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发生的严重核事故(论文文献综述)
张峥[1](2021)在《事故容错燃料碳化硅包壳氧化行为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化硅(SiC)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事故容错燃料包壳材料,它被考虑用在下一代核反应堆中。相关的研究表明氧化是碳化硅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发生功能失效的主要原因。因此,探明碳化硅在不同条件下的氧化机理对碳化硅包壳材料的研发和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核工程领域常见的3C-SiC和6H-SiC为研究对象,借助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这两种碳化硅在抗辐照损伤和抗氧化性能方面的差异,并对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物理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3C-SiC和6H-SiC进行相关模拟计算,发现:(1)3C-SiC表面的抗辐照损伤能力要强于6H-SiC的抗辐照损伤能力。以硅原子作为终止原子的3C-SiC表面的抗辐照损伤性能要强于以碳原子作为终止原子的3C-SiC表面,而以硅原子作为终止原子的6H-SiC表面的抗辐照性能要弱于以碳原子作为终止原子的6H-SiC表面。另外,碳原子替位取代硅原子提高了 3C-SiC的弹性模量、材料脆性以及导热性能。(2)6H-SiC的抗氧化性能优于3C-SiC的抗氧化性能,6H-SiC表面在初始氧化阶段倾向于生成SiO2,而3C-SiC表面倾向于生成CO、CO2和SiO等气态氧化物。氧分子吸附于SiC表面会自发解离为两个氧原子,并且氧分子更倾向于吸附于以硅原子作为终止原子的SiC表面,即以硅原子作为终止原子的SiC表面更容易被氧化。水分子吸附于SiC表面会部分解离为羟基和氢原子,羟基不易继续解离为氧原子和氢原子,同时氢原子在SiC表面上结合形成氢分子也较为困难。吸附能的变化表明辐照缺陷改变了氧分子和水分子在SiC表面上的稳定性和初始氧化物种类,也就是说辐照缺陷改变了 SiC表面的抗氧化性能,但是辐照缺陷没有改变氧分子和水分子在SiC表面上自发解离的这种特性。(3)水蒸汽加快了 SiC表面的氧化速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在SiC表面上水分子解离生成的氢原子与氧分子解离生成的氧原子结合形成新的羟基,正是这些羟基促进了 SiC表面的快速氧化。
崔威杰[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核事故源项反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放射性核素通过大气的扩散将会造成核事故后最迅速最严重的辐射后果,评估其后果是应急响应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任务,一般通过源项和气象信息结合大气扩散模型进行辐射后果评价,准确的源项估计是采取正确核应急决策的重要前提之一。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严重核事故的事实表明,事故后反应堆厂房爆炸和厂内断电将导致监测仪表的数据不可用,正向源项估计方法应用于核事故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基于场外放射性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的源项反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论文选择I-131核素的释放速率作为源项反演的对象,利用本课题组开发的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程序RADC产生神经网络训练和测试所需要的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神经网络的源项反演能力。首先,研究了BP神经网络用于源项反演的效果,并使用遗传算法优化了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重和偏置,以提高其学习能力;然后,基于TensorFlow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建立了具有5个隐含层的深度前馈神经网络,通过多次试验确定了其最佳超参数值;最后,使用贝叶斯MCMC方法分析了神经网络输入数据的误差导致的预测值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核素释放速率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2.47%,经遗传算法优化后预测误差可降低至5.23%;深度前馈神经网络用于源项反演的平均预测误差为2.04%左右,80%以上的测试数据对应的预测误差低于2.0%,与BP神经网络相比,深度前馈神经网络的预测误差小很多,表明其具有更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通过不确定性分析可获得对应于不同输入误差范围的预测值的置信区间及风险曲线,以期为事故应急和决策提供更可靠的源项信息。
胡小丽[3](2021)在《信息沟通策略下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两大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和化石能源短缺。提供充足和负担得起的新能源对于环境保护和改善人类福祉至关重要。核能作为重要的可替代性清洁能源,已然成为同时解决这两大问题的一种合适且有效的可行性选择。然而,居民担心潜在风险会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产生负面影响,而激发嫌恶情结,形成“邻避效应”,这种现象导致许多国家无法享受到新时代核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因此,探究周边民众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对核能政策的推广和核电站项目的实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互联网时代,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内容多元化、信息需求复杂化,信息对个体心理感知和行为决策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结合核电项目中的信息策略和邻避效应的实证研究仍然较为匮乏。有鉴于此,本研究聚焦核能风险情境,从信息识别、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信息反馈等四大方面探索信息沟通策略在核邻避效应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其边界条件,从而为核能研究和相关政策调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信息对核防护行为决策的联合影响。本研究基于防护型行为理论建立新的概念模型,实证探索了核信息通过心理感知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的交叉联合作用。