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EPDM对叶菜类的残留测试

1.8% EPDM对叶菜类的残留测试

一、1.8%害极灭乳油在叶菜上的残留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余曼丽[1](2017)在《靶向亲和型农药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表征》文中研究指明农药为防御重大生物灾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农药剂型除了存在有机溶剂用量大、粉尘飘移、分散性差等缺陷,有效利用率还非常低,在田间喷施过程中流失比例高达70%-90%,到达作物靶标叶面的有效利用率不到30%,最终有害生物受药量不足0.1%,绝大部分药液流失到周围环境中,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提高农药有效成分在靶标叶面上的附着率和滞留量,减少田间流失量是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的科学途径。本论文从提高农药靶向亲和能力和延长持效期的角度出发,开展了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应用于靶向亲和型农药纳米载药系统的基础性研究。详细研究了农药纳米载药系统的表面基团对叶面亲和性的影响;探索了具有粘附性的单宁酸改善纳米载药系统的叶面亲和机制;阐明了利用单宁酸分子结构特征提高杀菌剂抑菌活性的原理。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纳米载药系统表面进行亲和改性,可以显着地提高农药液滴在叶面的滞留量,减少田间流失比例。本研究为探索纳米载体靶向亲和修饰与控释性能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提高农药有效性与安全性,发展高效、安全的绿色农药新剂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难溶性阿维菌素环境敏感性的缺点,利用具有成本低、毒性小、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的聚乳酸作为载体材料,通过载体材料的表面改性修饰,制备了3种具有不同叶面亲和能力的聚乳酸/阿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CH3CO-PLA-NS、HOOC-PLA-NS、H2N-PLA-NS)。3种纳米载药系统呈表面光滑的圆球型,平均粒径为450 nm,zeta电位分别为-14.1±0.6,-18.6±0.5,9.4±0.2。利用荧光标记和HPLC分析,结合电子显微镜技术,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探明了聚乳酸/阿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与黄瓜叶面的亲和调控机制:H2N-PLA-NS通过多种结合方式(共价结合、静电吸引、氢键结合等)展示出最好的叶面亲和性能,叶面滞留量最高达61%。此外,该纳米载药系统还提高了阿维菌素的光稳定性,且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延长持效期。(2)借鉴聚乳酸/阿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加工技术,采用改良的溶剂挥发法,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引入了单宁酸覆盖在聚乳酸/阿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表面,构建了单宁酸/聚乳酸/阿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平均粒径为240 nm,电镜成像显示该纳米载药系统呈现表面光滑的圆球型。单宁酸中的叶面亲和分子——邻苯二酚基团,可以和黄瓜叶面上的极性基团产生极强的氢键作用和配位结合,使Abam-PLA-Tannin-NS表现出更强的叶面亲和能力,叶面滞留量可达67%,有利于药液蒸发后更多的有效成分滞留在叶面表面的微纳米结构中,提高药效;室内毒力测试结果也证明Abam-PLA-Tannin-NS具有优于市售剂型4倍的毒杀效果。此外,该纳米载药系统还提高了阿维菌素的光稳定性,且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延长持效期。(3)借鉴上述单宁酸/聚乳酸/阿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加工技术,构建了平均粒径为250 nm的单宁酸/聚乳酸/嘧菌酯纳米载药系统,电镜成像显示该载药系统呈圆球型。叶面接触角、滞留量、室内抑菌活性三个方面实验结果显示:粒径纳米化以后确实可以改善农药剂型与叶面的润湿性,提高农药的叶面滞留量;通过单宁酸修饰的Azox-PLA-Tannin-NS提高了药液的叶面滞留量;单宁酸本身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经单宁酸修饰后的Azox-PLA-Tannin-NS不仅可以增加一部分由单宁酸本身带来的抑菌效果,Azox-PLA-Tannin-NS表面大量的邻苯二酚基团也可以提高其与靶标菌体的黏附能力,叶面滞留量可达59%,从而提高其抑菌效果。此外,该纳米载药系统还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延长持效期。

