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当前猪流行病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华[1](2021)在《东北三省休闲滑雪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管理》文中研究说明休闲滑雪是一项以休闲、娱乐、健身、社交为目的滑雪运动。随着北京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申办,我国民众参与滑雪的热情与日俱增。然而,在中国滑雪人数快速增长的同时,滑雪安全事故所导致的运动损伤也逐渐增加,对我国休闲滑雪损伤展开调查并据此制定合理的预防策略已成为推进冬季运动全面顺利开展要解决的焦点问题。为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流行病学调查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东北三省有代表性的10个雪场的休闲滑雪损伤流行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了为期2年的调查研究,使用德尔菲法和参与观察法对滑雪风险管理及损伤预防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东北三省不同类型滑雪场滑雪损伤发生率约在0.5‰-3.9‰之间,大型雪场损伤发生率低于中小型滑雪场。休闲滑雪损伤特征表现为:双板滑雪者的损伤发生比例高于单板滑雪者;初学者损伤发生占比超过60%;男性滑雪者的损伤比例高于女性滑雪者;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滑雪者为损伤高发群体;雪季的2月份、周末、午间时段为损伤高发时间;在所有场地类型中初级道损伤发生比例最高;休闲滑雪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扭挫伤,其次是擦伤和骨折;损伤部位中单板滑雪者以腕手部、肩部损伤最多,双板滑雪者以膝关节损伤最多;休闲滑雪损伤严重程度以轻伤为主,男性损伤程度高于女性,单板损伤程度高于双板,中高级滑雪者高于初级滑雪者,且随着年龄区间的增加有加重的趋势。(2)影响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滑雪水平、滑雪者来源地、器材使用、热身与否、雪道等级、护具佩戴、气象条件等宿主变量、中介变量和环境变量对休闲滑雪者是否易损伤及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较为显着,且上述因素对休闲滑雪损伤发生的影响作用是综合的。(3)通过德尔菲法对休闲滑雪损伤进行风险识别,形成宿主风险、中介风险、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风险评价体系。通过风险评估发现,宿主类风险中“速度控制”“冒险行为或错误判断”、“安全意识”“护具佩戴”是高风险指标;“雪道平整维护”“防护网覆盖率”“脱落器设置”是中介类风险指标中的高风险指标;“能见度”、“雪道拥挤程度”是环境风险类指标的高风险指标;“管理者安全认知水平”“安全法规执行”“安全标识设置”和“救援时效性”是管理类风险指标中的高风险指标。在处理上述风险时,对“滑雪者行为”“雪道平整”“器材维护”等可变因素可使用主动应对策略,而对滑雪者性别、年龄、天气环境等不可控因素应采取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策略。(4)休闲滑雪损伤的安全管理可从健全政策法规系统、完善安全预警系统、改进风险监控系统、普及安全教育系统、改善安全救援系统、提升保险保障系统六个方面进行全面预防。其中,政策法规是全局性的管理依据,教育、监管和预警系统属于事故前的预防;救援系统属于事故中的急救措施;保险系统属于事故后的补偿体系。通过六个系统的串联可将损伤预防上升为系统的、动态的、链条式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上述安全管理系统的协同工作,有助于降低休闲滑雪损伤发生,为滑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张莉[2](2021)在《面孔信息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影响的眼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孔在吸引个体的视觉注意定向上有较大的作用。面孔信息能够影响个体的不随意和随意注意定向过程,这反映在面孔能够更为突出地自动捕获注意(不随意注意定向),并延迟个体的注意解离过程(随意注意定向)。对面孔的注意偏好使得典型发展个体能够快速识别面孔的社会信息,进一步支持其社会功能的发展。自闭症个体常表现出社会适应和沟通的缺陷,这些症状的产生是否与自闭症个体对面孔的注意定向机制有关是研究的重点。然而,以往的研究较少同时关注面孔信息对自闭症个体不随意注意定向和随意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为了揭示自闭症个体面孔加工潜在的注意机制,本研究旨在从上述两个方面,考察面孔信息对自闭症幼儿(4-7岁)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关注面孔信息(面孔和非面孔刺激,情绪和中性面孔)如何影响自闭症幼儿的不随意注意定向和随意注意定向,以考察这一群体能否表现出和典型发展幼儿相似的对面孔的自动定向和注意解离过程。为了考察上述问题,当前研究采用了远程干扰范式(remote distractor paradigm,RDP),将面孔作为与目标无关的干扰刺激一同呈现在屏幕的中心、副中央凹或边缘视野位置。被试需要快速准确地看向目标并尽可能忽略干扰刺激。采用该范式,本文主要分析了被试首次眼跳看向干扰刺激的比率(眼跳错误率)、首次看向目标时激发眼跳所需要的时间(眼跳潜伏期)和个体首次眼跳未成功脱离中心干扰的比率(解离失败率)。其中第一个指标揭示了干扰物对个体不随意注意定向的影响,而后面两个指标则反映了干扰物在随意定向水平上的作用。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考察了面孔情绪对自闭症幼儿追随目光方向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考察采用了目光线索任务,其中面孔呈现在屏幕中心,其目光视线与屏幕一侧的目标的位置相同或者相反。研究通过分析被试看向目标时的眼跳潜伏期和解离失败率,旨在比较自闭症幼儿和典型发展幼儿对情绪目光的定向表现以及该群体在目光转移条件下对情绪面孔的注意解离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考察上述问题之前,本研究首先考察了自闭症个体视觉定向过程中的基本眼动特征和对一般无关刺激物的眼动抑制特征(采用RDP任务),对这一问题的考察有助于说明面孔这一社会性刺激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的影响。据此,本文设计了三个研究,包括六个实验,实验中所选被试均为高功能的自闭症幼儿。研究一考察了自闭症幼儿和典型发展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基本眼动特征和眼动控制特征,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采用向前眼跳任务,向被试呈现单独的简单图形目标,目标偏离屏幕中心点的距离分别为4°,8°和12°视角。结果发现,两组被试看向不同位置下目标的基本眼动特征(包括眼跳幅度,眼跳峰值速度和眼跳持续时间)模式相似,而且两组被试表现出相同的main sequence效应,即个体的眼跳峰值速度和持续时间随着眼跳幅度的增加而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实验2进一步利用RDP任务,选用简单图形分别作为目标物和干扰物,目标或单独出现,或与呈现在屏幕中心、副中央凹或边缘视野的干扰物一同出现。实验2发现,两组被试在眼跳潜伏期指标上均表现出预期的远程干扰效应(remote distractor effect,RDE),被试的眼跳潜伏期随着干扰位置变远而降低。当前研究还发现自闭症幼儿在中心条件下的干扰效应比典型发展组更大。在错误率上,两组被试均表现出较高的眼跳错误率。研究一表明RDP范式能够成功应用在幼儿群体中,而且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中的基本眼动特征是完好的,但干扰刺激出现时,自闭症幼儿对中心干扰的眼动控制较差,其解离速度比典型发展组更慢。