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论文文献综述)
康伟伟[1](2015)在《南朝骚体文学嬗变研究》文中提出南朝骚体文学在对楚辞风格、体式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过汉晋骚体文学题材的开拓、风格的演变后到了一个转折时期,在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得到发展与创新。本文对南朝骚体文学的研究从骚体文学的界定、南朝之前骚体文学的流变、南朝骚体文学的题材内容及其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几个方面着手,对收集到的骚体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骚体文学界定及南朝骚体文学的发展。第一节根据骚体文体独立进程、骚体内容体式上的特质来探讨骚体文学的界定及其研究意义。第二节重点研究南朝之前的骚体文学即汉晋骚体文学的流变,在对汉晋骚体作品梳理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各个时期的骚体文学在骚体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第三节主要是通过对南朝骚体文学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优势及屈骚理论研究倾向转变几个方面的梳理来阐述南朝骚体文学兴起的环境,并且分析其在诗、赋及其他文体的分布情况。第二章主要讨论南朝不同时代背景下骚体文学对屈骚精神的承袭及发展。第一节论刘宋时期骚体文学对屈骚精神的继承。在宋代士族与皇权矛盾影响下,作品多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得志的忧伤与抗争,充满了傲气与反抗精神。后期江淹的骚体作品以数量与质量上的优势对齐梁骚体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节是齐梁时代背景下骚体文学内容的开拓。齐梁时期稍稍缓和的政治矛盾使得此时期的骚体作品较为世俗、琐碎,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第三节主要是对陈代骚体文学的介绍。陈代日益衰落的政治也深深地影响了其骚体文学的内容。题材狭窄,内容格调柔靡是其主要特征。第三章主要是南朝骚体文学艺术形式上的继承与创新。分三节分别介绍其在形式、风格、技巧上的发展。第一节主要是形式上的继承与发展,从篇制、体式、对偶、顶真几个方面阐释。第二节主要是风格上的继承与创新,从意象多样化、描摹细致化、抒情世俗化、遣词平易化四个方面论述。第三节主要是从技巧上分析,分为写景、抒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南朝骚体文学不仅有对前代骚体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它内在的思想情感随着时代历史的变迁而呈现不同的风貌。艺术形式则是在对前代继承的基础上,在南朝文人对于文学艺术审美的全力探索下完成了转变。对南朝骚体文学的嬗变研究正是在纵向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其内部的发展规律,在对于南朝文学作品艺术关注的同时,探讨南朝文人作品中所呈现的内心世界。
毛佳[2](2011)在《南朝与北朝骚体文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初在破旧求新的学术思潮影响下,楚辞学研究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文人学者纷纷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来研究楚辞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这些研究的焦点大多集中在楚辞文献的整理研究、屈宋辞作的研究、屈原与宋玉研究以及楚辞的产生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横向研究。事实上“楚辞”作为一种文学典范,后世的拟骚之作源源不断,并且与其他文体相互交融,以致从汉魏到明清骚体文学绵延不断,从而形成一个上有源下有流的相对完整的发展体系,进而“楚辞”作为一种文体的意义就被体现了出来。然而从文体角度对“楚辞”进行研究,这正是前人所忽略的。本文正是从“楚辞”的文体学角度出发,选取断代的研究方法,在立足于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南北朝时期的骚体文学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总结出作为两个并立朝代的南朝、北朝其骚体文学发展的各自不同特点以及它们在骚体文学发展流变中所处的地位。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骚体文学的概说,其中包括骚体的探源、“骚体文学”概念的界定以及南北朝以前骚体文学发展的情况。第二部分论述了骚体文学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文中主要叙写了南北朝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对骚体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在这种影响下南北朝骚体文学各自发展的概况。第三部分是对南北朝骚体文学的题材内容进行比较。第四部分分别从文学体制、艺术风格等方面对南北朝骚体文学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在南北朝文学融合的大背景下骚体文学的走向进行探讨,并对此时的骚体文学在骚体文学发展史中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进行说明。
