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鄂温克语结构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朝克[1](2021)在《鄂温克语动词形态变化现象》文中研究说明从动词形态论的视角系统分析鄂温克语动词类词语的形态变化现象,使研究者更为客观认识鄂温克语动词类词语形态变化语法现象的结构性特征及构成原理。根据形态变化语法词缀的语音结构特征,将鄂温克语动词类词语形态可分为无形结构类型与有形结构类型、不变性结构类型与可变性结构类型、独立性结构类型与非独立性结构类型、终止型结构类型与非终止型结构类型等多种结构类型。动词形态变化现象与鄂温克语元音和谐规律密切相关,有多元一体的元音音变规则。
顾真[2](2021)在《托河鄂伦春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托河地区鄂伦春族居住地收集的语料为基础,从语音、构词、名词形态语法变化和动词形态语法变化这四方面对语料进行研究分析。本次调研的合作者有四位,分别是72岁的红英、65岁的何英华、64岁的巴尼花和62岁的空特乐,所有这四位调研合作者都是住在托河地区的鄂伦春族,除了空特乐受过较高的教育,其他三位均具有明显的语言本土性。从语音学角度对托河地区鄂伦春语进行语音形态分析,主要包括对元音系统、辅音系统、词的音节及其特征这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托河鄂伦春语的元音分为短元音和长元音,短元音包括/a/,/e/,/(?)/,/i/,/o/,/(?)/,/u/7个,长元音包括/aa/,/ee/,/(?)(?)/,/ii/,/oo/,/(?)(?)/,/uu/7 个。托河鄂伦春语的辅音包括/t/,/d/,/k/,/g/,/p/,/b/,/m/,/n/,/(?)/,/l/,/r/,/f/,/w/,/s/,/(?)/,/h/,/y/,/t(?)/,/d(?)/19 个。根据音节数量,托河鄂伦春语的词可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三种。根据田野调查中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分析可知,单音节词占整体词汇量的较小部分,双音节词占整体词汇量较多,多音节词占整体词汇量的绝大部分。从构词法角度对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鄂伦春语的构词手段以派生法为主,本研究从名词类词和动词类词两个角度对鄂伦春语的构词法和构词形态变化予以说明阐释。名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可接复数、领属、格等语法形态变化词缀;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可接态、体、式、时、人称等语法形态变化词缀。名词类词包括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等,动词类词包括动词、副词、形容词、助动词等。名词类词的形态变化现象分析主要包括数形态变化现象、格形态变化现象、领属形态变化现象、级形态变化现象四个部分。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态变化,单数语法形态基本上是名词类词的原形,复数语法形态变化则是在名词类词词根或词干的基础上接缀复数意义的语法词缀;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格形态变化主要有主格、领格、宾格、不定宾格、造格、位格、不定位格、从格、位从格、不定方向格、与格、比格、方面格、有格等,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主格语法形态基本上是名词类词的原形,其他格语法形态变化则是在名词类词词根或词干的基础上接缀相关意义的语法词缀;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领属形态变化主要分为人称领属和反身领属两大类,领属是指明事物所属关系的语法形态,人称领属指事物的所属为某人或某物,而反身领属则强调事物的所属为某人自己或某事物自己,人称领属根据数量可分为单数和复数两大类,根据人称的不同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故而人称代词共有六个形态,也就有了六个接缀词缀,反身领属没有人称的差异,只有单复数的分别,故而反身领属只有两个形态,也就只有两个接缀词缀;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级形态变化较为复杂,由低级向高级排序,依次为最低级、次低级、低级、一般级、高级、次高级和最高级七种,一般级语法形态基本上是名词类词的原形,其他级语法形态变化则是在名词类词词根或词干的基础上接缀相关意义的语法词缀。动词类词的形态变化现象分析主要包括态形态变化现象、体形态变化现象、式和时形态变化现象、形动词形态变化现象和副动词形态变化现象五大部分,每个部分又会进行细化分析。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中动词类词的态形态变化可分为主动态、被动态、使动态、互动态四种,除了主动态无接缀词缀,直接为词干或词根外,其他三种态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中动词类词的体形态变化可分为完成体、未完成体、固定体、瞬间体、反复体、持续体和愿望体七种,每种体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中动词类词的式形态变化可分为陈述式、愿望式、命令式和假定式四种,所有的式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托河鄂伦春语的形动词形态变化可分为现在时形动词形态变化、现在将来时形动词形态变化和过去时形动词形态变化三种,这三种态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托河鄂伦春语的副动词可分为联合性副动词、完成性副动词、瞬间性副动词、紧接性副动词、趁机性副动词、伴随性副动词、渐进性副动词、延续性副动词、目的性副动词、条件性副动词、因果性副动词、终结性副动词十二种,所有副动词的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
丛珊[3](2020)在《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述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单一语言描写研究、语族内部语言比较研究及与亲属语言或相关语言的对比研究等,呈现出研究领域、研究视角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有待提升的空间,重视该领域研究有利于发掘和维护我国民族语言的多样性。