研究二进一步采用RDP范式,考察了面孔与非面孔刺激对自闭症幼儿和典型发展幼儿注意定向的影响。实验3操纵了干扰刺激的类型,采用类面孔图形和非面孔图形作为干扰刺激,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眼跳潜伏期上表现出相同的RDE效应,并且所有被试在类面孔刺激下相比非面孔刺激诱发了更多的眼跳错误。实验4继续采用RDP范式,以中性人面、打乱的中性人面和模糊的中性人面作为干扰刺激,结果发现,在眼跳潜伏期上,两组被试均表现出相似的RDE效应,然而,典型发展组在打乱面孔条件下的干扰效应显着大于其他两组条件,而自闭症组并未表现出这一差异。在眼跳错误率和解离失败比率上,两组被试均表现出显着的干扰类型效应,即中性人面和打乱人面引起的干扰效应比模糊人面更大。当直接比较中性人面和模糊人面两种条件时,实验发现自闭症组在解离失败比率上的干扰类型效应显着大于典型发展组。研究二发现相比非面孔刺激,面孔刺激对自闭症幼儿不随意注意定向的影响与典型发展组相似,但在随意注意定向系统上,自闭症幼儿对呈现在屏幕中心的中性人面表现出更大的解离延迟。研究三考察了情绪面孔对自闭症幼儿和典型发展幼儿注意定向的影响。实验5利用RDP范式,选取愤怒面孔、愉快面孔和中性面孔作为无关干扰刺激,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愤怒面孔和愉快面孔条件下相比中性面孔引发了更多的眼跳错误率;而在眼跳潜伏期和解离失败比率上,相比其他干扰两种条件,自闭症组则表现出对中心愤怒面孔更大的干扰效应,而典型发展组并未出现这一结果。实验6采用目光线索任务,操纵中心呈现面孔的情绪(中性面孔和负性面孔)和目光方向与目标的关系(一致和不一致),进一步发现,在眼跳潜伏期上,自闭症幼儿的目光线索效应(一致条件下的眼跳潜伏期显着快于不一致条件下)相对典型发展组更小,且并没有表现出对愤怒目光更强的注意定向行为;而且自闭症幼儿在眼跳潜伏期上的情绪类型效应(愤怒面孔条件长于中性面孔条件)显着大于典型发展组;此外,自闭症幼儿在两种情绪面孔条件下的解离失败比率上显着高于典型发展组,而且这一组间差异与自闭症个体较高的焦虑水平有重要关系。研究三表明,自闭症幼儿对情绪面孔的自动定向功能是完好的,但是这一群体对愤怒面孔的注意解离效率更低,且这一异常在目光直视和非直视的条件下均存在,并与该群体较高的焦虑特质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自闭症幼儿并没有表现出对愤怒目光的定向增强效应。根据上述实验,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相比非面孔刺激,自闭症幼儿对面孔刺激的不随意定向过程是完好的,但在随意定向过程中,自闭症幼儿对呈现在中心位置下的中性人面解离更慢。(2)相比中性面孔,自闭症幼儿能够像典型发展组一样优先自动地看向愤怒和愉快面孔,但是对位于中心处的愤怒面孔的解离更慢。(3)自闭症幼儿对愤怒面孔和中性面孔的解离延迟与这一群体较高水平的的焦虑特质有关系,这反映了自闭症人群对负性面孔更加警觉。(4)自闭症幼儿较少利用面孔的情绪背景调节自身对他人目光的追随行为。(5)总之,在不随意定向过程中,自闭症幼儿保留了优先定向面孔信息的能力,但自闭症幼儿存在对负性情绪面孔的随意注意解离异常和目光定向异常,而后者是影响这一群体社交沟通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梁胜翔[3](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张帆帆[4](2017)在《猪δ冠状病毒RT-PCR、RT-LAMP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可引起猪只,特别是新生仔猪腹泻的冠状病毒,其引发的腹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造成新生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猪Delta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PDCoV在2012年报道后,陆续在美国、中国等出现。目前对于PDCoV的致病和复制机理尚不清楚,仅了解其引起仔猪发病特征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相似。鉴于PDCoV在猪群中的广泛流行性及潜在威胁,本试验建立了针对PDCoV核酸的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和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al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的检测方法及针对PDCoV抗体的间接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的检测方法。1.PDCoV RT-PCR方法的建立及其流行病学调查比对GenBank中PDCoV全基因序列,根据其保守区域设计一对特异性扩增N基因片段的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329 bp的片段,与预期目的片段大小一致,扩增产物经克隆后测序,将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序列进行比对,比对结果表明试验所获得的序列与数据库中PDCoV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1%,证明所扩增的序列属于PDCoV;对建立的RT-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鉴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稳定性强;应用建立的RT-PCR方法检测了656份2012—2017年采集自江西省各地区的腹泻母猪粪便及腹泻仔猪粪便/肠道样本,结果显示腹泻样本中PDCoV的检出率为30.79%(202/656),母猪粪便中PDCoV的检出率(27.78%)稍低于仔猪粪便及肠道样品PDCoV的检出率(30.97%),最早可从2012年的样品中检测出PDCoV。2.PDCoV 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根据比对结果,选取PDCoV N基因全长为目标序列,设计2套RT-LAMP引物。以PDCoV阳性病料提取的总RNA为模板,建立了PDCoV RT-LAMP的检测方法。对反应条件优化后,结果表明该反应的最佳条件是63℃恒温水浴70min,且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应用RT-LAMP、RT-PCR和套式RT-PCR对19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RT-LAMP的灵敏度为RT-PCR的100倍,与套式RT-PCR相当。3.PDCoV N基因的原核表达以PDCoV阳性病料提取的总RNA为模板,扩增PDCoV N基因的全基因序列,扩增片段经双酶切后与表达载体pColdⅠ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old-PDCoV-N,将重组质粒转入BL21(DE3)感受态细胞,OD600nm值为04-0.6时,冰浴30min后加入终浓度为0.8mM IPTG,15℃诱导表达21 h,破碎菌体得到大小约为41kDa的重组蛋白,且蛋白主要以可溶性的形式存在。使用PDCoV阳性血清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表明其免疫原性良好。4.PDCoV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以纯化的PDCoV N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采用棋盘滴定确定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抗体,对酶标二抗稀释倍数、不同封闭液、封闭时间、一抗作用时间、二抗作用时间和显色时间进行优化建立PDCoV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抗原包被量为5μg、3%犊牛血清封闭2 h,检测血清稀释100倍,反应45 min,酶标二抗稀释4000倍,反应为1h为最优条件。建立的ELISA方法阴阳性临界值为0.316,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等6种猪常见病原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重复性和稳定性均较好。应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收集自江西各地区282份猪血清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2.8%(36/282),表明PDCoV在我省猪群中普遍存在。本实验建立的PDCoV抗体捕获间接ELISA为临床上猪群PDCoV感染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实验依据。
