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姜黄煎剂对银屑病皮损中CD45RO、VEGF和iNOS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睿[1](2019)在《消银方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治疗银屑病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中药复方制剂消银方可有效缓解银屑病患者的病情,但其具体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建立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给予中药复方制剂消银方加以干预,评价消银方治疗实验动物模型银屑病样皮损的有效性。采用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技术、流式细胞技术以及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消银方对实验小鼠皮肤组织形态、相关免疫分子、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以及可能作用靶点的影响,探讨消银方在银屑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类中药在银屑病治疗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C57BL/6雄性小鼠,采用5%咪喹莫特乳膏背部或耳部外涂造模,并给予不同剂量消银方药物干预,以雷公藤多甙作为阳性对照,观察造模前后小鼠皮损变化情况。通过皮损组织HE染色、CD3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别小鼠皮损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相关分子的表达。制备小鼠真皮与引流淋巴结单细胞悬液,染色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的分泌。将小鼠皮损表皮和真皮分离后行RNA-seq检测。结果:经咪喹莫特造模的小鼠皮肤可出现明显的红斑、肥厚和鳞屑,符合银屑病典型的病理学特征。高剂量消银方不仅可有效改善小鼠的皮肤损害,还可在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免疫记忆环节发挥疗效。模型组小鼠体内IL-17+γδT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高剂量消银方可有效抑制银屑病模型小鼠体内IL-17+γδT细胞的活化。在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皮损RNA-seq检测过程中,应用高剂量消银方干预的小鼠模型与模型组在IL-17rd相关基因表达上也有显着性差异。结论:高剂量消银方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小鼠模型体内IL-17+γδT细胞活化具有相关性,其中IL-17rd可能是消银方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靶点。
曲芃[2](2018)在《姜黄素对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银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其发病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且无根治方法,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对于银屑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姜黄素是植物姜黄最主要的部分,凭借其抗癌、抗炎、抗氧化等药物价值,目前已获得各学科的重点关注。研究发现姜黄素能显着降低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并且未发现其显着不良反应。本实验以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姜黄素治疗银屑病的具体机制,从而为姜黄素治疗银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建模:将45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5只。分别于三组小鼠背部相同部位剃毛,大小约2cm×3cm。模型组小鼠在每日给予双蒸水灌胃的同时,于小鼠背部去毛的裸露皮肤处外用咪喹莫特乳膏以构建银屑病样小鼠模型,连续6天;实验组小鼠在每日给予姜黄素灌胃的同时,也于背部相同部位外用等量咪喹莫特乳膏,连续6天;对照组小鼠在每日给予双蒸水灌胃的同时,于其背部裸露皮肤处外用等量白凡士林,连续6天。建模结束后,记录小鼠背部皮肤外观变化。2.以脱臼处置的方法将其处死,切取小鼠背部皮肤,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小鼠皮损镜下病理学改变,行RT-PCR方法检测皮损处NLRP3、ASC的mRNA表达,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LRP3的表达与分布。结果:1.连续外用咪喹莫特乳膏6天后,肉眼观察到模型组小鼠背部可见大片状红斑基础上覆银白色鳞屑,与之相对的是,实验组小鼠背部较之前略有粗糙增厚,对照组小鼠背部较前无明显改变。2.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可见表皮角化不全伴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下延,真皮浅层可见迂曲扩张的小血管。实验组可见棘层肥厚,但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NLRP3、ASC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RT-PCR结果示实验组小鼠皮损中NLRP3、ASC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小鼠相比,RT-PCR结果示实验组小鼠皮损中NLRP3、ASC表达水平升高,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中可见NLRP3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质中高表达,可见黄色或棕色颗粒。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皮损中NLRP3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NLRP3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皮损中NLRP3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LRP3炎症小体可能是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轻银屑病炎症反应。
李冷[3](2017)在《PSORI-CMO2对银屑病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银屑病(Psoriasis)属皮肤科常见的病种之一,是以皮损区域出现浸润性红斑、覆盖有银白色的鳞屑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疾病[1],病程呈缓慢进行并且容易在某些季节或气候条件诱导下复发,目前现有治疗药物只能有效的缓解银屑病的症状,尚不能彻底根治。全世界范围内银屑病约占总人口数量的2%-3%,并且银屑病发病率的分布具有人种及地区差异的特点,其中白种人及高纬度寒冷地区的银屑病发病率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更高[2]。1984年我国学者对银屑病患病率进行的全国性调查,结果分析显示银屑病患病率当时在我国高达0.123%;2006年全国六省市的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银屑病患病率已经增长到了 0.47%,按此调查报告估算,我国银屑病患者已经超过了 700万[3]。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将银屑病主要分为寻常型、关节型、脓疱病型和红皮病型这四种类型,其中寻常型银屑病患病率高达97%[2],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并且90%以上的银屑病患者存在复发问题[4-6],其发病机理错综复杂,免疫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巨噬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PSORI-CMO2由赤芍、肿节风、土茯苓、莪术等组成,其祖方源自国医大师榻国维教授治疗银屑病的验方,经卢传坚副院长不断优化得到PSORI-CMOI和PSORI-CMO2方,课题前期的工作表明PSORI-CMO1可有效抑制表皮角质细胞的过度增殖,抑制小鼠瘙痒模型以及炎症因子分泌,影响表皮角质细胞细胞周期,促进表皮角质细胞的凋亡,使G2/M期延长[7],同时PSORI-CMO1可影响表皮角质细胞中相关炎症及细胞周期基因与蛋白表达,PSORI-CMO2方由PSORI-CMO1进一步精减药味而来,目前对PSORI-CMO2的研究刚刚起步。银屑病患者的皮肤特征是真皮内大量巨噬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8],来自遗传学银屑病小鼠模型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可能参与了类银屑病的皮肤炎症[9]。