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韩舒[1](2021)在《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梗阻胎儿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各类型右室流出道梗阻畸形(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RVOTO)胎儿进行超声心动图研究,分析RVOTO胎儿心脏结构改变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价相应的心肌力学改变,旨在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各类型RVOTO胎儿循环特点及心脏功能改变,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新技术评价胎儿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盛京医院经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RVOTO的单胎胎儿110例(孕龄20~34周,平均孕龄26.8±3.3周),并根据否合并非限制性室水平分流分为A、B两组。收集与病例组胎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单胎胎儿135例。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肺动脉、动脉导管(DA)、静脉导管(DV)、大脑中动脉(MCA)和脐动脉(UA)血流并测量相关参数,包括:肺动脉瓣上峰值流速(PVmax)、血流加速时间(ACT)、射血时间(ET);DV的心室收缩期峰值流速(Vs)、心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Vd)、心房收缩期峰值流速(Va)及静脉峰值流速指数(PVIV);MCA搏动指数(MCA-PI)、UA搏动指数(UA-PI),计算脑胎盘血流搏动指数比(CPR)。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瓣环(PA)与主动脉瓣环(AO)内径,计算PA/AO比值、PA Z-评分。比较A、B病例组与孕龄相匹配对照组胎儿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根据以上RVOTO胎儿血流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及相关研究结论,进一步根据是否存在PA/AO<0.6或PA Z-评分<-3且动脉导管血流逆向灌注将病例A组分为重度RVOTO组与轻中度RVOTO组,根据胎儿肺动脉瓣形态、启闭情况并结合相关超声心动图表现,将病例B组分为重度RVOTO组与轻中度RVOTO组。应用2D-STI分析软件对重度RVOTO组、轻中度RVOTO组与对照组胎儿标准四腔心切面二维动态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获得左、右心室壁各节段以及整体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及舒张期峰值应变率(SRd),并获得左心室侧壁与右心室游离壁的应变-时间曲线,计算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参数。应用二维Simpson法测量胎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二维面积变化法测量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比较重度RVOTO组、轻中度RVOTO组与孕龄相匹配对照组胎儿二维超声及2D-STI获得的心功能参数差异。结果:1.病例组中92例(83.6%)、正常对照组中115例(85.2%)胎儿获得本研究所需全部超声数据。2.A、B组RVOTO胎儿PA/AO均较孕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胎儿减小(P<0.01),PA Z-评分绝对值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除肺动脉闭锁胎儿外,病例组PVmax较对照组加快(P<0.01),ACT和ET较对照组缩短(P<0.01)。3.A、B组各有16例RVOT胎儿出现动脉导管内血流逆向灌注。4.A组54例RVOTO胎儿中:(1)伴有PA/AO<0.6或PA Z-评分<-3且动脉导管血流逆向灌注的15例重度RVOTO胎儿与孕龄相匹配的39例轻中度RVOTO胎儿及对照组胎儿相比,其DV、MCA及UA血流变化显着,表现为DV-Va减低,DV-PVIV升高(P<0.05);MCA-PI、CPR减低,UA-PI升高(P<0.05)。(2)轻中度RVOTO胎儿与孕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胎儿相比,MCA-PI、CPR减低,UA-PI升高(P<0.05);DV血流频谱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5.B组38例RVOTO胎儿中:(1)16例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锁胎儿与孕龄相匹配的22例肺动脉轻中度狭窄胎儿及对照组胎儿相比,其DV、MCA、UA及DA血流变化显着,表现为DV-Va明显减低(P<0.01),其中12例出现DV舒张末期血流反转或消失,同时DVPVIV升高(P<0.01);MCA-PI、CPR减低,UA-PI升高(P<0.05),且均出现动脉导管内血流逆向灌注。(2)肺动脉轻中度狭窄胎儿DV-Va较孕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胎儿减低,DV-PVIV升高(P<0.05),MCA-PI、UA-PI、CP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动脉导管内血流方向均正常。6.115例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心肌力学特征:(1)左心室壁各节段间纵向S、SRs及SR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间纵向S、SRs由基底段至心尖段依次递减(P<0.05),而各节段间纵向SRd无统计学差异(P>0.05)。(2)左、右心室壁GLS均与孕龄呈正相关,左、右心室壁GLSRs、GLSRd均与孕龄无相关性。(3)左、右心室壁GLS、GLSRs及GLSR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心室间收缩期同步性参数正常参考范围为9.24±4.48ms(2~22ms),且与孕龄无相关性。7.92例RVOTO胎儿左、右心室心肌力学参数:(1)2D-STI显示重度RVOTO胎儿左、右心室壁GLS、GLSRs及GLSRd均较孕龄相匹配的轻中度RVOTO胎儿及对照组胎儿减低(P<0.05),但二维Simpson法测量重度RVOTO胎儿LVEF与其余两组无差异(P>0.05)。重度RVOTO胎儿心室间收缩同步时间差明显大于其余两组(P<0.05),存在心室间收缩不同步。(2)轻中度RVOTO胎儿仅右心室壁GLSRd较孕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胎儿减低(P<0.05),左、右心室壁整体纵向GLS、GLSRs及左心室壁GLSRd与对照组胎儿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度RVOTO胎儿心室间收缩同步时间差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AO<0.6与动脉导管血流逆向灌注与RVOTO胎儿左、右心室壁GLS减低显着相关。PA/AO<0.6预测A组RVOTO胎儿右心室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95%CI:0.757,0.962),0.801(95%CI:0.672,0.930);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9%、66.7%与83.8%、58.8%。PA/AO<0.6预测B组RVOTO胎儿右心室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7(95%CI:0.515,0.866),0.703(95%CI:0.526,0.88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2%、58.8%与76.0%、38.5%。结论:1.对RVOTO胎儿DA、UV及MCA、UA血流变化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当RVOTO胎儿为重度梗阻或不合并非限制性室水平分流时,DV血流频谱变化显着;动脉导管血流逆向灌注可提示RVOTO胎儿梗阻程度;当RVOTO胎儿脑血流氧饱和度降低或血流量减少时,通过代偿性脑动脉扩张与脐动脉收缩保证脑血流灌注。2.重度RVOTO胎儿左、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减低,且存在心室间收缩不同步。轻中度RVOTO胎儿仅出现右心室舒张功能减低。3.PA/AO<0.6可较敏感预测伴有室水平非限制性分流的RVOTO胎儿左、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对室间隔完整的RVOTO胎儿左、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预测效能有限。4.2D-STI技术获得的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应变率参数较传统二维超声可更加敏感地反映胎儿心室功能早期变化。2D-STI技术评价胎儿心室间收缩期同步性可反映胎儿心室收缩功能。
喻一鸣[2](2020)在《基于婴幼儿CTA影像的主动脉缩窄术后复缩窄风险因素评估和肺动脉高压术前无创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动脉缩窄(CoA)和肺动脉高压(PH)是与婴幼儿动脉高血压密切相关的两种先天性心脏病。持续性高血压会导致心室无间断过负载,进而诱发心室衰竭甚至早期死亡。目前治疗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首选方法是手术治疗,但是如何降低极高的术后复缩窄率是临床上一个巨大的挑战。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是右心导管术(RHC),但是该方法具有极强的侵入性,非常依赖于医生的操作并且价格昂贵。目前临床上无创的方法是使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E)估计肺动脉压力,然而诊断特异度仅为56%。急性肺血管反应性试验(APVT)用于检测肺动脉高压患者是否能长期从廉价的高剂量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BB)药物治疗中受益。该试验目前只能在行右心导管术时进行,并且在治疗一段时间后部分患者可能会转为阴性,因此需要在随访过程中多次行右心导管术以证明治疗的长期有效性,这会对婴幼儿患者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然而,目前临床上还缺乏有效的无创评估手段。本文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针对于婴幼儿主动脉缩窄患者术后复缩窄风险因素评估的问题,Lasso算法用于筛选从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TA)、超声心动图以及病程记录中提取的与术后复缩窄相关的特征,然后对所选特征进行Cox风险因素分析,最后基于Cox结果构建Nomogram实现个性化预测患儿术后一年和两年的复缩窄发生概率。