伏鹏[5](2016)在《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文中研究表明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多动物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妊娠母猪早期流产、死胎、木乃伊及呼吸系统临诊症状为特征,严重危害养猪生产。猪群感染后常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2011年底来,该病在我国一些猪场不断发生和流行,导致母猪大量流产、新生仔猪发生神经症状并大批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全面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从血清流行病学、病原流行病学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对该病在我省的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同时应用于实践,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河南省近部分地区337个猪场的3711份送检血清样品进行PRV 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337个猪场中有293个为PRV野毒阳性场,总阳性率为86.89%;其中豫东、豫西、豫南、豫北、豫中五个地区的猪场阳性率分别为81.25%、79.31%、79.31%、85.71%、97.14%;小规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猪场的阳性率分别为85.45%、90.90%和87.10%;3711份血清样品的总阳性率为60.3%,其中母猪、公猪、商品猪的血清样品阳性率分别为60.1%、72.6%、57.09%;结果表明:河南省PRV野毒感染比较严重,尤其是豫北、豫中地区;不同生产阶段的猪群PRV野毒感染情况均较严重,尤其是种公猪群。85%、5.26%、15%、5.6%;结果表明:猪场的野毒感染情况随着月份的变化有一定差异。为了解河南部分地区2011年以来猪伪狂犬病毒(PRV)流行株的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演化规律,本试验收集了河南部分地区的9株PRV分离株,并对其gE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9株PRV分离株的gE基因与其他参考毒株相应序列具有相对严格的保守性,这些毒株之间的核苷酸之间和与其他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7%-100%和99.1%-99.9%。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9株PRV分离株氨基酸同源性达到100%,与参考株氨基酸同源性在98.1%-99.6%,在1个位点发生了独特性的氨基酸突变,即第2位氨基酸(同ZM-(Henan2013)和Yangshan(Korea-1996)株)由K突变为F,这是国内首次发现gE基因在该位置发生氨基酸突变的毒株。这些新的氨基酸突变与PRV致病性及其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研究中,对我国2005年-2015年近十一年的猪伪狂犬血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及gE基因变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十一年中涉及的3732个猪场中有2189个为阳性场,阳性率为58.65%,共有272144份血清,其中79754份阳性,血清阳性率为29.31%。对各阶段猪群野调查得知经产母猪、后备母猪、商品猪、种公猪、哺乳仔猪、保育猪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29.66%、20.79%、20.62%、32.99%、23.38%、21.83%。各地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河南地区规模化猪场PR野毒阳性率平均为22.23%、27.74%、34.53%、26.93%、24.89%、23.89%、34.85%。本研究对2005年-2015年我国伪狂犬病的发病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本病的研究提供一线临床数据。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提示的相关风险因素:购入种猪无检疫、消毒不严格、无全进全出、未免疫含PR 6种以上猪病、没有驱鸟、灭鼠措施,提出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常规免疫,做好重要疫病防控、定期检测、隔离病猪、淘汰阳性种猪的控制PR策略。防控结果显示本研究的防控方案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为PR的有效防控提供了借鉴。
莫彦宁[6](2014)在《广西H3N2亚型和H1N1亚型宠物犬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遗传进化分析》文中指出犬流感(Canine Influenza, CI)是由犬流感病毒(Canine influenza virus,CI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目前犬流感病毒已经存在于广西宠物犬群中,但流行程度并不高。但是,宠物犬作为人类伴侣动物,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宠物犬流感病毒的研究将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本研究在2013年4月至12月期间,从广西各地级市收集了宠物犬鼻拭子326份,采用针对M基因的RT-PCR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得到44份阳性样品,其阳性率达到达到13.4%。应用犬肾细胞(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MDCK)和鸡胚接种方法从阳性样品中分离到4株宠物犬流感病毒,分别命名为A/canine/Guangxi/L1/2013(H3N2)(简称为L1),A/canine/Guangxi/L2/2013(H3N2)(简称为L2),A/canine/Guangxi/LZ317/2013(H1N1)(简称为LZ317),A/canine/Guangxi/WZ11/2013(H1N1)(简称为WZ11)。其中,L1与L2的8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同源性达到99-100%,LZ317与WZ11株的8个基因片段亦达到99-100%。H3N2CIVs全基因片段遗传演化分析和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发现,8个基因片段与早期的人类H3N2亚型流感病毒类Moscow/99亚群亲缘关系最为相近,与Moscow/10/99核苷酸同源性达到99%以上,而该毒株早在2000s年代在猪群中流行,其中PB2、PA、HA基因与A/swine/Henan/1/2010(H3N2)同源性最高,达99.6%以上;PB1、NP与A/swine/Shandong/3/2005(H3N2)同源性最高,达99.8%;NA、NS与A/swine/Zhejjang/01/2008(H1N2)司源性性最高,达99.7%以上。M基因与A/swine/Guangdong/L22/2010(H3N2)亲缘关系最为相近,同源性也达到99.8%。