魏丹[2](2011)在《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及土壤中的残留污染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农药施用使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增长,但是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对农产品品质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危胁,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加强农药在土壤环境和农产品中污染行为研究,对于保护农业环境,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开展了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污染特征研究,建立了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同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及其最终残留量,以期为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上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制订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为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建立了阿维菌素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在本研究中,土壤用20 mL水和50 mL丙酮提取,二氯甲烷分三次萃取,小白菜用100 mL水和丙酮1:1混合液提取,再用石油醚和乙腈分步萃取,萃取液经过浓缩后用甲醇定容,液相色谱(DAD)测定。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以及精密度等均可达到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2.研究建立了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在本研究中,小白菜和土壤样品用0.1 mol·L-1盐酸酸化后,调节pH至8.59.0范围内,加入1 mol·L-1硫化钠4 mL,在水浴条件下转化为沙蚕毒素,用石油醚萃取,萃取液经过浓缩后用正己烷定容,气相色谱(ECD)测定。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以及精密度等均可达到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3.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及其最终残留量。本研究与2009年和2010年两年分别在天津、江苏两地进行了大田试验,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和土壤样品上的施药剂量均为1.5倍推荐剂量。试验结果表明,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消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数学模型,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上的残留半衰期均小于30 d,属易降解农药。4.按照田间试验设计方案,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和土壤上施药剂量分别为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各施药2次和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 d、3 d和5 d时分别采集小白菜和土壤样品进行残留测定。两年两地试验结果表明,距最后一次施药5 d时,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0436 mg·kg-1和0.0428 mg·kg -1。5.我国目前尚未制定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中的最高残留限量(MRL)值,经检索国内外相关标准,日本肯定列表规定甘蓝中阿维菌素最大残留限量为0.01 mg·kg-1;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NY 1500.1.11500.30.4-2007)规定,叶菜中阿维菌素最大残留限量为0.05 mg·kg -1,甘蓝中杀虫单最大残留限量为0.2 mg·kg -1。因此,参考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NY 1500.1.11500.30.4—2007)规定的叶菜中阿维菌素最大残留限量值和甘蓝中杀虫单最大残留限量值,按照1.5倍推荐剂量5.40 g/20m2,在小白菜58片叶时手动喷雾施药处理,最多施药3次,两次施药间隔7 d,距最后一次施药5 d时,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中的残留是安全的。

赖作旺[3](2010)在《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进程加快,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剧增,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进入并共存于环境中,形成了复合污染。前人有关农药的环境污染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农药的污染行为上,在复合污染方面也是侧重于农药与重金属的复合污染效应研究,关于农药的复合污染研究报道很少。本文拟以复配杀虫剂(啶虫脒·阿维菌素和啶虫脒·毒死蜱)为对象,通过对混合杀虫剂中各构成单剂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和降解等环境行为的系统比较研究,揭示杀虫剂混合使用后,各构成单剂的环境行为特点,为农药复合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残留分析方法建立了两种啶虫脒复配剂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对于啶虫脒·阿维菌素,采用液相色谱法,确定了啶虫脒和阿维菌素的共同吸收波长为245nm。色谱柱采用Venusil C18 250mm×4.6mm;流动相选用甲醇和水,比例确定为96:4(V:V);柱温25±1℃;在此条件下,啶虫脒保留时间为2.95min,阿维菌素保留时间为5.39min。对于啶虫脒·毒死蜱,采用液相色谱法,确定其检测条件为:Venu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V:V):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30nm;柱温25±1℃;在此条件下,啶虫脒保留时间为3.00min,毒死蜱保留时间为7.70min。在上述方法下,啶虫脒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9.8%~97.2%,相对标准偏差3.40%~4.0%;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8.5%~94.0%,相对标准偏差3.3%~5.8%;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8.6%~98.0%,相对标准偏差1.5%~4.1%;表明上述分析方法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2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吸附及迁移行为采用平衡振荡法研究了供试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单组分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在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农药的吸附容量存在差异。双组分竞争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除啶虫脒会减少阿维菌素的吸附外,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啶虫脒的吸附几乎不存在影响。采用土壤薄层层析法研究了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啶虫脒、阿维菌素和毒死蜱的Rf值,在单独和混合施用下几乎不存在差异;啶虫脒在山东东营和重庆北碚土中所属移动性等级为可移动,而在广西桂林土和辽宁凤城中为中等移动性;阿维菌素在所测四种土中均属不易移动;毒死蜱在广西桂林土中为不移动,在其余所测三种土中属不易移动。3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研究对于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复合体系,低浓度阿维菌素(10mg/kg)的加入对啶虫脒的降解几乎没有影响,但加入中浓度(20mg/kg)和高浓度(40mg/kg)阿维菌素时,啶虫脒的半衰期分别为6.51d、6.99d,比对照啶虫脒(5.98d)各延长了0.53d、1.01d;不同浓度的啶虫脒对阿维菌素的降解却几乎不存在影响。对于啶虫脒和毒死蜱复合体系,啶虫脒和毒死蜱之间的降解不会相互影响。