席红英[4](2020)在《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语言生活是语言国情、族情、区情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信息化、城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实用功能逐渐降低,语言使用范围不断地向家庭内部收缩,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蒙古语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之一。呼伦贝尔市尤其是牧业四旗是蒙古族聚居区,较好地保留了蒙古语和传统游牧生产方式及民族文化。全方位调查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的蒙古族语言生活,对了解该市蒙古族的语言生活现状,判断母语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可以为其它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市蒙古族聚居区——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主要调查地,以该四个牧业旗的蒙古族语言生活为主要调查内容,综合采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在收集第一手调查材料和数据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蒙古族语言生活的内部和外部生态环境,认为呼伦贝尔市蒙古族聚居区语言环境有利于蒙古语的保持,但不利于蒙古语的发展,蒙古语使用和发展方面面临使用人口减少、增长率变低,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语言地位不断下降等问题。本文由八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地理位置、民族人口、生产方式、历史源流及牧业四旗基本情况等方面介绍呼伦贝尔市概况,目的是展现呼伦贝尔市整体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调查蒙古族家庭环境中祖辈、长辈、同辈、晚辈三代人的语言使用情况,与熟人邻里、在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等环境中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而分析语言使用现状及其社会差异;第三章,调查不同社区居民的语言习得、语言掌握和语言能力;第四章,调查蒙古族语言认同、语言情感、语言行为倾向。第二、三、四章为蒙古族居民语言生活状况的定量分析,第五和第六章是调查数据的分析。第五章从语言外部生态环境入手,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三方面分析地理、气候、人口、民族、教育、文化等因素对语言生活现状的影响;第六章从语言内部生态环境入手,分析语言结构、语言格局、语言景观对语言本体、语言地位的影响。最后是“结论与余论”部分,在总结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调查表明,呼伦贝尔市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较好,但蒙古语使用存在代际、城乡、部落和阶层差异:老年人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年轻人,牧区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城镇蒙古族,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其他部落的蒙古族,牧民母语保持好于公职人员和学生。在社会交际领域,汉语使用率逐渐增加,但未出现骤增情况。在汉语使用稳步增长的同时,蒙古语的使用逐渐下降,蒙汉语兼用情况普遍,语言生活向双语化转换。监测整体语言生态环境发现,牧业四旗语言生活呈现三种类型:作为传统牧业旗县,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的语言环境较为封闭,母语保持较好;作为城镇化牧业旗县,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语言环境开放,汉语使用率较高,境内厄鲁特和布里亚特蒙古人因居住集中,尚未出现母语使用的明显下滑现象;作为由传统牧业旗向城镇化牧业旗发展的陈巴尔虎旗在语言使用上呈现出过渡性特点,即语言生活状态介于前两者之间。从呼伦贝尔市的整体环境看,维持语言保持的主要因素较为稳定,不易变化,主要包括人口数量、民族认同以及语言系统的稳定性等;影响蒙古语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传媒影响、文化冲击等。本研究在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蒙古族不同社区内语言生活现状,试图展现语言生活全景,但仍存在以下不足:语言服务涉及较少;微观层面的个人语言生活调查欠缺,今后将对此进一步予以补充和完善。
乌日格喜乐图[5](2020)在《基于语音声学参数库的鄂温克语方言语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鄂温克语索伦方言、敖鲁古雅方言和通古斯方言的语音声学参数库,用实验语音学和统计学的理论方法,描写和比较了鄂温克语三个方言的语音和词重音特征。本项研究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结论、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从总体上看,鄂温克语三大方言的语音系统基本一致,三大方言中都有/(?)、o、u、(?)、i、I、e/等短元音和/(?)、o:、u:、(?):、i:、I:、e:/等长元音,/p、t、k、ph、th、kh、t∫、t∫、tc、ts、tch、tsh、s、∫、x、v、j、w、n、m、η、η、I、r/等辅音。三大方言之间的语音和词重音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元音方面,(1)三大方言单元音系统的差别在/I、e、o/和/I:、e:、o:/等元音上。索伦方言中[e]为/:I/的变体,通古斯方言中没有短元音[e],敖鲁古雅方言中则有短元音音位/e/,[I]为/e/的变体。通古斯方言没有长元音[I:],敖鲁古雅方言则没有元音音位/I:/、/o:/。在鄂温克语三大方言元音系统系统中元音[o]、[o:]使用率非常低。(2)鄂温克语索伦方言和通古斯方言中均有/ai、ai、ui/等复合元音。两个方言的主要差别在/(?)i/和/(?)i/两个复合元音上。敖鲁古雅方言中没有复合元音。2.在辅音方面,(1)三大方言辅音系统差别主要表现在塞音和塞擦音音位及其变体上;(2)重叠辅音是鄂温克语三大方言特有的语音现象。塞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等都可组成重叠辅音,这是鄂温克语的显着特点。其中,索伦方言的重叠辅音较多。索伦方言有tt、kk、pp、thth、khkh、phph、t∫ht∫h、rr、(?)、nn、mm、ηη等重叠辅音,通古斯方言有khkh、thth、nn、ηη等重叠辅音(该方言中重叠辅音较少,只有塞音和鼻音才能组成重叠辅音),敖鲁古雅方言有thth、khkh、nn、mm、ηη、(?)、rr等重叠辅音(该方言的重叠辅音由塞音、鼻音、边音和颤音组成)。三个方言中均没有音节内复辅音。3.在音变方面,鄂温克语三大方言词首音节短元音在清擦音、送气塞音之后会发生清化。索伦方言词末鼻辅音之前出现的元音有鼻化现象,其他两个方言没有该现象。鄂温克语三个方言辅音系统里出现塞音不爆破、塞音延迟爆破、塞音鼻爆破、塞音擦化、浊边音清化、清塞音浊化、颤音擦化等辅音音变现象,在这些音变里,三个方言共有的辅音音变现象是塞音不爆破、塞音擦化、浊边音的清化和颤音擦化等。塞音延迟爆破只出现在通古斯方言和敖鲁古雅方言里。塞音鼻爆破只出现在敖鲁古雅方言中。清塞音浊化只出现在通古斯方言里。4.元音和谐律方面,鄂温克语三大方言都有元音和谐律。其中,索伦方言和通古斯方言的元音和谐律较严紧,而敖鲁古雅方言的元音和谐律已有松动迹象。