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梁预应力锚索在高速公路边坡加固中的应用

框架梁预应力锚索在高速公路边坡加固中的应用

一、框架梁与预应力锚索在高速公路边坡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晨牟[1](2021)在《轻型装配式边坡快速加固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践行,清洁能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更多的水利水电工程加快建设。同时,很多已有的水利工程边坡由于服役时间较长,边坡支护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破坏,一旦发生边坡失稳,将会造成工程安全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格构锚固体系具有结构轻巧、施工相对简单、整体性强、抗震性能好等特点,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岩土体自稳能力,被作为边坡加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种高效、经济、环保的边坡加固方式。研究新的装配式格构锚固体系,不仅能实现边坡支护的快速施工,缩短工程工期,还可对支护结构破坏的边坡进行快速修复,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格构锚固体系的实践应用超前于理论研究,可能出现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构件破损或失效。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特大滑坡应急处置与快速治理技术研发”项目课题五“大型水库与引水工程滑坡治理工程修复加固技术研究”,进行新型装配式支护结构的开发,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其边坡支护的可行性,分析其受力特性和边坡加固效果,研究结构与边坡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析加固边坡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开发新的装配式格构锚固体系,进行装配式结构的布置形式和施工工法研究,并根据已有的相关规范进行预制格构梁和预制节点的结构设计,使其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2)格构所受荷载越大,格构梁的位移和应力越大,最大位移出现在格构梁跨中处,最大应力出现在节点上表面。15mm-20mm的圆形承压板应力分布更均匀。格构梁与节点的最佳搭接长度为125mm-150mm。节点高度对格构梁应力影响较小。(3)采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支护结构与土的相互作用分析,研究支护结构对土体的加固效果,分析土体在支护结构作用下的位移、应力和塑性区变化情况,并分析锚杆的轴力变化情况。土体位移在坡脚处较大,坡顶较小。格构梁作用处土体应力大。锚杆的轴力在滑动面最大,向两侧逐渐减小。(4)在拟静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下,研究边坡的变化情况。拟静力法求解的边坡位移上下基本一致,地震波作用下,边坡位移上部大下部小,锚杆轴力也出现上层锚杆轴力大的情况。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宋佳[3](2021)在《公路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及支护优化研究 ——以曼延坡1号隧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山体隧道的修建在极大的优化交通线路、提高人民出行效率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安全忧患,隧道洞口段边坡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隧道的施工安全与后期使用,隧道边坡的稳定性是保证隧道洞口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隧道洞口段的边坡稳定性及其支护对于隧道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元蔓高速公路中曼延坡1号隧道进口为例,采用FLAC 3D软件分析其隧道洞口段边坡的稳定性,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不同工况下锚索框架梁的受力规律,在理论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计算提出最优支护方案,本研究可为此类隧道工程中锚索框架梁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参考。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查阅了隧道工程与隧道边坡的相关文献,阐释了山岭隧道洞口边坡在整个隧道施工、运营期间的重要性,分析了影响隧道洞口稳定性的因素,总结归纳了隧道口段边坡的破坏模式与支护措施。(2)以曼延坡1号隧道洞口边坡为例,采用FLAC 3D软件研究隧道开挖对隧道口上方边坡稳定性的一般规律,得出隧道口上方边坡失稳主要原因是剪切破坏,边坡失稳后,边坡会随着剪应力形成的滑移面以刚体的形式滑出。针对此类边坡失稳问题,最有效的支护措施为削坡和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支护。(3)基于曼延坡1号隧道的实际工程情况,在原始、边坡加固未开挖与边坡加固且开挖的3种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在支护之后能够保证隧道的正常运营与山体稳定;在边坡分级开挖时,越靠山体下部,位移增量越大、框架梁的弯矩增量越大,在实际加固工程中,可采取对临近隧道口上方支护增加预应力或增加框架梁横截面积等方式来进一步加强边坡的稳定性。(4)结合曼延坡1号隧道口边坡的实际加固情况,对预应力锚索的支护结构参数(锚索间距、锚索倾角、锚固力)进行优化,结合正交试验,最终得出在锚索间距为4 m、锚固角为20°、预应力为600k N时,可保证边坡的有效支护且工程投入最为经济,此为最优结构参数。对比分析表明,优化后的结构参数能够更好的起到支护作用,该研究成果对此类(山体为Ⅴ级围岩且地下水发育的边坡)山体隧道的开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5)研究分析了不同参数对预应力锚索框架梁体系的影响规律,得出以下结论:支护设计中可通过适当的减小锚固角、减小锚索间距并增大锚固力来增加坡面压缩量;靠近隧道口处的框架梁可增大横截面积来提高山体边坡的稳定性;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支护中,侧向弯矩约为主弯矩的1~5倍,因此侧向力的影响不能忽视。

何江飞[4](2020)在《高陡黄土边坡加固工程加筋土-框锚结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黄土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随着城镇开发不断深入,黄土区产生大量的人工开挖高陡边坡,由于这些高陡边坡紧邻居民区、厂矿及道路,施工作业面狭窄、支护空间受限,传统的治理方法难以实现灾害的快速修复。本文以某高陡黄土边坡加固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调查、室内模型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对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高陡黄土边坡失稳特征;基于协同作用理念,为解决黄土高陡边坡快速修复、支护结构变形位移大的问题,提出了加固高陡黄土边坡的“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基于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组合结构协同作用机理,并引入稳定系数和荷载分担比概念,探讨了有限填土加筋土与框锚组合结构稳定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组合结构稳定系数和结构荷载分担比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得出锚索预应力设计参数对结构稳定系数和结构荷载分担比影响较大,为后续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提供参考。(2)开展了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有限填土加筋土与框锚结构的作用机理,验证了组合支护结构的协同作用效应。从应力角度分析了组合结构工作机理,根据附加应力法理论,建立了锚索预应力作用下土体的等效应力计算公式;引入条分法理论,建立了考虑预应力锚索附加应力的组合结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通过工程算例分析,探讨了预应力与安全系数关系,表明本文计算方法较好体现了锚索预应力作用,同时表明锚索对支护体系整体稳定极为重要。(3)以铭帝1#边坡为工程背景,构建了有限填土加筋土与框锚组合结构的FLAC3D数值分析模型,考虑自然工况、降雨工况条件下及考虑坡顶交通荷载作用下,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作用效应,并评价交通荷载对组合结构的稳定性影响。根据现场监测和数值计算结果获得了组合结构实际应用的变形特性及工作规律,验证了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结构的有效性,成功解决了黄土高陡边坡快速修复、支护空间受限、常规加固方案变形量大及变形不协调关键技术难题。