研究表明,风险信息与防护行为意向正相关,利益信息和技术信息同时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负向作用;心理感知在核信息和防护行为意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具体而言,风险信息通过风险感知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正向作用,利益信息通过利益感知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负向作用,技术信息通过防护行为感知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负向作用;信息饱和度对心理感知与防护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具有增强效应。(2)信息处理策略对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建立在保护型行为决策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基础上,强调了信息处理策略在核邻避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风险感知和信息需求对预测信息寻求和防护行为意向都有直接影响。此外,信息处理在信息寻求和防护行为意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系统式处理受到信息寻求的积极影响,对防护行为意向有消极影响;启发式处理与信息寻求负相关,与防护行为意向正相关。(3)信息分享下心理动机对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探索核信息分享策略在心理动机到个体行为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风险评估通过不同防护动机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威胁评估通过“需要”动机和“应该”动机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应对评估通过“应该”动机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信息共享作为调节变量出现,其中,信息获取对“需要”动机与防护行为意向之间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信息供给对“应该”动机与防护行为意向之间关系的正向调节效应是需要前提条件的,个体内部人身份感知越高,信息供给对“应该”动机与防护行为意向的调节影响越强烈。(4)关键人物信息反馈在群体核防护行为决策过程中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涌现理论,通过构建跨层次的理论模型,尝试明晰个体特征对群体防护行为决策的渗透效应、渗透过程及其边界条件。研究表明,群体盲思在群体防护行为意向形成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其中个体认知能力通过群体盲思对群体防护行为意向产生负向作用,个体从众压力通过群体盲思对群体防护行为意向产生正向作用。关键人物信息反馈对群体层面风险感知和防护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其中基于政府威权的积极性反馈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基于专家威望的发展性反馈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研究将信息沟通全过程延伸到邻避效应中,所得的创新结果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科技风险情境下信息、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研究在信息识别、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反馈全链条中循序渐进,形成以核信息为“起点”,以防护行为为“终端”的纵向演进方式,从而系统地阐述信息沟通策略在核邻避效应中的重要作用。(2)文章创新性地将技术信息纳入自变量群,三种信息交叉融合的“饱和状态”所产生的联合效应为核风险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在核信息处理过程中要考虑到系统式信息处理和启发式信息处理两种不同的策略;将“需要”动机和“应该”动机作为同维度自变量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群体中的个体防护行为的形成过程;将涌现理论引入核风险情境,探索个体特征到群体盲思的跨层次作用机制,并比较政府和专家的不同调节干预机制。(3)客观信息与主观心理相结合、个体层次与群体层次同呈现,为风险沟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有效的核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实践依据。
贾辉[4](2021)在《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外商投资的金额呈增长趋势,中国对外投资也呈持续增长态势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然而,中国对外投资近年来也出现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忽视环境问题将成为导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也在增加。本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包括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第二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第三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第四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第五章(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本文通过综合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和专门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探讨了预防原则,包括双边/多边投资协定与预防原则、国际投资项目环境评估与预防原则、绿色金融与预防原则。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与环境保护,本文围绕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研究了NAFTA、USMCA、CPTPP、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比较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的环境条款,对中国所参与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和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事件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探讨。