5.在词重音方面,鄂温克语词重音属音高重音。主要表现是音高峰值出现的音节,发音较为突出有力,清晰。三个方言词重音位置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别。其中,索伦方言和敖鲁古雅方言的词重音落在词末位置,而通古斯方言的重音落在第二音节上。6.在音节方面,鄂温克语三大方言代表性的音节结构有V、VC、CV、CVC等4类。其中,CV和CVC为主要音节类型。本文的主要创新点:采用声学语音学和统计学的理论方法,首次对鄂温克语三种方言的语音和词重音进行较系统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三个方言的语音和词重音进行了较详细地比较研究。该项研究成果对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乃至整个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王倩[6](2019)在《现代汉语并列结构研究及二语习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列结构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很多文章和着作对其进行研究。从研究对象看,涉及并列标记、并列项、并列结构等各个领域;从研究范围看,包括了并列式合成词、并列式成语、并列短语、并列复句等各个层次;从研究方法看,综合运用了语义学、语用学、认知学、类型学等各种理论方法。这些研究已经揭示了不少并列结构的特征和规律,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定义不统一、术语不统一;描写性研究充分,解释性研究不足;理论性研究充分,应用性研究不足;个体性研究充分,全貌性研究不足等。本文力求寻求一个较为全面的、准确的定义和术语,力求找寻深层的、可供解释的规律,尝试着进行全貌性的对比和分析。首先,本文对相似术语的定义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并列结构做出分类,从并列项单位看,可分为语素并列、词并列、短语并列、小句并列等类型;从并列项性质看,可分为常规并列结构和异类并列结构;从并列项数目看,可分为两项式并列结构和多项式并列结构;从并列标记看,可分为有标并列结构和无标并列结构;从并列结构逻辑语义看,可分为合取关系和析取关系并列结构。并列标记是并列结构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并列标记的种类也十分繁多,汉语普通话、民族语中的并列标记主要有:连词、关联副词、助词、语气词、数词、超词形式、词缀、语调等。各标记模式综合来看有居首型、居中型、居后型和错杂型四类,居首型目前尚未发现其存在,错杂型在汉语中不存在,中国境内的并列结构标记类型主要是居中型和居后型。此外,由于语音、语义、语用、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并列标记有时候还会隐匿不显。虽然并列标记可以隐匿,但并列项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无法构成并列结构。并列项在排列顺序上有固定性和相对灵活性两种特征,前者我们称之为常规语序,后者为异变语序。常规语序要受到语音、语义、语境、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这些原则之间不是互不干涉的,有时候它们之间会形成竞争优选关系,形成一个相对的优胜序列:语义/文化/认知>语音>语境。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语言使用者受到“焦点”的影响,产生了“凸显心理”,导致语序出现“异变”。异变类型主要有:照应异变、加标异变、直接异变。异变主要受到语音、结构、语用、语境、社会时代等因素的影响。并列结构看似平等,实际上却含有语义段和语义层之分。根据一个句子中并列结构的数量,我们可分出单组、双组、多组并列结构三大类。单组并列结构内部可分为单语义段、双语义段、多语义段,主要通过语序、并列连词、标点符号、词汇、结构等方式分隔语义段,且这些分隔手段通常联合使用。单组并列结构各并列项之间以及与外部其他成分之间有分别搭配、加合搭配、串联搭配、平行搭配、对应搭配等几种类型。双组并列结构包含双层对应搭配、双层平行搭配、双层交错搭配等类型。多组并列结构的层次搭配类型主要是双层并列结构搭配类型的重复与重组。与标准的、典型的并列结构相对的就是异类并列结构,异类并列结构是对常规并列结构所遵循的各种规则进行破坏、重建而形成的。本文首先从形式、意义两个方面将异类并列结构分为音节异类、结构异类、单位异类、词性异类、语义范畴异类、语义层级异类、语义量级异类。然后,从形式、标记、语义、语用等角度对每种类型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并列结构同样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收集学生课堂用语,先分析了留学生使用并列结构的情况,然后分析了留学生在使用并列标记和并列项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型、产生偏误的原因、可采取的应对策略等。
塔米尔[7](2018)在《论鄂温克苏木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文化》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苏木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有巴尔虎蒙古语词语、通古斯鄂温克语词语、巴尔虎蒙古语和通古斯鄂温克语共有词语、巴尔虎蒙古语和通古斯鄂温克语的混合词语等几种形式。根据语义,把鄂温克苏木少数民族语言地名又可分为与山水有关的地名、与动植物有关的地名、与器皿有关的地名等三种类型。
卡佳[8](2017)在《论《鄂温克语动词形态论》学术理论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朝克是我国着名民族语言学家,特别是在我国语族语言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的语音形态论、名词形态论、动词形态论是他在阿尔泰语学提出的全新理论观点。那么,他在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鄂温克族濒危语言文化抢救性研究》的子课题《鄂温克语动词形态论》就是充分发挥动词形态论理论完成的学术成果。该成果里全面论述了动词类词错综复杂而结构系统及其严谨的形态变化语法现象等。该文对此学术理论价值做了全面系统分析和阐述。