姚远[4](2010)在《不同药剂对烟粉虱防治效果及阿维菌素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目前设施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之一。针对烟粉虱的药剂防治,本文评价了几种不同类型药剂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系统研究了阿维菌素对烟粉虱作用方式及田间应用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测定了几种不同类型药剂对烟粉虱成虫、若虫、卵的室内生物活性。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烟粉虱成虫毒力最高,其次为高效氯氰菊酯、印楝素、吡虫啉、吡蚜酮,其LC50分别为15.07mg/L、22.88mg/L、30.64mg/L、51.10mg/L。吡虫啉对烟粉虱卵的杀伤作用最强,其LC50为169.50mg/L。阿维菌素对烟粉虱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均表现出较高的毒力,其LC50分别为1.25mg/L、2.25 mg/L;其次为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吡蚜酮、印楝素,其对低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15.46mg/L、23.48mg/L、45.88 mg/L、46.79mg/L,对高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33.5mg/L、34.99mg/L、51.76mg/L、54.52mg/L,扑虱灵、毒死蜱、康宽对烟粉虱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的LC50都在94.90 mg/L以上。2.不同类型药剂对烟粉虱田间防治效果试验表明:1.8%阿维菌素乳油,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0.3%印楝素乳油,是防治烟粉虱的较理想药剂,药后9天2000倍时的防效都在80.72%以上,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次之,药后9天2000倍时的防效为80.00%,40%毒死蜱乳油、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康宽悬浮剂防治烟粉虱效果较差,药后9天1000倍时的防效都在66.62%以下。3.阿维菌素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的不同作用方式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烟粉虱有触杀、胃毒等作用方式。对烟粉虱2种作用方式从强到弱的次序为:胃毒作用大于触杀作用。研究了阿维菌素对烟粉虱体内几种酶系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用阿维菌素LC50剂量处理烟粉虱成虫,试虫体内的羧酸酯酶表现为抑制作用,处理12h后,其羧酸酯酶比活力为0.6814倍,随着时间增加,羧酸酯酶的比活力明显开始上升,到48h时超过了正常水平,达到1.1929倍;试虫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处理12h后,其比活力为0.8677倍,随着时间增加,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明显开始上升,到48h时超过了正常水平,达到1.1985倍。4.温度对阿维菌素应用效果有明显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从19℃上升到32℃,阿维菌素对烟粉虱毒力增强14.20倍。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乳油100mg/L处理时对烟粉虱成虫,随着时间的延长,阿维菌素对烟粉虱的防效逐渐降低。药后15天时的校正死亡率仍能达到80.55%。

季春辉[5](2010)在《皮墨垦区枣园昆虫多样性和土耳其斯坦叶螨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2007-2008的两年间,对新疆和田皮墨垦区(兵团农十四师224团)枣园生态系统中昆虫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该地区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资料,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作者采用系统调查方法,对新疆和田皮墨垦区的枣园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枣园昆虫群落中,有各类昆虫种类共计42种(包括蜱螨类),它们分别隶属于12个目(包括蜱螨目),34个科;枣园昆虫种群数量消长与季节性变动的关系十分密切。4-5月份由于大部分昆虫刚开始发生,所以数量不多。6-7月,枣园及其周围植被生长迅速而且种类丰富,昆虫数量迅速增多,其中主要类群有鳞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尤其是鳞翅目居多,其它目的个体数相对较少。7月中旬后蜱螨目成为群里中的优势种群;进入8月和9月各目的昆虫分布数量略有起伏,但相当均衡。4月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小,8月最大。7、8、9月份的丰富度大于4、5、6月份,呈上升的趋势。皮墨垦区枣园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在2.209-2.987之间,5月份各物种间各体数分布较均匀,7、8月份则物种数较多。均匀度则是5月份最大,说明5月份各物种间个体数分部较均匀,物种间相互制约较密切;7月和8月的优势度指数相差不大,说明7月和8月的优势种群所占比例相差不大。通过对枣园昆虫物种多样性的方差分析表明老龄枣园与幼龄枣园间有显着性差异,可见树体大小会影响昆虫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幼龄枣园昆虫物种多样性明显大于老龄枣园的昆虫物种多样性。区组间的物种多样性比较显着,而物种内的物种多样性不是很明显。可见,枣园昆虫物种的多样性会因树体的大小而出现差异性。间作棉花的枣园和间作打瓜的枣园物种数、总个体数及多样性指数等均有差异。除个别科和种,(如同翅目的蚜科)间作打瓜的总个体数大于间作棉花的以外,间作棉花的枣园物种数、总个体数及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间作打瓜的枣园,可见不同间作作物会影响昆虫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稳定性。第二部分以土耳其斯坦叶螨为材料,根据其它昆虫的精氨酸激酶基因氨基酸保守区,设计一对简并引物。通过RT-PCR扩增得出1条约503bp大小的DNA片段,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上,而后对重组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土耳其斯坦叶螨基因片段由503碱基组成。使用DNAman和DNAuser等分子生物学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与其他种类昆虫已知的片段做同源性分析,基于分析克隆获得的靶标基因功能区域,构建出特异dsRNA,为后续分子生物学防治害虫做好基础准备。