白杨[3](2010)在《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骚体文学从战国开始,历经数代,发展到清朝末期,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一种文体,它从屈、宋伊始便奠定了激愤的情感基调,再加上南楚异域的浪漫情怀,更是吸引了众多追捧的目光,使其成为一种体式传承下来。经过历代演变,骚体文学发展到明代中期,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经开始向通俗方向发展,尤其是明代中期复古运动的高涨,人们进行文学创作的信心倍受激励,更是推进了骚体文学通俗化的发展进程,并使其展现出一些迥异于前期骚体作品的艺术特色。明代中期骚体文学在题材上有了进一步拓展,与贫民百姓的衣食冷暖联系日趋紧密,生活中的细小琐事均可以入题,即使是前代常被骚体使用、反复进行创作的题材,在明代中期也沾染了时代特征,显示出与前代不同的艺术特色。在体式运用方面,明代中期骚体文学在使用前代惯用的《离骚》体、《九歌》体以及楚歌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出现了与其他文学体式相结合进行创作的形式,灵活自如,更适于表现民众多彩的日常生活。艺术特色方面,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相比于明代前期的作品,语言更为清新简易,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日常生活,再加上叠词、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的普遍使用,更是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
李涛[4](2010)在《明代前后七子骚体文学研究》文中提出有明一代,前后七子力倡诗文复古,从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开始,由嘉靖、万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接续,历时八、九十年。前后七子文学创作中,在诗文复古理论的影响下创作的骚体诗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体式、题材、艺术形式等方面对这些创作进行梳理分析,对于理清骚体文学的整体的发展脉络,解读明代骚体文学与原初楚辞的关系,认识原初楚辞在明代的影响及流变,进而拓宽明代骚体文学乃至整个明代文学的研究范围必将有所裨益。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归纳分析综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梳理前后七子的骚体文学作品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文学源流的前后继承关系。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前后七子骚体文学概况,将前后七子的所有骚体文学作品进行归类,主要分为骚体诗、骚体赋、拟作骚体、哀祭类骚体四类,阐明分类依据,为进一步分析研究作品奠定基础。前后七子的骚体诗作品主要集中于其乐府或拟乐府之作,占骚体文学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骚体赋作品即采用楚骚的文体形式,也就是以“兮”字句为其基本的句型且明确地用“赋”称名的作品,这些作品所占的比重也较大。拟作骚体即袭用楚辞体的形式,内容上主要是代屈原立言,追念屈原,发抒自己的感受的作品,这类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语句都摹拟屈原的楚辞作品,为数不多。哀祭类骚体包括哀吊类韵文中的骚体和碑志类铭文中的骚体两类,是骚体较为传统的体裁。第二章梳理分析前后七子的骚体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主要从怀才不遇、忧国伤时、尚贤修德、凭吊怀古、咏物抒怀、酬赠哀悼六方面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归纳介绍。前后七子多为进士出身,才华横溢,正直耿介,所任官职都不高,几乎没有一个仕途顺畅的,怀才不遇是他们骚体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忧国伤时,抨击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小人当道、贤士受黜的黑暗社会,是对屈骚内容的再一次传唱。尚贤修德,对理想、进步和光明的执着追求,是前后七子的人生选择和深情讴歌的主题。凭吊怀古作品,借古人古事,抒自身怀抱,写得古奥质朴。