盛哲豪[5](2020)在《边坡多支护组合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规模日益增大,建设中涉及边坡工程也越来越多,边坡稳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边坡处治工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如地质条件改变,自然环境限制等,从而需要对原有的工程方案进行修改或调整。因此,根据具体工程的特点,结合各种支护技术的优缺点,比较处治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从而提出既安全又经济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解决办法,是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难题的需要。本论文依托于湖南省某边坡工程项目因外部条件的改变,原边坡处治方案已不能满足现状场地的要求,需要对原方案进行调整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现场的实际踏勘,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分析了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边坡土体岩层结构。采用极限平衡法,对下部已建重力式挡土墙的现状边坡进行了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挡墙自身稳定性验算,发现现状边坡和重力式挡土墙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需要对现有重力式挡土墙进行加固,提高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2)通过对不同的锚杆挡墙加固方式进行受力形态分析和优缺点比较,提出了较为合理与便于施工的冠梁+预应力锚杆的加固方式。通过对冠梁接触面应力分布及冠梁受力形式进行初步分析,进行了冠梁与挡墙的连接节点构造设计。根据极限平衡条件,建立了预应力锚杆挡墙与边坡的整体极限平衡方程来分析计算和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探明了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与潜在滑面倾角随锚杆入射角与轴力的变化规律。(3)假定以加固后的预应力锚杆挡墙顶部作为上部边坡的支点,将上部边坡作为一个独立的坡体进行了受力分析和支护优化设计。上部边坡支护方案采用锚杆格构梁结构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受力分析和施工图设计。(4)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了各支护条件下土体塑性应变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各支护条件下位移和强度折减系数的关系。通过对预应力锚杆、冠梁与锚杆格构梁等构件进行应力分析和计算多支护组合结构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并与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和极限平衡法计算的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对预应力锚杆挡墙的不同支护参数进行单一变量下的数值模拟计算,探讨了其不同支护参数的变化对边坡稳定和变形,以及支护结构的影响,得出了最合理的支护参数。数值模拟和工程监测结果表明边坡经过整体支护结构加固后,边坡位移数值较小,边坡加固效果较好,能满足规范要求。

裴亚建[6](2020)在《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中的群锚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迅猛发展,公路、铁路等建设不可避免要进行边坡开挖,保障边坡的安全稳定性就显得十分重要。预应力锚索结构体因其具有经济性、安全性和施工方便等特性,一直被广泛应用在边坡加固工程中。预应力锚索在施工运用中,经常会出现不同原因的锚固力损失状况,需要二次补强。但对边坡二次锚索补强预应力加固时,新增锚索的加入使得新旧锚索间距急剧减小,在小间距情况下,群锚之间的应力在岩土中相互叠加,增加了锚索位移量和降低了锚固力,使得新增锚索在既有锚索的影响下锚固效果大大降低,这就是所谓的群锚效应。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进一步研究群锚效应产生的机理及关键影响因素,然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以解决新增锚索加固问题,保障边坡的安全稳定性。目前预应力锚索加固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锚固段长度因素影响下的应力与应变之间关系,通过加大锚固段长度以保证加固效果,但对锚索间距布置的研究较少。因此,通过相关文献的学习研究,本文将从锚固段作用机理问题出发,着重对锚固段因不同布置间距产生的群锚加固问题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分析锚固段荷载位移关系,并利用三阶段的剪切滑移曲线模型解析锚固段剪应力和剪位移分布,最后通过案例计算得出锚固段应力非均匀分布。对于群锚加固,中心锚索锚固段的剪应力还应考虑周围锚索应力叠加影响,因此通过半无限弹性体中的应力Mindlin解分布模型解出周围锚固段对中心锚的叠加的附加剪应力,进而推导出群锚效应系数方法。在软件数值模拟中,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单锚进行拉拔模拟分析,验证了锚固段应力非均匀分布这一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群锚加固不同间距情况下的锚固段应力与位移进行了模拟计算,验证了本文提出群锚效应系数计算理论的合理性。最后依托实例工程项目,分析了新增锚索与既有锚索之间的群锚效应现象并运用群锚效应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并通过现场检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袁坤[7](2019)在《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边坡灾害处治往往要考虑快速、安全、高效的迫切需求,目前抗滑桩、锚索等常规技术难以满足应急抢险的技术要求,在土质边(滑)坡治理的常规加固支挡中,锚(杆)索锚固力有限,抗滑桩等则存在施工安全难以保证、施工周期长等不利因素。基于上述原因,快速安全、经济合理的新型防治技术研发,成为目前边坡灾害防治领域的热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研究边(滑)坡支挡加固新技术,本文致力于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模型试验、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实体工程验证等手段深入分析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结构形式、适用条件、设计计算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等,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1)多次分段控制注浆竖向钢花管加固支挡技术通过结构改进,实现了微型桩支挡和岩土体注浆加固的共同作用;揭示了考虑“多排钢花管桩”+“软弱岩土注浆加固”+“预应力锚固”等多重效应的组合机制;提出了桩体有限差分的创新设计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精度。