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油机做功冲程的演示(论文文献综述)
贲可敬[1](2021)在《“三味”课堂:初中物理课堂转型的方向——以“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笔者以曾执教的江苏省"名师送培"示范课"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为例,谈谈初中物理课堂如何突破教学的"表层化"现状,充分体现探究味、方法味和生活味.
王玮[2](2021)在《“热机”教学设计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选择"热机"一节教学为例,阐述内燃机、摩擦生热、能量利用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对本节内容进行设计,以期为教学提供参考。
欧思光[3](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韶关市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探索综合实践类课程在STEAM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中的应用”。STEAM教育理念涉及到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等多领域知识的融合教育,注重从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提出与实际相关的问题并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旨在培养懂科学技术、了解社会,善于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中的高素质学生,这与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不谋而合。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的提升策略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之一。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基于STEAM教育理念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提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也是大势所趋。科学探究素养是初中物理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当代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也是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现今,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即使出现了任务驱动法、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即教师讲解示范后演示实验,学生模仿练习学习知识与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达不到科学探究素养的具体要求。因此,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的现状,设计基于STEAM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体落实的教学策略,总结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为初中物理教师及其他研究者提供具体的、科学的实践参考。基于上述目的,本研究主要开展以下工作:第一,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明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文献,综述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STEAM教育、科学探究素养。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经验、兴趣与课程”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中学”理论。第三,对当前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现状开展问卷调查。通过收集并分析数据,从而,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第四,研究基于STEAM教育理念提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为目标导向,以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理念,参考STEAM学习教学流程,从而提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第五,实施教学行动研究,教学行动研究主要以笔者所任教的韶关市S中学一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三轮教学行动研究。第一轮教学行动研究采用初步提出的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教学效果、访谈、总结反思后,对初步提出的教学策略进行修改与完善。再进行后续两轮的行动研究,完善及总结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第六,分析教学行动研究效果,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的水平。第七,总结和展望,总结研究成果,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做展望。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笔者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实践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地提升交流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得到不断提升。2.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是可行和有效的;STEAM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水平。
沈强[4](2021)在《科学史促进概念理解的“教·学·评”设计》文中指出概念教学是传授知识和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在设计"热机"时遵循"教·学·评"一体的理念,以热机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展开教学,对汽油机的结构较难理解,采用类比为辅线,将源部件与类比部件进行展开,适时融入科学史来显示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思维轨迹、认识路线以及科学探索的艰辛,通过有效理解核心概念,逐步建构和完善学生的概念体系.
周泽华[5](2020)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双向问题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初中阶段师生间的互动频率与效果并不乐观,师生互动形式单一,学生的体验感不足,师生互动现象仅停留于课堂上等状况是一个现实问题。为了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指引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和深度学习等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挖掘学习者的主动性,根据师生之间的双向交互的特性,开发出双向问题单,在完成和处理双向问题单的过程中,落实师生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双向交流的定义、特点、内涵发展以及国内外师生互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发现在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的策略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同时在对主动学习内涵发展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还发现在师生互动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联上研究较少。文中对“双向问题单”、“主动学习”进行了概念界定,在论证了双向问题单可行性的基础上,明确了双向问题单的设置结构、使用条件、回收方式和处理方法,设计了双向问题单的实践流程及反馈标准。