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特有继发症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张启杨[2](2020)在《温阳益气法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肺炎(寒痰阻肺证)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既往病例,观察中医温阳益气法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中医温阳益气法应用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病例7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根据是否应用中医温阳益气法代表方参附汤,将选取的70例病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组内各有35例,两组均给予重型颅脑损伤西医综合基础治疗,入院后或术后立即予以亚低温治疗72小时,患有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给予抗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亚低温治疗72小时后加用中医温阳益气法代表方参附汤,鼻饲参附汤全成分颗粒饮片,每日两次。比较病例的性别、年龄、GCS评分等一般信息,观察病例入院时、亚低温治疗72小时后以及治疗后第7d、第14d的病情评估结果,包括腋下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良CPIS评分、PSI评分、咳嗽的疗效评定、颅脑损伤中医证候积分及其分级等,结合统计学进行分析评估,得出结果。结果:通过对病例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两组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GC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2)从肺炎指标上看,在治疗14d后观察组的腋下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良CPIS评分、PSI评分等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治疗14d后的腋下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良CPIS评分、PSI评分等结果均低于治疗前,P值均<0.05。由此表明,观察组及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体温,可降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善肺炎症状,温阳益气法联合西医综合基础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的治疗更为有效。(3)从中医疗效评估上看,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857%,两组治疗14d后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从中医角度来分析,中医温阳益气法联合西医综合基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的疗效更为显着。(4)从颅脑损伤中医证候积分上看,观察组在治疗14d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d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值均<0.05,根据中医证候积分分为3级,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571%,两组治疗14d前后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表明两组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的病情,温阳益气法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有明显效果,但从积分的分级来看两组并无显着差别。治疗前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由参附汤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亚低温治疗后寒痰阻肺证肺炎,应用温阳益气法的代表方参附汤加减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着,有效改善寒痰阻肺证肺炎症状,对颅脑损伤病情的改善亦有帮助,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率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金陆昊[3](2020)在《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VPS疗效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究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去骨瓣术后继发脑积水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的疗效,为去骨瓣术后脑积水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因颅脑外伤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住院资料及术后3月随访资料,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306名患者,其中45人继发了脑积水,45人中有41人在我院行VPS术治疗。采用回顾性研究进行分析。将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颅脑出血量、出血位置包括幕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中线移位长度、去骨瓣骨窗面积、双侧去骨瓣、颅脑损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二次手术、术后颅内感染列为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可能的危险因素,先使用X2、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确定颅脑外伤去骨瓣术后继发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ROC曲线及其AUC值,分析各个诱发术后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性。再针对41例在我科行VPS术的患者使用GCS、GOS、ADL、头颅CT进行评估,分析VPS治疗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疗效。结果1、本研究中去骨瓣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4.7%)。2、单因素统计学分析显示年龄、术前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去骨瓣骨窗面积、双侧去骨瓣、术后颅内感染与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具有相关性。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显示年龄、术前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去骨瓣骨窗面积、双侧去骨瓣、术后颅内感染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4、年龄、术前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去骨瓣骨窗面积、双侧去骨瓣、术后颅内感染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760、0.747、0.639、0.693、0.818、0.614、0.652(P<0.05或P<0.01)。5、41例行VPS术的患者术前GCS平均评分(11.44±3.695)、术后GCS平均评分(12.93±2.705)、术后GOS平均评分(3.73±1.141)、术后GOS平均评分(4.27±0.949)、术前ADL平均评分(53.41±29.967)、术后ADL平均评分(67.32±27.205)。术后头颅CT显示,脑室较术前缩小的有39人,其中2人出现裂隙样脑室,调压后恢复正常脑室大小;脑室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的1人,调压后仍无明显改变;术后感染死亡1人。结论年龄、术前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去骨瓣骨窗面积、双侧去骨瓣、术后颅内感染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当7种因素两种或多种因素共同存在时,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脑积水的概率增高,临床工作中需对这7种因素加以预防,并加强患者的术后随访,及时发现脑积水的形成。