第二,为了实现基于CTA影像无创预测婴幼儿肺动脉高压术前严重程度,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方法一通过double-oblique法从CTA影像中提取具有临床意义的影像特征,然后基于上述特征使用阈值划分法实现无创诊断肺动脉高压;方法二使用预训练好的VGG16神经网络直接从CTA影像中提取特征,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对特征进行降维,最后构建用于评估肺动脉高压术前严重程度的线性判别分析模型。第三,针对于无创预测急性肺血管反应性试验结果的问题,首先对四种常见的急性肺血管反应性试验阳性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筛选出适用于婴幼儿患者的最佳阳性标准,最后结合CTA影像特征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实现无创预测由最佳阳性标准定义的试验结果。Nomogram在训练集上C-index为0.810,测试集的C-index为0.804,能够较好地预测患儿术后一年和两年的复缩窄发生概率。在评估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时,阈值划分法和VGG16神经网络法分别获得了84.2%和80.4%的准确率。通过统计分析,Sitbon标准与ESC标准最为接近,并且在我们的数据中得到的阳性率略高于ESC标准。我们使用了两种机器学习模型去预测基于Sitbon标准确定的试验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和SVM模型的训练集准确率分别为88.6%和96.1%,敏感度为96.5%和100%,特异度为57.1%和70%,AUC为0.954和0.860,测试集准确率为88.9%和93.3%。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Nomogram实现个性化预测患儿术后复缩窄发生概率,对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手术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通过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CTA影像中提取解剖学和图像学相关特征,可以较为准确地无创评估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3)Sitbon标准与ESC标准阳性结果最为接近,使用患儿的CTA影像特征训练SVM模型可以准确无创预测急性肺血管反应性试验结果,从而降低对右心导管术的需求。
袁瑞,王新霞,吴娟,刘云,栗河舟[3](2020)在《Berry综合征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分析及思路》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总结Berry综合征超声心动图图像特征,评估超声心动图对Berry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及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在我院经CT检查或手术确诊为Berry综合征患儿的超声心动图图像特征,并通过相关文献复习,对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及思路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心尖五腔心、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及肺动脉分支等多切面可探查主肺动脉间隔、室间隔、肺动脉分支等情况,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可显示主动脉弓的情况。结果:6例Berry综合征均包括:主肺动脉间隔缺损(远端型)、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离断(A型)、室间隔完整,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合并房间隔缺损(Ⅱ),1例合并卵圆孔未闭,其中1例漏诊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1例合并心外畸形(尿道下裂)。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作为Berry综合征的首选诊断方法,可合并心外畸形,但可能会发生漏诊,需要明确超声诊断思路。
唐琪[4](2019)在《胎儿血管环的超声诊断与临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先天性血管环(congenitalvascularring,CVR)主要是指主动脉及分支或肺动脉及分支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继而自身或与动脉导管(动脉韧带)构成环形结构,压迫或部分压迫气管和(或)食管,引起程度不一的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CVR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8%1.3%【1、2】。近年来,随着医疗检查仪器的进步和产前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过去在产后甚至学龄段出现症状后才能被临床诊断发现的CVR,现在在产前检查就能够诊断。一方面,产前诊断率提高后,对CVR患儿出生后的护理和后续治疗提供了指导;另一方面,由于目前CVR产前诊断和小儿外科诊断标准不一致,导致临床医师对其预后判断不一致,进一步导致CVR胎儿的过度引产。本研究拟通过对CVR产前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胎儿CVR的产前超声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并对CVR胎儿病例进行追踪随访,将其临床预后与产前超声进行对照,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对其临床预后评估的价值。目的对胎儿CVR进行分类,总结出每个类型CVR的超声特点,精简诊断流程,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产前诊断的胎儿CVR病例进行追踪随访,将其临床结局与产前超声进行对照,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对于CVR临床预后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013年01月01日至2019年06月30日,我院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病例中筛查出诊断为血管环的胎儿病例,分类诊断包括双主动脉弓(Double aortic arch,DAA)、右位主动脉-弓镜像分支-左位动脉导管(Mirror right aortic arch-left arterial duct,MRAA-LDA),右位主动脉弓-左位动脉导管-迷走左锁骨下动脉(Right aortic arch–left arterial duct-aberrant left subclavian artery,RAA-LDA-ALSA),左位主动脉弓-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Left aortic arch-Left arterial duct,ARSA-LAA-LDA)、肺动脉吊带(Pulmonary Artery sling,PAS)。选择胎龄匹配的正常单胎胎儿作为对照。使用Philips美国公司生产的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EPIQ 7C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DC-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时均使用胎儿心脏检查模式,包括: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u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彩色能量造影图(Color Power Imaging,CPA)模式。孕妇取平卧位或侧卧位,选择胎儿心脏检查条件,对胎儿行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按照《中国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规范指南》的相关要求,依次进行扫查胎儿心脏四腔心切面、左右流出道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there-vesselview,3-VT)、肺动脉分叉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切面、降主动脉冠状切面和动脉导管弓长轴切面,评估胎儿心脏发育情况并存图。追踪随访孕妇的孕期检查资料,胎儿孕期检查,临床决策方案,胎儿出生后1天、1月、3月随访一次,此后每年随访一次。随访研究终点为胎儿引产、产后患儿因各种原因死亡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因合并严重心内畸形而终止妊娠的病例,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取其胎儿的病理标本,并抽取胎儿及胎儿父母双方血液行基因检查。其病理结果与我院胎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例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应用SPSS 22.0.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病例组数据与对照组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病例15796例,共计229例被诊断为CVR。检查时孕妇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7.9±4.6)岁,检查时胎龄2138周、平均(26.6±3.0)周。正常组胎儿均为单胎,孕妇年龄范围1739岁、平均年龄(27.2±4.2)岁,胎龄范围2138周、平均(26.7±2.9)周。CVR胎儿中分类诊断为ARSA-LAA-LDA)112例(合并单纯心内畸形13例,合并复杂心内畸形5例),MRAA-LDA 27例(合并单纯心内畸形4例,合并复杂心内畸形6例)),RAA-LDA-ALSA 70例(合并单纯心内畸形4例,合并复杂心内畸形2例),DAA 17例(合并单纯心内畸形的1例)、肺动脉吊带3例。17例DAA中右弓优势型11例、双弓对称型6例。MRAA-LDA组合并复杂心内畸形最多(22.2%)。CVR合并最常见的简单心内畸形是双上腔静脉并冠状静脉窦扩张,室间隔缺损次之;合并最常见的复杂心内畸形是法洛四联症。CVR预后最差的是肺动脉吊带,其次是DAA和MRAA-LDA,ARSA(LAA-LDA)和RAA-LDA-ALSA预后较好。出生后手术比例最高的是肺动脉吊带,其次是DAA。结论1.胎儿超声心动图在CVR的产前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VT切面动态扫查是发现血管环及判断血管环类型的最重要切面;主动脉弓冠状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对于判断DAA及分型十分重要;3-VT肺动脉分叉切面,对于判断PAS及其分型十分重要。MRAA-LDA最易合并心内畸形。2.CVR的分型对于判断胎儿预后十分重要,合并心内畸形的CVR胎儿预后要考虑心内畸形及染色体异常,孤立型CVR除了分型之外,还需考虑构成血管环的结构,出生后血管环结构的发展情况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CVR预后最差的是PAS,其次是DAA和MRAA-LDA,ARSA(LAA-LDA)和RAA-LDA-ALSA预后较好。出生后手术比例最高的是PAS,其次是DAA。