杨会荣[6](2009)在《阿维菌素和高氯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阿维菌素的光解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建立了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在土壤和甘蓝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在土壤和甘蓝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并利用人工光源研究了阿维菌素在水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规律。甘蓝中阿维菌素用乙酸乙酯提取,浓缩干后用乙腈溶解定容。土壤中阿维菌素用水和乙腈提取,浓缩干后用乙腈溶解定容。样品经衍生化后用HPLC(FLD)测定。阿维菌素的最小检测量为0.1ng,甘蓝和土壤样品中阿维菌素最小检测浓度为0.002mg/kg。添加浓度0.005-0.5mg/kg时,土壤中回收率可达77.74-90.32%,变异系数1.50-4.78%;甘蓝中回收率可达75.68-84.52%,变异系数1.98-3.18%,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甘蓝中高氯用乙腈提取;土壤中高氯用水和乙腈提取,后分别用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浓缩干后用正己烷溶解定容。样品用气相色谱(ECD)测定。高氯的最小检测量为0.01ng,甘蓝和土壤样品中高氯的最小检测浓度为0.01mg/kg。添加浓度0.01-1mg/kg时,土壤中回收率可达86.37-104.66%,变异系数3.51-4.53%;甘蓝中回收率可达96.55-114.86%,变异系数2.96-6.61%;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采用上述方法,测定了2007年和2008年2.4%阿维·高氯微乳剂在安徽和北京两地甘蓝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07年阿维菌素在安徽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98天;在甘蓝上的降解半衰期为2天;08年在安徽和北京两地的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06天、1.55天;在甘蓝上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0.94天、1.14天。07年高氯在安徽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3.28天;在甘蓝上的降解半衰期为3.77天;08年在安徽和北京两地的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7.52天、10.98天;在甘蓝上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4.73天、3.07天。2.4%阿维·高氯微乳剂在安徽和北京两地施用后,甘蓝和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LOQ;高氯只在甘蓝中有少量残留,且均低于我国和日本关于氯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残留限量标准(分别为2.0和1.0 mg/kg)。阿维菌素在水溶液中的光解均呈一级动力学反应。阿维菌素在紫外灯下的光解速率比高压汞灯下快;阿维菌素光解速率随其初始浓度增大而减小,随pH增大而增大;硝酸盐、十二烷基磺酸钠、色素等水中共存污染物对阿维菌素的光解均有光猝灭效应,且硝酸盐和十二烷基磺酸钠对阿维菌素的光猝灭作用随添加浓度的增大而增强。

陈琳[7](2007)在《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的结构优化和杀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农药创制研究中,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研究、开发新农药品种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以具有活性的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不仅可以更快、更经济的发现活性更高的类似物,而且因其内在的性能使产品更易符合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之需要。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我们从瑞香狼毒中分离出了三个重要的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分别是1,5-二苯基-1-戊酮(A),1,5-二苯基-2-烯-1-戊酮(B)和1,5-二苯基-3-羟基-1-戊酮(C)。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5-二苯基-1-戊酮和1,5-二苯基-2-烯-1-戊酮对棉花蚜虫和麦二叉蚜具有较好的触杀毒性和拒食活性,其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47和0.23g/L,毒性实验表明化合物A和B对小鼠,白鼠和家兔毒性较低,属微毒级。化合物1,5-二苯基3-羟基-1-戊酮对菜粉蝶3龄幼虫的触杀致死中浓度(LC50)是0.48g/L。我们发现这些化合物与杀线虫剂Daphneolone,查尔酮,二氢查尔酮,黄烷酮等均具有C6-Cn-C6的基本结构,这个C6-Cn-C6基本结构可能对杀虫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寻找到高效低毒的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本文以C6-C5-C6为结构模板,采用分子相似方法,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共20个目标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未见任何报道。通过氢谱和气质联用谱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认。并对目标化合物的灭蚜活性进行了生物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用杂环取代苯环能够提高化合物的活性,其中化合物呋喃甲酸苯丙酯显示了较好的活性,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0.85 g/l。这将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基础。

席敦芹[8](2005)在《几种药剂对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及异色瓢虫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有代表性的11种杀虫剂对潍坊市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甜菜夜蛾、桃蚜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另外还就5种杀虫剂对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的杀伤力进行了室内测定,评价了杀虫剂的安全性。主要结果如下: 1.在供试的7种药剂中,以溴虫腈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最高,LC50为0.6621mg/L;其次为氟铃脲,LC50为0.9612mg/L,均高于辛硫磷。氟虫腈、高效氯氟氰菊酯的LC50为1.2568mg/L和2.3996mg/L分别是阿维菌素的5.6和2.9倍。 2.7种药剂处理甜菜夜蛾1、2、3龄幼虫,都以溴虫腈、氟铃脲对幼虫的杀伤力最强,溴虫腈2000倍本相近;其次是氟虫腈、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校正死亡率在78%~89%之间;米满基本无作用。 3.在田间药效试验中,供试的7种药剂以溴虫腈对甜菜夜蛾幼虫的防效最高,药后5、7、14d的防效分别为96.2%、99.1%、96.5%;氟铃脲和氟虫腈次之,药后5、7、14d的防效分别为94.8%、96.6%、93.1%和95.1%、95.3%、90.3%,药后5~14天防效稳定在90%以上。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辛硫磷乳油再次之;阿维菌素、米满防效最低。 4.供试的6种药剂中啶虫脒对桃蚜的防效最好,药剂处理1.5h后,校正死亡率已达89.44%,明显优于吡虫啉和抗蚜威,6h后啶虫脒的防效与吡虫啉的防治结果相当,均在94%左右,24h后死亡率达100%;吡虫啉在12h后校正死亡率达100%,生物活性、药效速率与啶虫脒相当。辛硫磷、抗蚜威、三氟氯氰菊酯24h后防效为84.3%~89.9%,防效不及啶虫脒和毗虫啉。 5.在田间药效试验中,供试的6种药剂以啶虫脒和吡虫啉对桃蚜防效较好,药后5~14d校正防效均在90%以上。啶虫脒防效最高,药后14d对桃蚜的防效依然稳定在98.5%。抗蚜威药后3d防效最高,达到95.6%,以后逐步下降;14d后降至77.3%。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防效较低,防