之后,该章节介绍了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是减少投资建设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重要预防措施,结合《埃斯波公约》等多边国际条约和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相比较,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该章节探讨了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从绿色金融的定义和重要意义出发,梳理了绿色金融相关之国际法体系,结合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关于绿色金融的立法实践,比较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探讨了绿色金融在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方面的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构成要件,本文探讨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将国际投资行为区分国际不法行为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两种情形讨论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其次,该章节探讨了私人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比较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环境损害国家归责之要件分析,讨论了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的国家归责问题。本文还从投资国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国家责任的承担形式、分担机制、免责情形等内容。关于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本文首先讨论了核电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核电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核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再结合中国核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和中国国内立法分析,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参与英国核电项目为例,分析了中国核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核事故之国家责任。其次,该章节探讨了航天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航天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航天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登记公约》、《营救协定》、《月球协定》等,结合中国航天企业“走出去”之概况,以假设案例的方式,探讨了“走出去”的中国航天企业一旦发生航天事故,是否会引发中国的国家责任等问题。最后,该章节探讨了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石油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石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议定书、《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国际基金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勘探、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公约,再结合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分析了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石油污染之潜在风险,并区分事故造成海洋污染和陆地污染分别就国家承担相关赔偿责任进行了分析。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应重视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本文分别在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中国特定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方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中国海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议。
邱志超,刘宏帅[5](2020)在《福岛核事故对核电安全设计的启示》文中指出日本福岛核事故是迄今为止世界第三起严重核事故,后果非常严重,教训也相当深刻。究其原因,既有极端自然灾害因素,也有早期沸水堆的设计缺陷,以及相关机构的失职和无能。福岛核事故的发生表明现有的核电设计仍有改进空间,包括项目选址、小概率高风险事件、厂坪标高、应急电源等方面。
杜岩[6](2020)在《基于时频图像识别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滚动轴承是各类机械设备中最常用的关键零部件之一,也是易损零部件。滚动轴承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整台设备的性能及其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因此,开展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研究,对保障机械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避免重大及灾难事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前景。由于运行过程中负载、转速等因素的变化,滚动轴承的振动信号表现出非平稳特性,而且这种非平稳特性会随着故障的发生变得更为明显。相比传统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方法,时频分析能够更好地揭示非平稳信号在时频域中的幅值/能量分布及局部时变特征。因此,采用时频分析构建的振动信号时频图像蕴含了更加丰富的滚动轴承状态信息,通过对时频图像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可以更好地实现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常见的基于时频图像识别的故障诊断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为:基于人工分析的方法、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其中,基于人工分析的方法是由专业人员分析时频图像揭示出的时频域特征来实现故障诊断,而其他两类诊断方法则是采用计算机对时频图像进行自动分类识别实现故障诊断。