罗长锐,谷孝艳,郭建华,王斯宇,王慧芳,李振洲,何怡华[5](2019)在《超声心动图对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主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探讨超声心动图对APS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心导管及手术结果证实的49例APSD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总结其特征,包括APSD分型、部位、大小、房室大小、分流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情况。结果①49例患者中,术前超声准确诊断APSD 45例,漏诊4例,诊断准确率91.8%。②超声心动图诊断Ⅰ型11例(22.4%),Ⅱ型24例(49.0%),Ⅲ型14例(28.6%),其中45例分型与经心导管及手术结果相符。③二维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主肺动脉间隔连续性中断,缺损范围约5~50mm。左心系统增大22例(44.9%),右心系统增大4例(8.2%),全心扩大(左心为着)21例(42.9%),右室壁增厚4例(8.2%),主动脉、肺动脉内径均增宽,以肺动脉内径增宽为着。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左向右分流12例(26.7%),双向分流25例(55.6%),右向左分流8例(17.7%)。轻度肺动脉高压3例(6.1%),中度肺动脉高压10例(20.4%),重度肺动脉高压36例(73.5%)。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APSD的有效方法,能在术前对其进行详细评估,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周怡[6](2019)在《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产前心脏检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尽管超声产前检查胎儿心脏异常已经变得可行,检出率在逐年增高,但目前心脏异常仍然排在出生缺陷的首位,是死亡率及致残率的首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检查耗时、经济及医疗资源配置、孕妇观念等问题造成大部分孕妇只能接受的心脏基础检查。系统的胎儿超声心动图只能在高危人群中进行,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胎儿心脏异常主要发生在低危人群中。大量专家和团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寻找能够快速系统筛查胎儿心脏的操作方法。为了让胎儿期心脏系统超声检查能够普及,避免漏诊及误诊,本研究结合断层解剖理论建立方法模型,并探讨其实用价值。目的:1.胎儿期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该中心胎儿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性研究,了解分析胎儿心脏疾病发病现状及规律,胎心发育异常可能因素分析,为出生缺陷一级、二级预防提供信息支持。2.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模型的建立:通过断层解剖的原理结合超声连续横断切面扫查过程中实际观察的结构,建立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模型。3.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本研究为了探讨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产前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资料与方法资料:1.胎儿期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超声科进行胎儿产前心脏检查的29340例孕妇,其中双胎1365例,三胎4例,单胎27971例,共计30713例胎儿心脏,对以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及分析。2.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模型的建立:实际工作中连续横断序列法扫查胎儿心脏的操作过程及视频,结合断层解剖理论构建胎儿横断序列扫查模型。3.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2017年9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孕妇纳入研究组,其中正常胎儿心脏210例,异常胎儿心脏42例(均已由专门从事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工作超过5年的高级医师进行确诊)。所有参与者采取检查前告知,并自愿参加研究组,签订知情同意书。比较美国超声协会制定的胎儿超声心动图(AIUM)操作方法与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SCS),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诊断价值。方法:1.胎儿期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美国超声协会指南规定的九切面法检查胎儿心脏,并详细检查胎儿其他系统。检查前登记孕妇详细信息,包括年龄、孕周、孕前及孕期可疑危险因素等。根据每年的检查例数、检出率、及相关参数,进行胎儿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产前诊断价值分析。2.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扫查心脏的操作方法:从腹围标准切面连续平移至纵膈消失,扫查过程中根据结构的显示可稍微调整探头的角度。将连续横断序列扫查心脏视频分解成静止图像,对观察切面及心脏结构进行描述。3.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将10名住院医师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美国指南及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进行培训,记录培训合格时间。将已由高年资医生筛查过的210名正常胎儿及42例异常胎儿均由两组医生检查,记录检出时间、阳性检出率、有无误诊、漏诊。记录及分析扫查过程中的耗时切面。以统计学方法分析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是否节时、有效、便于掌握。结果:1.胎儿期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共检出胎儿心脏异常2049例,检查人数每年在增加,检出率也在逐年增高。其中403例伴发其他系统异常,1646例单纯心脏异常。18周以前检出结构畸形279例,18-28周检出结构畸形1065例、心脏肿瘤24例、心律失常21例。28-33周检出心脏结构异常469例、心脏肿瘤63例、心律失常128例。所有心脏异常的胎儿进行染色体检查,17例染色体异常。所有异常的心脏中处于高危因素的达479例。孕妇20岁-30岁检出率2.34%、30-40岁检出率为2.84%、大于40岁检出率为1.49%。2.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模型的建立: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重点强调为动态连续性观察横断面,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情况,操作简单,受体位等因素影响较小,可以观察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指南规定的所有结构。3.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AIUM组和SCS组住院医师培训合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0±2.191 VS 7.90±0.741)h,SCS培训时间要明显短于AIUM组;两组检查正常胎儿心脏时耗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7.00±18.84VS189.00±9.98)s,SCS组要明显快于AIUM组;AIUM组和SCS组检查异常胎儿心脏时耗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00±40.64VS435.61±40.73)s。AIUM组与SCS组在检查正常胎儿时均未出现假阳性。在异常组中均出现3例漏诊,检出率92.85%,未出现误诊。且根据实验记录在孕妇非起床活动、单次完成胎儿心脏检查所有结构的显示率,SCS组人数要明显高于AIUM组。耗时切面记录分析显示AIUM组主要为左右室流出道切面、上下腔静脉长轴、主动脉弓及动脉导管弓长轴、心底及大动脉短轴切面,SCS组仅为腹围标准切面。原因为AIUM操作方法受胎儿体位、脊柱骨化程度,操作者手法熟练程度,空间想象力等因素影响较大。结论1.胎儿期心脏异常的流行病调查:胎儿心脏检查人数在增加,检出率逐年增高,但出生率仍然居高不下。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胎儿心脏异常的发病与指南中指出的高危因素不具有相关性,低危因素的孕妇依然存在胎儿心脏发育异常的高风险。因此,产前检查心脏异常不可忽略,应尽可能的在早中晚孕三个阶段,对每个胎儿进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系统检查。由于工作量的增大,我们在不断摸索寻求一种快速,高效的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2.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模型的建立:断层解剖理论基础结合超声连续横断序列扫查心脏的视频,说明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3.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可以作为一种胎儿心脏系统检查的方法,运用于每一个胎儿。当发现扫查过程中结构异常时,则应详细全面的扫查其他附加切面,以此既能满足产前心脏检查的大量工作,又能避免一些血管走行异常或非重大心脏异常的漏诊和误诊。