(2)多次分段控制注浆斜向预应力钢锚管加固技术通过结构改进,实现了边坡锚固和岩土体注浆加固的共同作用,提出了考虑注浆效果的多次分段控制注浆斜向预应力钢锚管框架设计计算方法。(3)注浆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基于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提出了分段劈裂注浆的施工工艺,实现了劈裂注浆的“范围控制、分段控制、压力控制”;给出了注浆量与注浆压力、一、二次注浆间隔时间、封孔长度、注浆孔间距等关键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建立了质量控制标准;建立了钻孔取芯、挖桩调查及无损检测等注浆质量检验方法体系。(4)应用示范广东广乐高速、广州市北三环、广东潮惠高速公路等滑坡整治工程的应用表明,该技术应用于煤系地层,高液限土等复杂岩土条件下滑坡治理中,工程效果良好,具有安全高效、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等突出优点。

李双宏[8](2019)在《杭绍台高速公路典型路段高边坡变形监测及分析》文中指出在浙江地区,受梅雨季节持续暴雨的影响,高边坡坡体的孔隙水压力不断增大,岩土体的抗剪强度不断降低,导致边坡稳定性系数不断下降,无法保证边坡的稳定性,持续强降雨是导致该地区高边坡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浙江省某高速公路AK0+040~AKO+180段右侧高边坡施工为工程背景,采用Geoslope计算软件,计算分析不同工况时边坡在降雨情况下的安全状况,得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锚杆框架梁加固的基础上,边坡各观测点,在未进入雨季时,累计地表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值较小,变形速率小于监测预警值,边坡基本稳定。进入雨季时,边坡受天气影响明显,各观测点位移变形突增,在边坡上部有明显位移,出现潜在滑动面。(2)数值模拟了 4种不同工况得出,强降雨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随着降雨入渗,边坡含水量不断增加,边坡孔隙水压力逐渐增大,抗剪强度逐渐降低,边坡的含水量增速加快,使得边坡出现暂态饱和区域逐渐增大,土体中基质吸力的减小较快,这是边坡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3)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加固后,数值模拟并综合四种工况的边坡稳定性对比得出:当边坡稳定性相同,降雨量不同时,降雨量越大,边坡稳定性系数越小。降雨量相同,加固情况不同时,锚杆锚索加固更加稳定,且边坡稳定性系数下降更慢。(4)工程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加固后,现场进一步检验得出:各观测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在优化方案加固后变形均处在稳定的一个范围,且均有所回缩。深层水平位移基本不存在明显位移的情况,边坡整体稳固。同时也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说明该优化加固方案在做到经济合理的同时,是可行的。

黄尧[9](2019)在《边坡锚固参数优化及支护方案效果评价》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现有边坡支护设计相对保守及可能造成材料浪费的问题,从锚固参数设置、强度材料参数衰减形式及本构模型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基于正交试验优化了锚杆长度、锚固角度、预应力值等锚固参数及设计方案,论述了强度参数折减过程中的材料衰减情况,并依据Drucker-Prager模型,推导出基于Drucker-Prager系列准则(简称D-P系列准则)的非等比例折减系数公式。除此之外,简述了非等比例折减法在D-P系列准则中的实现过程,并基于Drucker-Prager模型对锚固参数优化后的支护方案给予评价。论文完成的研究工作和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正交试验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有效锚杆长度和最佳锚固角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边坡的不同作用位置存在不同的有效锚杆(索)长度和最佳锚固角度,当锚杆锚固位置固定时,随锚杆(索)长度的增加,最佳锚固角度呈现出由大变小的变化,两者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2)通过施加不同大小的预应力锚索,分析锚索预应力值与边坡加固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预应力值增加到一定程度,边坡加固效果开始减弱,主要原因为预应力锚索的主动受力特征改变了原有的边坡塑性破坏区域,此时再增大预应力值并不会改变边坡已局部破坏的事实。(3)与原支护方案比较,新支护方案的总锚杆用量减少了8.9%,锚索用量减少了31.2%,预应力值总量降低了16.7%,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支护方案具有同样的边坡加固效果。(4)建立下官坊边坡开挖未支护时的三维模型,基于D-P系列准则分析边坡稳定性。结果表明,基于D-P系列准则的边坡稳定性评价差异明显,基于DP1准则获得的边坡安全系数值最大,且相较于M-C强度准则增大了16%左右,而DP4准则与M-C强度准则的计算结果最为接近,其最大差值仅为1.2%。(5)为研究本文推导的非等比例强度折减法对边坡加固效果的影响,基于不同的强度准则,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强度折减法作用下的计算结果,发现基于M-C强度准则与DP4准则,采用非等比例折减法获取的边坡安全系数值较传统强度折减法的计算结果偏小,而临界失稳位移值偏大,本文推导的非等比例折减法获取的结果更加保守。

姜成潼[10](2019)在《桩锚—框锚边坡组合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及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与深入推进,工程中出现大量高陡边坡,桩锚-框锚组合支护结构在高陡边坡加固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坡体位移限制要求高且工程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更具优越性。上述组合加固措施既可通过锚索主动加固限制坡体位移,也可发挥抗滑桩被动加固、节约空间的优势,但如何将坡体剩余下滑力分配给两种结构进行支护承载力设计,理论依据尚不完善,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导致工程浪费或设计失败。本文以增(城)从(化)高速公路某标段边坡治理工程为背景,针对桩锚-框锚结构受力机理不明确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法,展开了关于边坡剩余下滑力的分配机制等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边坡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针对结构变形特点,提出桩锚变形协调力学计算模型,在滑坡推力相同条件下,分张拉阶段、工作阶段计算两种类型抗滑桩桩身内力。结果表明:与普通抗滑桩相比,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桩顶水平位移减小约54.83%,剪力最大值减小约26.17%,桩身弯矩最大值减小约50.31%,且在桩身1/3处出现负弯矩,内力分布更为合理,能充分发挥材料性能。将锚索预应力作为梁端集中力,分别采用倒梁法、winkler弹性地基梁法计算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各阶段内力,结果表明:弹性地基梁内力计算结果偏小;与张拉阶段相比,工作阶段框架梁剪力最大值增加约24.67%,弯矩最大值增加约53.34%,且二级框架梁剪力、弯矩最大值约为一级框架梁的1/2和2/3。