显然,基于人工分析的方法费时费力,其诊断结果也会受到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而且,由于时频图像的精准性会对专业人员的分析判断产生很大的影响,该类方法对时频分析的性能依赖最为严重。其他两类方法能够将专业人员从繁杂的图像分析识别中解放出来,诊断结果也更为客观。但基于人工分析的方法具有对数据量要求很低的优点,而其他两种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数据量来训练模型,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更是需要大量的数据用于训练。此外,这三类方法的识别率及稳定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之,三类方法各有优缺点,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滚动轴承振动信号时频分析方法研究基于人工分析的方法对时频分析的性能依赖最为严重,而常用时频分析方法存在分析结果不稀疏、分辨率低、受交叉项干扰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一阶原始对偶算法的稀疏时频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稀疏表示理论构建稀疏时频分析模型,并采用一阶原始对偶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由于该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线性时频分析方法,且引入了稀疏约束,因此能够获得比传统方法更高的时频分辨率和时频聚集性,且不存在交叉干扰项。对仿真信号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克服传统时频分析方法结果不稀疏、分辨率低、交叉项干扰等缺点,且具有更好的去噪能力。利用西储大学轴承数据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时频分析方法,本文方法能够获得稀疏性更好、时频分辨率和聚集性更高的轴承振动信号时频图像,在准确地反映出信号时频特征的同时也使得故障冲击特征更为明显,为专业人员进行故障诊断提供更精确的信息。(2)基于时频图像纹理特征迁移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针对变工况条件下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特征分布存在差异,导致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方法诊断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频图像纹理特征迁移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时频分析将振动信号转换为时频图像,接着提取时频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作为反映轴承状态的特征向量,之后利用联合分布适配算法将不同工况下的纹理特征映射到低维潜在空间,最后将得到的分布差异小的公共迁移特征作为最近邻分类器的输入,实现对轴承故障的准确诊断。由于采用了联合分布适配算法进行特征迁移学习,该方法能够利用来自一种工况的数据进行训练来实现对其他工况数据的准确分类诊断。利用西储大学轴承数据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提取出不同工况样本数据的公共迁移特征,从而显着提高变工况条件下的诊断性能。(3)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针对传统深度学习诊断方法在变工况条件下诊断性能出现下降,以及少量单一工况数据无法有效训练深度网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采用时频分析将振动信号转换为时频图像,结合深度迁移学习和残差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迁移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Transfer Deep Residu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TDRCNN)用于自动学习时频图像特征同时完成分类诊断。由于采用了深度迁移学习方法,TDRCNN能够充分利用从来自一种工况(源领域)的大量数据和另一种工况(目标领域)的少量数据中学习到的知识对目标领域数据进行准确分类诊断。此外,残差结构的引入还解决了传统卷积神经网络存在的训练难度大和性能下降问题。采用西储大学轴承数据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TDRCNN在训练、故障识别、可视化特征聚类与分离方面都优于无迁移网络和没有采用残差结构的迁移网络。同时,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在不同时频分析方法、不同工况差异下的有效性。
张齐昊,赵伟,褚胜男,王雷,付军,杨江荣,高博[7](2019)在《耐辐照核应急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详细介绍了历史上几次重大核事故后,耐辐照核应急机器人的应用情况和相关研究情况,并对我国核应急机器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介。根据核事故现场特点和耐辐照核应急机器人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应急工作中耐辐照核应急机器人的需求特点,对耐辐照技术、通讯技术、辐射探测技术和热防护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对耐辐照核应急机器人的小型化、模块化、智能化和通用化等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贾佳佳[8](2018)在《严重核事故下放射性核素对区域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电作为一种优质高效、低碳环保的能源,不仅能够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已将安全发展核电,并深入开展内陆核电研究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写入“十三五”规划,因此核能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大方向。然而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严重核电事故的发生会对区域地表水资源造成重大污染,此外,我国目前预选的内陆核电厂址都处于流量较大、扩散条件较好的河流边缘地区。因此一旦发生严重核事故,区域地表水资源的安全势必会遭受极大的危害。综上所述,研究放射性核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地表水的影响程度,对核电的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湖南省桃花江内陆核电厂作为研究背景,基于二维浅水方程和对流扩散理论,利用有限体积法对桃花江内陆核电突发严重核事故情况下放射性核素在区域地表水体的运移分布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发生严重核电事故时,放射性素进入区域地表水体的方式,确定本文研究的放射性核素种类以及核素以不同方式进入地表水的浓度。(2)资水干流(厂址下游至洞庭湖入湖口段)水动力数值模拟分析。根据工程背景资料等确定模拟范围、地形条件、模型参数,并利用水动力与水质模拟软件MIKE21建立厂址下游资水干流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计算得出桃江水文站和益阳水文站两处的流量和水位过程线,并结合实测资料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构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提供了基本的依据。(3)放射性核素在区域地表水运移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本文假定在桃花江核电站突发严重核事故情况下,设计了直接入水源项及大气干、湿沉积等四种工况,以1311、134Cs、136Cs、137Cs、89Sr、90Sr为典型核素,模拟计算放射性核素在区域地表水体中的运移规律。并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提出合适的水资源保护应急措施。