车雪瑜,吴棘,曾德才,谭颖,张婷,苏春晓,蒋春兰[7](2019)在《7例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诊断及漏诊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诊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诊治的7例APSD患者的术前超声心动图资料。运用超声心动图多切面观察APSD的大小、部位、分型、血流动力学改变、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有无合并其他畸形,对比右心导管及手术结果,分析该病超声心动图特点,找出漏诊误诊原因。结果:术前超声心动图确诊4例,误诊或漏诊3例。其中1例误诊为肺动脉瓣狭窄,1例误诊为动脉导管未闭,1例漏诊。2例为单纯APSD,5例合并其他不同心内畸形(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永存左上腔静脉,右室流出道狭窄)。结论:APSD多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超声心动图仍可作为其首选检查方法。结合右心导管、造影或其它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范丽娟[8](2019)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检查中的可行性:诊断能力、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对象与方法100例连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研究,年龄均小于3岁。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2天至32个月,使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天至27个月,使用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扫描。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并进行比较。分别测量两组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膈肌水平降主动脉及胸壁肌肉组织的CT值和图像噪声,并计算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双盲法评价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记录每一位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的诊断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现142和131处心血管畸形,两者诊断检出率分别为95.07%和94.6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877,P=1.000)。低剂量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82、4.69±0.51和3.28±0.90,对照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2±0.65、4.60±0.61和2.30±0.82,两组心内结构及心外结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升主动脉的CT值(565.15±184.55 vs.526.00±184.10)、图像噪声(28.07±9.64 vs.24.95±5.89)、SNR(21.43±7.96 vs.21.82±8.32)及CNR(19.06±7.72 vs.19.58±8.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肺动脉的CT值(575.95±259.78 vs.537.06±198.40)、图像噪声(25.62±10.87 vs.26.66±8.25)、SNR(23.66±8.66 vs.22.25±11.42)及CNR(20.94±8.19 vs.20.03±11.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的CT值(554.96±213.85 vs.520.57±173.34)、图像噪声(30.14±12.34 vs.26.71±8.18)、SNR(19.92±7.99 vs.21.13±9.40)及CNR(17.58±7.44 vs.18.92±8.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膈肌水平降主动脉的CT值(539.40±175.28 vs.524.90±189.52)、图像噪声(25.96±10.99 vs.23.29±8.54)、SNR(23.83±11.50 vs.26.47±15.98)及CNR(20.96±10.30 vs.23.74±15.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与对照组比较,CTDIvol(t=-14.856,P=0.000)、DLP(t=-12.595,P=0.000)及有效剂量ED(t=-11.64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扫描比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扫描辐射剂量下降了76%。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检查婴幼儿先心病,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和理想的诊断效能,尤其对诊断先心病中合并的冠状动脉异常具有独特优势,并能大幅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第二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取的先心病扫描数据,并将诊断结果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该技术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108例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男60例,女48例,平均年龄31.4±35.1月(中位数19.5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8±7.9kg(中位数9.7kg,范围2.5-56kg),平均身高84.6±23.6cm(中位数80.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5.9±21.3次/分(中位数115.5次/分,范围59-171次/分)。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复杂先心病的心内结构异常、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心外结构异常以及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并比较。记录每一位儿童的CTDIvol和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内结构异常291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诊断正确251处,诊断不正确共41处。TTE诊断正确273处,诊断不正确共1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86.25%、99.95%、0.862、99.60%、98.12%、98.27%及86.25%;TTE分别为93.81%、99.95%、0.938、99.64%、99.14%、99.20%及93.81%。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准确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2.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58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这58处畸形均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1处。TTE诊断正确55处,诊断不正确共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100.0%、99.79%、0.998、98.31%、100.0%、99.81%及100.0%。TTE分别为94.83%、98.76%、0.936、90.16%、99.37%、98.33%及94.83%。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准确率和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25)。3.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外结构异常175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174处畸形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2处。TTE诊断正确139处,诊断不正确共53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9.43%、99.95%、0.994、99.43%、99.95%、99.90%及99.43%。TTE分别为79.43%、99.09%、0.785、89.10%、98.10%、97.42%及79.43%。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4.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本组108例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2.18%、99.93%、0.921、99.38%、99.09%、99.11%及92.18%;TTE;分别为89.12%、99.46%、0.886、95.11%、98.73%、98.37%及89.12%。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准确率和检出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4)。5.108例患儿整体平均CTDIvol、DLP及ED分别为1.39±0.38m Gy,20.62±6.79m Gy·cm及0.57±0.15m Sv,三年龄组内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00),其中CTDIvol、DLP分别在三年龄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均随年龄增长而显着增加(表2-11,2-12)。三年龄组患儿的ED分别为0.64±0.17m Sv、0.53±0.12m Sv及0.49±0.08m Sv。其中在>1,≤5岁和>5岁两年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73);但在≤1岁与>1,≤5岁和≤1岁与>5岁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年龄越小ED越高,≤1岁患儿的剂量显着高于1岁以上儿童。