在实践的过程中,回收并处理学生提交的双向问题单,将双向问题单中的问题按习题、知识点、实验、课堂相关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问题使用个别指导、小组指导和班级集体指导的方式进行处理。利用FIAS和PORTAAL两种课堂观察方法,对课堂内师生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通过代码和计算反应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及学生主动学习的原貌,根据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对双向问题单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价和意见反馈。研究结果表明:从问卷及访谈结果来看,整体上学生对于提交双向问题单的情绪是积极的,学生认为提交双向问题单对学习物理是有帮助的,同时认为提交双向问题单的过程中确实增强了师生的交流互动。从课堂观察的结果来看,在使用双向问题单之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主动意识有所提高,学生会利用高阶技能解决问题,会主动评估和分析,能够独立思考并在班内展示。总的来说,使用双向问题单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频次,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行为,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最终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张佳丽[6](2020)在《3D打印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现阶段课程改革的目标已迈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近年来,3D打印技术快速发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所关注,如何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教学实际,发挥其优势,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科学培养目标与学科特点,研究了将3D打印技术有效地融入于初中科学教学的一般教学模式,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行动研究以及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国内外3D打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进一步梳理了3D打印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相关教育理论。其次,从教学目标、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对浙江部分中小学3D打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发现:教师普遍看好3D打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潜力,但受限于师资力量及设备条件,目前学校在利用3D打印技术于教学过程中形式较为单一,应用的范围也不够广泛。而后,结合3D打印技术特点与科学课程特色,探索了两种3D打印技术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式:3D打印技术制作教具和将3D打印技术融入教学活动,分析了这两种应用模式的优势所在。最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对两种教学应用模式分别设计了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案例,并对其中一个课程案例进行了教学实践。课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将3D打印技术与中学科学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陶杰[7](2020)在《喷射策略对汽油机分层稀燃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缸内直喷式汽油机(GDI)得益于其更高的热效率和更好的动力性成为主流的汽油机技术,然而,随着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尤其是最近颁布实施的国六排放法规规定汽油机颗粒物排放限制在6×1011#/km,缸内直喷式汽油机高颗粒物排放的特性成为其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传统的进气道喷射因为更充分的油气混合以及更少的燃油湿壁效应,导致颗粒物排放相对GDI发动机大大减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将两者结合,在原本的缸内直喷式汽油机上加装进气道喷射装置而形成双喷射发动机,充分结合两者各自的优势,在保证高效动力输出的同时产生更低的排放。除了排放法规的严苛限制,节能高效也是内燃机研究中永恒不变的发展方向。稀薄燃烧技术则是降低发动机燃油耗的有效燃烧策略,通过适当提高空燃比使缸内混合气更加充分的燃烧从而提高热效率降低油耗。分层稀燃则是更进一步的稀薄燃烧方案,通过达到更高的空燃比,从而取得更明显的降油耗的效果。本文的研究利用缸内-进气道双喷射系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缸内油气分层策略,即进气道喷油形成缸内外层稀薄混合气氛围,当活塞达到压缩上止点前直喷喷油形成火花塞附近的浓混合气,这种方案能在2000rpm,2Bar BMEP的工况下使过量空气系数达到1.8而稳定燃烧,油耗相比原机也有显着降低。本文的研究是通过调整双喷射发动机的控制策略,考察其对于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燃烧特性的研究包括了油耗、缸压及放热率、燃烧相位及持续期以及燃烧稳定性,排放特性包括了颗粒物的数量质量浓度、颗粒物粒径分布、颗粒物模态比例及GMD特性,同时还包括了CO、THC、NOx在内的气体排放特性。实验研究表明,通过调整控制策略,发动机的油耗最低相比原机降低了15.85%,通过直喷比例、直喷喷油压力及直喷时刻的调整可以燃烧的循环变动降低至理想水平。颗粒物排放方面,提高过量空气系数、提前喷油、提高喷油压力、推迟点火时刻的措施都会降低颗粒物排放,降低直喷比例也会带来显着的颗粒物排放下降。最优化的控制策略能使颗粒物浓度数量级相比原机从106降低至105,效果显着。气体排放特性主要是为控制策略的选择提供指导作用,避免出现颗粒物排放和油耗优化的同时气体排放出现过度的恶化情况。
彭妙,谢桂英,余耿华[8](2019)在《创新汽油机原理演示仪进行热机有效备课策略——以做功冲程教学片段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教具创新演示汽油机做功冲程实施"热机"教学,结合问题驱动进行教学设计,阐述了物理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的有效备课策略。
谢桂英,彭妙,余耿华[9](2019)在《自制低成本汽油机工作原理实验演示仪改进创新及教学应用》文中认为自制汽油机原理演示仪,并利用自制演示仪进行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李康[10](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索——以“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为例》文中指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现以"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的教学为例,从巧用实验,形象归纳,形成物理观念;构建模型,层层递进,培养科学思维;借助模型,妙用动画,体验科学探究;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养成科学态度与责任四方面,谈谈物理核心素养的渗透教育。
二、汽油机做功冲程的演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油机做功冲程的演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三味”课堂:初中物理课堂转型的方向——以“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探究味的课堂 |
1.1 自由选择实验器材 |
1.2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
1.3 自主展示实验过程 |
2 有方法味的课堂 |
2.1 模型建构 |
2.2 转换放大 |
2.3 迁移应用 |
3 有生活味的课堂 |
3.1 来源于生活 |
3.2 服务于生活 |