结果显示,这是首次从宠物犬上分离到早期流行于人类并且引入到猪体的完全人源流感病毒。根据HA基因推导的氨基酸裂解位点(PEKQTR↓G)分析,我们推断该毒株为低致病性毒株。同时,研究发现HA蛋白的190aa至196aa位点处,该毒株保留了循环在猪体受体相关结合位点(DQISVYA),但是却改变了流行于人类的部分受体结合位点(DQTSLYT)。此外HA1蛋白的226I和228S位点表明该毒株仍然保持与人的SAa-2,6-Gal受体结合。H1N1CIVs全基因片段遗传演化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发现,LZ317与WZ11株的HA、NA基因属于欧洲禽源谱系,分别与A/swine/Jiangsu/zg7/2010(H1N1)、A/swine/Jiangsu/zg5/2010(H1N1)同源性最高,分别达98.4%,98.8%。而NP、PB2、PB1、PA, M属于pdm09/H1N1亚群,同源性达到98.4-99.4%。LZ317与WZ11株的NS基因均与A/swine/Guangxi/BB1/2013(H1N1)的同源性最高,同源率分别为96.2%、98.1%,属于经典猪流感谱系。LZ317与WZ11株所获得的7个基因片段HA、NA、NP、NS、PB2、PB1、PA都与广西当前流行的三重重组猪流感(A/swine/Guangxi/BB1/2013(H1N1))的核苷酸同源性都很高,分别为98.1-98.2%,98.2%,99.3~99.4%,96.2-98.1%,98.8-99.6%,99.0-99.2%,99.0-99.8%。令人关注的是,M基因却与A/swine/Guangxi/BB1/2013(H1N1)不同,它们来源于pdm09/H1N1亚群,与A/Singapore/ON1079/2009(H1N1)亲缘关系最为相近,同源性达到99.2%-99.4%。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获得的H1N1CIVs为新型三重重组毒株。对HA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分析发现,H1N1CIVs毒株的HA基因第190、225、226氨基酸均分别为D、E、Q,而228位有所不同,分别C和G,表明该毒株都可以与SAα-2,6-Gal和SAα-2,3-Gal受体结合;在HA裂解位点只有单个碱性氨基酸R;PB2基因第588、627、701位氨基酸分别为E、E、D;PA基因的第353位氨基酸为K;NS1第92位为D,且不具备PDZ配体功能域序列。说明LZ317和WZ11为低致病性毒株,但PB1-F2中的第12位氨基酸为终止密码子,显示LZ317和WZ11致病性和传播性将会变强。NA基因中119E,274Y,292C,294D和M2基因31N,表明LZ317和WZ11对奥司他韦和金刚烷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但仍然对扎米那韦敏感。为了解H3N2和H1N1亚型犬流感在犬群中的流行情况,分别使用H3N2亚型L1株和H1N1亚型WZ11株作为抗原对来自广西区部分市区的宠物犬进行血清学调查,获得来自2013年H1N1阳性血清14份,阳性率为3.2%,1份来自2011年,阳性率达到0.9%,但是未获得H3N2亚型阳性血清。因此,我们推断H3N2CIVs可能并未在宠物犬中流行,但是新型三重重组H1N1CIVs已经开始在犬群中呈小规模流行,并且早在2011年就已出现。这些人源H3N2CIVs和新型重组H1N1CIVs的存在,充分证明了宠物犬将逐渐成为流感病毒生态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中间宿主。因此,加强对宠物犬流感的监测,有利于我们了解人类流感的流行情况,为防控对人类流感大暴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提前预警。
檀学进,刘明团[7](2013)在《对当前猪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的几点看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园区建设和小城镇规划改造,使养殖业在发展区域和生存空间受到空前挤压。而我国以猪肉为主的饮食习惯,决定了需要饲养数量巨大商品猪,而养猪生产因占地面积大,污染相对集中,受到挤压程度最高,造成养殖密度
吴超[8](2013)在《猪链球菌流行病学特征和hp0197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型致病菌,临床上可导致猪败血症,脑膜脑炎,关节炎,心内膜炎等,是中国猪源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对我国的养猪业造成重大影响。2005年我国四川资阳爆发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导致数十人死亡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本实验室曾对2003-2007年分离的407株猪链球菌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包括血清型、基因型和毒力因子基因检测,并且对2003-2008年从临床发病猪中分离的126株猪链球菌进行了耐药性检测。从2007年之后,并没有全国范围的猪链球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2008-2012年猪链球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血清型鉴定,耐药性检测,猪链球菌3型的基因型及致病力检测;并分析了猪链球菌毒力因子基因与耐药性的关系;另外,对本实验室鉴定的毒力相关因子HP0197进行了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1.猪链球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本研究对2008-2012年从发病猪中分离的猪链球菌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包括血清型,毒力因子基因检测,1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2008-2012年共从8111份病料中分离猪链球菌1286株,分离率为15.9%。对其中351株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共分离到99株2型菌株,猪链球菌2型的分离率显着高于其它血清型(P<0.01),表明2型依然是中国猪链球菌优势血清型。近4年(2009-2012年)分离的猪链球菌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猪链球菌对四环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4种药物的耐药率均在89%以上,其它药物耐药率均在20%以下,共发现22种耐药谱。本研究还对27株猪链球菌的71种毒力因子基因进行了PCR检测,发现多重耐药(耐药数大于4)猪链球菌毒力因子基因携带率显着低于非多重耐药(耐药数小于等于4)菌株(P<0.01),从而证明猪链球菌的耐药性与毒力因子基因分布存在负相关性。对试验菌株进行MLST基因型检测,发现多重耐药菌株以不能分型分主,非多重耐药菌株以ST1(ST7)为主。对试验菌株进行血清型检测,发现多重耐药菌株以无法定型为主,而非多重耐药菌株以2型和3型为主,暗示多重耐药菌株与非多重耐药菌株在血清型和基因型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2.猪链球菌血清型和耐药性流行趋势分析对近5年(2008-2012年)分离的猪链球菌血清型分布情况与本实验室2003-2007年血清型分布做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猪链球菌2型的分离率略有降低,猪链球菌3型的分离率升高。对近4年(2009-2012年)分离的猪链球菌耐药性检测数据与2003-2008年耐药性数据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猪链球菌的耐药谱从11种增加到22种;耐药谱为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阿奇霉素4种抗生素的菌株从55.6%增加至69.4%,发现了耐受7、8、10和12种抗生素的耐药谱;17种抗生素中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氯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均增加,表明猪链球菌耐药性更加严重了。