(2)边坡剩余下滑力在组合结构上的分配机制研究。设计数值模拟试验,根据预先设置抗力改变模拟单元参数,调整框锚-桩锚结构布置顺序,采用FLAC3D软件分析各工况下边坡位移、应力、安全系数,得到满足试验控制条件的结构组合,确定下滑力分配比例。结果表明:未知滑移面、已知滑移面工况下桩锚-框锚结构支护比约为7:3,改变支护顺序,由上至下进行边坡支护时,桩锚-框锚结构支护比约为6:4;存在次级滑动面时,框锚结构能对次级滑面以上滑体产生良好的限制作用,结构加固后下部坡体稳定性受上部滑体影响较小;保证桩锚-框锚结构承担下滑力总和不变的条件下,三、四、五级边坡上部预应力锚索最佳设计抗力比例分别为:4:1:1、3:2:1:1、3:2:2:1:1。(3)桩锚-框锚组合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以增从高速K8+280~K8+400段边坡计算模型、岩土体参数为基础,改变各结构参数取值大小,研究边坡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与结构自身力学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边坡安全系数随抗滑桩桩长、桩截面尺寸、锚索锚固段长度增加而增大,但达到一定值时,变化趋势趋于平缓;随抗滑桩桩间距、锚索倾角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从经济角度出发建立结构优化模型,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对约束条件进行调整,以工程造价为目标函数,对初步设计进行方案优化,优化后总造价降低约18.13%。(4)研究成果在工程实践上的应用。结合增(城)从(化)高速公路某标段边坡工程地质情况,参照设计参数优化结果,将滑坡推力按照7:3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桩锚-框锚结构分别需承担的抗力,并以此作为设计依据对边坡进行分区治理。施工完成后对坡体状态进行长期监测,数据结果显示:加固工程实施后各区坡体变形逐渐收敛,抗滑桩的桩顶位移值未超过允许值,边坡整体保持基本稳定,验证了下滑力分配机制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及优化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二、框架梁与预应力锚索在高速公路边坡加固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框架梁与预应力锚索在高速公路边坡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轻型装配式边坡快速加固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锚固技术研究进展
        1.2.2 格构锚固技术研究进展
        1.2.3 边坡加固技术新方向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数值模拟背景介绍
    2.1 软件介绍
        2.1.1 ABAQUS介绍
        2.1.2 MIDAS介绍
    2.2 边坡稳定性分析基本方法
        2.2.1 极限平衡法
        2.2.2 极限分析法
        2.2.3 有限元为主的数值计算法
    2.3 蜂窝状装配式格构锚固体系
        2.3.1 干连接设计
        2.3.2 湿连接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格构受力分析和设计
    3.1 格构梁配筋设计
    3.2 格构受力分析
        3.2.1 模型建立
        3.2.2 结果分析
        3.2.3 承压板优化
        3.2.4 承载力研究
    3.3 节点结构优化
        3.3.1 搭接长度
        3.3.2 节点高度
        3.3.3 小结
    3.4 本章小结
4 格构锚固体体系数值模拟研究
    4.1 大型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
        4.1.1 物理模型试验基本情况
        4.1.2 数值模型介绍
        4.1.3 数值结果分析
    4.2 蜂窝状装配式格构锚固结构数值模拟
        4.2.1 装配式格构纵向布置
        4.2.2 装配式格构横向布置
        4.2.3 两种布置方式比较
    4.3 锚固角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4.3.1 边坡位移
        4.3.2 边坡塑性区和应力
        4.3.3 锚杆轴力
        4.3.4 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地震状态下的格构锚固体系研究
    5.1 拟静力研究
        5.1.1 多遇地震
        5.1.2 罕遇地震
    5.2 动力研究
        5.2.1 模型概况
        5.2.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1.1 软土地基处理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1.2 粉土地基
    1.3 黄土地基
    1.4 饱和粉砂地基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1.5 其他地基
        1.5.1 冻土地基
        1.5.2 珊瑚礁地基
    1.6 发展展望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2.1 特殊土
        2.1.1 膨胀土
        2.1.2 黄 土
        2.1.3 盐渍土
    2.2 黏土岩
        2.2.1 黏 土
        2.2.2 泥 岩
        (1)粉砂质泥岩
        (2) 炭质泥岩
        (3)红层泥岩
        (4)黏土泥岩
        2.2.3 炭质页岩
    2.3 粗粒土
    2.4 发展展望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3.1 路堤材料性能
    3.2 路堤结构性能
    3.3 发展展望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4.1 试验研究
        4.1.1 室内试验研究
        4.1.2 模型试验研究
        4.1.3 现场试验研究
    4.2 理论研究
        4.2.1 定性分析法
        4.2.2 定量分析法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4.3.1 有限元法
        4.3.2 离散单元法
        4.3.3 有限差分法
    4.4 发展展望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5.1 坡面防护
    5.2 挡土墙
        5.2.1 传统挡土墙
        5.2.2 加筋挡土墙
        5.2.3 土工袋挡土墙
    5.3 边坡锚固
        5.3.1 锚杆支护
        5.3.2 锚索支护
    5.4 土钉支护
    5.5 抗滑桩
    5.6 发展展望
策划与实施

(3)公路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及支护优化研究 ——以曼延坡1号隧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隧道洞口段边坡稳定研究现状
    1.4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洞口边坡失稳分析与支护措施
    2.1 影响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因素分析
        2.1.1 岩体结构类型
        2.1.2 地层岩性组合的影响
        2.1.3 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
        2.1.4 水
        2.1.5 工程施工
        2.1.6 边坡坡角
        2.1.7 地震
    2.2 隧道洞口边坡失稳破坏模式
    2.3 隧道洞口边坡失稳破坏支护工程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洞口段边坡的稳定性研究