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与TTE在儿童先心病的整体诊断效能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TTE对诊断心内结构异常更具相对优势,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诊断心外结构异常更具优势,预期二者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提高诊断效能。在本组患儿中,≤1岁年龄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较高。第三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与TTE对照,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紫绀属复杂先心病中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大小的测量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诊断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紫绀属先心病儿童48例纳入该项研究。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2±33.9月(中位数17.5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1±6.4kg(中位数10.0kg,范围2.8-41kg),平均身高82.2±20.7cm(中位数78.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6.3±20.5次/分(中位数115.0次/分,范围80-171次/分)。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两种检查方法对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室间隔缺损测量值的差别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进一步对本组病例中41例三岁以下患儿进行了年龄、体重和心率分组研究。分组标准年龄≤12月和>12月,心率<120次/分和≥120次/分,体重<10Kg和≥10Kg。分析年龄、心率和体重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及Mc Goon比值的影响。结果1.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9.6±3.8mm、8.7±3.4mm、7.8±3.1mm及9.2±2.3mm。TTE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8.3±3.2mm、6.2±2.7mm、6.2±2.4mm及7.7±1.8mm。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及降主动脉测量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324,P=0.000;t=7.663,P=0.000;t=4.290,P=0.000;t=8.026,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主动脉及肺动脉直径测量值显着高于TTE测量值。Mc Goon比值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1.8±0.5)与TTE(1.6±0.4)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721,P=0.009),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 Mc Goon比值显着高于TTE。VSD的大小在宽体探测器CT(11.5±3.5)和TTE(13.0±3.5)间比较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Z=-3.519,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VSD大小显着小于TTE结果。2.主肺动脉直径及室间隔缺损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比较与年龄有关,1岁以下患儿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无显着性差异。Mc Goon比值两种检查方法比较结果与体重有关,体重越大,两种方法Mc Goon比值一致性越好。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值均显着高于TTE。Mc Goon比值及VSD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与心率有关,心率越快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越好。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肺动脉的测量值及Mc Goon比值高于TTE获得的结果,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VSD测量值低于TTE获得的结果,年龄、体重和心率对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性有一定影响,在应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先心病时应予注意。第四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目的评估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各节段显示的可判读性、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评价其在临床儿童先心病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价值。对象与方法134例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检查的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其中男73例,女61例,平均年龄30.27±36.67月(中位数17.0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40±7.72kg(中位数9.15kg,范围2.48-53kg),平均身高83.73±24.25cm(中位数76.50cm,范围47.00-163.00cm),平均心率115.87±21.30次/分(中位数115.00次/分,范围59-171次/分)。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将冠状动脉分为11个节段,比较各节段的可判读性及图像质量评分。将所有病例按年龄不同分为四组,组1:年龄≤1岁,60例;组2:1岁<年龄≤5岁,48例;组3,5岁<年龄≤10岁,19例;组4,年龄>10岁,7例。比较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评分、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34例患者中共发现16例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11.9%,包括左侧单支冠状动脉2例,右侧单支冠状动脉3例,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3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1例,前降支-右室瘘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回旋支-右房瘘1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例,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1例。2.134例患者冠状动脉11节段2分以上共1180段,总可判读率80.8%(1180/1460)。可判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LAD1、RO、LAD2、RCA1、LCX1、RCA3、LAD3、RCA2、LCX2。可判读率最高的为LO,98.5%;此外在90.0%以上的依次为LM、LAD1、RO及LAD2;可判读率最低的两个节段为LCX2(41.8%)和RCA2(62.1%)。进一步按开口(LO、RO)、近段(LM、LAD1、LCX1、RCA1)、中段(LAD2、RCA2)、远段(LAD3、LCX2、RCA3)分析结果显示:从开口至远段可判读率依次下降,分别为96.9%(253/261)、88.5%(470/531)、76.3%(203/266)及63.5(254/400)。2.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RO、LAD1、RCA1、LAD2、RCA3、LCX1、LAD3、RCA2、LCX2。各节段评分多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值=359.105,P=0.000。进一步组内两两结果显示:LO、LM和RO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1评分显着低于LO(P=0.027)和LM(P=0.029),但与RO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2与LCX1、RCA1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3与LCX1及RCA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1与LAD2、LAD3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1与LAD2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2与LAD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3与LAD2、LCX1及RCA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2与其他所有10个节段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余各节段组内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各节段评分比较结果:LO、LM、LCX1及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8,14.390,10.650,10.134;P=0.005,0.002,0.014,0.017)。RO、LAD1、LAD2、LAD3、LCX2、RCA1及RCA3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见表4-12,结果显示四个图像质量客观指标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F=0.800,0.475,0.600,0.753;P=0.496,0.700,0.616,0.523),图像质量与年龄无关。5.随着年龄的增加,CTDIvol和DLP均显着性升高。有效辐射剂量E四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160,P=0.002),进一步两两比较辐射剂量E组1和组2,组1和组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和0.001;余各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辐射剂量越大,1岁以内婴幼儿辐射剂量最大,10岁以上儿童辐射剂量增加,辐射剂量最低的年龄组为5-10岁。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可在评估心脏大血管的同时完成。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在各年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冠状动脉11个节段的可判读率为80.8%,可判读性及评分在主干开口及各支近段较高,趋势是随着管径的减小而递减。左冠状动脉开口(LO)、左主干(LM)、回旋支近段(LCX1)及右冠状动脉中段(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随年龄增加,评分升高。1岁以内婴幼儿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最高(0.63±0.17m Sv)。