姜子英[9](2018)在《浅议核能、环境与公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能是世界上主要电力能源供应支柱之一。本文比较了我国核能与其他能源的放射性影响和温室气体排放,总结了世界上3次严重核事故后果及核安全技术进步现状,分析了我国公众对核电接受度的阶段变化及特点,提出了核能发展应重视规划环评的建议。核能作为高效、清洁、低碳的基础负荷电力供应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支持能源需求的现实选择。
李小军[10](2017)在《日本后福岛时期的核能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把能源的稳定供给、廉价供应和环境保护视为能源政策追求的三大目标。基于发电成本可控、能源供给安全和缓解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优势,核能成为日本实现其能源政策目标的首选。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政府被迫重新反思核能政策,围绕能源结构调整与核能政策前景等核心议题,"反核派"与"拥核派"展开激烈辩论。"反核派"从"福岛灾难"、核事故频发、核废料处理难题等方面提出反核的多重理由;"拥核派"则从能源、经济和政治视角阐释继续坚持核能发展的现实动因。后福岛时期核能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加,核能发展充满不确定性,日本核能政策的前景取决于日本在提升核能安全、更新核安全文化和增强民众接受度方面的进展程度。
二、20世纪发生的严重核事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世纪发生的严重核事故(论文提纲范文)
(1)事故容错燃料碳化硅包壳氧化行为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核能发电的历史 |
1.2 核燃料包壳材料发展 |
1.2.1 锆基合金核燃料包壳 |
1.2.2 镍基合金核燃料包壳 |
1.2.3 不锈钢核燃料包壳 |
1.2.4 钼基合金核燃料包壳 |
1.3 碳化硅包壳材料研究现状 |
1.3.1 碳化硅在核领域应用 |
1.3.2 碳化硅包壳在氧气条件下的氧化行为 |
1.3.3 碳化硅包壳在水蒸汽条件下的氧化行为 |
1.3.4 辐照缺陷对碳化硅氧化行为的影响 |
1.4 本文的主要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本文主要研究意义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理论及方法简介 |
2.1 量子力学基础 |
2.1.1 第一性原理计算 |
2.1.2 多粒子体系中的Schrodinger方程 |
2.1.3 波恩-奥本海默近似 |
2.1.4 哈特里-福克近似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2.2.1 托马斯-费米模型 |
2.2.2 霍恩伯格-科恩定理 |
2.2.3 沈吕九方程 |
2.3 常见的交换关联能泛函 |
2.3.1 局域密度近似 |
2.3.2 广义梯度近似 |
2.3.3 杂化密度泛函 |
2.4 布洛赫定理 |
2.4.1 布洛赫定理 |
2.4.2 布里渊区k点的选取 |
2.5 赝势方法 |
2.6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流程与VASP软件介绍 |
2.6.1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流程 |
2.6.2 VASP软件简介 |
2.7 分子动力学模拟 |
2.7.1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 |
2.7.2 系综简介 |
2.7.3 势函数简介 |
2.8 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 |
2.9 小结 |
第3章 碳化硅包壳材料的辐照损伤行为 |
3.1 前言 |
3.2 碳化硅中辐照缺陷的形成能 |
3.2.1 计算方法和模型 |
3.2.2 6H-SiC表面上的辐照缺陷 |
3.2.3 3C-SiC低指数表面上的辐照缺陷 |
3.2.4 小结 |
3.3 反位取代对3C-SiC物理性能的影响 |
3.3.1 研究模型与方法 |
3.3.2 3C-Si_(1-x)C的晶格常数和密度 |
3.3.3 3C-Si_(1-x)C的形成能和结合能 |
3.3.4 3C-Si_(1-x)C的机械性能 |
3.3.5 3C-Si_(1-x)C的热力学性能 |
3.3.6 小结 |
3.4 碳化硅辐照损伤分子动力学模拟 |
3.4.1 研究模型及方法 |
3.4.2 3C-SiC中的辐照缺陷 |
3.4.3 4H-SiC中的辐照缺陷 |
3.4.4 6H-SiC中的辐照缺陷 |
3.4.5 小结 |
3.5 小结 |
第4章 氧气和水分子与碳化硅间的相互作用 |
4.1 前言 |
4.2 氧气在6H-SiC (0001)和(0001)面上的吸附 |
4.2.1 研究方法及模型 |
4.2.2 氧分子在6H-SiC (0001)和(0001)面上的吸附结构 |
4.2.3 氧分子在6H-SiC (0001)和(0001)面上的吸附能 |
4.2.4 小结 |
4.3 氧气在3C-SiC低指数面上的吸附 |
4.3.1 研究模型及方法 |
4.3.2 氧分子在3C-SiC C-(100)面上的吸附 |
4.3.3 氧分子在3C-SiC Si-(100)面上的吸附 |
4.3.4 氧分子在3C-SiC(110)面上的吸附 |
4.3.5 氧分子在3C-SiC (111)面上的吸附 |
4.3.6 氧分子在3C-SiC(111)面上的吸附 |
4.3.7 氧分子在3C-SiC低指数面上的吸附机理 |
4.3.8 小结 |
4.4 氧原子在6H-SiC (0001)和(0001)面上的吸附 |
4.4.1 研究模型与方法 |
4.4.2 氧原子在6H-SiC (0001)和(0001)面上的吸附 |
4.4.3 氧原子在6H-SiC (0001)和(0001)面上的扩散 |
4.4.4 小结 |
4.5 氧原子在3C-SiC低指数面上的吸附 |
4.5.1 计算模型与方法 |
4.5.2 氧原子在3C-SiC低指数面上的吸附 |
4.5.3 氧原子在3C-SiC(110)面上的扩散 |
4.5.4 小结 |
4.6 碳化硅表面氧化物的形成 |
4.6.1 计算模型与方法 |
4.6.2 不同氧化物在碳化硅表面上的形成能 |
4.6.3 小结 |
4.7 水分子与6H-SiC (0001)和(0001)面的相互作用 |
4.7.1 计算模型与方法 |