咏物抒怀的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思索感受,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酬赠唱和之作,或写友情之深厚,或赞品性之高洁,或写离别之凄苦,真情贯注,感人至深。第三章分析前后七子的骚体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从对原初骚体比兴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拟古中的散化倾向、亦雅亦俗的审美趣味三方面展开论证。在比兴手法上,前后七子继承了楚辞作品的传统手法并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用作比兴的事物的具体生动的描摹上,这很明显受到了汉赋“铺采摛文”手法的影响昂笃咦铀淙恢髡拍夤牛但由于其作品不同程度的受到散文、文体赋、诗体等体式的影响,从而在句式、结构、表达方式等诸方面都表现出散化的倾向。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思想和其重视情感、提倡民歌的观念,使他们的骚体作品表现出亦雅亦俗的审美情趣。
任丽华[5](2008)在《明代骚体文学的嬗变》文中研究表明骚体文学是当代楚辞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是以屈原《离骚》、《九章》、《九歌》等典范的原初作品为范式、以“兮”字句为基本形式特征的作品。骚体文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屈、宋及其以后的所有骚体形式的作品。具体到明代骚体文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纯楚骚体、楚歌体和骚体赋三种体式的作品,也包括楚辞与赋、乐府诗、七言诗、哀吊文、骈文、曲子词、戏曲等多种文体相融合的作品。骚体文学到明代为止,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明代骚体文学最值得关注的是向屈原、宋玉等骚体文学的复归。为了使骚体文学回归原初的板式和精神,人们纷纷举起复古的大旗。这实际上是借助屈宋传统来规范当时的骚体文学创作,是以复古为革新。他们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骚体文学的创作在特征和神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都有了屈宋骚体的某些特点。这是很值得重视的。明初,高启、贝琼等人用骚体抒写内心的抑郁、苦闷、彷徨,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他们对时局艰难的惶恐不安和对个人前途命运的忧虑。接下来,“道统”、“台阁”应制之作兴盛一时。然后,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的复古主张,使得骚体文学的创作不断向屈宋回归,不仅是在音律、辞他采和章法上复归,而且在内在情感和精神上也得到了复归。茶陵派强调法度声调,重视骚体的艺术特征;前后七子要求骚学楚,把楚辞悬为不可更易的样板,同时也重视真情实感的抒写;吴中七子重视古文辞自身的价值;唐宋派茅坤重《楚辞》之“神”。“学骚体却不类骚体,不仿骚而深得骚意”的胡应麟,可以说是明代骚体文学创作成就最为人瞩目的,是真正领会了屈骚神旨的精彩创作。明代后期,虽说骚体文学的创作是由“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达到了学古与求真的统一,但实际上,在国变之际,很多人感伤时事,在复古倾向中己无暇斤斤计较于屈骚之法。明代骚体文学的发展线索极为清晰,是整个骚体文学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杨立琴[6](2006)在《元代骚体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骚体作为一种文学体式,渊源于先秦楚文化的沃土,成熟并定型于战国时代的屈原和宋玉,凭借它内在的生命力,从两汉直到清代,一直是历代文人表现情志的重要文体,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佳作。在元代也产生了许多骚体作品,并表现出自己的特征。应该说特殊的社会背景对元代文学包括骚体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骚体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其它文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演变。本文试从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两方面对元代骚体作初步研究。首先,从题材内容方面元代骚体突出表现为三大主题:一是隐逸的旋律始终回响在元代骚体作品中,并呈现出整体性退隐、隐不绝俗即从“形隐”到“心隐”地进一步转变以及对现实批判相对温和等时代特点;二是悲士不遇的内容在异族统治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材无所用、生不逢时的失意和志向难寻、知己难逢的慨叹就成为伴随元代长期废除科举、文人失去进身之阶的时代特点而产生的又一大主题,而具有强烈抒情特征的骚体也因此成为文人们表现情志的理想载体;最后是面对儒家文化的遗失,文人们通过对现实的讽喻,表现出了对儒家传统的眷恋和深情的呼唤,从而形成元代骚体文学的第三大主题。其次,从艺术成就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和元代散文讲究经世致用的特点相一致,骚体的创作进一步呈现出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二是体式的运用也进一步多样化。和原初骚体相比,“兮”字句式的运用更加灵活,尤其是乱词的使用更加复杂;三是元代骚体在情感表现、题材选择以及意象系统的运用等方面表现出世俗化的特征。