术后脑积水形成后可采用VPS术对患者加以治疗,其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秦梦阳[4](2019)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研究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对术中颅内压值在20-25mmhg时,对骨瓣去留手术方式的指导作用以及有创颅内压监测预防术中相关并发症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9月份至2018年9月份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符合研究标准)147例行回顾性分析,按有无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共收集病例65例,其中重型颅脑创伤病例40例,使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33例,硬膜下及脑实质型颅内压监测探头7例;采用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术和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骨瓣还纳术各25例、15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25例,使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17例,硬膜下及脑实质型颅内压监测探头8例;采用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术和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骨瓣还纳术各12例、13例。对照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8例,采用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术和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骨瓣还纳术分别为23例、21例和21例、17例。通过观察有创颅内压监测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使用GOS评分评价预后,比较两种术式的差异,同时对实验组术中颅内压值及术后颅内压值变化情况整合,建立相对客观实际的颅内压值范围作为以后手术方式的参考。同时观察有创颅内压实验组和无颅内压监测对照组对术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有创颅内压监测术中预防相关并发症的作用。结果:一,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中行术式1(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为37例,术后预后良好率为73.0%,行术式2(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骨瓣还纳术)的患者为28例,术后预后良好率为71.4%,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患者术后整体预后良好率为72.3%。实验组中重型颅脑创伤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颅内压值波动在20-25mmhg之间有42例,行术式1的病例有23例,术式2的病例有19例,术后行GOS评分(Ⅳ级以上)预后良好的分别为18例(78.3%)、16例(84.2%),行计数资料的四格表?2校正检验,在a=0.05的检验水准下,?2=0.009,P﹥0.05,统计学无差异。二,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和无颅内压监测对照组在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中采用术式1的分别为25例、12例和23例、21例,采用术式2的分别为15例、13例和21例、17例。实验组中术式1在患者术中未出现并发症的良好率为78.4%,术式2在患者术中未出现并发症的良好率为78.6%,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患者术中未出现并发症的整体良好率为78.5%。对照组中术式1患者术中未出现并发症的良好率为52.3%,术式2在患者术中未出现并发症的良好率为55.3%,无颅内压监测对照组患者中未出现并发症的整体良好率为53.7%。对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和无颅内压监测对照组的术中良好率进行直接标准化,有创颅内压监测组标准化后的术中良好率为69.4%,无颅内压监测对照组标准化后的术中良好率为60.0%。行计数资料的四格表?2检验,在a=0.05的检验水准下,?2=9.76,P<0.05,统计学有差异。结论:一,通过对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中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颅内压值波动在20-25mmhg时,行两种术式在GOS预后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术者可以在术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手术策略。二,通过对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和无颅内压监测对照组的在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术中相关并发症的出现情况比较,发现术中有创颅内压指导下的去骨瓣减压术或骨瓣还纳术发生术中并发症的几率远比无颅内压监测的低,其可以有效的预防术中不良症状的产生。
李明[5](2019)在《“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和适应范围。方法:将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01月至2018年11月符合入组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对照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减压体积、对颞部的显露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第1、3、5d的颅内压,随访3个月,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GO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结果:共纳入43例病人,试验组21例,对照组22例。试验组减压体积为(215.38±60.96)cm3,高于对照组的(156.27±64.087)cm3;实验组的颞部减压长度(9.967±1.410)cm,长于对照组的(7.94±1.541)cm;实验组对Labbe静脉的暴露率81.0%,高于对照组的13.6%,三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从切皮到骨瓣去除的时间(37.95±5.590)分钟与对照组的(35.50±5.125)分钟相似,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3d、5d的颅内压监测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试验组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13.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头皮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4.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为4.8%,对照组为9.1%,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4.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癫痫的发生率为4.8%,对照组为9.1%,差异没有(P>0.05);实验组GOS评分与对照组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安全有效的;2.“n”形切口对颞后部的显露优于标准大骨瓣切口;3.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手术处理颞叶后部的损伤病灶时,“n”形切口可以作为首选切口方式。