3.猪链球菌3型基因型及致病力检测本研究对2008-2012年从发病猪中分离的66株猪链球菌3型菌株进行了基因型和致病力检测,共分离55株基因型为mrp+sly+ef-的菌株,占83.3%;分离6株基因型为mrp+sly+ef+的菌株,占9.1%;分离3株基因型为mrp-sly+ef-的菌株,占4.5%;分离2株基因型为mrp-sly-ef-的菌株,占3.0%。表明猪链球菌3型的主要基因型为mrp+sly+ef-。对6株基因型为mrp+sly+ef+的3型菌株进行了小鼠毒力检测,发现5株菌株对小鼠有明显的致病力。并检测到1株对小鼠高致病性的强毒3型菌株。4.hp0197基因多态性分析对猪链球菌新发现的毒力相关因子HP0197做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分析了13个全基因组序列中的hp0197基因座位,并对56株不同血清型的菌株进行了PCR扩增,鉴定了其中36株存在hp0197基因,结果显示:hp0197基因广泛存在于1/2、1、2、3、4、5、7、8、9、11、14、17、18、19、23、25、29、33型和不能分型菌株中,并存在大量的基因多态性。17株猪链球菌2型均存在hp0197基因,其中15株菌株的hp0197基因碱基数为1686bp,相似性大于99%,暗示猪链球菌2型的hp0197基因高度保守,可能作为猪链球菌2型新的鉴定靶点。鉴定了hp0197基因在前端130bp和后端700bp存在保守区。
马慧玲,王金亮,耿国芹,李清,李玉杰,兰邹然[9](2012)在《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建议》文中指出对2012年入春以来126个猪场的猪病发病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发现流行性腹泻、猪蓝耳病、猪瘟和猪圆环病毒病等疫病是当前猪病的主要流行病种,根据分析结果,阐述了当前猪病的流行情况和流行特点,并对当前猪病发病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以期为当前猪病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徐志斌[10](2012)在《浅析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及防制措施》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养猪业已成为云南省农民增收的产业。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疾病已成为决定养猪业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在指导养殖户生猪防病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结合生产,对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及防
二、对当前猪流行病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当前猪流行病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三省休闲滑雪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释义 |
2.1.1 休闲滑雪 |
2.1.2 运动损伤 |
2.1.3 流行病学 |
2.1.4 风险管理 |
2.2 休闲滑雪损伤整体研究进展 |
2.2.1 国外休闲滑雪损伤文献研究概况 |
2.2.2 国内休闲滑雪损伤文献研究概况 |
2.3 休闲滑雪损伤率的国内外研究 |
2.3.1 休闲滑雪损伤率的国外研究 |
2.3.2 休闲滑雪损伤率的国内研究 |
2.4 休闲滑雪损伤特征的国内外研究 |
2.4.1 休闲滑雪损伤部位的研究 |
2.4.2 休闲滑雪损伤类型的研究 |
2.4.3 休闲滑雪损伤程度的研究 |
2.5 休闲滑雪损伤致因的国内外研究 |
2.5.1 休闲滑雪损伤致因国外研究 |
2.5.2 休闲滑雪损伤致因国内研究 |
2.6 休闲滑雪损伤预防的国内外研究 |
2.6.1 休闲滑雪损伤预防国外研究 |
2.6.2 休闲滑雪损伤预防国内研究 |
2.7 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理论 |
2.7.1 风险管理理论 |
2.7.2 安全科学理论 |
2.7.3 风险管理理论应用 |
2.7.4 滑雪安全管理组织 |
2.8 文献评述与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4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4 休闲滑雪损伤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
4.1 休闲滑雪损伤发生率 |
4.1.1 滑雪损伤事故调查整体情况 |
4.1.2 不同雪场休闲滑雪损伤发生率 |
4.2 休闲滑雪损伤时间与地点分布 |
4.2.1 损伤时间分布 |
4.2.2 损伤地点分布 |
4.3 休闲滑雪损伤者类别与水平分布 |
4.3.1 滑雪损伤者类别分布 |
4.3.2 滑雪损伤者水平分布 |
4.4 休闲滑雪损伤性别与年龄结构分布 |
4.4.1 滑雪损伤者性别分布 |
4.4.2 滑雪损伤者年龄分布 |
4.5 休闲滑雪损伤部位与类型分布 |
4.5.1 滑雪损伤部位分布 |
4.5.2 滑雪损伤类型分布 |
4.6 休闲滑雪损伤严重程度分布 |
研究小结 |
5 休闲滑雪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
5.1 休闲滑雪损伤因素分析原理及操作 |
5.1.1 休闲滑雪损伤因素分析原理 |
5.1.2 休闲滑雪损伤因素分析操作 |
5.2 宿主(滑雪者)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1 滑雪者技术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2 滑雪者生理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3 滑雪者类型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4 滑雪者行为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5 滑雪损伤部位与损伤程度关系 |
5.2.6 滑雪损伤类型与损伤程度关系 |
5.3 中介因素(场地器材)结果与分析 |
5.3.1 雪道因素结果与分析 |
5.3.2 器材因素结果与分析 |
5.3.3 护具因素结果与分析 |
5.4 环境因素结果与分析 |
5.4.1 自然环境因素结果与分析 |
5.4.2 时间与雪道容量因素结果与分析 |
5.4.3 潜在价值损失结果与分析 |
研究小结 |
6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管理 |
6.1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识别 |
6.1.1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识别的方法 |
6.1.2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识别的结果 |
6.1.3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指标分析 |
6.2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评估 |
6.2.1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评估的方法 |
6.2.2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评估结果与分析 |
6.3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应对 |
6.3.1 风险回避 |
6.3.2 风险转移 |
6.3.3 风险自留 |
6.3.4 风险减缓 |
研究小结 |
7 休闲滑雪损伤安全预防体系建设 |
7.1 健全政策法规系统 |
7.2 完善安全预警系统 |
7.3 建立风险监控系统 |
7.4 普及安全教育系统 |
7.5 改善安全救援系统 |
7.6 完善保险保障系统 |
研究小结 |
8 研究结论 |