(3)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韶关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选题的背景 |
2.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文献查阅分析 |
2.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二、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STEAM教育 |
2.科学探究素养 |
(二)理论基础 |
1.“经验、兴趣与课程”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做中学”理论 |
三、韶关市S中学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目的 |
1.调查对象 |
2.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三)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1.问卷设计 |
2.调查的实施 |
(四)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1.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水平情况 |
2.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水平及能力现状 |
3.初中物理融合STEAM的水平情况 |
(五)访谈信息分析 |
(六)调查结论 |
四、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教学策略的构建 |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分析 |
1.课程目标 |
2.课程内容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策略设计 |
1.多媒体教学应用策略 |
2.自主、合作、探究策略 |
3.跨学科教学策略 |
4.项目式教学策略 |
5.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
6.展示分享策略 |
7.反馈策略 |
(四)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结构的构建 |
1.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
2.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 |
3.教学流程 |
(五)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教学设计 |
1.研究总目标 |
2.教学内容 |
3.教学对象 |
4.行动研究方案 |
5.教学过程 |
五、研究实施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教学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总结与反思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教学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总结与反思 |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教学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总结与反思 |
(四)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1.总结 |
2.反思 |
六、三轮行动研究后的效果分析 |
(一)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的前后测分析 |
(二)考试成绩分析 |
(三)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的作品分析 |
七、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的结论 |
1.STEAM教育理念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
2.STEAM教育理念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
3.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4.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科学史促进概念理解的“教·学·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目标定位 |
2 教学思路与框架 |
3 教学设计与实施 |
3.1 媒体呈现1:出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的结构图 |
3.2 媒体呈现2:观看蒸汽机工作时的Flash动画 |
3.3 概念理解:曲轴和连杆 |
3.4 科学史补充 |
3.5 媒体呈现3:出示关于当时蒸汽机工作时的图片和背景资料 |
3.6 概念理解: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
3.7 媒体呈现4:蒸汽发动机的工作视频 |
3.8 概念理解:喷气式发动机、热机 |
4 课后作业评价 |
5 教学评效果和反思 |
(5)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双向问题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初中阶段的师生互动现状分析 |
1.1.2 相关会议及文件的要求 |
1.1.3 师生互动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
1.1.4 物理学史角度下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的促进 |
1.1.5 从情感视角对师生关系的剖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流程图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双向交流的定义与内涵发展 |
2.1.1 双向交流的定义 |
2.1.2 双向交流的特点 |
2.1.3 师生互动条件下双向交流的界定 |
2.2 师生互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师生互动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师生互动的研究现状 |
2.3 主动学习的定义与内涵发展 |
2.4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的国外研究现状 |
2.4.2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的国外研究现状 |
3 理论依据和概念界定 |
3.1 理论依据 |
3.1.1 建构主义 |
3.1.2 深度学习 |
3.1.3 最近发展区 |
3.2 相关概念界定 |
3.2.1 主动学习 |
3.2.2 双向问题单 |
4 前期调研 |
4.1 关于师生互动的调研 |
4.2 关于主动学习的调研 |
4.3 调研结论 |
5 运用双向问题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
5.1 双向问题单的设计 |
5.2 研究工具的选择 |
5.2.1 FIAS——课堂师生互动量表 |
5.2.2 PORTAAL——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量表 |
5.3 实践设计 |
5.4 评价标准 |
6 运用双向问题单的实践案例 |
6.1 所有样本整体统计结果 |
6.2 典型案例 |
6.2.1 欧姆定律 |
6.2.2 汽油机的四个冲程 |
6.2.3 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
6.2.4 电动机与发电机 |
6.2.5 电功率 |
6.2.6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7 实践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7.1 学生问题调研及访谈的结果分析 |
7.1.1 学生问题调研的结果分析 |
7.1.2 学生访谈的结果分析 |
7.2 课堂观察记录的结果分析 |
7.2.1 课堂观察师生互动的结果分析 |
7.2.2 课堂观察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分析 |
7.3 物理教师组意见反馈的结果分析 |
7.4 整体总结 |
8 后续 |
9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3D打印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结构 |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行动研究法 |
