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篷车千里迢迢下乡

科普大篷车千里迢迢下乡

一、科普大篷车下乡万里行(论文文献综述)

刘欢[1](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陈套,罗晓乐,张晓伟,程艳[2](2017)在《我国农村科普工作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文中提出该文梳理了我国农村科普工作的现状、建设、发展及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对区域农村科普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基于我国农村科普发展实际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支撑,从资源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队伍体系、能力体系建设以及工作方式和模式创新七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农村科普发展战略的建议。

韦美婵[3](2017)在《科普大篷车开展基层科普服务的探索和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广西科协为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推动科普工作改革创新,开展了广西科普大篷车"月月行",乡村农寨"万里行"活动。本文就如何发挥好科普大篷车的功能作用,更好地开展科普服务,提高基层公民科学素质,总结科普大篷车"月月行",乡村农寨"万里行"的相关探索和经验,提出如何发挥好科普大篷车作用更好服务基层的思考与建议,为提高基层公众的科学素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广西做出贡献。

姚锦烽,白雪莹,邵俊年,刘波,康雯瑛[4](2017)在《气象科普活动现状与思考》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有组织有计划开展了一些较大规模的主题气象科普活动,这些活动随着各组织单位的不断发展逐渐深入,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多样,对传播气象科学以及防灾减灾知识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活动开展中还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社会化程度较低等方面的问题,从政策支持、队伍建设、全媒体联动、效果评估等方面,对气象科普活动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中国科协科普部[5](2017)在《2017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关键之年。2017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部署,聚焦重点、补齐短板、精准发力、重在落实,奋力开创全民科学素

马麒[6](2017)在《广西推进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思考》文中提出2013年初中国科协提出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构想并部署落实,全国各级科协联动响应,广西也积极参与,具有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如公共科普文化设施缺乏,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科普资源开发与创新能力不足,展教手段跟不上时代要求;少数民族及边境地区较为贫困、居住分散,工作难度大等。广西要深入推进这一体系建设,实现现代科技馆的科学、协调发展,还需要从场馆体制机制、建设规划、资源开发、科普活动策划、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方能取得全方位、实质性成果。

彭砚淼,额尔敦,邓计超[7](2016)在《热土——通辽市科协的“春种秋收”》文中研究指明科协工作"接地气"的职业要求决定了它注定不会加冕过于恢弘的叙事光环,而是一直朴素地实心做事。脚踩大地,眼望晴空,用最热切的理想,去拥抱最琐碎具体的现实。对于科协工作者而言,"职业"两个字意味着什么?是终于开花结果的年少梦想,还是每个月工资单上那组汗水凝结成的数字?大概最好的状态,答案既是前者,也是后者。

牛桂芹[8](2016)在《中国特色的科技传播实践——“科技下乡”史鉴》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国特色的科技传播实践——"科技下乡"为题,从更宽泛的视野,在广义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科技下乡"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实践等进行梳理与评价,旨在总结经验,发掘问题,诉求以史为鉴,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科技传播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效果提供借鉴。

殷皓[9](2016)在《流动科技馆与科普大篷车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受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馆的委托,现将中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项目"十二五"期间的实施情况及未来"十三五"发展规划考虑向大会进行报告,请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科技馆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科普基础设施,以其模拟再现科技实践过程,通过参与、互动、体验的方式,使观众获得"直接经验"的鲜明特征和优势,起到了其他科普形式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一直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

高正洪[10](2013)在《强化农村科普 提高农民素质——基于云南农村科普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农村科普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关键,是在农村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工程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科普,对于破解"三农"瓶颈、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对云南省农村科普现状的摸底调查,找出存在问题,得出加强农村科普相关结论,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二、科普大篷车下乡万里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普大篷车下乡万里行(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农为本思想
        3.3.2 道德教化思想
        3.3.3 “和合”思想
        3.3.4 乡村运动思想
        3.3.5 乡村改造思想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2)我国农村科普工作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农村科普工作的作用及现状
    (一) 农村科普工作的内涵和主体
    (二) 农村科普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三) 农村科普工作的成绩
        1. 农村科普帮扶农民增产增收, 改善了生产方式, 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农村科普转变了农业发展的理念, 推动了农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农村科普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农村科普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科普活动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 农村科普工作存在的不足
二、我国农村科普发展的模式和历程
    (一) 主要的工作模式
        1. 教育培训型。
        2. 品牌活动型。
        3. 示范引导型。
        4. 服务惠农型。
    (二) 农村科普工作的发展历程
        1. 启动筹建时期 (1949-1958年) 。
        2. 初步发展时期 (1958-1976年) 。
        3. 恢复发展时期 (1976-2001年) 。
        4. 反思探索时期 (2001年至今) 。
三、我国农村科普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一) 我国农村科普的制度体系建设
    (二) 农村科普组织体系建设
    (三) 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
    (四) 农村科普场地和科普示范基地建设
    (五) 农村科普宣传、科普品牌和媒介体系建设
    (六) 农村科普能力体系建设
    (七) 农村科普体制机制建设
        1. 成立非常设领导机构。
        2. 现场科普、纸媒科普和“互联网+”的远程科普、电视收音机的空中科普结合。
        3. 日常科普与重大活动科普相结合。
        4. 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头作用。
        5. 使用多元化平台。
四、我国农村科普发展案例分析
    (一) 东部地区:农村科普深入推进, 并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2. 科普工作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3. 农村科普与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 而不局限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二) 中部地区:农村科普全面铺开, 初步形成科普文化氛围
    (三) 西部地区:农村科普相对滞后, 科普助力有待加强
五、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建议
    (一) 加大农村科普经费投入
    (二) 完善组织体系建设
    (三) 丰富制度体系建设
    (四) 优化队伍体系建设
    (五) 增强能力体系建设
    (六) 探索工作方式和模式创新