方中药物均有免疫调节作用,赤芍、土茯苓等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可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但全方对巨噬细胞的研究尚未开展,因此我们推测PSORI-COM2也可能对银屑病皮损区域巨噬细胞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抑制银屑病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对治疗银屑病起作用。目的:研究目的就是从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角度考察PSORI-CMO2的药理作用,以及对小鼠类银屑病模型的治疗作用,进一步明确PSORI-CMO2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疾病的科学内涵。方法:1.咪喹莫特诱导的BalB/C小鼠银屑病模型建立Balb/C鼠背部皮肤脱毛,面积约为(2*3cm),脱毛后先观察一天再在脱毛部位涂抹5%咪喹莫特62.5mg,连续涂抹7天,每日观察小鼠体重、背部皮肤红斑、鳞屑、浸润情况,进行PASI评分。第7日取小鼠眼眶取血,测定血清中TNF-α、IL-6、IL-4、IL-1 β的水平,背部皮肤做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进行观察,评价咪喹莫特制备的银屑病模型。2.PSORI-CMO2对银屑病小鼠的治疗效果观察Balb/C鼠随机分组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PSORI-CMO2低、中、高剂量组。于造模前两天开始对PSORI-CMO2各组灌胃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PSORI-CMO2。除正常组外,造模当日,模型组、MTX组及各给药组小鼠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62.5mg持续7天,同时各组小鼠给药,给药情况如下:正常组和模型组只给水;甲氨蝶呤组给与甲氨蝶呤0.62mg/Kg;PSORI-CMO2低、中、高组剂量分别为1.2g/kg、2.4g/kg、4.8g/kg,各组灌胃给药每日两次,持续给药至模型结束。每日观察小鼠体重、背部皮肤红斑、鳞屑、浸润情况,给予PASI评分。3.PSORI-CMO2对银屑病小鼠炎性微环境的影响末次给药后禁食一晚,第八天小鼠脱颈处死,眼眶采血收集小鼠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银屑病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6、IL-4、IL-Iβ的表达,测定各组小鼠脾脏指数,取背部皮肤进行HE染色、RT-PCR法检测小鼠背部皮肤TNF-α、IL-6、IL-10、IL-1β、iNOS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分析小鼠背部皮肤CD3、Ki67、F4/80蛋白的表达,评价PSORI-CMO2对咪喹莫特诱导的类银屑病小鼠皮损的炎性微环境的影响。4.PSORI-COM2对极化状态巨噬细胞生长的影响分别用终浓度LPS(1μg/ml)和IL-4(20ng/ml)诱导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极化为M1、M2型巨噬细胞,MTT检测不同浓度PSORI-CMO2(5%、10%、15%)含药血清对不同极化状态下RAW264.7细胞生长的影响。5.PSORI-COM2对极化巨噬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用终浓度LPS(1 μg/ml)和IL-4(20ng/ml)诱导下RAW264.7细胞极化为M1、M2型巨噬细胞,用不同浓度PSORI-CMO2含药血清(5%、10%、15%)作用24h,RT-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中TNF-α、IL-23A、IL-1 β、iNOS,M2型巨噬细胞中Arg-1、Ym-1、Fizz-1、IL-10 的 mRNA 表达量。6.PSORI-COM2对极化巨噬细胞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分别用终浓度LPS(1 μg/ml)和IL-4(20ng/ml)诱导下RAW264.7细胞极化为Ml、M2型巨噬细胞,用不同浓度PSORI-CMO2含药血清(5%、10%、15%)作用24h,Western-blot 检测 NF-kB、p-STAT1、STAT1、p-STAT6、STAT6 蛋白表达。结果:1.5%咪喹莫特62.5mg可诱导BalB/C小鼠背部皮肤出现红斑鳞屑,制备出银屑病病理模型,模型可持续7天左右,小鼠背部皮肤组织中的TNF-α、IL-1 β、iNOS mRNA明显升高。2.PSORI-CMO2明显改善银屑病小鼠体重变化及背部皮肤红斑、鳞屑、浸润症状,降低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PASI评分值。HE染色结果表明PSORI-CMO2具有抑制银屑病模型皮损增厚的作用。RT-PCR结果表明PSORI-CMO2可降低小鼠背部皮肤组织中 TNF-α、IL-1 β、iNOS 的 mRNA 表达,升高 IL-6 的 mRNA 表达;可降低 Ki67、CD3、F4/80阳性表达率。对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检测结果表明ELISA实验中,同模型组比较,低、中剂量的PSORI-CMO2能抑制TNF-α的释放量;高浓度的PSORI-CMO2能抑制IL-1β的释放量;高剂量的PSORI-CMO2能促进IL-4和IL-6的释放量。3.LPS(1 μg/ml)可导致 RAW264.7 细胞极化为 Ml 型,IL-4(20ng/ml)可导致RAW264.7细胞极化为M2型,在巨噬细胞未极化状态下,PSORI-CMO2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生长没有影响。在巨噬细胞极化状态下,不同浓度PSORI-CMO2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对M1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作用24h时,低中高浓度PSORI-CMO2含药血清对M1型RAW264.7细胞活力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48h时,中、高浓度PSORI-CMO2对M1型RAW264.7细胞活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PSORI-CMO2含药血清对M2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生长具有一定的刺进作用,其中作用24h时,中、高浓度PSORI-CMO2对M2型RAW264.7细胞活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用48h时,低、中、高浓度PSORI-CMO2对M2型RAW264.7细胞活力都没有作用。4.RT-PCR结果表明PSORI-CMO2含药血清可下调M1型RAW264.7细胞TNF-α、IL-23A、IL-1β、iNOS 的 mRNA 表达;PSORI-COM2 含药血清可上调 M2 型 RAW264.7 细胞 Arg-1、Ym-1、Fizz-1、IL-10 的 mRNA 表达。ELISA 结果表明 PSORI-CMO2 能降低M1型巨噬细胞中高浓度组IL-1β的释放,能升高M2型巨噬细胞中高浓度组IL-6的释放。5.Western-blot结果表明PSORI-CMO2含药血清下调pp65、p-STAT1蛋白的表达,上调p-STAT6蛋白的表达。结论:1.PSORI-CMO2通过降低皮肤炎症因子的表达,修复受损皮肤症状,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具有治疗作用。2.PSORI-CMO2 下调 M2 型 RAW264.7 细胞 TNF-α、IL-1β、iNOS 基因,上调 M2 型RAW264.7细胞Arg-1、Ym-1、Fizz-1、IL-10基因的表达,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影响银屑病微环境从而起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3.PSORI-CMO2调节NF-kB、STAT1信号通路途径改善M1型RAW264.7细胞在银屑病中的表达,调节STAT6信号通路途径改善M2型RAW264.7细胞在银屑病中的表达。
姜春燕[4](2014)在《养血解毒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燥证疗效观察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银屑病是以表皮细胞过度增殖、角化不全等表皮动力学紊乱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皮外科的疑难病证之一。斑块型银屑病是银屑病中的难治型,临床实践证明,具有整体调整功能的中药复方能够取得良好疗效。养血化斑汤是李元文教授在深入总结前人经验及长期临床验证、反复筛试的基础上拟定的具有养血解毒功能的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中药复方。前期课题组已经对该复方治疗银屑病进行了初步临床研究,发现其安全性好、疗效可靠,但缺少循证医学的客观评价,且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根据系统生物学的观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基因或蛋白相关,呈现出复杂的网络关系特征;药物是通过作用于疾病网络中的多个靶点,对各靶点的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对其发生、发展进行干预而达到治疗效果。中药复方具有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特点,基于分子网络层面探索其效应机制,有助于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其效应整体性,而且能为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因此,本研究基于分子网络分析方法探索养血化斑汤治疗银屑病的机制。