4.7.2 水分子在6H-SiC (0001)和(0001)面上的吸附 |
4.7.3 水分子在6H-SiC (0001)和(0001)面上的解离和扩散 |
4.7.4 小结 |
4.8 水分子在3C-SiC低指数面上的吸附 |
4.8.1 研究模型与方法 |
4.8.2 水分子在3C-SiC低指数面上的吸附 |
4.8.3 小结 |
4.9 小结 |
第5章 氧气/水蒸汽下碳化硅的反应动力学过程模拟 |
5.1 前言 |
5.2 6H-SiC在氧气/水蒸汽下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 |
5.2.1 研究模型与方法 |
5.2.2 6H-SiC (0001)表面在氧气/水蒸汽下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 |
5.2.3 6H-SiC(0001)表面在氧气/水蒸汽下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 |
5.2.4 小结 |
5.3 3C-SiC(110)表面在氧气/水蒸汽下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 |
5.3.1 研究模型与方法 |
5.3.2 3C-SiC(110)表面在氧气/水蒸汽下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 |
5.3.3 小结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深度学习的核事故源项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源项反演 |
2.1 引言 |
2.1.1 BP神经网络 |
2.1.2 遗传算法 |
2.2 数据获取和预处理 |
2.2.1 数据的获取 |
2.2.2 数据预处理 |
2.3 BPNN超参数优化 |
2.3.1 隐含层节点数 |
2.3.2 学习率 |
2.3.3 训练函数 |
2.4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源项反演 |
3.1 深度学习理论 |
3.1.1 人工神经元 |
3.1.2 深度前馈神经网络 |
3.1.3 参数更新方法 |
3.1.4 正则化 |
3.2 DFNN超参数优化 |
3.2.1 隐含层节点数 |
3.2.2 学习率 |
3.2.3 激活函数 |
3.2.4 优化器 |
3.2.5 Mini-batch |
3.3 DFNN用于源项反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度前馈神经网络预测不确定性分析 |
4.1 贝叶斯MCMC方法概述 |
4.1.1 贝叶斯理论简介 |
4.1.2 贝叶斯MCMC方法 |
4.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2.1 总体参数敏感性分析 |
4.2.2 样本参数敏感性分析 |
4.3 不确定性分析 |
4.3.1 贝叶斯MCMC方法参数设置 |
4.3.2 MCMC链收敛性分析 |
4.3.3 后验分布样本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信息沟通策略下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邻避效应 |
2.1.1 邻避效应的内涵 |
2.1.2 邻避效应相关研究综述 |
2.2 心理动机与行为决策 |
2.2.1 防护动机 |
2.2.2 防护行为 |
2.2.3 心理因素与风险应对行为 |
2.3 信息沟通策略与风险应对 |
2.4 涌现理论 |
2.4.1 涌现机理 |
2.4.2 邻避效应中的群体互动 |
2.5 研究现状的总体评述 |
2.5.1 核风险应对研究的科学研究图谱 |
2.5.2 总体评述 |
第3章 不同信息对核防护行为决策的联合影响 |
3.1 引言 |
3.2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
3.2.1 概念模型的提出 |
3.2.2 核信息和防护行为 |
3.2.3 心理感知的中介作用 |
3.2.4 信息饱和度的调节作用 |
3.3 研究方法 |
3.3.1 问卷调查 |
3.3.2 变量设置 |
3.4 研究结果 |
3.4.1 测量模型 |
3.4.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3.4.3 假设检验 |
3.4.4 稳健性检验 |
3.4.5 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处理策略对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
4.2.1 HSM和PADM的整合模型 |
4.2.2 风险感知的主效应 |
4.2.3 信息需求的主效应 |
4.2.4 信息处理的中介效应 |
4.3 研究方法 |
4.3.1 问卷设计和测量工具 |
4.3.2 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 |
4.4 研究结果 |
4.4.1 测量模型 |
4.4.2 结构模型 |
4.5 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息分享下心理动机对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
5.2.1 概念模型的提出 |
5.2.2 认知评估与防护行为 |
5.2.3 防护动机与防护行为 |
5.2.4 信息共享与防护行为 |
5.3 研究方法 |
5.3.1 数据收集 |
5.3.2 测量工具 |
5.4 研究结果 |
5.4.1 测量模型 |
5.4.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5.4.3 主效应和中介效应 |
5.4.4 调节效应 |
5.4.5 二次调节效应 |
5.5 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关键人物信息反馈在群体核防护行为决策过程中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
6.2.1 概念模型的提出 |
6.2.2 个体特征和群体防护行为 |
6.2.3 不同主体的信息反馈 |
6.3 研究方法 |
6.3.1 数据收集 |
6.3.2 测量工具 |
6.3.3 数据分析 |
6.4 研究结果 |
6.4.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6.4.2 假设检验 |
6.5 结果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贡献 |
7.2.1 理论贡献 |
7.2.2 实践启示 |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问卷变量测量表格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4)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前言 |
第一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问题 |
一、国际投资与其环境效应问题 |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问题 |
三、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的法律逻辑分析 |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律制度 |
一、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和案例 |