郭建勋[7](2003)在《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文中研究表明骚体文学即楚辞体文学,它是以屈原典范的原初作品为范式、以“兮”字句为本质特征的作品。骚体文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屈、宋而后的纯楚骚体、楚歌体和骚体赋三种体式的作品,以及楚骚与赋、乐府诗、七言诗、哀吊文、骈文、曲子词、戏曲等多种韵文的相互关系,并涉及文体演变史、文学接受史、文人心态史等多个领域。
郭建勋[8](2003)在《论骚体文学研究在当代楚辞学中的定位》文中研究指明骚体文学即楚辞体文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屈、宋而后的纯楚骚体、楚歌体和骚体赋三种体式的作品,以及楚骚与赋、乐府诗、七言诗、哀吊文、骈文、曲子词、戏曲等多种文体的相互关系,并涉及到文体演变史、文学接受史、文人心态史等多个领域。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当代楚辞学学科视域与学科空间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南朝骚体文学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骚体文学界定及南朝骚体文学的发展 |
第一节 骚体的独立及骚体文学界定 |
一、骚体的独立 |
二、骚体特质 |
三、骚体文学的界定 |
第二节 汉晋骚体文学的流变 |
一、汉代骚体文学的发展 |
二、建安骚体文学的发展 |
三、晋代骚体文学的发展 |
第三节 南朝骚体文学发展的背景及其分布 |
一、发展的环境 |
二、南朝骚体文学的现存状况及分布 |
第二章 南朝骚体文学对屈骚精神的继承 |
第一节 刘宋屈骚精神的继承:人生嗟叹之作 |
一、刘宋骚体文学创作背景 |
二、刘宋骚体文学创作类型 |
三、刘宋骚体文学对屈骚精神的继承 |
四、刘宋后期江淹的骚体创作:“轶汉人而直上” |
第二节 齐梁屈骚题材的转变:日常感受之作 |
一、齐梁时期的骚体文学创作背景 |
二、齐梁骚体作品 |
三、齐梁抒情言志题材的新特点——闲淡之情的追求 |
第三节 陈骚体内容的狭窄化:宫廷哀怨之作 |
一、陈代骚体文学的创作背景 |
二、陈代骚体文学的创作类型 |
第三章 南朝骚体文学艺术特色上的继承与创新 |
第一节 形式上的继承与创新 |
一、篇制的短小 |
二、句式的杂糅 |
三、句式的骈偶 |
四、顶真辞格的运用 |
第二节 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
一、意象的多样化 |
二、写景的细致化 |
三、抒情的世俗化 |
四、遣词的平易化:用典的减少与浑融 |
第三节 艺术技巧的继承与创新 |
一、写景中的时间观与空间观 |
二、抒情方式 |
结语 |
附录:南朝骚体作品辑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南朝与北朝骚体文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骚体文学概说 |
1.1 骚体探源 |
1.1.1 骚体来源《诗经》说 |
1.1.2 楚辞来源楚地民歌说 |
1.2 骚体文学的界定 |
1.2.1 “楚辞”、“楚辞体”与“骚体”辨析 |
1.2.2 骚体文学的界定及艺术特征 |
1.3 南北朝以前骚体文学传统的嬗变 |
2 南北朝骚体文学的发展 |
2.1 南朝骚体文学发展概况 |
2.1.1 南朝人对骚体的认识 |
2.1.2 南朝的文人心态及其影响下的骚体创作 |
2.2 北朝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下的北朝骚体文学发展 |
3 南朝与北朝骚体文学题材之比较 |
3.1 南朝骚体文学个人化、贵族化的题材内容 |
3.1.1 感物伤时之作 |
3.1.2 日常生活化的写景咏物题材 |
3.1.3 骚体文学题材的创新——儒释道宗教题材的介入 |
3.1.4 感念悼亡之作 |
3.2 北朝骚体对吊古感遇等传统题材的继承 |
3.2.1 吊古题材 |
3.2.2 怀才不遇的愤懑 |
3.2.3 宗教题材——偏重于礼赞佛教 |
4 南朝与北朝骚体文学艺术特征的疏离 |
4.1 南朝与北朝骚体文学体制的差异 |
4.1.1 篇制结构的差异 |
4.1.2 句式选取的差异 |
4.1.3 体式的不同特征 |
4.2 南朝与北朝骚体文学艺术风格的迥异 |
4.2.1 精工华艳的南朝骚体文学 |
4.2.2 刚直古朴的北朝骚体文学 |
5 南朝与北朝骚体文学的融合及在骚体文学史上地位 |
5.1 南北朝文学的融合对此时骚体文学发展的影响 |
5.2 南朝与北朝骚体文学在骚体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创作背景及分类 |
1.1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创作背景 |
1.2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分类 |