    3.1 FLAC3D模拟软件介绍
    3.2 开挖对隧道洞口段边坡影响规律研究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力学参数、本构模型的选取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3.2.3 数值模拟计算理论方法
        3.2.4 模拟结果分析
    3.3 曼延坡1 号隧道工程实例计算分析
        3.3.1 工程背景
        3.3.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3.3.3 边坡分级开挖计算方案
        3.3.4 原始状态下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3.3.5 边坡支护且隧道未开挖状态下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3.3.6 边坡支护且隧道开挖状态下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曼延坡1 号隧道口段边坡支护计算与优化
    4.1 预应力锚索的参数设定及优化~([77])
        4.1.1 锚固力与锚固角的设计及优化
        4.1.2 锚固间距的设计及优化
    4.2 基于正交试验的参数优化方案选取
        4.2.1 正交试验的试验设计
        4.2.2 正交试验的试验结果
    4.3 不同结构参数对支护体系的影响
        4.3.1 不同锚固力下锚索框架梁的模拟计算与分析
        4.3.2 不同锚固角下锚索框架梁的模拟计算与分析
        4.3.3 不同锚固间距下锚索框架梁的模拟计算与分析
    4.4 优化后结构参数与原参数的计算与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奖项)
附录 B(数值计算部分位移、弯矩图)

(4)高陡黄土边坡加固工程加筋土-框锚结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加筋土挡墙的研究现状
        1.2.2 预应力锚杆(索)框架梁的研究现状
        1.2.3 加筋土组合结构研究现状
        1.2.4 协同作用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提出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1 位置与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
        2.1.4 地质构造
        2.1.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 研究区开挖型高陡黄土边坡失稳特征
        2.2.1 开挖型高陡边坡失稳后壁特征
        2.2.2 开挖型高陡边坡失稳后缘裂缝特征
        2.2.3 开挖型高陡黄土边坡破坏过程
    2.3 工程开挖型黄土物理力学特性试验
        2.3.1 试验取样
        2.3.2 试验方案
        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开挖型高陡黄土边坡治理存在的问题
        2.4.1 边坡通用治理修复技术
        2.4.2 高陡黄土边坡治理存在的问题
    2.5 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提出
        2.5.1 协同作用的理念
        2.5.2 有限填土加筋土概念
        2.5.3 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提出
        2.5.4 技术原理
        2.5.5 基本特点
    2.6 设计和施工关键技术问题
    2.7 小结
3 组合结构作用机理及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3.1 边坡治理工程概况
    3.2 组合支护结构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3.2.1 强度折减法的计算原理
        3.2.2 FLAC3D的分析方法
        3.2.3 模型建立
        3.2.4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3.3 组合结构协同作用机理
    3.4 结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4.1 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
        3.4.2 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3.5 小结
4 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模型试验
    4.1 试验目的及内容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内容
    4.2 模型相似比
    4.3 试验模型设计
        4.3.1 试验模型
        4.3.2 试验材料的选取
        4.3.3 试验方案
        4.3.4 试验数据采集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水平位移
        4.4.2 土工格栅应变
        4.4.3 墙背土压力
        4.4.4 锚杆应变
        4.4.5 框架梁应变
    4.5 组合结构作用机理分析
    4.6 小结
5 基于协同作用的组合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
    5.1 锚索预应力作用下的协同机理理论分析
    5.2 考虑协同作用的锚索预应力值确定
    5.3 锚索预应力等效计算
        5.3.1 附加应力法基本理论
        5.3.2 锚索预应力等效计算
    5.4 基于协同作用的整体稳定性分析
        5.4.1 稳定性计算模型
        5.4.2 工程算例分析
    5.5 小结
6 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6.1 自然工况下组合结构的作用效果
        6.1.1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6.1.2 变形特征
    6.2 暴雨条件下组合结构的作用效果
    6.3 交通荷载作用下组合结构的作用效果
    6.4 边坡现场监测与效果评价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边坡多支护组合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区域气象及水系情况
        2.2.2 地质构造
        2.2.3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2.2.4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2.3 工程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2.3.1 工程现状
        2.3.2 优化前边坡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预应力锚杆挡墙的优化设计研究
    3.1 概述
    3.2 预应力锚杆挡墙加固方式探讨及优化
    3.3 冠梁+预应力锚杆挡墙加固技术研究
        3.3.1 分析模型的建立
        3.3.2 锚杆最优入射角的取值分析
        3.3.3 锚杆最佳轴力的取值分析
        3.3.4 预应力锚杆的设计
        3.3.5 冠梁的受力分析及设计
        3.3.6 冠梁与重力式挡墙连接节点构造
    3.4 预应力锚杆挡墙的自身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锚杆格构梁的计算与设计
    4.1 概述
    4.2 锚杆的轴力计算与设计
    4.3 格构梁的受力分析与参数计算
    4.4 锚杆格构梁施工图设计
    4.5 工程监测
    4.6 本章小结
5 边坡稳定性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5.1 概述