目的(1)科学地评价养血化斑汤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燥证的疗效与安全性;(2)探讨养血解毒药对组合干预银屑病的作用靶点及分子网络机制。方法(1)临床安全性及疗效评价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观察养血化斑汤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燥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2:1比例随机区组纳入120例斑块型银屑病血燥证患者:养血化斑汤治疗组80例,消银胶囊对照组40例,两组均配合白凡士林外涂,疗程8周。治疗后,通过比较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以及中医临床症状评估指标评定其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安全性进行评价。(2)疗效靶点及分子网络机制研究参考《中药大辞典(第二版)》找到当归、鸡血藤、槐花、土茯芩的化学成分,应用PubChem数据库检索这些成分对应的靶蛋白;以"Psoriasis"为关键词,在PubMed gene数据库中检索银屑病的相关基因;然后将上述数据集导入IPA软件,分别构建中药靶蛋白和银屑病相关基因的分子网络及生物学通路;再通过网络映射、比较,可视化呈现养血药对、解毒药对及它们的组合干预银屑病的作用靶点和分子网络机制。结果(1)疗效及安全性观察结果养血化斑汤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燥证临床痊愈9.0%,显效38.4%,有效30.8%,无效21.8%;消银胶囊对照组临床痊愈5.4%,显效16.2%,有效40.5%,无效37.8%。经统计分析发现:试验组在银屑病临床疗效、银屑病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银屑病临床愈显率方面试验组(47.4%)优于对照组(21.6%)。提示养血化斑汤虽然在治疗血燥型银屑病总疗效上与消银胶囊相当,但在痊愈及显效患者比例上多于对照组,其改善皮疹程度上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愈显率疗效、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于血燥证银屑病中医证候评价主要由鳞屑、瘙痒、口干症状改善几方面构成,提示养血化斑汤对综合改善血燥型银屑病患者鳞屑、瘙痒程度、口干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对试验组患者疗前、疗后进行安全性实验室检查,经观察服用养血化斑汤治疗组患者全部实验室指标未出现异常。试验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皮疹一过性加重,未采取其他治疗方法,1周后症状逐渐缓解。(2)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通过检索靶蛋白和基因数据库查找到:当归靶蛋白44个、鸡血藤靶蛋白41个、槐花靶蛋白34个、土茯苓靶蛋白35个,银屑病相关基因165个。对上述各个中药的靶蛋白及银屑病基因分别进行生物功能分析、生物学通路分析及分子网络分析发现:①当归、鸡血藤、槐花和土茯苓各自相关的疾病不同;相关度最强的疾病分别为:Nutritional Disease,Neurological Disease,Cancer和Psychological Disorders; Dermatological diseases and conditions是它们共同对应的疾病;提示这4味中药治疗疾病的范围广泛而不同,但都可治疗皮肤相关疾病;银屑病对应的生物功能主要涉及Inflammatory Response,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和Cell-To-Cell Signaling and Interaction。②当归、鸡血藤、槐花和土茯苓各自相关的生物学通路不同;相关度最强的生物学通路分别为: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Signaling,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Signaling, ATM Signaling和Gai Signaling;与银屑病最相关的生物学通路是Dendritic Cell Maturation。③当归、鸡血藤、槐花和土茯芩4个中药及银屑病各自的分子网络分别有5、4、4、2、16个亚网络;各个网络表现的功能不同:当归网络的主要功能涉及Lipid Metabolism、Molecular Transport、Small Molecule Biochemistry等,鸡血藤网络的主要功能涉及Neurological Disease、Psychological Disorders、Metabolic Disease等,槐花网络的主要功能涉及Cell Cycle、Organismal Development、DNA Replication、 Recombination and Repair等,土茯苓网络的主要功能涉及Metabolic Disease、 Neurological Disease、Organismal Injury and Abnormalities等,银屑病网络的主要功能涉及Cell-To-Cell Signaling and Interaction、Hematologic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Cellular Movement等。把与中药相关的生物学通路和分子网络与银屑病相关的生物学通路和分子网络进行比较整合分析发现:①当归干预银屑病相关的特有生物学通路主要包括Renin-Angiotensin Signaling, IL-6Signaling和Inhibi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ases等;鸡血藤干预银屑病相关的特有的生物学通路包括Cdc42Signaling和Superpathway of Citrulline Metabolism:槐花干预银屑病相关的特有生物学通路是FXR/RXR Activation:土茯苓干预银屑病相关的特有生物学通路包括Serotonin Receptor Signaling和Aldosterone Signaling in Epithelial Cells。②当归-鸡血藤养血药对干预银屑病相关的特有生物学通路主要包括Endothelin-1Signaling、RAR Activation、LPS/IL-1Mediated Inhibition of RXR Function等;槐花-土茯苓解毒药对干预银屑病相关的特有生物学通路是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Signaling。③当归-鸡血藤-槐花-土茯苓药对组合干预银屑病相关的特有生物学通路包括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Signaling、Androgen Signaling、eNOS Signaling和PI3K/AKT Signaling。④当归干预银屑病特有的关键网络靶标分子主要包括Hsp27、PARP、PEPCK等;鸡血藤干预银屑病特有的关键网络靶标分子主要包括Gsk3、Interferon alpha、NOS2等;槐花干预银屑病特有的关键网络靶标分子主要包括NOTCH1、Alpha tubulin、CD3等;土茯苓干预银屑病特有的关键网络靶标分子包括Beta Arrestin、Gpcr和TNF;⑤当归-鸡血藤养血药对干预银屑病特有的关键网络靶标分子主要包括IL1、Pro-inflammatory Cytokine、P38MAPK等;槐花-土茯苓解毒药对干预银屑病特有的关键网络靶标分子主要包括LDL、IFN Beta、glutathione peroxidase等。⑥当归-鸡血藤-槐花一土茯苓药对组合干预银屑病特有的关键网络靶标分子包括26s Proteasome、ERK1/2、NFkB (complex)、UBC和Ubiquitin。结论(1)养血化斑汤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燥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当归-鸡血藤-槐花-土茯苓养血解毒药对组合通过调控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Signaling、Androgen Signaling、eNOS Signaling和PI3K/AKT Signaling生物学通路及针对Ubiquitin、Proteasome。ERK1/2和NF-κB分子靶点对银屑病发挥疗效。以上经典通路及靶点的扰动也反映了斑块型银屑病血燥证的生物学基础。(3)分子网络分析技术是探索中药治疗疾病靶点及机制的有效方法。
李小鹏[5](2012)在《银屑平丸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VEGF和TNF-a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建造豚鼠银屑病耳部模型,检测银屑平丸对豚鼠耳部银屑病模型在形态、组织病理、VEGF和TNF-a表达上的影响,探讨银屑平丸治疗银屑病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银屑平丸治疗银屑病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健康成年豚鼠65只,雌雄各半,250-300g,普通级,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豚鼠用5%普萘洛尔乳剂均匀涂抹于双侧耳背皮肤,建造银屑病样模型。造模第14天,模型动物中随机处死5只,评定造模情况。造模成功后,将剩余的50只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0只,即模型对照组、复方青黛丸组、银屑平丸高、中、低剂量组。第15天开始灌胃,连续4周,1次/天。末次给药后,用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取双耳,左耳用作检测细胞因子;右耳做病理切片,进行组织病变程度比较。在整个动物实验过程中,密切观察豚鼠一般情况及双耳形态的变化。结果:1.银屑平丸对豚鼠银屑病模型中豚鼠的一般情况及双耳形态的变化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2.