 |
一、涉及数据聚集的并购应当优先选择行为性救济 |
二、要求经营者在集中后以合理条件开放所涉数据 |
第四节 并购控制中隐私问题发展脉络及实践进路 |
一、隐私保护与并购控制的关系:从疏离到融合 |
二、隐私保护被纳入并购反垄断审查的前置要件 |
三、对参与集中方隐私保护政策附加限制性条件 |
第五章 大数据领域反垄断的理论回应和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大数据与反垄断法:学理辨析及其政策取向 |
一、大数据领域反垄断: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 |
二、大数据之于反垄断法:“颠覆”抑或“融合” |
三、大数据背景下反垄断理论和制度的调适向度 |
第二节 大数据领域反垄断“中国方案”的生成进路 |
一、构建我国大数据领域反垄断规则的必要性 |
二、法律规范的建构基础:概念界定与一般问题 |
三、以三大支柱为基制定大数据领域反垄断指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制造业中质量管理及控制研究现状 |
1.2.2 数据挖掘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研究现状 |
1.2.3 灰色模糊理论应用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课题来源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控制需求和方法分析 |
2.1 齿轮制造过程工艺分析 |
2.2 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控制中存在问题与需求分析 |
2.2.1 存在的问题 |
2.2.2 需求分析 |
2.3 质量控制方法整体流程分析 |
2.4 质量控制方法的实现框架 |
2.5 质量控制方法的关键技术分析 |
2.5.1 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数据关联规则挖掘分析技术 |
2.5.2 质量控制策略模糊决策分析技术 |
2.5.3 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控制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模糊决策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3.1 模型建立 |
3.1.1 齿轮制造过程关联规则挖掘模型建立 |
3.1.2 工序加工质量映射模型建立 |
3.2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描述 |
3.3 质量控制策略模糊决策方法 |
3.3.1 模糊决策模型建立 |
3.3.2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模糊决策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4.1 齿轮制造设备综合性能评价分析 |
4.1.1 设备综合性能评价模型建立 |
4.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1.3 设备综合性能确定 |
4.2 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判断方法研究 |
4.2.1 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数据采集方法 |
4.2.2 基于数控加工启停信号采集的工件识别方法研究 |
4.2.3 齿轮制造过程工件质检状态判断方法研究 |
4.3 基于设备综合性能的质检策略推荐 |
4.3.1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方法实现及功能验证 |
5.1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模糊决策的质量控制方法验证 |
5.1.1 齿轮制造过程质量特性数据挖掘分析 |
5.1.2 质量控制策略决策分析 |
5.2 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控制系统开发及验证 |
5.2.1 系统实现技术 |
5.2.2 系统设计 |
5.2.3 系统功能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聚焦完整任务的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 |
1.1.2 普通高中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的呼唤 |
1.1.3 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
1.2 研究问题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技术课程 |
1.3.2 教学设计 |
1.3.3 完整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研究 |
1.4.2 教学设计历史回顾 |
1.4.3 教学设计发展新动向: 面向完整任务 |
1.4.4 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 |
1.5 研究方法与过程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过程 |
1.5.3 资料分析 |
1.5.4 成文方式 |
1.6 全文结构 |
1.7 本部分小结 |
2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 面向技术课程 |
2.1 理解素养导向的技术课程 |
2.1.1 技术课程目标的演变与理解 |
2.1.2 技术课程内容的历史考察与理解 |
2.1.3 倡导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学习 |
2.2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模式的提出与迭代 |
2.2.1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模式V1版本: 关注四要素 |
2.2.2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模式V2版本: 关注情境问题 |
2.2.3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模式V3版本: 凸显任务 |