曹波[9](2016)在《北方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研究 ——以撒拉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为例》文中提出在当下社会现代化、信息一体化、知识经济化的发展状态下,语言濒危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内拥有众多的民族语言,这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灵魂,一旦丢失,很多宝贵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财富也将随之消失。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语言的保持和保护工作。随着我国的发展,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展。民族地区成为发展的重点,许多民族地区一改过去边穷差的局面,走向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放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是民族语言。由于地区开放,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日趋频繁,语言接触也成为普遍现象,而语言接触必然会导致语言竞争。这时,占有信息资源量少的语言就会处于劣势,甚至会失去民族语言的自立局面。尤其是我国境内的人口较少民族,他们由于人口数量少、缺少文字等原因,导致使用他们母语的人数少、语言使用和传播的范围有限等。这就使得不少人口较少民族出现了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现象,从目前看,人口较少民族转用的主要语言是汉语。尽管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自愿转用汉语,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种现象背后的问题。长期的语言转用必然导致民族语言的传承难以为继,进而出现民族意识淡薄、民族文化丢失等现象。有时,甚至会引起一定的社会问题,这对民族之间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民族母语保持和保护的工作。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致力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母语保持研究,并以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为突破点,进行写作。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属于第一部分。绪论和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母语保持的研究现状、母语保持调查实施的过程及所调查民族母语保持的背景情况,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撒拉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三个民族(以下简称“三个民族”)的整体语言使用状况;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主要从个人、家庭到社区这三个层面来分析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的母语保持现状;第三部分由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主要考察了人口较少民族的成因、发展趋势及母语保持的对策。具体如下:绪论首先交代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和选题意义;其次,详细分析了母语保持的相关研究现状;再次,论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最后,对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进行了阐释。第一章先是介绍了选择调查对象和调查区域的情况、调查的过程以及调查样本情况,接着分别对三个民族具体的调查背景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包括三个民族的简介、三个民族总体的语言情况、三个民族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以及三个民族具体调查点的情况。第二章主要对撒拉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这三个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使用现状进行描写和比较。语言使用现状主要包括母语使用现状、语言兼用现状和语言转用现状这三个方面。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使用现状作为母语保持的背景,反映着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的母语保持状况。第三章是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个体母语保持现状。这一章是从个体层面来分析青少年的母语保持现状。个体层面是考察母语保持的基础,本章主要从青少年的母语习得状况、母语使用能力、母语保持态度三个方面来分析三个民族青少年的母语保持现状,最后对三个民族青少年的母语保持现状进行了对比归纳:化隆县撒拉族属于母语保持良好型、鄂温克旗鄂温克族属于母语保持一般型、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属于母语保持弱化型。第四章是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家庭网络母语保持现状。这一章是从家庭层面来分析青少年的母语保持现状。家庭是母语保持的坚实堡垒,本章主要从家庭网络中的人口数量、民族构成以及家庭网络中成员的文化程度这三个方面对母语保持的影响来分析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家庭网络的母语保持现状。第五章是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社区网络母语保持现状。这一章是从社区层面来分析青少年的母语保持现状。社区层面反映少数民族社区的母语保持状况。社区是母语保持的“外城”,社区场域中母语保持的好坏进而影响着家庭场域中的母语保持。本章首先从社区中不同场合的母语使用来分析母语保持的现状。其次,从同质社区和异质社区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这两种不同的社区网络中的语言使用对母语保持现状的影响。最后,简要探讨了社区网络中的民族分布和族际关系对母语保持的影响。第六章主要分析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的形成原因。主要探讨社会环境、社会要素以及主体意识等对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居住环境以及发展环境等。这些客观因素是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成因之一。其次,生产方式、宗教和教育等民族社会因素对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另外,青少年是母语保持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民族意识、语言情感、语言文字观念、家庭婚姻观念等对母语保持现状的影响也十分深刻。第七章主要分析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文章在已有现状研究的基础之上,首先分析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的发展趋势。从文章分析来看,人口较少民族母语保持的共同发展趋势表现为:汉语教育普及导致母语保持功能衰弱、母语教育缺失造成母语传承链条断裂、双语教育滞后延缓母语保持进程、青少年母语保持心理与行为出现落差等几个方面。其次,根据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的现状提出母语保持的相应对策。母语保持工作需要从民族个体、民族家庭、民族社区多个层面入手,需要民族、政府、社会等力量的多方参与才能持续下去。文章提出了:一、引导和激励策略,即加大政策倾斜和政府鼓励,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民族力量加入母语保持;加强社会关注力度,形成母语保持社会导向;加大人口较少民族传播媒体的占有率。二、监测、开发和保护策略。即人口较少民族语言资源监测、人口较少民族语言资源开发、人口较少民族语言资源保护。三、提升和发展策略。即以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带动母语保持、用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反哺母语保持、借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促进母语保持。