银屑平丸组耳部皮肤组织病理变化的程度不同程度地轻于模型对照组。3.银屑平丸组耳部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TNF-a和VEGF表达水平不同程度地低于模型对照组。4.银屑平丸中剂量组对豚鼠银屑病模型中豚鼠组织病理及TNF-a表达的改善优于复方青黛丸组。结论:1.银屑平丸能不同程度改善豚鼠银屑病模型中豚鼠的一般情况双耳形态和组织病理变化及降低耳部组织匀浆TNF-a和VEGF的表达水平。2.银屑平丸可能通过调节免疫机制和抗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鹿见香[6](2011)在《祛银颗粒对KGF诱导的HaCaT细胞增殖及分泌TNF-α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综述了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中药血清药理学克服了用中药制剂直接进行体外实验时,排除了中药制剂本身的理化性质对实验的干扰。本文总结了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制备、动物给药方案、量效、含药血清的采集及处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新的研究。第二篇综述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实验研究进展,包括发病机制方面的实验研究和中医证型的实验研究两个方面,总结了最新的研究状况。研究报告部分主要是中药祛银颗粒含药血清对银屑病进行期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分泌TNF-α的影响,从这两个方面对中药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目的中药祛银颗粒是由清热凉血药物组成,在临床上治疗银屑病具有良好的效果,现应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手段最大限度的模拟中药复方在体内吸收、代谢的过程。将其作用于由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诱导HaCaT细胞增殖的体外银屑病进行期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增殖模型。观察中药含药血清对细胞的生长形态、增殖、凋亡及其分泌产生的TNF-α的影响,进而明确祛银颗粒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预实培养1000个/孔—10000个/孔不同数目的HaCaT细胞7天,并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获得符合实验的细胞数量为每孔3000。2.将HaCaT细胞每孔3000种植于96孔板,培养24小时,待细胞贴壁后,加入0ng/ml、2.5ng/ml、5ng/ml、10ng/ml、20ng/ml不同浓度的KGF体积2ul刺激HaCaT细胞的生长,测定药物刺激下的7天的细胞生长曲线,获得KGF促进HaCaT细胞生长的最佳浓度10ng/ml,并验证模型的稳定性。3.将实验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祛银颗粒低、中、高浓度组、生理盐水组、维A酸组),每组8只,根据血清药理学知识,对SD大鼠按照体重换算,将药物对大鼠每日灌胃一次,连续5天,禁食12小时,末次灌药2小时后,经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灭活保存,来制备含药血清。4.将HaCaT细胞以每孔3000个种植于96孔板,分为6组(NS含药血清组、中药低、中、高含药血清组、维A酸含药血清、空白对照组),一式三孔,24小时待细胞贴壁后以KGF刺激细胞使其快速增殖,从而模拟银屑病进行期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的状态,同时予以不同浓度的祛银颗粒(低、中、高)药物血清、维A酸(阳性对照药物)含药血清、生理盐水(排除血清的干扰)含药血清对细胞模型进行刺激干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后的细胞生长状态,用CCK-8测量药物血清对细胞增殖的影响。5.将将HaCaT细胞以每孔浓度1×105/ml的1ml种植于6孔板,培养24小时待细胞贴壁后,加入KGF40ul和含药血清共同培养48小时后,经过处理,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影响;6.将HaCaT细胞以每孔3000个种植于96孔板,分为5组(祛银颗粒低、中、高浓度组、生理盐水组)按照ELISA法步骤,检测中药药物血清作用48小时后对细胞上清分泌TNF-α的影响。结果1.中药祛银颗粒药物血清可以影响KGF刺激的HaCaT细胞生长状态及其增殖,可以用于模拟银屑病进行期的表皮状态而且模型具有稳性定。2.药物血清对细胞的生长形态有着明显的作用:其中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含药血清可以促进细胞的萎缩、变形、细胞核部分消失,低剂量组的含药血清作用不明显3.药物血清随着药物浓度的不同,抗增殖的能力不同,浓度越大,抑制作用就越明显,呈正相关性;药物血清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变化不同,其中48小时处得抑制作用最强,其中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抑制率分别为:20.1363%、36.9866%,16.8975%、与阳性对照药物维A酸组在48小时的抑制率36.99%,无统计学差异(P>0.1),与阴性模型对照组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4.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及凋亡,结果可见,高浓度的药物血清组S期细胞数量较其他组较低,与模型组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5.用ELISA法检测药物对细胞作用最强的时间点,48小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结果显示,高浓度的中药药物血清与模型组比较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祛银颗粒药物血清具有抑制KG诱导的HaCaT细胞增殖的作用,并且可以影响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作用。从而提示以祛银颗粒为代表的清热凉血中药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并且能够从抑制表皮增殖和抑制细胞产生细胞炎症因子等方面验证中药祛银颗粒治疗银屑病的机制。
邓田睿[7](2011)在《银屑病愈合复发与中医药干预治疗暨外周血T淋巴细胞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控制其复发及复发时病情已经成为皮肤科对于银屑病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篇论文包括两部分:文献综述,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包括三篇:第一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系统阐述银屑病的中医学研究进程,包括古今医家对于病因病机的论述,辨证论治的经验以及相关外用疗法研究。第二篇对银屑病的相关复发问题进行综述,包括其复发原因及中西医各种疗法的复发时间研究等。第三篇主要论述现代医学对于T淋巴细胞与银屑病的关系研究进展,包括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T细胞亚群与银屑病的关系、针对T细胞免疫环节研制的生物制剂及从T淋巴细胞角度讨论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研究报告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临床研究部分对60例治愈或基本治愈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在愈后30周随访观察期内分别记录其是否继续中医药干预巩固治疗,病情是否复发、复发时间、以及复发时的皮损情况和临床症状等。旨在初步探讨中医药干预治疗对于银屑病复发时间及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也为今后中西医进一步探索银屑病复发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愈后选择中医药干预巩固治疗31人,停药29人。选择干预巩固治疗的病人30周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停药组(P<0.05),平均复发时间为21.00±7.21周,较停药组的16.05±4.13周有所延长(P<0.05)。另外两组复发时的PASI评分及△PASI评分、瘙痒程度及体表受累面积等皆有显着性差异(P<0.05)。初步证实对于银屑病治愈患者,中医药干预巩固治疗可降低复发几率,延长复发时间,并且可改善控制复发时的病情严重程度。实验研究部分利用流式细胞术对治愈时的29例患者进行检测,并在30周随访结束后,对复发与未复发的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比较。旨在观察临床治愈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是否已恢复正常。并初步探讨此检测结果在临床愈后治疗上的应用方向,为防治银屑病复发提供新的诊疗思路。结果显示治愈时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CD8+T淋巴细胞仍较低(P<0.01)。30周内复发组与健康人群组相比,CD4+. CD8+T淋巴细胞较低(P<0.05);未复发组与健康组比较CDS+T较低(P<0.05)。复发组CD4+T淋巴细胞低于未复发组(P=0.042<0.05)。研究表明,患者在临床治愈时虽达到了皮损症状的消除,但体内的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对于CD4+T淋巴细胞仍明显偏低的患者在临床上短期复发的几率可能更大。因此为减少复发,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在患者治愈时应监测其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情况,继续中药治疗,最大限度使其恢复免疫功能正常,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优势。