    5.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基本理论
    5.3 屈服准则
    5.4 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5.4.1 重力式挡墙边坡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5.4.2 锚杆挡墙边坡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5.5 预应力锚杆挡墙结合锚杆格构梁的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
        5.5.1 模型建立
        5.5.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6 不同参数下边坡的稳定与变形分析
        5.6.1 锚杆入射倾角的影响
        5.6.2 锚杆长度的影响
        5.6.3 锚杆预应力的影响
        5.6.4 锚杆间距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中的群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边坡预应力锚索研究现状
        1.2.1 试验研究
        1.2.2 相关力学理论研究
        1.2.3 数值模拟研究
    1.3 群锚效应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锚固段荷载作用机理
    2.1 拉力型锚索加固系统
    2.2 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剪切位移
    2.3 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剪应力分布特性
        2.3.1 锚固段剪应力分布模型
        2.3.2 剪应力与剪位移关系分析
        2.3.3 剪应力沿长度分布模式
    2.4 锚固段剪应力算例分析
        2.4.1 弹性阶段分析
        2.4.2 塑性阶段分析
        2.4.3 残余强度阶段分析
        2.4.4 剪应力与剪位移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indlin解的群锚加固效应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Mindlin解的锚固附加应力计算
        3.2.1 弹性半无限围岩体中的Mindlin解
        3.2.2 锚固群的分解离散化
        3.2.3 锚固段上加剪应力计算
        3.2.4 锚固段承载力的群锚效应系数
    3.3 相关参数分析
        3.3.1 不同预应力荷载与影响系数关系
        3.3.2 不同锚固长度与影响系数关系
        3.3.3 不同锚固段间距与影响系数关系
        3.3.4 不同锚固体直径与影响系数关系
        3.3.5 不同围岩类型与影响系数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锚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程序介绍
        4.1.1 概述
        4.1.2 本构模型
        4.1.3 锚固结构单元
        4.1.4 接触面问题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参数取值
        4.2.2 模型结构的建立
    4.3 单根锚索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剪应力作用效果分析
        4.3.2 轴向荷载影响分析
        4.3.3 锚固长度影响分析
    4.4 群锚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间距下剪应力分布
        4.4.2 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群锚数值模拟
        4.4.3 群锚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工程实例研究
    5.1 工程概况
        5.1.1 场地情况
        5.1.2 水文地质条件
    5.2 原预应力锚索加固情况
        5.2.1 现场检测
        5.2.2 检测结果及分析
    5.3 考虑群锚效应的锚索补强加固分析
        5.3.1 二次补增预应力中的群锚效应影响
        5.3.2 新增独立锚索的锚固方案
    5.4 基于FLAC 3D的新增锚索群锚效应研究
        5.4.1 基于Rhino 3D与 FLAC 3D的模型建立
        5.4.2 参数及边界条件选择
        5.4.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5.4.4 方案应用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边(滑)坡防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机理研究现状
        1.3.2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加固试验研究现状
        1.3.3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加固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作用机理
    2.1 竖向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结构形式及适用条件
        2.1.1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竖向钢花管
        2.1.2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斜向预应力钢锚管框架
        2.1.3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预应力钢锚管锚索框架组合结构
        2.1.4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适用条件
    2.2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竖向钢花管大尺度模型试验
        2.2.1 模型试验总体设计
        2.2.2 模型试验过程
        2.2.3 试验成果
        2.2.4 成果分析
    2.3 多次控制注浆预应力钢锚管现场试验
        2.3.1 试验方案设计
        2.3.2 试验过程
        2.3.3 试验结果
        2.3.4 试验结论
    2.4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预应力钢锚管锚索组合结构现场试验
        2.4.1 试验方案设计
        2.4.2 试验过程
        2.4.3 试验结果
    2.5 小结
3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设计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单根竖向钢花管微型桩内力计算
        3.2.1 竖向钢花管微型桩计算模型
        3.2.2 竖向钢花管微型桩内力计算方法思路及基本条件
        3.2.3 滑坡推力计算
        3.2.4 假设条件
        3.2.5 有限差分法计算公式推导
    3.3 多排钢花微型桩内力计算
        3.3.1 竖向钢花管微型桩计算模型
        3.3.2 竖向钢花管微型桩内力计算方法及思路
        3.3.3 滑坡推力计算
        3.3.4 递推公式系数
    3.4 软件开发
        3.4.1 软件操作界面
    3.5 斜向预应力钢锚管内力计算方法
        3.5.1 注浆岩土体强度提高值
        3.5.2 斜向控制注浆钢锚管框架设计
    3.6 计算方法验证
    3.7 小结
4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述
    4.2 竖向钢花管有限元模型整体设计