曹威[9](2005)在《瑞香狼毒素灭蚜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作者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分级萃取得到瑞香狼毒根的几种提取物,取灭蚜生物活性最高的正己烷萃取物和氯仿萃取物,经大柱初分、中柱细分、合并薄层检测与反相层析制备瑞香狼毒素样品,经HPLC检测为纯样。 利用瑞香狼毒素对农业上几种常见的蚜虫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烟蚜(Myzus nicotianae B.)、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和甘蓝蚜(Brevicorvne brassicae L.)进行了触杀活性测定,触杀毒力LC50分别为232.16mg/L、373.0mg/L、252.89mg/L和734.32mg/L,具有较显着的毒杀活性。 通过连续观察蚜虫受药后72h内行为特征及中毒症状,发现蚜虫中毒症状与神经毒剂作用相类似。进一步研究瑞香狼毒素对棉蚜解毒水解酶系关键酶羧酸酯酶和对神经系统关键酶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发现瑞香狼毒素对这两种酶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5×103mg/L处理浓度的瑞香狼毒素丙酮溶剂对棉蚜酯酶、羧酸酯酶活性的抑制力分别为48%和56%。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效果显着,瑞香狼毒素5×103mg/L处理浓度的抑制力达到70%。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与生物活性试验中观察到的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结果一致,表明昆虫神经系统关键酶乙酰胆碱酯酶极有可能是瑞香狼毒素的作用靶标。

刘新[10](2004)在《浅谈农药最大残留允许量》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农药最大残留允许量的含义和作用及农药最大残留允许量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几点看法。