孔连委[8](2009)在《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继承挖掘祖国中医药学的宝贵遗产,开发有效中药制剂新的适应症;为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治疗实践提供客观依据;也为研制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口服中药制剂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评价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并进一步研究该药物对银屑病皮损单项症状(红斑、鳞屑、浸润、瘙痒及皮疹面积)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60例门诊和住院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消银汤口服,对照组给予克银丸口服。两组服药均以30天为一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同时记录不良反应。观察结束后将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10%,显效率为60%,有效率为20%,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痊愈0,显效率为50%,有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23.33%。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皮损瘙痒程度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改善其它中医症候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结论:消银汤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有显着疗效,在改善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红斑、浸润、鳞屑、皮损面积)方面,有良好效果;且能有效的改善皮损的瘙痒程度;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安全可靠,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李东海[9](2009)在《清热祛瘀法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银屑病(Psoriasis)俗称“牛皮癣”,相当于中医学的“白疕”,是皮肤科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表现为红色斑丘疹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我国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3%,大多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白色人种中患病率高,其次为黄种人,黑种人较少。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邪入侵,七情内伤,脾胃失和等导致血热、血虚、血瘀而导致本病反复发作。西医认为本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或诱因有遗传因素、感染、代谢障碍、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因素等。在总结前从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岭南气候湿热多变特点,从瘀热互结的角度出发,对中医“从血”论治银屑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认为银屑病系血热内蕴,郁久化毒,以致血热毒邪外壅肌肤而发病,热毒入里,耗伤津液,瘀滞气血,其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虽各有不同,但均有热、瘀的病理特点,瘀热互结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据此以《伤寒论》太阳病蓄血证瘀热互结证治为指导,制定清热祛瘀中药复方,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全文包括文献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文献综述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临床与研究进展,包括银屑病的历史沿革,近代及现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中医内外治方法及近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第二部分综述了银屑病的西医临床与研究进展,由于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均未明确,临床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故本病一直是皮肤科领域内的研究重点及难点,至今尚未有肯定结论,综述包括了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研究报告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临床研究通过清热祛瘀复方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验证,探讨中药复方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临床研究的完成。在清热祛瘀复方治疗银屑病血热证临床验证中,共选取银屑病血热证78例,其中治疗组40例,雷公藤多甙片对照组3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皮损形态、治疗前PASI评分、中医临床症候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AS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体疗效经经卡方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清热祛瘀复方与雷公藤多甙片总体疗效相当。清热祛瘀复方明显改善患者皮肤瘙痒、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象、脉象等中医临床症候。结果表明中药复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有较好疗效。尤其对心烦、口渴、大小便等中医临床症状均具有良好疗效。实验研究包括三部分:实验研究一:利用雌激素期增生的小鼠阴道上皮模型研究清热祛瘀复方抑制增殖作用。昆明种雌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中药复方小、中、大剂量组(1、2、3组)、雷公藤多甙组(4组)、雷公藤多甙+中药组(5组)、阴性对照组(6组)。在此项实验中,阴性对照组与雷公藤对甙组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5),阴性对照组与小剂量中药组、大剂量中药组及雷公藤对甙+中药组比较也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各组与雷公藤多甙组比较发现,中药中剂量组与雷公藤多甙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小、大剂量组,及雷公藤多甙+中药组与雷公藤多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研究二:利用小鼠尾鳞片表皮模型研究清热祛瘀复方促进分化的作用,C57小鼠分组同上,在此项实验中,大中药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并没有促进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的形成。雷公藤多甙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用药的5组都没有显着促进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的形成。实验三:利用CBA技术观察中药复方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上述二组小鼠各取12份血清样本(昆明种每组取6只,C57小鼠每组取6只,♀♂各半)。6组外周血中IL-1R、IL-2、IL-5、IL-6、IL-10、TNF-a的水平并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组别小鼠血清中IFN-γ、GM-CSF、IL-17、IL-4水平有统计学意义,且在某些剂量中药用药组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研究表明祛清热祛瘀复方临床治疗银屑病血热证安全有效,简便易行;该药具有明显抑制实验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过快,提示该药能抑制银屑病表皮增生过快;其次,清热祛瘀复方能提高小鼠血清中IFN-γ、GM-CSF、IL-17、IL-4水平,提示该药治疗银屑病可能是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个细胞因子的简单升降所引起的,但其机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且剂型亦有待改善。