白阿茹娜[10](2015)在《鄂温克族青少年语言现状调查分析》文中指出鄂温克族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讷河市和新疆等地,俄罗斯也有分布。鄂温克族自治旗是我国鄂温克族最大的聚居区,这里的鄂温克族适应了多元文化环境,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语言使用特点。而鄂温克族青少年作为民族语言文化的主要传承人,他们的语言态度及语言使用习惯直接影响着鄂温克语言的发展趋势。鄂温克族母语使用范围的缩小、母语能力的弱化、多语兼用及转用汉语的现象十分明显,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鄂温克青少年内部,也存在于其他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因此鄂温克族青少年语言现状的调查将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调查分析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中学、鄂温克旗第一实验小学、鄂温克旗辉苏木中心校、鄂温克旗伊敏苏木中心校及海拉尔一中五个调查点的鄂温克族青少年语言使用现状,并使用文献研究法、统计法、理论阐释法进行分析,探讨母语保持、语言兼用、语言转用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试析人口较少民族语言保持模式并尝试用浑沌学理论探讨了新一代鄂温克族青少年语言使用的非线性特征。全文共分五章。绪论,交代了选题的缘起及意义,概括了相关研究动态,说明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并简要介绍了调查点的概况、调查过程及方法。第一章,学校考察,以鄂温克旗四个学校及海拉尔一中的鄂温克族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成蒙语授课及汉语授课两组,从母语保持和多语使用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鄂温克族中小学生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认为鄂温克族的母语保持是多语兼用中的母语保持,并且适应多元文化环境衍生出多语能力,但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群体在语言使用方面存在着显着差异。第二章,以鄂温克族蒙语授课学生的家庭为背景,分析其母语保持的特点和母语保持模式,概括了鄂温克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的关键因素,并从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方面综合试析了鄂温克族多语兼用的现象。第三章,以汉语授课班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其语言转用的现状和态度,并从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探析了语言转用背后的原因。第四章,余论,从浑沌学角度试析了鄂温克族青少年语言使用的非线性特征,并就鄂温克语言资源进行了讨论。
二、论鄂温克语结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鄂温克语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鄂温克语动词形态变化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2)托河鄂伦春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概况 |
二、语言使用情况 |
三、前期研究成果分析 |
四、选题与意义 |
五、基本框架 |
第一章 语音结构体系 |
第一节 元音系统 |
一、短元音系统 |
二、长元音系统 |
第二节 辅音系统 |
第三节 词的音节及其特征 |
一、单音节词及其特征 |
二、双音节词及其特征 |
三、多音节词及其特征 |
第二章 词汇分类及其结构体系 |
第一节 名词 |
第二节 动词 |
第三节 代词 |
一、人称代词 |
二、反身代词 |
三、指示代词 |
四、疑问代词 |
五、方位代词 |
六、形容词性代词 |
七、副词性代词 |
第四节 数词 |
一、基数词 |
二、序数词 |
三、倍数词 |
四、分数词 |
五、概数词 |
六、限定数词 |
七、统计数词 |
第五节 形容词 |
一、外貌形容词 |
二、性质、状态形容词 |
第六节 副词 |
一、时间副词 |
二、程度副词 |
三、范围副词 |
四、语气副词 |
五、行为副词 |
第七节 感叹词、语气词和模拟词 |
一、感叹词和语气词 |
二、模拟词 |
第三章 名词形态论 |
第一节 名词类词的数形态变化 |
一、单数语法形态变化形象 |
二、复数语法形态变化 |
三、代词的数语法形态变化 |
第二节 名词类词的格形态变化 |
一、主格 |
二、领格 |
三、宾格 |
四、不定宾格 |
五、造格 |
六、位格 |
七、不定位格 |
八、从格 |
九、位从格 |
十、不定方向格 |
十一、与格 |
十二、比格 |
十三、方面格 |
十四、有格 |
第三节 名词类词的领属形态变化 |
一、单数第一人称领属形态 |
二、单数第二人称领属形态 |
三、单数第三人称领属形态 |
四、复数第一人称领属形态 |
五、复数第二人称领属形态 |
六、复数第三人称领属形态 |
七、单数反身领属形态 |
八、复数反身领属形态 |
第四节 名词类词的级形态变化 |
一、一般级 |
二、低级 |
三、次低级 |
四、最低级 |
五、高级 |
六、次高级 |
七、最高级 |
第四章 动词形态论 |
第一节 动词类词的态形态变化 |
一、主动态 |
二、被动态 |
三、使动态 |
四、互动态 |
第二节 动词类词的体形态变化 |
一、完成体 |
二、未完成体 |
三、固定体 |
四、瞬间体 |
五、反复体 |
六、持续体 |
七、愿望体 |
第三节 动词类词的式和时形态变化 |
一、陈述式 |
二、愿望式 |
三、命令式 |
四、假定式 |
第四节 形动词的形态变化 |
第五节 副动词的形态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词汇表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3)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比较研究综述 |