二、1.8%害极灭乳油在叶菜上的残留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8%害极灭乳油在叶菜上的残留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靶向亲和型农药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农药的发展趋势
        1.1.1 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1.1.2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1.3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2 纳米技术在农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1.2.1 纳米技术的概述
        1.2.2 纳米技术在农药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缓控释技术在农药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1.3.1 缓控释技术及其优势
        1.3.2 农药缓释剂的类型
        1.3.3 农药缓释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靶向给药系统在农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1.4.1 靶向给药系统的发展概述
        1.4.2 基于农药受体结构特征设计靶标载药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表面基团对聚乳酸/阿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叶面亲和性能的影响
    2.1 试剂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聚乳酸载体的合成
        2.2.2 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
        2.2.3 载药量的测定
        2.2.4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分析
        2.2.5 缓释性能测试
        2.2.6 抗光解能力测试
        2.2.7 纳米载药系统在不同储藏温度下的稳定性测试
        2.2.8 黄瓜幼苗的种植方法
        2.2.9 室内毒力测试
        2.2.10 黄瓜叶上接触角的测试
        2.2.11 激光共聚焦成像
        2.2.12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
        2.2.13 荧光活体成像实验
        2.2.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黄瓜叶上的农药残留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聚乳酸/阿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表征
        2.3.2 聚乳酸/阿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2.3.3 聚乳酸/阿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的缓释效果
        2.3.4 聚乳酸/阿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的室内毒力分析
        2.3.5 载药系统表面官能团对叶面亲和力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单宁酸的叶面亲和型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及表征
    3.1 试剂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单宁酸/聚乳酸/阿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
        3.2.2 载药量测试
        3.2.3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分析
        3.2.4 红外光谱测试
        3.2.5 缓释性能分析
        3.2.6 抗光解能力测试
        3.2.7 不同储藏温度下的稳定性测试
        3.2.8 纳米载药系统的室内毒力实验
        3.2.9 接触角实验
        3.2.10 扫描电镜观察纳米载药系统在靶叶面的滞留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宁酸/聚乳酸/阿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的表征
        3.3.2 纳米载药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3.3 纳米载药系统的缓释性能分析
        3.3.4 纳米载药系统的室内生物毒力分析
        3.3.5 单宁酸修饰对纳米载药系统叶面亲和力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单宁酸的菌体亲和型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及表征
    4.1 试剂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单宁酸/聚乳酸/嘧菌酯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
        4.2.2 载药量测试
        4.2.3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分析
        4.2.4 缓释性能分析
        4.2.5 不同储藏温度下的稳定性测试
        4.2.6 纳米载药系统的室内抑菌活性测试
        4.2.7 接触角实验
        4.2.8 纳米载药系统的叶面滞留量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宁酸/聚乳酸/嘧菌酯纳米载药系统的表征
        4.3.2 纳米载药系统的温度稳定性分析
        4.3.3 纳米载药系统的缓释性能分析
        4.3.4 与靶标生物亲和力的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及土壤中的残留污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应用与农药残留
    1.2 农药残留的来源和危害
        1.2.1 农药残留的来源
        1.2.2 农药残留的危害
    1.3 农残的监管和控制
        1.3.1 合理使用农药
        1.3.2 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1.3.3 加强农药管理
        1.3.4 加强农药残留监测
    1.4 农药残留的分析检测研究进展
        1.4.1 样品前处理技术进展
        1.4.2 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 农药阿维菌素简要介绍
        1.5.1 阿维菌素的理化性质
        1.5.2 阿维菌素的机理和毒性
        1.5.3 阿维菌素的防治对象
        1.5.4 阿维菌素的安全性评价
        1.5.5 阿维菌素分析检测方法
    1.6 农药杀虫单简要介绍
        1.6.1 杀虫单的理化性质
        1.6.2 杀虫单的机理和毒性研究
        1.6.3 杀虫单的防治对象及使用方法
        1.6.4 杀虫单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1.6.5 杀虫单分析检测方法
    1.7 研究内容
    1.8 选题的意思和研究方向
第二章 阿维菌素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试剂和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制备
        2.2.2 标样制备
        2.2.3 样品提取
        2.2.4 样品净化
        2.2.5 仪器条件
    2.3 结果分析
        2.3.1 标准曲线
        2.3.2 农药残留量计算公式
        2.3.3 方法的灵敏度
        2.3.4 添加回收率、准确度、精确度
    2.4 分析方法讨论
        2.4.1 检测器的选择
        2.4.2 色谱柱的选择
        2.4.3 流动相配比的选择
        2.4.4 提取方式选择
        2.4.5 提取剂的选择
        2.4.6 萃取剂的选择
第三章 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试剂和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标样制备
        3.2.3 样品提取和转化
        3.2.4 样品净化
        3.2.5 仪器条件
    3.3 结果分析
        3.3.1 标准曲线
        3.3.2 农药残留量计算公式
        3.3.3 方法的灵敏度
        3.3.4 添加回收率、准确度、精确度
    3.4 分析方法讨论
        3.4.1 萃取剂的选择
        3.4.2 衍生化反应不同pH 的筛选
        3.4.3 衍生化反应水浴锅的温度筛选
        3.4.4 衍生化反应水浴时间的筛选
        3.4.5 检测方法的选择
第四章 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消解规律研究
    4.1 田间试验
        4.1.1 实验时间
        4.1.2 试验地点
        4.1.3 试验农药
        4.1.4 试验剂量
        4.1.5 试验作物
        4.1.6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上的消解动态试验
         4.1.7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上的消解动态试验
        4.1.8 对照试验
        4.1.9 环境条件
    4.2 试验方法
    4.3 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消解规律
        4.3.1 阿维菌素残留消解规律
        4.3.1.1 阿维菌素在小白菜中的残留消解规律
        4.3.1.2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
        4.3.2 杀虫单消解残留消解规律
        4.3.2.1 杀虫单在小白菜中的残留消解规律
        4.3.2.2 杀虫单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
        4.3.3 安全性评价研究
第五章 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污染行为研究
    5.1 田间试验
        5.1.1 试验时间
        5.1.2 试验地点
        5.1.3 试验农药
        5.1.4 施药剂量
        5.1.5 试验作物
        5.1.6 最终残留田间试验
        5.1.7 对照试验
        5.1.8 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
    5.2 试验方法
    5.3 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5.3.1 阿维菌素的残留污染行为
        5.3.2 杀虫单的残留污染行为
    5.4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上的安全性使用评价
第六章 结 论
    1.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残留分析方法建立和优化
    2.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残留消解规律和安全使用评价技术研究
    3.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最终残留试验和安全性使用评价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复合污染
        1.1 复合污染的概念
        1.2 复合污染的分类与表征方法
    2 我国农药的发展现状及复配农药的发展概况
        2.1 农药发展现状
        2.2 农药复配制剂发展概况
    3 农药混用后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现状
        3.1 土壤降解
        3.2 光解
        3.3 吸附解吸
        3.4 迁移
        3.5 水解
    4 啶虫脒、阿维菌素及毒死蜱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4.1 啶虫脒
        4.2 阿维菌素
        4.3 毒死蜱
前言
第一章 检测方法和前处理的研究
    1 检测条件的确定
        1.1 设备与试剂
        1.2 色谱柱的选择
        1.3 流动相流速的选择
        1.4 紫外检测波长的选择
        1.5 流动相的选择以及流动相比的确定
    2 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2.1 设备与试剂
        2.2 提取
        2.3 净化和浓缩
        2.4 仪器检测条件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
        3.2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3.3 前处理方法优化
    4 小结
第二章 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吸附及迁移行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及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土壤样品的制备
        1.4 标准溶液的制备
        1.5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土比的优化选择
        2.2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2.3 吸附等温线的绘制
        2.4 土壤中的移动性试验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3.1 迁移率(R_f)和吸附常数(K_d)的相互关系
        3.2 组分竞争吸附
        3.3 结论
第三章 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及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土壤样品的制备
        1.4 试验方法
        1.5 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复合在土壤中的降解
        2.2 啶虫脒和毒死蜱复合在土壤中的降解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 残留分析方法
    2 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吸附及迁移行为
    3 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研究
    4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致谢