张玮玮[10](2008)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规范临床疗效评价及安全性检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规范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及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的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150名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中医症候分型分为血热型、血燥型、血瘀型,接受8周相应治疗方案的治疗。分别于治疗的第2、4、6、8周进行随访并进行方药调整,随访时进行患者皮损PASI评分及疗效评价,并机抽取30例进行安全性检验(用药前后均进行体检)。结果1.患者皮损PASI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方面1.1治疗前后自身情况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血热型、血燥型及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各组的治疗方案均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皮损PASI评分,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P<0.01)。1.2组间情况比较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血热型、血燥型及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三组证型的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皮损PASI评分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热组效果最佳。2.在临床疗效方面血热组患者痊愈12例,显效38例,有效10例,无效8例;痊愈率17.6%,显效率55.9%,总有效率为73.5%。血燥组痊愈4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痊愈率8.5%,显效率38.3%,总有效率46.8%。血瘀组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痊愈率8.6%,显效率25.7%,总有效率34.3%。经χ2检验,χ2=14.160,v=2,P=0.001(P<0.05)。说明三组证型的临床疗效有显着性差异。血热组效果最好,血燥组次之,血瘀组最差。3.用药安全性方面此治疗规范用药安全可靠,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但由于所抽检患者例数的局限性,有待于今后的调研中继续加大样本量,从而更加有力的证明其安全性。结论在对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治疗中,运用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诊疗规范及中医常规治疗方案可以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规范的治疗方案无论从临床疗效方面,还是从改善患者皮损PASI评分方面,效果甚为突出,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对于血燥、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虽然中医诊疗规范的疗效效果较血热型差,但在改善患者皮损PASI评分及临床疗效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亦值得广大临床医师借鉴。
二、姜黄煎剂对银屑病皮损中CD45RO、VEGF和iNOS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姜黄煎剂对银屑病皮损中CD45RO、VEGF和iNOS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消银方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治疗银屑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皮损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小鼠来源及饲养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1.4 实验小鼠的随机分组 |
1.5 实验药物浓度的计算与选择 |
1.6 实验小鼠的给药及造模 |
1.7 实验小鼠的观察指标及方法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实验小鼠一般状态及体重变化比较 |
2.2 各组实验小鼠背部皮损的变化及PASI评分比较 |
2.3 各组实验小鼠皮损组织形态学比较 |
2.4 各组实验小鼠皮损相关指标免疫组化比较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皮损真皮T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小鼠来源及饲养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流式细胞检测抗体 |
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1.5 主要自配试剂 |
1.6 实验小鼠的随机分组 |
1.7 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 |
1.8 实验小鼠的给药及造模 |
1.9 实验小鼠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真皮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 |
1.10 实验小鼠真皮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1.11 实验小鼠真皮细胞表面染色方法 |
1.12 实验小鼠真皮细胞胞浆及核内染色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实验小鼠耳部皮损变化、耳厚度及PASI评分比较 |
2.2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2.3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IFN-γ~+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2.4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IL-4~+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2.5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IL-17~+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2.6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γδ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2.7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IL-17~+γδ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2.8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Treg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淋巴结T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小鼠来源及饲养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流式细胞检测抗体 |
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1.5 主要自配试剂 |
1.6 实验小鼠的随机分组 |
1.7 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 |
1.8 实验小鼠的给药及造模 |
1.9 实验小鼠皮肤引流淋巴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1.10 实验小鼠淋巴结细胞表面染色方法 |
1.11 实验小鼠淋巴结细胞胞浆及核内染色方法 |