二、单一语言语法研究 |
(一)满语语法研究 |
(二)锡伯语语法研究 |
(三)鄂温克语语法研究 |
(四)鄂伦春语语法研究 |
(五)赫哲语语法研究 |
三、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与其他语言语法比较研究 |
四、小结 |
(4)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呼伦贝尔市概况 |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 |
一、地理位置 |
二、民族人口 |
第二节 历史源流及生产方式 |
一、历史源流 |
二、生产方式 |
第三节 牧业四旗概况 |
一、陈巴尔虎旗 |
二、新巴尔虎右旗 |
三、新巴尔虎左旗 |
四、鄂温克族自治旗 |
第二章 蒙古族语言使用状况调查 |
第一节 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概述 |
一、调查前期准备及问卷结构 |
二、抽样情况 |
第二节 家庭语言使用状况 |
一、与长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
二、与同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
三、与晚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
第三节 社区语言使用状况 |
一、交际对象 |
二、交际场所 |
小结 |
第三章 蒙古族语言能力调查 |
第一节 语言习得 |
一、母语习得 |
二、多语习得 |
三、习得途径 |
第二节 蒙古语能力的自我评估 |
一、蒙古语口语能力 |
二、蒙古语文字能力 |
第三节 汉语能力的自我评估 |
一、汉语口语能力 |
二、汉语文字能力 |
小结 |
第四章 蒙古族语言态度调查 |
第一节 语言认同 |
一、学习语言的动机 |
二、语言发展展望 |
三、对族际通婚态度 |
第二节 语言情感 |
一、最重要的语言 |
二、方言情感 |
三、蒙古语标准音情感 |
第三节 语言行为倾向 |
一、电子媒体选择 |
二、印刷媒体选择 |
三、子女教育选择 |
小结 |
第五章 外部语言生态环境调查 |
第一节 生态语言学理论 |
一、理论译介 |
二、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生态调查 |
三、语言生态评估 |
第二节 自然环境 |
一、地理因子 |
二、气候因子 |
第二节 社会环境 |
一、人口因子 |
二、民族因子 |
三、经济因子 |
四、教育因子 |
第三节 文化环境 |
一、文化活动 |
二、文化传播 |
小结 |
第六章 内部语言生态环境调查 |
第一节 语言结构 |
一、语音特点 |
二、词汇特点 |
三、语法特点 |
第二节 语言格局 |
一、外语接触 |
二、汉语接触 |
三、方言接触 |
第三节 语言景观 |
一、抽样情况 |
二、牌匾特点 |
三、受众态度 |
第四节 语言生态环境评估 |
一、采用公式 |
二、评估结果 |
小结 |
结论与余论 |
一、结论 |
二、若干思考 |
三、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语音声学参数库的鄂温克语方言语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1. 中国的鄂温克及其语言概况 |
2. 鄂温克语研究概况 |
3. 鄂温克语语音研究概况 |
4. 总结 |
第二节 选题意义、内容和方法 |
1. 选题意义和内容 |
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三节 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索伦方言语音系统 |
第一节 元音声学特征 |
1. 元音舌位 |
2. 元音音长 |
3. 长短元音比较 |
4. 复合元音 |
第二节 辅音声学特征 |
1. 清塞音 |
2. 清塞擦音 |
3. 清擦音 |
4. 浊擦音 |
5. 半元音 |
6. 鼻音 |
7. 边音 |
8. r类音 |
第三节 音系归纳 |
1. 元音系统 |
2. 辅音系统 |
3. 音变 |
第四节 词重音 |
1. 音长分布模式 |
2. 音强分布模式 |
3. 音高分布模式 |
4. 重音特点 |
第五节 音节结构 |
第六节 元音和谐 |
第二章 通古斯方言语音系统 |
第一节 元音声学特征 |
1. 元音舌位 |
2. 元音音长 |
3. 长短元音比较 |
4. 复合元音 |
第二节 辅音系统 |
1. 清塞音 |
2. 浊塞音 |
3. 清塞擦音 |
4. 浊塞擦音 |
5. 清擦音 |
6. 浊擦音 |
7. 半元音 |
8. 鼻音 |
9. 边音 |
10. r类音 |
第三节 音系归纳 |
1. 元音系统 |
2. 辅音系统 |
3. 音变 |
第四节 词重音 |
1. 音长分布模式 |
2. 音强分布模式 |
3. 音高分布模式 |
4. 重音特点 |
第五节 音节结构 |
第六节 元音和谐 |
第三章 敖鲁古雅方言语音系统 |
第一节 元音声学特征 |
1. 元音舌位 |
2. 元音音长 |
3. 长短元音比较 |
第二节 辅音系统 |
1. 清塞音 |
2. 清塞擦音 |
3. 清擦音 |
4. 浊擦音 |
5. 半元音 |
6. 鼻音 |
7. 边音 |
8. r类音 |
第三节 音系归纳 |
1. 元音系统 |
2. 辅音系统 |
3. 音变 |
第四节 词重音 |
1. 音长分布模式 |
2. 音强分布模式 |
3. 音高分布模式 |
4. 重音特点 |
第五节 音节结构 |
第六节 元音和谐 |
第四章 鄂温克语三种方言语音比较 |
第一节 元音系统比较 |
1. 短元音 |
2. 长元音 |
3. 复合元音 |
4. 元音音变 |
第二节 辅音系统比较 |
1. 辅音音位 |
2. 辅音音变 |
3. 辅音重叠 |
第三节 词重音比较 |
第四节 元音和谐律比较 |
第五节 词汇的语音对应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目录 |
(6)现代汉语并列结构研究及二语习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综述 |
1.2.1 从研究对象看 |
1.2.2 从研究方法看 |
1.2.3 研究现状简评 |
1.3 研究思路 |
1.4 理论方法 |
1.5 语料说明 |
第二章 并列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类别 |
2.1 引言 |
2.2 基本概念 |
2.2.1 “并列”与“联合 |
2.2.2 并列结构 |
2.2.3 并列项 |
2.2.4 并列标记 |
2.3 并列结构的类别 |
2.3.1 并列项的单位类别 |
2.3.2 并列项的数目类别 |
2.3.3 并列项的性质类别 |
2.3.4 并列结构的标记类别 |
2.3.5 并列结构的逻辑类别 |
2.4 小结 |
第三章 并列结构的关联方式及标记模式 |
3.1 引言 |
3.2 显性关联方式 |
3.2.1 并列连词 |
3.2.2 关联副词 |
3.2.3 助词 |
3.2.4 数词、数量短语 |
3.2.5 词缀 |
3.3 隐性关联方式 |
3.3.1 辞格手段 |
3.3.2 停顿 |
3.3.3 零标记 |
3.4 标记模式 |
3.4.1 两项式并列结构 |
3.4.2 三项式并列结构 |
3.5 小结 |
第四章 并列标记的显隐及制约因素 |
4.1 引言 |
4.2 并列标记显现的特征 |
4.2.1 形式特征 |
4.2.2 语义特征 |
4.2.3 语用特征 |
4.3. 并列标记隐匿的特征 |