(4)不同药剂对烟粉虱防治效果及阿维菌素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烟粉虱发生概况
        1.1 烟粉虱的起源与分布
        1.2 烟粉虱的分类
        1.3 烟粉虱的生物型
        1.4 烟粉虱的寄主范围
        1.5 烟粉虱的生活史
        1.6 烟粉虱的传毒与为害
        1.7 烟粉虱的暴发原因
    2. 烟粉虱的综合治理策略
        2.1 农业防治
        2.2 生物防治
        2.3 物理防治
        2.4 化学防治
    3. 烟粉虱的抗药性与抗性机制研究
    4. 阿维菌素概况
        4.1 阿维菌素的发现和结构
        4.2 阿维菌素的理化性质和毒力学研究
        4.3 阿维菌素的作用方式和机制
        4.4 阿维菌素原药及混剂开发应用现状
    5.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杀虫剂对不同虫态烟粉虱的生物活性测定和防效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几种不同类型药剂对烟粉虱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2.2 几种不同类型药剂对烟粉虱室内防效评价
        2.3 几种不同类型药剂对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评价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阿维菌素对烟粉虱作用方式及应用技术研究
    1. 阿维菌素不同作用方式处理烟粉虱试验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阿维菌素对烟粉虱体内几种酶系活性的影响
        2.1 供试药剂
        2.2 酶液制备
        2.3 羧酸酯酶(CarE)比活力的测定方法
        2.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比活力测定方法
    3. 阿维菌素应用技术试验
        3.1 阿维菌素不同浓度对烟粉虱各个虫态的效果评价
        3.2 温度对阿维菌素毒力的影响试验
        3.3 阿维菌素持效性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阿维菌素不同作用方式处理烟粉虱试验结果
        4.2 阿维菌素对烟粉虱体内几种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
        4.3 阿维菌素应用技术研究
    5. 讨论
第四章 总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皮墨垦区枣园昆虫多样性和土耳其斯坦叶螨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1 遗传多样性
        1.1.2 物种多样性
        1.1.3 生态系统多样性
        1.1.4 景观多样性
    1.2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昆虫生态学研究进展
    1.4 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4.1 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1.4.2 昆虫多样性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4.3 昆虫多样性测度方法的研究进展
    1.5 昆虫多样性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1.6 害虫综合防治的技术进展
        1.6.1 大力发展无公害的生物合理制剂
        1.6.2 充分利用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
        1.6.3 强调高新技术的应用
        1.6.4 完善害虫管理的信息系统
    1.7 精氨酸激酶及其编码基因
        1.7.1 精氨酸激酶
        1.7.2 精氨酸激酶基因
    1.8 RACE技术的原理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良
        1.8.1 RACE技术
        1.8.2 RACE技术存在的问题与改良
        1.8.3 反转录反应
        1.8.4 加尾反应
        1.8.5 锚连接RACE
    1.9 RNA干扰技术及其进展
        1.9.1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
        1.9.2 RNA干扰研究进展
第二章 新疆和田皮墨垦区枣园昆虫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枣园昆虫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2.2.2 不同树龄枣园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及动态分析
        2.2.3 不同间作作物枣园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及动态分析
    2.3 主要害虫介绍及结合当地情况提出的防治方法
        2.3.1 棉叶瞒
        2.3.2 枣瘿蚊(Contarinia datifolia Jiang)
        2.3.3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rea Hfibner
        2.3.4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2.3.5 杨树十斑吉丁虫
第三章 土耳其斯坦叶螨的精氨酸激酶基因片段克隆及dsRNA的构建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昆虫
        3.1.2 菌种
        3.1.3 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1.6 连接反应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3.1.7 PCR鉴定目的基因及测序
    3.2 土耳其斯坦叶螨mRNA的提取
        3.2.1 总RNA提取步骤
    3.3 RT-PCR获得目的基因的保守区域
        3.3.1 第一链cDNA的合成
        3.3.2 目的基因保守区域的RT-PCR
    3.4 结果与分析
        3.4.1 TTAK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5 dsRNA的构建
    3.6 结论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阿维菌素和高氯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阿维菌素的光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术语与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高效氯氰菊酯简介
    1.2 阿维菌素简介
    1.3 2.4%阿维·氯氰微乳剂简介
2 引言
    2.1 研究的意义
    2.2 研究的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剂和药品
    3.2 仪器设备
    3.3 农药标准溶液配制
    3.4 高氯和阿维菌素在甘蓝上的添加回收实验方法
    3.5 2.4%阿维·高氯微乳剂在甘蓝上的残留动态实验
    3.6 阿维菌素在水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
    3.7 结果计算
4 结果与分析
    4.1 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4.3 2.4%阿维·高氯微乳剂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4.4 2.4%阿维·高氯微乳剂在甘蓝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4.5 2.4%阿维·高氯微乳剂在土壤和甘蓝中的最终残留
    4.6 2.4%阿维·高氯微乳剂合理使用建议
    4.7 阿维菌素在不同光源下的光解动力学
    4.8 阿维菌素初始浓度对其光解的影响
    4.9 阿维菌素在不同pH 条件下光解动力学
    4.10 共存污染物对阿维菌素光解的影响
5 结论
    5.1 确立了残留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5.2 建立了2 种农药的残留检测条件
    5.3 2.4%阿维·高氯微乳剂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5.4 2.4%阿维·高氯微乳剂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
    5.5 阿维菌素在水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
6 讨论
    6.1 阿维菌素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6.2 阿维菌素检测条件的确定
    6.3 2.4%阿维·高氯微乳剂在甘蓝上的残留消解动态
    6.4 阿维菌素在水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的结构优化和杀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棉蚜概述
    2 瑞香狼毒的研究概况
    3 结构优化对新药发现的意义
    4 本实验的思路和意义
第一章 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类似物的合成
    1 试剂和仪器
    2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章 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类似物的杀虫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4 总结
第三章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或已接收的论文
致谢