1.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2.2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IFN-γ~+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2.3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IL-4~+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2.4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IL-17~+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2.5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γδ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2.6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IL-17~+γδ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2.7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Treg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皮损再刺激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小鼠来源及饲养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流式细胞检测抗体 |
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1.5 主要自配试剂 |
1.6 实验小鼠的随机分组 |
1.7 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 |
1.8 实验小鼠皮损再刺激的给药及造模 |
1.9 实验小鼠皮损再刺激组织形态学的观察及流式细胞学检测 |
1.10 实验小鼠真皮再刺激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1.11 实验小鼠真皮再刺激细胞表面染色方法 |
1.12 实验小鼠真皮再刺激细胞胞浆及核内染色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实验小鼠双耳部皮损变化、耳厚度及PASI评分比较 |
2.2 各组实验小鼠再刺激造模后真皮γδ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2.3 各组实验小鼠再刺激造模后真皮IL-17~+γδ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皮损RNA-seq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小鼠来源及饲养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1.4 主要自配试剂 |
1.5 实验小鼠的随机分组 |
1.6 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 |
1.7 实验小鼠的给药及造模 |
1.8 实验小鼠真表皮分离 |
1.9 真表皮组织RNA抽提 |
1.10 RNA质检 |
1.11 RNA文库构建 |
1.12 簇生成 |
1.13 应用Illumina Hiseq3000 系统测序 |
1.14 参考数据库及相关软件 |
2 结果 |
2.1 各组实验小鼠样本测序数据质量统计结果 |
2.2 各组实验小鼠样本整体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分析 |
2.3 各组实验小鼠样本目的基因集GO功能分析 |
2.4 各组实验小鼠样本目的基因集KEGG pathway功能分析 |
2.5 动物模型中银屑病相关通路与消银方干预基因的查找 |
2.6 消银方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相关通路和基因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六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
2 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Th1/Th2与Th17/Treg的变化 |
3 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疾病相关信号通路探析 |
4 消银方的组方构成以及在银屑病从血论治中的应用 |
5 消银方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动物模型的作用 |
6 消银方在银屑病小鼠模型免疫记忆环节中的治疗作用 |
7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模型IL-17~+γδ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 |
8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相关信号通路及关键基因的影响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 清热解毒凉血药在银屑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摘要 |
在校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
(2)姜黄素对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材料和试剂 |
2.主要仪器 |
3.研究方法和步骤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皮损大体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
2.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织NLRP3、ASC的mRNA结果 |
3.免疫组化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3)PSORI-CMO2对银屑病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银屑病发病机制 |
一、银屑病病因及研究进展 |
二、银屑病的治疗进展 |
第二节 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进展 |
一、巨噬细胞的概述 |
二、巨噬细胞极化分类 |
三、巨噬细胞极化与疾病的关系 |
四、银屑病与巨噬细胞的内在联系 |
五、中医药对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研究 |
第三节 巨噬细胞极化与银屑病炎症因子关系研究进展 |
一、M1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的细胞因子 |
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的细胞因子 |
第四节 巨噬细胞极化与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一、JAK/STAT途径 |
二、NF-kB途径 |
三、PI3K/Akt信号通路 |
第五节 研究流程图 |
一、动物实验流程图 |
二、细胞实验流程图 |
第二章 体内研究 |
第一节 PSORI-CM02方对咪喹莫特诱导的BALB/C小鼠类银屑病皮损模型的作用观察 |
一、材料与试剂 |
二、设备和仪器 |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第二节 PSORI-CM02对类银屑病皮损模型小鼠相关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一、材料与试剂 |
二、设备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第三章 体外研究 |
第一节 PSORI-CM02方对不同极化状态下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生长的影响 |
一、材料与试剂 |
二、设备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第二节 PSORI-CM02方对不同极化状态下RAW264.7细胞相关MRNA表达的影响 |
一、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节 PSORI-CM02方对不同极化状态下RAW264.7细胞相关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
一、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缩略语对应表 |
附录二: 小鼠引物合成序列信息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养血解毒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燥证疗效观察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银屑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基于网络分析探索方药治疗病证的分子机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养血化斑汤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燥证的疗效观察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养血解毒药对组合干预银屑病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 |
1.目的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银屑平丸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VEGF和TNF-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 |
2.实验药物 |
3.实验试剂 |
4.实验仪器 |
第二部分 实验方法 |
1.动物造模 |
2.模型评价 |
3.动物分组 |
4.动物给药 |
4.1 给药剂量 |
4.2 给药方法 |
5.动物取材 |
6.观察指标 |
6.1 豚鼠的一般情况 |
6.2 豚鼠双耳形态变化 |
6.3 组织病理学观察 |
6.4 细胞因子检测 |
7.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
1.肉眼观察 |