4.3.1 形式特征 |
4.3.2 语义特征 |
4.3.3 语用特征 |
4.3.4 认知特征 |
4.3.5 辞格特征 |
4.4 并列标记显隐的制约因素 |
4.4.1 客观因素 |
4.4.2 主观因素 |
4.4.3 其他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并列结构的语序原则及排列动因 |
5.1 引言 |
5.2 常规语序的排列原则及相互竞争 |
5.2.1 常规语序的排列原则 |
5.2.2 各语序原则间的竞争与妥协 |
5.3 异变语序的类型和原因 |
5.3.1 异变语序的类型 |
5.3.2 异变语序的原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并列结构的层级与搭配 |
6.1 引言 |
6.2 单组并列结构 |
6.2.1 语义分段 |
6.2.2 分段方式 |
6.2.3 搭配类型 |
6.3 双组并列结构 |
6.3.1 分组方式 |
6.3.2 形式特征 |
6.3.3 搭配类型 |
6.4 多组并列结构 |
6.4.1 分组方式 |
6.4.2 形式特征 |
6.4.3 搭配类型 |
6.5 小结 |
第七章 异类并列结构的类型及特征 |
7.1 引言 |
7.2 形式异类并列结构 |
7.2.1 音节长度异类 |
7.2.2 词性异类 |
7.2.3 结构异类 |
7.2.4 单位异类 |
7.3 语义异类并列结构 |
7.3.1 语义范畴异类 |
7.3.2 语义层级异类 |
7.3.3 语义量级异类 |
7.3.4 语义异类并列结构的形成基础 |
7.4 各异类并列结构的独用与合用 |
7.4.1 独用异类 |
7.4.2 合用异类 |
7.5 异类并列结构的异类度 |
7.6 小结 |
第八章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并列结构分析 |
8.1 引言 |
8.2 留学生汉语并列结构的使用情况 |
8.2.1 使用特点 |
8.2.2 并列标记运用情况 |
8.2.3 语序与认知 |
8.2.4 使用熟练度 |
8.3 留学生汉语并列结构的偏误分析 |
8.3.1 偏误类型 |
8.3.2 偏误原因 |
8.4 汉语并列结构的二语教学建议 |
8.4.1 教师方面 |
8.4.2 教材方面 |
8.4.3 学生方面 |
8.5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创新 |
9.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论鄂温克苏木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与山水有关的地名 |
二、与动植物有关的地名 |
三、与器皿有关的地名 |
(9)北方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研究 ——以撒拉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调查背景 |
第一节 调查实施及调查样本情况 |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区域 |
二、调查过程及调查样本 |
第二节 撒拉族母语保持现状调查背景 |
一、撒拉族与化隆回族自治县 |
二、撒拉族具体调查点 |
三、撒拉族语言 |
第三节 鄂温克族母语保持现状调查背景 |
一、鄂温克族与鄂温克族自治旗 |
二、鄂温克族具体调查点 |
三、鄂温克族语言 |
第四节 达斡尔族母语保持现状调查背景 |
一、达斡尔族与梅里斯达斡尔族自治区 |
二、达斡尔族具体调查点 |
三、达斡尔族语言 |
第二章 人口较少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人口较少民族母语使用现状分析 |
一、撒拉族母语使用情况 |
二、鄂温克族母语使用情况 |
三、达斡尔族母语使用情况 |
第二节 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兼用情况分析 |
一、撒拉族语言兼用情况 |
二、鄂温克族语言兼用情况 |
三、达斡尔族语言兼用情况 |
第三节 人口较少民族语言转用情况分析 |
一、撒拉族语言转用现状 |
二、鄂温克族语言转用情况 |
三、达斡尔族语言转用情况 |
第三章 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个体母语保持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习得状况 |
一、撒拉族青少年母语习得状况 |
二、鄂温克族青少年母语习得状况 |
三、达斡尔族青少年母语习得状况 |
第二节 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使用能力 |
一、撒拉族青少年母语使用能力 |
二、鄂温克族青少年母语使用能力 |
三、达斡尔族青少年母语使用能力 |
第三节 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态度 |
一、撒拉族青少年母语保持态度 |
二、鄂温克族青少年母语保持态度 |
三、达斡尔族青少年母语保持态度 |
第四节 青少年个体母语保持现状类型 |
一、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比较 |
二、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类型归纳 |
第四章 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家庭网络母语保持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家庭网络中人口数量与青少年母语保持 |
一、家庭网络中人口数量构成比较 |
二、家庭网络中人口数量对青少年母语保持的影响 |
第二节 家庭网络中民族构式与青少年母语保持 |
一、家庭网络中成员的民族构成比较 |
二、家庭网络中成员的民族构成对青少年母语保持的影响 |
第三节 家庭网络中成员的文化程度与青少年母语保持 |
一、家庭网络中成员的文化程度构成比较 |
二、家庭网络中成员的文化程度构成对青少年母语保持的影响 |
第五章 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社区网络母语保持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青少年在社区网络中不同场合的语言使用 |
一、撒拉族青少年在社区网络中不同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 |
二、鄂温克族青少年在社区网络中不同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 |
三、达斡尔族青少年在社区网络中不同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 |
四、青少年在社区网络中不同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比较 |
第二节 同质社区网络与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 |
一、同质社区网络中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的语言使用 |
二、同质社区网络中的语言使用对青少年母语保持的影响 |
第三节 异质社区网络与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 |