9 研究局限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滑雪损伤事故记录表 |
附件2 休闲滑雪损伤调查问卷 |
附件3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件4 风险识别专家咨询(第一轮) |
附件5 风险识别专家咨询(第二轮) |
附件6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评估问卷 |
附件7 损伤调查保密协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2)面孔信息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影响的眼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自闭症谱系障碍 |
1.1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与临床表现 |
1.2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 |
1.3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早期筛查及诊断工具 |
第二部分 以往研究综述 |
1 自闭症个体的社会交往障碍和社会注意异常 |
1.1 自闭症个体的社会交往障碍 |
1.2 自闭症个体社会注意异常与社会交往障碍的关系 |
1.3 自闭症个体社会注意异常的相关理论 |
2 注意定向的基本过程 |
2.1 外显注意定向和内隐注意定向 |
2.2 不随意注意定向和随意注意定向 |
2.3 注意解离和再定向 |
3 面孔信息在典型发展群体和自闭症群体注意定向中的作用 |
3.1 面孔信息在典型发展群体注意定向过程中的作用 |
3.2 面孔信息在自闭症群体注意定向过程中的作用 |
第三部分 问题提出与当前研究思路 |
1 问题提出 |
2 当前研究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设计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践意义 |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
研究一 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中的基本眼动特征和眼动控制特征 |
实验1 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中的基本眼动特征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2 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中的眼动控制特征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一 讨论 |
研究二 面孔与非面孔信息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
实验3 类面孔和非面孔图形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4 中性人面和非面孔刺激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
1 目的和假设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讨论 |
研究三 面孔情绪信息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
实验5 面孔情绪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6 面孔情绪对自闭症幼儿目光定向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和假设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三 讨论 |
第五部分 总讨论 |
1 面孔信息对自闭症个体注意定向的影响 |
1.1 自闭症个体对面孔信息的自动注意定向 |
1.2 自闭症个体对面孔信息的注意解离 |
2 自闭症个体对情绪面孔目光的注意追随 |
3 基于本研究结果对自闭症个体社会加工研究领域的思考 |
3.1 本研究结果对完善自闭症个体社会注意异常相关理论的启示 |
3.2 本研究对解释自闭症个体社会认知及社交异常表现的启发 |
4 研究展望 |
4.1 采用生态效度更高的实验场景考察自闭症个体的面孔注意特点 |
4.2 注重考察自闭症个体面孔注意和加工的行为特点和神经生理机制 |
4.3 从发展的角度上探讨自闭症个体面孔注意和加工的特点 |
4.4 注重考察低功能自闭症幼儿的社会注意加工特点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4)猪δ冠状病毒RT-PCR、RT-LAMP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新现猪DELTA冠状病毒(PDCOV)病原学 |
1.1.1 PDCoV形态结构 |
1.1.2 PDCoV培养特性 |
1.1.3 PDCoV抗原性 |
1.1.4 PDCoV基因组结构特征 |
1.1.5 PDCoV的复制 |
1.2 PDCOV的流行病学 |
1.3 PDCOV致病性 |
1.4 PDCOV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4.1 PDCoV核酸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1.4.2 血清学诊断方法 |
1.4.3 病理组织学诊断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新现猪DELTA冠状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病料及主要试剂 |
2.1.2 引物设计 |
2.1.3 病毒核酸的提取 |
2.1.4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测序 |
2.1.5 核苷酸同源性比对及进化树分析 |
2.1.6 RT-PCR特异性试验 |
2.1.7 RT-PCR敏感性试验 |
2.1.8 临床腹泻样品的检测 |
2.2 结果 |
2.2.1 PDCoV RT-PCR电泳结果 |
2.2.2 不同国家/地区PDCoV毒株部分N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及进化树分析 |
2.2.3 RT-PCR特异性试验 |
2.2.4 RT-PCR敏感性试验 |
2.2.5 临床腹泻样品的检测 |
2.3 讨论 第三章 猪DELTA冠状病毒RT-LAMP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 |
3.1.1 病毒样品和临床病料 |
3.1.2 主要生化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引物与合成 |
3.2.2 RNA的提取 |
3.2.3 病毒标准阳性质粒的制备 |
3.2.4 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5 RT-LAMP敏感性试验 |
3.2.6 RT-LAMP特异性试验 |
3.2.8 RT-LAMP重复性试验 |
3.2.9 对临床样品的检测 |
3.3 结果 |
3.3.1 RT-LAMP引物的优化选择 |
3.3.2 RT-LAMP反应体系优化 |
3.3.3 RT-LAMP反应的可视化 |
3.3.4 RT-LAMP反应条件优化 |
3.3.5 RT-LAMP敏感性试验 |
3.3.6 RT-LAMP特异性试验 |
3.3.7 临床腹泻样品的检测 |
3.4 讨论 第四章 猪DELTA冠状病毒N基因序列分析 |
4.1 材料 |
4.1.1 临床样品和载体 |
4.1.2 主要生化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1.4 常用试剂、培养基的配制 |
4.2 方法 |
4.2.1 总RNA的提取 |
4.2.2 PDCo V N全基因扩增引物设计 |
4.2.3 PDCo V N全基因序列的扩增及测序 |
4.2.4 PDCo V N编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 |
4.3 结果 |
4.3.1 PDCoV N基因的克隆 |
4.3.2 重组克隆质粒菌液PCR鉴定与测序结果 |