1.1 一般情况 |
1.2 豚鼠双耳形态 |
2.组织病理 |
3.细胞因子检测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银屑病动物模型 |
1.1 生物医学型动物模型 |
1.2 诱发性动物模型 |
1.3 自发性动物模型 |
1.4 异体移植动物模型 |
1.5 转基因动物模型 |
2.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古代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近代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中医对治银屑病的治疗 |
3.1 辩证论治 |
3.2 经验方 |
3.3 中医外治法 |
3.4 针灸治疗 |
4.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4.1 遗传因素 |
4.2 感染因素 |
4.3 免疫因素 |
4.4 环境因素 |
4.5 神经精神因素 |
5.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治疗 |
5.1 内用药物治疗 |
5.2 外用药物治疗 |
5.3 物理治疗 |
5.4 生物制剂治疗 |
5.5 心理治疗 |
6.银屑平丸组方分析 |
6.1 银屑平丸方药组成 |
6.2 银屑平丸组方依据 |
6.3 银屑平丸方药分析 |
6.4 银屑平丸现代药理学研究 |
7.实验结果分析 |
8.银屑平丸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理探讨 |
9.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图片 |
附录二 综述 |
附录三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 |
(6)祛银颗粒对KGF诱导的HaCaT细胞增殖及分泌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实验研究进展 |
前言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研究目的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银屑病愈合复发与中医药干预治疗暨外周血T淋巴细胞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银屑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1 古代文献对银屑病的认识 |
2 近现代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一) |
综述二 银屑病复发的相关研究进展 |
1 银屑病复发加重因素研究 |
2 西医治疗对银屑病复发情况的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对银屑病复发情况的研究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二) |
综述三 T淋巴细胞与银屑病关系研究进展T |
1 T细胞与银屑病T |
2 T细胞亚群与银屑病T |
3 针对T淋巴细胞致病研发的生物制剂 |
4 从T淋巴细胞角度讨论中医学治疗银屑病 |
小结 |
参考文献(三)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前言 |
临床研究 中医药干预治疗与银屑病愈后复发关系研究 |
研究对象 |
研究方法 |
结果 |
实验研究 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银屑病的复发关系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临床观察 |
2 实验观察 |
3 小结及问题 |
参考文献(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银屑病的祖国医药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银屑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疗效比较 |
4 药物安全性的评价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组方依据及来源 |
2 消银汤方义分析 |
3 现代药理研究 |
4 临床疗效相关分析 |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清热祛瘀法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银屑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方面 |
3 实验研究进展 |
4 小结与展望 |
第二节 银屑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
3 银屑病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4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4 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中药复方对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中药复方对小鼠尾部鳞片颗粒层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5 分析 |
第三节 中药复方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5 分析 |
讨论 |
1 瘀热互结型银屑病与太阳蓄血证论治 |
2 外邪侵袭,营卫不和所致银屑病从六经辨证之法 |
3 脾肾阳虚型银屑病从太阴少阴论治 |
4 中药复方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影响 |
5 细胞因子网络与银屑病 |
6 临床观察指标的选择 |
结语 |
1 结论 |
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录 |
在读期间学术活动情况 |
致谢 |
(10)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规范临床疗效评价及安全性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药学研究进展 |
1.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认识 |
2. 现代名医对寻常型银屑病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基础实验研究 |
4. 讨论及展望 |
5.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寻常型银屑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寻常型银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2. 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
3 讨论及展望 |
4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规范临床疗效评价及安全性检验 |
前言 |
研究目的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治疗方法 |
结果 |
不良反应 |
讨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四、姜黄煎剂对银屑病皮损中CD45RO、VEGF和iNOS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消银方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治疗银屑病的机制研究[D]. 李晓睿.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姜黄素对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其机制研究[D]. 曲芃. 青岛大学, 2018(12)
- [3]PSORI-CMO2对银屑病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D]. 李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4]养血解毒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燥证疗效观察及分子机制研究[D]. 姜春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5]银屑平丸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VEGF和TNF-a表达的影响[D]. 李小鹏.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祛银颗粒对KGF诱导的HaCaT细胞增殖及分泌TNF-α的影响[D]. 鹿见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7]银屑病愈合复发与中医药干预治疗暨外周血T淋巴细胞关系的研究[D]. 邓田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观察[D]. 孔连委.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2009(S2)
- [9]清热祛瘀法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D]. 李东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规范临床疗效评价及安全性检验[D]. 张玮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