梅闯[9](2019)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术式在不同分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治疗中的手术效果,探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的各种外科治疗方法的效果,总结临床经验,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自200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心外科诊治的29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国际先天性心脏病命名系统中,根据患儿(者)肺循环血液供应的来源,是否存在固有肺动脉及主肺侧支动脉(MAPCAs),将此类疾病分为三型:A型:存在固有肺动脉,肺循环血流由未闭的动脉导管(PDA)供应,不存在粗大的主肺侧支动脉(MAPCAs);B型:同时存在固有肺动脉和MAPCAs,固有肺动脉及其分支可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肺部血供主要来源于MAPCAs;C型:固有肺动脉缺如,肺部血流全部由MAPCAs供应。据此分型方法,本研究选取的29例病患,分为A型和B型两种类型。收集患儿(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项相关资料和指标进行分析。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2天26.4岁;体质量3.546.0kg。A型:共4例,其中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0.5±0.3)岁;体质量(6.8±2.3)kg。术前经皮氧饱和度(69.5±4.7)%。术前McGoon率(1.1±0.2);肺动脉指数(Nakata指数)为(139.0±45.9)mm2/m2;新的肺动脉指数(TNPAI)(148.7±34.7)mm2/m2;B型:共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2.3±6.0)岁;体质量(9.5±9.7)kg。术前经皮氧饱和度50%82%,平均(69.1±7.0)%。术前McGoon率0.71.9,平均(1.2±0.3);肺动脉指数(Nakata指数)为43.3235.2mm2/m2,平均(123.9±55.9)mm2/m2;新的肺动脉指数(TNPAI)为68.9272.8mm2/m2,平均(145.7±59.4)mm2/m2。A型患儿存在动脉导管未闭,固有肺动脉发育差,伴左右肺动脉均有不同程度发育不良,肺动脉血供主要靠未闭的动脉导管提供,考虑肺动脉瓣为膜性闭锁。予行经皮介入肺动脉瓣成形术及右室流出道或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B型患儿(者)根据一期是否行根治手术,分为姑息手术组和根治手术组。其中姑息手术组18例,根治手术组7例。姑息手术组中体肺分流术10例,包括中央分流术5例、改良B-T分流术5例;行补片扩大法8例,自体心包6例,佰仁思牛心包补片2例。根治手术组中,自体心包补片扩大法4例;心包管道法2例;人工血管法1例。根治组室间隔补片中央保留4mm孔隙2例。采用SPSS 25.0做统计学分析,姑息组与根治组间的各临床参数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死亡比例对比采用λ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9例患儿(者)术中无死亡。17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体外循环时间45220min,平均(128.7±58.2)min。7例根治手术,主动脉阻断26124min,平均(85.5±34.7)min。术后早期死亡2例(6.9%),均来自根治组。两分组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死亡原因1例考虑为呼吸衰竭,另1例为低心排综合征。术后肺部感染3例,吻合口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手术切口愈合不良1例,术后左肺动脉较术前狭窄1例。术后随访10个月8年,失访1例。随访期间,测定肺动脉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7例再次手术。A型患儿中,3例完成根治手术。B型患儿(者)首次手术为姑息手术者中5例完成根治手术,4例接受第2次手术。其余B型患儿(者)呼吸机辅助9312h,平均(79.8±88.0)h;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58%-93%,平均(72.1±8.4)%;ICU滞留117天,平均(5.9±4.4)天;总住院1171天,平均(26.9±15.2)天。A型患儿呼吸机辅助平均(6.1±0.8)h;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平均(85.1±6.6)%;ICU均滞留1天,术后第2天转回普通病房;总住院平均(15.5±3.8)天。结论不同术式治疗不同分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手术安全有效。早期建立肺动脉前向血流对于肺动脉的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术前应综合评估肺动脉的形态发育和侧支血管的解剖情况,选择相应的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姑息手术的患儿(者),应加强随访,通过对其肺血管发育情况的评估,适时对有手术适应症的患儿(者),行二期根治手术。
刘浩,朱善良,陈俊,左维嵩,莫绪明,杨明[10](2019)在《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及漏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主-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诊断价值,分析超声心动图漏诊原因,旨在提高超声对APSD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CTA或心导管造影证实为APSD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声像图表现与手术、CTA或心导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对超声漏诊及诊断不明确的声像图进行深入研究,并总结该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结果:38例患儿中,25例由外院初筛,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11例,疑似3例,漏诊11例,漏诊率44%。本院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30例,疑似2例,11例为单纯APSD,其余均合并其他先天心血管畸形。所有正确诊断的病例均表现为左、房室增大,主、肺动脉增宽及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其中30例显示主-肺动脉间隔的回声中断,缺损直径7~28mm。本组共漏诊6例,漏诊率15.8%,2例因同时合并室间隔缺损(VSD)、重度肺动脉高压(PH)漏诊,1例因合并右室双出口(DORV)、VSD及PH漏诊,1例因二尖瓣大量反流、PH漏诊,1例合并粗大动脉导管未闭(PDA)、PH漏诊,另1例漏诊为新生儿。结论: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临床易漏诊,出现超声心动图结果难以解释的左心增大或肺动脉高压时,首先应考虑APSD的可能,若同时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造成的肺动脉高压时也不能完全排除APSD。并将所有怀疑为APSD的患儿同时进行心导管或CTA检查,以便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尽早手术,改善患儿的生存率,减低死亡率。
二、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梗阻胎儿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组 |
2.1.2 正常对照组 |
2.2 内容与方法 |
2.2.1 仪器 |
2.2.2 检查方法 |
2.3 追踪随访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产前超声诊断及追踪随访结果 |
3.2 RVOTO胎儿肺动脉发育情况 |
3.3 RVOTO胎儿肺动脉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4 RVOTO胎儿DA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4.1 RVOTO胎儿DA血流灌注方向 |
3.4.2 RVOTO胎儿DA血流灌注方向与肺动脉发育情况的关系 |
3.5 RVOTO胎儿DV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5.1 病例A组 RVOTO胎儿DV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5.2 病例B组 RVOTO胎儿DV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6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6.1 病例A组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6.2 病例B组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正常胎儿血液循环特点 |
4.2 RVOTO胎儿DA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1 病例A组 RVOTO胎儿DA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2 病例B组 RVOTO胎儿DA血流动力学变化 |