(8)几种药剂对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及异色瓢虫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甜菜夜蛾、桃蚜的发生、为害与防治现状
    1.2 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的无公害治理
        1.2.1 农业技术措施
        1.2.2 物理机械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3.1 以微生物除虫
        1.2.3.2 天敌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控制作用
        1.2.4 化学防治
        1.2.4.1 抗生素杀虫剂
        1.2.4.2 植物源特异杀虫剂
        1.2.4.3 昆虫生长调节剂
        1.2.4.4 性信息素应用
        1.2.4.5 高选择性药剂和常规杀虫剂
    1.3 选题依据
        1.3.1 设施栽培加重了害虫的危害
        1.3.2 粮、棉害虫向蔬菜害虫转移
        1.3.3 入侵害虫增多,为害性加重
        1.3.4 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1.3.5 检测和管理手段落后
2 材料与方法
    2.1 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毒力和生物活性测定
        2.1.1 试虫
        2.1.2 药剂
        2.1.3 供试蔬菜品种
        2.1.4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2.2 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田间药效试验
    2.3 潍坊市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天敌发生情况调查方法
    2.4 不同杀虫剂对异色瓢虫成虫的毒力及安全性测定
        2.4.1 试虫
        2.4.2 药剂
        2.4.3 滤纸接触法
        2.4.4 毒蚜饲喂法
        2.4.5 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的安全性评价
    2.5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室内毒力及生物活性的测定
        3.1.1 7种杀虫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毒力及生物活性测定
        3.1.2 6种杀虫剂对桃蚜的毒力及生物活性测定
    3.2 田间药效的测定
        3.2.1 7种杀虫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田间药效测定
        3.2.2 6种杀虫剂对桃蚜的田间药效测定
    3.3 潍坊市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及天敌情况调查
    3.4 天敌与桃蚜发生时期的跟随现象调查
    3.5 不同药剂对异色瓢虫存活的影响
        3.5.1 5种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的毒力及安全系数的测定结果
        3.5.2 5种杀虫剂在不同稀释倍数下异色瓢虫的死亡率
        3.5.3 5种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的毒力及安全系数的测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瑞香狼毒素灭蚜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瑞香狼毒素(1,5-二苯基-2-烯-1-戊酮)的制备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 讨论及小结
第二部分:瑞香狼毒素对不同种类蚜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讨论及小结
第三部分:瑞香狼毒素对棉蚜毒性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讨论及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声明
致谢

四、1.8%害极灭乳油在叶菜上的残留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靶向亲和型农药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表征[D]. 余曼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2]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及土壤中的残留污染行为研究[D]. 魏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3]两种啶虫脒复配剂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D]. 赖作旺. 西南大学, 2010(08)
  • [4]不同药剂对烟粉虱防治效果及阿维菌素应用技术研究[D]. 姚远. 扬州大学, 2010(02)
  • [5]皮墨垦区枣园昆虫多样性和土耳其斯坦叶螨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初步研究[D]. 季春辉. 石河子大学, 2010(03)
  • [6]阿维菌素和高氯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阿维菌素的光解研究[D]. 杨会荣. 安徽农业大学, 2009(07)
  • [7]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的结构优化和杀虫活性研究[D]. 陈琳. 四川大学, 2007(05)
  • [8]几种药剂对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及异色瓢虫的作用研究[D]. 席敦芹.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2)
  • [9]瑞香狼毒素灭蚜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 曹威. 四川大学, 2005(02)
  • [10]浅谈农药最大残留允许量[A]. 刘新. 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标签:;  ;  ;  ;  ;  

1.8% EPDM对叶菜类的残留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