苏世琼[6](2019)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颅脑损伤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战争时期,都属于神经外科最为常见的疾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居全身骨折的第二位,仅次于四肢骨折,但是与四肢骨折相比,颅脑损伤具有更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建筑业相继快速发展,而且目前存在各种的极限挑战项目,比如高空跳伞、蹦极等,这些因素对于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上升都起到推动作用。在北京1965年召开的颅脑损伤专题会上对我国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分型进行重新修订,而此次修订将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昏迷时间、是否存在阳性体征以及患者生命体征表现划分为轻型颅脑损伤、中型颅脑损伤和重型颅脑损伤。在南京1978年召开的中华精神科学术会议上,又在重型颅脑损伤的基础上划分出特重型颅脑损伤。目前国内公认的颅脑损伤分类标准便是前面我们所讲的分类方式,其中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定义有以下几点:(1)患者处于深度昏迷状态,且持续昏迷时间>12小时,患者意识水平逐渐降低或者是在清醒后再次出现昏迷。(2)患者在损伤后出现比较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症状。(3)患者生命体征非常不稳定,呼吸频率出现过快或过慢甚至是消失,患者体温出现过高或过低甚至体温会受到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脉搏以及血压同样非常不稳定,出现过高或过低。对于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定义:(1)患者脑原发性损伤严重,在颅脑损伤后患者持续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出现大脑强直表现或者是患者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脏器损伤,或患者出现休克。(2)患者表现出晚期脑疝的症状,如患者双侧瞳孔散大,失去对光的反射,患者生命体征严重混乱,出现呼吸停止或生命不能维持,需要为患者进行持续机械通气。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因此车祸的发生量也越来越多,而车祸导致的颅脑损伤人数占总人数比例最高,所以车祸发生量与颅脑损伤死亡人数密切相关,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颅脑损伤具有很高的人口占比,死亡率在6.3/10万人。目的:格拉斯哥昏迷积分法(GCS)是由Teasdale和Jennett提出的,因为患者的昏迷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呈现正相关。对于GCS评分6-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发生颅脑损伤后,患者的昏迷时间大于6小时,或者是患者颅脑损伤后意识情况在24小时内发生严重恶化,或出现再次昏迷,时间长于6小时。格拉斯哥指数评分在3-5分的患者属于特重型颅脑损伤,且患者在颅脑损伤后处于持续昏迷状态。只有身体的呼吸、循环以及神经等系统正常运行才能够保持人的正常存活。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存活前提是神经功能的完整。神经系统是维持患者正常内环境、呼吸、以及循环系统功能的前提。颅脑损伤又分为端脑损伤、间脑损伤和脑干损伤等,患者在发生颅脑损伤后伴随有以上几个部位的损伤一般患者损伤情况比较严重,多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者在损伤后,多会发生继发性脑水肿,若患者在发病后救治不及时,很容易引发脑疝,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出现呼吸暂停,以至于导致患者最终死亡。对患者治疗方案、资源分配、患者分类以及与患者家属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早期预后评估。特别是针对GCS评分患者6-8分的患者,患者能否存活,存活质量如何是目前患者家属以及神经外科医师最为关注的问题。目前为分析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就目前的分析结果得出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有以下几点:(1)患者发病年龄;(2)患者性别;(3)患者发病后GCS评分;(4)患者的CT图像评分分析;(5)患者发病后是否引发脑疝;(6)患者颅内出血量;(7)患者的脑挫伤范围;(8)颅内损伤后血肿的位置。但是目前临床研究多以单因素分析研究为主,我们此次研究对于有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不仅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单独作用,还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进行分析。对于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而且目前的医疗水平对于该类患者的治疗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来改善患者预后,所以我们此次研究患者不包含特重型颅脑患者,此次研究主要是分析6-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我们此次研究的数据处理,以医学统计学为基础,对于有可能会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对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回归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对患者预后恢复造成影响的因素,经过多因素分析所得出的影响因素,要比单因素得出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及造成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方法:进行病人资料收集,在患者入院后,为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询问患者的过往病史,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脑疝、记录患者的损伤类型,记录血肿量以及患者血肿位置,对患者进行GCS评分评估。患者的治疗方式,需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选择,对于符合手术指证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主要手术方式为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会后为患者进行神经营养、进行止血、脱水处理,对于患者在术后有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对于无法进行自主呼吸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对于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肠外营养。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恢复情况进行神经营养、活血化瘀等,为提高患者恢复情况可以给予患者针灸、高压氧等康复治疗。主要的病人资料搜集是通过患者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获得。对于治疗期间死亡患者,生存天数从患者发病到死亡,对于存活的患者生存时间从发病到最后一次随访。结果:我们对入组168例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3个月内死亡的患者除外,在随访期间共死亡35例,死亡率20.8%,而且重型颅脑损伤是患者的主要死因。在随访1-10天有25例患者出现死亡,死亡率71.4%,在随访11-20天有8例,死亡率22.9%,在随访20-30天有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5.7%,在随访30天后未出现患者死亡。患者死亡人数均为重型颅脑损伤。经卡方检验对于有可能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单因素分析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患者是否出现瞳孔散大、患者年龄、m GCS评分、血肿量、血肿位置、CT图像评分以及患者的脑挫裂伤范围等。通过多因素分析得出,对于单因素分析出的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年龄、m GCS评分、是否伴有脑疝以及CT图像评分。结论:对于患者预后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有CT图像评分、脑疝以及m GCS评分。
许云云[7](2018)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了解因创伤性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的生存质量现状,探讨其生存质量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市范围内三级医院神经外科因创伤性颅脑损伤入院的且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202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出院后一个月时,使用自制《颅骨缺损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after Brain Injury,QOLIBRI)》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Excel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24.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研究结果:1、202名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的总体感觉、思考能力、情绪和自我评价、独立性和日常生活功能、人际关系、消极的感觉、身体限制和身体状况及总体困扰程度8个维度的得分分别是66.52±12.18、58.96±11.86、59.01±10.99、58.45±11.95、61.50±11.67、56.61±14.04、55.19±12.91、60.00±18.93。