4.3 RVOTO胎儿DV血流动力学变化 |
4.3.1 病例A组 RVOTO胎儿DV血流动力学变化 |
4.3.2 病例B组 RVOTO胎儿DV血流动力学变化 |
4.4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动力学变化 |
4.4.1 病例A组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动力学变化 |
4.4.2 病例B组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动力学变化 |
5 结论 |
第二部分: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梗阻胎儿心肌力学及左、右心室功能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组 |
2.1.2 正常对照组 |
2.2 内容与方法 |
2.2.1 仪器 |
2.2.2 检查方法 |
2.3 追踪随访 |
2.4 二维斑点追踪分析软件测量数据的重复性检验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二维超声测量RVOTO胎儿常规参数及左、右心功能结果 |
3.1.1 二维超声测量病例A组 RVOTO胎儿常规参数及心功能结果 |
3.1.2 二维超声测量病例B组 RVOTO胎儿常规参数及心功能结果 |
3.2 2D-STI技术评价正常胎儿心肌力学的结果 |
3.2.1 正常胎儿心室壁纵向应变-时间曲线与应变率-时间曲线特点 |
3.2.2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各节段纵向S、SR测值及变化规律 |
3.2.3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整体纵向S、SR与孕龄的相关性 |
3.2.4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整体心肌力学比较 |
3.2.5 正常胎儿心室间收缩期同步性测量结果 |
3.2.6 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2D-STI参数测量重复性检验结果 |
3.3 2D-STI技术评价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结果 |
3.3.1 2D-STI技术评价病例A组 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结果 |
3.3.2 2D-STI技术评价病例B组 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结果 |
3.3.3 RVOTO胎儿心肌力学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与ROC曲线分析结果 |
3.3.4 2D-STI技术评价RVOTO胎儿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结果 |
4 讨论 |
4.1 2D-STI技术评价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
4.1.1 应变及应变率 |
4.1.2 2D-STI技术原理 |
4.1.3 2D-STI检测胎儿心肌力学特性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分析 |
4.1.4 重复性检验结果分析 |
4.2 正常胎儿心肌力学特性分析 |
4.2.1 正常胎儿心肌纵向应变-时间曲线与应变率-时间曲线特征 |
4.2.2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各节段间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变化规律分析 |
4.2.3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整体应变及应变率随孕龄变化规律分析 |
4.2.4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心肌力学的对比分析 |
4.3 2D-STI技术评价RVOTO胎儿心肌力学特性及心功能、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临床意义 |
4.3.1 病例A组 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变化分析 |
4.3.2 病例B组 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变化分析 |
4.3.3 RVOTO胎儿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分析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胎儿右室流出道梗阻畸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婴幼儿CTA影像的主动脉缩窄术后复缩窄风险因素评估和肺动脉高压术前无创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婴幼儿主动脉缩窄术后复缩窄风险因素评估 |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采集 |
2.2.2 原始CTA影像特征的获取 |
2.2.3 其他特征和CTA组合特征的获取 |
2.2.4 Lasso特征选择 |
2.2.5 Cox回归模型 |
2.2.6 Nomogram |
2.2.7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人口统计学分析 |
2.3.2 Lasso特征选择结果 |
2.3.3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 |
2.3.4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2.3.5 Nomogram绘制和预测性能评估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术前CTA影像的婴幼儿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无创评估研究 |
3.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病例采集 |
3.2.2 右心导管术 |
3.2.3 统计分析 |
3.2.4 分类评价指标 |
3.3 基于阈值划分法评估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 |
3.3.1 double-oblique法提取CTA影像特征 |
3.3.2 单特征评估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 |
3.3.3 多特征综合评估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 |
3.3.4 本节讨论 |
3.4 基于VGG16神经网络评估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 |
3.4.1 VGG16卷积神经网络 |
3.4.2 CTA影像预处理 |
3.4.3 VGG16特征提取 |
3.4.4 PCA特征降维 |
3.4.5 线性判别分析法评估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 |
3.4.6 本节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术前CTA影像的急性肺血管反应性试验结果无创预测研究 |
4.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数据采集 |
4.2.2 急性肺血管反应性试验 |
4.2.3 阳性标准 |
4.2.4 特征获取 |
4.2.5 分类模型 |
4.2.6 统计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3.1 不同肺动脉高压类型下四种标准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
4.3.2 不同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下四种标准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
4.3.3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急性肺血管反应性试验结果 |
4.3.4 基于SVM模型预测急性肺血管反应性试验结果 |
4.4 本章讨论 |
4.5 其他内容 |
4.5.1 药物种类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
4.5.2 本节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Berry综合征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分析及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仪器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胎儿血管环的超声诊断与临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超声心动图在血管环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撰写、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超声心动图对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仪器与方法 |
结果 |
一、超声心动图诊断情况 |
二、分型及合并畸形情况 |
三、超声特征 |
1. 二维超声心动图: |
2. 彩色多普勒超声: |
讨论 |
(6)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产前心脏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胎儿期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仪器 |
2.3 检查者要求 |
2.4 胎儿检查安全性要求 |
2.5 胎儿心脏检查方法 |
3.结果 |
3.1 最近三年心脏异常检出情况 |
3.2 心脏异常的种类 |
3.3 伴发心外畸形情况 |
3.4 胎儿心脏异常涉及高危因素情况 |
3.5 胎儿心脏异常的孕妇年龄分布 |
3.6 胎儿心脏异常的检出孕周情况分布 |
3.7 统计分析心脏异常的发生与高危因素关系 |
3.8 胎儿心脏异常的超声声像图: |
4.讨论 |
4.1 胎儿心脏异常的发病现状 |
4.2 胎儿心脏异常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
4.3 超声在整个妊娠阶段心脏检查中的价值 |
4.4 根据超声检出情况分析不同的心脏异常的发病特征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模型的建立 |
1.前言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 |
1.前言 |
2.资料和方法 |
2.1 仪器与软件 |
2.2 入选资料 |
2.3 操作方法 |