二、投资国关于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
三、东道国关于外商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
四、投资国与东道国双边投资协定之法律协调 |
第三节 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及其问题 |
一、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介绍 |
二、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的问题 |
第二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 |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与预防原则 |
一、预防原则之概述 |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国家预防责任之体现 |
三、中国境外投资中预防责任之体现 |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 |
二、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
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
四、中国境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三节 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相关之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 |
二、各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
三、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
四、中国境外投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四节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中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协定之环境条款 |
二、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现状 |
三、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完善 |
第三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
一、传统国家责任理论 |
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致国家责任 |
三、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之具体构成要件分析 |
四、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分析和完善建议 |
第二节 私人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
一、域外私人行为之国家归责 |
二、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
第四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 |
一、国家责任的主要形式 |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相关国家责任的形式 |
第二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一、跨界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三、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损失分担机制之完善 |
第三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之免责情形 |
一、同意或重大过错 |
二、不可抗力 |
三、危难和危急情形 |
四、已经采取了一切必要和适当措施 |
第五章 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第一节 核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核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责任分析 |
三、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二节 航天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航天领域事故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
三、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三节 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石油产业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赔偿责任分析 |
三、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福岛核事故对核电安全设计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福岛核事故概述 |
2 福岛核事故产生的原因 |
2.1 极端自然灾害 |
2.2 早期设计缺陷 |
2.3 人因 |
3 对核电安全设计的启示 |
3.1 项目选址务必保守慎重 |
3.2 充分考虑小概率高风险事件的叠加影响 |
3.3 选用安全性能更好的堆型 |
3.4 厂坪标高选取要有充分的冗余 |
3.5 完善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措施 |
3.6 加强应急电源的可靠性设计 |
4 结语 |
(6)基于时频图像识别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概述 |
1.2.1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的发展概述 |
1.2.2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内容 |
1.2.3 机械故障诊断的时频图像识别方法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时频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3.2 时频图像特征提取研究现状 |
1.3.3 故障模式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2 理论基础 |
2.1 滚动轴承振动机理 |
2.1.1 滚动轴承基本参数 |
2.1.2 滚动轴承的故障失效 |
2.1.3 滚动轴承振动机理 |
2.1.4 小结 |
2.2 迁移学习基本理论 |
2.2.1 概述 |
2.2.2 领域自适应 |
2.2.3 深度迁移学习 |
2.3 深度学习基本理论 |
2.3.1 概述 |
2.3.2 人工神经网络 |
2.3.3 卷积神经网络 |
2.4 本章小结 |
3 滚动轴承振动信号时频分析方法 |
3.1 引言 |