        4.2.1 主要影响因素
        4.2.2 加载方式研究
        4.2.3 不同地层条件影响因素
        4.2.4 桩布置方式影响因素
        4.2.5 不同桩间距影响因素
        4.2.6 考虑注浆加固效果影响
        4.2.7 数值分析结果
    4.3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斜向预应力钢锚管数值分析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数值分析计算原理
        4.3.3 多次分段劈裂注浆对滑坡稳定系数影响数值分析
        4.3.4 锚固与劈裂注浆共同作用对滑坡稳定系数影响数值分析
        4.3.5 锚固体直径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4.3.6 数值分析结果
    4.4 小结
5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
    5.1 施工流程
        5.1.1 钢管加工
        5.1.2 注浆工艺
    5.2 多次分段劈裂注浆现场试验
        5.2.1 现场试验劈裂注浆类型
        5.2.2 浆液封孔长度对劈裂注浆的影响
        5.2.3 一、二次注浆间隔时间对二次注浆的影响
        5.2.4 注浆孔布置方式对劈裂注浆的影响
        5.2.5 一次常压注浆渗透扩散范围
        5.2.6 多次分段控制劈裂注浆岩土参数及扩散半径
    5.3 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5.4 小结
6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注浆效果检测
    6.1 钻孔取芯法
        6.1.1 钻孔数量及位置
        6.1.2 成果分析
        6.1.3 小结
    6.2 挖桩调查法
        6.2.1 调查范围及调查内容
        6.2.2 成果分析
        6.2.3 小结
    6.3 无损检测
        6.3.1 无损检测跨孔成像原理
        6.3.2 试验方案
        6.3.3 无损检测结果分析
    6.4 小结
7 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工程应用
    7.1 广乐高速公路K80+620~K81+120左侧路堑边坡
        7.1.1 边坡概述
        7.1.2 滑坡推力计算
        7.1.3 支挡加固工程措施
        7.1.4 竖向钢花管内力计算
    7.2 广州北三环K42+265~K42+630左侧边坡
        7.2.1 边坡概述
        7.2.2 滑坡推力计算
        7.2.3 支挡加固工程措施
        7.2.4 竖向钢花管内力计算
    7.3 潮惠高速公路K222+560~K222+700左侧路堑边坡
        7.3.1 边坡概况
        7.3.2 滑坡推力计算
        7.3.3 加固工程措施
        7.3.4 多次分段斜向预应力钢锚管内力计算
    7.4 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杭绍台高速公路典型路段高边坡变形监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1.2.2 边坡稳定性计算研究
        1.2.3 边坡安全控制技术分析及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2 高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2.1 杭绍台高速公路全线路段概况
    2.2 杭绍台高速公路工程地质概况
        2.2.1 气候特征
        2.2.2 地层地貌
        2.2.3 水文概况
    2.3 影响边坡的变形与破坏特征
        2.3.1 影响高边坡变形和破坏的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高边坡动态变形监测的原理
    3.1 动态变形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3.2 动态变形监测依据
    3.3 动态变形监测内容
    3.4 动态变形监测方法
        3.4.1 地表位移监测
        3.4.2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3.5 监测注意事项
        3.5.1 监测频率
        3.5.2 监测精度
        3.5.3 监测报警值
    3.6 本章小结
4 研究变形监测主要因素及分析
    4.1 典型路段高边坡的研究对象
    4.2 典型路段高边坡的选取
        4.2.1 边坡的地理位置
        4.2.2 边坡的工程概况
    4.3 高边坡的加固方式
        4.3.1 加固防护体系
        4.3.2 施工工艺及施工流程
        4.3.3 重要注意事项
    4.4 高边坡的现场监测分析
        4.4.1 地表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现场监测情况
        4.4.2 深层水平位移现场监测情况
    4.5 分析高边坡在雨季出现失稳的原因
        4.5.1 边坡进行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及分析原理
        4.5.2 边坡模拟的主要工况
        4.5.3 工况一:降雨量为60mm/d的孔隙水压力变化
        4.5.4 工况二:降雨量为110mm/d的孔隙水压力变化
        4.5.5 工况一:降雨量为60mm/d的稳定性系数和滑动面变化
        4.5.6 工况二:降雨量为110mm/d的稳定性系数及滑动面变化
    4.6 本章小结
5 对典型高边坡的优化方案
    5.1 优化边坡的加固方式
    5.2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的优化原理
    5.3 优化后对边坡再次数值模拟验证
        5.3.1 工况三:降雨量为60mm/d时的孔隙水压力变化
        5.3.2 工况四:降雨量为110mm/d的孔隙水压力变化
        5.3.3 工况三:降雨量为60mm/d的稳定性系数及滑动面变化
        5.3.4 工况四:降雨量为110mm/d的稳定性系数及滑动面变化
    5.4 整合各种工况综合分析稳定性系数变化规律
    5.5 整合四种工况分析各监测点的变化
    5.6 实测位移检验
        5.6.1 地表水平与竖直位移监测
        5.6.2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边坡锚固参数优化及支护方案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质边坡锚固研究现状
        1.2.2 边坡锚固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边坡稳定性理论分析
    2.1 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2.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2.2.1 极限平衡法
        2.2.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2.3 边坡稳定性分析基于ABAQUS软件的实现过程
        2.3.1 ABAQUS软件简述
        2.3.2 边坡的建模流程
        2.3.3 边坡建模关键环节处理
    2.4 边坡失稳判据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质边坡锚固参数设计优化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简述
        3.1.2 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3.1.3 原有治理方案概述
    3.2 计算模型说明与边界条件
        3.2.1 计算模型建立与边界条件
        3.2.2 模型网格收敛性分析
        3.2.3 模型有效性验证
    3.3 锚固参数优化方案确定