4.3.3 PDCoV N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4 PDCoV-N编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分析 |
4.4 讨论 第五章 PDCOV N基因全长的可溶性原核表达 |
5.1 材料和方法 |
5.1.2 主要生化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1.4 试剂配制 |
5.1.5 SDS-PAGE试剂配制 |
5.1.6 蛋白纯化试剂配制 |
5.1.7 Western blot试验试剂配制 |
5.2 方法 |
5.2.1 PDCo V N基因原核表达引物设计 |
5.2.2 PDCo V N基因的全长序列的扩增 |
5.2.3 目的产物胶回收 |
5.2.4 目的基因克隆 |
5.2.5 连接产物的转化 |
5.2.6 菌落的挑取及PCR鉴定 |
5.2.7 序列测定及分析 |
5.2.8 重组克隆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5.2.10 重组表达质粒pcold-PDCoV-N的构建 |
5.2.11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5.2.12 重组蛋白的纯化 |
5.2.13 重组蛋白浓度的测定 |
5.2.14 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
5.3 结果 |
5.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
5.3.2 重组克隆质粒pMD-PDCoV的鉴定 |
5.3.3 重组表达质粒pcold-PDCoV-N的构建 |
5.3.4 重组表达菌液PCR鉴定 |
5.3.5 重组蛋白的表达 |
5.3.6 纯化蛋白的浓度测定 |
5.3.7 Western blot鉴定 |
5.4 讨论 第六章 猪Δ冠状病毒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6.1 材料 |
6.1.1 试验设备 |
6.1.2 主要生化试剂及实验材料 |
6.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6.2 方法 |
6.2.1 间接ELISA操作步骤 |
6.2.2 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6.2.3 封闭液的确定 |
6.2.4 封闭时间的确定 |
6.2.5 血清反应时间的确定 |
6.2.6 酶标二抗稀释度的确定 |
6.2.7 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
6.2.8 底物显色时间的确定 |
6.2.9 临界值的确定 |
6.2.10 特异性试验 |
6.2.11 重复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 |
6.2.12 临床样品的检测 |
6.3 结果 |
6.3.1 抗原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倍数的确定 |
6.3.2 封闭液的确定 |
6.3.3 封闭时间的确定 |
6.3.4 血清反应时间的确定 |
6.3.5 酶标二抗稀释度的确定 |
6.3.6 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
6.3.7 显色时间的确定 |
6.3.8 间接ELISA阴、阳性血清临界值的确定 |
6.3.9 特异性试验 |
6.3.10 重复性试验 |
6.3.11 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 |
6.4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5)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文献综述 |
1 猪伪狂犬病概述 |
2 PR病原学 |
2.1 分类地位 |
2.2 病毒的基本特征 |
2.3 分子生物学 |
3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3.1 PR国外流行动态 |
3.2 PR国内流行动态 |
4 PR诊断 |
4.1 病原检测 |
4.2 血清学检测 |
5 PR的防制 |
5.1 国外对PR的防控 |
5.2 国内对PR的防控 |
试验一 河南省部分地区猪场PR野毒感染情况描述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河南省2015年猪群PR野毒抗体结果 |
3 讨论 |
3.1 河南省规模化猪场猪群感染PRV野毒感染形式依然严重 |
3.2 不同地区PRV野毒感染差异较大。 |
3.3 不同规模猪场PRV野毒感染严重,其中小规模血清阳性率最高 |
3.4 各阶段猪群PRV野毒感染阳性率不同,公猪PRV野毒阳性率最高 |
3.5 当前河南省PR感染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 |
试验二 河南省部分地区2015年猪场PRV野毒株g E基因进化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核苷酸序列分析 |
2.2 氨基酸序列分析 |
3 讨论 |
试验三 中国猪伪狂犬病毒的流行病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我国各地区2005年-2015 年规模化猪场PR野毒抗体分析 |
2.2 我国部分地区2005年-2015 年PR野毒g E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3 讨论 |
3.1 我国猪群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情况 |
3.2 河南省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情况不断变化 |
3.3 我国不同阶段猪群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情况存在差异 |
3.4 我国不同地区猪群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情况不容乐观 |
3.5 我国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g E基因进化情况 |
3.6 流行原因分析 |
试验四 规模化猪场PR的防控研究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防控前后PR野毒病原阳性率变化 |
2.2 防控前后不同阶段猪群野毒抗体阳性率比较 |
2.3 种猪生产成绩比较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6)广西H3N2亚型和H1N1亚型宠物犬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遗传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综述 |
1.1 犬流感病毒概述 |
1.2 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 |
1.2.1 流感病毒分类 |
1.2.2 流感病毒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
1.2.3 流感病毒理化特性与血凝特性 |
1.3 流感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1.4 跨宿主传播机制 |
1.5 犬流感的国内外流行形势 |
1.5.1 人源H3N2亚型 |
1.5.2 马源H3N8亚型 |
1.5.3 禽源H5N1亚型 |
1.5.4 禽源H3N2亚型 |
1.5.5 2009 H1N1甲型流感(pdm09) |
1.5.6 禽源H5N2亚型 |
1.5.7 禽源H9N2亚型 |
1.5.8 禽源H3N1亚型 |
1.6 犬流感防治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犬流感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2.1 材料 |
2.1.1 样品材料及其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鸡胚和细胞 |