(3)科普大篷车开展基层科普服务的探索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普大篷车开展基层科普的重要意义
二、科普大篷车服务基层的探索和经验
    (一) 开展科普活动, 提高基层科技文化素养
    (二) 科普校园行, 激发中小学生的科学热情
    (三) 根据地域不同、人群需要, 赠送科普图书
    (四) 举办农民培训班, 提高基层实用技术
三、科普大篷车服务基层的思考和建议
    (一) 加强组织和策划
    (二) 加强内容设计注重实效, 丰富活动形式
    (三) 加强“大联合、大协作、大科普”的工作格局
    (四) 加强建立科普大篷车下基层的长效性

(4)气象科普活动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气象科普活动现状
    1. 品牌气象科普活动概述
        (1) 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
        (2)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
        (3)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
        (4) 国家气象体验之旅
        (5) 气象科技下乡
        (6) 流动科普万里行
    2. 气象科普活动主要特点
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气象科普活动人才队伍较为薄弱, 经费投入有限
    2. 气象科普活动社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 活动效果不够理想, 部分活动互动性不强
三、对策与建议
    1. 构建长效机制, 为气象科普活动开展予以政策支持
    2. 加强活动宣传, 重点发挥新媒体的科学传播作用
    3. 探索气象科普活动效果评估
    4. 创新形式拓宽渠道, 吸引公众更好地参与

(5)2017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
    (一)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深入开展科普活动
    (三)回应社会关切,大力营造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对不同群体的分类指导和精准施策,厚植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五)强化薄弱环节科学素质工作
三、强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创新,提升科普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
    (二)实施科技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三)实施社区科普益民工程
    (四)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五)实施科普产业助力工程
    (六)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四、完善协同推进的长效工作机制,激发全社会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动力
    (一)深入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工作机制
    (二)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基础条件建设

(6)广西推进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布局与发展
    (一) 体系建设与布局
        1. 实体科技馆
        2. 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
        3. 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4. 数字科技馆
        5. 农村中学科技馆
    (二) 发展趋势与机遇
        1. 公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 对科普设施加快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广西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实施, 为现代科技馆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3. 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深入推进, 为地方现代科技馆建设打通了最后一公里障碍
二、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一) 公共科普文化设施缺乏, 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二) 科普资源开发与创新能力不足, 展教手段跟不上时代要求
    (三) 少数民族及边境地区总体贫困、居住分散, 工作难度大
三、相关的对策建议与思考
    (一) 建立健全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管理机制, 推动场馆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 加快科普资源的研发, 推动科普活动模式创新, 适应公众科普需求
    (三) 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加强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科学工作室等建设
    (四) 加大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馆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实体科技馆服务能力

(8)中国特色的科技传播实践——“科技下乡”史鉴(论文提纲范文)

1 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6)
    1.1 组织与制度建设
        1.1.1 在农村科普方面
        1.1.2 在农技推广方面
    1.2 政治运动的特殊推进
        1.2.1“大跃进”中的科技下乡
        1.2.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技下乡
2 全面推进阶段(1977—1990)
    2.1“经济主战场”定位后的科技下乡环境
        2.1.1 国家政策环境
        2.1.2 组织方面
    2.2 相关科技计划
    2.3 科技下乡活动形式
3 高度繁荣阶段(1991—)
    3.1 突破性政策环境
        3.1.1 相关法律首次颁布实施(如表6)
        3.1.2 科技下乡官方文件出台及中共十六大的影响
        3.1.3“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新突破
        3.1.4“科教兴农”战略的新推进
    3.2 新的科技计划
    3.3 新型科技下乡活动形式
        3.3.1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
        3.3.2“三支一扶”计划
        3.3.3 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科技特派员行动
        3.3.4 科普大篷车和科技列车行动
        3.3.5 大型科技示范活动
        3.3.6 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动
        3.3.7 中国科普万里行
        3.3.8 农业专家大院活动
4“科技下乡”史鉴
    4.1 改革中营利性趋向的挑战与启示
    4.2“线断、网破、人散”危机的启示
    4.3 新理念带来的思考
5 结论

四、科普大篷车下乡万里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我国农村科普工作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J]. 陈套,罗晓乐,张晓伟,程艳. 学会, 2017(10)
  • [3]科普大篷车开展基层科普服务的探索和思考[J]. 韦美婵. 科协论坛, 2017(09)
  • [4]气象科普活动现状与思考[J]. 姚锦烽,白雪莹,邵俊年,刘波,康雯瑛. 中国校外教育, 2017(15)
  • [5]2017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J]. 中国科协科普部. 科协论坛, 2017(04)
  • [6]广西推进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思考[J]. 马麒. 科协论坛, 2017(02)
  • [7]热土——通辽市科协的“春种秋收”[J]. 彭砚淼,额尔敦,邓计超.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6(12)
  • [8]中国特色的科技传播实践——“科技下乡”史鉴[J]. 牛桂芹. 科技传播, 2016(16)
  • [9]流动科技馆与科普大篷车工作报告[A]. 殷皓. 科技馆研究文选(2006-2015), 2016
  • [10]强化农村科普 提高农民素质——基于云南农村科普状况的调查与思考[A]. 高正洪. 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2013

标签:;  ;  ;  ;  ;  

科普大篷车千里迢迢下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