        3.3.1 锚固参数正交试验方案确定
        3.3.2 全长黏结性锚杆布设最优方案确定
        3.3.3 预应力锚索布设最优方案确定
    3.4 支护方案优化效果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rucker-Prager系列准则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4.1 基于Drucker-Prager模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概述
    4.2 Drucker-Prager系列准则的参数等价互换
        4.2.1 强度准则简述
        4.2.2 Drucker-Prager系列准则参数转换
    4.3 基于Drucker-Prager系列准则的强度参数非等比例关联折减方法
        4.3.1 基于Mohr-Coulomb模型的强度参数非等比例关联折减法
        4.3.2 Mohr-Coulomb准则与Drucker-Prager准则的参数转换
        4.3.3 基于Drucker-Prager系列准则的强度参数非等比例折减法推导
        4.3.4 基于Drucker-Prager系列准则的非等比例折减法实现过程
    4.4 算例计算分析与评价
        4.4.1 有限元模型及计算边界条件说明
        4.4.2 计算参数的选取
        4.4.3 计算方案
        4.4.4 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rucker-Prager系列准则的支护方案效果评价
    5.1 基于非等比例折减法的支护方案计算
        5.1.1 三维模型建立
        5.1.2 材料强度参数计算
        5.1.3 非等比例折减系数的求解计算
    5.2 开挖未支护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评价
    5.3 支护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评价
        5.3.1 基于不同强度准则的支护方案效果评价
        5.3.2 基于不同强度折减方式的支护方案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桩锚—框锚边坡组合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联合支护研究现状
        1.2.2 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FLAC~(3D)简介
    2.1 计算原理
    2.2 求解流程
    2.3 本构关系
    2.4 结构单元
        2.4.1 本文采用的结构单元
        2.4.2 结构单元间的连接
    2.5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第3章 边坡组合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3.1 支护结构与岩土体间的相互作用
        3.1.1 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
        3.1.2 抗滑桩与岩土体相互作用
    3.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受力分析
        3.2.1 普通抗滑桩受力分析
        3.2.2 桩锚协同工作机理
        3.2.3 桩锚结构计算模式
        3.2.4 工程应用案例1
    3.3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受力分析
        3.3.1 框锚结构受力情况
        3.3.2 锚固力在结构上的分配
        3.3.3 框锚结构计算模式
        3.3.4 工程应用案例2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下滑力分配机制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拟试验设计
        4.1.1 试验设计思路
        4.1.2 试验控制条件
        4.1.3 试验步骤
        4.1.4 模型设计
    4.2 边坡稳定性分析
        4.2.1 天然状态边坡数值模拟
        4.2.2 单一结构支护数值模拟
    4.3 未知滑移面工况
        4.3.1 试验数据分析
        4.3.2 改变支护顺序对分配比影响
    4.4 已知滑移面工况
        4.4.1 单级滑移面数值模拟
        4.4.2 多级滑移面数值模拟
    4.5 多级边坡结构布置方案研究
        4.5.1 三级放坡布置
        4.5.2 四级放坡布置
        4.5.3 五级放坡布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边坡组合支护结构优化设计
    5.1 结构优化数学模型
    5.2 抗滑桩优化设计
        5.2.1 抗滑桩优化参数选择
        5.2.2 抗滑桩优化参数影响分析
        5.2.3 抗滑桩优化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5.3 锚索优化设计
        5.3.1 锚索优化参数选择
        5.3.2 锚索优化参数影响分析
        5.3.3 锚索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5.4 优化结果分析
        5.4.1 计算模型及参数
        5.4.2 优化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实例分析
    6.1 工程概况
        6.1.1 工程简介
        6.1.2 工程地质条件
    6.2 滑坡稳定性分析
        6.2.1 滑坡变形机理分析
        6.2.2 滑坡分区
        6.2.3 计算剖面
        6.2.4 计算参数
        6.2.5 下滑力计算
    6.3 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6.4 监测方案及数据分析
        6.4.1 监测方案
        6.4.2 监测数据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框架梁与预应力锚索在高速公路边坡加固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轻型装配式边坡快速加固结构研究[D]. 王晨牟.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3]公路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及支护优化研究 ——以曼延坡1号隧道为例[D]. 宋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高陡黄土边坡加固工程加筋土-框锚结构作用机理研究[D]. 何江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边坡多支护组合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应用研究[D]. 盛哲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中的群锚效应研究[D]. 裴亚建.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袁坤.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 [8]杭绍台高速公路典型路段高边坡变形监测及分析[D]. 李双宏.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5)
  • [9]边坡锚固参数优化及支护方案效果评价[D]. 黄尧. 长安大学, 2019(01)
  • [10]桩锚—框锚边坡组合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及优化设计[D]. 姜成潼.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框架梁预应力锚索在高速公路边坡加固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