2.1.4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病毒检测与分离鉴定 |
2.2.2 血清学检测 |
2.3 结果 |
2.3.1 病原检测结果 |
2.3.2 病毒分离和鉴定 |
2.3.3 全基因扩增克隆电泳图 |
2.3.4 犬流感病毒血清学调查 |
第三章 犬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2.1 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 |
3.2.1.1 HA基因分析 |
3.2.1.2 NA基因分析 |
3.2.1.3 PB2、PB1、PA、NP、M、NS基因分析 |
3.2.2 H1N1亚型犬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 |
3.2.2.1 HA基因的分析 |
3.2.2.2 NA基因分析 |
3.2.2.3 PB2、PB1、PA、NP、M、NS基因分析 |
3.2.2.4 H1N1亚型犬流感病毒的同源性比较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H3N2亚型犬流感 |
4.2 H1N1亚型犬流感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对当前猪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的几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猪病流行特征 |
1.1 温和性和非典型疫病不断出现 |
1.2 呼吸系统疾病加重 |
1.3 新病不断出现 |
1.4 混合感染和各种综合症不断出现 |
1.5 继发感染使症状复杂病情加重 |
1.6 猪群的抗药性增强 |
2 当前猪场疾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2.1 综合防控意识不强, 有重治疗、轻管理、轻防疫的现象 |
2.2 用药不合理 |
2.3 防疫不科学 |
2.4 对疫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有待提高 |
3 对当前猪病防治的几点看法 |
3.1 猪病发生的原因 |
3.2 药物的作用与猪病性质的改变 |
3.3 防治猪病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
3.4 正确认识抗病毒药 |
4 讨论与小结 |
(8)猪链球菌流行病学特征和hp0197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病原学 |
1.2 流行病学 |
1.3 分型方法 |
1.4 毒力因子 |
1.5 耐药现状与耐药机制 |
1.5.1 耐药现状 |
1.5.2 耐药机制 |
1.6 检测方法及应用 |
1.7 基因多态性与HP0197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待检病料 |
3.1.2 药品试剂与培养基配制 |
3.1.3 主要酶和试剂盒 |
3.1.4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
3.1.5 全基因组序列 |
3.1.6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病料处理与基因组提取 |
3.2.2 PCR扩增,产物鉴定及测序 |
3.2.3 血清型鉴定 |
3.2.4 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3.2.5 猪链球菌3型菌株小鼠毒力测定 |
3.2.6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猪链球菌鉴定 |
4.2 猪链球菌血清型鉴定 |
4.3 猪链球菌3型基因型及致病力检测 |
4.3.1 猪链球菌3型基因型检测 |
4.3.2 猪链球菌3型致病力检测 |
4.4 猪链球菌耐药性检测 |
4.4.1 猪链球菌的耐药谱 |
4.4.2 猪链球菌的耐药率 |
4.5 血清型和耐药性变化趋势分析 |
4.5.1 血清型变化趋势分析 |
4.5.2 耐药谱变化趋势分析 |
4.5.3 耐药率变化趋势分析 |
4.6 毒力因子基因检测及菌株特征分析 |
4.6.1 猪链球菌毒力因子基因检测 |
4.6.2 菌株MLST基因型检测 |
4.6.3 菌株血清型检测 |
4.7 hp0197基因多态性 |
4.7.1 基因组序列中hp0197基因多态性 |
4.7.2 临床分离菌株中hp0197基因多态性 |
4.7.3 MLST基因型与hp0197基因多态性 |
5 讨论 |
5.1 血清型鉴定结果判定 |
5.2 血清型的变化与猪链球菌3型的毒力 |
5.3 耐药性的变化 |
5.4 猪链球菌毒力与耐药性的关系 |
5.5 猪链球菌多重耐药菌株的MLST基因型特征和血清型特征 |
5.6 猪链球菌重要基因的分布与分子预警 |
5.7 基因多态性 |
5.7.1 hp0197基因多态性 |
5.7.2 基因多态性的应用 |
6 结论 |
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1 临床症状 |
1.2 病理变化 |
2 发病情况统计 |
3 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分析 |
3.1 猪瘟典型病例较少,隐性感染现象常见 |
3.2 流行性腹泻是当前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因 |
3.3 猪蓝耳病发病虽有所缓和,但仍不容忽视 |
3.4 圆环病毒病呈上升趋势 |
3.5 多重感染依然是疫病流行的主要形式 |
4 当前猪病的发病原因探讨 |
4.1 病原因素和环境因素 |
4.2 气候因素 |
4.3 饲料因素 |
4.4 免疫因素 |
4.5 技术因素 |
4.6 药物因素 |
5 防控措施 |
5.1 加强饲养管理 |
5.2 科学免疫 |
5.3 坚持自繁自养 |
5.4 注重种猪瘟、蓝耳病等病的净化控制工作 |
5.5 及时淘汰病弱猪 |
四、对当前猪流行病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三省休闲滑雪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管理[D]. 吴晓华.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面孔信息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影响的眼动研究[D]. 张莉.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3]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4]猪δ冠状病毒RT-PCR、RT-LAMP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张帆帆.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 [5]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D]. 伏鹏.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6]广西H3N2亚型和H1N1亚型宠物犬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遗传进化分析[D]. 莫彦宁. 广西大学, 2014(02)
- [7]对当前猪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的几点看法[J]. 檀学进,刘明团. 山东畜牧兽医, 2013(07)
- [8]猪链球菌流行病学特征和hp0197基因多态性研究[D]. 吴超.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9]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建议[J]. 马慧玲,王金亮,耿国芹,李清,李玉杰,兰邹然. 中国畜禽种业, 2012(10)
- [10]浅析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及防制措施[J]. 徐志斌. 云南畜牧兽医,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