3.2 传统时频分析方法 |
3.2.1 线性时频分析方法 |
3.2.2 非线性时频分析方法 |
3.3 稀疏时频分析方法 |
3.3.1 稀疏表示理论 |
3.3.2 稀疏时频分析模型 |
3.3.3 稀疏时频分析模型求解 |
3.4 仿真分析 |
3.5 实验分析 |
3.5.1 数据来源 |
3.5.2 振动信号分析 |
3.5.3 时频分析方法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时频图像纹理特征迁移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
4.1 引言 |
4.2 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提取 |
4.3 联合分布适配 |
4.4 基于时频图像纹理特征迁移的故障诊断方法 |
4.5 实验分析 |
4.5.1 基于时频图像纹理特征的故障诊断实验分析 |
4.5.2 基于时频图像纹理特征迁移的故障诊断实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
5.1 引言 |
5.2 残差学习 |
5.3 基于迁移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 |
5.3.1 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 |
5.3.2 迁移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TDRCNN) |
5.3.3 基于TDRCNN的故障诊断方法 |
5.4 实验分析 |
5.4.1 单个迁移任务实验分析 |
5.4.2 不同工况差异的迁移任务实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耐辐照核应急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耐辐照核应急机器人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1.1 国外核应急机器人研究和应用现状 |
1.1.1 三哩岛核事故 |
1.1.2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
1.1.3 JCO临界事故 |
1.1.4 福岛核事故 |
1.2 国内核应急机器人发展现状 |
2 核事故后耐辐照应急机器人的需求特点 |
3 耐辐照核应急机器人关键技术分析 |
3.1 耐辐照技术 |
3.1.1 耐辐照器件选型及筛选 |
3.1.2 电路耐辐照设计 |
3.1.3 屏蔽防护材料 |
3.2 通信遥控技术 |
3.3 辐射探测技术 |
3.4 热防护技术 |
4 耐辐照核应急机器人发展趋势 |
4.1 小型化和模块化 |
4.2 智能化 |
4.3 通用化 |
5 总结与展望 |
(8)严重核事故下放射性核素对区域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水动力模型研究现状 |
1.2.2 水质模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动力学及溶质运移基本原理 |
2.1 水动力学水质模型选取 |
2.2 水动力学数值模拟原理 |
2.2.1 控制方程 |
2.2.2 数值解法 |
2.3 水质模拟原理 |
2.3.1 放射性衰变 |
2.3.2 对流扩散方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动力学数值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3.1.2 流域水文概况 |
3.1.3 气象条件 |
3.2 水动力模型建立 |
3.2.1 模拟范围 |
3.2.2 地形网格化 |
3.2.3 定解条件 |
3.3 参数率定 |
3.3.1 涡粘系数 |
3.3.2 底床摩擦力 |
3.3.3 参数率定与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事故工况下核素在地表水中运移规律研究 |
4.1 严重核事故界定及主份放射性核素确定 |
4.1.1 严重核事故界定 |
4.1.2 主份放射性核素确定 |
4.2 水动力-水质模型 |
4.2.1 扩散系数 |
4.2.2 衰减系数 |
4.2.3 定解条件 |
4.3 放射性核素进入地表水的方式 |
4.4 放射性核素不同入水方式时的分析计算 |
4.4.1 放射性核素指标判定及计算提取点布置 |
4.4.2. 直接入水情景分析计算 |
4.4.3 干沉积入水情景分析计算 |
4.4.4 湿沉积入水情景分析计算 |
4.4.5 长期入水情景计算分析 |
4.5 内陆核电站突发严重事故下地表水应急措施的建议 |
4.5.1 核事故条件下水体放射性监测 |
4.5.2 厂区直接泄露的污染物的应急处理措施 |
4.5.3 大气沉积的放射性核素应急处理措施 |
4.5.4 区域地表水体保护的应急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浅议核能、环境与公众(论文提纲范文)
1 核能是清洁、低碳能源 |
2 核安全历史与演变 |
3 公众对核能态度 |
4 核能发展应重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5 结语 |
(10)日本后福岛时期的核能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核派观点 |
(一) “福岛灾难”:日本难以承受之重 |
(二) 核事故频发:日本并不具有确保核能“安全神话”的技术实力 |
(三) 核废料处理:一个难以回避的技术难题 |
二、拥核派观点 |
(一) 能源视角:核能仍是清洁、安全和经济的能源选项 |
(二) 经济视角:弃核将给日本经济带来毁灭性后果 |
(三) 政治视角:重启核能承载一定的外交战略使命 |
三、日本后福岛时期核能政策展望 |
(一) 对核能地位的认知 |
(二) 更新和创新核安全文化 |
(三) 提升民众接受度 |
结论 |
四、20世纪发生的严重核事故(论文参考文献)
- [1]事故容错燃料碳化硅包壳氧化行为的理论研究[D]. 张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核事故源项反演研究[D]. 崔威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信息沟通策略下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D]. 胡小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D]. 贾辉.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
- [5]福岛核事故对核电安全设计的启示[J]. 邱志超,刘宏帅. 科技视界, 2020(09)
- [6]基于时频图像识别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杜岩.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7]耐辐照核应急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J]. 张齐昊,赵伟,褚胜男,王雷,付军,杨江荣,高博. 核科学与工程, 2019(04)
- [8]严重核事故下放射性核素对区域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研究[D]. 贾佳佳. 山东大学, 2018(12)
- [9]浅议核能、环境与公众[J]. 姜子英. 核安全, 2018(02)
- [10]日本后福岛时期的核能政策研究[J]. 李小军. 国际政治研究,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