1.4.4 比较分析法 |
2 国内外对3D打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2.1 3D打印技术概述 |
2.2 3D打印技术在国内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2.3 3D打印技术在国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3 3D打印技术教学应用的相关教育理论 |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直观教学论 |
3.3 认知学习理论 |
4 浙江省中小学3D打印教学应用现状调查 |
4.1 调查设计与调查概况 |
4.1.1 调查对象 |
4.1.2 问卷编制和结构 |
4.1.3 问卷的回收发放和整理 |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4.2.2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4.2.3 研究启示 |
5 3D打印的教学应用模式分析 |
5.1 3D打印技术的三种教学应用模式概述 |
5.2 3D打印技术制作教具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
5.2.1 现有教具模型研究 |
5.2.2 传统技术自制教具模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2.3 3D打印技术自制教具的优势 |
5.2.4 模型内容选择依据 |
5.2.5 3D打印技术自制教具模型研究 |
5.3 将 3D打印技术融入教学活动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
5.3.1.融入3D打印的BT模型 |
5.3.2.BT模型与将3D打印融入初中科学教学的契合度分析 |
5.3.3.融入3D打印的BT模型与传统教学模型的区别 |
5.3.4 融入3D打印技术的BT模型的特色 |
6 3D打印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 |
6.1 教学需求分析 |
6.1.1 社会需求分析 |
6.1.2.学校需求分析 |
6.1.3.学生需求分析 |
6.2 3D打印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案例设计 |
6.2.1《二冲程的结构和原理》教学设计 |
6.2.2《神奇的升力》教学设计与机翼建模过程 |
6.3 3D打印技术融入教学活动的教学应用模式的实践研究 |
6.3.1 研究方案 |
6.3.2 研究过程 |
6.3.3 实践过程分析 |
6.3.4 分析与评价 |
6.3.5 实践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3D打印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将3D打印运用于中学科学的教学反馈调查问卷 |
附录3 随堂测试 |
简历 |
(7)喷射策略对汽油机分层稀燃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缸内直喷式汽油机的特性 |
1.3 缸内直喷式汽油机主要污染物排放 |
1.3.1 氮氧化物(NOx) |
1.3.2 一氧化碳(CO) |
1.3.3 碳氢化合物(HC) |
1.3.4 颗粒物排放 |
1.4 汽油机双喷射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缸内直喷式汽油机稀薄燃烧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稀薄燃烧的优缺点及技术关键 |
1.5.2 壁面导向型分层稀燃 |
1.5.3 空气导向型分层稀燃 |
1.5.4 喷束导向型分层稀燃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二章 分层稀燃实验系统及方案 |
2.1 双喷射发动机实验平台 |
2.2 发动机排放测试系统 |
2.2.1 发动机气体排放测试系统 |
2.2.2 发动机颗粒物排放测试系统 |
2.3 实验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稀燃运行参数对双喷射汽油机油耗及燃烧特性的影响 |
3.1 发动机运行参数对油耗的影响 |
3.1.1 过量空气系数及直喷比例对油耗的影响 |
3.1.2 直喷正时及喷射压力对油耗的影响 |
3.1.3 点火时刻对油耗的影响 |
3.2 双喷射汽油机运行参数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3.2.1 过量空气系数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3.2.2 喷射时刻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3.2.3 喷油压力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3.2.4 直喷比例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3.2.5 点火时刻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稀燃运行参数对双喷射汽油机颗粒物及气体排放的影响 |
4.1 分层稀燃控制策略对颗粒物及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
4.1.1 过量空气系数对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
4.1.2 直喷时刻对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
4.1.3 直喷喷油压力对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
4.1.4 直喷比例对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
4.1.5 点火时刻对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创新汽油机原理演示仪进行热机有效备课策略——以做功冲程教学片段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现教学问题,创新教学仪器 |
2 精心设计问题,培养核心素养 |
2.1 导入情境 |
2.2 介绍器材 |
2.3 师生互动 |
2.4 实验小结 |
3 教学反思 |
(9)自制低成本汽油机工作原理实验演示仪改进创新及教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教材实验分析 |
2 内燃机做功冲程演示仪的改进与制作 |
(3) 内燃机做功冲程演示仪的操作流程. |
(4) 内燃机做功冲程演示仪的优点. |
3 内燃机做功冲程演示仪改进后的教学应用片段 |
3.1 导入情景 |
3.2 介绍器材 |
3.3 师生互动 |
3.4 实验小结 |
3.5 实验评价 |
3.6 教学反思 |
四、汽油机做功冲程的演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味”课堂:初中物理课堂转型的方向——以“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课为例[J]. 贲可敬. 物理教师, 2021(08)
- [2]“热机”教学设计探索[J]. 王玮.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1(21)
- [3]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韶关市S中学为例[D]. 欧思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科学史促进概念理解的“教·学·评”设计[J]. 沈强. 中学物理, 2021(06)
- [5]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双向问题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D]. 周泽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3D打印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佳丽.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喷射策略对汽油机分层稀燃特性的影响[D]. 陶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创新汽油机原理演示仪进行热机有效备课策略——以做功冲程教学片段设计为例[J]. 彭妙,谢桂英,余耿华. 物理教学探讨, 2019(10)
- [9]自制低成本汽油机工作原理实验演示仪改进创新及教学应用[J]. 谢桂英,彭妙,余耿华. 物理教师, 2019(09)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索——以“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为例[J]. 李康. 湖南中学物理,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