一、异质社区网络中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的语言使用 |
二、异质社区网络中的语言使用对青少年母语保持的影响 |
第四节 社区网络中的民族分布与族际关系 |
一、社区网络中的民族分布与母语保持 |
二、社区网络中的族际关系与母语保持 |
第六章 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成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环境与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 |
一、语言环境对母语保持的制约 |
二、居住环境对母语保持的制约 |
三、发展环境对母语保持的制约 |
第二节 社会因素与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 |
一、生产方式对母语保持的影响 |
二、宗教对母语保持的影响 |
三、教育对母语保持的影响 |
第三节 主体意识与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 |
一、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 |
二、语言文字观念 |
三、婚姻家庭观念 |
第七章 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发展趋势及对策 |
第一节 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发展趋势 |
一、汉语教育普及导致母语保持功能衰弱 |
二、母语教育缺失造成母语传承链条断裂 |
三、双语教育滞后延缓母语保持进程 |
四、青少年母语保持心理与行为出现落差 |
第二节 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应对策略 |
一、引导和激励策略 |
二、监测和保护策略 |
三、提升和发展策略 |
结语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撒拉族母语保持情况调查问卷 |
鄂温克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达斡尔族母语保持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撒拉族母语保持情况调查深度访谈提纲 |
鄂温克族母语保持情况调查深度访谈提纲 |
达斡尔族母语保持情况调查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词汇测试表 |
撒拉族母语保持情况调查词汇测试表 |
鄂温克族母语保持情况调查词汇测试表 |
参考文献 |
田野之上,岁月青葱(代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鄂温克族青少年语言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语言濒危现象 |
二、人口较少民族语言亟待保护 |
三、青少年语言使用意义非凡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
一、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二、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调查概述 |
一、调查点简介 |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
第一章 学校考察——多语背景下的语言兼用 |
第一节 调查样本情况 |
一、调查问卷分布情况 |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母语考察——多语兼用中的母语保持 |
一、母语保持情况 |
二、母语保持的最佳场域——家庭 |
三、社会场域与母语选择 |
四、对母语保持的态度 |
第三节 多语考察——正在发生的语言转用 |
一、多语能力 |
二、多种文字 |
三、多语使用 |
四、多语态度 |
第二章 鄂温克族内家庭——母语保持的典范 |
第一节 鄂温克语保持情况调查 |
一、家庭成员个人母语能力 |
二、鄂温克语对周边民族的影响 |
第二节 母语保持特点 |
第三节 多语兼用的因素探析 |
一、影响母语保持的因素 |
二、影响母语流失的因素 |
第四节 母语保持模式分析 |
一、家庭传承模式 |
二、族内互动模式 |
第三章 汉语授课班——语言转用的个案 |
第一节 语言转用现状 |
第二节 对语言转用的态度 |
第三节 语言转用的因素试析 |
一、外部因素 |
二、内部因素 |
三、小结 |
第四章 余论 |
第一节 鄂温克族青少年语言使用的非线性特征 |
一、整体定义 |
二、现状及原因解析——浑沌的多重诠释 |
三、鄂温克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的复杂性 |
第二节 鄂温克语言资源 |
一、鄂温克语言资源现状 |
二、鄂温克族语言资源的价值 |
三、鄂温克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一、鄂温克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二、鄂温克词汇测试表 |
三、鄂温克语言能力测试——语句部分 |
后记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论鄂温克语结构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鄂温克语动词形态变化现象[J]. 朝克. 满语研究, 2021(01)
- [2]托河鄂伦春语研究[D]. 顾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3]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述略[J]. 丛珊. 民族翻译, 2020(05)
- [4]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席红英. 内蒙古大学, 2020(10)
- [5]基于语音声学参数库的鄂温克语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 乌日格喜乐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0)
- [6]现代汉语并列结构研究及二语习得[D]. 王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7]论鄂温克苏木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文化[J]. 塔米尔. 满语研究, 2018(02)
- [8]论《鄂温克语动词形态论》学术理论价值[J]. 卡佳.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01)
- [9]北方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母语保持现状研究 ——以撒拉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为例[D]. 曹波.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5)
- [10]鄂温克族青少年语言现状调查分析[D]. 白阿茹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2)