2.4 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两组方法培训合格的时间及分析 |
3.2 两组方法的检出情况及时间统计 |
3.3 耗时情况分析 |
3.4 统计结果总结 |
3.5 典型超声声像图 |
4.讨论 |
4.1 AIUM及 SCS操作方法掌握难易程度分析 |
4.2 两种操作方法诊断优势分析 |
4.3 两种操作方法用时分析 |
4.4 SCS方法同横断五切面比较 |
4.5 .超声与其他检查工具及技术对比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7例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诊断及漏诊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及诊断方法 |
2 结 果 |
2.1 超声心动图诊断 |
2.2 心脏CT诊断及右心导管检查 |
2.3 APSD缺损大小及分型 |
2.4 肺动脉压力及合并畸形 |
3 讨 论 |
(8)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检查技术 |
1.1.3 图像后处理和分析 |
1.1.4 图像质量评估及诊断效能 |
1.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
1.1.6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诊断检出率 |
1.2.3 CT图像质量分析 |
1.2.4 有效辐射剂量 |
1.3 讨论 |
1.3.1 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 |
1.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中的优势 |
1.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检查中的图像质量 |
1.3.4 辐射剂量 |
1.3.5 研究的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检查技术 |
2.1.3 图像后处理 |
2.1.4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TTE) |
2.1.5 图像及结果的评价和判定 |
2.1.6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
2.1.7 诊断效能 |
2.1.8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2.2.2 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2.2.3 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2.2.4 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2.2.5 有效辐射剂量 |
2.3 讨论 |
2.3.1 先天性心脏病CT影像节段分析法 |
2.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复杂先心病影像后处理方法 |
2.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内结构异常的诊断 |
2.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的诊断 |
2.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外结构异常的诊断 |
2.3.6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诊断 |
2.3.7 辐射剂量 |
2.3.8 研究的局限性 |
2.4 小结 |
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检查技术 |
3.1.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后处理 |
3.1.4 TTE |
3.1.5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48例肺血少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结果比较 |
3.2.2 按年龄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比较 |
3.2.3 按体重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
3.2.4 按心率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
3.3 讨论 |
3.3.1 心动周期与心房、心室大小及大血管管径的关系 |
3.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评估的价值 |
3.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肺动脉测量值的价值 |
3.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室间隔缺损大小的评估 |
3.3.5 研究的局限性 |
3.4 小结 |
四、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检查技术 |
4.1.3 图像后处理 |
4.1.4 图像质量评估 |
4.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
4.1.6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4.2.2 冠状动脉异常 |
4.2.3 冠状动脉11段可判读性及评分比较 |
4.2.4 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比较 |
4.2.5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客观图像质量 |
4.2.6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辐射剂量 |
4.3 讨论 |
4.3.1 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方法 |
4.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的可判读率 |
4.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评分及病变诊断 |
4.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客观图像质量 |
4.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辐射剂量 |
4.3.6 研究的局限性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与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胚胎学基础 |
1.1.3 外科解剖学 |
1.1.4 病理生理学 |
1.1.5 相关检查 |
1.1.6 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 |
1.1.7 室间隔关闭的时机 |
1.1.8 手术方式 |
1.1.9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术后疗效 |
1.2.2 术后并发症 |
1.2.3 随访、肺动脉发育情况及再次手术 |
1.3 讨论 |
1.3.1 主肺动脉侧支的处理在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中的应用 |
1.3.2 不同体肺分流术式在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中的应用和比较 |
1.3.3 姑息性重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在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中的应用和比较 |
1.3.4 体肺分流术与姑息性重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在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中促进肺动脉再发育的比较研究 |
1.3.5 缺点及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及漏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检查方法 |
结果 |
1.超声正确诊断结果 |
2.超声漏诊情况 |
3.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 |
4.手术结果 |
讨论 |
四、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梗阻胎儿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变化[D]. 韩舒.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基于婴幼儿CTA影像的主动脉缩窄术后复缩窄风险因素评估和肺动脉高压术前无创诊断[D]. 喻一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Berry综合征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分析及思路[J]. 袁瑞,王新霞,吴娟,刘云,栗河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01)
- [4]胎儿血管环的超声诊断与临床预后研究[D]. 唐琪.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
- [5]超声心动图对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探讨[J]. 罗长锐,谷孝艳,郭建华,王斯宇,王慧芳,李振洲,何怡华.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9(09)
- [6]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产前心脏检查中的应用研究[D]. 周怡.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7]7例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诊断及漏诊误诊分析[J]. 车雪瑜,吴棘,曾德才,谭颖,张婷,苏春晓,蒋春兰.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9(05)
- [8]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D]. 范丽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D]. 梅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及漏诊分析[J]. 刘浩,朱善良,陈俊,左维嵩,莫绪明,杨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