2.3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
2.3.1 任务设计重于任务分析 |
2.3.2 任务设计先于教学过程设计 |
2.3.3 兼顾结构化知识与完整任务 |
2.3.4 以单元为基本设计单位 |
2.4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的框架 |
2.5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的四要素 |
2.5.1 情境:引出任务、推动任务发展的关键 |
2.5.2 完整任务: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的核心 |
2.5.3 活动: 任务实施的基本方式 |
2.5.4 基本问题: 促进任务深度实施的保障 |
2.6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三阶段 |
2.6.1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三阶段的提出 |
2.6.2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模板及示例 |
2.7 本部分小结 |
3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的具体设计: 任务的初步确定与表现量规的制订 |
3.1 任务的初步确定 |
3.1.1 把握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 |
3.1.2 挖掘核心内容承载的核心素养 |
3.1.3 依据内容与目标初步确定任务 |
3.1.4 考虑任务与学生的相关性 |
3.1.5 检查任务实施的条件保障 |
3.2 学习目标和任务表现量规的制订 |
3.2.1 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剖析技术知识特性 |
3.2.2 确定素养要素,划分素养水平 |
3.2.3 确定学习目标,厘清任务表现具体标准 |
3.2.4 开发评价工具,制订任务表现量规 |
3.3 本部分小结 |
4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的具体设计: 完整任务的详细设计 |
4.1 创设真实、复杂、多变的问题情境 |
4.1.1 问题情境的构成 |
4.1.2 问题情境的三种类型 |
4.1.3 真实情境的创设 |
4.1.4 复杂情境的创设 |
4.1.5 多变情境的创设 |
4.2 设计任务的支持与指导 |
4.2.1 区别任务的支持与指导 |
4.2.2 提供任务的支持 |
4.2.3 提供任务的指导 |
4.3 任务群的设计 |
4.3.1 情境的变化推动多任务的形成 |
4.3.2 任务的排序 |
4.3.3 不同类型任务群的设计 |
4.4 活动的设计 |
4.4.1 设计不同功能的活动 |
4.4.2 设计不同类型的技术实践活动 |
4.4.3 活动中基本问题的设计 |
4.5 本部分小结 |
5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模式的检验 |
5.1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的实验: 以设计能力发展为例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
5.1.3 研究结果 |
5.1.4 结论与讨论 |
5.2 聚焦完整任务教学设计模式的评估:基于教师的使用 |
5.2.1 问题的提出 |
5.2.2 研究方法 |
5.2.3 研究结果 |
5.2.4 结论与讨论 |
5.3 本部分小结 |
6 研究进一步探讨与展望 |
6.1 研究的进一步探讨 |
6.1.1 知识与任务分析框架下的教学设计模式 |
6.1.2 聚焦任务教学设计的不同变式 |
6.1.3 人工物视角下的技术设计 |
6.2 研究的贡献 |
6.2.1 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
6.2.2 丰富了已有任务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
6.2.3 揭示了高中学生技术设计及其学习的特征 |
6.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针对案例5多功能台灯开展的设计 |
附录2: 通用技术课程必修2模块第一单元“结构及其设计”完整的教学设计 |
附录3: 课堂观察记录示例 |
附录4: 聚焦任务教学设计v2.0的实证研究前测问卷与试题 |
附录5: 聚焦任务教学设计v2.0的实证研究后测设计题 |
后记 |
(10)制度主义的环境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
二、新古典环境经济学存在缺陷 |
三、制度主义方法的优越性 |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经济学在不同时期对环境问题的不同认识 |
二、对生态环境问题根源的探讨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四、文献研究小结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制度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概述 |
一、制度主义的起源 |
二、代表人物 |
三、制度主义的发展概述 |
第二节 制度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
一、哲学基础 |
二、方法论 |
第三节 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要素 |
一、凡勃伦“二分法” |
二、艾尔斯的工具价值论 |
三、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理 |
四、社会价值理论 |
五、制度调整原则 |
六、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理论 |
第四节 小结:制度主义的理论内涵和总体特征 |
一、制度主义的理论内涵:历史的、演化的经济学 |
二、制度主义的特征 |
第三章 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的形成——从凡勃伦到凯普 |
第一节 早期制度主义者的环境经济思想 |
一、凡勃伦的环境经济思想 |
二、J.M.克拉克的间接成本概念 |
三、卡尔·波兰尼的社会成本思想 |
第二节 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的奠基者:威廉·凯普 |