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居住地、不同婚姻状况、不同生育状况、不同生活状态、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家庭月收入、不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入院时GCS评分、中线是否移位、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有无进行康复治疗、缺损部位、骨窗面积及单侧/双侧缺损对生存质量各维度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生活状态、文化程度、职业、支付方式、康复治疗、缺损部位、骨窗面积和单侧/双侧缺损是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较低,其影响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生活状态、文化程度、职业、支付方式、康复治疗、缺损部位、骨窗面积和单侧/双侧缺损。2、临床医护及社会人员应多关注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生活状态、文化程度、职业、支付方式、康复治疗、缺损部位、骨窗面积和单侧/双侧缺损,对于可控影响因素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林静达[8](2012)在《高龄患者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手术治疗抢救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手术抢救治疗要点及提高疗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抢救治疗高龄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手术治疗共83例。术前积极准备,手术采用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加强监护,常规内科方面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参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随访6~12月,恢复良好28例,中残22例,重残20例,死亡13例。结论高龄患者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发症多、死亡率高,采用系统性、综合性抢救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吕建军[9](2009)在《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颅脑损伤是世界性的多发性疾病,也是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交通及建筑事业的发展,由于车祸、坠落导致的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及其并发症直接威胁着患者生命,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存质量,尽管多年来新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但治疗效果仍不乐观。目的:客观评价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重型颅脑损伤中作用,与单纯西医治疗对比,探求一种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拯救患者的生命,改善预后,发挥中医中药在颅脑损伤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观察从2008年1月-2009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外科住院部中重型脑外伤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①治疗组伤后有手术指征者常规手术治疗。术后或保守治疗患者入院后予醒脑静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 d。同时予西医常规治疗。②对照组治疗上除不用醒脑静注射液外同治疗组。③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西医方面观察患者住院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颅内压测量值;观察患者脑外伤后肺炎、消化道出血、外伤性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医方面观察患者治疗后失神率、少神率、得神率等相关指标。所有临床观察结果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及各组间均数分析采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治疗组在提高GCS评分,降低颅内压程度、减少脑外伤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失神率及提高得神率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以显着升高患者GCS评分,减少由中型颅脑外伤向重型颅脑外伤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颅内压、减少脑外伤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可以降低失神率及提高得神率,达到开窍醒神的作用。由于既往文献涉及本论文相关的研究比较少,且缺乏详尽、科学的论述;本文采用中医诊断学望神标准主观指标,生动直观的体现其改善患者神志的作用,西医采用GCS评分、无创颅内压监测仪检测颅内压、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客观性指标,达到主客观结合,故本论文创新性强;通过研究发现发现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故可行性强;本论文对两组四个指标进行详尽论证,并加以统计分析,科学性强。总之,醒脑静注射液疗效好、费用低,为中西医结合在颅脑外伤中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前景。
林明陶,沈伟明,邱建阳[10](2004)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特有继发症的防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HI)的救治经验,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特有继发症的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13例经手术后发生严重继发疽的SH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继发症发生共22例次,平均1.7例次;其中治愈15例次。治愈率68.2%;本组13例中病死3例,占23.1%。10例治愈出院,9例随访1年以上,1例失访,其中7例完全或部分恢复社会生活或能独立家庭生活,2例家庭生活需人帮助。结论SHI后重要器官继发症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与神经受损和神经功能发生改变有密切的关系。防治SHI后器官的特有继发症,特别神经源性继发症,应积极、恰当、有效的采用包括开颅手术的综合措施,恢复脑的神经功能,促使患者尽早清醒。
二、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特有继发症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特有继发症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研究对象 |
三、干预措施 |
四、文献检索 |
五、检索方法 |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存在问题 |
三、展望 |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
八、讨论 |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七、讨论 |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分组方案 |
三、盲法实施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六、研究流程图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
五、有效率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
七、脱落报道 |
第四节 讨论 |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温阳益气法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肺炎(寒痰阻肺证)疗效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一般资料及样本量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案 |
5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综述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VPS疗效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入选标准 |
2.1.2 影像资料表现 |
2.1.3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操作 |