第2章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题材的拓展 |
2.1 知己难逢的失意苦闷 |
2.2 怀乡送别的深切思念 |
2.3 追求隐逸的困惑哀愁 |
2.4 哀祭之作的凄凉哀怨 |
第3章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艺术特色 |
3.1 语言清新简易 |
3.1.1 语言清新流利 |
3.1.2 语言通俗简易 |
3.2 描写精细别致 |
3.3 韵律和谐流畅 |
第4章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对传统体式的继承与发扬 |
4.1 托物寄怀手法的继承 |
4.2 对屈骚格调的重视 |
4.2.1 发愤抒情的极力运用 |
4.2.2 体式的继承与新变 |
4.3 对骚体文学创作的影响 |
4.3.1 骚体文学进一步通俗化 |
4.3.2 引领浪漫创作方式复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明代中期骚体文学作品一览表 |
致谢 |
(4)明代前后七子骚体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1章 前后七子骚体文学概况 |
1.1 骚体诗 |
1.2 骚体赋 |
1.3 拟作骚体 |
1.4 哀祭类骚体 |
第2章 前后七子的骚体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 |
2.1 怀才不遇 |
2.2 忧国伤时 |
2.3 尚贤修德 |
2.4 凭吊怀古 |
2.5 咏物抒怀 |
2.6 赠别哀悼 |
第3章 前后七子的骚体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
3.1 对原初骚体比兴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
3.2 拟古中的散化倾向 |
3.2.1 句式自由松散 |
3.2.2 结构的散文化倾向 |
3.2.3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
3.3 亦雅亦俗的审美趣味 |
3.3.1 雅俗共赏的语言 |
3.3.2 题材的世俗化趋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明代骚体文学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第1章 骚体文学的特征及其流变 |
1.1 骚体文学的特征 |
1.2 骚体文学的流变 |
第2章 明代前期的骚体文学 |
2.1 乱世悲音——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
2.2 文道合一——卫道气息十足的“道统”文学 |
2.3 台阁应制——道德说教、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
第3章 明代中期的骚体文学 |
3.1 茶陵派对作品的风格和情调的重视 |
3.2 前七子对屈宋法度格调的重视 |
3.3 唐宋派宗法唐宋与重文以明道 |
3.4 后七子重法度格调,亦重真情 |
3.5 学骚体却不类骚体,不仿骚而深得骚意 |
第4章 明代晚期的骚体文学 |
4.1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
4.2 学古与求真相统一 |
4.3 不拘一格的晚明小品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明代骚体文学目录 |
后记 |
(6)元代骚体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1章 元代骚体文学的创作与分类 |
1.1 骚体文学的界定 |
1.2 元代骚体作品的分类 |
1.3 元代骚体作家的创作与分期 |
第2章 元代骚体文学的三大主题 |
2.1 始终回响的隐逸旋律 |
2.2 悲士不遇和知己难逢的慨叹 |
2.3 儒家传统回归的呼唤 |
第3章 元代骚体文学的艺术成就 |
3.1 文学情感进一步世俗化 |
3.2 表现形式进一步散文化 |
3.3 文章体式进一步多样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8)论骚体文学研究在当代楚辞学中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朝骚体文学嬗变研究[D]. 康伟伟. 河南大学, 2015(05)
- [2]南朝与北朝骚体文学比较研究[D]. 毛佳. 辽宁大学, 2011(01)
- [3]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研究[D]. 白杨. 河北大学, 2010(11)
- [4]明代前后七子骚体文学研究[D]. 李涛. 河北大学, 2010(12)
- [5]明代骚体文学的嬗变[D]. 任丽华. 河北大学, 2008(S1)
- [6]元代骚体文学研究[D]. 杨立琴. 河北大学, 2006(09)
- [7]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J]. 郭建勋. 中国韵文学刊, 2003(02)
- [8]论骚体文学研究在当代楚辞学中的定位[J]. 郭建勋.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