一、凯普生平及学术简介 |
二、凯普及其着作对学术界的影响 |
第三节 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的核心:社会成本理论 |
一、什么是社会成本 |
二、社会成本的类型和来源 |
三、社会成本的特征 |
四、社会成本与外部性 |
第四节 小结:作为环境问题根源的社会成本 |
第四章 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与生态发展观的结合 |
第一节 制度主义的生态价值观 |
一、制度主义的生态观 |
二、制度主义的价值原则 |
三、制度调整原则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适用性 |
第二节 协同演化的可持续性原则 |
一、“环境兼容”标准 |
二、协同演化的概念和特征 |
三、协同演化的可持续性原则 |
第三节 制度主义的发展观 |
一、发展的实质 |
二、发展的原则 |
三、作为阻碍因素的制度 |
四、技术、资源和人的作用 |
第四节 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 |
一、社会系统的演化 |
二、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 |
第五节 小结:制度分析方法向生态环境问题的扩展 |
第五章 制度主义的环境经济理论框架 |
第一节 对环境问题及其根源的再认识 |
一、环境的涵义 |
二、环境问题及其根源 |
三、环境破坏的累积因果过程 |
四、环境问题的性质 |
第二节 经济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一、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交换关系 |
二、嵌入的经济过程与生态环境的交换 |
三、从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看待环境破坏 |
第三节 多维的环境评估指标和方法 |
一、环境评估指标及其制定 |
二、环境的最大容忍度和社会最低标准 |
三、环境的多维评估方法——“位置分析”法 |
第四节 制度性的环境控制措施 |
一、间接控制措施 |
二、直接控制措施 |
三、事前预防与事后弥补 |
第五节 实质性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政策 |
一、环境目标 |
二、市场与“命令—控制”相结合的环境政策 |
三、环境控制的制度安排 |
第六节 小结:制度主义环境经济理论框架的特征 |
第六章 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制度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 |
第一节 新古典环境经济学概述 |
一、新古典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三、对自然环境与经济系统关系的理解 |
四、主要理论思想及研究方法 |
五、环境政策及政策工具 |
第二节 制度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环境经济理论思想的比较 |
一、哲学基础和世界观的比较 |
二、“经济人”与“政治经济人” |
三、环境问题的根源:“市场失灵”还是“市场体系的失败” |
四、对自然环境与经济系统关系的不同认识 |
第三节 制度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环境政策的比较 |
一、政策目标的区别 |
二、环境评估指标的比较 |
三、环境评估方法的比较 |
四、环境政策的比较 |
五、可持续发展观的差异 |
第四节 新古典环境经济学的局限性 |
一、还原的、机械的和静止的世界观 |
二、理论假设不切实际 |
三、忽略了社会的生态价值 |
四、倒置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
五、市场逻辑评估方法的局限 |
六、环境目标与政策之间的脱节 |
七、短视的环境政策 |
第五节 小结:制度主义方法的优越性 |
一、新古典范式存在固有缺陷 |
二、制度主义的替代性方法 |
第七章 总结和评价 |
第一节 总结: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及理论要点 |
一、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 |
二、制度主义环境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 |
三、环境政策及其制度理论基础 |
第二节 评价: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与替代 |
—、对经济科学的主题的讨论 |
二、制度主义环境经济理论的不足之处 |
三、制度主义能完成替代吗 |
第三节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关联知识规则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决策树算法的5M1E在GS公司外贸服装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D]. 刘筱曼.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2]BN乳业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研究[D]. 张靖雨.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关联规则的G公司生产成本影响因素研究[D]. 何优. 南昌大学, 2020(01)
- [4]基于尺寸工程的闭环质量偏差分析系统研究与应用[D]. 陈强. 江苏大学, 2020(02)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许文祥. 武汉理工大学, 2019
- [7]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问题研究[D]. 袁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 马寿福. 重庆大学, 2019
- [9]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聚焦完整任务的教学设计[D]. 管光海. 浙江大学, 2019(05)
- [10]制度主义的环境经济思想研究[D]. 杨珂. 云南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