2.2.3 评价标准 |
2.3 随访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术式分布情况及预后良好率 |
3.2 有创颅内压监测实验组中两种术式的预后差异比较 |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例两种手术方式的分布情况及术中良好率 |
3.4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例在两种手术方式下的术中并发症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手术医生资质 |
1.5 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随访方式 |
1.8 统计学方法 |
1.9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 |
2.2 两组患者减压效果对比 |
2.2.1 减压体积 |
2.2.2 颞部减压长度 |
2.2.3 Labbe静脉显露情况 |
2.2.4 颅内压力 |
2.3 两组患者开颅时间对比 |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
2.5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预后对比 |
第三章 讨论 |
3.1 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持续增高原因 |
3.1.1 解剖学因素 |
3.1.2 灌注压 |
3.1.3 脑脊液循环 |
3.1.4 创伤性脑梗塞 |
3.2 重型脑损伤采取去骨减压术的意义 |
3.3 不同切口去骨瓣减压术分析 |
3.3.1 标准去骨瓣减压术 |
3.3.2 “n”形切口去骨瓣减压术 |
3.4 本研究结果分析 |
3.4.1 切口暴露 |
3.4.2 术后颅内压变化 |
3.4.3 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预后 |
第四章 结论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后记 |
(6)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绪论 |
一、脑损伤定义 |
二、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情况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2.1 性别 |
2.2.2 年龄(患者的实际年龄,非等级年龄) |
2.2.3 GCS评分 |
2.2.4 CT图像评分 |
2.2.5 脑疝 |
2.2.6 血肿位置 |
2.2.7 血肿量 |
2.2.8 脑挫裂伤范围 |
2.3 治疗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分析 |
2.6 结果 |
2.6.1 单因素分析 |
2.6.2 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3.1 研究结果 |
3.2 造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原因 |
3.3 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 |
3.3.1 性别 |
3.3.2 年龄 |
3.3.3 mGCS评分 |
3.3.4 脑疝 |
3.3.5 CT图像检测 |
3.3.6 颅内血肿以及脑挫裂伤范围 |
3.3.7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
1.创伤性颅脑损伤流行病学 |
2.创伤性颅脑损伤相关概念 |
2.1 创伤性颅脑损伤 |
2.2 去骨瓣减压术 |
2.3 生存质量 |
3.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现状 |
4.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
4.1 一般人口社会学和临床疾病相关资料 |
4.2 生理因素 |
4.3 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
4.4 其他因素 |
5.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测量工具 |
6.研究框架 |
第二部分 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
3.3 研究工具 |
3.4 统计学方法 |
3.5 伦理问题 |
3.6 预调查 |
3.7 质量控制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问卷的基本情况 |
4.2 颅骨缺损患者的一般情况 |
4.3 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得分情况 |
4.4 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4.5 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5 讨论 |
5.1 颅骨缺损患者的一般资料 |
5.2 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 |
6 结论 |
7 本研究创新性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表 |
附录 |
致谢 |
(8)高龄患者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手术治疗抢救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治疗方法: |
2 讨论 |
3.1 术前急诊处理低血压及呼吸困难。 |
3.2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多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 |
3.3 术后重症监护病房, 有相当经验医护人员管理, 积极监测患者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 |
3.4 积极预防并发症: |
3.4.1 肺炎: |
3.4.2 消化道出血: |
3.4.3 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 |
3.4.4 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 : |
(9)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进展 |
1.1 颅脑损伤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1.2 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 |
1.3 展望 |
2 醒脑静注射液综述 |
2.1 原方组成及方解 |
2.2 醒脑静注射液的药理作用 |
2.3 醒脑静的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实施方案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分组方法 |
2.3 常用药物及检测器材 |
2.4 观察项目及记录方法 |
2.5 疗效评价 |
2.6 数据库的建立及处理 |
2.7 统计分析 |
2.8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年龄因素 |
3.2 治疗前后GCS评分 |
3.3 治疗前后颅内压(ICP) |
3.4 并发症 |
3.5 神志 |
3.6 典型病例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特有继发症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温阳益气法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肺炎(寒痰阻肺证)疗效的回顾性研究[D]. 张启杨.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VPS疗效的探讨[D]. 金陆昊.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4]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及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中的应用研究[D]. 秦梦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5]“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D]. 李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分析[D]. 苏世琼. 郑州大学, 2019(07)
- [7]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D]. 许云云. 苏州大学, 2018(12)
- [8]高龄患者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手术治疗抢救体会[J]. 林静达. 浙江创伤外科, 2012(06)
- [9]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D]. 吕建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特有继发症的防治[J]. 林明陶,沈伟明,邱建阳. 中国综合临床, 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